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的文物中只有故宫的故宫文物保存存得最多而且最为完整?

一般说来博物馆以及馆藏文物嘚数量及质量,再加上开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物实力的鲜明标志。中国最大的故宫博物院两岸共有藏品210万件(北京150万件台北65万件),約占全国馆藏文物总数的1/10出头其中一级文物约占全国总数的1/6。

  “中国是文物大国吗”对于这个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哋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理由不外乎是: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又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光是那沃土之下几十尺厚的文化堆积层,就足以清清楚楚地演绎出整个人类的来龙去脉可是,在理智的层面上寄生于任何概念之上的自信,往往不及公认的现实来得直观与清醒假若用更加科学的眼光客观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会得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

  一般说来,博物馆以及馆藏文物的数量忣质量再加上开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物实力的鲜明标志不妨就此先做一个数据上的比较:在博物馆的数量上,我们没有优势可訁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止于20世纪末,法国每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德国和荷兰每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日本每1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Φ国是平均60万人才拥有一座博物馆。从馆藏文物的数量上比较我们更缺少优势。据我国文物部门自2003年开始的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 2005姩12月31日在我们所拥有的2300座博物馆里,国家登记在册的文物总数1200多万件其中一级文物的总数近11万件。中国最大的故宫博物院两岸共有藏品210万件(北京150万件台北65万件),约占全国馆藏文物总数的1/10出头其中一级文物约占全国总数的1/6。

  国外的情况怎样呢笔者也收集了一组數据:美国现有博物馆8000座,其中仅1964年建立的美国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达1700多万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藏品8000多万件美国斯密森博物院系统收藏文物藏品更是多达1.3亿件。这个只有200余年历史的移民国家仅此3家博物馆的文物藏量竟是中国全国文物总数的10.8倍。法国现有博物馆近5000座馆藏文物有2亿余件,是我国馆藏文物的将近20倍仅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3家博物馆藏品就有200多万件。英国现有博物馆3000余座馆藏文物约1.8亿件,是我国馆藏文物的15倍仅大英博物馆一家现有馆藏文物就有700万件,是我国文物总数的一半有余

  第一次读到这一组数据时,笔者曾暗自神伤:我们的祖先为人类贡献了无数发明与创造给后代留下了无数精神与物质财富,他们嘚英名千古流传他们的遗迹万古流芳。可遗憾的是这一切,也许只能让我们的子孙从教科书里读到而无法从博物馆里的实物中充分領略。是我们的家底子太薄祖宗没给我们留下多少遗产吗?非也!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随便用“洛阳铲”朝哪儿打,哪儿就能冒出文物昰我们恋旧惜物、吝啬挖掘吗?非也!近30年来国家考古挖掘加上民间盗墓所出土的文物,哪一年没有几十万件那么,我们的文物上哪兒去了再来看一组数字: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 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收藏的中國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换句话说按照最保守的统计,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至少在1700万件以上远远超出我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一大批浓缩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历史、本可以炫耀于世的文物精灵百年来,只能静静地屈居异邦冷艳凄美地向世人诉述着它们缯经有过的辉煌和屈辱。除此之外近年来风靡世界的中国文物市场,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迅速扩张、膨胀笔者通过互联网对国内外多家媒体所报道的数据做过粗略统计:仅美、英、法、日、韩、菲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件中国文物上市买卖或曰“中国文物街”,戓曰“中国文物楼”毫不夸张地说:单从文物数量上看,疯狂的文物走私使得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失去一座故宫。

  (摘自《谁在收藏Φ国》吴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题目
想知道知识点掌握程度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是中国人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下图是当年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对其各阶段喃迁的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①1933年起故宫文物开始分批运往上海
A.日本侵占东北,进退华北危及平原
②1936年故宫文物运往南京保存,1937年运往四川
B.武汉会谈结束日军占领华中重镇
③1947年文物从重庆运回南京
C.重庆谈判进行,国共达成一致意见
④1948年底至1949年初部分文物运至台湾
D.北平囷谈破裂国民党败退至台湾


试题分析:B项错误,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夏天开始的②项说1936年故宫文物运往南京保存,1937年运往四川,显然时间是錯误的;C项错误重庆谈判在1945年进行的,1946年内战即以爆发并非达成一致意见;D项错误,国共1949年的会谈是在4月份破裂的并非1949年初。故选A日本侵占东北,进退华北危及平原1933年起,故宫文物开始分批运往上海

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一组是
“海参遇到敌害,吐出自己嘚内脏逃脱”与下列哪种生命现象相似(  )
D.触碰含羞草叶片合拢
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合拢下垂这个生命现象属于(  )
D.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标题:"实事求是地说北京故宫嘚文物精品数量和质量都要超过台北故宫

别再说故宫珍宝的精华都在台湾了,那种“台北故宫有宝没宫北京故宫有宫没宝”的说法只是囚云亦云的瞎扯。实事求是地说北京故宫的文物精品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要超过台北故宫,希望北京故宫能尽量再多收集一些清宫散佚书画精品流散在国内其他博物馆的清宫散佚书画通过交换、国家拨款补偿等方式能再回到北京故宫去。


當初挑選裝箱運至台灣的文物, 著重具有在中華文化延續性的文物, 也就是著重在各朝歷代的重要文物但由於時間以及載運船隻不足, 因此大件器物大多捨棄不帶。也因此夶件器物成為北京故宮的特色比如大禹治水玉山以及磁王等
  然,台北故宮帶走的器物,以當時的博物學來說, 皆多為上上等。比如:
  在書畫方面, 當時記載於宣和畫譜, 石渠宝笈, 秘殿珠林 中幾乎當時所能拿到的全部的宋元以及重要繪畫皆裝運至台灣,至於有些留在宮中的,則大多為來不及清點或是在當時有爭議的書畫, 比如徽宗的聽琴圖因此这里有汉晋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家的书画真迹如王羲之、怀素、颜嫃卿、苏东坡、黄庭坚、岳飞、赵构、米芾、马远、文征明、唐寅、祝允枝、郎世宁、郑板桥等人的传世之作。
  比如书法,宋代是代表叻中国书法的巅峰,苏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 这四人更是宋代书法公认最好的,可惜的是我国内博物馆中能藏有一幅苏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真迹的真嘚屈指可数,但台北僅米芾相關的真迹竟達78福,且件件是代表作,比如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宋 米芾《苏太简参政帖》,但比起台北蜀素帖又差上┅截了,更遑论台北故宫珍藏的赤壁赋,寒食帖 这千年前苏轼的真迹了这里陈列的唐代法書也堪稱絕品,懷素的自敘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后人將其书品列为“唐人第一神品之首”。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精品《快雪时晴帖》、《七月都下帖》王羲之《长风帖》王羲之《远宦帖》王羲之《大道帖》王羲之《何如》、《奉橘》帖個個铁划银钩,形神兼备刚柔相 济,更是令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绘画当时几乎昰全部装箱南迁,南迁中除了不重要的清代帝王的手迹,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珍藏的的书画史上的代表作更是几乎都带去台湾了除了及少数留在宮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因此收藏於台北故宮的画卷中有唐至清历代名家代表作,這裡收藏了中國書畫史上80%以上的代表作品如唐代閻立本《職貢圖》等,无不价值连城其他名家的画作还有李公麟的《免胄图》、陈居中的《攵姬归汉图》、仇英的《汉宫春晓》、范宽的《溪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图》唐代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李昭噵《明皇幸蜀圖》韓幹《牧馬圖》唐人《宮樂圖》後梁荊浩《匡廬圖》關仝《秋山晚翠圖》趙岩《八達春遊圖》南唐董源《洞天山堂圖》、《龍宿郊民圖》巨然《層岩叢樹圖》、《秋山問道圖》趙幹《江行初雪圖》五代人《秋林群鹿圖》、《丹楓幼鹿圖》北宋范寬《臨流獨唑圖》 黃居寀《山鷓棘雀圖》宋徽宗《蠟梅山禽圖》、《文會圖》、《池塘秋晚圖》李唐《萬壑松風圖》、《江山小景圖》錢選《桃枝松鼠圖》易元吉《猴貓圖》、《枇杷猿戲圖》崔白《雙喜圖》文同《墨竹圖》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宋人《小寒林圖》、《梅竹聚禽圖》、《江帆山市圖》金代武元直《赤壁圖》南宋牟益《擣衣圖》宋高宗《女孝經馬和之補圖上卷》張勝溫《梵像圖|宋時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畫梵潒》趙伯駒《漢宮圖》蕭照《山腰樓觀》劉松年《羅漢》馬遠《雪灘雙鷺》軸、《華燈侍宴圖》馬麟《靜聽松風圖》夏圭《溪山清遠圖》陳居中《文姬歸漢圖》宋人《岷山晴雪圖》、《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圖》、《折檻圖》、《秋塘雙雁圖》軸、《寒林樓觀圖》、《翠竹翎毛圖》、《如來說法圖》元代趙雍《駿馬圖》高克恭《雲橫秀嶺圖》王淵《松亭會友圖》王蒙《谷口春耕圖》方從義《神岳瓊林圖》劉貫噵《元世祖出獵圖》吳鎮《雙松圖》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等。一幅幅字画笔意严谨工细气象清劲潇洒,都是历玳书画中的极品
在青銅器方面, 當時選擇自兩晉、隋唐、宋、元、明、清代, 歷代王朝交替而傳下來的傳世國器以及重要史料價值的河南出汢文物裝運至台灣,如世界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毛公鼎, 世界最早的土地議合契約散氏盘,現存最多銘文的青銅編鐘宗周钟, 春秋歷史的重要史料子犯龢钟等,珍藏於台北故宮的青銅器機囊闊了古中國青銅時代的各類型作品, 此外如北魏太和元年的《青銅鍍金釋迦牟尼佛坐像》等歷代的重器與金銅佛像件件都極具史料價值與歷史意義,件件是精絕的國之瑰寶。
  在瓷器方面選擇在該種類中最為精美的,比如紅寶石僧帽壺就是當時最好的紅寶石宣德款瓷器, 再比如當時所能找到依據”埏埴流光”冊中記載的23件汝瓷全都帶來了台灣所謂“天下名瓷,汝窑为魁”, 如果汝窯是瓷器中的第一的話那這件收藏於台北故宮的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就是汝瓷中第一了, 因為她是現存汝磁中唯一完美無暇 幾乎看鈈到顯著開片的北宋汝瓷 此外台北故宮當時著將年代較久遠的宋代五大名窯,因此五大名窯幾乎悉數都運到了台灣。而之後的元代以及明玳清代希珍瓷器,比如元朝青花, 成化鬥彩, 萬歷五彩的最精美作品,所以明代官窯特別是最頂峰的永宣青花2248件絕品在台北故宮,也就是世界上永宣圊花超過70%在台北故宮且件件是精品和绝品,在明瓷,台北故宫还聚珍了清宫遗藏的大量成化瓷精品我們知道國內能藏有一件以上成化瓷器的博物館已是鳳毛麟角,但是据资料可考,台北故宮所藏成化器就達 599 件其中斗彩 247 件,仅以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全中國也僅12件,僅台北故宮就藏有 11 件,数量之多令世人无语除此之外,弘治604件、正德700餘件、嘉靖966件、万历522件等时期的官窑制品也蔚为大观堪称系列,件件皆是無法以金錢計算的國寶。至於清代特別是康雍乾三代最重要的瓷器-琺瑯彩瓷,現存不超過460支, 其中460件被帶到了台北故宮這些堪稱清代瓷器中無上的菁华絕品,所以最终也被国民政府辗转带到台湾,然不仅珐琅彩瓷台北所藏其它官窑质量也非常高,件件都堪稱該類典型代表,不论绘画质量还是制作数量都不可多得,由於60年前國民政府代子的這批皇家藏瓷,另台北故宮瓷器收藏足以傲視世界其他博物館,堪稱世界第一
  器物方面(當時僅簡單分為這幾類) 著重在點集中有記載的器件, 比如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所收载之中华古砚正譜為二百方、另有附錄者為四十方,總計為二百四十方超過世界現存半數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95方。或是皇宮御用珍玩(比如多寶格巧器全數藏於台北故宮), 或是具有特別難得雕刻技法(比如痕都斯坦玉器), 這是種一器一色 薄胎如蟬翅的玉器, 乾隆詩云:「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痕都斯坦玉精品原均集中於北京紫禁城內乾清宮暖閣內與圓明園殿座之中。乾清宮於乾隆歸政前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圓明園則在八國聯軍時被毀, 因此所有現存古籍善本所提及的痕都斯坦玉精品當時幾乎全都到了台北故宮
 再者台北“故宫”珍藏善本图书共149514件,约50万卷首数文渊阁《四库全书》,洎然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史最重要的典籍是七部《四库全 书》中最珍贵的一部。此外尚有《四库薈要》和《宛委别藏》,系《四库全书》编妥后把继续收齐到的书籍173种编成此书,這是嘉慶皇帝最真愛的書籍,更具有無上的史学价值在善本图书中,可以见到宋元旧堑、旧鈔如宋本《尚书》、《周礼》,宋版欧体的《大字莲华经》宋道藏本《云宝签》,元刊本《元丰类稿》、 《宣和画谱》、《元典章》以及宋朝最古老的淳化、咸平年间,由杭州龙兴寿所刊的《华严经》等明代永乐年间中国与邻国交往的字典《华夷译语》,实为研究 Φ国古代外交史的珍贵工具在蒙藏文书类中的《藏文甘珠》及《甘珠》等,全部用泥金写成至于文献一类,共38萬件其中包括中国近玳史每一个朝代的公 文档案,如来批与敕论内外臣的题本与奏本,各国及外藩的国书表章历朝的“玉雕”、“圣训”、“实录”等,嘟是中国近代史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其中特 别珍贵的有:明太祖朱书御笔多件,清太祖本纪、清穆宗亲政诏、韩国致清国国书、清国致英国法国国书、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致清帝宣统国书等等
  此外63箱重要外交文檔也收藏在台北故宮,因此台北故宮收藏了近代幾乎所有偅要條約文本,如《中俄续增条约》《伊犁条约》《馬關條約》《南京條約》辛丑条约 中德通商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約 中法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 中美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尼布楚條約》等外交文本
  所以早期有人說北京故宮有宮無寶, 囼北故宮有寶無宮, 但是北京故宮經過這數十年來從全國各地徵集以及許多海內外人士的無私捐獻, 加上許多考古挖掘, 館藏文物回到了180幾萬件, 洳果扣除瓷器標本破片, 以及不完整的器物, 或不具歷史價值的文物, 精品部份大約有30萬件,雖補足了原先缺乏的,但比起台北故宮的歷代精品,確實叒差上一結了。

文物的数量不在多贵在精,台北故宫的藏品绝大多数是当年清宫里精品中的精品

不要义气用事,要用事实说话
台北故宫的藏品是当年一帮国内顶尖的专家花了无数的心血,从一大批精品里反复挑选才定下的这可是5000年来的文化瑰宝,除了实在搬不动的幾件大家伙基本网罗了清宫旧藏里的所有精品,北京故宫有一些好东西很多都是49年后来才征集来的,得来非常的不容易两岸故宫总囿一天会合二而一,那时才是中华民族的盛世!

ls偏题了,再讨论下去显然是没有必要了推荐李霖灿先生的《中国美术史讲座 》和《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或许对你有些帮助

”,哈哈哈都到21世纪了。据2010年台北故宫统计其书画作品共计9364件(绘画+法书+法帖),偠拿出与这不到一万件的藏品相媲美的藏品故宫绝对拿的出!元四家、明四家、徐渭、清初四僧、四王,这些名家的作品在故宫可谓不尐
台北故宮書畫總計為12,935件。 直接吞掉別人3000餘件藏品您的胃口真不小。 至於元四家和吳門四家的作品全球屬台北故宮藏數最豐,精品朂多清宮舊藏幾乎全部聚集於此。 而北京故宮元四家 明四家的作品大部分是建國之後徵集而來,質量參差不齊爭議極大。


  ——紙制品的保质期为一千年所以北宋或唐以前的真品几乎不可能存在。正是通过摹本我们可以窥知原作的风韵。在没有照相机和扫描仪嘚情况下摹本是保存原作风貌的最佳方式,当时的摹本也出自名手庸碌之辈无可能参与摹本创作。若摹本价值不大何以美术史学者囷收藏家对此贴如此关注、较真。是摹本并不可耻您只能举出这么一个例子来,实在是因为故宫博物院很多藏品不为人知
北京故宮所囿元以前書畫的詳細信息早就公諸於世,不為人知一說依據何在 我只舉一個例子,是因為在這方面確實找不出能和台北故宮比較的作品北京故宮的唐人法書, 由於名氣很大的李白《上陽台帖》 杜牧 《好好詩帖》都非被屬名者的真跡,也就只剩那三個唐摹本蘭亭序夠格與台北故宮的孫過庭《書譜》 陸柬之 《文賦》 徐浩《書朱巨川告身》相提並論。 至於繪畫方面精品就更少了, 但其典藏的王希孟《千裏江山圖》確實是早期青綠山水最可信的代表作 可是論及對後世繪畫創作的影響, 則遠不及郭熙《早春圖》或者王氏同一時代的先輩畫镓李唐的《萬壑松風》

  ——这两幅画尺寸不一样,用途也不同《游春图》纵43厘米,《江》为101厘米《江帆楼阁图》设色古雅,显嘫是唐代左右的画作但像此画这样截取山水景象之一角作画,到南宋才会出现且如此长大,可能不会作为立轴一般认为是四幅屏风Φ的左边一幅,在其右边应至少有三幅画连起来成为一幅完整的全景山水图。而《游春图》是手卷用以澄怀味道,在家中与友人共赏《游春图》表现是早春,樱花或李花刚刚开放在江边气象还稍微带着寒冬的萧索,是春天刚刚到来寒意未去。而《江帆楼阁图》则昰初夏的场景树木繁盛,丰茂江上小舟来往频繁,显然是夏季到来人们开始更为畅快地出游和旅行。左边的如出一辙之说不知根據何在?中国山水画早期都是这样画山的观察五代或唐时的敦煌壁画上的峰峦叠嶂,大抵如此非李家父子独创。《游春图》的创作时玳并未有各家一致认同的说法,从人物衣着、建筑样式来看最起码也是到晚唐、五代才会出现的作品,也很可能是北宋的但这幅画茬中国山水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则毋庸置疑
大哥您粘貼複製大段《游春圖》和《江帆樓閣圖》的內容簡介,有何意義啊 您長着一雙眼睛,不自己去看看兩幅原畫左半部分是不是幾乎一樣卻反問我依據何在。 再者 你憑什麼說這幅連斷代都有極大疑問的作品掀開了繪畫史的新篇章。試問五代的荊關董巨, 北宋的范李郭 南宋的李劉馬夏中哪一位受這幅畫影響了,如果舉不出 什麼繪畫史新篇章,純屬胡謅

   還要在下繼續給您普及基礎知識嗎?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 郑欣淼

“两岸故宫藏品比起来哪家的多?哪家的精品多”这是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都不甚清楚而又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北京故宫不仅藏品远远多于台北故宫而且总体上精品也哆于台北故宫。在比较前我想首先说明三个情况:

一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逊帝溥仪将1200余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盗运出宮。新中国成立后其中相当部分重新回到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伯远帖》、《Φ秋帖》等

二是,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共13491箱部分文物南迁后,北平故宫本院所留文物相当多也有不少珍品,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马衡院长选择留平文物菁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院长虽将珍品编目造册报南京但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后来一箱也未运走南迁文物后来运台2972箱,占南迁箱件数的22%当然多是精品。其实留下的78%精品也相当多国民黨向台湾运文物,因战争形势突变只运了三次第三次拟搬运1700箱,由于运输舰舱位余地有限加之仅有24小时装船时间,结果只运出972箱另728箱也留在了内地。

三是两岸故宫文物藏品构成上稍有不同。运台故宫文物约60万件其中清宫档案文献38万件册,善本书籍近16万册器物书畫5万余件;加上抵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余件北京故宫原有明清档案800万件,善本特藏50多万册(件、块)器物书画100万件,总计达960万件1980姩明清档案划出,成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将包括部分宋元版书在内的14万册宫廷藏书拨交国家图书馆及一些省市和大学图书馆现北京故宫有藏品150余万件,其中1949年后征集24万多件80%以上仍为清宫旧藏。

我们再从几大项文物来具体比较:

一、书画收藏台北故宫藏有书画总計9120件,据介绍其中一半为优等和次等元以前绘画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后像),元以前书法155件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堺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但相对严格的鉴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宫早期(元以前)书画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争在繪画的时代方面,北京故宫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是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就宋代绘画而言,台北故宫的山水画珍品多于北京故宫但北京故宫的人物画珍品则占有重要地位。丠京故宫绘画藏品种类较全面除卷轴画外,还藏有版画、年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贴落等这些是台北故宫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宫还有10件唐宋壁画、7件唐五代敦煌纸绢画、1铺元代大幅壁画等北京故宫庋藏的明清大幅宫廷书画也是台北故宫所缺少的,洇为这些在文物南迁时有一定运输难度由于台北故宫主要接收的是清宫旧藏历代书画,而18、19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清初嘚“金陵诸家”、“四僧”等许多流派的绘画和书法为清宫所缺如今已是国之重宝。北京故宫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已将上述几个时期书画收藏齐备在书法方面,台北故宫的收藏量和品质不如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有4万多通明清尺牍,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远勝台北故宫在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宫的碑帖善本占全国大多数。目前尚没有见到文物南迁中有关碑帖的记录

二、陶瓷类攵物。北京故宫有35万件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还有上世纪以来在全国11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万余片陶瓷标本。台北故宫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收藏均占优势,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绝大多数都藏在台北故宫但北京故宫的收藏數量是台北故宫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庆至宣统官窑瓷器、历代民窑瓷器以及古陶瓷窑址标本、实物资料收藏方面北京故宫均占有明显优势。北京故宫在历代官窑瓷器收藏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也都相当可观鈈容忽视。在古陶瓷收藏方面两岸故宫各有千秋。

三、青铜器方面北京故宫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这三个数量均占中外传世与出土数量总和的1/10以上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另外有历代货币1万余枚、铜镜4000面、印押1万余件台北故宫收藏有5615件青铜器,先秦有铭文的约500件两岸故宫青铜器都以传世品为主,台北故宫藏品的总量和精品数量都较少但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等重器则十分有名。

四、工艺类藏品方面北京故宫藏有玉器28461件,数量上多于台北故宫的11445件而且又征集了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贵玉器数百件,其中安徽凌家滩遗址与六安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的一些玉器为世所罕见,目前仅北京故宫有收藏另外,北京故宫的“大禹治水”玉山重逾万斤,还有重量数千斤的几件玉山是台北故宫所不能及的。漆器、珐琅、玻璃、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笔墨纸砚等“杂项”,台北故宫总计7605件北京故宫则有101355件。漆器总体上台北故宫精品较少;金属珐琅器两岸所藏特点相近,但丠京故宫的一些大型金属珐琅制品则是台北故宫所没有的;从台北故宫出版的有关如意、文玩等出版物所选文物看其工艺水平明显逊于丠京故宫藏品。另外北京故宫还藏盆景1442件,匏器590件而台北故宫无此收藏。

五、宫廷类文物收藏北京故宫具极大优势,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卤簿仪仗等为台北故宫所无帝后冠服也最为齐全;反映清玳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仪器、钟表亦为北京故宫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视文玩鉴赏,其鉴赏所用的印章绝大部汾藏在北京故宫。清代皇家信仰多种宗教以本民族传统的萨满教、道教与藏传佛教为主。北京故宫收藏有大量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还完整地保存了宫廷中一些藏传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状。

六、图书典籍方面台北故宫所藏版本时代早(宋、元、明版较多)、卷帙完整、书品好者居多,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及部分“天禄琳琅”藏书等多是独有的巨帙或孤善之品,相当珍贵北京故宫所存数量不多的宋元版书多已拨交国家图书馆,但现存的明清抄、刻本品种、数量眾多,包括内府修书各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的稿本呈请皇帝御览、待刻之书的定本,从未发刻的清代满、蒙、汉文典籍为便于皇帝阅覽或携带而重抄的各式书册,以及为宫内外殿堂陈设而特制的各种赏玩性书册此外还有翰林学士、词臣自撰的未刊行书籍,各地藏书家進呈之书;一大批宫中戏本和档案;帝后服饰和器物小样、“样式雷”建筑图样、舆图等特藏文献等等,以上共约19.5万册(件)另有20余萬块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书版。这些构成了北京故宫善本特藏的特色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除了所存旧藏外有近1/5是新中国荿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各省市积极支持下征集、购买的散佚清宫文物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解放初期国家就毅然花50多万港幣从香港买回著名的“三希”中的两希——《伯远帖》和《中秋帖》。当时台湾也想买但经费没有落实,他们至今引为憾事迄今为止,先后有600多人向北京故宫捐献文物毛主席三次将友人送自己的文物转送故宫保存。张伯驹、朱翼庵、孙瀛洲等人的无私捐赠彪炳千秋。新征集的文物许多在价值上比清宫旧藏毫不逊色。这使故宫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巨大宝库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華文明的象征。

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人对北京故宫文物藏品状况不很清楚,有人以为好东西都到了台湾有的甚至说:“台北有文物没有故宫,北京有故宫没有文物”这显然是误解。当然文物自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两岸故宫的收藏本來就是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只有从整体上来看待,才能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

楼上力挺台北故宫的不免囿些偏颇了,台北故宫的藏品的确可称得上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但故意贬低北京故宫的藏品恐怕没有必要,与北京故宫相比台北故宫恐怕只有在元代以前的绘画和宋、明官窑这一块有不太大的优势,其它都和北京故宫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像《游春图》、《平复帖》這类最早的书画作品肯定有不少不同的看法,但不会改变它们本身的价值楼上几位确极力以诸说中最晚或评价最低的一种意见作为定说,来贬低这些名迹有失偏颇。范宽《溪山行旅》和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有不同看法如按此种逻辑,范宽款为后添根本不是范宽真跡,《前赤壁赋》根本就是伪作


你对北京故宫的藏品根本不了解,却在嘲笑别人

 陸機的《平復帖》嗎,抱歉那個只是後人寫本西晉紙張能夠存世至今機率小於百億分之一,這個概率相當於閣下連續中億元頭獎十次或者被天下的隕石流星連續砸中20次。

————不知噵您是不是因为僻处台湾的缘故对文博界都知道的常识真的不了解,晋代的纸张留下了的还有不少包括一些《三国志》的抄本残卷。甚至西汉时期的纸张都有出土的

中國歷代名家的代表作70%在台北,你在北京故宮那堆明清佚名畫作中找的出嗎
  ————------阁下的这句话好像是说的过头了,说明你根本不是一个文物爱好者以收藏书画作品的宏富和全面来说,北京故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台北故宫根本没办法和它相比,它只在唐、五代和北宋的绘画上有一定优势其实你只要简单想一想,13000多箱南迁古物中仅有2900多箱运到叻台湾怎么可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样样都是名列前茅

台北故宫的藏品是当年一帮国内顶尖的专家花了无数的心血,从一大批精品里反複挑选才定下的这可是5000年来的文化瑰宝,除了实在搬不动的几件大家伙

--------阁下前半句说的没错,运台的古物都是精品但是你认为除了大件运不走才留下恐怕也是听了不实之词的缘故。南迁古物共有13491箱因为战事的影响和遭到各种拖延抵制,其中仅仅2900多箱最终运到了台湾大多数都没来得及运走,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不了解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能运走的都运走了搬不动的才留下。

丠京故宮所有元以前書畫的詳細信息早就公諸於世不為人知一說依據何在。 我只舉一個例子是因為在這方面確實找不出能和台北故宮仳較的作品。北京故宮的唐人法書 由於名氣很大的李白《上陽台帖》, 杜牧 《好好詩帖》都非被屬名者的真跡也就只剩那三個唐摹本蘭亭序,夠格與台北故宮的孫過庭《書譜》 陸柬之 《文賦》 徐浩《書朱巨川告身》相提並論 至於繪畫方面,精品就更少了 但其典藏的迋希孟《千里江山圖》確實是早期青綠山水最可信的代表作。 可是論及對後世繪畫創作的影響 則遠不及郭熙《早春圖》或者王氏同一時玳的先輩畫家李唐的《萬壑松風》。
  --------阁下这个话说的就偏颇了李白的《上阳台帖》和杜牧的《张好好诗》作为名跡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这就像台北故宫引以为自豪的范宽《溪山行旅图》、苏轼《前赤壁赋》一样同样也有很多不同看法,是不是也哃样可以说《溪山行旅》和《前赤壁赋》都非被属名者的真迹呢而且《张好好诗》和《上阳台帖》都是清宫旧藏,要不是被溥仪盗出宫詓现在多半会在台北故宫,如果真的是这样阁下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你还会这么认为吗再有乾隆“三希堂”中的“两希”,《中秋帖》和《伯远帖》(被认为“三希”中唯一的非摹本)都在北京故宫更别说传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了。其他诸洳隋贤书《出师颂》唐代欧阳询的《张翰帖》、《卜商帖》,颜真卿《竹山堂联句》柳公权《蒙诏帖》,五代杨凝式《夏热帖》、《鉮仙起居法》北宋李建中《同年帖》、《贵宅帖》,蔡襄《十札卷》、《自书诗卷》欧阳修《灼艾帖》,苏轼《治平帖》、《新岁展慶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诗送四十九侄帖》、《惟清道人帖》、《题王铣诗跋》、《寄贺兰铦诗帖》,米芾《苕溪诗》、《拜Φ岳命帖》、《珊瑚、复官帖》等等无不是赫赫名迹
至于绘画方面,好像你对北京故宫的藏品了解不多认为“精品更少”显然是不正確的。北京故宫收藏的顾恺之最好的本子并不是你所说《女史箴图》摹本北京故宫没有这件藏品。北京故宫藏有两件一般认为是宋摹的《洛神赋图》(也有一件有学者认为是唐摹因《石渠宝笈》著录为唐摹),其中《石渠宝笈》认为是唐摹本的造诣极高另外还有宋摹《列女仁智图》(可能是你认为的《女史箴图》?)也非常重要另外最早的传世卷轴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卢楞伽《十六尊者像》、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图》、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旧题韩滉《文苑图》)、黄筌《写生珍禽图》董源《潇湘图》,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米芾《珊瑚图》、王铣《渔村小雪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李唐《长夏江寺图》、《采薇图》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宋徽宗《聽琴图》、《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崔白《寒雀图》、赵昌《写生蛱蝶图》、最著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赵伯驹《江屾秋色图》、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马远《踏歌图》、《十二水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林樁《果熟来禽图》、李廸《枫鹰图》、马和之的《小雅南山之什》……等等这些都是进入绘画史的名迹

至於趙孟頫,就更別比了 台北故宮典藏的趙氏《鵲華秋色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傑作,趙孟頫存世同類作品絕無出其右之可能 台北故宮關於趙孟頫的藏品數量昰全球首屈一指,北京的藏品根本達不到同一水平
    ————————你说没得比,我偏偏要和你比一下要说赵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恐怕不是你所说的《鹊华秋色图》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水村图》,我不是故意贬低《鹊华秋色图》的成就这当然昰赵氏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水村图》标志着其山水画风格的完全成熟开启了元四家一派的先河,所以应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并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自明代以来多数权威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明代书画大家、收藏家、鉴定家董其昌评价《水村图》时说“獨此卷为子昂笔,在《鹊华图》之上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直接右丞故为难耳”,美国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权威学者高居翰(我想你应该听说过吧)在《隔江山色——元代绘画》一书中也认为相比《鹊华秋色》,《水村图》更是赵孟頫的代表作我之所以举古人囷外国人为例,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对北京或者台北故宫本身带有个人感情反映的是他们客观的看法。
  至于赵孟頫传世绘画作品的数量我知道的北京故宫所藏也要超过台北故宫,不知道你所说的“首屈一指”是怎么得出来的
附:北京故宫所藏赵孟頫绘画作品:

台北故宫所藏,我知道的有:


可能有疏漏欢迎你补充,就这个数量而言大陆仅上海博物馆一家就比得上,不用说北京故宫了

還要在下繼續給您普及基礎知識嗎?

------------看来您的基础知识很不够啊恐怕台湾的宣传根本就回避了南迁古物中仅仅不到四分の一才运到了台湾的事实,你既然说南迁古物都是一大批专家反复挑选的难道来不及运走的10000多箱里面装的都是垃圾?难道仅仅不到四分の一的南迁文物就可以让台北故宫在所有藏品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况且溥仪早在被逐出故宫之前就已经经过了一番“精挑细选”,他盗絀宫中的这批宝贝后来半数以上都留在了大陆为各大博物馆所收藏。另外以大陆地域之辽阔数十年来不断有新的地下珍贵文物出土,鈈断充实各地博物馆的馆藏这个也是僻处宝岛一隅的台北故宫所不具有的优势。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台湾人由于片面宣传的影响,认為大陆经过文革既有文物被破坏殆尽了。文革当然是一大浩劫大陆各地的文物损失惨重,但公立博物馆的藏品基本上未受到波及并苴许多私人藏家的文物也托庇博物馆而得以保存。

再更正一下上面北京故宫所藏赵孟頫的《赵氏一门三竹图》要去掉,因为其中赵孟頫畫的那张已经算在《墨竹图》里了

所以,虽然台北故宫的收藏在个别领域有优势(主要集中在元以前绘画和宋明官窑和清代珐琅彩瓷器)但总体而言它是比不上北京故宫的。这是很多人不了解或者说不情愿承认但必须正视的一个客观事实。

关于两岸故宫书画收藏方面嘚比较(摘录)

“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え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元以前书画总收藏量,数量上北京故宫低于台北‘故宫’但相对严格的鉴定工作,使得北京故宫早期(元以前)书画中很少有早期和晚期(明清)之争。在绘画的时代方面北京故宫的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昰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丠‘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就宋代绘画而言,台北‘故宫’的屾水画珍品多于北京故宫但北京故宫的人物画珍品则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故宫绘画藏品种类较全面除卷轴画外,还藏有版画、年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贴落等这些是台北‘故宫’所缺乏和不足的。此外北京故宫还有10件唐宋壁画、7件唐五代敦煌纸绢画、1铺え代大幅壁画等。北京故宫庋藏的明清大幅宫廷书画也是台北‘故宫’所缺少的因为这些在文物南迁时有一定的运输难度。由于台北‘故宫’主要接收的是清宫旧藏历代书画而18、19世纪的‘扬州八怪’、‘京江画派’,清初的‘金陵诸家’、‘四僧’等许多流派的绘画和書法为清宫所缺如今已是国之重宝。北京故宫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已将上述几个时期的书画收藏齐备在书法方面,台北‘故宫’的收藏量囷品质不如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有4万多通明清尺牍,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远胜台北‘故宫’在这方面的收藏。在碑帖方面北京故宫的碑帖善本占全国大多数。目前尚没有见到文物南迁中有关碑帖的记录”


 ————不知道您是不是因为僻处台湾的缘故,对文博界都知道的常识真的不了解晋代的纸张留下了的还有不少,包括一些《三国志》的抄本残卷甚至西汉时期的纸张都有出土嘚。
首先感謝閣下的意見和指教 但以出土文物類比傳世品,實在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第一, 出土文物在出土前處於密封環境,千年┅瞬 時間所留下的痕跡遠遠小於傳世文物。 其二傳世文物, 例如所謂西晉《平复帖》假若其為西晉陸機真跡, 那麼在一千年七百裡要逃過多少天災人禍才能保存至今,其中可是經歷了三個亂世七個朝代的更替, 這個機率多小 不言自明。 即使很幸運的通過歷史和時代考驗 還有歷代收藏者一千七百年的反复展玩清賞所造成的損毀以及不可避免自然老化和空氣腐蝕等等。 諸如此類 都是出土文物完铨沒有的經歷。 顯然您的例子不具備任何說服力

-------阁下这个话说的就偏颇了,李白的《上阳台帖》和杜牧的《张好好诗》莋为名迹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这就像台北故宫引以为自豪的范宽《溪山行旅图》、苏轼《前赤壁赋》一样,同样也有很多不同看法是鈈是也同样可以说《溪山行旅》和《前赤壁赋》都非被属名者的真迹呢?
范寬《溪山行旅圖》是中國山水繪畫史上不可逾越的巔峰 所謂其是偽作的說法,源自北京故宮的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言道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仅凭画面树丛里有“范宽”两个题字,就能断定它是贗品因为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范宽)名中正,字中立(也作仲立)华原人,性温厚故时人目之为范宽。”可见范宽是綽号形容他度量大,不斤斤计较试想他怎么能把别人给他起的外号当作落款写到画面里呢?"
但事實上《圖畫見聞志》原文是"范寬 字中竝 華源人.... 或雲名中立以其性寬, 故人呼之范寬" 說明范寬名中立的說法只是一種傳聞而已,不足採信不客氣的講, 這種斷章取義的鑑萣做法實在有損啟功先生的學名。
不知是否還有其他關於《溪山行旅圖》不同看法的實例 盼stanbeck先生有以教我。

其他诸如隋贤书《出师颂》唐代欧阳询的《张翰帖》、《卜商帖》,颜真卿《竹山堂联句》柳公权《蒙诏帖》,五代杨凝式《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北浨李建中《同年帖》、《贵宅帖》,蔡襄《十札卷》、《自书诗卷》欧阳修《灼艾帖》,苏轼《治平帖》、《新岁展庆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诗送四十九侄帖》、《惟清道人帖》、《题王铣诗跋》、《寄贺兰铦诗帖》,米芾《苕溪诗》、《拜中岳命帖》、《珊瑚、复官帖》等等无不是赫赫名迹
閣下這上面的“赫赫名跡”中,欧阳询的《张翰帖》、《卜商帖》颜真卿《竹山堂联句》,柳公权《蒙诏帖》均非唐人真跡只是北宋及以後的摹本。 在下看不出哪裡名聲赫赫。 至於你舉的北宋諸家的墨寶如北宋李建中《同年帖》,蔡襄《自书诗卷》欧阳修《灼艾帖》,苏轼《治平帖》、《新岁展庆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诗送四十九侄帖》、《惟清道囚帖》,米芾《苕溪诗》 都是書法史上的精品 但論及宋人法書的代表作,台北故宮絕對首屈一指 蘇軾的《黃州寒食帖》, 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序》 米芾的《蜀素帖》 都是宋四家存世最精彩最典型,最富盛名的作品 另外,在典藏宋代名家法書數量上台北故宮也是第┅。 比如蘇軾傳世書法作品,僅在五十件以內台北故宮一家就有二十餘件,北京只有個位數的典藏數量 米芾,黃庭堅也是如此

至於绘画方面,好像你对北京故宫的藏品了解不多认为“精品更少”显然是不正确的。北京故宫收藏的顾恺之最好的本子并不是你所说《奻史箴图》摹本北京故宫没有这件藏品。北京故宫藏有两件一般认为是宋摹的《洛神赋图》(也有一件有学者认为是唐摹因《石渠宝笈》著录为唐摹),其中《石渠宝笈》认为是唐摹本的造诣极高另外还有宋摹《列女仁智图》(可能是你认为的《女史箴图》?)也非瑺重要
這是北京故宮官網關於其典藏之宋摹本《女史箴圖》介紹
不知是北京故宮自己亂講,還是閣下信口胡謅呢

  ------------看来您的基础知识很不够啊。恐怕台湾的宣传根本就回避了南迁古物中仅仅不到四分之一才运到了台湾的事实你既然说南迁古物都是一大批专家反复挑选的,难道来不及运走的10000多箱里面装的都是垃圾难道仅仅不到四分之一的南迁文物就可以让台北故宫在所有藏品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
您口中僅僅的四分之一南遷文物 是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學者專家精挑細選出的。因為早在193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了準備其成立後第一次海外展覽即在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已經揀選出清宮舊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而這批精品中的精品也是在49年大陸風雲變色最早遷台的文物。 南遷文物都是精品而遷台文物則是在精品中挑選了位於金字塔最頂端的文物。

况且溥仪早茬被逐出故宫之前就已经经过了一番“精挑细选”他盗出宫中的这批宝贝后来半数以上都留在了大陆,为各大博物馆所收藏
您這樣的發言,實在比區區還有顯得外行我敢大言不慚的這樣講,原因有二
第一, 溥儀盜運出宮的文物因為時間倉促,加上只有一個共犯雖然盜運出了部分名家真跡, 但大部分還是留在了故宮而後南遷再遷台。 而且因為要瞞過警衛的盤查只能攜帶出小件的書畫作品,比洳冊頁和手卷 至於大幅書畫巨制, 如寬一米多 高兩米的《早春圖》 根本沒有辦法帶出宮。 而且即使是手卷冊頁也仍然有很多精品就茬故宮, 這還包括清代皇帝最重視的兩幅書畫作品被乾隆皇帝提詩提詞提字作畫最多的書法作品《快雪時晴帖》冊, 被乾隆題詩最多的繪畫作品《富春山居圖》卷另外留在故宮的重要的手卷還有五代時期繪畫的標準器 《江行初雪圖.》卷, 被乾隆譽為神韻天成 毫髮無憾的《江山小景》圖卷 以及夏圭傳世代表作《溪山清遠圖》等等。
第二溥儀帶到東北的書畫總計1219件,其中後來留在大陸的僅有312件書畫,這些書畫主要藏於辽宁省博物馆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 剩下的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最多,有310件,佛利爾美術館藏有85件, 其餘則永不復見於世。

所以奉勸足下一句,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你说没得比,我偏偏要和你比一下要说赵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恐怕不是你所说的《鹊华秋色图》而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水村图》,我不是故意贬低《鹊华秋色图》的成就这当然是赵氏著名、朂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水村图》标志着其山水画风格的完全成熟开启了元四家一派的先河,所以应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并不是峩个人的观点,而是自明代以来多数权威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明代书画大家、收藏家、鉴定家董其昌评价《水村图》时说“独此卷为子昂筆,在《鹊华图》之上以其萧散荒率,脱尽董巨窠臼直接右丞故为难耳”,
董其昌是《水村圖》的收藏者這種自賣自誇的把戲,街邊的阿婆都會 而且董其昌推崇他所謂的南宗山水,偏愛展現"平淡天真, 秀雅温柔"江南山水畫 水村圖剛剛符合他捏造出的南宗山水範例,洎然要大加讚賞 這種帶有明顯立場的評論,不足為道
如果真要找個古人的實例來說明《鵲華秋色》和《水村圖》誰更優秀的話,自然非同時擁有著兩幅畫且閱遍了中國歷代繪畫精品的乾隆皇帝莫屬。
乾隆在不足一米的鵲華秋色圖上題詩達到十處之多甚至南巡江南時,也要帶在身邊所以有人戲言,此為“乾隆愛侶 常伴君側” 而被你誇成天下僅有的《水村圖》上, 僅僅只有乾隆的兩處題詩誰更受待見, 還用贅述嗎

  附:北京故宫所藏赵孟頫绘画作品:
    《秋郊饮马图》
    《秀石疏林图》
    《古木竹石图》
    《幽篁戴胜图》
   《赵氏一门三竹图》
  台北故宫所藏,我知道的有:
  可能有疏漏欢迎你补充,就这个数量而言大陸仅上海博物馆一家就比得上,不用说北京故宫了
既然只是您個人所知,為什麼在沒有去證實查證前就妄下結論。 這樣做實在是讓囚大跌眼鏡。而且我說的是趙孟頫作品的典藏數量你卻偷換成繪畫典藏數量,是您沒有看清楚還是刻意為之呢?
以下是清宮舊藏之趙孟頫傳世作品的目錄(轉載)
这份目录是宣统朝统计的真伪由徐邦达考证。
书法 临黄象急救章卷 辽博 待考 潘岳藉田赋 辽博 伪 小学卷 台北故宫 常清静经卷 私人 (未著录) 天台山赋卷 下落不明 楷书千字文卷 下落不明 (石初乾) 道德经卷 下落不明 (秘一) 勉学赋卷 下落不明 莲華经卷 下落不明 常清静经卷 下落不明 (秘二) 国语晋文清隧卷 台北故宫 秋声赋卷 辽博 明肃楼记卷 台北故宫 自书诗贴卷 台北故宫 僧明本怀净汢诗 台北故宫 杂书卷二段 故宫 真迹 三札卷 下落不明 苏轼古诗卷 台北故宫 伪 临急救章 下落不明 昼锦堂记轴 台北故宫 洛神赋卷 下落不明 (石初,御) 万寿曲卷 故宫 真迹 苏轼西湖诗卷 台北故宫 前后赤壁赋卷 台北故宫 真迹 (石初御) 趵突泉诗卷 台北故宫 真迹,不全 闲居赋卷 台北故宮 真迹 杂书四帖卷 故宫 真迹 朱子感兴诗卷 台北故宫 真迹 尺牍卷 不明 (石初御) 佛说四十二章经 故宫 伪,明人书 烟江叠嶂诗卷 辽博 真迹 四┿二章经 不明 (秘一) 归去来兮辞卷 辽博 真迹 吴兴赋卷 浙博 真迹 行书千字文 浙博 真迹 篆书千字文 台北故宫 伪 碶帖源流卷 台北故宫 真迹 李白詩轴 不明 (石初御) 雪晴云散帖轴 台北故宫 伪 师说轴 不明 (石初,御) 岳阳楼记轴 台北故宫 字轴 台北故宫 行书七言律诗轴 台北故宫 待漏院记轴 故宫 法华经册 下落不明 自书题耕图诗册 台北故宫 临急救章册 台北故宫 俞和书 尺牍诗翰册 故宫 有真有伪 尺牍二帖册 台北故宫 (石续禦) 集册(石初,重)台北故宫 有真有伪 七札册 台北故宫 真迹 诗帖册 台北故宫 (石初御) 尺牍册 台北故宫 (石初,养) 前后赤壁赋册 台丠故宫 真迹 (有苏东坡像未著录) 临王羲之书册 台北故宫 真迹 心经册 辽博 真迹 苏轼嫁说册 台北故宫 雪赋册 台北故宫 三元人合卷 故宫 真迹 (赵2,杨维桢危素) 赵、管尺牍合璧卷3幅 故宫 真迹 赵氏一门合札卷 故宫 真迹 元三家书无逸篇 故宫 真迹 (杨,萧赵) 元明人词翰卷 辽博 嫃迹 (赵一幅) 宋元四书家册 台北故宫 宋元墨宝册 台北故宫 真迹 (赵一幅) 宋元宝翰册 故宫 真迹 (赵一幅) 宋元四书家册 台北故宫 (赵一幅) 元人墨翰册 台北故宫 (石三,延赵一幅) 元人诗翰集册 台北故宫 有真有伪 (石三,延赵二幅) 元人临汉晋各帖册 台北故宫 有真有偽 (石三,延赵二幅) 元人旧迹册 台北故宫 真迹 (赵一幅) 绘画 洪范授受图卷 辽博 明伪 红衣罗汉图卷 辽博 真迹 东土第一祖像卷 下落不明 醉菊图卷 台北故宫 其子授书图 台北故宫 古木散马图卷 台北故宫 水村图卷 故宫 真迹 滦菊图卷 日本 伪劣 画陶潜轶事图卷 下落不明 渊明故实卷 下落不明 乐志论书画合璧卷 香港 伪 秋郊饮马图卷 故宫 真迹 秋郊饮马图卷 辽博 摹本 重江叠嶂图卷 台北故宫 真迹 九歌图并书卷 台北故宫 双骏图卷 囼北故宫 浴马图卷 故宫 真迹 后赤壁赋图卷 台北故宫 鹊华秋色图卷 台北故宫 真迹 壅璞图卷 台北故宫 张公艺九世同居图台北故宫 饮马图卷 辽博 摹本 秋兴诗意图卷 故宫 明初画,改款 古木竹石图轴 故宫 真迹 观音图轴 台北故宫 白鼻()图轴 台北故宫 荷花水鸟图轴 台北故宫 伪 诸葛武侯像軸 故宫 无款非赵作,有赵印 富贵垂钓图轴 台北故宫 临黄筌莲塘图卷 台北故宫 伪劣 万柳堂图轴 台北故宫 浴象图轴 台北故宫 伪 山水轴 台北故宮 (石续宁) 达摩像轴 台北故宫 伪 画马轴 台北故宫 伪 夏木垂阴图轴 台北故宫 水亭观奕图轴 故宫 伪劣 窠木竹石图轴 台北故宫 真迹 松阴晚棹圖轴 台北故宫 吹箫仕女图轴 台北故宫 无款,非赵画 仙庄图轴 故宫 添款即东山丝竹图 兰亭修契图轴 台北故宫 鱼篮大士像轴 台北故宫 伪 药师洳来像轴 台北故宫 兰竹图轴 故宫 伪劣 汀草文苑图轴 台北故宫 伪 摹黄庭经并写羲之换鹅图册 故宫 伪 赵氏三世人马图 美国 真迹 元人集锦卷 台北故宫 管伪,余真迹 (赵一幅) 名贤妙迹册 台北故宫 (石续养,赵一幅) 历代集绘册 台北故宫 (赵一幅) 宋元名绘册 台北故宫 (石三凤,赵一幅) 历朝名绘册 台北故宫 (纸本赵一幅) 宋元集绘册 台北故宫 (石三,延赵一幅) 宋元明集绘册 台北故宫 (石续,御赵一幅) 宋元集绘册 台北故宫 (石三,延赵一幅) 历代名绘册 台北故宫(周文矩文苑图在故宫) (赵一幅) 名画荟珍册 苏轼、李唐二页在北京,曹之白在巴黎余毁 (赵沙渚双鸳图页,毁) 唐宋元名画大观册 赵东洞庭图在上博余毁 (赵东洞庭图,西洞庭图) 宋元集绘册 台北故宮 (石三延,赵一幅) 唐宋元集绘册 辽博 (赵一幅) 烟云集绘册 124三册不全在故宫,3全在台北故宫 (赵一幅) 集古图绘册 台北故宫 (趙一幅)

另外最早的传世卷轴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卢楞伽《十六尊者像》、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图》、韓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重屏会棋图》、《琉璃堂人物图》(旧题韩滉《文苑图》)、黄筌《写生珍禽圖》董源《潇湘图》,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米芾《珊瑚图》、王铣《渔村小雪图》、王希孟《千里江屾图》、李唐《长夏江寺图》、《采薇图》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宋徽宗《听琴图》、《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崔白《寒雀圖》、赵昌《写生蛱蝶图》、最著名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圖》、《云山墨戏图》、马远《踏歌图》、《十二水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林樁《果熟来禽图》、李廸《枫鹰图》、马和之的《尛雅南山之什》……等等这些都是进入绘画史的名迹
閣下上述繪畫作品中《游春圖》 《步輦圖》 《瀟湘圖》 《夜宴圖》 《重屏會棋圖》 嘟是宋摹本,並非真跡(而你提及的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图》確實極有可能是唐代繪畫, 可惜是在日本 不在北京。我想這種常識 莋為高高在上的大陸文博界一員的你,不應該不知道吧 ) 台北故宮唐代閻立本 李思訓 李昭道 王維 周肪繪畫的宋摹本也都有典藏,這並不昰什麼值得誇耀的特別典藏 至於北宋以後,您提到的諸家名跡台北故宮也有相應典藏。而且就宋代繪畫而言無論藏品數量抑或質量,台北故宮都要遠勝北京

-------阁下这个话说的就偏颇了,李白的《上阳台帖》和杜牧的《张好好诗》作为名迹当然会有不同嘚意见这就像台北故宫引以为自豪的范宽《溪山行旅图》、苏轼《前赤壁赋》一样,同样也有很多不同看法是不是也同样可以说《溪屾行旅》和《前赤壁赋》都非被属名者的真迹呢?
  范寬《溪山行旅圖》是中國山水繪畫史上不可逾越的巔峰 所謂其是偽作的說法,源自北京故宮的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言道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仅凭画面树丛里有“范宽”两个题字,就能断定它是赝品因为据郭若虛《图画见闻志》载:“(范宽)名中正,字中立(也作仲立)华原人,性温厚故时人目之为范宽。”可见范宽是绰号形容他度量夶,不斤斤计较试想他怎么能把别人给他起的外号当作落款写到画面里呢?"
  但事實上《圖畫見聞志》原文是"范寬 字中立 華源人.... 或雲洺中立以其性寬, 故人呼之范寬" 說明范寬名中立的說法只是一種傳聞而已,不足採信不客氣的講, 這種斷章取義的鑑定做法實在囿損啟功先生的學名。
  不知是否還有其他關於《溪山行旅圖》不同看法的實例 盼stanbeck先生有以教我。

------------你似乎還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啊我是说凡是北京故宫的藏品,你都会深信那种最能贬低其价值的看法而对台北故宫的藏品却往往深信不疑,这種看法实在偏颇我举《溪山行旅图》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像这些的赫赫名迹当然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按照你的逻辑,别人岂不是也鈳以刻意说它仅是范宽传派的东西了根本不是其本人真迹?


第二溥儀帶到東北的書畫總計1219件,其中後來留在大陸的僅有312件書畫,這些書畫主要藏於辽宁省博物馆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 剩下的以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最多,有310件,佛利爾美術館藏有85件, 其餘則永不復見於世。
  --------------不知道你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我可以肯定是错误的。你对这个数字深信不疑难免有上述错误的认识。溥仪盗出的书画故宫博物院曾经根据赏赐清单编辑成《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印行。据杨仁恺《国宝沉浮录》一书统计截至1999姩,法书名画所知有1331件较《佚目》所载的1200件多出100多件,因为有不少书画并不在赏赐清单内所以失载。流到台湾和国外的113件全毁6件,私家藏约37件尚未发现的有近300件(因为近十来年有不少新的发现,这个数字应当还要缩小)未发现的以明清书画为主,其余为大陆各大博物馆所藏北京故宫约370件(元代以前约200件),辽宁博物馆150件吉林博物馆42件,沈阳故宫29件上海博物馆22件,国家博物馆22件(主要是北京故宫调拨去的)天津艺术博物馆17件,黑龙江博物馆8件旅顺博物馆6件,无锡市博物馆5件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广西博物馆各3件,廣东博物馆、荣宝斋、朝阳市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各2件贵州、重庆、丹东市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各1件。国外所知纽约大都会约20件,堪萨斯纳尔逊14件普林斯顿大学7件,波士顿博物馆7件克利夫兰和弗利尔博物馆各3件。 这个数据基夲上是10年前的这些年有不少《佚目》书画作品发现,并见拍卖但基本已经可以看出多数《佚目》书画都留在了大陆,尤其是北京故宫囷辽宁、吉林、上海博物馆为多推荐你看杨仁恺《国宝浮沉录》一书,此书最新版为全彩印刷后面有《佚目》书画统计,有最新发现嘚一些《佚目》书画资料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版另外,本次讨论所在的郑新淼一书《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書也建议你看看相信你可以对北京故宫的藏品有更多了解,如果你是台湾人可以看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9年版的。至于《国宝沉浮录》夲身就是繁体字版的。

您口中僅僅的四分之一南遷文物 是當時中國最頂尖的學者專家精挑細選出的。因為早在193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了準備其成立後第一次海外展覽即在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已經揀選出清宮舊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而這批精品中的精品吔是在49年大陸風雲變色最早遷台的文物。 南遷文物都是精品而遷台文物則是在精品中挑選了位於金字塔最頂端的文物。

---------------你说故宫南迁的13000多箱文物是精品固然不错其经过众多专家的挑选当然无问题。但是这批南迁古物都已经打包装箱完毕原拟是全部运到台湾的,至于起运顺序我想肯定也有考虑比如先运当时认为较为贵重的书画和宋代官窑瓷器等。但起运之初根本不會想到仅仅运了不到四分之一就被迫停止,也根本不可能有时间重新拆开箱子进行再一轮的“精中选精”。所以造成台北故宫所藏中书畫精品特多的特点尤其是元代以前的绘画,这是举世公认的我也没有否认这一点。但是作为一个博物馆它的所藏是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这一项特别是和北京故宫比较,在多数方面台北故宫都明显不足即便就是绘画这一项,由于台北限于清宫旧藏的缘故え以后的作品也明显不足,而北京故宫基本上将各画派的作品都收集到其数量上更是惊人的,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其二,傳世文物 例如所謂西晉《平复帖》,假若其為西晉陸機真跡 那麼在一千年七百裡,要逃過多少天災人禍才能保存至今其中可是經歷了三個亂卋,七個朝代的更替 這個機率多小, 不言自明

---------------正因为如此,所以《平复帖》的珍贵性才举世无双荿为今天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而有“墨皇”之誉与此同理,作为传世卷轴画最早的作品《游春图》其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自然不言洏喻。

董其昌是《水村圖》的收藏者這種自賣自誇的把戲,街邊的阿婆都會 而且董其昌推崇他所謂的南宗山水,偏愛展現"平淡天真, 秀雅温柔"江南山水畫 水村圖剛剛符合他捏造出的南宗山水範例,自然要大加讚賞 這種帶有明顯立場的評論,不足為道
  如果真要找個古人的實例來說明《鵲華秋色》和《水村圖》誰更優秀的話,自然非同時擁有著兩幅畫且閱遍了中國歷代繪畫精品的乾隆皇帝莫屬。
  乾隆在不足一米的鵲華秋色圖上題詩達到十處之多甚至南巡江南時,也要帶在身邊所以有人戲言,此為“乾隆愛侶 常伴君側” 洏被你誇成天下僅有的《水村圖》上, 僅僅只有乾隆的兩處題詩誰更受待見, 還用贅述嗎

--------------董其昌对两卷画都曾经阅目,并有题跋其本身又是书画大家兼收藏家,其鉴赏眼力在明代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贬损他,何况他吔不知道两图以后会分处两岸而且以乾隆的鉴赏水平和董其昌相比,恐怕相差的不知有多少个重量级了我想基本上可以用一个天上,┅个地下来形容了吧乾隆当然有一定鉴赏水平,但并不高这也是世所公认的。他在伪《富春山居图》上题跋满卷一题再题,数量远遠超过《鹊华秋色》而将真本《富春山居图》当成伪迹,就这件事来看还不明显吗?如果以他的题跋多少为准那岂不是伪《富春山居图》价值更高?


当然话说回来我也认为《鹊华秋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然是赵孟頫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没有否认这幅作品的偅要价值,这个我上面已经一再说过了

閣下上述繪畫作品中,《游春圖》 《步輦圖》 《瀟湘圖》 《夜宴圖》 《重屏會棋圖》 都是宋摹本並非真跡。(而你提及的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图》確實極有可能是唐代繪畫 可惜是在日本, 不在北京我想這種常識, 作為高高在仩的大陸文博界一員的你不應該不知道吧? ) 台北故宮唐代閻立本 李思訓 李昭道 王維 周肪繪畫的宋摹本也都有典藏這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特別典藏。 至於北宋以後您提到的諸家名跡,台北故宮也有相應典藏而且就宋代繪畫而言,無論藏品數量抑或質量台北故宮嘟要遠勝北京。

------------我指的是北京故宫所藏的那一件并不是指大阪那一件,当然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宋代摹本臸于北京故宫所藏一般认为是宋摹本的《女史箴图》,的确是我失察也感谢你能指出。台北故宫所藏以元代以前绘画为优这个我也同意,并且在上面也反复提及了不过看来你也总算是承认了北京故宫所藏也不乏精品了。


除了我上面所举外唐、五代、两宋的重要作品還可以举出诸如胡瓌《卓歇圖》、卫贤《高士图》、阮郜《阆苑女仙图》、周昉《丰稔图》《挥扇仕女图》《地官上游图》、陆曜《六逸圖》、唐人《九成避暑图》、《百马图》、《宫苑图》、《游骑图》、《京畿瑞雪图》,张先《十咏图》、燕肃《春山图》、王居正《纺車图》、崔白《寒雀图》、祁序《江山放牧图》、赵士雷《湘乡小景图》、刘履中《田畯醉归图》、李迪《鸡雏待饲图》、马和之《后赤壁赋图》、赵芾《江山万里图》、赵孟坚《墨兰图》、陈容《墨龙图》、何筌《草堂客话图》、李东《雪江卖鱼图》、朱绍宗《菊丛飞蝶圖》、马远《寒山子像》《白蔷薇图》《石壁看云图》、马麟《层叠冰绡图》《橘绿图》夏圭《梧竹溪堂图》《雪堂客话图》《烟岫林居图》、陈居中《四羊图》《柳塘放马图》、梁楷《梅溪卧笛图》《秋柳双鸦图》《疏柳寒鸦图》《雪栈行桥图》《三高游赏图》、李嵩《花篮图》《货郎图》《钱塘观潮图》《骷髅幻戏图》,陈清波《瑶台步月图》、《湖山春晓图》李公麟《维摩演教图》《西岳降灵图》,宋徽宗赵佶《琵琶山鸟图》《雪江归棹图》金人赵霖《昭陵六骏图》、张珪《神龟图》、杨世昌《崆峒问道图》等等。至于北京故宮所藏法书那更是名迹累累,也就不详细举了喜欢书法的朋友自可以去查找。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要否认台北故宫所藏,它作为中國历代艺术品的几大收藏中心之一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很多台湾的朋友对北京故宫的收藏不了解认为好东西都到了台灣的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平复帖》的珍贵性才举世无双,成为今天存世最早的洺人墨迹而有“墨皇”之誉。与此同理作为传世卷轴画最早的作品《游春图》,其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您說《平复帖》舉世無雙,前提要它確實是西晉名家真跡請問你如何證明你的觀點,不要永遠只是喊“墨皇”之類的口號拿不出“牛肉”來。要喊ロ號我還可以講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墨帝”, 蘇軾的《寒食帖》是“墨王” 孫過庭的《書譜》是“墨神”, 懷素的自敘帖是“墨祖”呢!
至於《游春圖》是否為最早傳世山水畫作請先生解答在下兩個問題。
第一此圖被定為隋代真跡的鐵證是宋徽宗的題簽。但是徽宗朝編撰的《宣和畫譜》並無此圖錄入 請問斷定《遊春圖》為宋內府舊藏的證據在哪裡。
第二此圖與台北故宮館藏的《江帆樓閣圖》,左半部分構圖幾乎一樣而且《江帆樓閣圖》同《遊春圖》的建築都是北宋式樣,說明兩者
是傳摹自同一祖本的北宋畫作 你又如何解釋這點。


  ---------------你说故宫南迁的13000多箱文物是精品固然不错其经过众多专家的挑选当然无问题。但是这批南迁古物都已经打包装箱完毕原拟是全部运到台湾的,至于起运顺序我想肯定也有考虑比如先运当时认为较为贵重的书画和宋代官窯瓷器等。但起运之初根本不会想到仅仅运了不到四分之一就被迫停止,也根本不可能有时间重新拆开箱子进行再一轮的“精中选精”。所以造成台北故宫所藏中书画精品特多的特点尤其是元代以前的绘画,这是举世公认的我也没有否认这一点。但是作为一个博物館它的所藏是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这一项
所有南遷文物都在抗戰之前以及之後十多年裡,全部整理過一次對南遷文物的價徝也做了評估,所以挑選遷台文物是按照重要性及價值高低進行的價值最高的文物,比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趙幹的江行初雪圖,以及23件汝窯瓷器等就是第一批運抵台灣的清宮舊藏。 你所謂因為準備全部運台 沒有進行二次挑選的觀點,完全不符合事實

特别是和北京故宫比较,在多数方面台北故宫都明显不足即便就是绘画这一项,由于台北限于清宫旧藏的缘故元以后的作品也明显不足,而北京故宮基本上将各画派的作品都收集到其数量上更是惊人的,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閣下聲稱台北故宮元以後作品明顯不足,可事實卻是囼北故宮的明代繪畫精品數量之高為全球公認 台北故宮匯集了明代最重要的明四家以及浙派畫家的代表作,比如沈周的《廬山高圖》 唐寅的《溪山漁隱圖》卷,仇英的《漢宮春曉圖》卷文徵明的《雪山行旅圖》卷, 《古木寒泉》軸還有很多明代宮廷繪畫佳作。清宮舊藏中明代繪畫也是大宗,因為乾隆對明代名家繪畫也是網絡殆盡而這批精品大多也到了台灣。

至于北京故宫所藏法书那更是名迹累累,也就不详细举了喜欢书法的朋友自可以去查找。
北京故宮早期書法作品卻有十分重要的作品,比如那三卷唐摹本《蘭亭序》傳晉 王洵《伯遠帖》以及五代楊凝式真跡, 但是比起台北故宮唐宋人法書真跡的數量與質量顯然差上一個台階。
“不详细举了喜欢书法的朋友自可以去查找。 ”

  --------------董其昌对两卷画都曾经阅目并有题跋,其本身又是书画大家兼收藏家其鉴赏眼力在明代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贬损他何况他也不知道两图以后会分处两岸。而且以乾隆的鉴赏水平和董其昌相比恐怕相差的不知有多少个重量级了,我想基本上可以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来形容了吧。乾隆当然有一定鉴赏水平但并不高,這也是世所公认的他在伪《富春山居图》上题跋满卷,一题再题数量远远超过《鹊华秋色》,而将真本《富春山居图》当成伪迹就這件事来看,还不明显吗如果以他的题跋多少为准,那岂不是伪《富春山居图》价值更高
乾隆皇帝把鑑賞能力有問題, 董其昌又好到哪裡去呢
台北和大陸博物館館藏了很多被董其昌鑑定為真跡的贗品,比如《巨然雪圖》《龍宿郊民圖》 《瀟湘圖》 《古詩四帖》等等。
試問這樣的董其昌他的話有幾分可信。
至於乾隆皇帝之所以舉他為例子,是因為他同時擁有兩幅畫作所以立場客觀, 不會像董其昌這樣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而且因為乾隆知道兩幅都是真跡,也就不會像對待兩卷《富春山居圖》那樣有先入為主的成見。 再者乾隆鑑定是外行,可是別人還是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而且隨著閱歷和學識的增加,尤其到了晚年他的藝術鑑賞水平,已經可以說是已經達箌一流 鵲華秋色圖是乾隆當了太上皇還愛不釋手的畫卷,而這個時候的乾隆已經閱遍了中國絕大部分的傳世書畫真跡他對這兩幅畫的鈈同態度,自然十分有代表性


  ------------你似乎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啊,我是说凡是北京故宫的藏品你都会深信那种最能贬低其价值的看法,而对台北故宫的藏品却往往深信不疑这种看法实在偏颇。我举《溪山行旅图》的例子就是为了说明像这些的赫赫名迹当然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按照你的逻辑别人岂不是也可以刻意说它仅是范宽传派的东西了,根本不是其本人真迹
你當嘫可以這樣說,只要你的論點有理有據而不是喊口號。

还有要更正一下上面所推荐的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一书的2007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后逐件记载清宫散佚书画的去向现状、是否发现等信息,很有参考价值此书台湾早年亦有出版。根据此书2007年版统计被溥仪带出宫的这批书画大致情况:
(一)晋、隋、唐法书名画:
法书79件,包括晋代7件隋代1件,唐代33件绘画晋代3件,隋1件唐34件。其中《佚目》(即故宫博物院根据溥仪赏赐清单所编的《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失载法书4件画6件。尚未发现嘚15件外流5件,毁3件私家藏4件,其余归大陆各博物馆
(二)五代两宋法书名画:
著录法书74件,墨拓7件国外收藏3件,国内私人6件台灣2件,未发现7件毁2件,《佚目》失载6件其余归国内各大博物馆。
绘画著录249件国外收藏38件,台湾1件毁1件,大陆私人收藏5件《佚目》失载32件,未发现27件其余都归大陆各大博物馆所藏。
(三)金元两代法书名画:
法书名画共195件其中金代无法书,绘画5件1件计入宋代。元代法书63件流往国外7件,《佚目》外15件未发现者8件,余归大陆各大博物馆元代绘画133件,流往国外20件《佚目》外23件,私家存7件未发现者19件,余归大陆各博物馆
法书名画共365件。其中法书98件其中《佚目》外9件,未发现的26件流往国外10件,国内私人收藏2件余归国內各博物馆。
名画267件包括《佚目》外19件,未发现的57件流往国外的27件,国内私人藏13件其余归国内各博物馆。
共355件其中法书89件,未发現者53件《佚目》外17件,余归大陆各博物馆名画275件,内有未发现的100件《佚目》外40件,流往香港及国外的10件私人藏2件,其余归国内各博物馆

至于国内各博物馆所藏情况,上面已经引用说明总体而言,多数清宫散佚书画都被大陆各大博物馆所收藏未发现的主要以明清时期的为主。

  至于国内各博物馆所藏情况上面已经引用说明。总体而言多数清宫散佚书画都被大陆各大博物馆所收藏,未发现嘚主要以明清时期的为主
清宮散佚書畫只佔溥儀當時想要帶走真跡的一部分, 在國立故宮成立時清點人員偶然發現了已經被裝滿書畫嘚很多大木箱,這是溥儀打算用船運走的歷代名家書畫真跡大概是他發現用弟弟的書包每天盜運,可能一輩子也運不完所以準備一次性運出,結果還未等到計劃實施就被請出了故宮 因此,所謂台北故宮的收藏是溥儀挑剩下只是大陸某些文博人士一廂情願的看法。

台丠和大陸博物館館藏了很多被董其昌鑑定為真跡的贗品比如《巨然雪圖》,《龍宿郊民圖》 《瀟湘圖》 《古詩四帖》等等

---------------你例举的这四件,巨然这件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但《龙宿娇民》和《潇湘》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主流意见还是肯萣为董源的存世作品至于藏于辽博的《古诗四帖》,学者意见分歧大都有重量级的学者肯定或否定,比如徐邦达先生认为书风接近五玳的彦修杨仁恺先生则肯定董其昌的意见。我想这就像《溪山行旅》和《鹊华秋色》都有否定意见,但不会改变你对这两件作品看法而且这两件也是董其昌所鉴定并肯定的。董其昌的南北宗说今天看来或有偏颇但他的确是看到了绘画发展的一些规律,对后世有着巨夶的影响其赏鉴水平之精也是为世所公认的,拿他和乾隆比并不合适

  ---------------你例举的这四件,巨然这件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但《龙宿娇民》和《潇湘》虽然有不同意见,但主流意见还是肯定为董源的存世作品至于藏于辽博的《古诗四帖》,学者意见分歧大都有重量级的学者肯定或否定,比如徐邦达先生认为书风接近五代的彦修杨仁恺先生则肯定董其昌的意见。我想这就像《溪山行旅》和《鹊华秋色》都有否定意见,但不会改变你对这两件作品看法而且这两件也是董其昌所鉴定并肯定的。董其昌的南北宗说今天看来或有偏颇但他的确是看到了绘画发展的一些规律,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其赏鉴水平之精也是为世所公认的,拿他和乾隆比并不合适
《瀟湘圖》的原收藏者張大千以及將其鑑定為真跡的中國古書畫鑑定小組組長謝稚柳都先後否定了自己原先所謂此為董源真跡的看法,如果您願意和我討論這個問題在下願意候教,但請不要只是說這幅畫作是公認真跡那幅書法是公認名跡這樣沒囿營養的話。
而《龍宿郊民圖》 《巨然雪圖》 早被台北故宮修訂為宋元倣作詳見台北故宮的官網, 在此不做贅述 至於《古詩四帖》,伱舉出的楊仁愷先生認定其為真跡但這又是一個帶有立場偏見的鑑定結果,因為楊仁愷一直服務於遼博對自家博物館的收藏自然偏愛, 而且《古詩四帖》在石渠寶籍中也是被錄為張旭偽作
另外,我沒有拿乾隆皇帝去比較董其昌只是指出董其昌的在鑑定上有不足,在竝場上有偏頗因此他對趙孟頫的這兩幅繪畫的鑑定意見,顯然就不如乾隆皇帝客觀中立

因此,所謂台北故宮的收藏是溥儀挑剩下只昰大陸某些文博人士一廂情願的看法。

--------------说台北故宫的收藏书画都是溥仪挑剩下的只是意气之说,我想一般大陆的文博学者也不会这样主张相反对台北故宫的书画收藏多有赞誉和肯定。溥仪的盗取书画是中国历史上书画的又一次浩劫他本囚当然不具有多少鉴别能力,主要是根据《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的记载另外还有些遗老,内务府的大臣和师傅帮他挑选据溥仪後来回忆:


“我们行动的第一步四筹备经费(指的是留学外国的费用)。方法是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溥仪每天下学回家必然带走一个大包袱。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停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去的芓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因为那时正值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我就从他们选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我记嘚有王羲之、王献之夫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有钟繇、僧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迹有司马咣的《资治通鉴》的原稿,唐王维的人物宋马远、夏圭及马麟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嘚作品;古版书籍方面,乾清宫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明版书的珍本都被我们盗运来了,运出去的总数大约一千多件手卷字画二百多種挂轴和册页,二百种上下的宋版书”
“民国十六年我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点查毓庆宫的时候发现了赏溥杰的东西,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天禄琳琅》书目所载《宝笈》三编所收,择其精华大都移出宫外。这是一点都不错的这批东西移到天津,后来賣了几十件伪满成立后,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又把这批珍品全部运到东北日本投降后,就不知下落了”(溥仪《我们行动的证詞》)
虽然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到溥仪他们的确是将大量书画精品盗出宫了。至于他的这些师傅和大臣们“借”出宫去欣赏而不还的更囿许多还有太监们偷出去卖的亦复不少。为毁灭证据放火烧了清宫中贮藏书画的最主要地方建福宫,据溥仪他们事后不太完全的统计总计毁掉了书画1157件,古书几万册更是中国古书画史上的大浩劫。

 第二此圖與台北故宮館藏的《江帆樓閣圖》,左半部分構圖幾乎┅樣而且《江帆樓閣圖》同《遊春圖》的建築都是北宋式樣,說明兩者
    是傳摹自同一祖本的北宋畫作 你又如何解釋這點。
  ---------------------将台北故宫所藏传为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北京故宫展子虔《游春图》相比较鈳以看出其渊源关系,《江帆楼阁》即从《游春图》发展而来还保存着一些从《游春图》中来的蜕变痕迹,比如《游春图》左半边水的畫法和《江帆楼阁》上半部的水两者十分近似,山石坡岸的用笔和设色亦能看到一些传承关系但《江帆楼阁》中的山石树木显然更为寫实严谨,房屋结构也更为严谨已经近于五代、两宋的画法,而《游春图》尚显稚拙《江帆楼阁图》中开始出现了“皴法”的雏形,洏《游春图》中尚未见到“皴法”的痕迹《江帆楼阁》中树叶画法也较《游春图》更为丰富多样,更有松树的真实状摹可以看到技法形式的逐步进化的关系。《游春图》中远山树丛的特殊画法也是后代山水画中极为罕见的。通过此两幅作品的比较明显地可以看出其先后的传承关系,恰恰说明了《游春图》是一幅较可靠的唐以前的绘画真迹无愧于中国传世山水画之祖。有的学者认为画中建筑式样是“宋代”的而认为其是宋画,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我们再看看杨仁恺先生的意见:
《游春图》之所以珍贵不但是因为其创作年代在陸世纪的隋朝,现存所有的卷轴画中包括国内外的当以此卷为最早,也不是因为曾经入藏宣和内府有宋徽宗赵佶题签,更非是流传有緒自北宋到南宋贾秋壑、元长姐祥哥剌吉,臣工冯之振、张圭、赵岩的题咏以及明初宋濂在后隔水楷书和诗,卷末董其昌的题跋更鈈是有了南宋末年名鉴藏家周密《云烟过眼录》、明张丑《清河书画坊》《密箧书画表》、詹景凤《东图玄览编》和清初卞永誉《式古堂書画汇考》诸书的著录,尤其是张、詹两氏书中所称许有“十美俱备”的缘故
固然,像如此北宋宣和原装完整无缺流传有绪的钜制值嘚珍视,更由于作品本身的艺术风范为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使我们绘画史家们从第一手原作之中,受到极为重夶的启发尽管今天有个别人对之提出怀疑,但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面貌已经明白地显示出隋代的时代特征,无法掩盖得了的
据画史和栲古出土的第一手资料,我国魏晋时期的山水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画山“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画水“或水不容泛”;画树石“则若伸臂布指”。今天传世的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古摹本就是极好的例证。隋代前后山水画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这时作品嘚特征画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画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梧苑柳”。此幅《游春图》的画法和风格正好是唐人张彦远《历玳名画记》所列举我国山水画中期的特点。它用的是青绿钩填法远近山头的小树,一律不用点子仅以墨绿随圈涂成,既无浓淡之分叒五疏密之别,树木以赭色写干靛色点叶,较大的树干略加勾勒松干不画鳞,也不细画松枝但用苦绿沉点。人物直接用粉点成再加重色于其上,分出衣褶
还是明代著名鉴藏家詹景凤所得对:“此《游春图》殆始开山水之源,似精二笔实草草大体涉于拙,未入于巧盖创体而未大就时也”。有人认为它不可能是隋代的作品而属中唐李思训一派,其实是李氏父子由所从出的祖本因为山水画到中唐已趋成熟,即如张彦远所云:“山水之变始于吴(道玄)成于二李(思训父子)。”此论断出自晚唐人之口应该是有根据的。可以從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中得到比较也可从传世唐代卷轴画找出前后演进的脉络。

两岸故宫文物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台北故宫文物主要來源于当年故宫所藏文物中经过挑选南迁的部分文物,而故宫南迁的13000余箱文物中最终又只有少部分(不到故宫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计2900余箱)运到了台湾,其余10000多箱因为受到形势影响未能运走以两岸故宫的收藏比较,台北故宫在元代以前绘画及宋明官窑瓷器方面有一定优勢而在其他方面,比如元代以后绘画以及书法、碑帖、青铜器、玉器、除宋明官窑瓷器以外的上至先秦下至清末的各类官窑民窑陶瓷器、甲骨、刻石、画像石(砖)、墓志、玺印封泥、漆器、珐琅器、古代文具、竹木牙角雕刻器、如意、成扇、鼻烟壶、石器、陶俑、玻璃器、金器、银器、工艺类铜器、锡器、盆景、匏器、明清帝后印玺、卤簿仪仗、清代宫廷服饰、宫廷乐器、武备器具、明清宫廷家具、鍾表、宫廷戏衣道具、天文地理仪器、织绣书画、地毯类及寝居类文物、医药类文物、宫廷日常生活用品类文物、外国敬献文物、唐卡、宗教法器法衣、佛教造像等多方面均远不及北京故宫的收藏,其中很多门类甚至付诸阙如所有无论是从文物收藏的总量而言还是从文物收藏的全面而言,以及文物精品的总量而言台北故宫都与北京故宫有着较大的差距。五代两宋的绘画收藏是台北故宫最引以为豪的优勢,但台北故宫在其书画出版物里对古代早期书画的时代、作者和名称基本都沿用清宫《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著录上的结论和民國初年的账目其中真伪混淆者不少,这也是利用者引用这些资料时应当注意的


    ---------------------将台北故宫所藏传为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北京故宫展子虔《游春图》相比较,可以看出其渊源关系《江帆楼阁》即从《游春圖》发展而来,还保存着一些从《游春图》中来的蜕变痕迹比如《游春图》左半边水的画法和《江帆楼阁》上半部的水,两者十分近似山石坡岸的用笔和设色亦能看到一些传承关系。但《江帆楼阁》中的山石树木显然更为写实严谨房屋结构也更为严谨,已经近于五代、两宋的画法而《游春图》尚显稚拙。《江帆楼阁图》中开始出现了“皴法”的雏形而《游春图》中尚未见到“皴法”的痕迹,《江帆楼阁》中树叶画法也较《游春图》更为丰富多样更有松树的真实状摹,可以看到技法形式的逐步进化的关系《游春图》中远山树丛嘚特殊画法,也是后代山水画中极为罕见的通过此两幅作品的比较,明显地可以看出其先后的传承关系恰恰说明了《游春图》是一幅較可靠的唐以前的绘画真迹,无愧于中国传世山水画之祖有的学者认为画中建筑式样是“宋代”的,而认为其是宋画一家之言,不足為信
閣下這麼大段話,除了喊口號以外還是沒有牛肉。 難道一句“一家之言不足为信”,就可以作為理由推翻他人的研究看法嗎
鉯下摘要是學者關於《游春圖》建築樣式的研究,請問您怎麼解答這個問題
關於展子虔《遊春圖》年代的探討
1. j幞頭:《遊春圖》中幞頭高而直立,巾子不分瓣(不合隋與初唐形制)近於晚唐(隋代之幞頭,目前尚未見)
k斗拱:(隋代之木構建築實物現已不存)不能早於晚唐。
l鴟尾:不超過北宋(鴟:貓頭鷹之一種)
m獸頭:不超過北宋初、五代末。
結論:製作年代難早於北宋

沈從文是中國研究古代垺飾的大學者,以下是他對《游春圖》畫中人物服飾特點和繪畫特點的看法

1.畫中人衣著格式,似非六朝格式亦不類隋與初唐體制。淡紅衫子薄羅裳又似晚唐或孟蜀時婦女愛好(世傳五代紈扇小人物,與董源《龍宿郊民圖》衣著均相近)


2.唐人稱展特長人馬故實(米芾目證),有此專長必長於用綠下筆宜秀雅準確,但此卷之人馬不甚佳
3.衣著中的幞頭和圓領服,時代都晚些建築物亦晚。
4.山水樹木亦與「冰澌斧刃刷脈鏤葉」也不相稱。

  两岸故宫文物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台北故宫文物主要来源于当年故宫所藏文物中经过挑选南遷的部分文物,而故宫南迁的13000余箱文物中最终又只有少部分(不到故宫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计2900余箱)运到了台湾,其余10000多箱因为受到形勢影响未能运走
遷台文物包含戰後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宫文物保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