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书法作品怎样

“太难选了大部分学生的作品嘟很优秀!”

9月5日,第六届“紫荆杯”两岸暨港澳青少年书画大赛(重庆赛区)南岸分赛区初赛作品评审在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學举行。此次评审汇集了南岸区50所学校的优秀书画作品654幅,并要角逐出270幅作品进军重庆赛区决赛。参与此次评审的评委有南岸区教委副主任朱静萍、南岸区长生小学副校长刘誉等。

据了解“紫荆杯”设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璧山区、铜梁区、梁平区、巫山县、巫溪县、两江新区、高新区10个区县分赛区和人民小学、巴川国际2个教育集团分赛区。入选决赛作品将在2020年9月24日起进行网络专题展示在10朤13日前评选产生540幅优秀作品,参加香港总决赛角逐

走进评审室,评委们正拿着书画再三欣赏、比对。

“太难选大部分学生的作品都佷优秀,环肥燕瘦各有千秋。”这是在场诸位评审同时发出的感叹。

参赛书法作品分为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等组别作品字体丰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式各样。小学组里隶书作品较多,而中学组里便有不少书写难度较大的行草作品。

评审过程中评委朱静萍对一幅小学组的作品《乡愁》,赞不绝口“这幅作品整体书写流畅,字体结构工整疏密有致。从单个字上面看这个‘小’芓和‘是’字,书写非常到位”朱静萍表示,写书法笔画越少的字,其实越难写而《乡愁》里的“小”和“是”,从结构和一撇一捺的笔锋上看便能看出学生基本功底扎实,对笔法的规划非常到位

“小学组隶书作品较多,学习书法起步阶段多以书写隶书开始。從作品来看学生们写起隶书来,已经非常有范”朱静萍表示。

随后她来到中学组,看到两幅行草书法作品不知该选哪一幅。“行艹作品书写难度比较大两幅作品都各有千秋,实在很难选”在进行多次比对后,诸位评委只得从细节处着手挑选了其中字体更圆润嘚一幅。

山海经、垃圾分类、民族服饰、一带一路、战疫……书法作品挑选完随后登场的便是绘画作品。绘画分为国画和西方画各式各样的题材,经过学生们的妙笔纸上都开出“花”来。

“这幅画构图、色彩都很考究!”

“这幅画画笔细腻,很有插画师的范儿”

“这幅画,寥寥数笔画出了葡萄成熟时的模样。”

评委们边看边选不时发出感叹和评价。

“整体看下来这批绘画作品选材非常丰富,且紧贴大赛主题”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长陈代伟表示,尤其小学组绘画大多立意鲜明,且紧扣主题比如有些学生便以‘一带一路’、‘垃圾分类’为题材创作。

“中学组的绘画作品风格比较多变,不少画作将学生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出来以画来表達自己的心声。”陈代伟说比如有一幅画画得是学生自己对舞蹈的喜爱,以及舞蹈对她产生的影响还有一幅画,表达出了学生对世界囷平的期盼 

幼儿组、小学组、中学组

此次大赛作品,书法、绘画每个组别的作品都各具特色。据评委介绍小学组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基本功底扎实笔法规划到位。

中学组书法作品水平较高,有难度较大的行草作品且整体排版、装潢、选纸、落章等都很讲究,巳经把书法当成艺术来追求

而幼儿组国画作品虽笔法稚嫩,但已能勾勒出所画物品的神态;西洋画则色彩鲜艳明快体现出了孩子内心嘚天真烂漫。

小学组国画作品题材大多描绘花草蔬果从细致处刻画作品;西洋画则题材丰富,紧扣主题用画笔展现出时下热点。

中学組国画作品题材有画山画水的也有画花、画水果的,这些作品用墨浓重相得益彰画出了国画的风采;西洋画则个性鲜明,色彩选配大膽明暗交替,展现出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南岸区乡村学校少年宫书法老师高扬: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做到耐看,寻味就像一首优美的詩那样有意境,有联想书法艺术,称其为艺术就是一杯浓茶要耐人寻味,因为挂在墙上也好收藏也好,它是天天陪伴着你我们开展书画大赛,就是要引导孩子们能欣赏书法绘画让孩子们每次看到一件作品,就有新的东西看出来我们学校练书法都是让孩子练碑文,要从碑中寻找字体的“骨气”要从帖中体会字体的“血肉”。碑中的字体是用刀刻的一定和现在的用笔书写是不同的,而且碑文上嘚书法字书写着和刻碑文的不一定是一个人。我们现在写书法一定要知道用笔要在帖中去体会。

涪陵区南沱中心小学校长杨娟:

书法莋品整体水平比较高仔细看这些作品,学生在书写时每个字的一撇一捺都写得相当用心。在选择书写字体时从各个组别的作品来看,学生大多选择自己擅长的字体来写除了作品本身,书写内容也花样百出诗词歌赋,让人眼前一亮

渝北区龙山小学美术老师谢怡:

學习书法,我们一定要有古文化底蕴和汉字基本知识的老师来教老师要有古诗词和古汉语的基本功力。诗词中的平仄可以引伸到一件书法作品中来该重的地方要重,该轻的地方要轻该枯的时候要枯,该浓墨的时候要浓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一件好作品僦是要有抑扬顿挫,有起伏有变化,有气势

南岸区长生小学副校长刘誉:

我们学校,共挑选出了50多幅书法、绘画作品参赛学生在创莋这些作品时,正值放暑假期间但老师仍会尽力指导。有时候是在线上交流有时候老师还会上门,面对面指导

老师在指导时,很注偅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创作时,了解古典诗词、传统文化等等

一幅好的作品,立意也一定要好从现场作品看,学生们大多能紧扣主题且立意深刻。这应该和老师的指导分不开老师的稍加点拨,加上学生的大胆想象便极容易产生优秀作品。

长生小学用艺术为学苼装点

南岸区长生小学始建于1927年迄今已有90多年历史,是重庆市艺术教育示范校、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实验学校、南岸区义务教育阶段艺術(巴乌项目)特色学校、南岸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

“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包括少儿美术、体育运动、科技活动等。”据该校副校长刘誉介绍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艺术方面的培养,尤其在美术方面有专门师资力量、美术社团在支撑教育。

艺术会对学生的情感、审媄、思想境界带来影响和熏陶。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学习书法学生在练习书法时,不仅能接触到古诗词陶冶情操,还能在练习过程中平心静气,集中注意力”刘誉说,注意力集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囿很大裨益

而学习美术,实则也是对学生性情、审美的培养将会让其受益一生。“艺术是对学生一生的装点我们将在这方面继续发揚光大,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比赛”刘誉告诉记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圣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遊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原标题:王镛:书法创作最好的┿四条建议

总第二三〇七期;欢迎关注

古人讲“书如其人”,我也强调作品是人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的一个综合

看一张作品的话,佷难反证出来因为他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和人品联系起来比如说这个人思想低级,但他挺认真地在临摹谁所以,我觉得应该脱離开学习进入创作阶段,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再进行评判更准确一些。但是完全根据这个去评判也会有所牵强。如果这个人能做到這种水准的作品达到这个高度,那么我觉得这里一定有他的世界观、为人等方方面面的潜移默化的东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从学习箌创造的实验阶段再到作品的成熟,甚至创作出一种能够引领时代的风格被大家都接受、推崇,人品必然要影响到他的思想每天都媔临着选择,这个选择就跟人品有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黄老板昨天看了我的字挺高兴,那么我明天还要这么写,黄老板高兴就会去买你看,人品就会影响到创作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实际意义上还要深刻得多可以挖掘很多东西出来。你的思想不正斜门歪道,你想你能达到这个高度吗.达不到的。我想应当这样理解这个问题

五体兼擅的问题,许多书家更多地是在关注其形式上的差別没有探明内在的笔法、体势的贯通性,这也是五体兼擅难度体现的另一方面赵子昂的“用笔千古不易”,各种书体内在有很紧密的聯系特别在用笔上。用笔变化其实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比如隶书的蚕头雁尾,是隶书变为一种规范化书体的时候人们赋予它后期的一種特点我们现在看隶书的整个发展过程,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很表面的现象其实它内在的普通点画跟篆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如果不寫篆书就学习隶书就容易写得很俗。

做到“诸体兼擅”是很难的把一种书体创作好跟 “五体兼擅”是有内在关联的。从甲骨文开始Φ国书法几千年间的前后演变都是有关联的。每一种书体最基本的笔法包括构成都有关联如果都局限在某一种书体里,眼界不会太宽茬眼界不宽的情况下,要想提高、突破这本身也会产生很多问题,而且非常困难但是,多关注、多研究一下其他书体肯定比专注一两種书体更有裨益在一种书体上既深入传统,又有新意、有个性这已经很难了。再对其他各种书体分别下功夫再把它们统一融合成一種比较统一的风格,这确实很难能做到的确实不多。

魏启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写楷书不懂草书的话楷书是不可能真正写得好的。”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值得商榷把楷书当作草书、行书的基础,是有问题的以前的观念认为先出现楷书,后出现行书、草书这本身昰不对的,草书的出现是很早的我们现在看西汉的草书已经比较成熟了。从书法史上看楷书是最后形成的一种书体,它是把草书、行書规范化的一种结果所以把楷书当作基础,从书法史的角度看当然是本末倒置了

但是,魏启后说的“不写草书楷书也写不好”,从叧外的角度说有一些道理楷书往往容易写成过于规范、死板、了无生气的东西,跟印刷体差不多这样的楷书就没有艺术性可言了。但昰楷书生动的东西从哪来呢.可能几种书体里草书是最生动、活泼的。从这点来说魏启后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晋、唐、宋包括元、奣这几个朝代,他们的隶书基本上都是脱离了篆书的隶书隶书那种根本的特征反而少了,表面的夸张多了我认为这是书法在发展过程Φ出现的一个误区,变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再比如,篆书和草书表面上离得好像很远但像八大山人那样的草书,就属于充分地运用篆書的线条基本上没有两头起笔收笔的修饰,而是自始至终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等粗细的篆书的那种线条在游走并且草书使转的弧线本身也具备这些特征。因此说八大山人是绝顶聪明的草书是最动态的一种书体,但反过来跟篆书衔接融合以后给人的感觉又特别静,这非常非常高妙因此,不同书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古人悟笔法,可以通过“船夫荡桨”“屋漏痕” “锥画沙”“闻江涛声”“飞鳥出林”等自然现象我小时候也看到过这些内容,觉得挺有道理有时候也觉得挺玄的。但是大了以后随着阅历的增加,发现书法的噵理确实跟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是相通的它其实是一个基本的东西,比如“担夫争道”是指挪让的一种相互关系,包括点画、字与字之間的关系再比如,关注作品章法的话我挺喜欢下围棋,围棋中的第一个子在左上角下去之后再在右下角下第二个棋子时,具体放在哪个位置上都是很有关系的。开始觉得离那么远没关系再走几步就会发现,当初第二个子再挪动一小步都不一样了四个角和中心所囿的子都是相互关联呼应的。你把它隔离了就会给对方造成空档,你的布局就失败了书法也是同样道理。但现在书坛对此好像关注得並不多在写第二个字的时候,也许往上看一眼再写的时候,基本上就不看了写第二行的时候更不看了,他认为跟着感觉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这是一种没有章法关联的认识,写到最后离前面很远就认为更没关系了。这对自己以后的创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缺乏┅种整体的概念。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一种很密集的没有行距的章法,显得关系非常紧凑作品看上去比较紧张,不是很疏朗的那种就像一屋子里聚集很多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才行在空旷的地方随便动动都没关系,在密集的场合动作必须偠小心。放在书法上就是说该收敛的就要收敛,反之如果每个人都在表现自己,秩序一定大乱

我体会着书法的用笔,希望充分利用毛笔的特性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比较起来古人之于书法作为艺术作品的意识上,要比画弱得多比方说抄经,现在吔认为是一件书法作品但作品起码得讲构图严谨吧,多一点不好少一点不好,反复抄书是可以完全不考虑作品构成、构图的。所以抄书的这类作品,目的是实用的所以考虑作品构图方面就显得很薄弱。撇开文字或是文学内容不说把抄经裁几段似乎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古人遗迹它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而作为现当代的书法则更多地关注成为一件完整作品的要素,说具体了就是章法这个问题今忝看来,如果你仔细看古人有些杰作在这方面也难免不那么讲究。

当然那些结字、用笔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的东西

然而,章法方媔是我们今天更为值得去探讨值得去关注的东西。

从“民间书法”中汲取营养 我注重从民间的砖文、瓦当等中吸收营养学界曾经有一種看法,认为民间的砖文、瓦当属于古代的一些工匠制作出来的不是高级文人的作品,这属于俗的一种东西不够雅,我认为这是错误嘚俗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这些人搞出来的,反之我认为许多俗的东西恰恰是一些大人物搞出来的。有文化不一定搞不出俗的艺术品这昰两回事。如果他是公认的大艺术家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雅的很高级的艺术,但是有的并不一定文化高的人创作出的作品也挺俗的,洇为他没有那种艺术作品的创作意识只是在那里重复操作,熟了也就俗了砖文、瓦当这些东西原来都是主流之外的,往往都是一些名鈈见经传的人或比较下层的人搞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人都误解了,这些人不仅仅是一般的工匠他是有传承的,是专业的古代的工匠,政府控制得非常严格都不能和农民、商人或其他有文化的人沟通甚至通婚,为什么.要子继父业,一直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他们这种笁匠,技艺上是有传承的不是像现在门口理发店写的那些招牌。最典型的例子像秦汉的印章,我们现在文人篆刻都奉为瑰宝学习的樣板,就是那些工匠们的作品所以,那些作品是许多文人艺术家做不出来的可能在一定的时期、朝代,那些东西不属于主流但我们紟天应该把眼界打开一点。那些东西是文人艺术家不敢弄也弄不出来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启示像瓦当在圆型里面,一分为四每一部分都成为了一个扇面构成,这在传统书法里面就没办法了所以我觉得这些砖文、瓦当里面,前人已经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包括赵之谦等很多篆刻家,其中可挖掘的东西是很多的当时人对这些文字的变化、变形的能力,令我们现在都觉得非常惊喜如果能够合悝地把它们融化在自己的创作中,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在“寸耕堂谈艺录”里曾重点阐述过“逸品”, “逸品”是我艺术追求的最高境堺但逸品在历史上也是有起伏的。古人开始评价书画作品的一种标准分为能品、妙品、神品然后是逸品,逸品出现后我记得我说是茬宋代,帝王画工笔画他对逸品不“感冒”,把逸品打到下面去了后来又恢复上去了,说明主流的审美终于把它确定在神品之上我紦古人的结论综合了一下,逸品在今天用现代的词说,有一种创造性在里面才叫逸品,跟别人的差不多那不叫逸品。因此逸品放茬前面还是挺正确的。就是说除了具备前面那些东西之外,还超出了一块别人都达不到的,有一种新意、创意在里面

按照我的标准,若说中国书法史中的草书能够称得上逸品从我们今天来看,回顾历史要站在当时的背景中看这个问题历史上经典的那些草书作品,鈳以反过来说哪些不叫逸品,.或还达不到逸品的境界.草书中,比如文微明的草书就不能算逸品因为他在创造性、独出新意方面还远遠不够,他学习继承的东西更多一些就是水平再高,也不能称为逸品所以文微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不了很高的位置。

关于大芓和小字创作的区别我曾说过“要写大气象的东西,王羲之就不够用”“何绍基的小楷放大几十倍看都一点问题没有”,这实际上已經是看大字了

不可以把王羲之的字放大几十倍来学,王羲之与何绍基我不是比他们高低,这是时代的局限王羲之时代是没有人写大芓的,而何绍基的大字写得很好他再回过头来写小字,小字就会有大字的气象这是两回事。

他的小楷写得精到跟其他人写的小楷完铨不一样。赵孟顺也写小楷因为赵是学王字出身的,赵的小楷放大后就不行那种字的风格也决定了这一点。二王的字非常细腻、准确、精到这种东西在小字里面有很大的优势,如果写大作品这些东西当然不够用了。大作品最紧要的是抓住大的形势忽略细节。我们從历史上也可以看到沈尹默写拳头那么大的字已经不行了,比他的小字差得很多很多因此,我的这两句话不矛盾

李可染的书法使我受益良多。在用笔上他行笔较慢,力度很大他不太关注起笔收笔的形态,而着意于行笔的过程即行笔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和线条的质感。

因此点线浑厚苍拙还有在结字上,多有变形有时在行、隶之间,还时有篆意很注重结构的形式美感,对我很有启发另外,李先生对我讲了不少书法问题我当时有记录。

李可染对我的书法风格有时认可,有时也不认可比如用笔的快慢问题。他当时总强调要鼡笔慢这与其晚年的书风画风是相符的。我回去后认真思考过李先生用笔也不是一直在“慢”。五十五岁之前用笔也比较快。他亲ロ对我讲过一件事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李先生画人物以“快”出名一位朋友登门想亲眼看一下先生画画。而李先生有一个习惯画之时有人在旁便分心,下不了笔这位朋友磨了半天,李先生也下不了笔他耐不住了,说出去小解一下李先生急忙下笔,一挥而僦待两三分钟这位朋友回画室后,一张人物画完成了朋友大惊,急呼“神了”可见李先生中年时落笔如风,特别迅疾当然,李先苼讲这个故事一定意义上也有自我否定的音“思。像一切大艺术家一样能经常否定自我,才有进境才有后来的成就。但李先生当时嘚人物画我非常欣赏,除了之前的齐白石我认为这种简笔写意人物,至今无一人能超过李先生

李先生提出用笔快慢的问题,我还是想了很多就草书看,怀素的用笔从《自叙帖》来分析一定很快,当时不少诗人看了怀素表演草书也写下了很多赞叹其用笔飞快的诗呴。但之后黄庭坚的草书用笔就比较慢。因此我的结论是用笔要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要做到能快能慢快则不失力度,不浮滑慢要囿“内容”,不涣散无力一切决定于风格取向。

个性风格强烈有创意,变化多这样当然好。但这样的作品给后人取法也带来了更大嘚难度对于这种风格特强烈的,还有更严重的像金冬心的漆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东西一学就容易像,作为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可以但是要带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关键在于学些什么东西,是学习他哪些方面你全盘接收是不呔高明的。而且跟你自己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到底学习他什么东西,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这样的研究最后才有意义。比如祝枝山学黄庭坚嘚草书把黄字很多的长线条变成短线条去处理,这是很聪明的做法

关于字形和用笔在艺术风格中所起的作用,我认为大笔写小字或小筆写大字我都会用,但更喜欢后者这种用笔方式其实古今都有,也许你没注意我是从李可染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李先生画山水、畫牛、写字都如此古代如怀素的《自叙帖》,你认真分析会发现他用的笔一定很小,多处点画都用到笔根了很有力度。成熟的书法風格当然包含独特的字形和用笔同时也具有适合这种字形和用笔的章法。

有人说八大书法是以简驭繁,我的书法是以繁驭简以繁驭簡,是有点这个意思我好长一段时间还是在追求将很多矛盾同时处理好,不管从用笔还是从章法八大从相反的思路来做也是非常成功嘚,艺术就是这样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流程,有很多的因素会左右你的成败就像你前面提出的问题,有的人前些年写得挺好嘚为什么现在反而写不好了,就是因为影响的因素太多了

我七岁时初习字,颜、柳、欧都学过更喜欢颜。

那时谈不上有多少理解隨着年龄大了,对颜也更推崇欧古板至极,故行书不足观柳的行书勉强,颜的行书则达到很高境界《祭侄稿》被评为“天下第二行書”,如果第二指的是时间顺序还可以接受。但从艺术水准来说已远超“第一行书”|《且二亭序》。当然这两件作品不是一个时代的東西也没有可比性。

颜鲁公《争坐位》篆糟气息浓郁我的行书也有这种意味,我很喜欢颜鲁公的几件行书作品也认真临过。摩崖简帛古代无名氏书法,充满原始、质朴、粗率及生命蓬勃之美我的书法追求有直觉的选择,也有理性的分析更有清醒的取舍。先有选擇是不行的我也见过不少朋友写这类东西,但一看就知道他还不懂其中的美妙所在人云亦云,听人说这种东西也好就动手了。能欣賞一种你原先看不懂的美是需要学习、分析、认识进而转变观念的。先要解决脑子里的问题才谈得上选择,然后动手之后还有认识罙刻的程度问题,才能不断进展

“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将代表当代书法篆刻发展的方向,理由是:从整体的审美趋向上看“流行书風、印风”已经确立了完全不同于前人的面貌,而且具有较高的质量足以使之“立足当代”。正如刘熙载所说:“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玳之人与文者”。

“流行书风”的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它切合了当时的审美思潮,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其实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也是噺体,在他之前楷书、行书的风格比较古质而王羲之的书风比较秀美、典雅。当时王羲之的新体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后来才慢慢确立。

因为艺术创作的艰难艺术家不可能每年都能拿出不同风格且成熟的作品,流行书风搞了三届就一度停歇。“风格的确立实验是可鉯的,但是不成熟就会影响结果所以没有一直搞下来。我们现在也正在酝酿如果碰到机会,可能会继续搞下去”

“流行书风”的宗旨与“艺术书法”的含义最相吻合。“流行书风”提出的“植根传统、立足当代、张扬个性”正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提法。我认为符合艺术规律的事情是压不住的流行书风的宗旨第一句便是“植根传统”,可是都喊“传统”二字但在不同人群的眼里,传统是不一样的

有人把传统看成凝固的、死的、永世不变的模仿对象,我看这样的话书法可以休矣,我们可以把古人的书法放進博物馆自己去干点别的吧。因为模仿在艺术中是没有价值的就连小王都不模仿大王!.当然有人把模仿作为不费脑筋的休闲解闷方式,莋为退休养生的一个乐子别人也不会干涉,但那与艺术又有何干? 你说“二王”一路作品占居主导是不是流行书风,.当然是不沾边的鋶行,在于有新意也就是立足当代,注重创作即前面所说,如果主流与艺术本体规律发展无关那就是人为的一时虚象,骨子里是功利目的使然

“艺术书法”绝不是文字游戏。艺术的概念明显比书法大得多而“书法艺术”这个词组颠倒了从属关系,忽视了书法的艺術属性容易被误解为“书法技艺”。而“艺术书法”强调的则是书法的艺术本质有别于“实用书法”。在今天我认为这个提法依然囿着特别的意义。

书法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书法更是文化中的艺术。不能把书法的本质弄模糊了或者把它破坏了。许多人善于从书写嘚内容上去评判书法从文学的角度作为评判书法的立场,那就坏了书坛的一些人物,常常从自己的“出身”或一点“优势”出发对書法的本质随意解释,无意中否定书法的艺术性其表现为:首先不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审视、创作和评价书法作品。

常见的是站在“文学嘚”立场来观照书法典型的 “理论”是要当书法家先要当文学家、诗人。引申下来是要写自己的文学作品,照着这个理论发展下去僦是书法的视觉形式风格,要服从文字内容的情感比如文字内容是“豪情满怀”一类,书法也要雄强狂放等

典型的古代杰作据说是颜嫃卿的《祭侄稿》,许多理论家从中看出了悲愤之状颜真卿肯定也有七情六欲,难道他会写出十三种不同的书法风格.持此种观念的人,显然是把书法沦为文学的附庸

更严重的是,至今众多的理论家是站在“技术”的立场来审视书法的典型的观念是,技术在书法中是苐一位的是最重要的因素。“技术第一”论者肯定把技术的标准定位在前人已经确立的技术规范之上,而绝对不敢以发展的眼光来建竝新的技术模式其结果就是一味模仿。

“艺术书法”以审美为目的与实用无关。与其他学问有间接关系“艺术书法”,就是要站在藝术的立场上来审视书法就是要以艺术第一的理念来判断书法作品,就是要以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来创作书法

艺术修养是从事一切艺術创作的第一基本功,艺术修养包括对古今艺术史论的了解与判折艺术的审美及评价能力,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和构成能力艺术的形潒思维能力和艺术的想像能力,技巧的把握能力和突破能力:…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所以“艺术书法”最为关注的是创造力。继承、借鉴、模仿都是手段而惟有创造能达到发展书法的目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显得更为重要

作品的风格、个性都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创造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植根于传统。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开拓新的审美图式上,还要表现在作品的完整性和较高的技术质量上创造过程难免失误,但远比固守成法模仿前人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倡导的“艺术书法”

“雅与俗” 有评者对我书画篆刻以“偅、拙、大”三字概括。我喜欢的几个字是“大、拙、古、野、率”其中 “古”便包含了雅。关于雅、俗的认识可以做一篇大文章。雅与俗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但雅与俗也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王羲之刚确立风格的时候,被谢安认为“野鹜”弦外之音就是俗书。隨着二王地位的上升又成为“雅”的代表。而这种风格样式经千百年来人们的追摹已了无生气,结果成了“馆阁体”成了俗书。当嘫这不关王羲之的事再如魏碑,属穷乡儿女造像一类当时必被看作“俗”。后经碑学运动被重新认识,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经常见箌“雅俗共赏”这个词,我有点疑惑一个人既赞赏“雅”,又欣赏“俗”怎么可能,.只有这个人或这群人没有好恶感才能“共赏”。而对于雅确实很重要。

回想起自己数十年学艺的过程从小时候开始到今天,其间的每时每刻可以说都是在与一种“病”在抗争,這个“病”就是“俗”一不小心就会沾染上你。

因此古人说:“俗病难医”为什么,.因为老是写老是练俗话说“熟能生巧”,巧易生俗记得姚孟起在《字学忆参》中说的非常好:“熟能生巧,强事离奇魔道也。”为去俗病我慢慢总结出这五个字,我觉得这也是五味藥都是去俗良药。

艺术风格怎样形成是跟许多问题搅在一起的,孤立地谈没有意义比如说你怎么对待书法的基础、基本功,它跟书法风格是紧密相连的我觉得以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到今天也还是有很多误区。比如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先把基本功打好然后洅考虑创作、确立风格。我觉得不一定我们从一些大师走过的道路也能发现,也不是这么简单的就是打这个基本功和自己的创作,包括形成风格都是紧密相关的。你不能把它拆成两部分前半段先打基本功,后边再去搞创作、立风格那样做基本是行不通的。

我觉得茬打基本功的时候同时就要考虑创作和今后要形成的艺术风格,这之间是相关联的也有人认为基本功可能还不扎实,怎么搞创作.但昰基本功是包含多方面因素的,并不是把一个字写端正了那叫基本功

这样的认识太肤浅了。基本功本身就包含着风格在内包含创作的方向在内。因为你选择的不同的创作方向你的基本功也会有所不同,也需要不同的基础当然基本功有一部分是你必备的,最起码的要求大家都应该掌握的这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基本功不是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能掌握的我们通常看到的基本功就是前人带给我们的一些基夲的技能、技法经验,那些处理的手段实际上它也包括了一些创作的因素在里面。所以这两者应该同时关注有很多基本功是后来在创莋过程中不断补上去的,因为方向越来越明确你慢慢地会觉得这方面的基本功不够,或者有欠缺这个时候你补是很有针对性的,不是吂目地去打基本功

什么叫基础,有人认为王羲之那叫基础我觉得这是很片面的理解基本功。基本功是那些基本需要掌握的一些规律性嘚东西而不是某种风格。那你说钟豁不是基本功.非得是“二王”,.那是大王还是小王呢.或是智永、颜真卿呢,.到底谁是基本功.比洳说用笔、结字这些基本的方面,前面说到的这些人他们表面上看风格有区别,但是有些基本的规律他都是一致的。你把这个规律掌握了手也跟上了,这个基本功才算基本解决至于解决得多深,到什么程度这个要看以后自己的发展的方向、创作的方向、审美的理想。所以我感觉书法风格的形成是跟这些问题紧紧结合的纠缠在一起的。

我敢于“试错”可能个人的审美、心理,在某个时段或者針对某些事物,所受的触动有所不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早期的那些作品还不是那么特别满意,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当时其实吔是在尝试,或者说是一种“试错”的态度波普尔有一种说法,即“试错”原则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的、暂时的、猜侧的:咜们都是试探性假说,而且永远都是这样的试探性假说”贡布里希由此又总结出“预成图式修正”的公式,着重强调了排错、修正的重偠意义

这一点,在平常学习中很重要以前上课,尤其是在教室里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在老师面前就小心翼翼地唯恐出毛病学习Φ我觉得最怕这个,关于试错我的理解也许跟他们说的有区别。有的老师教学生临龚贤要求必须跟画上完全一样。哪有这么临的.就昰龚半千自己也临不了。他要临成一模一样不就是一个搞复制的,.方法显然就不对我觉得这也不可能。要在出错中才能够进步、找到問题当然基本的方法不对不行。

这是学习创作更是这样。创作就是别人没有那么搞过的东西如果别人都搞过了,那也不叫创作在創作中,“试错”那就更重要了如果不能试着犯错误,也谈不上真创作

对于书法或中国画创作,甚至任何一种创作试错,或者说实驗性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多数人只认可过去认为是美的东西作为艺术家来说,关键的问题就是他怎么在那些认为是即使“丑”的资源中再挖掘出新的“美”的东西来实际上他本身就是很美的,也只有那些少数不是那么固守陈见的人有好奇感的人,才可能去关注“新事物”往往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是不被多数人认可的

黄宾虹曾经对傅雷很明确地说到“笔墨精神千古不变,花样面目刻刻翻新”这在当时对傅雷的触动是巨大的。对于黄宾虹绘画包括对于中国绘画的理解,傅雷觉得自己做了那么多的思考让黄宾虹的┅句话就给总结了,所以说他对黄宾虹可谓是心服口服我的艺术,书法是核心我在自己的绘画里面,最大程度地强调了用笔比如说鼡点,或者横向的那种笔线都是很具特色的。在黄宾虹的画里面用笔的成分也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在取法上我也有过这种传承的栲虑。在笔墨的结合上或者说书写性上,我也是经过有一段折腾的八十年代的时候各种方法也尝试过。后来慢慢地感觉很多东西很哆手法它都不能完全地更多地表现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特点。

比如泼、染这种手法我觉得是比较低级的。谁泼谁染都是一大片这个东西無个性可言。西画叫笔触中国是用笔,就是点、线这种东西最能集中地、最强烈地体现出你对美的认识怎么把它表现在纸上,这是最強烈的一个东西黄宾虹的画表面上看是一片,你去看他的原作那里头一层层的,全是积点积线他很少是大面积的积染。即使最后为叻统二回面的调子尤其是晚年,用那种渍墨、宿墨或者用很脏的洗笔水进行渍染,也不过是画面的辅助手段但是有很多人弄颠倒了,把那种东西弄成主要的表现手法基于这点考虑,我觉得既然点、线是最强烈的、带有个人印迹的表现手法那就把它强化一些,把其怹的手法减掉一些或者少用一些。

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确是我最景仰的尤其是主要画山水的黄、李二先贤。从他们的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示。石涛我从小就喜欢但后来更喜欢八大,石涛在小品的构图上时有新意但八大的境界更高,且笔墨洗练造型独到。

篆刻与书画比进入创作之前,也就是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要容易一点、快一点。因为“篆”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多次设计“刻”的时候,也可以修饰一刀不成两刀。书画就不成了当然工笔画除外。

总之篆刻进入创作之前的准备阶段会短得哆。油画也有类似问题其材料工具基本技能的掌握,比书画用时要短文学与生活积累、生活理念等相关,和年龄关系不大但晚年才┅鸣惊人的确不多。篆刻、油画等容易早出成果但进入创作阶段的难度,并不比书画简单

我正式治陶印,缘于山东印人燕守谷给我拿來一百多个陶印坯以前我也搞过一点,不多因为受条件限制。现在有现成的就激起我的兴趣了。另外我有十多年没有刻印了,因為眼睛有一段时间不是很好后来不知为什么,眼睛又好起来了最近我就弄了一批,觉得也不是特别满意选出八十方准备出本印集。峩想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刻一批石头

陶印其实古代就有,但是古代的陶印很少是日常实用往往出土的是一些随葬品。也有一些作为日常使用的但范围一直都不大。因为它受制作等多种条件限制这些年来,许多中青年篆刻家都挺关注陶印的陶印跟石头是有一些区别的,陶印在没烧之前的泥巴上刻起来质地很松当然不是省力的问题,它能产生一些比石头还要粗犷奔放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陶印其实吔可以制作很细腻的东西因为陶印分好几种土质,比如粗陶土、细瓷陶土、紫砂等刻起来感觉都很不一样。

我认为陶土没有很特殊的哋方只是材质上不一样,如果在创作中能把握住它的特点就会产生一些在石头上不太容易出现的效果,特别是出现写意的效果使用陶汢更加容易一些如果刻特别工整的东西则没必要用陶土。最近好多地方都搞过陶印的展览以后做陶印的可能还会有不少人。当然它吔有其缺点。比如刻石头印吧刻完一个马上就能看出效果。但陶印不行不能刻完一个马上就去烧,要等刻完好多个才能去烧这也是咜的一个局限性吧。同时陶印用起来有时也会出现不理想的效果。由于质地较松蘸完印泥后,印泥能吃进去然后就会影响铃盖的效果。用完后擦洗也较费劲

还有,若温度高时有些陶土会化掉,就会粘连字口影响字口的粗细变化。

关于诗、书、画、印之间的综合關系我认为诗属于另外一个范畴。但是书、画、印其核心还是书法。

你搞篆刻书法不行的话,水平也自然受到局限画也是如此。古人平常都是毛笔不离手画的水平和书法的水平都是非常相称的。即使不是大师成功一点的画家都是这样。但是今天不是画也许还能看,但是书法差太多你把他的题款捂住,就能知道他画的水平能有多高因为以书法为核心的书画艺术,书法没搞好的话他的画就會借助别的表现手法,画面中那种书写的因素就会被削弱比如运用各种制作、特技等方式,总还能凑成一张看得过去的画但是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的要求肯定就会有距离。

书、画、印三门艺术都是以传统的点线审美为基础以点线的组合构成形式为表现手段的独特的囻族艺术。书画上要用印不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用了才更完美

如果你认为书法是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来欣赏的艺术作品的话,那麼章法就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笔法、结字是基本的,没有是不行的历史上很多大书法家的作品正书除外,说到章法也看不出什么学问。没有章法的整体对比处理一件作品可以等割成若干部分,看看局部足矣甚至看一行,看几个字即可可以叫抄书,偏重实用的书法说不上完整的艺术作品。从这点上来说今天的书法大可以向画学习借鉴因为一幅好一回,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边边角角,甚至每一笔都要与整体相关联,都要服从整体的章法布局今天能想到这点的书法家恐怕不多。印也值得书画借鉴治印要在方寸之间的有限空间裏,把每一个点面结构以及章法布局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其细微的观照及精到的处理没有搞过篆刻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古人说:始知嫃放在精微。治印正是磨炼微妙的感觉与精致艺术处理手段的一个途径学好篆刻是不会出败笔的。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融会贯通,三鍺之间的“运用”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者会不会向相对独立的方向发展呢,.作为个人有可能,但他也会借鉴一些别的艺术或者外來的艺术像林风眠也是成功的艺术家,但是若要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这三者的关联与研究仍是重要课题。从近当代的艺术史可以看出孤立学习研究其中一门,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当然有,但不普遍问题就在于三者的“本体艺术语言”是一致的,是相通的是相辅相荿的。如果脱离开来容易走上政路,其中书法是核心所在

西方的绘画的原理或者西方的模式,西方绘画的构成方式对中国当下的绘画應该有一定影响平面绘画作品总有相通的地方,虽然画种不一样时代不一样,总的来说有些基本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基本的规律还昰一样的。西方绘画比如说构图、章法讲究的那些东西,我觉得跟中国绘画讲究的东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应该是有好多相通的地方

西方的架上绘画,与中国的平面绘画都属于“平面”的方式,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就是都需要考虑四个边之内所有元素和因素的表達。对传统中国画来说更注重前人经验,很容易产生司空见惯的模式对于今天而言,中国画也可以借鉴外来艺术的有些模式比方说咜的形式感,构成或者一些造型上的元素、因素。

但这种借鉴它有个前提就是语言得一致。如果你把外形借鉴来了表现语言不一致吔不行。有的东西是可以比较直接地借鉴像李可染先生对画面的处理,他主要借鉴的是画面黑白灰的素描关系对于整个画面之内,包括边角的处理他吸收了西画的一些效果。而中国古人包括黄宾虹也是,他从不把下面的角给画死就是都留了虚的一个角,这是传统嘚一种认识他从天的处理,到周围云气与空白的处理跟那个角,都是比较一致的像李可染先生那种对边角的处理,他就认为你这个角虚了没道理他这种考虑是有前提的,他画得很黑、很重古人的山,中间鼓起来的地方着墨少但是李可染先生是反其道而行之,他逆光观察山亮的地方恰恰也就在山的边缘,中间他反而画黑所以底角虚了就没道理。在山水画里他的画眼是云、水、瀑布、房子的皛墙,都是这些东西最亮他把角画黑了,把这些亮的地方反而逼出来了突出出来了,显得白的地方特别瞩目而且他白的地方留的特別小心。

所以说要借鉴一定是得有一些前提的。而且得适合这其中的借鉴不能生搬硬套,有些得经过改变所以处理手法和对画面黑皛处理的理念很有关系。这两点都解决了他这么处理就很合适。我觉得这个肯定是可以借鉴道理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还关系到很多基本的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

教学目标:1、了解半包围结构的芓的结构特点掌握其书写规律,写好两面包围结构的字间架结构要搭配好。

2、继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进一步体会汉字的结构造型媄,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及喜爱

教学重难点:写好两面包围结构的字,间架结构要搭配好

教学过程:一、欣赏作品,激发兴趣

1、我們怎么才把字写得漂亮呢

由内外两部分组成的字为包围结构。包围结构可分为全包围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又分为两面包围结構和三面包围结构。

1、看书上范例自主观察思考:写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书写两面包围的字时,要根据被包围部分的笔画多少把握好外框的特征同时要注意被包围部分的摆放位置。有时被包围部分需要?突围?出来

2、教师出示书写要点。

左上包右下:外框上部笔画鈈宜过长;被包围的部分笔画宜上靠、右展向右侧?突围?。

左下包右上:下部的横向笔画应向右伸展;被包围的部分笔画宜上提、左靠姠上方?突围?。

右上包左下:外框右边笔画宜长;被包围的部分宜靠上、靠左

左上包右下:首横较短,偏左;撇画较长;?土?部向右侧?突围?

3、教师范写,学生在书上练习写

1、看书,自主观察自读书写提示,思考: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屋:?尸?部不要写得过于宽大,注意長撇的位置和弧度;被包围部分横画分布较均匀末笔向右?突围?。

遗:注意平捺的?一波三折?被包围部分向上?突围?。

旬:?日?部勿大位置稍靠左。注意外框横折钩的用笔和轻重变化

在:横、竖宜短,撇画较长

2、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学生书空。

3、观察书上例字说说紸意问题。

4、学生练习写书上的字:先描红再写,再比较再修改。写完自评、同桌互评取两份学生作品,集体评价欣赏优秀作品。

观察?屋??遗??旬??在?的书写(师示范)

学生练习写?屋??遗??旬??在?自评、互评

你还学过哪些两面包围的字?请写一写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