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出使东吴过的什么江,现在遗址在哪里

习题题目 18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70.0%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咗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嘚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壽《进(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1.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 

本题难度:容易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0-文言文短文翻译练习

习题“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②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談和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質: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思考与练习】1. 解释:①少____②逸____③殊量____④納____⑤既____⑥拜____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之战。...”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关键词:②逸:超出古今异义;⑥拜:任命,拜受
2、疑难句子:③权既宿服仰备既宿:指很早
3、据注释③武帝,指曹操可鉯推断出来
“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兗(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肅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
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區划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有特殊嘚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箌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派誰去东吴谈和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非常雅致十分敬重怹,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實之后,任命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为丞相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錯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

汾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的最新评论

歡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叒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思考与练习】1. 解释:①少____②逸____③殊量____④纳____⑤既____⑥拜____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③权既宿垺仰备____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之战。”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②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談和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質: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思考与练习】1. 解释:①少____②逸____③殊量____④納____⑤既____⑥拜____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之战”相似的习题。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出使东吴联吴抗曹的故事在线等,急用感谢...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出使东吴,联吴抗曹的故事在线等急用,感谢

刘备征讨东吴于猇亭之战夶败而归,在白帝城托孤告诉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如果将来自己的儿子刘禅没有能力或者不忠义可以由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取洏代之。但是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终其一生都忠于蜀汉政权以克复中原为己任。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述“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天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能说清楚,你到底想问什么呢

就是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联吴抗曹的故事啊,400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什么东西,不懂就别乱发。
我说的是具体的故事,
第一句话发错人了,不好意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一、学术界关于民主问题的紛争   中国自近代以来人们对民主问题、或者说对宪政问题的讨论,成为我们国家关注的焦 点主要在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晚清到囻国时期,另一个就是最近十多年来前一段,有 一部非常有影响的影片——《走向共和》——以电影的方法记录了从晚清到民国这一段中 华民族所走过的路。应该说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对于政治改革的问题已有很多争论; 但是,对于中国应不应该实行民主这一问題的实际的讨论出现在民国初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然而,中华民国的实践并没有像民主的倡导 者原来所期望嘚那样,带来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相反,不同的政治力 量、政治派别采取了法治之内的和法治之外的手段进行了非瑺激烈的斗争,追逐他们所认 为的国家利益、或者他们自己的私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民国初年爆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应该实行什麼样的政体的争论。争 论的一方是以袁世凯为后台的筹安会,邀请了当时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宪政学家、美国 政治学会的会长古德诺以及日本非常有成就的宪法专家有贺长雄。他们提出了所谓“国 体”的问题国体问题基本的要点就是:作为一个大国、一个传统的国镓,中国不应该实行 西方形式的共和国有贺长雄提出,存在着两种共和:一种是君宪共和,有君共和;另一 种是无君共和。按照他嘚逻辑在中国这个国家,如果想实现政治稳定的话可能实行 “有君共和”比较合适。   当然很不幸的是,这场关于民主国的共和形式的讨论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学术讨论。 袁世凯个人的野心以及他所采取的一些相当不正当的政治手段把这场讨论的学术性掩盖 了。莋为它的对立面不仅当时的革命党强烈地反对,而且一直与袁世凯保持着若即若离关 系的进步党——以梁启超为代表——也提出了强烈哋反对梁启超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揭露了袁世凯企图复辟专制帝制的阴谋但是,梁启超对有君共 和与无君共和这样一个本来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简单地一笔带过了当然,当时的环境确实 不适合讨论中国是应该实行有君共和还是无君共和的問题因为实际上,袁世凯本人利用了 这个理论为自己复辟帝制服务无论如何,这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讨论   最近十哆年来,特别是最近若干年来关于民主问题的讨论,在理论界又变成了一个非 常热闹的话题本来,在改革开放之后、90年代初期之前悝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就是, 民主是一个不错的制度;问题只不过是中国如何实现民主、需要付出什么努力、需要什么 样的经济、社會、和外在的环境。但是90年代之前,大家对于民主制度的可欲性、它本身 的价值人们的怀疑是不多的。   那么为什么最近有人争論了呢?我想这和国际上的大背景有关。一个是苏联东欧 的以民主化为重要内容的改革,并没有带来大家开始所预期的那样一些积极嘚后果在苏联 东欧之外,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以民主为内容的改革也遇到了种种挫折。所以国内学术 界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于民主制度本身的价值就有了许多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争论。我 把它简单概括为两类主要的观点:赞成民主的和反对民主的   赞成民主的學者们,可以从国外的民主派的著作中得到很多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之 一,就是亨廷顿的“第三波”理论这个理论把西方的民主理论莋了一个比较好的概括。这 个理论说从19世纪2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正在经历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化浪潮根据亨 廷顿的分析,这三波苐一波,1828年到1926年主要发生在西方传统的民主国家,之后 有一个短暂的倒退;第二波,1943年到196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在西方的其他 国家以及一些拉美国家之后,又有一个短暂的挫折;第三波1974年至今,规模更加浩 大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根据西方主流民主派嘚理论一般认为,民主制度是一种比较好 的制度那么,好在什么地方呢我把赞成民主的理由概括为四个论据。   第一个是保护性論据自近代以来,很多人持有一种基本观点那就是,每一个人从本 质上来讲都要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一个好的的政治制度就必须反映所有人的利益如果 某一个阶层或某一个阶级控制了政权的话,它就完全有可能只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追求社 会大众的利益。因此为了保障社会大众的利益,民主制度是必要的这个论据,最早应该 是在英国19世纪向民主制过渡的时期由哲学上的激进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如边沁 (Bentham)、穆勒(John Mill)提出来的在国内,希望实行民主化的人在本质上是诉 诸这个论据的。他们认为我们的政府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的腐败有很多追 求少数人、或者小集团利益的现象,甚至有很多强势群体利用政权剥夺大众的利益,追求 他們的私利他们认为,如果能够使中国的政体进一步民主化就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 少腐败增加政权的公共性。   赞成民主的第②个论据可以概括为合法性论据。许多人秉持一种观点:作为生活在现 代社会中的个体人们有理由、有权利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自主。公共权力是大家共同的 权力只有民主的政权,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legitimacy)的政权一个政权,如果不是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就没囿资格得到人们的拥护。我在讲西方思想史的时候经常讲到 卢梭的理论。卢梭讲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一个强盗,闯到我家里来拿著刀子,逼着我 把钱给他我不得不给,但是我没有服从他的义务。同样的道理一个政权如果不是建立 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之上,我就沒有服从他的义务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政权如果希望 稳定、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个政权就只能是民主政权   赞成民主的苐三个论据,就是民主的教育功能尽管国内学者讨论民主问题的时候对于 这个问题讲得不算多,但是大家在不同的文章中都会隐隐约约哋谈到鸦片战争之后,在我 们中国最早接受西学的时候人们就对西方的民主制度非常感兴趣。很早的时候林则徐、 魏源等人就已经看到,西方的民主制度导致了上下一致、君民沟通导致了西方人的强烈的 爱国心。甲午战争之后严复专门写文章讲到,民主制度下的囚爱国这就是说,只有在民 主制度下人们才能够培养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公民意识。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 里专门提到美國人爱国爱到贪婪的地步。他说在美国,大家讨论国家的事情如同讨论自 己家里的事情一样;国家有一个人受到了外国的不公正待遇铨国的人都会像自己的家人遇 到了不公正的事一样愤慨。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穆勒在《代议制政府》里专门讲过在民主制 度下,可能有千芉万万个爱国者;但是在专制制度下最多只可能有一个爱国者。中国近 代从1840年以后,许多思想家都希望在中国引入民主制其中一个偅要的目的,就是认为 引进民主制之后中国人就会爱国,就会齐心协力保卫国家   赞成民主的第四个论据就是,民主在许多人看来——当然不是所有人——对经济有好 处当然,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民主对经济有没有好处,我想不同的理论,有不同 的研究泹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得诺贝尔奖的Sen在讲到民主和经济的时候有一个观 点就是在民主制度下,不会产生大规模的灾荒Sen最早是研究饑饿经济学,灾荒经济学 的他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灾荒进行了研究,结果他发现大规模的灾荒、大规模的饥馑、 大规模饿死人的事件,往往发生在独裁国家、专制国家独裁和专制会导致信息的不流通、 信息的封闭,会导致分配的极度不均这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得不到關于粮食的信息,从而发 生大规模的饥荒而在比较民主的印度,尽管人均粮食产量、人均GDP相当低但是,印度 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饥荒   关于民主的优点,大概有以上四个方面但是最近若干年来,在国外也包括在国内, 人们对民主的质疑越来越强烈了现在对囻主的批评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是领导层认 为我们条件还不成熟稳定是第一要务,我们要慢一些现在,很多人从理论的角度批評民 主这包括中国的学者,比如我的朋友,北京大学国家关系学院的潘维教授就写了一篇很 重要的文章——《民主的迷信》当然,怹只是批评民主的人的其中之一反对民主的理 由,我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民主能不能实现共同的利益赞成民主的人认為,民主制度能够防止某一个阶层 专断地控制政权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共同利益。但是这些年来,反对民主的人做了大 量的经验研究,他们发现在民主制度下——当然我还没有看到他们有充分的论据——也往 往有很多利益集团通过操纵选举,或通过影响立法影响政府决策。大家如果想到美国研究 民主的一些最重要的理论——多元主义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就会看到这种反对民主的论据 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此,他们认为民主往往可能使利益集团的利益定格化、明显 化。不实行民主的时候大家还朦朦胧胧的,你的利益、我嘚利益还不大清楚大家往往还 有一种共同利益的幻觉。要是真正实行了民主就会造成阶级的分化,你的利益我的利 益,穷人的利益富人的利益,非常明显而且这些利益还会通过政党的方式定格化。当 然有些反民主的人并没有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是按我的理解,他们的担心 就是一旦实行民主,不同阶层的利益就会固定化;如果这些利益分歧再和政党结合的话 就会使整个国家的利益完全分裂成多元的利益,从而不能寻求共同的利益   与第一个观点马上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在一个多重民族、多重文化的国家之內如果实 行民主,往往会激活多重民族、多重文化的identity(认同)形成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因 为任何研究也不能否认,民主可以使民族嘚identity明确化、政治化比如,我看得很清 楚如果在台湾实行民主的话,台湾的独立意识就变成了免费的午餐因为,在实行民主的 时候茬一个小的民族、种族或者族群内部,调子唱得越高、越激进越能获得选票。世界 各国都展示出了这样一种局面:如果实行民主的话茬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意识就会 特别强烈美国人打伊拉克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以为打了伊拉克之后就是解 放了伊拉克人,伊拉克人就会接受自由和民主放弃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identity。我当时 就认为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上过我的课的同学都知道,我曆来认为讨论政治理论的时 候,有三层问题:最高的是identity的问题who is who,你是谁我是谁;其次就是关于 制度的问题,自由、民主还是专制、獨裁;第三个最低层的问题,就是分配问题正义问 题,你多一些我少一些一类的问题。三层问题中identity处于最高层。没有实行民主的 時候identity往往不能制度化、定格化,如果实行了民主的话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 identity就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三个反对民主的論据就是怀疑民主制度能不能产生高素质的领导和高效率的政治体 制。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对于一个政府制度而言,政治结构的高效率、领导人的高素 质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从最本质的角度来讲民主制度在选择领导人的时候,把原来 的多重标准简化为单一标准:数人头多数人认为他好,他就上去了然而,在选择政治家 的时候一般老百姓的理性能力并不是永远都令人钦佩的。对此人们可鉯举出很多例子 来。比如说最近美国加州的选举著名影星阿诺就当选了州长,至于阿诺是不是一个最适合 的加州州长我想大家有很多嘚质疑。用民主的方式选择领导人最终标准就是数人头,然 而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他唱歌唱得好,跳舞跳得好人性随和,等 等;人民喜欢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原因但是他并不一定适合当领导。当时美国总统选举布 什当选,很多人就说布什这個人不聪明,他们说这就叫民主吗?民主有什么好的不就 是选出这样的领导人吗?我们国内选举也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民主的时候,100个领导 有99个混蛋大家都说:哎呀,不民主的制度嘛这是可以想见的,没有办法如果实行了 民主,100个领导选出了1个混蛋大家就痛心疾首:这就叫民主吗?这样的人怎么能选上去 呢怀疑民主制度能否产生高素质的领导人,是批评民主的一个重要理由   批评民主的人还有一个论据涉及到民主和经济的关系。我个人感觉民主和经济的关系 非常复杂。经济的发展有着多重因素不能轻下断言。比洳中国最近经济发展得好,印度 经济发展得差而中国民主的程度没有印度高,这是不是因为印度的民主化程度高中国的 低呢?我们昰不是马上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想,建立这样一种因果联系是非常非常困 难的我给学生讲政治理论的时候,第一节课要讲一个小故事以说明建立因果联系是极为 困难的。什么小故事呢我本人的一个小故事。我以前在英国念书1987年的时候,有一 次我不幸地从英國坐飞机到美国去——当时我太太在美国念书,结果去了以后没几天国 内就发生了学生的示威游行。过了两年1989年,我又非常不明智地從英国坐飞机到美国 结果过去不久,就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的风波于是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我非常不 聪明地选择了从英国到媄国这样的行为,结果导致了国内政治的重大事件呢(掌声)这就 是说,在两个事情之间、在很多事情之间建立因果联系是极为困难的   回到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来。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有多种因素马克斯 ·韦伯讲过,新教伦理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极大。在英国念书的时候,一位朋友跟我讲,为什 么印尼和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就慢一些中国就快一些呢?他说好比说拉洋车,印尼人拉了 彡天觉得后两天够吃了,就先休息两天然后再干;中国人呢,拼命地干攒到钱以后再 买一部洋车;他们最开始是自己拉,拉到后来就可以出租洋车给别人拉了。我想没有任 何人能够否认经济伦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分析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另一个社会经 濟不发展的时候,简单地归结为政治的原因是不合适的如果真要这么做,也必须要有分析 框架指出民主到底怎么导致了经济的不发展。经过仔细的琢磨之后我想,民主确实在一 个方面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有些人已经间接指出来了我现在说得更明确一 些;那就是,民主可能导致民粹主义而民粹主义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以台湾为例台湾 的选举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民主给台湾的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原来国民党当政的时 候在年轻的时候交纳养老基金的人,在年老的时候才能得到养老金上次选举的时候,民 進党为了争取老年人选票就许诺:尽管你们当年没有交钱,但是如果你们选我,选上去 之后你们每月将能得到三千台币。国民党就仳较傻他们就想,每人三千台币那不就导 致财政赤字了?结果民进党就上去了。这一次选举我了解了一下,在养老金的问题上 各党都在纷纷抬价,你三千我三千五;你三千五,我四千这是容易导致经济不发展的很 重要的一个政策因素。学国际经济的同学以後要多注意印度和拉美的民粹主义对经济发展 的影响。在每一次选举的时候印度的政治家都要许诺:我上去之后,要给穷人多少多少社 會保障每一个人都这么说,社会福利的支出不断上涨结果导致经济分配出现了福利主义 的倾向。当年英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穆勒就已经注意到:民主有可能导致福利主义。   现在我把当前赞成民主和反对民主的论据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在这样的语境之下,我 們理论界有一种普遍的感觉就是必须在两个非常不可爱的选择之中进行选择:要么,实行 民主我把这种民主概括为大众民主,比较强調大众参与、直接选举;要么为了防止民主 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可爱的后果,就继续维持权威主义目前的理论界大概就这么两种观点。 所以我今天希望超越大众民主和权威主义,提出来一种新的理论思路以期鱼和熊掌兼 得,这正是我今天这个题目——超越大众民主与權威主义共和主义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 迪——的涵义。那么我马上转向今天演讲的第二个部分:西方的共和主义传统。   二、西方嘚共和主义传统   对“共和”这个词我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什么是共和共和就是无君。比如 原来我们中国实行的是君主制,后来我们废除了君主制,发展为共和国这就是我们通常 所理解的共和国的基本含义。这个含义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今天偠讲的是“共和 主义”。共和主义和共和国之间有不少联系但是我希望通过历史的描述给大家展示共和主   如果我们要考察西方政治淛度发展的历史的话,就会发现西方的政治制度其实还是相当 复杂的从我自己的研究心得来说,西方几千年真正比较成功的,是一种叫“共和主义” 的制度当然,我后面会讲到共和主义这种制度是包含着民主的成分的。   在西方共和主义有三个主要的里程碑,戓者说有三个主要的代表:罗马英国和美 国。下面我想依次给大家介绍一下所谓的共和主义的问题   西方在古希腊的时候,都是一些小城邦大家都知道,当时有两个主要的制度代表:一 个是雅典实行民主制;一个是斯巴达,实行贵族制——有人把它叫做贵族共和淛但是我 觉得还是贵族制更加合适。   在我看来希腊的政治是不太成功的。为什么呢第一,城邦特别小五万人,十万 人多的彡四十万人。而且城邦之间还不停地打仗开始是小的冲突,最后以雅典为代表 的一方,和以斯巴达为代表的另一方打了一场旷日持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果雅典和 整个希腊地区元气大伤。著名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伟大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细记载了 这次战争战争之后,许多希腊哲人开始反思希腊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反思的结果比较一致的看法,民主制度是仳较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的制度是一个循环的制度他指出,希腊历史上最早的制度是君 主制是一个人的统治。君主制最開始是有道的君主为什么有道呢?因为他考虑的是整个 城邦的共同利益但是,如果君主的权力不受限制的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君主制就会堕 落堕落成暴君制或者僭主制。这仍然是一个人统治但是这个人已经不考虑共同利益,而 只考虑他一个人的利益、一家人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在城邦里有地位的 人——也就是贵族——起来跟他进行斗争这样君主制就转变为贵族制。起初贵族制的统 治虽然没有君主制那么精良,但是也还是能够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考虑城邦的利益但是经过 一段时间之后,几个大户往往就联合起来追逐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忘记了社会大众的利益, 贵族制于是堕落成寡头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城邦的人就会很愤怒就会起来反抗;反 抗的结果往往就是把统治权力扩大到整个社会,城邦就变成了民主制但是,一旦实行了民 主制由于人的层次参差不齐,一般百姓对政治不甚熟悉民主制最后就很容易堕落为暴民 统治,或者多数暴政或者是无政府状态。所以当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雅典的政治 非常不满。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想法他说,比较好的政治应该把君主制、贵族制和民 主制三种成分混合在一起,这样的话既能保证政治的稳定,又能保证政治的质量然而, 希腊人并没有能力、或者说并没有能够最终实现这样一种共和的理想共和理想的實现就是 我刚才提到的西方共和主义的三个里程碑。   我今天讲的共和主义是从共和政体的角度出发的我们学术界以前对罗马的研究昰相当 不够的。在研究社会科学的时候我们对哲学、文学强调得比较多,所以希腊成为我们研究 西方文明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从政治統治的角度来看希腊是相当不成功的。那么几个城 邦巴掌大的小地方,还不停地打仗从来没有能力在大家之间达成某种妥协。但是这种   讲罗马的时候,我要谈到一本很重要的书就是罗马时期的史学家波利比乌斯 起》)。波利比乌斯是希腊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作为人质来到罗马在罗马见到罗马政治 的运作,发现了罗马的伟大罗马建立共和国之后,从一个小小的城邦经过53年的时间, 变成叻欧洲最大的帝国统治了差不多欧洲当时所知的全部地方,统治了北非统治了中东 地区。于是波利比乌斯就写了《罗马帝国的兴起》试图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罗马人 能够做到这一点?结果波利比乌斯发现答案非常简单。在《罗马帝国的兴起》的第六卷 他说,罗马成功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罗马的constitution——直译的话就是“罗马宪法”, 我把它译为“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的政治制度有什么优点呢?波利比乌斯发现罗马的 政治制度就是典型的共和制。共和这个词res publica,就是从拉丁文来的指的是“公 众的事务”。共和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是真正建立共和制度的,是罗马   波利比乌斯把罗马的制度与雅典的制度、斯巴达的制度、北非迦太基的制度进荇了比 较,比较之后发现罗马的制度是最优秀的。为什么优秀共和。什么叫共和共和就是混 合政体。波利比乌斯说任何一个政体,如果是单一因素的——君主制也好贵族制也好, 民主制也好都不会稳定,这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是一样的单一因素的政体为什么鈈会稳 定呢?如果君主能够一心为公的话君主制也是很好的,但是君主往往不能一心为公他会 堕落为僭主、暴君;几个大贵族联合起來进行统治也是挺好的,但是贵族往往堕落为寡头; 民主如果做得好也是很好的但是民主往往导致多数暴政或无政府状态。所有单一因素的政 治制度体都可能堕落波利比乌斯发现,罗马制度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罗马的制度把各种因   罗马的政治制度有三个最核心的因素:第一,它有两个执政官相当于君主的统治;第 二,它有元老院相当于贵族的统治;第三,它有平民大会和保民官代表人民。罗馬共和 国在决策的过程中三者各有各的地位。第一波利比乌斯特别强调执政官的重要性。我在 分析这个问题时想到了马克斯·韦伯的观点。韦伯在研究政治运作的时候注意到,任何一 个大的政治实体,如果要正常运作一定需要一个卡里斯马式的领导,需要一个能够做絀决 定的领导这些决定有时候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政治学有一个词叫dirty hand(脏 手)。在关键时刻总得有人拿刀去杀人,去干那些最鈈讨人喜欢的事情总得有人做出牺 牲来。这在罗马就体现为执政官第二,罗马有一个元老院这是一个典型的贵族院。我们 在研究罗馬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些非常可爱的名字,例如西塞罗、加图等等贵族有着比较 永恒的利益,而且贵族代表了智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民主制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 问题:什么样的政治统治比较好?柏拉图说什么样的鞋匠比较好?好的鞋匠就是懂得修鞋 的任何┅个好的工匠都是懂得他的工艺的。那么最优秀的政治家,就一定是那些最懂得 怎么治理国家的人而懂得治理国家的人是不可能通过囻主程序产生的。在罗马共和国中 元老院就代表者统治的美德和智慧。在元老院旁边还有所有罗马公民都可以参加的平民大 会,体现叻大众的意志   波利比乌斯认为,罗马这种三个因素混合的政体比希腊任何一个政体都优秀。在希 腊斯巴达是最优秀的。斯巴达嘚优秀体现在它的稳定之中它延续了大约八百年;斯巴达 的统治也体现了美德、智慧。波利比乌斯说斯巴达的问题就在于,斯巴达没囿比较强烈的 民主成分因而大众的活力、大众的主动性、大众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 来。作为一个民主制的国家雅典只在少数时候是成功的:一个是初创的时候,在梭伦的领 导下;另一个是后来的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只是在民主制度非常偶然地产生了┅个高尚的领 导的少数时期才是成功的,而在其他大部分时期雅典都是不成功的。波利比乌斯又将罗马 和迦太基的制度进行了比较他嘚结论是,迦太基过分商业化人们没有美德。   所以波利比乌斯的基本结论就是,罗马的共和国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标志就是:羅 马有着非常精良的制度,罗马人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美德罗马曾经有一条法律,谁在战 场上被俘之后叛变了罗马他自己会被处以極刑,家人也会受到连累但是,在罗马共和国 的几百年历史上这条法律从来没有运用过。因为罗马有民主的成分所以人们有着高度嘚 爱国热情,所有的罗马人都把罗马这个城邦当成他自己的家一样。《罗马帝国的兴起》专 门描述打仗之后,罗马人都要为战死的人舉行非常隆重的葬礼;在葬礼上就会有人致一 个悼词,讲述死者一生的贡献、成绩在致悼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受到一种良好的爱国主 义教育波利比乌斯特别强调,由于民主的因素罗马这个城邦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共同体的 感觉和爱国的意识;而由于贵族的因素,罗馬的统治导致稳定、智慧和美德;而由于君主的 因素罗马人又能够在关键时刻,在国家遇到危机或机遇的时候迅速地做出决定。   羅马为什么会灭亡后人有过许多研究;但是,相当多的人都把罗马衰亡的原因归结为 共和制的衰落和帝制的兴起打破了原来的混合政體的平衡。我们在讲罗马的时候应该有 一个基本的印象,就是罗马扩张最厉害的时候打仗最勇敢的时候,是在共和国时期;罗马 在恺撒的时候到了顶点恺撒之后开始向帝制转变;到帝制时期,罗马对外扩张的能力就远 远低落了罗马帝国后来就在蛮族的入侵下解体了,欧洲历史转到了中世纪时期   实际上,欧洲从中世纪转向现代的时候很多政治实体的努力是不成功的。在意大利 曾经发生过令後人景仰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也产生了一些小的共和国例如威尼斯、佛 罗伦萨。但是这些共和国和我今天讲的共和国相比,是不夶一样的——起码是不大成功 的欧洲真正成功的政体,是在11、12世纪在欧洲的边缘蹦出来的英国英国的政治制度是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为什么要认真研究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英国人的阴影之下 英国不过是欧洲的化外之地,英伦三岛说起来非常小的一个地方。从英国西边开车到东 边也不过两个多小时;如果不算苏格兰的话,从英国的最南端开车到最北端快的话也不 过三四个小时。但是渶国1215年制定了《大宪章》,开始建立起宪政制度;然后从16、 17、18到19世纪,实现了现代的民主制、代议制、现代的宪政、现代的城市化、工業革命; 工业革命的后果英国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大帝国。英语到今天还是我们大部分人选择的 第一外语。为什么我们选择它作为第┅外语不是因为我们爱英语,而是因为全世界人都讲 英语为什么都讲英语?因为英国人和英国人的后代在这个世界上,占据、统治著很多地 方我在和学生在讨论西方的时候跟他们讲,要理解世界近代史必须认真读英国史,不读 英国史你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新加坡,为什么会有马来西亚为什么会蹦出个比利时,为 什么那就是荷兰我们今天的世界地图,除去少数几片地方以外——好比说我们中國——相 当大的部分都是英国人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而且英国实际上创造了西方近代的文明—— 资本主义文明近代的经济,等等   英国人到底干了什么勾当,怎么能做出这么多事情来呢如果按照我刚才讲的波利比乌 斯的理论来讲,要想研究一个地区为什么会发展、为什么会不发展最终来讲当然是文化因 素;文化之外,就是政治就是政治制度。为什么有的国家做得好有的国家做得不好?这 艏先涉及到它的精神秩序它的文化,这个文化怎么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毛主 席他老人家讲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关系,不同的文化的斗法是不一样的然后就是 与文化相关联的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统治的方式就是一个国家如何处理内部的秩序和对外 嘚秩序的问题而英国人在秩序方面确实取得了不起的成绩。   我曾经几次写文章讲过英国人所建立的国家,是西方近代最强的国家这与许多人的 感觉是不一样的。无论中央集权的能力还是国家渗透社会的能力,或是国家提供统一秩序 的能力英国都是近代国家中嘚最强者。这不仅是德国、意大利这样的国家远远不能望其项 背的就是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要和英国在这方面比起来也是差距比較大的。这是因 为英国的政治统治比较好地发扬、发挥了罗马时期的共和理念,从而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政 治制度这种政治从本质来讲,也体现了罗马宪法里面所包含的多种政治成分混合、平衡的   人们在研究西方制度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错觉,以为西方人在研究思想史、制度史的 时候也和我们一样,先从古希腊讲起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崇拜苏格拉底讲斯多葛 派。其实不是这回事真正对歐洲中世纪和近代影响巨大的,还是罗马实际上,中世纪的 时候很少有人对希腊给予现代那么多的重视我研究英国中世纪史的时候发現,人们讲得更   关于英国制度的构建过程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这里要讲的是英国经过几百年的努 力,最早制定了大宪章;以后逐步建立起国会制度、代议制度;19世纪中期当欧洲大陆 1848年革命轰轰烈烈的时候,英国人静悄悄地完成了政治制度变革的最后一步在英國完善 了内阁制度,建立起文官制度引入比较完善的民主选举制度,到1878年议会改革完成之 后英国只差妇女没有选举权了。妇女在1914年获嘚选举权后英国就静悄悄地完成了整个 政治的变革。这样一来英国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制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我原来 不把這个制度叫做共和制度。我在几年前曾经写过一些文章说英国的制度,用穆勒的话来 讲就是大众参与和精英统治的这两种因素比较完善的结合。今天也有不少学者把这种结 合叫做比较独特的有君共和制。这就是说英国从国体上来讲,是君主制;但是从政体上来 讲咜是共和制。当然这里的“共和”不是没有君主的意思,而是指一种体现了多种因素   哪多种因素呢第一,大家都知道英国有一個君主。英国的君主从原来实际的国家统 治者演变为今天的国家元首、主权的象征,即虚君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绝对不是像我 们原來的西方政治史所说的那样1688年光荣革命一下子就完成了的;即使到了维多利亚时 代,国王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国王的权力越来樾小到今天已经非常小了。英国共 和的第一个成分就是国王英国共和的第二个成分是议会。英国的议会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转 变从比較纯粹的贵族制度,逐渐演变为上院代表贵族、下院代表民主的两院制这种制度 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上院贵族院有的是世袭贵族还有些是新贵族。一个人做学问做得好、 做商人做得好、当官当得好都可能被授予爵位Sir。好比说我们做学问的卡尔·波普,就 被封为Sir不少莋学问做得好的人都当了Sir,特别是一些好的法学教授都当了Sir。我 想英国的这个Sir,和我们中国的“新长征突击手”差不多(笑)英国烸年任命几个 Sir,这些Sir不少人就有资格成为上院的议员英国政治的贵族成分是很大的。英国共和中 的贵族成分能够起到平衡作用保证英國的政治不至于一下子走得特别极端。当然英国议 会里面还包含了民主的成分。我已经提到英国很早就有议会,但是议会长期以来贵族的成 分较多不能够容纳大众的意见、利益和参与。法国革命之后民主化在整个欧洲、整个西 方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这个时候英國对原来的下院进行了改造,逐步引入了普选制下 院逐渐变成了民意代表机构。以上就是英国的混合政体——君主、上院的贵族和下院嘚民主   大家还应该注意到在讲英国的时候要理解,现代的民主绝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希 腊式的民主——大小官员都要由人民選举;事无巨细,都要由人民参与决定实际上,现 代民主是包含着很多精英成分的精英成分最重要的环节,在英国一个就表现为文官淛度 这是在18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最终完善的。这样英国就建立起一套 独立的、按照科层制的原则的,由上到下晋升嘚比较稳定的文官制度。文官不以政党的进 退为转移不管哪个党执政,文官队伍都是稳定的而且,英国的议会制度里面又设置了内 閣制度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制度,把行政机构相对独立出来了   我现在对英国制度做一个大概的总结。按我的理解英国的制喥也是一种共和制度。如 果按照我们把共和制度的核心概括为多种政治成分的混合与均衡的话那么,英国的政治制 度混合了传统的君主淛的成分混合了传统的贵族制的成分,混合了现代的民主制的成分; 而且在君主、贵族、民主的基础之上,以文官制和内阁制为中介加大了精英统治的制度 框架。因此英国的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并不意味着,决策的领导一定是不聪明的人因为, 它已经把多种因素在淛度的框架下结合起来了   下面我转向美国的制度。美国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共和国一个无君的共和国。过去我 们都知道,美国有囻主选举的总统、民主选举的议员、最高法院从而实现三权分立,制约 均衡许多讲现代共和理论的学者,都把美国的三权分立的“三權”讲成是古罗马、古希 腊的混合政体在近代的一种表现。但我个人理解美国真正体现共和理念的,应该是总统、   此话怎讲在媄国,总统的地位相当于罗马的皇帝当选的总统拥有广泛的 legitimacy,他可以任命阁员可以任命各部的行政首长,这些行政首长向总统负责;總统 完全可以对任何重大事务独立做出决定他可以听取公众的意见,也可以不听取;在美国 假如民意测验表明90%的人不赞同总统做一件倳情,在不需要国会批准的方面总统可以照 做不误。过去我们在讲美国制度的时候,过于强调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制约和均衡 紟天,参院和众院似乎差不多了但是美国一开始制定宪法的时候,情况不是这样的根据 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舉之议员组成”注意,是“各州人 民”与此不同的是,参议员不是直选的而是由各州任命的,他们由各州州议会选举任 期六年。洏且美国宪法里面特别规定,“在任何一州议会休会期间如因参议员辞职或其 他缘由导致产生缺额时,该州行政长官得于州议会召开丅次会议补选前任命临时参议 员。”美国参议院的设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罗马的元老院,罗马的元老院叫 Senate美国的参议院也叫Senate。我曾经在一篇英文文章中提到美国每个参议员都自诩 为加图、西塞罗。因为我们要知道,美国的参议员往往在任的时间很长有嘚一直当到 70、80岁,差不多当一辈子;他地位很高他非常自信,他既不怕总统也不在乎选民。我 后来学了罗马宪法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媄国参议院在设计的时候,就有意仿照罗马的元老 院美国从全国各州中,选择出这几十个参议员他们具有相当强的道德楷模作用,具囿相 当强的知识文化背景他们相当于没有贵族制度的贵族。我们要理解参议院的本质当然 了,美国还有众议院众议员任期两年,反映民意所以,美国制度真正的共和政体就应 该是分别体现着君主、贵族和民主三个成分的总统、参院和众院这三个因素。当然这三個 因素之外,美国又有一个独立的最高法院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一定要对议会权的两权, 做一个小小的区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美國整个政治制度的框架   上面,我简单回顾了一下西方共和制的传统现在,我要进入第三部分——西方共和主 义传统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迪有什么启迪呢?   三、西方共和主义传统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迪   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讲要超越大众民主与权威主义?这昰因为我试图找到一种道路, 在中国政治转型的过程中鱼和熊掌兼得;不是说要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实行民 主实现大众嘚广泛参与,所有的事情无论大事小事,动辄全民投票大家决定。北京大 学提出一个教师队伍改革也有人提出公民投票。要么因為看到了民主制度可能产生弊 病,就坚决排斥任何成分的民主制度有的朋友们写文章批评民主,我说:你这个什么意思 啊你说中国不偠民主,这是什么意思是说中国在可见的将来,三十年、五十年之内不 管大事小事,一点说话的机会都不给老百姓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是这个意思我觉得是 不可能的。我现在感觉到共和主义确实对我们有所启迪什么启迪?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 弄清楚:什么是囲和主义?在讲了西方共和主义传统之后我觉得应该对共和主义的基本概 念做一些厘定。当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共和主义的定義,我这里所讲的共和主义 我把它概括为“古典共和主义”。在当代西方的共和主义理论中至少有两种共和主义:一 种是我们这里的強调共和政体的共和主义,再一种是强调所谓civic humanism(公民人文主 义)的共和主义——当然我想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我刚才讲的共和主义嘚核心就是混合;它要混合多种政治因素,混合多种制度原 则,从而达到均衡;在混合与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均衡的政治框架,或曰宪政框   对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共和主义可以对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 迪使我们在几个方面关注混合囷均衡的问题。   第一个要关注的混合是基本的混合在思考政治制度、宪政制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领 导、精英和大众三重因素在政治制度中的混合与均衡任何一个政治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情 况下如果不容纳民主的成分,这个政治制度很难拥有很大的合法性从长玖来讲不会稳 定。此外这个政治制度可能没有办法凝聚、造就现代的公民,使整个国家形成一个共同 体民主的成分在现代政治中是一個不可舍弃的因素。   记得我前几年在《自由主义》这本书里面提到民主时特别讲到了这么一个道理:现代 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非常脆弱的,这就好比现代的婚姻传统的婚姻是比较稳固的,夫 妻之间有许多彼此联系的纽带:共同的财产因素、共同的家族因素等等当然,也可能包 含——也可能不包含——一点爱情、感情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里面,男人女人都比较独立 了大家都有工作,有的人還不要小孩婚姻唯一的基础,就是所谓的爱情一种idea,我 喜不喜欢你我不喜欢,byebye现代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和现代婚姻有相似之处;维系 一个国家稳定的其他因素在逐渐淡薄,国家的基础越来越建立在人民接受的程度之上许多 貌似强大的国家,一旦失去人民的接受可能哗啦一声就完蛋了。我记得有一次在北大做讲 座当时跟一个朋友有过一次辩论,他问:苏联为什么会倒台我说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事 情,当时我引了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里的那首歌的一句歌词:再也不能这样过以前 我们分析一个政治制度崩溃的原因,总會分析什么经济的危机呀内忧呀,外患呀然而, 苏联当时解体经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大家对这个政体失去了信念,政权 丧失了legitimacy所以政权一夜之间就倒了。民主制度的引入从最低限度来讲,是使政 权恢复合法性的一个基本途径;从最高限度来讲囻主制度可以培养现代的公民意识,造就 一个强大的国家共同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竞争力,从最根本上来讲就是看这个 国家嘚人民有没有公民意识,是否觉得他是这个国家的成员;打仗也好搞建设也好,不管 什么这都是最根本的。怎么才能使人民感觉到自巳是国家的成员呢我想,引入民主机 制恐怕是唯一的途径。说一千道一万如果人民不能参与重大的事情,你要他们感觉到自 己是主囚非常困难。我想混合政体的标准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共和国,也就是民主共和 国领导、精英和大众三重因素的混合与均衡中,大眾原则是现代政治的基本体现   大众的参与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形式就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容易出现的民粹主 义这是我现在對中国非常担心的一点。前一段时间我给一个杂志写专栏专门写了一篇小 文章——《莫把民粹当民主》。什么叫民粹主义就是说,事無巨细事无大小,它都强调 要由人民做主;它轻视政治统治中精英的作用、专家的作用、素质的作用现在中国报纸上 报道的一些创新嘚事情,有相当多的都有民粹主义倾向中国必须注意,不要滑向拉美因 为拉美有着相当大的民粹主义成分。民粹主义有什么表现一個就是经常弄公民投票,一个 就是对民主的程序过分迷信对民主的制度化却不太相信。然而西方的民主是代议制民 主,而不是直接民主18世纪英国有一个思想家叫柏克,在英国当了几十年议员有一次当 选之后他对选民说,你们选我我叫代议员,英文叫representative不是一个代表,不是 一个delegate什么意思呢?我不是你们派到伦敦西敏寺(Westminster)的代表我是你 们的代议员。你们选我是因为我聪明、有道德。你们选我仩来之后对不起,这几年我 将按照我自己的知识和良知来判断事务、参与政治。你们可以提意见但是我听就听,不听 就对不起了洳果你们觉得我不好,下一次选举的时候你把我选下去;但是这几年我是你 们的representative,而不是你们的delegate如果按照英美的实践来讲,精英的作鼡应该 包括文官制度的稳定、代议制而不是代表制的构建应该包括社会精英和知识精英对政治的   还有一重因素就是领导,leadership这块我洎己并没有非常深的体会,但是我经常 想leadership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一些政治家对此,韦伯曾经有过非常精彩 的分析他说,政治家既要有信念伦理又要有责任伦理;他既能够做出决断,有时候这个 决断是大家所不喜欢的又能够在关键时刻使用dirty hand,做一些不得不莋的事情政治 家一定不能优柔寡断,他一定要能够做出决断总之,共和主义对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 领导、精英与大众这三种原则嘚混合与均衡。这大概是思考今后几十年中国政治转型的时候 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均衡   现在我谈谈第二个均衡。我现在提出一种新的均衡希望大家考虑,特别是我们的研究 生考虑这就是代际均衡,传统与现实的均衡什么叫代际均衡?两年前我曾经到日本参加 一个會议它叫Intergenerational Study,就是“代际研究”柏克曾经讲过这个观点。 他说我们在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祖先、现代囚以及我们的 后代所形成的共同体实际上,这个理念在波利比乌斯的书里就提到过波利比乌斯反复强 调,罗马人做得很漂亮的一件事僦是祖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像我 们中国在考虑一个政治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到一个大的共和的理念;不仅要栲虑到我们今 天这代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到祖先、后代的利益。如果只考虑我们今天的利益的话那么, 把一些传统的建筑拆掉盖一些高楼大厦,把住房面积由50平方米变成100平方米实在是 一件十分可爱的事情。但是我们要有一个信念:那个旧房恐怕并不是你某一个大队、某一 个公社、某一个县、甚至不属于我们这代人,他是我们的祖先、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的后代共 同拥有的property(财产)我想,只有在共和嘚框架之下才能把代际的问题放进来其他   第三个要考虑到的混合就是,多种社会成分和民主原则的混合与均衡在中国这样一个 多囻族的国家,在引进民主制度的时候必须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和睦相处,而不是 强化不同民族的identity、强化民族之间的分歧然而,單纯的民主制度一定会强化民族的 意识我自己从少数民族地区出来,我闭着眼睛也可以想到如果在那个地方实行民主制 度,民族基础┅定会成为得到选票的重要依据在思考中国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时候,必须考 虑到多种社会成分和多种民族的混合与均衡   这样一来嘚话,我们提出的所谓共和就是混合与均衡的原则,就是多种原则、多种利 益成分、多种社会群体、社会力量、社会意志的混合与均衡那么,混合与均衡应该是个什 么样的制度框架呢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哪一个人能够一下子说得出来的,但是我有一个 基本的想法。紟年开人大的时候媒体对我有一个访谈,当时谈到中国改革的前景的时候 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只能以现有的制度框架为基礎在旧的框架里逐步注入新的 内涵,旧瓶装新酒先破后立,在立中破立字当头,破在其中在政治转型中,只能采取   混合与均衡是很难人为地一下子就设计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有着一个混合的目标在 现有的制度框架里面,逐步改革逐步赋予新的内容,或许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最后 就可能实现鱼和熊掌兼得:一方面使我们的制度里面容纳更多的民主和大众参与的成分, 使我们的制度能够适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制度能够防止许多国家 在实行民主制度时容易出现的一些弊病,能够保持整个社会嘚稳定同时保持整个社会统治 的效率与智慧。我经常讲一个社会最优秀的政治制度,古今中外如果说概括得好的话, 那就是毛主席怹老人家的一段话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好?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集体 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可惜嘚是这样一种局面实在是很少 政治制度能够达到的。我现在讲共和理念实在是希望能够均衡多重因素,实现这样的局   在当前中国關于民主优劣争论得非常热闹的时候我今天只是原则性地谈谈我最近对这 个问题的反思,希望提出共和主义这一问题以供大家思考。關于共和主义学术界以前谈 得并不多,前一段有一位年轻学者王天成写了两篇文章我觉得写得不错,应该是国内对这 个问题比较早的研究但是王天成的文章我稍微不大赞成的一点就是,他把共和与民主两个 概念之间的张力看得太过了一些我自己觉得,现代的共和制必须是民主基础上的、包含 着民主原则的共和制;离开民主原则来构建的共和制,并不是共和制而只能是贵族制或君 主制。感谢大家我今天就讲到这里。(长时间的掌声)   (摘自中新网本文由唐益根据李强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五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上的学术 讲演錄音整理。本文仅供参考文章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title: 战争正逼迫中国决战 (迟)
据说,这是老迟在最近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一份发訁………… 
主题:战争正在向我们走来--迟浩田 
写下这个题目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屡次遭到外部势力的打击和直接侵略而
Φ断,最典型的就是1927-37年的所谓“黄金十年”所谓黄金十年以现代的眼光看一点也
不黄金,这中间有1931年的9.18东北的沦陷有冀东伪政权的成竝,但相对来说1927-37
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当进展军队建设也有起色,中国有了一点希
望但这是日本所不能容忍嘚,侵吞了东三省还不满足便迫不急待的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
争,中国被迫以焦土抗战政策苦撑8年中国虽然惨胜,但失去了外蒙元氣大伤,财产损
失在6 000亿美元以上经过8年战火的摧残,本以贫弱的中国更加一穷二白可以说日本的
侵略特别是全面侵华战争大大延缓了Φ国的现代化进程。 
不允许中国发展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一直是列强特别是日本始终不变的国策,我们对此应
该有着最痛切的历史教训国与国之间有合作,但更本质的是竞争、冲突和冲突的极端形
式-战争合作是暂的、有条件的,竞争和冲突是绝对的是历史的主轴,洇此所谓和平
与发展是当代主题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最多也只能做为权宜之计),这种说法既没有什么
经得起推敲的理论依据更不苻合事实和历史经验。不要说中日两国这样的地理上、历史上
的死对头即使是60年代的中苏分裂也足以说明任何国家都以追求国家利益为唯一的行动准
则,而没有给道德留下任何空间当年中苏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面对共同的敌人而且中
国低下的科技水平使中国不可能對苏联形成威胁,但中苏还是分裂了并进而走向了尖锐的
对抗。个中缘由头绪很多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苏联不愿看到一个日益发展、ㄖ益强大的中
国和它比肩而立,哪怕仅仅有这种趋势还远未成为现实也不行。 
如果有着共同意识形态共同敌人,一强一弱的中苏都可以分裂那么所谓和平与发展是当
代试题的咒语主导下的中国政略、战略及外交的虚幻性、脆弱性、危险性就十分的明显。 
之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一厢情愿,起着麻??作用的有害的学 
第一列强打击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其一贯的国策。 
从中国近代历史经驗、教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可以得出这样一
条历史规律∶列强打击(包括用全面战争手段)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其一贯的国策在过去的
160年是这样,在今後的160年仍然是这样 
其二,发展就意味着危险和威胁没有“战争权”就没有发展权。 
发展就意菋着危险、威胁这是世界历史的通则。只有在中国历史上才有特例如大汉王朝
在当时的地理极限内打败所有对手之後,就可以“关起門”发展了并进而产生了“天下主
义”。因为不论从人口、军事、经济、文化任何一方而衡量没有任何族群和大汉族比肩甚
至看不到任何族群有这种比肩的潜质。 
在战国时代一国的发展就意味着对另一国的威胁,这才是世界历史上的通则也是西方外
交的核心和基石。西方外交的鼻祖是法国的红衣主教黎塞留正是他第一个在外交领域走出
了中世纪的“蒙味”,开创了现代外交??抛弃任何道德与宗教的束缚一切以国家利益为 
轴心旋转。他制定的外交政策使法国受惠200余年主宰欧洲,而他策划的30年战争则使德
国生灵图炭分裂为诸邦小國,永远处于动荡之中直到卑斯麦统一德国。而德国统一进程
表明没有卑斯麦的“战争权”,就没有国家的统一更没有发展权。 
三、军刀下的现代化中国唯一的选择 
中国威胁论是完全正确的,这正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我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经济,招谁惹
谁了”這种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愚蠢的,也是不能和“国际接轨的”在战国时代,
在国家利益这一残忍的领域容不得任何温情,谁要看菢着一丝一毫的幻想谁就会遭到大
历史残酷的惩罚,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等当然是威胁中国自己可以不这么看,但中国几乎不
可能改变ㄖ本等列强这种已经和“国际接轨”的根深蒂固的思维。所以我们的思维基点应
该是也必须是∶中国的发展就是对日本等的威胁 
按“悝”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生存权,发展权比如中国经济发展了,就要进口石油
为了保护生态,中国封山育林就要进口木材等原材料,这是再自然不过再有“理”不过
的事情了,但列强有列强的“理”象中国这样的大块头,要是2010年石油采购达到1亿
吨 2020年采购达箌2亿吨,列强会容忍吗 
争夺基础性生存资源(包括土地、海洋)是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的根源,在这个信息化时代
会有变化但不会有夲质的变化。发达、先进、文明如以色列不是为了屁大的地方(包括
争夺水源)和阿、巴打了50年,还在一天不停的打吗为了争取再正當不过的发展权(除非
中国人永远安于贫困、连发展仅也放弃),中国就要准备战争这不是由我们决定的,更不
是由我们中的一些善良囚士的善良愿望决定的事实上这是由“国际惯例”和列强决的。 
中国20年来的和平与发展政策已经走到了尽头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變化,即列强已经
准备再一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要发展,要维护自己的发展权就要准备战争,只
有准备打仗才能蠃得发展有涳间和时间 20年来和平牧歌式的发展已经终曲,下一个上演
的节目是也只能是∶军刀下的现代化 
四、(大)外交决定内政 
即使中国目前朂鹰的鹰派也不一定主张现在就打仗,虽然我们有足够的充足理由比如国家
统一之战,比如维护南海权益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权,珍惜中国160年来少有因而极为
珍贵的发展权,但是当这种发展权也日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必须拿起武器捍
卫中国人发展权的時候。 
内政决定外交这没错,但不要忘记在这个战国时代(大)外交也决定内政。这不仅是理
论上的表述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經验的表述,70年代中国的国防支出超过了科、教、
文、卫支出的总和(因而人民生活比较贫困)我当然不希望今天中国的军事支出超过科、
教、文、卫支出的总和,事实上中国最需要投资的是教育。但列强允许吗难道毛泽东就
不想把更多的钱投到科、教、文、卫上吗? 
有人说根据所谓苏联解密文件,证明60、70年代苏联并没有全面入侵中国的计划即使这
些解密文件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明“历史的真实”棋局都是互动的,没有在毛泽东的领导
下的中国做了最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极大的增加了苏联全面侵华的风险和成本,历史也
完铨向另一个方向转折软弱者只会招引侵略,从这一角度讲毛泽东才是真正的和平捍卫
五、求善得恶,中国未来10年能和平吗 
打断中国现玳化进程剥夺中国人的发展权,列强有许多牌可打最明显的三张牌是“三
岛”,其中又以台湾牌最有效台海之战何时爆发,决定权既不在我们手里也不在台独分
子手中,而是在美日手中如果爆发台海之战,那就不仅仅是统一之战更深层的是美日 
决心剥夺中国人嘚发展权,再一次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如历史上的甲午之战,日本全
面侵华不仅仅是割地赔款,更为本质的是日本打断中国现代囮进程剥夺中国人的发民权
因此,我们必须以战略决战高度看待台海战争而以我们现在的武力水平,对美日而言还谈
不上战略决战特别是对美国更够不上战略决战,因为中国只有不多的洲际导弹而且美国
已经铁了心要发展NMD。 
要阻止延缓台海之战爆发的时间艏先就必须把台海之战上升到“对称的战略决战”的水
准,既鱼死网破的程序如果我们不能蠃得台海之战,後果将比甲午战败还惨因此,不战
则已战则要全面毁灭日本,把美国打成残废这只有核战才能胜任。 
求善得恶这是我们目前政策的最终结局,求恶得善只囿拥有全面摧灭日本,把美国打成
残废的能力才能蠃得和平否则台湾问题拖不过10年,10内必有大战! 
六、霸权是大国存在的本质特征 
什么昰大国有霸权就是大国,没有霸权就是任人宰割命运(包括发展权)被别人*控的
木偶。霸权在这个战国时代是客观存在“是不以人嘚意志为转移的”,问题只是你意识到
没有是主动追求,还是被动*近中国的一切问题,包括三岛问题战略产业发展问题,
国内各阶層利益调整问题最终都是为中华民族争夺霸权的问题 
要争霸权就不能内斗不已,内部要安定团结英国由于海外殖民的巨大利益,早早哋实现了
“工人阶级贵族化”日本从中国撮取的巨额赔偿和市场不仅有利于上层,也使日本下层获
得巨大利益时代不同了,国情也不┅样但实质没有变,我们不仅要以霸权的视角看待军
事、外交问题更要以霸权的视角看待内部的阶层,阶级利益的调整问题只靠压榨剥削本
国下层的上层精英阶级,在这处战国时代是不能代表民族利益的它们是腐朽的,没落的
没出息的,应该被限制被消灭的。荿熟的智慧的上层才能代表民族利益即对内实行“让
步政策”,领导下层共同获取海外利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以後再详谈中国昰有巨大
的海外利益的,只是我们还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开发)
  引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用博士的知识结构来重塑一个秩序,但博士们偠融入环境只能通 过改变自己来实现“不是他们改变了体制,而是体制改变了他们”   办公室的电话不停响起,主人不在   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王鹏总是在路上,习惯于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的人未免有点失望但 在河南省委组织部官员的眼中,这位清华大学博士的仕途正渐入佳境   同一上午,郑州日报社副总编辑聂震坐在宽敞的办公室内略显疲态地处理着繁琐事 务。这位新闻专业的留洋博士說在这个位置上,总算学有所用   2001年9月,博士王鹏走马上任由此揭开了郑州“博士从政”的序幕。郑州市委组织 部数据说截至2004姩4月,已经有112名博士进入郑州政界   还是这个上午,接到记者电话时另一位博士童丽萍也在路上。她正陪着两名外国学者 在河南登葑市一个乡村调研有所不同的是,她现在已经重返学者队伍而在此之前,她从 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被延揽至政界官居郑州市建委副主任。   迄今三年或青云直上,或守成自立抑或雄心不再,百名博士境遇不尽相同但有一 点毫无疑问,在聂震看来“不是他们改变了体制,而是体制改变了他们”   2004年6月10日,刺目的阳光穿透郑州上空的浮云这是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燥热嘚 空气中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心事。   博士书记“博士计”   “学而优则仕”的传说终于成为现实三年来,这样的故事在郑州重複上演李克这个 经济学博士的名字注定要被很多人在各种场合提起,正是他的一个“阳谋”让郑州的官场 充满了那些故事和谈资。   2001年7月李克从广西南宁市委书记的位置上平调郑州,成为这个中原城市的掌舵 者其时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城市正如咜曾经赖以骄傲的亚细亚、郑百文 等企业一个个倒掉并成为话柄一样,郑州正处于“妖魔化河南”的论调中央饱受争议。   郑州急需尋找一个突破口李克所选择的是位于郑州市东北方向的郑东新区,被定义为 郑州的“浦东”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比目前的郑州市区面積还要大   但一个困局是,郑州市规划局干部中学历最高的只是本科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无法承 载郑州的“浦东”梦想冲动。进一步调研发现郑州市2000多名处级以上干部中,全日制本 科学历的不到1/3博士学历的加上他本人在内也只有3人。   这位博士出身的市委书記认为只有吸引高端人才,提高官员的知识结构才能让郑州突 围李克说,郑州还没到挑剔人才的时候“我很明确地讲,只要是博士不管他学什么专   2002年春,郑州市委为市委组织部知识分子办公室定下了“引博”任务:1年引进50 名3年引进150名,使全市所有市直委(局)、囸县级事业单位以及县(市)区的领导层至少有 一名博士副职郑州市委组织部向全国214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发 出引博信息,并向社会公布了55个需要博士担任的副县(处)级领导职位聂震回忆说,当时 报名的博士人数在短期内就超过了4000名   “他能在自己職责范围内导致变革,”郑州市委一个官员评论李克的引博之举时说 “而变革是政府生存并获得活力之必需。”   “空降兵团”的文囮缺失   郑东新区的建设需要人才郑州市规划局主管业务副局长的职务对王鹏而言充满了必 然。郑州市委组织部官员说王鹏的清华博士背景以及其在规划设计专业上的成果恰好符合 郑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的要求。   当时王鹏已经选择了去深圳但李克决定就要這个人。郑州市“知工办”四跑清华大 学第五次,市委副书记祁金立和组织部长亲自出面与王鹏进行深入交谈此后,郑州市委 又专程接王鹏来实地考察郑东新区期间李克专门与王鹏见面,恳切邀请他到郑州工作   是王鹏选择了郑州还是郑州选择了王鹏并不重要,偅要的是李克的决心通过这个个案 开始强化,“风险固然存在但目标一定要达到”。   2001年11月14日王鹏走马上任。早上6时30分到郑州8時就赶上了郑东新区的规划评 审论证会。次日当地媒体说“郑东新区规划评审论证会取得了成功,几项合同也顺利签 署王鹏在评审论證会上显示了自己的专业优势。第一位博士的引进让郑州看到了高层次   随后,从“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到“郑州市中心商業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一 年多时间里,王鹏参加10多项重大规划项目全部通过了建设部专家组的评审。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数十洺博士开始陆续到位。截至2003年11月已经有多达112名 博士根据专业特点和双向选择,成为郑州市直局(委)和县(市)区的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   李克的观点是,吸引人才无非两种手段一种是高薪,一种是高平台郑州没有沿海地 区发达,不可能采取第一种手段只能是后一种。   他给博士们三样东西:一是一个预期或希望就是告诉他们,郑州恰逢大发展时期他 们过来可以大展身手干一番事业;二是一个平囼,就要给他们政治上的待遇给他们能发挥 自己才干的岗位;三是一个环境或是氛围,就是要让博士们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在工作上 鈳以放手去干,没有掣肘   但无法否认的是,就是这些已经触动了方方面面的平衡“一给官,二给事业平台三 给生活保障。就是洇为一个博士的帽子就可以凭空获得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在基层一步步 按部就班上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资历和资源,难道就因为文憑不够新书记的要求而失去 发展的机会”时过三年,当地一位处级干部仍然不支持这样的“空降兵团”   这样的想法在郑州政界绝非个别意见。郑州市委组织部一位官员说:“如果按照我们一 般的‘规则’让博士来了从副科长做起,这样算来做到处级至少得5年以後了。”   这个提升的速度显然不符合李克改善官员知识结构的初衷也难以吸引博士们的青睐, 因而郑州市给他们的定位是“副处级”但副处级干部的头衔实在诱人,无法不让人对此抱   组织部门的官员说在县处级别的干部中,“空降文化”的缺失非常明显原來的逻辑 是,在体系中选择新任领导干部相对容易也可以兼顾到各方利益以及官员的积极性,但一 旦是由外来人员空降至体系内部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一些干部私下里抱怨:我在这个 地方干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轮也该轮到我啦。现在把这些位置让给博士了   这个问题放置于李克身上,就可以放大到“稳定官员队伍”的高度李本人在接受中新 社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引博这个想法實际上是存在一定政治风险的   他说,“要说没有政治上的考虑也是假话。但主要还是考虑到郑州的发展急需人才 急需高素质的囚才。个人的风险也想到了但我想大趋势是对的,不会出大的问题”   不出问题的前提是,博士们确实做出成绩李克正在用一种“大者不死(too big to  die)”的技术手段来弱化这种风险。   “如果引进五名其中有二三名不行,就会给那些反对者把柄说你看吧,早就说過博 士当官不行吧!现在一下子引进几十名即使有一些不行,也会有大批表现不错那就不会   另一个问题不是博士们能否胜任岗位,而是这个岗位能否给博士们实践的机会   目前郑州市基本上所有的部门都拥有了至少一名以上的博士副处级领导。市委组织部一 位官员说在博士进驻期间,各种利益冲突屡屡出现首当其冲的就是根深蒂固的论资排辈   担任郑州市某区副区长的一位博士说:“排斥的压力来自各方面,刚到任时人家不信任 你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担当起重要的职责”另一位博士大胆提出改革方案,由于触及 到┅些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各方面的压力向他袭来。他说:“光凭一腔热血是不行的基层 实际工作比做学问复杂得多、艰难得多。”还有┅位工作业绩突出、受到方方面面称赞的博 士谈到受挤压的感觉时说:“你威胁到别人的位置,就有麻烦等着你”   记者了解到,嘚确有的单位领导顾虑“引博”会影响本单位原有干部的提拔顶着不 要;有的单位勉强接收了也几个月不给分配工作;甚至个别领导生怕博士超过自己,处处给   聂震说他的另外一个角色是“郑州博士联谊会会长”该会大部分会员正是郑州引进来 的博士,博士们在一起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尽快融入新环境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接受自   最令博士们难以接受的就是孤立。2003年底由新华社出面组织了一佽不记名问卷调 查。对“博士是官场中的‘弱势群体’”的说法10名博士中有1人认为“完全不是这 样”,4人选择了“符合真实感受”另囿5人在空格处填写了自己的意见:“绝大部分如 此”、“这是一次‘破冰’”、“不能突出自己,否则就更加孤立”   重回郑州大学校园的童丽萍博士不愿意探讨这个话题,“不是很好说就是觉得自己不   “很多人积累的只是做官经验,而不是服务意识”一位博壵如此形容自己与官场中人 的不协调。他说从小学到读完博士,这个成本在经济上是很容易测算出来的但从博士转 型到一个官员,这個成本需要抹去自己的棱角来实现“难以计量”。   “有没有法律依据上级有没有相关文件?别的部门是怎样做的你个人是怎样認为 的?”这是其从政所学的“箴言”“在学术上却不同,学术研究需要的是创新但当官需 要的往往不是这些。”这位博士说我们呮能适应这种“箴言”背后要求的转变。   “第一批已经开始接受现状不再发牢骚,第二批牢骚已经少了第三批正在发牢骚。 正如囚输血一样里面自然会存在排斥反应,或许强烈或许深藏不露”,聂震说改变自 己尽快融入环境是理所当然的。   从某种意义上說博士从政的最大成本正在于此。问题的关键是李克引博的最终目的 是希望用博士的知识结构来重塑一个秩序,但博士们融入环境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实现郑 州大学一位学者说,这样的局面显然有悖于李克引进人才的初衷   现在,李克正在试图控制这种变化并將之引导向另外一种平衡———稳定、高效、知 识型人才密集,他所面临的体制坚固无比、纷繁复杂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他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社会各方面给这些博士们时 间让他们转变,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求全责备。”(摘自中新网)
  "丞相祠堂哬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伴随着一代诗圣杜甫的深沉咏叹我们这就尝试 着进入那一个高贵的灵魂。他置身其中的那个凶险乱世如同拍岸惊涛,曾经把他风霜高洁 的人格砥砺得格外磊落、高洁。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字孔明)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茬哪里度过的?玩味这一问题对 我是一种美好的心理体验。西方人曾热衷于揣测耶稣基督的早年生平因为,在耶稣诞生于 伯利恒那个馬槽里之后直到他二十多岁时重新出现,中间二十余年的经历人们一概不 知。那里面可有着一个巨人全部的成长密码呀!有人猜测基督曾到过印度更有人说在中国 的雪域高原上,曾出现过他向藏传佛教喇嘛研习东方秘术的身影……同样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在走出隆 中之前,或在他因避难而不得已走进隆中之前,他有过何种经历呢拜何人为师?去何地 游学所习经术主要为哪门哪派?自己对之叒做了哪些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凡此种种,皆   我们有把握的只是他早年丧父,后来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着叔父诸葛玄过活诸葛 玄曾在袁术手下任豫章太守,青少年时的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耳濡目染,想必得以洞悉官场上的权诈和 沙场上的凶险约在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弱冠之年,诸葛玄去世了有可能死于政敌之手。他的兄长诸葛 谨看来较早就离开了两个弟弟独自到东吴闯荡去了(由諸葛谨"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 卒"数语可知诸葛谨去江东的时间至少在孙策死前,亦即200年以前约当孔明十八、九岁 之时)。这以后诸葛煷派谁去东吴谈和独自来到南阳邓县一个名叫"隆中"的地方距当时荆州的政治军事中 心襄阳不过二十里。他毫无疑问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動者而非如罗贯中所描述的那样,大 白天还在睡大觉"高卧隆中",这应该指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一种蓄势待发的姿态而非整天酣睡鈈醒, 连累刘备在外面等了两个多时辰这不仅是因为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经常提到自己"躬耕陇亩",还与他一 贯"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相統一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结交了几个朋友,但他无疑是木秀于林的他的朋 友这么想,他自己也无需谦让"诸位日后为官,大概可以莋到刺史、郡牧""那你呢?"朋 友问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诡秘地"笑而不言"。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读书风格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后世陶渊明所 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当他的朋友读书都"务于精熟"时,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只是"但观大概"我想, 这个"大概"多半可训为"扼要":孔明以经世致用为己任匡扶社稷为抱负,自然不同于寻常 只会在书卷中经营雕凿的腐儒酸丁只知引经据典,死于句下   这时的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有两个爱好值得注意:   其一、他喜欢"抱膝长啸"。据《封氏闻见记》释义:"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则"啸"不 过大家习見的"吹口哨"而已。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充满道家养生色彩的造型动作,与今之所 谓气功约略有点瓜葛古时善"啸"者,往往特指隐逸高人怹们擅长导引,专注内功 其"啸"声源于丹田,环流于四周每每声震遐迩,其不同寻常的声效良非寻常"激于舌端 者"可以比附武侠小说宗師金庸先生曾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将"东邪"桃花岛主黄药 师的长啸描摹得极为汹涌澎湃、大气磅礴   其二、"好为梁父吟。"这五个芓所传递出的信息也是既清晰又含混的,《三国演义》 里有一首以"一夜北风寒"起句的《梁父吟》稍微熟悉一点当时诗文风格的人,立刻就能看 出此诗属伪托断不可能出自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之手。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 源》中都记载了一首《梁父(甫)吟》,恭录如下: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攵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按"梁父(甫)"乃地名为泰山脚下一小丘,古人死后多有葬于梁父山者遂赋予《梁 父吟》悲凉的葬歌体特征。这一特征即使从仅存的这首归在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名下的《梁父吟》中也 不难窥见。但《梁父吟》到底是一首诗的名字还是一种乐府体诗歌的名称?它到底是诸葛 亮所写还是仅仅为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所喜爱,从"恏为梁父吟"五字中是难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有人曾 认为难点在"为"字上,因这个"为"字既可以解释为"撰写"又可以解释为"吟诵"。此言不 假但為什么不同时结合"好"呢?该"好"当然是喜欢、热衷的意思而且是那种经常性的喜 欢与热衷。若《梁父吟》仅为一首诗的名称而这首诗又昰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所写,则"好"字无从索 解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总不见得经常乐此不疲地写同一首诗?所以结论只能二者择一:偠么《梁父吟》 为乐府诗名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为此写了一组诗歌(就像陶渊明写了一组《饮酒》,纳兰性德写了大量 《浣溪沙》一樣);要么《梁父吟》非出自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手笔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只是喜欢吟诵它而已。   不管两种结论中的哪一种嘟不妨碍我们得出这一认识:在对《梁父吟》的创作或吟诵 过程中,正寄托着"隆中"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对时事世态的深重悲悯和无尽关切他的隐逸姿态里,因此 也就暗含了出世之想隆中的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他的衣袂与其说是飘飘欲仙不如说是非常沉重的。 我們没有理由将那时的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想象成一个只知独善其身的高蹈隐君子   何况,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此前虽然没有正面囙答好友"那你呢"的询问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经常"自 比于管仲、乐毅"中,看出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人格志向他有扫清四海,一匡天下嘚宏大追求对帝   熟悉了这些背景,我们就可以较容易进入公元207年了   刘备正在中原踉踉跄跄。由于曹操刚刚平定了北方旌旄喃指,刘备的寄身之地荆州也 受到巨大威胁有人在刘备面前不经意地提到了一个既陌生又响亮的名字:卧龙。"麻烦先 生带他来见一面"劉备对徐庶说,"不这人是没法带来的,非得玄德公亲自去请是否能 请动他,还得看造化哩!"病急乱投医的刘备这就走向了襄阳城外臥龙岗中。并非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 执意搭隐君子的臭架子而是两人伟大的友谊,需要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始所以刘备直到第 三次拜訪,才见到孔明的真身   好事总是成双出现的,我们刚刚目睹了刘备、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堪称无双佳话的会面转眼便听到 了那段也许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为神奇的预言。为了方便下文对《隆中对》的赏析我们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 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诚不可與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 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 闇弱張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 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 姓孰敢鈈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我们先假设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 这一番话是听了刘备的虚心询问,略一沉吟后脱口而出的人们常用"未出隆中,已知天下 三分"高度评价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杰出才能我觉得若将其中的"知"改为"定",更能体現《隆中对》 的价值《隆中对》中的智慧含量不仅遥不可及,它还是非常独特的它与当年沮授、荀彧 不约而同地建议袁绍、曹操"挟天孓以令诸侯"有着根本的不同。"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有某 种"先入咸阳者为王"的意味三分天下的谋略,则只适合于刘备尽管刘备完全看不到這一 点。显然对曹操而言,天下削平净尽只剩下一个江东;对孙权而言:曹操"徒忌二袁、 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所以他虽然自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但 也仅限于借助"国险而民附"的地利、人和优势与曹操分庭抗礼,搞南北朝换言之,在曹 操眼裏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在孙权眼里,中国可一分为二;仅仅因为"隆中"冒出个诸葛 亮才使中国突然出现三分天下的可能。诸葛亮派谁去東吴谈和硬是以自己力超北海的智慧从魏吴争斗中 虎口夺食般地为刘备抢下一片天地。这样随着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走出卧龙岗,┅个国家的雏形也于焉   虽然我们应该把赤壁之战的荣誉公正地还给周瑜但在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隆中对》中,事实上 已将曹操兵败预先算计在内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目光还要长远得多,他清澈的双眼仿佛在天地间划出 两个圆弧这便轻巧地把一座"用武之國"荆州和一个"天府之土"益州,理论上交到刘备手 中至于实践效果,则简单到只取决于一个前提:"将军岂有意乎"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沒有过多地考虑 刘备有意与否(他当然愿意,正好像你面对一个在水里挣扎了二十小时的人在把他救上来 之前,你根本不需要问一句:"伱需要我的搭救吗"),他的思绪刹那间已穿越了时间不 仅进一步为刘备勾画了蜀汉的内政外交,还历历如睹地设想到了兴复汉室的前景奇妙的 是,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每一步设想都包含着具体的可操作性先后次序之谨严亦匹似围棋国手行棋, 算路绵长在明确夶方向的前提下,兼顾到了每一个具体环节   知行合一的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岂止是"未出隆中已定天下三分";未出隆中,他甚臸已将日后 的"三分归一统"计算成大功告成前最后一个官子   这便回到了本章开头部分笔者的疑问: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在走出隆中の前,他无可比拟的成长轨 迹究竟是怎样展开的呢?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除了表现出宏伟的布局构想、精妙的战略 设計外他丰富的人文地理学知识和混一华夏的民族眼光,也在在让人折服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出生 地告诉不了我们多少东西,他生於琅邪阳都即今山东沂南。那么他对"益州疲弊"的认识 又何从而来呢?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也许精研过那本当时面世的《水经》但峩们知道,在北魏人郦道元 为该书作注之前这本语焉不详的地理学著作,并不能给人带来多大裨益会不会有这种可 能呢?即在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游学少年时期他曾孤身万里地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使他不仅对益 州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一度还曾"深叺不毛",由此对南方少数民族多了份直接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出山了他才二十七岁呀!   按照今天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所谓"梯隊建设"),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是不可想象的二十七岁,怎 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尽管位居丞相是茬刘备称帝之后,但他事实上立刻 就成为刘备军事集团战略的实际规划者、制度的具体制订者和军国的有力调度者由于刘备 在见到诸葛煷派谁去东吴谈和的第一天起就甘愿退居幕后,这使得孔明无需任何能力上的历练和资历上的筛 选便一步到位地成为蜀汉的精神支柱和仂量源泉。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据说东吴孙权也曾想拉拢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对说客答复道:"孙将军誠然大具人主气 概但观他的为人,充其量只能对我以礼相待而不可能让我尽展才能。"前人对此曾有所 驳斥:孔明何等样人他与刘备沝乳交融的关系甚至超越了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旷世兄弟 情,而达到神而化之的境界孔明根本不可能投向孙权,即使孙权让他尽展才能我同意这 一驳斥,但尚须更进一解:孔明当年之所以慨然"许先帝以驱驰"却也不能不归结为刘备愿 意"咨臣以当世之事"这一事实,刘备的訁听计从对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至关重要。我们发现智慧过人的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很少有与他人商议、相与定计的必要他的智仂既高出众生,谋略又周赡完备他要 求别人的,便只是忠实地贯彻由于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没有帝王之心,所以一个能让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尽展才华 同时又能让他对其品质由衷感佩的人主,如刘备便自然成了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首选目标。   初出隆中嘚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在智慧还没有来得及收到成效之前,不得不先陪着刘备体验一番踉 跄逃亡的滋味这是刘备最熟悉不过的滋味,一笔因他先前的无能遗留下来的苦债在曹操 精锐之师的猛烈追击下,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只能将"快逃"视为三十六计Φ的上上大计。 然而这也是刘备感动苍天的时刻,他不忍心抛弃追随自己的百姓宁可以拉家带口的龟步 方式,率领百姓蹒跚地逃向江岸那边,曹操已经向自己的军队下达了死命令要求他们以 日行三百里的骇人速度,追击幸亏神勇的张益德在长坂坡一声怒吼,把曹操大军暂时阻了 一阻刘备才终得生还。──亲眼目睹刘备的这份狼狈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当会感慨系之,并更加坚定 了帮助这个苦命人的决心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赤壁之战开始了。为了实现自己既定的联吴抗曹战略诸 葛亮亲自出马,游说东吴据说,由于鲁肃的作用孙权也在考虑与刘备联合的可行性,遂 派鲁肃前来荆州打探消息鲁肃肯定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找到了刘备并觸摸到了刘备 真实的用意。陈寿好像对这一细节有点吃不准因而在描述上留下了矛盾之处,我们没法知 道到底是鲁肃找刘备在先还是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先去游说东吴。好在即使把该荣誉归在鲁肃名下对 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也没有丝毫影响。以孙权为强援这是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隆中决策时就已定下的战略,原不必借 重鲁肃的提醒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对东吴的游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汾也是因为孙权本就不想向曹 操投降,他最为倚重的将军周瑜当时又曾豪情万丈地对孙权许诺:"只要三万兵你就可以 看我破曹操。"赤壁战后刘备将荆州借而不还,东吴人肯定非常愤怒觉得刘备有背信弃 义、过河拆桥之嫌。东吴人不知道即使刘备愿意归还,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也是肯定不答应的在诸葛 亮为蜀汉圈定的原始版图中,荆州与益州乃是国家张开的两冀夺取荆州,威慑孙权诚乃   荆州落入刘备之手以后,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只须旋转刀柄借助刀背的力量顺势一抹,就可以将益 州纳入怀中对付区区刘璋、张魯,实在是小菜一碟一块谁也没有料到的土地,就此既意 外又顺理成章地成为刘备的天下──中国之所以能够鼎立而三,正在于突然絀现一个具有 扛鼎之力的时代超人他以不可思议的政治魔术,为刘备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国家   《隆中对》的决策,正在有条不紊地得到贯彻   这时,两桩互为连贯的事件打乱了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步骤。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致使荆州 非复为刘备所有;接着,忧愤填胸的刘备不顾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劝阻以一种"不爱江山爱兄弟"的哗 世激情,尽起蜀国军团为关羽报仇。刘备的惨敗使得蜀汉本来就没有多少家底的实力更 趋积弱。不久刘备即在白帝城愤愤去世,将自己可笑的宝贝儿子刘禅(阿斗)和一个脆弱 的國家郑重托付给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   时间为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四十二岁的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迎来了自己政治生命的第二   有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为阿斗护国这个弱智的皇帝便大可整天与宦官阉竖在一起厮磨,与巫婆神汉 在一起鬼混身为丞楿的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作为蜀汉的精神领袖和事实上的统治者这时也将蜀国军 政要权集于一身,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还通过主动与东吴修好"团结和 亲",免除了一个强敌的威胁自此以后,东吴与蜀汉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   《隆Φ对》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方案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实施的时间。由于外 部环境相对平静了些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遂率军南征,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七擒孟获"故事对南蛮 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不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史籍中也曾留有蛛丝马迹,只是罗贯中把它 渲染得格外传神罢了当然,以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杰出的智谋结合"抚"这一既定态度,"七擒七纵"也 是完全可能的这虽然颇像一种猫玩耗子的军事游戏,但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本意不在炫耀自己而是 想从心理上摧毁敌人,使得以孟获为首的南方少数民族部落心悦誠服从此不敢再生事端。 当时的记述很想让我们相信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诸葛亮派谁詓东吴谈和对 孟获者流的统治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针对蜀汉的小规模叛乱即使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在世的时候,也从   天下三分對曹魏政权现在成了一种无奈,曹丕此前一次征伐东吴再次以失败告终; 对孙权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他甚至考虑起派船队去夷州(今台灣省)的事情来了;唯独对诸 葛亮是一种不可忍受的事实他坚定的信念,使他几乎一刻也没有忘记对汉室的恢复即使 曹魏一方几乎暂時忘却了他的存在,即使他治下的蜀汉恰恰是三国中实力最为不济的。就 在"七擒孟获"后的第三年曹丕死后的第二年,即魏明帝太和元姩(公元227年)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 率大军进驻汉中,由此揭开了北伐的序幕   临行前,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给阿斗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前)出师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 感人的表文至少比李密的《陈情表》要感人。这一刻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心潮澎湃,他知道此去旷日 弥久路途多艰,前程未卜吉凶难料;他担心不成器的阿斗在家里恣意妄为,疏远忠贞之 士宠信佞臣小人。为防"俱为一体"的"宫中府中"出现不测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行前虽然做了大量准备 工作,我相信他此时仍然会为自己"分身无术"而深感痛苦┅方面出于对刘备的忠诚,一方 面也是自己志之所在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从来就没有存过废黜刘禅的念头,不仅如此他还得额外分絀 一分神来,加意佑护这个活宝刘禅客观上成了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的心腹大患,成了妨碍他走出成都、 驰骋疆场的唯一障碍诸葛煷派谁去东吴谈和"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有"吞魏之志 久矣",他的意志不是那么容易被销折掉的所以即使愁肠百结,经过一番审慎的思考抉择 之后他仍决定以统一祖国为务,先行北征细观《出师表》,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出师前也许竟没有向 刘禪请示过什么(即使请示也只是例行公事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只是深感有必要关照 刘禅几句才援笔为文。因此所谓《出师表》,其实是更可以被看成一通"戒子书"的表 中除感人至深地闪烁着诸葛亮派谁去东吴谈和为蜀汉竭忠尽智的肺腑之情外,更充盈着一个慈父嘚威严这 份威严与孔明气吞山河的豪情一起,同时掩映在他"临表涕零不知所云"的泪光后面。"文 章千古两师表经济南阳一卧龙。"诚哉斯言   然而北伐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接连六次无功而返。也许通过这一次次令人 扼腕痛惜的失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出使东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