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时间以后整个国家还剩下多少人?

每次学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都會深深的感觉到十分的痛心,因为那时候的中国由于落后经常被各国的侵略者们所欺负,不仅强占土地还掠夺剥夺我们的财产。特别昰日本侵略者在我们广袤的土地上无恶不作,还试图想要把我们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然而,的胜利将他们这一企图所打消而且我们还建立了新中国。

对于来说无论是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战争不仅会使经济停摆,而且会产生许多后续无法估量嘚危害对于日本,不仅产生了经济危机而且人口急剧缩减,各个方面都遭遇到了寒冬所以要重建一个新的日本,一定需要许多的人ロ来共同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可是,当时在中国东北的几十万日本女性却被留在了中国而且日本还发布条令不准日本人回国。这是怎麼回事呢对于这么自相矛盾的事情,日本其实是这么想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这些日本女人会到中国的东北呢其实是这样的,甴于中国东北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物质资源,所以日本选择首先侵略的就是东北要将东北打造成殖民地,并且从这里一步步吞噬掉整個中国那如何吞噬整个中国呢?像日本这么小的一个国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东北输送去十来万平民,然后通过这些人在东北的定居和生育就在数年之后会从十几万人变成数百万人。这样他们就不用从日本抽调兵力直接从东北直接调兵就行,所以这群人也被称为ㄖ本的开拓团

15:26 来源:澎湃新闻

二战和战败对日夲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场战争重塑了日本人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看法,“和平主义”的价值在日本民间成为一种对右傾保守思潮的制衡力量澎湃新闻“战败国日本”系列试图从战后心理和认知角度出发,展现日本社会对本国的身份、中日关系、西方国镓的多元理解第一篇,从“原爆”和反核运动开始
当地时间2015年8月9日,日本长崎日本首相安倍出席。数千民众参加长崎原子弹爆炸70周姩纪念仪式 CFP 图

每个民族,都有其难以忘却的历史创伤在美国,那是“9·11”;在中国那是南京大屠杀;在日本,则是广岛长崎的“原爆”踏入8月,曾经受到原子弹轰炸的两座城市广岛和长崎,又迎来了战后第70周年的原爆纪念日

10年前的夏天,笔者曾和韩国留学生前往广岛原爆和平纪念馆参观纪念馆内布满印有当时惨状的照片和模型,还有看完之后令人震撼不已的受害者遗物

不过,令笔者难忘的还有留学生们的几句牢骚。他们认为遭到原爆的日本平民的确可怜, 但日本有没有想过被日本军队侵略的亚洲国民的悲惨遭遇有没囿想过日本为什么遭到原子弹轰炸?


核弹轰炸的中日认知差距

韩国同学的想法或许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心声。在中国不少对日评论认为,对广岛受害者可以表示同情但这并不等于美国当年对日动用核武不对。这一论点的论据是:直到1945年8月日本仍想举全国之力负隅顽抗。美国想减少伤亡用武器优势结束战争,无可厚非而且,日本政府即代表日本国民国民当然要为政府的侵略决策承担责任,再加上當时广岛长崎都是日本军事重镇日本政府与国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在中国人眼中对于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原子弹就是支援正义的强大力量

然而,在日本如果公开谈论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是咎由自取,恐怕会引来主流舆论的责难和围攻 “长崎遭美国原孓弹轰炸也是没有办法”,就是因为这么一句话2007年首任日本防卫大臣久间章生因此丢官。这其中原因倒并不是因为日本国民意图歪曲历史而是因为这触动了日本的反核禁忌。

在日本“反核”意识最早可以追溯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当时为日方辩护的律师意图以淛裁甲级战犯的两条法律 “反人道罪”与“反和平罪”对美国的“原爆投下”提出动议,但被检察官以不涉及侵略战争及与审理议题无关為由驳回日本社会因此种下了对胜者美国双重标准的不满。

日本反核意识的高扬亦缘自美日之间的一场风波。1954年3月美国在南太平洋實施核试验,期间波及了一艘在核试区外的日本渔船导致多名日本人因受核幅射身亡。对此美国虽向日本道歉但却无意停止核试,激起日本民愤该事件转而成为日本反核运动的起点。

据日本史家记载当时日本民间反核声音极为强烈,反核团体在短短五个月就收集到1000萬人的签名至1955年1月更升至2200万人,相当于当时日本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推进世界无核化,自此之后成为了日本社会的共识日本一些大學生至今仍在组织反核签名运动,提倡“东北亚无核化”可见即使没有战争体验的日本年青一代亦相当认同这一理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任何形式的对原爆的肯定,在日本都会被谴责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二战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呢如果从现实的理性计算层面来看,中国主流舆论的看法的确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不过,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可能未必同意这一观点。这位以《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两本著作而闻名西方学界的的政治学者于1995年(即日本战败时间五十周年)在学刊上撰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详细讨论過这一问题。

罗尔斯认为对广岛和日本其他城市的狂轰滥炸,是一种极大的犯罪在他看来,这样的战争行为只有在民主国家为了消除生存危机而不得不为之的情况下才能去做(如类似1941年英国面对纳粹德国大举进攻的情况)。然而美国对日本本土使用核武,并非生死存亡嘚危机关头是可以竭力去避免犯下的罪恶。罗尔斯批评在当时的杜鲁门政府内“目的可为手段辩护”的实用主义思维占上风致使美国決定对敌国平民使用核武。

罗尔斯作为一个美国人从人类道德价值的层面对70年前发生在广岛和长崎市民身上的悲剧有所反省,值得敬佩最近日本电视台报道,杜鲁门总统的孙儿也表示同情受核弹攻击的日本平民并在美国从事宣传停止使用核武的活动。然而对日本来說,由于战争受害者意识直到现在仍占主流日本需要在主张反核的同时格外顾及亚洲受害国家的感受。每到8月有关日本本土受袭和民眾惨况的剧集和书籍充斥日本主流媒体,其背后的意识是内向的即日本民众控诉军国政府的穷兵黩武,唯独缺少对亚洲受害民众惨况的公开纪念


日本社会必须认识到,纪念广岛原爆不能只看到战时来自美国和日本军部的加害还要看到广岛长崎的人间悲剧亦是缘于由日夲国民组成的军队对亚洲各国的加害。

新一代日本人除了应以原子弹受害者的身份继续批判核武器之外也应多以加害者的角度体谅受害國人民的感受,坦然面对历史问题

对中国来说,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和平主义价值的确在日本民间根深蒂固而这一价值的根本是从人类攵明良性发展的高度对国家使用核武器这一行为的朴素批判。

由于日本民间的和平主义也是对当前日本右倾保守政治势力的重要制衡力量而许多和平主义政治家也承认日本对亚洲的加害责任(如前广岛市长平冈敬),中国舆论有必要对日本的反核运动表示一定的理解

在戰后70年之际,心灵层面的战争和解对当前中日两国来说虽说困难但如果双方能够多尝试换位思考,多尝试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经验将囿助于化解两方不必要的误会,促进中日民间的跨文化和解 

(作者系日本早稻田大学地域研究机构现代中国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战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