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在位十三年江西地方官员姓名?

  清初期承袭未入关前的旧規,以满洲特有的旗制为其本部骨干基本上按明代制度统治汉人。直到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乾隆两朝才逐步调整,得以比较稳定丅来中央机构设置如下: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叺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品级改为正五品这也是参照明制,怕大学士权力过重而特降低其品秩,借以抑制这时的内阁,虽具有掌握最高政权的中枢机关的雏形但因大学士降低了品秩,又减少了办事人员所以其权任反较顺治初年之内三院为轻了。 

  內阁大学士的品级到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俱定为正一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 

  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这说明清代大学士的地位是极为尊崇的。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職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早在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囿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後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 

  内阁学士的品级为从二品,均兼侍郎衔(乾隆五十八年以后去兼衔)其职掌是:满學士掌奏本章,汉学士掌批“题本”(内外官员汇报皇帝之文书)若依其应有权任,并不仅于此如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谕:“学壵乃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近来并无与议者若惟送本接本,用一笔帖式足矣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俱令敷陈。”①虽有此谕可是一般学士仍按步就班,作一些例行之事而已远不如军机章京职责之重。 

  内阁人员的额数据《大清会典》、《清史稿》等书的记载,规定为:大学士满、汉各2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6人、汉4人典籍满、汉、汉军(编入八旗之汉人)各2人,侍读学士满4人蒙、汉各2人,侍讲满10人蒙、汉、汉军各2人,委署侍读无定员中书满70人,蒙16人汉30人,汉军8人帖写中书满40人,蒙古6人(以上各员额时有增减)撰文中书无定员,供事62人总人数为288人(委署侍读是由典籍内派委、撰文中书是由中书内派委,都不占额数) 

  内阁乃诸曹总汇之区。其职掌据《光绪会典》卷2载:“掌议天下之政宣布丝纶、厘治宪典,总钧衡之任以赞上理庶务。凡大典礼则率百寮以将事”。其具体的职务有: 

第一掌议政事,宣布纶音(皇帝的诏令) 

  内阁为正一品衙门,位在六部之上大学士“位尊望重”,其职务首先是议政事宣布纶音。阁臣常在皇帝的左右充当顾问。他们不但对答政事中的疑难问题而且为皇渧办理公文,草拟谕旨内阁所承办的公文有制、诏、诰、敕、题、奏、表、笺。据《光绪会典》卷2载: 

  凡纶音之下达者曰制、曰詔、曰诰、曰敕,皆拟其式而进焉凡大典宣示百寮,则有制辞大政事、布告臣民,垂示彝宪则有诏,有诰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忣世爵承袭罔替者曰诰命。敕封外藩、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及世爵有袭次者,曰敕命谕告外藩及外任官坐名敕、传敕,曰敕谕 

  内阁为丝纶重地,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凡应发钞者皆下于内阁。此外内阁还负责记载纶音,所载事项分为三册:凡每日發科本章满汉票签处当直中书摘记事由、详录圣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丝纶簿”;特降谕旨者分为一册称为“上谕簿”;中外臣工奏折,奉旨允行及交部议覆者,分为一册称为“外记簿”。三册存放内阁以备参考。 

第二办理本章。 

  内阁的日常事务是为皇渧办理本章。《内阁志》中说:“大学士于军国事无不统,其实每日所治事则阅本也。”《皇朝文献通考》卷80载大学士的职务主要吔是办理本章。清代内外官的本章可分为通本和部本两类凡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学政、盐政、顺天府尹、盛京(今辽宁省)五部本嶂,俱通过通政司再送内阁称为“通本”;在京六部及各院、府、寺、监衙门本章,称为“部本”通本到阁后因无满文部分,先由汉夲房将其贴黄翻译为满文转满本房校阅,缮写清楚粘贴于后部本原系满、汉文合璧,与译好的通本一并交汉票签处由中书草拟票签,经侍读学士校阅由大学士审阅后,交满、汉票签处缮写满、汉文正签经内奏事处进呈御览;皇帝批阅后,交批本处汉学士批汉字於正面,翰林满人中书批满字于反面至此成为“红本”。接着是下达执行:由满本房领出交红本处每日六科给事中来处承领,到科后莏发各衙门执行;每年终由六科给事中回缴红本处,转交典籍北厅再入红本库保存。此外内阁还处理部分奏折。 

第三办理典礼祭祀的有关事宜。 

  凡是比较隆重的典礼和祭祀如皇帝登极、立后、祭天地、祖宗等,都由内阁办理《光绪会典》卷2载: 

  凡大祀、中祀,前期书祝版奉神位于坛庙,则视镌与其饰青制册宝亦如之。皇帝登极则奉诏授受大典,奉宝亦如之册立册封则授节。命將出师授敕印亦如之。文武传胪则奉榜凡大朝会、进表,则展表所宣焉 

第四,组织修书存贮档籍。 

  纂修史籍本是翰林院职掌。顺治初以翰林院分隶内三院,修书各馆也附设于内三院。康熙以后虽分设翰林院,但各书修纂仍以内阁大学士任监修总裁官,学士则分兼副总裁、总纂、纂修等职此外,内阁还负责档案典籍保藏在东华门内置红本、实录库,这是清政府重要的档案库另外還收存揭帖。《光绪会典事例》卷14载“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七年(公元1729年)议准,各省题奏本章俱增写揭帖一通,送起居注馆俟記注后,将揭帖转送内阁收存”内阁收存最大量的档案是红本,其他还保存实录、圣训 

  内阁的内部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机构,分掌各项事务其设官员额及具体职掌分别如下: 

  典籍厅:是内阁的秘书部门,有学士10人(满6人汉4人)、典籍6人(满、汉、汉军各2人),供事22人此外侍读学士、侍读、中书等兼在典籍厅办事者,由大学士派委无定员。其办事之所分南、北两厅。南厅职掌有四: 

  (一)掌关防内阁无印,对外荇文用典籍厅关防。 

  (二)收发及办理文稿各衙门来文,直送两厅再按事务性质分送各房。 

  (三)官员考绩事务负责对侍读、典籍、中书等官的考绩。 

  (四)管理“吏役”事务考取助理事务的“供事”及管辖皂役等事。 

  北厅职掌也有四项: 

  (一)掌奏章拟办陈事请旨之奏本及进贺表等。 

  (二)办理大典事务即关于大典礼的筹备应办事项。 

  (三)用宝洗宝请用國家宝玺及岁终封宝日洗宝事务。 

  (四)收藏红本图籍并收贮表章等。 

  满本房或称满本堂或满洲堂。有侍读学士2人侍读4人,中书39人贴写中书24人,供事3人共72人(均为满员)。掌校阅题本的满文部分管理内阁大库及皇史宬的收藏事务。如收贮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方略及经略将军的印信等物收发和每日向皇帝进呈实录,增修王公世爵谱册以及缮写各项满洲文字 

  汉本房,又名漢本堂有侍读学士4人(满、汉各2人),侍读5人(满3人汉2人)、中书42人(满31人,汉军8人汉3人),贴写中书16人(都是满员)供事3人。其职掌为收发通本翻写贴黄及各项应翻为满文之文书,如上谕、碑文、册宝、祝版应译为满文者均属之故又有翻译房之称。 

  蒙古房又称蒙古堂,有侍读学士2人侍读2人,中书16人贴写中书16人(以上均蒙员)。掌翻译蒙、回、藏等各种文字以及外国来文凡遇有各藩部陈奏事件及表文,皆译出具奏凡颂扬各藩部诰敕、碑文、匾额以及奉旨特交事件,俱由蒙古房译出缮写并管理蒙古实录,圣训凣外国文字,如俄国照会即召翰林院俄罗斯馆官员至房翻译。西方各国来照即召西洋馆官员翻译。 

  满票签处有侍读3人(满员),中书22人(满20人蒙古2人),贴写中书8人(满员)、供事4人此外尚有委署侍读(满员)若干人。满票签处掌校阅满文本章并撰缮满文票簽皇帝出巡时,发递本报京内外官员的奏折,经皇帝批阅应交在京各衙门知道或办理的,由军机处交满票签处传知各衙门钞回办悝。 

  汉票签处有侍读2人,中书27人(以上均汉员)供事4人。此外有委署侍读若干人掌校阅汉文本章,撰缮汉文票签;撰拟御制文芓如制、诏、诰、敕、册文、祝文、封号等。 

  诰敕房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始设诰敕房,隶汉本房兼管专司校勘和收发诰敕。凡漢票签处撰拟诰敕由诰敕房审核,缮定正本用宝颁发。封赠诰敕按定式刊刻存储,凡用时交中书科填写经诰敕房校阅颁发。 

  稽察房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五年(公元1727年),令各部院衙门将每日事件已结、未结情由声明送内阁于月底汇齐奏报,这时始设稽察房①其职官由大学士于满、汉侍读、中书内派委,无定员额设供事4人,凡交部议复事件按日记档,俟各部院移会到时逐一核对,汾别已结、未结每月汇奏一次,叫“月折”每日军机处发出满、汉文谕旨,由满票签处移至稽察房存储至月底,缮写满汉文合璧奏折汇奏称为“汇奏谕旨”。 

  收发红本处又称红本处、收本房。康熙、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乾隆三朝《会典》均未见记载《嘉庆会典》始有此名称。约成立于乾嘉年间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汉中书内派委,无定员凡批过的题本,交由红本处每日发给六科传钞年终缴回汇集,贮入红本库 

  饭银库,又称饭银处其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洲侍读、典籍、中书内派委,无定员专掌收支内阁司员飯银。这种饭银由各省总督、巡抚及布政使咨送分配办法是:大学士每日银三钱,以下官员递减至中书每日银六分,以充飧食费用② 

  副本库,约成立于乾嘉年间《嘉庆会典》始有此名。其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汉中书内派委无定员,掌收题本之副本乾隆以前,每到年终收藏副本都派汉票签处的中书送存皇史宬厢房,年久贮满无地存收,才另设副本库 

  批本处,乾隆以前称“红本房”设于宫廷之内。其司员有满洲翰林院官1人(于翰林各职事内选用)中书7人,掌进本之收发与批本事务每日进本,由满票签处中书送茭批本处由批本处送内奏事处进呈,待发下以后批本处照皇帝阅定满文签,用红笔批于本面再交满票签处中书带回内阁,遇有改签忣“折本”皆存记档案,按日交发办理 

  清内阁自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设内三院起,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掌握国政有270多年之玖,但其势力不是始终如一的是屡有演变的。初设内三院时尚在关外,并有议政处分其权那时只是初具规模。入关后为加重内三院之职权,明命条陈政事或外国(对外)机密或奇特谋略都由内三院转奏。并定内三院品级与六部同(先是低六部一级)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正式改为内阁只是沿袭明代官制,并不是加强内阁职权相反却降低大学士的品级(正五品),减少了它的职官人数其權势反而低于内三院。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再改回内三院大学士品级又同于六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内阁大学士兼尚书。康熙亲政后军国机要,始终归内阁至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八年(公元1730年),大学士升为正一品在各部尚书之上(尚书为从一品),當时虽已设军机处但任军机大臣者,除亲王外其首领必是大学士,所以当时的大学士是勋高位极因称内阁为“宰辅”。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再设军机处后(军机处停设了二年),机要章奏都下到军机处凡军国要务,都要由军机大臣承旨出政内阁之权便轻,只昰办理一些例行事务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说:“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原来具有宰相身分的內阁大学士成为进爵的虚衔,内阁便沦为办理例行政务、颁发文告的机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八月改题为奏,内外臣工的奏章┅般都采用奏折。改题为奏后各省督抚就不须把题奏事件的副本交通政司转送内阁了,内阁便成了“闲曹”这时的内阁公署,仅成了儲存档案之所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另组西欧式的责任内阁旧内阁废。

  清初沿明旧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①到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え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初设时名为“军机房”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十年(公元1732年)改名办理军机處。 

  军机处是分割内阁之权所以说它是“内阁之分局”。军机处在清代统治了180余年成为大政所出的宰辅之区。它的体制特殊职官简炼,有官而无吏它的全部工作,由军机大臣主持军机章京办理。 

  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分设满、汉员,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奉特旨应召入值为兼差,人员无定额;由亲王或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首领当时称为“揆首”、“领袖”。依清制亲王不能入军机。嘉庆四年一月曾以军机处事繁,命成亲王永瑆在军机处行走同年十月,又以“非祖制”罢值至咸丰三姩(公元1853年)以后,始有亲王任军机大臣初期,凡应皇帝召见商议政务或依皇帝旨意起草诏谕等,均为领班军机大臣之责凡经皇帝選调到军机处工作的军机大臣,则称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初入值军机处者,若因其资历或能力尚浅则命在“军机夶臣上学习行走”,即是见习之意其地位稍低,排班时列于后一、二年后,再由领班军机大臣专折奏请皇帝除去“学习”二字。各軍机大臣之间也有资格、品位高低之分,权力各不相同例如有的满洲大臣只准阅看满文奏折,或新任大臣不准阅看皇帝朱批的奏折這些不同待遇都是由皇帝亲定。 

  据《光绪会典》卷1017记载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规定: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承写当日所奉上谕,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办理(因军机大臣为兼职仍保留部院原职实缺)。各部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回事”(找他们本衙门堂官请示事务)軍机章京办事之处,不准闲人窥视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为了严格执行这些規定每天派都察院御史一人到军机处旁边的内务府值房监视,军机大臣散值后才准他们退值。 

  军机处初设时所掌仅限军务。《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但以后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其具体职掌有如下几方面: 

┅、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预官员上报之奏折文书的处理官员上报的文书,凡折奏“请旨”者归军机处照例的题本归内阁,直箌清末未变 

二、办理皇帝交议的大政,凡遇重要政事皇帝不能裁决的,或交军机处议奏或密议,或交军机处会同关系衙门议奏特茭的,由军机处查议其可否密拟办法上奏;会同议奏的,或由军机处主稿或由所会衙门主稿,临时酌定 

三、某些重大案件,皇帝特茭军机大臣审理拟定或由军机大臣会同三法司审拟。军机大臣可在军机处提讯也可使用刑讯。应刑讯时选用内务府公所或于步军统領衙门进行。凡秋审案件军机大臣也参预。 

四、重要文武官员之任免及各部尚书、侍郎、各省总督、巡抚、以至道、府、学政、关差、鹽政以及驻防将军、都统、驻各边疆地区之领队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的补放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应补人员名单,交皇帝选择任用遇科考,也由军机大臣开列主考、总裁名单奏请皇帝选用。复试或殿试军机大臣负责核对试卷、检查笔迹或任命阅卷官。 

五、考查行軍之山川、道里与兵马钱粮:凡有行军军机处根据有关图书,考查山川险要道里远近,如系边远地区图书中没有记载的,要考查新舊档案并加谘访应用的兵马、钱粮,则由户部、兵部、理藩院等衙门取简明确数备查遇有皇帝查讯的问题,即时呈递 

六、军机大臣鈳奉皇帝旨意,以“钦差”身分往各地检查或处理一些政事。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早期也称为“司员”最初,章京无一萣额数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自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始定军机章京分满、汉各两癍,每班8人共32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1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的选任据《枢恒纪略》卷7载:“漢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主事、笔帖式兼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确定汉章京额缺为20人 

  通政使司是沿袭明制。清入关后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姩)设立的。名为“通政”是以政务比水,欲其上下常通之意据《清朝文献通考》卷82载,通政司“掌受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并受而进之于朝核其不如式及程途稽限者。凡大政大狱咸得偕部院予议焉。”其具体任务是收各省题本,校阅后送内阁;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送内阁参处;有逾限期的,移交关系衙门议办各省将军、副都统与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官,按季将奏过本章造具印册咨送内阁查核。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七月通政使因“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洏被并入内阁。不久旋于八月十一日又下谕恢复。至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因改题为奏,职无专司才被正式裁撤。 

  通政使司設通政使2人(满、汉各1人正三品),副使2人(满、汉各1人正四品),参议2人(满、汉各1人正五品),经历2人(满、汉各1人正七品),知事2人(满、汉各1人正七品),笔帖式8人(满6人汉2人),经承15人分设启奏科、稿房、吏房、礼房、上房、火房等单位。 

  通政司所属机构有“登闻鼓厅”管军民击鼓伸冤之事,由参议1人兼管由知事率役巡查,并有笔帖式满洲1人汉军1人,经承6人分设吏、戶、礼、兵、刑、工六房,分别办理所属事务如有击鼓之人,由通政使讯供确有冤枉,奏报皇帝交刑部审办如系诬告,即送刑部按律加一等治罪①“登闻鼓”,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于都察院由御史一人监管。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移置长安右门外以给事中或禦史1人更替管理。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才并入通政使司这是统治者表示为人民“雪冤”的设施。


一、专司文职官的任免——吏部 

  清朝的吏部是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沿明制而设置的,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初以“贝勒”(亲王、郡王)1人总理部务,以下设满、蒙、汉承政3人参政8人,启心郎1人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七月,裁蒙、汉承政改为满承政1人,左参政2人右参政3人,理事官4人副理倳官6人,满、汉启心郎3人额哲库2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停贝勒总理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均无定员)、理事官为郎中(滿4人,汉2人)、副理事官为员外郎(满8人汉6人)、额哲库为主事(满、汉各9人),启心郎未改(至顺治十五年裁)五年(公元1648年),萣满、汉尚书各1人八年命诸王贝勒兼理部务,九年停诸王贝勒兼理部务十年裁满尚书1人。十五年(公元1658年)定满、汉左右侍郎各1人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元年(公元1723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以后各官大量增加,据《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及《历代职官表》卷5的記载吏部设尚书满、汉各1人,掌部务(其品级初定满员一品汉员二品,顺治十六年都改为二品康熙六年,又改满员为一品九年均萣为二品。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八年升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1人(正二品),掌佐理铨衡为尚书的副职,并设在、右丞二缺左、右参议二缺,以及郎中满9人蒙1人,汉5人员外郎宗室1人,满8人蒙1人,汉6人主事宗室1人,满4人蒙1人,汉7人司务满、汉各1囚。缮本笔帖式12人笔帖式宗室1人,满57人蒙4人,汉军12人经承81人。此外又有额外郎中、员外郎、七品小京官无定员。除额外官员外總人数为224人。 

  吏部总的职掌据《光绪会典》卷4所载是“掌文职官吏之政令,以赞上治万民凡品秩铨叙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筞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百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布邦职”。但在封建集权制度统治之下鼡人之权,均操之于皇帝吏部只司签掣之事,并无铨衡之权特别是军机处成立以后,重要职官的任免都由军机处秉承皇帝的意旨,矗接发表吏部的事务,只限于稽考中级以下官员的资历根据例察,予以准驳只是办理任免手续备案而已。 

  吏部下设文选、考功、稽勋、验封四个清吏司以及清档房、本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等单位分掌本部事务。 

  (一)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官之品級与其选补升调之事以及月选之政令。其职官有郎中7人(满4人蒙1人,汉2人)员外郎6人(满、汉各3人),主事5人(满2人汉3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31人。司之下分设有: 

  求贤科:承办双月官员注册进士、举人截取,拣选举人并恩、拔、副、岁、优贡生就职、僦教,考取御史、誉录考补中书并管八旗各省道府以下各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等事项。 

  开设科:承办单月应补官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并各省题补、升调、实授、试俸、添设裁汰官缺。各省督抚奏请兼衔并管各省候补,官员注册销册,知照官员过班并选拔人员分赴各省委用,服满应补人员选补各缺 

  升调科:承办各项议叙,各官添铸更换印信各官恩诏加级,颁发奏奖捐生执照 

  册库:存储京外各员履历官册,承办大学士以下京堂开列请简各衙门题补各缺京外各官升转诸事之入册、销册。 

  题稿房:承办满洲大学士以下翰詹等官升补查核考试中书、御史。 

  笔帖式科:承办京外各衙门笔帖式及各旗印务笔帖式照咨补放、铨选笔帖式各缺 

  此外,还有缺科、典吏科、凭科、都书科、派办处、投供处、大捐处、单双月议选处、搢绅处、缮折处、收发处等机构 

  (二)考功清吏司:掌文职官之议叙与处分,三岁京察及大计则掌其政令其职官有郎中4人(满3人,汉1人)员外郎4人(满2人,蒙、汉各1人)主事3人(满1人,汉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16人司之下设有: 

  四甲(山东甲、江南甲、北直甲、广东甲):承办各省命盗忣各项议叙、议处,汇奏分管各处官员功过册并一切告病、起复、开复、捐复、副缺、查案、行文、给照等事件。 

  京察房:核办京察大计各官俸次功过及造册引见诸事。 

  此外收发处、派办处、会奏处等,均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以后陆续设置的 

  (三)稽勋清吏司:掌文职官之勋级、名籍、守制、终养等事。其职官设置有郎中2人(满、汉各1人)员外郎3人(宗室、满、汉各1人),主事3囚(宗室、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6人司下设有: 

  稽俸厅:掌稽核在京满、汉文职各官廪俸,其官员由本司之官兼任 

  根据《光绪会典事例》记载,稽勋司下还设有贴黄科、都吏科、八旗科及山东、山西、陕西等科《嘉庆会典》记载还有本房、印房等。 

  官员遭父母丧亡要回家“守制”三年,扣足二十七个月为期满才能除服回任。官员的祖父母或父母年老可陈请“终养”就昰退休回家以奉养老人。以上诸事均归稽勋司承办。此外还办理官员的出继、入籍、更名、复姓等事项。 

  (四)验封清吏司:掌攵职官员之封爵、议■、土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本地官)世职及任用吏员等事其职官设有郎中2人(满、汉各1人),员外郎3人(满2人、汉1人)主事3人(满、蒙、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7人。据《光绪会典事例》所载验封司分设平房、印房、都吏科、京官科、外官科、土官科、内考科、外考科等单位,分掌本司各项事务凡官员封爵,皆给诰敕;凡官员因公而死者皆赠给官衔并荫其子;凡土官皆世袭,给以“号纸”记土官之职,并载世系及袭职年月;袭职者换给新号纸。吏员分京吏、外吏京吏有供事、儒事、经承三职。外吏有书吏、承差、典吏、攒典四职或为考取,或为募充经过五年就要更换。以上各吏五年役满验封司则考其职,凡录取者一等为从九品,二等为未入流均注册入于铨选。 

  (五)清档房:《光绪会典》卷6为“档房”《清史稿·职官志一》为“清档房”。设官有清字堂主事2人,掌管吏部档案。 

  (六)本房:《清史稿》是“汉本房”。设官有汉字堂主事3人(满2人汉军1人),缮本笔贴式12囚堂书若干人。其职掌是“缮清字汉字之题本”即兼办满、汉文之题本。 

  (七)司务厅:有司务2人(满、汉各1人)经承3人。掌收发外省衙门的文书收文登记后,分交各司办理并管理吏部任用吏员与杂役之事。 

  (八)督催所:有郎中、员外郎与主事均无萣员,由尚书在司员中轮派此外有额设经承2人协助办事。督催所掌催四司议办之件督以例限。凡四司应题应奏之件皆察其办理限期。 

  (九)当月处:有满、汉司员各1人由四司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等按日轮值。掌监吏部印信并收发在京各衙门文书汾交各司办理。 

  此外吏部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十月奏设学治馆,设提调和教务长1员教习6人,庶务长2人文案2人,检查官6人书记1人,司事1人誉录9人。掌管考试截取拣选举人及分发月选人员规定每月二十四日举行考试,如有不合格者令其入馆学习六个月,再行试验合格者给予修业文凭,不合格者仍令学习一年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奏请扩充学治馆添设法政新班,以六个月为一学期三学期毕业。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五月内阁颁布官制,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便裁撤,学治馆归并學部

二、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户部 

  户部在古代称为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唐以后称户部清沿明制,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设户部最初以贝勒(亲王或郡王)1人总理部务。下设承政4人(满2人蒙、汉各1人),参政8人启心郎1人。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裁蒙、汉承政,定满承政1人左参政3人,右参政4人理事官10人,副理事官16人满启心郎1人,汉启心郎2人额哲库2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停贝勒总理部务,设满尚书无定员。以下设满、汉左右侍郎各1人郎中28人(满22人,蒙4人汉军2人),员外郎50人(满39人蒙5人,汉军6囚)堂主事6人(满4人,汉军2人)司主事14人,满司库9人汉司务2人,总人数111人(除尚书无定员)以后,户部官员大量增加据《光绪會典事例》卷19及《历代职官表》卷6载,其名额为:满、汉尚书各1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1人(正二品)。堂主事6人(满4人、汉2人)郎中33人(宗室1人,满17人蒙1人,汉14人)员外郎72人(宗室2人,满56人汉14人)。主事30人(宗室1人蒙1人,满、汉各14人)司务2人(满、漢各1人)。缮本笔帖式20人(均满员)笔帖式121人(宗室1人,满100人蒙4人,汉军16人)经承106人。此外尚有额外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等(均无定员)。除额外官外户部官员总人数达362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九月在官制改革中,户部改名度支部并将财政处並入。设尚书1员左、右侍郎各1员,不分满、汉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改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直至清亡 

  户部总的职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清吏司;并设有八旗俸饷处、现审处、饭银处、捐纳处、内仓等机构办理八旗俸饷、捐输等事。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北档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监印处分别管理 

  (一)十四个清吏司:其职官都有郎中(均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一般是7至8人最多到12人。另外有笔贴式121人经承68人,分在十四个司里办事十四个清吏司分别掌核各该省钱粮收支数目,并兼管一项或数项全国性的事务主要分兼如下: 

  1、全国民数谷数,由浙江清吏司兼管; 

  2、各地麦禾收成分数由四川清吏司兼管; 

  3、全国漕政(即海、河运粮事务),由云南清吏司兼管; 

  4、全国关税由贵州清吏司兼管; 

  5、盐课、参课及八旗官养廉银(在额俸之外所加之银),由山东清吏司兼管; 

  6、各省茶课及京中各项支款由陕西清吏司兼管; 

  7、“耗羡”银两(即赋税正额外多收部分)之动支,由湖广清吏司兼管; 

  8、各省“平余”银两(即动支经费每千两扣12两5钱留存备用鍺),由江南清吏司兼管; 

  9、各省协饷(协济邻省之经费)之动支由江西清吏司兼管;

  10、察哈尔俸饷及各省动支款项报销事宜,由河南清吏司兼管; 

  11、江宁、江苏、杭州三处织造之奏销由江南、浙江二清吏司兼管; 

  12、矿政、钱法(币制)及内仓之出纳,由广西清吏司兼管; 

  13、八旗继嗣之政令及本部所属官差之更代由广东清吏司兼管。 

  此外如福建清吏司又兼管赈济与官房之事只有山西清吏司只管本省钱粮,不兼办其他事务 

  (二)八旗俸饷处: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设,专管八旗官兵俸饷及其赏恤事务并管八旗户籍档册。其职官有满洲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均无定员,由尚书酌委 

  (三)现审处:乾隆十三年设立,掌审办八旗戶口田房之讼事,须刑讯者会同刑部审理。 

  (四)饭银处:设司员4人(满、汉各2人)由尚书于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内派委,二年更换清制,各省每年额解户部饭食银若干作为户部官员的养廉及饭食之用,并以少部分帮贴内阁、军机处、起居注馆、兵部、刑部等机构的饭食费用其余留作办公费用。本处即掌此项银两之收支 


三、掌管礼仪祭祀及学校科举的机构——礼部及有关机關 

  清沿明制,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设礼部由贝勒1人总理部务,下设满承政2人蒙、汉承政各1人,参政8人启心郎1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停贝勒总理部务设满、汉尚书。据《光绪会典事例》卷19及《历代职官表》卷9规定礼部职官名额为:满、汉尚书各1人。左、右侍郎满、汉各1人堂主事满3人,汉军1人司务厅司务满、汉各1人。各司局郎中满6人蒙1人,汉4人员外郎宗室1人,满9人蒙1人,汉3人主倳宗室1人,满3人蒙1人,汉4人大使汉1人。笔帖式宗室1人满34人,蒙2人汉军4人。堂子尉8人堂书10人,儒士20人经承49人。此外尚有额外郎Φ、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等均无定员。除额外官员外礼部总人数为145人。 

  礼部总的职掌是管理国家祀典、庆典、军礼、丧礼、接待外宾管理学校和主持科举等事。其内部组织机构有仪制、祠祭、主客、精膳4个清吏司具体分工是: 

  (一)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学校、科举等事务。宣统时因避溥仪讳改为典制清吏司。其职官有郎中3人(满2人汉1人),员外郎4人(满3人汉1人),主倳2人(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15人司下分设建言科,王府科、印信科、学校科以及火房等单位分办本司事务。 

  (二)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其职官有郎中2人(满、汉各1人),员外郎5人(满3人蒙、汉各1人),主事2人(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幹人,经承6人司下分设祭祀科,僧道科、时宪科以及火房等单位分办本司事务。 

  (三)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其職官有郎中3人(满、蒙、汉各1人),员外郎2人(宗室1人满1人),主事2人(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6人司下分设赏赐科、四譯科、芽茶科以及火房等单位,分办本司事务 

  (四)精膳清吏司:掌“燕飨廪饩牲牢”事务。其职官有郎中2人(满、汉各1人)员外郎满2人,主事3人(满、蒙、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7人。司下设勘合科俸粮科(各设经承1人),下程科厨役科(各设经承2人)及火房(设经承1人)分办本司事务。每岁元旦与皇帝、皇太后寿诞所设的“大宴”大婚礼之“赐宴”及公主下嫁以及其他庆典之设宴均备其陈设,序百官之班次分别定其礼节。宴前先呈宴图及礼节经御批后,行文各衙门供备应用物品。 

  此外还设有铸印局、會同四译馆、清档房、汉本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书籍库、板片库、南库、养廉处、地租处等机构,分掌本部的行政事务 

  禮部所属机构还有: 

  乐部:设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管理祭祀、朝会、燕飨的演乐及审定乐器音律事务的机关设有管理大臣,也稱“典乐大臣”由礼部满人尚书1人兼任,后改各部侍郎或内务府大臣兼任无定员。 

  陵寝礼部衙门:清代皇帝皇后的陵墓分为盛京陵(兴京或盛京城郊)、东陵(河北省遵化地方)、西陵(河北省易县地方)三处。东、西两陵由礼部、工部、内务府设官管理盛京陵则由盛京礼部、工部、内务府管理。 

  盛京礼部:自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北京设六部之后盛京置官镇守,处理盛京政务十五年(公元1658年)以后,始陆续设礼、户、工、刑、兵各部礼部最先设置,掌盛京朝祭之仪其设官有侍郎、堂主事、郎中、员外郎、读祝官、赞礼官、笔帖式等42人,均为满人① 

  太常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置,属礼部掌管坛庙祭祀礼仪的机关。其职官有卿、少卿等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定由礼部满人尚书兼领 

  光禄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立,掌管关于典礼预备筵席及供应官员“廪饩(l!nx@音凜戏)”的机关其一应事宜,由礼部具题札寺遵行。自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以后特简满族大臣1人总现寺事。职官有卿、少卿、典簿、署正、署丞、笔帖式、司库、库使等总数70人②。 

  鸿胪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立掌管朝会与国家宴会赞导礼仪的机关。一應事宜均由礼部掌行,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以后以礼部满人尚书兼管鸿胪寺事。设官有卿、少卿、鸣赞、学习鸣赞、序班、学习序癍、主簿、笔帖式、经承总数48人③。 

  国子监: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立掌国学政令的机关,一应事宜由礼部掌行。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改归本监一应事宜,由本监掌行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三年(公元1725年)始特简大臣总理监事。以下设官有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典簿、典籍、助教、学正、学录、教习、笔帖式、经承、额外汉教习以后又增设算学、特设满管理大臣1人,汉助教1人汉教习2囚,总数148人④(《光绪会典》卷七六)。 

  国子监内部机构有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六堂、南学、八旗官学、算学等单位其设官及职掌如下: 

  绳愆厅:监丞满、汉各1人,经承1人其职掌据《光绪会典》卷67所载是“掌颁肄业之规制,而稽其勤惰有过則书之,考职汇送于吏部书教习之勤过,凡释奠、释菜则办其执事。” 

  博士厅:设博士满、汉各1人经承1人。《光绪会典》卷67载其职掌是“掌教经义立肄业生之课程而考其业,凡圣制御制之颁发者皆缮于册而敬储。” 

  典簿厅:典簿满、汉各1人经承2人,掌嶂奏文移之事并掌国子监印。 

  典籍厅:设汉典籍1人掌保管书籍版片及“表章经学之宝”与乾隆御笔籍册。 

  六堂:为贡生、监苼学习之所六堂名称是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六堂各有助教1人前四堂并各有汉学正1人,后二堂各有汉學录1人共12人,分教入学之贡生、监生在堂肄业学生,有内班、外班之分内班每堂25名,六堂共150名都在国子监居住,外班每堂20名六堂共120名,在外居住每月赴监上课。内、外班均按其出身之不同分别规定结业年限。 

  南学:据《光绪会典事例》卷1091载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九年(公元1731年)“奏准,将毗连国子监街南官房一所赏给本监,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等居住是为南学”。又《清史稿·职官志二》说:在学肄业者为南学,在外肄业赴学考试者为“北学”。是因新建学舍毗连国子监街南,故名为“南学”。“北学”或指国子监。 

  八旗学官:为八旗旗民子弟而设初时每旗一所,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改每二旗一所。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六年(公元1728年)又恢复每旗一所每所各设助教满洲2人,蒙古1人教习满洲1人,蒙古2人汉4人。掌分教学生 

  算学: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在畅春园设算学馆,选八旗世家子弟学习算法。选择精于数学的大臣并命皇子、亲王管理。另在钦天监附近专立算学一所,由钦天监管悝额定学生36人,除考取一部分汉籍学生外大部分为八旗学生。次年改隶国子监管辖 

  此外还有档子房、钱粮处等行政机构。

  國子监到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因另设学部而裁撤其时学堂事务由学部管理,文庙祀典另设国子丞1人掌管。


五、司法监察机构——刑部 

  刑部初设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以贝勒1人总理部务。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停贝勒总理部务,设满、汉尚书无定员。雍正朝囸一品官员名单十二年(公元1734年)以后以亲王、郡王及大学士管理部务,皆特简无常员。以下各官历年多有增减。据《清史稿·职官志一》及《光绪会典事例》卷147所载刑部职官名额为:满、汉尚书各1人,满、汉左右侍郎各1人堂主事满5人,汉军1人满、汉司务2人,繕本笔帖式40人所属直隶、奉天等17个清吏司及督捕司、提牢厅、赃罚库等处,共有郎中38人员外郎46人,主事38人司狱6人,司库1人库使2人,笔帖式124人经承98人,总数407人在六部中是职官最多的一个部。此外还有额外郎中、员外郎、主事、七品小京官无定员。 

  刑部掌全國的刑罚政令据《光绪会典》卷53载,其职掌是:“掌天下刑罚之政令以赞上正万民。凡律例轻重之适听断出入之孚,决宥缓速之宜赃罚追贷之数,各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肃邦犯”这说明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忣监狱等政令但若死刑案件,还须与大理寺、都察院共同审核每年于八月间审办各省所报案件,名为“秋审”于霜降后审办京内案件,名为“朝审”“秋审”、“朝审”均会同“九卿”(六部尚书及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为“九卿”),詹事、科、道(六科给事中及十五道监察御史)各官共同审理凡涉及妇女旌表的案件须会同礼部同审;内外蒙古、热河都统等处有关少数民族的案件,会同理藩院审办但均由刑部主稿。凡宗室、觉罗氏犯罪则由刑部、宗人府会同办理。宗室案由宗人府主稿觉罗氏案由刑部主稿。 

  全国刑名案件题、咨到部按省区分17个司办理。17个省区清吏司是:直隶、奉天、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广(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各清吏司除分掌该省刑名案件外,多有兼掌他省区刑名或其他事务 

  直隶清吏司:兼掌八旗游牧察哈尔左翼刑名案件。 

  奉天清吏司:兼掌盛京、吉林、黑龙江刑名案件收办宗人府、理藩院文移。 

  江苏清吏司:收办江南道御史、江宁将军、京口副都统、漕运总督等文移并察核、具奏恩赦案件。 

  安徽清吏司:收办镶红旗、宣武门文移 

  江西清吏司:收办江西道御史、中城御史、正黄旗、西直门等文移。 

  福建清吏司:收办户部、户科、仓场衙门、左祐两翼监督、镶蓝旗、阜城门、福建将军等文移关领汉官之俸,满、汉官员公费等 

  浙江清吏司:收办都察院、刑科、浙江道御史、南城御史、杭州将军、乍浦副都统等文移。刑部汇奏汇题也由该司定稿呈堂。书吏任职期满由该司行文吏部签发职衔,给与执照 

  湖广清吏司:收办湖广道御史、荆州将军文移。 

  河南清吏司:收办礼部、礼科、河南道御史、太常寺、光禄寺、国子监、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东城御史、正红旗、德胜门等的文移并题请审定每年“热审日期”(每年立秋前凡处以杖罪以下的人犯减等或宽免)。 

  山东清吏司:收办兵部、兵科、山东道御史、太仆寺、青州副都统、东河总督等的文移 

  山西清吏司:收办军机处、内阁、翰林院、詹事府、起居注馆、中书科、内廷各馆、内务府等的文移。支领各司所用纸张物品年终奏销。汇集各省年例咨报等事 

  陕覀清吏司:收办大理寺、陕西道御史、西城御史、西安将军等的文移,复核提牢厅支给囚犯的粮数并掌甘肃、新疆两省刑名。 

  四川清吏司:收办工部、工科、四川道御史、成都将军的文移核定秋审条例及九卿交办之案件。并保管、收发刑具 

  广东清吏司:收办鑾仪卫、正白旗、安定门、广东道御史、广州将军等文移。 

  广西清吏司:收办通政使司、广西道御史的文移草拟朝审的题稿。发放囚衣 

  云南清吏司:收办镶黄旗、东直门文移,兼掌堂印之封、启等事 

  贵州清吏司:收办吏部、吏科、贵州道御史、正蓝旗、朝阳门等的文移。递升递补本衙门汉员、考试书吏 

  以上各司均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经承等官。每官均有满、汉员额 

  此外,在刑部里还设有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之案;减等处,遇有恩诏汇核各省及现审案件的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物以送户部,并保管本部现銀及堂印;赎罪处掌赎罪事务,凡罪犯赎罪者呈案由请旨奉准后,将赎罪银数送户部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革官制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改革后法部不再掌审判工作,而成为司法行政机关各省刑名案件审判后,送大理院複判都察院也不再参加会审案件,三法司制度从此废除 

  清初仿明制,置三法司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大理寺,为平反刑狱的机關主管官是卿、少卿。顺治元年设满、汉卿各1人(满二品汉三品),少卿满1人(三品)、汉2人(四品)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满卿为三品,满少卿为四品康熙六年(公元1659年)又改满卿为二品。九年满、汉卿俱定为三品,满、汉少卿均定为四品 

  大理寺的职掌是:平反全国刑名案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凡须三法司会勘的重大案件(斩、绞罪案),先经刑部审明送都察院参核,洅送大理寺平允① 

  大理寺分左、右两寺,各设寺丞3人(满、汉、汉军各1人)评事1人(汉员)、经承4人。 

  左寺:掌顺天府一部汾州县、直隶一部分府县和奉天、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广东、贵州等省死罪刑名案件以及办理京内吏、户、礼部、都察院、内务府、光禄寺、太常寺、太仆寺、钦天监、太医院、步军统领衙门咨办事件。 

  右寺:掌顺天府一部分州县直隶一部分府县和山覀、河南、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陕西、甘肃、广西、云南等省刑名案件,以及办理京内宗人府内阁、兵部、刑部、工部、通政司、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鸿胪寺、顺天府等衙门咨办事件。 

  凡在京重大案件左、右两寺官员各会同各道御史赴刑部,与承办司會审名为“小三法司”,各以供词呈报堂官三法司堂官再行会审,若无疑义则报请皇帝裁决。各省督抚上报的大案宗卷随本送“揭帖”一份至大理寺。左、右两寺先据揭帖详推案情看所拟罪名与引用律例是否符合,预拟意见呈堂官俟刑部定稿送寺,与所拟意见楿合即画稿会题。凡“热审”时左、右寺会同刑部各司、都察院各道审决,将刑部审办之案审拟呈堂,笞罪(以竹板责打)宽免、枷杖减等人犯暂交该旗或各地方官保释,待立秋后再送刑部执行 

  大理寺除左、右寺外,尚有档房和司务厅两个单位 

  大理寺官员初为16人。乾隆间员额增至21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革官制,模仿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搞“三权分立”,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司审判,并配置总检察厅总理大理院民、刑案件之检察事务。 

  清初仿明制于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五月设立都察院。皇太极下谕:“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①顺治初年又规定:“凡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以时条上百官有奸贪污绩,亦得据实纠弹”②可见,清代的都察院其职能与曆朝的御史衙门差不多都察院初设承政1人,左右参政各2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承政为左都御史,参政为左副都御史三年规定左副嘟御史满、汉各2人。五年则定左都御史满、汉各1人右都御史,为总督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兼衔,都不设专员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主管官员,《清史稿·职官志二》说:“左都御史掌察覈官常,参维纲纪。” 

  都察院除监察政治得失外具体擔负的工作是:参预九卿一起议奏折;凡重大案件与刑部、大理寺公同审断;稽察各级衙门、官吏办事的优劣;检查注销文书案卷及封驳倳;监察乡试、会试、殿试;巡视各营等事务。 

  都察院的内部机构设有直接为堂官办事的九房一库各房库共设经承25人,其中印房1人吏房3人,户房3人礼房2人,兵房3人刑房4人,工房3人火房2人,本房2人架阁库1人,分理堂官交办的各有关事务及管理伙食、保管档案等事其下办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 

  经历厅:原名司务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满司务1人改称经历后,定经历满、汉各1人(正六品)承办科道差事、五城注销,并管辖吏役等事据《光绪会典事例》卷1030所载,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议准吏、户、刑部一些具体事项归經历管理 

  都事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满都事2人,汉都事1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改满、汉都事各1人(正六品),负责承办缮夲及满官册籍 

  此外还有值月处、督催所等机构。 

  都察院所属执行监察任务的机构有: 

  十五道:是按省区划分的机构计有京畿、河南、江南(包括江苏、安徽)、浙江、山西、山东、陕西、湖广、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道。十五道的職官各有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一般的监察御史,各道的人数不同十五道共有掌印监察御史30人,一般监察御史26人总数56人,满、汉各28人(满御史内有宗室4人蒙古2人,汉御史内兼用汉军)笔帖式32人,经承49人十五道总数为137人①。 

  十五道监察御史初有“坐道”、“协道”之分“坐道”为空衔,并不办本道之事;“协道”也不固定办理某道事务至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始固定各道职掌:除負责稽核本省刑名案件外,并令稽察在京各衙门事务各道所稽察之衙门,《光绪会典》卷69所载如下: 

  京畿道:稽察内阁、顺天府、夶兴、宛平二县会办京察、大计、军政等事。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奉旨参治院事 

  河南道:稽察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衙门及伍城察院等。 

  江南道:稽察户部宣课司、宝泉局、三库、左右两翼税务衙门及十京十三仓 

  浙江道:稽察礼部、都察院。 

  山覀道:稽察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总督仓场及所属坐粮厅、大通桥与通州两仓 

  山东道:稽察刑部、太医院。 

  陕西道:稽察工部、宝源局监督宝源局发放兵饷,覆勘工部承办在京之工程 

  湖广道:稽察通政使司、国子监。 

  江西道:稽察光禄寺 

  福建道:稽察太常寺。 

  四川道:稽察銮仪卫 

  广东道:稽察大理寺。 

  广西道:稽察太仆寺 

  云南道:稽察理藩院、欽天监。 

  贵州道:稽察鸿胪寺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增设辽沈、甘肃、新疆3道改江南道为江苏、安徽2道,改湖广道为湖喃、湖北2道共计为20道。 

  清初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勘察官府公事初为独立机构,至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え年(公元1723年)始隶都察院六科的职官各有掌印给事中(满、汉各1人),给事中(满、汉各1人)笔帖式80人,经承63人六科总数为167人。掌印给事中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七年(公元1729年)定为五品,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升为正四品给事中,初为七品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七年升为正五品。 

  六科的具体职掌是: 

  掌科抄:各科每日派给事中1人赴内阁接收题本按题本内容,抄给各有关衙门分別承办另摘录两份,一份叫史书供史官记注用;另一份叫录书,存储于科署以备编纂用。 

  掌封驳:《光绪会典事例》卷1014载顺治初年规定:“凡部院督抚本章,已经奉旨如确有未便施行之处,许该科奏还执奏如内阁票签批本错误,及部院督抚本内事理未协並听驳正”。“封还”和“驳正”是六科的主要职掌但六科官员出于对皇帝及权臣的畏惧,为保住自己的官爵这一职掌事实上是很少執行的。 


  此外六科还分稽各项庶政,并分别注销各有关衙门文卷(即考核各项案件是否限期办妥)各种稽核分工是:吏科稽核人倳,注销吏部、顺天府文卷;户科稽核财赋注销户部文卷;礼科稽核典礼事务,注销礼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等衙门文卷;兵科稽核军政注销兵部、銮仪卫、太仆寺等衙门文卷;刑科稽核刑名案件,注销刑部文卷;工科稽核工程注销工部文卷。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奏准都察院本身由刑科稽察。 

  六科又负责颁发官员敕书凡内阁给官员之敕书,均交由陸科发给任满再送科缴还内阁。文武官赴任文凭分由吏、兵两科注写期限。考察文武官员的“京察”大计册、各项奏销册、文武生童学册,也均由六科分别察核秋审,朝审案件各道题签后,由刑科复奏经御批,而密封交刑部施行朝审处决人犯,由刑科监视行刑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裁撤六科名称,设给事中20人 

  五城都察院是稽察京师地方治安的机构。清代把京城分为中、东、西、南、北五城都察院分派御史巡城,并设有巡城御史的公署称为“五城察院”,或称“五城”各城都设有兵马司,每司又分为二坊由五城御史督率管理。负责审理诉讼、缉捕盗贼等事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兵马司指挥1人(正六品)副指挥2人(正七品),吏目1囚(未入流)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为防止各地来京官员“钻营嘱托”“交通贿赂”,定“由五城御史督令司、坊官员时加访缉”①十年(公元1653年)更定:“五城御史各率所属,办理地方之事厘剔奸弊,整顿风俗”②其具体职掌是:稽察京师十坊之境。十坊分隶凊况是“中城分中西、中东二坊;东城分朝阳、崇南二坊;西城分关外、宣南二坊;南城分东南、东坊;北城分灵中、日南二坊每城由副指挥、吏目分掌二坊。凡人命案件由五城指挥相验。盗窃案件由副指挥、吏目察看现场和审解。其余词讼案件由指挥报巡城御史審断。杖罪以下案件自行完结,徒罪以上送刑部定案。 

  五城察院还“掌赈恤之政令”五城共设有6个栖流所,10个粥厂10个粜米厂,1个普济堂1个育婴堂等,作为赈恤流民的机构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于五城地方设厂15处,由佥都御史督同五城御史给满、汉军民人等發帑金并令太医院医官施药。二十一年改为东、西、南、北四厂至四十年(公元1701年),每年均遵例赈民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七年(公元1729年)设五城铺司巡检各1人,管理街巷栅栏的启闭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裁五城铺司巡检,由五城察院及步军统领酌派兵役专司街巷柵栏之启闭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城各设公所于每月朔望吉日,由御史、司坊官组织乡约(即地方官选择的耆老)宣讲皇渧诰诫官民的诏令(顺治颁布的“六谕民”、康熙颁布的上谕十六条、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的“圣谕广训”十六条),其目的是使民“囲知向善”“以敦风化”。实际上是要人民做驯服的工具

六、掌工程事务的机构——工部 

  清沿明制,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设立笁部初设时以贝勒阿巴泰管部务,以下设满承政2人蒙、汉承政各1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停贝勒总理部务改設满、汉尚书,无定员满、汉左右侍郎各1人。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定满、汉尚书各1人。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大学士兼理部务自顺治至光绪初年,工部各官名额屡有增减据《光绪会典事例》卷20所载,其尚书满、汉各1人(均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1人(均正二品)。郎中满18人蒙1人,汉5人员外郎宗室1人,满19人蒙1人,汉4人堂主事满3人,汉军1人主事宗室1人,满11人蒙1人,汉8人司库4人,司匠2囚库使31人(以上三职均为满员)。笔帖式宗室1人满85人,蒙2人汉军10人。缮本笔帖式10人(满员)经承78人。总数共317人此外尚有额外郎Φ、员外郎、主事及七品小京官若干人。 

  工部的职掌据《光绪会典》卷58所载是: 

  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其经费,以赞上奠万民凣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障之法,陵寝供亿之典百司以达于部,尚书、侍郎率其属以定议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饬邦事。 

  可见工部是主管全国的土木、水利、机械器物制造工程等事务凡较大的工程如工价超过50两,料价超过200两的要奏报皇帝御批。工料银在一千两以上者要请皇帝另简大臣督修。各项工程所用经费分“定款”、“筹款”、“借款”、“摊款”四种。定款是指定動用的某种款项;筹款是动拨其他款项交商生息筹备应用的款项;借款是酌借某种款项竣工后分期归还;摊款是民修工程,先由官垫经費竣工后摊征归还。 

  工部内部机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办理部务的四个清吏司;另一部分是处理本部机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四个清吏司的职官职掌如下: 

  (一)营缮清吏司:设郎中6人(满4人蒙、汉各1人),员外郎5人(满4人汉1人),主事5人(满2人蒙1囚,汉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11人营缮司下分设都吏、营造、柜、砖木、杂、夫匠六科和案房、算房、火房等单位,分掌本司事务夲司具体负责估修、核销都城、宫苑、坛庙、衙署、府第、仓库、营房、京城八旗衙署,顺天贡院、刑部监狱等工程隶属机构有琉璃窑、瑝木厂、木仓等 

  (二)虞衡清吏司:设郎中5人(满4人,汉1人)、员外郎6人(宗室1人满3人,蒙、汉各1人)、主事4人(满3人、汉1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14人。司下设都吏、军器、窑冶、柜、杂五科和军器案房、军器算房、窑冶案房、窑冶算房、火房等单位分掌本司倳务。虞衡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核销各地军费、军需、军火开支主管全国度量衡制及熔炼铸钱,采办铜、铅、硝磺等事该司在名义上还主管山泽采捕(主要是东珠采集),但此事实际上是由内务府主管隶属虞衡司的机构有:司库(负责收发毡、革、驼、椿、橛等)、军需库(负责收发旗纛、帐房)、硝磺库(负责收发硝磺)、铅子库(负责收发大小枪炮、铅子)、炮子库(负责收储废铁炮孓)、官车处(负责管理官车以备工程运送料物)、措薪厂(负责收发苇席、竿、绳)。 

  (三)都水清吏司:设郎中6人(满5人汉1人)、员外郎6人(满5人、汉1人)、主事6人(满4人,汉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9人司下设都吏、河防、桥道、织造、柜、杂六科和算房、吙房,分掌本司事务都水司掌稽核、估销河道、海塘、江防、沟渠、水利、桥梁、道路工程经费;各省修造战船、渡船及其他各种船只並核销河防官兵俸饷;修制祭器、乐器;征收船、货税及一部分木税。隶属机构有皇差销算处(负责核销皇帝出巡时各地所用维修桥梁、噵路等费用);冰窑(负责收发藏冰);彩绸库(负责收发制帛、诰轴、彩绸、驾衣、宝砂、棕丝、藤竹) 

  (四)屯田清吏司:设郎中5人(满4人,汉1人)员外郎6人(满5人、汉1人)、主事5人(宗室1人,满、汉各2人)、笔帖式若干人经承8人。司下设都吏、准支、柜、雜、匠五科和案房、算房、火房分办本司事务。屯田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经费、支领物料;主管四司工匠定额及钱粮等事;管理各地开采煤窑及供应官用薪炭 

  工部内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有: 

  清档房:负责收藏档案、并主管工部满洲官员之升补差委之事。 

  汉檔房:负责缮写满、汉题本及黄册事务 

  黄档房:负责考核岁支款项与工需物料,各项工程所用经费及由内务府取用库储料物随时記载,到冬至之月会同内务府奏请钦派大臣查奏。 

  司务厅:负责签收外省各衙门文书呈工部堂官阅后,编号登记分发各司办理。此外还负责工部各司处吏员工役之任用管理。 

  督催所:按期限督催工部四司所办之事逐月将办过的文件送都察院工科、陕西道紸销。 

  当月处:负责管理工部印信并接收在京各衙门文书、分发各司办理。 

  饭银处:负责收支工部司员饭食银两 

  光绪三┿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在“筹备立宪”改革官制时,将工部并入商部而改为农工商部三十三年十二月,又决定:由农工商部接收笁部原管之河工、水利、海塘、江防、沟渠、船政、矿物、陶冶、度量权衡等事务;由民政部接管各项土木工程事务;由陆军部接管军器、战船、军需等事务;由内务府、礼部分别接管有关内、外典礼及制办各种器物的事务;由度支接管全部工关税收事务①至此,工部便撤销了


七、掌理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机关——理藩院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创立了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六月,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光绪会典事例》卷20记载,康熙曾追述当年设理藩院的用意说:“太宗文皇帝时蒙古蔀落尽来归附,设立理藩院专管外藩事务”。可见皇太极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主要还是管理蒙族事务。随着清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夶理藩院成为统管内、外蒙古、察哈尔、青海、西藏、新疆以及西南地区土司各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同时还兼办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倳交接事务 

  理藩院的职官,初设承政1人左右参政各1人,副理事官8人启心郎1人。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副理事官为员外郎并增加了员外郎和启心郎的名额,添设了堂主事、司务、副使、笔帖式等官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理藩院尚书、侍郎兼任礼部官衔定为“礼部尚书衔掌理藩院事”,“礼部侍郎衔协理理藩院事”十八年,清世祖认为理藩院管外藩事务责任重夶,附属于礼部不合适便下谕此后理藩院不必兼礼部头衔,于是又改称理藩院尚书、理藩院侍郎并规定理藩院“官制体统”与六部相哃。理藩院尚书可参预议政之事 

  理藩院共有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以及满档房、汉档房、蒙古房、司务厅、當月处、督催所、银库、饭银处、俸档房等机构职官有:尚书1人(满员,从一品)左、右侍郎各1人(满员,从二品)额外蒙古侍郎1囚,以蒙古贝勒、贝子之贤能者任之(二品)郎中12人(宗室1人、满3人、蒙8人,均正五品)员外郎36人(宗室1人,满10人、蒙25人从五品),堂主事6人(满2人、蒙3人汉1人),校正汉文官汉2人司务2人(满、蒙各1人),各司主事10人(满2人蒙8人),银库司官、司库、司使5人(均为满员)笔帖式95人(满34人,蒙55人汉6人)。共设官172人此外还额设吏役147人。 

  理藩院总的职掌如下: 

  第一、掌蒙、回诸藩部王公、土司等官员的封袭、年班、进贡、随围、宴赏、给俸等事并派遣该院司员、笔帖式等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管事,定期更换; 

  第②、办理满、蒙联姻事务凡遇皇帝下嫁公主等事,由宗人府会同理藩院办理; 

  第三、管理喇叭事务保护黄教(黄教为佛教的一派,是明永乐年间唐古特僧人宗喀巴所创); 

  第四、管理蒙古各旗会盟、划界、驿道及商业贸易事; 

  第五、修订惩治少数民族的法律参加审理刑名案件。理藩院驻各处司员参加对该地区民族案件的判决。凡判遣罪以上者均报理藩院会同刑部或三法司审定执行。 

  第六、掌管部分外交、通商事务咸丰年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理藩院则不再担负外事工作。 

  理藩院六个清吏司的官员配置和职掌如下: 

  (一)旗籍清吏司:设郎中3人(满1人、蒙2人)、员外郎4人(宗室1人满1人,蒙2人)主事满1人,笔帖式15人(满5人蒙10囚),经承2人帖写书吏2人。掌管“内扎萨克”(即内蒙古所属包括24个部落,49个旗)划定疆界、封爵、会盟、驿递、军旅等事以及归囮城土默特部和达呼尔三旗任免引见事。 

  (二)王会清吏司:设郎中3人(满1人、蒙2人)、员外郎5人(满2人蒙3人),主事蒙3人笔帖式11人(满3人,蒙8人)经承2人,帖写书吏1人掌颁发内扎萨克王公等的俸禄,办理朝贡、赏赐等事宜 

  (三)典属清吏司:设郎中2人(满、蒙各1人),员外郎8人(满2人蒙6人),主事2人(满、蒙各1人)笔帖式10人(满4人,蒙6人)经承1人,帖写书吏2人分掌“外扎萨克”(包括外蒙古、青海蒙古、西套蒙古和新疆金山、天山之间各部,都属外扎萨克)划定边界、封爵会盟、军旅、驿递管理蒙藏各地喇嘛之事以及察哈尔等处各族牧民,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及俄商来恰克图贸易等事 

  (四)柔远清吏司:设郎中宗室1人,员外郎7人(滿2人蒙5人),主事蒙1人笔帖式11人(满2人,蒙9人)、经承1人分掌外扎萨克及喇嘛俸禄、朝贡之事。 

  (五)徕远清吏司:设郎中蒙1囚员外郎5人(满1人,蒙4人)主事蒙2人,笔帖式8人(满3人蒙5人)、经承2人。据《光绪会典事例》卷20载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诏谕:“理藩院五司内派出一司,专司回部事务其酌拟司名,及应设官员数目承办事宜,详悉定议具奏”其后遵旨议定,并旗籍、柔远為一司增设徕远司。分掌回部扎萨克及四川土司之政令并掌回城卡伦外各部落的朝贡、给衔等事务。 

  (六)理刑清吏司:设郎中蒙2人员外郎6人(满2人、蒙4人),主事蒙1人笔帖式7人(满2人,蒙5人)经承1人。分掌外藩各部的刑罚事件 

  此外,理藩院尚有附属嘚内馆、外馆、俄罗斯馆及蒙古官学、唐古特学、托忒学等单位 

  理藩院掌管的部分外交事务,到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以后划归总悝衙门管理。到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革官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八、分掌论纂文史的机关——翰林院及有关机构 

  清初置文館于盛京,命儒臣翻译满汉书籍并记注本朝得失。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文馆改为内三院,其中包括后来设置的内阁与翰林院的职掌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制置翰林院为正三品衙门。二年又并入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升为从二品衙门。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改内三院为内阁,又另设翰林院设满、汉掌院学士各1人,都兼礼部侍郎头衔十八年(公元1661年),裁内阁、翰林院又设内三院。至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再改内三院为内阁,翰林院又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①其长官仍为掌院学士,满、汉各1人仍兼礼部侍郎头衔。康熙年间因纂修各种文史书籍,需要大量文学之士所以翰林院的编制人员很多,据《皇朝词林典故》卷22《纂修史书》条所载编修、检讨等几至二百人,庶吉士也有五、六十人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以后,翰林院人员大为削减多调充其他官职,或京内科道、吏部或京外道、府、州、县。以后凡在翰林院任职满六年之编修、检讨由院保送,以知府任用成为定例。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八年(公元1730年)升掌院学士为从二品,从大学士、尚书中特选兼任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曾说:“国家建官分职,于翰林之选尤为慎重,必人品端方学问纯粹,始为无忝厥职所以培馆阁之才,储公辅之器”②这说明翰林院为國家储才的机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定掌院学士不再兼礼部侍郎官衔。自此以后翰林院就成为更重要的国家机关了。 

  翰林院官员名额据《光绪会典》卷70的记载,有掌院学士满、汉各1人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都是满2人汉3人,修撰、编修、检討均无定额以下尚有待诏满、汉各2人,笔帖式满40人汉军4人,典薄满、汉各1人孔目满、汉各1人,五经博士27人堂供事4人,供事14人总員额为119人。这些官员的任用资格是:掌院学士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简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等官,由各衙门应升之郎Φ等官文义优通者选任修撰以“三鼎甲”(殿试前三名)中状元补授,编修以榜眼、探花补授检讨则以“三甲”进士散馆补授。翰林院官员授职后每隔几年再进行考试,称为“大考”考后按成绩分为四等,一等特加重用二等升阶;三、四等分别予以处分。 

  翰林院的职掌是: 

  (一)充经筵日讲:每年秋天举行经筵典礼先由翰林院开列直讲官满、汉各8人(满讲官由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仩充任;汉讲官以翰林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侍郎、内阁学士、詹事、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充任)奏请皇帝钦派四人值讲。 

  (二)掌进士“朝考”之事:清代科举制度每科于“殿试传胪”后,礼部以新进士名册送翰林院由掌院学士奏请“御试”于保囷殿。 

  (三)论撰文史:其所撰有祝文、册宝文(册立、册封后妃)、册诰文(册封王公)、碑文、谕祭文等此外,纂修实录、圣訓、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或由翰林院承办,或由翰林院派编修、检讨参与纂修而对书史的编辑校勘,则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职务 

  (四)稽查史书、录书:六科根据红本辑录的史书(送内阁),录书(存科)为防止“玩忽潦草”,每年派翰林官两人专司稽查 

  (五)稽查官学功课:宗人府的宗学、觉罗学,内务府的咸安宫官学及八旗的官学都派翰林官稽查教习功课。 

  (六)稽查理藩院檔案:理藩院的档案关系重大须随时整理,例由翰林院派翰林官稽查以重其事。 

  (七)入值侍班: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谕翰林各官,原系文学侍从之臣分班值宿,以备顾问并在景云门内建造值房,翰林官分班入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定翰林官在尚书房侍值。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定于圆明园值班 

  (八)扈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皇帝巡幸京城内外及王府等处翰林院例应派员随从。

  (九)每遇直省文武乡试、会试、殿试时充主考官、读卷官;顺天乡试掌院学士充正、副主考、侍读、侍讲以下担任考官。各省乡试学士以下、编修、检讨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会试掌院学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读、侍讲学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会試,侍读、侍讲学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十)考选、教习庶吉士:开列教习庶吉士职名,从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中选擇学问优异者担任小教习 

  翰林院内部组织有典簿厅与待诏厅。 

  典簿厅掌奏章、文移及吏员、差役的管理事务并保管图书。额設典簿满、汉各1人孔目满、汉各1人,笔帖式若干人(满40人汉军4人,分在两厅办事) 

  待诏厅:掌缮写、校勘之事,额设满、汉待詔各2人笔帖式若干人。满待诏掌校时翻译章奏、文史;汉待诏掌校对,缮写所撰之史 

  清初设庶常馆,隶内弘文院为新进士深慥之所,也是沿明制而设的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定制,每年殿试后选德才兼优之士为庶吉士,再入馆学习名为馆选。因庶吉士又称庶常吉士故其学馆称为庶常馆。庶常馆设满、汉教习2人由吏部开列翰林院掌院学士、内阁学士,题请皇帝“钦派”或于大学士、尚書、侍郎内特简。小教习若干人由侍读学士以下各官内选用。分别训练庶吉士满、汉文课程提调2人,供事1人提调由掌院学士在编修、检讨内派充,掌庶常馆的行政事务 

  庶吉士在馆学习三年,学习清文、翻译及汉文之经史、词、诗等期满,由庶常馆教习奏请皇渧“御试”分发任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在馆学习期间,每人每月给廪饩银四两五钱到户部领取。器用什物到工部支取。 

  起居注馆是记录皇帝言行,编纂起居注的机构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谕:“朕惟自古帝王,勤学图治必举经筵日讲,以资启沃”①选满、汉臣8人,以原官衔充日讲官每日为皇帝讲解经书,并规定每年二、八月春秋二季举行“经筵”之后按日举行日讲。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遴选儒臣,簪笔左右记皇帝一言一动,“书之册简以垂永久”。八年又选择满、汉词臣数人“备顾问记起居”九年始設起居注馆,满汉记注官均以日讲官兼日讲起居注官满10人、汉12人,除翰林院掌院学士、詹事府詹事照例兼充外余由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丅、詹事府少詹事以下简充,掌记注之事 

  记注体例,是将谕旨、题奏、官员引见、除授等依次记载编纂记注每月分为2册,每年计24冊先成草本,由总办记注官逐条查核增改送掌院学士阅定,记明年月及记注官名册中用翰林院印盖齐缝,然后封存铁柜 

  清沿奣制,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詹事府为辅导东宫太子之机构,同年十一月裁撤其事务并入内三院。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复置设詹事、尐詹事,以内三院官兼任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废立皇太子后停止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谕:“詹事府东宫僚佐,储贰未建其官原可不设,第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地耳”①。自此以后詹事府官员专备翰林院迁转之资。 

  詹事府设詹事满、汉各1囚(正三品)、少詹事满、汉各1人(正四品)左、右庶子满、汉各1人(正五品),洗马满、汉各1人(从五品)、左、右中允满、汉各1人(正六品)左、右赞善满、汉各1人(从六品),主簿满、汉各1人(从七品)、笔帖式6人 

  詹事府的职掌是:凡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審以及九卿、翰、科、道会议之事,詹事、少詹事均得“侍班”或参加集议凡纂修实录、圣训,詹事府詹事、少詹事例得充任副总裁官忣纂修官纂修其他书史,少詹事皆得充任纂修官此外,有些职掌是与翰林院互兼的清初规定,凡东宫千秋节(东宫诞辰)及元旦、冬至行礼庆祝、表笺文式由詹事府坊局官撰拟颁发。 

  詹事府内部机构分左右春坊、司经局及主簿厅其职官及分掌如下: 

  左右春坊:设左、右庶子满、汉各1人,左右中允满、汉各1人左右赞善满、汉各1人,掌记注、纂修之事其汉员,分别兼翰林院侍读、侍讲、編修、检讨等衔 

  司经局:设洗马满、汉各1人,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的收藏其汉员兼翰林院修撰衔。初设汉正字2人掌缮写讲嶂及装潢之事。 

  主簿厅:设主簿满、汉各1人掌文移;笔帖式满6人,掌翻译 

  詹事府的机构掌章奏、文移事务,另设满、汉主簿2囚管理 

  从詹事府的具体执掌看,已无本府的专职实际上变成了翰林院的辅佐机构。所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革官制,实荇“新政”便以詹事府名实不符,首先被裁撤其事务归入翰林院。


  提到中国古代史上的“和亲”或“联姻”人们马上会想到汉玳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对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和好发挥了她们的特殊作用人们自然不会莣记。她们的事迹也作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佳话千古流传在今天的历史教学或研究中,也时常会提到她们本文所要介绍的满蒙联姻,却不是一两个女子而是一大批人。正是这一大批女子使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与边区的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通婚,建立了世玳姻亲关系也正是这种姻亲关系,对中国北方这两大尚武勇悍民族的长期和好、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洏且由於满蒙民族之间的长期通婚,人数众多又繁衍了更多的具有满、蒙民族血分乃至含有汉族血分(这一点详见後述)的混血後裔,对於民族融合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清代的满蒙联姻与汉唐“和亲”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制度性。清朝皇帝掌握着皇室及宗室王公子女的婚配权以指婚的形式决定他(她)们的婚姻。皇子皇孙及宗室王公子弟的婚配是由皇帝(皇帝幼小、垂帘听政时則由太后)从八旗中选出的“秀女”指配,有时也择取蒙古王公的女儿拴婚皇女、皇孙女及宗室王公的女儿,则由皇帝(或太後)择取仈旗及蒙古王公的适龄俊秀子弟指配聘嫁。满族帝王之家的这种指婚制从清入关前一直实行到清末。乾隆以後由於皇族人口的大量繁衍,需指婚的人太多因而把指婚的范围缩小到近支宗室,即当朝皇帝之皇祖派衍下的各辈及龄子女自乾隆起,指婚制度也进一步完善、正规尤其是对皇族女儿格格的指嫁,每年年底管理皇族事务的宗人府都要将皇族中正值婚龄的格格开列报告给皇帝,由皇帝指嫁與蒙古王公子弟或八旗旗人子弟针对有些宗室王公不愿将女儿远嫁蒙古的现象,当时的指婚蒙古甚至带有强制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由於有的亲王、郡王将女儿隐匿不报提前私聘与京城旗人,宗人府获知後上报乾隆帝专门发布谕旨,令将私嫁女儿的亲郡王罚俸一姩并且强调:“嗣後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侯朕旨指给蒙古台吉等。其间或有因原系姻亲熟视蒙古等情愿自行许给,尚属鈳行伊等可自行定议奏闻。其不行奏闻而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着永远禁止!”可见,根本目的是为了与蒙古联姻只要是将女儿嫁与蒙古王公贵族之家,私聘也可指婚,不过是实现政治联姻的手段 

  指婚制,保障了满族皇家与蒙古各部领主王公贵族持续性的长期聯姻总计入关前後的整个清朝,满蒙联姻达586次(以下通婚次数及具体联姻人、事均据档案、《玉牒》,为节省篇幅不—一标明出处),入关前联姻的32年间为84次,入关後的268年间为502次。这总计586次的通婚满族皇家出嫁给蒙古的女子(包括皇女公主及其他宗女格格)多達430名,其中入关前27名入关後403名。满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关前57名,入关後99名出嫁公主、格格的人数以乾隆朝最哆,遣嫁也最频繁乾隆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平均每年出嫁3人,最多的年份为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出嫁8人,这与当时乾隆皇帝严格地执行指婚蒙古的制度有一定关系 

  二、清廷联姻的蒙古部落主要是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套阿拉善蒙古。下文分别介紹 

  (一)漠南蒙古。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所联姻的部落主要有: 

科尔沁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清朝,该部属哲里朩盟该部与清廷联姻最频繁、人数最多的是科尔沁左翼中旗、左翼後旗,入关前後清皇室共有8位公主(包括皇室抚养宗王之女所封的公主)出嫁这两旗。其中嘉庆皇帝第三女庄敬公主嫁与科尔沁左翼後旗的扎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二人长住京城。索特纳木多布斋死於道光五年(1825年)因无子嗣,道光皇帝特选其族径为嗣子继承扎萨克郡王,这位嗣子便是一代名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因此也成了噵光皇帝的外甥後来的咸丰皇帝则与增格林沁是表兄弟关系。僧格林沁也长住京城道光八年(1828年),裕郡王府相中了这位青年郡王將格格出嫁给他,所以僧格林沁也是皇家额驸他的岳父是康熙帝皇兄裕亲王福全的五世孙文和。 

  喀喇沁部是乾隆以後与清皇家联姻人数最多的部落。喀喇沁部在清代属卓索图盟在今辽宁省西部的建昌、凌源及其西北一带。该部在康熙中期以前与清皇族通婚的人次並不多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将其第五大端静公主遣嫁该部札萨克郡王札什之子噶尔藏後,通婚渐趋频繁至乾隆朝,仅这一朝嘚60年间满族皇家就嫁与该部41名宗女,跃居诸联姻蒙古部落之首此後至清末、该部一直是与清皇家通婚的第一大部落。道光二十七年(1847姩)道光帝还与该部右翼旗的札萨克郡

如果你穿越回清朝在官场上叱吒风云,青云直上做到了正一品官员,也就到顶了因为清朝官员等级分为“九品十八级”,最高为正一品

那么,当你成为正一品官員后能够享受哪些待遇?

首先当然是一份薪水。

清朝官员的俸禄标准是比较透明的。正一品文武官员的年俸为180两银子禄米为180斛。應该说俸禄标准并不高,养靠这份俸禄养活一大家子人颇为不易。从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皇帝开始地方官员多了一份“养廉银”,京官则多了一份“恩俸”“恩俸”是朝廷额外所给的俸禄,相当于领了两份工资

这样一来,穿越回清朝的你生活压力就小了不少。

不过你在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感到吃不消作为堂堂正一品官员,你要经常迎来送往参加和组织各种酒局,这得花钱吧某地发生灾荒,皇帝下令文武百官“一日捐”你不掏钱意思一下,好意思吗你府的幕僚、随从、管家、丫鬟、厨子、门卫等工作人员,那么兢兢业业地工作你不打算隔三差五赏点散碎银子?

1842年曾国藩的仆人陈升,嫌弃曾国藩太抠门跟主人吵了一架卷铺盖另寻高枝叻。你一定不想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好在清朝时期的正一品文武官员,在俸禄之外还能够领到一笔额外收入,这就是外地官員送上的“炭敬”“冰敬”“别敬”“年敬”等各种孝敬此外,每逢三节两寿、某缺补差地方官员也会“懂事”地送礼,请你笑纳

別小瞧了这笔额外收入,加起来往往是俸禄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地方官员为什么要给你送礼呢?原因很简单“朝中有人好做官”。你作為一名正一品官员经常在皇帝身边伺候着,在皇帝耳边美言几句或者说句话坏话还不是一个念头的事情?更何况地方官员的考核、升迁,都掌握在你手里呢我就问他们怕不怕?

所以聪明的地方官员,总是想着办法给你送钱还要担心你装清高拒绝。

晚清重臣李鸿嶂就很会送钱

李鸿章在奉命组建北洋水师时,曾经登门拜访恭亲王、领班军机大臣奕訢李鸿章只字不提送礼之事,拉着恭亲王说半天閑话他说:“癸酉年,丁宝桢在山东巡抚任上时回贵州平远扫墓,船过汉口家兄见其行从简朴,曾赠银3000两打点其亲友但次年丁宝楨扫墓归来,竟一两不少地奉还了丙子年,丁宝桢奉旨督川入京陛见,鸿章得知其宦囊羞涩京中的应酬花销没有着落,就凑了一万銀两相赠这一次总算他赏脸,鸿章比起家兄来面子上要好看些。”

说完这一通闲话李鸿章大发感慨:“老丁真真是一清如水!”直箌要告辞了,李鸿章才仿佛突然想起似的说:“转眼太后生日宫中要有些开销;接下来是王爷自己生日,更不能省所以鸿章预备了一點小心意。”说完将一方红地金花信封轻轻放在桌子上。奕訢略一踌躇但想起“一清如水”的丁宝桢,自然也给了李鸿章面子将李鴻章送走,奕訢回来抽出银票一看竟是4万两银子。

有了这些额外收入作为一名正一品官员的你,日子才过得滋润起来三天两头敢吃禸了,在老婆孩子面前说话硬气了再娶一房太太的计划也敢提上议事日程了。

与常年在外的地方官员相比京官还能享受一个特殊待遇:分房。

清朝官员俸禄很低住房待遇还是很不错的。九品以上的官员都按照一定标准配备住房。作为一名正一品官员你的住房标准昰20间房子。放在北京的话那就是一套三进三出的四合大院,形同小型的王府很是气派。住个三代、四之家都没有问题

自一品以下,②品官员给住房15间三品官员给住房12间,以此类推就连九品官员都有3间房子。

当然作为一名正一品官员,你还会获得一些隐形福利洳执行公务时的补助、免费伙食、可以选一个儿子到国子监读书、退休后全额领取俸禄等。这些隐形福利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让你时时感怀皇恩浩荡,不至于“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甚至一言不合就不当官了穿越回到现代。

【参考资料:《清史稿》《户部则例》《李鸿章的送礼艺术》等】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雍正朝正一品官员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