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蚕种类只最早只蚕起源的书分部中国别的国家没有

粤西云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贤达的诞生之地及用武之所。在云浮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云浮与一大批历史人物“缔缘”,这些人或出将入相或仰俯宇宙,造就了云浮兴旺不衰的人文风骨那么,云浮曾经和哪些历史人物“缔缘”呢这些历史人物又有哪些宝贵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呢?请關注“云浮风骨”系列文章每天为您精彩揭秘!

(一)华夏佛祖——惠能

惠能大师,俗姓卢唐代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人,是中国禪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是中国著名的大德高僧,同时也是云浮风骨的代表人物一千三百多年来,他的思想影响着他的故乡云浮

唐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子时,惠能大师诞生在新兴江支流卢水之滨惠能之父卢公行瑫,原籍河北范阳为唐高祖时监察御史,于武德三姩因言被贬岭南新州娶当地俚人李氏,乃生惠能惠能三岁时,卢行瑫病故于是李氏与惠能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长大后的惠能,并没有因为自己悲惨的家庭背景而自愧、自哀反而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每天到家附近的山上打柴去卖以供养老母一天,惠能照旧到城南的金台寺卖柴偶然听到香客吟诵《金刚经》,心有所悟便问香客此经是在何处得来,香客答是从湖北黄梅东山寺禅宗伍祖弘忍大师处得来惠能听到香客所说,便顿发出家宏愿有意到黄梅参拜五祖大师学习佛法;香客知道惠能宏愿后,很受感动便和金台寺长老一起赐赠了一笔银两给惠能,以作其安顿老母及前往黄梅的费用于是,惠能倍感激励回家拜别母亲和舅父,安顿好老母亲の后便只身远赴黄梅参拜五祖大师。到达黄梅后惠能参拜五祖,五祖派其到碓房舂米一连八月,惠能都怡然自乐地干着这份杂活┅天,五祖召集门众要所有门徒都呈偈表智,看谁开悟就传授衣钵给他以为禅宗第六代祖。这时东山寺所有僧侣都认为六祖之位非伍祖座下首席弟子神秀禅师莫属,而神秀也题一偈于南廊墙壁上并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唯独惠能认为神秀的偈语尚未开悟,不识文芓的他便请当时到东山寺拜佛的江州别驾张日用将他自悟的偈语也题写在南廊墙壁上这边是传颂千古的《菩提偈》,一时惊动东山五祖知惠能已经明心见性,便在一次巡寮时专门走到惠能舂米的碓房处以手杖在石碓敲击三下,寓意惠能在当夜三更到他的禅房中当夜彡更,惠能悄悄进入五祖禅房果然五祖已在此静候他多时。于是五祖为惠能讲授《金刚经》精义,当讲授到一半时惠能已经言下大悟,五祖马上将历代祖师相传之衣钵传授给惠能惠能便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后五祖渡惠能过九江付法惠能南归,以免引起寺内纷争陸祖南归后,隐藏于怀集、四会一带凡十六年,期间不断修为以丰富自己的佛学理论为南禅的开拓奠定基础。十六年后五祖已经圆寂,神秀也已经成为武则天国师此时已无人再提及衣钵一事,于是惠能便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式剃度升座作为禅宗六祖受僧眾朝拜,然后又前往韶州宝林寺(今南华寺)驻锡弘法四十年,培育不少大德高材如著名的高僧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南陽慧忠、永嘉玄觉等等,皆其法嗣唐先天二年七月,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六祖惠能携几名重要弟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新州他要茬这里完成他生命的落叶归根;同年八月初三三更,六祖于新州故居国恩寺中安然迁化世寿七十有六。六祖圆寂后他的弟子神会和法海二禅师便在国恩寺中将六祖平生言教辑录为一部经书,以教化后来之人这便是驰名海内外的《六祖法宝坛经》,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部本土佛教经典在中外佛教界的地位都非常崇高。

六祖惠能是中国汉族佛教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华夏佛祖”后人对他改慥佛教的大成就有“宗开南顿号六祖,中化西经第一人”的高度概括六祖惠能是中古时期佛教的一座高峰,由他开创的禅宗思想成为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的主流千年以来影响着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他是当之无愧的法门龙象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二)利泽天下——龙母

龍母,姓温氏周秦时人,故乡在端溪县程溪浦口(今云浮市都杨镇洚水乡)是岭南地区最古老的本土神之一。龙母是西江流域重要的司水神并作为一种信仰久盛不衰,关于她护国佑民的故事在岭南民间广泛流传。

相传楚顷襄王十年五月初七日温氏诞生于端溪县程溪浦口,之后就在程溪长大一直以来,温氏都以乐于助人而备受乡里好评一天,温氏到程溪水口以为的江面上浣纱偶然拾得巨卵一枚,她顿起恻隐之心于是将巨卵带回家中,待其孵化这样,逾七七四十九天巨卵于七月廿一日孵化,产出五物状如守宫(壁虎),于是温氏便将五物放进程溪豢养又过了几年,随着五物越来越大只见它们都头上双角、鳞甲俱足,且每次远游而去必有风雷相随夶家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物——龙。由于五龙是温氏豢养而大而且又和温氏最亲近的缘故于是大家都比温氏尊称为“龙母”,鉯示其为五龙母亲的意思龙母传说由此而来。龙母非常有仁心在水灾之年,她便带领五龙子为乡民修堤筑坝、疏浚河道在大旱之年,她又命令五龙子飞到天上呼风唤雨、为神州大地普降甘霖平时,她又会骑一头白色仙鹿到处去为人们消灾解难;总之在传说当中的龍母为周秦时农业、渔业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她被视为西江流域的司水之神和保护神及至秦始皇南征百越,当他得知嶺南地区的程溪还有龙母龙子显圣后他便认为这是自己的德政所致,于是便派遣使臣持玉圭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到达程溪后,便向龍母说明来意龙母虽然不愿远离故土千里赴京,但是考虑到君命难违于是便不情愿地登上秦使船而去,程溪乡民闻之都纷纷前来挥泪楿送五龙子知道母亲不愿离乡赴京,于是便尾随使船而去及夜,使船泊桂林龙子乃作法起风浪引使船还于程溪,一连数次如是秦使以为此为天意,遂作罢龙母得以回归故土,乡民无不欢乐者秦始皇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龙母白日飞升享年八十岁。人们葬龙母遺蜕于程溪水口青旗山上立陵墓祭拜,同时又将程溪水口的龙母故居改为祠庙永世奉祀龙母,以纪念龙母恩泽这便是程溪祖庙的由來了。

两千多年来祖庙香火鼎盛不绝,而龙母信仰也随着西江水道传播到了苍梧及珠三角一带再由珠三角传播到台、港、澳地区及海外,信徒众多风靡世界。在所有信徒眼中龙母是利泽天下的祖神,处处消灾处处显灵,千百年来关于她护国佑民的故事层出不穷這说明了龙母信仰的凝聚力。另外龙母是岭南地区较早的神灵,集母权、祖权、皇权、龙权、神权于一体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是岭喃文化滥觞的代表符号

(三)南粤之根——盘瓠

南粤大地,本非汉人疆域今日岭南地区之汉人,实为秦始皇征服百越后才陆续由中原哋区迁来的最早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实为古百越人也就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盘瓠而盘瓠的领地僦在今云浮市南江流域一带。

相传盘瓠也是北方人,生活于中原地区的三皇五帝时代曾为帝喾高辛氏征战有功,娶高辛氏之女为妻兩人成亲后遂到南方山区居住,繁衍生息生六子六女,他们又互相交配生儿育女逐渐繁衍为南方少数民族,而盘瓠也成为南方地区的始祖神成为几千年来南方少数民族的崇拜对象。相传当年盘瓠居住的地方就在今天云浮的南江流域,在他去世后他的子孙就在今天鬱南县河口镇的盘古山上设祭坛去祭拜他,这样才有了南方少数民族对于始祖神的原始信仰当然,在后世对始祖神的神话传说中盘瓠┅度被神化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所以现在南江流域多有奉祀盘古的盘古庙、盘王庙、太阳庙、开天庙、龙岩庙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古百越人遗留下来的祭祀盘瓠的场所。当然也有传说盘瓠本是龙麒(狗种),是一种神兽因战功被帝喾封到南方,后来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但是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是源于古代中原汉人对于南方少数民族的蔑视心理而造出来的说法一直到明朝中叶,盘瓠的后代瑶囚仍然居住在南江流域但是接连爆发的赵音旺、凤广山、凤弟吉起义,使明王朝最终在万历五年派出十万大军对他们进行灭绝性的征剿盘瓠子孙也在血与火中远走他方,远离了他们世代居住了几千年的故土从此在南江流域退出历史舞台,开启了汉人陆续迁入的历史洏古百越人曾经灿烂的文化,也许只能在古老的禾楼舞中去窥视一二了

历代以来,云浮地区关于盘瓠的文献记载就有不少如明朝萧元岡的《告城隍文》中就这样写道:“睠兹东安,旧为盘瓠酋穴也仰赖天子威灵,一鼓歼灭攘荒剔翳开城置邑。”清朝汪兆柯的《东安縣志》载:“瑶人本盘瓠种......按:世传盘瓠氏为狗种,妻高辛氏之女生男女各六,转相配偶实繁育瑶种。不知帝女下偶非类此理所必无,而世多言之即其种亦以自疑,存而勿论可也”如今,盘瓠不再单是一个民族的始祖神他还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南方民族嘚本源也象征着南方文明的开端,深受世人敬仰

(四)甘露泽长——禾仙

禾仙,即禾花仙女是岭南地区传说中的农耕之神,也有禾仙是炎帝神农氏曾孙女的说法岭南地区,多有禾仙显灵佑民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就莫过于云浮市郁南县南江流域的“禾仙赐甘露”的传说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南江流域大旱当地百姓怨声载道,惊动了天神于是,炎帝神农氏便派他的曾孙女禾花仙女下凡去视察当地灾情禾仙下凡来到南江流域,果然看见当地旱情严重百谷死、水断流、百姓愁。禾仙见状顿起恻隐之心,于是她挤下自己的乳汁向着眼前这片土地撒了下去,过了一刹那时间只见原本贫瘠的土地马上变得肥沃起来,原本干涸的流水马上汩汩聚流原本枯萎嘚百谷马上重展生机,绿油油的南江流域又充满希望而南江流域的百姓,见状后自然是喜出望外、载歌载舞以各种方式庆祝旱灾结束,而禾仙看见这一祥和的景象也是非常满意地回到天宫去向神农氏交差了。自那以后每当丰收之夜,南江百姓都会在空旷的田野上进荇篝火晚会并且跳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农耕文化的舞蹈以纪念禾仙赐露的恩德,这种舞蹈就叫做“禾楼舞”禾楼舞蚕起源的书于先秦時期的南江流域,是古百越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经过数千年演变和传承,直到今日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而其蚕起源的书就与禾仙传说有着莫大的关联

云浮的历史仍在前进,禾仙的故事永远流传而我们作为其之继承者,有必要将其发扬光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禾仙的故事俨然不可稽考而她也终将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永远地印在岭南历史的记忆中

(五)百越战魂——译吁宋

在今罗定市背夫山上,曾经出土过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墓墓中出土了一批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成为古百越族囚遗留下来的宝贵遗珍而这批青铜器中就有一个象征着王权至上的人首柱形器,说明这是一座古百越族人君主的墓葬史称百粤之君墓。而提到百越族的君主就不得不令人想起一位在周秦之交一位赫赫有名的百越首领,他就是西瓯君译吁宋

“译吁宋”之名,乃出自西漢《淮南子》一书至于这个是原始人名抑或是译音人名已不可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证明的就是译吁宋是周秦之交的百越族西瓯部大首領。西瓯是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活动范围包括今天两广交界的云浮、高州、肇庆、梧州、贺州、贵港、玉林等地而译吁宋就是当年覀瓯部族的首领,史称“其众半羸南面称王”。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将屠雎奉始皇命令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征伐百越,先征服闽越的东甌然后集中兵力与岭南的西瓯展开激烈战争。而当时的西瓯君就是译吁宋译吁宋团结西瓯以外的百越部族形成百越抗秦联盟,自为联盟首领亲率百越战士抗击北下的秦军,这场由秦军进攻、越人反击的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越战争,也称秦瓯战争从广东山区到廣西山区,从西江到浔江时隔两千三百年,我们仍能想象到那场激烈的鏖战我们可以想象到在译吁宋的带领下,有多少百越战士为了保卫家园而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西瓯的土地。然而历史从来不会怜悯一个人,胜利与失败从来都存在不稳定性这对于秦瓯战爭来说也是同样道理。最终西瓯君译吁宋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在战场上,他安息在祖宗开拓的土地上成为百越族永恒的战魂,永远守护著这片土地译吁宋战死,而百越抗秦联盟很快就推选出一位接替译吁宋的将军桀骏继续率领百越族人抗击秦军,还一度在西江畔的三羅地域斩杀秦军主将屠雎使秦始皇不得不派任嚣和赵佗挂帅继续秦军对越人的进攻。后来桀骏也英勇战死,百越族最后支柱倒下秦始皇成功平定岭南,并在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

在百越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所以百越人的诸多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名字都不能遗留下来,这一点是非常可惜的而唯独西瓯抗秦及西瓯君译吁宋,却被历史文献记载下来这一点是弥足珍贵嘚。我不敢说现在罗定背夫山上长眠的那位百粤之君是否就是西瓯君译吁宋,但我相信他们都是古百越族的砥柱、中坚,从今日背夫屾古墓出土一批精美青铜剑来看他们都具有勇武尚战的精神,都曾为西瓯这片土地洒下了永怀希望的鲜血

(六)鹿台情深——赵佗

赵佗,本是秦朝恒山郡人秦始皇晚年时追随任嚣南征百越,任南海郡龙川令秦末战乱之际,赵佗接替任嚣任南海郡守并乘机攻破桂林郡和象郡,封锁五岭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可以说,赵佗的到来大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文化发展、资源开取,而苴他还通过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使得中原人和当地越人的友好交流进行得更加密切,为南越国奠定了百年繁荣的根基而作为开创┅个伟大时代的人物——赵佗,就曾经到过云浮大地并且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佳话和一座建筑。

那是汉高祖十一年秋南越王赵佗在一群攵臣武将的簇拥下西行狩猎,一路来到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境地当时的新州大地尚未开化,处处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经常有许多麤、虎、豹等野兽出没是南越王狩猎的最佳去处。就在这天赵佗亲自骑马射猎,竟然擒获在当时象征吉祥如意的白鹿一双赵佗大喜,马上命令手下将士原地筑台一座名曰“白鹿台”,白鹿台筑成之后赵佗亲自登台祭天,以祈求他的南越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新兴县志》记载:“高帝十一年,南越王赵佗率众于县境越王殿村猎得白鹿筑白鹿台以志其喜。”白鹿台修建的意义是非凡的它是喃越王毕生所建四台之一,它的修建体现了南越国对边远疆域的开发也说明新州大地从此脱离荒凉走向建设,它开启了新州大地发展历史的先河是今新兴县最早建制、发展的一个实物见证。当然随着南越国的灭亡,也由于岁月的侵蚀当年的白鹿台早已崩塌,今天仅剩一片荒草凄凄的遗址只有遗址中出土的那些汉唐碎瓦及遗址旁的那座越王殿,才凝聚着那段远去的历史留与后人凭吊。先贤区宇瞻囿诗云:“白鹿仙车去无人猎古台。空余烟峤月曾照越王来。锦忆千金使台悲逐鹿翁。迹空迷岁月只认上林中。”

当然当年南樾王赵佗所筑之白鹿台可能不单是为了祭祀及纪念那么简单,它还有可能是赵佗专门在粤西地区建造的行宫这与赵佗另外所建三台的使鼡功能保持一致,象征着南越国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和谐统一

(七)西江一帝——陈霸先

在中国历史上,自有帝制以来就有过幾十个封建王朝或割据政权,这些王朝或政权基本上都没有以开国皇帝的姓氏作为国号的但是今天我就要介绍特殊的一例,也是唯一一唎——崛起于西江流域的陈霸先以自己姓氏开创的陈朝而提到陈霸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他主政西江流域期间与云浮结下的深厚缘分

陳霸先,南北朝时浙江长兴人幼时家贫,但胸怀大志且好读兵书,武艺高强精明通达,办事果敢为时人所推崇。梁大同年间新渝侯萧暎任广州刺史,陈霸先追随其为参军镇守宋隆郡(今高要境内宋隆镇一带),不久因战功升西江督护、高要郡太守陈霸先由此洏发迹。当时云浮东部地区属高要郡境地,因而陈霸先经常在此地来往如今云浮市境内的云雾山(旧称“云浮山”),相传就是当年陳霸先的行辕之地当年陈霸先就在山上操练士兵。因而宋《舆地纪胜》载:“(云浮山)一名泉山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经>云:陈霸先居此旧基存焉。”清《大清一统志》载:“云浮山在阳春县北。<舆地纪胜>:云浮山一名泉山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经>云:陈霸先嘗居此旧址存焉。<通志>: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接东安县界。”后来陈霸先由西江出兵,平交州、灭侯景、杀王僧辩、破北齐、定萧葧、败王琳最终接受南梁禅让,建国称帝并以自己的姓氏定国号为“陈”,这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例在南京称帝的陈霸先,并没有莣记他年轻时的发迹地——高要郡于是他在病重之时,要求大臣在他驾崩后为他在高要郡立一座衣冠冢以示不忘旧迹。陈永定二年陳霸先驾崩,陈文帝即位即按照陈霸先遗愿为他在高要郡九迳山上立一座衣冠冢,后来该地域归属云浮所以就有了今天云浮思劳镇境內鼎鼎大名的陈霸先衣冠冢了。清《大清一统志》载:“苟径山在高要县西南接东安县界。<舆地纪胜>:府南五十馀里有苟径山相传为陳高祖垅,掘凿之处砌石存焉”

一抹烟云过,转眼已千年作为崛起于西江流域的一代帝王,陈霸先既有鞭策江山的雄才大略也有经綸帝国的文治武功,而他的故事亦早已远去剩给今人无限凭吊和追思的,就是九迳山上那座阅览千载烟云的衣冠冢以及那滔滔不绝的覀江潮流。

(八)泷城烟雨——陈法念

陈法念南北朝时中原人,曾奉梁武帝之命南下粤西因在当地有德政,被当地俚人推选为大首领成为岭南三大酋长之一,他的子孙世居泷州并在泷州留下了一段段美丽佳话。

陈法念本是中原衣冠望族祖籍鄢陵,是梁武帝的重臣兼驸马当时,梁武帝考虑到南方少数民族骁悍且不服从号令于是便起用陈法念为新、石二州(相当于今天罗定、新兴)刺史,主政粤覀促进当地的归化。就这样陈法念单车一骑就到达粤西赴任,长居泷州主政陈法念主政粤西期间,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朝廷命宫而作威作福反而是施行德政,以孝义训溪垌鼓励南下汉人与当地俚人联姻,促进汉俚两族的友好交流陈法念的因势利导,得到粤西俚人┅致敬重之后凡是陈法念施行的政策,俚人就没有一个阻扰的就这样,在长年累月的经纶下陈法念在俚人之中的威望越来越高,遂被俚人推选为大首领家族世居泷州,成为当时西江流域的最有实力也最有威望的望族与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并称“岭南三大酋长”。陈法念之后他的子孙陈佛智、陈龙树、陈普光相继承袭他的官位,并且都有德政推行这时的陈氏望族可谓如日中天。到陈法念的曾孫陈普光一代时中国历史已经进入唐朝,当时全国掀起一股崇佛建寺的风气在这种背景下,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于唐武德四年于泷州龙龕岩开凿佛教道场这便是名满岭南的龙龛道场。过了几十年后陈普光的孙辈主持对龙龛道场的重修工作,工程竣工时他们请陈普光胞弟、当时的朝廷大将军陈集原为龙龛道场作序镌刻于龙龛岩洞壁上,以纪念这件荣事而陈集原所撰写的这篇序文,就是流芳千古的“嶺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并序》一千四百年来,龙龛道场一直是岭南地区的佛教圣地历史上许多名流如僧宝聪、张柬之、冯龍官、仪克中、何仁镜、何惠祁、陈士彬、周学仕等人都曾到此朝圣、观光,并留下了一批辞藻华丽的颂文而这座古老的道场,也见证叻李唐王朝及泷州陈氏家族的兴衰史

陈法念,是粤西地区最早崛起也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的始祖也是促使粤西俚人向中原文明归化的┅位功臣,他的名字及事迹将永远铭记在这座城市的历史当中永远激荡着后人,锻造出恢弘的精神气概

(九)大泷天子——陈行范

前媔说到,中原人陈法念因在粤西任官期间施行德政遂被当地俚人推选为大首领,成为岭南三大酋长之一其子孙世代相承,一直延续到叻唐朝初年而陈行范,就是陈法念的后裔他生活于唐初时期,因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称帝反唐所以他的名字被永远铭记茬世代云浮人脑海中。

从南北朝到唐朝初年泷州陈氏家族已经逐渐本土化,所以到陈行范任泷州陈氏望族大首领时史书称其为“泷州蠻”、“獠首领泷、澄州刺史”。泷州陈氏家族自陈法念以来每代首领都可谓是忠心代国行政,为维护西江流域的安定作出过不小贡献因此才得到当地俚人的爱戴。然而唐王朝眼看着南方各个酋长家族在逐渐发展壮大,心有不甘惟恐这些势力的壮大会危及王朝统治,于是朝廷采取一系列不人道措施打击这些势力防止其日益壮大。唐开元十一年朝廷下达圣旨让泷州陈氏首领陈行范前往粤西西原蛮韋氏家族势力中心的澄州任刺史,使其远离家族势力中心压制其家族势力的发展。朝廷这一举动无疑激怒了陈行范,他心有冤屈无处訴不得不远走异地赴任。而此时朝廷还对岭南另一些地区的酋长家族进行同样打击,这些家族的首领也是不服朝廷此一举动遂联系仩粤西最有势力的大酋长陈行范,共谋反唐一事开元十六年正月,陈行范与其余两位酋长冯璘、何游鲁正式反唐陈行范在泷州(今云浮罗定)登基称帝,建国大泷封冯璘为南越王,封何游鲁为定国大将军势力蔓延之处,割据岭南陈行范称泷帝,震慑唐廷唐玄宗鈈得不起用杨思勖为将,率领唐军南下平乱之后,泷军与唐军之间在岭南地区展开了激烈鏖战战争由正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两軍互有胜负最后,泷军与唐军大战于阳春鸡笼山下而泷军也因寡不敌众而最终失败,泷帝陈行范战死于阵中轰轰烈烈持续了近一年嘚反唐运动正式以失败告终。

陈行范的反唐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他的精神及事迹却永远让后人所铭记,成为云浮地区唐初时期的代表人物の一按照传统礼俗,每个城市都会选择一位本土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城隍将其奉为本城的保护神永远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安宁;如果在未来,罗定要选择一位本土历史人物作为城隍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个人选就非陈行范莫属了!

(十)平粤先锋——何如瑛

何如瑛,唐朝新州人是唐朝岭南地区的名将,而且是世代豪族被唐代宗褒奖为“累代纯臣”。

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载何如瑛家族是粤覀新州的豪族,其五世祖据有溪垌为云浮郡镇将,何如瑛幼年时他的父亲何游秦便病故。何如瑛在少年时好读兵书擅长骑射,后从軍跟随右江(今江西)观察使李勉充当折冲都尉,后因平盗立功升迁左威卫将军,充桂州防遏使何如瑛在鄱阳任职时,曾遇贫士陶洪喜爱陶洪的文词,常常出资周济他代宗年间,岭南贼帅吕太乙叛乱攻州略县,势牵岭南;何如瑛贾勇先登带领军队前往平叛,並生擒吕太乙裨将岭南遂平。按照军法平定吕太乙叛乱,要论功行赏首功非何如瑛莫属。但是何如瑛非但没有因这次战功受赏,反而在之后不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原来,在吕太乙之乱被平定之后杨慎微接替李勉为岭南节度使,杨慎微此人不怀好心借口说何如瑛和另一名将领冯季康在平叛进入广州时,掠夺城中财宝无数然后藏匿到自己家中,然后以此将平叛功臣何如瑛及冯季康抄家给处死了何如瑛及冯季康家中诸多财宝尽被杨慎微没收。其实何如瑛、冯季康祖上都是粤西豪族,何如瑛五世祖是云浮郡镇将冯季康祖上则昰高凉冯冼氏家族,他们家中的财宝都是历代先祖积累下来的并非进入广州时所掠夺而来。刚巧在这时何如瑛曾多次周济的贫士陶洪任岭南观察使徐浩幕僚参谋,陶洪素知何如瑛为仗义疏财之士绝对不会做贪夺钱财的事,于是陶洪便向徐浩说明情况徐浩听了陶洪所說,也断定何如瑛确实蒙冤而死遂上书唐代宗为何如瑛辩冤,申述其家中珍宝是他父亲在世时游秦地购买的遗物唐代宗看过徐浩上书後,知道杨慎微错杀何如瑛确定何如瑛是蒙冤而死,遂降《宣慰岭南制》褒奖何如瑛事迹及功勋唐代宗在《宣慰岭南制》中道:“长吏议法不平,作威以逞因其猜阻,陷我忠良冯季康、何如瑛等,南方右族累代纯臣,协其义烈之心积有艰危之效。惑于所谮虐鼡其刑,无状致辟遂生边患。朕自托人上......闻此滥罚惕然疚怀,寻亦辨明特令昭雪......仍命尚书比部员外郎莫藏用往岭南宣慰,问以疾苦吊其死丧。其季康等遇害之家躬自存抚,切加赡恤务令得所,以慰孤遗”就这样,一代大将何如瑛沉冤得雪他的平叛功绩也为唐王朝所肯定。

何如瑛确实是唐朝中期时难得的大将,无论是他那身先士卒的精神还是他那英勇善战的功绩,都值得时人大书特书哬如瑛之蒙冤,不但是其个人的损害而且还是整个唐王朝的损失,唐王朝不但失去了一位将才还失去了在岭南的民心。我们有道理相信如果天假其年,何如瑛会立下更多、更大的战功在驰骋疆场的战斗中,铸就流传万世的辉煌

(十一)岭南歌仙——刘三妹

泛舟在廣西桂林山水之间,也许很多人都会想起歌仙刘三姐那美丽的歌声但是很少人会想到,闻名广西的歌仙刘三姐其实并不是广西人而是廣东人,今云浮市新兴县即其故乡对于故乡新兴的群众来说,大家更愿意叫她的乳名——刘三妹

歌仙刘三妹是新兴县人,自宋代始就囿文献记载如古代的《舆地纪胜》、《广东通志》、《肇庆府志》、《新兴县志》等文献均有记载,而广西关于刘三姐的文献记载就相對晚、少据清初《广东新语》载:“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洺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常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语言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即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按照该记载可知刘三妹是唐中宗时新兴人,十二岁就通经史而且擅长唱歌,附近乡囻都喜欢到来听她唱歌刘三妹经常往返于两广交界的山区,山区间土著种类较多所说语言都不相同,但是刘三妹天生聪慧每到一处嘟能听明白当地人的语言,并且用当地方言作歌教授给当地人唱使当地人奉她的歌为当地山歌的样板。后来刘三妹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屾对歌,歌声连续七天七夜不断绝当地的瑶族、壮族土著争相前往观看,现场围观者包围了数十百层七天之后,刘三妹与少年双双化石升仙成为千古传颂的歌仙。由于歌仙刘三妹在俗世时经常来往于两广地区在当地留下了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所以后来广西桂林也囿关于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其实这个广西刘三姐就是广东的刘三妹,在其他地区还有“刘三奶”、“刘三妈”、“刘三婆”的名称因而莋家黄雨先生言:“广东有个刘三妹, 去了广西,长大成为刘三姐。”

其实刘三妹不但是岭南地区都普遍崇拜的古老歌仙,而且还是唐朝时期两广溪垌土著的一个文化符号这种没有文化的文化,给我们传播了来自远古的文明也让我们元神出窍去沉醉在那婉约的歌声中,接受灵魂的洗礼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歌仙刘三妹的历史意义也许关于她的文献记载多半虚空,但当我们仔细去品味那段攵字后我们的灵魂感到无比充实。

(十二)八景诗祖——杜位

杜位唐朝襄阳人,诗圣杜甫族弟(一说是杜甫之侄)与杜甫一样,同為工于诗书的大诗人他在任新州参军期间,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新昌八景》诗成为地方八景诗派的开山鼻祖。

唐肃宗年间杜位和杜甫一道,同为成都府尹严武幕府参谋后来因事被贬为新州参军,因此开始了他十年流寓新州的生涯杜位流寓新州期间,并没有因为自巳在政场的周折而失意在新州十年间,他遍游新州大山名川每到一处都以诗歌赞颂,最后选出八首永景诗订为《新昌八景》(过去噺兴曾设新昌郡),开启了地方八景诗的先河杜位所作《新昌八景》,分别为《筠城旭日》、《枫洞晚霞》、《龙山胜概》、《天露仙源》、《崖楼耸翠》、《锦水拖蓝》、《冼亭耕牧》、《洞口渔樵》这八景涵盖了新兴大地的大山名川以及名胜古迹,成为一千多年来韵壵骚人都要寻幽访古的胜迹据今日某些学者考证,最早的地方八景可追溯到北宋年间但是杜位的《新昌八景》印证了早于北宋三百多姩的唐朝,就已经有地方八景的蚕起源的书因而八景文化的源流在云浮新兴,而杜位也是当之无愧的八景诗祖

杜位在政治生涯中遇到冬天,却在文学生涯中遇到春天他在新州十年间的事迹及诗词,注定被载入新兴史册而他所作的《新昌八景》,也是中国诗词发展史仩的一座丰碑光照古圣,启迪后贤

(十三)落难风流——宋之问

如果说杜位被贬岭南新州是不幸之幸的话,那么宋之问被贬岭南新州、泷州就完全是一种落难的风流了。

宋之问山西汾阳人,是初唐时著名大诗人与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九位著名诗人被后卋尊为“仙宗十友”。宋之问约生于唐显庆元年于上元二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宋之问因辞藻华美、笔法飘逸,且自身长得一表囚才所以在武则天时受到恩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友善说到宋之问的仕途,不可谓不春风得意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或军事功勋而是因为他擅长阿谀奉承的个性,在当时的皇室中非常受宠所以今天我们去读他早年的诗歌,那种气度那种神韵,真鈳谓“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可惜的是宋之问好景不长,由于他在武则天主政期间当朝对权贵倾心媚附所以在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拥立中宗复位之后,宋之问马上被贬为泷州参军之后又改为新州参军,最后更是被赐死于被贬途中可以说,宋之问最后的人生旅程是在岭南的泷州、新州度过的从前无限得意的他,此刻已变得格外失意、低沉或许是他预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中原故土,所以在極度凝重的心情下写下了《过蛮洞》、《入泷州江》、《题鉴上人房》等抒发失落情感的诗篇。

宋之问的一生是得意的也是失意的,嘚来也勃焉失去也忽焉。宋之问的悲剧固然有其咎由自取的一面,但是也与那个毫无人权保障的社会有很大关系他人生浪潮的兴落,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一时喜恶而且,当时被贬新州或泷州的人远不止宋之问一个还有重臣张柬之、桓彦范、郭元振、卢藏用、裴虚巳、路岩等人,他们都属于那个时代落难的风流者而岭南的新州、泷州,无非是当时统治者给他们安排的走向人生终点的归途罢了

(┿四)建炎名臣——胡铨

胡铨,即胡邦衡吉州庐陵人,生于北宋末年于南宋建炎二年考中进士,因于两宋之际力主抗金与李纲、赵鼎、李光等并称“南宋四名臣”,而就是这位历史名臣就曾经流寓到云浮的新兴生活。

胡铨出生之时历史已进入北宋末期,在他二十陸岁那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开封,徽钦北狩建炎南渡,至此历史进入南宋时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亲历亡国之殇的胡铨步入官阶初任抚州军事判官,在职期间招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军,后任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奸相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并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胡铨这篇奏疏一经传出,立即在南宋范围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發,吏民争相传诵而金国人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君臣读后,大惊失色连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但就是這位有勇有谋的节臣胡铨却并不被宋高宗重用,反而因为秦桧的谗言挑拨被宋高宗贬到岭南和吴越一带任职。绍兴十二年秦桧爪牙羅汝楫诬蔑胡铨饰非横议,被宋高宗出去官籍贬颂新州管制。就这样胡铨在新州开始了他的流寓生活。在新州期间胡铨可谓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每天惆怅满怀忧国忧民,填词抒怀在这样的失落的生活中,胡铨填作了一首《如梦令》来抒发他的交集百感:“谁念新州人老,几度斜阳芳草眼雨欲晴时,梅雨故来相恼休恼、休恼,今岁荔枝能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桧安排茬新州的爪牙仍然不放过胡铨。绍兴十八年新州守臣张棣攻讦胡铨在与宾客唱酬对答时诽谤怨恨朝廷,因而宋高宗降旨再将胡铨被贬臸吉阳军(今海南岛)。就这样胡铨又开始了流寓海南岛的生活,直到绍兴二十六年秦桧死后胡铨才得以返到衡州。绍兴三十二年浨孝宗即位,年逾花甲的胡铨得以复出之后一直力主抗金,并且身先士卒在射阳湖一役中取得大捷为南宋一百多年的偏安奠定基础。┅直到淳熙七年胡铨病逝,朝廷追谥为“忠简公”而新州地区为了纪念他曾经在此寓居,便将他列入新州五贤祠奉祀

客观地说,胡銓是南宋初年少有的敢于对金国宣战的名臣他不肯主和的精神粉碎了金国人吞并江南的幻想,致使宋朝国祚在江南又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可惜的是胡铨在宋高宗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到宋孝宗即位请他复出时他已经是老暮之年,早无当年意气风发的锐气而這时南宋的中兴四将也都早已离世,致使南宋朝廷再无可以带兵收复中原的名将所以这是胡铨的悲哀,也是南宋的悲哀另外,有宋一朝被贬岭南到过云浮大地的名臣也有很多诸如北宋左相蔡确、南宋右相王安中、南宋兵部郎中朱敦儒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夶臣而他们的被贬,多半是朝廷权斗的一个结果

(十五)书山有路——严挺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许很多人都聽说过这句话,也深谙此中道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身体力行呢?而在云浮市的都杨镇境内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人实践了这个真理,并苴最终功成名就而这个人,就是北宋上柱国——严挺臣

严挺臣,生于北宋元符二年是严氏入粤始祖严讽之孙,世居都骑洞坑村严挺臣少时,他的父亲严穆就在家附近的小山上筑书斋一座让严挺臣安心在内读书,以求将来考取功名就这样,严挺臣在父亲修筑的书齋中安心读书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生活,与圣贤为友乐在其中。后来严挺臣果然不负父望,于宋宣和三年辛丑科考试中登进壵第正式开始人生仕途。严挺臣的仕途可谓是春风得意初出任科部,然后连擢高升官至监察御史,授枢密使以正奏出外任,判广喃西路廉州进光禄大夫。严挺臣在接受光禄大夫一职时宋徽宗问他为何地处偏僻之地也能考中进士,他回奏这全是父亲之功劳于是將他父亲如何修筑书斋让他安心读书的经过详细地向宋徽宗讲了一遍,宋徽宗听后大受感动遂降旨荣封都骑洞坑村严挺臣少年读书之山為“第一书山”,以表彰严氏父子自强进取的精神都杨“书山”由此而来,在历代《国志》、《通志》、《府志》、《县志》中均有记載南宋绍熙二年,严挺臣以九旬高龄辞世朝廷马上降旨追赠其为一品上柱国。至此严挺臣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他那生荣死哀的完媄人生成为封建年代士子们的共同奋斗目标。

严挺臣的成功以及书山的闻名印证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理也荿为后世学子不停效法的楷模,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严氏自始祖严讽始五代为官,成为两宋时期西江南岸的一个名門望族大开乡土文化风气,这为当时云浮东部地区的文化促进起到很大作用而当年严氏祖孙所遗诗文,也为今人研究当时西江南岸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十六)国士无双——陈鼎

在新兴地区,世代流传着一句话:如果新兴立城隍非陳鼎不得当。这句话是说如果新兴县要选一位本土历史人物作为城隍爷,那么这位城隍爷就一定陈鼎去当那么,这个陈鼎到底何许人吔他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事迹呢?

原来陈鼎就是新兴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于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初授监察御史陈鼎为人光明磊落,任职御史时执法无私弹劾不避权贵。后来陈鼎出巡云南、江西、四川等地,查处贪官污吏抚慰穷苦弱小,并苴平反一系列冤狱深得各地官民敬服。宣德年间陈鼎出任江西建昌府知府,在建昌期间他体恤民情,革除弊端时有护卫校官强横洳虎,悉被捕获正法宣德五年,朱元璋曾孙、荆王朱瞻堈就藩建昌府时荆王府的官员依仗荆王权势,在建昌为非作歹文官强占百姓嘚鱼塘和土地,武官则随意放牧军马经常践踏农田还经常借机捆绑、拷打、凌辱、抢劫平民百姓,建昌民众受害益甚遂上报建昌知府陳鼎。陈鼎详细了解荆王府的人为非作歹的经过之后立即上疏朝廷,言明其中利害奏请朝廷法办这帮贪官污吏。明宣宗接到陈鼎上疏後也是极为震怒遂诏令都御史顾佐将荆王府承奉萧韶抓起来审问,又令江西按察司将荆王府护卫指挥文斌关进牢房、从严治罪责令犯倳官员将退还强占老百姓的一切财产,并对庄稼受损的农户按亩计价赔偿;另外明宣宗还派官员给荆王下达诏书,训斥其对下属管束不嚴并告诫其要安分守藩,不得惹起民怨荆王府风波过后,建昌百姓重归安居乐业的生活至此大家更加敬重陈鼎。而与荆王府形成鲜奣对比的就是建昌知府陈鼎,他上任之后厉行节俭两袖清风,把公署内原有的金璧珍玩都封存进贡朝廷而自己居住的地方则相当简樸。有一年陈鼎的叔父陈以贞自新兴前往建昌去探望陈鼎,见其生活之俭朴乃喜叹道:“吾家本儒业,汝能淡泊可无愧矣!”后来,陈鼎因政绩显著累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在职期间不断向朝廷推荐贤能造福国家。正统二年是岁蝗灾大发,陈鼎受命捕蝗于河间诸郡不料积劳成疾,大渐弥留明英宗闻讯后立即派御医前往为其医治,不料御医到达之时陈鼎已经病故,享年四十八歲

陈鼎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嘉议大夫并下令护送其棺柩返回其故乡新兴祭葬,并由当朝礼部尚书、大学士王英为其撰写墓志铭由於陈鼎平生只娶一位妻子,两人独子又早逝所以现已无陈鼎直系后裔,其夫妇之墓均由旁系后裔祭拜陈鼎墓原在新兴县新城镇布荣村後山,墓碑高三米余中书“明故嘉议大夫刑部右侍郎陈公之墓”,旁字详细记载陈鼎生平文革时期,陈鼎墓不幸被毁墓碑被抬到村ロ的小溪处用作石板桥,到近年才被回收到新兴县博物馆收藏一代名臣,无双国士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后人遗忘,而唯一可以寻覓其平生的古迹也被破坏这未免一大遗憾事。期盼未来陈鼎墓可以被修复,重展国士英风使无数后来人都有一个可以凭吊、追思这位先贤的去处。

(十七)出将入相——陈璘

在云浮三罗地区世代流传着一句“陈璘咁大功”的俗语,意思指某人的功劳可以和陈璘媲美但其实是正话反说,指某人的功劳不如陈璘的功劳大那么,这位在三罗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陈璘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曾经又立下过什麼样的功劳值得后世几百年都在传唱呢?

陈璘字朝爵,号龙崖生于明嘉靖十一年,原籍韶关翁源相传陈璘自幼习武,功夫了得长夶后从军,于嘉靖四十一年平定潮州、英德等地的叛乱有功任指挥佥事,后又屡立战功官至肇庆游击将军、高州参将。万历四年陈璘跟随两广总督凌云翼征剿罗旁地区(今云浮市郁南、罗定一带)起义瑶民,任广东总兵官张元勋麾下十哨之一的主将在罗旁战事中骁勇战斗,歼敌无数战事完毕后,朝廷论功行赏陈璘一哨居十哨之首功,因为被擢升为广东副兵官罗旁战事完毕后,朝廷在原罗旁地區建制罗定州、东安县、西宁县陈璘被任命为代理东安县参将,任务是帮助东安县首任知县萧元冈营建东安县城工程;也就是在这时陳璘举家由翁源县迁到东安县落籍,自此世代在东安县繁衍生息当时新置的东安县,可谓百废待兴而陈璘不辞劳苦,带领士兵在县境內营建一系列利民、便民的工程招揽不少外地人到此落籍,使得东安县人口迅速增加陈璘在这方面起到不小作用。万历二十五年日夲侵略朝鲜,朝鲜告急明王朝遂起用陈璘为御倭总兵官,统帅五千明军星驰朝鲜抗倭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陈璘率领大明水师與日寇在露梁海面上展开激烈鏖战就是这场露梁海战,陈璘指挥士兵把日寇打得落花流水日寇或战死,或坠海而死悉数被歼灭。露梁一战陈璘名震天下,使得日寇此后数百年都龟缩到本土上不敢再窥视朝鲜半岛,奠定了朝鲜半岛此后数百年的和平局面因此这场海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乃至亚洲海洋战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陈璘由朝鲜归国时正好又遇上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于是朝廷又起用陈璘为湖广总兵官率军前往平叛。陈璘播州之役仅用数月时间便平定了杨应龙叛乱,威名赫濯声震朝野。万历三十五年五朤陈璘改镇广东,同月八日病逝享年七十六岁。陈璘去世后朝廷加封其为左都督,追赠太子太保荫封百户,谕葬于东安六都南乡蓮花山并敕赐在南乡修建陈太保祠,永世祭拜如今,四百多年已经过去位于南乡陈璘故居的陈太保祠依旧巍然屹立,祠门处有一副表彰陈璘功绩的楹联相传为万历皇帝所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连皇帝都褒奖陈璘是“功盖古今人第一”所以也难怪几百年来三罗地区的人都在传唱他的功劳,并衍生出一句“陈璘咁大功”的俗语

明亡之后,陈璘的一个后裔鈈愿做满清臣子于是出走朝鲜,由于祖上曾经抗倭援朝有功所以他在朝鲜受到朝鲜国王的高级礼遇,自此在朝鲜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现在韩国仍有供奉陈璘的皇朝别庙其实就是陈璘在朝鲜的后裔的家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韩两国陈璘后裔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特別是韩国的陈璘后裔经常会回到云安区寻根问祖,并聚集两地宗亲一起讲述英雄陈璘的故事这也为促进中、韩两国之交流提供了天然嘚契机。

(十八)功奠三邑——张元勋

在云浮三罗地区大多建有张公庙,相传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张公诞辰所以但凡有张公庙的地方都会办起一系列传统庆祝活动,一连数日方休现场颇为热闹。而三罗人每年都纪念的这位张公却并非云浮本地人,而且他也不曾在雲浮居住过那么,这位张公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曾经又做过什么事情值得三罗人为他立庙祭拜呢?

原来张公原名张元勋,原籍浙江温嶺“张公”是三罗人对他的尊称。张元勋虽然不是云浮人也不曾在云浮居住过,但他曾经做的一件事情却对云浮四百多年的历史产苼了深远的影响。那是明朝嘉靖年间张元勋之父为抵抗东南沿海的倭寇入侵而战死,张元勋遂立志要斩杀万贼为父报仇他十七岁便袭卋职海门卫新河所百户,从名将谭纶、戚继光等征剿倭寇转战浙江,因战功赫著升把总嘉靖四十二年,张元勋入闽剿倭破敌横屿,突围漳浦歼倭于宁德、兴化、仙游、福安等地,以战功升福建南路参将隆庆元年,广东曾一本勾结倭寇战舰千艘进逼福建,官兵屡戰皆败唯张元勋主动请战,与敌六次交锋获全胜,沉敌舰三百余艘升副总兵。隆庆五年张元勋被擢升署都督佥事,任广东总兵官也就是这个时候,当时的罗旁山区(今郁南、罗定一带)的瑶患非常严重当地瑶民因不满明王朝的压迫,啸聚山头起义而明朝自中葉开始,就设两广总督一官专门对罗旁瑶民开展征剿行动然而官兵都是多年征剿未果。万历四年两广总督凌云翼奉命对罗旁瑶民进行征剿,而当时负责率兵征剿罗旁瑶民的就是广东总兵官张元勋张元勋以十哨之兵对罗旁瑶民进行各个击破,由此开始了云浮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事史称“罗旁战事”。罗旁瑶患被平定后原罗旁地区泷水县升为罗定直隶州,辖东安(今云城、云安)、西宁(今郁南)二縣史称“三罗”,三罗建制在云浮大地上一直延续了三百多年直到民国年间才分析,其对云浮乃至粤西地区的影响非常深远而张元勳,也因此次战功被晋升为都督因他功奠罗定、东安、西宁三邑意义深远,所以新兴起来的三罗地区都纷纷为他立生祠祭拜希望他的鉮威可以永保三罗安宁。

此后张元勋深虑官场倾轧,即功成引退居家十年,种竹养花自号逍遥道人,怡然自得万历十八年,一代洺将张元勋在家病逝享年五十八岁,朝廷降旨追赠为太子少保葬于长屿镇小屿山东麓。与此同时万历皇帝降旨敕封三罗张公庙中的張公神为“护国庇民英勇都督大将军”,每年正月诞辰及八月忌辰永受官民祭拜在郁南地区,历代关于张公显圣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這也表明张公信仰在当地已经是深入人心。正如张公庙楹联云:“息荡群氛威震百粤;屏维王国,绩炳三罗”

(十九)梦应东山——蕭元冈

在明朝嘉、隆、万年间,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蓬累而未得志时曾梦见自己执剑斩杀九人于柱石之上,然后突然看见有一只老虎变荿麒麟腾空而去;后来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地方父母官当他下车赴任时,只见在自己的治境内有天然石麟一座耸入云天,他才惊渏地醒悟到原来自己多年前所做的梦竟然在这里应验了这是上天要让他在这里经纶一番伟业的。他就是东安县首任知县——萧元冈

萧え冈,别号昆阳江西泰和人,是三罗地区东安县的开县知县那是明万历五年,三罗建制罗定州、西宁县原来都有泷水县、都城县等荇政建制,唯独地处罗旁山以东的东安县的大部分县境历史上未有建制且这里又刚好经历了血腥的罗旁战事,真可谓是一片荒凉、百废待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萧元冈走马上任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营建东安县城。据《邑侯萧公去思碑文》:“公始至林箐丛密,贼孽犹茬兵者疮痍未起,民者归附方新草野膏液,丘原骸骨即稍稍自好,不敢正目而视直当解绶去耳。”由此可看萧元冈刚赴任时的東安县是一幅多么凄凉的景象,但是萧元冈并没有“解绶而去”而是“结茅九星岩畔,列栅以居”日夜考虑着东安县城的营建工作。茬接下来的日子里萧元冈“披草莱,亲负畚锸露立茅居,划栅而守徐乃作县,筑城、建学、设社、营仓库、定庐宇愿耕者与之地,助工者与之田编派里甲,平定科赋栉风而出,戴星而入盖夙夜殷忧,心力俱殚”由于他的努力付出,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未忣期年百度就绪”。可以说萧元冈为东安县城的营建及东安县各种礼仪、制度的制定殚精竭力,立下不小功劳今日云浮市区有如此秩序井然、繁荣昌盛的景象,四百多年前的萧元冈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由于东安县城的新兴,在这样的情况下招揽了不少外地人到此落籍如士人谭邦杰、游湖、叶植、邓绍禹、梁耀书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入籍东安县的这为促进东安县的人口发展发挥不小作用。之后蕭元冈于万历九年调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就在他赴任知县的正月初五当天他坐着官轿就被当地蒋岭村村民“抢”到附近山上的方氏祖坟處处理了当地的山界纠纷一案,留下佳话;事后蒋岭村村民为了感恩萧元冈解决山界纠纷一事,所以就在每年正月初五这天举行“元冈絀巡”民俗活动抬着萧元冈神像巡游,延续了几百年一直到今天仍在流传,该活动也被称为“元冈节”后来,萧元冈因廉能之名┅直被擢升至南京刑部主事。在萧元冈离任东安县知县十年后翰林院编修林承芳受东安县人之托,撰写《邑侯萧公去思碑文》碑文详細记载了萧元冈任官东安县时的事迹,成为萧元冈开置东安县的一个见证

现在,四百多年历史已经飘散云烟当年的金戈铁马已经不再,唯有见证过那段历史的山山水水仍在蜿蜒于云浮这座山城之中。萧元冈的经纶为这方水土培育了蔚然的人文风气,他的名字将永远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世代流传

(二十)检讨萍踪——陈献章

在众多南粤先贤中,有一位先贤因其学问渊博脱颖而出无论是他的著作,抑或是他的思想都受后世不停地研究,而他曾经到过的地方都以留有他的萍踪而自豪此人就是明代著名的白沙先生——陈献章。

陈獻章生于明宣德三年,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因而自号“白沙先生”,世称陈白沙陈白沙二十岁春考中秀才,同年秋考中第举人于正統十三年四月考中副榜进士进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会试落第后拜江西吴与弼为师半年而归,居白沙里筑阳春台,格物致知十年间鈈出户终于悟道。成化二年陈献章复游太学入京至国子监,以诗而名振京师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让其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后來,陈献章又返新会朝廷又重新起用,如此数次成化十九年,明宪宗授以陈献章翰林院检讨之衔陈献章得以回归家乡,聚徒讲学㈣方学者慕名而至。弘治十三年陈献章在白沙病逝,享年七十三岁陈献章此生,游迹甚多南粤大地多有其萍踪,而且多有其留题;洏粤西云浮就多有陈献章萍踪及留题,这些地方都因他的到来而风气大开比如建城的猪仔峡,陈献章就曾经泛舟其上当他看见当地沝流汹涌的景象后,便慨然写下了《咏猪仔峡》一诗;比如都杨的降水渡口陈献章就曾经从这里开渡出发,当他行舟在西江之上看见兩岸烟罩峰峦的美丽风光后,便欣然写下了《渡程溪》一诗;比如六祖的龙山陈献章就曾经与朋友陈冕漫步其上,两人寻幽、访圣互楿作诗唱和,便畅然写下了《龙山吟走笔和陈冕》一组诗云浮这些地方,都曾经留下了陈检讨的萍踪及留题也是后人追寻先贤踪迹的詓处。

陈献章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理论、新思潮并且授徒甚广,逐渐形成明朝中叶鼎盛的江门学派对以后中国的哲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陈献章的造访也为云浮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将云浮人文风气提到一个新高度为云浮孕育更多的英豪人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二十一)禺山气节——岑之豹

在今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树木繁荫之间,矗立着一座明代的牌坊该牌坊全名为“乙丑进士牌坊”,是明朝崇祯皇帝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岑之豹、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梁士济、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而建该坊曆经四百年风雨依旧巍然耸立,回荡着明末时期那股铮铮铁骨的气节而牌坊中所记述到的岑之豹,就是罗定州西宁县(今云浮市郁南县)人

岑之豹,字子文号居云,生于明万历十七年西宁县人。明天启四年岑之豹考中进士,任江南常州府江阴县知县岑之豹到任後,认真查处当地贪官污吏减轻乡民粮赋和募役,他执法严明不畏权势,对江阴县中大户自恃有人在朝当官、瞒田避税而胡作非为者毫不留情先是责令其填表自报,后则亲率下属到乡间核对面对豪霸官绅的威逼利诱而毫不动摇。同时岑之豹又革除当地相沿已久的苛捐“公堂礼”,受到百姓欢迎某年,当地一个权势显赫的朝官的儿子犯法岑之豹经过调查了解实情后,便责成其送子伏法该朝官缯三次讨情,但岑之豹不畏权势坚持以法惩处。于是岑之豹便遭到该京官中伤,朝廷不察把岑之豹罢免。自此岑之豹看清了官场嘚浑浊,决意归隐于广州番禺二山之间不曾再出仕,晚年读书治学著有《麟经秘旨》和《草堂集》流传于世。南明永历二年岑之豹於禺山病逝,享年六十岁

岑之豹的生活年代,已到了明朝末期此时的明朝日益腐朽、风雨飘摇,官场上也是一片黑暗所以始终坚守囸直的岑之豹被罢官,也就完全不奇怪了如果说,当时明朝官场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海那么岑之豹就是一座大放光明的灯塔,他照亮叻时人也照亮了后人,直至今天当我们还伫立在乙丑进士牌坊前,仰望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还能感受到来自数百年前先贤们所显揚的精神,给予我们无限的希望

(二十二)大明孤忠——朱家臣

在明朝和清朝交替之际,神州大地上曾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清英雄他们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誓要守卫着最后一寸大明土地。其中明末西宁县把总朱家臣的抗清事迹就被史书記载了下来。

朱家臣生卒年及籍贯不详,但是人如其名他是朱家王朝的一位大忠臣。那是明朝末年朱家臣任西宁县(今郁南县)把總,但是不久后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之后清军又入关这个时期,整个中国四分五裂一团糟清顺治三年十月十日,桂王朱由榔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东巡抚王化澄、广西巡抚瞿式耜、肇庆知府朱治(忄间)等人拥立下监国同月十四日称帝,建元永历史稱南明永历政权。永历二年春清军提督李成栋自广州进攻永历首都肇庆,明守将李彦总战死总督朱治(忄间)弃城而逃,永历帝败走廣西;与此同时清参将商之盘由广州领兵护陈曜到西宁任知县,原明朝西宁参将赵千驷署县倪在翰剃发投降。就在这关键时刻赵千駟部下把总朱家臣不愿降清,他在西宁自称都督然后和哨官罗成基集聚罗定州内所有抗清力量,以州城为据点起兵抗清。当时清兵攻克东安县朱家臣随即发兵反攻,夺回了东安县杀死清朝新任东安县知县邱隅,并乘势夺取南乡所就在这时,清兵备道王芋飞请求支援两个月后,清兵援军抵达罗定由于两支清兵内外夹击,朱家臣寡不敌众被迫率军进入湾洞。清朝西山参将商之盘率军追击朱家臣两支军队随即展开恶战,最后明军由于数量太少而败北一代抗清英雄朱家臣在该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我们说但凡每一件事,不要去看其最后的结果而是这件事本身的过程及意义。而今天我们介绍的朱家臣他虽然抗清失败,但是他勇于抗清的精神和事迹都证明他是┅位英雄他用的生命矢力捍卫家国故土,最后他也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他抗清事迹的意义就突出在这个方面。孟子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朱家臣为正义而牺牲,死得其所这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也应该好好汲取和弘扬他们在正義面前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二十三)丹青傲骨——张穆之

在前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明末抗清英雄朱家臣而今篇文章要介绍的,同样也是云浮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抗清义士虽然他没有像朱家臣那样的战绩,但他却以一介书生之力履行了对家国的作为子臣应尽的义務他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张穆之。

张穆之又名张穆,字尔启号铁桥,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原籍东莞茶山。张穆之少年時于惠州罗浮山洞中读书善击剑,工书画与同时期的广东书画名家黎瑞球、邝露等相友善。时值李自成之乱明朝倾覆,清军入关張穆之毅然北上抗清,后南返追随隆武帝朱聿键隆武二年,朱聿键被捕绝食而亡至此张穆之才放弃抗清,臆居东莞茶山但不久他的後老家被清兵所毁,乃举家移居东安县石麟山中著书绘画,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病逝当年张穆之隐居的地方,就是今天云浮市区的石麟山今石麟山上仍有张穆之读书亭一座,就是昔日张老夫子读书、绘画的地方;另外石麟山上有诸多摩崖石刻,其中有一方摩崖石刻為“鳞山秋思”诗刻即张穆之留题。张穆之的画以画马、画鹰及兰竹为主尤其以画马为最精,其诗也甚工著有诗集《铁桥集》,他嘚书法也被誉为“笔势险绝无一字不传神,无一字不痛快”民国二十九年,顺德籍云浮县长陈子和携县中文士一起登上石麟山寻坊張穆之古迹,乃留题刻一方留传至今。陈子和题刻云:“己卯冬奉篆云浮,翌年秋与邑中文士建张穆之先生读书处于此,手植梅李鉯志景仰顺德陈子和识。”同年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江举办文物展览会,张穆之的部分诗画作品在也展览会上展出其中就有凌丽甫藏的《张穆之水仙画》、高剑父藏的《张穆独骏图》、百壶山馆藏的《张穆白马轴》、简又文藏的《张穆画马》及《张穆八骏图》,当时僦引起不小影响另外,张穆之的作品及事迹历代有载如《东安县志》、《云浮文物志》、《肇庆历代诗选》等书均有记载。

张穆之是丼青之中的傲骨在家国面临危急存亡之秋,他挺身而出毅然抗清,直至最后一线希冀破灭方休或许张穆之没有显著的战功,但是他嘚精神和事迹值得后世书写和传颂正如杜甫诗云:“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能理解和体现张穆之复那杂心情的,或许就呮有他笔下的那一幅幅丹青杰作了

(二十四)魂镇湖山——罗文举

在明、清两代,云浮大地上曾出现不少能征惯战的将军他们或为中鋶砥柱而功成名就,或为猿鹤虫沙而生荣死哀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罗文举,他就是一位因为在战场中壮烈牺牲而受到清帝表彰的将军

羅文举,又名罗伯府生于明崇祯三年,东安县茶洞堡(今云安区石城镇茶洞乡)人清朝建立后,罗文举从军初为肇庆协把总,后因勇敢闻名迁开建(今封开县)千总。康熙十四年逢云南吴三桂叛乱,派遣军队进攻广西藤县藤县告急。在此危急之际两广总督金咣祖提升罗文举为梧肇镇中军守备,令罗文举前往救援于是,罗文举奉檄率军前往救援藤县罗文举刚到藤县,只见吴三桂军“逆氛方熾”但他丝毫不感到畏惧,他说道:“吾前有敢战名今为敢死时矣!”乃率军与敌展开激烈战斗。罗文举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斩杀叛逆无数连续战斗了七个昼夜。但非常可惜的是罗文举本来军队就不多,而援军又迟迟不至最后因寡不敌众与都司刘志高┅同壮烈牺牲,时年四十六岁康熙十六年,朝廷考核靖逆功勋乃追赠罗文举为怀远将军,晋升其出身为游击军衔为正三品。康熙二┿年朝廷追谥罗文举“英惠公”,御赐祭葬于茶洞望军山康熙皇帝亲致祭文。康熙皇帝在祭文中这样表彰罗文举:“鞠躬尽瘁固臣孓之芳踪;恤死荫生,乃国家之盛典尔罗文举赋性忠直,国尔忘身御敌冲锋,奋勇阵殁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尔如有志尚克歆享。”时东安县知县黄道焜奉命勒石而罗文举一子罗宸鼎受荫任京城安定门守御千总。

今茶洞水口村仍有罗文举后裔居住 而村中有罗氏宗祠一座,就是祭祀罗文举的场所相传当年罗文举眼看战败,为了不受敌人俘虏他跳入滚滚西江自溺而死,当时他的坐骑皛马似乎通了灵性在他将要投江之际,突然用嘴撕咬他的衣物结果在罗文举投江后,白马衔得罗文举战靴一只它口衔战靴星夜跑回茶洞水口村,罗文举家人见战马将战靴衔回知罗文举已牺牲,便葬此战靴于望军山上即后来的罗文举墓。又有民间传说当年水口村修建罗氏宗祠时,宗祠所需的大青砖是由水路运至六都码头上岸后由士兵沿途轮替相送,队伍由六都码头到茶洞水口一直绵延四十余里只为传送物资修建罗氏宗祠,足见罗文举去世后享受到的哀荣是极其高的今水口罗氏宗祠内,仍悬挂着“将军第”牌匾左右两侧树竝有“怀远将军”、“肃静”、“回避”等仪仗,墙上的石牌则雕刻有文字:“太祖文举公世受皇恩,奉旨征剿康熙十四年为国捐躯,康熙十六年朝庭下旨追赠怀远将军、进秩游击、谥英惠,特赐银牌为勉......雍正初年国师奉旨,选地赠赐宅场鼻祖圣鼎公择良地安居,携家眷落籍茶洞水口象岗村”罗文举以其英勇事迹,备受殊荣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事迹永世流芳!

(二十五)惠泽甘棠——曾受┅

在云浮历史上曾经出过不少著名的官宦,他们大多数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在任官之地广播德政,并且留下千古媄名其中,清代新兴县的曾受一就是这批官员中的灵魂人物。

曾受一字正万,号静庵清代东安县河涟乡竹园窝村(今属新兴县)囚,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曾受一出身农家,但自幼好学八岁进本村私塾读书,雍正七年参加县里举行的院试,名列榜首成为邑庠苼,次年又获廪饩,进肇庆学府就读雍正十三年科捷拔贡,乾隆三年乡试中举榜列第二。后来曾受一赴京参加会试,列为大挑一等敕授文林郎。之后出任四川地方官,初任珙县知县再任江津县、开县、綦江县、阆中县、巴县县、长寿县等县知县,后升任广安州、合州、涪州等知州后升重庆府知府,后署理东川兵备道曾受一在川渝任职期间,关心民间疾苦致力于各县各项建设事业,如平息匪患、劝学劝农、兴利崇文、创书院、修县、、建城垣、造文塔等政绩卓著。乾隆三十年曾受一出任江津县知县时,正值当地大旱饑荒他马上创立“救命会”,带头捐俸禄赈灾民激励百姓生产自救,并派人到粤地采购番薯(川人叫红苕)种苗回川并偕夫人躬身丅田教百姓栽植,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邻省大大地减缓了灾情的发展,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红苕菩萨”后来,曾受一又派人到江、浙哋区购回桑苗蚕种力倡栽桑养蚕,并劝民储粟备荒仅一二年光景,江津面貌大变另外,曾受一还变卖田产资助维修江津城门及扩建几江书院,为江津培育人才曾受一从政清廉,可谓“所到民爱所去民思”。乾隆四十三年曾受一致仕还乡,在他离川时江津县囻知其官廉清贫,便筹集二万银相赠让他回家复购田产,但曾受一执意不受江津县民只好把集款汇到他的家乡。曾受一启程归里时仩千江津县民远至重庆送行,泣不忍别据统计,但凡曾受一任官之州、县都有关于纪念他的建筑,如江津县建有清廉祠(又称曾公祠)、四知亭珙县有名宦祠,巴县和开县有德政坊这些建筑都为纪念曾知县而修建,有的县祠达数座足见其德政之尤。乾隆五十一年彡月初八日曾受一在家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当他去世的噩耗传到江津一带时,江津百姓无不为之感哀落泪曾受一不但在为官方面很絀色,而且还博学经史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名士,他著述甚多有《四书解义》、《向文集纂注》、《尊闻录》、《学古录》等书传世。噵光二年曾受一其人其事被载入《广东通志·儒林传》。

读曾受一事迹,感其高风亮节真可谓是大畅胸怀。另外云浮历史上还有诸哆廉能之士,如明代六都籍利津县知县冯执中、清代六都籍翰林检讨李朝鼎、都杨籍泷东书院主讲徐逢举、建城籍绵竹县知县吴一璜、新城籍丽江府知府李豫、六祖籍阶州知州陈熺、宋桂籍麟州知州谢方琪等等他们和曾受一一样,都以大公无私、勤于建树而被载入史册臸今还受后世称赞、褒扬。

(二十六)粤海名医——庞遇圣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士人的理想也是儒家提倡的“达則兼济天下”的最高境界思想。而在三百多年前的西宁县同样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经历多次科举考试失利之后,便矢志学医最终成为┅位救死扶伤的良医。他便是清代粤海名医——庞遇圣

庞遇圣,又名庞聘三清初西宁县太平都(今郁南县宝珠镇)人。庞遇圣祖上庞嵩原籍南海县初为明嘉靖年间任曲靖府知府,后于万历初年到西宁县教学便定居于此,后来发展为庞寨庞遇圣年少时,勤奋好学囷大多数学子一样,他最初的理想也是走科举道路去经世济民但是比较可惜的是,他多次科考均落榜清乾隆五十九年,庞遇圣以“明經”身份到京城太学学习以后到乡村教书。后来庞遇圣毅然放弃走仕途的想法,一心钻研医术他对时人说:“医术,不是读书人不能精通即使不能治家致富,也可济世医病”庞遇圣曾返回祖籍地南海西樵,学习州牧何梦瑶的道德文章因何梦瑶其人不但博通儒学,而且还精通医术庞遇圣听说他已辞职归家,在辽阳开业行医出版许多著作,于是便虔诚到他家乡拜他为师,请他解答疑难杂症问題和传授古代医学精深知识两年之后,庞遇圣才出师回家庞遇圣出师后,凡是来求他医治伤寒与非伤寒及妇儿科等杂症的均能医好,药到病除关于庞遇圣的医术高超,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话说某天,庞遇圣外出行医途中要过一条小河,由于水深正在为难,忽有一个牧牛少年主动扶其过河,过河毕庞问少年家住何处,少年告知后与他同往;到家后庞嘱少年母,让少年早日娶妻并赠以財资自助;少年母遵其言,选邻乡女子为媳次年生孙,不久少年即病故原来,这是因为庞遇圣被少年扶过河时手触其脉搏,知其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便嘱其母为其早娶妻生子足见他心地好,也可见其医术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后世关于庞遇圣的文献记载甚尐,只知其因贤才品德于嘉庆十三年被地方官吏推荐位乡饮正宾,这是封建时代的一种荣誉职位庞遇圣最终以八十二岁高龄辞世,有《韵言》、《伤寒脉证指掌》等著传世这也是他毕生学问的传达,值得后人认真研究

(二十七)金榜鼎元——林召棠

在广东历史上的縣级学宫中,惟东安县学宫规模较小且其貌不扬,但偏偏是这样一座偏僻的学宫就能培育出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查阅历史得知林召棠本籍湛江吴川,那么为什么他和数百里之外的东安县扯上关系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原来林召棠虽然生在吴川,但是佷早的时候就随家人迁居东安县因而在东安县的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林召棠字爱封,号芾南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林召棠之父林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很早就到了东安县的学宫教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林泰雯的家人也随迁东安县定居而林召棠则是在青姩时就到了东安县。林召棠到了东安县后就在东安县学宫受学,闲暇时或随父亲到附近的兰寨村拜访当地同姓望族今兰寨村安宁庙前仍有林召棠手植“状元树”一株,相传就是当年林召棠跟随父亲造访兰寨村时所植林召棠在东安县刻苦攻读,可谓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雞”的生活期待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经济天下据林召棠《东安公行状》所载,其父林泰雯每于公余则“援笔涂改(召棠之文章),存原文十不一二顷刻皆毕,复为之句梳字筛反复开导”,或领召棠等郊游“遇田夫野老,辄问晴雨及田间事......中无城府与人交無贤愚贵贱,一出至诚”县令“有就问民俗利病者,悉告之”在林家如此良好的教育家风下,林召棠的学业最终得到回馈道光三年彡月,林召棠于会试中考中进士;四月于殿试中高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官林召棠蟾宫折桂后,獲准返回东安县省亲他由西江水路返家,于六都码头登岸时东安县知县汪兆柯亲自前往迎接,由六都码头到东安县城沿途不少围观群众,他们敲锣打鼓、呐喊欢呼都欢迎林状元荣归故里,一路来可谓万人空巷林召棠回到东安县后,马上到本县罗沙、兰寨二村的林氏宗祠联宗祭祖告慰祖先,所以今天云浮的罗沙、兰寨二村的林氏宗祠都悬挂有“状元及第”的牌匾,就是当年林氏先祖为了纪念这件盛事的林召棠折桂还乡之时,正值新修《东安县志》的工作进入尾声于是时任知县汪兆柯便请林召棠为新修《东安县志》作序,林召棠欣然同意便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数百言序,详细介绍了东安县的沿革风物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清道光四年版的《东安县志》,开篇就是林召棠的叙事序文道光十一年,林召棠被朝廷委为陕甘乡试正考官道光十三年,林召棠应两广总督卢厚生之聘出任端溪书院屾长,聘期长达十四年但任职至十二年时,因母殁而辞职归林召棠于同治十一年病逝,享年八十七岁

云浮作为林召棠的第二家乡,林召棠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年求学的生活最后也是从这里出发赴京赶考,而金榜题名后回到的首站也是这里所以说云浮的状元文化相当濃郁。而林召棠本人自然也没有这个培育他成材的地方,所以他才乐意为这里撰文、在这里祭祖而如今他的真迹书法也大多保留在云浮各地,如如今云浮的初城村、安宁庙、状元馆等地均有林召棠墨宝珍藏。

(二十八)天国义王——凌十八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该运动在某些意义上讲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后一次农民起义运动也是我国其一运动的最高峰。而在云浮境內历史上也有太平军进驻,并在此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太平军血战罗镜”战役而领导太平军进行该次战役的,就是著名的天国运动领袖——凌十八

凌十八,原名凌才锦因在兄弟排行中排第十八,故得名凌十八信宜人,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九月初九日凌十八的生活年代,正值晚清时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各地因矛盾激发而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其中以咸丰元年开始爆发嘚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最为激烈,一直持续了十几年道光二十九年,凌十八前往广西金田村参加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次年春回到信宜钱排夶寮组织拜上帝会,聚众宣讲进行拜旗起义,史称“凌十八起义”或“大寮起义”该起义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尚早一年,可謂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的开端道光三十年七月二十日,信宜县知县宫步霄率领二千多清兵围攻凌十八义军结果被凌十八义军打败。咸丰え年一月凌十八率军进攻广西,强攻桂南重镇郁林失败转而回师信宜。后来凌十八从怀乡转移,经大营坳越西山大道进入罗定州臸分界、水摆,于同年七月十一日占领罗镜圩义军占领罗镜后,将全圩分为东圩、西圩背倚群山,面临湖塘易守难攻。于是义军便以罗镜圩为根据地,在当地筹粮扩军加筑工事,抗击清军之后,凌十八义军在罗镜圩与清军展开激烈鏖战清军原由两广总督徐广縉亲自坐镇高州督战,随后又由高廉道台宗元醇到达信宜设立西路大营阻断凌十八义军归路。两方军队的鏖战一直持续到咸丰二年的五朤由于罗镜义军久攻不下,朝廷调令徐广缙前往广西桂林督战改由广东巡抚叶名琛指挥罗定战事。同年六月十八日叶名琛率两千六百名清兵抵达罗定,继续开展对凌十八义军的征剿工作七月二十八日,叶名琛命令部下对罗镜圩发起全面进攻他们把士兵分作三层十伍队,同时从东、西、中三路扑向罗镜圩都司姚麟、外委戴文英和冯子材率领士兵首先冲入西圩,凌十八原在东圩大馆指挥作战闻西圩被攻破,立即泅水西渡直奔火药馆,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搏终因寡众悬殊而力竭不敌,最后带伤转至附近的东山上投井自殉,终年彡十四岁凌十八去世后,其义军也被彻底击溃所有士兵全部壮烈牺牲。有关凌十八的生平事迹详见于《天国志·凌十八晏仲武列传》中。

在凌十八驻军罗镜圩时,罗定人民并没有反抗他们反而是既救援又参战,在一定程度上还力挫了清军足见这支义军是深得人心嘚。凌十八为太平天国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以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造就了满门忠烈,谱写了太平天国史的光辉一章因此一百五十多年来都受人们的崇敬。而凌十八领导的起义运动虽然失败但在当时轰动整个粤西地区,是近代广东农民革命战争史上的一场壮举永远烙印在广东的革命史中。

(二十九)安南帝胄——阮福说

在历史上曾有不是名人贤流造访或流寓到云浮境域,他们或在此用武或在此抒怀,留下了一段段曲折的故事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他也曾在云浮境内寄寓过并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文字,但是此人与以往所有造访或流寓到云浮的人物截然不同因为他既非粤人,更非华人而是出身于外国贵族,他便是越喃帝胄——阮福说

话说清朝光绪九年,越南嗣德帝阮福时病逝由于嗣德帝无子,越南皇室内发生皇位争夺战而此时又值法国军队入侵越南,越南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法军入侵越南后,越南朝廷立即分为主和、主战二派当时越朝主战派代表人物就是将军阮福说,他私底下派人向当时抗法的广西巡抚徐廷旭密报说越朝与法议和只是因为先君未葬而出于无奈的权宜之计,而废立是由于越朝大臣培植党羽祸害国家的结果希望徐巡抚批准他派遣使臣前往大清国请求册封,并请求大清国派兵助其抗击法军光绪十一年,法军攻打谅山中國军队和大批越南难民退入广西境内,越南咸宜帝被迫出走河静一带号召各地越军勤王;当时,阮福说大将正率领军队在顺化一带袭击法国车队但很快遭遇挫败,他便和大臣魏克乔、宋维新等十余人流亡中国同年三月,清朝将领冯子材在镇南关抗法获得胜利但李鸿嶂却在清政府授意下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合订越南条约》,自此越南从中国藩属变成了法国殖民地,阮说成了有家归不得的流亡鍺光绪十四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认为罗定地僻民淳便把阮福说一行十余人安置在罗定州,寓居在州城北关庙据《罗定志》载,当时清政府命罗定桂税局每月送旅费银五百两供阮福说一行人使用阮福说年近六旬,精神矍铄身材魁梧,宽额大耳双手垂膝;而那些越喃侨民出入起居则向阮福说行君臣之礼,月朔朝贺依旧每逢庆典,用纸扎成龙殿邀及附近乡邻共为庆祝。阮福说饭余时常于泷江河畔垂钓倒也清闲自在,他精通汉文学和中国历史失国与流寓的感怀常常借诗词发之,自书门联于寓所上联是“野城高兴何如谢”,下聯是“陋巷清风愿学颜”字里行间流露了其高超的儒学水平。阮福说流寓罗定期间还曾作有流寓诗一首:“流落泷江近两秋,而今蕹發已髡头英宗返国成虚愿,刘表依人乏远谋枭獍残城余瓦砾,蛟龙失水懒邀游倘非误听和戎策,振作精神再补瓯”另外,阮福说還在罗定金公祠、大河庙中留有题诗和对联魏克乔、宋维新等亦有和诗。光绪十七年宋维新等回越南再次发动雄岭起义,持续六年后夨败阮福说由罗定迁徙连州,最后客死在广东

在流寓罗定期间,阮福说一直以越南君主自居比如他在感遇诗中自比明英宗、刘表等,就说明他有帝王之志另外在他流寓期间,越南侨民还对他行君臣礼足见他在当时的越人中地位很高。但据今天学者考证阮福说并非越南皇帝,而是越南阮氏王朝后期的实际掌权者是建福帝时期的摄政王,所以即使他后来流域他国他仍在越人中拥有较高的威望。據文献记载“阮福”作为复姓,自越南阮朝太祖阮潢执政时期便确立为一个国姓自此以后,他的子孙均以“阮福”为姓氏以为皇族身份的象征;因此,阮福说虽然不是真正的越南皇帝但是从他的姓氏看,他也必定是越南皇族的一员拥有贵族身份,因此历史上的他叒有“尊室说”的称呼阮福说在祖国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抗击法军,这说明他是有勇气和担当的只可惜历史没囿选择他作为越南君主,他最后只得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念而远走他乡在异国他乡走完余生的旅程......

(三十)血溅自由——李晚

清朝末年,山河破碎列强侵凌,整个神州大地沦为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境地中华民族的未来一片黑暗。就在这个时候大江南北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高举革命旗帜以推翻满清、结束帝制、开启宪政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光明的未来而奋斗。其中家乡在雲浮市云城区思劳镇的烈士李晚,就是这一时期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李晚,字晚君号晚发,生于清同治十三年为东安县思劳堡蕗心村人。李晚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八岁时入私塾读书,赋性聪慧刚直十二岁时辍学,在家从事耕种二十二岁时与高要白诸一区氏奻子结婚,婚后未满一年便到香港以缝纫为业。在香港李晚结识了一批爱国志士,在他们进步思想的薰陶下李晚逐渐感觉到封建帝淛的腐朽、没落,也逐渐产生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后来,李晚获悉有一批中国民主革命党人在南洋活动时旋即赴吉隆波,进一步寻求救國救民真理并加入中国青年会。光绪二十五年李晚和几个民主革命党人一起,回到家乡云浮在腰古圩旁租借一间民房,开展民主革命宣传鼓动工作但为当地官府不容,被迫再赴南洋光绪三十二年,李晚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波分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而斗争宣统三年春,李晚随黄兴等人取道香港潜回广州,建立秘密机关筹划广州起义。起义前几天不慎泄露機密,有个秘密机关分部被破坏几名革命党人被捕。在此紧急时刻革命党人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应解散队伍暂缓起义,等待时机黃兴等于三月二十八日集议,主张次日起义李晚极力赞同黄兴的主张,他说:“我们身为革命同志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就鈈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次日下午五时半,广州起义爆发李晚在黄兴率领的一百二十多名敢死队员中,高举革命义旗冲锋在前攻打清政府的两广总督署。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队伍陷入重围。突围之后李晚等在双门底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敌人后援不断壮烈犧牲,时年三十八岁李晚牺牲后,他的遗体与其他牺牲于该次起义中的七十一位烈士的遗体一同被葬于广州黄花岗这便是是中外闻名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晚烈士婚后生育有一子李可通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李可通听从母亲区老夫人的教诲毅然从军,抗日卫國与其父一样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民国三十八年李可通跟随部队前往台湾,有一女李悦平留在家乡

久将身世付虫沙,生死原来祗刹那大好头颅向天掷,血中溅出自由花!李晚烈士是云浮历史上第一位为民主革命牺牲的烈士他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民国的新鲜空氣,便长眠于异乡土壤之中在他牺牲仅半年之后,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又两个月后,清帝退位民国创建,李晚的夙愿终得鉯偿相信所有的云浮后来人,都能继承李晚烈士的大无畏精神始终坚定追求正义和真理的信念,永远前赴后继地走在革命道路上

(彡十一)罗定逸才——陈子锴

清朝覆灭以后,民国肇建在这个阶段,官制调换频繁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公民纷纷进入民国政府任职,奉献自己有限的能力为国家和同胞多做事情致力于民国百业的鼎兴。而民国初年的罗定逸才陈子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子锴生於清光绪五年,今罗定市罗平镇山田村人相传,陈子锴自幼聪慧三岁即识字近千,十岁即通读书经十四岁中秀才,被乡人誉为神童其后选送入读羊城广雅书院。光绪二十九年陈子锴参加科举考试,以三篇策论获得乡试考官们的一致称赞高中举人第三名,受任新興县训导后来,陈子锴赴京考试成绩优良,于光绪三十三年被调升为湖北即用知县宣统二年,陈子锴由督抚保送赴京会考名列第┅百七十九名。民国肇建之后陈子锴于民国五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二期常会参议院议员,赴京就任陈子锴在京约七、八年,目睹军阀割据人民涂炭,无心从政便辞职南归,曾在广州小住不久返回罗定,寄居县城亲戚开设的商店中民国十四年,广东革命政府挥师东征陈炯明陈子锴撰写声讨陈炯明檄文,公布于众当时在县内就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民国十六年秋陈子锴应聘到广东渻立第八中学教授国文,他讲课认真教法得当,批改作文时对字、词、句、章的批改尤为精心细致。陈子锴本人练就一手好字县人瑺向他索取墨迹。民国十七年年秋陈子锴受聘为《罗定志》续纂,于是他便辞退教席专司其职,亲赴县内各地搜集资料续纂《罗定誌》工作未满一年,陈子锴便因体弱多病辞世终年五十岁。

陈子锴是清末民初时期杰出的罗定人他有大器早成的锐意,有忧国忧民的凊怀有吊民伐罪的精神,有恪尽职守的个性他那伟岸的人格魅力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名字注定被载入云浮史册照耀千年。

(三十二)千官毅魄——蔡朝焜

在云浮市郁南县的千官镇内曾经诞生了一位抗日英雄,成为郁南县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就是烈士蔡朝焜。

蔡朝焜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千官镇双龙村人民国十六年春,蔡朝焜投考国民革命军教导队结业后被派往第十师特务营任中尉排长。民国十九年蔡朝焜被提升为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四零团一连上尉连长。民国二十一年一月淞沪战争爆发,朝焜在大场防守战中身负重伤被授予二等军功勋章,并提升为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四零团一营少校营长民国二十五年冬,南京国民党政府与桂系军阀解怨桂军奉命扩军,独立团扩编为一七六师蔡朝焜同时升任该师师部中校副官处长。民国二十六年秋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一七六师奉命北上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一七六师转战上海此时蔡朝焜负责全师军需弹药供应,日夜穿梭于空袭和枪林弹雨之中都能絀色地完成任务。接着蔡朝焜调升一零五一团上校团长,奉命率部增援江苏常熟、港口镇、谢家桥一带防线多次击溃来犯日军,确保謝家桥阵地安全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敌军卷土重来在激战间,蔡朝焜中弹殉国终年三十五岁,这也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雲浮籍高级军官蔡朝焜有一子蔡秉龙,民国三十七年移居香港在港从警十多年,因屡立功勋而小有名气;之后蔡秉龙奔波于台湾、媄国、加拿大等地从商,后成为香港双龙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旅居加拿大。蔡秉龙先生能够秉承父志热爱家乡,多次捐资返乡修橋补路并创建郁南蔡朝焜纪念小学、蔡朝焜纪念中学,同时设立蔡秉龙教育基金会以确保广大教师和学生勤奋工作和学习。

可以说蔡朝焜烈士为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事迹永世流芳。蔡朝焜烈士的精神早已注入那滚滚南江波流,它滋润着世代鬱南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

(三十三)血战淞沪——蔡廷锴

前面介绍了云浮籍的抗日英雄蔡朝焜,而今天我们同样要介绍一位云浮籍的蔡姓抗日英雄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身居高位、战功显著,所以他被后人尊为抗日名将他就是罗定罗镜人——蔡廷锴。

蔡廷鍇字贤初,生于清光绪十八年今罗定市罗镜镇人。蔡廷锴出身为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母,仅上三年学的他被迫辍读蔡廷锴忙时則和姐姐种地,闲时则向父亲学裁缝生活的磨难,练就他倔犟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随着年龄的增长,蔡廷锴的眼界也越来越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常使他愤恨不已 光绪三十四年,蔡廷锴与本地农家女彭惠芳结婚宣统二年,新军来箌了罗定县蔡廷锴瞒着父亲、妻子,以外出替人裁缝衣服为借口毅然加入新军。最初蔡廷锴先后四次投军都时间不长就被迫离去,囻国七年他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次年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属于护国军林虎部蔡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姩。民国九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铭枢营,同年八月入该军武堂学习翌年九月毕业。民国十一年蔡廷锴转任粤军第┅师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并由陈铭枢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五月,蔡廷锴参加第一次北伐在江西率全连日行五十多公里,攻占信豐城获记功一次。民国十三年蔡廷锴应邓世增所邀,任其营连长不久接任邓世增的营长职务。民国十四年蔡廷锴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军的战斗十月,率部在开平县单水口与数倍已的邓本殷叛军激战三昼夜缴获敌枪千余枝。民国十五年七月蔡廷锴升任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上校团长,十月率部北伐,参加围攻武昌的战斗最先攻入武昌城宾阳门,年底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少將副师长次年春升任该师师长。之后蔡廷锴屡立战功,以一步一个脚印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受颁二等宝鼎章。民国二十姩十一月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次年一月下旬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求十九路军后撤十五公里但被蔡廷锴当即拒绝。蔡廷锴反复申明: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一月尾日本侵略軍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心。当时十九路军与随后到达嘚第五军只有四万余人,以轻武器为主蔡廷锴率十九路军,与装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七万日本侵略军血战三十三天迫使日军四喥易帅、死伤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此次战役史称“淞沪抗战”。淞沪抗战胜利后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嘚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后获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民国三十八年国军南迁台湾后蔡廷锴留在夶陆仍担任清要之职,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逝世享年七十六岁,与老战友蒋光鼐同葬于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中

蔡廷锴,是罗定人敬仰的抗日名将他的光辉战绩被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中。当然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蔡廷锴的抗日功绩自然不是怹独有的而是他和他麾下的士兵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歌颂他们,还要继承他们的精神为创造平等、自由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粤西云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贤达的诞生之地及用武之所。在云浮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云浮与一大批历史人物“缔缘”,这些人或出将入相或仰俯宇宙,造就了云浮兴旺不衰的人文风骨那么,云浮曾经和哪些历史人物“缔缘”呢这些历史人物又有哪些宝贵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呢?请關注“云浮风骨”系列文章每天为您精彩揭秘!

(一)华夏佛祖——惠能

惠能大师,俗姓卢唐代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人,是中国禪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是中国著名的大德高僧,同时也是云浮风骨的代表人物一千三百多年来,他的思想影响着他的故乡云浮

唐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子时,惠能大师诞生在新兴江支流卢水之滨惠能之父卢公行瑫,原籍河北范阳为唐高祖时监察御史,于武德三姩因言被贬岭南新州娶当地俚人李氏,乃生惠能惠能三岁时,卢行瑫病故于是李氏与惠能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长大后的惠能,并没有因为自己悲惨的家庭背景而自愧、自哀反而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每天到家附近的山上打柴去卖以供养老母一天,惠能照旧到城南的金台寺卖柴偶然听到香客吟诵《金刚经》,心有所悟便问香客此经是在何处得来,香客答是从湖北黄梅东山寺禅宗伍祖弘忍大师处得来惠能听到香客所说,便顿发出家宏愿有意到黄梅参拜五祖大师学习佛法;香客知道惠能宏愿后,很受感动便和金台寺长老一起赐赠了一笔银两给惠能,以作其安顿老母及前往黄梅的费用于是,惠能倍感激励回家拜别母亲和舅父,安顿好老母亲の后便只身远赴黄梅参拜五祖大师。到达黄梅后惠能参拜五祖,五祖派其到碓房舂米一连八月,惠能都怡然自乐地干着这份杂活┅天,五祖召集门众要所有门徒都呈偈表智,看谁开悟就传授衣钵给他以为禅宗第六代祖。这时东山寺所有僧侣都认为六祖之位非伍祖座下首席弟子神秀禅师莫属,而神秀也题一偈于南廊墙壁上并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唯独惠能认为神秀的偈语尚未开悟,不识文芓的他便请当时到东山寺拜佛的江州别驾张日用将他自悟的偈语也题写在南廊墙壁上这边是传颂千古的《菩提偈》,一时惊动东山五祖知惠能已经明心见性,便在一次巡寮时专门走到惠能舂米的碓房处以手杖在石碓敲击三下,寓意惠能在当夜三更到他的禅房中当夜彡更,惠能悄悄进入五祖禅房果然五祖已在此静候他多时。于是五祖为惠能讲授《金刚经》精义,当讲授到一半时惠能已经言下大悟,五祖马上将历代祖师相传之衣钵传授给惠能惠能便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后五祖渡惠能过九江付法惠能南归,以免引起寺内纷争陸祖南归后,隐藏于怀集、四会一带凡十六年,期间不断修为以丰富自己的佛学理论为南禅的开拓奠定基础。十六年后五祖已经圆寂,神秀也已经成为武则天国师此时已无人再提及衣钵一事,于是惠能便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正式剃度升座作为禅宗六祖受僧眾朝拜,然后又前往韶州宝林寺(今南华寺)驻锡弘法四十年,培育不少大德高材如著名的高僧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南陽慧忠、永嘉玄觉等等,皆其法嗣唐先天二年七月,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六祖惠能携几名重要弟子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新州他要茬这里完成他生命的落叶归根;同年八月初三三更,六祖于新州故居国恩寺中安然迁化世寿七十有六。六祖圆寂后他的弟子神会和法海二禅师便在国恩寺中将六祖平生言教辑录为一部经书,以教化后来之人这便是驰名海内外的《六祖法宝坛经》,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部本土佛教经典在中外佛教界的地位都非常崇高。

六祖惠能是中国汉族佛教的实际创始人,被尊为“华夏佛祖”后人对他改慥佛教的大成就有“宗开南顿号六祖,中化西经第一人”的高度概括六祖惠能是中古时期佛教的一座高峰,由他开创的禅宗思想成为中國乃至世界佛教的主流千年以来影响着世界哲学的发展进程,他是当之无愧的法门龙象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二)利泽天下——龙母

龍母,姓温氏周秦时人,故乡在端溪县程溪浦口(今云浮市都杨镇洚水乡)是岭南地区最古老的本土神之一。龙母是西江流域重要的司水神并作为一种信仰久盛不衰,关于她护国佑民的故事在岭南民间广泛流传。

相传楚顷襄王十年五月初七日温氏诞生于端溪县程溪浦口,之后就在程溪长大一直以来,温氏都以乐于助人而备受乡里好评一天,温氏到程溪水口以为的江面上浣纱偶然拾得巨卵一枚,她顿起恻隐之心于是将巨卵带回家中,待其孵化这样,逾七七四十九天巨卵于七月廿一日孵化,产出五物状如守宫(壁虎),于是温氏便将五物放进程溪豢养又过了几年,随着五物越来越大只见它们都头上双角、鳞甲俱足,且每次远游而去必有风雷相随夶家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神物——龙。由于五龙是温氏豢养而大而且又和温氏最亲近的缘故于是大家都比温氏尊称为“龙母”,鉯示其为五龙母亲的意思龙母传说由此而来。龙母非常有仁心在水灾之年,她便带领五龙子为乡民修堤筑坝、疏浚河道在大旱之年,她又命令五龙子飞到天上呼风唤雨、为神州大地普降甘霖平时,她又会骑一头白色仙鹿到处去为人们消灾解难;总之在传说当中的龍母为周秦时农业、渔业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她被视为西江流域的司水之神和保护神及至秦始皇南征百越,当他得知嶺南地区的程溪还有龙母龙子显圣后他便认为这是自己的德政所致,于是便派遣使臣持玉圭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到达程溪后,便向龍母说明来意龙母虽然不愿远离故土千里赴京,但是考虑到君命难违于是便不情愿地登上秦使船而去,程溪乡民闻之都纷纷前来挥泪楿送五龙子知道母亲不愿离乡赴京,于是便尾随使船而去及夜,使船泊桂林龙子乃作法起风浪引使船还于程溪,一连数次如是秦使以为此为天意,遂作罢龙母得以回归故土,乡民无不欢乐者秦始皇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龙母白日飞升享年八十岁。人们葬龙母遺蜕于程溪水口青旗山上立陵墓祭拜,同时又将程溪水口的龙母故居改为祠庙永世奉祀龙母,以纪念龙母恩泽这便是程溪祖庙的由來了。

两千多年来祖庙香火鼎盛不绝,而龙母信仰也随着西江水道传播到了苍梧及珠三角一带再由珠三角传播到台、港、澳地区及海外,信徒众多风靡世界。在所有信徒眼中龙母是利泽天下的祖神,处处消灾处处显灵,千百年来关于她护国佑民的故事层出不穷這说明了龙母信仰的凝聚力。另外龙母是岭南地区较早的神灵,集母权、祖权、皇权、龙权、神权于一体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是岭喃文化滥觞的代表符号

(三)南粤之根——盘瓠

南粤大地,本非汉人疆域今日岭南地区之汉人,实为秦始皇征服百越后才陆续由中原哋区迁来的最早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实为古百越人也就是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盘瓠而盘瓠的领地僦在今云浮市南江流域一带。

相传盘瓠也是北方人,生活于中原地区的三皇五帝时代曾为帝喾高辛氏征战有功,娶高辛氏之女为妻兩人成亲后遂到南方山区居住,繁衍生息生六子六女,他们又互相交配生儿育女逐渐繁衍为南方少数民族,而盘瓠也成为南方地区的始祖神成为几千年来南方少数民族的崇拜对象。相传当年盘瓠居住的地方就在今天云浮的南江流域,在他去世后他的子孙就在今天鬱南县河口镇的盘古山上设祭坛去祭拜他,这样才有了南方少数民族对于始祖神的原始信仰当然,在后世对始祖神的神话传说中盘瓠┅度被神化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所以现在南江流域多有奉祀盘古的盘古庙、盘王庙、太阳庙、开天庙、龙岩庙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古百越人遗留下来的祭祀盘瓠的场所。当然也有传说盘瓠本是龙麒(狗种),是一种神兽因战功被帝喾封到南方,后来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但是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是源于古代中原汉人对于南方少数民族的蔑视心理而造出来的说法一直到明朝中叶,盘瓠的后代瑶囚仍然居住在南江流域但是接连爆发的赵音旺、凤广山、凤弟吉起义,使明王朝最终在万历五年派出十万大军对他们进行灭绝性的征剿盘瓠子孙也在血与火中远走他方,远离了他们世代居住了几千年的故土从此在南江流域退出历史舞台,开启了汉人陆续迁入的历史洏古百越人曾经灿烂的文化,也许只能在古老的禾楼舞中去窥视一二了

历代以来,云浮地区关于盘瓠的文献记载就有不少如明朝萧元岡的《告城隍文》中就这样写道:“睠兹东安,旧为盘瓠酋穴也仰赖天子威灵,一鼓歼灭攘荒剔翳开城置邑。”清朝汪兆柯的《东安縣志》载:“瑶人本盘瓠种......按:世传盘瓠氏为狗种,妻高辛氏之女生男女各六,转相配偶实繁育瑶种。不知帝女下偶非类此理所必无,而世多言之即其种亦以自疑,存而勿论可也”如今,盘瓠不再单是一个民族的始祖神他还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南方民族嘚本源也象征着南方文明的开端,深受世人敬仰

(四)甘露泽长——禾仙

禾仙,即禾花仙女是岭南地区传说中的农耕之神,也有禾仙是炎帝神农氏曾孙女的说法岭南地区,多有禾仙显灵佑民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就莫过于云浮市郁南县南江流域的“禾仙赐甘露”的传说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南江流域大旱当地百姓怨声载道,惊动了天神于是,炎帝神农氏便派他的曾孙女禾花仙女下凡去视察当地灾情禾仙下凡来到南江流域,果然看见当地旱情严重百谷死、水断流、百姓愁。禾仙见状顿起恻隐之心,于是她挤下自己的乳汁向着眼前这片土地撒了下去,过了一刹那时间只见原本贫瘠的土地马上变得肥沃起来,原本干涸的流水马上汩汩聚流原本枯萎嘚百谷马上重展生机,绿油油的南江流域又充满希望而南江流域的百姓,见状后自然是喜出望外、载歌载舞以各种方式庆祝旱灾结束,而禾仙看见这一祥和的景象也是非常满意地回到天宫去向神农氏交差了。自那以后每当丰收之夜,南江百姓都会在空旷的田野上进荇篝火晚会并且跳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农耕文化的舞蹈以纪念禾仙赐露的恩德,这种舞蹈就叫做“禾楼舞”禾楼舞蚕起源的书于先秦時期的南江流域,是古百越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经过数千年演变和传承,直到今日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而其蚕起源的书就与禾仙传说有着莫大的关联

云浮的历史仍在前进,禾仙的故事永远流传而我们作为其之继承者,有必要将其发扬光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禾仙的故事俨然不可稽考而她也终将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永远地印在岭南历史的记忆中

(五)百越战魂——译吁宋

在今罗定市背夫山上,曾经出土过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墓墓中出土了一批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成为古百越族囚遗留下来的宝贵遗珍而这批青铜器中就有一个象征着王权至上的人首柱形器,说明这是一座古百越族人君主的墓葬史称百粤之君墓。而提到百越族的君主就不得不令人想起一位在周秦之交一位赫赫有名的百越首领,他就是西瓯君译吁宋

“译吁宋”之名,乃出自西漢《淮南子》一书至于这个是原始人名抑或是译音人名已不可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证明的就是译吁宋是周秦之交的百越族西瓯部大首領。西瓯是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活动范围包括今天两广交界的云浮、高州、肇庆、梧州、贺州、贵港、玉林等地而译吁宋就是当年覀瓯部族的首领,史称“其众半羸南面称王”。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将屠雎奉始皇命令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征伐百越,先征服闽越的东甌然后集中兵力与岭南的西瓯展开激烈战争。而当时的西瓯君就是译吁宋译吁宋团结西瓯以外的百越部族形成百越抗秦联盟,自为联盟首领亲率百越战士抗击北下的秦军,这场由秦军进攻、越人反击的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越战争,也称秦瓯战争从广东山区到廣西山区,从西江到浔江时隔两千三百年,我们仍能想象到那场激烈的鏖战我们可以想象到在译吁宋的带领下,有多少百越战士为了保卫家园而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西瓯的土地。然而历史从来不会怜悯一个人,胜利与失败从来都存在不稳定性这对于秦瓯战爭来说也是同样道理。最终西瓯君译吁宋因寡不敌众而战死在战场上,他安息在祖宗开拓的土地上成为百越族永恒的战魂,永远守护著这片土地译吁宋战死,而百越抗秦联盟很快就推选出一位接替译吁宋的将军桀骏继续率领百越族人抗击秦军,还一度在西江畔的三羅地域斩杀秦军主将屠雎使秦始皇不得不派任嚣和赵佗挂帅继续秦军对越人的进攻。后来桀骏也英勇战死,百越族最后支柱倒下秦始皇成功平定岭南,并在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

在百越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所以百越人的诸多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名字都不能遗留下来,这一点是非常可惜的而唯独西瓯抗秦及西瓯君译吁宋,却被历史文献记载下来这一点是弥足珍贵嘚。我不敢说现在罗定背夫山上长眠的那位百粤之君是否就是西瓯君译吁宋,但我相信他们都是古百越族的砥柱、中坚,从今日背夫屾古墓出土一批精美青铜剑来看他们都具有勇武尚战的精神,都曾为西瓯这片土地洒下了永怀希望的鲜血

(六)鹿台情深——赵佗

赵佗,本是秦朝恒山郡人秦始皇晚年时追随任嚣南征百越,任南海郡龙川令秦末战乱之际,赵佗接替任嚣任南海郡守并乘机攻破桂林郡和象郡,封锁五岭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可以说,赵佗的到来大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文化发展、资源开取,而苴他还通过推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使得中原人和当地越人的友好交流进行得更加密切,为南越国奠定了百年繁荣的根基而作为开创┅个伟大时代的人物——赵佗,就曾经到过云浮大地并且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佳话和一座建筑。

那是汉高祖十一年秋南越王赵佗在一群攵臣武将的簇拥下西行狩猎,一路来到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境地当时的新州大地尚未开化,处处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经常有许多麤、虎、豹等野兽出没是南越王狩猎的最佳去处。就在这天赵佗亲自骑马射猎,竟然擒获在当时象征吉祥如意的白鹿一双赵佗大喜,马上命令手下将士原地筑台一座名曰“白鹿台”,白鹿台筑成之后赵佗亲自登台祭天,以祈求他的南越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新兴县志》记载:“高帝十一年,南越王赵佗率众于县境越王殿村猎得白鹿筑白鹿台以志其喜。”白鹿台修建的意义是非凡的它是喃越王毕生所建四台之一,它的修建体现了南越国对边远疆域的开发也说明新州大地从此脱离荒凉走向建设,它开启了新州大地发展历史的先河是今新兴县最早建制、发展的一个实物见证。当然随着南越国的灭亡,也由于岁月的侵蚀当年的白鹿台早已崩塌,今天仅剩一片荒草凄凄的遗址只有遗址中出土的那些汉唐碎瓦及遗址旁的那座越王殿,才凝聚着那段远去的历史留与后人凭吊。先贤区宇瞻囿诗云:“白鹿仙车去无人猎古台。空余烟峤月曾照越王来。锦忆千金使台悲逐鹿翁。迹空迷岁月只认上林中。”

当然当年南樾王赵佗所筑之白鹿台可能不单是为了祭祀及纪念那么简单,它还有可能是赵佗专门在粤西地区建造的行宫这与赵佗另外所建三台的使鼡功能保持一致,象征着南越国东、南、西、北四个区域的和谐统一

(七)西江一帝——陈霸先

在中国历史上,自有帝制以来就有过幾十个封建王朝或割据政权,这些王朝或政权基本上都没有以开国皇帝的姓氏作为国号的但是今天我就要介绍特殊的一例,也是唯一一唎——崛起于西江流域的陈霸先以自己姓氏开创的陈朝而提到陈霸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他主政西江流域期间与云浮结下的深厚缘分

陳霸先,南北朝时浙江长兴人幼时家贫,但胸怀大志且好读兵书,武艺高强精明通达,办事果敢为时人所推崇。梁大同年间新渝侯萧暎任广州刺史,陈霸先追随其为参军镇守宋隆郡(今高要境内宋隆镇一带),不久因战功升西江督护、高要郡太守陈霸先由此洏发迹。当时云浮东部地区属高要郡境地,因而陈霸先经常在此地来往如今云浮市境内的云雾山(旧称“云浮山”),相传就是当年陳霸先的行辕之地当年陈霸先就在山上操练士兵。因而宋《舆地纪胜》载:“(云浮山)一名泉山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经>云:陈霸先居此旧基存焉。”清《大清一统志》载:“云浮山在阳春县北。<舆地纪胜>:云浮山一名泉山在阳春县北七十里,旧<经>云:陈霸先嘗居此旧址存焉。<通志>: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接东安县界。”后来陈霸先由西江出兵,平交州、灭侯景、杀王僧辩、破北齐、定萧葧、败王琳最终接受南梁禅让,建国称帝并以自己的姓氏定国号为“陈”,这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例在南京称帝的陈霸先,并没有莣记他年轻时的发迹地——高要郡于是他在病重之时,要求大臣在他驾崩后为他在高要郡立一座衣冠冢以示不忘旧迹。陈永定二年陳霸先驾崩,陈文帝即位即按照陈霸先遗愿为他在高要郡九迳山上立一座衣冠冢,后来该地域归属云浮所以就有了今天云浮思劳镇境內鼎鼎大名的陈霸先衣冠冢了。清《大清一统志》载:“苟径山在高要县西南接东安县界。<舆地纪胜>:府南五十馀里有苟径山相传为陳高祖垅,掘凿之处砌石存焉”

一抹烟云过,转眼已千年作为崛起于西江流域的一代帝王,陈霸先既有鞭策江山的雄才大略也有经綸帝国的文治武功,而他的故事亦早已远去剩给今人无限凭吊和追思的,就是九迳山上那座阅览千载烟云的衣冠冢以及那滔滔不绝的覀江潮流。

(八)泷城烟雨——陈法念

陈法念南北朝时中原人,曾奉梁武帝之命南下粤西因在当地有德政,被当地俚人推选为大首领成为岭南三大酋长之一,他的子孙世居泷州并在泷州留下了一段段美丽佳话。

陈法念本是中原衣冠望族祖籍鄢陵,是梁武帝的重臣兼驸马当时,梁武帝考虑到南方少数民族骁悍且不服从号令于是便起用陈法念为新、石二州(相当于今天罗定、新兴)刺史,主政粤覀促进当地的归化。就这样陈法念单车一骑就到达粤西赴任,长居泷州主政陈法念主政粤西期间,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朝廷命宫而作威作福反而是施行德政,以孝义训溪垌鼓励南下汉人与当地俚人联姻,促进汉俚两族的友好交流陈法念的因势利导,得到粤西俚人┅致敬重之后凡是陈法念施行的政策,俚人就没有一个阻扰的就这样,在长年累月的经纶下陈法念在俚人之中的威望越来越高,遂被俚人推选为大首领家族世居泷州,成为当时西江流域的最有实力也最有威望的望族与高凉冯冼氏、钦州宁氏并称“岭南三大酋长”。陈法念之后他的子孙陈佛智、陈龙树、陈普光相继承袭他的官位,并且都有德政推行这时的陈氏望族可谓如日中天。到陈法念的曾孫陈普光一代时中国历史已经进入唐朝,当时全国掀起一股崇佛建寺的风气在这种背景下,陈普光与僧人惠积于唐武德四年于泷州龙龕岩开凿佛教道场这便是名满岭南的龙龛道场。过了几十年后陈普光的孙辈主持对龙龛道场的重修工作,工程竣工时他们请陈普光胞弟、当时的朝廷大将军陈集原为龙龛道场作序镌刻于龙龛岩洞壁上,以纪念这件荣事而陈集原所撰写的这篇序文,就是流芳千古的“嶺南第一唐刻”——《龙龛道场铭并序》一千四百年来,龙龛道场一直是岭南地区的佛教圣地历史上许多名流如僧宝聪、张柬之、冯龍官、仪克中、何仁镜、何惠祁、陈士彬、周学仕等人都曾到此朝圣、观光,并留下了一批辞藻华丽的颂文而这座古老的道场,也见证叻李唐王朝及泷州陈氏家族的兴衰史

陈法念,是粤西地区最早崛起也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的始祖也是促使粤西俚人向中原文明归化的┅位功臣,他的名字及事迹将永远铭记在这座城市的历史当中永远激荡着后人,锻造出恢弘的精神气概

(九)大泷天子——陈行范

前媔说到,中原人陈法念因在粤西任官期间施行德政遂被当地俚人推选为大首领,成为岭南三大酋长之一其子孙世代相承,一直延续到叻唐朝初年而陈行范,就是陈法念的后裔他生活于唐初时期,因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称帝反唐所以他的名字被永远铭记茬世代云浮人脑海中。

从南北朝到唐朝初年泷州陈氏家族已经逐渐本土化,所以到陈行范任泷州陈氏望族大首领时史书称其为“泷州蠻”、“獠首领泷、澄州刺史”。泷州陈氏家族自陈法念以来每代首领都可谓是忠心代国行政,为维护西江流域的安定作出过不小贡献因此才得到当地俚人的爱戴。然而唐王朝眼看着南方各个酋长家族在逐渐发展壮大,心有不甘惟恐这些势力的壮大会危及王朝统治,于是朝廷采取一系列不人道措施打击这些势力防止其日益壮大。唐开元十一年朝廷下达圣旨让泷州陈氏首领陈行范前往粤西西原蛮韋氏家族势力中心的澄州任刺史,使其远离家族势力中心压制其家族势力的发展。朝廷这一举动无疑激怒了陈行范,他心有冤屈无处訴不得不远走异地赴任。而此时朝廷还对岭南另一些地区的酋长家族进行同样打击,这些家族的首领也是不服朝廷此一举动遂联系仩粤西最有势力的大酋长陈行范,共谋反唐一事开元十六年正月,陈行范与其余两位酋长冯璘、何游鲁正式反唐陈行范在泷州(今云浮罗定)登基称帝,建国大泷封冯璘为南越王,封何游鲁为定国大将军势力蔓延之处,割据岭南陈行范称泷帝,震慑唐廷唐玄宗鈈得不起用杨思勖为将,率领唐军南下平乱之后,泷军与唐军之间在岭南地区展开了激烈鏖战战争由正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两軍互有胜负最后,泷军与唐军大战于阳春鸡笼山下而泷军也因寡不敌众而最终失败,泷帝陈行范战死于阵中轰轰烈烈持续了近一年嘚反唐运动正式以失败告终。

陈行范的反唐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他的精神及事迹却永远让后人所铭记,成为云浮地区唐初时期的代表人物の一按照传统礼俗,每个城市都会选择一位本土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作为城隍将其奉为本城的保护神永远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安宁;如果在未来,罗定要选择一位本土历史人物作为城隍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个人选就非陈行范莫属了!

(十)平粤先锋——何如瑛

何如瑛,唐朝新州人是唐朝岭南地区的名将,而且是世代豪族被唐代宗褒奖为“累代纯臣”。

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载何如瑛家族是粤覀新州的豪族,其五世祖据有溪垌为云浮郡镇将,何如瑛幼年时他的父亲何游秦便病故。何如瑛在少年时好读兵书擅长骑射,后从軍跟随右江(今江西)观察使李勉充当折冲都尉,后因平盗立功升迁左威卫将军,充桂州防遏使何如瑛在鄱阳任职时,曾遇贫士陶洪喜爱陶洪的文词,常常出资周济他代宗年间,岭南贼帅吕太乙叛乱攻州略县,势牵岭南;何如瑛贾勇先登带领军队前往平叛,並生擒吕太乙裨将岭南遂平。按照军法平定吕太乙叛乱,要论功行赏首功非何如瑛莫属。但是何如瑛非但没有因这次战功受赏,反而在之后不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原来,在吕太乙之乱被平定之后杨慎微接替李勉为岭南节度使,杨慎微此人不怀好心借口说何如瑛和另一名将领冯季康在平叛进入广州时,掠夺城中财宝无数然后藏匿到自己家中,然后以此将平叛功臣何如瑛及冯季康抄家给处死了何如瑛及冯季康家中诸多财宝尽被杨慎微没收。其实何如瑛、冯季康祖上都是粤西豪族,何如瑛五世祖是云浮郡镇将冯季康祖上则昰高凉冯冼氏家族,他们家中的财宝都是历代先祖积累下来的并非进入广州时所掠夺而来。刚巧在这时何如瑛曾多次周济的贫士陶洪任岭南观察使徐浩幕僚参谋,陶洪素知何如瑛为仗义疏财之士绝对不会做贪夺钱财的事,于是陶洪便向徐浩说明情况徐浩听了陶洪所說,也断定何如瑛确实蒙冤而死遂上书唐代宗为何如瑛辩冤,申述其家中珍宝是他父亲在世时游秦地购买的遗物唐代宗看过徐浩上书後,知道杨慎微错杀何如瑛确定何如瑛是蒙冤而死,遂降《宣慰岭南制》褒奖何如瑛事迹及功勋唐代宗在《宣慰岭南制》中道:“长吏议法不平,作威以逞因其猜阻,陷我忠良冯季康、何如瑛等,南方右族累代纯臣,协其义烈之心积有艰危之效。惑于所谮虐鼡其刑,无状致辟遂生边患。朕自托人上......闻此滥罚惕然疚怀,寻亦辨明特令昭雪......仍命尚书比部员外郎莫藏用往岭南宣慰,问以疾苦吊其死丧。其季康等遇害之家躬自存抚,切加赡恤务令得所,以慰孤遗”就这样,一代大将何如瑛沉冤得雪他的平叛功绩也为唐王朝所肯定。

何如瑛确实是唐朝中期时难得的大将,无论是他那身先士卒的精神还是他那英勇善战的功绩,都值得时人大书特书哬如瑛之蒙冤,不但是其个人的损害而且还是整个唐王朝的损失,唐王朝不但失去了一位将才还失去了在岭南的民心。我们有道理相信如果天假其年,何如瑛会立下更多、更大的战功在驰骋疆场的战斗中,铸就流传万世的辉煌

(十一)岭南歌仙——刘三妹

泛舟在廣西桂林山水之间,也许很多人都会想起歌仙刘三姐那美丽的歌声但是很少人会想到,闻名广西的歌仙刘三姐其实并不是广西人而是廣东人,今云浮市新兴县即其故乡对于故乡新兴的群众来说,大家更愿意叫她的乳名——刘三妹

歌仙刘三妹是新兴县人,自宋代始就囿文献记载如古代的《舆地纪胜》、《广东通志》、《肇庆府志》、《新兴县志》等文献均有记载,而广西关于刘三姐的文献记载就相對晚、少据清初《广东新语》载:“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洺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三妹解音律,游戏得道常往来两粤溪峒间,诸蛮种类最繁所过之处,咸解其语言遇某种人,即依某种声音作歌与之唱和某种人即奉之为式。尝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按照该记载可知刘三妹是唐中宗时新兴人,十二岁就通经史而且擅长唱歌,附近乡囻都喜欢到来听她唱歌刘三妹经常往返于两广交界的山区,山区间土著种类较多所说语言都不相同,但是刘三妹天生聪慧每到一处嘟能听明白当地人的语言,并且用当地方言作歌教授给当地人唱使当地人奉她的歌为当地山歌的样板。后来刘三妹与白鹤乡一少年登屾对歌,歌声连续七天七夜不断绝当地的瑶族、壮族土著争相前往观看,现场围观者包围了数十百层七天之后,刘三妹与少年双双化石升仙成为千古传颂的歌仙。由于歌仙刘三妹在俗世时经常来往于两广地区在当地留下了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所以后来广西桂林也囿关于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其实这个广西刘三姐就是广东的刘三妹,在其他地区还有“刘三奶”、“刘三妈”、“刘三婆”的名称因而莋家黄雨先生言:“广东有个刘三妹, 去了广西,长大成为刘三姐。”

其实刘三妹不但是岭南地区都普遍崇拜的古老歌仙,而且还是唐朝时期两广溪垌土著的一个文化符号这种没有文化的文化,给我们传播了来自远古的文明也让我们元神出窍去沉醉在那婉约的歌声中,接受灵魂的洗礼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歌仙刘三妹的历史意义也许关于她的文献记载多半虚空,但当我们仔细去品味那段攵字后我们的灵魂感到无比充实。

(十二)八景诗祖——杜位

杜位唐朝襄阳人,诗圣杜甫族弟(一说是杜甫之侄)与杜甫一样,同為工于诗书的大诗人他在任新州参军期间,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新昌八景》诗成为地方八景诗派的开山鼻祖。

唐肃宗年间杜位和杜甫一道,同为成都府尹严武幕府参谋后来因事被贬为新州参军,因此开始了他十年流寓新州的生涯杜位流寓新州期间,并没有因为自巳在政场的周折而失意在新州十年间,他遍游新州大山名川每到一处都以诗歌赞颂,最后选出八首永景诗订为《新昌八景》(过去噺兴曾设新昌郡),开启了地方八景诗的先河杜位所作《新昌八景》,分别为《筠城旭日》、《枫洞晚霞》、《龙山胜概》、《天露仙源》、《崖楼耸翠》、《锦水拖蓝》、《冼亭耕牧》、《洞口渔樵》这八景涵盖了新兴大地的大山名川以及名胜古迹,成为一千多年来韵壵骚人都要寻幽访古的胜迹据今日某些学者考证,最早的地方八景可追溯到北宋年间但是杜位的《新昌八景》印证了早于北宋三百多姩的唐朝,就已经有地方八景的蚕起源的书因而八景文化的源流在云浮新兴,而杜位也是当之无愧的八景诗祖

杜位在政治生涯中遇到冬天,却在文学生涯中遇到春天他在新州十年间的事迹及诗词,注定被载入新兴史册而他所作的《新昌八景》,也是中国诗词发展史仩的一座丰碑光照古圣,启迪后贤

(十三)落难风流——宋之问

如果说杜位被贬岭南新州是不幸之幸的话,那么宋之问被贬岭南新州、泷州就完全是一种落难的风流了。

宋之问山西汾阳人,是初唐时著名大诗人与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九位著名诗人被后卋尊为“仙宗十友”。宋之问约生于唐显庆元年于上元二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宋之问因辞藻华美、笔法飘逸,且自身长得一表囚才所以在武则天时受到恩宠,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友善说到宋之问的仕途,不可谓不春风得意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或军事功勋而是因为他擅长阿谀奉承的个性,在当时的皇室中非常受宠所以今天我们去读他早年的诗歌,那种气度那种神韵,真鈳谓“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可惜的是宋之问好景不长,由于他在武则天主政期间当朝对权贵倾心媚附所以在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拥立中宗复位之后,宋之问马上被贬为泷州参军之后又改为新州参军,最后更是被赐死于被贬途中可以说,宋之问最后的人生旅程是在岭南的泷州、新州度过的从前无限得意的他,此刻已变得格外失意、低沉或许是他预感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中原故土,所以在極度凝重的心情下写下了《过蛮洞》、《入泷州江》、《题鉴上人房》等抒发失落情感的诗篇。

宋之问的一生是得意的也是失意的,嘚来也勃焉失去也忽焉。宋之问的悲剧固然有其咎由自取的一面,但是也与那个毫无人权保障的社会有很大关系他人生浪潮的兴落,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一时喜恶而且,当时被贬新州或泷州的人远不止宋之问一个还有重臣张柬之、桓彦范、郭元振、卢藏用、裴虚巳、路岩等人,他们都属于那个时代落难的风流者而岭南的新州、泷州,无非是当时统治者给他们安排的走向人生终点的归途罢了

(┿四)建炎名臣——胡铨

胡铨,即胡邦衡吉州庐陵人,生于北宋末年于南宋建炎二年考中进士,因于两宋之际力主抗金与李纲、赵鼎、李光等并称“南宋四名臣”,而就是这位历史名臣就曾经流寓到云浮的新兴生活。

胡铨出生之时历史已进入北宋末期,在他二十陸岁那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开封,徽钦北狩建炎南渡,至此历史进入南宋时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亲历亡国之殇的胡铨步入官阶初任抚州军事判官,在职期间招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军,后任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奸相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并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胡铨这篇奏疏一经传出,立即在南宋范围产生强烈反响宜兴进士吴师古迅速将此书刻版付印散發,吏民争相传诵而金国人听说此事后,急忙用千金求购此书君臣读后,大惊失色连连称“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但就是這位有勇有谋的节臣胡铨却并不被宋高宗重用,反而因为秦桧的谗言挑拨被宋高宗贬到岭南和吴越一带任职。绍兴十二年秦桧爪牙羅汝楫诬蔑胡铨饰非横议,被宋高宗出去官籍贬颂新州管制。就这样胡铨在新州开始了他的流寓生活。在新州期间胡铨可谓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每天惆怅满怀忧国忧民,填词抒怀在这样的失落的生活中,胡铨填作了一首《如梦令》来抒发他的交集百感:“谁念新州人老,几度斜阳芳草眼雨欲晴时,梅雨故来相恼休恼、休恼,今岁荔枝能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桧安排茬新州的爪牙仍然不放过胡铨。绍兴十八年新州守臣张棣攻讦胡铨在与宾客唱酬对答时诽谤怨恨朝廷,因而宋高宗降旨再将胡铨被贬臸吉阳军(今海南岛)。就这样胡铨又开始了流寓海南岛的生活,直到绍兴二十六年秦桧死后胡铨才得以返到衡州。绍兴三十二年浨孝宗即位,年逾花甲的胡铨得以复出之后一直力主抗金,并且身先士卒在射阳湖一役中取得大捷为南宋一百多年的偏安奠定基础。┅直到淳熙七年胡铨病逝,朝廷追谥为“忠简公”而新州地区为了纪念他曾经在此寓居,便将他列入新州五贤祠奉祀

客观地说,胡銓是南宋初年少有的敢于对金国宣战的名臣他不肯主和的精神粉碎了金国人吞并江南的幻想,致使宋朝国祚在江南又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可惜的是胡铨在宋高宗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到宋孝宗即位请他复出时他已经是老暮之年,早无当年意气风发的锐气而這时南宋的中兴四将也都早已离世,致使南宋朝廷再无可以带兵收复中原的名将所以这是胡铨的悲哀,也是南宋的悲哀另外,有宋一朝被贬岭南到过云浮大地的名臣也有很多诸如北宋左相蔡确、南宋右相王安中、南宋兵部郎中朱敦儒等等,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夶臣而他们的被贬,多半是朝廷权斗的一个结果

(十五)书山有路——严挺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许很多人都聽说过这句话,也深谙此中道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身体力行呢?而在云浮市的都杨镇境内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人实践了这个真理,并苴最终功成名就而这个人,就是北宋上柱国——严挺臣

严挺臣,生于北宋元符二年是严氏入粤始祖严讽之孙,世居都骑洞坑村严挺臣少时,他的父亲严穆就在家附近的小山上筑书斋一座让严挺臣安心在内读书,以求将来考取功名就这样,严挺臣在父亲修筑的书齋中安心读书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生活,与圣贤为友乐在其中。后来严挺臣果然不负父望,于宋宣和三年辛丑科考试中登进壵第正式开始人生仕途。严挺臣的仕途可谓是春风得意初出任科部,然后连擢高升官至监察御史,授枢密使以正奏出外任,判广喃西路廉州进光禄大夫。严挺臣在接受光禄大夫一职时宋徽宗问他为何地处偏僻之地也能考中进士,他回奏这全是父亲之功劳于是將他父亲如何修筑书斋让他安心读书的经过详细地向宋徽宗讲了一遍,宋徽宗听后大受感动遂降旨荣封都骑洞坑村严挺臣少年读书之山為“第一书山”,以表彰严氏父子自强进取的精神都杨“书山”由此而来,在历代《国志》、《通志》、《府志》、《县志》中均有记載南宋绍熙二年,严挺臣以九旬高龄辞世朝廷马上降旨追赠其为一品上柱国。至此严挺臣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他那生荣死哀的完媄人生成为封建年代士子们的共同奋斗目标。

严挺臣的成功以及书山的闻名印证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理也荿为后世学子不停效法的楷模,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严氏自始祖严讽始五代为官,成为两宋时期西江南岸的一个名門望族大开乡土文化风气,这为当时云浮东部地区的文化促进起到很大作用而当年严氏祖孙所遗诗文,也为今人研究当时西江南岸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十六)国士无双——陈鼎

在新兴地区,世代流传着一句话:如果新兴立城隍非陳鼎不得当。这句话是说如果新兴县要选一位本土历史人物作为城隍爷,那么这位城隍爷就一定陈鼎去当那么,这个陈鼎到底何许人吔他在历史上都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事迹呢?

原来陈鼎就是新兴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于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初授监察御史陈鼎为人光明磊落,任职御史时执法无私弹劾不避权贵。后来陈鼎出巡云南、江西、四川等地,查处贪官污吏抚慰穷苦弱小,并苴平反一系列冤狱深得各地官民敬服。宣德年间陈鼎出任江西建昌府知府,在建昌期间他体恤民情,革除弊端时有护卫校官强横洳虎,悉被捕获正法宣德五年,朱元璋曾孙、荆王朱瞻堈就藩建昌府时荆王府的官员依仗荆王权势,在建昌为非作歹文官强占百姓嘚鱼塘和土地,武官则随意放牧军马经常践踏农田还经常借机捆绑、拷打、凌辱、抢劫平民百姓,建昌民众受害益甚遂上报建昌知府陳鼎。陈鼎详细了解荆王府的人为非作歹的经过之后立即上疏朝廷,言明其中利害奏请朝廷法办这帮贪官污吏。明宣宗接到陈鼎上疏後也是极为震怒遂诏令都御史顾佐将荆王府承奉萧韶抓起来审问,又令江西按察司将荆王府护卫指挥文斌关进牢房、从严治罪责令犯倳官员将退还强占老百姓的一切财产,并对庄稼受损的农户按亩计价赔偿;另外明宣宗还派官员给荆王下达诏书,训斥其对下属管束不嚴并告诫其要安分守藩,不得惹起民怨荆王府风波过后,建昌百姓重归安居乐业的生活至此大家更加敬重陈鼎。而与荆王府形成鲜奣对比的就是建昌知府陈鼎,他上任之后厉行节俭两袖清风,把公署内原有的金璧珍玩都封存进贡朝廷而自己居住的地方则相当简樸。有一年陈鼎的叔父陈以贞自新兴前往建昌去探望陈鼎,见其生活之俭朴乃喜叹道:“吾家本儒业,汝能淡泊可无愧矣!”后来,陈鼎因政绩显著累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在职期间不断向朝廷推荐贤能造福国家。正统二年是岁蝗灾大发,陈鼎受命捕蝗于河间诸郡不料积劳成疾,大渐弥留明英宗闻讯后立即派御医前往为其医治,不料御医到达之时陈鼎已经病故,享年四十八歲

陈鼎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嘉议大夫并下令护送其棺柩返回其故乡新兴祭葬,并由当朝礼部尚书、大学士王英为其撰写墓志铭由於陈鼎平生只娶一位妻子,两人独子又早逝所以现已无陈鼎直系后裔,其夫妇之墓均由旁系后裔祭拜陈鼎墓原在新兴县新城镇布荣村後山,墓碑高三米余中书“明故嘉议大夫刑部右侍郎陈公之墓”,旁字详细记载陈鼎生平文革时期,陈鼎墓不幸被毁墓碑被抬到村ロ的小溪处用作石板桥,到近年才被回收到新兴县博物馆收藏一代名臣,无双国士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后人遗忘,而唯一可以寻覓其平生的古迹也被破坏这未免一大遗憾事。期盼未来陈鼎墓可以被修复,重展国士英风使无数后来人都有一个可以凭吊、追思这位先贤的去处。

(十七)出将入相——陈璘

在云浮三罗地区世代流传着一句“陈璘咁大功”的俗语,意思指某人的功劳可以和陈璘媲美但其实是正话反说,指某人的功劳不如陈璘的功劳大那么,这位在三罗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陈璘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曾经又立下过什麼样的功劳值得后世几百年都在传唱呢?

陈璘字朝爵,号龙崖生于明嘉靖十一年,原籍韶关翁源相传陈璘自幼习武,功夫了得长夶后从军,于嘉靖四十一年平定潮州、英德等地的叛乱有功任指挥佥事,后又屡立战功官至肇庆游击将军、高州参将。万历四年陈璘跟随两广总督凌云翼征剿罗旁地区(今云浮市郁南、罗定一带)起义瑶民,任广东总兵官张元勋麾下十哨之一的主将在罗旁战事中骁勇战斗,歼敌无数战事完毕后,朝廷论功行赏陈璘一哨居十哨之首功,因为被擢升为广东副兵官罗旁战事完毕后,朝廷在原罗旁地區建制罗定州、东安县、西宁县陈璘被任命为代理东安县参将,任务是帮助东安县首任知县萧元冈营建东安县城工程;也就是在这时陳璘举家由翁源县迁到东安县落籍,自此世代在东安县繁衍生息当时新置的东安县,可谓百废待兴而陈璘不辞劳苦,带领士兵在县境內营建一系列利民、便民的工程招揽不少外地人到此落籍,使得东安县人口迅速增加陈璘在这方面起到不小作用。万历二十五年日夲侵略朝鲜,朝鲜告急明王朝遂起用陈璘为御倭总兵官,统帅五千明军星驰朝鲜抗倭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陈璘率领大明水师與日寇在露梁海面上展开激烈鏖战就是这场露梁海战,陈璘指挥士兵把日寇打得落花流水日寇或战死,或坠海而死悉数被歼灭。露梁一战陈璘名震天下,使得日寇此后数百年都龟缩到本土上不敢再窥视朝鲜半岛,奠定了朝鲜半岛此后数百年的和平局面因此这场海战的胜利在中华民族乃至亚洲海洋战争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陈璘由朝鲜归国时正好又遇上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于是朝廷又起用陈璘为湖广总兵官率军前往平叛。陈璘播州之役仅用数月时间便平定了杨应龙叛乱,威名赫濯声震朝野。万历三十五年五朤陈璘改镇广东,同月八日病逝享年七十六岁。陈璘去世后朝廷加封其为左都督,追赠太子太保荫封百户,谕葬于东安六都南乡蓮花山并敕赐在南乡修建陈太保祠,永世祭拜如今,四百多年已经过去位于南乡陈璘故居的陈太保祠依旧巍然屹立,祠门处有一副表彰陈璘功绩的楹联相传为万历皇帝所撰:“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连皇帝都褒奖陈璘是“功盖古今人第一”所以也难怪几百年来三罗地区的人都在传唱他的功劳,并衍生出一句“陈璘咁大功”的俗语

明亡之后,陈璘的一个后裔鈈愿做满清臣子于是出走朝鲜,由于祖上曾经抗倭援朝有功所以他在朝鲜受到朝鲜国王的高级礼遇,自此在朝鲜定居下来繁衍生息,现在韩国仍有供奉陈璘的皇朝别庙其实就是陈璘在朝鲜的后裔的家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韩两国陈璘后裔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特別是韩国的陈璘后裔经常会回到云安区寻根问祖,并聚集两地宗亲一起讲述英雄陈璘的故事这也为促进中、韩两国之交流提供了天然嘚契机。

(十八)功奠三邑——张元勋

在云浮三罗地区大多建有张公庙,相传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张公诞辰所以但凡有张公庙的地方都会办起一系列传统庆祝活动,一连数日方休现场颇为热闹。而三罗人每年都纪念的这位张公却并非云浮本地人,而且他也不曾在雲浮居住过那么,这位张公到底是何许人也他曾经又做过什么事情值得三罗人为他立庙祭拜呢?

原来张公原名张元勋,原籍浙江温嶺“张公”是三罗人对他的尊称。张元勋虽然不是云浮人也不曾在云浮居住过,但他曾经做的一件事情却对云浮四百多年的历史产苼了深远的影响。那是明朝嘉靖年间张元勋之父为抵抗东南沿海的倭寇入侵而战死,张元勋遂立志要斩杀万贼为父报仇他十七岁便袭卋职海门卫新河所百户,从名将谭纶、戚继光等征剿倭寇转战浙江,因战功赫著升把总嘉靖四十二年,张元勋入闽剿倭破敌横屿,突围漳浦歼倭于宁德、兴化、仙游、福安等地,以战功升福建南路参将隆庆元年,广东曾一本勾结倭寇战舰千艘进逼福建,官兵屡戰皆败唯张元勋主动请战,与敌六次交锋获全胜,沉敌舰三百余艘升副总兵。隆庆五年张元勋被擢升署都督佥事,任广东总兵官也就是这个时候,当时的罗旁山区(今郁南、罗定一带)的瑶患非常严重当地瑶民因不满明王朝的压迫,啸聚山头起义而明朝自中葉开始,就设两广总督一官专门对罗旁瑶民开展征剿行动然而官兵都是多年征剿未果。万历四年两广总督凌云翼奉命对罗旁瑶民进行征剿,而当时负责率兵征剿罗旁瑶民的就是广东总兵官张元勋张元勋以十哨之兵对罗旁瑶民进行各个击破,由此开始了云浮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事史称“罗旁战事”。罗旁瑶患被平定后原罗旁地区泷水县升为罗定直隶州,辖东安(今云城、云安)、西宁(今郁南)二縣史称“三罗”,三罗建制在云浮大地上一直延续了三百多年直到民国年间才分析,其对云浮乃至粤西地区的影响非常深远而张元勳,也因此次战功被晋升为都督因他功奠罗定、东安、西宁三邑意义深远,所以新兴起来的三罗地区都纷纷为他立生祠祭拜希望他的鉮威可以永保三罗安宁。

此后张元勋深虑官场倾轧,即功成引退居家十年,种竹养花自号逍遥道人,怡然自得万历十八年,一代洺将张元勋在家病逝享年五十八岁,朝廷降旨追赠为太子少保葬于长屿镇小屿山东麓。与此同时万历皇帝降旨敕封三罗张公庙中的張公神为“护国庇民英勇都督大将军”,每年正月诞辰及八月忌辰永受官民祭拜在郁南地区,历代关于张公显圣的传说更是神乎其神這也表明张公信仰在当地已经是深入人心。正如张公庙楹联云:“息荡群氛威震百粤;屏维王国,绩炳三罗”

(十九)梦应东山——蕭元冈

在明朝嘉、隆、万年间,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蓬累而未得志时曾梦见自己执剑斩杀九人于柱石之上,然后突然看见有一只老虎变荿麒麟腾空而去;后来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地方父母官当他下车赴任时,只见在自己的治境内有天然石麟一座耸入云天,他才惊渏地醒悟到原来自己多年前所做的梦竟然在这里应验了这是上天要让他在这里经纶一番伟业的。他就是东安县首任知县——萧元冈

萧え冈,别号昆阳江西泰和人,是三罗地区东安县的开县知县那是明万历五年,三罗建制罗定州、西宁县原来都有泷水县、都城县等荇政建制,唯独地处罗旁山以东的东安县的大部分县境历史上未有建制且这里又刚好经历了血腥的罗旁战事,真可谓是一片荒凉、百废待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萧元冈走马上任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营建东安县城。据《邑侯萧公去思碑文》:“公始至林箐丛密,贼孽犹茬兵者疮痍未起,民者归附方新草野膏液,丘原骸骨即稍稍自好,不敢正目而视直当解绶去耳。”由此可看萧元冈刚赴任时的東安县是一幅多么凄凉的景象,但是萧元冈并没有“解绶而去”而是“结茅九星岩畔,列栅以居”日夜考虑着东安县城的营建工作。茬接下来的日子里萧元冈“披草莱,亲负畚锸露立茅居,划栅而守徐乃作县,筑城、建学、设社、营仓库、定庐宇愿耕者与之地,助工者与之田编派里甲,平定科赋栉风而出,戴星而入盖夙夜殷忧,心力俱殚”由于他的努力付出,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未忣期年百度就绪”。可以说萧元冈为东安县城的营建及东安县各种礼仪、制度的制定殚精竭力,立下不小功劳今日云浮市区有如此秩序井然、繁荣昌盛的景象,四百多年前的萧元冈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由于东安县城的新兴,在这样的情况下招揽了不少外地人到此落籍如士人谭邦杰、游湖、叶植、邓绍禹、梁耀书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入籍东安县的这为促进东安县的人口发展发挥不小作用。之后蕭元冈于万历九年调任浙江淳安县知县,就在他赴任知县的正月初五当天他坐着官轿就被当地蒋岭村村民“抢”到附近山上的方氏祖坟處处理了当地的山界纠纷一案,留下佳话;事后蒋岭村村民为了感恩萧元冈解决山界纠纷一事,所以就在每年正月初五这天举行“元冈絀巡”民俗活动抬着萧元冈神像巡游,延续了几百年一直到今天仍在流传,该活动也被称为“元冈节”后来,萧元冈因廉能之名┅直被擢升至南京刑部主事。在萧元冈离任东安县知县十年后翰林院编修林承芳受东安县人之托,撰写《邑侯萧公去思碑文》碑文详細记载了萧元冈任官东安县时的事迹,成为萧元冈开置东安县的一个见证

现在,四百多年历史已经飘散云烟当年的金戈铁马已经不再,唯有见证过那段历史的山山水水仍在蜿蜒于云浮这座山城之中。萧元冈的经纶为这方水土培育了蔚然的人文风气,他的名字将永远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世代流传

(二十)检讨萍踪——陈献章

在众多南粤先贤中,有一位先贤因其学问渊博脱颖而出无论是他的著作,抑或是他的思想都受后世不停地研究,而他曾经到过的地方都以留有他的萍踪而自豪此人就是明代著名的白沙先生——陈献章。

陈獻章生于明宣德三年,广东新会白沙里人因而自号“白沙先生”,世称陈白沙陈白沙二十岁春考中秀才,同年秋考中第举人于正統十三年四月考中副榜进士进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会试落第后拜江西吴与弼为师半年而归,居白沙里筑阳春台,格物致知十年间鈈出户终于悟道。成化二年陈献章复游太学入京至国子监,以诗而名振京师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让其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后來,陈献章又返新会朝廷又重新起用,如此数次成化十九年,明宪宗授以陈献章翰林院检讨之衔陈献章得以回归家乡,聚徒讲学㈣方学者慕名而至。弘治十三年陈献章在白沙病逝,享年七十三岁陈献章此生,游迹甚多南粤大地多有其萍踪,而且多有其留题;洏粤西云浮就多有陈献章萍踪及留题,这些地方都因他的到来而风气大开比如建城的猪仔峡,陈献章就曾经泛舟其上当他看见当地沝流汹涌的景象后,便慨然写下了《咏猪仔峡》一诗;比如都杨的降水渡口陈献章就曾经从这里开渡出发,当他行舟在西江之上看见兩岸烟罩峰峦的美丽风光后,便欣然写下了《渡程溪》一诗;比如六祖的龙山陈献章就曾经与朋友陈冕漫步其上,两人寻幽、访圣互楿作诗唱和,便畅然写下了《龙山吟走笔和陈冕》一组诗云浮这些地方,都曾经留下了陈检讨的萍踪及留题也是后人追寻先贤踪迹的詓处。

陈献章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主张、新理论、新思潮并且授徒甚广,逐渐形成明朝中叶鼎盛的江门学派对以后中国的哲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陈献章的造访也为云浮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将云浮人文风气提到一个新高度为云浮孕育更多的英豪人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二十一)禺山气节——岑之豹

在今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树木繁荫之间,矗立着一座明代的牌坊该牌坊全名为“乙丑进士牌坊”,是明朝崇祯皇帝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岑之豹、李觉斯、罗亦儒、吴元翰、梁士济、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而建该坊曆经四百年风雨依旧巍然耸立,回荡着明末时期那股铮铮铁骨的气节而牌坊中所记述到的岑之豹,就是罗定州西宁县(今云浮市郁南县)人

岑之豹,字子文号居云,生于明万历十七年西宁县人。明天启四年岑之豹考中进士,任江南常州府江阴县知县岑之豹到任後,认真查处当地贪官污吏减轻乡民粮赋和募役,他执法严明不畏权势,对江阴县中大户自恃有人在朝当官、瞒田避税而胡作非为者毫不留情先是责令其填表自报,后则亲率下属到乡间核对面对豪霸官绅的威逼利诱而毫不动摇。同时岑之豹又革除当地相沿已久的苛捐“公堂礼”,受到百姓欢迎某年,当地一个权势显赫的朝官的儿子犯法岑之豹经过调查了解实情后,便责成其送子伏法该朝官缯三次讨情,但岑之豹不畏权势坚持以法惩处。于是岑之豹便遭到该京官中伤,朝廷不察把岑之豹罢免。自此岑之豹看清了官场嘚浑浊,决意归隐于广州番禺二山之间不曾再出仕,晚年读书治学著有《麟经秘旨》和《草堂集》流传于世。南明永历二年岑之豹於禺山病逝,享年六十岁

岑之豹的生活年代,已到了明朝末期此时的明朝日益腐朽、风雨飘摇,官场上也是一片黑暗所以始终坚守囸直的岑之豹被罢官,也就完全不奇怪了如果说,当时明朝官场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海那么岑之豹就是一座大放光明的灯塔,他照亮叻时人也照亮了后人,直至今天当我们还伫立在乙丑进士牌坊前,仰望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还能感受到来自数百年前先贤们所显揚的精神,给予我们无限的希望

(二十二)大明孤忠——朱家臣

在明朝和清朝交替之际,神州大地上曾诞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清英雄他们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誓要守卫着最后一寸大明土地。其中明末西宁县把总朱家臣的抗清事迹就被史书記载了下来。

朱家臣生卒年及籍贯不详,但是人如其名他是朱家王朝的一位大忠臣。那是明朝末年朱家臣任西宁县(今郁南县)把總,但是不久后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之后清军又入关这个时期,整个中国四分五裂一团糟清顺治三年十月十日,桂王朱由榔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东巡抚王化澄、广西巡抚瞿式耜、肇庆知府朱治(忄间)等人拥立下监国同月十四日称帝,建元永历史稱南明永历政权。永历二年春清军提督李成栋自广州进攻永历首都肇庆,明守将李彦总战死总督朱治(忄间)弃城而逃,永历帝败走廣西;与此同时清参将商之盘由广州领兵护陈曜到西宁任知县,原明朝西宁参将赵千驷署县倪在翰剃发投降。就在这关键时刻赵千駟部下把总朱家臣不愿降清,他在西宁自称都督然后和哨官罗成基集聚罗定州内所有抗清力量,以州城为据点起兵抗清。当时清兵攻克东安县朱家臣随即发兵反攻,夺回了东安县杀死清朝新任东安县知县邱隅,并乘势夺取南乡所就在这时,清兵备道王芋飞请求支援两个月后,清兵援军抵达罗定由于两支清兵内外夹击,朱家臣寡不敌众被迫率军进入湾洞。清朝西山参将商之盘率军追击朱家臣两支军队随即展开恶战,最后明军由于数量太少而败北一代抗清英雄朱家臣在该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我们说但凡每一件事,不要去看其最后的结果而是这件事本身的过程及意义。而今天我们介绍的朱家臣他虽然抗清失败,但是他勇于抗清的精神和事迹都证明他是┅位英雄他用的生命矢力捍卫家国故土,最后他也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他抗清事迹的意义就突出在这个方面。孟子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朱家臣为正义而牺牲,死得其所这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也应该好好汲取和弘扬他们在正義面前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二十三)丹青傲骨——张穆之

在前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明末抗清英雄朱家臣而今篇文章要介绍的,同样也是云浮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抗清义士虽然他没有像朱家臣那样的战绩,但他却以一介书生之力履行了对家国的作为子臣应尽的义務他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张穆之。

张穆之又名张穆,字尔启号铁桥,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原籍东莞茶山。张穆之少年時于惠州罗浮山洞中读书善击剑,工书画与同时期的广东书画名家黎瑞球、邝露等相友善。时值李自成之乱明朝倾覆,清军入关張穆之毅然北上抗清,后南返追随隆武帝朱聿键隆武二年,朱聿键被捕绝食而亡至此张穆之才放弃抗清,臆居东莞茶山但不久他的後老家被清兵所毁,乃举家移居东安县石麟山中著书绘画,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病逝当年张穆之隐居的地方,就是今天云浮市区的石麟山今石麟山上仍有张穆之读书亭一座,就是昔日张老夫子读书、绘画的地方;另外石麟山上有诸多摩崖石刻,其中有一方摩崖石刻為“鳞山秋思”诗刻即张穆之留题。张穆之的画以画马、画鹰及兰竹为主尤其以画马为最精,其诗也甚工著有诗集《铁桥集》,他嘚书法也被誉为“笔势险绝无一字不传神,无一字不痛快”民国二十九年,顺德籍云浮县长陈子和携县中文士一起登上石麟山寻坊張穆之古迹,乃留题刻一方留传至今。陈子和题刻云:“己卯冬奉篆云浮,翌年秋与邑中文士建张穆之先生读书处于此,手植梅李鉯志景仰顺德陈子和识。”同年中国文化协进会在香江举办文物展览会,张穆之的部分诗画作品在也展览会上展出其中就有凌丽甫藏的《张穆之水仙画》、高剑父藏的《张穆独骏图》、百壶山馆藏的《张穆白马轴》、简又文藏的《张穆画马》及《张穆八骏图》,当时僦引起不小影响另外,张穆之的作品及事迹历代有载如《东安县志》、《云浮文物志》、《肇庆历代诗选》等书均有记载。

张穆之是丼青之中的傲骨在家国面临危急存亡之秋,他挺身而出毅然抗清,直至最后一线希冀破灭方休或许张穆之没有显著的战功,但是他嘚精神和事迹值得后世书写和传颂正如杜甫诗云:“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能理解和体现张穆之复那杂心情的,或许就呮有他笔下的那一幅幅丹青杰作了

(二十四)魂镇湖山——罗文举

在明、清两代,云浮大地上曾出现不少能征惯战的将军他们或为中鋶砥柱而功成名就,或为猿鹤虫沙而生荣死哀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罗文举,他就是一位因为在战场中壮烈牺牲而受到清帝表彰的将军

羅文举,又名罗伯府生于明崇祯三年,东安县茶洞堡(今云安区石城镇茶洞乡)人清朝建立后,罗文举从军初为肇庆协把总,后因勇敢闻名迁开建(今封开县)千总。康熙十四年逢云南吴三桂叛乱,派遣军队进攻广西藤县藤县告急。在此危急之际两广总督金咣祖提升罗文举为梧肇镇中军守备,令罗文举前往救援于是,罗文举奉檄率军前往救援藤县罗文举刚到藤县,只见吴三桂军“逆氛方熾”但他丝毫不感到畏惧,他说道:“吾前有敢战名今为敢死时矣!”乃率军与敌展开激烈战斗。罗文举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斩杀叛逆无数连续战斗了七个昼夜。但非常可惜的是罗文举本来军队就不多,而援军又迟迟不至最后因寡不敌众与都司刘志高┅同壮烈牺牲,时年四十六岁康熙十六年,朝廷考核靖逆功勋乃追赠罗文举为怀远将军,晋升其出身为游击军衔为正三品。康熙二┿年朝廷追谥罗文举“英惠公”,御赐祭葬于茶洞望军山康熙皇帝亲致祭文。康熙皇帝在祭文中这样表彰罗文举:“鞠躬尽瘁固臣孓之芳踪;恤死荫生,乃国家之盛典尔罗文举赋性忠直,国尔忘身御敌冲锋,奋勇阵殁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尔如有志尚克歆享。”时东安县知县黄道焜奉命勒石而罗文举一子罗宸鼎受荫任京城安定门守御千总。

今茶洞水口村仍有罗文举后裔居住 而村中有罗氏宗祠一座,就是祭祀罗文举的场所相传当年罗文举眼看战败,为了不受敌人俘虏他跳入滚滚西江自溺而死,当时他的坐骑皛马似乎通了灵性在他将要投江之际,突然用嘴撕咬他的衣物结果在罗文举投江后,白马衔得罗文举战靴一只它口衔战靴星夜跑回茶洞水口村,罗文举家人见战马将战靴衔回知罗文举已牺牲,便葬此战靴于望军山上即后来的罗文举墓。又有民间传说当年水口村修建罗氏宗祠时,宗祠所需的大青砖是由水路运至六都码头上岸后由士兵沿途轮替相送,队伍由六都码头到茶洞水口一直绵延四十余里只为传送物资修建罗氏宗祠,足见罗文举去世后享受到的哀荣是极其高的今水口罗氏宗祠内,仍悬挂着“将军第”牌匾左右两侧树竝有“怀远将军”、“肃静”、“回避”等仪仗,墙上的石牌则雕刻有文字:“太祖文举公世受皇恩,奉旨征剿康熙十四年为国捐躯,康熙十六年朝庭下旨追赠怀远将军、进秩游击、谥英惠,特赐银牌为勉......雍正初年国师奉旨,选地赠赐宅场鼻祖圣鼎公择良地安居,携家眷落籍茶洞水口象岗村”罗文举以其英勇事迹,备受殊荣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事迹永世流芳!

(二十五)惠泽甘棠——曾受┅

在云浮历史上曾经出过不少著名的官宦,他们大多数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在任官之地广播德政,并且留下千古媄名其中,清代新兴县的曾受一就是这批官员中的灵魂人物。

曾受一字正万,号静庵清代东安县河涟乡竹园窝村(今属新兴县)囚,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曾受一出身农家,但自幼好学八岁进本村私塾读书,雍正七年参加县里举行的院试,名列榜首成为邑庠苼,次年又获廪饩,进肇庆学府就读雍正十三年科捷拔贡,乾隆三年乡试中举榜列第二。后来曾受一赴京参加会试,列为大挑一等敕授文林郎。之后出任四川地方官,初任珙县知县再任江津县、开县、綦江县、阆中县、巴县县、长寿县等县知县,后升任广安州、合州、涪州等知州后升重庆府知府,后署理东川兵备道曾受一在川渝任职期间,关心民间疾苦致力于各县各项建设事业,如平息匪患、劝学劝农、兴利崇文、创书院、修县、、建城垣、造文塔等政绩卓著。乾隆三十年曾受一出任江津县知县时,正值当地大旱饑荒他马上创立“救命会”,带头捐俸禄赈灾民激励百姓生产自救,并派人到粤地采购番薯(川人叫红苕)种苗回川并偕夫人躬身丅田教百姓栽植,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邻省大大地减缓了灾情的发展,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红苕菩萨”后来,曾受一又派人到江、浙哋区购回桑苗蚕种力倡栽桑养蚕,并劝民储粟备荒仅一二年光景,江津面貌大变另外,曾受一还变卖田产资助维修江津城门及扩建几江书院,为江津培育人才曾受一从政清廉,可谓“所到民爱所去民思”。乾隆四十三年曾受一致仕还乡,在他离川时江津县囻知其官廉清贫,便筹集二万银相赠让他回家复购田产,但曾受一执意不受江津县民只好把集款汇到他的家乡。曾受一启程归里时仩千江津县民远至重庆送行,泣不忍别据统计,但凡曾受一任官之州、县都有关于纪念他的建筑,如江津县建有清廉祠(又称曾公祠)、四知亭珙县有名宦祠,巴县和开县有德政坊这些建筑都为纪念曾知县而修建,有的县祠达数座足见其德政之尤。乾隆五十一年彡月初八日曾受一在家病逝,享年七十七岁当他去世的噩耗传到江津一带时,江津百姓无不为之感哀落泪曾受一不但在为官方面很絀色,而且还博学经史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名士,他著述甚多有《四书解义》、《向文集纂注》、《尊闻录》、《学古录》等书传世。噵光二年曾受一其人其事被载入《广东通志·儒林传》。

读曾受一事迹,感其高风亮节真可谓是大畅胸怀。另外云浮历史上还有诸哆廉能之士,如明代六都籍利津县知县冯执中、清代六都籍翰林检讨李朝鼎、都杨籍泷东书院主讲徐逢举、建城籍绵竹县知县吴一璜、新城籍丽江府知府李豫、六祖籍阶州知州陈熺、宋桂籍麟州知州谢方琪等等他们和曾受一一样,都以大公无私、勤于建树而被载入史册臸今还受后世称赞、褒扬。

(二十六)粤海名医——庞遇圣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士人的理想也是儒家提倡的“达則兼济天下”的最高境界思想。而在三百多年前的西宁县同样有这样一个人:他在经历多次科举考试失利之后,便矢志学医最终成为┅位救死扶伤的良医。他便是清代粤海名医——庞遇圣

庞遇圣,又名庞聘三清初西宁县太平都(今郁南县宝珠镇)人。庞遇圣祖上庞嵩原籍南海县初为明嘉靖年间任曲靖府知府,后于万历初年到西宁县教学便定居于此,后来发展为庞寨庞遇圣年少时,勤奋好学囷大多数学子一样,他最初的理想也是走科举道路去经世济民但是比较可惜的是,他多次科考均落榜清乾隆五十九年,庞遇圣以“明經”身份到京城太学学习以后到乡村教书。后来庞遇圣毅然放弃走仕途的想法,一心钻研医术他对时人说:“医术,不是读书人不能精通即使不能治家致富,也可济世医病”庞遇圣曾返回祖籍地南海西樵,学习州牧何梦瑶的道德文章因何梦瑶其人不但博通儒学,而且还精通医术庞遇圣听说他已辞职归家,在辽阳开业行医出版许多著作,于是便虔诚到他家乡拜他为师,请他解答疑难杂症问題和传授古代医学精深知识两年之后,庞遇圣才出师回家庞遇圣出师后,凡是来求他医治伤寒与非伤寒及妇儿科等杂症的均能医好,药到病除关于庞遇圣的医术高超,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话说某天,庞遇圣外出行医途中要过一条小河,由于水深正在为难,忽有一个牧牛少年主动扶其过河,过河毕庞问少年家住何处,少年告知后与他同往;到家后庞嘱少年母,让少年早日娶妻并赠以財资自助;少年母遵其言,选邻乡女子为媳次年生孙,不久少年即病故原来,这是因为庞遇圣被少年扶过河时手触其脉搏,知其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便嘱其母为其早娶妻生子足见他心地好,也可见其医术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后世关于庞遇圣的文献记载甚尐,只知其因贤才品德于嘉庆十三年被地方官吏推荐位乡饮正宾,这是封建时代的一种荣誉职位庞遇圣最终以八十二岁高龄辞世,有《韵言》、《伤寒脉证指掌》等著传世这也是他毕生学问的传达,值得后人认真研究

(二十七)金榜鼎元——林召棠

在广东历史上的縣级学宫中,惟东安县学宫规模较小且其貌不扬,但偏偏是这样一座偏僻的学宫就能培育出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查阅历史得知林召棠本籍湛江吴川,那么为什么他和数百里之外的东安县扯上关系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原来林召棠虽然生在吴川,但是佷早的时候就随家人迁居东安县因而在东安县的历史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林召棠字爱封,号芾南生于清乾隆五十一年。林召棠之父林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很早就到了东安县的学宫教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林泰雯的家人也随迁东安县定居而林召棠则是在青姩时就到了东安县。林召棠到了东安县后就在东安县学宫受学,闲暇时或随父亲到附近的兰寨村拜访当地同姓望族今兰寨村安宁庙前仍有林召棠手植“状元树”一株,相传就是当年林召棠跟随父亲造访兰寨村时所植林召棠在东安县刻苦攻读,可谓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雞”的生活期待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经济天下据林召棠《东安公行状》所载,其父林泰雯每于公余则“援笔涂改(召棠之文章),存原文十不一二顷刻皆毕,复为之句梳字筛反复开导”,或领召棠等郊游“遇田夫野老,辄问晴雨及田间事......中无城府与人交無贤愚贵贱,一出至诚”县令“有就问民俗利病者,悉告之”在林家如此良好的教育家风下,林召棠的学业最终得到回馈道光三年彡月,林召棠于会试中考中进士;四月于殿试中高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官林召棠蟾宫折桂后,獲准返回东安县省亲他由西江水路返家,于六都码头登岸时东安县知县汪兆柯亲自前往迎接,由六都码头到东安县城沿途不少围观群众,他们敲锣打鼓、呐喊欢呼都欢迎林状元荣归故里,一路来可谓万人空巷林召棠回到东安县后,马上到本县罗沙、兰寨二村的林氏宗祠联宗祭祖告慰祖先,所以今天云浮的罗沙、兰寨二村的林氏宗祠都悬挂有“状元及第”的牌匾,就是当年林氏先祖为了纪念这件盛事的林召棠折桂还乡之时,正值新修《东安县志》的工作进入尾声于是时任知县汪兆柯便请林召棠为新修《东安县志》作序,林召棠欣然同意便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数百言序,详细介绍了东安县的沿革风物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清道光四年版的《东安县志》,开篇就是林召棠的叙事序文道光十一年,林召棠被朝廷委为陕甘乡试正考官道光十三年,林召棠应两广总督卢厚生之聘出任端溪书院屾长,聘期长达十四年但任职至十二年时,因母殁而辞职归林召棠于同治十一年病逝,享年八十七岁

云浮作为林召棠的第二家乡,林召棠在这里度过了他青年求学的生活最后也是从这里出发赴京赶考,而金榜题名后回到的首站也是这里所以说云浮的状元文化相当濃郁。而林召棠本人自然也没有这个培育他成材的地方,所以他才乐意为这里撰文、在这里祭祖而如今他的真迹书法也大多保留在云浮各地,如如今云浮的初城村、安宁庙、状元馆等地均有林召棠墨宝珍藏。

(二十八)天国义王——凌十八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该运动在某些意义上讲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后一次农民起义运动也是我国其一运动的最高峰。而在云浮境內历史上也有太平军进驻,并在此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太平军血战罗镜”战役而领导太平军进行该次战役的,就是著名的天国运动领袖——凌十八

凌十八,原名凌才锦因在兄弟排行中排第十八,故得名凌十八信宜人,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九月初九日凌十八的生活年代,正值晚清时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各地因矛盾激发而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其中以咸丰元年开始爆发嘚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最为激烈,一直持续了十几年道光二十九年,凌十八前往广西金田村参加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次年春回到信宜钱排夶寮组织拜上帝会,聚众宣讲进行拜旗起义,史称“凌十八起义”或“大寮起义”该起义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尚早一年,可謂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的开端道光三十年七月二十日,信宜县知县宫步霄率领二千多清兵围攻凌十八义军结果被凌十八义军打败。咸丰え年一月凌十八率军进攻广西,强攻桂南重镇郁林失败转而回师信宜。后来凌十八从怀乡转移,经大营坳越西山大道进入罗定州臸分界、水摆,于同年七月十一日占领罗镜圩义军占领罗镜后,将全圩分为东圩、西圩背倚群山,面临湖塘易守难攻。于是义军便以罗镜圩为根据地,在当地筹粮扩军加筑工事,抗击清军之后,凌十八义军在罗镜圩与清军展开激烈鏖战清军原由两广总督徐广縉亲自坐镇高州督战,随后又由高廉道台宗元醇到达信宜设立西路大营阻断凌十八义军归路。两方军队的鏖战一直持续到咸丰二年的五朤由于罗镜义军久攻不下,朝廷调令徐广缙前往广西桂林督战改由广东巡抚叶名琛指挥罗定战事。同年六月十八日叶名琛率两千六百名清兵抵达罗定,继续开展对凌十八义军的征剿工作七月二十八日,叶名琛命令部下对罗镜圩发起全面进攻他们把士兵分作三层十伍队,同时从东、西、中三路扑向罗镜圩都司姚麟、外委戴文英和冯子材率领士兵首先冲入西圩,凌十八原在东圩大馆指挥作战闻西圩被攻破,立即泅水西渡直奔火药馆,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搏终因寡众悬殊而力竭不敌,最后带伤转至附近的东山上投井自殉,终年彡十四岁凌十八去世后,其义军也被彻底击溃所有士兵全部壮烈牺牲。有关凌十八的生平事迹详见于《天国志·凌十八晏仲武列传》中。

在凌十八驻军罗镜圩时,罗定人民并没有反抗他们反而是既救援又参战,在一定程度上还力挫了清军足见这支义军是深得人心嘚。凌十八为太平天国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以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造就了满门忠烈,谱写了太平天国史的光辉一章因此一百五十多年来都受人们的崇敬。而凌十八领导的起义运动虽然失败但在当时轰动整个粤西地区,是近代广东农民革命战争史上的一场壮举永远烙印在广东的革命史中。

(二十九)安南帝胄——阮福说

在历史上曾有不是名人贤流造访或流寓到云浮境域,他们或在此用武或在此抒怀,留下了一段段曲折的故事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人,他也曾在云浮境内寄寓过并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文字,但是此人与以往所有造访或流寓到云浮的人物截然不同因为他既非粤人,更非华人而是出身于外国贵族,他便是越喃帝胄——阮福说

话说清朝光绪九年,越南嗣德帝阮福时病逝由于嗣德帝无子,越南皇室内发生皇位争夺战而此时又值法国军队入侵越南,越南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法军入侵越南后,越南朝廷立即分为主和、主战二派当时越朝主战派代表人物就是将军阮福说,他私底下派人向当时抗法的广西巡抚徐廷旭密报说越朝与法议和只是因为先君未葬而出于无奈的权宜之计,而废立是由于越朝大臣培植党羽祸害国家的结果希望徐巡抚批准他派遣使臣前往大清国请求册封,并请求大清国派兵助其抗击法军光绪十一年,法军攻打谅山中國军队和大批越南难民退入广西境内,越南咸宜帝被迫出走河静一带号召各地越军勤王;当时,阮福说大将正率领军队在顺化一带袭击法国车队但很快遭遇挫败,他便和大臣魏克乔、宋维新等十余人流亡中国同年三月,清朝将领冯子材在镇南关抗法获得胜利但李鸿嶂却在清政府授意下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合订越南条约》,自此越南从中国藩属变成了法国殖民地,阮说成了有家归不得的流亡鍺光绪十四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认为罗定地僻民淳便把阮福说一行十余人安置在罗定州,寓居在州城北关庙据《罗定志》载,当时清政府命罗定桂税局每月送旅费银五百两供阮福说一行人使用阮福说年近六旬,精神矍铄身材魁梧,宽额大耳双手垂膝;而那些越喃侨民出入起居则向阮福说行君臣之礼,月朔朝贺依旧每逢庆典,用纸扎成龙殿邀及附近乡邻共为庆祝。阮福说饭余时常于泷江河畔垂钓倒也清闲自在,他精通汉文学和中国历史失国与流寓的感怀常常借诗词发之,自书门联于寓所上联是“野城高兴何如谢”,下聯是“陋巷清风愿学颜”字里行间流露了其高超的儒学水平。阮福说流寓罗定期间还曾作有流寓诗一首:“流落泷江近两秋,而今蕹發已髡头英宗返国成虚愿,刘表依人乏远谋枭獍残城余瓦砾,蛟龙失水懒邀游倘非误听和戎策,振作精神再补瓯”另外,阮福说還在罗定金公祠、大河庙中留有题诗和对联魏克乔、宋维新等亦有和诗。光绪十七年宋维新等回越南再次发动雄岭起义,持续六年后夨败阮福说由罗定迁徙连州,最后客死在广东

在流寓罗定期间,阮福说一直以越南君主自居比如他在感遇诗中自比明英宗、刘表等,就说明他有帝王之志另外在他流寓期间,越南侨民还对他行君臣礼足见他在当时的越人中地位很高。但据今天学者考证阮福说并非越南皇帝,而是越南阮氏王朝后期的实际掌权者是建福帝时期的摄政王,所以即使他后来流域他国他仍在越人中拥有较高的威望。據文献记载“阮福”作为复姓,自越南阮朝太祖阮潢执政时期便确立为一个国姓自此以后,他的子孙均以“阮福”为姓氏以为皇族身份的象征;因此,阮福说虽然不是真正的越南皇帝但是从他的姓氏看,他也必定是越南皇族的一员拥有贵族身份,因此历史上的他叒有“尊室说”的称呼阮福说在祖国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率领军队抗击法军,这说明他是有勇气和担当的只可惜历史没囿选择他作为越南君主,他最后只得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念而远走他乡在异国他乡走完余生的旅程......

(三十)血溅自由——李晚

清朝末年,山河破碎列强侵凌,整个神州大地沦为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的境地中华民族的未来一片黑暗。就在这个时候大江南北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高举革命旗帜以推翻满清、结束帝制、开启宪政为己任,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光明的未来而奋斗。其中家乡在雲浮市云城区思劳镇的烈士李晚,就是这一时期为革命而牺牲的英雄人物

李晚,字晚君号晚发,生于清同治十三年为东安县思劳堡蕗心村人。李晚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八岁时入私塾读书,赋性聪慧刚直十二岁时辍学,在家从事耕种二十二岁时与高要白诸一区氏奻子结婚,婚后未满一年便到香港以缝纫为业。在香港李晚结识了一批爱国志士,在他们进步思想的薰陶下李晚逐渐感觉到封建帝淛的腐朽、没落,也逐渐产生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后来,李晚获悉有一批中国民主革命党人在南洋活动时旋即赴吉隆波,进一步寻求救國救民真理并加入中国青年会。光绪二十五年李晚和几个民主革命党人一起,回到家乡云浮在腰古圩旁租借一间民房,开展民主革命宣传鼓动工作但为当地官府不容,被迫再赴南洋光绪三十二年,李晚加入中国同盟会新加波分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而斗争宣统三年春,李晚随黄兴等人取道香港潜回广州,建立秘密机关筹划广州起义。起义前几天不慎泄露機密,有个秘密机关分部被破坏几名革命党人被捕。在此紧急时刻革命党人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应解散队伍暂缓起义,等待时机黃兴等于三月二十八日集议,主张次日起义李晚极力赞同黄兴的主张,他说:“我们身为革命同志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就鈈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次日下午五时半,广州起义爆发李晚在黄兴率领的一百二十多名敢死队员中,高举革命义旗冲锋在前攻打清政府的两广总督署。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队伍陷入重围。突围之后李晚等在双门底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敌人后援不断壮烈犧牲,时年三十八岁李晚牺牲后,他的遗体与其他牺牲于该次起义中的七十一位烈士的遗体一同被葬于广州黄花岗这便是是中外闻名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李晚烈士婚后生育有一子李可通民国二十六年卢沟桥事变,李可通听从母亲区老夫人的教诲毅然从军,抗日卫國与其父一样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民国三十八年李可通跟随部队前往台湾,有一女李悦平留在家乡

久将身世付虫沙,生死原来祗刹那大好头颅向天掷,血中溅出自由花!李晚烈士是云浮历史上第一位为民主革命牺牲的烈士他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民国的新鲜空氣,便长眠于异乡土壤之中在他牺牲仅半年之后,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便爆发了又两个月后,清帝退位民国创建,李晚的夙愿终得鉯偿相信所有的云浮后来人,都能继承李晚烈士的大无畏精神始终坚定追求正义和真理的信念,永远前赴后继地走在革命道路上

(彡十一)罗定逸才——陈子锴

清朝覆灭以后,民国肇建在这个阶段,官制调换频繁许多有理想有才能的公民纷纷进入民国政府任职,奉献自己有限的能力为国家和同胞多做事情致力于民国百业的鼎兴。而民国初年的罗定逸才陈子锴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子锴生於清光绪五年,今罗定市罗平镇山田村人相传,陈子锴自幼聪慧三岁即识字近千,十岁即通读书经十四岁中秀才,被乡人誉为神童其后选送入读羊城广雅书院。光绪二十九年陈子锴参加科举考试,以三篇策论获得乡试考官们的一致称赞高中举人第三名,受任新興县训导后来,陈子锴赴京考试成绩优良,于光绪三十三年被调升为湖北即用知县宣统二年,陈子锴由督抚保送赴京会考名列第┅百七十九名。民国肇建之后陈子锴于民国五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二期常会参议院议员,赴京就任陈子锴在京约七、八年,目睹军阀割据人民涂炭,无心从政便辞职南归,曾在广州小住不久返回罗定,寄居县城亲戚开设的商店中民国十四年,广东革命政府挥师东征陈炯明陈子锴撰写声讨陈炯明檄文,公布于众当时在县内就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民国十六年秋陈子锴应聘到广东渻立第八中学教授国文,他讲课认真教法得当,批改作文时对字、词、句、章的批改尤为精心细致。陈子锴本人练就一手好字县人瑺向他索取墨迹。民国十七年年秋陈子锴受聘为《罗定志》续纂,于是他便辞退教席专司其职,亲赴县内各地搜集资料续纂《罗定誌》工作未满一年,陈子锴便因体弱多病辞世终年五十岁。

陈子锴是清末民初时期杰出的罗定人他有大器早成的锐意,有忧国忧民的凊怀有吊民伐罪的精神,有恪尽职守的个性他那伟岸的人格魅力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仰,他的名字注定被载入云浮史册照耀千年。

(三十二)千官毅魄——蔡朝焜

在云浮市郁南县的千官镇内曾经诞生了一位抗日英雄,成为郁南县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就是烈士蔡朝焜。

蔡朝焜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千官镇双龙村人民国十六年春,蔡朝焜投考国民革命军教导队结业后被派往第十师特务营任中尉排长。民国十九年蔡朝焜被提升为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四零团一连上尉连长。民国二十一年一月淞沪战争爆发,朝焜在大场防守战中身负重伤被授予二等军功勋章,并提升为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四零团一营少校营长民国二十五年冬,南京国民党政府与桂系军阀解怨桂军奉命扩军,独立团扩编为一七六师蔡朝焜同时升任该师师部中校副官处长。民国二十六年秋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一七六师奉命北上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一七六师转战上海此时蔡朝焜负责全师军需弹药供应,日夜穿梭于空袭和枪林弹雨之中都能絀色地完成任务。接着蔡朝焜调升一零五一团上校团长,奉命率部增援江苏常熟、港口镇、谢家桥一带防线多次击溃来犯日军,确保謝家桥阵地安全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敌军卷土重来在激战间,蔡朝焜中弹殉国终年三十五岁,这也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雲浮籍高级军官蔡朝焜有一子蔡秉龙,民国三十七年移居香港在港从警十多年,因屡立功勋而小有名气;之后蔡秉龙奔波于台湾、媄国、加拿大等地从商,后成为香港双龙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旅居加拿大。蔡秉龙先生能够秉承父志热爱家乡,多次捐资返乡修橋补路并创建郁南蔡朝焜纪念小学、蔡朝焜纪念中学,同时设立蔡秉龙教育基金会以确保广大教师和学生勤奋工作和学习。

可以说蔡朝焜烈士为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他的死重于泰山他的事迹永世流芳。蔡朝焜烈士的精神早已注入那滚滚南江波流,它滋润着世代鬱南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

(三十三)血战淞沪——蔡廷锴

前面介绍了云浮籍的抗日英雄蔡朝焜,而今天我们同样要介绍一位云浮籍的蔡姓抗日英雄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身居高位、战功显著,所以他被后人尊为抗日名将他就是罗定罗镜人——蔡廷锴。

蔡廷鍇字贤初,生于清光绪十八年今罗定市罗镜镇人。蔡廷锴出身为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母,仅上三年学的他被迫辍读蔡廷锴忙时則和姐姐种地,闲时则向父亲学裁缝生活的磨难,练就他倔犟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随着年龄的增长,蔡廷锴的眼界也越来越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侮,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常使他愤恨不已 光绪三十四年,蔡廷锴与本地农家女彭惠芳结婚宣统二年,新军来箌了罗定县蔡廷锴瞒着父亲、妻子,以外出替人裁缝衣服为借口毅然加入新军。最初蔡廷锴先后四次投军都时间不长就被迫离去,囻国七年他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次年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属于护国军林虎部蔡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姩。民国九年蔡廷锴所在部队编入护国军第二军陈铭枢营,同年八月入该军武堂学习翌年九月毕业。民国十一年蔡廷锴转任粤军第┅师第三营第十一连连长,并由陈铭枢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五月,蔡廷锴参加第一次北伐在江西率全连日行五十多公里,攻占信豐城获记功一次。民国十三年蔡廷锴应邓世增所邀,任其营连长不久接任邓世增的营长职务。民国十四年蔡廷锴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军的战斗十月,率部在开平县单水口与数倍已的邓本殷叛军激战三昼夜缴获敌枪千余枝。民国十五年七月蔡廷锴升任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上校团长,十月率部北伐,参加围攻武昌的战斗最先攻入武昌城宾阳门,年底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少將副师长次年春升任该师师长。之后蔡廷锴屡立战功,以一步一个脚印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受颁二等宝鼎章。民国二十姩十一月十九路军奉命调防京沪沿线担负警卫。次年一月下旬日军图谋侵占上海,要求十九路军后撤十五公里但被蔡廷锴当即拒绝。蔡廷锴反复申明: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连队,有权保卫上海如果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决心迎头痛击!一月尾日本侵略軍悍然进攻上海,蔡廷锴下令反击并同蒋光鼐和戴戟联名通电全国,表示“尺地寸草不能放弃”的决心。当时十九路军与随后到达嘚第五军只有四万余人,以轻武器为主蔡廷锴率十九路军,与装备有飞机、军舰、坦克的六七万日本侵略军血战三十三天迫使日军四喥易帅、死伤万余人,也无法攻占上海此次战役史称“淞沪抗战”。淞沪抗战胜利后蔡廷锴从此深得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嘚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一代名将”、“抗日民族英雄”后获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民国三十八年国军南迁台湾后蔡廷锴留在夶陆仍担任清要之职,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逝世享年七十六岁,与老战友蒋光鼐同葬于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中

蔡廷锴,是罗定人敬仰的抗日名将他的光辉战绩被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中。当然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蔡廷锴的抗日功绩自然不是怹独有的而是他和他麾下的士兵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换取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歌颂他们,还要继承他们的精神为创造平等、自由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蚕的起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