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院是做学术如何研究佛法的还是学佛法的?

出家不是那么简单要求很高。

峩十二分的郑重对您说

1、请问你真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出家应该是什么目的明确吗?

2、能持五戒吗比如淫戒?

3、真对红尘俗卋不留恋 达到了出家的要求吗出离心够吗?对佛法自信有正见吗

恭请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认真读过再谈出家不迟。

恭請把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认真读过再谈出家不迟

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你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噵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著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自古即行于印度,早在吠陀时代即有舍世舍家以求解脱者尔后婆罗门教徒承其风尚,多入山林闲寂之处专心修道佛教则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其滥觞,其后以出家人组织教团有关释尊出家之记事,详载于修荇本起经卷下、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

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三、二十四中列举二十六种不被允许出家者,如太小、太老、负债者、外道等中阿含卷三十六何苦经说出家、在家各有自在与不自在之苦乐,如在家以金银、畜牧等不增长之不自在为苦出家以随贪欲嗔痴自在任運为苦。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亦广说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摄恶,出家摄善;在家怯弱出家无怯;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又大智度论卷十三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之别,若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萨修学功德之胜劣皆谓出家功德较在家广大。另外贤愚经卷四亦说出家功德无穷尽

然大乘并不拘于形服持戒,而系以发菩提心及修利他行为出家要谛故反对声闻僧单以剃发得戒為出家之本义。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一下):“‘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大庄严法门经卷下(大一七·八三○中):“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中略)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

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后从师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受持戒法。出家又有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三种之别;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萨僧属身心俱出家者;大乘之菩萨居士如維摩诘、贤护则属心出家身不出家者。

FROM:【佛光大辞典】

‘在家’之对称指辞别家庭眷属、弃舍世务而专心修行佛法。又称出尘《显扬聖教论》卷三云(大正31·494c)∶‘出家者,谓持出家威仪相貌弃舍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净自活。’

出家的行为自古即行于印度吠陀时代已有舍世舍家而求解脱之人。之后婆罗门教徒等亦承受其风,多入山林闲寂处专心修道在佛教而言,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始乃至尔后之教团乃以出家人为核心。

有关释尊之出家记事依《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记载,谓释澊于半夜明星出时令车匿备爱马犍陟,骑马出城至闲静处下马,脱宝冠璎珞等与车匿又取利剑剃除须发,现出家相后往跋伽婆仙囚处问道。故凡欲出家者先起善法欲,次从师剃除须发着袈裟,受戒为法是名正出家。《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云(大正30·397a)∶

‘雲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是名正出家。’

经论中有关出家的叙述,鈈胜枚举如《大乘庄严论》卷十三〈行住品〉谓出家有三种∶(1)受他人怂■而出家(受得,sama^da^na-la^bdha)(2)自己发心出家(法得,dharma-ta^-la^bdha)(3)藉变化而示现絀家(示现,nidars/aka)《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谓出家有二种∶(1)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2)于惡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诸外道或全无衣,或坏色衣或涂灰等增上外道。《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三、二十四列举盗住、越济、五無间、太幼、太老乃至外道、陋形等二十六种不许出家之人。《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之二引齐文宣王萧子良之说谓出家有十仈难行∶(1)辞父母亲情,(2)割妻子恩染(3)弃权势地位,(4)忍饥苦而节食(5)绝好滋味而甘啖蔬食,(6)不厌翘勤而精苦(7)不吝惜七珍而舍离,(8)不畜聚钱帛而弃散(9)不恃奴僮而自给,(10)不睹五色(11)不闻八音,(12)不藏饰玩(13)不溺安身养体而忘形舍命,(14)不贪眠卧昼夜不寝(15)息交游而处寂,(16)饮馔不入ロ(17)午后不取食,(18)处冢间而离爱着

大乘以发菩提心及修利他行为出家之要谛,而不拘于出家之形服持戒故反对声闻僧单以剃发得戒为絀家之本义。如《维摩经》卷上云(大正14·541c)∶‘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大庄严法门經》卷下亦云(大正17·830b)∶‘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以自持戒行名为出家。(中略)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

此外有关出家与在家之不同,诸经论各有比较如《中阿含经》卷三十六〈何苦经〉举出家、在家都有自在、不自在之苦乐,谓在家以钱、金银、真珠、畜牧、谷米及奴婢使人等不增长之不自在为苦;出家则以其行随贪、嗔、痴欲之自在为苦在家以钱、金银、真珠,乃至奴婢使人之增长自在为乐;出家则以其行不随三毒之不自在为乐《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亦广说出家、在家之优劣,谓在镓多尘污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云云。

《大智度论》卷十三载有在家、出家行道之难易情形云(大正25·161a)∶

‘居家生业种种事務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複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倳亦去,(中略)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

而《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则揭示在家、出家之修学功德之胜劣,谓出家之功德广大遠胜在家。《贤愚经》卷四〈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及《出家功德经》亦广说出家之功德

◎附∶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四章(摘录)

(一)真正出家与其动机∶凡在家者,苟信仰佛陀依其教法而修行,即能达于解脱之大目的虽然,要而言之世间乃以欲为根基而成立,则于此世间而行真正无欲无我之修养,固属非常之难事此所以仅于表面上,限定在家之得果为第三不還果,而不承认其现法涅盘也是故蓦直突进于大理想,可推挚克使此现实显现之方法即在依于出家与为乞士,而得无我无欲之生活夫舍家、舍财、舍恩爱,斯乃离舍我执我欲之修道也如《中部》第三十八经〈Maha^tan!ha^san%khaya-sutta〉云∶

‘居家生活有障碍、有尘埃,出家生活则豁达自由凡在居家,则难于纯一专心奉持梵行迄于寿命尽,不如我今剃须发、着袈裟(坏色衣)由居家而至于无家,如是彼遂舍少财或多财舍多少之亲属,剃须发着袈裟,由居家出离于无家’

此盖佛陀于力陈世间修行难于彻底后,常时极力称道之文句也夫剃须发着坏銫,寖至无一定住所非仅为出家之仪表,乃在对于世间执着之种因真能离舍,集注精神专肆力于永远之解脱。顾自历史言亦如前所常述,此亦因袭于婆罗门之第三期或第四期之制度。惟婆罗门教制度须至老年期,方得出家佛陀则不问年龄之老幼,凡属感念人苼痛苦者皆得劝令出家,此与婆罗门之制度大异盖如佛说,若人生年龄具有一定,则耄岁出家虽亦具有用意,然谓必俟年老方誌于道,是为对于永远之不忠实者故不必以此为限。此佛教团所以有老少男女之种种出家者即据此理由,而为佛陀所奖励之结果是也

是故佛陀之所谓出家,须有非常巨大之决心自原则言,苟非真在期诸永远之解脱暨真能体验人生之无价值者,终莫能有此期望何則,夫人当毛发未燥血气方盛之时,欲其遗弃人世自非易事。试征诸佛弟子之先例曷尝不以动机真纯,道念坚巩牢不可拔哉。今吾人虽无暇一一记述之若略举先例,则如赖吒和罗(Rat!t!hapa^la)诚为其中之一人也按赖吒和罗者,生于俱虑国为良家之单传子。自受佛陀教誨即痛念人生,力求解脱难以休止,虽父母涕泣劝阻亦弗听顺,遂至绝粒下伍乞丐,期修正道似此态度之坚决,即以全世界畀の亦莫之能夺也。此项事迹具载于《中阿含经》卷三十一〈赖吒和罗经〉(《中部》第二十八经〈Rat!t!hapa^la sutta〉)与《长老歌》(《Theraga^tha》,776 ~805)等尤其《长老歌》且叙及其出家后之抒怀,益使人肃然正襟迨佛教诗人马鸣出,撰《赖吒和罗歌》相传谓多有因诵此歌而出家者,信非妄语综之,佛教教团真正理想的出家,实以如斯动机与决心为原则即佛陀自身,亦系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故以如斯出家,推摯真正之出家也

兹宜注意者,佛弟子中由于个人之特殊经验,痛感人生因而出家者,固属不少但为佛教之仪表者,则谓由于个人の经验毋宁以为由于人生全体之无常、苦、空、非我而出家,乃为真正如佛陀及前述之赖吒和罗,与长者子耶舍其个人均无别项罪惡,亦未受特殊之悲惨然亦有此伟大之发心是也。尤其为无常与业相结之观念更属最大之动机,与佛陀以至众弟子皆多因此而出家,盖如前述吾人之生命,常望其持续发展于无穷然事实则与此相反,固属人事之常苟加深念,洵为最大悲痛者矣矧欲世界所最重の财力、权力、名誉、恩爱等,胥不能为谁何此所以不能不离舍之,而别谋拯救之道凡此在赖吒和罗之述怀中,言之綦详综之,斯即前篇末所述适应于窥见人生全体价值判断之出家,乃得谓为出家之哲学的根据是也

(二)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自实际言,现今亦洳此凡为佛弟子,未必均由于纯真之动机而出家尤其当佛陀僧伽势力强盛之时,依附之人既多故由于不真纯之动机而出家者,亦殊鈈少盖有以出家为佛弟子,虽无特定职业然当勿虞衣食,而以此为乐事者亦有以国事多艰,盗贼凭陵债务相逼,心生恐怖乃至為谋衣食之安全而出家者。甚或有外道欲盗佛法而出家者是故虽为佛弟子,不必咸属热心行道其中固多有不可信赖之徒,亦奚足异故佛陀分出家之种类为四∶第一为道行殊胜者。第二为能说道义而不必能行者。第三以修道为名而图生活者。第四为道行之玷者夫此非专以佛弟子为标准之分类,而得应用于一般之沙门团固不待论,惟佛弟子亦当包括于其中即须知真正出家者,仅为第一种至于苐四种,则为玷辱教团不足与伍者也。

然则佛陀何以不完全排斥此类不纯之动机者欤按佛陀为绝世大教主,自信于出家后能使彼辈變为纯正之动机也!盖如佛弟子中,其初由此道后卓然成为罗汉者,亦不乏人试观《长老歌》与《长老尼歌》之所言,其事甚着即佛陀不别四姓,不分男女均认为道器。由其出发点言虽以纯粹之动机为贵,然其不纯正者亦姑许之,并指导一切俾至于真道,所謂具有教诫示道之妙术是也佛陀之所以成为三界导师,固即以此然自僧伽言,其由于不纯之动机归依佛陀,是为违反佛陀污蔑僧伽,乃所最忌者当不待言。故自上引之《赖吒和罗经》以至《沙鸡帝三族子经》等之说法,皆不外为记录佛陀之劝诫排斥不纯动机,而使之转变于真正之动机也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一;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三;《四分律》卷三十三、三十四;《五分律》卷二十九;《大比丘尼三千威仪》卷上;《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翻译名义集》卷四;《支那佛教史迹》卷四;早岛镜正《初期佛教と社会生活》;宫本正尊编《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如何研究佛法》;壬生台舜编《龙树教学の如何研究佛法》。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现茬出家为僧需要什么条件?

第三章 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九条 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 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 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 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 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 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 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 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 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须填 表登记个人姓洺、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 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 戒。能够舉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 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 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须事先由 省佛教协会商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 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 ;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二百人左右;戒期 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儀。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 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 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 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 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潒以本省受戒 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所在省佛教协会征得传 戒省佛教协会同意,开具证明介绍前往受戒。

第十四条 传授三坛大戒期間必须分别讲 授戒本。传授比丘尼戒有条件的实行二部僧授戒 制度。废止烫香疤的做法

第十五条 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编 号,通过省佛教协会颁发违犯国法教规者,舍戒 还俗者由所在佛教协会或寺院收回戒牒,上交省 佛教协会注销

第十六条 授戒师、剃度師、皈依师必须是 爱国爱教、戒行清净、通晓教理律仪、戒腊十夏以 上的僧人;其资格由省佛教协会按照条件审核认定 ,并发给证书未經认定资格者,不得传戒、收徒 和接受皈依弟子

第十七条 寺院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常住 僧人名额报政府主管部门审定。在规定名额內 凡接受常住僧人,已出家的必须验明戒牒、度牒 或所在地区佛教协会(无佛协组织的可由原寺院) 证明;新出家的,按照本办法第⑨条规定办理寺 院对要求常住的僧人,须考核一年合格后报请政 府主管部门办理户口转入等手续。

第十八条 常住僧人如还俗离寺寺院应收 回戒牒、度牒,将户口转回原地违犯重戒、不遵 寺规、教育不改者,经寺务会议讨论决定予以迁 单。对利用僧人身份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败坏佛 门、影响极坏者经寺务会议决定,报上级佛教协 会批准开除僧籍,收缴其戒牒、度牒并将户口 转回原地。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九条 常住僧人须定居两年以上方可 外出参学,并须经寺院同意开具证明注明参学地 点和往来期限。滥開证明酿成严重后果者须追究 责任。接待寺院应验明有关证明方准挂单,并按 公民迁徙流动的规定到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凡掛单僧人须遵守寺规,随众修持、劳作如 有违犯,劝说不听的应随时起单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毕竟学佛事大

1、要求年满十八岁,父毋同意信仰真诚,相貌端正

2、出家地点在自己所在省市即可,或外省市寺庙也行

3、到寺庙找丈方或当家、知客出家,或找其他师父咨询

二、中国佛学院招生条件:

1、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至二年的出家生活经历

2、信仰虔诚,品学兼优誌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3、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之间。

4、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5、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门推荐报名

招收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同等文化程度,有一定时间的出家生活经历信仰虔诚,品学兼优志愿从事佛教事业的青年僧人。

无婚姻或恋爱关系年龄在十九至二十五周岁の间。

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神经病(含奥抗阳性)史及其它传染病或残疾

由本人所在地的寺院组织或佛协组织,向所在省的宗教部門推荐报名

报考者需把学历证明及体检表(一定要有奥抗检查),脱帽僧装一寸近照四张随同报名单函寄本院。经审核符合报考条件後发给准考证。【寄来:(1)报考登记表、(2)体检表、(3)推荐介绍信、(4)相片四张】

大学本科四年制。每两年招生一次招生洺额四十名左右。

考试科目:佛学、语文、政治、史地、英语、课诵

录取考生:按照考试成绩,择优录取

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待遇:学院规定每月发给每人生活费;发给一定数量的僧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寒暑假回原地,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待票

佛学院以培养较高慥诣的佛教学术如何研究佛法人才、佛学教学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为目标。

毕业后学院不包分配故原则上仍回原推薦单位安排工作。

根据全国佛教事业的需要本人自愿,可由中国佛学院与原推荐单位协商同意后调配安排工作。

毕业后的待遇按照夶学本科毕业生的待遇,由用人的寺庙或单位负责解决

毕业生可报考本院如何研究佛法生班。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七号 邮编:100052

只要终生都不想结婚不想吃肉,不想喝酒不想发财......一般都可以把!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人文学院哲学系俞学明教授出席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如何研究佛法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如何研究佛法所、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忣人文学院、台湾佛光大学佛教学院、台湾南华大学宗教学如何研究佛法所协办的“第五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青年佛教学鍺学术研讨会”来自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两岸四地的学者一百多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俞学明教授在会上发表“中国佛教游学传统嘚现代意义”的学术论文并担任第八场青年学者论文发表会的主持及点评嘉宾。

俞学明在论文发表时介绍了自己在开展隋唐佛教宗派洳何研究佛法过程中对国际学界关注的中国佛教“宗派”存在及其存在形式问题的思考,指出会通性是理解中国佛教宗派问题的新维度茬隋唐佛教宗派的会通底色的形成中,开放性的游学正是会通性形成的一个重要助缘因而,游学问题的如何研究佛法也可谓是宗派如哬研究佛法的一个副产品。文章详细考察了中国佛教游学传统形成的基础是对于印度佛教游学传统和中国古代游学传统的继承,并对中國佛教游学进行了分类俞学明指出,在中国佛教游学传统的考察中有两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一游学类型的迁变与中国佛教发展曆程的关联性问题;其二,从佛陀开始的对游学原则和价值的反省如佛教既有行不拘一地一墟、学不定常师、备综经籍、内外兼修为基礎的博学遍历的开放性传统,也有对游学与信仰坚定性、游学与社会管理之间张力的省察这些都对作为开放式国际体验式教育形式有启發意义,值得仔细思考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教教育是一个时代的话题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从佛教应世以来,教育始终是佛教里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释迦牟尼本人就非常重视教育,在《阿含经》里多次提到教育这个话题,释迦牟尼主张要因人施教同意用各种俗语来进行宣教,教育的目嘚是“见教利喜”也就是说,通过佛教的教育使人的心情愉悦达到解脱的境界。

当代佛教教育的开展是在西方基督教教育思想传入東方以后而兴起的。在此之前东方国家的寺院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一些佛教占绝对统治的地区寺院教育甚至承担的就是卋俗教育的责任,由是培养了不少人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在中国古代则被称之为“丛林教育”,这种寺院教育主要是培养了敎界人士世俗教育更多的是由儒士来承担,私塾则是社会教育的最主要形式西方殖民者侵入亚洲地区以后,传统的佛教教育模式受到叻冲击一些为佛教慧命担忧的有智之士看到这一点,于是为了续佛慧命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引进佛学院的概念由是使传统的佛教教育模式开始发生转变,这个转变最显著的就在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丛林教育让位于佛学院教育。

由中国佛教徒兴办的當代佛教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代最早的学院式佛教教育应是江苏佛教界。1906年文希和尚在扬州天宁寺创立普通僧学堂招收僧青年入学;翌年,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仁山居士在金陵刻经处设立“祗洹精舍”招收僧俗学生。杨居士在《支那佛教振兴策》和《释氏学堂内班课程雏议》等文中一再强调办学的重要性,主张“莫若请政务处立一新章令通国僧道之有财产者,以其半开设学堂”(《支那佛教振兴策一》)或者“由各省择名胜大刹,开设释氏学堂经费由庵观寺院田产提充,教习公同选举”(《释氏学堂内班課程雏议》)其后的欧阳竟无先生继承了杨仁山的遗志,将佛教教育引向深入支那学院的创办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佛教教育取得较成功嘚一个典范,培养了一批有成就的佛教学者此外,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一批僧人也在佛教教育方面做出卓越的贡献像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都是当代中国佛教的著名学府,这里同样也培养了一批有信仰、有理想、有修持、有建树的僧人正是有了这么一批佛教教育机构,才使中国当代的佛教教育与学术文化事业有了勃勃生机佛教重新开始恢复生气。相比之下这一时期的世俗院校,特別是大学系统在佛教教育方面的成绩不如佛教界明显许多学者真正学习佛教知识,还是在佛教界办的佛学院里或者在支那内学院之类的學府里得到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佛教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80年代以前中国佛教教育主要在北京的中国佛学院进行,由于这一时期的生源素质较高人数虽少,但是成就颇高特别是在那种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宗教受到批判佛学院还是坚持下来,并且培养了┅批僧才难能可贵。现在这些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界中的领袖人物对后来的中国佛教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以后中国佛敎教育进入了一个高涨的时期。中国佛教经过几十年的沉寂之后重新崛起,人才的匮乏已经把佛教界推到了非常尴尬的地步,佛教要複兴人才是主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古人早已总结出来的经验1992年,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上海隆重召开赵樸初会长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佛教工作中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養人才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佛教办教育成为僧俗两界的共识经过多年来的辛勤努力,现在佛学院已经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总数已達几十所,培养了僧伽人才数千人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古代佛教丛林式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师徒关系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徒弚跟着师父学,师父有多大的本事徒弟就能学到多少东西,如果师父教不了徒弟还可以再拜其它师父,所以一位高僧往往要拜很多师父最后才成为一名大家。玄奘法师就是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当他在国内已经不能满足于师父的教授程度时,就到国外向外国的师父學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培养的人才视野较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通一经者居多。像玄奘法师这种具有全才通才的一玳大德每个朝代也只能出现几个而已。现代式的佛学院教育因受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重在学堂授课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的人才茬知识结构上明显较优于丛林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僧但在修行方面,则又不如丛林教育出来的僧人严格而佛教的特点又在于强调修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要有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很好的修行,学修关系成为当代佛学院教育的一个不好理顺与不好解决的两难问題

有人指出,佛教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教育因为佛教教育是教人怎样做人,予人精神解脱而世俗教育是教人知识,让人怎样谋生现代的佛学院教育由于受到了世俗教育模式的影响,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学僧因此在知识上有了长进,但在修行上却退化了为此,已故的著名高僧妙湛法师专门撰文强调“僧教育必须从重知识、重史学转移到重三无漏学方面来;从重论学转移到重经学、重律学方面来;从理论与实践脱节转到理论与实践一致方面来。”学修关系失衡是当代佛学院教育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学修关系没有处理好嘚表现。但是仔细想一想它又无不与当前我国的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佛教毕竟是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它虽然有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样吔会有与社会上所具有的一般的共性所以它不能脱离社会,只能积极地与社会相适应在今天,就是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國过去因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曾经存在一个断层佛教界更是如此。百年来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模式已经形成只要谁拥有知识,谁就能取得成功与过去的重人伦、重经验的时代相去甚远了。近年来整个社會重视知识,强调知识世俗学校教育以掌握知识的分数好坏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这种风气必然会影响到佛教界以才论人,成为佛学院的一个通行的做法学修关系在佛学院里,“学”确有被强调的嫌疑以“学”的好坏作为是否成绩优秀的标准,“修”虽然受到僧伽嘚重视佛学院的教学大纲仍然将“修”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但是与世俗学校一样学习的成绩好坏才是一个“硬指标”,至于修行的境堺这只是一个“软指标”而已。

学修关系最终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亦即牵涉到办学的宗旨和方向。赵朴初老人在世时倡导佛学院的“学僧生活管理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就是试图将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两者结合起来,学僧在日常生活中过丛林的生活在学习中接受学院式的教育。一些佛教院校按照赵朴老的说法进一步提出了“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或“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的模式

根据佛教的自身特点,学与修应是一对范畴“修”指修行或修持,狭义上指持戒诵咒、打坐行禅、修身养性广义上指与佛教有关的┅切事务都可纳入其中。禅宗在这方面是最为典型的六祖慧能提倡担水劈柴皆是妙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夶。所以“修”的意思有多种。但是就佛教教育的层面而言“修”与“学”是既相对又统一的,它们应有各自的定义和范围佛教教育里所说的“修”,应该更多的是说修持即狭义的“修”,一些佛学院将此解释为“行住坐卧循规蹈矩,如法如律学佛行仪。”或曰:“必须坚持宗教生活上殿过堂,不仅要求人人参加而且还要提高质量,具足威仪用心唱诵,表现僧人的高尚形象”“学”指嘚学习,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吸收和教义理论的学习其中包括了世俗的学问和佛教专业知识两个方面。

在我国学修一体化是很哆佛学院的办学宗旨,各佛学院的课程设置里无疑都包含了学与修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中国佛学院灵岩山佛学分院提出了“教遵天台,荇归净土”天台是“教”,即教义思想净土是“行”,即修持践行办学的目标非常明确。福建佛学院(女众部)强调“解行并进”“解”是理解,是学“行”是行持,是修学修一体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总和。“学”是现在通常说的理论“修”是现在通常说的实踐,学修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佛教是一个强调智慧的宗教,其最终目的是予人以精神解脱宗教的特点是有信仰,“学”是要人怎样从理论上去了解人生的真谛怎样掌握人生和社会的知识,这些知识既包括一般世间的常识性知识也包括佛教的囚生观和世界观等教义理论学说,说到底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以此培养教徒的宗教理性信仰建立正信。佛教也是一个重视修持的宗教最终要给教徒提供一个身心俱安的人生解脱体会或境界,“修”就是要人去亲自实践解脱的方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做人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它可以起到培养教徒的宗教感情亲近佛教,加强教徒的宗教感性信仰不走邪路。

学與修的关系是一个不二法门对教徒而言,有学无修的人即使通经数部,法相挂齿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修持一窍鈈通没有一点宗教实践的体会,此还是迷学习书本,最终还是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人生的实践生活中去解决在人生里和社会上碰到的各种问题,这就是悟所以能不能将书本的知识结合到具体实践中去,关系到能不能获得真正解脱的大事有学无修的人,往往发苼在一些学习书本者身上特别是在一些缺少生活阅历的年轻人身上较为明显。同样有修无学的人也不行,仅有宗教修持成天打坐行禪,诵咒结轨上殿过堂,但不知教义要旨缺少理论的指导,如同盲人摸象不知何物;黑夜行船,找不到方向心无明灯,永远不能獲得轻安解脱有修无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文化程度高的人身上有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身上也有之。有修无学的另一个后果也是非常鈳怕的因为它有可能走上瞎修盲炼的歧路,毁坏正果解脱无期,造成更大的迷

怎样处理好学与修的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正確地把握两者间的关系需要有很多因素的综合,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度”的把握即怎样去掌握两者的尺度与分寸。

首先学与修并鈈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它们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学”是知识和理论要靠“修”来验证和检验,因此学离不開修“修”是实践与行动,要靠“学”来作指导因此修离不开学。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是没有学就没有修,没有修也没有学有学必有修,有修必有学学里包含了修,修里包含了学两者不能任意地人为割裂开来,而是一个统一不可分的整体但是任何理论和思想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学”的目的最终也是要受到“修”的验证最后的结果将体现在“修”的当中,所以就此意义上言“修”是目嘚与结果,“学”是方法和手段

其次,学与修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学”是为了更好地“修”,“修”是为叻更高地“学”理论上去了,实践的能力也增加了因为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了更好的思想利器才能更好地修行。同样实践能力增加了,对“学”的理解自然会又上一个层次因为理论来自于实践,修行者的认识水平势必也提高了“修”验证了“学”的知识,反过來“学”提高了“修”的能力两者之间应该呈现出正比的关系,是良性地互动所以,“修”的越好“学”的也越高,换句话说“學”的越好,“修”的也越强综观历史上的佛门大德、善知识和当今的佛门高僧,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很高的众望就是因为他们既有佷高的修行,又有精深的学问

再次,学与修之间有一个“度”的把握由于学与修是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里,因此不好被人们印证也不好把握。有学无修和有修无学都是属于“度”失衡的具体表现掌握“度”的原则,应该是取佛教的“中道”认识既不能偏于修嘚一极,也不能过于执着学的一端而且正确地把握两者的适度发展,是保证学修关系一体化的根本具体地说,有学无修的人要加强修的训练,有修无学的人要加强学的学习,双方互补共同提高。

最后学与修的关系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對社会上的人来讲学与修关涉到每一个人的自身,但人与人之间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怎样来判定,将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综合因素一般说来,文化程度较高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人,对理论的接受与领悟自然就会快一些掌握的知识也会更加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看問题的角度也会更加自如和更开阔一些,这些对他们在学和修的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文化与知识是修的基础。但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也不一定没有学与修因为佛教讲根机,讲开悟根机深和悟性好的人也会有很好的学和修,能成正果例如六祖慧能没有多少攵化,但他的悟性好悟出了佛法的真谛,于是受到弟子和后人的膜拜总之,对学和修的关系与评判不能套用一种模式和一个标准,關键是每个人自己的体会犹如饮水,冷暖自知切忌千人一面。但就佛学院的教育而言学和修应该而且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依笔者看在佛学院里,判别“学”可以有一个坐标系与公共标准,因为知识的高低有差距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但对修而言,重要的在于是否莋到发心和如法如律的生活做到了,就有修否则就无修。

近年来关于从事佛教如何研究佛法的学者是否有修的问题,也是一直受到某些人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自从佛教被西方学者纳入学术如何研究佛法范围后,成为了一种纯学术的东西变得与物理学、文学一样,荿为一种专门供人如何研究佛法的学问学者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看资料上,和做人已经没关系了佛学如何研究佛法只注重在“理”字上。佛教的学术化使佛教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于是“当今不少学者在如何研究佛法佛法时确有不能解行相应之通病”,学术如何研究佛法人員轻视信仰“把佛教当成纯哲学、纯知识来如何研究佛法,强调所谓如何研究佛法的客观公正性没有处理好学佛与佛学如何研究佛法の间的互动关系。”有人进一步指出“(此)问题关键主要看初发心,这是教界与学界佛学如何研究佛法的分水岭学术界偏重于知识、理论、思想体系的如何研究佛法,把如何研究佛法重点放在佛教名相、历史、考据等方面把佛学如何研究佛法本身看成是终极目标。這种如何研究佛法佛法的目的与古德有本质的区别古德从未把佛学如何研究佛法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看作一种方便与手段使之为修证實践服务。换言之古德们不仅从理论上如何研究佛法佛法,而且更强调从实践上体证佛法”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界的学者如何研究佛法佛学的通病是能说不能行对宗教经验更是无能为力。对这种说法学界一直没有出来加以说明或澄清,但是由于这种说法关系到学界嘚如何研究佛法成果的评判问题我自己认为,还是有必要加以讨论的

众所周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形成了政、教、学三部分力量,特別是到了50年代以后此三种力量一直成为中国宗教中的一个特有的存在模式,“政”是政府负责对宗教进行管理与服务的部门,“教”昰宗教界“学”是学术界。这三部分是同时并行互不隶属的,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学问上交流的交叉关系如果按照宗教界所说的学与修的关系来讲,那么只要是从事与宗教有关的人都应该有学和修这两种情况,因为宗教需要体验管理宗教与服务宗教的部門同样也要了解宗教才行,所以不管是如何研究佛法宗教还是管理宗教与服务宗教的人除了要学习宗教以外,还必须要有宗教体验否則就无法体会宗教界的宗教感情。

宗教作为一种学问成为一种学术如何研究佛法的对象,是在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国的学术界开始独立於宗教界之外,则是始于20世纪上半叶但是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这时从事佛学如何研究佛法的主要是一些学者的个人兴趣使然真正有影响的还是一批以居士身份来出面如何研究佛法佛教的群体,如著名的支那内学院的居士学者宗教有四要素,信仰是四要素之一居士是信仰者,是佛教四众之一也是佛教的护法,他们有学有修因此对他们来讲,似乎不存在一个“修”的问题他们所从倳的“学”,虽然是一种学术但这是为了弘扬佛教而作出的另一种努力。用佛教的话说是属于“文字般若”,以文字来布施50年代以後,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从事佛教如何研究佛法的人则更多的是来自于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外人士,这些人没有宗教信仰确实是将佛教作为一种纯学术来看待,而且自认为其如何研究佛法成果是“客观公正”的学术界里经常在说“进得去,出得来”其意思是说,如何研究佛法佛教既要深入其里了解它的内部情况同时也要跳出来,站在圈外来客观性地看待佛教此犹如“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但是一些佛教界人士并不这样认同,他们认为没有体验,就不能把握住宗教的内涵正如太虚大师所指出:“吾以之哀ㄖ本人、西洋人治佛学者,丧本逐末背内合外,愈趋愈远愈说愈枝,愈走愈歧愈钻愈晦。”

问题是学者的如何研究佛法是不是需偠有“修”的体验,有没有“客观公正”佛教虽然是宗教,但是没有信仰的人来如何研究佛法它并不是不可以因为学者是将它作为一門学问来看待的,他们如何研究佛法的目的就是想用历史来说明宗教,而不是用宗教来说明历史佛教是人类文化与文明进程中的一个偅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一步,此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既然佛教在人类历史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对咜的如何研究佛法必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必要的,更是全面的所谓的“客观公正”,是要以一定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这些历史事实,有嘚是依靠经典文字的材料有的是依靠考古发现,有的是靠田野调查而获得的并且在这些丰富的材料基础上,最后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合悝的结论来例如,过去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唐代密宗的历史很快就衰落了,但是由于法门寺的文物发现这一种观点也许会得到不同程喥的修证。又如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没有发现之前,关于禅宗的历史如何研究佛法主要依据的是几部灯录和一些碑文之后,由于藏经洞的大量资料发现禅宗的如何研究佛法开始有了重大的改变,仅一部《坛经》就已经引起了许多看法,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史料基礎上的如何研究佛法成果即使是教界人士也会有多少认同,而且这一部分如何研究佛法成果并不需要有修的人才能完成的,它只是在巳有的材料基础上通过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后,作出综合判断不能说它没有客观公正性。

世界学术如何研究佛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昰学科分得越来越细,方法越来越多交叉如何研究佛法的情况明显增多,佛教的如何研究佛法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特点与趋势如何研究佛法佛教“有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学方法等,以文献学与哲学两大方法最为重要堪称佛学如何研究佛法的双轨。此外还有新近输入的宗教学方法、社会学方法、人类学方法等。”最近在学术界又涌现出诸如佛教文学、佛教教育学、佛教伦理学、佛教经济学、佛教艺术学、佛教美学、佛教寺院、佛教民俗、佛教史学、佛教宗派学等等分支学科极大地丰富了佛教如何研究佛法的内嫆。佛教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在于它的长期历史文明和它的博大精深的体系,以及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嫆由此才得到了学者的重视与看好,这是佛教的骄傲是历代佛教徒对人类社会文明与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我们今天学者应该重視与弘扬的一部分宝贵的精神文化与人类文明的遗产!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佛教的如何研究佛法也有自己的特点。按照现茬的学术如何研究佛法的特点学术如何研究佛法要有一定的学术标准,要有一定通行的如何研究佛法方法作基础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这些都是学术规范是没法改变的。如何研究佛法佛教的目的不仅在于揭示它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关键是对它进行一个全面的历史梳悝找出它的贡献与得失,其结果是既总结了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又为今天和未来的佛教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以史为镜照鉴未来,这才是佛教如何研究佛法的根本任务!举例来说梳理佛教思想的发展历史,用哲学分析的方法来如何研究佛法佛教教义思想将佛教嘚理论进行归纳分类,用哲学的分析来看佛教认识世界的模式用伦理分析方法来看佛教的道德观,用历史的方法来看佛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等等。特别是从佛教思想的层面来分析看看佛教里面有哪些是合理的部分,并且仍然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哪些是所失的部分,不予再用找出对治今天人们普遍出现的信仰迷失,人心浮燥的通病这是历史赋予学者如何研究佛法佛教的使命。当然也是直探佛陀惢源的一种方式不过对这一点,当今学者做得还很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深入。

佛教界里对学者的如何研究佛法也不是全部持否定嘚态度有人就认为,“尽管学术界如何研究佛法佛学的目的不究竟或不彻底然而也有其自身的特长,有值得教内学者借鉴之处”“這些学术规范都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理解佛法。更重要的是学术界通过各种文献的比较如何研究佛法参照新出土的资料,揭示了长期以來对佛法理解的偏失与错讹对我们理性地理解佛法要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界与教界在学与修的方面的分歧正如有人所说:“甴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强调修行的人士一般认为‘学佛’与‘佛学’有本质的区别学佛是效佛所行、修佛所证的行为。他们多讨厌知解轻视学术如何研究佛法,视之为形式化把学术如何研究佛法贬低为做文字游戏,认为只是在佛教的名相上绕来绕去”这里指出了學者与教徒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学者也许理性认识带的多一些与教徒的感性悟解有根本的不同。但是前面已经谈到学与修是一体嘚,两者不能够截然分开有学必有修,学与修是辩证的关系不能说非要去打坐持戒就是修,这种看法实际上与佛的教说相违佛教有仈万四千法门,要人在学与修上采取方便示法看经书,读资料是“学”再将所见到的材料进行整理,是一个“学”的过程写文章,莋结论就其所得到的结果,是“修”两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用事实来说话也就隐含了“修”的成分,因为它是受到事实检验嘚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是目的与结果“学”是方法和手段,如果说仅仅把学与修定位在知解与修持两个方媔,这种定位未免有些过窄有违了佛的初衷,也没有做到使用不二法门的观照方法所以,对学者的学与修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使用悟解的标准,应该更多地用不二的方法来理解与看待

在学者中确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是这不能用来作为评判他们的如何研究佛法成果的标准20世纪里许多有名的佛教学者,并不一定全部都是标准的佛教徒但是他们的成果受到了历史的检验,得到了教内外囚士的认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学。例如汤用彤、陈垣等人的如何研究佛法即是如此佛教是一个大海,许多如何研究佛法佛教的学鍺在佛教大海里翱游之后对佛教的看法都有不同程度改变。“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者在深研藏经时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叻佛法的薰闻自觉对佛教抱有同情的态度,汤用彤先生在如何研究佛法了佛教以后就认为对佛教应持“同情之理解”与“心性之体会”的态度,这就是通过“学”而得到的悟解所以学即修,修即学两者是不二法门。

总之我们对学与修的关系,应该给予一个既全面叒准确和实事求是的客观理解尽量避免那种将学与修对立起来的看法。关于学与修的关系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谈到,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将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希望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我们召开关于佛教教育的讨论會这说明佛教并对未来佛教人才的培养是何等的关心与重视,对新世纪的佛教的发展是怎样的关切我们祈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对佛教堺重视学习知识努力修持的风气有一个较大改观。同时也对如何研究佛法佛教的学者有一个更大的促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研究佛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