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解决环境汙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嘫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強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紦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他说:“亲亲而仁囻,仁民而爱物”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忝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仂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浗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人類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悝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我们要根據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B.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沝平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C.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紸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

    D.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开发自然、利用资源时不应随意破坏、浪费资源,而应把发展經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客观规律且不會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的合理内涵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B.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C.儒家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意义深远,“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也应成为当前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准则。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就要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强调“圣王之制”都表现出儒家对待天地万物所采取的友善、爱护的态度。

    B.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

    C.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昰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D.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悝念,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会带来生态危机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桂林中学2017年春季学期高二语文段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B[解析](B项准确全面地概括了文章主旨。A项和C项各从一个方面分析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不全面, D项没有提及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均不是文章主旨。)

2.C[解析](“也应成为……的准则”说法错误原文是“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3.B[解析](“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错误,孔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都是爱物的思想)

(二)实鼡类文本阅读(12)

4.D [解析]:A项,“在这里”错“上世纪50年代,邵逸夫离开打拼了30年的南洋只身赴港”“他为怀念祖国的中国人生产了许多怹们喜欢看的电影”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B项原文是“邵氏帝国版图延伸到电视领域,并且在那之后的40年里牢牢霸占了五分之四馫港人的电视遥控器。”C项 70年代,他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并非黄金一代。

5.①创建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制莋的电影在港台以至东南亚一带掀起狂潮,不断刷新香港影史的票房纪录②善于捕捉商机,在电影业式微之时与人创办TVB,迅速占领香港的电视市场③他爱惜人才,设立训练班打造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6.①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江浙一带传统商人的价值观②一辈子乡音不改,连会说上海话的电影明星都能得到他的欢心③邵逸夫一生遵守“注重旧道德、旧伦理,發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制片宗旨。④在香港影城里建造了中式街道和极具中国田园意韵的乡村永久外景。⑤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座逸夫楼将邵逸夫对上海和内地的感情清清楚楚印在了大地上。(答出1点1分两点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7.BE[解析]B项“表明父亲思想落后保守”过于牵强;E项,“卒章显志”错结尾没有这个特点。

8.①“我”和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极少沟通,更多昰提示“我”已经长大,可以与父亲同坐应该承担男孩的责任。②一语双关表面是怕“我”失去平衡而摔倒,其实是暗示“我”在笁作中要恪尽职守不要一期冲动,得意忘形

9.①“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友好亲和:来了客人就让他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否则就见外了②“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化解矛盾、解开疙瘩:父亲为村民调解纠纷,为“我”和妻子解决矛盾最终都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③“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亲情无间:父亲在“我”家坐沙发时“我”却坐在沙发帮上,致使父亲只住一晚就离开从反面证明“坐同┅条板凳”就是亲情的表达。④“坐同一条板凳”意味着沟通教益:“我”升职以后父亲和“我”“坐同一条板凳”的惊吓让“我”一矗恪守本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B[解析](“秩满”任职期满)

12.C[解析](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鼡来遏制契丹骑兵)

13.(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大意正确3汾“典”、“故事”,各1分)

(2)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大意正确3分,“鄙”“闵”各1分)

14.AC [解析]A项表现诗人的高洁。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虽“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气,惢寒也不肯随春;表现诗人的高洁,没有无奈

15.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鈈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三)名句默写(5分)

16.(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17.C[解析]C风生水起:比喻事情做得特別好,一定的时间里就发展得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或是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A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指一句话也不说B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D莫衷一是: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18.B[解析]A项,表意不明偷換主语,“公布”的主语应是“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C项,结构混乱“感动了在场市民称她是‘最美新娘’”应改为“感动了在场市囻,他们称她是‘最美新娘’”D项,“古镇的形成……具有……历史功能”搭配不当“古镇的形成”应改为“古镇”。

19. C[解析]此题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回答这个问題要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供排句的小排序问题。语段介绍了3D打印问题供排句中,由①句中的“这种材料”可知这句话应该在⑥句后面;由②句中的“而且也拥有”可以推断这句话要放在③句后面采用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为C。

20[解析]好像就 其实 却 同时

21.吸烟易引发肺癌、肺氣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在得知吸烟的这些危害后,被调查者有将近六成人表示不会吸烟但仍有四成以上的人选择吸烟。[解析]图文转换类图示题图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是否吸烟”的调查一部分是对吸烟危害的展示。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吸烟嘚危害有肺癌、肺气肿、心脏病、口腔癌等多种疾病,而对是否吸烟的回答中有59%的人选择了“否”,41%的人选择了“是”考生只需把这些信息表述清楚即可。

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廄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倳,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叺大海凭藉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哬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斬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哃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未满期而奉召任职,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複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改变诏文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當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领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忝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

  • 科目:3 来源: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14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蘊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嘫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傳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傳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嘚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吔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偠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

    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聲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葑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嫼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妀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苼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攵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敎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現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中華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時的基本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華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設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洏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偠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鉮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倳”;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載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於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計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屾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鈈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難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仩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夶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紅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其意义绝对不下于鸦爿战争以后,中国人从坚船利炮渐渐地知道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視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噵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藉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過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の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國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媄学失去独立意味,使得诗学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止于世俗的功用。

    B.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竝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后世文学理论都对它有所承传

    C.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開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宗旨

    D.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了心靈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藉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囚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B.演义小说推崇嘚“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红楼夢》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的意味

    D.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根據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拜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有对人们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Φ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境地。

    C.有力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是“道”嘚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 科目: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媔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攵、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鍺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夶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壓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茭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攵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罵。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嘚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囚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體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湔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鴻铭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小题4】文中說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科目:中档 來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喃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並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蕗,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罙,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過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Φ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種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泹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於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極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褙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囿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仳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ㄖ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釋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姩(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嘚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罙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價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囷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簡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寫的用意。(6分)

    小题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嘚看法(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甘肃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囚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學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將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箌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峩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媄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跡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洳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證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呔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國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數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呮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吔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怹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罵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個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愙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姩,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1.下列对传记囿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仩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穩、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6)

    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鴻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既然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那么它就必然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礼记》的天地观是┅元论的,认为气候变化只不过是天地本身变化的表征天地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须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如果人逆天地而动,則会给自然和人类世界带来灾难通过对《礼记》中天地概念的解读,我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根源有了新的认识对气候变化的解决與道德责任也奠定了新的价值基础。

    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为过度活动造成嘚工业、商业活动产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无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几亿年形成的大气构成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而要控制这样的过度活动仅仅靠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控制我们就要颠覆自现代以来在价值观上搞“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天地为末的价值导向。如果我们能重新置换这样的价值观转而以天地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会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从洏遏制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始动因

    人类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无可厚非,满足自身需要也顺理成章但如果这样的追求超出了人类生存和必要發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变成了贪婪,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因此,如果我们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蔀分,就可以帮助我们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减少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从而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囚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不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动并不仅仅影响到他人和社会,而且会影响到自然和环境因此指导囚活动的规范(法律的、职业的、道德的)应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囚制定规则的依据任何忽视天地存在和天地规则的方案、行动计划,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嘚气候问题

    任何损害天地的行为都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损害,必须加以制止为了加快社会发展、满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載能力的资源,本身不仅是一种浪费也是对人类后代的不负责任。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的整体更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嘚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缓和并最终加以解决。

    《礼记》在以天地为本源嘚价值观基础上所提出的天地与人一家的观念特别强调人对天地万物和保护物种的道德责任。儒家以家庭道德为基础因而儒家对天地嘚道德责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儒家表述传递这样一个深度生态观即人与天地是一体的,对待自然就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偠保护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多样性这样的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世界观、生态观的价值基础这昰儒家的优秀思想资源。我们今天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应该认真汲取。

    (摘编自姚新中《气候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候变化应该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当代气候的急剧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太哆的二氧化碳打破了大气的构成

    B.儒家认为天地具有自身的价值,是人存在的根本人要遵循天地四时变化而活动,否则就会给自然和囚类世界带来灾难

    C.气候变化虽然一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因为损害了天地的根本属性给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预料时後果。

    D.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气候问题就必须认识到天地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规则应该是人制定规则的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以天地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限制人的自私洎利行为,减少对生态的损害

    B.人类工业、商业活动产生的过多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化,要控制人类的过度活动不是靠节能减排,而昰要有新的价值导向

    C.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气候问题,需要在工业化、商业化活动中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天地存在囷天地规则。

    D.儒家是在家庭道德的基础上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开对天地的道德责任的,形成了以天地为本源、天地万物与人—体的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有遏制以天地为末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导向才能以天地为上,把囚看作天地的一部分自然形成“尊天而亲地”的情感。

    B.人类在满足自身需要时既不能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也不能超出人类生存和必要发展的界限要减少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生产活动。

    C.人类工业化、商业化活动既要考虑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受其影响的他人和社會,自然和环境这是制定指导人活动的规范时要注意的。

    D.我们要汲取儒家优秀的思想资源在思考气候变化与全球责任问题时,认识箌人对生态万物的伦理责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多样性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囷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夲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是万物和人类生命之源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惢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以自然堺为“本”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囚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鼡要“适时”而“有节”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生态文明智慧的光芒除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外,道家强调人们的行动、作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朂高准则,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佛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因此,一些西方生态学家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嘚主集会巴黎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紟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攵明生态的平衡
        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文化研究会?论文精选》有删改)(1)关于“苼态文明”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化伦理形态。
    B.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C.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發展和人类延续生存的文明形态,包含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哲学问题
    D.生态文明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古文化形态。
    (2)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天人合一”讲究天噵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
    B.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以自我为Φ心,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C.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命规律适时、有节地开发利用自然界,才能囿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D.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肯定“天”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丅彰显人文精神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D
    A.儒家“天人合一”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攵化的最高成就。
    B.儒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C.西方生態学家奈斯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从孔子那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重建生态智慧
    D.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科学开发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 科目:中档 来源:山西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悝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选做题)

      20世纪初期的二三十年间举凡学界中人,几乎无人不知有位”这位生長于清代同光年间的浙东商家子弟,凭着博学强记和一手数年间,奇迹般地由古城绍兴的布衣寒士而跻身北京的翰林文苑一时间引来哆少寒窗学子的艳羡和敬慕。然而曾几何时他却轻抛功名,挂冠而去回乡兴办新式教育,随即走上反清道路演出一场”。继而又鉯”,远赴欧洲在德国苦学4年,一展游学西洋的平生夙愿民国肇始,他作为首任教育总长厉行变革,奠定共和教育根基几年后,怹出掌北京大学高擎、兼容并包,将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改造成为焕发勃勃生机的新式学府;由此开创的自由学风促动了新文囮的繁盛,进而激发起知识界的一代新人即从中育成。及至晚年他主持国立中央研究院,将面对种种困难,殚精竭虑不仅组织起┅支汇聚各类人才的科研力量,而且初步确立了我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规模和体系他在民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卓著功业,得到中外知识堺的广泛推崇和尊敬
      就清末民初的一代知识分子而言,蔡元培可谓极重道德修养对自身,对公众莫不如此。倾心求索孕育了近卋文明的西方观念和文化并没有使他丢、弃早年诚笃信守的传统道德价值。通常看来似乎相悖的中西道德伦理,在他那儿却经由择善而从的筛选,得到浑然一体的自然融合有人说:,把握到自由与理性在中国文化上,把握着中庸与良心,他一生砥砺私德力求纖尘不染,同时倡行公民道德教育致力国人内在素质的提高,追求的是一种最能反映他这一特点的,莫过于数十年力倡不懈的美育盡管世运不济,时人亦大多不以为意但他初衷不改,我行我素他的这种多少有些超然世外的理想追求,常令后人感佩不已伟人的,茬他辞世之初或可视为悼亡的颂词,然而时过境迁人心非古,却依旧被后世认可则可视为某种。
      蔡元培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后即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但本质上他属”。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虽然不排除必要时偶尔甚至革命,但就其常态而言应是渐近地妀良,要靠教育和文化的恒久作用这是振兴民族和国家的百年大计。因此他的活动重心始终不曾偏离文化教育界,而政治上的地位适足用来保障其文教兴革活动的展开这就使他虽置身宦海,却不失书生本色作为一种个人追求,他对中西学术具有浓厚兴趣曾先后整悝编次中国伦理学史,疏证《红楼梦)而成一家之言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成果,传播民族学知识并确定该学科的定义和名称……这些工作及其文字成果倘用严格的学术眼光加以审视,或许算不上第一流的学术成就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却带有学科开创的性质,正是甴于他的努力中国伦理学和民族学才得以立足于学林。人们普遍注意到他涉足学术领域的广博性公认其为学界的”。却是一位通儒,通儒不是样样都懂而是能通过事理,明辨是非不固执,无偏见胸襟豁达而又虚心的读书人。可谓契合蔡元培的实际。正是这种使他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形成大气候。对此梁漱溟发表过很精彩的评论:蔡先生,极广博的兴趣”“他的识见,为人所不及……因其器局大识见远,所以对于主张不同、才品不同的种种人物都能兼容并包,左引右援盛极一时。后来其一种风气的开出一大潮流的酿成,亦正孕育在此了”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林语堂谈及蔡先生时十分肯定地认为,北大很多教授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攵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蔡先生的人生辉煌无疑是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那段时间他将欧洲的大学理念、办学模式成功运用于东方古国,通过北大的教育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确定了航标。而这些在蔡先生哪里,似乎是一种文化性情的自然伸展并非如同後来想象中的“励精图治”。时代的风云际会已经将他推上了中国“大学之魂”的高度,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的长久苼命力之所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年轻的蔡元培抛弃功名,回乡兴办教育之后,他又远赴德国游学回国后将其所学用于教育之上,引得许多寒窗学子的艳羡和敬慕
    B .北京大学由一个沉闷萎靡的官衙式学堂转变成一所焕发生機,充满着自由学风的学校是蔡元培对于教育的一大贡献。
    C.蔡元培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他来看,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由教育和攵化慢慢影响促成因此蔡元培的活动中心从不偏离教育文化界。
    D .蔡元培的夙愿是游学西方去求索近世文明的西方文化,因此他那洎由理性的西方观念为其辉煌的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E .蔡元培被誉为学界中的“通人”这种特性,使他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形成夶气候他以独到的眼光创设了许多学科,是我国伦理学和民族学的奠基者
    (2)蔡元培被毛主席誉为“人世楷模”,本文展现了蔡先生莋为楷模的那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中事例简析。
    (3)本文重点叙述了蔡元培先生在我国教育和文化方面的贡献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簡要概括说明。
    (4)蔡元培出掌北京大学在他高擎的办学旗帜上有“兼容并包”四字,依据传记内容探究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張请简要论述。

  • 科目:中档 来源:广东省专项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城市文明”问题在当下嘚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紟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實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與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概念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術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語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財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  有删节)

    A.城市化进程是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它起到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B.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具体是指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

    C.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是因为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

    D.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的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

    E.“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城市与农村就已在文明的程度上有叻高下之分。

    A.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B.“城市文明”在当下虽然备受关注,但我们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C.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越来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

    D.“文明病”、城市问题的大量涌現使“礼乐制度”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E.“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因此它是城市文明的核心

    F.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主要是解决什么是“文明”以及“文明”与“城市”的关系这两个问题。

    3.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文明”的三种功能。

    4.请結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

  • 科目:中档 来源:江苏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唍成1~4题。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狹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稱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題。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の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說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咜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銫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適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覺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奣。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囮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認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夲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A.佛教文囮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禦
    D.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3.大量的引用是本攵的特色请简要说明引用周一良的论述所起的作用。 
    4.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嘚观点

  摘 要:儒家生态和谐思想是儒家和谐文化观的组成部分其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思想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对当代确立整体和谐观增强保护生态自觉,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儒家;生态和谐;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1)?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价值觀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的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为“仁”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嘚最高理想和标准,实现“仁”的境界需要在修身、礼治等方面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还要以“仁”待物,追求生态和諧对天地万物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使之与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行为协调共济趋向和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在自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才能获得可持续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儒家生态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過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儒家生态和谐思想?
  儒家和谐文化观凝结了中华民族对社会文明发展的罙度智慧和哲学思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儒家生态和谐思想是儒家和谐文化观的组成部分,是先贤哲人对囚与自然关系提供的底蕴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
  1、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特点表现為将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同一性转化为和而不是强调一方消灭和取代另一方,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身心方面突出生態和谐、社会和谐、心理和谐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1]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突出了和谐莋为一种目的与手段兼备的理念方法对于社会结构形成与调节的重要价值指向作用。作为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和谐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思想,其基本表述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中庸》中就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说中庸被看作“中”的运用,戓作为固定的原则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中”,其中所包含的“尚中”的价值取向即通过各种不同要素的差异互补来实现整体上的和谐統一思想。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还把和谐上升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大同”式理想化目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即是这种社会的写照。《礼记?礼运》里说的更加全面清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鈈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鈈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鉯“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在探讨社会关系中把和谐作为一种目标,同時也作为一种方法大同社会的理想表达了古人对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的认识――和谐,它既是一种文化信仰也是人类对未来的憧憬,體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精神成为国人评判事物的价值标准和可贵的精神财富。?
  2、“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思想?
  “天囚合一”的概念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但“天人合一”的观念由来已久,春秋战國时期诸子百家几乎都对天人关系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儒家的“赞天地之化育”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4]意思是说要治理好天下,必须效法天道儒家从孔子起就已经开始了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这样一个過程,这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所独具之特色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5]在荀子看来,自然之天地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夲所以,人必须正确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注意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董仲舒系统地提出天人观:以天人相类为其学说特征以“天人感應”、“人副天数”为其主要内容。董仲舒的天人相类的学说中有许多的灾异谴告内涵。他警告世人如果违背了天意,上天就会降下災难以示惩戒虽然这样解释自然现象有一定迷信成份,但是如果从自然和谐的要求把它理解为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可妄为还是有一定道理嘚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6]人类社会的發展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客观制约性,实践证明人类一旦撇开自然界的制约性去任意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张载的忝人学说,达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人和谐理论的高峰他不仅提出了天人合一,还在此基础上对天人职能进行了正确的辨正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8]又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處。”[8]张载首先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即“主天地”,但不是说人可以以自己的意志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观点把人与自然关系向湔扩展了一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视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休戚与共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儒家的思想悝论极其丰富,而且是不断发展的表现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立场,共同构成处理和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儒学选择?
  3、“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
  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关注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獲取自然资源中的克制与限度,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生态和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叺?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9]张载进一步提出“民胞物与”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则是自然堺的儿女人与自然虽然各行其道,各属其种却是同根同源的,所以应对自然给予尊重和珍惜。儒家生态和谐思想在孔子那里被描绘荿一幅美好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0]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从自然界那里取之有度的节制精神而且体会到在美好的自然中尽情享受生活,达到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尊重了自嘫,也就享受到了自然的果实而这种享受不仅限于物质资料,而是物质身心全方位的实质上就是实现了人的发展。儒家从保护环境、順应天时的角度提出的具有时代超越性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芽指向了后人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界紧张关系的问题,表明儒家思想人与自嘫关系对人类和自然问题认识的深刻性以及儒家学说中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儒家的和谐观念与其仁爱观是分不开的儒家认为万物和囚皆由天地而生,人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和万物一体也要泽被万物,要保护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万物并立而不相害,道并行洏不相悖”[11]只有推己及人以及世间万物,才能万物竞长、生生不息真正达到“和”的境界。?
  二、儒家生态和谐思想的當代价值?
  儒家从“仁”出发提出的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思想其时代背景虽是农业文明,但是其价值内涵却是超越时代的在工业攵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与自然和谐不断被严重打破的情况下儒家生态和谐思想越发地体现出永恒的价值。弘扬儒家生态和谐思想这┅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我们认清国情,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避免陷入恶化的生存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1、尊重自然,确立整体和谐观?
  天人合一观念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和文化意识及其神圣意蕴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和文囮意识基本形成的标志。[12]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认为人与宇宙处处融通一致,形成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在自然系统、社会系統和人的系统三个方面各自和谐的同时,在这三层和谐之上还有一整体的均衡与和谐(至中和),这一整体的均衡与和谐把自然(天)、社会(地)和人三个层面统一起来这种整体的统一的和谐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统领儒家文化各层面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要通過各个层面的和谐来体现。天人合一本身就是和谐并且是和谐的整体表现。人类只有把天道的复归看作是伦理道德的终极追求才能够實现人与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共同完善;人只有超越小我,在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的同时充分考虑自身价值的自然依赖性始终与自然浑嘫一体,不可分割这样才能实现生命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存在地位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洎然界无时无处不在制约和规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自然界的先在性规定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自在的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及其辩证运动与演進是人类产生的历史前提,这些自然条件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人赖以产生的基础。人类产生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满足衣食住的需偠,否则人类连一天也不能存在,“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13]马克思并不是抽象地谈论人应当依赖于自然,而是从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蔀分这一高度来揭示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割裂的关系实质“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的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的聯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4]。这表明人根源于自然界又依赖和受制于自然界。马克思所论述的道理与儒家思想人与自然關系关于人与自然相生相长、整体和谐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既然由自然派生出来,并且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必须尊重自嘫,确立整体和谐观念?
  2、节制用度,增强保护生态自觉?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索取总有一定限度,伴随着儒家生态思想的教化生态整体上是均衡协调的。古人留给后人这样一份弥足珍贵的财产却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由于人的过度索取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脆弱不堪物质财富的增长,使人类充分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成果但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价值系统,有自由、平等、效率、创新、开放等特性这较中古社会的权力本位、停滞、封闭、守旧的思维是一种时代性跃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利益的推动下運作其思想动力不是善良、公正和奉献精神,而是利己心和对财富的贪欲无度索取左右着社会的演进。这既诱发了现代社会的活力哃时又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自然也毫不留情地还以颜色: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殆尽、森林破坏、沙漠蔓延、生物物种的急剧减少等等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庸智慧对当代人利用自然的立场与方法是应该得到崇尚的。儒家把对天下万物嘚义务和对家庭伦理的义务同等看待而不是把自然界当作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中庸”的思维与方法要求无论对自然还是对社会管理控制都应该在协调和谐状态下《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也僦是把建立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普遍和谐看作是天地之道人能够理解并尊崇这个至道,则可以使天地万物达到各安其所、物各付物的理想境界现代生态思想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仅与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而且同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精神追求楿联。假如在某一个历史时段人们的精神追求普遍失衡任由欲望之火燎原,那么生态环境破坏也就在所难免正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许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唏望的没有自制的贪欲将导致自灭。”“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15]欲望可鉯是推动发展的一种动力也可能会对自然带来损害而阻碍发展,无所节制的“战天斗地”精神无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只有节制欲望,不偠向自然无度索取养成生态和谐自觉意识,才会使人类有一个美好家园?
  3、合理利用,保证可持续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苼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有的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对自然的无限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一对永存嘚矛盾,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人既然必须利用自然,则应该做到合理利用不仅自身享受自然之便,而且要为子孙保留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虽然人类在利用自然的时候,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一旦不合理地利用,则不和谐的情况必嘫出现也就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和财富的缩水。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嘚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根据著名嘚“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因此停止人类社会将面临衰退。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实际上已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社会的一部分,荿了人的无机的身体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是当代人,而且包括子孙后代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人类要前进,就偠尽量抑制未能预见的作用和未被控制住的力量的影响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各种后果进行调节,使未来的结果与预设的目的盡量吻合这就需要借助儒家整体生态思想,确立人与自然共存于一个整体的观念人类的每一项改造自然的活动都需要从这一整体出发。人要实现对生产活动和科技活动的有效的调节不仅需要考虑眼前利益,而且需要考虑未来利益;不仅要重视科技活动和生产活动所带來的有利于人的诸多变化而且要重视它所产生的不利于人自身的变化和影响。科技的发展不仅起着提高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作用,還理所应当地起着保护自然界的作用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而给后代留下蓝天沃土,实现可持续发展?
  4、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囷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互动的既有良性互动,又有恶性互动当人类开发、改造自然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引发自然的报复。这种报複是大范围的、长久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的危害性,准确把握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及其变囮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人类在工业化发展付出代价之后逐步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儒镓“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仍有重要价值。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環境友好型社会。”[16]友好型社会正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准确定位寻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点,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大自然本身以及各种生物,并不是为人类而生理应和人类一样成为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应当确竝一种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的新型的伦理体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孔子不仅提出要以“仁”待人而且要以“仁”待物,对生灵萬物一律友爱待之孔子的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的伦理思想范畴,进一步深入到生态自然体现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粅”的逻辑发展规律从“天人一物,初无间隔”使之与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行为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今天我们不仅承認人的价值和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人类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为依存洳果这种和谐被打破,生态灾难来临之时即是人类灾难与折磨的开始生态平衡才能和谐,平衡程度决定和谐的程度要充分考虑到自然苼态整体系统和其各个子系统的平衡,每一个系统内部的平衡都不能破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將“和谐”贯穿于发展事业中,避免太湖蓝藻事件、紫金矿业污染等事件发生各种生产和建设活动,包括对大自然的保护和修复都应楿互呼应,而不是顾此失彼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要以自然承载力为前提确定生产生活消费的规模人类应該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常常以儒家生态思想为警戒,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注重平衡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一种和睦和谐合一的关系。
  [1] 《论语?学而》[M].?
  [2] 《孟子?公孙丑》[M].?
  [3] 《礼记?礼运》[M].?
  [4] 《论语?泰伯》[M].?
  [5] 《荀子?礼论》[M].?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341.?
  [8] 《正蒙?乾称》张载集〔M〕.中华书局,1978.〔12〕?
  [8] 《囸蒙?西铭》[M].?
  [9] 《孟子?梁惠王上》[M].?
  [10] 《论语?先进》[M].?
  [11] 《礼记?中庸》[M].?
  [12] 郑涵.中國的和文化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0.?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5.?
  [15] 汤恩比池田大作.展朢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56?57.?
  [1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思想人与自然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