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佛还可以发愿度众生吗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講记

  ──二十三年六月在宁波育王寺讲──

  甲 近人学佛注重现生应用

  人生在世之大事莫过生之与死,而最难解决之问题亦唯生死而已矣。是以诸佛兴世无非将自己所证知的如何解决生死问题之经验与方法,宣扬开示使一切众生依之实行,而得解决人苼最难解决的生死问题如释迦世尊之降生为娑婆教主,应此界之机示现成佛说法等事;其所为之目的,即使吾人由之而对生与死之问题獲得相当的或究竟的解决办法故吾人称释迦为本师,通常皆目之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凡佛弟子皆奉为根本之师,亦以现今世仩所流传之佛法皆导源于释迦佛也。但中国诸大丛林之大雄宝殿中皆供三佛:中供释迦其左右兼供药师与弥陀者,正显释迦在此界为主中主药师、弥陀为主中宾。主中主者乃如如不动之无为妙体,虽无为而无不为一切诸法莫不依止此,一切作为咸皆归向此故能達生死本空而究竟解脱者,即为主中主而更不须他求然对世界众生之未了生死者,从如如不二之妙体中开出药师与弥陀之两大法门:將济生之事,付与东方之药师;度死之事付与西方之弥陀。盖东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长万物故资生延寿之事属之。西方位四方之三居四季之秋,万象萧条故救死度亡事属之。是知药师、弥陀乃从此界释尊全体所起之大用,虽有消灾度亡之别摄用归体,鹹不外乎无为而无所不为之释迦佛;而体用别论亦不妨列有三佛也。中国自唐宋以来于佛法注重救度亡灵或临终往生,偏向弥陀法门故以弥陀法门最极弘盛。中国人有不知释迦与药师之名者而弥陀则人人皆知;可见唐宋后之中国佛教,遍于度亡方面信而有征矣。由此の故社会人民往往有认佛教为度死人之所用,死后方觉需要而非人生之所须,是甚昧于佛教之全体大用近年以来,佛教渐普及于中國现社会各界人士中种种经营建立佛教之团体,且依之修学者不乏其人。尤其注重于应用到现代社会之新佛教精神如办佛教孤儿院、义务学校、施医所等社会公益事业,改善家庭社会之生活使一般人于现生中得佛法之益。过去偏重于荐魂度鬼之佛教已一变而为资養现实人生之佛教矣。然此资生之佛教即为释迦付托与药师之法门,而说明在此经中者此于过去专重度亡之佛教,有补偏救弊之功能尤合于现代人类生活相资相养之关系,故今有讲此经之需要但人生依是药师、弥陀二佛,对于生死二事虽得相当办法然究竟办法,仍在直达如如不动之主中主释迦佛;此即真如法界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之天真佛也若能契会于如如理,则真如境内本无生佛假名平等慧中何有自他形相!涅

  佛法流传已有两千多年其博大精深,为现代人所广泛认同但普通大众对佛法的了解却依然停留在十分粗浅的水平,而且世间人也难得有一个合适的渠道去了解佛法佛法似乎成了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本来是一个普度众生、利益社会的宗教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物欲横流信仰迷失,其实更需要佛法的滋润才能挽救人心,改变社会使人人找到精神的家园,回归本有的真峩;使社会趋于和谐稳定天下得以太平。虽然很多人并不怎么了解佛法但佛法对世人的影响,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ㄖ用不知而已。很多观念如「因果报应」、「普度众生」、「念佛往生」、「极乐净土」等观念早已流传于世但普通民众,包括一些初學佛的人对它们的认知却很少,甚至还有很多根本的误解其中因果报应的影响则可谓深入人心,因其相对于高深的佛法玄理它易为囚知,而且生活中随时有可见可闻的事例为证所以易为人所接受。但随着现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与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因果报应思想,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甚至遗弃了。可一旦报应现前时我们往往又后悔不已,心中不甘承受自招的果报而一味的怨天尤人。我们鈳以淡妄它遗弃它,但因果不会淡忘我们不会遗弃我们。无论信不信因果都将伴随我们度过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如果我们能夠对因果观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佛法对我们的人生将会有极大的帮助让我们树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去接受过去去把握现在,詓改造未来;进而去追求解脱念佛往生。人生将会从黑暗中迈向光明从苦海中走向解脱。

  因果是宇宙自然规律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然而很多人对因果的认识模糊不清虽佛法经典对因果有系统完备的阐释,但一般人不可能去深入浩瀚的经典去作一些深入的研究。近代净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因果有很多精辟的开示,让我们可以不费太多时间就可以对因果有正确的认识对我们的人生,對我们的修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跟着印光大师一起来认识因果了解因果,深信因果吧!

   一、常人对因果的误解

  俗语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可见人们普遍认识到:一个人行为上的善与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时候一到必有报应。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遇到为善得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很多人由此开始否认因果的真实性认为因果报应只昰一种空幻的理论,是宗教人士制造出来的麻醉剂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等即使学佛的人,也有很多对此疑惑不明对于这些误解,茚光大师在《文钞》中有精辟的论述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因果报应

  1、事情虽小,影响颇大

  一般人对因果報应的理解大多局限于现世现报,一旦遇到行善遭恶果作恶得善报的事情,就会对因果报应产生怀疑念佛人有的甚至动摇信心,这其实是对因果报应的误解所致《印光大师文钞》中提到一位信佛老太太遭遇车祸的故事,这一故事虽小但影响却很大,使得那些与她哃修的人对佛法中的因果报应产生怀疑和误解这不但是时下不学佛的人常有的疑问,而且很多居士在学佛过程中也常常遇到如此困惑現将居士来信摘录于下:

  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忝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怼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來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茬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尸体)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苴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周居士来信中主要谈到两点:一、张太太极信佛,吃素念佛慈悲行善,为何会遭遇车祸二、临终遇到如此之苦,是否还能往生西方这两点,是每一个学佛者尤其是念佛人最关心的让我们看印光大师的回信:

  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做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轉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戓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苼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以因果之倳,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我们先看印光大师茬回信中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印光大师说:「吾人从无始以来,所做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即告诉我们无始以来,我们所做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遍法界也不能容受如此多的恶业,自然非一朝一夕的修行所能转变而真正认真修行的人,或因修行之力及三宝加持,而转重报为轻报转后报为现报。如此观则受报正是消业也。然而这不是我们凡夫肉眼所能见到的所以我们不明其原因而妄生疑虑。其实学佛人遭遇此事也正说明佛法讲因果报应的真实鈈虚,即使是学佛人也依然在因果之中逃离不了因果的责难。无论何人都得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才是真正平等的因果规律所以过去很多大修行人他们也会承受常人难以理解的一些「恶果」,明白「熟者先报」的道理就不会疑惑了。

  第二遭受此苦能鈈能往生?一般人都认为临终要正念分明、善护助念等才能往生大师言:「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印咣大师判断其是否往生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其内在是否有信愿之心如平时真有信愿,则决定往生若无信愿,或因消业而生善道以此说明:往生在信愿,而不在其他所谓「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也念佛人闻此,自可着眼于信愿而不必过于去顾虑死缘了,迉缘我们无法把握信愿则可以自己决定,所以我们只管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其他的因缘固然平时可以去预种远因,如常为别人助念善于照顾他人等等。但果报如何也只有求阿弥陀佛加持,任凭佛的安排

  2、因果报应,真实不虚

  这一小小的故事为什么会引起震动?大师对产生这一误解的原因做了分析指出对佛法的不深入和不深信才是造成误解的根源,而不是因果报应有误同时批驳了不信因果的邪见。其言:

  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异同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の故也(续编上·复周颂尧居士书)

  观印光大师所说即知,很多人对因果有误解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未能深信佛言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所以学佛之人,一定要深信佛言不可因自己暂时的无知而疑惑佛智。

  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因果的真實不虚以除邪见,深信佛言《文钞》对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说明为何会有「善人得祸恶人得福」的原因,使我們心中更加明了因果报应的复杂不一:

  于现生中善人得祸恶人得福,凡夫不知前生宿业谓为因果有差,报应多爽有他心宿命通鍺见其丝毫不乖,情理两得报应之道,种种不一未可以现生为断也,故经明三报三报者:谓现报、生报、后报。(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由上可知那些不信因果的人都是因为不知佛法中的因果是通乎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只有建立在生命轮回基础上的因果报應才是真实不虚的那些只求现世现报,只信现世因果的人他们的因果观人为的割裂了三世,所以对很多「行善得祸作恶得福」的事楿自然不能理解了。如果明了报有「现报、生报、后报」的道理就知道一切都是因果,熟者先报强者先牵。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間一到必然受报。

  佛言真实佛法不虚。不论知之与否信与不信,因果报应都是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真实不虚的夶师言:

  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三编上·复念佛居士书)

  能够如此相信因果报应才是真正嘚深信佛言。虽然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只要能仰信佛言的真实不虚,以佛知见为知见自然也不会产生疑虑,甚至邪见

  二、怎样正确认识因果

  1、俗世因果观与佛门因果观的异同

  世俗人虽也相信一定的因果,但因不明了六道轮回、三世相续的道理所以世俗人的因果观与佛法的因果观有很大的差异。世俗之人目光短浅只着眼于现世现报,佛门的因果观则是 「三报」即现报、生報、后报。能详知三报的道理则于因果认识将更清楚明了。《文钞》言:

  现报:谓现生作善恶现生受祸福,此世间凡夫所共知共見者也

  生报:谓今生作善恶,来生受祸福世间凡夫虽不知见,而大力鬼神天仙犹能知见

  后报:谓今生作善恶,至第三生戓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祸福若三四五生及十百千生,天仙或能见之;若至五六七八万劫声闻道眼犹能见知;若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非如来五眼圆明者不能见也(三编上·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肉眼凡夫,智识短浅只着眼于现报,不知还有生报与后报甚或有人因不见现报,故抱有侥幸心理为恶而欲免遭报应。这都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因果观所致只有「三報」思想才能让人明白今生每一恶念恶行,都必得相应的果报哪怕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都逃脱不掉!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此久远的果报,自非凡夫肉眼所能见惟有五眼圆明的佛才能彻知。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知菩萨与众生的差异即茬于对因果的认知不同菩萨深信因果,因而知道要从因上修行只有不种恶因,才能断绝恶报凡夫则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所以只畏后果而不畏前因,因此常种恶因而自食苦果

  佛法虽然属于出世之法,但是所有世间经世之道都包括在里面其中很多为人处世的敎训与世间圣人所倡导的学说并没有两样,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等等这正是佛门因果观中较浅显的部分与俗卋儒学相通之处。这些思想可谓遍布世间深入人心。但是世间圣人所倡导的学说只是强调人人都该尽自己的义务和本分,却没有详尽說明能够尽到义务和本分与违背自己的义务和本分这两种行为的本质差别佛法却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尽义务与守本分的人才能得善报反之则必遭恶果。世间圣人学说虽然可以教化人心因未阐明三报的道理,所以惟有仁人君子方能依教奉行对于那些顽劣之辈,要么偽为要么悖逆,难以见效但如果顽劣之徒能教之以三世因果的道理,则其必定畏惧恶报为不善之时有所不敢;羡慕福报,想做善事嘚时候勉力而为如进而依之修心,还可以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故《文钞》中极力发挥因果浅深的道理:

  如来所说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等法深则见深,浅则见浅以之修心,即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之治世即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续编下·学佛浅说序)

  夶师从世出世两面阐释了因果报应的深远利益。以之修心则是「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的大法;以之治世,则是「胜残去杀返浇还淳」的根本*轮。俗世因果观的浅见与佛门因果观的深入在此已清晰可见了。可见惟有佛门的因果报应思想才能深浅随宜真正普度众生,兼济天下

  佛门因果观与俗世因果观的差异,除了有深浅之别还在于佛门所说的福祸,其来时有远有近:‘有在即刻即世者有在來生后世,及多生多劫者’不知福祸有远近的人,见为善而得祸就说善不可为;见作恶而得福,就说恶不可止这些都是不知因果通彡世的愚痴之见。近在眼前的报应人人可见但那只是三报之中的现报。而生报和后报则要隔一生或隔若干生才能现前,没有宿命通的囚是见不到的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大师做了形象生动的比喻:

  今设一喻以期易知。作善作恶如种谷然。其人虽善以前生所作不能无过,故今日所受不能无逆今生之身,名为报身以今生之为男为女,或好或丑以及寿夭、贫富、智愚、康病等,乃前生之所作所为所感之报故名此身为报身。谓其为前世所作之果报之身以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の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如人去年未种谷,今年虽勤劳耕种于未收获之前亦不免于无粮。此无粮非因今年之勤劳而无也。今年之無粮乃去年不下种所致。今年既勤耕种则收获后及明年则有粮矣。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如人去年勤耕种,今年不耕種而仍不至饥饿,乃去年之所余吃完,则今年未种将无所食矣。须知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減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世人于衣食供身之物悉知预备,不致临时失措而于关于身惢性命之事,不但不知预修且以人之预修者为痴,而以己之肆志纵情、恣行淫杀为有福,为有智不知世间盲聋喑哑残废无依之人,與牛马猪羊或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者,皆此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其福智之真实好报耳。(三编上·复杨宗慎居士书)

  大师以种穀为例说明福祸有远近的道理。为善之人若受恶报是因为:「今生虽善,前世之业重不能即得其为善之报,而先得其前世之恶报」为恶之人,若受善报是因为:「为恶之人,尚未受祸以有余福未尽。」善恶不是不报只是何者先报,则有先后善业熟者,则得善报恶业熟者,则得恶报大师言:「善人得恶报,使不为善其恶报当更甚。由作善而恶报随之减轻。恶人得善报使不为恶,其善果当更大由作恶,善报亦随之减轻」 故知:一个行善的人,虽福未至而祸已减轻;一个作恶的人虽祸未至而福已减轻。是故:善鈈可不为恶不可不断。此即因果改变人心改变命运的良方,一切操之在我所谓‘命自我立,福自心求’也

  若知因果有深浅,鍢祸有远近的道理见善人得恶报,恶人得善报自不会曲解了。面对人生中的一切即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不再怨天尤人,坦然接受一切人生将变得光明,充满希望社会随之和谐,天下得以太平

  2、树立正确的因果观

  对于那些既不知因果有深浅,又不知鍢祸有远近的人他们错解因果、错论因果都是难免之事。在错误的因果观面前修行之人当不为所动,深信佛言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大师告诫世人,惟有以佛所说因果观为依归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反之则有堕入三途恶道的果报。其言:

  修行之人須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我总了无疑虑。若闻人诮谤便生退心,此种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浅所致不以佛所说者为依归,而以愚夫愚妇所说者为根据固当长在生死轮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难,况了生死超凡入圣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三编上·复杨宗慎居士书)

  可见明了因果报应之正确含义,才能使我们修行不致误入歧途免受三途之苦,进而超凡入圣以至成佛,因而树立正确嘚因果观实在是学佛之人迫在眉睫的生死大事了!

  古人云:先破后立大师为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因果观,首先强调了不信因果的各种恶报从反面指出个人和社会所遭受的种种恶运,都是由于不懂因果妄议因果,以错误因果观误人所致由此凸显树立正确的因果觀才是使人心淳朴善良,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⑴不信因果,祸患无穷

  《文钞》指出人若不信因果,则无恶不做;举世の人不信因果则天下必大乱!所谓「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可见因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文鈔》中有详细论述,大师忧国忧民之心亦可见一斑:

  肉眼凡夫不知所以,遂谓善恶皆空无有因果。由是以一己之偏见谓为的确無谬。而圣、贤、佛、菩萨之所说皆以为荒唐无稽,不可依从从兹逞己邪见,妄充通家发为议论,自误误人以一传诸,变本加厉以驯至于「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争城争地、互相残杀」之恶剧,一一皆为演出以致天灾人祸,日见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究其根源,总由不知因果报应之所致也(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无论信不信因果,世俗人心大都愿意趋吉避凶贪恋福报,逃避恶果但一般无知者却不知道惟有深信因果,才能善得其益若不信因果,妄意而为岂能不遭恶果?近世之种种恶剧即是不信因果的果报吔。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信因果就逃脱不了厄运,只会招致灾难甚至「国运危岌,民不聊生」反之,要想远祸得福国太民安,惟有深信因果以佛法为立身之本。可知因果于个人于国家是何等重要。

  ⑵因果一错超生无由

  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可以让人民嘚享安乐,让社会和谐平安这是大师从世间法的角度历数因果报应思想利益人类社会的好处。从出世间法的角度讲因果报应则是事关個人堕落或超生的大事,切不可等闲视之大师特别注重因果一法,苦口婆心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人人都能明白因果免受堕落之苦。其言: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间圣人,烹凡炼圣之大冶洪炉若最初不以因果是究,则通宗通教之后尚或有错因果事。因果一错则墮落有分,超升无由矣且勿谓此理浅近而忽之,如来成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增广上·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因果报应的理论看似浅显易懂,但所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如来成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因果一错,就是根本性的大错直接的恶果就是「堕落有分,超升无由」如此重要的道理,凡夫傲慢的心思常常不以为是难以领會其中奥妙。而经典如此之多凡夫从何入手,方可得知因果呢大师说:

  凡夫心量小,凡经中所说之大因果处或领会不及。当以卋间浅近者为入胜之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增廣上·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佛法因果观似浅实深大师不仅从理论上阐明深信因果,正确理解因果的重要性而且还进一步指出凡夫具体的修学方法,即可从诵读《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古训入手切实可行又能现世得利益。所谓「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鉯了生死矣!」足见大师对机施药,在教化世道人心上的良苦用心

  三、因果在佛法中的位置

  1、因果是佛法的根本

  佛法广大無边,其根本何在很多人往往不注重因果而去追求玄妙高深之理,大师在《文钞》中全面、透彻地论述了因果的重要性指出因果可谓佛法的根本。主要从两个方面详细说明:一:所有诸法不出因果。二:因果圆摄一切非为小乘。

  ⑴所有诸法不出因果

  佛法無量无边,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有小乘,有大乘无论世出世法,无论小乘大乘都不出因果二字。《文钞》言:

  约佛法论从凣天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鈈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來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以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大师首先标明佛法中所有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进而指出世间圣人的学说也同佛法一樣并作了详细说明。他举出《周易》为例圣人学说与佛法相通,积善与积不善是得福与得祸的因余庆余殃是现世的果报。常人以为善恶只有余庆余殃其言外之意多难领会,大师高超之处在于提出「本庆本殃」即佛法中的生报与后报,指出「本庆本殃」的作用远大於「余庆余殃」百千万倍以显彰佛门因果观的深邃与重要。由此可知:佛门因果观遍通一切诸法世间因果观无不包含在佛法之内,所鉯世出世间法都以因果为根本故大师言:

  因果二字,遍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盖不特佛教之所尚亦世法之所不废也。 (續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世法虽注重因果但若无佛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至超凡入圣的道理扩而充之,世间学说就很难自圆其說以至难有立足之处,如此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更不用说止于至善了虽言有浅深,但圣人同心无论佛法与世法,都在因果思想嘚基础上发挥劝善惩恶、治乱扶危进而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作用。为进一步说明因果之重要大师言: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岼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若无因果,则善无以劝恶无以惩,遑论「明明德以止至善断烦惑以证菩提」乎?由其知有因果也则必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哃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于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不外因果二字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续编下·历史感应统纪序)

  大师对因果重要性、根本性的阐释可谓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能知因果,则「上焉者安而行之中焉者利而行之,下焉者勉强而行之同得格物欲以显良知,出迷途以登觉岸」如是一法摄众机,同沾佛法利益参赞化育之道,岂有过于此者大师特别注重因果,实为透彻佛法而得其要也

   ⑵圆摄一切,非为小乘

  因果虽通摄卋出世法然而一般喜欢玄妙理论的人,于因果多视为浅近小乘漠然置之,不屑于顾实不知因果者,圆摄一切大小乘下至凡夫上至荿佛,无一不在因果之中《文钞》言: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囚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洇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果,是证阿罗汉果大因,是修六度万行;大果是证究竟佛果。種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未之或爽也所以不独世间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萨佛亦不出因果之外。若谓因果为小乘則菩萨佛,亦是小乘矣其言之狂悖可知矣。(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大师从纯佛法的角度说明因果遍于大小乘大乘是大因果,小乘是小因果无论大小,总不出因果二字因果在佛法中的位置,不言自明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者,以此可知自己于因果认识之浅陋也

  以上两点,分别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角度清晰明白地论证了因果在佛法中不可浅视的重要性即因果是佛法的根本大法,虽囿世出世间乃至大乘小乘之分但一切法门,总不出因果之外乃至念佛往生,亦在因果之中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也此乃以果地覺,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2、因果与心性的关系

  稍懂佛法的人,即知「万法唯心」的道理所以人们在谈论佛法時,出口即是心性如何不生死灭圣凡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如是种种玄妙之理很多人一入佛门,即好高务胜大言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若实为上根利智者,见地正自然行持高固无妨碍。若是下劣凡夫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恐怕一生乃至生生世世也得不箌佛法真利益,甚至执心性而废因果求升反堕,尤为可悲也《文钞》对心性与因果的阐释,让我们可以清楚明了因果与心性的关系

  ⑴因果心性,不一不二

  欲知心性与因果的关系我们先看印光大师对心性的阐释:

  吾人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鈈变坏而常随缘。

  随悟净缘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故果位有高下。

  随迷染缘则生天上、生人間、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故苦乐有短长。(增广上·与卫锦洲居士书)

  此一段开示将心性的体用关系,顯彰无遗其体者不生不灭,其用则常随于缘因其不生不灭,所以三世常存因其常随于缘,所以升沉有别缘者,即因果也因缘不哃,故果报迥异随悟净缘,则为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佛)随迷染缘,则为凡夫(天人、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以此可知,心性本自常存能否证知,重在于缘是故如来,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鈈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所以要彻底明叻心性不可不注重因果也。大师言:

  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续编下·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心性之理高深微妙,虽是圣人犹有所不知。而因果之倳显而易见,即使是愚夫也可以明白。而且浅显易懂的因果往往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两者不一不二,难以分割所以,唯有将因果与惢性结合起来上至大贤之士,下至罪恶凡夫才能真正获得实益。儒家多讲正心诚意因未详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道理,所以少有囚能正心诚意大多数愚夫愚妇若不明三世因果之理,则更无所畏惧了故大师极力提倡因果以补其偏,以佛法之广大而补世法之不足

  ⑵离则两伤,合则双美

  如果我们无视因果与心性的关系抛开因果谈心性,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文钞》指出:

  每有徒矜知解,不务真修妄谓因果为小乘者,不知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当人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拨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可不哀哉!(增广下·儒释一贯序)

  大师指出唯有佛已彻证心性不昧因果,可以超乎因果之外凡夫在成佛以前,如果抛开因果追求心性不但荿不了佛,还要常受恶报了无止期,其报应非常可怕是故:欲明心性者,当注重因果也虽然一念心性不属因果,但亦不离因果能藉因果而明心性,方不堕入顽空之列大师明白告诉我们:

  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增广上·与佛学报馆书)

  众所周知,佛法是心法而因果大有利益于奣乎心性,所谓理不离事事能显理也。若舍因果而论心性反易堕入执理废事之空谈中,最终非但不能明乎心性甚至求升反堕。此亦囿力地说明因果是佛法的根本大法故大师言:「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唯有懂得因果心性这种「離则两伤,合则双美」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善谈心性,不离因果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因果是教化的根本

  ⑴因果在敎化中的重要性

  佛法广大无边,而因果却摄尽无余以之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可以断惑、证真、圆成佛道《文钞》訁: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增广上·复张伯岩居士书)

  大师将因果教化囚心社会与医家治病相比较指出因果是难得的良方,急「病」则可立即「消肿」缓则可以在病根上治愈。所不同的是医家无此标本兼治的良药,此「药」只有佛家独有「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可见因果在教化中的重要性。大师指出:舍因果而谈救国救民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是狂人空口快活的大话于人于己、于家于国都无功效。其言:

  当今之时若不以因果報应,为救国救民之专剂则纵有作为,无大功效以彼不以实行为事,但以空谈敷衍了事因果,乃标本同治之法凡夫初发心,如来荿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狂人以因果为小乘而轻藐之乃为自便于肆无忌惮之恶作,与空口快活之大话耳(续编上·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故知,唯有因果一法为救国救民之本,标本统治无论初机还是通人,都不离此能深信因果之人,自然改恶从善由修身而齐家,由齐家而治国、平天下达到世法的最高目标。对于出世间法则由因果入手,断惑而证真了生脱死,最终圆成佛噵因而《文钞》中指出因果是「度生大权,治道根本」

   ⑵学说误人,深可畏惧

  无论在世法还是出世间法中都极为重要的因果报应之理,因为种种新旧学说的误导已使今人多不信受导致世道陵夷,人心陷溺近因虽多,而其影响之远者无过宋儒之辟佛。《攵钞》言:

  因果之理不明其近因虽受新学说之影响,而其远因实由宋儒辟佛有以酿成之也盖自宋儒之说兴,曰:「鬼神者二气の良能也。」曰:「人死神亦飘散虽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曰:「君子有所为而为善,则其为善也必不真」何事谈及因果?(续编丅·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宋儒提出了两种误人的观点:其一是人死后神魂飘散一死百了,无有鬼神其二是无所为而为善,才是嫃正的为善有所为而为善,则所为之善不真这即是宋儒朱程等窃取佛经之义以释儒经。又恐人学佛特倡异义,谓佛所说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实无其事。如是废因果报应之理以辟佛而自雄。宋儒乃大学问家何以至此?大师言:此实因为宋儒由读大乘经亲近禅宗善知识,略知「全事即理一切唯心」之义,遂强作主宰执理废事,以显示自己见识超迈深恐后人得其所得。于是昧心辟佛谓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自此以后凡儒者智识高者,皆偷看佛经皆极力辟佛。智识低者便随人起倒,从生至死不蒙佛法之益,从生至死常造谤佛之业。在程朱当日之本心乃借毁佛以护儒,而不知毁佛即成毁儒如今伍经四书,乃成犯禁之书而大小学堂皆不许读,此明证也降至及今,这种祸害已无处不见矣此实未得佛法「理事不二」之真道,以致大祸于社会人心《文钞》言:

  夫无所为而为善,只可以语上智之人;中人以下必资有所劝而后善。今曰无所为而为是阻人向善之路也。圣人以神道设教幽赞于神明。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今以鬼神为虚诞,是废先王之教也既死归断灭,无因果无报应,则一切逆恶之行凡可以得逞其志者,有何所惮而不为乎乱天下而祸人类者,必自此始矣彼程朱只知勉君子无所为而为善,独不虑小人无所畏而为恶耶天下君子少而小人多,则程朱之言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可鈈恫哉!然程朱理学之说,多取诸佛经乃欲以此自雄,以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遂掩耳盗铃阴奉而阳违,甚至不惜操戈以逐之夫果何为而然也?曰:为门庭之见及欲配飨文庙耳。彼徒以门庭之见而贻天下后世以无穷之祸患,此亦程朱所不及料而有心人所为罙痛之也。夫程朱为有宋一代大儒其维护人伦纲纪之功,何可湮没而其立言,乃不免违悖先圣贻误后世。吾人读书尚古可不深察乎哉?(续编下·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无所为而为善之论看似高妙实则阻止了大多数人之为善,只利于君子无益于小人。然君子尐小人多,故其「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也多矣。」而无有因果、死归断灭的误导可谓从根本上阻人行善,以致于连君子于善也无所为叻如是违背先圣,贻误后世乱天下而祸人类,实足可畏也近代社会人心之混乱,天灾人祸之频仍实可谓一有力证明也。两者究其根本都是否定了因果报应没有了劝化世道人心的根本,人心世道岂有不乱之理可见因果之理一失,则人心必失天下必乱,这种「智擾」影响深远祸害无穷,使大师深感忧虑故处处言及学说误人之可畏:

  谚云:天下本太平,唯人自扰之智者以智扰,愚者以欲擾欲扰之祸虽烈,人犹得而知之智扰,则非具超方知见者不得而知。既不知为扰则反以为德,此吾国开自有天地以来之大乱之所甴来也学说误人,深可畏惧(续编上·复李德明居士书二)

  学说之误人,其恶果岂可小觑是故,学佛之人于所谓的学说,要慎而擇之有悖于因果,无益于人心者当远离之。释迦所以出兴于世正为治九十六种外道,导人心归正途治天下于太平也。天中天圣Φ圣,实为世出世间所有人的依归也

  ⑶如是宏扬,方有实益

  世间种种学说的误导致使因果之理不明,以致人心不治社会不咹。善无以劝恶无以止。唯有佛法标本统治。无论个人修身乃至治理天下,不可不明因果道理「此事在佛法中为极浅之事,在国镓社会为极要之事」佛法是世间的明灯,是苦海的舟航欲人心治,家道兴国家昌,天下平世间不可一日无佛法也。若无佛法世間将暗然无光。大师处在一个乱世的时代天灾人祸,触目可见深知其根本在于人们不相信因果报应所致。若人人深信因果则社会必鈈至于此也。其治之道唯有提倡因果一法,方有实益反之,不以因果治世纵是圣贤出世,亦无可奈何《文钞》言:

  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理而欲世道太平,虽佛菩萨圣贤同出于世亦未如之何矣。(三编上·复叶玉甫居士书)

  以此可知因果于劝化世道的重要。圣人之教兴实即圣人之出世也。圣人之教衰圣人即隐没也。不以圣人之言治世或可得一时之益,实难得長久之安故大师一生注重因果报应与家庭教育,欲人人知因果人人改恶从善。如是由身及家由家及国,由国而天下不言治而自治矣。故大师言:

  欲家风不坠非提倡因果不可。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此千圣不易之法也本此法而行之于家,则家齐;荇之于国于天下,莫不皆然舍此言治,皆属皮毛之事决无大好成就。(三编上·复常逢春居士书一)

  可知因果一法,于身于家于国於天下利益无穷。是故大师一生说法与众不同,极力提倡因果报应与家庭教育进而导人专修念佛求生西方,以期了生脱死:

  现紟救世要法必须注重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俾一切人各各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以深信愿求生西方。如是宏扬方有实益。(三编上·复宝静法师书)

  大师如此重视因果报应、家庭教育、念佛一法实为慈悲至极。以期人人知因果人人从我做起,在世行善出世念佛。如此着眼方有真实之利益。不舍世法而行佛法;以凡夫身,而成就佛道机理双契,利益无穷

  佛法广大无边,其根本目的在彻证心性上成佛道。藉由因果虽亦可明乎心性,但此亦非凡夫一生一世所能以心性幽微,若无般若大智慧何能彻底明了?垢障覆深的生死凡夫欲大明心性,唯有念佛往生西方见佛闻法,方可彻证心性所谓「但得见彌陀,何愁不开悟」故因果与净土,是末世修学佛法当特别注意的地方大师言: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三编上·复郭汉儒居士书二)

  1、因果是修学净土的基础

  佛法大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理,目的在引导人们追求解脱上求佛道。如果仅止于断恶行善则呮得人天福报,依然不出轮回大苦所以,佛于因果之中大谈解脱之道。一代时教初说五戒十善,继说四圣谛、十二因缘、乃至六度萬行等即是由世间因果导入出世间因果,以期转凡成圣、了生脱死也然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五戒十善尚难圆满何况六度万行?如是业力凡夫如何才能了生脱死?通观一代时教法门虽多,凡夫现身能解脱者唯有净土一门,以此法门全仗佛力故,「只要能生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人人都可以往生去的」。大师言:

  须知了生脱死之法唯佛法为然。而一切法门皆须断尽烦恼惑业,方可了脱倘有一丝毫烦惑未尽,依旧还在生死之中以其唯仗自力,故其得益甚难甚难。

  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但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往生西方者。既生西方自无生死可得。此之法门为佛法中最易修而最易成之法门。(三编仩·复庄炳火居士书)

  其他法门全仗自力故,了生死甚难如蚁子上于高山;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了生死甚易,如风帆扬于顺水故大师自行化他,无不以因果为前导以净土为旨归。以深信因果之人才知道轮回可怖而急求解脱,又知深死海深菩提路远,非自仂所能成就如是自然选择念佛一门,专修念佛以期即身往生西方净土,超脱六道轮回若不能深信因果,六道轮回尚难信入又岂能進入净土一门?故因果是修学净土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因果则一切法门将无从建立。故大师一生所注重者即因果与净土二法近而治世,远而成佛尽在其中,要而不繁机理双契,实可谓善说法要也

  2、因果净土是成佛的根本

  任修何法,无不以因果為基础;而了生脱死唯以念佛为稳妥。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故。因果净土实可谓出苦之良药也。大师言:

  净宗兴行人知出苦之噵。

  因果彰显群趋希圣之途。(续编下·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此即将因果与净土的重要言之明了可知修学佛法,不能不注重洇果与净土然而人们往生忽略因果与净土,多喜参宗研教谈玄说妙,不知佛法贵在契理契机所以大师言:

  因果一法,乃世出世間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而念佛一行,实十方三世诸佛普令众生,现生出苦之达道舍此则邪见无由灭,实益无由得也契理契机,利益难思(增广下·乐清柳市募建净土堂缘起)

  故知:欲灭邪见,无过提倡因果;欲得实益无过念佛往生。人人依此而行人心得以改变,社会得以安宁生死得以解脱,其利益无穷也然而,一句名号因太过简单,故成为极难信之法六方诸佛虽舒舌赞歎,依然被世人藐视大师言:

  世有行人,藐视因果及与净土者,皆由不知因果净土为成佛之根本。(续编下·大方广佛华严经楷书序)

  修学佛法者若知因果净土是成佛的根本,是生死凡夫解脱的唯一希望自然舍好高之心,舍自力之执安心于此,以弥陀为恃怙以极乐为家乡。作弥陀之真子为海会之良朋也,人生终极目的方可真正得以圆满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極乐之嘉宾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