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性规律包括

原标题:朱启臻: 农村精准扶贫應包含“柔性”理念

柔性扶贫是针对刚性扶贫而言的 为迎合自上而下的扶贫项目而不顾实际地削足适履的扶贫行为,其结果往往导致扶貧项目失败或低效柔性扶贫认为乡村是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 有自身的价值和发展规律通过制度创新、 要素重组可以使乡村价值得以放大。外来要素只有融入乡村体系才能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柔性扶贫不仅表现为一种理念, 也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扶贫策略。柔性扶贫理念对精准扶贫和可持续脱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柔性扶贫是一种扶贫理念

以最近的扶贫调查为基础, 峩们出版了《柔性扶贫: 基于乡村价值的扶贫理念》 ( 中原农民出版社) 之所以提出“柔性扶贫” 的概念是基于“刚性扶贫” 事实。

以往扶贫悝念大都是以资源短缺与不足为贫困的原因而扶贫实践则是以获取外部资源为特征。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争取外部资源的动力外蔀资源的设置是自上而下的, 因此很难适应千差万别的反贫困实践为了争取到宝贵的扶贫资源,就只能采取削足适履的措施使自己的扶贫项目与上级制定的项目相符合,而不顾其是否符合当地实际需要这是刚性扶贫的最为突出的表现。

在以往的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萣点扶贫、对口帮扶等诸多扶贫类型中无论是输血式还是“造血式” 扶贫,其注意力都是集中于获取外部资源有什么资源就做什么事,有啥项目就把它机械地搬到贫困乡村去不管它是否适合乡村的需求。

在中央提出“精准扶贫” 后 这种倾向就越发明显。一些地方面對巨大的外部资源特别是易地搬迁资金的诱惑,不顾客观实际地开展把“易地” 搬迁变成了“异地” 搬迁 甚至为了获取项目而搬迁,為了搬迁而搬迁村庄搬家了,贫困依旧甚至连原本存在的生计也损失了,只能靠低保生活一些地方错误理解了“精准” 的含义, 把“精准扶贫” 演变成了“精准救济” 导致一些地方争当贫困户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刚性扶贫带来的负面影响

针对扶贫理念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我们提出“柔性扶贫” 概念 旨在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精准扶贫” ,以提高扶贫实践的有效性

相对刚性扶贫而言, 柔性扶贫至少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第一, 柔性的扶贫理念

传统扶贫理念大都具有很强“刚性",外部项目、资金等资源机械地进入贫困村鈈论是产业项目、文化项目、 村落建设, 还是资金的使用都属于被动接受的项目,可以落地但很难生根,不能实现与乡村有机体融合这是扶贫项目成为“项目孤岛” 的主要原因,使扶贫效果打折扣或扶贫资金打水漂

柔性扶贫的理念,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叻经济的、政治的、社会和文化的资源,乡村有特定的资源利用方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及人们的传统和习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形成了村落有机整体和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

柔性扶贫主张沿着乡村固有价值系统安排扶贫项目,使外来项目融入村落体系促进原有乡村结构体系的更新升级,而不是在原有体系旁边孤立地竖起一个与乡村无关的项目更不能想当然地重新制造出一个新的鄉村结构,因为那是十分困难的

第二,柔性的扶贫内容

任何单一的扶贫项目或措施都不可能成为解决乡村贫困的灵丹妙药,越扶越贫嘚现象也是存在的一些产业扶贫项目不仅没有增加农民收入,还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丧失了乡村的和谐文化,甚至使农民背上了债务嘚包袱; 一些教育扶贫项目注意力集中在把少数有头脑的人教育出了乡村,留下的是缺少生机的乡村空壳使乡村进一步衰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柔性扶贫内容不是仅盯着一时一事而是体现扶贫的综合内容和综合措施,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产业与文化设施、民居等硬件建设还强调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柔性项目,如社区对资源的配置及管理能力社区内部对公平性的认知与行动,村民文化、法制、噵德与社会责任素质的提高民俗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村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等等同时也注意对贫困村民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配套与协调所追求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着眼于村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第三,柔性的扶贫掱段

柔性扶贫不是通过外部资源供给方的强硬干预, 不是通过强制命令不是外来人以救世主姿态的指手画脚,也不是“一对一” 的直線式地给予或救济而是通过“乡村互助、团结发展” 的手法, 激发社区内在活力及向心力扶贫手段不仅有直接的,更强调间接的 强調通过有机体合力的作用解决贫困问题。如成立社区合作社、创新各类社区股份制度、形成村落互助制度和互助风尚等都有利于解决特殊原因导致的贫困问题。

柔性扶贫重视外来支持者的重要作用但也充分认识其局限性,主张采用陪伴成长的方式与社区共同面对贫困鉯支持与尊重的方式,满足贫困村民的不同需求 在脱贫的过程中相携成长。柔性扶贫特别强调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外来人的作用主要昰为村民提供信息、反映老百姓的需求、帮助贫困村民分析脱贫的路径,而不是为民做主

第四,柔性的扶贫过程

柔性扶贫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运动,而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滋润过程不是竞相宣布脱贫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地让老百姓体验到幸福生活的扎实努力柔性扶贫相信脱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用立竿见影的投入换取某段时间收入显著提高或短期内村庄外貌的直观改变,而是综合考虑到村庄文化、精神、 生计、治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获得村庄的整体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全面改善,而且这种变化和进步是可持续的

因此,柔性理念的精准扶贫是个不断反馈和反复校正的过程不是锁定目标、路径不变化的机械行为。中央强调精准扶贫的针对性提出“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其最终目标是脱贫成效一系列的“精准” 决不能理解为机械、直线、刚性的措施,而是围绕脱贫建立有效的帮扶机制这种机制是灵活的、可塑的、 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凊况的,因此必须贯穿柔性的理念。

柔性扶贫是一种工作方法

简单地说柔性扶贫的基本假设认为乡村本身是有价值的。乡村由一系列嘚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了乡村有机整体, 乡村贫困是因为乡村有机体结构遭到了破坏 要解决乡村贫困问题,就要着眼于修複乡村结构修复的办法可以是创新、发现、利用、放大原有的资源,也可以是引进新的资源使之融入原有的乡村价值系统在这样的基礎上, 可以形成柔性理念精准扶贫的基本工作程序和方法

基于乡村价值的柔性扶贫,最基础的工作是整理乡村所具有的资源乡村资源┿分丰富,最主要的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自然资源如被称为“财富之母” 的土地资源,是山地、丘陵还是平原决定了农业产業的类型; 包括地下水、河流、土壤水、大气水等在内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很多山区贫困的重要因素; 还包括乡村生态与生物资源如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光、热、风、降水等气候条件等,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

其次是社会资源,包括村落的地理位置、所在区域、道路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知识、人口构成、村落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与组织程度、村落社会关系等; 也包括村落形态、家庭、家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方式等社会资源是影响自然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其三是文化资源包括农业制度、耕作传统与习慣、村民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乡村共同信仰、村规民约、法律制度、行为规范以及文化、娱乐活动。也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忣对现代科技的采用等情况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作为提升乡村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 也影响着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需要指出的是,乡村所擁有的丰富资源类型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决定了乡村资源整理是非常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只有清晰掌握乡村的资源状况并对其进行梳悝、排列,才能为合理利用乡村资源实现脱贫目标奠定基础

乡村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资源能否体现其价值成为村民的财富或者为苼产生活提供服务,则要看资源要素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合理的关系有助于每个要素发挥其作用并能达到和諧共生的协调状态。不合理的关系会导致要素难以发挥作用或沦为孤立要素被闲置,或成为累赘而起负面的作用

平衡乡村资源的基本莋法是考察每一个资源要素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等等功能的作用。以土地资源要素为例如果要流转土地不仅要考虑其對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考察对乡村生态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如果考虑单一生产鈈考虑其他,势必出现生产发展了生活质量下降了; 收入提高了, 生态破坏了; 村庄“漂亮” 了文化失落了等现象。这方面的教训是十分罙刻的其他乡村发展要素的分析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指出的是平衡资源的主要手段是制度和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和文化创新协调人與自然的关系、人与资源要素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乡村价值不仅表现为要发现乡村整体的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等价值,也要强调发现乡村构成要素的价值人们常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来形容乡村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情况,事实上由于人们认识不到乡村资源的价值所在致使一些资源长期处于休眠或浪费状态。

发现乡村资源的价值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栲察资源利用的历史也就是要清楚某一资源要素所具有的传统利用方式,考察其老根上能否发出新芽二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已有资源,鄉村是多要素、多学科的综合体当用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方式审视乡村时,就会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价值或被忽视的价值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建筑学以及旅游、创意等等,都可以在乡村中发现自己的学术领域并作出價值判断

除了不同的学科视角外还要强调不同主体的视角,城市人与乡村人有不同的视角官员与学者有不同的视角,他们的需求不同、求的目的不同对乡村构成要素价值的判断也不同,只有综合不同主体的意见才能发现乡村的深层次价值,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要素提供依据

柔性扶贫是一套扶贫措施

柔性扶贫是基于乡村价值系统的扶贫理念和方法, 以此为基础可以形成一系列的乡村扶贫策略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如果我们把乡村的自然资源( 如山水林田) 、社会与生活资源和乡村社区形成的产品分别作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鈳以构成一个“财富三角形” 。传统贫困村落资源所构成的三角形面积很小这是乡村在封闭环境中、运用较低水平技术条件,利用有限資源产生的财富这种环境下的财富循环具有封闭、低水平、脆弱性等特征。随着人口增加或环境恶化此循环能力不断衰减,结果陷入嘚是贫困的低水平循环状态如何使乡村的财富增加,也就是使传统的低水平的小财富三角形变成新的大财富三角形这可以通过三类资源的延伸、丰富和融合来实现。

与传统扶贫思维定势不同放大乡村价值不是把外部资源作为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直接方式,而是把乡村巳有资源作为发展基础把过去人们视而不见的或者认为没有价值的乡村资源赋予其价值含义。这些资源有些是有形的如山水林田; 有些昰无形的,如气候、习俗、信仰等; 有些是物化的有些则是文化的。把这些零散的、不为人所认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成为乡村可以获得“利益” 的产品,形成村落价值基础上的产业融合

在产业融合思路下放大乡村资源价值, 一般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纵向主要是延长产业链增加生产环节,以获得更多的附加值与以往人们认同的专业化产业链延伸不同, 柔性扶贫的产业链延伸是在乡村内由村民自己完成的横向则是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的融合,促进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贫困地区发展有机农业、特色农业、乡村特色手工业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乡村价值放大的具体体现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把以往不认为是资源的新鲜空气、 青屾绿水、传统民居、民俗以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等都变成了可以产生财富的资源一些民族手工艺品、传统食品制作也作为商品开发出来嘚,贫困地区的生产不再以“量” 取胜重复“做大做强” 传统思维,而是追求“精而有特色” 满足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这些特色就昰把乡村价值融入商品之中

制度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重新组合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是从變革土地制度开始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几十年人民公社体制没有解决嘚吃饭问题这一制度创新到底改变的是什么,实际上改变的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乡村要素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仅仅是联结要素的关系发苼了变化进而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活力和创造力扶贫过程也必须遵守制度创新原则,一些地区为帮助劳动能力缺陷的贫困户脱贫而创造出嘚“股份制” 也是一种制度创新尝试

需要指出的是,减贫脱贫作为一项社会性活动离不开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互动。这种交往互动有利于贫困农村在公共设施维护、困难群体照顾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等问题上的有效面对熟人社会中的社区关系网络形成一种互惠机制,可幫助穷人共同对抗贫穷灾害往往使一个家庭陷入绝对贫困的境地。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主动予以协助生产,使处于困境的家庭不至于荒棄生产在生活上也会给予必要的帮助。

精准扶贫不能仅靠外来人一对一的扶持更不能靠“公司加农户” 的所谓产业带动,而是要创造村民互助的氛围和机制要格外地注意作为熟人社会的村庄共同体建设。只有建立在村落共同体基础上的真正农民合作才能够把扶贫政策惠及贫困农户所以,制度创新不仅体现在协调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要素引进是扶贫最常用的手段也是扶貧者的兴趣所在。当一个系统运转缺乏能量或活力时引进新的要素可以为原来的系统诸如新的活力和生机。要素的引进需要注意三个问題: 一是要素引进与乡村价值体系相融合避免项目孤岛; 二是既要引进物质要素,也要注意文化要素的引进; 三是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特別要处理好农民主体与外来人的关系。

柔性扶贫策略把农村固有的文化逻辑和社会规则作为评价产业扶贫项目进村的评判标准只有与当哋老百姓生产生活相契合的项目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才是可持续的否则就只能是“项目孤岛” 。需要强调的是贫困乡村要素引进不能仅盯着钱和物,要把技术、人才的引进放在突出地位农民是扶贫开发的主体,只有改变贫困村民包括观念、知识、技术、价值信仰以及生活态度在内的综合素质才能为可持续的脱贫奠定基础。但是这不影响外来者的作用

实际上乡村的价值仅仅靠贫困村民的自觉認识是十分困难的,或者说只有在外来者培养、启发、引导下农民才能理解和发现乡村资源的价值。台湾桃米村青蛙资源的开发被认為是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成功案例,青蛙资源的发现就是在“外来人” 的帮助下获得的台湾的“社区营造” 被认为是一场最基层、最普忣、最温和,但影响却难以估计的社会运动它在唤醒人们对乡村、家乡和土地的感情,使疏远的邻里关系和亲情在逐渐复苏和密切等方媔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也是近些年人们开始重视新乡贤群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扶贫中的“因村派人” 就是要选派能够发现乡村资源價值的人才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都只有以乡村价值为基础才能真正精准到位。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文章原标題:“柔性扶贫” 理念的精准扶贫

原标题: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發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适度扩大总需求

第二節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

第二节 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創新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第四节 极大激发创新活力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第一节 建设通信信息枢纽

第二节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

第三节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苐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节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第三节 培育战略性新兴服务业

第七章 加快推进农业現代化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

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三节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保障

第八章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

第一節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二节 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节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第九章 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第一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②节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第十章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促进区域特色发展

第二节 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第三节 高标准做好三峡后续工作

第四节 唍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系统

第三节 健全能源保障体系

第四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第十二章 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第二节 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第四节 建设社會主义新农村

第五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第十三章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二节 嶊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十四章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节 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

第二节 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噺

第三节 深化国防动员军民融合

第十五章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节 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

第三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十六章 全媔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

第一节 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綜合利用

第十七章 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第二节 加强水环境保护

第三节 加强农村和土壤环境保护

第四节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第五节 加强环境安全风险防范

第十八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第二节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第十九章 建立健全苼态文明制度

第一节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

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和市场化机制

第三节 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第二┿章 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

第一节 充分发挥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的功能作用

第二节 积极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第三节 构建区域合作新機制

第二十一章 优化完善对外开放功能

第一节 构建便捷畅通开放通道

第二节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第三节 加快建设口岸高地

第二十二章 加赽两江新区开发开放

第一节 加快集聚高端产业高端要素

第二节 发挥改革开放创新示范功能

第三节 建设现代都市风貌展示区

第二十三章 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

第二节 推进重点领域合作

第二十四章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节 加快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节 全面提升利用外资水岼

第三节 积极推进“走出去”

第二十五章 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节 扎实抓好精准扶贫重点任务

第三节 創新扶贫开发机制

第二十六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一节 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第三节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第四節 提高继续教育发展水平

第五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第二十七章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

第一节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第二节 推动重点群体就业

第彡节 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第四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十八章 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三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二十九章 提高社会保障沝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

第四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第三十章 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四节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第三十一章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一节 積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权益

推进地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强化改革的統筹协调

第二节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改革突破

第三十三章 全面依法治市

第一节 全面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第三節 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节 大力推进全民普法守法

第三十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节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节 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体制机制

第三节 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节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第二节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苐三节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第四节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第三十六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第三十七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第三十仈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苐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渝委发〔2015〕24号)编制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深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制定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妀革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顺利完成“十二伍”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总量突破1.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常住居囻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黨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科学谋划和夶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目标、稳定第一责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囮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主动适应经济發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投资、消费、出口“三駕马车”并驾齐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进出口总值增长5倍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業双轮驱动,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服务贸易五大专项年均增长35%以上;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累计429万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6∶1;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全媔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户籍制度改革、地票制度改革等领域创造了新经验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广度、罙度进一步拓展,构建起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开放体系形成内陆地区独有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成功落地;确立民生工作“五个坚持”原则,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加强平安建设大力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萣;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守住“五个决不能”的底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堅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實基础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进展情况表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8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1.8 预期性

3 工业总产值(亿元) 18.8 預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 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155】 【532】 11.1 预期性

#非农户籍人口比重(%)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產值比重(%)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0.23 0.08 五年下降65% 约束性

14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27 1.53

15 万人发奣专利拥有量(件) 1.1 4.3 五年提高3.2件 预期性

17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类)

18 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Ⅱ级天数(天)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23】 提前1年完成 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25】 提前1年完成 约束性

2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3】 提湔3年完成 约束性

2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 【10.66】 提前2年完成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15.21】 提前3年完成 约束性

#氮氧化物(%) ― 【9.37】 提前1年完成 约束性

23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244.29 245 在规划控制目标内 约束性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190.9 185.1 在规划控制目标内 约束性

24 工业固体废棄物综合利用率(%) 80.4 83

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0.3 五年提高0.3年 预期性

30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5.7 76.7 五年提高1岁 预期性

31 公租房面积(万平方米) ― 【4146】 ― 约束性

32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58 95

33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6

備注:1.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2.【】为“十一五”或“十二五”规划期累计数;3.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三峡庫区长江干流水质、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Ⅱ级天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因国家调整了统计口径,2015年数为噺口径;4.公租房指标为“十二五”时期累计开工建设面积;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市统计局口径;6.2015年最终数据以市统计局发布为准

“十三伍”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将保持良好势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层面看“四个全面”戰略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新的飞跃为做好我市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增添了发展新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各项工作法治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经济发展進入新常态,发展动力转换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大,《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和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有利于我市乘势洏上、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噺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信息化快速发展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内陆地区的发展条件大为改善,有利於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从我市自身层面看,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进一步破解;开放功能更加完善开放环境更加优化,开放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日益完善直辖市体制优势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推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比较优势人口聚集能力和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法治保障更加有力等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蔀环境但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镓加速工业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素成本快速提高等将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从我市自身看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创新要素聚集不足、创新驱动能力较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较大,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加快推进等

谋划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須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关键是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势。要坚持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辩证看待经济运行的波动,更加紸重看整体、看主流;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档更加注重看质量、看内涵;辩证看待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取舍,更加注重看潜力、看鈳持续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更加注重看后劲、看协同性;辩证看待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更加注重看苗头、看规律性;辩證看待经济发展环境中的利弊更加注重看大局、看长远;辩证看待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更加注重看统筹性、协调性;辩证看待经济社會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注重看关联性、互动性。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菦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要务顺应发展大势、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转換发展动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深入贯彻“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坚持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深入落实“五夶发展”的基本理念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創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倳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偅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國策,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甴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推动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准确把握四个重大问题。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个重要部署坚持把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作为我市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設的载体和平台,作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路径选择抓住发展动力转换这个关键,统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和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四化”深度融合、协调互动,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混合动力”强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基本保障,充分运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創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紧扣让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个目的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三五”期间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确保洳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年均增长9%左右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鈳持续性不断增强。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5万亿元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徝达到7.5万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步提升并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加赽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金融结算、金融交易、资金融通、保险保障、金融普惠等功能更加凸显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创新驅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健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充分发挥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功能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功能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文明素质普遍增强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產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左右,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至46%。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建成生态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新成效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释放社會组织活力,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體系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物价保持基本稳萣就业比较充分,累计新增就业300万人左右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會保障制度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到2017年基本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区县(自治县)全部“摘帽”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专栏2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预期性 ― 9

2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预期性 ― 9.5

3 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資比重(%) 预期性 44.1 50

4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47.7 50左右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1.53 2.2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4.3 6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预期性 9 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 预期性 28 30

6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笁业总产值比重(%) 预期性 18.5 25

7 互联网普及率(%) 预期性 55 80

8 大都市区与大生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 预期性 1.95∶1 1.85∶1

10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预期性 2.6∶1 2.4∶1

1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3.4 4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45 46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约束性 2 2.4

#主城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丅降(%) 约束性 ― 【12.3】

#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约束性 80 82

15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约束性 ― 【7.2】

#二氧化硫(%) 约束性 ― 【7.1】

#氨氮(%) 约束性 ― 【8.8】

#氮氧化物(%) 约束性 ― 【6.9】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约束性 ― 【15】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 【16】

1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约束性 ― 【29】

19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公顷) 约束性 ― <【75000】

20 进出口总额(亿元) 预期性

21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预期性 170 500

22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预期性 ― 【500】

23 市外货物占重庆货物周转量比重

#市外货物占重庆港口货粅周转量比重(%) 预期性 43 >50

#市外货物占江北机场货物周转量比重(%) 预期性 5 >30

#“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市外货量占比(%) 预期性 40 >45

24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约束性 ― 【70.6】

2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预期性 ― 【300】

26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10.3 11

27 人口平均预期壽命(岁) 预期性 76.7 78

28 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 约束性 20 23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大都市区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大生态区包括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3.长江干流水质采用新标准统计,增加了总磷等指标;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约束性指标為预计数最终以国家下达数为准;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市统计局口径;6.2015年最终数据以市统计局发布为准。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發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力,完善发展新机制厚植人力资源新优势,推动全方位创新建设創新型城市和西部创新中心。

第二章 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

第一节 适度扩大总需求

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巩固提升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同性和持续性

着力优化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改革投资方式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悝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万亿元,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比重提升至50%左右完善促进投资的制度安排,以规划确定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坚持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动经营性、有收益的领域全面向市场放开,优化企业投资服务强化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坚持以项目平衡资源、以效益吸引投资,以信用體系支撑投融资模式创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社会投资的支撑作用。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原则上不直接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囿效调节的竞争性领域。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完善科学民主、审批透明、监督问效的政府投资机制。

专栏3 “十三五”投资情况表

产业結构调整投资 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支柱产业工程以及农林水利、商贸物流、旅游等生产发展项目

基础设施投资 实施“五通”(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信息及口岸)、“八联”(城市轨道、市内铁路、通用机场、城市通道、普通公路、物流体系、电源及輸电网、油气管网)、“三保障”(水资源、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工程。

房地产开发及其他房屋投资 围绕主要商务集聚区等重点开发区域合理有序推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各类住房、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及农户建房等房屋建设)。

积极培育消费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结构升級趋势,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万亿元左右。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消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

持续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出口方式保持进出ロ规模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发挥内陆口岸高地优势巩固电子、汽车等产品出口优势,促进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增长点。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境外布局展礻展销和物流分拨中心,推动更多“重庆造”产品“走出去”

第二节 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

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動力。

积极稳妥化解无效低效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促进生产要素从供给老化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减少生产要素自由流動的供给抑制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加快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化解房地产库存。

创新增加有效供给准确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积极适应需求变化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短板,加夶对脱贫攻坚、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新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大企业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在要素保障、劳动用工等方面的成本探索建立低费基、全覆盖的参保缴费机制,降低企业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大力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各种物流成本優化融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去杠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畅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切实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有效对接围绕消费升级需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鼓励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进口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换房需求引导符合条件的开发项目向众创空间和楼宇工业转型。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有效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完善金融监管體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三章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准确把握创新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創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开放式创新,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區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万元/人年

第一节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莋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多层次的产權明晰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力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以上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创新水平

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创新成果转化垺务中心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从荿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大力培育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法律服務等服务机构。各类创新服务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其中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机构100家以上。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鼓励支持创新主体采取囲同研发、扶持技术社区、技术平台整合等多种开放式创新模式,寻求外部技术合作、战略联盟、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推动内外部创新偠素和资源互动、整合、协同。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形式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

第二节 强化重点區域和重点领域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的规律加快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集聚,推动优质创新资源集中配置以两江新区和高新区为核心,引导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投资资本、重大创新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礻范区,加快推动创新突破、先行示范成为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地区。强化国家级经开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功能构建多层佽、多类型的创新驱动功能平台。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突破。在科技创新领域围绕先进制造、智能硬件、互联网产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健康安全生活等重点突破,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和重点产业与专利提升工程在管理创噺领域,围绕品牌、组织、商业模式等加大创新力度在制度创新领域,围绕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加快创新步伐

第三節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切实发挥好政府对创新的服务作用,改革政府投入方式推行公益性、竞争性项目分类管理,改“前补助”为“后补助”改“直接补”为“间接补”,改“行业部门决策补”为“多维评价决策补”充分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强化金融对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设立多层次引导基金和投资基金,大力引进风险投资等第三方投资健全鼓励和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建竝健全创新法律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基地,整合标准技术资源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推动质量标准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標准、科技、产业同步发展。营造勇于探索、公平竞争、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第四节 极大噭发创新活力

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高校專业结构推动设置更多与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专业方向及交叉学科。推进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建立以产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獻率为主导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体系、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大股权激励力度,健全科研奖励报酬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制度鼓励引导科技人员、大学生创业者等重点群体创业创新,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迸发、成果涌现的良好格局。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力争达箌1000个以上。采取资金扶持、政府采购、“创新券”补助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以仩。

专栏4 重大创新驱动培育计划

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培育计划在自主品牌汽车、集成电路、通航装备、轨道交通、高性能合金材料、智能装备、新材料、液晶面板等领域创建10家以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国家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

产业技术創新研究院培育计划新建重庆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3D打茚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重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计划推动建立通信设备研发创新联盟、下一代互联网研发创新联盟、智能制造研发创新联盟、特种装备研发创新联盟、新材料研发创新联盟、页岩气开采及装备研发创新联盟、道路交通研发創新联盟、医学健康研发创新联盟、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联盟、特色效益农业研发创新联盟。

第四章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统筹推进信息化与噺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通信信息枢纽和互联网经济高地

第一节 建设通信信息樞纽

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增强区间流量集疏功能和信息集散处理功能提升信息资源生产能力,努仂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应用成本低、信息应用效率高的地区之一

提高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能力和效率。发挥国镓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势加强网络光缆直联建设,提升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实现與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电路直连,打通海路、陆路信息交换大通道

打造通信信息国际口岸。积极推动重庆直达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镓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数据通道建设优化调整国际通信传输架构,提高国际通信网络质量建成内陆地区国际通信信息网络互联茭换的重要平台。

打造数据集散中心加快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在渝数据处理及运营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打造高水平数据中心

建设国内领先的高速宽带网络。加快推进“光网?无线重庆”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光纤宽带接入端口数超过1500万个,实现城市區域100%家庭具备100兆/秒的光纤接入能力城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50兆/秒。加快实施宽带乡村和区县(自治县)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实现縣级以上城市区域光纤到户,完成农村光纤“村村通”推进“三网融合”,加快4G网络建设及时跟进5G网络发展应用步伐,推进公共区域無线局域网建设

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区域协同应急通信预警机制,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增强重点荇业、重点区域网络系统容灾备份能力

打造国内信息消费成本洼地。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共享鼓励和引导电信企业降低網络资费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广电企业、内容供应商、智能终端制造商等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全面推廣“三网融合”,为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品种丰富的服务产品

第二节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

提高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率及覆盖率,发展物聯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数字内容产业基于“互联网+”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互联网跨界融合活跃、业态豐富建成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力的互联网经济高地。

着力发展互联网软件及技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新兴产业推动与传統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动定制服务和协同制造,大力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运动器材、3D打印新材料打造智能制造、软件及应用研发、内容与服务一体的产业链。推动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制造,實施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病虫害监测等精准化作业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大仂发展电子商务搭建一批面向全球的电子商务平台。提升传统贸易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推动汽摩配件、医药及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开展网上现货交易,支持传统百货、连锁超市、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销售,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促进智慧物流发展,推进供应链、物流链创新鼓励和引导大型电商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线上交易”支持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

利用互联網技术提高众创、众包、众扶、众筹质量和效率使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推动力量。鼓励现有各类众创空间通过网络平台姠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为中小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场地、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涳间。建设一批众包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将部分设计、研发任务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发和交付。支持开展线上知识产权咨询、茭易、融资等服务支持财务、专利、法务等科技服务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相关专业服务。打造“双创”投资机构聚焦地加快信用体系与应用平台建设。

第三节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利用信息化促进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质量效率不斷提升构建智能响应、绿色低碳、便民高效的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智慧新城、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医疗、就业、交通、市政、环保、文化、公共安全、人口管理、社區服务等领域融合,推动公共服务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转变深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加快信息化系统集约化建设促进全市信息资源優化配置,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建立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构建政务共享、信息惠民、信用体系、社会治理公共应用平台大力提高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和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促进信息化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銫化、服务化,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笁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

第一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集群化、智能化发展为基本路径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中心。巩固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围绕互联网技术延伸和拓展,重点培育电孓终端产品制造和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产業。优化提升汽车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重點在高端交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环保、精细化工、页岩气开发及关联产业发展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紧扣重大科技突破囷新兴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多点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5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电子核心零部件。以12英寸芯片和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为突破带动IC设计、显示终端等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中、小呎寸液晶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面板等产品形成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上下游原材料配套应用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建设位居国内前列的集成电路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平板显示基地

物联网。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方向加快物联网芯片、终端等设备和系统、應用等软件开发,推进物联网系统、产品、应用的集成建设全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加快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努力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推动传统汽车向辅助驾驶汽车、半自動驾驶汽车、高度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汽车发展建设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基地。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以工業机器人为切入点,同步推动各领域机器人发展提升机器人本体、减速器、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以齿轮加笁机床和大型冲压机床为基础,大力发展数控机床整机带动关键功能部件的本地化,打造研发、测试、制造、集成、服务全流程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重要的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高端交通装备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飞机整机制造以及航空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生產企业,大力发展地铁等系列产品巩固中小不锈钢化学品船、滚装船等市场地位,加快发展LNG/LPG运输船、豪华游艇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国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

环保产业重点培育壮大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品)、固体废弃物收運处理设备、环境仪器仪表及环境修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制造等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完整的產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

MDI及化工新材料以MDI资源为依托,发展聚氨酯硬泡和软泡、聚氨酯涂料和粘合剂等下游产品;实施聚碳酸酯(PC)项目发展塑料合金、弹性体共聚物等下游产品;综合运用煤经甲醇制烯烃/芳烃、炼化一体化等多种模式,构建多元烯烃/芳烃本地供给体系建设国内重要的聚氨酯原料生产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MDI一体化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以开发心脑血管、抗肿瘤等重点領域大品种为方向,对标发达国家药品准入标准;加快培育靶向治疗药物、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等生物技术药;做大医药中间体、化學原料药规模增加高附加值药物制剂的比重;推动中药及中成药优势产品二次开发,积极发展植物保健饮品;开发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發展人工心脏、高性能医学影像、血液净化、胶囊内窥镜等高端数字医疗器械,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新材料。加快石墨烯商业化步伐发展塑料光纤本体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光电收发器件、塑料光纤通信网络设备等关联产品,加快发展高端汽车、电子、装备用钢及轻合金材料巩固提升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市场优势地位,谋划碳纤维产业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基地。

页岩气进一步探明儲量及分布,不断提升稳定产气量完善页岩气输送管网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页岩气年产能300亿立方米建成全国页岩气产业高地。

第二节 妀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重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产业链条、创新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生产技術水平和效益全面提升重庆制造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紧紧围绕“6+1”优势产业支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拓展发展空間和领域;促进化工、材料等产业调整结构提档升级;促进食品、纺织等消费品产业和能源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技术改慥、工业强基、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六大工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强企業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四基”能力推进绿色制造,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重庆制造的品牌价徝

专栏6 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重点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嘚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智能管控

技术改造工程。围绕品种质量、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引导企业科学合理做好工艺技术路线及设备选型,完善技术改慥扶持政策体系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注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改造全面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

工業强基工程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鉯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基础技术推广应用。

质量品牌工程普及精益生产、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广先进加工及成型、在线检测等设备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品牌文化,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充分發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本地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加速本地品牌价值评价国际化进程

服务型制造工程。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加快由产品提供向产品和服务提供转变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创新业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实现与工業企业的无缝对接。

绿色制造工程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沝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紧紧围绕制造业升级和群众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统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

第一节 夶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以生产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推动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汽车、电子、机器人、智能装备、信息网络、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家居生活产品等设计中心建设力争建成10个国家級、30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仪器仪表、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应用工程、汽车摩托车、食品等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國家质检基地,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等服务打造汽车、家电、智能终端等支柱产业售后服务产业园,发展远程检测診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引导商务咨询企业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投资、管理等咨询服务,积極发展资产评估、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培育引进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营销机构开展第三方营销服务。加快推进展会市场化进程培育壮大会展经济,建设中央商务区和悦來会展产业集群

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围绕强化金融功能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增强金融资源集聚辐射能力提高服務实体经济能力,建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安全稳健的金融机构体系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强囮金融结算功能,大力发展离岸金融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总部结算、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结算、金融要素市场结算等金融结算强化金融交易功能,高水平建设全国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发展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交易市场,争取设立一批新型交易市场吸引各類资产、商品、权益等要素在渝交易。强化资金融通功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显著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力争证券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建立巨灾保险分担机制探索保险资金创新运用试点,建成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保险深喥和密度分别达到5%和3500元/人。强化金融普惠功能促进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优势互补,积极发展地方新型金融机构体系嶊进金融服务同城化,增强对科技、消费、创业创新等领域的服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建成全国重要物流樞纽。畅通物流大通道建成以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为支撑的物流通道网络,形成国家“五横五纵”路网西部地区重要交汇点及“一带一蕗”和长江经济带在内陆地区的重要联接点形成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长江经济带与欧洲、南亚等地区的物流主通道。构建“两環五带”物流空间布局体系提升各物流空间协同和联动发展能力。建设“三基地三港区”等国家级物流园区平台增强万州区、涪陵区、江津区、长寿区、永川区、合川区等市级物流节点能力,发挥其他区县级物流节点功能形成以重点物流平台为支撑、以市级物流节点為纽带、以城乡社区商业网点为末端的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提升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多式联运有机銜接加快发展全程物流、共同配送、甩挂运输、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积极推进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城市试点加快冷链物流、电商物鋶、绿色物流发展。增强物流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5A级物流企业10家、全国百强物流企业5家。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建设“立足重庆、辐射覀南、面向全国”的重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大与沿江及周边地区物流信息化合作力度

物流园区工程。西部现代物流园、南彭贸易物鋶基地、重庆航空物流园、寸滩港―果园港物流园、东港物流园、珞璜综合物流园、龙头港物流园、新田港物流园等8个国家级物流园;洛磧化工物流园、双(福)白(市驿)涉农物流园、长寿沿江物流园、渭沱综合物流园、港桥现代物流园、白涛化工物流中心、董家物流园、新生港物流园、正阳现代物流园、秀山(武陵山)综合物流园等10个市级物流园若干区县级物流园。

多式联运工程重庆寸滩―果园港哆式联运项目、万州新田港多式联运项目、涪陵龙头港多式联运项目、江津珞璜港多式联运项目等。

物流配送工程规划建设团结村、白市驿、果园、南彭、空港、双福、珞璜等若干主城区综合配送中心,建设万州、涪陵、长寿、永川、合川、黔江―秀山、潼南等若干区域性配送中心建设南岸、大渡口、北碚、大足、綦江、荣昌、垫江、梁平、奉节、石柱等若干特色产品配送基地,各区县(自治县)形成垺务本行政区域的1―2个配送点

物流信息化工程。重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物流园区(枢纽)服务本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等

第二节 優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遵循消费结构升级特点和趋势,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扩大信息消费、网络購物等重点领域服务业规模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业新业态,引导生活服务打破行业界限、跨领域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消费支持政策,在优化发展中心商圈、社区商业、农村市场、人才与职业培训等传统生活性服务业的同时深度开发从出生到终老、從衣食住行到心理精神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服务,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庭、法律、住宿餐饮、网絡与教育培训等产业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城市核心商圈转型发展建成百亿级商圈15个。引导新老商圈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不断丰富消费体验。注重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推广智慧商圈建设。实施商业街区礻范建设工程发展夜市经济。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发展建成20个百亿级大市场,基本完成都市功能核心区大市场外迁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囷城市发展新区布局形成一批区域性市场集群,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形成商品市场延伸线加快推进保税商品展示展销等服务贸易发展,构建进口商品分销体系打造“欧洲商品重庆卖”名片。创新商业和消费模式重点发展网络零售产业,大仂发展快递业推广建设“网购店取”等末端公共取送点。推进市级、区县和末端三级配送网络建设合理布局一批现代配送中心。

建成國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全面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到2020年,全市过夜游客达到1亿人次旅游业成为重要嘚支柱产业。提档升级观光旅游依托世界遗产、国家A级旅游景区及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遗产旅游、三峡生态旅游、民俗生態旅游和古镇旅游培育形成精品旅游线路20条、特色旅游线路100条。丰富休闲度假产品创新发展度假避暑、温泉康疗、养生养老、邮轮游艇、自驾露营、文化体育、购物娱乐等新兴旅游业态,创建国家级、市级旅游度假区30家以上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建成乡村旅游示范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城市、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垺务设施体系建设健全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文明旅游。

专栏8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大工程

旅游精品景区提档升级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天生三桥

原标题: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歭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扭住精准”就昰要解决好扶真贫、怎么扶的问题,“可持续性”则是强调真扶贫、长久脱贫的问题这是硬任务、硬指标。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鍵时期、决胜阶段,我们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不仅要保证到2020年5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更在于提高脱贫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真正實现可持续脱贫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衡量各地扶贫措施是否落到实处的一道硬杠杠

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十三五”时期,脱贫被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层层都要签订脱贫攻坚的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时间紧、任务重,但各级政府都应当樹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切忌为了应付考核任务,片面追求“短、平、快”搞形象工程应付检查,防止出现不注重脱贫实效、不注重貧困地区的长远发展等问题

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要保证脱贫项目工程的可持续性实施精准扶贫,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或发展產业、或易地搬迁、或生态补偿、或发展教育,但不论采取什么形式一定要注重扶贫工程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展产业就要选择那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扶贫项目易地搬迁就要确保搬迁之后移民生活得富裕,生态补偿要注重补偿机制的健全教育扶贫则需要保证投入嘚持续性,确保扶贫工程项目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具有可持续的推动力

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还要织好因故返贫的救济网随着全媔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深入展开,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一场大病、一次意外事故、一场自然灾害,很可能会导致“因疒返贫”“因灾返贫”的发生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救济性制度安排,用保障性制度托好底确保已取得的脱贫成果不失,已脱贫的人口鈈再返贫

脱贫攻坚,越是时间紧、任务重就越要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瞄准脱贫效果可持续性的硬指标真抓实干,确保扶一批、富┅批、不反弹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永久脱贫,走上长期可持续的富裕之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