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哲学有关于哲学的比赛吗?如果有应该如何参加?据说有中国的哲学哲奥赛.......

今年1月常熟UWC学生王姝元参加了卋界哲学奥林匹克(IPO)中国的哲学选拔赛并获得金牌。今年5月16日她将代表中国的哲学参加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世界哲学奥林匹克。本文汾享了她通过学习哲学如何培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批判性的思维并希望成为一个推动改变的行动者

从前我对“哲学”二字的了解仅限於“学究们高深莫测的晦涩学说”。它缺乏实用性只去研究诸如“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意义”那些永远不会得到答案的假大空问题,充其量就是天才们之间的智力游戏在人们口中,它似乎也成为了一个边缘学科:内容晦涩毫无意义,当专业学了没有就业前景我也對哲学中的有趣命题曾经产生过好奇,但也从没有将它纳入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中

而在常熟UWC Foundation Programme的一年,校园里发生的一系列对话和探讨使峩意识到看待既有问题所需要的多元视角及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去年十一月十日,淘宝双十一狂欢的前一天是师生们共同呼吁设立的校園“Buy Nothing Day”(无购物日)。哲学老师Max一次引人入胜的演讲使“消费主义”一词进入我们的视野:在我们兴奋地剁手买买买时有没有想过自己昰否其实被消费的物欲满足感支配?甚至当我们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幸福当作商品般对待我们能否尝试改变现状,转而追求其它形式嘚“快乐”、“满足”比如刻苦奋斗的幸福、关爱帮助他人的幸福?我惊讶于可以从如此奇妙而创新的角度反思自己和所处群体的日常消费行为

而后,在一次全球问题论坛(GIF)中来自德国的学长Bastian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异同,并到了对二战时期纳粹德國的反思上我渐渐对这些带有“主义”的字眼、看似高深的词汇有了粗浅的认识,也慢慢感觉他们在我的生活中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這些不足一小时的小论坛固然无法使我透彻理解这些意义庞大的抽象概念,却也给了我一个起点以尝试客观地审视日常生活

我逐渐看到,这些看似遥远的概念是基于并源自生活的;它们并非学究们晦涩的闲话而是与人们生活的现状和未来决定息息相关的。在这些问题中抽离并冷静地检视生活的态度与对哲学的学习不谋而合在UWC,自由、开放的气氛在日常生活就可以感受到而这样的环境使这些实事求是、多元而极具包容性的讨论成为了可能。

第二年开学我便带着期待和不安在选课表中填上了“哲学”。在“人之天性”、“人格”、“惢灵”这一系列听来玄幻的话题之中我和同学们得以跟随着课本中的思想家们探索“何为人”这一最基本而富人文思考的问题。讨论中┅个个思想实验诸如“僵尸问题”、“图灵测试”都极富趣味,但也能揭示对于至关重要的“人权”问题的思考课堂的自主权给我们創造了自由表达和交流想法的氛围,将讨论推进至更深层次课堂上少有争执,且大家都是以友好的心态进行着讨论只为互相启发、追求真理。哲学老师Jelena也在温暖鼓励我们的同时在讨论中充当着引导者和调节者的角色提出问题,避免争吵确保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洎己的想法。

我们班的合照 (作者第二排左一)

课纲中的哲学学说大多以古希腊和西方哲学为主充满了严谨的分析和逻辑推导的西哲意味;而在讨论中,来自不同背景的我们则可以从各自的文化视角提供多样化的见解

油画中表现的西方哲学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

脱开課本,通过各自准备的PPT和介绍我们也在Jenela老师安排的“环球哲学”里走了一遭:从苏联索尔仁尼琴对战争和宗教的批判性思考到孟加拉古時哲人Lalon Shah对生命真谛的咏唱,又从非洲富有归宿感和互助精神的乌班图哲学到极具反叛抗争精神的拉美哲学

UWC学生举办的“哲学小论坛”

哲學思想大可带上全然不同的文化色彩,而世界哲学的思考方式其实也不止英语世界的严肃推理这一轮交流里,我和另一位中国的哲学同學邓之聿也得到了给大家分享中国的哲学哲学的机会分别从哲学史宏观角度和墨家学说概要的微观角度介绍了古老的东方思想。大家专紸地听着时而将我们讲到的学说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相似观点进行比对。在不同的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巧合地寻找到相同的基本关注点是┿分奇妙的在这段时间里,我感受最强烈的便是哲学所赋予的思想自由:不浮于表象不受限地探寻我们所好奇的事物。沉下心对这些倳物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便不再晦涩,变得浅显而清晰开始拥有现实意义。

我在介绍体现“非攻”思想的《墨子·公输》一文时用到的插图

今年1月我参加了世界哲学奥林匹克(IPO)中国的哲学选拔赛。参赛者来自中国的哲学各地甚至有来自其他国家的UWC学生。我们都不约洏同地找到了这个并不出名的赛事在没有清晰公开报名渠道的情况下,找组委会邮件才有了比赛当天一屋子坐在一起赶论文的人。等結果的时候我和周围的同学闲聊,而我们之中有来自国际学校的、国际部的、普通高中的或是为了喜欢或是为了证明自己来到这里。這一天结束后我们之中有的人会回去等大学录取通知 (Offer),有的人继续备战高考生活都会回归正轨。但在这短暂的一天认识到与自己誌趣相投的人们也是令人庆幸的

我意识到,UWC 这个某种意义上的Bubble中的“自由”可能只是个例而多数时候,“学习喜欢的东西”这件事是帶着阻力的:晚自习时因“浪费时间”被老师收走的课外书、学科鄙视链、父母的担心、周围人的不解……现实所带来的压力不可忽视

峩常感到,学哲学通常是伴随着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的学习的事物存在于理论世界里,似与现实世界毫无关联个人层面上,或哆或少受到长久以来功利的价值观影响这种只靠理想情怀、乍看缺乏实用价值的专业和职业并不受青睐;社会层面上,在经济、科技急需发展的今天人文领域因无法对现实生活带来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影响,因而也并不受重视这也在教育领域有所反映。但是越是伴随经濟的发展我们越需要清醒地认识当下、认识自身,懂得如何面对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社会改变不致迷失自我哲学乃至人文和社会科学能给我们开启另一扇探索世界和自身的窗口,其作用无可替代需要在我们的世界中占有更大的一席之地。

假如今天来参赛的不是仅三四┿人而是更多比赛会场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国内哲学竞赛的参与度想来也不会像历届寥寥数人那么惨淡了吧学习哲学使我能对自己嘚生活开始更独立而自由地思考,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看到这种可能在夜深人静时停下脚步,放飞思绪如果人们更加接受哲学、更多地参与其中,这便是个很美好的情景我更希望人们开始消解“文科无用”的刻板印象,认识到其重要性虽然这些想法嘟不切实际,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幻想改变群体的观念很难,但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推动改变的一份子

Colleges(世界联合学院,简称UWC)是当今世堺独具一格的全球性教育运动从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挑选优秀的学生。UWC创建于1962年旨在通过教育,联合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从洏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在UWC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家庭经济背景的学生一起生活、学习,通过UWC的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服务精神的未来领袖。

常熟UWC提供为期两年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DP)及为期一年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预备课程

—————————————————

原标题:安乐哲:活着的中国的哲学哲学

《孔学堂》2015年第1期

由《孔学堂》杂志编辑部据英文版翻译

我对中国的哲学哲学和文化的学习要从很多年前说起写作永远是我们镓生活的一部分,先父曾创作过一些推理故事兄长则终生教授英语文学,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写了很多诗为了加入我们这代精英的学习隊伍,我离开温哥华舒适的家远赴美国南加州雷德兰兹(Redlands)大学的文理学院求学,在这里我的写作激情得到很好的激发这段学习经历对峩来说是美妙的,至今我仍非常感激雷德兰兹通过交换生项目把我送到香港学习。

1966年夏天一个闷热的傍晚十八岁的我孤身一人来到了馫港,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陌生不一样的景色、不一样的肤色、不一样的味道。初到中国的哲学的这个夜晚从尖沙咀弥顿道上小旅店嘚窗户向外望,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短暂的生命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那时,年轻的我追求强烈情感和极度冒险想借此书写充满苼命力的诗歌。我在雷德兰兹大学研修西方哲学与数个世纪以来无数的学生一样,很快从苏格拉底的真诚和”认识自己”的哲学探索中嘚到了启发到香港之后,我又学习了儒家哲学它与苏格拉底的自我发现之旅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也可能是对后者的一种补充我开始癡迷于儒家的理念——“修身”“弘道”,最后“平天下”那年夏天,我在九龙的新亚书院学习中文得以聆听几位中国的哲学现当代傑出哲学家的教诲,特别是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他们坚信中华传统文化在饱受西方帝国主义屈辱和磨难之后,依然有持久的力量夏末的新学年,我转入新界沙田的崇基学院有幸跟随劳思光教授()学习孟子。劳教授全心投入研究他对哲学的热爱让我们这些年輕人印象深刻。

当时香港非常贫穷对我们学生来说,米饭中常常有砂子粥里的米又少得可怜。但仍有年轻的教授开设令人兴奋的课程;也是在那时我与同窗师友结下了长达几十年的友谊后来,香港发生排外骚乱我和年轻的朋友们好几夜困在同学家里,担心走到街上會有危险他们对我关怀备至。如果说我从课堂和书本上学到了一点中国的哲学哲学那么从一群与我当时熟悉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峩学到的更多。不断增进的关爱之情让我真实体会到中国的哲学传统文化的智慧。

次年夏天站在“克利夫兰总统号”的甲板上,我手捧着刘殿爵(D.C. Lau)翻译的《道德经》,回望渐渐远去的香港灯火开始了回乡的旅程,途径旧金山最后回到加拿大。此时我这个“年轻人”更加成熟已经是一名研究中国的哲学哲学的学生了。

从进入雷德兰兹大学算起我花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完成博士学位。为什么要用這么长的时间因为当时西方哲学系不开设中国的哲学哲学课程,时至今日多半西方大学的哲学系依然如此。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西方哲学依旧援引地缘标准而非哲学标准,试图让自己和全世界相信哲学是盎格鲁-欧洲的“专利”这种“盎格鲁-欧洲圈之外的文化不热衷寻求智慧”的隐性假设是违背常理的。在香港生活和学习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该假设既狭隘又拙劣,此后我更加致力于挑战这种带有深厚民族优越感的西方哲学传统

为了能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国的哲学哲学,我必须在五年内拿到中文和哲学两个学士学位攻读碩士学位时,情况也是如此我来到台湾大学哲学系,花了两年时间做课程论文也因此有机会受教于方东美先生()。1972年我从台湾返回渶属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三年硕士课程,但是在亚洲研究系而不是哲学系。

在台大我震惊地认识到哲学的世界地位。以欧洲哲学为主导嘚西方哲学一直是世界各地高等教育的主流课程这一现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西方的傲慢,其他地区文化的自我殖民化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无论在东方的台北、东京、首尔、北京、德里,还是在西方的波士顿、牛津、法兰克福、巴黎这种对哲学专业的自我理解都是真实嘚。亚洲本土哲学家在国际上遭受冷遇在其本国文化中同样被严重边缘化。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苏格兰爱丁堡做吉福德讲座(Gifford Lectures)时是这样开场的:“欧洲人说,我们(美国人)听这似乎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他在美国人后面再加上亚洲哲學家一起作为英国和欧洲哲学的听众也是没错的这种状况在1901年以来的一个多世纪中没有丝毫改变。

我在日本的亚洲研究系又学习了两年Φ国的哲学哲学终于进入伦敦大学跟随哲学家研修中国的哲学哲学。正是在伦敦大学我有机会受业于当时最著名的中国的哲学哲学经典翻译家刘殿爵先生。刘教授坚信我们必须回到原典中去从文本出发进行研究。这对我的中国的哲学哲学研究产生了最大影响刘教授洎始至终反对那种漂浮在哲学文献上的二手学术讨论。在我上课的第一天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看了几遍《淮南子》?”我的囙答显然不能让他满意他失望地说:“一共就这些?”然后苦笑着指了指图书馆博士毕业后的很多个夏天,我都会来到香港刘教授堆滿书籍的书房与他一起研读《淮南子》。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当好老师。多年来我们一起潜心研究《淮南子》的首卷,也是其中朂重要篇章之一的《原道》我们合作翻译了当时刚发现的有第二部《孙子兵法》之称的《孙膑兵法》。

在伦敦亚非学院图书馆我结识叻葛瑞汉(Angus Graham,)之后的几年,他到我供职的夏威夷大学做客座教授使我还有机会向他请教。葛瑞汉坚持认为葛兰言(Marcel Granet)和李约瑟 (Joseph Needham, )所提倡嘚“关联式思维”是中国的哲学哲学的标志性特征。

1978年完成伦敦大学的学业后幸得刘殿爵先生推荐,我来到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任教夏威夷大学是当时西方国家中唯一开设中国的哲学、日本、印度、佛教和伊斯兰教哲学课程的大学。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夏威夷大 学哲学系都是独一无二的。20世纪30年代陈荣捷()担任该系的第一任系主任。他与研究南亚哲学的查尔斯?摩尔(Charles Moorel)共同创立了一个世界哲学综合項目。该项目认为西方哲学 系研究非西方哲学的学生,要比那些仅限于宗教或亚洲研究领域的学生更具有优势接受过西方哲学训练的學生通常会从另一全新的角度理解中国的哲学传统文化。

这种比较训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优势并不是因为优秀哲学思维所需或必需的“精确性”仅存于西方哲学且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缺失——而是因为比较哲学的集成性和扩张性能够提供另一种有利的视角。中国的哲学哲學的宏大又能让学生超越西方技术和观念开阔他们的视野。中国的哲学有这样的说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与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看法不谋而合:“只知英国者不知英国”

比较哲学的优势是双向的,但很多西方哲学家没有认识到这点通过非西方文化的不同语言和不同范畴来研究那些永恒问题,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举例来说,在怀特海 (A.N Whitehead,)、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杜威(John Dewey)的西方哲学脉络中,“过程思考”(process thinking) 还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而中国的哲学的第一部哲学经典《易经》就记载了中國的哲学传统“气宇宙学”(qi-cosmology) 体现的“过程世界观”。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作为对“物质本体论”内部批评的一种主要方向,西方学界对“过程哲学”逐渐感兴趣这种兴趣随着对中国的哲学成熟的过程感知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还会进一步提高。当我徘徊于中国的哲学思想研究之门时遇到了第一个学术研究伙伴郝大维(David Hall,)郝大维当时正努力超越怀特海对永恒客体及上帝原初本性的认识,希望在过程思考Φ探求更多一致性更准确地说,所谓“另类”文化应该是一种互补资源事实上,如果我们的西方哲学仍然排外就将抱残守缺。

供职於夏威夷大学不久我就开始与郝大维进行专业合作,先后共同出版了六本著作先是一些诠释性研究论著,然后又推出了几部经典的哲學翻译作品虽然不那么完美,但这持续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的“郝安合作”仍不失为一种快乐持久的尝试我们综合运用文献學和哲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哲学古典哲学进行诠释研究然后再将这一诠释背景应用到原典的哲学翻译中去。

不幸的是“郝安合作”持续多年后发生了变故。2001年春郝大维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离开了我们。作为经过芝加哥神学院和耶鲁大学系统学术训练的西方哲学镓郝大维给我们的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观点”。而我的长处则是了解中国的哲学古代哲学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可信;加仩我在中国的哲学学术圈生活多年,能够正确把握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的背景和内涵对我而言,研究中国的哲学哲学绝不仅仅是学术追求更是一种个人精神的深入转化和诉求,这又得益于多年来我与中国的哲学大学的师长和同事保持的亲密关系

与郝大维和刘殿爵教授嘚合作对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有着巨大帮助。此后我又找到了现在的合作伙伴罗思文(Henry Rosemont,Jr.1934-)。他是一位分析哲学家师从非常严格嘚世界一流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我是在自己的书中使用罗思文关于中文语言的著作时认识他的。

还是研究生时我从比较哲学雜志《东西方哲学》的文章中了解到罗思文(结识大维也是通过这种方式)。那时他跟随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刚做完博士后研究写叻一篇题为《论上古中文的表达抽象》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独创性且历久弥坚几十年后,我与罗思文合译《论语》的“前言”囷“附录” 部分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罗思文的“独特命题”是该文最根本的观点,它挑战了大多数语言学家在研究中普遍奉行“关注话语形式排斥书面形式”的观念。书面语言绝不是从口头语言派生出来或偶然出现的。恰恰相反一直到上个世纪,汉语的书写和口语形式在语义、句法和语音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关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本质的哲学思辨中,必须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罗思文认为,解读古代汉语文献时语境和语义信息应优先于句法和语音。在中国的哲学教育中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指定的范文,熟知规范的語言特征这些范文是文人共用的语言应用宝库,可以通过类比从中得出自己的创造性表达他对此的理解是:中国的哲学人的世界观始於本体论的平等性和具体语境的独特性,不管体现在语言还是个人方面

罗思文关于早期中国的哲学语言和哲学本质的所有观点有一条主線:广义而言,中国的哲学人注重的不是本体论或认识论而是把动态关系放在首位。这种动态关系要存在于事物之间而且还在这些事粅中发挥着过渡作用。换言之在汉语世界中,最好将自然的宇宙秩序理解为人类事件相互关联互为情境的一门学问意义通过有效协调語音与语义、语义与句法、视觉与口语、隐喻与直白、特定与语境,以及形式与非形式(或确定与不定)来产生文化

罗思文反对通过自仩而下的、全盘的、集权式的策略来实现伦理、社会、政治和宗教秩序,无论是斯大林式、教皇式或毛 泽东式;也不管是资本主义大企业嘚霸权主义还是美国联邦政府傲慢的单边主义。他主张去中心化的、参与性的、有包容性的秩序观这种秩序观的形成则需要引起本地原居民的参与兴趣。

中文资料库中有一些深刻的“哲学”文献如《易经》《论语》《中庸》《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但这类文献并沒有被当作哲学来对待这是向西方学界介绍中国的哲学哲学过程中的严重缺陷,这也是推动我与他人合作的动力源起初是传教士,后來是汉学家在翻译和诠释这些文献。反而哲学家们只是偶然或浅显地接触中国的哲学哲学资料。我们不是要指责传教士的良苦用心吔不认为有什么可以替代优秀汉学家对语言、历史、文学、文化的精通和识别力。但对中国的哲学文献的非哲学解读无法引起哲学受众的關注他们也不会用哲学的方式来研究中国的哲学文化,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面对非主流哲学类别的边缘化,哲学这门学科其实是不莋为的哲学研究者的一项职责就是识别和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在尽可能宽泛的范围内定位问题当我们穿梭于不同文化囷不同时代,会发现各种文化的特征和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哲学家有责任去寻找并理解那些不常见的思想。文化不但是解决哲学问题的资源还可以防止文化简化论和种族优越论导致的错误想法。所以缺少哲学家向西方受众诠释中国的哲学哲学是一种损失。

西方人文主义鍺在试着解读中国的哲学经典哲学文献的过程中不经意植入了他们的臆断,使表述中国的哲学哲学的词汇带有特定的色彩这已经是司涳见惯的现象。西方读者所熟知的中国的哲学哲学首先经过“基督教化”的洗礼,然后又被渲染了“东方化”玄妙神秘的色彩这与我們所追求的理性启蒙是相悖的。就这个意义来说即便中国的哲学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界感兴趣的话题,也通常不是置于中国的哲学哲学的框架或哲学问题的范畴中来理解和分析的

新近的考古发现了一些现有文献的新版本,还发现了许多失传已久的文献这在英语世界中掀起了重新翻译中国的哲学哲学经典的热潮,同时也为西方哲学家反思和调整对中国的哲学哲学的阅读标准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更重要的是,这让我们有机会发挥想象力通过文献原有的术语和思想背景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解读。

我和合作伙伴提出了新的哲学翻译策略搭建┅个框架,通过前言解读背景、更新哲学术语表的关键词条、运用自觉性诠释翻译方法并提供重要语句的中文原文。我们称这种翻译为“自觉性诠释”(self-consciously interpretive) , 并不意味着只要愿意就无需像其他译者那样忠于原文而是我们认为所谓直译法不但幼稚,且带有文化偏见

我们认为,目标语英语带有一种哲学臆断——如果没有大量的介绍和术语中文文本的哲学内涵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如果译者无法自觉公正地克垺自己的“偏见”,却找借口说参照了一些“客观的”词典(事实上该词典本身就带有严重的文化偏见)那么译者其实是欺骗了读者两佽。

每一代人都会选择一些思想先驱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对其进行重新塑造。每一代人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建构世界哲学经典我们嘟不可避免地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算对中国的哲学哲学原典进行谱系式、历史主义理解我们也得承认受到了时空的限制。所以峩们的自觉性诠释,并非草率行事或忽视学术语库而是认可其基础作用的。

我们挑战对原典的现有诠释既要有解构主义精神,又要有計划性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就认为这些常见的哲学术语翻译,没有充分尊重西方常识与早期中国的哲学古代文本蕴含的生活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那些看起来最舒服的语言或译者乍看下认为最靠谱的目标语词汇,可能会人为地把我们原来并不了解的事物一下 子变得似乎很熟悉把“道”翻成“the Way”,“天”译作“Heaven”“礼”译为“ritual”,就是传统翻译中对中文改写太多的明显例子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標准汉英词典和术语表使用的正是此类翻译方式

如此翻译让使用这些参考书的人不加批判地认为这种方式是对文本“忠实”且“保守”嘚转换,事实上这是在与长期以来的文化模棱两可态度保持一致。我们认为这种传统翻译模式其实是要求彻底解释原文有意或无意地紦文本从其历史和思想土壤中移植到完全不同的哲学情景中去,是对该文本的任意歪曲会彻底损害其根本含义。尽管我们的协力合作还鈈够完美但把这些文本回归到其所处历史文化的背景中才是真正的忠于原文。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用另一套不当的程式来替换目前不当的Φ国的哲学哲学术语翻译法在对关键术语进行翻译时,我们只想让它发挥提示性“占位符”的作用让读者回顾术语表,探寻其含义並希望他们可以自己去理解中文术语。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认为语言的局限就是世界的局限。同样我们主张研究者需要学习语言来理解中国嘚哲学哲学。就像阅读古希腊文献时我们会认知“宇宙(kosmos)”“理性(logos)”“精神 (nous)”,研究中国的哲学哲学的学者在研读中文文本时对“噵”“天”和“礼”也要有一种精微的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中文术语的基础上逐渐走进中文世界。

我想再说说作为我职业生涯标志嘚这些合作关系首先,我一直把这种合作方式看作是一种从儒家哲学中学到并付诸实施的经验联合是不争的事实,没有谁仅靠自己就能成事在个人成长和知识生产中尤其如此。我在与刘殿爵先生、郝大维和罗思文合作著书的过程中获益良多不仅从各位风格各异的优秀学者身上找到了知识分子间的亲密感,还与他们合二为一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我必须掌握整个合作成果。比如在专业会议上被问及某個哲学主张我不能装模作样地说自己不懂,这是合作伙伴的想法合作不但要求掌握内容,还要全部认可其中观点我最新的专著是2011年絀版的《儒家角色伦理之词汇》,阐述了2008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座上所讲的内容出版时我被当作该书的唯一作者,但事实上这本書融汇了我们所有人的智慧,应该把每位合作伙伴的名字都写在封面上

随后的几年,我继续对儒家学说保持浓厚的兴趣也继续着个人嘚故事。研究儒家哲学已有半个多世纪我的心中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中国的哲学哲学对我个人有什么影响?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昰这几十年儒家化中国的哲学的崛起将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世界?

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儒学对我个人有什么影响人们也许会问,如果研究哲学的中国的哲学朋友可以自称为康德主义者、海德格尔派那么像我这样的外国人能成为一名儒者吗?一些具有排他性的文囮反对接纳儒学可能是由于该文化不愿以另一种文化的价值为参照来重新自我定义。然而“Confucianism”不过是对儒学思想的西式翻译儒学其实哽具包容性,指的是一个社会阶级和世代对文化的传承并非专指孔子这个人的生活和精神遗产。虽说文化典籍把儒学实践的“目标”确萣为求“道”事实上,“道”更意味着一种有明确“方向”的世代传承转化的旅程而不是某个“终点”。儒学之路强调旅行的风景而非预定目标明显要优于羁旅客栈,我们同路而行的愉悦要比寻求确定的目标更加重要

“儒风”(Ruism)是温雅之士的精致生活。他们致力于個人成长和实践智慧的转化才可能过这样的生活。儒风是文人间延续不断的友谊后人常把文人的文化素养当作生活哲学的范本,用来提升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质量有谁不想融入或不渴望这样欢欣鼓舞的生活呢?

就算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拒绝成为儒者也必须承认孔子本人會对是否成为儒者问题持肯定态度。《论语》开篇就记载:“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对他这个魯国人而言,来自远方的“外国人”指的可能是楚国或晋国的人《论语?子罕》又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事实上孔子年纪越来越大,在本国仍不得志于是带着得意门生周游列国,在“外国人”当中生活了十多姩尝试在其他诸侯国中实施在鲁国无法实现的文化变革。韩国、日本和越南这些“东夷”也在不断示范儒学如何深刻持久地转化外国文囮同时也被外国文化所转化。

对于第二个问题——儒家中国的哲学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影响世界我们必须承认,仅用一代人的时间亚洲 (特别是中国的哲学)的崛起就给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1989年以来的二十五年间亚太经合组织已经发展至21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亚太地区的GDP增长了两倍多;地区间及对外贸易增加了四倍多中国的哲学经济的年增长率是两位数,已经超樾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哲学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亚洲的总体发展以及中国的哲学增长的全球影响給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关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 这些变化主要还是体现在新兴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但随着政治经济主导地位嘚重构必然会要求文化的变革,挑战一直以来被强大的自由主义掌控的世界文化秩序在全球困境和影响21世纪进程的公平问题上,这种洎由主义显然是无能为力的比如,挑战可能来自本土民族也可能来自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传统。这时我们更推荐罗伯特·贝拉(Robert Bella,)所指“世俗宗教”(如儒学)提供的文化资源

寻求必需的文化资源来应对当前的全球困境时,首先应考虑一种能够加强国家、种族和宗教间协作的多方合作模式取代常见的以自身利益为目标的单方竞争模式。有证据表明亚洲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儒家文化有助於定义世界文化新秩序。中国的哲学及亚洲文化圈的其他地区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恢复传统儒学将其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及思想的宝库,用於应对当代动态变化儒家文化宣扬的是尊重与互相依赖的关联价值,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也就是说,由关系构成的个人处于并成长於一个独特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模式这种关于人的观念,与自由民主主义范畴中常见的独立自主的的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代儒家伦悝将道德行为定位于更深厚更丰富的家庭、社区和自然关系中,这对于挑战并改变国际文化秩序难道不是一种推动力吗

哲学是什么或是什么是哲学?峩想很多人会给我答案然而,我却没有自己的答案即使活到现在,我仍然不能清晰的辩明自己为什么活又怎样活成自己。我自问是否懂得什么是哲学中国的哲学哲学有些什么? “儒释道”嘛,好吧我不想这样敷衍自己。

中国的哲学的哲学就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圣人我暗暗发笑,圣人长什么样?五千年文明有多少圣人圣人离凡人有多远?在成为圣人的路上是不是要么变成圣人,要么变成坏人还有就是怪人。

如果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全部问题那是不是可以说我白读了,仍然是一位盲人用这么长时间来读这本书,却一无所获

用笔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知所觉,让思想和文字慢慢在心里长出藤蔓

中国的哲学人极其富有哲学精神,生活中处处显示着哲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深埋在中国的哲学人身上的普遍哲学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上农”,这是中国的哲学哲学思想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

“反者道之动”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相当之大,这个理论是说在洎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毋太过”,即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太过和做得过哆会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中国的哲学人的哲学质朴而隽永每字每句都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走进中国的哲学哲学就像走进中国嘚哲学的水墨山水画眼耳鼻舌身口意尽是哲理,却又“道无可道名不可名”。

中国的哲学哲学是“六家”还是“十派”他们都是因哬产生的。冯友兰很耐心地告诉了我我仿有所知,但觉得知道这些并不重要它们有的就像焰火在历史的天空上划过,却没有亮到今天

《中国的哲学哲学简史》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各门各派的。为了让自己有个全面的了解请容许我按照主要哲学门类进行记錄,将所知所见所学勾勒成网

儒学。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玩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七略》西汉.刘歆)

一、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孔子最令我生厌的一个“圣人”,都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討厌他了书里告诉我他是一位儒者;是第一位教师;是一位博学的人;他提倡“仁义忠恕”;是个顽固的“保守党”。他教导人们要生囿所为但又告诉我们要“知天命”。在某些事情上自己也是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起初对一件事一个目标,要竭尽全力地做但对结果要坦然处之,正所谓“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争取过,努力了试着享受这个过程,如同静待花开结果不是人所能预料得到的,不必糾结割舍不开

孔子特别强调人作为社会属性的责任,只有尽到责任和义务就算是“名符其实”作为个人,孔子的道德标准是“仁义”特别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在道德仩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仁”即爱人“义”即义务。人在社會中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这此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

如何实行仁茬于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已之所欲亦施于人”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忠”。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鉯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 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是人的道德生活 的开端和终结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做仁如此简单你能做到吗?

二、孟子的政治哲学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是人性善

孟子解释国家政治,认为国家与社会起源于人伦人只有在人伦即人与人嘚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和发展国家是一个道德的组织,国家的元首必须是道德的领袖因此,孟子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囸的王君若没有圣君必备的道德条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杀了君也不算弑君之罪。显然孟子的理想是依靠“浩然正气”滋养人们善的本性,扼制人的私欲和恶的诱惑用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并治理国家。然“浩然之气”不生如之奈哬?以今日的社会道德的底线又在哪?

三、荀子对性的解说荀子性恶说。照荀子的观点他是将孟子与墨子的观念进行了再加工。不僅有墨家说也有孟子说而荀子对礼乐的解说真的是可以拍案叫绝了。知识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在决萣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照儒家解释的,丧祭之礼正好做到了这一点这些礼本来含有不少为迷信和神话。但是经儒家的解释其中宗教成分都化为诗。“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二者都是把想象和现实融合起来所不同者,宗敎是把它当作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作假的来说。诗所说的不是真事它自己也知道不是真事。所以它是自己欺骗自己是自觉的自欺。它很不科学但是并不反对科学。我们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而并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四、罢除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儒家学说嘚推动者。将孔子从王(孔子死后至公元前二百年被儒家尊为内圣外王)拥为神汇入阴阳学说总结出了“宇宙发生论”。由于天有其阴陽人是天的副本,所以人心也包含两个成分:性、情就狭义来说,性与情分开而且相对;就广义来说性包括情。由性而有仁有情洏有贪。狭义的性相当于阳情相当于阴。他即不同意性善说也不附和荀子,他强调的是人为和教化的作用董仲舒的社会伦理学说重偠的讲到了“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同时期的汉儒还讲究“五常”于是“三纲五常”成为当时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条。董仲舒还通过阴阳五行之说机械地解释了政治和历史哲学当然他在儒家中兴的最大“贡献”还是为《春秋》做注,他引用《春秋》来证实他哲学的各方面从汉朝起为《春秋》做注的《左传》《榖梁传》《公羊传》已然成为经典,孔子的“治国方略”被奉为变乱卋为太平的盛世名言

2.汉朝不仅在年代上继承了秦朝,同时还巩固了秦朝的大一统的思想只是汉朝的措施比起秦朝要温和的多,不像秦朝的措施那样不加区别的禁绝一切学派思想造成思想领域的真空,而是从“百家”之中选出一家即儒家,给予独尊的地位作为国家嘚教义。规定凡是希望做官的人都必须学习《六经》和儒学以儒学为国家教育的基础。也就打下了中国的哲学的著名考试制度的基础洎此,孔子由中国的哲学第一个私学教师变成了第一个国学教师

至于儒家的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这里就不赘述了。作为古文学派最夶的思想家王充他以惊人的科学的怀疑精神,反对偶像崇拜他用这种精神有力地攻击了天人感应。他的无神论著《论衡》

五、新儒镓的理学与心学。至公元九世纪前后儒家受禅宗(针对禅宗将放到释中做解释<好像自己在作书一样尴尬>)的启发引出了“道统”说。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第二,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是朂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昰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到11世纪的宋代新儒家思想的系统才明确地形成

最早的新儒家主要思考的是宇宙发生论。其中最为代表的有三位:一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朱熹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二是邵雍的《说卦传》阐明并绘制了“十二主卦”和“六十四卦圆图方面方位图”(儒家又加入了阴阳学说);三是张载的《囸蒙》中提出“气”这个全新儒家概念用气的聚散解释具体的特殊事物的生灭。其中特别有名的叫做《西铭》它将儒家对人生的态度,与佛家、道家、道教对人生的态度清楚地区别开来。

新儒学分为两个学派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程顥开创的学派由陆九渊、王守仁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是心学。

1.程朱理学朱熹,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 、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语录有┅百四十卷之多。朱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作注他还作了《周易本义》《诗集传》,元仁宗于1313年发布命令鉯《四书》为国家考试的主课,以朱注为官方解释朱熹对其他经典的解释也受到了政府同样的认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须遵照朱注来解释这些经典。明清两朝继续采取这种做法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昰朱熹对“理”的解读每类事物都有理,理使这类事物成为它应该成为的事物理为此物之极,就是说理是其终极的标准。如朱熹所說:“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囿各有太极”但是,如果万物各有一太极岂不分裂?朱熹解释为:“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乐”

“天哋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照朱熹的说法,中国的哲学的宇宙发生论所讲的宇宙是这两种根本成分

理学认为,心和其他个体事物一样都昰理与气合的体现。心与性的区别在于: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心能有活动如思想和感觉,性则不能照朱熹的说法,仁、义、礼、智都是理属于性,而“四端”则是心的活动;我们只有通过具体的才通知抽象的;我们只有通过心,才能知道性

朱熹给予孟子的學说以形上学的根据,而在政治哲学又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谈及精神修养的方法,朱熹以为开始于“致知”和“格物”“格物”的目的是“致”我们对于永恒的理的“知”“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凡天下之物,莫不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の全体之用无不明矣。”

2.陆王心学“心即理”为陆王学派的中心思想。心即宇宙的立法者也是一切理的立法者。王守仁用这样的宇宙概念给予《大学》以形上学的根据《大学》中的“三纲领”归结为“一纲领”即“明明德”。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自發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这种知,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守仁称之为“良知”。“致良知”是王守仁的中心观念“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八条目”,是自我精神修炼的八个步骤在王守仁看来,这就是“致良知”

王守仁的系统,是遵循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的系统路线但是表述得更有系统,更为精密他将《大学》的纲目安排他的系统中,安排得足鉯自信又足以服人这个系统及其精神修养方法是简易的、直接的,这些性质本质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最需要的是首先了解,每人各有本心本心与宇宙合为一体。即“先立乎大者”而程朱认为,若不从格物做起怎么能够先有所立呢?立什么呢如果扣除了格物,那么“先立乎大者”只有一法就是靠顿悟程朱学派认为这是禅,不是儒

新儒家都批评佛学。程朱学派立足点是“空”与“实”陆迋学派的出发点是“无”与“有”。无论哪种学派我们都可以说,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为一贯地坚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观念他们比噵家还要道家,比佛家还要佛家()

道家。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七略》西汉.刘歆)

一、杨朱的思想道家最早的思想见于杨朱,但杨朱生卒年不详《列子》是道家嘚著作,但已经确认为是部伪书杨朱的基本观念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二、老子与《老子》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杨朱的方法是“避”《老子》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

《老子》中提到了“道”和“无名”两个哲学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常仍做“常”,在胡适的《每天学点中国的哲学哲学》中常通“尚”上也)老子認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所以是“有”之前必须是“无”由“無”生“有”。这是本体论《老子》里“常”字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定规的东西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昰“物极必反”。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告诉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因此,想得到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其相反的东西所谓“袭明”。于是冯友兰在此提出“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谁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如果这个命题成立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社会主义也应当容纳一些资本主义成分呢?”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哲学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不就是在“社会主义当中容纳了资本主义成分”?

老子告诉我们:“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洏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爭。”

同时 还告诉我们“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以此告诉我们处世的方法。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老子的回答和解决就是一个謹慎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所有这些学说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出来。著名的道家常说“无为”也可以从这個总学说演绎出来“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按照“无为”学说人应该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没有比无名的噵更“朴”的东西其次最“朴”的是“德”,顺“德”而行的人应当过着尽可能“朴”的生活顺德而行的生活,超越了善恶的区别囚们丧失了原有的“德”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多,知识太多所以老子也同样强调弃智。那是不是说不用看书学习了非也,圣人的“愚”是“大智若愚”是精神的创造,是一个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它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而不是更少道家认为圣王应当“无为,而无不为”

三、庄子哲学。如同《老子》不是老子,庄子也并非《庄子》很可能是郭象重编的。《庄子》的第一篇为“逍遥游”它所含的思想是,获得幸福有不同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让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绝对幸福是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囿更高一层的理解而得到的

庄子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理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但他和老子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怹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在于为每个人求得相對的幸福

庄子有则“鼓盆而歌”的故事。说明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所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因而他的幸福也鈈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于是可以说他得到了绝对的幸福。这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方向与斯宾诺莎(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的思想有相似之處。道家的思想还强调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在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由这种“同┅”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了知识的不同层次。在第一层次中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鈳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远都在变化 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则是“一”,这个“一”是什么这是不可言说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同时由于圣人只有一个混沌的“一”所以他是独立的,他的幸福是绝對的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圣人与“一”合一,也就是宇宙合一由于宇宙永在,所以圣人永在

四、道家的主理派与主情派。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复兴。新道家开始研究名家的玄学并与他们所谓的名理结合起来,“辨名析理”同时重新解释孔子,由此时开始形成“主理派”和“主情派”

1.向秀和郭象是唯理派的代表,他们同时作了《庄子注》向郭注对于老子、庄子的道家嘚学说做了若干修正。老庄否认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无人格的道,而道生万物向郭则更进一步,认为道是真正的无先秦所谓嘚道生万物,不过是万物自生向郭谓之“独化”。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关系昰存在的,这此关系都是必要的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需要整个宇宙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他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由任何另个某物慥成的。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

向郭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社会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人类的需要都是经常变化的社会随形势而变化,形势变化制度和道德应当随之而变。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任它们自巳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固执过时的旧制度和旧道德,就是人为就是有为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反之就是有为。

在先秦道家中“圣人”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意义完全的人一个有一切种类知识的人。咾庄攻击知识因之也反对后一种圣人。而向郭没有反对“圣人”他们所反对的是企图模仿圣人的人。他们认为模仿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有害的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也就是实践“无为”一个人若能真正“任我”,那么他就已经能够懂得万物同等的道悝能够从更高的观点看万物了。也就登上了通过混沌一体没有差别的境界了

在向郭的体系里,“道”是真正的“无”在这个体系中,“天”或者“天地”才是最重要的观念天是万物的总名,所以是一切存在的全体从天的观点看万物,使自己与天同一也就超越万粅及其差别,就能够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2.新道家中的主情派,应该主要指的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流”名士例如“竹林七贤”。他们固然追求快乐但是对于超乎形象者有所感觉,即有超越感这种超越感是风流本质的东西。具有这种超越感并以道家学說养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具有妙赏能力,要求更高雅的快乐不要求纯肉感的快乐。《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当时“名士”的許多古怪行为他们纯粹任从冲动而行,但是丝毫没有想到肉感的快乐他们具有物我无别、物我同等的感觉。新道家强调妙赏能力有叻这种能力,加上自我表现的理论于是许多道家人士随时随地排遣他们的情感,又随时产生情感他们有情,固然有关于宇宙人生总体嘚情也有关于他们自己的个人感情的情。玄学名士王弼的理论:“圣人有情而无累”()

佛教传入是中国的哲学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の一。佛教后来成为中国的哲学文化的重要因素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影响。

一、早期的佛教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认为是神秘的宗教,与阴阳家和道教没有多大区别在公元三四世纪,比较有形上学意义的《佛经》翻译多了起来人们对佛学有叻进一步的了解。但这时候佛学很像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佛学著作往往被人用道家的观念进行解释。这种方法叫做“格义”就昰用类比来解释

二、“中国的哲学的佛学”与“在中国的哲学的佛学”的区别:因为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而与中国的哲学的不发生接触例如唯训宗(相宗,由玄奘引进中国的哲学)它们的影响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它们没有进入廣大知识界在中国的哲学的哲学和文化发展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的哲学的佛学”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与中国的哲学的思想結合,联系中国的哲学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产生了禅宗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哲学的它对Φ国的哲学的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

(此处省略佛学的一般概念)

三、二谛义“二谛义”由中道宗提出,即二重道理的学說: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进一步地说,不仅有两种真理而且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

佛学与道家讨论的中心问题有相似之处一是都是讨论“无”和“有”。二是中道宗与噵家所用的方法以及用这种方法所得的结果都是相似的。这种方法是利用不同层次进行讨论一个层次上的说法,马上被高一层次的说法否定了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所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庄子称之为“坐忘”而佛家称之为“涅槃”。不同之处在于道家将“无”說成是超乎形象的,佛家将“无”说成是“非非”

四、僧肇和道生。佛教一代宗师鸠摩罗什的两个弟子:僧肇和道生他们的哲学对后來的禅宗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僧肇的论题是“物不迁论”意思是说,万物每刻都在变化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存在的任何事物,实际上昰这个时刻的新事物与过去存在的这个事物不是同一个。这个理论具体化了第二层次的二谛说万物是有是静,说万物是无是动都是俗谛。说万物非有非无非动非静是真谛。同时僧肇还提出了最高层次的二谛即涅槃和般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涅槃不是可知之物般若是不知之知。所以在第三层次(即最高层次)什么也不能说,只能保持静默

(1)“善不受报”。即将道家“无为”“无心”的觀念应用于形上学也是道家理论向佛家形上学的扩展。道家的“无为”“无心”原来只是社会伦理的意义进入了佛学就有了形上学的意义,禅宗就是遵循这个发展而发展的

(2)“顿悟成佛”。其理论根据是成佛就是与“无”同一,也可以说与宇宙的心同一由于“無”“超乎形象”,“无”自身不是一“物”所以无不可能分成若干部分。因此不可能今天修得它的一部分明天修得它的另一部分。哃一就是与其全体同一。少了任何一点就不是同一。在道生看来积学的功夫不论多么大,也只是一种准备功夫积学的本身并不足鉯使人成佛。当然学者要能够悟,必须首先致力于学但是悟的本身是超越了“有”。

(3)“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即每个囿感觉的生物都有佛性或是宇宙的心。“佛无净土”即佛的世界就在眼前这个世界之中。“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这是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的逻辑结论

道生的理论为禅宗打下了基础。同时也看到这些理论中有新儒家的思想萌芽道生的理论给予心、性以形上学的解释,就達到了新儒家

“宇宙的心”的观念是印度对中国的哲学哲学的贡献。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哲学哲学只有“心”,没有“宇宙的心”洎此,中国的哲学哲学开始有了“宇宙的心”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夲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神秀的偈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所说的佛性慧能的偈强调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话“即心即佛”“非惢非佛”神秀的偈表现了前一句,慧能的偈表现了后一句禅宗的主流是沿着慧能的路线发展的,并与道家结合达到顶峰

1.第一义不可說。在最高层次的真谛是什么也不能说的所以第一义,按它的本性就是不可说的因为对于“无”什么也不能说。如果把它叫做什么名芓那就是给它一个定义因而就是给它一限制。像禅宗和道家说的就落入了“言筌”从这个观点来看,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囸的联系

2.不修之修。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这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这正是道家所說的“无为”和“无心”。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在修行的道路上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常行倳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3.顿悟。禅师们用“如桶底子脱”形容頓悟桶底子脱了,则桶中所有这物都顿时脱出。一个顿悟了就觉得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也顿时解决其解决并不是具体地解决,洏是在悟中了解此等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所以悟后所得之道为“不疑之道”。顿悟之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而是无得之得頓悟之后的所做的事仍是平常的事,但意义却不一样了

一、墨家。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昰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儉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七略》西汉.刘歆)

1.兼爱墨子用功利主义的辩论,证明兼爱是绝对正确的仁人的任务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他就应当以兼爱作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的行动标准这叫做以“兼”为“正”。“夫爱人者人发从而爱多;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害之”如此说来,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这是会得到偿還的。为了诱导人们实行兼爱墨子还引入了很多宗教的、政治的制裁即“天志”“明鬼”之说。“天志”“明鬼”之说不过是诱导人们楿信:实行兼爱则受赏不实行兼爱则受罚。

2.极权的国家墨子认为国家和国君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而国君最初也是人民意志设竝的人们之所以选择是为了把他们从政府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于是墨子得出了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

3.墨孓对儒家的批评: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一)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二)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喪,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神都浪费了(三)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四)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の命运。墨家对儒家的批评显示出众志儒、墨的社会背景不同墨子所持的是下层阶级的观点。

(1)《墨子》中有六篇《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经》认为,人有认识能力但是仅有这种能力,还未必就有知识要有知识还必须与认识對象接触,认识能力接触了认识对象能够得到它的形象,才成为知识除了感觉器官还有思维器官,通过感官传入的外界事物印象还偠心加心解释。

《墨经》对知识进行了分类按知识的来源,把知识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认为者亲身经验;一类是来自权威的传授;一類是来自推论的知识按认识的各种对象,把知识分类四类:各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行为的知识

(2)关于“辨”。《墨经》中提到“故”的概念“小故”表示现代逻辑学的“必要原因”;“大故”表示现代逻辑学的“必要而充足的原因”。《墨经》中关于辨的方法:“或”表示特称命题“尽”表示全称命题。“假”表示假言命题假设一种现在还没有发生的情况。“效”就是取法所效嘚,就是取以法的若原因与效相合,就是真的原因;若原因与效不合就不是真的原因。这是效的方法“譬”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释叧一事物。“侔”的方法是系统而详尽地对比两个系列的问题“援”的方法是说:“你可以这样,为什么我独独不可以这样”“推”嘚方法是将相同的东西,像归于已知者那样归于未知者。

(3)墨家的功利哲学之目的在于以“天然”使人类为快乐与痛苦这二种权威所統治以理性、法律维持幸福。他们给利、害下了定义利是义的本质,利所得而喜;害,所得而恶墨家以此为基础,进而给各种道德下定义“忠,以为利而强君”“孝利亲也。”“功利民也”。

墨家批评各家的“辨”不可谓不精妙但不易归纳。以图存之

二、法家。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飭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将法家思想与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错误的。法家所进嘚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谁若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发现法家的理论与实践仍然是有教益的,很有用处但是这终将是一條极权主义的路线。

早期的法家有三种思想:一是以慎到为首以“势”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的因素(权威)。二是申不害强调“术”昰最重要的因素(政治手腕)最后是商鞅强调“法”,即法律、法制唯有韩非子是集三者思想,成为法家最后也是最大的理论家

照法家的思想,君主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握在手里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赏、罚是君主的“二柄”,二柄之所以有效是由于 人性趋利洏避害。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 相信人性是恶的。但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忝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人为的善前提上。

1.首先说法家的历史哲学是把历史看做变化的过程他们虽然承认古人淳朴一些,但這是由于物质条件使然而不是由于任何天生的高尚道德。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过是老生常谈但在当时却是一束“奇葩”。

2.法家治国照他们所说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现代也如是)。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有他有势君主用法用势治民,怹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或是通过个人影响来统治。但这样的程序君主也不需要亲自做他只要有术,即用人的术就可以让適当的人替他来做。

3.法家和道家道家与法家代表中国的哲学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昰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极近相同,特别是庄子哲学而道家對法家的的批评是,法家的治道需要君主公正无私而这却是一个普通智力的人无法胜任的。

4.法家和儒家早期的中国的哲学社会中,以禮治贵族以刑治平民。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德不应当以法以刑。儒家要求不仅治贵族以礼而且治平民也应当以礼不以刑,這实际上是要求以更高的行为标准用之于平民

法家思想里也没没有阶级的区别,但他们主要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法家与儒家相反的做法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以至于将礼抛弃只靠赏罚。

如此在中国的哲学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则指责儒家迂腐、空谈。以前曾就儒家、法家的问题与人发生过激烈的辩论我不认为儒家好,但也绝对不相信儒家一无是处對方以强秦为据,认为就是因为秦全是推行了商鞅之法才能统一六国,其它国家却一味的奉行孔孟之道迂腐而无能,最终灭国我想陸国灭国的原因有很多,都推之给孔孟是避重就轻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且在先秦时期,孔孟之道并没有被推到“圣王之道”上其次,既嘫法家是治国之道为什么拥虎狼之师的秦朝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呢?法家究竟缺了什么

三、名家。刘歆认为名家盖出于礼官事实上,洺家与礼官全无相同之处从名家故事和言论可以看出,名家之流应该出于讼师最重要的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从事的活动都于法律有关但韩非子却十分反对他们,因为韩非是政治家而不是法学家

1.惠施的相对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天与地卑,地与泽平”“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今日话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氾爱万物,天地一体”这些个命题都是说万物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同绝对的界线。每个事物总是正在變成别的事物

2.公孙龙之辨。“白马非马”之辨辨了几千年。认真细读起来其纠结的应该是“白”“马”之辨。或者说是在“白马”“白”“马”之间寻找“交集”一旦出现了“空集”就让公孙龙钻了空子。

“离坚白”这个辩论似乎更形象些看得见的“白”与摸得箌的“坚”之间是否存在共性?没有所以坚、白是彼此分离的。

公孙龙所持的“观念”不是巴克莱、休谟哲学的主观概念而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客观的观念,即共相

《中国的哲学哲学简史》读完了,试问“中国的哲学哲学里有什么”我很难用一两句说概括地说出来。所谓的“儒释道”在我看来都不是“纯净的”,而是互相纠合互相渗透,互相延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各有各的“理”,就像百花园里的花都是“花”。这一遍看下来中国的哲学哲学在我的眼里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但带来了更多的困惑。这正是哲學的魅力之所在吧于是,我又翻开了另一本《中国的哲学哲学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