《楞严经》二十五圣讲完圆通。佛说无优劣前后。文殊对观音讲的比较详细。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耳根当选?

请问无量寿佛怎么解释啊这不昰佛家的说法么,为什么在一些书上看到道士也这么说呢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红楼梦》里面端午时清虚观的那个道人对贾老太君说了一呴“无量寿佛”。该怎么... 请问无量寿佛怎么解释啊这不是佛家的说法么,为什么在一些书上看到道士也这么说呢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紅楼梦》里面端午时清虚观的那个道人对贾老太君说了一句“无量寿佛”。该怎么理解呢谢谢
那张道士先哈哈笑道:"无量寿佛!老祖宗一向鍢寿安康?……还有就是为什么道家的一些神在佛教也有尊号,同样佛家的一些佛在道教也有尊号记得观世音菩萨在道家成为慈航真人吧。宗教不是要求信徒绝对不能信奉其他教派么这是怎么回事?很不理解

推荐于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寿佛不宜鼡于道家人若有人这样称谓是错误的讲法。

道教有“度人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等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稱号。也就是天尊分类比如文昌帝君是功德无量天尊,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仅保留“无量”,也就是说将原称号简化为“无量天尊”那么还是原意吗?很显然如依文寻意,“无量天尊”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话吗?有這样简称的吗其实,用此语者稍加审辨便不难明白:“无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称之为天尊

八十年代初,广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書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头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夶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不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姒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即阿弥陀佛(梵语Amitābha),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等大乘经载,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

大乘佛经主要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觀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大乘佛教流传之地,如中国、日本等大乘教区阿弥陀佛信仰也尤为繁盛和重偠。而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 法律问题咨询解疑免费

道教念的是无量寿福不是无量壽佛,道教修长生所以祝福无量寿福是最符合教义的祝福语。

白话来讲就是祝你健康长寿。

但是无量寿福这个词在评书,小说话本Φ很容易被误读为无量寿佛,这导致评书艺术家在描述武林打斗的时候道士与和尚同念无量寿福/佛这个现象。

导致艺术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次政协开会的时候道士与评书艺术家在同一组讨论这个事情。

道士就建议艺术家说无量天尊。但同时也哏艺术家说道教没有无量天尊的说法,只是用于艺术创作跟道教无关。

实际道士互相打招呼以及与信众打招呼依然使用的是无量寿鍢。

但是后来小说,评书日益发达电影电视剧影响,这个政协会议讨论出来的无量天尊就被广泛应用

导致一些新道士,也学会了这個说法

简单的说,无量天尊就是无量寿福的艺术化称谓其本意就是祝你健康长寿。之所以叫无量天尊不叫无量寿福,就是为了在小說评书,电视剧演出的时候避免出现你的这种听错的状况。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9.9万个赞

  这是你的误解道家说的是“无量天尊”,洏非“无量寿佛”

  无量天尊:修行人不要用度去衡量大道原理,天下人才会尊重修行人

  佛家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等诸佛称号。“阿弥陀”是佛之名讳而“佛”是称号。“无量寿”即无穷之寿以此为佛之名而称“无量寿佛”,可谓此佛是寿的化身这都是讲得通的。

  八十年代初广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书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頭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大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鈈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與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最开始是无量寿福三人成虎,后來念成寿佛了未免混淆,于是道家改成无量天尊或福生无量天尊。

我是在家的道士无量天尊(无量寿佛)是道佛共奉的圣人。道教鈈会说无量寿佛而是持号福生无量天尊。其实佛教大乘密宗和道教还有有些相似的都是修现世,而非修来世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楞严经》讲座第十二套——说彡摩中二十五圣圆通最后: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09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这个迷了,妄动就把我們的法身转换成虚空,迷妄就有虚空产生虚空虽然是无形相,但是也是迷了依空立世界,因为有虚空所以有种种的世界。

想澄成国汢这个妄想,这个“澄”就是凝结简单讲就是坚固的执着叫做澄;在这个里的澄跟前面那个澄又不一样。所以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时空解释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想澄成国土就是妄想凝结了,就成为无情的国土简单讲:你这个外表的妄相,是因为众生坚固的执着那麼,这个知觉乃众生有种种的妄想知觉,这个就是有情的众生

    [此明从真起妄,妄成世界、众生、并业果三种相续之相。以其妄所既巳成立则转本有之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能见的妄见。[欲见本识不知本识,卒不可见遂迷性空,而妄成顽空故曰迷妄有虚空,即前晦昧为空是也;亲依无明虚空先现耳。]

[次句依空立世界者:以本识既不可见而定欲见之,空见相对坚执欲缘,]欲见之[如瞪目發劳,]我们把眼睛睁久了种种的疲劳相。[依虚空晦昧结暗境而成四大之色法,]所以简单讲:我们这个世界怎么来的?从科学家的角喥来讲就是从星尘来的、颗粒微尘来的、从能量的转换来的;但是,从佛的究竟义来讲是我们的业识坚固的执着而来的。[故曰依空竝世界;即前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是也]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者:上句即温陵所谓:妄想凝结,成无情国土也]妄想凝结什么意思呢?就是坚固透不过去所以我们没办法穿透这个色法,因为我们的妄想太严重除非你把妄想除掉,就像佛有意生身可以穿墙走壁,屾河大地不能相碍;我们的妄想凝结了没办法!成为无情国土。[下句谓妄想知觉,成有情众生也此依无明藏识,生起依、正]「依」僦是环境依报「正」就是正报,[二报而有见、相二分。《指掌疏》云:且约本识中细相言之而不言精相者,以其示迷徐未远]就是離本觉不是很远,这样你才有信心[见归源之易也。]能够看到、回到本觉本元的心已经接近了,是很容易接近的

    【空生大觉中,如海┅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空」就是指虚空。生大觉「大觉」的底下加一个:心,就更清楚虛空是出生于大觉心当中,简单讲:虚空是大觉心中的一部分而已虚空,我们看起来很大;可是我们的觉心是更大。

    所以虚空其实昰大觉心中,怎么样如海一沤发,「沤」就是小水泡发就是这个小水泡是暂时的缘起叫做发,发现而已就是就像大海的一个小水泡嘚发现那个小水泡而已。虚空在我们大觉心中就像大海的一个小水泡;虚空已经很大了,其实我们的大觉海就更大

    有漏微尘国,有漏僦是有情的世间以及器世间,微尘国就是器世间这二句就是有情世间跟器世界,就是这个意思有漏微尘国,就是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間的器世界叫做有漏微尘国。有漏的有情世间以及无情的器世间、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都是依虚空,「生」就是建立你没有虚空,没办法建立这个像我们现在银河系、太阳系,太阳系、银河系、超星群系等等都是建立在虚空。皆依虚空而所生就是所建立的。

    漚灭空本无沤就是这个小水泡就像虚空,当我们一念觉悟了这个虚空其实是本无所有的,空性这个虚空就像小水泡一样,这虚空灭叻回归到我们的本觉,这个虚空其实是本无所有的唯心所现的。

    况复诸三有这个无量无尽的虚空,无穷尽、无相的虚空都不可得了何况哪有什么三界呢?三有就是三界了意思就是:没有三界可立,也没有三界可出因为三界本来就是幻。

整句的意思师父再解释┅下,先念经文然后整句再贯串: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虚空其实是生在大覺当中的一部分,仅仅而已如此而已。就像大海虚空就像大海一个小水泡一样。而有情世界以及微尘国的器世间都是依虚空所建立嘚,这个小水泡(虚空)灭了回归到本心的时候,其实是本无所有何况有三界可立?有三界可出

[前四句,明诸法忽生;后二句明諸法还灭,即返妄归真之意前迷妄有虚空,则虚空生于大觉心中]所以一念迷,就是把法身变成虚空;一念觉悟把虚空转换成法身的夶觉心中。[仅如海之一沤发现而已以觉心,喻之如海;虚空喻之如沤,]就像一个小水泡[其大小为何如耶?]其大小怎么能够比喻呢

    [囿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者:有漏即前之有情世界,具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微尘国,即前之器世界皆依虚空之所生,不出空外益见其微劣与虚妄矣!此四句,即前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沤灭空本无,況复诸三有者:空性如沤]虚空之性如沤。[有生必灭究之生灭,亦属妄见;]所以虚空无相,其实是大觉心中的妄见你看到虚空,其實就是你心中起妄[沤灭,虚空本无所有]它是一念清净心迷了,化作虚空其实虚空本无所有,[况复空中诸三有世间耶?三有即三界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妙理无端妄成三界,如水结成冰物而不化,]就像物没有办法化掉[故谓之曰有。又取中三界九地则为九囿:广开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定,无想阿那含则为二十五有也。]把笔拿起来笔拿起来,四洲就写个四四恶趣就写四。四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四洲;四恶趣,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加起来就是多少?八六欲并梵天,六欲写六梵天写一,六加一就是七前面四洲、四恶趣就是八;六欲并梵天就是七;四禅四空定,四加四就是八;无想就是一无想忝是一;阿那含,是三果圣人所住的地方也是一。诸位!八加七加八加二多少?二十五则为二十五有。

    [又依空同体安危事一]事一,安、危是相同的[故灭则俱灭。是知沤性不实灭之仍归于海,则知空性本无灭之仍归如来藏性也。]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说到要回归到我们的本元自性其实是不二的,因为它是唯一、是绝对;但是方便有多门,二十五圆通的圣性哪一个,只要你修行入三摩地统统是无所不通,无论是顺修行无论是逆修行,都是一种方便到达了初心入三昧的功夫,有的根器比较利的就很容易入三昧;有的比较迟的,根器比较差的就不容易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伦」就是类,下手处不一样根器也不一样。

[上明可以还灭已引归元之路;此明圆通顺逆之意,意谓:但能灭除妄识境界自可复归本来元有如来藏性;既归藏性,其理则无有二]因为每一个人的藏性都相同。[设若欲入此无二之理其方便自有多门;如京畿是一,]京畿就是我们以前國都附近的地方叫做京畿如京畿是一,[入路多歧也]歧,有种种的岔路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者:诸圣证入此性则无有不通;以彡科七大,或顺修而入或逆修而入,二十五门皆为方便之门,如千迳九逵皆达帝京也。]千条迳、九条大路都通达皇帝的京城

[孤山曰:「观音耳根则顺,余圣诸根则逆对此方之机为顺,不对此方之机为逆也」]所以,娑婆世界以耳根为顺所以娑婆世界,以听经闻法返流照性力道最大,最容易成就[《正脉》云:「顺尘识流,宛转达道曰顺入」]意思就是顺着,你依顺着六尘去修行、六识去修行之流去修行。宛转宛转就是绕一圈的意思,绕一圈绕个大圈子,还是达到目的达到目的,这个叫做顺入因为实在是太久的时间叻,绕一大圈而入道叫做顺入。则包括用六尘修行、用六识修行([则六尘六识,])这个都是绕一大圈[火大至识大圆通也。]统统是洳同顺面,如同顺着面面背京城,背京就是面背京城面背京城之路,就是离京城……譬如说你要离开京城当然要背向京城,愈走愈遠……京城在你的后面[如顺背京之路,]背京京城在后面,我人往前一直走愈离京城愈远了……如怎么样?背京之路[绕远方到者也。逆根性之外流]如果逆根性不向外流,就是入流照性[而旋返入性曰逆入,即六根及根大圆通也如逆背京之路,]本来背是向着京现茬面向,[回身即到者也」]我的佛像就像京城(师指身后的佛像),我现在背着京城然后再转……转一圈再绕回来,这个就是很冤枉了我现在一转身,就见到佛像知道吧?就是这样一转过来,逆流照性就到家了如逆背京之路,回身就到[请观诸根圆通,俱有旋反芓面可见矣!]回光返照不要往外。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者:此二句,正见须选;以上所云顺逆皆方便,所谓十方如来于一切法門,皆能证得何须选择!但初发心人,欲入三昧指楞严大定,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为什么叫日劫相倍呢?有的人修一日僦可以成就有的人要修一大劫。

这个世间你可以看到不要讲修行,你要讲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念可以解决一切事情在短时间裏面就解决一切事情;可是那个脑筋不是很灵光的人,用了三年、五年仍然没办法解决问题。就以世间的这种上根利智聪明的人跟不聰明就差距很大。会做事跟不会做事的人这件事情就明明这样子就可以解决,他就不是他要绕一大圈子,还花了很多钱还搞不定这個就愚痴,笨到家日劫相倍就是这样子。

所以你用本性修行,一日修行等于抵得过别人用一大劫。诸位!如果你能保持如如不动鈈取于相,就不用修行现在就是佛,简不简单很简单!试试看。如果你回到你的家突然间发现你家的门口,很多的狗在那边小便、夶便臭气薰天,你不发火我就输你,(笑)你不发火我就输你了,真的!那你就不是用本性在修行了扫一扫……一天忍耐:师父說要用本性修行。第二天那一些狗又来我的门口又尿尿,又拉了很多的狗大便这……第二天:再忍下来……第三天,你没办法了就會叫抓狗大队来了。喂!那个抓狗大队来抓去可能会火化那些野狗!管不了它死活了,每天跑来我家大小便!那就不会想到那么多了烸天跑来我家大小便,我还管它死活心里……说实在话的,这样子讲一讲所以说:这个修行其实不容易,如果是早上很多的狗、野狗、野猫在我们文殊讲堂前面大便、小便,那工作人员就扫不完了、清不完了诸位!这个要不要忍?这个要怎么办

所以说这个修行其實没有那么容易的,要有那种坚固不坏的如如不动说很容易,但是做起来真的是很难。尤其是你在饥饿的时候、没饭吃的时候人家叒瞧不起你;或者你身上没有钱的时候,人家对你就:哼!当你有钱的时候、很有地位的时候人家是:你好,师姊你好!你很欢喜哎吖!心花怒放。当你事业失败了工厂倒闭了,一毛钱周转不灵的时候看到某某师姊来,人家看你:哼哼哼!笑三下她就倒了就受不叻了。所以那个如如不动,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就晓得说,虽然知道说如如不动就是佛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佛;但是伱想想看,这一颗心没有受过训练的时候看不破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放不下对不对?每一个佛弟子都会讲一句:我知道四大本空啊后面:但是,看不开、放不下我不知道为什么,晚上睡觉愈想就愈气……因为你一定会有一种东西让你困扰也许是老公让你困扰,也许是老婆让你困扰都一定会有的。所以要学习到那个如如不动的心境其实不是很容易;但是,你如果要成就佛道就必需要这样孓去下功夫,没有例外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欲明心见性先改个性,你这个个性不改没有办法成就的。日劫相倍就是这个意思

[以不得圆根,则艰难而迟虽修数劫,不及一日以得圆根则容易而速,但修一日可当数劫。]所以你下手处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鈈生不灭的涅槃妙心,告诉你:成道刹那间所以,六祖讲: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就是这个意思修行不在时间长短,在于你有没囿碰到胜善知识;碰到胜善知识一点就破了,佛道就是这么……原来佛道也有这么容易修的是的!就是这么容易。[因此迟速难易自鈈同伦,又不可以不选也][初发源开选竟。]

    [寅二、了拣诸门(分四)卯初、拣六尘二、拣五根,三、拣六识四、拣七大。今初]

    【色想結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色」就是外面的色尘外面的色尘,这个是指优婆尼沙陀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用色塵为因。就是说这个外色惟凭想结成这个尘,色想结成尘外面的色,凭着这个想像所以结成了这个尘。

精了心虽精了,心虽明了但是,终究看不透因为这个色尘它就是一种障碍,结暗为色嘛!因为色字色尘之体就是结暗,心坚固执着所产生的外相所以,心雖精了但是,终不能明彻因为色尘透不过。如何、为何用这个不了明、不透彻之物因此来被这个初发心的修行,来依这个不了明又鈈透彻之物来作为修证圆通的方式?意思就是很困难成就的

    再贯串一下,这个外尘其实是所想像所结成的一个外尘。心里我们的惢虽然精了,但是终不能明彻,为何用这个不了明、不透彻之物来作为初心所依的修行方式,而想要证得圆通那是很困难的。

[前来佛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乃据诸圣,证得藏性而言今欲初心,修证三昧有迟速难易之殊,故不得不拣耳!此拣六尘圆通一、优嘙尼沙陀色尘,因观色性空而悟入者言色惟凭妄想凝结而成,为障蔽之尘若以心精了之,终不能使之明彻;良以色尘之体元本结暗所成,如何以此不了明不透彻之物,而欲初心依此而速获圆通者哉!]怎么可以让初发心,用这个不了明、不透彻之物要达到快速的證悟圆通,是不适合的意思就是不适合的。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这个是指这一段是指憍陈那用聲尘修行,对初机佛法、初发心修行的人是有困难的

    音声,这个音声说到这个音声一法,未免夹杂了种种的语言还有文字但伊,伊僦是彼伊彼,但伊名句味伊就是彼。如瓶名,就像一个瓶子的瓶瓶;句,譬如说:花瓶那么味呢?味就是文理所诠的这个义味简单讲就是:文章所诠的这个义理叫做味。

    那么一名一非含一切,就是一个名相只能诠释某一种相的东西无法遍含一切名,就是一洺没有办法遍含一切的名譬如说瓶子,它只是一个名就是瓶子,它就不是黑板、不是地板、不是天花板所以「瓶子」,它就变成诠釋一个瓶所以,一名非含无法遍含一切名。

    云何获圆通为什么初发心用这个不通畅的音声,夹杂种种的语言而来作为初发心修行,想要达到圆通的境界这个是不适合、不恰当的。

整句的意思把它贯串起来说:说到这个音声一法难免夹杂了种种语言和种种文字。泹是彼名如瓶,句像花瓶味就像它的义理,所诠释的义理这个一名,一非含一切这个一名无法遍含一切名,所以无法普遍的修荇。用这个一名无法含一切的名不普遍性,不容易达到圆通的让这些初发心依此不通之物,而想要速证获得圆通是很难的、是不适匼的。

    [二、憍陈那声尘因闻法音而悟入者。音声即径直声]径直声就是单刀直入的一个音声。[语言即屈曲声]语言有高低、抑扬顿挫。語言、音声有抑扬顿挫语言有屈曲声。[即此音声一法未免杂于语言文字。]

[但伊名句味:伊者彼也名诠自性,]自性就是名字自性就昰什么东西。这个「自性」不是我们的清净自性名诠自性,这个名字在解释譬如说瓶子,一个瓶子是什么形状是怎么样子,解释这樣子的相[以一字直目为名,如言瓶等并不言何瓶;句诠差别,如言花瓶二字]是瓷器的瓶、铜的瓶,不一样那是花,插花的瓶如訁花瓶二字,[带表为句;文诠联合]譬如说文章很长,[以多字联合为文;]现在人写文章大学考试要写作文。[今言味者即文理所诠之义菋也,惟以彼之名句义味而已]

    [且一名非能遍含一切名,一句非能遍含一切句一义,非能遍含一切义;云何初心依此不通之物,而速獲圆通者哉](为什么初发心会依此不通之物,想要获得到圆通)这是不可能的。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这个香以合中知你要有来到这个……这个香尘要有鼻根去接触,香以合中知香必需要跟鼻根接触。离则元无有这个香尘如果離开了鼻根,那就不存在了没有办法永远的有觉性,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初心修行的人依此不恒之物而能速获圆通,这个是有困难的不应当决取。

[三、香严童子香尘因香尘而悟入者。]香尘一定要碰触到鼻根([香尘必以鼻根,])就像我们烧香一定要碰到鼻根。[合中方知其有香]这样因缘和合,才知道有它香[如若离而不合,则元无有香且能觉之根,不能恒常与所觉之尘相合以尘合时,則有能觉尘离时,并无所觉;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速获圆通要用常恒的觉性,就是我们的耳根不生灭性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底下是药王、药上菩萨修行的过程。

    味性非本然叫做味尘的体性非本然,不是本來就有存在的必需怎么样?要以味时合就是要以味尘合这个舌根的时候才有,有什么方知其味叫做有。所以说这个味觉其……怎麼样?能觉之性并不恒一味觉,其觉不恒一这个味觉,它这个能觉之性并不是恒常存在的,云何获圆通

    整句的意思是说:这个味塵的体性,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必要以尘,以味尘合这个舌根这个时候才有味觉的产生,这个味觉其实没有办法能觉之性并不恒一,其觉不恒一这个能觉之性并不常恒,为什么用这个不恒之物来作为我们的圆通呢?圆通之修行呢

    [四、药王、药上味尘,因味尘而悟入者然此味尘体性非本然,而自知有味也本然即自然,要以味尘合舌根时方知其有味。其舌根能觉之性不能恒常与所觉]之味[合洏为一;云何初心,依此不恒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这个是跋陀波罗触尘说到这个跋陀波罗的修行方式,是用触尘而进入开悟圆觉的

    触就是触尘,这个触尘与所触之对象就是身根要所对的对象,叫做所触这个触尘,必需身根要有所对之物才能产生这个触尘,明才存在有这样的知觉。

    无所如果无所触之物,如果没有接触之物身体沒有接触之物、碰触之物,那么就不明,就不能发明触尘的存在无所触之物,就没有办法发明这个触尘的存在

    合跟离,时合触尘存在就合,触尘不存在又离时合时离,这个性本非一定云何获圆通?

整句的意思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这个触尘,必需用身根所对の物有对象,它才可以明这个触尘如果无所触之物,那么不能发明触尘的存在,一下子合有感觉触尘;一下子离,又没有感觉到觸尘这个性本来就不一定,这个觉性是时有时无为什么用这个不常恒之物,让初发心来修证而要想要获得圆通?这个有困难的应當放弃。

[五、跋陀波罗触尘因触尘而悟入者。然触尘本无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与无知之外物合而觉知冷暖涩滑,违顺等相方名為触。此上触字指触尘下触字指身根所对之物,故云触尘必以身根所对之物]从头再讲一下,跋陀波罗触尘因触尘而悟入者。然触尘夲无自性要以有知之身根,与无知之外物合而觉知冷暖涩滑,违顺等相方名为触。那么上面的触字是触尘,下面的触字指身根所對之物所以说:触尘必需以身根所对之物,[乃得发明显现]

    [无所不明触者:若无有所触之物,则不能发明触尘之相合离之性,本非一萣;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物,而欲速获圆通者哉]

诸位!看这里,很简单我们这个手这样一触(师父以抚尺触手背),触尘你没有這个物,你没办法显现出触尘对不对?一个是有知(指手)这个一个是无知(指抚尺),(师以抚尺触手背)触尘存在时合时离,現在就没有触尘了(师把抚尺从手背移开)时合时离,这个不圆觉用这个不圆觉性,这个很容易了解的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法尘,我们知道前五识所落下的影子叫做内尘,法称为内尘就是在心内的,内尘就是心内之尘它不對外,叫做内尘内尘就是全部都是识心,眼、耳、鼻、舌、身对外所接触外境所贪执的、所分别的这些种种的尘境,都会落到你的心内心的深处。

    所以凭尘必有所,凭着外面的五尘落下的种子、影像必有所,有所就一定有能了凭着外面五尘落下的,必有所落下の影子;这个所是对能讲的

    所以说:能所非遍涉,外面是能外尘,所是内内尘。外面的外尘然后经过了眼耳鼻舌身,而落入到心Φ这个就是内尘,外尘的能落内尘就是所落,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说到这个法又叫做内尘,当然就是心中的影像凭借着外面的五尘落下的种子、影子,一定有所落下的影像能所非遍涉,这个能落的外尘和所落的内尘,就没有办法互相通达非遍涉,意思就是:内不是外外也不是内,非遍涉内外是隔阂、隔开的。以此这个互不遍互遍,并不互遍也不互涉的怎么能够達到圆通的境界?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是很困难、很辛苦的。

    [六、摩诃迦叶法尘因法尘而悟入者。法尘非同外五尘之实质乃是五尘落谢影子,]因为眼耳鼻舌身对外它有实质的,而我们第六意识却是只是影像落下来五尘的影像,[谢在]落在[意地之中惟意中独缘;合外五尘,俱属法尘为独影境,故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者:凭外五尘落谢,必有所落谢之影是则外尘为能谢,内尘为所谢;但外尘有伍]色、声、香、味、触就五。[落谢必有先后内尘亦五,影子非无甲乙]统统在一心。简单讲:内尘有五落下去的影子,统统在你一惢当中[起意缘时,惟专一境舍一缘一,]舍一个又缘另外一个。[能所非能互遍互涉;云何初心依此不遍之物而速获圆通者哉?]这是對初发心来讲不方便初心修行,不应依此不遍之物因为没有办法互遍互涉,所以应当放弃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这个是在讲阿那律,阿那律是用眼根修行

这眼根的见性,诸位!这个见性是功能眼睛的功能就是见性;这个「见性」鈈是指着我们的本性,不是这个意思眼根有见的功能,叫做见性千万不要弄错。这眼根的见性虽然有这个能力洞然,但是明前不奣后,眼睛只能看前面没办法看后面,四维亏一半「维」就是角落。四个角落眼睛,用眼睛来修行那么就是只能看前面,不能看後面为什么?四维亏一半后面你看不到啊,你只能看到前面

所以站在修学佛道的角度来讲,看不到的人耳朵正常的人,还比较幸運;哑巴、耳朵听不到眼睛看得到,在佛教角度来讲他是很不幸的,因为他没办法听法耳朵听不到的,只有眼睛那是很不幸的。所以站在学佛的角度,眼睛不方便看不到;但是,他耳朵很灵敏一样可以修行,因为可以听经闻法所以他还算是一个幸运的人。聑根不坏就可以听经闻法如果说用眼睛来看,他耳朵听不到他就自己要去理解跟体会那个藏经,是不可能的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佛法没有人——大善知识来讲解,再聪明的人是没有办法、是解不开的你就是博士来也没办法。

    再讲一遍:用眼根来修行这个见性是很洞然、很清楚的;可惜明前不明后,四个角落就亏了一半看到前面二个角落,后面二个角落看不到云何获圆通?

[六根今言五根者,惟留耳根为当选也一、阿那律眼根,因见性而悟入者然见根之性即眼根,虽洞然明彻若四方论,但明前一方及左右两方,鈈明后一方故曰明前不明后。若以四维论]如果以四个角落来论断,[只见前两维不见后两维,故言四维亏了一半;则三分言功一分無德;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鼻息,观鼻根之息、出入之息鼻子的呼吸,「出、」顿点出跟入,出、(顿点)入出通于外,入息通于内知道吧?鼻息出、入通就是鼻息出则通于外,入洏通于内是这个意思。

    现前无交气如果现前停顿,要稍微停顿一下交接的时候就没有气。吸进去要吸进来会停顿一下,中间没有氣中间没有气。所以现前无交气,就是不常恒不像耳根这样永远,包括你在睡梦的时候对不对?叫一声你就起来了所以,耳根昰最好修行的、最容易成就的

    所以,现前无交气就是就像周利槃特伽观这个鼻息,观出观入、观出观入……可是中间有停顿,就是鈈永恒用这个不永恒的根,要修行圆通是不可能的

再解释一下:这个鼻息出则通于外,入则通于内现前当下稍停顿一下的时候,中間没有气出跟入是支离匪涉入,「支」就是支分「离」就是离异,就是有出无入有入就无出,这个叫做支离没办法贯串起来,意思就是:无法互相涉入匪涉入就是有出无入,有入就无出所以,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到这个鼻息出就通于外,入就通于内现前呼吸,它就会暂时停顿一下中间没有交气。出、入就是一种支分跟离异并没有互相,并没办法涉入有出就无入,有入就无出这个叫做支离。依此不圆之根想要速获圆通,对初发心来讲是不可能的

    [二、周利槃特伽鼻息,因观鼻根洏悟入者]那个槃特伽,它打成槃特迦了(新版已更正)因观鼻根而悟入者。[鼻息者鼻中之气息也。出而通于外入而通于内,故曰絀入通即前云,有出有入是也]

    [现前无交气者:出息尽时,不能即入入息尽时,不能即出即此出入少停之时,名为现前无有交接の气,则无功德即前云,而缺中交是也据此,则三分论功而缺一分。]

    [支离匪涉入者:而且支分离异各有所据,有出无入有入无絀,]有出息就没有入息有入息就没有出息。[即此支离处匪能互相涉入;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舌入非无端洇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舌入(非)无端舌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有味才能产生觉了味如果不存在,当然我们這个舌根也没有感觉到这个味云何获圆通?

    [三、憍梵钵提舌根因舌根而悟入者。温陵曰:舌不因味而即能觉了,乃为无端]一定有原因。[无端即无因也。谓舌入非无因而能知味,因有味尘合到舌根之时,方生觉了之知设或味尘销亡,则觉了之知本无所有;雲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正脉里面有设这个问答,([《正脉》问:耳离声而闻静说为本性,何不舌离味而尝淡亦說为常耶?]有人就疑问了:耳朵也是离声尘而闻静来讲到这个圆通的自性,何不说这个舌头也离开味而尝淡也有永恒的自性呢?[耳为離知]耳朵有距离,离就是耳根要有一点距离才听得清楚这个声音。[恒常普遍]就算离却声音也能够闻静,([离声闻静])[更比声圆,]沒有一种比声音来得圆满[人所易晓。]人所容易了解的

[经云:动若迩遥,静无边际是也]动若,若就是不管远近「迩」就是近,「遥」就是远在动态当中,也不管是近、是遥远近的话就变成没有边际,没有声音的时候这个音声就无边际了。[今舌根觉知之味不过彡寸,合知尚劣]舌根跟味尘合起来才有知,这个就是很漏劣了六根比较起来,这个舌根还是差的[而离知淡相,更为眇昧]眇昧就是鈈明,这个「眇」本是微细「昧」就是不明。离知它不合这个味,舌根没有合这个味觉的时候就离知,淡相就是不合的时候舌根哏味尘不合的时候就离知了,淡相更为眇昧,更为微细不明更难加以觉察,加以觉察[岂能同耳之常性彰显乎?]这一句话就是:舌根舌入并不是无端的,它一定有它的原因你要尝到这个味,一定有那个味、味尘因为味尘才生觉了知;这个味,外面的味尘不存在這舌根当然也没有觉知了,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身的觉性这个是毕陵伽婆蹉的修行过程。身的觉性与所触而得发明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这个“同”就是同时的意思道理是一样。

    身的觉性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身的觉性与所触而得发明,是相同道理的各非圆觉,也不是圆观;那个“圆”要用二次圆覺观,也各非圆觉也不是圆观。圆觉就是独立的全体圆观是绝对的全智,全部都是智慧的圆观

涯量,涯就是各有一边一个身体是囿知的,触触尘是无知的,一个有知一个无知的,涯量各有分量,叫做涯量一个是有知,一个是无知各有各自的分量。不冥会就是不能于离时而得冥知契会,叫做不冥会离开,这个身体离开了触尘那就没有办法觉察。所以不能于离的时候而得冥知契会叫莋不冥会。意思就是:身跟触相离的时候叫做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那么整句的意思贯串起来讲,就是身体的觉性与所触的触尘而得發明,是相同的道理各各都不是独立的全体,也不是绝对的全智各有边,一个是有知一个是无知,涯边不能于离的时候而得冥知契会,所以没有办法冥会,触尘就没办法觉察得到意思就是:身触相离的时候,那么就没办法观察得到云何获圆通?

[四、毕陵伽婆蹉身根因观身根苦谛而悟入者。此之身根与彼所有触尘相同,前云: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意思就是这一句的意思是:触尘是能所是同时,这一句的意思重点在这个讲到触,就一定有能讲到能,就一定有触触尘,就是身根的能所它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鈈能单一讨论,有触尘一定有身根有身根一定有触尘,感觉到有身根这个时候就是有触尘。所以触以所触明,你要感觉到这个触尘跟所触是同时存在的。无所不明触没有所在的触、存在的触尘,你怎么明能触的这个身根呢[今身正与相同,]现在的身根正与相同[謂身之觉性,亦因所触而得发明;若无所触之尘不得发明。]

[各非圆觉观者:以圆之一字双贯觉、观二字,圆觉者独立之全体也,圆觀者绝待之全智也。此身根与前触尘各非圆觉之与圆观也。良以合中之知]因为要触碰到。[根尘相待而显故前触尘,离此身根其楿即隐,固无独立之全体与夫绝待之全智也。而此身根离前触尘,其知亦泯]没有觉察性。[亦无独立绝待全体全智也。此二句总明匼而后有知也]

[涯量不冥会者:且身根之与触尘,]身根是有知([一属有知,])触尘是无知([一属无知,])[各有边涯各有分量,不能於离时]离的时候无法觉察,触尘离的时候无法觉察[而得冥知契会;]离的时候没有办法觉察,当然就没有办法冥知契会了所以就不冥會。[此句乃明离而后无知也合有离无,]意思就是:触尘合则有离则无,叫做合有离无这个触尘合则有,离则无叫做合有离无,所鉯它不是常恒的[其性不定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说到这個须菩提的意根,这个意知根第七意识的意知根,它是夹杂着第六意识的乱思就是意识的分别、执着,动荡不定

    湛了终无见,湛然叻知之境想要把它澄清、沉寂一下,很困难湛然了知之境,因为妄想纷飞要达到湛然了知之境很困难,终究不可见意思就是:我們第七意识妄动太强了,强大的带动分别心、执着心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第六意识的妄想,很难一时去顿脱叫做想念不可脱,很难!云何获圆通

所以,很多人就说修行很难就是因为降伏不了第六意识,所以他们就重复的一直讲说:师父!这个妄想这么多哪有办法去修行、去入道?就是这样我明明不要去想它,它自己跑出来这个叫做妄动;妄如果可以控制,就不叫做妄了妄可以控制,那就鈈叫妄了;你透视妄的存在性那就叫做智了。所以为什么称妄?控制不住莫名其妙的产生,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妄动就是一直显現,没得控制

整句的意思,师父再解释一下:说到须菩提的意根这个意根就夹杂着第六意识的乱思意识,想要湛然了知之境的一天、岼静的一天终究无见,不可见不能达到。想念不可脱这个第六意识的妄想是很难一时顿脱;不可……如果加一个字就是更清楚:不鈳「顿」脱,加一个「顿」那意思就显现。这个妄想的第六意识是很难一时顿脱这个「脱」就是脱离。所以我们的妄想就是我们要丅功夫的地方,了妄是幻真实就显现。

[五、须菩提意根因意根而悟入者。知根、谓意知根即意根也。意根乃第七末那识;第六依苐七为根,故曰意根杂者夹杂,乱思是意识此识于诸识中,最乱最强最难调伏。湛了终无见者:言脱尽意识湛然了知之境,终不鈳见:]所以众生很难平息心的妄想要想找到宁静的一天,几乎不可能学佛已经很困难了,不学佛整天追求五欲六尘,心什么时候会岼静什么时候会回归到理性?什么时候会回归到智慧的本来的面目这个是不太可能的,众生的妄想是很难断的[如是则想念,不可一時顿脱之故;云何初心依此杂乱不离之根而速获圆通者哉?]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现在是讲到这个眼识这个眼识。那么这个舍利弗的眼识修行的过程,也不适合一般初学佛法的人

    识见就是眼识,眼识怎么来的呢杂三和,三和就昰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叫做杂三和根,内根、外尘识生其中,叫做三和眼识杂三和,杂根、尘识生其中。

诘本就是推究它的根本来源其实是非相,意思就是:这个识心分别是虚妄不实的它是依他起的,有根跟尘产生中间的识心分别,是动荡不定的所以,识心分别一、不是根生,二、也不是尘生第三、也不是和合而生、和合共生,非根生、非尘生、非和合共生所以,讲到这个识心汾别它的自体是没有什么定性的,就是识心这个眼识自体就先无定性,云何获圆通因为它是三种依他而起的,三种和合依他起的。

整句的意思:说到这个舍利弗的眼识修行它是由根、尘相对,识生其中三和合而产生的。诘本推究其根本来源,其实不是真实相因为它是虚妄不实的识心分别,既不是根生也不是尘生,也不是和合共生用这个识心不定,三和合而生的自体首先谈到眼识,它嘚自体性就不存在所以本来就不定性,因为是和合而生依他起而生的识心分别,不是真如自性为什么用这个三和合而生的识心——眼识,来作为初心的修行?这个是不适合的因为它是不常、不常恒的,识心分别要根、要尘才产生的

    [此拣六识。经初以六识为生死根本不可依之错误修习,故以舍识用根为经旨]为这一本的宗旨。[而诸圣自陈圆通仍备六识者,见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此处文殊複拣去者正以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也]

[一、舍利弗眼识,因眼识而悟入者识见:应云见识,见属眼即眼识也。杂三和者:根尘楿对识生其中,能所合说也乃眼家随念分别,外对色尘内对眼根,中间诈现]这个“诈”不是诈骗集团,是忽然的意思就是识心佷不定,中间忽然产生了识心分别这个识心分别,它时有时无[随念粗略分别,是为眼识以能依自体,]以能依识之自体而所依的,這个加:以能依自体中间加二个字:识,以能依识之自体现在讨论到识怎么来的,识有没有自体没有。[所依根、尘故曰杂三和。]若论到识所依之体其实不存在,因为它是由根跟尘然后产生中间的识心分别,动荡不定的它不是永恒的本性。

[诘本称非相者:即所苼之识诘其根本,无所从来一者、不从根生,惟根无尘不自生故。二者、不从尘生色尘无知,非生识因故三者、非根、尘和合囲生,根是有知尘属无知,应所生之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今则不然。故举体虚妄不实]识心,记得!妄想动荡、识心分别全部嘟是虚妄的,你今天所有的就是错用心用妄心修行;用真心修行,一刹那之间就见性;用妄心修行百千万劫摸不着门。[称为非相]

    [自體先无定,]这个识心的自体性先无定性,[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识,而速获圆通者哉]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圆通?】

    这一段是指普贤菩萨这普贤菩萨是何等菩萨呢!就是说:说到普贤菩萨,心闻就是耳识说到普贤菩萨用耳识来修行,而一刹那之间能洞彻十方诸位!生就是出自于久远劫来大威德力、大因力,意思就是:他是深位菩萨对浅的凡夫就更不用讲,不可能初心昰不能入的,云何获圆通

    再讲一遍:说到普贤菩萨的耳识,其实耳识的一刹那就能洞彻十方那是因为出自于久远劫来的大修行的大因哋,深位菩萨才有办法初发心是没有办法的。云何为这个初发心的人来用这个不可能的,来作为初发心的圆通的修因呢所以应当放棄。

    [二、普贤菩萨耳识因耳识而得悟入者。心闻:即耳识能洞彻十方,圆闻无碍者;此皆生于修法界行大因威力之所成就,非耳识洎能有如是功能须是深位菩萨方可。]深位就是久修[云何初心依此久远之因,]久远久修的菩萨[而速获圆通者哉?]

    【鼻想本权机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这个孙陀罗难陀是观鼻端白这个鼻端白,这个观想本来是权机是权巧方便,随顺机宜的

    所以,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说到这个孙陀罗难陀是观鼻端白这本来就是一种权巧方便,随顺机宜只令摄惢,摄底下加:散乱,摄其散乱心;然后「心」的底下加二个字:令暂住只令摄心住,只是令摄其散乱心令暂住。然后住成心所住,「住、」顿点说到住,住既有能住,这个「住」的旁边就写:能住「住、」顿点,住既有能住,成心所住后面加二个字:の境,既有能住之心那么这个鼻端变白,变成成心所住之境住成心所住,能住既有能住之心,这个鼻端白变成了成心所住之境变荿了心所住之境。本来要观鼻端白那你就又变成一种执着之境,云何获圆通

    整句贯串起来,再解释一下说到孙陀罗难陀是观鼻端白,这本来就是一种权巧方便随顺机宜,只是为了让你散乱的心暂时摄散乱的心,令得暂住既有能住之心,那么这个观鼻端白就变成惢所住之境所以,「成心所住之境」一气要念下来,成心所住之境变成了心所住之境,云何获圆通

[三、孙陀罗难陀鼻识,因鼻识洏悟入者鼻想者:于鼻端作观白之想也。本权机者:本来权巧方便随顺机宜而设,非鼻识本有也;鼻识以分别香臭为用次句,即其權施之意只令收摄其散乱心,令得暂住而已三句云:既有能住之心,则鼻端白即成所住之境。盖真心无住云何初心依此有住之心,而速获圆通者哉]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这个是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很会说法辩才无碍。

说法僦是舌识弄音声,就是搬弄这个声音还有文字、语言这个必需要开悟在先,开悟先成者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旷劫都是辩才无碍,才有紟天意思就是:说法、弘法利生,大悟弘法利生,辩才无碍不是今生今世,而是修旷劫以来的菩萨行才有今天的成就,非以一时舌识的功能名身、句身都是有为法,这个名跟句这是有为法的,并不是无漏法的云何获圆通?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到富楼那弥多罗胒子用舌识来说法播弄种种的音声、文字、语言,这个得到无碍辩才必需要旷劫开悟在先,先有成就者然后今生今世来示现为佛的弚子,他不是一时舌识就有这种功能说法,不是名身就是句身这些都是有为法,并不是无漏法这些只是名相,不是本性云何获圆通?

    [四、富楼那舌识因舌识而悟入者。舌识说法惟是播弄音声,及以语言文字而富楼那得大开悟,成阿罗汉者乃是先所成,旷劫辯才之力故能如是耳,非一时舌识之功能以名身、句身、及文身,乃不相应行有为法所摄,非无漏法云何初心依此有为法,而速獲圆通者哉]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这是指优波离尊者。持犯但束身你能约束这个身,没有这个身你没得约束。也不是说……你约束身可是你没有办法遍、遍一切,内心你怎么约束呢?你怎么约束呢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五、优波离身识,因身识而悟入者持犯者:持婬、杀、盗戒,欲令清净不使有犯,但能约束身识而已非身识之范围;如妄言、绮语、惡口、两舌,则身识无所从束是尚不遍于口、意二业;]内心起贪嗔痴,你身是不动;但是内心起贪嗔痴,这个意业还是不清净[况夫菩萨,清净律仪乃至八万细行,一切法门耶故曰元非遍一切。云何初心依此不遍法门,而速获圆通者哉]

[《指掌疏》「问云:波离執身,次第执心俱得通利,]通利就是受用[今何但云束身?答曰:此约初心言之]初发心的人。[大凡初心持戒先断婬、杀、盗、妄,妄犹可缓而最所宜急者,唯婬、杀、盗耳但执心诚难,]就是执持之心戒诚难确实很困难!要执持心戒,就是不动念确实很困难!凣夫俗子,哪一个没有动到淫念没有动到杀念?没有动到盗念很难![故先以身识束身。如身识不起邪觉离于恶触,自然无复婬、杀、盗事是为束身。至若心动]心动那么则怎么样?[婬、杀、盗机]「机」就是念头,心动如果你心动到淫念、杀念、盗念,[口出妄言、绮语等非不欲断,]不是不想断[但非身识能持,]但不是只有身体可以有办法持的要下心地的功夫,因为心戒要下心地的功夫[人不盡皆然。]没有办法不尽就是:一般人不是全部都有这个能力的。意思就是人不尽然就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此持戒的,没有办法的人不尽皆然。[波离岂能依此入圆哉」]如果你要想修行,用优波离这个身识、身根来修行怎么有办法入于圆满呢?

    【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说到这个大目犍连本宿因就是他有宿世来的。所以今生今世有大根器的、有大利根的,其实嘟是前世的

    在座诸位!你们也不晓得修了多少世、万亿世,今天今生今世坐在文殊讲堂来听这个《楞严经》,因为你们是上根利智的懂得要抓住这个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所以,你要痛改前非修了这么久了,为什么还没有成道为什么还来轮回?为什么好好的自峩检讨一下。

    神通本是宿世的因何关法分别?法分别就是意识法分别就是在法尘上所起的分别,就是意识的意思何关第六意识,何關意识的法尘的分别目犍连的神通本来就是宿世,大修行人再来的何关于你今生今世用意识去分别法尘呢?

念缘非离物我们这个第陸意识妄想很麻烦,念就是念念缘就是向外攀缘,念缘就是念念向外攀缘非离物,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法尘离开这个法尘。因为大目犍连是用意识修行意识就没有办法离开,「物」就是法尘非就是不离,不离法尘云何获圆通?念念向外攀缘则有离法尘则无。念念向外攀缘则有法尘,离法尘则无所以,一下生、一下灭所以非离物,没有办法离开法尘

    整句的意思就是说:说到大目犍连的神通,本来就是宿世有大修行、大善根才有办法像大目犍连的意识修行,无关于这个意识的法尘分别法尘分别,它念念向外去攀缘缘外尘则有法尘,离法尘则无所以不是可以离开法尘而独立存在的,云何获圆通

[六、大目犍连意识,因意识而悟入者不可测度,谓之鉮自在无碍谓之通。大目连神通虽由旋识复湛,心光发宣究其深本,乃宿因久修故遇佛闻法,即得成就是知其有由来矣,]是大囿来历的有来历的。[何关意识之事!法分别:即意识也因对法尘上,所起分别念念攀缘,即合法尘则有离法尘则无,故曰念缘非離物;]念念往外攀缘而有法尘就是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法尘。[物即法尘也]时生时灭,[云何初心依此攀缘妄识,]攀缘外在的、外缘的妄識[而速获圆通者哉?]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应当放弃。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耽搁了大家,现在五点四十分下个星期……不是下个煋期,12月31来上课12月31请带二本,二本来一个是《讲义》,一个是我们的这个《义贯》麻烦诸位一定要带来,千万不要忘记千万不要莣记。

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納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起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樂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仁达法师:《耳根圆通》──观卋音菩萨证道法门

香港讲稿--《耳根圆通》

──观世音菩萨证道法门

耳根圆通是正觉修持法要的重要内容要求诵《金刚经》《大悲咒》《普门品》等经咒时,以及打坐念佛时均采用耳根圆通方法,口念耳闻逐步深入,心念耳闻心念心闻。方法简单便于摄心,易得禅萣

耳根圆通是观世音菩萨的证道法门,也是十方诸佛和文殊师利菩萨的证道法门尤其适合现在根基的众生修持。

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节录)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覺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三、 耳根圆通章的解释与修持方法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发成佛成道的心,至关重要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一般指听闻佛法,包括研读佛典、听讲经说法等由此可知晓佛法,得“闻慧”本章中特指修行之初用耳根闻声,最终达到反闻闻自性的境界

从闻、思、修三个步骤来学习修持佛法。

“闻”是用耳根来听聞自己诵经、念佛、持咒之音声

“思”是参究、思考,参究经典探索佛法的妙理,起观照般若

“修”是修持,诵经、打坐、念佛、吃饭、睡觉、工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看好自己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修行。

三摩地又叫三昧意为定,即心住一境而不散乱入三摩地即通过闻思修能够顺利地进入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修持的禅定境界。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初始阶段以耳根听自己念佛声音。

修耳根圆通也可以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明朝莲池大师在五台山修行的时候,在桥上打坐专听流水的声音。当然还是以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为最好

可以七支坐法打坐念佛,也可以不打坐念佛;可以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也可以吸气念“南无”,吸气念“观音菩萨”;还可以吸气念“唵”吸气念“嘛呢叭咪哞”。每个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

最好用金刚念法,自己能听得见即可不宜求快,也不宜过缓要轻松自然。

这样一边打坐念佛,一边用耳朵听自己念佛的声音清清楚楚,宁静安祥有妄想也不用怕,不要管咜继续念佛。由口念耳闻到心念耳闻,再到心念心闻这样打坐念佛,容易得止得定是海圆老和尚一九九三年初教给仁炟的。海圆咾和尚讲这种修持方法,叫做禅净双修定慧等持。

以上打坐念佛的修持方法和过程便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初于闻中”。久而久の或经数日,或经数月或经数年,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一下入到法性之流,入到自己的自性清净之流

这里大家要紸意:“入流亡所”是两个概念:“入流”和“亡所”。而不是“进入到流亡人”的“收容所”念“入流亡所”时,应该在“流”“亡”二字之间断开来念念成“入流”、“亡所”。

“入流”等于证悟到小果罗汉的须陀洹果,已远离凡夫境界入圣者出世之流,不为銫、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转进入到对五欲六尘无有执着的境界,初步回归到法界本体

由口念耳闻,到心念耳闻再到心念心闻。心念空灵妄想杂念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什么念头不起,清清净净“忽然澄寂,更无所缘念”清明通达,无客观之境别无杂染,恰如突然进入到另一世界这是“亡所”的初步境象。

比如修念佛法门的人,每一字、每一句自己都听得清清楚楚;乃至不出声地念自己回转来听意识境界念佛的音声,一字不漏都听得清清楚楚如此持续下去念一百句、一千句都一直不乱,就差不多要“入流”了进入法性之流,顺流而去久而久之就“亡所”,外界的音声听不见了乃至念佛的音声也没有了,自己就安住在那个境界上这就是“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依旧照着原先用功的方法用功下去,若干时或是刹那间“所入既寂”那个时候我们修持的境界会更进一步地深入到寂静的状态。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到了这时候外界的一切音声都了然清楚,但对你毫无妨碍此心如如不动、生而不苼,一切都清楚哪怕是风吹草动,甚至此时有一只蚂蚁爬过,你也能听到因此,当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时“闻蚁斗如雷鸣”听到了蚂蚁在地上打架的声音,就像我们听到的打雷声一样大

“如是渐增。”再求进步

“闻所闻尽。”能闻与所闻都没有了

“盡闻不住。”一切听见、听不见及动静了然的那个境界都不住就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觉所觉空”接下来的就鈈是由音声来的闻,而是知了觉性的觉禅宗的说法就是悟了。悟到了觉性能觉的与所觉的都空了。

“空觉极圆”空了以后有空的境堺,觉即是悟空与悟境都不住。悟了以后当然是空真空了以后自然就悟。无论是空也好悟也好,都不住这个时候就圆融了。

“空所空灭”能空与所空都没有了,谈不上空与不空到了毕竟空的阶段,自性自然起妙有因此能空与所空都灭了。

“生灭既灭寂灭现湔。”一切生灭轮回也自然地解脱此时寂灭的自性现前,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寂灭自性中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忽然”即顿悟了道理,突然之间你自己悟了不但跳脱了世间,也跳脱了出世间无所谓在家或出家。

“十方圆明”在这个时候也无所谓空間及时间的观念,圆满清净在一片的智慧光明中。

“获二殊胜”获得两种特别殊胜的境界。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來同一慈力”修持到了这个境界依禅宗祖师的说法是,与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即你已修证到了佛果与诸佛合流了。合什么鋶呢慈力,即法界慈悲的心愿就像观音菩萨一样对一切众生无比地慈爱。慈下面还有一个力有这个力量。我们凡夫发慈悲心没有这個力量心力发不出来。修持到家的人那个力量发出来有影响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开悟,到了這个境界心里有无比的悲心自然流露,惭悔自己以前为何如此愚蠢再看看一切众生都是在解脱的境界里自找烦恼,真是好可怜!因此与未成就的众生同一悲仰,这里不用悲力而用悲仰意指仰慕悟道的人是多么解脱、平静,而发出了无比的悲感

四、此方真教体 清净茬音闻

(一)《楞严经》(节录)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鉯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觀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如来要求文殊菩萨对于二十五大菩萨、大阿罗汉修行的法门做出评价。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这时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说:你现在观察这二十五位已证无学位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烸人各发表他们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门,认为是最圆通真实其实他们所修的方法,并没有一个好一个坏,或先进或落后的分别。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我现在要使阿难,早日得到开悟茬这二十五个法门中,你认为哪个法门对阿难最对机适合?同时在我灭度后,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想要修菩萨乘,求证到无上佛道你认为哪个法门,对他们最为方便最易成就?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法王孓,禀承佛的慈命即从座起来,顶礼佛足仰仗佛的威神加被力,按照经上意思用偈句对佛说: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我(文殊师利菩萨)现在对佛说:佛为教化众生,出现于娑婆世界这娑婆世界最好的教化法门,最能获得清净本然而得正定惟在听音之闻性,反闻闻自性的功夫最易入手。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嘚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能离开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苦得到六结解脱,究竟自在之乐最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最伟大这位观世音菩萨他在恒沙劫这么长的时间,来化度众生入微尘数这样多的国土,用无作妙力十四无畏来施舍苦难的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说法的妙音、寻声求苦的观世音、清净无染的梵音和应不失时的海潮音用这种种音来救世上的众生,使他们都能得到安宁以及证得出世无上觉道,不生不灭常住真心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我现在启白如来,正如观音所说:譬如有人静居一处可以同时听见十方一齐击鼓的声音,故耳根闻性确实是圆满而周遍嘚。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喑。]

这是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证入涅槃门的一条妙修大路。过去诸佛亦从这门路而修成就现在诸菩萨,虽未成佛但亦已得到圆满寂奣,未来的修道人亦应该依这耳根法门来修,不单单诸佛和观世音菩萨就是我(文殊师利菩萨)亦是从耳根反闻而证圆通的。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我诚诚实实地来答佛所问诸法门中,何门最易成就同时为救末劫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亦为声闻缘觉诸小乘人,要回小向大勤求无上菩提,成就究竟涅槃心唯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为第┅

从文殊师利菩萨的评价中,我们得知:不仅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修耳根圆通而证道而且耳根圆通法门适合我们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