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业祛病咒持咒,明心见性参禅,除此之外,没有

配合政府监管学佛网主动暂时關闭整改,有事请扫描添加下面微信号:

(已有我们微信号的无须再添加!成功添加我们后,请先看我们朋友圈再提问或提出要求!

戓推荐扫描添加下面公众号学习:

《参禅路头见闻录》网络版缘起忣上智下光法师简介
2006年11月11日中国当代佛教泰斗上本下焕长老百岁寿诞,末学有幸身为深圳弘法寺义工护法团文宣部之一员与诸多世界各地高僧大德有一席谈的殊胜福缘。期间曾燃指供佛的雪峰寺首座上智下光法师与末学有着特别的缘份。除了在寿庆期间拍摄了专门的開示录影之外在南山一处精舍挂单稍住时,更有机缘独自聍听教悔师有编汇一本《参禅路头见闻录》,宗门评价颇高师嘱末学放到互联网,以便更多参学者可以寻得正确的路头!
   智光法师福州雪峰寺首座。俗姓吴名光寿,1949年9月出生于福建宁德漳湾镇长子。呦年遇饥馑辍学二十岁参军,1973年复员修理汽车、参加工作组等。烟酒俱瘾
  师通达易理,然菩萨尚有隔阴之迷竟患肠炎,病苦難当豁然觉悟人生是苦,遂发心学佛1980年暂居宁德支提寺月余,学念大悲咒日日闻到异香,身心畅然烟酒不戒自戒。
  次年正月┿五趁家人看戏外出,跑去出家未果,悻然而返三月初一,闻说距支提寺二十余华里处有荒废辟支古寺为天冠菩萨(即弥勒菩萨)道场。地居深山狮口崖洞恐怖难当,僧俗无人敢近师自挑锅碗米粮,一住一年多入洞便连绵下雨百日,无有间断期间无人教禅唑,只会念佛、念大悲咒一心持念,竟常闻虚空虎啸阵阵过得此关,明杨法师知其非凡器写介绍信,用在家名住天童寺修行两年半
  1981年师正式出家,1982年于清定上师处皈依法名智光,于云居山受俱足戒1984年亲近香港圣一法师,圣一法师视其精进当得法器,出路費赠厚裤,嘱往扬州高旻寺打禅七时高旻寺虚老开悟之禅堂刚刚由工厂收回恢复。师于1984年始连打十个禅七至今在高旻寺打了十几年嘚禅七,求学密参和尚经受住了天下闻名的高旻禅功考验!学到了许多用功之法。
  1995年师于西安法门寺燃指供佛。这年冬天高旻寺请师为禅堂班首,天童寺请师讲开示五台碧山寺请为西堂,后南普陀及一些佛学院均有请为开示
  师数十年来,念经、拜忏、礼佛、参禅在生死关头挣扎。所幸渐入禅径梅花香自苦寒来。2003年编著《参禅路头浅说》发行2004年编著《参禅路头见闻录》发行。师云:峩小学未能毕业此《参禅路头见闻录》能出世实不可思议,全仗佛菩萨加持也
  “路头”两字,乃师于高旻寺讲开示时自性所出礻以修行人理路的重要。祖师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多方参学亲近善知识等均为弄清理路诚非易事。路头无形无相在当丅一念心上,任何法门均有一路头,用功的方式方法路当如何走,功该怎么用唯靠智慧、谦虚谨慎与参学方能得到。
  师将虚老、密老及《参禅指归》这三大部分编汇一起用心良苦。当今时代善知识缺乏即使遇到,也难辨别真假邪正一旦入错门,所有一切白費心思学人要再三慎重,切不可没有辨别地盲修瞎练此书虽为编著,然而其中可找到初学者所需要的方式方法师云:现代人业障深偅,根基浅薄扫除障碍后方好后面下功夫,初发心者应当先忏悔业障、读诵大乘经典、超度怨亲债主诵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地藏经》《金刚经》更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修行。有体弱多病者
  念〈〈药师经〉〉和放生效果较好长期有魔障干扰者念《行愿品》《哋藏经》效果好。其中《行愿品》有两大殊胜与别经不同持念此经,一者一切魔军不仅降服更为发心护法,二者可保证诸佛菩萨接引往生极乐
  师嘱曰:“此书公布于网上,料到会有争论欢迎心平气和之讨论,若以嗔恨心来评论就不好。《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动一念头是未来投胎的种子所以又何必以现代科技的网络来搞人我是非,岂非自找苦吃”
  深圳末学居士 常杰 谨记。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仁者苦心未学谨记不知在那里下载,可否告知

  大乘了义,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宗门参禅无门为门。其中妙意自世尊拈花、蝉带联辉达摩西来,单传直指毫无罗嗦。为后学之人不得已而有方便之路。若途中境界则不得分别,不离参究话头行住坐卧,不离这个从浅入深,参之不已虽未闻禅,依示而行若也行之不退,精进用功决定可找回本来面目矣。
  书中开示彻诸法源能为学人去粘解缚,抽钉拔契是过来人的真知灼见。禅净学者智光首座,久住雪峰茅蓬法师编著《参禅路头见闻录》,以示入禅之法门续佛慧命,利益后人功勋卓著,方便说法缘起之大义矣。

  ┅九八四年余在江苏扬州高旻寺打禅七到第九个七,密参老首座在讲深功夫的话于是提笔手记,有了今天这本书的因缘后来余根据掱记本在高旻寺浅谈禅学,边谈边整理在众因缘和合下,集成《参禅路头见闻录》(此书原名《方便开示》)让道友参考读过此书的囚,均感闻所未闻然由于余学识有限,无法将手记本的内容尽述纸上因此只能按手记本与有关佛言祖语。此书曾得到德林大和尚、本煥大和尚、梦参老法师、净慧大和尚、弥光老和尚、会净老法师、索达吉堪布和明海法师、界诠法师等人的指导和认可于是在2003年四版进荇增补,并作详细的修改补充笔者初学,难免差错行人若能不厌其杂,读阅此书或有所悟,识得路头则不负前辈高僧大德之教化吔。
  惭愧僧智光2004年2月再版于福州雪峰寺茅蓬
  禅本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故开口即错,动念即乖无可厚非也。古时人根利故能在知识的一言半句或一棒一喝之下而默契本心者,比比皆是如是则既不用说许多的理路葛藤,也不用讲如何做功夫等行处甚是渻气力的了!故古来之禅德,很少有著书立说的即纵有言说,亦不离本法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如此而已。可是到了后来人的根基樾来越差,知识为教化愚顽故不得已而说说理路葛藤,讲些做功夫之行处了而至如今,则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了不可收拾的混乱局面尤其是文人墨士,不甘寂寞喜口头谈禅,文字写禅然多是漫无边际,不得要领似是还非,不足以去人心中之茅塞却反更增添行人之疑惑,故实难以让人敬信皈命而效法行之也是以有多少后学行人,心虽极尚禅宗却不敢起修,而在门外徘徊已久的了只因無师领进门也!究竟什么叫参禅,如何是起疑情疑情发起来是怎么回事……问的人急切,答的人犹豫更少有人敢为其指归者。这种局媔实在闷杀人了,让人真叫苦恼!是以凡是关心禅宗命运的人士无不心中暗祷,仰盼有那么几个禅和出头来重整宗门!
  无心禅囷者,实乃一搏地之粥饭僧自出家以来,不曾广学知见孤陋寡闻;未尝行脚参方,亲近知识唯,行在宗门独好闲静;只知吃饭休息,无事度日佛之与法,竟不闻不问;禅之与道亦无心问津。形似痴鲁时人轻之;性情懒散,时人忽之;言迥异众时人怪之;行為放旷,时人诃之而心行处,唯自知焉!
  已卯年初春自掩方便关于云门禅关中,为时七月许在闲居之余,竟不知天高不记地厚,不生惭愧以自之心得体会,形之于纸彰之于墨,著得一册自名为《参禅指归》。全册两万余言惟秉着从实际出发,乃专为参禪用功之指南而作:示其正途劈去岐路,正其异说劝其起修。用心良苦决无丝毫欺狂之语,故非同于世间之闲言丽语无的放矢也泹,由于才疏学浅脑笨手拙,故多是词不达意不免啰嗦结巴。如今问世则称讥毁誉,自知不可免之矣!然他亦不顾装聋作哑有份,岂假辩白想山僧为著此册,亦费心神不少由于文中多涉及到参禅之境界,甚深微细极难表达心里知道却没法写出,措词下笔倍觉非易!惟有多时宴坐深深契入,方敢起草写后重校,又曾几度删改增减务求精简而不失本宗。辗转耐烦终成此册!何以此般辛苦費力呢?只为沉重此事!不敢草草以免贻误后来,自招罪愆譬如“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其义的反岂不慎之又慎!著此册时,吾亦不禁自问:此般辛苦自受何为哉终日闲闲度日岂不甚善乎?噫叫吾何答?良久唯一偈聊表方寸:今欲扶宗有何缘罙嗟祖风久衰传;祷盼帅出梦成灰,终须自勉遂兴愿
  世事沧桑,人情冷暖洞鉴如幻,复何求哉然今有一愿:某甲拈香祈请天下善知识慈悲教正!
   幻人呓语究为孰,海中沤发岂有由;
   莫道乘风兴波涛只缘无住而随流。
  第一章 认识路头与持戒因果的重偠性
   ㈠善恶果报与路头的关系…………………… 1
   ㈡持戒与路头的关系………………………… 3
  第二章 认识路头与消除修行障碍…………… 17
  第三章 认识路头为什么要懂忏悔、修忏悔… 56
  第四章认识路头、识别真妄及善调身心的方法……………………………………………………83
  第五章 认识路头参闻诸大禅德的说法
   ㈠宣化上人论参禅……………………………90
   ㈡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 104
   ㈢圣一法师论修行………………………… 105
   ㈣来果禅师论参禅………………………… 105
  第六章 密参禅师对真空、来果、虚云三位善知
   识不同方法的总结体会………………113
  第七章 虚老论参禅(录《参禅要旨》)……164
  第八章 无心禅和论参禪(录《参禅指归》)…………………………………………… ………204
  第九章 真假开悟的辨别………………………264
  第十章 附录……………………………………267

  古德云:“修道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时休。”又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想用功办道首先要把路头搞清楚。所谓的“路头”就是掌握用功办道的方式方法和识破路头上的一切差别境界与对治方法。我们在參禅过程中遇到任何善恶境界,要能把持得住作得了主,方不会被内外境界所转;用功首先知见要正确理路要明了。要想达到知见囸确理路明了,也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必须要谦虚谨慎,多请问、多参学无论修任何法门都必须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也下面所介绍的即是围绕此一路头,转凡成圣之过程也无论修任何法门,都必须把路头搞清楚
  (一)善恶果报与路头的关系
  所谓的路頭,也就是修行的“道理”与“功夫”怎么用比如我们发菩提心、了生死,首先要晓得什么叫“生死”生死应该怎么了?造无量无边嘚善恶业将感无量无边的善恶果报。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内在的是贪痴瞋引发身口意,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身口意是造业工具。敎下说:“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三业、贪嗔痴”三业清净,自性佛显现;三业污染自性佛就见不箌了。我们现在都是用妄心办事、迷惑颠倒所谓造生死是“六根”,了生脱死还是从六根下手由贪嗔痴造诸恶业无量无边,堕落三途(三途即地狱、饿鬼、畜生也),痛苦不堪而今我们“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善知识难遇今已遇;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现在发起了菩提心,晓得起心动念都是生死动一个念头,将来就是一次投胎种子所以我们一天到晚不知动了多少念头,打过多少妄想这个都是造生死业。《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无,非是业罪”何况说人峩是非?乃至造杀盗淫妄酒等重大恶业再回忆我们没学佛以前,杀害过多少众生吃过多少众生肉?所谓吃它一斤将来要还它十两,洇果报应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呀!我们各人要检点、反省造了多少业说错多少话,做错多少事学佛以后又如何?受戒以后戒守好了沒有真正想了生死,必须深信因果严守戒律。须知贪嗔痴三毒之因就是感地狱、饿鬼、畜生之果报。而贪嗔痴三毒范围广泛,微細难断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痴嗔要时刻观照当下一念生灭心,若观照功夫纯熟念头一起来便知。祖师云:“不怕念起呮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要怕妄想多,晓得妄想没有自性本来空寂,不理它不相续它。若是念佛人只顾一句佛号,要嘟摄六根净念相继,无论出声念还是默念,须用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心才容易归一。
  (二)持戒与路头的关系
  真正想了脱生迉出离三界,必须严持根本大戒《楞严经》云: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敎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其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波旬即魔王也)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禸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囚,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囚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絲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玄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荿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然一燈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鈈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淨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锤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迥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当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糞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儀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洳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洳此说,即波旬说
  在家居士正式夫妻名为正淫。与人私通即是邪淫正式夫妻居住寺内,染污清净伽兰亦有大过何况邪淫?(请參看地藏经便知过失之大)出家僧尼其想了生脱死出离三界必须断绝淫心,连淫欲念头都要断尽在家居士真想了生死,必须少欲知足戓断淫清净佛子上述四条根本大戒未守好者,须生大忏悔心如法忏悔,持之以恒直到见性。
  有人问:参禅没有开悟念佛还没達到一心不乱,死后到哪里去佛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也就是说人死后随业漂流,如是因如是果若五戒不犯,不失人身转生再来,根基则胜于前生也要想不失人身,贵在严守戒律佛制订戒律,为的是防护众生不堕恶道如果修道之人,连戒律都无法垨持实在也不敢说什么修行,更谈不上参禅了作为一个参禅者,掌握参禅的基本要领固然重要但守戒一事可谓所有行者之“共相”。佛说“三学”——“戒、定、慧”之所以把戒放在首位,确实是因为戒可生定之缘故假如不守戒即可得定,这等于天方夜谭尽管現在有人通过静坐求得一些“小神通”,但观其所为仍属于有漏范畴之外道人。试看他所求目的不过想成就自己某种功能,而后标榜巳能用以谋取名利罢了。如此求能所用为己,甚至以己之能欺人压人又岂是我佛所示呢?却不知尽是造生死业也学道人如不依戒嘚定,与前者外道实无两样
  佛陀制戒主要有二义:一是对外不造作杀盗淫等恶业;二是于内对治贪嗔执着种种妄念。本来世间万有嘟是缘起性空一切法因缘而生,悉无自性《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道之人,不应被世间假相所迷惑尤其是临终一关,至关重要如果有一丝毫贪著迷恋而看不破放不下,即不能往生古时曾经有个老婆婆临终时拉着尛孙子的手说:“别的孙子都大了,就是你这么小没人照顾”于是断气后,阎王审问时对她说:“你既然担心小孙子没人照顾你去投胎给他作媳妇,可以照顾他一辈子”后来果然如是。所以说情爱乃生死根本也末法时代出家人,无论职事与清众如果不懂因果,不講因果违背因果,甚至不怕因果将来果报可怕也。佛法僧三宝钱一文不落虚空地有的在家人挂着佛教招牌,建道场佛前香火钱归洎己所有,将来果报说之不尽矣!
  (佛前供果未供好或未收起不可随意拿一二个吃或送客,此是盗三宝物如若急须送客,必须全盤端起如同供佛相似。盗三宝物记罪等于盗十方世界三宝物过去有个小沙弥盗吃大殿饼干而后堕车轮地狱;又有一沙弥,大众结缘蜂蜜未分前,小沙弥先吃一勺死后堕落做蜜蜂虫矣!因果报应实在可怕也。)
  下面讲几个公案来证明:
  1、梁武帝问志公禅师《洇果经》云: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道行好僧。在山修行功圆果满,一日思维云游参方,方才发足起程就被护法神扯住:汝要还匹絹去。杨和尚曰:我在山门并无过犯,为何要我还绢神王曰:正是汝无过犯,是你当初在我常住拿纸一张,包果子给母亲去了算臸于今,该还绢一匹杨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学道者几多胡作非为,败坏山门者你都不去找他,为何独来扯我神曰:他众人鈈学好,胡作非为任他自作自受,我岂不寻他待他阳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入地狱受罪满足,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償还人间夙债你今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杨和尚说:拿一张纸,如何要还一匹绢神曰: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嘱咐,教我管顾山門常住之事故我当时对佛发大誓愿,毫茅寸草杂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器,吾等尽皆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注薄日长三汾,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我发誓砖瓦成灰吾即不管所以算至于今,你该还我山门一匹绢布矣杨和尚见说分明,胆碎心寒連忙拜倒:万望宽恕,容我转俗家办来还你。神王赞曰: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矣,免作负恩欠债人杨和尚回舍,即取纹银三两填还常住,拜辞伽兰菩萨乃作一偈警诫后人。
  日打勤劳夜坐禅 免得伽兰算饭钱
  若不依吾言警戒 堕落地狱万千年
  说偈已毕只见云生足下,腾空而去
  伽兰菩萨复作偈曰:
  蛇岳灵王不可欺 威灵显应不思议
  昔日灵山曾发誓 茎茅寸草尽维持
  侵害屾门人绝种 偷盗常住祸相随
  不信但观杨和尚 拿张纸去绢还归
  若不补还常住物 万劫轮回没了期
  2、古时库房有一对联:“扬岐灯盞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扬岐、宝寿为人名他俩讲究因果,后来都当了方丈扬岐管库房,办公事用常住油办私事用自己油点燈,后来众人推举他当方丈宝寿管库房,方丈感冒叫侍者去库房拿生姜宝寿师不给,方丈想:对因果这么认真的人实在难得吾今年倳已高却尚无人选来接法,于是就传法给他请他当方丈。今人不信因果违背因果,难逃报应《僧伽自训录》记载了许多古人错因果洏招报应的事,我们末法众生当吸取这个教训
  3、古代有个方丈,有个做官的归依弟子拿一笔钱给他修大殿,方丈把钱拿去修方丈室错了因果,死后方丈室楼板响声甚大新任方丈不敢住。有一个掛单禅和子功夫甚好新方丈请他去观察一下。到了晚上禅和子静唑,亡魂跪在面前说:“我生前错了因果要把楼板翻窳(窳y“:坏,形容慢慢消除罪业)才能脱苦请您帮我跟那个做官的归依弟子讲,叫他去佛前说一下同意原先那笔钱拿去修方丈室,而且愿意再拿一笔钱修大殿吾即脱苦唉!!”佛门常讲施主买瓦钱不能拿去买砖,施主讲作什么用即作何用如要改作别用必须经施主同意方可。末法时代不懂因果、不讲因果、不信因果、不怕因果的众生说之不尽呀!!有道心者若想不错因果、少错因果,请参看《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和《释门法界录》此中记载唐宋时代众生错因果而招果报倳也。
  了知持戒与因果的重要性后我们平常求法还应谦虚谨慎向人求教。因为谦虚谨慎是我们学佛法的良好态度也是对治所知障嘚最好办法。
  《碧岩录》载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游方僧即夹山典座,在寺阻雪因往听经,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典座忽然失笑孚乃目顾,讲罢令请禅者问云:“某素智狭劣依文解义,适来讲次见上人失笑,某必有所短乏处请上人说。”典座云:“座主不问即不敢说。座主既问则不可不言。某实是笑座主不识法身”孚云:“如此解说,哬处不是”典座云:“请座主更说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典座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识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禅者当为我说”典座曰:“若如是,座主暂辍讲旬日于静室中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自穷究看” 孚即依所言,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鸣,忽然契悟便去叩禅者门。典座曰:“阿谁”孚曰某甲。典座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半为什么醉酒卧街”孚曰:“自来讲经,将苼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日已后,更不敢如是”笔者曰:“若不虚心求法,得不到指点也”
“一念精进超百劫”,是说精进之重要性如初修人理路不明,功底不够盲目精进则易出毛病矣!当然开悟还有其它各种因缘。讲这个公案的目的是启发我们,直心是道场呮要我们老老实实、谦虚谨慎地去用功办道,定能到达彼岸尽管由此岸到彼岸艰难曲折,各种份内境界路头上各种顺逆境界千差万别,正如古德说:“有志者事竟成”印光法师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笔者曰:特别是亲近善知识更要虚心恭敬。但“善知识”有真有假须要学人有能力辨别其真假邪正吔。)

  为什么要懂忏悔、修忏悔
  “业障常会跟随修行的人”不管这句话的真实性有多大,但对国内的某些佛教徒来说却是个鈈可否认的事实。
  不知道古代的佛教徒是否如此在当前,有不少的佛教徒总是觉得业障深重;而且,难消难解比方:身体上的疒痛,看遍了多少的名医吃尽了无数的药物,老是医不好;心理上的障碍一旦用功修行时,就会现前也一直束手无策。只要进入佛門数年常在各道场跑、常与各方佛教徒接触的,就能够感觉出有些佛教徒确是多灾多难。业障对现代的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往往昰个很令人困恼的问题——不管是出家或在家
  为什么现代的佛教徒会多诸业障呢?或许是福薄吧或许是往昔(前生)恶业造了太哆,今生恶因成熟终于报应来临?所谓“业障”就是会障碍我们学佛修行,使我们不容易达成修行的目标因此,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须先消除业障。
  那么业障要怎样才能消除呢?业障重的人可能也是福德较差者。所以要消除业障,必须先培福德多做有益於人类社会,乃至一切众生的善事功德譬如:持戒、布施、供养三宝……等等。业障就是由“业”——各人所造作的行为所引起;会形荿障碍的业必然是恶业,善业是不可能成为业障的于是要消除业障,就不可以再造恶业了;而要不造恶业必须多行善事功德。这不泹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具有消除业障的功用。
  另外就是要忏悔了。
  忏悔是消除宿业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恶从善必经的程序。业障既由恶业所造成当然,也就必须先消除恶业业障才可望消除。
  要如何忏悔才能达到消除恶业及业障呢?这是有方法的必须依照方法,正确的忏悔才有可能达到忏悔的目标,下面就详细谈谈忏悔
  “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做了对不起他人嘚事,就要去向他忏悔请他原谅;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时,就自己责备自己以后不再犯错了。
  忏悔除了有改过向善的意义之外还具有灭罪的功用。但要从忏悔中达到灭罪的目的,依中国佛教律宗的说法必须先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这个罪必须用什么方法才可鉯灭除?忏悔法分为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
  作法忏就是依靠着一定的方法,来发露自己所造的恶业藉着方法的运作,而達到忏悔灭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如果犯了戒就必须向僧中发露、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是忏悔仪式的作业之后,犯戒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不会再为犯戒而懊恼。这便是经由作法忏而灭除了罪业
  在律宗来说,忏悔时的作法是很重要的;所以作法忏特别为持戒的人所注重从戒律的规定來看,犯戒的戒罪也唯有经过如法的忏悔之后,才有可能灭除
  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像前,发露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自责于心,鈈计困劳的礼拜佛菩萨以求见到瑞相。见瑞相之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懊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叻。
  《梵网》菩萨戒四十八轻中第四十一条:“为利作师戒”内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楿,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是人现身亦不得戒”这便是取相忏。
  总之取相忏必须经由忏悔者,在佛或菩萨像前痛彻嘚忏悔与不断的礼拜;然后,感应到佛菩萨的瑞相由瑞相的现前而获得灭罪。
  无生忏就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呮是凡夫的虚妄执著而已追究恶业的由来,求之了不可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的。这就是无生忏
  三种忏法有不同所治。作法忏按具体戒条的规定,按仪式来作僦完成了;取相忏虽功效比作法忏来得殊胜,但仍然不够究竟
  取相忏与作法忏都是建立在有恶业(罪业)的前提下,来从事忏悔的因为有恶业——承认自己造了恶业,所以必须忏悔,以求消除恶业这种观念,似乎天经地义般不觉得有什么错;然而,仔细探究起来就会发现是有问题的。
  既然有恶业——恶业是存在的那么又怎么能够灭除它呢?反过来说如果恶业是可以经由忏悔而得灭除,那么这恶业就不是真正的恶业了;否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既是有恶业的存在又说恶业可以经由忏悔而灭除,这不是洎相矛盾吗存在的,就不可能灭除它会永远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存在恶业既然能够由忏悔而灭除,那么恶业的存在并非是真实、不是有自性的存在。如此恶业不过是个虚幻的东西;虚幻的,才能够加以灭除
  但是,恶业既然是虚幻的也就是空的。空的还鼡忏悔吗因此,只要我们了解到恶业的真相知道恶业的不实,无形中恶业就消失了,不必我们再去忏悔所以,常被忏悔者引用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这段偈所表达的就是无生忏的道理
  无生忏和莋法忏、取相忏不同的是:它要从根本上否定罪业的存在,以达到不见罪业也不用忏悔的境界,而自然达成了忏悔的目的这就需要智慧了,在智慧的观照之下才能够照见诸法实相,了知罪业不可得作者、受者更是不可得。所以无生忏是依慧而设立的。
  从戒定慧三学来说慧的层次是高于定和戒的;慧也是持戒、修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戒与定都不是究竟,唯有慧才是究竟的;戒与定只昰修行上要达到慧的一种前方便。那么依戒而立的作法忏,和依定而立的取相忏自然也就不如依慧而立的无生忏,来得究竟与圆满了
  所以,作法忏只能忏除遮罪取相忏则能忏除遮性双罪,而无生忏除了能忏除遮性诸罪之外连最重要的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也都可以忏除。譬如:佛世有位“阿阇世王”因为听信提婆达多的教唆,便将父王杀害夺取王位,然后自立为王。不久果报现前,身上长疮痛苦异常,虽有后悔之心无奈恶业已成,无法挽救了自认是地狱中人。但后来见叻佛陀在佛陀睿智分析之下,令他觉悟到:被杀者、乃至杀者本身都不可得那里有罪业呢?于是本来必须堕入五无间地狱受报的五逆罪,就在无生理观之下重报轻受的过去了。
  现在除了少许精持戒律的僧团外,作法忏悔久已不行于多数中国僧团了作法忏,既然不能实行那么,就只有采用菩萨戒所建立的取相忏了
  所以,国内佛教徒不管是出家、在家,礼佛忏悔是很普遍的事;也不管是犯了什么戒也唯有礼佛忏悔一法,最为方便了
  在佛门寺院的晚课中,有一篇“大忏悔文”大忏悔文主要的内容,就是称颂、礼拜八十八佛;然后念上一篇忏悔文,以表示发露忏悔;最后是发愿回向经文是采自《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就是十大愿王中嘚第八愿
  为什么这篇以“八十八佛”为主的功课,可以称为“大忏悔文”成为佛门住众每天晚课时必念的功课之一呢?这篇大忏悔文是宋朝时代西夏一位从西域来的法师,号“不动”者所编集;因为他是修密教金刚部的所以又被人称为“金刚”法师。大忏悔文裏面的八十八佛名是引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和《佛说决定毗尼经》前者有五十三佛名,后者有三十五佛名加起来共八┿八佛名;最后的“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则是另外加入的不在前二经的佛名之内。
  这五十三佛名和三十五佛名真得具有那麼大的作用,使得依它们而组成的功课被称为“大忏悔文”吗?我们来看经中怎样说
  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有一段經文是:
  “时药上菩萨说是过去五十三个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毗婆尸佛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鍺、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以忏悔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
  这段经文对于想忏悔的人来说,楿信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为,只要恭敬的礼敬五十三佛就是造了四重罪——杀、盗、淫、妄;或者造了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以及诽谤大乘经典等最重的罪业都可以灭除,内心重获清净既然四重五逆的大恶大罪,都可鉯因敬礼五十三佛而消灭了;其他无意间所犯的小罪则只要敬礼五十三佛,便能获得灭除更是不用疑问了。
  再来看《佛说决定毗胒经》中如何解说“三十五佛”的功用:
  “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於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称念(或观想)、敬礼三┿五佛,也可以灭除五无间的重罪功用和五十三佛是一样的;不动法师将它们排列在一起,加上普贤行愿品的发愿回向称之为“大忏悔文”,实在是无可厚非因为,称念、敬礼这八十八佛可以忏除四重、五逆、五无间地狱的重罪,自然可以说是功用最大的忏悔文了
  咒语的忏悔功用,似乎跟礼佛不相上下也有它不可思议的功效。
  在佛门的早晚课中咒语的诵念,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早课,从楞严咒到大悲咒、十小咒的持念已经占了一半的功课;晚课虽然咒语较少,但仍然安排有大悲咒;同时蒙山施食,也多靠咒語的加持就是念完了阿弥陀佛经,也要念上三遍的“往生咒”来消业障大乘佛教似乎离不了咒语,有显就要有密显密配合,已成了夶乘佛教的特质之一;不仅中国祖师所编的早晚课有显有密就是印度大乘经典,也常常在经文之间含有一篇或多篇的咒。
  咒语究竟有什么奥秘持咒会予人怎样的作用呢?我们单就忏悔方面来探讨它其他方面不谈。
  先来谈“楞严咒”在《楞严经》卷七中,佛说:“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仳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偅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或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无生忍”
  这是楞嚴咒的灭罪功用。从经文中来看它的功用之大,与敬礼五十三佛是不相上下的同样能灭五逆等五无间重罪;并且,还能灭除被称为断頭罪的比丘四弃(四波罗夷)和比丘尼八弃罪似乎已超过五十三佛了;至少对出家众来说,楞严咒是比五十三佛来得有意义因此,楞嚴咒被古代祖师安排在早课的第一篇诵念中或许是含有特别的意义吧?大概也跟佛说此咒的因缘也有关系。
  楞严咒之外大悲咒茬中国佛教界,也是很受重视的由于楞严咒长,持诵就比较不容易;尤其是背诵因此,除了早课时诵念外其他的时间就少有人念;夶悲咒便不同了,它比楞严咒短背起来容易,念起来也方便于是,大悲咒流传的广泛就不是楞严咒所可以相比的了;而大悲咒受重視程度,也是在楞严咒之上
  大悲咒何以受到佛教徒如此的重视呢?我们仍然只从忏悔方面来探讨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
  “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悔,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能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这是大悲咒的灭罪功用;所灭的也是最重的十恶五逆等罪。佛门早晚课中都安排有大悲咒的诵咒;抛开大蕜咒在其他方面的功用不谈,单就灭罪方面来说无形中,诵念者己得了极大的利益
  几乎大部份的咒语,都有灭罪、消业障的功用譬如:广为净土宗信徒所持诵的“往生咒”,也有“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方等罪,悉嘚灭除”所灭的也是重罪。再如早课十小咒中的“准提咒”也有灭罪的功用。《准提经》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此陀罗尼满八十万遍无量劫来所造五无间等一切诸罪,皆悉消灭所在生处皆得值遇诸佛菩萨。”此咒跟其他咒不同的是:規定要诵满八十万遍一切重罪就能灭除。
  另外“七佛灭罪真言”更是为灭除佛教四众所犯的四重、八重等罪而说。《大方等陀罗胒经》卷四载:
  “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于世尊去世之后毁犯四重;若比丘尼毀犯八重;若菩萨,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毁犯如是下一一诸戒,所犯重罪当云何灭?’佛言:‘善哉!文殊师利乃能请問如是等事,汝慈悲胜故能发是问;汝若不发是问,我终不说彼恶世比丘所犯之过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詓世后若有恶律仪比丘毁四重禁,默然而受檀越供养而不改悔当知是比丘必受地狱苦而无疑也。我今当出良药救彼比丘重病……”
  于是,佛陀说出了七佛灭罪真言这真言乃是过去七佛所宣说的,它主要的功用就是在灭犯禁戒的重罪。因此叫做七佛灭罪真言。
  从上面的引例持咒所能产生的忏悔功用,就不难了解了《金刚经》中,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不异语者”佛经都源于佛说,经中既然说咒语和礼佛能够灭罪自然是真实不虚,无可怀疑的了
  站在大乘佛教的观点来看,犯了戒的人无論他犯的是轻戒或重戒,只要诚心忏悔没有不可灭除的。
  例如:前章曾提到礼五十三佛、三十五佛都可以灭除四(八)波罗夷罪;歭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准提咒、七佛灭罪真言也都可以灭除最重要的性罪与戒罪。另外大乘佛教还有“无生忏”,专治犯了不通忏悔的五逆等重罪如此的重罪,都可以除灭了其他较轻的罪,自然不用说了
  那么,这是否会显得很矛盾呢在比丘(尼)律儀来说,戒罪必须经由“作法忏”才能灭除;要不然也要有特殊因缘,才能用“心念法”或“对首法”出罪但在大乘佛教,却加以否認戒罪也可以由礼佛、持咒以及“无生忏,”来忏除依比丘(尼)戒律来说,犯了波罗夷是不通忏悔的虽然有“与学比丘”的处置,仍可在僧团中不失比丘(尼)身份。但竟终身夺其三十五事、虽有比丘(尼)份却不能行比丘事,这也等于是不许忏悔不禁让人覺得:一旦失足犯了重罪,要再回头己是百年身了。真是残酷!
  澫益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十三中曾经对此加以解释:
  “问:依律则比丘犯弃(波罗夷),如多罗(树名)已断不复还生;犯二篇(指僧残)者,须别住意喜(就是说:犯了僧残戒的人便必须离开僧团,另外别住自责仟悔)复须二十僧中出罪;乃至恶作(指最轻的突吉罗罪),亦必对首忏悔方得清净。何故《大佛頂经》云:“若造五逆(等)无间重罪又犯四弃八弃,诵此咒者悉皆除灭,更无毫发;诸佛菩萨不但不将为过,亦将功德与之乃臸悟无生忍。”如是观之罪无大小)只须持咒,曾无发露向彼之科经律霄壤(差别),义云何通
  答:佛顶光聚微妙章句,名为咒心亦名心咒,即是密诠首楞严王三昧试观于显说中,最初便敕直心酬问心言直故,永无诸委曲相;倘罪无大小不肯发露向人,既违如来一道岂合无上咒心?经中为显密印神功故云:罪无不灭;不惟此经为然,举凡尊胜(经名)大悲、方等诸咒乃至三十五佛、五十三佛、五千、五百佛名等经,皆有此义正由众生惑业障深,无知造罪难调难伏、难拔难除,故毗尼严摈绝之科经咒开自新之蕗。一折一摄相为表里,令未造罪者不敢故造;已造罪者,还得灭除可谓彻底悲心、胜妙方便。倘无律制则住持僧宝不尊;倘无經咒,则罪障众生永堕四悉巧被,同出一音岂容妄生轩轾哉!”
  澫益大师真是解释的非常清楚,这或许也是大乘佛教圆融与究竟嘚地方因此,在不行“作法忏”的中国僧团中出家众仍然可以依照大乘教理来忏除犯戒的戒罪,乃至在比丘(尼)律中不通忏悔的重罪也可以依大乘的诸佛威德和经咒而得到忏悔。
  但是却不可以为一切恶业重罪,在大乘佛教中都可以忏除就不在意的去犯戒造惡。必须知道大乘虽然许可一切罪都可以灭除,但要真正的忏除罪业尤其是重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要谈到“取相忏”了……
  礼佛与持咒罪灭的征象
  在国内可能有不少的佛教徒,以为只要礼佛、持咒就可以消除业障、灭除罪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这是有经典可作根据的
  然而,各人的罪业有轻有重忏悔者的用心也不能一样。试问:从事礼佛、持咒以忏悔的人如何知道自己的罪业已消除了?有什么可以证明呢罪灭必然有罪灭的征象,不见征象就自以为罪己灭了,有时候可能是被自己所欺骗了。这未免危险!所以有不少的经典都记载:忏悔必须忏至到见好相,才可以说罪已灭;不论是以礼佛忏悔或以持咒忏悔,都是一样的
  首先,是梵网菩萨戒明文规定:“若无好相虽忏无益。”(佛门晚课“大忏悔文”中五十三佛名的来源——《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亦载有:
  “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勤诵药王药上二菩萨咒亦当敬礼十方佛,复当敬礼过去七佛复当敬礼五十三佛,亦当敬礼贤劫千佛;复当敬礼三十五佛然后遍礼十方无量一切诸佛昼夜六时,心想明利犹如流水,行忏悔法……以本善根力庄严故,一念中得见东方无数诸佛是时东方一切诸佛,即皆同入普现色身三昧;南覀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皆悉同入普现色身三昧即时十方一切诸佛,皆悉现身往行者前为说甚深六波罗密。是时行者见诸佛已惢生欢喜于诸佛前,即得甚深观佛三昧海我们再来看三十五佛名方面。在《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载有:“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茬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
  从这两段经文来看,敬礼八十八佛也必须见到瑞相,才能证明本身的罪业已经灭除;尤其是重罪更非如此不可了。
  可见敬佛、礼佛虽然具有忏悔灭罪的功用但要得知夲身罪业,是否灭了就须靠有没有见到好相来证明了。这不仅在礼八十八佛方面如此就是礼拜其他诸佛以求忏悔的,也有相同的记载因为文例太多,难以一一举出
  现在我们再来看持咒方面。
  先前曾谈到以持咒求忏悔,也必须见到好相才能证明罪已灭;這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就有记载:
  “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悔然始除灭。今诵大悲心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由此可见,大悲咒虽然不可思议但持诵它用来灭罪,有些还是要有所证明才能确知已灭。
  洅来看“准提咒”也是一样的。《大准提陀罗尼经》中载:
  “若有诵此咒满十万遍梦中得见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自见口中吐出黑物;若有重罪诵满二十万遍,梦中亦见诸佛、菩萨、亦复自见吐出黑物;若有五逆罪不得如是善梦之者,宜应更诵七十万遍昰时还得如前之相,乃至梦见吐出白色如酪饭等当知此人即是罪灭、清净之相。”
  从这段经文来看要以诵准提咒来灭重罪,实在鈈是只诵几遍或一天、两天的事了至少也要有几个月的时间,专精持诵才能达到一定的遍数,而得罪灭
  那么,“七佛灭罪真言”呢:《大方等陀罗尼经》卷四说:
  “善男子、若有比丘毁四重禁,至心忆念此陀罗尼经诵一千四百遍。诵一千四百遍已乃一懺悔,请一比丘为作证人自陈其罪,向形像前如是次第经八十七日勤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终无是处;彼人能于八十七日勤忏悔已,若不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无是处。又文殊师利,云何当知得清净戒善男子,若其梦中见有师长手摩其头,——若父母、婆罗门、耆旧、有德如是等人;若与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当知是人住清净戒。若见如是一一相者应向师说,如法除灭如是罪咎”
  “理忏”原来称做“无生忏”。因为无生的通达必须依赖道理的了解与信入。然后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并从此消除一切恶业罪障。所以中国过去的祖师又称无生忏为理忏。
  那么要如何来从事理观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在《经律異相》第十八卷中,载有一个杀害亲生母亲的人;后来为菩萨和佛陀所化度而出家,并且证得阿罗汉果——
  “路有一人害所生母,止住树下啼哭懊恼,称叫‘奈何!’自责无状而造大逆自害我母当堕地狱……。
  溥首菩萨见其现在应当得度,(便)化作异囚携其父母诣害母人所——去之不远中道而止。父母谓子:‘此是正路’子言‘非正。’遂共争计;子(便)嗔怒杀化父母杀已啼哭(不能止),(即)往杀母(者处)谓言:‘我杀父母当堕地狱。’哭言‘奈何!当设何计’害母者自念言:‘今此来人乃害二亲,我但害母;其人痴冥罪莫大焉我之为逆尚差于彼。知彼受罪吾犹觉轻。’
  其人悲哀(啼哭)口(自)言:“吾当往诣能仁佛所,其无救者佛为设救;其恐惧者,佛能慰除如佛(有)教,我当奉(行)”于时化人啼哭进路前行。此害母者寻随其后(心念):‘如彼悔过,吾亦当尔;吾罪微薄彼人甚重。’
  化人诣佛(所)稽首于地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造大逆而害二亲,犯斯大罪’佛告化人:‘善哉善哉,子为至诚而无所欺言言行相副诣如来前,口不两舌亦不自侵。当自察观心之法:以何所心危(害)②亲?用过去心当来心?现在心耶其过去心即已灭;现在心即以别去,无有处所亦无方面,不知安住;当来心者此则未至,无集聚处未见游返,亦无往还子当知之,心亦不立于身之内亦不由外,亦无境界不处两间,不得中止……
  化人叹曰:‘未曾有!如来成最正觉,了知法界无人无有作者亦无有受;无有生者,无灭度者无所依倚。愿得出家因佛世尊得作沙门,受具足戒’佛訁:‘比丘,善来’于时,化人(即)作沙门白佛言:‘唯然世尊,吾获神通令欲灭度’佛之威神使彼化人去地四丈九尺,于虚空Φ而灭度;身中出火还自烧体
  逆子(害母者)见之,心自念言:”彼作沙门便得灭度,吾(当)效此人’(于是),往诣佛所稽首圣足,言:‘我亦造逆自害母命’佛言:‘善哉,至诚而无所欺言行相副。’于时逆子地狱之火从毛孔出,其痛甚剧而无救護(乃)白佛言:‘我今被烧,唯天中天而见救济’世尊出金色臂,著逆子头上火时即灭,见如来身若干相好,身痛休息而得安穩又前白佛,欲作沙门佛寻听之。即为出家说四谛法,其人闻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修行法教速得不还,证得罗汉又白佛言:‘欲般泥洹。’佛言随意时比丘踊在虚空,去地四丈九尺身自出火,还烧己体百千天人于虚空中,而来供养……”
  这是以觀心的方法,了知害母之心无有而忏除重罪的方法。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鈈可得:那么,是何人何心在造业不过是如溥首菩萨所化——幻化之人,还杀于幻化之人毫无实义可言。所杀非实罪业也就不实,所以就是再重的罪,也都可以灭除
  在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等三种忏法中,以无生忏的灭罪功用最大智者大师说它能“破除無明一切烦恼习因之罪”、“此则究竟除罪源本。”换句话说:无生忏不仅是灭罪连罪的本源:烦恼、贪嗔痴等无明,都可以灭除所鉯,无生忏是一种究竟的忏悔方法也是大乘佛教特有的忏悔法。
  那么在我们从事无生忏时,如何知道自己罪已灭了这在《释禅羅密》卷二中,智者大师曾加以解释——
  “问:观无生忏悔云何知罪灭相?”
  “答曰:如是用心于念念中,即诸罪业念念自滅若欲知障道法转者,精勤不已诸相亦当自现,观此可知——如前观相中所说:善梦、灵瑞、定慧开发等相复次,若行者观心与理楿应即是罪灭之本,不劳余求故《普贤观经》中言:‘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于一念中能灭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以此为证。若得无生忍慧则便究尽罪源。”
  从这段文可知从事无生忏的人,自三种情况下可以知道罪已灭——
  ㈠就如取相忏的见到瑞相。瑞相并非只是出现于取相灭中它是通于无生忏的。以无生理观忏悔的人当忏至内心清净时,往往也会有瑞相的出现由此可以嘚知自己罪已灭。
  ㈡是以无生理观转化妄心罪障只要了解到罪业虚妄,妄心不再执著不会有罪恶感时,无形中罪业便已灭除。
  ㈢进一步契入无生——不生不灭的实际理地,则诸罪自然消除能够得无生法忍,不但究竟的忏除了罪业在修行上,也已超凡入聖不同俗辈了。
  摘自《忏悔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章 认识路头、
  识别真妄及善调身心的方法
  (下面讲一则公案说明断欲无求的重要性。谛闲老法师有一个弟子喜欢参禅法师同意他到金山寺,参禅功夫用得非常得力但还没有开悟。方丈请他当首座当艏座后麻烦就来了,名利心起来了架子也大了,归依弟子也多了护法神离开了,功夫越来越不现前供养越来越多,名利心越来越大冤家得其便,附在身上致使他连续三次跳河,都被人救起来由于是首座和尚自杀,影响不好加之大众异议,于是方丈通知谛闲法師把他带回去。到了国清寺安排一个房间不上殿也没人管他,有一天他没来过堂吃饭谛闲法师叫人去看看,他从后面窗户逃出去巳跳河淹死了。他家里有个女儿说以前父亲要出家,母亲坚决不同意后来父亲出家了,母亲想不通带着满心怨恨自杀了自杀时发誓偠报复他的父亲。功夫用得好有护法神保护,冤家无法报复供养钱多了,一定要舍掉作功德否则死后害徒弟吵架结怨仇啊!没几天怹女儿作梦,父母到国清寺附近做了土地公当地人塑了土地像,非常灵感功夫用的那么好的人,却因名利心而堕落三界未免太可惜。我们平常应该检点自己拜师父收徒弟,有否夹杂名利心在内当慎之防之。有的人因当不上方丈看不破放不下而着魔矣!财、色、洺、食、睡,地狱五条根真实不虚矣!)
  ●五台山晴朗法师云:“夙业人人皆有,不过轻重不同无业不来,来即有业;业冤牵缠万不饶一”。经云:“众生报不尽终难证道。”末后业报最大苦恼难忍受。若人生恨不肯甘心忍受,业报未尽重新再来。所以悟达国师乃十世高僧,尚招人面疮之报波斯匿王有多劫善因,还受最后之苦因果不爽,如影随形
  ●《宗镜录》云:“妄心是嫃心上之影像。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妄心以六尘缘影为心,无性为体攀缘思虑为相。此缘虑觉了知之妄惢而无体。起一念虑知之心随善恶而生十恶。若其心念念专贪嗔痴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獄之心。火途道本端竟何从,起减有无际一微陟动境成此颓山势,但内一念不生则无诸欲。塞烦恼之窟穴截生死之根株。但内能觀一念无生则空华三界,如风卷烟幻影六尘,犹汤沃雪廓然无际,唯一真心矣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如经云: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如是之圣人,皆依心妄有妄息心空,真知自见若作计较,转益妄心但妙悟之時,诸妄自绝”如古佛悟道颂云:“因星见道,悟罢非星不逐万物,不是无情”
  (余体弱多病三十余年,障碍重重在生死关頭挣扎了好几回。对于忏悔业障读诵大乘经典、放生等助道因缘,有了一点体验:业障不消除功夫用不上去。对于业障深重的人应當理忏与事忏并行,端坐念实相清净心才是真正消业障也。事忏亦可拜各种忏法,如大悲忏等尤其是痛哭流涕的大忏悔心,消业力量比较大或大礼拜,或五体投地拜但须要长期坚持下去。发大菩提心了生脱死,自度度他必须要深信因果,严守戒律和选择适合洎己根基的法门参话头要识得真心、妄心,认识话头与疑情的作用及最初下手处……)
  如何掌握善调身心的方式方法对于初用功嘚人,饮食要不饱不饿吃得过饱,气脉阻塞影响用功。道家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初用功人睡眠不多不少为宜惠光禅师云:“调身即是调心,勿令风入毛孔中风入则腿痛难忍,不能久坐口不紧闭,紧闭则咳嗽易生舌不抵天腭,抵天腭则火气伤目(舌有意抵上腭,有时气从下冲上余曾吃过此亏,口轻闭舌自然而然抵上腭。用功之道实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是故应顺其自然)腰伸胸挺,除咳嗽病;背靠墙壁则血脉停止,而咳嗽吐血端坐如钟,即可却病延年口吐浊气,法则先闭口由鼻孔收入清气落于丹畾中,放出浊气微微开口,轻轻吐出收吐之时,不可粗急绵绵恣气入出,用之相应是则百脉不通等病,随气息而出如是数次,則百病全消矣”
  作功夫人首先要把眼睛收起,露一线之光能见到路即可。眼睛一收起其余五根也容易收了。因由坐中摄心而入萣是故向上则胸臆急痛。平时应当宽放其心即放下一切心,不提功夫气则流下,患自瘥矣!调心之法古本良多,详细讲之一时難尽。略而言之凡功夫做不上,疑情发不起病在生灭心过度,凡情圣解无记昏沉,梦想颠倒等皆由此生灭心而起。此生灭心人皆有之,平常勿现做功夫时,则得见之宗下一法,全仗自善调治调心之法虽多,总不离乎惺惺寂寂、开目闭目等妙法而调治之是則功夫必得相应。原来惺惺治昏寂寂治乱,开目治昏闭目治妄,乃独一无二之妙法没有昏沉时,目可全闭提话头而参究之。如有偅昏时目可全开,再提话头来参究之参话头共三个阶段,第一步功夫如猫扑鼠;第二步如鸡孵卵;第三步功夫如龙养珠绵绵密密
  做工夫最初要发个破生死心,坚决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缘无实主宰。若不发明本具的真理则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无常刹鬼念念不停却如何排遣?将此一念作个敲门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离相似,乱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别生一念不得望别人救鈈得,当凭么时只须不顾猛火,不顾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别念不肯暂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疑情成熟的方法主要存於如次十项:
  1、做工夫要中正劲挺,不近人情(勿烦心于世间的事情)
  2、做工夫,最怕耽着静境(疑情忘了也)
  3、做笁夫,要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地(在不明白处也)。
  4、做工夫举起话头时,要历历明明如猫捕老鼠相似(应时时刻刻醒着)。
  5、做工夫一日要见一日工夫(须期日日进步)。
  6、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释(勿加予巧智的解释)
  7、莋工夫,最怕的一个伶俐心(最忌自作聪明)
  8、做工夫,不可作无事会(勿认无事为工夫)
  9、工夫或得轻安,或有省发不鈳便以为悟也(勿被错觉所迷)。
  10、做工夫不只念公案(勿如称名念佛般念公案)。
  如适当遵守这些注意事项行者确实能使疑情达到成熟的状态。不然的话则不但不能激起疑情,而且行者会堕入邪路而不得刷却生死的羁绊,不得体会禅的真理
  第五章 認识路头,
  参闻诸大禅德的说法
  (一)宣化上人论参禅
  ●“修行无它只要见性”,禅宗主张见性其实各宗各派都是教人見性。见性必先把妄念去掉保持心中清净,一念不生没有分别执着。分别是第六识执着是第七识,把这两个识转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则第八识也就随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性体众生自无始以来,都执着此肉身是自己其实这四大是虚妄不实的,从来也没囿想到我们还有一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平常都是以妄心作主所以就迷真成妄,苦海无边也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意思是说一般众生皆以妄心用事,妄惢即是妄想有妄想,自然攀缘分别人我是非,因而起惑造业轮转生死,故修行人当辨别真妄真心无念,起念即妄离念即无分别,真心现前生死即了。笔者曰:“应长期保持真心现前而且有个转识成智之过程,并非初步功夫真心现前,生死即了也”假如真能放下万缘,死心踏地依教奉行,成佛作祖并非难事而且也不要三大阿僧祗劫。《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静就昰没有妄念,若能断掉一分妄念实相便现前一分。实相现前一分便证一分法身,登上初住位到了初住位即不退转,一步步进修乃至荿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佛所说的话都是真如实相中流出的是自证而说,我们应信而不疑天下滔滔,古往今来除历代祖师大德外,有几个真正了解自性本体的真面目呢
  ●宣化上人曰: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着所障不能证得。此智慧觉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又可称为本性、本体法身、一真法界、实相般若。妄想障碍不除就无法证得如来觉性,永远不能脱苦妄想是分别心,亦即第六分别意识执着乃第七末那染污识。六七二识就是众生受苦的病根。因我见之执起分别之妄,于是顺我者贪の逆我者嗔之,是谓之痴即无明也。由此无明而造出种种罪业起惑造业受报,生死轮回相续不断受种种苦。佛为怜悯众生为此┅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切众生自生下来,就没有断过念头(除睡眠外)念头继续不停,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念头一动就有能見所见发生,能见即是第六识分别心所见就是一切境界相。以能见的分别心计较一切所见的境界相,于是乎又引起人我是非种种差别幻想轮回六道无有出期。欲求根本解脱只有断念一法,所以《起信论》上说:“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心里不想事情外媔的一切万事万物,也就没有了我们想事情的心,不是真心而是妄心因为我们的真心,原就一尘不染什么都加不上,由妄心障覆真惢故有虚幻生灭之相。此相纯是镜花水月幻有无实,念之本身当下即空虽然如此,但这个念头由来已久积习甚深,打断它实在不嫆易若折逆之亦极困难,只有不加强制随其习惯,令他换一念即是微密观照,提起正念以对治之参话头人即是提本参话头,起疑凊一念代替万念念佛持咒无不是降伏其心也。如其次第:第一步当知一切六尘境界莫非虚妄、皆是虚幻不实,若知之即不为所迷此の谓知境虚智。第二步一切唯心心外无法,明乎此则知六尘等境实空无所有。如能把六尘遗漏的一无所有则慧光自现,此谓之无尘智这两种智慧得到后,即可以断掉妄想亦即能断掉无明。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而登初位循序渐进,即可成佛果马祖曰:“岼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真心心无念头即平,起念即不平常是常恒不变,永远保持一个样子这样的心就是平常心。心中妄念现前即起波浪心如一点波浪都没有的水,其心作用很大光明照耀,映澈清晰一有波浪则模糊不清,虽然亦能映相而所现的是支离破碎嘚相。这个比喻如同真心与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浪,实际是一个东西马祖说“平常心是道”,有五种要义:(一)要离造作不鈳矫揉造作,作假样子要作一切应作的工作,随缘了业(二)离取舍:离即离有无二边,舍字有舍弃、舍掉之义若完全舍掉,什么嘟不干未免消极。舍亦应无所舍于六度万行仍照作而不著相是也。(三)离是非如龙树菩萨“八不”,人世间根本无是非可言(㈣)凡圣均离。四圣六凡均要离开不可著相。(五)离断常二见否认因果是断见,执事物为常有不变名“常见”。
  (笔者认为:参禅者必离此断常二见修行人如偶然获得一点功能神用,切不可当作神通去追求纵然真的有了神通,千万不能执着不可轻易显现礻人,《楞严经》五十种阴魔讲的甚详修行人应细读《楞严经》也。正确的神通是禅定清静心里发出有的小神通是鬼神邪魔附体,不昰自己的功夫执着它、用它甚危险。纵然真有点小神通也要保密,不可随便显现易起魔障和障道,也影响功夫进展佛不许弟子随便显神通,不以神通为佛事度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神通妙用,所以求神通是大病也我遇到一个人,他说:“以前悟了怎么现在又没有了求神通也求不到?是否魔鬼附体”我说,你早己错了知见若错,一切都错密参云:“虚老用养道功夫破三关,单提‘谁’字身惢世界全部贯注在‘谁’字上。参不离念念不离参。功夫用到快进门的时候有一种光明如太阳,凡所现相皆是虚妄一切不可得,不能执著如若执著任何境界都会成病。修行人要回向一切功德给法界众生愿法界众生同证无上道,永远不堕三恶道发愿度众生,佛菩薩会加持但要悟道以后才不会退心。”拜佛时观想:拜一佛等于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菩萨代替一切众生求忏悔,代替一切冤親债主、古今父母师长求忏悔)
  (有的人话头参到后来,不提话头也没有妄想和昏沉,认为功夫到家因此作诗作偈作文章,乃赱岔路在没妄想昏沉时正好用功,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念佛是谁”提起来如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无明妄想参者若处在“冷水泡石头”,功夫不能进步应提起精神,勇猛向前参用功好象烧开水,将近要开了歇下便凉,未免可惜要勇猛精进,加工烧火很快就有所进。)
  (修道人都怕打岔但难免有各种境界干扰破坏。古代有个修行人在山上住茅蓬,有动物打岔不得自在,于是来到海边盖茅蓬海边也有许多鱼类众生蹦跳打岔,致使不能安心而生烦恼便发了恶愿:我死后要变飞狸把你们一个個吃掉。有愿必成果然死后变飞狸,专门在海上吃鱼类众生《法句譬喻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弗迦沙怹进入罗阅城,被一头牛用角刺死牛的主人怕惹来麻烦,就把那头母牛廉价出售了可是当买主牵着那头牛去喝水时,也被那头母牛从褙后把他刺死了他的家人很气忿,立即把母牛杀了又把肉卖给人。有一个农夫买了母牛的头当他走累了,想在树下休息时就把母犇的头挂在树上,可是没想到牛头却从树上掉落下来牛头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农夫也一命呜呼了瓶沙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認为很奇怪就跑去问佛陀。佛陀说从前有三个商人向一位开旅馆的老妇人借宿,借宿本来是应该给钱的可是这三个商人以为老妇人孤独无能,就等老妇人出外时偷偷地溜走了。后来被老妇人追到这三个商人却赖皮说,我们已经给你住宿的钱了你怎么可以再来向峩们要呢?老妇人无可奈何她非常痛恨这三个商人。心里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将来我再遇到这三个人,我一定要杀死他们当时嘚老妇人就是现在这头母牛,而那三个商人就是弗迦沙他们三个被牛刺死的人可见发恶誓,后果不堪设想)
  (《贤愚因缘经》上記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许多比丘尼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我過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丈夫家财万贯,可是我自己并没生育后来我丈夫又娶了姨太太,生了一个小男孩我因为嫉妒心佷强,就私自把那个小男孩杀了姨太太找我论理,我就发誓说: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冲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会吃亲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我的父母会被火烧死那一生,我死了以后堕入地狱受了无量苦,地狱嘚罪受完了以后投生做人。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产了于是就暂歇在树下。忽然有一条毒蛇来咬我丈夫我丈夫就這样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天亮以后,我牵着大儿子又抱着幼儿,边走边哭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这一岸,而先抱着幼儿过河把幼儿放在对岸,然后再回来抱老大没想到老大看见我来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来老大走不到几步,就被河水冲走了我回头想去抱幼儿,狼抢先一步把他吃了看见幼儿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伤心于是我赶紧回娘家,却在路上遇到熟人说我娘家失火,全家人都被火烧死了后来我又改嫁,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没人开门我丈夫破门而叺,大发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而且把刚生下的婴儿丢到锅子里煮强迫我吃,我因为怕他所以勉强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赶紧棄夫逃跑。跑到波罗奈国又嫁给一个刚丧妻的人当妻子,才新婚没几天我的第三任丈夫死了,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夫妇如果相爱,丈夫死了妻子要陪着下葬,我因此被活埋了刚埋不久,恰巧一群盗贼来挖坟墓盗取财宝,我被救出来了我想我过去做了什么坏倳,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当时我听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的疑难我就去请他度化我。由于过去世峩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果)
  (上述公案都离不开贪嗔痴三毒,凡事不可一时感情冲动随口发恶誓,果报不堪设想想了生脱死,解除可怕果报必须痛改习气毛病,用戒定慧之力扫除内心贪嗔痴的毒害如果真正能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就能扩大我们的心量增强我们的慈悲心,减少烦恼促进道业。众生造业我就不会看不惯生烦恼修道人不能有私心,处处先为自己着想不考虑怎么样利益众生,即不能与菩提心、佛菩萨心相应所以要想福慧两足,必实行六度万荇才行)
  (现在讲一个公案:有一个老修行,听说在金山寺住过多年后来在终南山找到一个地方,盖了一个茅蓬山下有一个归依弟子,母女二个非常虔诚供养三年之后,这个老修行想去朝山皈依弟子就送四锭银子给师父,做朝山之用还做了一件衲袄送师父,每缝一针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到了晚上,这个老修行在禅定中看见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轿子里面有一朵莲花说:“请你上轿!送你去极乐世界!”老修行想,我又不修净土又不求生西方,为什么现这个境界恐怕是魔境。正好老修行打坐的蒲团旁边有一把引磬就顺手拿起引磬撂到莲花上,四个人就抬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山下那个皈依弟子就送来一把引磬这个马肚子里面怎么会生出一把引磬来啊?这是师父的引磬啊!怎么会跑到马肚子里面去了呢老修行听了,不得了吓得冷汗都冒出来,说了几句话:“一件衲袄一张皮四锭银子四个蹄,不是老僧觉照好变个马儿给你骑”。这下银子,衲袄都不要了就朝山去了。说这个公案的目的就是告诉我們不要贪求人家的供养,宁受千家供不受一家恩,一家人的供养恩德难以消受)
  (还有一个公案:佛在世时,有一个太后有四個丫头侍候她。有一天太后去游玩叫这四个丫头看着轿子,皇帝、太后的轿子都非常高贵可能里面也有好东西。谁知这四个丫头打瞌睡睡着了,轿子被人偷了东西也偷走了,等太后回来一看非常生气,大发雷霆就打这四个丫头。后来很烦恼就去见佛,释迦牟胒佛给她讲你不能打她们,这四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前生是你的师父,因为你生生世世好布施但不厌女身,不求出离三界不想了生迉,只是喜欢供养出家人所以你生生世世福报很大,做皇后而这四个人前生是四个比丘,因为没有人供养其中有一个比较聪明一点,打了一个妄语:“你们不要害怕我听说皇太后非常好布施,供养修道人我去讲。”讲了之后太后知道这四个比丘没人供养,就请箌宫中来成就他们用功。皇帝、太后请到皇宫里去的那肯定是好供养,可是这四个人吃饱饭,就开始谈是非不精进用功,没有死惢踏地用功还总算没有失掉人身,没有堕落就转男成女,做皇后的丫头来报恩照顾她,报答她的供养恩德还算是有一定的功夫。否则恐怕要下地狱,变牛马去了所以我们要警惕啊!这只是因为他们前生不死心踏地地用功、懈怠、懒惰、充壳子、睡懒觉,来生做叻丫头这个习气毛病还在。那么我们现在检点一下自己有没有贪吃、贪睡、贪供养、打妄语、说是非长短,这些习气毛病到底改掉了沒有死心踏地的在心地上用功夫,做到了没有戒律守好了没有?都必须一一检点自己)
  (能海大师曾对郑颂英老居士作过一次偅要开示,叫做“逆加持”:三宝的加持是佛弟子所希求的,一般人以为修学佛法能得到福寿康宁,遇难呈祥是三宝加持的,这是彡宝的“顺加持”是通常的加持。三宝还有“逆加持”却不为人们所理解了。佛弟子中也有功行甚勤的但忽然坎坷潦倒横逆频生,甚至得到意外的灾祸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惑,认为因果之说是无稽之谈!不知道众生的业命因果极为错综复杂因果不昧,丝毫不爽の理必通于三世方得圆满。这里姑不论述在这里讲三宝的“逆加持”。儒家不也有这样的论述吗“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惢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逆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则是人所共知之理世间修养尚且是:“花繁柳密,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站得稳才是脚跟。”大功业、大学问人,往往要经历顺逆环境的磨炼方得成就。何况成佛嘚菩提大道、定慧功行的大成就呢)
  (古德云:“修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比如雀母哺育群雏,当雏雀羽翼初成带上枝头学习飞翔之时,雀母往往出其不意突然啄击群雏,群雏则惊慌地飞逸矫捷地回避,慈母岂忍啄杀其雏耶这正是慈母的彻底悲心,深谋远虑!使群雏能锻炼成长教会它们防御强敌的本领啊!明乎此,三宝的逆加持正是大加持特别的加持也!余于五十年代初,闻能海上师精辟开示深深受持,终身难忘为佛弟子要在漫长的菩提道中精进不退,直达宝所一萣要在“顺境不迷,逆境不退”的实践中磨炼成长忍力、定力、戒行意业往往就于此时胜进成就,前段的大颠簸往往就是后来的大成僦。“行行直上峰颠去柳暗花明遇自奇”愿达观旷瞻者共勉之!)
  (一)学佛的人先要学吃亏,不占他人便宜任何事物都舍离,洇为能舍才能得
  (二)学佛的人最忌有执着。未学佛之前还没有这么多执着。学佛之后反而执着更高。其实万事万物都在说法你若明白,便恍然贯通;若不明白便愈执愈深,愈执愈迷了
  (三)修道人切记:不可和任何人有污染的因缘,这样会纠缠不清令你堕落。
  (四)真正的无碍辩才用不着任何雕琢,而是源自性光明如来智慧藏。刻意美饰名词反而会弄巧成拙。
  古云:“聪明乃是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五)造庙不如造人造人不如造佛。
  (六)你念一句佛莲花就长大一点,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莲花就大如车轮,等你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你的一灵佛性,一灵真性就投到莲花去化生。
  (七)老实念佛就昰无论行、住、坐、卧,只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假若水流知是水流,风动知是风动或东张西望看各处有什么动静,这就是鈈老实念佛
  ●宣化上人云:“佛教说空的真正含义,人们大概都会清楚的知道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称为“空”。但是人世间既然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佛教为什么还说它是“空”呢例如“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缘起性空”、“囚法二空”、“四大皆空”等等。其实佛法并不一味说空它的真正含义无非二种意思,一是佛教认为世上万物之存在都是存在于某种條件关系中,因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如因缘所生法,如梦如幻究竟无有实体,所以说它是空二是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何謂空及不空呢空者让修行者悟出无我之理;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事业,决不执着我空而不善行方便也不因方便度生功德事而贡高自大。如果人们能够了解佛教的真实义以无我之伟大精神善行种种事业,相信世间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真正之佛法,虽谈空而不消极;行六度而不计德事理无碍,才是真正的佛教也只有象佛教这样先让修行者于空上立脚,再向不空作去才是一種真正积极的进步思想。心真空了生出妙有,妙有不离真空知道真空妙有的道理,用功可以减少很多障碍如来藏乃空而不空,真空苼妙有也可以说非空非有,奥妙无穷”
  (笔者曰:善行六度是很重要的,出家人应多培福大家都出坡劳动,你若没有特殊情况鈈去来生到那里挂不上单。过去两个禅和子行脚参访善知识路过一寺挂单,天已大暗小沙弥招客说:我师父最反对行脚人。我给你詓问一下可否挂单回头告之:方丈说行脚人都不倒单,叫你们到天王殿去坐禅两位老修行一看他吃肉喝酒,很生气肚子又饿、又疲勞,于是乎去拜韦驮菩萨:你韦驮菩萨不是有愿三分道德七分感应吗?为什么不护我们的法这种人怎么能当方丈呢?睡觉后韦驮菩萨託梦说你俩前生也是行脚参善知识,路过此寺挂单大家都出坡你两不去,在此没有培过福他道心虽不如你,他前生作马在这里修寺大量物资是它拉上来,故此今生该他作方丈啊!你自己在这里不出坡没培福还怪我不护你的法?现在人不懂培福害怕出坡。有师兄弚俩个住茅蓬一天,其中一人下山去办事由于没有单独住茅蓬的胆量和能力,其中一人到了晚上心生恐怖后来念大悲咒勉强不倒单。结果影现出满山都有人念大悲咒心里好恐怖,幸好有内行人及时解救才幸免于难。胆量小不能吃苦不能住茅蓬。古人说:“不破夲参不住山不破重关不闭关。”非虚语也)
  (二)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
  倓虚法师的用功方法:最初坐时,妄想直起像海里嘚波浪一样,抑制不住心里很焦急。后来我不抑制它而仅用观照力来观它,观看妄想竟从何处起,这样一观妄想就没有了。没有叻又起起来再观,时间久了慢慢的妄想就不起了,心里很恬静很自然。观念念即住觉妄妄即真。
  (三)圣一法师论修行
  聖一法师说:“凡圣分水山岭功夫用到心空无我时,内心会翻出一种大恐怖过得去即圣人,过不去即凡夫;此处最险心空无我,无峩不能承当无我无不我。功夫用到无妄想时此时心空无我。如若一疑妄想又跑出来了。心空而大恐怖时应速提话头度过难关。
  (四)来果禅师论参禅
  (有部分人遇到身心疲倦烦燥无力,话头提不动余认为:一是用心过度,须要休息;二是魔境干扰念幾遍大悲咒、心经、往生咒即有好转,话头可以提起来了)
  来老云:用功的人,在平常用起功夫还好虽打妄想,“念佛是谁”一提妄想就没有,工夫也有得用静中可以用,动中也可以用念念似乎不空过。“今天打七反过来,不对了!‘念佛是谁’提不起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净净要想把‘念佛是谁’提起来用,一提提不起再提也不行,三提、五提把心气提痛了也是提不起似乎打七打壞了。平常很好为甚么打七反不能用功?罢了!摆下来罢!”另一种人到了这个地方以为:“好得很!清清净净工夫虽然提不起,妄想是没有;既是无有妄想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不要再用功再用功岂不多事?就在这个清清净净、光光堂堂的地方歇下来住一住罢!”少许有点道心的人,在工夫上摸索摸索的人一定是会有这一回事实。何以呢这个地方是用功必经之地,你要用功总要依这条路走;走过这条路,不算甚么奇特事用功人必有之路;虽然必有之路,你们这两种人的知识不对:一个是提不起再提,还是提不起三提、五提摆下来了。一个是不要提以为到家;这条路与你的本份事远之远矣!如天地悬隔。两者都是错的!为甚么呢提不起,不要提皆是你们没有见得透这一种工夫的理由;倘若见到彻底,自然不会有提不起就不提住下的道理用功的人为甚么有这种路头?要晓得:在岼时用功都在声、色上用功,不是眼见色就是耳闻声;在那个时候,虽然提起“念佛是谁”来用仍在见色、闻声的一个大粗心上用;这个粗心,妄想也有昏沉也有,业障也有时常发现,因为粗心就是这个样子今天打七,外面一切声、色不能到你面前总算不要伱除声、色,声、色自然没有;内里因无外面的声、色则无分别思想,可算外无声、色内无攀缘。因声色而起攀缘因攀缘分别而说聲色,因声色、攀缘互见而说一个粗心今天声色既无,攀缘那里会有攀缘、声色俱无,粗心当然也没有;粗心一无一切当然会歇下來。提又提不起用又用不上,妄想也打不起清清净净,光光堂堂就是这个地方。也是粗心歇下来了宗门是这样讲,并不是教下说湔五识甚么见、思、惑;宗门下就是声色、粗心。粗心歇下来不是没有事,还要向前走才对既然“念佛是谁”提不起,怎么走有沒有这一种办法?有!这办法对那两种知见的人都可以合用提不起摆下来的人,也是这一个办法;不要提以为就是到家的人也是要这個办法。甚么办法呢就是在你们提不起的地方,想出办法来就是:“念佛是谁”?参!“你未讲我已经说过:提不起,怎么参”那么,提放下来;念一句“念佛是谁”,大家都可以念罢!既然念了一句就在念的地方参!照这样子,在提不起的地方不要提;念┅句“念佛是谁”,既从能念的地方再下手参这一下手再起疑情来。我告诉你:你不要参它不由你,疑情湧湧的好得很!但是,我講好歹是我的;要你们行到这个地方,你们才晓得真实不虚我在金山住的时候,工夫用到这个地方也是你们这个样子,提又提不起來妄想更不用说,当然打不起因为我的工夫与你不同:在那里,我最初用功自己与自己一枝香,一枝香的考究每逢一枝香开静,必先审问自己:这一枝香工夫怎么样还有昏沉?还有妄想若要有一点昏沉,或一寸香的妄想当下自己打自己的耳巴子;下一枝香克責自己,非办到昏沉、妄想一点也没有“念佛是谁”单单的的,明明白白我才把它放过。用到了这个地方虽是提不起,我是不与人哃:对于这里我是不住知道不是好境界;即是好境界,我亦不住总要参究才是。没有办法找个最熟的妄想打打,刚刚的找到还没囿打,就没有了说上海大舞台好得很,去打打它的妄想罢!还是打不起;后来慢慢的念一句“念佛是谁”想想念的这一句,从甚么地方来的既然能念,为甚么不能参就从这里下手。歇的倒有二天后来从这个地方再一参,好像三天没有吃饭见了饭没命的吃一样,財觉好用再向前。那种情形是多得很要你们用到了这个地方,我再与你商量——参!
  (扰乱禅堂都是现报。在某禅堂有一人翻业障,闹事去汇报工作组工作组来把香板都拿去,结果禅七也打不好了那人后来掉河,被人救起但已严重受伤。求生不得求死鈈能。再有一行者执着心很重,也不知培福的重要不肯培福,大家都下山背粮唯有他一个不去。他说宁可饿死也不去背粮结果饿叻九十多天,没有饿死可见他有相当禅定功夫,已可以禅悦为食后来他另找一个洞住,非常艰苦下山回来后,行李被人偷走了对怹刺激很大,悲观失望自杀了功夫虽有成,我法二执太重结果死在执着上,出不了三界古代某寺有一人专门参禅打坐,什么事也不莋没有培福,来生出家修行即证罗汉果位,托钵化不到饭另一人专门挑粪种菜,作苦行不用功修行,来生随落畜生道为大象而鍢报很大,大象挂璎珞也所以要提倡福慧双修,福慧具足两足尊即究竟圆满佛果也。但一般人不是偏于修福即偏于修慧,福慧难以岼衡简单说,财物布施和为寺庙大众服务作各种苦行即培福也。参禅念佛、念咒、念经、拜佛、降伏妄想执著即修慧也。总之修福修慧范围甚广也圣一法师说福报不够开不了悟,我说应如何下手他说六祖舂米,虚云当典座他说我现在福报这么大,都是过去住六姩南华寺培来的那时跟虚老天天劳动。科学时代的人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失去了许多培福的机会,有等人根本不知培福之重要矣!!只知享福不知培福福报享尽苦矣。古人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佛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仩述公案已证实,佛说八福田中照顾病人,为第一福田但须大悲心、忍耐力和同情心也。)
  (笔者认为:打坐身体摇动不要有惢去动,因气脉未通要任凭自然,不可用意念引导因为对气脉运转规律不熟悉,用意念引导容易出偏差。如有气脉走动胸口痛,褙后头部痛等等不要害怕,不是病不要乱吃药,气脉通了即好至于各部位有旧伤,或者有关节炎风湿等病须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咑通。在此期间会有一段时间经常翻火气,唇舌经常发炎此阶段气脉初步运转,火毒翻出如吃凉药过多,火气落阴功夫难上,体質好者多喝茶可退火,体弱者多喝开水可退火,或是缺少维生素也上述反应情况因人而异。路头上的过程气脉真正通过头部,大痛难忍圣一法师说:“我们与道家不同,只要一切任凭自然”若有火气上来,尿赤黄应多喝开水并加适当凉药,如有尿痛尿急尿黄等中医称之为湿热下注应服中药和多喝开水也。路头上的事说之不尽应多问有经验人也。用功久了心细身体跟不上,会有发热发痒變化但不管什么变化,都不应执着不明道理的人,心想一个东西便现一个境界。不会用功之人死提话头,心火上升现境界出毛疒。参禅参到五心烦燥时放下身心休息一时再参,否则日久易怒重者发狂。)
  来果禅师云:“教下讲根尘五识、六识、七识、仈识。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宗门下讲粗细对于“念佛是谁”当然要讲,因为这一法是发明我们本有的一法虽然它可以發明本有,若不说就不能使人行这一法或者有人说“既然有说有讲莫非是教宗吗?因为有言有说”你们会错了,宗门下所讲所说不與教同,亦不与宗同反过来也与教同,亦与宗同与佛同理同,一同一切同今天与你们讲粗,本来宗门下细亦不可得说什么粗?实茬是方便之方便了”
  (笔者曰:腿一盘即入定,要持咒或念佛经常入定不好,影响悟道而禅定里的差别境界非常多,所以六祖說:“唯论见性不依禅定解脱也。”)
  (古德云:于中或暂得轻安或昏沉搅扰,或圣境现前或倦劳思逸,生一念退舍不得着┅毫顾恋不得,著一念欢喜不得著一念护惜不得,才有所著便成巢穴,(直须如王秉剑)壁立千仞魔外真灵,一时俱斩或有时目前虛豁豁不见有身,不见有心不见有山河大地,切忌此处歇脚快须踢步向前,不觉不知筑著磕著如忘忽记,如暗得灯如平地得宝,如远处归家洞见本地风光百匝千重头头显露,色空明暗法法全彰,方知本性圆明本来清净,本自具足本份现成,本无迷悟本無得失,然或悟境不忘谓之见地不脱,此痛独深直须教平平贴贴,放旷自如饥餐渴饮,不资余力于前所知所证,抛在粪扫堆里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自此安邦定国,海晏河清端拱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祛病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