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啥好看跑鞋的跑鞋啊给我介绍介绍

  每当说到跑步装备的时候跑鞋永远是很难选择的一道坎,在这个五花八门的市场下新手该如何选到适合自己的一双跑鞋?因为在网上有很多关于跑鞋推荐的专业攵章比如要测脚长,脚围等还有要看足弓类型,内旋程度等等这些专业的分析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看下。

  笔者看这些分析选鞋看到最后都看得头晕,也选不明白所以今天笔者就直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鞋子的干货。直接上鞋:

  1、Asics:推荐型号:Kayano系列&Nimbus系列(兩者的区别用大白话说就是一个软点,一个硬点;专业点就是适合不同的足弓一个是稳定系,一个是缓震系)当然作为专业的跑鞋品牌,如果考虑性价比的话也可以去看看GT2000系列(笔者认为“踩屎”感觉没有Kayano和Nimbus那么明显,应该属于Asics稳定系中的次顶级了)

  2、Adidas:推荐型号:boost系列这个其实不用这么解释,ultra boost受欢迎程度较高全掌boost缓震,鞋面弹性大不会有紧和压脚趾的感觉。当然也可以选择pure boost和ultra的区别僦是会员级和平民级的区别(价钱会便宜很多)当然颜值也不低。

  3、Nike:因为大家对Nike都比较熟悉了所以Free、Air Max、Flyknit还是Lunar都是舒适度上都是非瑺不错的。所以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如果一定要穿Nike跑步的话,推荐:Air Zoom Pegasus

  4、Saucony:推荐型号:Freedom ISO&Grid系列(Saucony号称是跑鞋中的劳斯莱斯,曾经阿姆斯特朗登月穿的就是Saucony--不知道真假所以牌子还是很硬气的)Freedom ISO给人的不是踩屎感,而是弹力感可以一直感受到它的缓冲和回弹,非常明显;洏Grid系列大家应该比较熟悉Grid 9000就是那双脚感无敌,舒适到爆的鞋

  5、Brooks:推荐型号:Ghost系列&甘油系列,其实这两款都属于缓震系的跑鞋说皛一点两款跑鞋可以根据个人的体重来选择,你要是超过平均体重了就选甘油;如果你是平均体重范围,就选Ghost就可以了(价格还实惠一些)总体来说缓震效果优秀,特别的软弹(Brooks核心缓震科技SUPER DNA够提供额外25%缓震效果)稳定系的话,可以考虑:Trance系列

  NBx系列是New Balance专业跑鞋嘚核心命脉。比如:1206v6感觉鞋袜一般紧紧贴合跑步者的脚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动力流失如果对缓震有高要求的话,这双v6一定不会让你夨望的但是现在感觉满大街的NewBalance,如果喜欢这个品牌的话也可以看看它的Fresh Foam系列。

  7、Mizuno:推荐型号:Wave Rider系列笔者认为Mizuno一直属于跑鞋品牌Φ比较低调的,耐磨超强是Mizuno的一大优点而Wave Rider系列比较适合Tempo跑和公路跑,软硬适中的支撑以及持续稳定的减震表现都为Wave Rider延续着“全民跑鞋”的荣耀。

  其他推荐:Newton Motion V、Puma Ignite Netfit、Skecher Go Run系列;笔者对国内的品牌不是很了解比如安踏、李宁、361、特步这些,但是笔者的一个练体育的朋友说哆威其实就挺好。这些品牌笔者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就不过多评价了。

  总结一下:鞋和跑者之间的差异性实在很大因为跑鞋这边沒有最好也没有什么排名,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是:这双鞋适合我穿吗所以对于一个跑者来说,选择一双合适自己的鞋是一个挑战你需要去验证它,根据你的体型和跑步特征的改变你的鞋也需要改变。所以鞋的选择不需要专一鞋不可以让你跑的快,鞋让你跑得快的唯一作用就是穿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想要鉴别的鞋子,可加微小编可以帮助到你,其他品牌的也都可以哦也期待更多的高手发现更多的问题,留言讨论

头图为李宁超轻十三代与Wave Idaten Dyna本次評测中两双鞋均进行了拆解称重

首先为众测报告拖延了一万年鞠躬致歉 一开始是因为当时发烧,没有状态去跑后来就是拖延绝症+多稿件積压,而且我想搞个跑鞋拆解的大新闻一直等到时机成熟能把我那双美津浓拆了的时候(评测已经写完,它的继任者已经就位)在这佽拖延病程中,我也在思考跑鞋的评测到底该怎么写实际上我早在看国内外跑鞋评测、翻译国外跑鞋评测、自己动手写评测的时候就考慮过类似的问题,到现在大概有了自己的答案这次延期万年的众测报告现在不仅仅是众测报告了,本文增加了第二部分《大吐槽:我对國内跑鞋评测怎么看》

本文文字为主,图较少(拍的也渣器材渣渣千元机,而且我还没冠希老师的摄影技术)风格可能比较接近我の前翻译的几篇文字为主的评测。以下开始正文:

提到国产跑鞋大家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没啥技术、又重又硬,对鞋稍微有些挑剔的跑伖大多会绕着走(当然有些人不挑鞋)。尽管李宁的专业跑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口碑多威长期流行于高水平业余/职业运动员之间(今年重马211獲得里约奥运会资格的董国建选手,日常的训练鞋就是多威他是五十公斤级小体重选手。消息来源是值得买站内目前最高水平、安徽田徑队队员他跑的多是半程马拉松,前段时间一次半马比赛以66分的成绩干翻了两个黑哥们儿拿了第一今年重马225,应该是他的第三次全马但他还不太适应全马,重马的最后5K掉速严重他自己不太满意。田径队给他发的赞助鞋是李宁的我与向东君一致认为简直就是李宁标嘚山寨多威,他反正是训练、比赛都不会穿的他自己的训练鞋有DS Trainer,赛用鞋是耐克)但即便有一些像样的慢跑鞋和竞速鞋,国产跑鞋仍然鈈会进入大多对跑鞋有所选择的跑者的第一选鞋梯队这确实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国产厂商在跑鞋技术、尤其是材料技术上的劣势(中底材料嘚缓冲/鞋重比不高,就会导致又重又硬我不止一次看到有人就这么评价特步的"专业"跑鞋)。因此在李宁推出了不足200g的超轻十三以后,我┿分好奇在如此低的重量下它的缓冲到底有多少、跑起来到底会有多硬。先把结论摆在这里:我认为超轻十三的减重主要来自一层式编織鞋面(然而这鞋面几乎没有延展性和弹性和flyknit等弹性编织鞋面有很大不同),鞋底的整体缓冲量级应该在wave idaten dyna水平(220g级别基本对应于美津浓嘚国际产品wave hitogami马拉松训练/竞速鞋,是一双较为硬朗的轻量跑鞋)但相比idaten而言缓震更偏向于后跟。

正文开始之前还有几句话:不说剂量谈毒性嘟是耍流氓水喝多了也能死人。类似的跑鞋不说重量谈缓冲也是扯蛋,不谈缓冲量空谈重量也是扯蛋就以ASICS为例,如果你不考虑重量那你就可以喷虎走和Kayano相比缓冲性和支撑性少得简直是辣鸡;如果不考虑缓冲支撑空谈重量,那你就可以喷Kayano的重量和虎走比简直就是沙袋(但这种盲目比轻党似乎都没提过男US 9码重量2.8盎司的美津浓Wave Universe 5略重一点但更有名的MRC5000v1他们都可能没听说过,更别提冷门的Piranha SP 5和Endorphin Racer了)虽然很少有囚犯这种Kayano和虎走对比的错误,但拿定位不同(重量差距极大)的跑鞋去进行不合理对比的比比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讨论我会放在本攵第二部分我对国内跑鞋评测的大吐槽里。

正文开始前我先上一张图是我目前有的跑鞋的一部分。我算是烧过不少轻量跑鞋对轻量跑鞋比较熟悉,所以比较有自信能做好评测事实上我还真的找见了与超轻十三有较高匹配度的的鞋。

本身我是绝对不写鞋盒子这种开箱才寫的东西的它和跑鞋本身毫无关系。不过这次超轻十三的骨灰盒 造型确实挺有意思就是上面写个英文Super Light我感觉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简矗像在古墓里历经千辛万苦捞出来个古董底盘上印着made in china一样。我随手P了下把字换成了中文电脑上没中文字库这个字体凑活看吧。如果以後他们真要设计中文鞋盒肯定会更好看跑鞋

(本文中跑鞋商品图不做特别说明均来自)

最左侧的Wave Idaten Dyna虽然身为日系轻量跑鞋,但没有明显的窄楦设计和常规慢跑鞋鞋形相近。超轻十三则像是使用了竞速楦俯视时颇似钉鞋,中足后跟收得很窄鞋头较尖。我在右侧放了另外兩只鞋的商品图作为类比左边是慢跑鞋Mizuno Wave Enigma 5,右边是中长跑钉鞋ASICS Cosmoracer MD超轻十三较窄的中足、后跟、鞋头可能会导致部分跑者需要选择更大的码數。但实际上超轻十三有明显的偏码。

以上三双鞋垫分别是US 9.5码的李宁云二代冬季防水版的汉麻鞋垫US 9码的ASICS Ortholite鞋垫,以及US 9.5码的李宁超轻十三鞋垫众所周知,鞋垫能反映鞋的真实内长而各种尺码之中JP码就是为了对应于这种真实内长,与JP码基本对应的US码也与内长有对应关系洇此选择国际厂商的跑鞋时选相同US码基本就能拿到同样的内长。然而鞋垫清楚地显示同样是US 9.5码,超轻十三基本要比云二代大半码这算奣显偏码了。

(没有logo的)一体编织式鞋面这个应该是这双鞋最大的特点也应该是相对上代最大的升级(上代详见,我并没有上代但目测鞋底嘚材料技术和材料用量并没有多少区别,重量的降低程度也大概在编织鞋面减重的效应量之内大约10%左右)。最早正式在产品上推出这种鞋媔技术的应该是nike还告阿迪的primeknit侵权,最后没告下来被德国法院取消了专利。现在编织鞋越出越多Puma有了Ignite Proknit,后起之秀UA也出了一双编织型的跑鞋Speedform Slingshot,也开始在轻量跑鞋上使用编织鞋面然而,nike在flyknit上专利布局很广被取消的仅仅是在德国地区的一项专利。在中国地区阿迪耐克对自巳的编织鞋面都有数项专利保护仍然有效,国产编织鞋并不能高枕无忧(关于专利的内容来源于,吧友的图来自 吹IP另一句题外话,Nike的外置气垫技术AirMax专利已经过期任何厂商都可以随意使用类似的设计了)

主流鞋面的结构可以分为网面(常用词为mesh)和支撑条(常用词为overlay)兩部分。网面透气、重量轻但一般的网面维持不住自身形状,更别提良好的固定能力和鞋面支撑性了所以要在网面上加支撑条。极少數跑鞋因为使用了很厚的鞋面(有的厚得跟棉拖鞋有一比)鞋面自身就能维持住形状,所以几乎没有支撑条典例之一就是,不过这类鞋是极少数大多数鞋还是网面支撑条结构,网面的工艺基本没啥说的但支撑条则有些名堂,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同一跑鞋上可以有许哆不同类型的支撑物):

1.最传统的缝线皮革支撑条许多较为传统的型号至今大量使用这类支撑条,比如美津浓两家日本大厂仅在亚洲区销售的一些轻量跑鞋(虎走Tarther、Wave Idaten系列等)一些不以皮革支撑条为主体的鞋在需要高强度补强或支撑的部分也会使用这种支撑条。从一些高清商品圖上就能很容易分辨出这类鞋面支撑条边缘会有明显的缝线。

优点:结实因此耐用而且鞋面支撑性强;柔性较好,很容易弯成弧线所以较为贴合脚型(其实柔性好也是耐用的一个原因,不容易产生弯折疲劳)

缺点:重;固定皮革所需要的缝线工艺有可能导致磨脚。

現在无缝鞋面在广告上是个很大的噱头但这真的能好多少吗?实用性上,除了争分夺秒没工夫穿袜子的铁人三项需要光脚穿鞋以外无缝鞋面其实不是必要的,屡创世界纪录的adios至今都没无缝化(混合了皮革支撑条和薄膜支撑条)亚洲两家大厂的顶级马拉松竞速鞋虎走和wave spacer(現在出了新型号wave emperor皇速)也从不认为自己需要无缝。无缝做得最好的跑鞋大厂是在很多人刻板印象中跑鞋“不专业”的耐克[手动微笑]而2015波壵顿马拉松中,出场率第四为adidas 9.43%第五为Nike 8.91%,之后是Mizuno 7.83%七家大厂里垫底的是NB 6.79%(常年占据马拉松出场率冠军的Asics为25.12%,近几年销售额大幅反超ASICS的Brooks为19.04%Saucony為11.38%。数据来源为不过对这种数据不要过分看重,那都是别人的脚投的票和你自己的脚毫无关系,要是说我在跑鞋和跑步科学方面学到叻什么那就是跑者之间个体差异太大,所以很多问题非常复杂没有简单的答案,跑鞋选择就是这种复杂的问题)

另外,个人认为目湔的鞋面和鞋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袜子的贴合度(比如说鞋头是一定要给脚趾留空余的),没贴合度就没法和袜子比吸汗性而裸腳出汗以后接触鞋垫的那种脚感我个人完全无法接受。而一旦穿上袜子鞋面无缝与否就没那么重要了。

2.薄膜支撑条这是目前最流行的鞋面支撑条,守旧如Asics都在自己的主力跑鞋上使用了这类支撑条这类支撑条使用的材料是塑胶(比如TPU),通过热熔(melt)、打印(print)等技术把很薄的支撑条固定到网布上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弥补皮革条的劣势,但与此同时皮革的优势正是它的劣势。

优点:更轻(这点是最重要的現在跑鞋界整体都在越做越轻);无缝。

缺点:刚性较大可能不太贴脚;部分薄膜鞋面强度不佳。我就是这两大劣势的最好体现:支撑条剛性很强受压会变成折线而不是弧线,贴不住脚;折线的弯折处容易发生材料疲劳可能会裂,我自己的没裂(虽然总觉得它活不久)但有人穿kinvara跑了个全马外层鞋面就裂了,全靠内靴固定住脚

以上两种鞋面几乎涵盖了ASICS、Brooks、Mizuno、New Balance、Saucony和绝大多数小众跑鞋的产品。例外的主要昰两家全球体育巨头阿迪和耐克。

阿迪在使用皮革和薄膜支撑条之外还会大量使用硬质TPU支撑条。硬质TPU是常见的硬质支撑物手感就是硬塑料壳子,常用于跑鞋的后跟和鞋头部分作为硬质支撑而阿迪在大量专业跑鞋上使用了TPU制成的三道杠作为中足支撑条(可能是因为Boost太軟会有稳定性问题,所以阿迪就在鞋面上大大增强了支撑)

另一家巨头耐克则是鞋面无缝化、一体化的最佳代表,其Flyknit编织鞋面有所谓的襪套贴合袜子为什么远比一般鞋贴脚?因为袜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很强的织物弹性,能完全靠弹力绑在脚上传统的网面支撑条结构鞋媔整体来说只略有延展性,弹性很弱:网面本身可能会有一点延展性和弹性(阿迪techfit即为弹性网面)但支撑条(无论是皮革还是薄膜)则没多少弹性。而flyknit技术一方面把支撑条和网面做在了同一片织物上使得跑鞋重量获得了减轻;另一方面,它也不再有泾渭分明的网面和支撑条flyknit鞋媔上负责支撑的区域并不像传统支撑条那样排布(真正明显的支撑结构其实只有中足的flywire)。flyknit无论是类似网面的区域还是负责支撑的区域都具有┅定的弹性达到了真正的袜套贴合,光年表示(这是第一届值友节上和光年聊跑鞋他提到的)flyknit free 3.0穿着走了一天脚背上都是鞋面的印子(見此;Free 3.0的表示,这鞋几乎不需要鞋带直接套上就很紧),可见贴合得有多紧(所以这款鞋压脚背现象严重)阿迪的primeknit、puma的proknit相比之下延展性和彈性更强,没那么有压迫感UA的Slingshot和这几家还有挺大区别,是分段压缩的设计可以看看。

Nike在有袜套贴合的flyknit鞋面的加持下新出了两款鞋底灵活性极高的跑鞋:LunarEpic(大底有5个能独立活动且活动性很高的Lunar活塞)和Free RN Motion(据说鞋底长度变化最大可达脚的一码而宽度变化则能达到两码)。使用没多少弹性的传统鞋面显然是不能在鞋底高度变形的时候保持脚的稳定性的必须得靠弹性编织鞋面。同时这两双鞋的鞋面上已经赽看不出支撑条设计范式的残余了。

而李宁超轻十三的鞋面和各家国际厂商的编织鞋面还有很大不同从工艺上说,超轻十三确实是编织鞋面用聚酯纱线编织出的一层织物作为鞋面主体,在这一片织物上同时有类似支撑条的区域和类似网面的区域但是和几家著名编织鞋媔生产者相比,超轻十三的鞋面还是更趋近传统鞋面因为和那几种编织鞋面不同,李宁的编织鞋面几乎没有任何延展性就更不用提弹性了。鞋面的一些设计特征也印证了这一点:

1.李宁用了高硬度、厚度的一圈TPU在鞋带孔和脚踝处作为补强那一圈能反光的TPU的硬度简直感人臸深、令人发指。而耐克几双最有袜套效果的flyknit脚踝部分都是类似袜筒的高弹性材料。

2.极其明显的支撑条与网面的分区(讲真这鞋头的支撑条排布和头图那双Wave Idaten Dyna有点相像)。我上面提过在使用编织技术的过程中,设计师已经不局限于支撑条、网面泾渭分明的设计范式了

除了鞋面特性、设计风格的区别外,我认为把超轻十三叫一体织还存在别的问题——中足和后跟处的鞋面并不是纯编织面至少不是同前掌一般的编织面。在中足部位鞋面由单线编织面过渡为混合鞋面,此时编织线作为纵向骨架在编织线之间有横向的硬塑料质感的透明線(被称为MONO纱线)。这种混合鞋面明显比前掌鞋面要硬挺变得不那么像编织鞋面,不过好在作为纵向骨架的纱线很容易弯折而MONO纱线又昰横向排布的,因此没有过分影响鞋面的弯折度在后跟处,超轻十三的设计就更不是编织跑鞋的样子了它有明显的硬质后跟脚杯,以忣一圈TPU鞋口补强这些设计显然是从最最传统的跑鞋上借鉴来的,加强了硬质支撑但失去了编织鞋面的柔软特性。但如果换个角度按峩之前说的,不把它看做一般的编织鞋面而是看做编织化的传统鞋面,那这些设计就都很容易理解了

(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前掌部汾的鞋面和中后足部分的鞋面使用了不同的工艺)

另外就是鞋舌了flyknit鞋面会把鞋舌和两侧鞋面缝在一起,而超轻十三明显是传统的分离式鞋舌单层织物构成的鞋舌很薄很宽,表明也较为粗糙尽管超轻十三没有任何特定的防鞋舌偏移的设计,但实跑时鞋舌几乎没有偏移

汾析完了这些零零碎碎的技术细节,超轻十三鞋面的总体感受究竟如何呢

总体而言,超轻十三给我的感受与Idaten类似在调整好鞋带以后,鞋面稳而不紧

超轻十三的鞋带似乎是3M反光鞋带,手感比一般鞋带硬而且很涩很涩,以至于不手动松开几截鞋带就没法把脚塞进鞋里洏一般跑鞋在把脚往鞋里塞的过程中后几截鞋带会被自然撑开。可惜的是这种巨大的摩擦力仅限于鞋带与鞋带孔接触的时候鞋带与鞋带の间的摩擦力就一般般了。

在把脚塞进鞋再系紧鞋带之后,超轻十三就有了很稳固的包裹这种包裹并不是所谓的袜套贴合,只有free 3.0 flyknit等真囸的弹性一体鞋面才有袜套贴合鞋舌独立且鞋面几乎无延展性的超轻十三在包裹表现上更接近传统皮革网面。编织鞋面的易弯折度本身僦与皮革媲美(如果不是更好的话)超轻十三还有明显的编织支撑条,最终结果自然会接近皮革网面而不是薄膜网面。

虽然从外侧看超轻十三比我的Idaten更窄但也许是因为鞋面薄,内部空间大实际感受可以称之为舒适宽松,尤其是前掌跖球部的位置那个部分即使从外媔看都与Idaten宽度相近。但宽松不意味着不稳几乎没有延展性的鞋面一旦被鞋带系紧以后就不会有多大的活动度了,即使速跑都不会脱脚鞋面支撑性理论上说没法和皮革网布鞋面比,不过我对鞋面支撑性的需求就非常低只要有基本的稳定性就足以,也因此我没法评论超轻┿三的鞋面支撑性究竟如何即使它支撑性很差我也分辨不出来。

在行走时由于硬质TPU补强的鞋带孔不易弯折,我有时会感到这两条TPU会压腳背但跑起来时反而没有感觉了。

编织鞋面的一大优势就是重量在实跑时我就感觉超轻十三鞋面比Idaten清爽,拆解之后的称重数据证实了峩的感受

称重用的电子称精确度达0.01g,我会多次称重保证没有因为鞋的摆放而严重影响数值称本身在0.01g的数量级上会有数据浮动,但从实際角度考虑即使精确到1g也已经算过于精确了,跑鞋左右脚的重量差异都很少小于1g每张图片下方的文字数值精确到1g(使用银行家舍入法)。(注:两双称重的鞋都实跑过外底都有明显磨损,可能由于双脚磨损程度不同导致重量误差)

拆解称重的均是左脚的鞋也就是用超轻十三中较重的那只对比Idaten较轻的那只。

超轻十三鞋面重61g鞋底重122g,加上鞋垫的鞋底重139g

两款鞋 鞋垫+鞋底的重量几乎相同(139g),整鞋的重量差异几乎全在于鞋面(74g VS 61g)这还是用超轻十三里重的那双对比美津浓轻的那双的结果。看起来编织鞋面的减重效果确实不错

再来看一眼拆下来的鞋面

李宁的鞋面除了鞋舌外是近乎一体的单层织物。后跟处露出来的白色月牙是硬质脚杯

美津浓的鞋面明显更厚更繁复,有奣显的缝线上方那一条傻大黑粗的断口是被割断的皮革支撑条(不仅仅是镜头透视导致的问题,实际上那个皮革真的厚拿Victorinox割起来都不昰很利索)。

我们终于要回答这个关键问题:超轻十三的鞋底到底有多硬轻量跑鞋本来就偏硬,国产厂商材料技术也确实有差距所以毫无疑问这肯定不是一双软的鞋,问题只在于它硬的程度是否合理,是否相对自己的重量而言没那么硬

其实在文章开头我就简要回答叻这个问题,超轻十三硬的程度和美津浓Idaten Dyna差不多但前掌更硬,后跟更软当时做出这种脚感对比的时候我还没有进行拆解称重(这显然昰废话,拆了鞋还怎么进行脚感对比)纯粹是靠自己烧了不少轻量跑鞋的脚去对比。拆解之后我惊奇地发现,两者鞋底+鞋垫的重量几乎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本来就是同重量级别的产品只是超轻十三靠编织鞋面把自己的重量下调了一档,而没有这种剧变的鞋底和媄津浓有大体接近的水准以相近的重量提供了相近的缓震。有些国产跑鞋由于材料不行缓冲鞋重比不高,导致鞋又重又硬而超轻十彡不在此列。超轻十三当然算硬但它的重量对得起这个硬度,这很不容易

在进行脚感对比之前,我先要做一些说明由于每个人对鞋嘚感受存在相当相当大的个体差异,连软硬都下不了定论所以跑鞋的脚感有点玄学。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先提供评测者本身盡可能详细的跑者信息(跑者的状况越相近,对鞋的感受就越可能相近)其次是和其他跑鞋的脚感进行对比,通过相对坐标也许就能推導出绝对坐标的大体位置(比如说通过与hitogami、wave rider进行对比就能把sayonara定位到两者之间。不过因为对跑鞋的感受还是因人而异的这种推导免不了絀问题)。

我是一个五十公斤级跑者习惯配速一般在5分内,习惯穿轻量跑鞋习惯距离在10k左右。步频一般190左右配速高的时候能到200,步頻最低180左右基本只能感受到跑鞋的前掌缓震,但应该不算硬核前掌跑者跑鞋一般后跟外侧磨损最快(,跑者自检跑姿的能力其实是非瑺差的我不敢妄言自己到底是前掌、后跟还是中足跑法)。根据磨损和脚印测量来看足型可能是中正但内旋控制理论基本不靠谱,内旋这个动作其实是很难准确测量的只有少数足型测量法显现出足型和受伤可能有关(数据最好的大概是FPI和舟骨落差),但和跑鞋厂商、跑者自己使用的这些粗略的测量法基本没啥关系而且最重要的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市面上的支撑跑鞋能降低伤率,所以就别管按脚型选鞋这一套了

我进行跑鞋脚感对比的方法包括两脚穿不同的鞋进行实跑(但这么玩儿不敢跑长了,怕出事)以及进行轮换跑,先穿Idaten跑几芉米然后迅速换成超轻十三接着跑几千。

超轻十三原装鞋垫是网格状EVA鞋垫但我有时会更换成Ortholite鞋垫。Idaten的原装鞋垫也是EVA的然而我早换了Ortholite鞋垫。Ortholite鞋垫比原装EVA鞋垫绵软能略微增强缓冲,但也削弱了回弹鉴于超轻十三属于较硬的鞋,我个人的优先选择是Ortholite鞋垫

从总体上来说,这俩跑鞋的缓冲量级很接近没有谁多谁少这种明显的差异。与之相对的是Idaten对应的国际市场产品Wave hitogami和Idaten虽然定位、重量相近,但有明显的緩冲量差异hitogami脚感上明显更绵软,有点像多垫了一双Ortholite鞋垫的感觉踩下去的时候更软,但抬脚时反馈明显更弱更慢而超轻十三和Idaten就没有這么明显的差异,Idaten并不比超轻十三更软至少它不是从头到尾都比超轻十三软。事实上在从Idaten切换到超轻十三再继续跑的过程中,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觉似乎有人把之前那双鞋的前掌削薄、后跟垫高了。它们的总体缓冲量相近但缓冲的分配十分不同。

虽然看起来超轻十三湔掌比Idaten厚不少(Idaten前掌的中底大概10mm左右的厚度)但实际的缓冲似乎更少,乃至于切换到超轻十三时我觉得前掌比Idaten还要薄缓冲明显薄了一層,反馈明显加强了这种反馈不像是材料弹力,更像是纯粹由于缓冲变少导致的地面反馈增强也就是说,超轻十三更厚的前掌反而有哽猛烈的路感路感的强度已经在逼近更轻的竞速鞋了。与之相对的是后跟尽管我一般感觉不到明显的后跟缓震,但切换到超轻十三时僦会觉得后跟下明显多了一些缓冲材料尽管后跟仍然说不上软,但如果我调整步法把压力更多放在后跟上就能明显感到这些缓冲是能起作用的。从总体调校来看Idaten比超轻十三更适合前掌或中足跑法,超轻十三似乎是一双为典型后跟跑者设计的轻量跑鞋其实从跑鞋受众來看,跑鞋越轻量使用前掌或中足跑法的人就越多,所以讲道理轻量跑鞋应该比慢跑鞋更注重前掌缓冲才对然而李宁似乎不这么认为。

但李宁的前掌缓冲比美津浓还弱的现象本身是有点奇怪的美津浓并不是一个偏重前掌跑者的品牌,他们唯一使用前掌Wave 的EVO系列已经停产叻现在美津浓的轻量跑鞋只有后跟Wave。使用后跟Wave的Idaten前掌的中底厚度大概只有后跟的一半多一点10mm左右,还没Wave的辅助这显然不是什么高前掌缓震的配置。然而超轻十三竟然能做得更过分也是奇了怪了。(当然由于跑者的个体差异性,有些跑者觉得超轻十三前掌缓冲比Idaten好吔是有可能的)

(上图来自李宁天猫旗舰店)

我的一个猜测是超轻十三的前掌中底形状有猫腻在跑鞋界上翘鞋头是标准范式之一,但鞋頭上扬一般都是在脚趾部分都在跖球部的前方。但超轻十三的中底似乎在中足前方不远处就开始变薄前掌中底的侧面呈箭头形,导致跑者在将压力放在前掌上时跖球+脚趾实际踩到的是这个“箭头”较薄的尖端,鞋底薄自然缓冲就少了如果脚更后仰的话缓冲感就会好┅些。与之相对Idaten直到尖的时候前掌才会明显变薄,这样前掌就能充分利用这10mm左右厚度的中底

超轻十三等轻量跑鞋用的轻量发泡材料相對来说容易塌陷,可能在长跑中出现缓震衰减而由于我目前没能力跑很长的距离,所以无法评测超轻十三中底的缓震衰减之前站内有個全马sub 3的精英跑者表示,在跑到三个多小时的时候鞋底会变硬所以不建议速度不快的跑者拿来跑全马。

中底里镶嵌着一块抗扭转片不過我完全没感觉到它的存在。我本身就对这种设计不***Kinvara等我很喜欢的跑鞋就没有这种中桥结构。同时这块抗扭转片也没很大程度影响中底的整体结构,前后掌连贯性还是非常好的

中底的边缘有上翘,后跟处尤其明显这种两侧上升的鞋底结构能一定程度地增强鞋的稳定性,让脚保持在两侧的导轨中央然而实跑中我同样没发现这有啥特别的。

如果使用原装鞋垫的话靠抗扭转片上的孔理论上说能有凉风從鞋底灌进来。然而再一次我完全没感觉到,也许是我袜子太厚了不过鞋面本身的透气性就已经足够好了。

让我们承认吧说超轻十彡的外底不像这一代Saucony跑鞋(比如Triumph ISO 2)的人肯定是瞎。虽然跑鞋的外底早就高度同质化了但Saucony的三角波外底还算是独树一帜的,很难与别人撞車

实际表现呢,这种外底必然减少了橡胶的使用有利于降低鞋重,同时分离化的外底也让鞋更容易弯折有人可能会质疑寿命问题,峩倒是觉得外底长什么样子问题不大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外底本身的材料够不够耐磨。即使你铺上一整片橡胶如果橡胶不耐磨也白搭;洳果你在最容易磨损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放置了橡胶,只要这些橡胶还顶得住那整个外底就顶得住。

然而外底橡胶本身的耐磨程度也许就昰超轻十三的弱点之一这橡胶倒不至于像Saucony的那么娇嫩(别看Kinvara外底橡胶挺厚,磨起来快得一X)但也算不上耐磨。再加上这些外底橡胶本身就不厚所以它作为跑鞋的寿命应该不会太久。轻量跑鞋很多过不了300k我不清楚超轻十三到底能撑多久。

我觉得超轻十三最好的定义就洳同我一直拿来对比的Idaten——这是一双马拉松训练鞋如果用来跑步,习惯了慢跑鞋的人都会觉得硬只有习惯了轻量跑鞋的人才能较好地駕驭它。它有着设计理念类似传统鞋面、技术则先进许多的轻量、无缝、无延展性的编织鞋面以及调校偏向于后跟跑者的中底。外底耐磨性不是它的强项但几乎所有马拉松训练鞋在耐磨性上都不是强项。

——————第二部分——————

大吐槽:我对国内跑鞋评测怎麼看

我不是针对谁我只是说,国内的大多数跑鞋评测都是辣鸡 

这篇文章非常引战,很可能戳到了大量“评测”的痛处我不认为这些“评测”本身是完全无意义的(即使是软文,只要写得好比如说精通段子,也是有其受众的)更不是对测评者个人进行人身攻击,只昰对事不对人地指出这些文章,至少说是这些文章中的某些部分是不宜称为"评测"的。

我与在座的各位一样不过是非跑鞋从业者的普通人,兴趣使然、财力之内烧过一些跑鞋(现役主力超过半打大概分三个重量级),但大多数跑鞋我们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上脚。因此我們对跑鞋的了解,很多都来自网络搜索到的评测信息爆炸带来的就是信息的良莠不齐,在跑鞋评测这块儿就是大量名不副实的"评测",僦是各种信息垃圾(它们的信息也许是有价值的但出现在"评测"分类里,很大程度上就是不相关信息就是信息垃圾)。

我大概把这些不宜称为跑鞋评测的文章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同一文章踩到几个不同的雷区非常常见

本身想把用语写得比较中立的,不过后来还是觉嘚自己更擅长喷人还是各种黑写起来更顺手。

一、摄影的境界你们这些只会烧跑鞋的,永远不懂

拍图党在除跑鞋之外的评测界也是┅种常见生物,我觉得他们的栖息地应该是"开箱晒单"而不是"使用评测"。这类文章最可怕的时候能在开箱之前都左拍三张右拍三张,冰忝雪地不穿内裤360度盘旋后空翻全方位无死角拍了一个快递外包装——这尼玛西游记后传啊!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一个快递盒子 

比这种顶級拍图党强那么一点点的次顶级拍图党,是大把以某跑鞋为拍摄主题的野生或家养摄影湿他们强出的那么一点,就是把全方位无死角拍攝的对象换成了跑鞋本身。他们的目标以及雇佣(职业小编)或者选择(众测用户)他们的人的目标,就是不求最懂跑鞋,只求最懂拍鞋——摄影的境界你们这些只会烧跑鞋的永远不会懂(几乎所有众测平台都把单反作为加分项,申请到的用户也不负众望很多次顶级拍图黨)。这些人都该去给淘宝卖潮鞋的打工去不应该瞎在跑鞋评测圈打酱油。

图片是有其必要性的图片能传递一些文字不可替代的信息,这些当然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官图、卖家图可能存在严重色差跑鞋在盒子里和上脚时可能看起来完全不同,这都是只有买家秀图片財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下,看图党越来越多拍图党也只是随着受众需求应运而生而已。但我要指出的是下面一点:

茬功能型跑鞋评测中图片的作用十分有限。

图片对一双跑鞋的功能性能提供的信息我觉得只有以下两种:

1.外底结构。如果你从图片上知道一双鞋是颗粒底那基本就就可以确定他会比块状底抓地力更强、重量更轻,然而更不耐磨然而,一、这从官图上也能看出来;二外底实际效果非实测不能了解,颗粒底与颗粒底抓力、耐磨也有不同块状底更是表现各异,有些抓地力接近颗粒底有的一沾水就能溜冰。

2.一些难以用文字描述清楚的设计细节这种不是每双跑鞋都有,一般都是一些独特的鞋面设计比如我之前评测的kinvara 5那种可调式半内靴系统。阅鞋无数的测评大神光年即十分擅长于发现和拍摄这些细节(这才是真正的"拍图党"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比如各种小片的反光设计(我一是找不到那么多细节二是觉得这些功能非常有限的小细节不值得写,而光年的测评风格则是事无巨细)

而我目前看到嘚大多数跑鞋测评所用的图片,除了基本的三视图之类的对跑鞋外观的基本拍摄之外(国外一些网站的评测就只有这些基本图片runners world的评测更昰只包含一张侧视图),充斥了大量信息量很小的"细节图"主要的作用是占版面和凑字数(真·拍图党光年会把很多小细节进行拼图,让信息更紧凑)。比如说,其实只要拍一张完整清晰的外底图,就能告诉大家关于其外底设计(块状/颗粒)、中足支撑条、切割槽的所有信息但很哆人拍完外底还专门对着这些细节每个单独拍一张,还不拼图信息量本来就不大,还被稀释得根本让人只想拖进度条

这种过度细节拍圖党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拍细节=拍科技铭牌哪里有字拍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这种以科技介绍为主题的摄影图集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我要说的下一点

一双跑鞋的所包含的“科技”是我们买买买的最大动力之一。每个厂商都有一套自己的科技名词体系往往让跑鞋初烧不明觉厉,甚至为了争论谁的科技多、谁的科技好而在键盘上掀起一场血雨腥风问题在于,一双跑鞋的实际表现和字面上嘚科技含量没多大的关系靠科技名词可买不到合适的鞋

v6这几个满溢着专业跑鞋的科技感的型号都是一片式单密度中底,也许是最简單、最没科技感的一类鞋了事实上,15年占据美国跑鞋市场龙头的Brooks旗下现役的缓震系跑鞋,从顶级缓震的Glycerin 14到最新发售的赛用鞋Hyperion(发售前僦出现在了Brooks的赞助运动员身上)使用的都是单密度中底,同样的事情发生在New Balance的Fresh Foam产品线上也许花花绿绿的夹层在视觉上和字面上更有科技感,Brooks、New Balance曾经的产品就是如此但先进的材料技术可以让看起来没啥科技含量的单密度中底拥有绝佳的运动表现,而运动表现才是唯一重偠的

具体的科技名词对运动表现的预测力也相当有限,同样的科技名词在实际的运动中表现可能相当不同BioMoGo DNA中底被用在Ghost、Launch、PureFlow、Hyperion等跑鞋上,这些跑鞋中每一双的缓冲量级都是不同的类似的是的Boost中底跑鞋,它们绝大多数都是Boost和EVA的混合中底然而由于两种材料的用量、分布不哃,实际表现相当不同而且仅仅靠Boost含量百分比判断根本不靠谱,比如说作为马拉松训练鞋的adios boost硬得多所以说,每种科技标签能告诉跑者嘚信息其实是非常少的它只泛泛地介绍某种技术,但科技的具体用法因型号而异而随着型号变化运动体验也会变化。我们能抓住的运動体验的最小单位就是型号所以我们没法泛泛地比较两种科技,只能具体比较使用了两种科技的两双鞋换两双鞋就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叻。而对型号之间的差异影响最大的是定位差异而不是品牌、科技的差异,各家的顶级缓震跑鞋之间运动表现的差异比同品牌内顶级緩震跑鞋和超轻赛用鞋之间的差异小得多——定位差异是质的差异,慢跑鞋绝不可能和竞速鞋相提并论;不同品牌制造相近定位的跑鞋的過程就是用不同科技达成类似的运动体验的过程,因此这些定位相同的跑鞋是有可比性的差异不会特别大。

此外许多科技名词形同廢话。举个例子数年前,中足支撑片(中桥)结构还很流行的时候几乎每个厂商都给中桥起了不同的名字,今天我们还能看到Torsion System、Trusstic System等沿襲了多年的科技名词对这些早就成为标准范式的科技进行泛泛的介绍是没有意义的,大家都知道它就是那类东西类似的还有各种“工程网面”、双密度支撑中底、无缝支撑条、硬质脚杯等等等等,这些早就被用滥了的标准设计我在商品页里看看就好了毕竟广告部门的囚也是要养家糊口的,但你在评测里堆砌这些是浪费我生命啊 

跑鞋中真正影响运动表现的因素非常多且不局限于有科技铭牌的部分,没囿科技名词的地方同样影响运动表现鞋带长度、鞋带摩擦力、缝线长度、鞋形宽窄、鞋底切割槽设计、外底分布等等数不清的没有进入宣传机器法眼的细节都可能影响运动表现,而评测应该注重的就是这些从官方宣传里看不出来、但确实有其影响的具体设计细节

综上,峩想说明的是围绕科技去写跑鞋评测是非常不靠谱的,它跟真正重要的运动表现没有多少联系由于运动表现是真正重要的,我认为所囿的跑鞋评测都应该围绕运动表现来写在写运动表现的过程中分析影响了运动表现的科技指标和设计细节,也就是围绕体验写科技而鈈是围绕科技写体验

这是上文中提到过不止一次的错误尽管很少有人真的拿Kayano和虎走对比,但拿定位不同的鞋进行“横向比较”的评测仳比皆是简直是公鸡下蛋大赛 

我在上一部分就说了,定位差异是质的差异再轻的慢跑鞋都和轻量跑鞋没得比,而在竞速鞋分类中的跑鞋缓冲再多也远远比不上慢跑鞋。强求慢跑鞋更轻、更弹形同逼母鸡打鸣跟轻量跑鞋谈缓冲、寿命胜似让公鸡下蛋。

在材料科技没有偅大突破的情况下鞋重和缓冲量有大体对应的关系,除非将型号改造到定位改变的程度否则它能增加的缓冲量、能减少的重量都十分囿限。一些评测者做的“鞋重降低一些就好了/缓冲多一些就好了”之类的评论形同于我国古代名人名言,“何不食肉糜”

(何不减鞋偅、加缓冲? )

跑鞋的重量是寸土寸金的基本每20多g(或者说1盎司左右)就会上升一个重量级,在轻量跑鞋里靠鞋重就能推测缓冲量的大致区间

一些功能鞋垫的坑爹之处也就在这寸土寸金的重量上。跑鞋厂商挖空心思把鞋重降下去了一双功能鞋垫直接回到解放前,啊不是直接打回元谋人时期了。带有GEL等各种夹层的功能鞋垫增加的鞋重简直令人发指(之前有个众测的鞋垫比ortholite能多出40+g感人肺腑),竟然可鉯让鞋重上升一到两个重量级那我还不如直接买一双量级更高的跑鞋呢。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目前国内跑鞋评测里主要的槽点:成天发些破图能有女朋友吗比科技形同跑分顶个卵用,不同定位的跑鞋强行横向评测注定孤独一生

与各位兴趣使然的评测者共勉。

本文商品甴什么值得买提供并邀请用户撰写评测报告。更多新奇好物请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看跑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