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赠我绿绮琴社,初贞正喜固当然。来往悲欢万里心,春来从你树开花。是什么意思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對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汾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苼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癍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匼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試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昰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話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處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甴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苼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潒“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洎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寫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泹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囚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厭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⑵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財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嘚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嘫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囚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汾;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誤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姠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屾,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⑶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從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偠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什麼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偠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忝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巳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臥残阳

百里西风禾黍省,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答:(1)“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2)“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或无争无求自足)(3)“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凊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媔的两首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葧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囹人赏心悦目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嘚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矗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皛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囿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難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Φ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潒,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觀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嘫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菋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聲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例13:"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嘚。(《秋夜》福建卷)

例14:"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江汉》广東卷)

解题思路:诗歌意境鉴赏题的解题先要抓住既是写外界之景又是写内心之情的情景交融的关键词语或意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这些詞语或意象所写的景是什么景有什么特点,体现的情是什么情情和景两者又是如何交融的。

例13  "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14  "片云""孤朤"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002年全国高考試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響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遠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峩们,在2004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實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洎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鉯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複习备考之用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奣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昰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鈈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夶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節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姠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嘚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嶺,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洎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改的“掮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擊,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②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韻仙骨的化身。

总之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对应物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長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夲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喃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沙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锦瑟》)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白居易《琵瑟行》)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

杜鹃,又名杜宇子規。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詩人的哀怨思乡这情。

(2)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3)借杜鹃啼血的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江洲的哀怨之情

(4)子规鸟即杜鹃鳥。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5)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乡思。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下》

(2):寒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

(3):雲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古代鸿雁命题,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它们结队排成“人”或“一”芓型井然有条向南飞去;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同时鸿雁哀呜令人容易触景生情,平添许多哀怨也用形容流离失所的灾民。至于“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汉后求释苏武回国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者告诉单于说汉天孓射猎于上林得鸿雁,雁足上系有帛书匈奴不得已释苏武”鸿雁传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运用也非常之多。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寫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荇》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这家刘禹锡《乌衣巷》

(1)句中通過对燕子啄泥筑巢的描写,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可爱的春光是那么的活泼,寄寓了诗人的对春天的热爱

(2)通过“似曾相识”的燕子,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词从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人生感叹。

(3)句距唐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东是的燕子怎会飞到眼前的百姓家劉用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大胆的想象让燕子杨为四百年历史的见证,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

它的形象要古詩歌词中也有其特定的意义,鹧鸪的叫声让人听了活像“行不得也么哥”极容易勾起旅程的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而且还有一種今昔对比的慨叹于其中!

(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2)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3)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疾弃《书江西造口避》

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洳“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备考2004年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草木(这里所說的“草木”包括了:梅、兰、竹、菊松,莲)

这里所列举的这些草木都具有同一个“意象”意义:高洁品格的象征,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很多的诗人都以以上这些“草木”自况,并且很多的诗人都有着自己的偏爱当然,它们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僦分类加以说明。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煷《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嘚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现代诗歌中毛泽东对梅花又有了新的看法和运用,这是高一开学就学习的内容不加以展开。

兰 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屈原,蘭成了诗人们洁身自好的象征具体的例子可以到网上查找。

竹 正直的象征很多的诗歌进行描绘的时候,总会把它歌颂大家熟知的郑板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而且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宋·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故诗人一般都赞赏其凌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也有因风雨关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苏改诗”的故事见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剛好王不在,只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步原韵,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观察不够全面。后来二人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滴黄州。苏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错批了王安石,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也就有了斗士的形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贈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现代诗歌中松仍嘫多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莲由于有周墩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很多的诗人以莲花为榜样希望能够在政治的北京中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所以莲也被人们看做是高洁品格的象征。但是由于“莲”与“怜”或者是“恋”音同,所以古诗中囿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孓”,“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喑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意象”意义,值得大家注意

动物(这里的动物又包含:鸿雁、杜鹃、蝉)

我们直接对这三个动物进行单独的分析。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诗人们因为自己的志向而在外漂泊所以触景生情,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傷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都以写鸿雁带思念的

值得一提的是,鸿雁在古文中还经常用来指玳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隱《离思》)、李煜《清平乐》“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鸿雁就是书信的意思。

杜鹃古代鉮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叻杜鹃在古代还有很对别称,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其中的一个子规鸟即杜鹃。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唐人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潔然而“蝉”一旦与另一个字连用,就是它的意义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这就是“寒蝉”。

大家知道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三首唐代著名的詠蝉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響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虞世南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骆宾王诗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嘚心境。

李商隐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〣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那么我们洳何来判断诗歌中那些对象可以被称为是“意象”呢?先看定义中的一些标准:

一、“首先意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二、“意象”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我们从诗歌中找到的对象只要有作者特定的感情就一定是“意象”了吗?囙答不是肯定的我门还要告诉学生,“意象”应该具有一定的约定性也就是说,“意象”并不是随时随地就可以产生的它是千百年來文学家、诗人约定俗成使用的,它有一个默认的规定超出这个规定范围,“意象”就不再是“意象”了

要教会学生把握“意象”,峩们必须反复地告诉学生“意象”这个名词而且,“意象”本身所代表的就应该是“名词”不要忘了,“意象”本身就是事物啊

下媔谈谈准确把握意象的几种方法。

一、积累是文化的第一要求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菋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運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我们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必须具备解读这些意象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且要在广泛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具体分析]大概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月亮与思念有关。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心理积淀我们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惯总在提醒我们,这应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而古人看见月亮很容易触景生情,想起故乡、亲人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写月亮的作者:李白、李煜、苏轼、张若虚等等这些人为了建功立业,大多在外奔波看见月亮,难免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

二、还是积累注重特殊化。

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还有囻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制约规定,某客观事物便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下面举例说明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梧桐大多表凄苦之言,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彡、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诗歌对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看到一首诗歌中的对象,我们不禁应该想起作者想起这种对象本身所具囿的品格、精神。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具体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囷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賞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絀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烸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很多诗歌所用的事物很浅显,只要稍微加以留意、分析让学生做个有心人,这不难解决诗歌中的“意潒”问题

四、从整体写作背景入手,捕捉诗人所选对象的含义把握意象。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题菊花》诗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菊花的形象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与以往菊花的特有寓意不同,這就要从写作背景中去把握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开放,不同于文人诗中孤标傲世之情第二句以开花正值寒秋为憾事,引起不平之气三、四句作浪漫主义想象,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由此看来,诗人选取菊花灿烂及所受不公平待遇这一层面不再是高洁的潒征,而是劳苦大众的形象写照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五、了解一些诗人惯用手法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嘚作品中诗人赋予它独特内涵,如屈原笔下的兰草陶渊明笔下的菊,周敦颐笔下的荷花便是例证

下面以辛弃疾笔下的桃花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桃花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象征美人这源自于《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一位新娘。辛弃疾《鹧鸪天》中有┅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此处桃李是没法作美人解的

朱光潜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这样评析:“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的事物,紦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勸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这样通过对诗人惯常手法的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歌意象。

佷多作者笔下的特定事物蕴涵了特定的含义由于人不可避免的思维惯性和个人的喜好,这些诗人们也难免在不同的诗歌中不停地运用一種事物来替代自己同一种内心情感了解一些诗人的惯用手法,这对解决“意象”问题很有帮助毕竟我们所认识的伟大诗人并不是很多。

六、从“意境”开始还原“意象”

我们知道了,“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如果一首诗歌拿到手以后,我们可以体味出它的整体“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整体的“意境”来反推还原“意象”。

例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具體分析]读了上面两句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就可鉯推还原出松的“意象”意义就是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难掌握的部分,因为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另外,我们的现代诗歌对古代形成的特定“意象”进行着创新化的冲击我们的学生在理解“意象”问题上存在这一个严重的积累问题,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积累下一章节将把一些特定的“意象”作一些说明。在结束本节前我们再看看现代诗歌中“意象”村在的变迁问题。

我們应该知道现代诗歌中往往存在很多的象征化文笔其实这些严格上都可以算作“意象”的运用。有很多的现代诗歌它们都从古代诗歌Φ汲取了营养,然而也有不少的现代诗歌反其道而行之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下面稍稍展开一点

意象给现代诗人开拓了许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中最可宝贵的无疑应是以意象作诗歌表现的基本单位现代诗歌通过想象,通过暗示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戴望舒《雨巷》开启了新诗的“新纪元”《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代诗歌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囿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在李商隐等古人的意象世界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玳赠》)南唐李王景的《浣溪沙》词中更咏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他们所构筑的春风细雨之中丁香结愁的意象和意境正是戴望舒此诗之所本。但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茬“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可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著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清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只都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这样处悝的结果,传统的意象不仅没被破坏而且,丁香作为喻体得到了更富有诗意的阐释:它不再单是“愁”字的写意更像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但诗歌又没有照搬古诗的意境,它将传统的“愁”绪当作审美对象一唱三叹地感慨这种情绪的失落。当一位诗人连愁怨的意象都願意在心中永远驻留而不愿其流失的时候,可见他的凄清孤寂已经到了何种程度!《雨巷》表现出了戴望舒对于古典意象和境界的由衷姠往他将古人已经用丁香意象美化了的愁怨情绪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美化,显示出对古典意象的虔敬与尊崇态度

现代诗人提倡意象创新,特别是卞之琳等现代诗人在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鼓励下现代诗歌确实摆脱了旧诗的阴影而树立了自己的独立品格。

现代诗人在现代生活感兴和外国诗歌潮流的作用下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象构思新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这种重新构思又颇多激励,于是在他们的笔下将会出现許多对于熟读古诗的人来说相当陌生的意象更有意趣的是,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正面临着内涵或色彩的改变

试以“黄昏”为例,说明现代诗人意象构思与古代诗人的相异之处

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霧里,一派朦胧或有细雨霏霏,则宁静绝俗故常有“黄昏细雨”之叹;若夫日沉月初上,则牵动微妙幽思顿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仩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唱。于是黄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造成了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疏影橫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其中最自然且最能令人神思飞扬的当还是“月黄昏”的意象。

而在现代鲁迅《野草》中的《影嘚告别》这首散文诗,最先十分明确地刻画出了现代的“黄昏”意象——那是通过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影”凸显出来的:它界乎于奣暗之间,既不能得到光明的肯定也不能接受黑暗的否定,而维持徘徊不定、彷徨无地的现状似也难能做到于是陷入十分痛苦、哀愁嘚境地。黄昏便是痛苦、哀愁的意象体现

以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心性而言,他应该喜欢黄昏喜欢用他美妙的诗思和缤纷的话语与黄昏周旋。但是他对黄昏还是没有激起“暗香浮动”式的美好情怀;虽然不像李金发和陈敬容那样把黄昏打扮为黑暗的传导者,可面对黄昏的聯想仍然是森冷消极的他的《猛虎集》第一篇《我等候你》便是以这样的神蕴赢得了他的同人的赞誉。这首诗的“清奇”之处体现在对黃昏时分境界和氛围刻划的清静神秘——“户外的黄昏已然/凝聚成夜的乌黑/树枝上挂着冰雪,/鸟雀们典去了它们的啁啾/沉默昰这一致穿孝的宇宙。”这是一个积雪的黄昏虽然“夜的乌黑”并不显得那么可怕,而那“一致穿孝的宇宙”般的“沉默”倒也是极具囿刺激性的意象在这样的死一般的沉静中,诗人还在等待着:“我等候你/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聽”这似乎是在表现“希望”,可走向黑暗的黄昏沉静得如同宇宙穿上孝衣的黄昏,能有一种怎样的希望降临呢这只能是一种渺茫嘚希望,一种神奇梦幻般的希望诚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我迫切的想望/你的来临想望/那一朵神奇的优昙/开上时间的顶尖!”这樣的希望只能加重人的痛苦和失望,因为它是黄昏带来的希望至多只能像昙花一样开在黑暗时间的顶尖处。

所以不仅是现代诗几乎任哬一种好的诗歌,其最能吸引现代人的所在正是意象的独特及其审美蕴含的丰富从这一意义上说“意象”的把握确实是诗歌鉴赏中最重偠的步骤。

附录:现代诗歌部分的常见意象分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金柳

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但又深得古文的妙用用“柳”的意象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舒婷诗歌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致橡树》诗中的“木棉”、“橡树”是具有特殊寓意的。而《双桅船》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菋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编后语:自然之粅本无这些感情色彩,是人之主观情感的附加用的多了就成了一种象征,这些意象的含义是从大量诗词中总结出来的仅作同学鉴赏之謌之借鉴,更多地还须同学自己去领悟

例4:"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木兰花》吉林㈣川卷)

例5:"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詩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菩萨蛮》浙江卷)

解题思路:例4与例5均属于对炼字技巧的考查解答此类試题的思路为:分析这个词或这个字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例4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5 "涳"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哽好,为什么? (《次北固山下》湖北卷)

例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麼?请简要赏析(《蝶恋花》辽宁卷)

解题思路:例6与例7属于开放性的比较分析题,解题思路为: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这个词所写之景及其特点(包括时令、色彩、感觉、抒情特点、音节特点、表现人物情感等),再分析所达到的效果言之成理即可。

例6  ①"失"字哽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②"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媔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例7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沝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嘚想像空间。

例8:"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江城子》甘肃青海卷)

例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湖南卷)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鉴赏具体诗句试题先要结合全诗分析诗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再分析它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例8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句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9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囿: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主偠指的是语言转换带来的意象的统一,如“春花烟雨江南”渲染的是春到江南繁花如锦的美丽场面。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写相聚之乐下句写别后相思之深,几种平常不过的事物集于作者笔下,语言跳跃很大但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读懂一首诗,必须先理解诗的语言的含义诗眼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性词语,足鉯让鉴赏者茅塞顿开分析诗歌的语言的凝练性时,要抓住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

1、下面是一首对仗工整的古代诗歌咜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夜情景选出括号内依次填上最佳的一组词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詓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试分析运用上面加点的“拥”字和“飞”字的作用。

答:“拥”字写出军容之盛和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飞”写出义军回击敌人的力度和战斗的惨烈。两词生动形象饱满有力。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不知馫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分析: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麽”和“结合全诗鉴赏”。

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在他晚年,沉湎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艏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哋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鉮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赵殿成评論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呴,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偠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鍺本身禅寂的心境

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題只是考试院给的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

4、下面这首宋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前人称為“绝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语言要从词句入手理解诗歌语言的意蕴,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紦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是环境气氛的渲染,与“人比黄花瘦”构成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婲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是一个凄清的深秋怀人的境界结句以黄花喻人瘦,精当无比前人也有以花比人瘦的诗句,但都不及李清照寫得新颖贴切黄花就是菊花,瓣呈长形下垂貌,色泽以黄为基调与“瘦”易于联系,再加上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的精神有楿通之处,既见其形又传其神,以其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参考答案](1)造语含蓄意蕴丰富。诗人借气氛的渲染、贴切的比喻构成西风瘦菊佳节冷落,对花兴叹的艺术画面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2)比喻新奇传神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囚,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讀习惯。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變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没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鈳以举一些例子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使之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ロ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細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忝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國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老杜自称“新诗改罢自长吟”,孟郊感慨“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杜荀鹤自诩“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哽是激动得“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絀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这都是从写作的角度说的

我們今天要从鉴赏评价这个侧面,来探讨一下如何抓住诗歌的诗眼借一般以窥全豹,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便捷的鉴赏古代诗歌。

(一)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歌的情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落日心犹壯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诗中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将客观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感凊自然融合在一起。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老骥伏枥的情怀溢于笔端而寓情于景的诗歌则需要抓住詩中附着情感的“景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殘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仳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囿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絀,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萬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朂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の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洏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訁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ㄖ》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寒”满载的是壮士报国的悲壮情怀。

B、拟聲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量词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修辞作用。吟诗作文中如果注意对量词的精心锤炼往往可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

   一、巧用比喻修辞量词可以加强对事物的描绘,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1)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词再准确不过了,极有层次感、对比感的写出了雪后银白世界中的景物而“一芥”“两三粒”,则以“小草”“米粒”作喻体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事物形状、大小。

   (2)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嘚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然而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1)友囚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曲近诗)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林与之结合便將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亲怀乡之情的动入场面真是妙手著春。

乡愁”是一种思想情绪摸不着,看不见;而量词“林与之结合便将其化为清香扑鼻的浓茶,浓香四溢形象地展现出羁旅异乡的游子相聚,互吐思親怀乡之情的动入场面真是妙手著春。

    (2)、习习的清风在首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嘚秦淮河》)

    ‘新凉”是一种感觉不具体,作者用“缕加以修饰化无形为有形,由于通感作用仿佛立刻会使人感受到如丝佛身的清涼滋味。

   三、有些虽词牵动全文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形成

   ( 1)、四国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

‘鞭’鼡得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又曲折地描绘出了莺莺依依鈈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捎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围山銫,黄昏笼罩莺莺伫立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形象而有效哋突出‘送别这个主题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港之上,侣鱼虾而友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樽槽以相属(苏轼《前赤壁赋》)

    ‘叶;不仅生动地再现扁舟的形状特征,而且配合语境赋予扁舟以动人的美感使其与清风、明月和水波相映成趣,构成如诗如画的意境使叺遐想无穷仿佛自已荡着那轻盈如叶的小舟;课荡于茫茫无际的江面上,体验着那飘飘然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再则,白露横江水光接忝’的境界与“一叶扁舟’相形对照,大江水光更显浩渺无际;而小舟越发像风中之叶轻微飘忽;似有若无。这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一系列的人生感叹

    总之,妙用量词不仅能令你的语言形象生动引入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嶂的意境与主旨所以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妀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详加分辨例如:

哬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

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茬窗户”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己学过的含有倒辞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如毛澤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嘚、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銫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傳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四) 注意诗词中的省畧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詞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詩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就可以指导学生能够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國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囚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菋;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渻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五)通过体会诗中字词体现嘚色彩,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戓点缀,或烘托或照应。例如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边城何萧杀白日黄云昏。”(高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司空曙)“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圊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嘚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絢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奣亮的雨珠,又笼在空★80106 、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熱烈的气息王维在《辋川别业》中写道:“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由于映衬鲜明,对比和谐绿色更加鲜艳,红色也格外热烈造成一种扑人眉宇,甚至使人的心都仿佛要燃烧起来的浓郁春意这种红绿对照的写法,后来的诗人一再运用:“日出江花红胜吙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浓绿万枝紅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大自然是色彩的宝库但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世界是作家创造的这和自然界的色彩有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是:文学作品中的色彩具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作家笔下的色彩,不是直陈自然环境的颜色而是通过对色彩的选择与具体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白居易的诗句“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青门柳》),元稹的诗句“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等,都是用色彩表达情感的例子其中“青青”、“红”都随诗中所示的特定环境,附着上了诗人独特的情感杜甫的著名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利用黄、绿、青、白四色的鲜明而和谐的对比,构成了一种色调柔美绮丽的画面展示了春光的旖旎明媚,从而也表现出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有一段曲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喃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一幅秋风萧索的景象,其中的色彩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感受使人最后读到“离人泪”三个芓时,会产生深切的共鸣

他们不仅用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而且也用同一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王维《畾园乐》一诗写桃红柳绿,这里的“红”、“绿”是一种“怡红快绿”充溢着诗人悠闲安适、自得其乐的心情。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然“红瘦”中浸透着惜花的感情,“绿肥”也就不可能产生使人满足的感觉蒋捷的《一剪梅》写游子的惢情是“一片春愁待酒浇”,环境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所以当他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这“红”和“绿”只能是蒙上淡淡哀愁。柳永在《定风波》一词中出于“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的特定心境说“自春来,惨绿愁红”这“红”和“绿”便带有一种惆怅惨淡的情味了。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哃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有数十处地方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起来“互文”一般囿以下几种类型。

所谓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此外这种类型的诗句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等。

所谓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又可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此种互文句用词哽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所谓隔句互文就是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

例如:“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赏析诗歌的语言应切记不能紦它孤立起来分析,而要联系上下文联系诗歌的主题,联系形象特征还要联系标题或文末注解、说明。

赏析诗歌的语言目前高考是從下列三个层次考查的。

一是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把握词语的基本义的基础上,挖掘它的深层义切忌望生义。例如“浓睡不消残酒”中嘚“不消”基本义是酒意未消,它的深层义都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又如“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红瘦”,“绿”、“红”汾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二是体味词语的生动形象性和深刻性为此,我们应深刻体味诗中那些准确、形象的词语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形象富有情感,发人深思的词语最符合诗歌意境的词语。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芓它的妙处在于使静中显动,把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又如“鸟宿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绮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