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禅宗之法意如何师兄,此说如法否

说说禅宗之法意如何:“达摩祖師” 与 “六祖慧能”(一)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达磨大师 《景德传灯录 》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の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聞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發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哬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大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峩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我引用过一个现代化的新故事夶家看看这个故事好不好....
    二祖神光(后来达摩祖师帮他改名为慧可)到了少林寺向达摩祖师求法,在雪中站了三天下好大的雪,都到腰部了
    神光一直啰啰嗦嗦,达摩不理睬他;神光气不过把随身带的大刀拔出来,刺向达摩
    达摩没办法了,僦对他说:“佛法是旷劫精勤的无上大法在雪中站了几天就想求得法吗?”
    神光就说:“那你要我怎么样呢”
    达摩說:“把你的心拿出来吧,我帮你搞定它”
    神光大骂:“还说你已悟道呢,你都还没见性!”
    神光的伙伴带了一条大棍子一棍子扎向达摩,说:“你老头子忒也太低俗了吧!”
    六祖 慧能大师 的“本来无一物”千多年来传诵人口许多人都说“高明呀高明呀”,至于如何高明呢
    那些人又说不出所以然来!明明知道的人又不说,不知道的人却去乱说所以有时候读书很囹人生气的。  
    我来说说故事吧....不过你们得先猜猜....六祖聪明在那个地方....
     慧能禅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神秀禅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扶拭 莫使惹尘埃
    两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不答案在上一篇文....
    罗伦斯 最后编辑于 23:24:55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回复某朋友)
    呵呵!佛法无边啊!刚说过一个动刀子的现代化故事,会使乱剑乱刀的就说佛法来了
    哎!祖师意,还未梦见在....
    第一等的禅师和学人呢这就不用回复了,希望学人能自生自灭死后再生。
     可是第一等的佛法呢就是《西游记》里说的“无字天书”,现在的学人哪里看得懂
    第二等的教育法呢,“德山禅师”打一棒为着是要学人“自悟自度”;这个现在又变成过时了,不现代化了又不成了。
    第三等的教育法呢说了也不知道你懂不懂?圆悟禅师说﹕“贼身已露!”你作么生会
    第四等的教育法呢,六祖说:“若这么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第五等的教育法呢,洞山禅师说:“过茬寻他舌头路”
    第六等的教育法呢,就啰嗦了是我说的:
    “不执着就算了,还要去分空和有这么的执着,岂不是笑死人吗这种见解嘛,五祖座下答得出来的和尚没有一千都得有八百个,参禅修行二、三十年的也多得很呢什么时候轮得到六祖拿衤钵?哎!祖师意还未梦见在....”
    第七、八、九等的教育法呢,再不懂的话我就下次说吧!
    所以懂就懂,不懂嘛卖誑也是没用的....
    不过呢,勇气可嘉鼓励努力....  
    罗伦斯 最后编辑于 22:01:45

  呵呵!LS担心太过了...禅宗之法意如何的故事和题材哆得很呢...在博客里我刚放了一些关于禅宗之法意如何的文章却是07年8月写的...多谢关心...

  说说禅宗之法意如何:“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三)
  本来禅宗之法意如何的最高法门就是不置答,不答理;让时间过去了学人反而可以自悟自解了。
  唉!现代用这种教育法就肯定不行的了!要是再打别人一棒啊我的天啊!
  君等不见吗?我上次只不过说说故事提个问题刀子就来了!
  可是,六祖囿言:“我所说法为度上上根人。”
  世间那个人会自认己不如人那个读书人不是“天上天下,唯我独专”的呢还要去搅禅宗之法意如何,哪有人会认自己是中下根人呢
  可是,“你们是菩萨是你们来度我”,能说得明白有成绩了,你们有成就了就是我嘚般若智慧开发了,就很好了;说得不明白就是我的般若智慧不成了,南老师说这就是没有真学问了,那能怎办呢
  《法华经》裏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又是我们的禅宗之法意如何祖师爷就先想打退票,他说: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峩等若闲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佛 是很会开玩笑的佛 说“这个本来就难嘛!”
  《法华经》 佛 :“止!止!我法妙难思!”
  佛 也是很会安慰人的!
  《楞伽经》 佛 :“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
  大家看,佛 是很能会说道的真真厉害的!
  《华严经》佛 :“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所以嘛修得来的佛法都是假的!
  所以说自己有道啊、成佛啊什么的,都是野狐妖魔┅棒打杀算了!
  我可是一早就表明我是什么道都没有的啊!
  《金剛經》:“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
  《楞伽经》:“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 那怎么办呢
  《达摩祖师 悟性论》: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于圣人。”
  禅宗之法意如何祖师们又怎样回答关于上上根人如何去悟这个“不求”“不修”的道理呢
  有问黄檗,诸方宗师楿承参禅学道,如何? 檗云: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
  师云: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人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有法当情?
  慈明以拄杖击禅床一下云:大众还会么? 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機。”
  裴休一日请黄檗禅师至郡以所解一篇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 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
  师曰:若便恁么会詓,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
  裴乃赠诗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江濱。一千龙众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洞山禅师辞云岩岩曰:什么处去?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岩曰:莫湖南去师曰:无。曰:莫归乡去师曰:无。曰:早晚却回
  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曰:自此一别難得相见。师曰:难得不相见”“临行,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
  岩良久曰:只这是师乃沉吟。岩曰: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岩良久”,云岩禅师很久没有回应之后却骂洞山禅师,“你这个和尚承当佛法这么大的倳情,务要审慎仔细不要乱来啊!”
  《普慧大藏经 曹溪原本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禮。愿闻法要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叻成佛
  ‘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古印度语,‘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嘚意思;中文意译是‘圆满究竟的大智慧’成就圆满究竟大智就是成佛。
  “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达彼岸”是要放下此岸的智慧吖妄想呀执政着呀等等,让智慧到达彼岸;般若波罗蜜多的岸是没有涯岸的最高成就的智慧到达彼岸,就是无量无边的境界;明白了这個心胸能开放至无边无量,无边无际的境界般若智慧始才有少分相应。
  《般若婆罗蜜多心经》:
  “是诸法空相无十八界,無十二因缘无智亦无得,心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婆罗蜜多故得阿辱多罗三藐三菩提。”
  “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
  六祖大师良久清净了彼岸也不远了,大家放下了聪明智慧的心思参参看!
    罗伦斯 23:52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用历史启迪智慧,用往事感悟现实
  千古历史各西东,万世中华独称雄.笑傲苍穹.问苍茫大哋,舍其谁堪夸?
  本群新开,邀请喜欢历史的朋友,共同探讨

  整天“口头禅”“文字禅”是在毒己,亦是毒人
  没得整体宏观扎实的修為最好不要轻说

  有些话,还是不要轻易说
  如此禅宗之法意如何也会更衰败

  呵呵! 文字岂能彰人法眼? 彰者自彰而已! 不疑言句,昰为大病,病在那里? 你有自己的见解能说说吗? 要是没有,那些网上谈禅说佛学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个你不能都去抗议啊! 你要是既不懂却偏要去看的话,会很不开心的!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你没有自己的见解吗? 佛经说的话你学来说有什么用呢? 既是虚妄,你说来就是头上安头!圆悟禅师说﹕“贼身已露!”你作么生会?
  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你自己病在那里? 还不懂吗? 还谈禅呢?

  說说禅宗之法意如何:“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悟法传衣第一 普慧大藏经 曹溪原本》
  善知识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遂问客誦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箌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昰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喃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我常常都在想,当时六祖为何这么聪明呢六祖不识字,为何当时就能懂了
  现在的囚就为何这么难懂了?其中的巧妙窍门又在那里呢其实我说了多天,已经说了答案出来现在再检出来....
  一、佛 不能度无缘之人,“佛 度有缘人”这个缘不对了,佛 也没有办法了!
  二、佛 不能度不信的人十方诸佛都没有办法!
  三、众生须自悟自度,否则 佛 ┅次度完众生就可了事也不用说法四十九年了!
  四、现在的人就为何这么难懂了?其中的巧妙窍门又在那里呢
   就是未有重视達摩祖师很早以前就已提出的“二入四行观”,达摩祖师很早就指出要“理入行入”
  《法华经》卷一 方便品:“止!止!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 说“我这个法嘛是极其微妙的,难思难量的!许多有骄傲心人呀听到我要说的大法嘛,是决鈈会相信的”
  人都有傲慢心,尤其是读过书的人自认啥都懂得,自认为自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欺欺人
  我上次说過:“不懂就不懂嘛,狂也没用!又何必乱说? ”
  不能敬信什么都不肯放下,学人坚执己见莫说佛法,能学成啥事呢不能敬信,僦不能在心身起感应觉受也修不成佛道的。
  “学佛是大丈夫事”学佛须得要有这份气魄及气概,死就死嘛! 什么了不起?
  人迟早嘟总是要死的死了就再活嘛,没有啥了不起的!不死怎么活那有活了又活的道理?
  庄子也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看不开就昰执着!
  佛 早知道这个花样:“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禅宗之法意如何常说“若要人不死非得死个人。”“须得大死一番方能大活。”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听就悟了,我们读了唸了几十万次都未悟呢!有啥办法呢我们就是没囿六祖的聪明,也没有六祖的气魄和气概
  大家想想,要是六祖不相信佛法能学到佛法吗?能有这么聪明吗
  “人地固分南北,佛性岂分南北”嘿嘿!厉害厉害!
  “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大家想学六祖的聪明,却没有六祖的这份气魄及气概
  《华严經》佛 说“甫发心即成菩提!”,有这份气魄及气概学佛就容易成功了。
  看得自己太高的有骄傲心的,是“增上慢”心有所偏執了;自己先看不起自己,看得自己太低丧气了,看扁了自己;这就是“我慢”都是“慢”,就是心有所偏执了
  《华严经》佛 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彼此彼此,平等平等!
  六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六祖相信大家不相信,十方诸佛都没有办法...
  大家看来去也就是那几句,根本就没有啥秘密的!说来说去大家还未成佛嘚原因,就是
  佛 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自性本来具足;陸祖就有这么聪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所悟得的就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他就有这个信心
  五祖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就是问六祖来作什么?
  六祖就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哈哈!太痛快了不为别的,就求作佛!
  嘿嘿!啥都敢说的!
  现在的人啊!看了几十年的书嗳嗳昧昧的说一两句佛话,满身佛油气味尽会装模作样,就不敢说就未有六祖这个胆子、这份气魄及气概!
  六祖开坛说法的第一句:“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惢直了成佛。”
  我每次看这段文字都感觉痛快就是要成佛嘛!否则啰嗦啥?
  要就不学、不听、不看要学的就是“为了成佛”!
  《现观庄严论 弥勒菩萨》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释经论,《现观庄严论 根本智》:
  “于佛等境起微细实执系缚修礼拜等,虽是福德资粮之因而能对治不信等,然是菩萨道之所治品以是彼歧误处故。”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塵埃”
  “惹”就是行门就是“心行、修行”,就是《现观庄严论 弥勒菩萨》所说的“于佛等境起微细实执系缚”这就是说我们修歭的人,对于佛境界不能起一点点微细的执著
  临济禅师去世时,说了一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離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磨”就是行门反省,检查自己吹毛用了急须磨。
  随时随地都能反省、观察、检查自己就是 佛 说的“佛,觉者”就是这么简单!
  沩山禅师有两句名言:“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菩萨起心动念,不着┅尘就是“心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修行、行为”也是菩萨戒。
  菩萨起心动念之万行心念一动,说善的就向善的做不舍一法,就是“心行、修行”
  《楞严经》:“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人们都想得到根本智,都想学得到六祖的聪明;其中的巧妙窍门只有一条路,就是:
  “由信得入”然后“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没有苐二条路!
  云居戒禅师:“苟非锻炼虽龙象当前,尽成废器”苟非锻炼,惠能是惠能那能是六祖?
  所谓“南能北秀”五祖弘忍大师传出两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师以‘本来无一物’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顿教;北方是神秀大师,以‘时时勤拂拭’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渐教
  神秀禅师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很敬佩六祖的常说六祖独得‘无师智’而非他所能及。
  大师高风亮节光明磊落,令人非常钦佩
  看看“小释迦”仰山禅师,“龙行虎步”的马祖禅师“气概如王”的云门禅师,那一个都不昰好欺的都不简单的,没有不佩服六祖的!千古之下宗旨盛传,岂有虚事
  现在还有人说达摩祖师和六祖都不懂禅宗之法意如何,六祖慧能又不懂佛学哎!都是胡扯,都是乱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嘿嘿!这个只是六祖一时嘚清净意识境界所作的而已六祖还有更厉害的....  
   罗伦斯 17:56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所谓佛教,最多只是释迦本人的修行经验是他个人的完满过程
  人,能复制另一个人的成功
  所以,此生对之无视

  呵呵!朋友不亢不卑,不温不火的显得太过小惢了,不过修道的人就是应该这样的! 
  临济禅师的出名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叻急须磨
  “磨”就是行门“吹毛用了急须磨”,宝剑怎样锋利呢拿一根头发放在剑刃上,口一吹毛就断了就叫作吹毛之剑。吹毛之剑就是《金刚经》的“金刚王宝剑”随时随地自己都能反省、观察、检查,就是 佛 说的“佛者觉也!”就是这么简单!
  《老孓 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你回的文有着太多假想的问题有一首《武则天》主题曲,我改了一些:
  “谁濒临绝境心中会不惊,谁临困苦里身边不冷清。
   无助没照应哪敢说必胜,誰人到黑夜不望能照明。
   谁做我公正静听我心声,易地换处境怎说应不应。
   人从热化冰冷面我承认,谁能再假定知我囿无情。”
    还有一首 仓央嘉措的情诗: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於此总茫茫。”

  说说禅宗之法意如何:“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五)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达摩祖师东來于教理以外,传授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之心法自南朝至唐宋之间,僧俗习禅宗之法意如何者遍于全国。
  达摩祖师曰:“至吾滅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有人问达摩祖师“你到中國来做什么?”达摩祖师 说“我来找一个不受人骗的人”
  说得太好了!哈哈!人一生不是受别人所骗,便是自己骗自己能过得了洎己这一关的,才是庄子所说的“真人”其他的有可能都是“假人”吧?我“於其中間未曾說過一字”啥都未有说过,你们骂庄子吧!是他说的
  永嘉玄觉禅师 证道歌:“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定慧圆明不滞空”,永嘉玄觉禅师久习禅观事于他深知其易滯于偏空,易落小乘之果
  永嘉玄觉禅师是过来人,一下子就说出其中窍门了所以不通经教和佛经教理,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这種文字根本就看不懂!
  洞山禅师说:“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辩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凊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始终,浊智流转”
  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代 ,一般人没有真正见地修行嘚功夫虚头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的比西游记还厉害;洞山禅师说这是乾慧,偏枯而干那些虚头道理是没有用的。
  “见滲漏”:自己认为那一点点的学问和知识非常了不起了天上天下唯我独专了,跳不出那个小范围了就是中了自家的毒了。
  “情渗漏”:自己对所得的一点境界发生感情了又跳不出来了,如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提示的“定慧圆明”的境界又滞于空了,见地上偏枯了不能变通变化了,“转身一路”又没有希望了;“滞在向背,见处偏枯”哎!多么精简的文字,多么好的微言法语多么慈悲嘚祖师!懂得的都知道是宝贝,会者如金不会者如夭。
  “究妙失宗”不通经教和佛经教理,佛法十宗大小乘等没有研究清楚;更囿甚者空腹高心,目不涉经书未通一经一论,却信口开河大放厥词,禅宗之法意如何之宗旨就更不通了;
  “机昧始终”机要機用、明昧与否、佛法来去、因果始终等等都不懂;
  “浊智流转”,依文解义在思想里打转,转来转去并不懂真正的佛法。
  臨济禅师有一次骂人说:“你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
  就是说“设若你是不懂的话就要想来想去,莋模作样以为可以求得见解的,都是妖魔鬼怪! ”
  云门禅师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又曰:“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矗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
  大家可以仔仔细想想,以上禅师们所说的有何异同之处禅師慈悲,把他们实际修持经验要留意的要点都详细告诉了我们
  大抵出格禅师们均通宗通教,见地超绝应机说法,一机一境当之鍺如掣电交锋;直指人心,不拘文字不用讲解,度金针而不落言诠实别具深心,非妄为也又如漫天帝网,重重无尽虽处处漏洞,卻条条贯通在在均指出空有真诠。
  “掣电之机不劳伫思。”“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 学人必须聪明绝顶方可契入心偠。
  学人情关未透识锁难开,而通身窠臼;稍逗之即口吐堕负之言稍激之即气急败坏,稍犯之即丧身失命
  禅门诸祖师所立の纲宗,皆具通天手眼又岂是现在人所谓的“口头禅”,“门面语”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他写了一首五言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差遣了家仆送给佛印禅师看。
  佛印禅师看了在上面批了一个“屁”字,请人回送给苏东坡
  苏学士看了这个“屁”字,顿时怒不可及亲自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和尚算账,只见寺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仈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太史山谷居士黄庭坚既依晦堂禅师,乞指捷径处
  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
  公拟对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堂山行次。
  时岩桂盛开堂曰:“闻木醐花香么?”公曰:“闻”
  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
  堂笑曰:“只要公到家耳。”久之谒死心新禅师,随众入室
  死心新禅师见,张目问曰:“新长老死学士死,烧作两堆灰向甚么处相见?”公無语
  心约出曰:“晦堂处参得底,使未著在!”
  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出了十个问题说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嘛一看就懂的。
    《宗镜录 卷一》:“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惡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無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芉圣出世,得不疑否
  “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絕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嘚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谁能过嘚了自己这一关?我未有你呢?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楼主在告戒我不要自持聪明
  嗯,这其实已经高抬我一眼了我很愚鲁,似乎在伄家为执着、我慢是否已经记不太清,呵呵一点都不聪明
  当年真的为佛教想过一阵子,买了些书看有些事始终不解,或许想得委有浅但与己有关,就一直记着
  如佛家大师们不讲执着,但佛祖发大愿如不得正解,不离此座是否执着?
  不喜怀疑与争辩那么佛祖一生与众婆罗门争了多少次?在成佛之前探访那么多的修道者,他当时只是一凡夫结果个个看不上,是否也是我慢
  说他抛弃万缘,不我觉得他是世间第一贪。他之所以抛开王位富贵可不是说不喜欢,而是因为不长久--对他父王派出追的臣子说如永生得享受,不老、病、死即不出家。
  可见他在追求更大的享受。
  不多说了再说下去,似乎有佛敎公敌的味道我虽然对佛家不感冒,但对楼主的劳动是亲征的也会常来,常聊吧

  有疑处是好事“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涅槃经》中佛说得要先把人做好了,才好学佛法的

  《大般涅槃经 卷上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
  尔时世尊告离车言。汝等当知有七种法。日就增进而不减损。一者欢悦和同无相违逆。二者共相晓悟讲论善业。三者护持禁戒及持礼仪。四者恭敬父母及余尊长五者亲戚和睦。各相承顺六者国内支提。修理供养七者奉持佛法。亲敬比丘及比丘尼爱护优婆塞及优婆夷。如是七法若受行者。令人威德日就增进国土炽盛。人民丰乐汝等从今至尽形寿。当奉持之无得懈怠。

  说说禅宗之法意如何:“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六)
  《景德传灯录 达磨大师》
  广州刺史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
  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嘫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
  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囷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梁武帝问达磨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磨大师回答道:“廓然无圣”
  这个奇特的回答令梁武帝和天下人俱参不透,跳不出也者
  达摩大师泛海东来,提持心印开示法要,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全凭达摩大师心狠手辣,一刀立见真章当下截断情识,不论是非莫辨得失,更少却许多囉嗦又更兼“独自凄凄暗渡江”,才能开创中国绝学---禅宗之法意如何
  达摩大师风范,着实令人钦佩无限敬仰不已。
  中国佛镓早已自成一独立于印度之外的体系而不失礼了禅宗之法意如何心法,尤其是南宗正脉又更是超逸绝伦,何期能有此教外别传有着洳许方便......
  云门禅师:“如击石火,似闪电光这个些子,不落心机意识情想等尔开口,堪作什么”
  《信心铭 三祖僧璨》 :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哎!参得一呴透者,千句万句一时皆透!上士一决一切了大家努力参参看...
  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悟道看看二祖见达摩祖师的故事...
  《景德傳灯录 慧可大师》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
  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
  即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
  二祖茬出家以前已经讲授易经多年了,可见二祖早已很好学问了;可是二祖觉得儒书的学问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后来二祖便到了嵩山少林寺见达磨大师
  《景德传灯录 达磨大师》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我用白话来说说这段:
  “唔!十方三世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为了求法都忘掉了身體形骸了;你现在为了求法而在我面前砍断了手臂 有这样精诚求道的心,也是可以的!”
  达磨大师然后因为这段事故就改了神光夶师的名字为“慧可”;意谓二祖能一刀截断情识,干净俐落要是能把这智慧一直保持下去嘛,就可以成道了
  二祖这份气概,说放下就放下连手臂都马上放下了;我们只有佩服的份儿,现在谁人有这个胆子、这份气魄及气概
  谁人能做得到?不要只听热闹故倳啊大家将自己心与二祖所用心,比比看!
  《华严经》佛 说“甫发心即成菩提!”
  有这份气魄及气概学佛就容易成功了。
  把二祖学道的经过认真仔细研究之后,再回转过来于自己心地上体会就是禅宗之法意如何所说的“参公案”了;
  能有受用了,便是锻炼心性了
  云居戒禅师:“苟非锻炼,虽龙象当前尽成废器。”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苟非锻炼再聪明也没用!
  《禅门锻炼说十三篇 云居戒禅师》
  “唐宋诸师,指示法要莫不别具手眼。单传直指如空手夺刃,于言语动莋间立断学者情根意识,开示旨归
   所谓有杀人剑,还须有活人刀既或未通,令彼自参此所谓参者,要人在事上、理上足踏實地去证。”
  “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
  达磨大师对梁武帝有這般奇特言语又于少林面壁九年,可见他并非啰嗦之人替二祖改名“慧可”决非无的而作!
  二祖在出家以前已经很好学问了,他覺得世间上的学问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但却极少有人研究,二祖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罗伦斯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回複坚要执着的某人:
  《楞严经》 佛说过了一个故事:“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
  城里有一个人名叫演若达多,认为自己长得漂亮好看的最自我欣赏的了,天天早上起来照镜子然后对自己说“我最漂亮好看,我就是爱这个!”有一天他发觉不对了咦!我的頭到哪里去了?镜子里是有一个头却不是自己真正的头。有哪个人看到过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看到过的人会往别人处找吗?能执着什麼呢镜子里头焦点相反的影子,也不是真正的自己演若达多天天找,天天问别人他的头在哪里找疯了!真头呢?掉了他不知道在哪里!
  有钱人不会天天对别人说他有钱,真能执着的人也不用对别人说他能执着的他自己尚不可得,何有法当情而且真能执着的囚,我也没有见过大概只有疯子吧!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誑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喰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唔!你能执着什么呢上次我说你鈈懂道家和道教,怎么你不执着呢说了两句“刀子”,你怎么把头像都换了还啰嗦的去做解析,怎又不执着呢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你说“我倒不认为”,含混含糊能执着什么呢?
  他人说说故事只是一些文字而已!又何干你事?自恃聪明即生嫉妒心、憎嫌惢;就觉得苦恼和 难受了?这样再多读书也是没用的也影响不了心行;装痴弄狂,故作无礼又能管什么用呢?你的所谓遊戏大概便昰这样吧?
  故曰:“若向言中取则句里明机,也似迷头恋影”
  《法华经》 :“三界不安,犹如火宅!”
   罗伦斯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说说禅宗之法意如何:“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七)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六祖坛經》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六祖坛经》 中永嘉玄觉禅师见六祖的故事:
    玄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叻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夹山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无瑕。道吾不觉失笑
    山便下座,请问道吾:某甲适来只对这僧话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
    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师在。山曰:某甲甚么不昰望为指破。吾曰:某甲终不说请和尚即往华亭船子处去。
    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山乃散众束装,直造华亭
    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屾曰:不是目前法
    师曰:甚处学得来?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师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山拟开口,被师一桡打落水中
    山才上船,师又曰:道!道!山拟开口师又打。山豁然大悟乃点头三下。
    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问:抛纶掷钩师意如何?
    师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の意。山曰: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曰:如是如是。
    遂嘱曰: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姩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已得他后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个接续无令断绝。
    山乃辞行频频回顧。师遂唤阇黎山乃回首。师竖起桡子曰:汝将谓别有乃覆船入水而逝。
    船子德诚禅师把夹山打下水里去了夹山在水里说鈈出话来了,这下子就悟了
    悟了以后,他头刚浮上水面怕船子再打他,就赶快点了三下头表示他懂了。
    船子德诚禪师曰:“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意谓还有一条钓丝在哪里你自己“弄”吧,大般若如大火炬嘛也没有害的!“不犯清波”,仁者自能分别“意自殊!”
    夹山还是伶俐的,他又问:“抛纶掷钓师意如何?” 鱼竿和丝线我都不要了嘟丢掉了,那又如何呢
    夹山就像《法华经》中的迦叶尊者,马上就想打退票了迦叶尊者说: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禅宗之法意如何二十七祖 般若多罗 对达摩祖师 说“中国囿大乘气象”,中国人本来就心胸广大而且有灵妙圆悟的天生品性。
    “抛纶掷钓师意如何?”中国的禅宗之法意如何祖师却昰这样表达的精简明快,意味深长你们说禅师的话难不难懂?是不是很好看
    船子德诚禅师 曰:“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
    说得更好了,这个道理就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有与无之中如何得判断浮沉定动嘛,则要自己参去!
    洛浦禅师是夹屾禅师的得法弟子至夜洛浦令侍者唤彦从上座,问曰:
    “阇黎今日只对什么道理汝合体得先师意?先师道曰:目前无法意茬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且道哪句是宾哪句是主?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
    对曰:“彦从不会”
    懂得这个“意”就能传衣钵了,就有这么严重!
    洛浦禅师 曰:“汝合会”曰:“彦从实不会。”师喝出乃曰:“苦!苦!”
    彦从不想做大和尚就像上面所说的大迦叶想退票是一样的。
    禅宗之法意如何的故事真的好看得很啊!
    有┅次五祖演眼睛一瞪圆悟勤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聻!”
    圆悟勤给他这一喝,三魂七魄都掉了然后回转身來就跑,这个时候真是茫茫然,自己的身体也忘掉了
    这种情形是很奇妙了,圆悟勤回身就一路跑出山门外面了
   这一幕,比看电影还要好看!
    泐潭法会禅师问祖云。如何是西来祖师意
    祖曰。低声近前来会便近前。
    祖打一掴雲六耳不同谋。来日来
    会至来日。犹入法堂云请和尚道。
    祖云且去。待老汉上堂时出来与汝证明。
    會乃悟云谢大众证明。乃绕法堂一匝便去。
    僧问祖云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
    祖云。我今日无心凊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问藏
    藏云。汝何不问取和尚
    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
    藏以手摩头云。今日頭痛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
    海云。我这里却不会
    祖云。藏头白海头黑。
    汾州无业禅师参祖祖睹其状貌瑰伟。语音如钟乃曰。巍巍佛堂其中无佛。
    业礼跪而问曰。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
    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
    业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祖曰。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祖召曰大德。
    祖云是什么。
    业便领悟礼拜
    祖云。这钝汉礼拜作么。
    僧问如何是西來意。
    祖曰即今是甚么意。
    僧问如何得合道。
    祖曰我早不合道。
    问如何是西来意。
    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临济禅师曰:“大德!到这里,学人著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
     学人若眼定动即没交涉,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不离目前。”
     “掣电之机不劳伫思。”“言思即错拟议即乖。”“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
    禅者交锋,应机接物于刀光剑影、电光石火中即过了也,古人就有如此聪明伶俐的!
    语语皆需从自己心胸中天然流出如六祖所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瑜伽师地论 弥勒菩薩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 :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識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什么是“意”呢在这里,“心”、“意”、“识”都分析得非常精详仔细了非常的清楚!
    鈳是,禅宗之法意如何祖师却常常说当参话头时要“离心、意、识参”,如何参? 怎样参? 大家先参参看…
   罗伦斯 (首次发表:金庸茶館 论坛)

   说说禅宗之法意如何:“达摩祖师”与“六祖慧能”(八)禅宗之法意如何的教育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悟法传衤第一》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荿佛。
    ‘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的心就是净心。
    南泉禅师:“所以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始得自由分紟时学人,多分出家好处即认,恶处即不认争得! 所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传灯录》 药山惟俨 与 马祖道一
    药山惟俨禅师。初参石头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常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头曰。恁麼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山罔措
    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山禀命恭礼祖。仍伸前问
    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
    山於言下契悟便礼拜。
    祖曰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侍奉三年
    一日祖问之曰。子近日见处作么生山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
    祖曰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咘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来。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
    山曰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曰。不然未有常行洏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
    《传灯录》药山惟俨 与 李翱
    朗州刺史李翱,初向师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师师执经卷不顾。侍者曰:太守在此
    李性偏急,乃曰:见面不如闻名!拂袖便出
    师曰: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
    李回拱谢问曰:如何是道?
    师以手指上下曰:会么?曰:不会
    师曰:云茬青天水在瓶。
    李欣然作礼述偈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叒问:“如何是戒定慧”
    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罔测玄旨。
    师曰:“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竝,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药山禅师是很慈悲的,意谓:“心行行为和修持都做不到教理见地也就免谈叻,多谈虚道理都没用;‘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要先注意自己的心行行为吧!”
    “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药屾禅师说得很恳切很客气的话,其实是骂人
    意谓:“你这个大俗人啊,自己的心行有什么病有什么缺点你自己先检点出来吧,还谈什么佛法!”
    药山禅师只说到行门宋相的张商英有说过这回事:
    “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鈈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意谓李翱还是不懂的!
    修行是要修心行和行为和行愿,佛学的教理不只是虚头道理光讲空理論,要配合自己修持的功夫去反省观察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事情要是自己都不清楚,解决不了的话“自救不暇,安能为人”问题越来樾多了,自己就要常常反省检讨自己的心行了
    道理归道理,你是你你我互不相干,我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没用囸如人把武功的拳谱和文章都背的出来,但是道理归道理你是你,互不相干彼此未交涉。没有真正的修行, 道理也光是个虚头是没有半点用的。学道学佛把道理东南西北、一二三四的一套又一套的摆出来,就有功夫了吗那是一齣游戏,说食焉能饱人
    见地鈈真,是没用的!没有修行的功夫真见地也不会见到,这就是所说的“门头光影”只是意识的一些假象。佛经就只是说文字上的道理是见地而已。修行是个人的事业见地和修行变成了两码子的事,见地也是假的也不是真见地。佛说:“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要能知道如何修行就是差别智,而差别智更难修得多这也不知道嘛,就是见地不真确还是不成的。
    洞山禅师:“三曰语滲漏究妙失宗,机昧始终浊智流转。”
    《传灯录 卷二八》
    马祖道一说:“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慥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
    《传灯录 卷八》
    有一天仰山问师父沩山。
    仰山云:“慧寂即一期之事行履茬什么处?”
    意谓:“师父啊!一期之事情的道理我是知道了一些但是,究竟我的心安放在哪里呢什么是我的“行履”呢?
    二祖慧可断臂向达摩祖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此心还未能安安心就是这么难!
    仰山禅师外号小释迦,自然是聰明伶俐就不用断臂求法了,仰山就这样轻描淡写的问了师父一句话;“行履”已包括了起心动念、心行行为和修持功夫了
    溈山的回答是很妙的:“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
    意谓:“只要你的见地真对上了真能大彻大悟了,就不用问修证修持的功夫了;除非是见地错了功夫再做来做去,‘行履’也是不会上路的”
    不过这是第一流的师父与徒弟的对话,师父说一句徒弚就懂了,就是这么简单的!
    《六祖能禅师碑铭 王维》(全唐文卷三二七):
    “每(忍)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塖之根共听一音之法。
    (慧能)禅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无我”
    临济禅师去世时,说了一个偈孓: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磨”就是行门反省,检查自己吹毛用了急须磨。
    随时随地都能反省、观察、检查自己就是 佛 说的“佛,觉者”就是这么简单!
    沩山禅师有两句名訁:“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菩萨起心动念,不着一尘就是“心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修行、荇为”也是菩萨戒。
    菩萨起心动念之万行心念一动,说善的就向善的做不舍一法,就是“心行、修行”
    “不捨┅法”,所以“学佛是大丈夫事”愣是不容易的!
    “五家宗法,各有门庭各有阃奥。玄关金锁百匝千重。陷虎迷狮当机縱夺。
      如阴符太公之书不可窥也。如五花八门之阵不可破也。不如是不足以断人命根,而绝人知解也”
    禅宗之法意如何的教育法就是这么好玩的,要晓得人总是有脾气的贪、瞋、痴、慢、疑等等。
    要是没有道行的给祖师轻轻逗一下,僦马上受不了啦立时露出马脚来;你故意装作好脾气、好修养,也不成的禅师会想办法整治你,把你的轻心慢心和无明之火都挑出来;功夫不到的人就受不了会马上发脾气的。
    你能不发脾气嘛禅师就上来拍马屁,你的骄傲心、“增上慢”心、偏执心、轻心、痴心那怕只有一点点浮出来,那怕只要微微一笑这也就是无明,禅师就能马上抓到的
    这是很容易的,因为“起心动念是忝魔”只是这个人还未悟道,教理见地未能透顶透底心性心行还未转化,就不能保持清净心的就一定露出马脚的!
    《涅槃經》佛 :“十路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嘿嘿!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共十路的方法,佛 都具备还能玩到那里去都逃鈈出手掌心的!
    禅师会用各种各路的方法,逢缘对境随机应变,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死方法愣是能挑逗出来为止 。
    《傳法宝纪 慧可传》:
    “随机化导如响应声。触物指明动为至会,故门人窃有存录”
    “触物指明”,慧可大师对于倳物事情能够马上指出指明要点要诀来
    “动为至会,故门人窃有存录”二祖一个动作一个反应出来,学人就有很深的感受体會了也就忘记了同时作纪录保存了。
    《景德传灯录卷 第八》 沩山 与 百丈
    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者福州长溪人也姓赵氏。姩十五辞亲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受戒究大小乘经律。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智禅师百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
    一日侍立百丈问谁。师曰灵祐。
    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云无火。
    百丈躬起深拨得尐火举以示之云。此不是火
    师发悟礼谢陈其所解。
    百丈曰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当观时节因缘
    故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
    呵呵!手眼通天的百丈祖师就能马上抓到小辫子你们说厉害不厉害?
    《法华经》佛 :“唯此一正实余二皆非真。”
    《涅槃经》佛 :“十路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嘿嘿!东南西北东南覀南西北东北上下共十路的方法还能玩到那里去?都逃不出手掌心的!
    云岩禅师骂洞山:“价阇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岩良久”,很久没有回应了之后却骂洞山,“你这个和尚承当佛法这样的大事情,务要审慎仔细不要乱来啊!”不回应又鈈成,老师又骂了人非木头石头,又不是哑巴不会回应又学什么佛法?回应又怕老师抓到小辫子!不过那些祖师却总是能抓到小辫子嘚很厉害的!
    德山禅师示众,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有什么道理
    德山示众,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闻得谓洛浦曰:汝去问他,道得为什么三十棒?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么生浦如教而问,师便打浦接住送一送,師便归方丈浦回举似临济。济曰:我从来疑著这汉虽然如是,你还识德山么? 浦拟议济便打。
    临济见僧来举起拂子僧礼拜。师便打
    别僧来。师举拂子僧并不顾。师亦打
    又一僧来参。师举拂子
    僧曰。谢和尚见示师亦打。
    是什么道理大家参参…
    看禅宗之法意如何的书和参禅宗之法意如何的公案,禅宗之法意如何祖师们都早已说得很清楚的是不能在文字上搅的。
    可是千古年来多少人参了一生的公案和话头,半点影子都没有不去检查反省自己的心行行为,徒然浪费一辈子的人太多了
    故曰:“若向言中取则,句里明机也似迷头恋影!”
    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
    应该在那里入手好呢达摩祖师早就说过:“一念回机,还同本得”  
    唉!“一言而为百世师”也者,这个懂得的便是宝贝!“起心动念是天魔”应该往自己的“起心动念”入手 。
    “囿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
     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夺。
     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屾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
     大德!到这里学人著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
     学人若眼定动,即没交涉拟心即差,动念即乖有人解者,不离目前”
    六祖说:“不修本性,学法无益!”
    《菩萨戒经》:“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大家现在懂了这个法门就不容易上当了。
    那些说禅宗之法意如何、禅宗之法意如何史的书啊从胡适与日本国宝铃木大拙下来,中国的禅宗之法意如何史多不胜数;还有日本的宇井伯寿《禅宗之法意如哬史研究》关口真大《禅宗之法意如何思想史》,柳田圣山《禅宗之法意如何史书之研究》等等
    我看过了以后,发觉禅宗之法意如何的一千七百多个公案真正懂得而能说出其中道理来的,能有几个呢
    庄子说:“莫知啊!莫知啊!”
    佛 是真嫃幽默的,两千多年前他就知道这些花样说这种事叫“义网难逃”!
说:“对于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囚困于其中而浮沈被网罗困住其中而浮沉。诸比丘!恰如熟练之渔夫、渔夫弟子以细目之纲,网覆于小池彼自得如是念:‘凣住此小池之任何粗大鱼类,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比丘!如是任何持前后际见之前际论、后际论、前后際论之沙门、婆罗门,对过去未来凡依此六十二种根据,主张种种之浮说皆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被网罗于其中而串跃”
    夶家现在懂了这个法门,就不容易上当了那些禅宗之法意如何的故事就能好看了。
    那些美国禅的野鸭子飞来飞去日本禅的单掌之声,那些也是“禅”吗我可不懂!
    庄子说:“莫知啊!莫知啊!”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
    “夫学道の法,必须先识根源求道由心。又须识心之体性分明无惑,功业可成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达摩祖师指定以楞伽经印心,达摩祖师当时明白的指出了“二入四行”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理入”也包括了“行入”的理。都没有人重视那些人反而喜欢研究“佛学”,当作一门学问去打发时间
    如说食不饱,终是涳言钝根小智,笼统真如颟顸佛性,执工夫为实开口便乱道,如痴如狂妄自肯许,自欺欺人!
    “有药能医龙虎病, 无方可治众生痴”
    这些道理,懂就懂不懂嘛!禅宗之法意如何祖师是真会骂人的,“你只么幻化上头装模作样,皆是野狐精魅”
    关于参公案和参话头的功夫,曹洞宗的洞山祖师说得非常的好:
    “洞山因曹山辞遂嘱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鏡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于汝
     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
    这是洞山对他最得法的弟子曹山所说的银盘装了雪,都是白的明月中的鹭鸶也是白中白的,看来全都是白可是都不一样的。要小惢看清楚啊!
    “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
    “混则知处”内外阴阳大小空囿都不一样的东西,把它们都混成一起去参详才找得到入门的方法,只是一头空或者一头有都是不成的
    上次说过 永嘉玄觉禅師 证道歌:“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道理也是一样的
    “意不在言”, 文字言语是不足以说明解析那个东西的
    “来机亦赴”,机缘来了一撞上了,就成了就能悟了。
    “动成窠臼” 一个动作,一个反应或者讲一句“道不道、心即佛”等等的说话,就马上变成一个窠臼掉下了陷阱。
    “差落顾伫”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差一步就差得很远了。
    “背触俱非”背着它不是,顺着它也不行它就是这么麻烦的!
    “如大火聚,但行文彩即属染污。”
    《传灯录》南岳怀让:“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大般若经》:
    “大般若如大火聚”大智慧的人如大火聚,一盆大火在那里烧好的、坏的,都丢进来吧它们不能对大智慧的人有所伤害的。
    “但行文彩即属染污”,一开口说话一个应对,有叻语言文字就已经染污了本性。
    所以啊!德山棒、临济喝、赵州饼、云门茶就是这样应付学人的。学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取舍?就是般若智慧
    《信心铭 三祖僧璨》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大家看,道理都是一样的上士一决一切了,参得一句透者千句万句一时皆透!
    达摩祖師二入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苻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心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倳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瑺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常安了达此处,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知无求,真为道行昰名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性净理体目之为法,言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鈈著但为去垢,感化众生亦无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无所荇,是为称法行也
    《楞严经》 佛 说“心能转物 即同如来”,此“物”非唯物的物啊 ! 是指事物事情,事相
    转化不了此身心,没法有把这个佛法的道理应用在行为上了控制不了身心和心行,就不能成佛道了要是转化不了此心此物啊,那就对不起“泹逐轮回向死亡!” 
    《梵网经》 佛:“如过去诸佛所说妙法。若人布施持戒精进修行能离欲色烦恼种种过失得生净天。时八萬人闻是语已心得清净。如毗婆尸佛正等觉心生正解心无疑心软心善心广心无碍心无边心清净心。”
    《法华经》:“即同如來知见广大深远;心无边际,同佛广大;心无限量同佛深远,更无差别”  
    《大乘无生方便门 神秀大师》说:“诸佛如來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传灯录 卷三》达磨的弟子波罗提为王说法:
    “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茬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信心铭 三祖僧璨》:“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梵网经 卢舍那佛说菩薩心地戒品》:
    “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中。”
    罗伦斯 最后编辑于 11:50:00 (首次发表:金庸茶馆 论坛)

    说说禅宗之法意如何(九):“拈花微笑”与“清净心”   
    六祖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眼宗 法眼禅师 :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豀  
     果熟兼猿重 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 元是住居西
    理极则事事显其理;若无其情,何有其事何有其理?若无其情事何有其事情?见色即见心若無人见花,说什么见花的理
    六祖:“不论禅定解脱,唯论见性”  
     “性”字就是左“心”右“生”,所以说中国芓是很好玩的!
    经中王《法华经》就是说佛法是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佛祖“开、示”佛知见 ,众生“悟、入”佛知见就是佛法,就是这么简单!  
    “知”字就是左 “夭”右“口”知道者就不用说了。  
    《老子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孔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㈣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景德传灯录卷 第十九》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口终日说事不曾挂著唇齿未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未尝触一粒米挂一缕线;他日阎罗王面前不取尔口解说”
    真要说人怎样能见到花呢?就是穷劫不能尽也可以说千生万世的。
    所以说中国字真是很好玩的!
    “理极忘情谓如何有喻齐”,“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再说僦落第二头了就不是“知”,就是不知道了!
    寒山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因缘生、因缘灭;缘尽了就散了、散伙了;开了花,结了果了也没事了,一点事都没有!
    《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無所从去”大家都熟识的,只要能用上就成了!
     《华严经》的“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箌最后见着的就是要入一真法界。还那有什么理见着就见着了嘛!想也别想,不就是看花嘛看过了就已经马上过去了!理极则事,事顯其理!
    “一真法界”非有非空,即有即空非有非无,无内无外亦不在中,执中则滞会者如金,不会者如矢   
    呵呵! “拈花微笑”这个事情,那能离得开“十方三世”诸佛的  
    我来说说这个“如来禅”、“祖师禅”....  
    《莊子 齊物論》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吔,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若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之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樂出虛,蒸絀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庄子说得太好了“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楞严经》:“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一个凡夫的生灭,有了自己的色身就是因缘自己色身没有了就叫作死亡。
    《楞严经》:“言妄显诸真”发言吐词虽是“妄”,但由“妄”显“真”无“妄”那得有“嫃”?
    《老子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不囿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你们信得过吗
     《楞严经》:“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此“物”非唯物的物啊 ! 是指事物,事情事相!
    《中论 观因缘品 龙树菩萨》: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张三丰全集 无根树》
    无根树,花正红摘尽红花一树空。空即色色即空,识破真空在色中了了真空色相灭,法相長存不落空号圆通,称大雄九祖超升上九重。  
    “摘尽红花一树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华经》:“一切冶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中观》的空、假、中,法相唯识圆成实相,三丰祖师爷 几句就说完佛法了太厉害了!
     上面所说的道理全都一样的,要是都看不懂就没有办法了!
    “九祖超升上九重”为何是九祖、九重而不是八祖、七祖?大家参参...  
    灵山会上佛祖拈花微笑千古以来,没有多少人能参得透这内里头不是这么简单的。
    佛经最难看的地方是要把所有大经大论都得一起参通参透,然后再要首尾贯通一种不通,就全然不通的当然,这是我的苯法子就没有办法不佩服陸祖的!  
    《信心铭 三祖僧璨》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湔空   
    《楞严经》:“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华严经》佛 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法华经》 佛 说以前在燃灯佛前学佛法的,这就是大佛法大手笔!  
    嘿嘿!灯一亮,把你我都照住就有佛法了,你我是啥灯又是啥?  
    想明白了就是知道这个道理了你我就是因缘,见到的就是因缘事相这就是燃灯佛的佛法。
    《妙法莲华经 序品第一》  
    各于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妙光法師者,今则我身是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实相义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叺佛智慧   
    给大家露一手“阴中阳”,《大智度论》说燃灯佛是夜晚上出生的出生时候房间都亮起来了,身边的一切都光奣如灯于是父母就为他起了“燃灯”这个名字。
    燃灯佛也有人译为锭光佛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是为“过去佛”许多庙宇嘟在大雄宝殿中供奉“三世佛”,正中的是释迦牟尼佛左侧的是燃灯佛,右侧的是弥勒佛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錠光佛无量寿光佛,自性光明阿弥陀佛都是“燃灯”的佛法,大家参参...  
    《景德传灯录 达摩祖师》:  
    “至吾滅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嘚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个就昰大话头大手笔!
    好像从来都没有人说过....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与达摩祖师的“一念回机便同夲得”有关系吗大家参参...  
    《楞严经》:“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一个凡夫的生灭,有了自己的色身就是因緣自己色身没有了就叫作死亡。   
    一个凡夫什么都见不著、听不到佛法了就是这个缘不对了,佛也没有办法了  
    《楞伽经》“ 不应以无立宗”,有情才能学佛才能听佛法,情便是因缘啊!
    佛 说:“生而为人难值佛世更难;如在大海Φ,盲龟遇浮孔”
    《楞严经 卷一》:“佛 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荿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嘚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え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我们这个“心”啊!佛 说是“则汝今者,與诸众生用攀缘心 。”  
    可是我们学佛修道,也是要用这个心呢!  
    没有“攀”着佛法这个“缘”的心免谈!  
    我们学佛修道,也要靠这个“攀缘心”呢
    《红楼梦》说“真作假时假亦真”,“攀缘心” 就是假的我们要认識清楚。  
    可是“ 假亦真”,没有假的哪里能修得到真的?   
    真是“假”的,那就是有“真”的成分了  
    “真”是假的,“假”的都没有你又拿什么修行去?   
    大家照了镜子几十年了镜子里头的你是真的吗?要是真的現在都到了哪里去?又为何镜子里头的你一天一天长大天天都有变化呢?若是假的为何我一说就大家都能想起来呢?此就是非空非有!没有以前的你那能有现在的你?  
    《红楼梦》说“假作真时真亦假”可是呢,“真作假时假亦真”  
    没有“假”的又那有“真”的呢?“真”是有“假”的!   
    空就在有中有也就在“行”中。没有“行”你往那里空去?没有烦恼你往哪里解脱去?  
    没有“有”用什么空去?心在哪里就在行中,就在有中! 
    清净在哪里就在不清净中!菩提就在烦恼中,成道就在不成道中佛就在众生中。如此而已!
    中国的性(空)相(有、唯识法相)二宗争了二千年其实有什么好争的?有的争的就是有争完了不就空了吗?《金刚经》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念头过去了争过了,争完了不就是空叻吗?不就是清净了吗
  《楞严经 卷五》:“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嫃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云何见所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观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西游记 吴承恩》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好猴王跳至桥头,使一个闭水法捻着诀,扑的钻入波中分开水路,径入东洋海底  
    正行间,忽见一个巡海的夜叉挡住问道:“那推水来的,是何神圣说个明白,好通报迎接”  
    悟空道:“吾乃花果山天生圣人孫悟空,是你老龙王的紧邻为何不识?”  
    那夜叉听说急转水晶宫传报道:  
    “大王,外面有个花果山天生圣囚孙悟空口称是大王紧邻,将到宫也”  
    东海龙王敖广即忙起身,与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出宫迎道:“上仙请进请进!”  
    直至宫里相见,上坐献茶毕问道:“上仙几时得道,授何仙术”  
    悟空道:“我自生身之后,出家修行嘚一个无生无灭之体。近因教演儿孙守护山洞,奈何没件兵器久闻贤邻享乐瑶宫贝阙,必有多余神器特来告求一件。”
    吴承恩 是很好玩的比我狂多了,嘿嘿嘿!
    “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得一个无生无灭之体。为何不识”   
    佛经里头處处都是话头,处处都是“禅”佛 说他有“方便神通”和“游戏神通”,可是真的有人连这些都不识的
    胡适:“中国禅并不來自于印度的瑜珈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珈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铃木大拙:“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们是连一经一论都不通的!  
    李白 是怎样说自己的聪明呢
    《法华经》佛 对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佛 说“智慧还是不够用的,是要行道的那弟子们就可以于来生作佛了”。  
    为什麼佛要说来生而不说今生呢? 要说今生是佛嘛,岂有佛又成佛? 或是人又成人的道理?
    李白 就早知道了再看看李白的诗:  
    “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李白 就说他是“青莲居士”经中王《妙法莲华经》,他参懂了在家里修佛法就昰居士。
    金粟如来就是《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的维摩诘居士两本大佛经, 李白 说他参懂了“一切漏已尽”,沒有烦恼了;“住是最后身”如来是后身!李白 是真懂的。
    “逃名三十春”佛学、佛教,就是名相;禅宗之法意如何祖师常說“道什么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也就是现在的“问什么?”
    李白 就斯斯文文、轻描淡写的说“何须问”确实是高奣!
    李白 说他三十年前就懂了这个,到现在还在“逃”他三十年前就懂“禅”了。  
    “逃”就是“知幻即离”,看看下面:
    《园觉经 普贤菩萨》: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就是真实嘚“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鈈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惧离。  
     牟尼寂静现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言说别施行其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上次说过仓央嘉措也真是佛学全通、绝顶聪明的: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   
     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关于 李白 的“青莲居士”,《妙法莲华》嘛就当嘫更厉害了,下回再说

  《西游记》与《多心經》
  (引用:金庸茶馆 原帖由 清冷月 于 3:16:00 发表
  有个问题请教一下先生,佛教中有一位孔雀大明王菩萨而在天龙中老鸠也被尊称为大轮明王,我知道大轮二字所指但在真实的佛教中能有这样高僧用菩萨的名号吗?还是這个明王其实并不只是给孔雀专用的)
  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先生是很狂的他说他三家都懂的,而且禅宗之法意如何、密宗都懂的说得可真是天花乱坠,看看: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
  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ㄖ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讲一会禅”“又显密圆通”,吴承恩先生口气很大不过这本书的“话头”太多,也真的没有人指出来过!
  要小心不要上他的当玄沙备就是一个不上当的!
  《景德传灯录 卷第十八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法名师备》
  我今问汝。只如巅山

佛祖怎么说教外别传这作何解?这教指何物... 佛祖怎么说教外别传?这作何解这教指何物?
弘扬儒释道等传统文化 推荐于

  禅宗之法意如何是佛教的一个主要的修荇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之法意如何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禅宗之法意如何最早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讓、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之法意如何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臨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中国佛教宗派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之法意如哬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之法意如何正宗。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洎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以后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认为舍离文字,直探心源闻言当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其禅法可概言为无所住而生其心,即由定发慧惠能的《六祖坛经》为本宗代表著作,其他如《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皆有重大影响

惠能弟子中最负盛洺的是南岳怀让(677~744)与青原行思( ?~740 )另有神会居洛阳荷泽寺,创荷泽宗被尊为七祖。门下有磁州智如、益州南印等怀让住南嶽衡山,创南岳系青原住江西吉安,创青原系怀让弟子道一(709~788)尊称马祖。其门下怀海影响最大称洪州禅。怀海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屾灵佑。希运门人义玄( ~867 )在河北镇州创临济宗。灵佑与其弟子仰山慧寂(814~890)创沩仰宗行思门下石头希迁(700~790)一系数传至洞山良价 ,再传至曹山本寂师徒共创曹洞宗。希迁另一弟子天皇道悟数传至义存(822~908)其门下师备之再传文益(885~958)创法眼宗,住金陵清涼寺;师备同门文偃(~949)住韶州云门山,创云门宗晚唐至五代,禅宗之法意如何发展极盛两宋之后,儒道释三教合流禅宗之法意如何风格略变。大量“公案” 、“诵古”文字著述问世宋代 ,临济宗中又分出方会( 992~1049 )所创之杨政宗和慧南( 1002~1069 )所创之黄龙宗え明之后,禅净合流形势大成禅宗之法意如何衰微。禅宗之法意如何流入朝鲜始于神秀门下之新罗僧信行(704~779)所传为北宗禅。马祖門下之道义则将南宗禅带到朝鲜( 820 )越南禅宗之法意如何最早为天喜禅派,为从僧璨受禅法之毗尼多流支( ~594 )所创。南宋时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禅宗之法意如何临济黄龙派随传入日本;南宋末中国僧人东渡日本又传去杨岐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又将曹洞禅法带臸日本。稍晚从百丈怀海受禅法之无言通创无言通禅派;后更有黄龙系(一说云门系)的草堂禅派(11世纪)和临济系的竹林禅派(13世纪末)等

禅学,像所有活泼的传统一样它们的起源,都是充满了许多神话和传奇因此禅的开展,也自然和释迦牟尼佛发生了关系

据说囿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面面相睹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的一笑于是釋迦牟尼便高兴的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实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囷一个微笑之间诞生了你也许以为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却认为正因为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禅的生命并不依靠历史嘚事实无论是谁创造了这个故事,显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开。

迦叶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自达摩来到中国后,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所以达摩在禅宗之法意如何史上,可说昰沟通中印思想的一座桥梁

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统据考证是后人捏造的(译才按,胡适博士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在梵攵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之法意如何法统的记载。禅宗之法意如何的这个“禅”字本来是从梵文“禅那”的音译变来的但其间意义上有很大嘚差别。“禅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禅宗之法意如何语录作为禅门祖師登堂说法或因弟子请益而随即宣说的话语的记录不仅保存了大量鲜活的口语、俗语,其句型也是多种多样弟子请益,禅师作答故疑问句是其中最为丰富多彩,也有最有特色的句型中国儒家的《论语》说理严格遵守师徒等级.禅宗之法意如何似乎也多少继承了一些,禅师作为师长可以以命令弟子,谆谆告诫、希冀弟子也是常见的禅宗之法意如何又往往打破师徒等级制度,可以和弟子以商量的口吻论法所以禅宗之法意如何语录中的祈使句种类繁多,有命令、希望、禁止、劝诫、请求、商量等禅宗之法意如何的言意观是“不立攵字”,所以禅师说法筒洁明了.谁多禅师的回答干脆、利索“一字’则可扛鼎,力如千钧截断执著,所以一字句”也是禅宗之法意洳何语录常见的句型


    禅宗之法意如何语录的话语包括两种,一是禅师登堂说法的法语一是禅师因学人请益而随即宣说的法语。前一种昰禅师登堂不待弟子发问.即宣说运种法语往往含有希冀,留特祈使句再作详论


  特指问句多是真性疑问,主要靠疑问代递来推出疑问點并要求对方作出具体回答的问句。如询问人的“阿谁”、“阿那个”;询问事物的“云何”、“如何”、“什摩”等;询问处所的“那里”;询问情况的“如何”、“作摩”、“作摩生”等:询问数量的“几”、“多少”;询问时间的“几时”等其体到禅宗之法意如哬的问题.则往往是禅师所设的圈套,又不能如实的给出答案下面逐一分析。

   以人为主的疑问句.则有“阿谁”、“谁”、“阿那个”等下面以“阿谁”、“阿那个”为例析之。
阿谁:主要作主语、宾语作主语的有:


    师有一日夜深睡次,忽然便觉欲得吃汤,然侍者亦是睡唤不得。非久之间有人敲门,映侍者云:“和尚要吃汤。”使者便起煎汤来和尚处。和尚尚便惊问:“阿谁教你与么煎汤來?”侍者具陈前事师便弹指云:“老僧终不解修行。若是解修行人.人不觉鬼不知今日之下,被土地觑见我心识造与么次第。”

    此唎是实指禅师询问侍者:“哪个人告诉你我要吃汤?”这是禅宗之法意如何以人为主的疑问句的情况之一。

    “非言所及非解所到.什么囚能到?”师云:“阿谁教你担枷带索?”僧云:“今日得遇名师批判”师云:“我则与么批判,你到什么处?”对云:“热则雪原取源寒更烧火围炉。¨

    问:“孤峰独宿时如何?”师日:“闲著七见憎堂不宿阿谁教汝孤峰独宿?”


    此两例则是虚指,樽师并非要真正地让学人囙答若学人作答,必堕入野狐道这种情况在以人为主的疑问句中所占分量最重。

     客曰:“…只如贤劫千佛中阿那个是无情成佛?请为礻之。”

 又如:曰:“古人为什么道‘枯本上生一朵花’?”师云:“你道一人不言一人哑阿那个无舌?”‘前例同。阿谁”一样是弟子的實指实问后例和“阿谁”的虚指一样,并非真正的需要对方给出答案而是带有反问语气的追问。


    这种虚指的问句往往起到步步紧逼斬断退路的作用,从雨使得学人退无可退豁然开朗。

    作宾语或兼语及谓语的情况则类似于作主语的虚指实指情况

 询问状态为主的疑问呴型有:如何……/……如何/……如何……。其中作主语是最多的据张美兰统计《祖堂集》中“如何”共出现1051欢,作主语的有549次谓語有361次,壮语的有141次学禅之人,特别是下根之器不讲究悟解,而是执着于某个问题直接向禅师发问,于是“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如何是学人自己”、“如何是佛法大意”、“如何是古佛心”、“如何是道”、“如何是和尚家风”、“如何是学人本分事”、“如何昰学人自己”、“如何是向上事”、“如何是第一句”、“如何是向上关捩子”等问句成为语录中最常见的问题

    众弟子一再发问.正是鈈明心性本空的禅理。面对这一问题禅师的回答也迥然有别。下面以以“祖师西来”的问题为例详细分析,可以看出禅宗之法意如何繞路说禅的特点:

  问:“如何是祖师两来意?”师日:“汝问不当

  问:“如何是西来意?”官云:“西来无意。”

  问:“如何祖师是西来意?”师曰:“解问不当。”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不知”师又曰:“问话且住,诸上座问到穷诘问也不著。山僧答到穷詰答也不及何以故,为上座各有本分事圆满十方亘古亘今……”

    以上问答属于正面解答,有理路可寻而下面的回答越发出人意料,禪宗之法意如何绕路说禅的特点极为聪显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打之。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乃云:“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有僧问云;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乃起立,以杖绕身一转.翘一足云:

”会么?”僧无对.师打之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便打。

  憎同:“如何是西来意?”师举拄杖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乃喝出。

 除棒打外还有下禅床、舉拂子等其他动作::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下禅床立僧云:“莫即这个便是否?”师云:“老憎未有语在。”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以手入怀出拳展开与之僧乃跪膝以两手作受势。师云:“是什么?”

  僧闻:“如何是西来意?”师竖拂子僧曰;“莫遮个便是。”師放下拂子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举茶匙子。憎曰:“莫只遮便当否?”师掷向火中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如何是不覀来意?“

不答复的,有: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移取庐山来向你道。”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日:“向取露柱去”僧曰:“不会。”师日:“我更不会”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待石乌龟解语,都向汝道”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ㄖ:“若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替汝西来意。”

    其僧入礼拜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适来出去者是什么人?”僧拟菦前,师便托出闭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日:“汝从什么处来?”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將境示人。”师云;“我不将
境示人”僧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亭前柏树子。”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日:“杉樹子¨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还见庭前花药栏么?”僧无语。”


  静如山河大地、露柱瓦砾动如扬眉动目、竖措抛拂,无┅不是真如妙心、清净佛性的显现见山是出,见水是水眼前的柏树子、杉树子、花药栏无一不是清净佛性的显现,执着的“西来意”
鈈就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吗?何须所问真是一群“骑驴觅驴”的痴钝汉。

  答案难解或略可解的有: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大似解鸡犀。”’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梁公曲尺志公剪刀。”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云:“飒飒当风竹,经霜不自寒”学人更拟中问,师云:“只闻风击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粱殿不施功魏邦没心迹。”
    阿婆间:“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东壁打西壁”

    或用俗语“东壁打西壁”,或用历史故事启发学人.稍稍可解。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波斯人失却手巾”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老僧昨夜栏里失却牛”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羊头车子推明月。”
    如果说俗语、历史故事稍可解的话波斯人失手巾、羊头车子推明月、破草鞋的答案则难以索
解。总之不论是棒喝,还是竖拂子下禅床,或采用匪夷所思的答案都体现了禅宗之法意如何绕路说禅的
特点,禅宗之法意如何正是用这种无迹可寻有理可解的特殊方式达到了启发弟子明心見性的目的。


    测度问句是指学人希望禅师能够证实自己所提的问题反映出学人对禅师前述问题或意图的理解:对于学人的这种疑惑,禅師或肯定明示或绕路说禅暗示。此类问句多用“莫……”的形式

    四祖问五祖曰:“汝识此瑞不?”五祖曰:“莫是师脚下横出一枝佛法鈈?”四祖曰:“汝会我意。
汝善住矣!我过江东”

  师寻上邓州丹霞山,格调孤峻少有攀者。爰有禅德远来问津山下遇见师,遂辄申问:“丹霞
山在什么处?”师指山曰:“青青麓莼底是”神德日:“莫只这个便是不?”师曰:“真师子儿,一
    佛日便归堂取柱枝抛下师前。师云:“莫从天台采得来不?”对曰:“非五岳之所生”师曰;
“莫献须弥顶上采得来不?”对曰:“月宫不曾逢。”
    ”如何是本来者?”师云:“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僧云:“若一向不耘,莫草埋却去也无?”
师云:“肌骨异刍荛,刍稗终难映”’
    问:“灵山会上,法法相传来审齐云将何付嘱于人?”云:“不可为汝一个荒却齐云山,”僧云;
“莫便是亲付嘱也无?”师云:“莫令大众笑”

本来媔目意象系列。参禅的终极目的是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 又叫本地风光  本觉真心  本分田地  自己夲分 等,人人本具超越一切对立,不随声色不拘凡圣,不落见闻不涉语默,融古今齐物我,平得失泯去来, 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 (《圆悟录》卷 

本来面目 是超验的绝对本体 描不成兮画不就,不被任何语言文字所刻画涂染但尽管如此,禅宗之法意如何以心印心时仍借用各种喻象来表示本来面目,这些象喻有: 本来人 本来身  本來事 无缝塔 禅宗之法意如何强调,要 打开无尽藏运出无价珍。不依倚一物显示本来人。 (《圆悟录》卷)对 本来身 回光影里见方亲  本来事 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  肌骨异刍荛稊稗终难映。 (《景德传灯录》卷)而象征着精神生命圆满无缺的 无缝塔 则远非肉眼所能觑见,只有般若慧眼方可明察

    舍人参师,师泥壁次师回首云:“君子儒,小囚儒?”白舍人云:“君子儒”师以泥敲敲泥扳,侍郎以泥挑挑泥送与师师使接了,云:“莫是俊机白侍郎么?”对云:“不敢”师云;“只有送泥之分。”
    师问黄檗:“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黄檗云:“不依一物”师云:“莫便是长老家风也无?”檗云:“鈈敢。”
    公亲受南泉心戒大夫问南泉;“第子家中一片石,或坐或踏如今镌作佛像,还坐得不?”南泉云:“得得。”陆亘云;“莫鈈得不?“泉云:“不得不得。”云岩云:“坐则佛不坐则非佛。”


   洞山云:“不坐则佛.坐则非佛”南泉云:“摘一个字.添两个宇,佛法大行有人摘得么?”无人对。泉代云:且今是有是无?”(说得即得,说不得即不得。一石又就是一座佛一座佛又就是一石,无非是在于自己的一片心如何

    正是因为有了学人的种种疑惑禅师才能对机说法,而不是单纯的登堂为大众宣说因为学人的根器、見解高下不等,只有学人不停的发问禅师不厌其烦地解说,在禅师的引导、开悟下学人才能彻见心性。


  有大疑方能大悟这是语录中測度问句频出的原因。

  无疑而问的问句指问话者仅用疑问语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并不希望对方回答。以反问句为主使用的反问词主要囿“作么“、“岂”等。

   两人坐地歇息次道吾起来礼拜曰:“某甲有一段事欲问,多时未得其便今日有幸启问师兄,还得也无?”岩曰:“有什么事?”吾便问:“离却这个壳漏子后与师兄什么处得相见?”岩曰:“不生不灭处相见。”吾日:“莫道草里无人自有鉴人。”岩曰:“是你幞头痕子尚犹在作么有这个身心?”吾曰:“乞师兄:莫下这个言词,佛法不在僧俗”岩便问:“与么理长则就,师弟莋么生?”吾曰:“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云岩后日:“灼然是你眼目得与么细若也到山中.递相度脱。”便归百丈’

   师举曹屾代无著曰;“久承大师按剑,问得处在一尘?”僧便问:“作么是文殊剑?”对曰;“不道…为什么不道?”曰:“道则在一尘。”

   以“豈”为疑问词的问句,出现的次数更多如:


    时中使薛简启师云:“京城禅师大德教人要假坐禅,然方得道”师云:“由心悟道,岂在唑也?……”
    问:“古人则调弦以辨为希,只如熊耳与曹溪以何为验?”师云:“无纹彩”进曰:“既然如此,六叶从何来?”师云:“岂昰有纹彩那作么?”僧云:“古人还传也无?”师云:“若不传争得到今日。”


    僧问:“如何是玄旨?”师云:“无人能会”僧云:“向者洳何?”师云:“有向即乖。”僧云:“不向者如何?”师云:“谁求玄旨?“又云:“去无汝用心处”僧云;。忌无方便门令学人得天?”师雲;“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僧问:“如何是毗卢圆相?”师云:“老僧自幼出家,不曾眼花”僧云:“岂不为人?”师云:“愿汝常見砒卢圆相人。”

问:“如何是佛?”师日;“清谭对面,非佛而谁?”座主茫然却问;“禅师说何法度人?”师云;。未曾有法”座生雲:“禅师浑如此!”师却问:“法师说何法?”对曰:“讲《金刚经》二十余座。”师曰:“《金刚经》是谁说?”对曰:“禅师岂不知是佛說?”师云:“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能解我所说义:若言经不是佛说.即为谤经离此之外,为老僧说”法师无对。’


    禪宗之法意如何语录中有众多的疑问句除了以“阿谁”“如何”为代表的特指问句.以“莫……”为代
表的测度问句,以“作么”、“豈”为代表的反问句外还有是非问句、选择问句等,此不赘述;

    如果没有这些数量众多容纳千奇百怪问题的问句,生动、活泼的禅宗の法意如何语录会黯然失色所以说正是这些五彩缤纷的问句才构成了禅宗之法意如何语录的主体。无疑也充分展示了“问”在禅宗之法意如何勘辩机锋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  禅宗之法意如何的祈使句


    祈使句也是禅宗之法意如何常用的句型之一祈使句的语气常因请求方嘚变化而不同。如果请求方是学人句式则为“乞师/愿和尚……”、“请师/和尚……”。禅师接引学人常根据学人的学识、根器及當时的语境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气,使得祈使句分为规劝、命令、禁止或请求等。下面逐一叙之

  学人执著于某个问题,频频向禅师发問以至于禅师发出指令,予以斥责:或者是禅师言说一番.学人仍迷惑不解禅师命令其出去;或者是禅师上堂说法,言语一番令弟孓出来发问。如:


    问:“如何是菩提?”师(德山)便咄云:“出去!莫向这里屙”。(1)
    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师(大安)云;“汝鼡得但用”僧乃脱膊,绕师兰匝师云:
“向上事何不道取?”僧拟开口,师便打云“遮野狐精出去!”。(2)
  师(雪峰)示众日:“我寻常噵钝汉还有人会么?若也有人会,出来呈似我我与你证明.”
时有长生出来云:“觌面峻.临机俊。”师云:“老子方亲得由僧意”順德云:“打水鱼头痛。”师云:“是也”(3)

 师住报慈时,开堂曰云:“帝子王孙及四众云集。金枝玉叶未离王宫。及诸高班君孓等犹在贵居。乃至诸寺大师大德只在本寺。正当与么对微僧早与相著了也。于中还有省察者么?诸仁者才拟跨门.万里望乡关。豈况到报慈何处更有也?与么语话,莫轻触上人么?放过则万事绝言;若不放过一场祸事。虽然如此不可断绝今时。于中还有怀疑者么?赽出来!”对有人出来问:“承拜有言‘未离本处,早与相著了也’未审未离本处,什么处是师与众人相著处?”师云:“阿你若不得峩力争解形得此问?”。(4)


    第一个是弟子欲问“菩提”之意素以棒喝闻名的
德山一声大喝,“出去不许在这里乱嚼舌头。”第二個是禅师用“向上事”巧设迷局,若开口则不解禅师意但是僧人是个钝根汉,欲开口禅师边骂“野狐精”边打出。前两个祈使句的情況类似

   后两个祈使句的情况也极为相似。禅师在开堂日为弟子说法令弟子出来发问。

 表示命令的祈使句不仅以上两种情况还有其他幾种。如:


   院主报和尚:“打钟也请和尚上堂。”师(药山)曰:“汝与我擎钵盂来”院士不会。’

    僧问:“如何是本身卢台那佛?”师(盐官齐安)云:“与我将那个铜瓶来”僧即取净瓶来。师云:“却送本处安置”其僧送瓶本处了,却来再徵前语师云:“古佛也过去久矣。”(这个僧没有意识到自身就是佛,所以古佛也过去久矣)

    (石室善避)一日随石头游山次石头目:“汝与我斫却,面前头树子碍我”师曰:“不将刀来。”石头乃抽刀倒与师师云:“不过那头来。”石头曰:“尔用那头作什么?”师即大悟便归’(不二法门)


    师茬翠微时,问:“如何是祖师意?”翠微曰:“与我将禅板来”师遂过禅板,翠微接得便打

以上四例,从语法学来讲也含有指令的语氣,故归入命令性的祈使句从禅学的角度看,各个禅师的命令不止是单纯的动作,甚至含有深刻的寓意第一例难以参透究竟是暗含罙意,还是单纯的命令第二例禅师命令学僧拿铜瓶的动作.实际是在勘辩学僧,同是也告诉对方自身是佛的道理学僧却放下净瓶,又來发问盐官和尚叹息到:“古佛过去也。”第三例也是石头勘辩弟子的命令同样第西例中翠微禅师命令龙牙居遁拿过禅板是为了警龌對方。  还有一些命令性的祈使句借助于“快、速”等福词甚至动词叠加目的方式,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而且也说明了禅师在开悟学人嘚过程中善于使用单刀直入的方法和当时的急切心理。


   (1) 回参道吾吾问:“有一人无出入息,速道将来”师(石霜庆诸)云:“不道。”云:“为什么不道?”师云:“不将口来”

    (2)师(怀海)垂语云:“屏却咽喉唇吻.速道将来!”有人云:“学人道不得,却请师道”师曰:“我不辞向你道。恐后欺我儿孙”云岩对云:“师今有也。”师便失声云:“丧我儿孙”


   
 (3)因夜不点灯,有僧出来问话师(洞屾良价)唤侍者点灯来。侍者点灯来师日:“适来问话上座出来。出来”其僧便出。师日:“将取二两粉与这个上座”僧拂袖而出。後因此得入路.将衣钵一时设斋


   
(4)彦(丈彦上座)便转。到来朝吃粥了。又上始跨方丈门,师便透下床拦胸一擒,云;“速道速噵。”无对被师推出。大彦上痤叹曰;“我将谓天下无人元来有老大虫在。”

    师常提杈子每觅僧参,蓦项便杈云:“哪个魔魅教伱出家?哪个魔魅教你受惑?哪个魔魅教你行脚?道得亦杈下死,道不得亦权下死速道,速道!”其无对即便打趁出。

当日初夜后师教侍旨唤从上座,上座便上来侍立师问:“从上座年多少?”对云:“二十八。”师云:“太嫩在!甚须保持生缘在什么处?”对云:“信州人。”师云:“今日事被阖梨道破称得老僧意。我这里数年出世并无一个,今日阈梨掇送老僧某甲先师初见船子时。船子问先师只对洇缘改为颂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只如四句中阿那个是主句?”从上座迟疑,师云:速与!速与!下头橛子冷.不欲得辜负,你莫形迹”从上座云:“实不会。师便捶胸哭苍天。从上座一走下不去僧堂,直至如今更无消息。师前云:“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


    并非所有包含“速”、“快”的祈使句都是命令性的有些是请求性的祈使句,表现了学人急於解疑的心理.如:


    佛日到法堂阶下来上师(夹山善会)云:“三道宝阶,阗梨从何而上?”佛日云;“三道宝阶曲为令时,向上一路请師速道。速道”


     从语法学的角度分析,表示禁止的祈使句两样也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明确表示不要对方去做某
事,语气坚决、直率句Φ常用的否定语较多的为“切忌、不得、不要”等‘。禅师往往从正面解释禅理例如:

   僧问:“至道无言,借言显道.如何是显道之言”师曰:“切忌拣择。”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出自于三祖僧粲的《信心铭》“。后来成为禅林中流行的名言“拣择”就是分别、擇取、拟议的意思。抛弃分别、择取之心也就达到禅宗之法意如何所追求的“至道”(如如之境)之境,所以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又作“至道无害”非言不足以显遵,学僧明明懂得这个道理.还执着的发问正是“骑驴觅驴”,触犯禁忌.所以禅师再┅次申明“切忌拣择”

    后世僧人往往注重于“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句话的表面含意而不解背后的深刻内涵。如;


    有人问赵州;“古人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如何是不拣择底法?”赵州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赵州一语铿锵有力,回答了对方的疑问语言無济于佛事。所以韶州云门宝年和尚上堂说法就涉及了此语:“至道无难难嫌拣择,还有拣择么?珍重”一句轻描淡写的反问,破除了學僧心头的魔障

    一句“切忌拣择”我们听到了历代祖师殷切的希望。明心见性的禅宗之法意如何不仅禁止拣择还忌讳勃素(犹疑)、是非、言说,有例为证:

沩山提物问仰山:“正与么时作么生?”仰出云:“和尚还见么?”沩山不肯,却教仰山问:“正与么时作么生?”师云:“正与么时亦无作么生。”师却云;“与么道亦不得”从此而休。隔数年后仰山有语举似师云:“切忌勃素著(犹疑)。”师闻云:“停囚长智”。

    问:“学人幸获侍觐乞师指示。”师云:“我若指旨则厄屈著你。”僧曰:“教学人作么生则是”师云:“切忌昰非。”

    道吾到南泉师问日:“阉梨名什么?”道吾对云:“圆智。”师云:“智不到处作么生道?”道吾对云:“切忌说著。”


    勃素遲缓、盘桓不进之貌。学禅之人应当下顿悟不应存丝毫的迟疑,更应消除分别之心同时禅宗之法意如何也是排斥话语言说的。


   禁止性嘚祈使句还可以使用“不得”、“不要”等否定语如:

   因举先洞山问雪峰:“学人须得语,不得道早个入门了也”雪峰云:“某甲无ロ.”师日:“无口则且从,还我眼来”无对。师代云:“若问眼和尚谨随状退。”(告诉他如果问眼应礼拜而退)


  师拈得把草,拦面與一掷云:“匆处,匆处”他无语,便被师与三捆后具威仪(着袈裟,持坐具整理鞋袜,带一片沉香、栈香等也)始欲上法堂,师雲:“已相见了.不要上来!”彦(彦上座)便转


    师往报慈时,开堂曰云:“帝子王孙及四众云集。…正当与么时微僧早与相著了也。于Φ还有省察着么?诸仁者.才拟跨门万里望乡关。岂况到报慈何处更有也?与么语话莫轻触上入么?放过则万事绝言;若不放过,一场禍事虽然如此,不可断绝今时于中还有怀疑者么?快出来!”。

  表示劝诚的祈使句比起表示命令、禁止的祈使句语气明显委婉,语调也較平缓多用“莫…”的否定句式。如:


   (1)祖曰:“远来到这里为什么事?”子曰:“一则明师难遇,正法难闻.特来礼觐祖师;二则投师出家乞师垂慈摄受。”祖日:“我向你道莫出家。”

(2)师有时云:“你诸大大好莫闲处脱不可得相应对。无量劫来向一切處用心,著急自己事却是闲事,所以难得相称莫因循,各自办事莫待临脱衣时,方始慌忙不及也老僧此间无巧言妙句,亦无闲言與人咬嚼只是隧汝问处只对。汝若不问教老僧向什么处道则得?若更向汝道向上向下、有佛有法事,尽是走作你无了时。体但莫逐名訁数句驰求走作,则了事边亦收管你不著”

    (3)僧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师日;“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絀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


    (4)师见园头栽菜次师日;“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曰:“既不敎根生,大众吃什么?”师曰;“汝还有口么?”无对.

 (5)迁又问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迁又河:”和尚出岭多少时?”师曰:“我却不知,汝早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来。”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匆忙、仓促、鲁莽的意思)”他日师复问迁:“汝什么处来?”曰:“曹溪。”师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师曰:“未茬.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


      禅师对学人谆谆教诲,或千言万语或只言片语,或无语或棒喝。无论如何禅師对学人的希冀是深沉的、凝重的,这种希冀多见于禅师对学人的叮咛禅僧之间的送别,禅师示寂时的殷切嘱托之中句中多用“愿”、“须”、“善”等。


     (1)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跏躇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与我”

      (2)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3)石头然之日:“子以缁耶?素耶?”居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
(4)僧闻:“龙溪一派,晋水分灯万安临筵如何指示?”师曰:“作么生拆合?”僧曰:“未审師还许也无?”师日:“更作么生?”僧日:“昔日龙溪密旨,今朝万安显扬人无侧聆,愿垂开演”师曰:“还闻么?”僧日:“恁么即五眾已蒙师指的,不异城东十眼开?”师曰:“五众(比丘众 比丘民众 沙弥众 沙弥民众和式叉摩众)且置仁者作么生?”。

    (5)唐宪宗屡遣使征召师皆辞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礼.乃命两衔僧箨灵阜等,斋诏迎请至彼作礼日:”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时,愿和尚且顺天惢不可言疾也”师微笑曰:“贫遵何德,累烦世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去矣”

    (6)马大师一见异之,曰:“巍巍堂堂其中无佛。”师礼而问曰:“三乘至教粗亦研究。常闻禅门
即心是佛.实未能了伏愿指示。”马大师日:“即汝所不了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時即是谜,了
时即是物迷即是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别更有佛也亦如手作拳,拳作手也”师言下豁
    (7)一日,参六祖祖問:“汝从何来?欲求何事?”师曰:“学人近往洪州建昌县自峰山礼丈通和
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偈和尚,伏愿垂慈摄受”


  用“须”的例子,如:

师云:¨….莫将等用,和尚子,着实未得悟入直须悟入始得。……惭愧!大须努力好”

石頭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也大须护持。”

云岩曰:“承当这个事大须审细”

师云:“….丈须子细。……”

    有时谓众雲:“……切须自看.可惜时光各自努力。”

    用“善”的例子或示寂嘱咐,或游方、送别叮咛无不寄予了禅师的殷切希望,如:

既玖侍于祖后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师二祖曰:“吾观震旦难有此經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说法竞乃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护持非人慎勿传の。”付嘱已.师乃游方莫知其终。

 师与存同辞德山德山向:“什么处去?”师日:“暂辞和尚下山去。”德山口:“子他后作么生?”師日:“不忘”日:“子凭何有此说?”师日:“岂不闻。智过于师方堪传授;智与师齐,减师半德(德山)曰:“如是如是,当善护持”二士礼拜而退。

    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对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日:三┿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沩山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师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吾今逝矣。”言讫示灭

   唐中和元年辛丑十一月七日,召主事日:“吾与众僧话道累岁佛法深旨备应自知。吾今幻质时尽即去汝等善保护,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辄生惆帐”言讫,至于夜奄然而逝
    师住明招山四十载,语句流布诸方.将欲迁化上堂告众嘱咐,其夜展足问侍者日:“昔释迦如来展开双足放百宝光明汝道吾今放哆少?”侍者日:“昔日鹤林,今日和尚”师以手拂眉目:“莫孤负么?”又说偈日:“蓦刀丛里逞全威,汝等应当善护持火里铁牛生犊孓,临岐谁解凑吾机”偈毕安坐,寂然长往

  学人潜心学道可读经,可参禅可请益,表示请求的祈使句都是学入潜心学道的一种表现烸每希望禅师能够发心垂慈教诲


  学人初入丛林,就“乞师指示”.愿即口得开悟所以语录中表示请求的祈使句也是非常多的。学人发絀请求的语气是尊敬的、客气的常用的词语有“乞”、“请”等。

  问:“学人有疑请师决.”师日;“且待上堂时来。”师晚际上堂日:“今日有僧决疑,在什么处?出来!”其僧才出采师便托出,却入方丈

    问:“心法灭时如何?”师曰:“口里道得,有什么利益?莫信ロ头办直得与么去始得:设使与么去,也是佛边事”学人进曰:“请师指示个佛向上人。”师臼:“非佛”。
    师问:“久向宗风請师一言。”夹山云:“目前无法”师云;“莫错。”夹山云:“缦缉阍梨山溪各异。任你截断天下人之舌头争奈无舌人解语何?阍梨只知有杀人之刀,且无活人之剑老僧这里亦有杀人之刀,亦有活人之剑”。


  僧问:“心法双亡指归何所?”师曰:“郢人无污,徒勞运斤”日:“诸师不返之言。”师日:“即无返句”’(心是根 ,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无”即鈈返)

每日上堂谓众云:“汝等诸人.各自目光返顾,莫记吾语吾愍汝无始旷劫来,背明投暗逐妄根深,卒难顿拨所以假设方便。夺汝诸人尘劫来粗识如将黄叶止啼:亦如人将百种货物杂浑金宝,一铺货卖只拟轻重来机。所以道石头是真金铺.我者里是杂货鋪。有人来觅杂货铺则我亦拈与他;来觅真金,我亦与他”对有人问:“杂货铺则不问,请和尚真金”师云:“啮镞拟开口,驴年亦不会”僧无对。


    师上堂云:“并却咽喉唇吻速道将来。”沩出云:“某甲不道请和尚道。”师云:“不辞(乐于)与汝道
久后喪我儿孙。”五峰云:“和尚亦须并却”师云:“无人处斫额(顶礼膜拜以示虔敬)望汝。”云岩云:“某甲有道处请
和尚举。”师雲:“并却咽喉唇吻速道将来。”云岩曰:“师今有也”师日:“丧我儿孙。”


    陆大夫云:“请和尚为众说法”师云:“教老僧作麼生说?”陆云:“和尚岂无方便?”师云:
“道他欠少什么?”陆云:“为什么有六道四生?”师云:“老僧不教他。’


    用“乞”的例子构成“乞师/和尚……”,其中“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的问句最多。如:

    问:“学人乍入丛林.西来妙诀乞师指示。”师日:“汝未叺丛林我已示汝了也。”曰:“如何领会?”师曰:“不要领会”(若悟自身清净则是,无法可说)
    (涌泉和尚)而参见石霜便秘:“学囚初入丛林,乞师指示个入路”霜云:“我道三只筷子抛不落。”师便契玄关更无他往.’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和尚指示个入路”师良久.学人礼拜,师云:“汝礼拜阿谁?”学云:
“礼拜和尚”师云:“汝若会,即是汝礼拜汝;汝若不会即是礼拜老僧。”

    僧問:“某甲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云:“尔不解问”云:“和尚作么生?”师云;“放汝三十棒自领出去。”
    问:“学人乍入丛转乞师指示。”师曰:“阉梨到此多少时也?”僧曰:“已经冬夏”师日:“莫错举似人。”
    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推示个入路。”师曰:“宁自碎身如微尘.终不敢瞎却一僧眼”(警告)
    憎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于汝不惜。”
    问:“学人乍入叢林,祖师的的意请师直指”师曰;“好。”

初人丛林的学人怀着修禅的虔诚之心.希望禅师能够指出入门的方便。对这一问题禅師的回答也各各有异。第一个说“早已示汝”、“不要领会”实际在告诉对方祖师西来,无法可说若悟得自己清净本性,即是领悟禪师回答正中要害.第三个禅师以沉默的方式回答对方的问题。第五个禅师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胡言乱语,实际在警醒对方

  还有“乞師慈悲……”、“乞师垂慈……”、“乞和尚慈悲……”等以“乞。为祈使语的句子如:


  儿子便问禅师:“乞师慈悲摄受,度得一个众苼某甲切要投禅[师]出家。”禅师曰:“是我宗门中银轮王嫡子、金轮王孙子方始得继续,不坠此门风是你三家村里男女,牛背上将養底儿子作么生投这个亲门?不是你分土事。”儿子曰:“启禅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哪得有这个言词障于某甲善心?再乞祥师垂慈嫆纳。”


    具陈前事后五体投地,礼拜起云:“生死到来.诈么生即是?乞和尚慈悲救某甲残命。”

    志超上座为众乞茶去时同师:“伏乞和尚提撕。”师云:“只是你不可更教我提撕”。
    先师升座僧轨誓上来礼拜。起云:“乞和尚杖责某甲等广大劫来,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直至今日谬会和尚尊旨若不改这个身心.难得再复于今日。伏乞和尚慈悲!”


  六、表示商量的祈使句

禅宗之法意如何语录是祖师徒对话的形式出现的对话中禅师或用命令的口吻,或用劝诚的语气.或禁止其勿堕入野狐掸或临终的谆谆教诲、殷切期望,无不體现出禅师对弟子的鼓励精神但师徒之间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平等的,禅师循循善诱地说法鼓励学人勇创新解,所以语录中又不乏商量性的语句岩头全豁引用古德之语说:“智慧过师,方传师教;智慧若与师齐他后恐减师德。”要求弟子一定要超越禅师和《苟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看法相同。


    下面分析一些带有商量口吻的祈使句,则会一目了然

    石头大师明晨欲与落发.今夜童行参时,大师曰:“佛殿前一搭草明晨粥后刈却来。”晨诸童行,竞持锹锄唯有师独持刀水,于大师前跪拜揩洗大师笑洏剃发。师有顶峰突然而起大师按之目;“天然矣。”落发既毕师礼谢度,兼谢名大师口:“吾赐汝何名?”师曰:“和尚岂不曰‘忝然’耶?”石头甚奇之。乃为略说法要师便掩耳云:“太多也。”和尚云:“没试作用看”师遂骑圣僧头。大师云:“这阿师!他后打破泥龛塑像去”

丹霞在众弟子中是很出众的,极为聪明石头见状,为他略说戒法他竟然掩耳说“太多”,希迁又让他作些动作他叒骑到“圣僧”(指文殊菩萨塑像)头上去,其放任不拘的性格跃然纸上“打破泥龛塑像”的预言正是日后丹霞烧木佛的举动,可谓一语成讖并非石头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而是它看出丹霞日后必定成为一“作家战将”由衷发出的感慨此“汝试作用看”即是一句商量的话,叒饱含着石头的鼓励丹霞不负师托,成为石头的著名弟子之一大凡有作为的弟子必定不会全盘照搬老师所传的禅法,而是有所发展丼霞就是如此.

    洞山良价设斋.(有僧)问:“和尚设先师斋,还肯先师也无?”师曰:“半肯半不肯”僧曰:“为什么不全肯?一师曰:“若铨肯则辜负先师。”传于祖师超越祖师正是禅宗之法意如何的创新精神。

又如:师(石霜庆诸)问僧:“从什么处来?”对云:雪峰来。”師云:“有什么佛法因缘你举看。”其僧便举和尚示众云:“三世诸佛不能唱十二分教载不起;三乘教外别传.十方老僧口,到这里百杂碎”师便失声云:“勘作什么?早被你蓦头拗却也。”师又云:“虽然如此我也不一向。”
其僧便问:“雪峰意旨如何?”师云:“峩道梦人思不近你作么生?”
    问:“临济喝德出棒,未审明得什么边事?”师(首山省念)曰:“汝试道看一僧喝,师曰:“瞎”僧再喝,師曰:“遮瞎汉只么乱喝作么?”僧礼拜师便打。


  上面两个例子都很可笑一个是鹦鹉学舌于雪峰之语。一个是一味模仿临济喝、德山棒所以
遭到石霜斥责和首山省念的棒打.这两个学僧不是智慧过师,两是智慧不如师辜负先师的教诲,大减雪峰临济、德山之师德。

    囿的禅僧更加愚钝禅师让他试举看,他竟然不知如何对答;


    师问僧:“承汝解人是不?”对日:“是”师云:“试举老僧看。”无对洞山代云:“请和尚看月。”
    学人对禅师同样也可以使用商量的语气,如:
    师问僧;“近离什么处”曰:“请师试道看。”
    师问僧:“离什么处?”对云:“离浙中”师云:“来此间几年?”对云:“和尚试道看。”(《祖堂集》436页)

  不论是学人还是禅师都可以使用商量性的祈使句禅宗之法意如何自由平等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这些祈使句不论是命令、禁止、劝诫.还是希望、商量都饱含了禅师对弟孓学禅的殷切期望,语句本身并非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只是起到点拨的作用,真正的内涵则在语句背后弟子不能仅从文字表面上去知解,而是须避过文字领悟禅师之意否则,樽师的一番“老婆心”就变成空谈了

  禅师说法或千言万语,或只言片语言说不论长短,都是禪宗之法意如何“不立文字”言意观的表现如果说长篇大论式的法语更多带有译经体的风格,那么只言片语的言说方式则更典型地体现叻禅宗之法意如何的独创性.“一字句”是其中的代表


禅宗之法意如何的一字句分为几种,下面分类讨论
首先是对所问问题的肯定回答。所用的答语词有“是“有”、“见”等
用“是”作为对前述问题的肯定回答,如:


  德山曰:“阉梨是昨日新到否?”曰:“是.”
    (鏡清)师又问:“从上祖德例说入路.还是也无?”(雪峰)峰云:“是。”……又问:“只如从上祖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云:“是。”‘
    师問僧“承汝解卜是不?”对日:“是。”师云“试卜老僧看.”无对。洞山代云:“请和尚生月

  僧问:“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憎云:“殿里者岂不是泥龛塑像?”师云:“是”僧云:“如何是佛?”师云:“殿里底。”
  上堂示众日:“赤肉团上壁立千仭”时囿僧问:“赤肉团上壁立千仞,岂不是和尚道?”师日:“是”其僧乃掀禅床。师曰:“这瞎驴”便棒。

  云:“未审此人还有师也无?”師云:“有…如何是此人师?”云:“不被毛,不戴角”
  进曰:“未审向上还有事也无?”师日:“有。”进曰:“如何是向上事?”师云:“打破镜来相照”师住西堂后,有一俗士问:“有天堂地狱否?”师日:“有”日:“有佛、法、僧宝否?”师曰
“有。”更有多问盡答言有。

问:“狗子还有佛性否”师云:“有”僧云:“和尚还有否?”师云:“我无。”僧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尚困何独无?”师云:“我非一切众生。”僧云:“既非众生是佛否?”师云:“不是佛。”僧云:“究竟是何物?”师云:“亦不是钧”僧云:“可見可思否?”师云:“思之不及,议之不得僧云:“不可思议。”


    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師云:“有。”崔云:“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云:“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师问僧:“什么处去来?”僧日:“劈柴来”师曰:“还有劈不破底也无?”僧曰:  “有。”师目:“作么生是劈不破底?”僧无语

师云:“还有脚手也无?”僧云:“有。”师云:“阿那个昰?”借以手指之”

  又问曰:“行者还到五台山也无?”师日;“到。”木口曰;“还见文殊也无?”师曰:“见”进曰:“向行者道什么?”师曰:“道阉梨父母在村草里.”木口又失对。”
别一僧却问:“师还见火否?”师日:“见”日:“见从何处起?”师曰:“除却行住唑卧更请一
问。”

    初参洞山时洞山问:“什么处来?”师曰:“大慈来。”曰:“还见大慈么?”师日:“见”日:
“色前见色后见?”师ㄖ:“非前后见。”洞山默置
    一日长庆问:“见色便见心,还见船子么?”师曰:“见”曰:“船子且置,作么生是心?”师
    一日于大佛湔有僧问;“上座曾镗到五台否?“师曰:“曾到,”曰;“还见文殊么?”师曰;
“见”曰:“什么处见?”师曰;”径山佛殿前见。”

    鉯上的例子是学人向禅师发问禅师用“见”作出回答。还有禅师询问学人学人用“见”作答,如:

六祖见僧竖起拂子,云:“还见麼?”对云:“见”祖师抛向背后,云:“见么?”对云:“见”师云:“身前见?身后见?”对云:“见时不说前后。”师云:“如是如是此是妙空三昧。”


    师定坐次.肃宗问;“师得何法?”师曰;“陛下见空中一片云不?”皇帝目:“见。”师曰;“钉钉著.悬挂著”

    師问僧:“从什么处来?”对曰:“从江西来。”师曰:“江西还见马祖不?”对曰:“见”师乃指一柴撅曰:“马师何似这个?”僧无对。


    師问僧:“何去来?”对云:“添香去来”师曰:“还见佛不?”对曰:“见。”师日:“什么处见?”对日:“下界见”师曰:“古佛,古佛”

除了用“是”、“有”、“见”之外。还用“然'“在”、“昕’“过”、“闻”、“得”、“接”等作正面肯定回答词询问人嘚“谁”,答应对方作某事的“好”字以及怍否定回答的“无”、“错”。有时用一个字描述当时的情状.从而引出深刻的禅理如德屾“黑”字公案:

    因一夜参次,龙潭云:“何不归去?”师对曰;“黑”龙潭便点烛与师,师拟接龙潭便息却。师便礼拜潭云:“见什么道理?”师云:“从今向去,终不疑天下老师舌头”师便问;“久向龙潭,及至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见时如何?”潭云:“子亲到龍潭也”’


    德山的回答是实答,但龙潭却就势引导告诉对方真正的悟道不照靠外在的光明,而是应该用
自己的本性去征服黑暗佛理僦在自己心中,故心灯常明德山从此悟达。

  师遂见虎狼绕庵糜鹿纵横四周。师乃两手作怕势云:鑫”融曰:“师犹有这个在!”师曰:“适来见什么?”融于言下虽承玄旨而丽无有对。


    师与麻谷游山到湖边语话次,麻谷问:“如何是大涅槃?”师回头云:“急”谷日:“ゑ个什么?”师云:“涧水”
    “急”字是对身边涧水情状的描述,实际已告诉对方遍求的涅槃之境就是当下,无须再问
    问:“如何是漳江水?”师曰:“苦。”问:“如何是漳江第一句?”师日:“到别处不得错举”

 对学人进行评价.也属于描述当时的情状,如: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含
珠密意,同道者知”曰:“恁么即不假羽翼便登翠岭也,”师日;“钝”问:“古镜来磨时洳何?”
师目:“昧不得。”曰:“磨后如何?”师曰:“黑似漆”
  再如: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曰:“密。”
  问:“巨夜之中以何為眼?”师日:“暗。”


  “密”字昭示了所问难以回答。而“暗”宇属于反面作答已是绕路说禅。
  此外一字句还有用叹词“喏”、“嗄”象声词“嘘”作答,如:

  师问长庆:“古人道前三三.后三三’.意作么生?”庆便出去。鹅湖云:“喏”  师因见溪水云:“此水得與么流急?”僧云:“诺”

    问;“寺门前金刚托即乾坤大地,不托即丝发.不逢时如何?”师云:“吽I吽!我不曾见此问先跳三千,倒退八百尔合作么生?”僧云:“诺。”
  在投子众时有僧问:“如何是上座沙弥童行?”师曰:“诺。”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日:“屎裏蛆儿头出头没“
    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目:“山下李家作牛去。”曰:“还许学人相随也无?”师曰:
“汝若相随莫同头角。”曰:“诺”。


    师因在帐里坐僧问:“乍入丛林,乞师指示个径直之路”云:“子既如此,吾岂吝之?近前来”学人遂近,师鉯手拨开帐云:“嗄!”学人礼拜,起云:“某甲得个入处”师遂审之,浑将意解
    僧问:“和尚是咸通前住?咸通后住?”师云:“嘎。”学人再申问师乃云;“病鸟栖芦,困鱼止泊”。
    问:“温白夫子相见则且切置和尚作么生相见?”师云:“嗄。”僧云:“若不昰学人招得和尚怪笑?”师云:“汝适来问什么?”学人礼拜”
    问:“当锋一句,请师道”师日:“嗄。僧再问,师曰:“瞌睡汉


    夹屾有僧到石霜,才跨门便问不审。石霜云:“不必.阉梨”僧云:“与么则珍重。”其僧后到岩头直上便云,不审师云:“嘘。”僧云:“与么则珍重”始欲回身,师云:“虽是后生亦能管带。”

“喏(诺)”多为实答表示应诺之声。而“嗄”“嘘”则极具形象性禅师刻意用这两种形象性的叹词、象声词,表达某种禅机因为“嗄”是叹词,常表示疑问、反诰或惊讶、嘲笑给学人以某种暗示。岩头用“嘘'是在禁止学僧再发问.“自性清净”“本来面目”都是自身所具备的何须再申问。


  还有斥责学人的“咄”.如

    又,林际與师看圣僧次林际云:“是凡是圣?”师云:。是圣”林际便喝;“唑!”师便抚掌大笑。


    同样是象声词的“吽”是牛吼叫的声音,禪师常用此“吽”作答也属于绕路说禅,如:

    师问木口和尚:“如何是露地白牛?”木口曰;“吽”师曰在:“哑。”木口曰:“老兄莋么生?”师曰:“这畜生”
    临济问;“如何是露地白牛?”师日:“吽。”济曰:“哑却杏山口”师曰:“老兄作么生?”济
曰:“遮畜苼。”师乃休’

  问;“万丈井中如何得到底?”师日:“吽。”僧再问师曰:“脚下过也。”
问:“如何是声前一句?”师国:“吽”ㄖ:“转后如何?”师目:“是什么?”师日:“还肯入也无?”罗山曰:“吽。”
用一个看似和所问问题毫无关联的字作答纳绕路说禅的句子如:

僧问:“利剑斩天下,谁是当头者?”师口:“暗”。

问:“如何是法身主?”师日:“谓秦无人”曰:“这个莫便是否?”师曰:“斩。”‘

僧问:“如何是从上来事?”师日:“住”……问:“如何是维摩默?”师臼:“谤。”

问:“古人面壁为何事?”师曰:“屈”。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擘”。

问;“十二时中时对不离如何?”师曰:“谛。””

有时甚至相连的几个问题都用一字莋苍如:

有僧问:“如何是五峰境?”师云:“险。”僧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塞””

“险”还可寻见理路,而“塞”则隐晦性极强又如:

  问:“如何是直截一路?”师曰:“截。”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苦”问:“如何是

道?”师曰:“普。”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日:“失”问:“如何得无山河大地去?”师曰:

“不起见。”玄则问:“如何是佛?”师曰:“丙丁童子来求火”

  佛法大意是“苦”.道是“普”,学人自己是“失“答案简直不可理喻。


  僧问:“灵台不立还有出身处也无?。师日:“有”日;“如何是出身处?”师曰:“出。”问
“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道。”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验”问:“牛头未见四祖对洳
¨?”师曰;“自由自在。”曰:“见后如何”师曰:“自由自在。”问:“如何是佛法中事?”师曰:


    西来意是“道”佛法大意是“驗”,佛法中事是“了”或不作答,或答非所问启发学人悟道。

    禅是直截了当的不容拟恿,不容权衡的但是禅师说法不得不借助語言文字,去表达所要阐明的禅旨因此一字句同棒喝一样成为截断葛藤,破除学人执着的接引手段之一正是体现了禅宗之法意如何不竝文字的精神。


    用一字作答或许部分禅师偶一为之,云门文偃因喜用一字作替后世称之为云门“一字关”,学人若是领悟此字的含意便同过关一样直契心源,达悟本性(人无眼目)中对“一字关”有述:


    僧问师;“如何是云门剑?”师云:“祖。”“如何是玄中的?”师ㄖ:“祝”“如何是吹毛剑?”师云:“骼。”又云:“黹…如何是正法眼?”师云:“普。”“三身中那身说法?”师云:“要…‘如哬是啐啄之机”师云:“响。…杀父杀母佛前忏悔:系佛杀祖,甚处忏悔?”师云;“露”“如何祖师西来意?”师云:“师。”“灵树┅默处如何上碑?”师云:“师。”“久雨不晴时如何?”师云:“舒”“凿壁偷光时如何?”师云:“恰。…承古有言: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未审二租是了是未了?”师云:“确。”一日示众:“会佛法者如恒河沙.百草头上代将一句来。”自代云:俱師凡对机,往往多用此酬应.故从林目之日一字关云.’

  这些答非所问的一字。似铜墙铁壁一般横亘在面前打断学人奔如湍急的情执意念。在狭窄的关口一字犹如当头一棒,让参禅者在陡然之际脱离原来的思路超于言表。从而消除知见妄想及一切执著.随即彻见本惢达到当下悟达的目的。

  三、一字句昭示的文学意义

 禅师说法讲求简洁需要在一字一句上用功夫,词语'凝练的顶峰则是“一字句”的夶量出现最为有名的莫过于云门禅师的“一字句”或“一字禅”。一宇并非常识而须有独特的解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见解嘚深浅有别这样禅宗之法意如何无意中就发展了文字勘辩的功夫,对具体词语的运用就得到突出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则是技巧的提高。这种无意中的追求技巧影响了宋代文人的“以文字为诗”的诗风。试举禅宗之法意如何在一字上用功之例:


师共双峰行脚游天台,过石桥.取峰造偈:“学得修行力未充莫将此身险中行.自从过得石桥后,即此浮生是再生.”师和:“学道修行力未
须将此身险中荇.自从过得石桥后,即此浮生不再生.

   既罢禅征宁有请益。洞山问:“阁梨名什么?”对云:“玄机.…作么生是玄底机?”又无对洞山放三日,无对师因此造偈:“学道蒙师指却闹,无中有路隐人间.对人尽讲千经论一句临时下口难.”洞出改末后请云:“一句敎伊下口难.”从此改名也.

    上述两则正是禅师所说的“还丹一粒,点铁成金;妙理一言点凡成圣”的实证。改换宇使得禅意大不相哃。宋代文人作诗讲究“翻案法”无疑是参照了禅宗之法意如何点窜一字的先例。

《陈辅之诗话》一三“改恨字作幸字”条载:“萧楚財知漂阳县时张乖崖作牧,一日招食见公几案有一绝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改恨字作幸字。公出视稿曰:‘誰改吾诗?’左右以实对萧曰:‘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公曰:‘萧弟一字之师也"¨

   王安石也是对禅解颇深的人,《王直方诗话》记裁了他点窜一字的故事:


  “壁门金橛倚天开五见宫花落石槐。明日扁舟沧海去却将雲气望蓬莱。”此刘贡父诗也自馆中出知曹州时作。旧云“云表”荆公改作“云气”。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在“绿”字上下了许多功先《容斋续笔》卷八“诗词改字”曰:“壬荆公绝句云:‘京日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叺’,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其改字的功夫绝不亚于王安石“黄鲁直诗‘归燕略无彡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耍’,至‘用’字始定”

‘宋代诗人还囿许多点窜一字的例子‘,此不缀举
   作诗讲究一字之工,使得宋诗在字句上极为雕琢但是却失去了唐诗兴象玲珑的自然气象。
   来人作詩如托讲究一字之功宋诗诗歌的理论也深受禅宗之法意如何影响,讲究“诗眼”即是借鉴了禅宗之法意如何的“句中有跟”的功夫。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如禅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