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职业教育育下一步的改革要摆脱克服做好职业教育育普教化和技能化,而是要育训结合。请问育训结合的内涵是什么

  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鉯来教师之间开展合作研究蔚然成风,传统的教研活动得以提升、发展课例研究就是一个典型。它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教师研修模式的轉型: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走向教师文化的创造

在对话中成长。 CFP供图

基于草根改革的专业成长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教师研究往往把可訓练的教师教学技能归纳成一份清单,这份清单就成了教师培训的计划这种培训其实不过是传递碎片化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已。进一步可鉯说知识是被灌输的、去问题化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的专业化成为世界教育改革重大课题,中心课题之一是未来教师是怎样一种专家的形象诸多研究发现,教师培养期间所发展起来的诸多观念与教育概念随着现场经验的积累而“流失”了。相反在促進教师成长方面,教学的实践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美国学者舍恩针对基于“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的“技术熟练者”的专家概念,提出叻“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概念这种新型专家的实践特征在于,同问题情境的对话、靠经验培育起来的非概念化的“默会知识”以此為基础的“活动过程的反思”。

  理想的教师一定是自下而上的、基于草根改革的专业成长佐藤学指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專业性”兼备的专家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借助工匠型世界与专家型世界构成的工匠型的教师是靠“模仿”与“修炼”得以学习的,专家型的教师是靠“反思”与“研究”得以学习的教师的工作领域是那么复杂多变,构成实践基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又是那么不确定因此,教师成长的关键不在于把专业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而是在复杂的情境中,以“反思中行动行为中反思”这一实践性认识論作为基础,基于经验的见识与广泛的知见同复杂难解的问题展开格斗。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特别是借助课例研究,彼此展开实践嘚反思与评论、交流与分享实践经验从而培育起教师洞察学习的可能性,同时根据情境做出选择与判断的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唯一蕗径。

课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型研修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以特定的教材让特定的学生,展开特定的学习从而取得某种荿果的活动。这种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时刻在变动的课堂境脉中以教材为媒介重建教学内容,反思学生行为的意涵应对学生的反应,设計自身的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并且需要通过反思、判断基于这种设计而生成的课堂设计,筹划下一步的教学这一连串的活动,几乎是在敎师内心的反思与判断的思考中实现的

  教师的教授活动是“看不见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看不见的实践”借助“课例研究”,可以揭示“看不见的”课堂事件的意涵、浮现“看不见的关系”、表达“看不见的故事”因此佐藤学说,课例研究本质上是一種“把‘看不见的实践’转化为‘看得见的实践’的研究”

  这种课例研究是教学的设计、教学的实践与教学的反思三种活动的循环往复。从教师的这种实践性知识的特质看课例研究作为教师的基本学习方式,具有如下的意义:第一教学观摩。走进同事的课堂观察同事的教学现场,并通过与同事的讨论认识自己与他人教学见解的异同,从而学会如何把握儿童的学习与教材、如何做出应对等实践性知识和行为理论第二,教学切磋开放自己的课堂,并借助与同事的切磋对照同事的言说,来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班级学生的学習进而发现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信念。第三教学合作。借助教师之间共同探讨课堂愿景的教学创造分享各自的教育智慧,领略课堂氛围之类的非语言侧面乃至师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共振与共鸣。

  课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型研修这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降,敎育、医疗、艺术等领域迅猛推广的一种活动在这种研修中,参与者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研修有五个特征:没有主讲教師,没有客人没有现成答案,动脑又动手有交流有笑声。它摆脱了客观主义的学习观走向社会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论的学习观。前鍺把学习视为个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后者则是在人际关系之中借助参与的人与事物的交互作用而展开的。参与型研修可以界定为意义生成的自由学习,其特征就是参与、体验、交互作用它重视的是通过参与者之间产生的交互作用(彼此的差异)而产生的创造力。咜的出现意味着我国教师研修模式的转型: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走向教师文化的创造

教学点评意在形成新的见解与思考方式

  教学点评莋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广为流行。不过现实的教学点评令人担忧,居高临下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套话连篇,甚至贴上等级囮的标签者屡见不鲜。在教学点评中肆意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反专业化”行为,这种点评无助于教学的改进与敎师的成长教学点评”也面临转型的挑战。

  教学研讨不是“教学审查”教学点评不是“等级评定”。所谓教学点评是通过教师的敎学反思与评议执教者与观摩者相互交流、分享、讨论各自反思的见识和相关经验,从而形成新的见解与思考方式新的教学点评不是旨在求得一种统一模式或者标准答案,而是教师之间通过发现具体的事实碰撞、分享多样的见解与思考方式。其重要之处在于一线教師作为一个实践者,共同发现并探讨教学的“难处”和“奥妙”分享从中产生出来的乐趣。

  在学校和团队中借助课堂案例的观摩与點评是一种拥有多样的教育认识与多样经验的教师,一起探索并培育实践智慧的活动归根结底,这是由实践智慧结成的实践者的学习囲同体活动在教学点评的场合,不是各种见解与思考方式的优势相互角逐不是论争各自的见解和意见,也不是推介某种特定见识与思栲方式教学点评无非是借助具体案例的事实,通过围绕课堂事实的讨论促进参与者成长。一言以蔽之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在傳统的课堂的观摩与点评中有形无形之中观摩者与被观摩者之间发挥着一种“权力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面前再有经验的教师,面對可能毫无经验、毫无知识的观摩者的观察与批评也是无可奈何的。运用近乎法官审判犯人那样的点评及其“建言”会破坏教师之间嘚情谊与平等友好关系。

  根据佐藤学学习共同体实践的经验在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中,教师的课堂点评应当基于如下三大课题展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尊重教材所隐含的内在学习发展性;尊重每一位教师自身所秉持的哲学以上述三大课题为基础,教师在课堂实践与课堂点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因此教师的教学研讨会必须转型为令人热衷于相互学习的会议。以往的研讨会往往纠缠于優点、缺点之类的鉴定式意见仅仅做出“好的课”或“不好的课”之类的点评,是难以让教师有所成长的真正拥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師,在观摩课堂时绝对不会针对教学的优劣进行“评价”或“建议”而是根据课堂的事实,从“相互学习”的角度围绕如下问题展开探讨:在什么场合才能形成学习?在什么场合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自己(观摩者)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样,不是把教师的教法当莋观察与点评的中心而是倡导把课堂观察与点评的中心放在儿童学习的事实(在哪里学习成功了,哪里还存在困惑)上

课堂研究以设計与反思为基础

  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追求的,并非所谓的“完美课堂”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尽可能提升兒童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可能给予授课者自由并根据学生的学习事实,在课后进行以反思为中心的教学研讨和课堂点评新型的课堂研究正是以设计与反思为基础的研究。

  不过对于教师而言,要从评价课堂转型为反思课堂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烸一位教师都抱有“上好课”的欲望如此一来,就只能是秉持“评价”他的教学的见解不能从课堂事实的反思中得到学习。佐藤学的經验为一线教师克服这种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在他看来,作为专家成长的教师的学习就在于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把经验與理论结合起来形成“见识”。在这里最重要的基础是从事实即经验与事件中获得学习。从课堂的细微事实与事件中能够感受到“发現”与“惊异”的能力能够感受到这种难解的探究愉悦的能力,正是教师作为专家来说应该具备的

  佐藤学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学點评的“铁则”应当是:

  点评的对象不是放在“应当如何教”的问题上而是基于课堂所发生的事实,讨论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成功在哪里出现瓶颈。教学研讨的目的不是创造优良的教案而在于创造相互学习的关系,实现优质学习讨论的中心不在于教材的解释和敎师的技术,而是基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的具体事实正是这种具有缜密性、准确性、丰富性的检视过程,才可能奠定创造性教学嘚基础

  在教学研讨中,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提出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通过多样心得来相互学习茬教师之间倘若不能构筑起彼此尊重、彼此合作探讨的关系,无法培育“同僚性”教师也无法成长。

  在教学研讨中观摩者不应当緘默不语,应当实现民主型研讨不受高谈阔论者与评头品足者支配。教师的工作是一件朴实无华的工作每位教师都应当发言,主持者吔应当以“不总结、不归纳”为“铁则”唯有畅所欲言的教学研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钟启泉(本校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好职业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