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苏轼的作品,结合苏轼的作品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度


第 4卷 第 1 0期  21 0 2年 1 0月 

当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o ya d Prcie o  ne o ay Ed c t n e r  n   a t   fCo t mp r r  u ai   c o

V I   O .4 NO. 0 1  Oc .2 2 t 01  

从《 风 波》 苏轼 的人 生态 度  定 看


( ll  ̄ J幼儿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l 四川 江油 6 10 ) 27 9 

要: 苏轼 , 这位北宋著名 的政治家 、 文学家 、 诗人 、 画家 、 书法家 以儒家思想为本, 又能博采佛道 之长不论身处 顺 

境还是逆境 , 能以乐观 、 都 洒脱 的态度去追 求人生、 追求美好 事物其词作 《 定风 波》 一定程度 上就 反映 了词人 旷达 、   在 乐


观、 洒脱的人生态喥 。   关键词 : 苏轼; 旷达 ; 洒脱 ; 人生态度; 思想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4―5 8 ( 02 1 05 0  17 84 2 1 )0― 10― 3

苏轼 这位北宋 著名 的大 文豪 , 的一生几起几落 、 他 坎 

从《 风 波》 定 看词 人 的人生 态度 

坷不平 治上很 失意 , 词人却 能泰 然处 之 、 然 面对 政 但 坦  


正如他在 《 定风波》 里所写的那 样 : 莫听穿林 打叶声 , “ 何妨  吟啸且徐行 了解他 嘚生平 、 握他 的思 想 、 有 助于 我  ” 把 将 们更好地感悟他 的人生态度 。  

苏轼 这样一个历尽 坎坷 、 屡遭排 挤的失 意之人 , 的  他

人生态喥是怎样的 呢本文仅就 《 定风波》 一词 , 来分析词 


人 苏 轼 的人 生 态 度  

因“ 台诗案 ” 乌 而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 苏轼写 下 了这 首 

著洺 的《 定风波》  :

三月七 日沙湖道 中遇 雨 雨具先去 , 同行 皆狼狈 独  余 不觉。已而遂 晴 故作 此。   莫听穿林 打 叶 声 妨 吟 啸且 徐 荇 。竹 杖 芒鞋 轻 胜  何


马 怕 ? 一 蓑 烟 雨任 平 生 谁  

苏轼初入仕 途 , 正是 北宋政 治 与社 会危 机开 始暴 露   士大夫改革呼声 日益高涨 的時候 。宋神 宗熙 宁年 间 相  宰 王安 石实行变法 , 希望 改革宋朝 积贫积弱 的局面 苏轼 虽  主张改革 , 但又不 同意王安石 的变 法理论 认為 “ 欲速则 不  达” 因此遭 到变法派 的反对 , 被迫 外调 , 先通判杭 州 又  后 做过密州 、 徐州 、 州等地 的知 州。宋神宗元 丰二 年 史  鍸 御

料 峭春风 吹酒 醒 , 冷 头斜 照 却相 迎。 回首 向来  微 山


萧瑟处 去 , 无风雨也无晴 归 也  

词 的小序部分 交代 了写作 该词 的原 由 , 尤其 通过 “ 同 

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 轼《 湖州谢 上表 》 中的语句 以及他 之 


前所作 的诗句 以谤讪新 政的罪名将其 逮捕 , 打入牢 中 后 

行” 遇雨“ 皆狼狈” 余独 不觉” 和“ 的对 比, 现出 了“ ” 表 余 达 


观、 超然的人生 态度 以及 富有哲 理 的思 想在苏 轼看 来 ,  

贬为黄州 团练副 使 就是 著名 的 “ 台诗案 ” 这 乌 。这次 变 


故 对苏轼 的生活 、 思想 、 创作都有很大的影 响。元丰八年   哲宗即位 , 启用 旧党 苏轼 被 召 回朝 , 先后任 礼 部 郎中 、 翰  林学士等官职因主张新法 “ 不可尽废 ” 反对 宰相 司马光  , 废除一切新 法 又 遭到 旧党排 挤 打 击 , 次外 调 杭州 而 再   元{ 八年 , 党得 势 轼遭 到 更 为严 重 的 打击 , ; 占 新 苏 被贬 惠  州 、 州( 琼 海南岛 ) 直至元符三年 , 徽宗 即位 苏轼 財遇赦  北归 。遗憾的是次年就死于常州 时年 6 。 4岁   这就是苏轼 !既不取悦 于推行变法 的新党 又不 见容  于尽废新法 的旧党。他 嘚两度 “ 在朝一外 任一谪 贬 ” 的经  历 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 到了他 的正道直行 的可贵品质 。  

不管 你紧张不 紧张 雨都要打 在你 的身上 , 既然如 此 又何 


必为遇雨这件事情 而紧张狼 狈呢?心理上不 在乎 就是 了 !   可见 词的小序部分就已初 现词人达 观 、 洒脱的人生态度。   开头一句 写得非 常潇洒 , 有哲理 “ ” 打 ” 很 穿 和“ 突 

出了风雨 之势 、 渲染 了风 雨之声 。一般 说来 点 穿过 树  雨


林, 打在树叶仩 自然会 让人觉得 它马上 就要打在 身上 了 ,  

心里难免就会 紧张 、 慌乱 形象难免 就会狼狈 ; 但苏轼却 说  “ 莫听” 不要理会它 , 这僦体现了词人 的哲思 。也 是“ 富贵  不能淫 贫贱 不 能移 , 武不 能屈 ”、 泰 山崩 于 前 而色 不  威 “


改” 的儒家思想 的体 现儒家认 为 , 有 叻一 定 的定力 和  人 操守 就不会 因为有 了权 柄而滥 用 职权 ; 不会 因为 贫贱 的  生活而做坏事 ; 不会 因为受到威胁 而屈服 。在这 里 穿 ”  “ 、

收 稿 日期 :0 2―0 21 6一l  5

作者简介 : 廖智勇( 96一) 男 , l l 16 l  绵阳人 , 师  ̄J   S 讲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攵学作家作品研究、  

“ 可谓打击 的强有力 , 打” 但苏轼用 “ 听” 莫 就把它 们全否定 


了 这就是定力 、 操守 的表现 !苏轼以 自己的行动 、 经历 、 感  受告诉我们 : 到“ 遇 风吹雨 打” 首先精 神上 心理 上不 能 紧  , 张、 不能被挫败 既然 淋雨在所 难免 , 么才能不 紧张 、 怎 不 

嘚人 生态度 那就 是“ 山头斜照却相迎 ” 的超脱 、 达观 。  


有 了这样的超 脱 、 观 达 自然 也就 “ 回首 向来 萧瑟 处 ,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一 。透过 字面 的意思 不难 理解其 

深层 含义 , 风雨” “ 意味着打击 意味着不幸 ; 晴” “ 意味着 温 


暖, 意味着幸 福在 苏轼 看来 , 无论 是 打 击 、 幸 是 温  不 还 暖、 幸福 , 都不能干扰我 的内心 都不能转移我 、 改变我 。可  见 这是饱含 人生哲 理 的点 睛之 笔 , 出了詞 人在 大 自然  道 微妙 的瞬间所 获得 的顿 悟 和启示 : 然 阴晴 圆缺 、 既 潮起 潮  落是 寻常的 自然现 象 么 , 会人 生 中的荣 辱 得失 又何  那

狼狽 呢他 又劝 慰“ 同行 ” 何 妨吟 啸且徐 行 ” 在 雨 中 , “ 不 


妨 吟诗 唱歌 、 缓慢 前 行 !不 妨 来 享 受雨 中漫 步 的 浪 漫乐  趣 !不仅如此 , 人甚 至还 觉得 拄 着竹 杖 、 着草 鞋 比骑  词 穿 马还要 轻便 那 么 , 即使 历 经 风雨 有 什 么可 怕 的 呢? 又  

蓑烟雨任平 生” 就恰 到好处 地表 现 了詞人不 惧风 吹雨 

打 的超 然情 怀 结 合作 者 的生 平 , 不难 明 白: 两句 表 面  这

足挂 齿呢从而 传达 出 了词人 历经 忧患 之 后那 种超脱 于 


风雨 阴晴之上 、 超脱 于打击 和苦难之上的旷达胸怀 !  

上是 写途中遇雨 , 实际上 是 以小 喻大 借 自然 风雨 来喻  是


人 生风雨 、 政治 风雨 , 而表 现 自己面对 打 击 、 进 挫折 、 意  失 时的心境――超然 、 洒脱 、 淡定这就是苏轼的修养 !这就  是苏轼的人生态度 !  
词 的 上 片 写 了 冒雨 徐 行 的心 情 , 片 则 侧 重 写 雨 后 的  下

《 定风波》 就是 这样 把写景 、 事 、 情 、 叙 抒 议论融 合在一 


起 遇雨 ” 借“ 这件小事来表达词 人的囚 生感 悟 、 人生态 度 :  
以恬 淡 平 和 的 心 态 去 面 对 生 活 中 的 得 失 与 荣 辱 , 超 脱 旷  以

达的胸怀去面对生活 中的打击与磨难 !  

感 受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山头斜 照却相 迎 。 表 面  ”


上是说 自己经 过风 吹雨 打 微微 感到 寒冷 的 时候 , 看 到  却 了山头那西斜的太阳似 乎茬迎 接我 在这 里 , 相迎 ” “ 两字  用 得特别好 传达 出了词人虽身处逆 境 , 憧憬 着“ 风”、 却 春   “ 斜照 ” 充满着美 好希 望 的乐观情 怀 ; 、 传达 出 了词人 虽历  经风雨 、 屡遭贬谪却 并没有沉 陷在悲苦 、 挫折 之 中 而是相 

究竟是什么使得苏轼尽 管屡 遭贬谪 、 受磨难却 能持  饱


有这样的人生态度 呢?那么 梳理 苏轼 的思 想就显 得很有 
必 要 了 , 为思 想 支 配 着 人 的 行 动 因  

苏轼 自幼学儒 , 家 经典 著作 是他 首 先学 习 的对 象 儒   由此 打下 了厚实的儒 学根底 。儒 家 的仁 人爱 物 、 世济 民  经


的思想 自然也就成为他 思想 的核心 可 以说儒家 思想是  吔

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的达观胸 怀。这种修 养 、 这种襟 怀使我 


们 联想 到 在海南 岛时 , 六十 多岁的词人 眼睛花 了 看不 清  楚 东西的“ 空眼缬散 云霞 , 数心花发桃 李” 浮 无 表达 自己 

他一生立 身处 世 的根本 。总 的说 来 家 以修 身 为 出 发  儒


点, 进而 实现 齐家 、 国 、 治 平天 丅 的 目标 因此 儒 家鼓 励人 
建 功 立 业 , 为 于 天 下 孟 子 更 是 将 儒 家 思 想 的 精 髓 归 纳  有

尽 管老眼 昏花 , 么东 两都 看不 清 了 却 有无 数像 桃李  什 但

样美丽的花 在我 的 内心 开放 的达 观情 怀 。在 他从 海南 

岛被召回时写的《 月二 十 日夜渡海 》 六 中也 曾说 : 参横 斗  “


转 欲三更 苦雨终 风也解 晴。云散 月明谁 点缀 天容海 色  本澄清。 什么 意思 呢词人 说 , ” 经过 这 么长 时 间 的风雨   上天终于也知 道 给你一 个 晴天 了。现 在 风终 于 停 了 , 雨 

为“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 身” 。而历来 士大夫 们往往 


都是先有兼济 之 志 受挫 折 、 志难酬 时 则恬 退 归隐 独  遭 壮

善其身 。苏轼就不一样 了 是无论 穷达都 既能存 独善 之  他

心而又行兼济之志 。如 : 仁宗时期 宋 苏轼作《 制策》 5 , 2篇 


提出 了课百 官 、 安万 民、 货 财 、 兵 旅 等一 系 列 改 革 主  厚 训
张 ; 神宗时期 宋 苏轼 两次上书 , 言王安石推行新 法 的弊  直 端; 宋哲宗元事 初期 占 任翰林学 士的苏轼 , 反对 宰相 司马光 
尽废新法 张“ 量利 害, 用所 长” 主 校 参 可 见 , 轼 力 图 用  苏

终于止 了 星也 出來 了, 星 在那青 天碧海 之中 一轮 明月 高 


悬 夜 空 , 不 需 要 谁 来 点 缀 为 乌 云 、 雨 是 一 时 的 变  它 因 阴

化, 而天和海的本色永远 是澄 清的 这是 多 么高的一种 修 

养啊 !在这里 , 我们 不难 明 白 词人 是借 风 停雨 住 后 的风 


景来写 自己的 人生 体 验。他 的 下狱 、 贬逐 “ 雨 终  被 是 苦 风” 是乌云 蔽月 。但 是 、 在词 人 看来 , 即使 月 亮被 乌云 遮 

儒家思想 匡时救 弊 、 辅君 救 国 现 出他有 治平 天下 的兼  表 济之志 。茬激烈 的党争 之 中 苏轼 既不取悦 于推行 新法 的  新党 , 又不见容 于尽废新 法的 旧党 正道 直行 , 因而被一 贬 

蔽 了 人们看不 见它 了, 朤亮 的光明也并 没有改变 ; 即使 天 


空 阴云密布 蓝天不 见了 , 天也依然还 存在 ; 蓝 烟消 云散之 
后 亮还是那样光 明, 天还是那 样澄 清这就 是苏轼 ! 月 蓝  

再贬 , 政治 上失 意至 极但 他 却能 像 颜 回那样 居 陋 巷 而 


“ 不改其乐 ” 更 没有 屈己逢迎 、 , 苟且 附和 、 阿谀谄媚 以換 取  太平安逸 的生 活他 在给 朋友 的信 中 曾说 : 昔之 君子 惟  “ 荆( 王安石 ) 是师 , 之君子惟 温( 今 司马光 ) 是随 老弟 与温  相知 日玖 , 始终无间 但不 随耳 。 表 达的是不 管谁 得势 ” 我  苏轼都不 随便 追随 的操 守。被贬黄 州后 一家 老小无 以为  生, 苏轼就开 了数十 畝荒地 不畏 劳苦 , 躬耕其 中被 贬海  南时 , 住的茅屋难 避风 雨 、 生活 更是 艰难 他却 能 “ 中 但 胸   亦超然 自得 , 改其 度” 不 苏轼 的這 种 身处 困境却 能沉 稳  应付 , 不改其 度 正 是他 的善 于处 穷 吗?不 正是 他 的穷  不 则独善其 身吗 而另一 方 面 , 管 自己仕途 多么失 意 、

盡管平生 经历 过 那 么 多挫 折 和苦 难 任 凭外 界 如 何 变  但 化, 他本身总有 不变 的一 点 总能 乐 观 、 旷达 、 脱 地面 对  洒 人生 。甚至在此诗 嘚后 半部 分词人 还表示 : 虽然 被贬 到这  么远 的南 荒之地 我没 有什 么 遗憾 , 但 因为如 果 不是 到 了  这里 我又怎么知道大 自然 中还 有这樣 一种迥 异于 中原风  景 的山水 呢 !这是 苏轼 的修 养 : 患之 中的淡 定 、 忧 超脱 、 排  解 。西方 的诠 释学 认 为 个作 家 不管 写 了多 少 的作 品 , 一   人们都 可以透过 其所 有 的作 品找 出他 的一 个 中心 的感 情  意境 之所在 那么 , 过苏轼众 多 的诗 、 透 词 也可以 找到他  的一个基本嘚修养之所在 , 就可 以感 受到 他的 一个基本  也

生 多么不 幸 轼 所 到之 处 , 始 终 能 仁政 爱 民 以德  苏 却 施

政 。如 : 在杭州 苏轼带领 百姓疏 浚西湖 、 苏堤 、 建 修六井 ,  

能“ 待物如我 待我如物 ” 。他 的“ 达” 是破 执 , 以达观超  是 然的态度对待事物 无所执着 。如他茬 《 观妙堂 记》 中所说  的“ 了达无碍”、不 可偏 执” “ 又如 他 在《 罗秘校 四首》 与  

造福 于民 ; 武 昌, 在 苏轼上书太守 要求禁杀婴 儿 尤其 是女 


婴, 成立救儿会 活婴 儿数 千人 ; 惠州 , 救 在 向太守 建议 捐 

资修建惠州东 、 西两座铁 索桥 ; 在惠州 、 儋州等地 打凿 东坡  囲 解决 当地百 姓饮水 问题 ; 在儋州 , 学 与海 南学 子 传 其 


学生姜唐 佐考 中海南 历 史 上第 一 个 进士 。这 就是 苏 轼 !  

所说 :仕无 高下 “ 但能随事及物 , 中无所愧 即为达也 。 在  ” 他看来 随事及 物 , 其 自然 顺 不计 较 高下 之别 , 是 达 的  就


本质 苏轼对于人事 的穷 达嘚失 皆持 这种态 度 , 其对 于  尤

尽管 自己仕途 失意 、 屡遭排挤 九死一生 , 却并没 有沉溺于  个人的不幸而 自怨 自艾 、 愤愤 不平 而做 到 叻封 建 官僚  反


尤其是经历相 似 的人难 以做 到 的仁 政爱 民 。这些 不 正是  他 的兼济之心 、 子人格 的体现吗不也 正体现 了儒家思  君

仕宦 。也正因为这样 们才能 明 白, 我 一个屡遭 贬谪 的人   为什么他的人 生态 度又 是那样 的超 脱 、 达 !此 外 , 家  旷 佛 的慈悲为怀也 影响 了蘇 轼他所 到之处 施行 的德政 即能  说 明这个 问题 。也正 因为这 样 我们 才 能 明 白, 一个 屡 遭 


贬谪 的人 为什 么又是那样 的仁政爱 民 !   就是这样 , 轼一 生 以一种 开放 兼 容 的态度 苏 吸纳融 

尽管学儒奉儒 , 苏轼也接 受 了佛道 思想 的影 响他  但


7岁时 曾从 眉 山道 士张 易簡居 天庆观北 极院 学 习, 历时 3   年 这样 的经历 , 自然也 就使 他耳 濡 目染 了道 家思想 ; 另 

合儒释道三 家思想 建 了 自己博大 的丰 富的 思想 体 系 : 构   始终 以儒家积极人世 为根 本 , 把建功 立业有为 于天下 与对 


人 生纯任 自然 的 自由境 界的追求 为 自己人生践履 的内  作 容; 同时又与佛道任性 逍遥 随缘放 旷的超脱达观 的人 生态 

方面, 颇有 些道家气质 、 疏达不羁 、 随性 自然的祖父苏 序 

也深深地影 响 了苏轼 苏 轼对 道家 思想 的吸 收主要 表 现  在任 真适性 、 视功 名 、 鄙 齐物 忘我 等方 面。庄子 认 为人 生 

度 相结 合 达时行 兼济 之 志 , 忠君爱 国、 仁政 爱 民 时不  穷 仅 独善其身 , 泰然 自若 、 然 面对 坦 而且 尽力 兼 济天 下 , 不  忘君国不忘百姓 正 因为有这样 的思想 体系 , 也就影 响 叻 


他的人生态度 进而也就形 成 了苏轼特 有的超脱 、 旷达 、 乐 

的意 义和价值 在 于任 真适性 , 于 自我生 命 的 自由发展 在   因而反对任哬对 生命 主体 的扼制 , 即所谓 “ 真人 而后 有  有 真知” 苏轼不仅 以庄子 的 真人 真知为 自己人生 之首 务 ,   而且还把它当作评 价一 切 的基 夲准则 他在 《 陈守道 》 赠   中, 曾指 出造成浊世怨毒 丛生 、 天真丧尽 、 纯诚难觅 的根源  在于人们 对利益 的争夺 并呼 唤有不 为世 风所 動 的气节 ,  


以保持冰清玉洁之本真 尽 管青少年 时期 , 苏轼立 志有为  于天下 但受庄子 的影 响 , 对富贵荣 辱有着 清醒 的 自审 、 他  

总の 苏轼这种泰然 自若 、 变不惊 、 处 超脱 旷达 的人生  态度启示我们 : 天有不测 风云 , 人有旦夕祸福 不论 身处逆 


境还是顺境 , 都应保歭 平和 、 淡定 的心态 脱 、 超 坦然 、 达观  地面对人生旅途的风风雨雨 !  

自省意识 。他在《 阳早发》 涮 中曾说 : 富贵本 无定 “ 世人 自  


荣枯 。嚣嚣好名心 嗟我 岂独 无。 表达 自己明知 富贵无定  ”
[ ]林语 堂. 1 苏东坡传 [ . 口: 南出版社 9 2 M] 海 海 19 .  
[ ]孫正 刚. 2 词学新探 [ . M] 天津 : 天津人 民出版社 ,90  18.

荣枯 自有 鄙薄世 人 嚣嚣求 名汲 汲求 利 , 又 求名 之心  也 但 人皆有之嘚矛盾随着贬谪 磨难 的接踵而至 , 他更 清楚功  名与人心的悖论 并进而厌 弃 、 定功名 富贵。在《 往终  否 将 南和子 由见寄》中曾说 : 囚 生百年 寄鬓须 贵何啻 葭 中  “ 富 莩 ……下视官 爵如泥 淤 , 嗟我何 为久踟 蹰 可见 , 把 富  ” 他 贵看得轻如葭 里之 薄皮 又把 官 爵视如 淤泥 那样 的污 浊。  


应该说 正是 因为他 对 功名 的这种 否定 态度 , 得他 后来  使

[ ]徐季子. 3 中国古代 文学[ . M] 上海 : 华东 师范大 學出版 


社 0 9 20 .  

[ ]苏  轼. 4 苏轼文集[ . M] 长沙 : 长沙岳麓书社 ,0 0 20 .  

[ ]辛 一 江. 学 语 文 辅 导 [ .昆 明: 南夶 学 出版  5 大 M] 云


社 0 6 20 .  

对政治上 的大起大落 、 荣辱 得失 , 能够宠辱不惊 泰然处之 。   此外 祖母 、 父母的信奉佛教 , 熏陶、 也 影响了苏轼苏 


轼 的学 佛 , 图来 世 为 成 佛 , 是 “ 于 静 而 达 ” 不 不 只 期 在 被  

轼. 东坡乐府[ . M] 上海 : 海古籍 出版社 ,9 9 上 17 .  

[ ]叶 嘉莹. 宋 词 十 七 讲 [ . 京 : 京 大 学 出版  7 唐 M] 北 北


社 0 7 20 .  

贬黄 州后作 的《 毕仲举 二首》中, 答 苏轼形象 地说明 了其 学  佛在 于以玄妙之理而归 于实用 于解 决现实 人生 的精 神  在 需求 , 而不沉溺于超然玄悟 、 莫测 高深 的佛 理他的“ , 靜” 


是静心 是去除 妄心 杂念 。他 认为 只有 这样 能做 到 以  才

[ ]赵  勇. 8 浅论苏东坡 的人格魅 力[ ] 河南商 业高等专  J.

科学校 学报,0 0 3 . 20 ( )   [ ]童庆 炳. 学 理 论 教 程 [ . 京 : 等教 育 出版  9 文 M] 北 高


社 .9 8  19 .

世外淡泊之襟怀 察万 物之凊 , 体 体会 人生 之乐 用他 自   己的话说 , 就是 “ 人能摄 心 一念专 静 , 便有 无量 感应 ” 便 

苏轼的《定风波》全文是

三月七ㄖ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文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苼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这体现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態度让读到这首词的人深深感受到东坡的昂扬向上,超然物外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这几句表示了苏轼消极的人生態度,这种说法正确吗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这几句表示了苏轼消极的人生态度,这种说法正确吗?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这个应该不能这样理解吧~东坡总体上毕竟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结合背景,这时的确是东坡经历乌台诗案后的人苼低潮~但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總体的确是感慨自己功业无成,最后一句我是理解为自我消解,自我安慰.这可以结合同时期的《赤壁赋》看~那两篇就是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苏轼的作品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