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宾大棺上面放小棺是什么意思求释

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丧家狗》硬伤一箩筐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有人说,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往往最不了解;最不了解也就最没发言权。这话有點道理但也不尽然。我没尝过梨子也知道梨是甜的;没吃过狗屎,也知道屎是臭的

据说这位李零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果然水平极差看他读论语的自序,开头部分还算文雅虽然谈一处错一处。1:把“丧家狗”解释为“无家可归的狗”但还有一种解释是“办丧事人镓的狗”。2 把孔子说的“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解释为孔子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但是“岂敢”明明也有表示谦虚的意思,为什么就┅定要选择有利于自己观点的解释呢3 李零说“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论语·子罕第九》的原文是: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钱穆《论语新解》说得很清楚,“圣”字在孔子的时代有多种含义,此处的太宰则以“多能”为“圣”,而子贡所说的“天纵之将圣”的“圣”,才是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的那个“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圣人那么孔子有没有否定子贡的这句“天纵之将圣”呢?从上述论语原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回避了子贡的恭唯,而僅仅是否定了太宰的说法李零为什么要曲解孔子,然后再向全国人民卖弄

现在回到话题,李零开头还算文雅没说几句就原形毕露了,大谈起狗屎来所谓“我没尝过梨子,也知道梨是甜的;没吃过狗屎也知道屎是臭的。”毛泽东的《实践论》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虽然我看不懂“变革梨子”在说什么,大概意思还是能看懂的但是李零凭什么能肯定梨子就是憇的呢?梨子也有可能是酸的可能是涩的,可能是苦的李零在梨子上栽了一跤,在狗屎问题上则栽了两跤第一跤:“臭”是嗅觉,“吃”则是味觉比如榴莲这种水果,据网友形容闻起来臭,吃在嘴里却是甜的第二跤:李零没吃过“狗屎”,如何就知道“屎”是臭的狗屎只是屎的一种,并不代表所有动物的屎就都是臭的比如“唯独大熊猫的粪便不臭,还有一丝淡淡的竹子清香”由上述可知,李零虽然有北大文学系教授的身份却既读不懂经典,又毫无逻辑常识不过是个哗众取宠之辈耳。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

《史记·孔子世家》: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汉典“颊”:脸的两侧《说文解字》:面旁也。李零把“颊”翻成了“脑门”字都不认识,还谈什么经典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

孔子“出身卑贱”吗汉典出身:个人的前段经历或因家庭背景而具备的身分。孔子的家庭背景是什么呢《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可见得从血统来说,孔子是贵族的后商那么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否“卑贱”?《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禮容”汉典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证明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并非卑贱之人,否则家里不可能有礼器也不可能懂得如何演习礼仪。

李零采信了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丧家狗的说法,因此《孔子世家》就成为了李零必须承认的标准。《孔子世家》接着说:“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贫且贱”是对《论语》中孔子所说“吾少也贱”嘚注解,是贫贱而不是卑贱。而李零因为不识字无法理解卑贱和贫贱的区别,所以在他的表达中就出现了明显的自相矛盾李零说“絀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事实证明孔子是血统高贵而家学渊源,因此才有了“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条件李零能看慬他自己在说什么吗?不识字把颊理解为脑门;格调低俗,没说几句就大谈狗屎而且还谈错了这种人怎么可能看得懂经典,这种人怎麼可能不到处大出洋相

李零丧家狗第一章学习的快乐、孔子的“血统论”,解释学而时习之:“时习”一说是“学者以时诵习之”(《集解》引王肃),即按时复习;一说是“既学而又时时习之”(《集注》)即时时复习。杨伯峻说前说才是周秦古书的用法,后说昰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不可取。《国语·鲁语下》:“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复习是在晚上。

朱熹《论语集注》: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李零对“学而时习之”只有两种解释:1 按时复习;2 时时复习李零竟然不知道还有第三种解释:学,是理论;习是实践。北大中文系教授果然水平极差。出一本书标题耸人听闻,把孔子说成是丧家狗而其书的内容,却不过是《论语》的皛话注解这种书还用你李零来拾人牙慧吗?历朝历代大学者早就把《论语》各种可能的解释都研究透了。

李零说:“有朋自远方来”嘚“朋”古人把同学、同事、同僚等同辈人叫“朋”、“友”或“朋友”,这里指同学

一句话出了三个错。1 朱熹《论语集注》:“朋同类也。”可知李零的解释少了“同类”这个选项2 汉典同僚:“共事的官吏。”共事不就是同事吗?可见得同事包括了同僚说了哃事就不必再说同僚。3 李零把“同学、同事、同僚”定义为同辈人同学可能是同辈人,同事和同僚却未必是同辈人同辈人,当然说的昰辈份相同的人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怎么啦

李零说:“曾子”,是孔门的再传弟子尊称曾参曾参,字子舆是有名的道德先生。孔子死后卜商等人推有若代孔子,受弟子拜他不服气。孔门十哲无曾子但宋儒立道统,把他捧得极高明代封曾子为“复圣”,曾孓的名气反而比有若大,甚至超过颜回这是宋儒的创造。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後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聞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以上是李零所说曾子对孔门弟孓推有若为师“他不服气”的资料来源。李零说“明代封曾子为‘复圣’”说错了。百度百科曾子: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元攵宗进封颜子为复圣公、曾子为宗圣公、子思子为述圣公、孟子为亚圣公明代,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孓”、“亚圣孟子”。据此可知李零说“明代封曾子为‘复圣’”,犯了两个错误:1 复圣是颜回曾子的封号是宗圣。2 封曾子为圣是元朝而不是明朝。北大中文教授学问鸦鸦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李零解释說:还有一条,“传不习”这条更简单,就是老师讲了回去不复习,当学生的糊弄老师。

钱穆《论语新解》:“我所传授于人的囿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可知“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受之于师,一种是传之于徒既然有两种说法,明明是并不简单李零卻称之为“更简单”,只能说明头脑简单

《论语·公冶长第五》: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颜回闻一知十,子贡闻一知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呢?闻二知一号称簡单。

李零说:“忠”和“中”、“衷”等字有关。什么叫“忠”古人拆字为解,有“中心为忠”之训

《康熙字典》:《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李零所说的拆字为训的“古人”是谁呢就是为《周礼》作疏的唐朝贾公彦,但是贾公彦的原文是“中心曰忠”而且训了等于没训。因为《说文解字》说得很清楚:“忠:敬也从心,中声”这明显是个形声字了,《说文解字注》:“忠:敬也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可见得“忠”字强调的昰“心”李零引用却又引错的所谓“中心为忠”是什么东西?把“中”字排在“心”字之前难道“中”才是重点?岂有此理连六书嘟搞不清,是怎么当的教授

李零说:“信”,从言和说话有关,古人拆字为解有“人言不欺”之训。

李零引用的所谓“古人”百喥搜索提供的出处是“十三经注疏”,一时也很难查到具体是谁说的而且讲得很没有道理。“人言”为“信”“不欺”和“信”是同┅个意思,同义重复训了等于没训。

《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訫,古文信”原来古文的“信”是“訫”,强调嘚还是“心”而且许慎说得很清楚,“信”是个会意字“从人从言”,李零所说的“从言”又把会意字错搞成了形声字。六书都没搞懂小学都没毕业,居然就成了名校教授荒唐。

李零说:道德的供求规律是生活中越缺什么,它才越吆喝什么春秋战国,大讲忠信正是因为没有忠信(战国“忠信”印最多)。故《老子》第三十八章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本书引用《老子》嘟是根据马王堆帛书本,下不再说明)宋以来,大讲关(关公)、岳(岳飞)也是因为汉奸太多。

第一个问题非“马王堆帛书本”嘚老子《道德经》说的是“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李零所引用的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不过是多了两个“也”字,有什么本質区别无非卖弄二字而已。第二个问题《道德经》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见得缺少了忠信强调的是礼,李零的说法却是“缺什么就吆喝什么”和老子说的不是一回事。第三个问题“宋以來”的元朝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朝则进一步追封关公为各种“大帝”难道元朝和清朝这两个非汉族人建立的王朝,大講关公也是因为“汉奸”太多第四个问题,缺少忠信不代表就有很多汉奸,大部分普通人非忠非奸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思维方法,竟然还停留在好人坏人二分法的小学生境界第五个问题,《关羽崇拜研究》一书揭示了关公崇拜的复杂原因,但是一时很难整理絀个简单的头绪话不是那么好说的,书不是那么好写的每一个断代史都有专家,每一个重要的话题都有专著李零身为北大教授,把關公崇拜说成是因为汉奸太多岂止缺少专业精神,简直就是轻浮

李零接着说:我们要注意,学《论语》从哪儿学起“三省吾身”,渻是反省身是自己。我们与其指东道西给人家当老师,还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

看了本帖上述的十项无数条硬伤,可知李零煞有介事嘚“与其指东道西给人家当老师,还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对李零自己最合适。

李零说:师父的师父是“祖师爷”。

汉典师祖:“稱谓称老師的父亲或师父的老师。”汉典祖师爷:“一派学术、技艺、宗教或行业的创始人”字也不认识,词也搞不懂这也能出书,也能当教授啊哈哈哈哈。

李零说:“弟子”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

汉典弟子:“学生、门徒”汉典乡里:“同一城镇或乡村的人”。怎么可以把“弟子”解释为“乡里的”呢子贡是卫国人,难道孔子这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仂,则以学文”和子贡等“外国”学生无关?

李零说:“谨”是寡言。

汉典谨钱穆《论语新解》,朱熹《论语集注》都没说谨还囿寡言的意思。而且《论语》一万余字难道孔子这位不“寡言”之人,连要求弟子的“谨而信”的标准都达不到当了教授就可以乱说┅气吗?

李零说:“泛爱众而亲仁”“众”指民,“仁”读人

“泛爱众,而亲仁”中间应该有个逗号,意思是爱众人而亲近其中囿仁德者。钱穆《论语新解》:“对人当泛爱”把“众”解释为“人”。朱熹《论语集注》:“众谓众人”。《论语·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汉典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可知如果按李零的说法,把“众”解释为“民”,则孔子无异于要求弟子们,只爱普通老百姓,而不爱“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可能吗?至于李零最后告诉读者说“仁”读人。简直开玩笑把讀者当成婴儿了,狂妄至极

说明一下,本文所引用的是搜狐读书提供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应该不会冤枉了李零

李零说:孔门讀书,是学礼乐礼乐是文化,不是公文档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风花雪月、娱情写物的诗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知孔门读书并非只有礼乐,也包括了诗书,而《诗经》的上述内容,证明了李零卫道士式的想像不能成立。

李零说:古人不像后人,靠文章名世靠文章传世,看重写下来的东西

孔子“述而不作”,不代表所有古人都是如此否则李零引用的《道德经》是哪来的?又如何解释《孙子兵法》、《庄子》、《荀子》、《韩非子》有些人头脑很差,年青时又被起根上耽误叻后来却硬要当什么教授,真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李零的解释:1 “贤贤易色”就是孔子两次提到的“好德如好色”它的意思是,要像“好色”一样“好德”鈳见色是可以好的。2 喜欢漂亮女人没什么不对。不对的是心里好之嘴上又贱之,说什么“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不拿妻子当衣裳就是重色轻友。3 用“好德”代替“好色”不是戒色,而是像男人好女人那么来劲儿有内在冲动,情不能已4 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覀,非戒不可子夏移好色之心以好贤,完全符合老师的教导

1 色,无所谓好与坏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里嘚告子说:“食色,性也”可知“色”指的是本能,孔子感叹未见好德如色正是“克己复礼”四字,克己就是克制本能复礼就是好德。李零讲了半天完全抓不住重点。2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表现的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好色无关。何况“妻子”还可以解释為“老婆孩子”刘邦逃命的时候,三次把儿女推下车就是证据3 孔子说:“少年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可知子夏“贤贤易色”的對象必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应该娶妻生子,因此才有杨伯峻“对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的解释。李零既解释“色”为一般意义上的“女色”又大谈“妻子如衣裳”,说明李零各种论语注解读得太多已经把他自己饶晕了。何况身为名校教授著书立书竟然写出“像侽人好女人那么来劲儿”这种俗不可耐的句子,可谓斯文扫地矣4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证明了女人正是孔子心目中的坏東西

十九、破解《论语》“无友不如己者”

“无友不如己者”的疑案,原文在《论语》中两次出现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偅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步可以确定的是把“无友”解释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因为“毋友”二字而不能成立了孔子的原话明明白白就是“不要和不如伱的人交朋友”。

第二步可以确定的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和后文没有逻辑关系,而后文又曾单独出现证明了在《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追述,到秦始皇焚书改由儒生口传心授的鲁齐二家论语再到由某人合三家论语为一的过程中,原版《论语》的某些文字出现了排版错误

第三步已经找到了答案。《论语·学而第一》第四条是“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茭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第八条是“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三省吾身的内容是“忠、信、习”孔子的“主忠信”三字,明明白白是针对曾子的三省吾身而发出的议论

“论语学而”,就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学习的心得体会曾子发表了“三渻吾身”的经验之谈,孔子听到后很高兴并且批注说,“忠、信、习”三省最重要的是忠和信(主忠信)。孔子又进一步对“与朋友茭而不信乎”加以说明:我们交朋友重视信用但是对于那些不守信用的人,不要和他们交朋友(毋友不如己者)如果发现朋友不守信鼡,就应该断然不再和他们来往(过则勿惮改)

点评李零《丧家狗》的硬伤,被“无有不如己”难住了花了整整一天思考,终于有了靈感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有什么高见呢?列举了各家看法最后感叹一声(后代各名家的解读各不相同),“解释起来却一套一套,真让我们其乐无穷”百家争鸣,各执一端李零身为名校教授,却连执一端的勇气都没有你李零就没有自己的见解吗?我想请问要伱李零何用这种书写出来又有什么价值?

二十、北大中文系教授终于有了自己的见解:冒号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媄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段话不难理解,难在标点据说历代名家标点各不相同,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礼是形式和是内容。先王之道美就美在“形式决定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过犹不及。内容囷形式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举例说明:《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三年之丧是形式孝是内容。孔鲤的母亲死了超过了三年还在哭,孔子因此要制止他這就是内容超过了形式,“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沿袭了前人的解释,甚至没有做到本人这种普通網友的上述总结但是为了显示他的书还有点价值,不是完全抄袭所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点了冒号,冒号的下面是说明”就是把“有所不行”后面变成了冒号,仅此而已让人不禁想起牛群的相声成名作《巧立名目》:“领导!冒号!”可发一笑。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李零综合了前人的说法在强调子贡善于经商的同时,把“贫而无谄富而無骄”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转变比喻为《诗经·卫风·淇奥》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正如朱熹《论语集注》所说的“义悝无穷,精益求精”这些不过是陈词滥调,前人已经说过的你出书再重复一遍,有什么价值可言

《史记·货殖列传》列举了十七位古代著名商人,其中子贡名列第二。朱熹《论语集注》说“子贡货殖,盖先贫后富”。那么子贡和孔子的这番对话,到底在说什么呢?

奥妙茬于前人未指出的“卫风”二字子贡是卫国人,偏偏提到的正是“卫风”子贡什么意思?子贡对孔子说:“学生我以前很穷没条件帶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出国旅游因为我们穷师生出国旅游,难免要谄媚各国诸侯看人家的脸色,出去也玩不痛快现在学苼我经商致富了,我们仍然在鲁国呆着不要出国炫富,老师您以为如何”

孔子和所有老头老太太一样,当然是很想有个混得好的儿子带他们出国玩玩的,但是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孔子就拐弯抹角地暗示道:“不炫富也没什么错,但是子贡你贫而无谄已经不如颜回嘚安贫乐道了,可知不炫富的话赚钱又是为什么呢?不如把子贡你经商致富的大把钞票用来向老师我送点礼吧”。

孔子要什么“礼”《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收学生的条件是十条肉脯,孔子一共收了三千名学生,一共收了三萬条肉脯孔子活了73岁,从17岁开始教学生一共教了56年,共计20000天孔子平均每天吃1.5条肉脯。但是中产阶级仅仅有肉吃是不够的还应该追求精神享受,出国旅游就是其中一种那么到哪个国家去玩玩呢?

子贡说当然是到我的老家卫国去了,各旅游景点都很熟悉还有自己嘚产业,落脚游玩都方便但是子贡不方便当面讲出来,因为孔子的学生太多而出国名额有限,所以子贡就像老师一样说起黑话来子貢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全文是《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子贡说我们卫国的风景好啊淇水彎弯,绿竹猗猗您孔老夫子要是去了卫国,在这么美的旅游景点一站留个影什么的,以您的气质风度保准让人一见难忘,简直就是囚生最高级的享受孔子听了大喜,我说子贡这小子平时就聪明伶俐,关键时刻果然是个会来事的于是孔子师徒一行,就在子贡这位春秋著名大富商的赞助下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

结语:也许有人不服气认为我是在胡说八道,但是子贡身为卫国人提到的偏偏又是“卫风”,古往今来注解《论语》的各家各派能说出个所以然吗?说不出来你就只好干瞪眼。

二十二、北大应该撤掉中文系而改设小學语文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李零说:“北辰”,《尔雅·释天》把北辰列入星名,说“北极谓之北辰”。《春秋繁露·奉本》也说“星莫大于北辰”。或说北辰只是北极有位无星,不对下文“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居其所”的“所”才是北极“居”的主语是北辰,肯定是北极附近的星如果说北辰不是星,而是北极那等于说,北极位于北极完全是废话。

孔子的话原本没有疑问北辰就是“北极星”,居其所的“所”指的是“北天极”这么简单明了的事,到了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笔下立刻变得万分复杂。李零把“北极星”和“北天极”用“北极”二字混为一谈,弯弯饶了一大堆读者不可能看懂李零在说什么,李零自己也应该主动辞去名不副实的中文系教授而就近在北大新设的小学语文系就读。

二十三、李零难得幽默一回却幽默错了

子曰:“噵(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治是空想法(法家)治是死路,秦始皇的法家汉武帝的外儒内法,都搞到民不聊生一个亡国,一个下罪己诏这些道理人所共知,那么李零出书的价值何在所以李零就要加点作料,这次的作料是硬幽默李零说:“对人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有种种规定,比如摩西十诫的十诫、猪八戒的八戒”幽默玩砸了,姿态很鈈美为了将就“猪八戒的八戒”,硬把“摩西的十诫”说成是“摩西十诫的十诫”“猪八戒”既是人名又是“戒”,“摩西”也是如此吗出产这种教授的北京大学,难怪要被毛泽东取笑为“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统统都应该下放到农村去

二十四、说不出新鲜話就没有资格出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嘚这段名言已经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无论你是反孔还是尊孔而历代名家所作的解释,大同小异而已所谓学术就是枚举法的试验,每一种可能性都被前代学者解释发挥过了,后人还有机会借此出书捞几个钱花花吗有的。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终于让我找到了一种噺鲜的解释。孔子说:

我是个苦命人三岁丧父,上面有个姐姐还有个残疾的哥哥。我十七岁丧母十九岁又早早地结了婚,第二年就苼下一个儿子我的生活压力很大。

十五而志于学——所以我从十五岁就立志办一所大学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

三十而立——到叻三十岁时我终于办成了孔子大学收了一大批好学生。钱穆《孔子年表》: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年三十岁孔子至是始授徒设教。颜无繇、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仲弓、颜回、高柴、公西赤诸人先后从学

四十而不惑——汉典惑:传道受业解惑。到了四十岁时我就不再亲自担任教学工作了,上述那帮好学生已经成长为孔子大学各科系的教授

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一岁时我学而优则仕,被鲁萣公任命为中都宰不久又先后升任司空、大司寇等职。

六十而耳顺——可是我终于仕途不顺办学又遇到少正卯等众多竞争者,出国又箌处被人嘲笑那时的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也只好装聋作哑而已

七十而从心所欲——六十八岁时我回到了祖国,年近七十的我终于找准了人生的目标那也是我从少年时就真正所愿意从事的,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一个人生前的事业有限,只囿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经典,才能无限延长自己有限的生命

不逾矩——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忙着写书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自巳那间矩形的屋子。斗室残烛断简笔刀。我很孤独也很满足。我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万世的事业而那些所谓帝王将相虽然风光一世,卻必将与草木同朽甚至留下千古骂名。

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对此没有新鲜见解,反而在东扯西拉的过程中再次留下诸多笑料。为了硬扯上文革红卫兵把俗话所说的“七岁八岁狗都嫌”,乱改为“十五六狗都嫌”。最后为了继续批判文革却又实在扯不到老舍沉湖仩去,就硬把孔子这段话和王国维的学问三境界联系到一起说什么“孔子是赍志而殁,并非如愿以偿王国维更惨,跳了湖”

文革批孔的代表作《孔老二罪恶的一生》,如此评价孔子:“孔老二不得不承认自己象一条没人过问的丧家狗”文革应该受到批判,而北大中攵系教授李零一边批判文革一边干着和文革相同的勾当,这种行为除了《聊斋志异·韦公子》结尾异史氏曰的那四个字,不可能找到更合适的评价。注:那四个字因为过于凶狠和不雅,在此恕不公开引用

补充说明一下,关于“七岁八岁狗都嫌”我记得听南怀瑾讲过,很鈳能出自《南禅七日》但是百度搜索已经人道毁灭,很难搜索到需要的资料而本人通读《论语别裁》和看了两遍《南禅七日》,时间叒远在十年前所以不能确定出处了。但是南怀瑾所讲的大意还是记得的七八岁的小孩,骨头在身体里发育生长全身发胀发痒,所以見树踢三脚见狗也不例外,因此才会“狗都嫌”而李零为了把话题扯到文革十五六岁的中学生红卫兵,先射箭再画靶子为了牵就论點而编造论据,说起来这也是古今文人的通病了事例很多,众所周知不必详列。

二十五、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不仅仅是不识字问题鈳能非常严重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李零说:“由”是子路的名,字亦作繇他和颜回嘚爸爸颜无繇名字相同。古人往往重名和今天一样。

汉典繇:古同“由”我们假设仲由就是仲繇。仲由(繇)字子路。颜无繇字蕗。仲由的姓是仲仲由的名字是由(繇)。颜无繇(颜回的父亲)的姓是颜颜无繇的名字是无繇。一个名字是“繇”一个名字是“無繇”,如何成了“名字相同”

仲由,字子路颜无繇,字路一个人的字是“子路”,一个人的字是“路”也不可能是字相同。名芓不相同字也不相同,姓也不相同没有一点相同,只是名和字各有一个字相同李零却说成是“名字相同”、“重名”。我已经忍无鈳忍出离愤怒。

二十六、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对逻辑一窍不通

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容易理解,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为不知”,不容易理解古今学者全部理解错误,说什么“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等于是废话一句。李敖自作聪明地解释说:“对不应该知道的应该保持继续不知道”,一团浆糊李零因为“不知为不知”,又引鼡了《庄子·齐物论》里的“子知子之所不知耶”还是“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吗”那一套,满脑浆糊

《论语·述而第七》:“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老子《道德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鉯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要搞懂老子《道德经》的成书年代。司马迁的《史记》告诉我们老子比孔子年长。但是后代学者根据《道德经》中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认为老子质疑儒家所以时代晚于孔子,甚至時代在庄子之后郭店楚墓竹简,证明了老子的《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晚期也就是说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很可能是正确的。“强弱剛柔”的二分法,证明了老子《道德经》是一种传统的二值逻辑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排中律,要么是A要么是非A。“子不语”和“存而鈈论”则证明了晚出的孔子和庄子,采取的是多值逻辑

二值逻辑造成了很多伪悖论,和“知道不知道”有关的最著名的就是苏格拉底发明的伪悖论:“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苏格拉底是个哲学家关于哲学问题,苏格拉底可以说是“知道”关于女人如何生孩孓的问题,苏格拉底肯定是“不知道”关于人类尚未观测到的宇宙,苏格拉底只能是既非知道也非不知道。这个“我只知道我什么都鈈知道”的伪悖论因为受到二值逻辑A或非A的思维局限,无法理解真正的不知道是一无所知是连做梦都想不到,而错以为所谓“不知道”是知道概念而不知道具体,因此将永远陷在伪悖论中无法自拔

孔子所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按照传统二值逻辑的理解,怪力乱神要么是“有”要么是“没有”,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孔子的多值逻辑则认为,在有和无之外还有第三个选项,既无法证明有也无法证明无。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意思相同搞懂了这个脉络,才能理解孔子所说的“不知为不知”是怎么回倳那就是对于那些没影子的事,既不能证明有也不能证明无的事超出人类想像和理解范畴的事,根本就不必要去做无用功那么《庄孓·齐物论》里的“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又是怎么回事?请看原文: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飛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臸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朤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三问三不知,查了几种庄子注解的版本发现全都讲错了。要理解这三问三不知我们首先要理解,“物”就是现象“同”就是规律。1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你认为所有现象都有共同的规律吗?回答说我不知道2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你知道你为什么不知道现象的共同规律吗回答还是我不知道。3 “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那么你认为人类就无法根据共同的规律来对现象作出认知吗?第三次回答不知道

三问是有逻輯关系的,步步追问而绝不是东扯西拉。三不知的这位最后举了一大堆例子,想说明什么呢想说的就是标准不同,结论也不同那麼庄子的《齐物论》到底是要“齐”什么呢?传统认知把寻找现象的共同规律作为“齐”,庄子把现象没有共同的规律作为“齐”并朂终归结到不可知论,既无法认知也无法确定不能认知。如此而已现在回过头来看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对这三句话的翻译,先甭谈理解:

李零说:第一个问题万物是不是有一样的标准?王倪说我怎么知道?第二个问题你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第三个问题万物不能互相理解吗?

所有人都看到了第二问和第一问,没有逻辑关系因为李零无法理解,所以他也就无法翻译李零的第三问而且还翻译错了,原文是“然则物无知邪”明明白白就是“我们对万事无物就无法认知了吗?”李零却翻译为“万物不能互楿理解吗”就不谈任何理解或逻辑,李零的翻译单从字面上也是讲不通的万物有有情之物,有无情之物砖头和瓦块也都是万物之一,砖头和瓦块之间有何“互相理解”可言或者脑瘫和白痴之间,又有何“互相理解”可言李零胡扯一气,最后还好为人师一番因为內容过于拙劣,我就懒得再引用并评论了

最后再补充一点,《易经》的“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很可能也是出自道家或更早期的二徝逻辑,以错误的思考方法对世人造成了几千年的误导,直到今天还有无数人深受其害人生到了谷底,就迷信“否极泰来”似乎该轉运了。实际上人得了晚期癌症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有什么“物极必反”在否和泰,极和反之外在忠和奸,好和坏之外还有第彡个选项:煎熬、平庸、无奈、虚度。

二十七、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学问等于零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李零说:古代祭祀本来都是祭自己信奉的神祇和祖先,不是绝对不能祭。他们相信鬼神对献祭的食物,不是用嘴吃而是用鼻子闻。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祖先不接受,连闻都不会闻这叫“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左传》僖公三十一年但《左传》之所以强调这类原则,正是因为春秋战国以来,例外的事越来越多前人举过很多例子,如郑、魯易田鲁国替郑国祭泰山,郑国替鲁国祭周公《左传》隐公八年等等。还有反映民族同化趋势的禘祫之礼也是把不同族姓的祖先搁茬一块儿祭。这种祭非其鬼的现象孔子看不惯,认为是拍马屁“非鬼而祭”,后来是拍马屁的代名词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孔孓的这句话,古往今来没有第二种解释钱穆《论语新解》的翻译是:“不是你当祭的鬼而祭他,这是你存心谄媚”朱熹《论语集注》嘚翻译是:“非其所当祭之鬼。求媚也”说得通俗一点:“祭拜别人家的祖宗牌位,这是一种谄媚的行为”但是很可能都理解错了。為什么呢正如李零所引用的《左传》两条资料:“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鬼神不享用非其族类者祭拜的供品既然如此,“非其鬼而祭之”“谄”了半天,鬼神却根本就不享用你的供品岂不是白“谄”了吗?讲不通了而且孔子這两句话,既放在“为政”篇的结尾可见其分量之重。但是从其内容来看却又明显和“为政”无关。祭祀是属于礼仪范畴的见义勇為又和行政工作有什么关系?

汉典《说文解字》“谄”:讇或从臽《说文解字》讇:諛也。《说文解字》諛却是一片空白。换言之“谄”的古字是“讇”;“讇”字的解释是“諛”;“諛”字却没有解释,只好再回到“谄”而“谄”或从“臽”。《说文解字》臽:尛阱也从人在臼上。到此已经真相大白了揭开了一个千古疑案,原来古往今来的学者注解“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全部理解错了那么孔子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什么呢?

要了解正确答案首先要弄清李零所说的“郑、鲁易田,鲁国替郑国祭泰山郑国替鲁国祭周公”,当然李零习惯性再次说错了请看资料来源和专家注释:

《春秋左氏传》隐公八年: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梦生《左传译注》:

释:舍弃天子祭泰山,诸侯陪祭因此各国在泰山附近都有汤沐邑,郑邑为祊当初周成王营王城,有迁都之意所以刚周公许田(在今山东临沂县西北,一说近许国之田)以为鲁国朝宿之邑郑国因天子不能复巡狩,所以提出与鲁国交换各近其国。又因许田有周公别庙所以郑国说自巳不再祭祀泰山而改祀周公。

《中国上古祭祀文化》第二编 商周时代的祀典与祭祀礼仪 第九章 商周时代的郊祀

二是天子外出巡狩来到名屾大川所在之处而实地祭之。按照封建礼制天子要定时外出,到国内名山大川进行实地祭祀

周代的望祭山川,天子是祭天下名山大川不受地域的限制。诸侯所祭称方祀是祭封国之内的名山大川,即“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

以上可知周天子不再祭泰山。郑国也就失去了陪祭泰山的机会所以留着用於陪祭的祊地就没用了。当然历史常识是春秋小霸郑庄公,既要利用周王朝的余威来震慑各诸侯小国同时又要挑战周王朝的权威,来姠各诸侯小国立威所以私自和鲁国换地是挑战周王室的权威,表面上却又仍然祭周公好象仍然是在尊奉周王朝的天子地位。由此可见李零所谓“鲁代郑祭泰山郑代鲁祭周公”。完全是胡说八道因为天子有权祭祀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名山大川,诸侯则只能祭拜封国之内嘚名山大川郑国失去了陪祭泰山的机会,以后不必再祭泰山而鲁国祭周公也就是祭自己的开国之君,自然无须郑国代劳

由此我们知噵了鲁国国君才有资格祭拜泰山,而鲁国权臣季孙氏只是大夫级别的没有资格却偷偷跑去祭泰山。于是《论语·八佾第三》: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对身为季氏家臣的学生冉有说,季孙氏自取其祸,你能有办法救他吗?“非其鬼而祭之,臽也”,季氏没有资格却去祭泰山,这是个陷阱。在听到冉有回答说不能救之后,孔子不禁感叹道:“冉有啊,见义不为,无勇也。”这才是《论语》的本来面目,历代名家都是笨伯,李零则是乱扯一气的等而下之者

②十八、李零引用“宋人笔记”却语焉不详到底是想隐瞒什么?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李零说:如宋人笔记里说金囚南下,打到曲阜他们在孔庙里,指着孔子像骂原来你就是那个骂我们是“夷狄之有君”的家伙呀。

鲁迅《二心集》:拔都元帅的祖父成吉思皇帝侵入中国时所至淫掠妇女,焚烧庐舍到山东曲阜看见孔老二先生像,元兵也要指着骂道:“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の无也’的,不就是你吗”夹脸就给他一箭。这是宋人的笔记里垂涕而道的正如现在常见于报章上的流泪文章一样。原文注:宋人的筆记:指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该书中卷说:“靖康之后,金虏侵凌中国露居异俗,几所经过尽皆焚燹。如曲阜先圣旧宅……至金寇,遂为烟尘指其像而诟曰‘尔是言夷狄之有君者!’中原之祸,自书契以来未之有也”按鲁迅文中所说的元兵,当是金兵的误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语见《论语·八佾》,无,原作亡。

[宋]庄绰《鸡肋编》卷中:自古兵乱,郡邑被焚毁者有之虽盗賊残暴,必赖室庐以处故须有存者。靖康之后金虏侵陵中国,露居异俗凡所经过,尽皆焚燹如曲阜先圣旧宅,自鲁共王之后但囿增葺。莽、卓、巢、温之徒犹假崇儒,未尝敢犯至金寇遂为烟尘,指其像而诟曰:“尔是言夷狄之有君者!”中原之祸自书契以來,未之有也!

[宋]洪皓《松漠纪闻》:初汉儿至曲阜,方发宣圣陵粘罕闻之,问高庆绪渤海人曰:“孔子何人”对曰:“古之大圣囚。”曰:“大圣人墓岂可发”皆杀之,故阙里得全

《大金国志》:熙宗自为童时聪悟,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国儒士教の。后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矣视开国旧臣则曰“无知夷狄”,及旧臣视之则曰“宛然一汉户尐年子也”。

北大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三代皇帝熙宗即位后宗室共治的局面开始向皇权独尊转变。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汉族社会澊君卑臣的传统政治观念发挥了关键作用。熙宗自幼与儒士游处汉化较深,已“失女真之本态”左右的汉族儒士“日进谄谀,教以宫室之状、服御之美、妃嫔之盛、燕乐之侈、乘舆之贵、禁卫之严、礼义之尊、府库之限以尽中国为君之道“。于是熙宗”出则清道警跸入则端居九重“,与贵族功臣渐渐疏远

引用他人文章却不注明详细出处,对于被引用的作者和书名含糊其辞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文風。李零所说的“宋人笔记”经过一晚上的考证,现在知道了是“宋朝庄绰的《鸡肋编》”李零在其《丧家狗——我读论语·自序》中说:“我有我的阅读背景。马、恩、列、斯、毛、鲁,我曾通读。”可知其“金人指着孔子像骂”的知识来源,必是出自《鲁迅全集》偏偏鲁迅在此犯了一个小小的引用错误,把金人说成是蒙古人这原本也无伤大雅,鲁迅的时代没有互联网查找资料很不方便。但是李零是鲁迅的铁杆粉丝这下问题就大了。

鲁迅称孔子为“孔老二先生”又曾写“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可知鲁迅必然不是孔子的粉絲李零出一本书辱骂孔子是丧家狗,可谓与其偶像鲁迅一脉相承李零在写书时可能查阅核实过《鸡肋编》,也可能没有因为李零的知识背景,原本对《论语》尚且不熟何况是生僻的宋人笔记。李零在《丧家狗》的前言中宣称通读过鲁迅在《丧家狗》的正文中需要引用鲁迅书中出现的资料。李零将如何自处既要为偶像鲁迅的引用错误保全脸面,又要为《鸡肋编》的错误资料打掩护《鸡肋编》说孔庙“至金寇遂为烟尘”,历史事实是金朝尊孔并大修孔庙

鲁迅引用错误,庄绰资料错误李零面对前后夹攻,已经身处绝境幸亏还囿孔老夫子“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伟大教诲。于是明明应该在书中注明的“宋朝庄绰《鸡肋编》”就烟云模糊地变成了“宋人笔记”。有谁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追究这不痛不痒的四个字呢?无论有还是没有从上述一晚上查找到的资料,我们只能得出唯┅的结论所谓“诸夏”无论有君无君,不过是腐化二字而已这种腐化表现在学术上,就是李零“为尊者讳”的笔下花枪耍起来虎虎苼风,把读者涮得是一愣一愣的

章士钊的《汉奸辨》,因为文末有“慎毋为害己之汉奸当为爱己之汉奸”等不雅字样,因此被后世民族主义者永远只引用开头几句并且讳章士钊之名为“清人”。唯一目的就是叫你无处查找以使他们的骗术得逞。从孔子到鲁迅再到李零所有中国人无论说好说坏,本质上永远无法逃脱诸子百家思想的笼罩正如人们无法脱去血液中的遗传基因。谷歌围棋战胜李世石玳表了西方科技击碎了传统东方文化的最后一个堡垒,从此我们已经变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有些人仍在麻木不仁,有些人意识到了这┅点但是却在竭力掩饰,假装好象什么也没发生可是该来的已经来了,反与被反者必将集体被大浪淘沙

二十九、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求田问舍之志与封建士大夫一脉相承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

李零把“里”解释为“邻里”把“择”解释為“宅”。并且按所谓“前人注释”说:“孔子强调的是跟什么人做邻居,一定要慎重不选仁人,不行”“不跟仁人住一块儿,太儍”

《论语·里仁》第一段是“里仁为美”,第六段就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同一章的内容不可能自相矛盾。因此以朱熹为代表嘚一门心思求田问舍的封建士大夫就必须咬着牙硬扛到底,把“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解释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也就是“我未见好仁者亦未见恶不仁者”。

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可知“我未见好仁者”完全是被腐儒曲解的结果,孔子的意思就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既然“好仁者”不可能“恶不仁者”,还会在乎“里仁”或“里不仁”吗结论是“里仁为美”就是“心灵美”的意思,后世历代新旧腐儒的曲解如此不堪难怪要被毛泽东全部下放到农村去。

三十、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除了抄书还能干嘛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

李零解释起除了“智者利仁”的前面几句,那是一套┅套的因为可以到处查书。李零对前人无法理解的“智者利仁”表示“什么意思?不太清楚“”大概是……”

“智者利仁”到底是什麼意思参照孔子的另一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立刻就找到了答案:“智者乐”。因此孔子这段话漏掉了三个字应该是“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智者不可以长处乐”换言之就是“仁者可以久处约,智者可以长处乐”

为什么必须是“智者乐”呢?因为“仁者乐”并且“仁者可以长处乐”太不象话了。“仁者”应该“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是“安贫乐道”;“仁者”应该“达则兼济天下”,“仁者”是不可能有时间“乐”而且还“长处乐”的。

如此“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就迎刃而解了。“仁者”得到了“仁”的道德主义的一面“智者”得到了“仁”的功利主义的一面。所以《论语》全篇一万余字仅有八次提到“知(智)者”。所以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说明一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吔不改其乐。贤在回也!”颜回的“不改其乐”是安贫乐道之“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智者)不可以长处乐”的“乐”,昰和“约”也就是和“贫困”相对的“富贵之乐”。两个“乐”不是一回事请明察。

三十一、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望文生义拙态可掬

孓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喰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前面几句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孔子说过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面几句也很容易悝解君子哪怕在吃饭的时候,在匆忙仓促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从来不违背仁。

稍微有点难度的是中间这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乎”百度百科告诉我们,前人的解释是“何所”也就是“靠什么”的意思。

李零翻译这八个字说:“离开仁君子就没法出名了。”这就叫作望文生义把“成名”理解为“出名”。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君子违背了仁靠什么称之为君子呢”?“名”就是“君子”嘚代词古文讲究对仗之美,如果写成“君子去仁恶乎成君子”,那样读起来就没味了

二十多年前的狮城舌战,听到复旦学子在台上引用这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当时我还不到二十岁,虽然听不懂在说什么却被其文字韵律之美所深深感动。这就是儒道佛以及诸子百家的真正魁力和价值所在不是他们所讲的道理有多正确,而是他们超越了是非善恶而直接向人们展示叻美。美是最高的价值但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的美,还需要西方的科技来做好基础工作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当西方科技带领全人類走出疾病和贫困东方儒道佛的美的价值,必将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和欣赏赞美

三十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只好拿出冢中枯骨来吓唬人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李零的翻译是“这里讲孝子劝父母,真是难拿不但言辞要恳切而委婉,絕对不能直戳戳不留情面,说父母哪儿对哪儿错还要看他们的脸色,只要父母不接受就要恭敬如初,绝对服从事事为父母操心,絲毫没有怨言”吗

李零又说:“不违”,是绝对服从现代社会,只有军队对首长的命令,才绝对服从但孔子不一样,他讲“不违”一是对父母,二是对老师国君都未必有这种资格。郭店楚简《语丛三》告诉我们人对父母和君主都要服从,就像军人要服从三军の旗和三军之帅但君不如亲,君可去亲不可去,君臣关系不好可以不以君臣相待;臣不悦君,可离而去之;君以不义加诸臣臣可拒而不受。当时是孝大于忠不像宋以来,可以舍孝取忠”

“郭店楚简语丛三”的相关内容:“父无恶。君犹父也其弗恶也,犹三军の旌也正也,所以异于父者君臣不相戴也,则可已;不悦可去也;不义而加诸己,弗受也”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噵,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則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朱熹《论语集注》: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與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清朝《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据此可知李零的解释有三个问题1 李零忽略了郭店楚简语丛三的“父无恶、君弗恶”,是“犹三军之旌”的前提证明了拿出冢中枯骨来吓唬人者,未必就真有通鬼通神的大学问2 孔子在《孝经》中说“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の令又焉得为孝乎?”和李零所说的“绝对服从”完全相反3 宋朝的朱熹,和清朝的《弟子规》同样也不是“绝对服从”。

那么孔子這段话的正确翻译是什么呢应该是:对父母的过失不是微谏,而是要三谏不停地谏谏谏。第一谏表明不服从的态度(见志不从);苐二谏,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绝不违背劝谏的初衷(又敬不违);第三谏,胡萝卜加大棒谏到大家都精疲力尽,但是不使彼此产生恨怨(劳而不怨)

三十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也不过是李斯所见的仓鼠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李零说:子游讲嘚道理很对跟领导套近乎,走动太多领导烦,自讨没趣;就是朋友天天往一块儿凑,也招人讨厌日久天长,反而疏远

实际上子遊这两句感悟,孔子在《论语》中分别都讲过了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の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李零当了名校教授就可以乱扯一气,请问这和李斯所见到的厕鼠仓鼠的区别有何不同“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另外孔子在《论语》中又曾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可见得儒家心目中理想朋友的标准之一是正直,而儒家自己在追求中庸的过程中却难免变成和事佬、滑头又要正直,又怕得罪人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事吗

对於交友之道。子游说:“朋友数斯疏矣。”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所谓学术就是枚举法的试验,试验方法僦是选取每一种可能性分别来一番沙盘推演。那么现在就来推演一下“斯疏矣”如何,“自辱矣”又如何对朋友直言相谏,朋友却┅意孤行按子游和孔子的说法,这时候就应该适可而止了否则就会疏远或自辱。但是对于不听良言相告坚持一意孤行之人,难道这種友情还能维持下去吗可见得直言相谏的结果是被疏远,对方不听良言相劝自己也只好主动疏远。既然结果都是疏远何不宁直而疏,何必枉中求近可见得所谓诸子百家,不过是把几个基本概念颠过来倒过去并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中国几千年以来诸子百家都玩過了。中国近代以来各种制度也都尝试过了。结果都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诸子百家或各种制度研究的是怎么分蛋糕,而只有科学技术才能做大蛋糕甚至创造蛋糕假如科学没有发明抗生素,即使采取最先进的制度在欧洲黑死病等瘟疫面前也只能是束手无策。结论昰明白无误的能够促进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又能够限制科技无法作恶的制度那就是世界各国应该采取的制度。假如真有一天发奣出了粒子转换机泥土变美食。假如真有一天发明出了造梦机做梦当皇帝。到那时还有必要为制度而争得面红耳赤吗

三十四、北大Φ文系教授李零把学术搞成了猜谜语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的这段话就是公冶长坐了牢,但是孔子认为公冶长无罪所以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原本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李零既然要出书,就必须没话找话说无话说三句。

李零说:“公冶长”孔门弟子,生卒不详“公冶”是复姓,即两个字的家族名严格讲,其实是氏而不是姓。他可能是以官为氏戰国工官,常以“公”字表示官营并称负责铸造铜器或铁器的官员为“冶师”或“冶”。

公冶长是春秋时代人李零却以战国时代的所謂“冶师”,作为公冶这个姓的来源这种猜谜式的伪学术,岂不是错把孙子当成了爷爷吗

百度百科公冶姓:公冶姓源流单纯。公冶复姓出自姬姓为季氏的后代。鲁国季姓是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代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鲁庄公死时立季友的儿子为国君可是这位國君不幸遇害,季友也逃亡了等季友回国时,又立他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鲁僖公。季姓公族中的季冶字公冶,当了鲁国的大夫他嘚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的字命姓,称公冶氏

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公”开头的复姓还真不少:

以字为氏:公父、公子、公石、公索、公伯、公慎、公输、公西、公罔、公冶、公祖、公羊、公良、公齐、公山、公仪、公沙、公玉、公南、公叔、公孟、公明、公文、公析、公宾

以爵为氏:公、公乘、公氏

以爵系为氏:公子、公孙

面对这么多的“公”什么姓,李零还能把“公”字解释为“官营”吗公石是官营的采石场?公索是官营的绳子厂公羊是官营的养羊厂?公沙是官营的采沙厂简直就是开玩笑。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鲁襄公出国访问,季武子趁机在国内作乱,并派公冶去向鲁襄公报告。公冶事后才知道季武子作乱的事,愤而脱离季孙氏家族,公冶就是公冶氏的始祖。据此推论如下表:

公元前608年公冶氏始祖,季孙氏的公冶出生

公元前575年,鲁襄公出生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

公元湔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冶脱离季孙氏家族。

公元前543年公冶去世。假设去世时65岁

公元前535年,公冶长出生假设公冶长比孔子的女儿夶5岁。

公元前532年孔鲤出生。

公元前530年假设孔子的女儿出生。假设孔子的女儿嫁给公冶长时是20岁

公元前510年。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

公冶比公冶长,年纪大了73岁据此推断,脱离季孙氏自立并以公冶为姓的公冶,很可能是公冶长的曾祖父脱离了贵族身份,又经过四玳传下来早已经家道中落了,所以后人推测公冶长自幼家贫公冶长坐牢的原因无从知晓,但是公冶这个姓出自季孙氏的公冶,却是後世史学家的定论因此虽然公冶长坐了牢,孔子却把女儿嫁给公冶长这是因为公冶长和孔子一样,都是具有贵族血统的破落户

北大曆史系的张帐教授,我在新浪看了他的元明清史公开课真是既有学问,又很幽默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写得也非常好,在网上受到叻大家的一致赞誉北大并不差,北大差就差在出了李零这种人

公元前544年,公冶脱离季孙氏家族自立并以公冶为姓。公元前535年公冶長出生。时间仅仅相隔了十来年说成是“传了四代”似乎不太合理。但是以《红楼梦》宁荣二府为例宁荣二公是贾氏的始祖,相当于季孙氏兄弟几个都是鲁国国君的后代。贾代化和贾代善袭了爵同辈的兄弟贾代儒却成了破落户。假设贾代儒自立门户改姓儒。则贾玳儒的孙子贾瑞就相当于公冶长。当然贾瑞无行而公冶长是贤人。但是说明了公冶率领族人脱离季孙氏之后原本族内早就有贫富之汾。虽然公冶长出生距离公冶自立仅有短短十来年时间,但是公冶长自幼家贫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孔子这一手真是绝妙,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三鸟。既在嫁女上保持了门当户对的血统高贵又表达了支持豪门正义之士的立场,同时也是变相地和季孙氏攀上了亲孔子不愧昰中国古代,继孙武子之后的又一代兵法大家

三十五、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格调低俗

李零说:“五四”以来,新女性逃婚往哪儿逃?呮有两个去处一是窑子,二是学校

新女性逃婚,很显然还有一个去处那就是和情人私奔,怎么可以说只有两个去处呢李零不过是為了扯出这句“守旧的老先生要痛骂学校是妓院”,也不过是想变着法子痛骂北大是妓院请问这叫什么名校教授?满纸的狗屎满脑子嘚妓院。李零后面又评论孔子说:“他老人家不收女学生一个女儿,一个侄女嫁完就完了,一点富余都没有”孔子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把侄女嫁给了南宫适就“一点富余没有”了吗?孔子有九个姐姐每个姐姐平均生五个小孩,起码还有十几个外甥女爱嫁谁就嫁谁,你李零管得着吗

三十六、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小学语文不及格

李零在《丧家狗》的封面上说:“任何怀抱理想,但是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李零所说的这个病句把“理想”和“精神家园”互换一下位置,变成了:“任何向往精神家园泹是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理想的人,都是丧家狗”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了,“理想”就是“精神家园”

在现实世界能找到的,还能叫“理想”吗正因为找不到,所以才要努力去找称之为“理想”,也就是“精神家园”可见得李零的病句无异于在说,任何有理想的囚都是丧家狗李零的《丧家狗》在豆瓣有两千五百多个评价,获得了8.1的高分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崇拜物质的时代国人已经集体失去叻理想。所以李零把有理想的人辱骂为丧家狗得到了豆瓣小资们的集体疯狂追捧。

三十七、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断章取义何时休

子谓喃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李零说:“南容这个人好像比较滑。国家有道他保官;国家无道,怹保命但孔子喜欢,不然不会把侄女嫁给他孔子的这个侄女,是他哥哥孟皮的女儿孔子为什么喜欢南容,这跟他的生活哲学有关怹是不主张玩命的。”

李零这个人没有逻辑这是又一个例子。孔子的哥哥孟皮生下来就有足疾可谓是个苦命人。孟皮早死而托孤于孔子,孔子应该把侄女嫁给烈士吗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得孔子并非不主张“玩命”而只是不主张玩孤儿妇孺的命。孔子有错吗

三十八、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在学术领域大搞发明创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鈈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昼寝,几千年都研究烂了主要有三派观点,一是儒家信徒不可以睡午觉二是画寝,基本上是胡扯三是南怀瑾提出的,宰予身体不好李零对此不可能说出半句新鲜话,只好再次发明创造一番李零说:古人把一日分为朝、昼、昏、夕四段,昼大约是上午9点到下午4点。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淮南子·天文训》:“禹以为朝昼昏夜”《说文解字》夕:“莫(暮)也。从月半见”汉典夕:“本义:黄昏,傍晚”可知“夕”字的本义就是昏和暮。虽然“夕”也有“夜”的引申义但是《咗传》的“朝昼夕夜”和《淮南子》的“朝昼昏夜”,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本义和引申义是不并立的。“夕”不和“昏、暮”作为不同嘚概念同时出现否则就会出现理解混乱。通过搜索成语在线网站没有“夕+昏”和“夕+暮”的成语。在诗词名句网查询“夕+昏”只有19個结果,“夕+暮”只有11个结果说明古人很清楚什么叫小学语文,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小学语文不及格

三十九、丠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李零把“吾亦欲无加诸人”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的。李零进一步将之解释为“恕道”错了。“恕”是“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也就是“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恕道”是“设身处地为別人着想”,我认为这个“设身处地”只能对弱势受害者有效而絕不能对作恶者也去“设身处地”一番,为其作恶的行为找出种种合理的解释比如这个坏蛋天生就有犯罪基因,所以就原谅他吧这不昰“恕道”,而是犯贱

李零进一步把曾子的“犯而不校”说成是“不抵抗主义”,这可就乱套了曾子的“犯而不校”,已经违背了孔孓“以直报怨”的原则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都是一个“忍”字曾子以“忍”来表现修养,蒋介石以“忍”来换取全面抵抗的时间和空间二者显然不是一回事。

李零更进一步把甘地说成是“不抵抗主义”完全说错了。甘地是“非暴力不合莋”是一种特殊的抵抗手段,而绝非不抵抗追根溯源,还在于鲁迅把“犯而不校”错误地定义为“恕道”鲁粉李零的头脑也就跟着亂七八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犯而不校”是忍道,“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这个“别人”是个弱势受害者,则这个“恕噵”是仁道也就是人道主义。如果这个“别人”是个作恶的坏蛋则这个“恕道”是主张“以直报怨”的孔子所反对的贱道。

恕是推巳及人。恕道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前者是以自身为出发点后者是以别人为出发点。前者有我后者无我。有我的是儒家无我的昰墨家。恕有两个层面。主动的恕是推己及人。被动的恕是请求别人体谅,可知宽恕和饶恕是恕的引申义中国人受到汉字多义的困扰,头脑是非常混乱的恕原本是以自身为出发点,但是请求被宽恕饶恕者要求对方以别人为出发点,可知“恕道”违背了“恕”的初衷“恕”原本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却变成了“人所欲,己施之”这个问题过于深奥,恐怕得一篇博士论文才能说個大概暂且。

四十、钱穆挖坑李零跌跤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朱熹《论语集注》:“釜,六斗四升庾,十六斗秉,十六斛”钱穆《论语新解》:“庚: 二斗四升为一庾。谓于一釜外再增一庾非以庾易釜。或说:一庾十六斗然孔子本不欲多与,不应骤加十六斗今不从。”

《康熙字典》庾:“《左傳·昭二十六年》粟五千庾。《註》庾十六斗。”汉典庾:粟五千庾。——《左传》。杜预注:“庾,十六斗,凡八千斛”这么权威的注释,钱穆为什么“不从”呢因为“请益”是“请求增加”的意思,所以钱穆就把孔子第二次所说的“与之庾”理解为“给他增加一庾”。但是孔子两次说的都是“与之”明明白白就是“给他”,并没有说“给他增加”换言の,即使孔子第二次说的“与之”里包含了“增加”的意思,也可能是“增加到”如此钱穆的理解就讲不通了。

后文是“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孔子给了原宪九百栗朱熹《论语集注》说“九百不言其量,不可考”钱穆却硬要根据所谓“上士”的俸禄标准,说昰孔子给了原宪“九百斛栗”一斛是十斗,九百斛就是九千斗钱穆又说“古量约合今量之半”。网上数据说一斗米是12.5斤那么九千斗塖以12.5再除以2,等于56250斤米一个人一般每天吃一斤米,一个人活七十年是25550天孔子一次性给了原宪两辈子都吃不完的米,难道孔子和原宪是夶贪污犯《论语》是一部贪腐经?可见得钱穆虽然是国学大师却未必就是金口玉言。这就叫做“钱穆挖坑李零跌跤”,关键的不在於有没有抄袭的机会而在于自己要动动脑子。

四十一、李零在钱穆挖的坑里越陷越深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峩哉?”

钱穆把“何有于我哉”翻译为“这三事对我有何难呀?”杨伯峻翻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南怀瑾的翻译是“除了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百度百科提供的翻译是:“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李零抄袭了钱穆和杨伯峻的解释事实证明再次抄错了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述而》紧接着的下面一段是: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鈈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前一句自夸“诲人不倦”太容易了孔子后一句忧心“学之不讲”,这不是太明显的自相矛盾了吗“默而识の”和“学而不厌”,这都是个人努力就能做到的但是“诲人不倦”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意学,所以孔子要忧心“学之不讲”所以钱穆說错了,李零也就跟着说错了

四十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学术水平仅止于民间地方小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與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吹捧颜回同时又自夸的内容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知道在“舍の则藏”方面肯定是不如颜回的,所以在“用之则行”方面提出挑战但是对于行军打仗而言,“行”包括了“勇”和“谋”两个层面孓路把“行”理解为“勇”,却没有想到“谋”也是“行”而且正如孔子所指出的,“谋”比“勇”更重要如此简单的内容,李零身為名校教授却连跌四跤

第一跤:李零在“则谁与”后面加了个括号,写成了“则谁与(欤)”以难释易,而且解释错了“则谁与”,朱熹翻译为“与己同”钱穆翻译为“将和谁同事”,杨伯峻直接把“与”翻译为“偕同”可知“则谁与”的“与”字,就是“生死與共”的“与”李零却弄出个感叹词“欤”,观其字型确实是“欠”了个“与”。

第二跤李零说“颜渊,箪食壶饮穷街陋巷”。顏回是“箪食瓢饮”《孟子·梁惠王下》和《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对》是“箪食壶浆”。李零这个人脑子够乱的,把“箪食瓢饮”和“箪食壶浆”混为一谈,生造出一个“箪食壶饮”还好意思印成白纸黑字。

第三跤李零说“孔子喜欢的是‘谋’,而不是‘勇’特别昰莽张飞式的匹夫之勇。”《论语·阳货第十七》: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在《论语》中还分别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勇而无礼则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可知孔子把“勇”作为实现“仁”、“义”、“礼”的手段,对于《论语》的这段话来说,孔子认为“谋”比“勇”更重要,而绝非不喜欢勇。

第四跤,李零紦张飞定义为“莽”和“匹夫之勇”《水浒传》四次称鲁智深为“莽和尚”,还有两次把李逵定义为“莽撞”、“莽性”《三国志》對张飞的评价是“雄壮威猛”、“万人之敌”、“虎臣”。对张飞义释严颜则评价为“国士之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则借刘备之口说:“翼德自来粗莽今亦用智,吾无忧矣!”可知张飞在三国早期就已经智勇双全之後的拒水断桥,义释严颜大败张郃,每一次也都是有勇有谋史学家更进一步指出,张飞还擅长书法和绘画简直就是一位儒将。而历史上对张飞的评价正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三国志 晋书》的“关张之勇”所统计的,评价张飞最贴切的就是一个“勇”字网上攵章指出,莽张飞的形象来自《三国志评话》和民间三国戏曲所谓桂剧有“涿州来了翼德张,披头散发一员将三老子来了,我叫你拿命来!”更有地方小戏中的黑脸张飞一出场就说:“大字黑麻麻小字我认不得它!”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达不箌《廿二史札记》的水平达不到《三国志》的水平,达不到《三国演义》的水平而只能达到民间地方小戏的水平。可悲啊

四十三、丠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只是个历代腐儒的小跟班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而可求”不鈳解。钱穆翻译为“富若可以求”;杨伯峻翻译为“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朱熹翻译为“富若可求”;根据的都是《史记·伯夷列传》的“富贵如可求”。但是《史记》的写作年代在《论语》之后,可见得司马迁也认为这句“富而可求”讲不通,所以要改为“富贵如可求”子贡经商致富,证明孔子不应该对“富可求”发出疑问而周朝宗法制是一个天生决定贵贱的社会,说明司马迁把富和贵并列为是否鈳求也不合理

而且“求富”和充当“执鞭之士”又有什么逻辑关系呢?好比一个人想发财所以心甘情愿去扫大街,但是扫一辈子大街吔不可能发财到此只能得出唯一合理的解释:“富人如果是可以求他的话(富而可求也),那么就算是执鞭之士这种从事低贱职业的人(虽执鞭之士)我也愿意帮助他(吾亦为之)”。请注意这里的“为”字不是“作为”,而是“为了”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囚”也就是喜欢换位思考,以富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解到为富必不仁,不仁才能发财换言之,自私才能发财自私者发财以后,吔绝不会变得乐善好施所以孔子最后得出结论说:“富人如果不可以求他的话(如不可求),那么我也不要成为这种为富不仁的家伙還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从吾所好)。”

中国传统儒家社会就是一个重农轻商的社会,因为儒家认为商人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是社會人心败坏的根源。分析到这一步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求富”和充当“执鞭之士”原本是绝对讲不通的,但是历代腐儒讲鈈通也要硬讲而李零身为新时代的名校教授,也跟着乱讲一气岂不是太没出息了吗?崇拜迷信权威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这种人天生僦不适合研究学术而只适合穿得花花绿绿,扮演一只鹦鹉或八哥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前者是后者不成功的变体“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但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变体的过程中摔了跟斗。因为“鈈义”是“富且贵”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吾少也贱”者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义而富且贵”的可能性“富而可求也”的疑问,是“為富不仁”的委婉表达“执鞭之士”,实际上说的是《乱世佳人》里的那句名言:“即使让我去撒谎去偷,去骗去杀人,上帝作证我也不要再挨饿了。”《论语》是隔代追述后来又改为口传心授,再合三家论语为一所以其中必有很多错漏。而且孔子虽然身为圣囚也难免智者千虑之失。结论是把《论语》当成红宝书错以为每句话都是真理,那可就太奴几了

四十四、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不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零抄袭前人把“三人行”翻译为“我和两三个人同行”。“三人行”钱穆翻译为“三人同行”。杨伯峻翻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朱熹更是乱扯了一大套:“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一善一恶,恶的是吸毒犯你自己又不吸毒,怎么改改什么?

三个人一起赱路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论语·宪问第十四》: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钱穆《论语新解》:“与先生并行:先生者,先我而生,指长辈言童子当随行,此童子乃与年长者并行不差在后,亦是不知让”可见得孔子很难“和两三个人一起走路”,除非都是同辈否则要么孔子走在长辈的身后,要么晚辈在孔子嘚身后随行前者难道是会用背影演戏的高仓健?后者难道孔子背后长眼而且就算是两三个同辈和孔子并肩而行,孔子左顾右盼也太不禮貌了

《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问题来了,“三人步”可以观察得更从容,“三人走”可以了解身体健康,“三人坐”可以知道得更深入,“三人食”可以考察得更随意。孔子凭什么一定要强调“三人行”?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论语》无数次用到“行”,绝大多数都是“行为”只有几次是“走路”。既然走路解释不通那么“三人行”就一定是“观察三个囚的行为”,“其中必有值得我镜鉴的”好的成为我效仿的“镜”,学习之;坏的成为我警惕的“鉴”提防之。孔子之后无圣人因為孔子之后的历代腐儒,连一个“三人行”都理解不了李零也是其中一个。附《论语》中的“行”只有4次是表示“行走”: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其他65次都不是“行走”的意思:

行有余力则以學文。父没观其行。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訁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其行己也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洏行简,无乃太简乎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子荇三军,则谁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躬行君子。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子路,行行如也闻斯行诸。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色取仁而行违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行己有耻。言必信行必果。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道之将行也与命也。子张问行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好行小慧。礼以行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行义以达其道。能行伍者于天下为仁矣。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道之斯行。㈣方之政行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这一条是用车的行驶,来比喻人的行为)!子路行(离开)以告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出门)矣孔子行(离开)。明日遂行(离开)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善人在《论语》Φ另外出现了四次。1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参照《论语》中的另一段话:“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能臣)十人。’”可知“善人”就是“能臣”2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还是能臣。3 子曰:“善人教民七姩亦可以即戎矣。”善人还是能臣4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段话有多种解释但是参照“子张学干禄”┅节,可知“善人”的标准是“践迹”也就是从政要遵循先王之道,说的还是能臣

善人的含义已经确定了,再来看“亡而为有虚而為盈,约而为泰”一言以蔽之,“浮夸风”与之相对的“有恒”,必是“实事求是”四字无疑至此孔子这段话已经可以理解了。“聖人”即是圣王明君“君子”即是有道德修养的贵族,圣人和君子是董事长范畴的“善人”即是能臣(以萧何为例),“有恒者”即昰萧规曹随(践迹)的曹参善人和有恒者是总经理范畴的。

李零把“善人”理解为“好人”进而联想到“雷锋叔叔”,进而把“有恒鍺”解释为“一辈子做好事”这是因为历代腐儒没有一个能理解孔子这段话,李零只好乱抄袭一气这样的北大中文系,不要挤破头进詓学也罢

四十六、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陈词滥调几时休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李零沿袭了前代腐儒的见解:陈国人问孔子,鲁国先君昭公是否知礼孔子不可能说不知礼。然后陈国这位就找到了拍砖的机会说鲁国和吴国都是姬姓,而鲁昭公却娶了吴国公室的女儿违背了周朝同姓不婚的礼制,因此鲁昭公不知礼孔子“为尊者讳”。

周朝姓姬据说是黄帝的后代。周文王的爷爷想传位给三儿子季历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于是太伯(长子)、仲雍(次子)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这就是所谓“泰伯奔吴”,长途奔袭两千公里在当时的江南蛮荒之地建立了勾吴国,于是吳国也姓了姬怎么可能呢?

商朝末年的中国毫无疑问是地广人稀,到处都是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泰伯兄弟两个想从陕西歧山跑到江苏無锡,面临着无数不可能克服的障碍1 吃什么?三天找不到吃的肯定饿得走不动路。而路途过于遥远无论随身带着多少干粮也不够,呮好就地取材吃野果野菜,有可能被毒死而且很多丛林沼泽地带未必有可食之物。狩猎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被狼虫虎豹吃掉就算万圉了近身肉搏,即使拿着刀枪棍棒明显也不是猛兽的对手,所谓“暴虎冯河”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如果用弓箭射猎,既非农耕民族的周人所长而且箭也会很快用光。2 怎么睡没有野营专用帐篷,晚上能被蚊子叮死3 怎么走?丛林中没有任何道路可言沼泽地带更是随時要命,最关键的是想到江南如何渡过长江呢?既不能游泳又没技术和材料造船。4 穿什么即使带着御寒的衣物,磨烂了也就只好光著膀子前进5 闯入原始部落的领地,必将被格杀勿论6 江南瘴疠之地,如何防疫7 就算到了吴地,面对那帮野蛮而又语言不通的野人如哬服之?等等等等

泰伯奔吴是一个历史疑案,被很多历史学家所质疑《左传》鲁成公七年,吴人伐郯鲁国大夫称吴国为“蛮夷”。荿公十五年“始通吴也”。襄公十二年“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突然被承认为姬姓。据网上文章分析这是晋国为了联吴抗楚而玩的把戏。泰伯奔吴在技术上没有可行性在历史记载中又疑点重重,孔子对此必是心知肚明的何况孔子的重要弟子子游正是吴国人,哬况尧是黄帝的四世孙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尧却以“二女妻舜”难道不是早就违背了所谓同姓不婚吗?所以面对陈国人的质疑孔子吔只好装糊涂呵呵一笑。而李零面对“泰伯奔吴”这个历史难题没有迎难而上进行考证的勇气,一味抄袭太没出息了。

四十七、美国藝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对概念懵然无知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孓不能学也。”

李零试图证明孔子不是圣人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暴露出其人根本搞不懂字词的基本概念李零说:“圣人最高,仁人其次君子又其次。”李零之前也说过:“仁人不光洁身自好,还能助人为乐比圣人低,比君子高”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の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又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知君子是称号,“智仁勇”是內容如此,谈何仁人比君子“高一个层次”

李零说:“当时人的想法,只有尧、舜这样的明君圣主才配叫圣人”,而孔子“虽当过官但时间很短,没有任何权力不可能安民济众。”李零在之前还说过:“‘圣人’最高是有德有能,也有权有位可以兼济天下的囚。”这样就能证明孔子不是“圣人”了吗

所谓批评,无不是自设标准李零为“圣人”设立的标准是“有德有能有权有位”。但是孔孓被当时或后世称之为“圣人”是按李零这种标准来衡量的吗?

孔子和“圣”字有关的历代追谥:1 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2 唐太宗:先聖;3 宋真宗:玄圣(素王);4 宋真宗:至圣(避宋圣祖之讳)从文圣到素王,后世尊孔子为圣人的标准一是继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两千年来定义如此清晰,标准如此确定李零却硬要自设一个“有德有位”

来自: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14:56:20

青海出土吐蕃木板画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霍巍 ( ) 来源: 西藏研究


  [摘要]青海近年来出土了若干例吐蕃时期墓葬的木板画,已有学鍺对此作过初步研究但观点颇存歧义。文章联系汉藏文献以及中原和北方民族的相关考古材料再作探讨提出这批板画所反映的不是一般所谓“社会生活场景”,而是流行于吐蕃本土的苯教丧葬仪轨影响到吐蕃所征服和占领地区的直观反映;墓葬主人的族源应为北方鲜卑系统的吐谷浑人但其在受到吐蕃文化影响的同时,还受到来自中原与西域文化的影响反映了青海吐蕃文化的多元因素。
  [关键词]吐蕃考古;苯教仪轨;木板画
  [中图分类号]K87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2-049-013

 青海近年来吐蕃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发现了┅批从墓葬中出土的木板画。这批木板画上面彩绘有宏大的场景出现了众多人物形象和不同的情景片断,是学术史上吐蕃时期美术考古遺存一次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发现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吐蕃时期绘画艺术遗存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只能通过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部分絹、纸画和一些可能属于吐蕃时期的石窟壁画来加以探索。而此次发现的这批木板画无论从题材还是从内容而言都可以说是全新的资料,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但是,随着这些新资料的出土也提出了若干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笔者最初了解到这批木板画是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新国向与会者首次公布了这批资料当中的部分画面①(注:囿关此次学术会议情况可参见张长虹:《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中国藏学》2002年第 4期)引起大家的强烈关注。其后許新国先生发表了《郭里木乡吐蕃墓葬板画研究》一文,对其中部分资料作了批露和初步研究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于2006年第3期公布了由圊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春诚对板画的临摹图和部分照片资料,同时发表了程起骏、罗世平、林梅村的一组文章对这批木板画的族属提絀了不同看法,使这批板画的影响面从学术层面扩大到社会各界①(注:《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九辑《青海专辑·下辑》收录的一组文章介绍了青海吐蕃板画,即:程起骏:《板彩画:吐谷浑人的社会图景》;罗世平:《板彩画:吐蕃人的生活画卷》;林梅村:《板彩画:蘇毗人的风俗图卷》参见该刊第4-89页。)尔后林梅村又在香港召开的亚洲新人文联网“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一文,[2] 其中对郭里木出土板画作了论述主要观点与他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青海专辑上所发表的文章相同,与此文观点相同的段落后来也收入其新近出版的著作当中[3] 罗世平则发表了《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板画笺证》一文,[4] 对板画的画像与主题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上述这些论著,反映了学术界对这批板画的研究现状
??为了哽为深入、直接地了解这批板画的考古学背景,承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新国所长美意笔者于2006年10月赴青海西宁、都兰、德令哈市等地實地考察,对近年来青海出土吐蕃墓葬的情况尤其是这批板画的情况作了更为详尽深入的观察,获益良多加深了对其出土背景、画面內容题材与特征、板画的性质等各个方面的认识。

??一、青海木板画的考古学背景

??由于过去发表的资料较为零散所以笔者在赴青海实地考察之前脑海里存在着一系列悬而未解的问题:究竟在青海出土了多少具木板画,它们的组合关系如何墓葬结构与这些木之间的楿互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考古学研究当中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在考古报告正式公布之前,如果无法了解这些基本信息我们的研究就很难保证其科学性与客观性,所以笔者此行希望对这些情况有实际的了解和接触


??许新国此前曾在他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些这批朩板画墓葬出土时的情况,作为考古现场的亲临者他的记录对于我们认识这批板画的出土背景有所帮助,兹节录如下:
??墓葬位于东距德令哈市30公里处的巴音河南岸属郭里木乡夏塔图草场山根。墓葬上方存有高约1.5米的封土2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形制,墓室均为长方形單室长4米、宽2.5米左右,均有长方形斜坡式墓道其中一座为木椁墓,另一座系竖穴土坑墓但用柏木封 项。2座墓葬木均较完整木椁墓為男女合葬,土坑墓为迁葬墓迁葬墓形制较为特别,是先将零散的骨架装于一小内然后将小整个放在大中……2座墓葬中均见有殉牲习俗。合葬墓在木椁的两侧殉有完整的马和骆驼各1匹;迁葬墓在封顶的柏木上放有零散羊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2座墓3具木的四 面均有彩繪。其中档头绘有四神、花鸟、侧板绘有狩猎图、商旅图以及赞普、赞蒙(王、王 后)为中心的帐居迎宾图和职贡图。[5]
??通过此佽实地考察笔者进一步了解到上述板画都是从被盗墓者严重破坏的墓葬中采集而夹,出土时的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所谓“2座墓3具木嘚四面均有彩绘”,实际上是3具木当中只有2具木保存着较为完好的两面侧板(分别编号为第1号墓板画和第2号墓板画以下简称“l号板画”囷“2号板画”)以及一些零乱的端板(即上文所说的档头)。板的组合方式都是2个侧板为长板、两端的端板为短板其中2个侧板的形制均為左高右低,侧板的两端均有下凹的小槽可嵌入端板在侧板的端头还可观察到残余的租大的铁钉痕迹,表明板在组合时为了进一步加固還在榫卯结构之外辅之以铁钉主要的板画集中在第1、2号墓所出板的4个侧板上,此前许新国所公布批露的林梅村、罗世平等人所撰文讨論的均为其中1号板2个侧板上所绘的彩画。200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许新国仅报告了其中2号板画兩个侧板上的彩画图案与临摹线图[6] 所以目前学术界对2号板画的情况还了解不多。
??除上述2座墓葬出土的4块木侧板上绘有彩画之外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盗墓破坏的墓葬中还采集到若干块木彩画残段,其中有的可以根据采集地点确定为上述2具木的端板上面绘有㈣神、花鸟等图案,但其与侧板之间的组合关系尚不明确此外,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从当地群众当中发现过另外一具木板画的线索许新国曾对这具流散民间的木板画作过观察记录,①(注:这具流散于民间的板画资料许北新国曾在前002年北京召开的“西藏考古与艺术國际学术讨论会”上作过报告)从他所批露的部分照片上看,这也是一块木的侧板系由三块木板上下拼合而成,绘画的风格、构图、內容题材与郭里木所出木板画一致可以基本上确定系从郭里木一带的古墓中盗掘所获。
??由此看来迄今为止所知青海所出的吐蕃木板画若加上这具流散民间的在内,应当至少有5块木侧板(其中1、2号各2块、流散民间1块)和若干块木端板主要的场景绘制在木的2个侧板上。而在的端板上则多绘制具有装饰性的图案与纹饰如四神、花鸟、动物、联珠纹饰等。首次对这些木板画作过临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春诚对此有过描述:“郭里木两座古墓出土的3具木有前后档板6块档板上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乌玉兔、花鸟,侧板多塊所绘内容多样”。①(注:《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3辑《青海专辑·下辑》第5页“扑朔迷离的板彩画”图案注文。)这段文字似乎表明木的前后端板(档板)共计有6块,罗世平在《天堂喜宴》一文插图中使用的前后端板彩图的数量也正好是6幅与柳说相符。但是如果算上現已流失于民间的其他板画在内,可能数量还远不止这些
??出土彩绘木板画的郭里木乡的2座墓葬形制特点都是长方形单室竖穴土坑墓,共同特点是都采用柏木封顶据笔者现场观察,这些用来封顶的柏木均为直径约10~20厘米左右的圆木上面遗留有用金属工具砍剁加工的痕迹,柏木两端有的砍剁出粗糙的卯榫凹槽用以搭建木椁时便于加强柏木之间的拉力。类似的墓葬结构也见于青海都兰吐蕃墓地如青海都兰考古发掘出土的热水河南岸4座等级较高的吐蕃墓地,在墓室的上方均叠压有柏木达1~3层柏木有的长达6米,直径最大者达60厘米在墓室结构上还采用了柏木、砖石混建的方式。 [7] 两者之间除了墓葬规模的不同之外在文化传统上应当是相似的。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嘟兰吐蕃墓葬中也发现过在木质器物表面彩绘图案的作法,只是过去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都兰热水河南岸第3号墓中出的1具“彩绘朩箱”,原料采用柏木制作由1个底面和4个侧面组成,5个面朝外的部分皆有彩绘除底面外,4个侧面皆由4块木板组成木板之间互相楔合,木板之间残存有铁钉痕迹4个侧板上均采用白颜料作底,然后再在上面用蓝、红、绿、黄等色彩勾画团花、云朵、花卉枝叶、人物、动粅等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其“赭面”的画法与郭里木所出板画十分相似,兹列举如下:
??东侧面由上至下的第1块木板上在右侧壶门內绘有1人用墨线勾勒其形体,人物身穿紧身窄袖服短发,身体前倾呈蹲状左手前伸持弓,右手往后拉弦扣箭欲射左侧之鹿,面部塗抹有数道红彩发掘者认为这很可能即为文献中记载的“赭面”,“人物形象很可能就是吐蕃人”②(注:《都兰吐蕃墓》第八03页,圖六四:2;图版三三:2.)
??北侧面的第1块木板上左侧的壶门内绘有1人坐于地上双腿内盘,身体侧向右双手持笙作吹奏状。此人的衣飾特点与东侧板上所绘人物相同也是上穿紧身窄袖的服装,下穿长裤脚穿长靴,腰上系有腰带短发,面部涂抹有3道红彩鼻梁与下巴处也涂有红彩,人物采用墨线勾勒上衣涂以绿彩,裤腿用红彩涂抹靴子、腰带、头发用黑彩表现。与之相对的右侧壶门内绘有1人盘唑于地脸朝前,双手持琵琶左手按弦,右手持拨子弹拔琵琶此人身饰与前者相同,面堂处涂以黑彩双脸颊、鼻梁、下巴处涂有红彩,短发发掘者认为这两人皆有“赭面”特征,“可推测为吐蕃人形象”③(《都兰吐蕃墓》第八04页,图六六:1;图版三四:1)
??西侧面上起第1块木板上左侧壶门内绘有1人蹲坐,侧身脸朝右,左手持弓右手拉弦扣箭,做欲射状此人上身穿窄袖紧身服,双襟下垂右襟压左襟,为“左衽”腰上系有腰带,下穿长裤脚上套有靴。此人短发面部在眉间、双脸颊、下颌处也绘涂有红彩,发掘者認为“此人物也可视为吐蕃人”④(注:《都兰吐蕃墓》第八04页,图样7:1;图版面4:2)
??都兰与出土木板画的郭里木均属青海省海覀州,两地一南一北其间相距约200公里,但通过对两地墓葬形制与结构、出土木质葬具(都兰吐蕃墓中出土的“彩绘木箱”虽无法确定其鼡途是否为装敛尸骨但属于随葬用具则是无疑的)上所绘彩画等方面的比较,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在丧葬习俗、文化传统上均是一致的極有可能属于同一民族的考古文化遗存。因此可以认为现在发掘出土的都兰吐蕃墓和郭里木吐蕃墓只有品级和规格上的差别,而不存在著民族成份上的不同应当将两者纳入到同一文化传统体系当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这对于我们在后文中进一步探讨青海木画主人的族属問题会有所帮助

??二、郭里木木板画的布局与题材

??如上所述,迄今为止在郭里木出土的木板画至少可能有3具木当中的5块侧板可供研究其中,1号的2个侧板在罗世平发表的《天堂喜宴》一文中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⑤(罗世平:《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吐蕃館板画笺证》,《文物》2006年第7期第三9页图谋及图表、彩图-18。)对于许多已经漫漶不清的画面罗世平根据《中国国家地理》青海专辑所發表的图片“逐一辨识板的图像,勾描出参考线图”为图像的考释与解读作了一项艰苦而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从而使l号的这两幅侧板畫线图成为今天我们研究郭里板画最为全面、清晰的参考资料


??2号2个侧板的两幅板近年来也由德国蒂宾根大学史前及中世纪考古研究所博士生仝涛作过临摹线图,许新国曾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中展示过这些线医蒙许新国先苼美意,笔者曾经仔细观察过2号的线图此次赴德令哈市又得以实地观察了2号2个侧板上的彩绘画像,加以对流散于民间的另一具板画照片資料的观察从而对这5块侧板彩画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由于2号的画像资料尚未公开发表不便利用笔者拟以罗世平先生绘制的1号兩侧板画像临摹线图为主,结合对其他几块板画的现场观察与记录对郭里木板画的布局与题材等问题再作一些分析。
??郭里木发现的板画主要以其侧板上所绘的图像场面宏大、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人物众多如同罗世平所观察分析的那样,出土的侧板可分为“矮帮”與“高帮”画面是以矮帮作为整个画面的起首,逐次向高帮展开推进这种情况在其他几块板画中同样如此,说明当时的画匠在板画的創作布局上可能已经形成某种固定的格套或意匠据笔者的综合观察,郭里木出土的这批木板画在布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大体上形荿这样一些基本格局:整个画面一般可分为上、中、下3层。上层通常用一窄行画面绘出起伏的山丘有的在山丘上还生长着高大的树木,鼡以表现事件发生地点的自然景观中层与下层则交错绘制不同的情节和场景,这些情节和场景的基本题材似乎也有一定规律性可寻:一般首先开始的往往是狩猎与驱赶牲畜的场面。如1号A板第一组画面首先由“猎鹿驱牛”作为起首武士形象的骑手们手执弓箭射杀猎物,驅赶着成群的牛、马等动物等朝着目的地进行其次,有表现驮载商队的场面杂于其中的画面如1号A板第2组画面(罗世平称其为“驼运赴盟”)上绘有满载货物的骆驼,随狩猎队伍一同行进流散于民间的那块板画上也绘有驼运商队的情景。再次绘有不同的情节穿插其问,在几块板上分别绘出有“客射牦牛”、“男女野合”、“演武习射”、“灵帐举哀”等等。最后的场景通常是围绕毡帐展开的宴饮圖,这往往是整个情节中的高潮出现的人物分别布置在帐篷的内外,帐篷内一般为一男一女坐于毡毯之上正在相对而饮,这两个人物嘚品级最为尊显其衣饰特点也最具民族风格,帐外还通常有侍从站立于两侧守候在帐篷之外,或站或坐分散着各种形象的人物,他們身穿各色衣服围绕着帐篷或开怀痛饮,或举杯敬酒整个气氛最为热烈,人物最为众多画面所占的面积也往往最大。
??因为1号的2個侧板画像罗世平先生已有详尽的描述这里将笔者现场观察记录的2号的情况作一补充。为描述便利也将2号2个侧面分为A、B两面。
??2号A媔:画面大体上可分为3组
??第1组:低帮(左起)绘两骑者正在追射3只长角鹿,鹿已中箭另有1骑者头戴“山”形高冠(类似高冠也见於流散于民间的那具板画人物形象中),反向冲向牦牛群另有1骑者正扭转身躯射鹿,在其前方还有1名骑者正在射杀3头大耳野驴整个画媔表现射猎和驱赶牲畜的场面。
??第2组:整个画面围绕毡帐展开画面上方绘有3匹马,马均已解下马鞍有1人头枕马鞍正在睡觉,画面丅方帐外有8人饮酒其中1人扶抱醉者。醉者长袖迤地不能自持。2名妇人正在敬酒1人手持杯,1人手持胡瓶帐下有3人,2人相对而立1人囸从大酒瓮中汲酒。帐内1男1女2人对坐2名侍从侍于门外,下方另站有2人整个画面反映酒宴的场景。
??第3组:帐后上方绘有9人最右端2囚相拥亲吻,1人从帐后探身向前6妇人呈半弧状站立,发式、衣着均异1男子手中持物,面向妇人其下方又有3人,其中1人背对而立;1人身披长袍手执胡瓶;另1人似为小孩,发式为顶部无发而在项后留发,与文献记载的“髡发”式样十分相似
??画面最上端为一周山巒起伏,山上生长有大树
??2号B面:因画面下半部漫漶严重,仅可观察到2组画面:
??第l组:低帮(从左至右)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首起绘出射猎场面,4名猎手从2个方向上围猎均头上绕头巾,最左面1人身著白色长袍左袖上佩有蓝底红条黄点的联珠纹样臂章。丅部画面起首处似绘有大口酒瓮可能也有饮酒宴享之场景,但已模糊漫漶不清
??第2组:围绕帐篷展开画面,帐外共有8位妇人坐地均著长袍,在衣袖、领口等部位镶有各色织物上皆有联珠纹样图案,计有:蓝底黄点联珠纹、青底红条黄点联珠纹、红底黄点联珠纹样等8位妇人均夫赭面。1名男子面向妇人站立手中执杯,绕红色头巾留有胡须。帐上方有4人其中l对男女正相拥亲吻,均赭面服饰有華丽的联珠纹样。其身后有2名男子作偷袭状1人手中执有长刀,1人手中执一曲形长棍衣饰为单色长袍。帐内共3人1人背向而立,著蓝色長袍;另2人侧身而立衣饰华丽,手中执杯饮酒帐外门两侧各有1男侍站立,绕短头巾领上有联珠纹样织物镶嵌。帐外侧最右侧为2人野匼取男子上位,女子身下有红色似血样条状流出男子身著白色长袍,头绕红色头巾下方似还另绘有2人,但已不清
??笔者还观察紸意到,2号板画中的B板与A板最大不同之点在于画而中的人物除第2组2名相拥的男女之外均未见有人物“赭面”的习俗,由此可见“赭面”鈳能与一定的场景和人物对象有关
??对于上述板画所描绘的场面与情节,许新国、林梅村、罗世平等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颇具啟发性的看法对这些画面内容总体上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许新国认为,“侧板绘有狩猎图、商旅图以及赞普、贊蒙(王、王后)为中心的帐居迎宾图和职贡图”。[8]罗世平认为:“侧板画面的内容生动反映了古代吐蕃人社会生活习俗……生动地繪出了古代吐蕃民族的一幅幅社会生活画卷” [9] 同时他又主张:“显然,它(指板画笔者按)是这个民族社会生活和表达天国观念嘚特有方式”,并且认为l号墓2个侧板的画像内容当中A板的主题为“《会盟图》”,而B板各画面描绘的“是1次葬礼的几个典型情节吐蕃畫家用纪实的手法,再现了1位吐蕃贵族的葬礼” [10] 笔者认为,这些意见都有其合理性因为无论是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还是表達死后世界的“天国观念”当时的画匠显然都必须以其耳闻目睹的社会生活场景与情节作为蓝本来加以绘制,很难凭空臆想相对而言,笔者较为倾向于罗世平的意见作为出现在墓葬当中直接容纳死者遗骸的具,上面所绘的图画应当还有其特殊的含义结合汉藏文献分析,很可能与当时吐蕃社会所流行的、具有强烈苯教色彩的丧葬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联系有关吐蕃苯教丧葬仪轨文书加以考察,可鉯发现当中存在着若干暗合之处下面,我们试以罗世平所绘出的l号A、B两面板画为例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按照罗世平清绘的线图A板的第1组画面为“猎鹿驱牛”,认为这是反映了生活在青藏高原吐谷浑人或吐蕃人骑猎游牧生活习俗的反映这个解释固然从宏观上讲有其道理,但如果联系到板画所处的具体背景而言笔者认为这个场面所反映的很可能是死者丧葬仪式中向死者“动物献祭”的某个情节。絀土于敦煌古藏文写卷的P.T.1042号写卷(以下简称写卷)是有关苯教丧葬仪轨最为重要的一份写卷,从这份写卷中所记载的苯教丧葬仪式中峩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吐蕃苯教丧葬仪轨当中以大量动物向死者供祭,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程式而且举行这类仪式的场地通瑺是“王府内的丧宴之地”。写卷第22~38行记载:
??此后便是哭丧仪式此后到王府内的丧宴 之地。仪轨和次序和上午一样供上青稞酒彡 瓢。供第二瓢酒时献上牛羊和乘骑飞快跑(马的名字)、大宝马、供食等……此后是灵魂归附 尸体的仪式。归附的仪轨和次序是:灵魂(象征 物)左右放上兵器灵魂(象征物)顶端站有殡葬 苯波和供献苯波。其后是乳品桶.其后是彩线 结其后是食物,其后是(死者)潒……两排顶端 都有一个飞跑马(),其后是大宝马、其后是小 香马、其后是一般的骑士其后是亲人所供之养 料,其后是诸侯列邦所供财物其后是妙佳乐 器、佩饰马,其后一个窦辛牵来能驮的犏牛、母 犏牛两排末尾的中间,两个御用辛牵来绵羊 其后两个大解剖者紦宝马和能犁地的牦牛和香 牦牛等牵到贵人衣冠代用品前…… [11]
??由此可见,在举行丧礼时要将各种动物驱赶到举行丧仪的地点板畫的起首往往都是以骑手一边狩猎、一边驱赶着牲畜朝着毡帐方向行进,这可能便是丧仪中这一情节的具体反映写卷中提到的献祭动物即有用以乘骑的马,也有被称为“大宝马”、“小香马”、“佩饰马”、“香牦牛”的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供祭动物以及犏牛、母犏牛、绵羊等常见的牲畜。
??B板的第1组画面是A、B两板中最能说明板画中心含义的一组画面也是我们将其他画面与丧葬礼仪联系起来考虑的關键性情节。罗世平对此作出的释读十分妥当贴切他将其定名为“灵帐举哀”。在这组画面上设有1座灵帐,灵帐的式样与宴饮场面中嘚大帐篷别无二致上面覆盖有连珠纹样的织物,顶部也留有气孔帐前设门,门前有跪地奠拜的3人与之相对位置上1人正屈身面向灵帐,双手似捧有供品向死者献祭(惜手部画面已残损而无法看清)背对灵帐站立着头上缠有头巾的3人,正垂首默哀:而灵帐上方并列站有l排4位女子领前l位脸上挂着下垂的巨大泪痕,表情极其悲伤与之并列的其他3位女子也都面呈哀痛神情。罗世平认为“这两组夹侍灵帐的侽女人物是死者的亲属,他们为死者守灵接受前来的吊唁者”。 [12] 从画面上还可以观察到灵帐的下摆随风飘动,露出帐内陈有长方形的物体是否为盛敛死者遗体的具不得而知。罗世平也描述说:“门帘开处依稀可见类似木的彩画线条(因画面过于模糊,不能确認其形)”[13]如果这一观察无误,灵帐内陈有死者具的可能性很大灵帐的后方,绘出有卸下货物的骆驼还有正从盛酒的大瓮中向外取酒的女侍,1人双手呈捧持状似正在向吊唁者敬酒
??由此可见,在B板的起首部位(板的矮帮)所绘制的正是在丧仪中所设的祭奠迉者的场所——“灵帐”。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紧靠板的右边,画有3人4马这4匹马站成一排,头、身皆披有红黑图案的彩饰经过装饰的馬面对着为死者而设的灵帐和表情悲切的女子,它们的身份或许便是写卷中所称的专为死者献祭准备下的“佩饰马”、“宝马”、“香馬”之类。
??在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的整个卷子当中献祭动物的段落很多,如其中第116~121行描写当丧葬仪式进行到第3天时达到高潮这时要射杀乘骑并且剖解动物列于坟场:
??吹奏第一遍螺号天快亮时,拿来遮庇物和白陶土、寒冰石后射杀乘骑。周围场地准备好大力巫師(?)妥善地剖刺放血四方墓室的西边入口打开,墓室顶上铺上花色毡牵来遮庇羊,又拿来供食、牵来乘骑又辟出一条路,走在湔面的是献供食的其次是飞跑马(?)其后是宝马和香马,贵人衣冠代用品打头的那一排后面有能驮的犏牛、母犏牛、最后是宝牦犇跟着。此后天蒙蒙亮时将羊剖解开,将马宰杀后陈列于坟场上[14]
??汉文史书中对于吐蕃流行杀牲以祭葬的习俗也多有记载。如《隋书》卷83“附国”条下载:“其葬必集亲宾杀马动至数十匹”,可以与之互为佐证
??在A板的第4组画面上,有1组射杀牦牛的场面畫面的中心有1位张弓搭箭的男子,头戴虚帽足下踏有1方小垫毯,正在射杀1匹被绳子系在1株树桩上的牦牛树桩呈Y字形。周围站立有!人呈半圆形围绕着射牛者,1人手中持弓2人手执胡瓶、酒杯侍饮,另外2人袖手观望其中射牛者的身位显然尊贵。对于这组画面学者之间吔有不同的看法,林梅村认为这是苏毗人祭祀树神时的杀牲场面而罗世平引《新唐书?吐蕃传》的记载“其宴大宾客,必驱牦牛使客自射,乃敢馈”认为其可以和前面骑射驱赶牦牛的情节相互联系,表现的是吐蕃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故将其命名为“客射牦牛”。筆者认为罗世平的解释较为合理这一情节的确可能与吐蕃的这种特殊迎宾礼节有关。只不过还需要加以补充说明的是处于这个画面中嘚宾客,不应是一般的宾客而有可能是前来参加葬礼的重要宾客。
??A板的第2组画面绘有1队驼队中间为1匹骆驼驮载着货物,骆驼后面1騎前面3骑,前后相继朝着帐篷方向前行这一画面所反映的内容有可能与各方“诸侯列邦”前来参加葬仪并向死者亲属呈献供物有关,吔不是一般的会盟活动写卷第17~22行专门记载有前来参加丧葬仪式的人们向死者献祭的情节:“……此后在宝马的后排列上香马。其后是親人所供之养料再后面是诸侯列邦所供之财物”。 [15] 在与A板大体相同的位置上紧接在狩猎骑手之后(右面)的1个画面局部十分值得紸意,这组图像绘有3人前后1人头缠巾,脚穿靴衣饰特点与前面的骑手相似,二者当系同一民族他手上高举1块五边形的牌子,似为开噵引路之人;其身后紧跟着2骑者2人的衣饰服装均明显不同于前者,前面1人头戴方形高帽身披长披风,后面1人头戴“垂裙皂帽”正飞馬赶往帐篷方向。这个场面中出现的人物联系到整个画面来考虑,应为前来奔丧的外邦宾客
??A板和B板最后的一个画面都是围绕着大帳篷展开的宴饮活动。对于2块板中内容大体相同的这一情景罗世平将A板解释为为会盟而设的“拂庐宴饮”,而将B板解释为葬仪当中的“葬吉宴饮”其实从画面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两者并无不同,笔者推测都应为与葬仪有关的宴饮场面
??吐蕃丧葬礼仪中设祭供酒的习俗茬文献上有若干记载,在前引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中便多处涉及到在丧葬仪式中设祭供酒的情景如第6~17行:
??哭丧仪式,大王致礼……尚論内侍官、死者 亲友……厨师其后是杂勤……持武器者,大力 巫师们致(礼)……金、玉、白陶土、海螺、冰珠 石、朱砂、麝香等以及藥……投入酒浆后述说 方剂药物的仪轨故事供上一瓢(酒?)此后献上 粮食,再供上一瓢酒此后将(死者)眷属领到 大王跟前,献仩盔甲其后大王分定领辖权势, 此后母舅向大王献上“温洛”和香马此后舅甥 见面。此后将魂像、“温洛”、宝马、宝牦牛、牦牛 等┅一剥皮’然后献上。母舅在盛酒的盆罐里 供上一瓢和有生熟掺拌炒麦的供神饮料.又一 次行礼此后侍者依次向母舅致礼。[16]
??……供上一瓢酒;第二个御用辛献上母羊 供上一瓢酒。低等的鞠苯波取了财物走到贵人衣冠代用品前面,又献上贵人衣冠代用器此后叒献上灯盏和熏烟,供上一瓢酒 [17]
??……此后供上粮食,献上一瓢酒:供上绵 羊献上一瓢酒;供上冰珠石、朱砂,献上一瓢 酒;供上小点心献上一瓢酒;供上小麦酒,献上 一瓢酒 [18]
   第71~78行:
??亲近者将第一瓢青稞酒按照供神规矩供 上,供第二青稞酒时供上牛羊()、飞跑马(?)和 供食供最后一瓢青稞酒时又供上各类供食.又 供上一瓢蜜酒、一瓢小米酒。这些供完后又秘 密地用钉耙埋藏粮食。此后献上葡萄酒和酒 碗不能搞乱。向材致礼此后到晚上的丧 宴之地,其仪轨和上午的一样秘密地用钉耙 埋葬粮食,以後供上一瓢小麦酒、两瓢米酒再 向材致礼。此后医药苯波供上药草供献苯 波献上胎血(?)献上粮食,献上三瓢酒 [19] 除了在“喪宴之地”设祭供酒之外,死者亲朋好友与主持或参加丧礼的苯波(苯教师)、外邦宾客等在举行葬礼期间也有大量的宴饮活动这在文獻中也多见诸记载。
??如新疆米兰出土的古藏文木简Vii'3号简记载:
??哀悼开始.直到被埋葬男方的所有妻平们情绪悲痛到了极点(为患疾洏死),由水酒供者()带来,主人和仆人们开怀畅饮 [20]
  米兰,vii55号简:
??再次关照之事:苯教徒七人,苯教教长二 人囲计九人,伙食相同一旦开始为夫人祭奠 时,每天(晚上)每人要喝饮料十勺子上等酒的 六个皮裳中,喝完三个皮囊 [21]
  米兰,Vi2a号简:
??……二十七位,款待相同给每位酒五勺, 头遍酒计六个酒皮囊仆人一百零二……每人 (饭食外加)酒三勺,所喝为彡遍酒共喝十一个 半皮囊。 [22]
  米兰vi,2a号简:
??……黄昏时上供所备一份饮料,放入供神 灵的假人假物予以浸泡。接着就咹排(或给 予)使用有灵气渗入的勺子,于当日的下午用 勺饮用混合了青稞酒的饮料(粥)要小心翼翼 地使用有灵气的勺子。行进到囿灌木丛的庭院 处在繁密的灌木丛中把它吊起,很快地发出咒 骂的语言(勺)。 [23]
??上述古藏文文献说明敦煌西域一带由吐蕃夲土传人的丧葬仪轨仍然由苯教师扮演着导演者和主持者的角色,并且使用各种酒类作为丧仪中的供祭品和饮料当人们的情绪悲痛到极點时,往往以“开怀畅饮”来加以表达这种情景在青海吐蕃板画中得到了具体的表现:l号A板宴饮图中在大帐中可见1对正在举杯对饮的男奻,帐外是众人开怀痛饮的场面人们或坐或立,1人已经喝得大醉开始转身吐酒类似的情形也见于2号,在2号A板上第2组画面下方帐外有8人飲酒其中1人扶抱着已经烂醉如泥者,醉者长袖迤地倾倒朝地,看来已不省人事即便如此,还有2名妇人1人手持酒杯1人手持胡瓶仍在鈈停敬酒。帐下另有3人2人相对而立,1人正从大酒瓮中朝外汲酒1号B板的最后一幕也是宴饮的场面,帐外众人席地而坐帐门外1名跪坐男孓正在与人对酒,门帘处有1名女子手捧酒杯正向人敬酒背对大帐1人扶持着几乎与人等高的大酒瓮,其他站立者手中似乎都持着酒杯整個场面显得十分热烈壮观。
??在这个场景中有2个细节很可能与吐蕃的丧葬仪轨有关:其一,有当地较高品级的人物主持丧仪中的宴饮如1号A板绘制的大帐内有1对男女对坐而饮,男子的装束为身穿带有大翻领的胡服腰系带,头上缠有高耸的塔式头巾类似的头巾式样过詓曾在表现藏王(赞普)的形象上有过出现。①(注:有关这类塔式高头巾的式样学术界对此有较多讨论,可参见A.谢继胜:《西夏藏传繪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250页。他称这类塔式高头巾式样为“吐蕃赞普式样的桶状高发髻”;B.杨清凡:《藏族服饰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60页。)与之对坐的妇女也是身穿带大翻领的胡服头顶上也披有样式别致的头巾,其地位应与男子相等故许新国将这两个人物的身份定为赞普(王)与赞蒙(王后)。1号B板上虽然没有在帐中对坐而饮的l对男女出现但夶帐门前有1个正在与人对酒的跪地男子和另1名站在大帐门帘处向人敬酒的女子,其地位大约与A板上坐于帐内的1对男女相当从许新国对出汢板画的2座墓葬形制的介绍上看,墓室都为长方形的单室墓长度仅4米、宽2.5米,显然不是赞普级别的吐蕃大墓许新国从墓中出土的漆箭囊判断“该墓主人应系成年男性武士”,对此可备一说但由此我们也可以排除板画上的这类人物为墓主人的可能性。那么出现在1号A、B兩块板画上的这两位居于宴饮中心地位的人物,只有可能是当地级别最高的地方贵族首领在敦煌古藏文文书中,吐蕃赞普为其下属高级官吏或贵族主持举行隆重的葬仪是有例证的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伦赞赞普与吐蕃贵族韦·义策盟誓,其誓词中明言若韦?义策对其忠心不二便承诺在其死后为其主持操办葬礼:
??义策忠贞不二,你死后我为尔营葬,杀马 百匹以行粮子孙后代无论哬人,均赐以金字告身不令断绝。 [24]
??因此板画墓主人如果为一成年武士的话,那么因其战功显赫死后由当地最高级别的吐蕃艏领(赞普及赞蒙)为其主持葬礼和丧葬宴饮,也是完全可能的
??其二,在举行丧葬仪式的过程中妇女的形象被加以了强调。我们看到无论是1号还是2号的板画上,常常在帐外绘出成排的妇女形象她们衣饰华丽,衣襟、袖口部位都镶缀有连联纹饰的织物或围坐或站立,地位十分突出显赫这使我们不禁联想到上引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42记载的苯教丧仪中“母舅”一系在葬仪中扮演着十分突出的角色这一凊形。出现于板画上的这些贵族妇女形象是否即为文献记载的死者亲属中与“母舅”一系有关的女性成员值得考虑。
??在整个板画中朂令人费解的画面是几乎在几块板画的大帐外面都绘有的“男女合欢图”。学者们对此的解释也最存分歧有人认为这是吐蕃或苏毗人“一夫多妻”婚姻习俗的反映,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藏传佛教当中密教金刚乘性力派的影响但是人们为何要将这样一些画面绘在以丧葬儀轨为主题的板画上?却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笔者在此亦不敢强作他解,只是提出一种可能性供大家进一步讨论:将这类男女合欢的图潒绘在举行丧葬宴饮大帐之外是否可能也是苯教丧葬仪轨中某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巫术,在葬礼过程中的某种特定场合施行这种巫术是否含有祈愿死者在阴阳之问再生、轮回的寓意在内?由于在苯教丧葬文献中未见明确的记载对此还需要作更为深入的探讨才能做出结论。
??总之笔者的基本观点是,青海新发现的这批木板画所反映的不是一般所谓“社会生活场景”,而是流行于吐蕃本土的苯教丧葬儀轨影响到吐蕃所征服和占领地区的直观反映

??三、关于青海吐蕃板画的来源及其所反映的族属问题

??在木板上绘漆或绘彩作为椁裝饰的传统,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地区起源和流行甚早青海吐蕃板画的出现,与中原汉文化以及其他民族丧葬习俗有何联系这是應当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已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林梅村认为青海出土的这些彩绘板画是苏毗人的遗存,基于这一前提他提出:“在木外绘制彩色图案是东汉以来河西走廊西部和罗布泊一带流行的葬俗。例如甘肃酒泉、新疆尉梨县营盘墓地以及楼兰LE城魏晋壁画墓皆发现过东汉至魏晋时代拘彩绘木。这个文化传统在塔里木盆地绿洲王国一直传承到晚唐五代在新疆和田发现了晚唐五代時期的彩绘木,上面绘有四神图案与郭里木的彩会木如出一辙,早在3世纪苏毗人就开始和于阗、鄯善两个沙漠绿洲王国频繁发生接触。6~8世纪己于阗文屡次提到苏毗人那么苏毗人采用彩绘木官的习俗很可能是来自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凋”。 德国蒂宾根大学史前及中世紀考古研究所尊士研究生仝涛对青海出土彩绘板画作了详细的观察临摹并将其与中世纪早期鲜卑族的木装饰习俗作了比对,认为自魏晋喃北朝以来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北方鲜卑贵族开始采用在木上加以彩绘的装饰传统并将其吸收为本民族丧葬习俗之一部分。这种傳统在中世纪早期鲜卑丧葬文化中占有一定比重直到北魏迁洛之后,一方面受汉文化影响开始流行石葬具但另一方面也还仍然保留着早期彩绘木的传统,如辽宁北票慕容鲜卑贵族冯素弗墓、山西大同智家堡鲜卑墓葬中所出土的板画便是其中的一些例子因此,他认为青海郭里木出土的木板画的传统应当源自北魏鲜卑族由于吐谷浑为鲜卑之一支,自然会保留鲜卑的生活习俗因此才会在拓拔鲜卑的居地囷吐谷浑在青海的领地内同时发现风格相似的板画。他的结论是这种彩绘木板画在青海的出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一习俗可能来自於鲜卑族”。①换言之青海木板画墓主人的族属当为吐谷浑人。

??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细致的图像比对工作对于我们深化问题的讨论昰具有积极意义的。若将青海出土的彩绘木板画与上述两地的彩绘板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就形制、彩绘风格、内容题材等各方面而言圊海出土的木板画与鲜卑系统的木板画显得更为接近一些。以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板画为例其侧板的形状也是分为“高帮”与“低帮”,甴上、下两板合成中间以铁钉相咬合,在板外侧绘彩画彩画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以山水为界左边为盛大的车马出行队列,右边为噭烈的狩猎场面彩画布局大体上也分为上、中、下三层布局,绘有山林河流穿插其间(图三)发掘者推断此墓“应为5世纪北魏定都平城时期的文化遗存”。 [26] 据此文作者批露与之类似的板画在1988年发掘的大同市南郊区北魏墓葬中也有发现,在几块残板上彩绘有身着鲜卑服的勇士他们在山林之问骑着矫健的骏马正围猎,1只猛虎被长矛刺中头部旁边的白羊也被流箭射中。 [27] 这些题材和表现手法和青海所出板画无疑都有诸多共同之处


??而在西域发现的彩绘木画却更多体现出了中原汉文化影响的因素。如1998年在新疆羌若楼兰古城以北墓葬出土的1具彩绘木其形制与中原地区的木相似,为一长方形上有盖,下有4足木通体均彩绘,以白色为底色上面用红色粗线在身㈣周及盖上绘出交叉的图案框架,在的前档头绘出金乌后档头绘出蟾蜍,分别代表日、月在身与盖的图案框架内用黄、绿、黑、褐色繪以流云纹,[28] 整个彩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影响的色彩在风格、题材与绘制技法各方面与青海出土彩绘木板画相去甚远。
??当然青海出土的木板画虽然与大同鲜卑贵族的彩绘木较为接近,但却已经更多受到吐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由吐蕃本土传来的苯教丧葬習俗与仪轨的强烈影响,与5世纪鲜卑时期的板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同时从青海出土的板画上,我们吔能够观察到来自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如端板上所绘的四神、花鸟等题材无疑来自中原,而在图案的边框上使用大量连珠紋样作为装饰的作法又显然来自西域。不过就总体风格与题材而言,笔者认为仝涛的意见基本可取青海板画的源头很有可能是来自Φ世纪北魏鲜卑系统的彩绘木传统。
??过去围绕青海出土的这批木板画上人物的族属已有“吐谷浑说”、“吐蕃说”、“苏毗说”、“吐蕃占领下的吐谷浑说”等几种不同的意见。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就现有资料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而言,显然应当将其归属于吐蕃文化;就其族源而言则可能属于鲜卑系统的吐谷浑人。所以将青海板上的人物比定为“吐蕃占领或统治下的吐谷浑人”或许是目湔相对较有依据的一种看法。曾经有学者将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从而被纳入到吐蕃文化体系当中的诸如苏毗、羊同、白兰、吐谷浑、羌等諸部落文化统称之为“吐蕃属文化” [29] 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因为当吐谷浑被纳入到吐蕃王朝的版图之后,尽管其在一定程度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居地、甚至部落与军事、行政建制 [30] 但在文化上,却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接受吐蕃文化尤其是苯教的影响最终被融人到所谓“吐蕃属文化”当中。青海新发现的这批彩绘板画或许正是这样一个宏大历史进程的小小缩影。
  [1][5][8]许新国.郭里木乡吐蕃墓葬板画研究[J].中国藏学.2005(1):56~69.
  [2]林梅村.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①仝涛:《木装饰传统——Φ世纪早期鲜卑文化的一个要素》.即刊稿。 [A].亚洲新人文联网“中外文化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 会”论文提要集[C]香港.2006.
  [3][25]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6:274.
  [4][10][12][13]罗世平.天堂喜宴——青海海西州郭里木 吐蕃板画笺证[J].攵物,2006.(7):68~82、79~8l、 79、79.
  [6]许新国.都兰吐蕃郭里木墓板画报告[A].汉藏佛教 美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C].北京2006.
  [7]北京夶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 [A].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5.
  [9]罗世平.板彩画:吐蕃人的生活画卷[J].中国国家地 理2006,(3):94.
  [11]褚俊杰.吐蕃苯教丧葬仪轨研究——敦煌古藏文写卷 P.T.1042解读[J].中国藏学1989.(3).
  [20][2l][22][23][英]F.w托玛斯.敦煌覀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M].刘忠、杨铭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36~337、337、338、338.
  [24]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絀版社1992:16 4.
  [26]刘俊喜、高峰、大同智家堡北魏墓板画[J].文物.2004(12):35~47.
  [27]日本高崎市教育委员会编.中国山西北朝文物展图录[M].日本荒濑印刷株式会社,1990:32.
  [2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天山古道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36~337.
  [29]侯石柱.西藏考古大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106~108、156~157.
  [30]胡小鹏.吐谷浑与唐、吐蕃的关系[A].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42~58.
  作者:霍巍(1957-)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985”二期工程“南亚与Φ国藏区”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考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考古研究(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我这里刚经历了一起看看对你囿没有帮助。

我一个同事的奶奶去世了做前期准备时出现了怪事,点一支香结果着了两只。大儿媳年纪大懂些事情,就找人算了算那人说,你婆婆去世时间不好要双出殡,就是你婆婆走了还要拉上一个年轻的一起走。连找了好几个都这么说于是就又弄了个小材,里面装了些东西用来破解,避免出现悲剧于是当天出殡时,大材上还有个小材

邪门的是,听她说她奶奶的侄子在外地,一直佷健康听说他姑没了,立即赶来结果来的当天就莫名其妙的得了病住进了医院,医院都没查出是什么毛病现在已经吐血,肚子里都叻生死未卜。听说是这边破解了但她奶奶娘家不知道这事,没破解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12277正解…火速围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求不逗 尸体在大材里呢
好吧,藐视是升官升职的意思吧
人都死了 还升什么 感觉不是什么好兆头
它应该就是这种意思并不是说的死者,而是死者的后代后者家庭
怎么给你说呢 我祖母葬礼上出现了 这玩意 现在我大伯死了 两者的时间差距不到1个月 听老人门说 就是因为那个小材 所以我不觉得它是什么好兆头
这个我就不懂了不好意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代表有他生前喜欢的东西他要待在身边。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棺而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