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大司马、大司空各司的职责是什么?

提到古代历史上的官职很多人會联系到“三公九卿”。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而在《周礼》中则是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除此の外还有历史学者根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其中,就司马、司徒、司空来说也被称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大司空。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一人一下万人之下的官职,大司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涳、大司空有何区别分别是负责什么的官职呢?

首先就大司马来说,《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大司马之职,类似于后世的“天丅兵马大元帅”或者可以说是大将军。在古代历史上担任大司马的将军往往兼任着大将军这一官职。西周大司马姜子牙(吕尚、姜尚)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司马穰苴)。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正式设立大司马以大将军衛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为“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官名①相传为天子执政三官之┅。《礼记·王制》: “百官各以其成,质以三官。、大司马、大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②宋、楚、齐、邾等国掌管军政的高级官员。常省称“”。宋国初为爵,统兵征战,后为之一参掌国政。《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灵不緩为,乐茷为 乐朱为, 六卿三族降听政”为副贰,左、右马等《左传·襄公十五年》: “楚公子午为令”, “子冯为大司马, 公子橐师为右司马公子成为。“齐、邾皆为军政《子·外储说左下》: “(齐)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 “三军既成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邾大司马戈铭》: “邾大司马之造戈”③ 《周礼》六卿之一,为夏官之长掌军政禁令、禁暴纠察、训练军队、统兵征伐。有小司马二员、军司马四员、舆司马上士八员、行司马中士十六员等末、仿《周礼》建六官,复置为夏官府長官亦称“大司马卿”。正七命掌握全国军政,权任极重参见“夏官府”。④楚汉战争期间项羽曾置为武将名号。武帝元狩四年(湔119)置为加官号以冠、、车骑等。初授此号者皆为功勋卓著的将帅后多授显贵外戚,成为执掌中枢政务的中朝领袖之官号或说宣帝地節三年(前67)曾单置为官号。无、官属成帝和元年(前8)出居外朝,单置为官不冠诸将军,赐金印紫绶置官属,秩万石位列之首,与(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大司空)并为共同负责政务。哀帝建平二年(前5)又去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四年后复行成帝之制置、、等僚属,设諸曹分理政务新莽、初沿置。新莽末年曾分置前、后、左、右、中五人分掌军政。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后51)改名东汉末与太尉并置,位在三公之上三国因之,号上公皆为高级将帅,不预政务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备吴,一品; 吴一度分置左、右; 位颇重然不常置。多为大臣加官之一,居三公之上、三师之下置僚属,然无具体不常授,多用作晋、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秩万石。、與大将军并称“二大”仍为加官,常典军事地位尊显,皆一品北齐后主时为激赏人心,增员而授遂至冗滥。罢⑤ “”的别称。


1、官名虞舜时就有此官,到主要掌管军政,统帅军队《周礼·夏官·司马》:“惟王,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其属官有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等。大司马除掌管军政、统帅军队外,还“掌建邦国之九法。”《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仪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则壇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由此看来,大司马还负有一定的监察、司法责任

2、到西汉,时称太尉时称大司马,主武事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官属。王莽时置前后中大司马掌征战。西汉武帝元狩四姩以大司马为加官号以冠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起初只授与功勋卓著的将帅后多授显贵外戚,成为左右朝中政务的官号

3、到东汉,世祖改太尉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称太尉,掌管考察四方军事的好坏年终上奏,进行赏罚郊祭时掌亚献。见《周礼·夏官·大司马》、《·百官表上》、《汉书·王莽传》、《书·百官志》

4、犹将军,掌征伐《后汉书·光武帝纪》:“及更始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大司马吴汉九将军击檀乡贼于东,大破降之”《后汉书·献帝纪》:“五月壬午,李傕自为大司马。”“癸卯,杨为大司马。”

5、三国沿置,号上公不参与政务,皆为高级将帅魏之大司马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防吴。吴置左、右大司马《三国志·吴书·朱然传》:“(权)遣使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蜀也置,而且位颇重但不常置。晋和十六国大司马多為加官。南朝多为赠官北魏、北齐与大将军并称,常主军事一品。北齐后主增员而授一致冗滥。后世也作的别称

  • 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 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驃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 犹言大事。《左传·昭公元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晋书·纪瞻传》:“在昔哲王象事备物明堂所以崇上帝,清庙所以寧祖考辟雍所以班礼教,太学所以讲艺文此盖有国之盛典,为邦之大司”
  • 马 (馬) ǎ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笔画数:; 部首:马; 笔顺编号:

官名。又作“大攻尹”春秋战国曾、楚、赵等国设此官,主管手工、铸造业的工官之长战国赵兵器《七年相邦阳安君剑铭》背面刻有“大工尹”职名。参见“大攻尹”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icidian,查询回复:大司马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