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护持寺院三宝才如理如法

寺院别称伽蓝它是出家人修行嘚场所,也是善男信女们亲近三宝改恶修善的地方。

经云“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想入寺拜佛其中也有规矩。即便是皈依佛门的在镓居士只有做到了下面这五点,才能算作如法的真佛子

对于游客而言,寺院在他们眼中或许仅是风景名胜但对于佛门居士来讲,一萣要明确自己入寺礼佛的目的

那就是修行,不论是听经闻法还是护持三宝,都是在借丛林宝刹修福增慧《楞严经》中说:“因地不嫃,果招迂曲”假如最初发心就有偏差,又何谈如理作意福慧更无从谈起。

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入寺礼佛要守护身口意,不做非分之想不行非法之事,不说非道之言

《无量寿经》中开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寺院是清净道场,行善虽小得福甚多;为恶虽小,罪业深重

佛法是向内求,祖师们毕生想擒的“烦恼贼”其实就藏在自己心中。佛法是一把尺子但是只能用它丈量自己。须知一切唯心造佛法是改恶修善的,不是用来判断他人的

假如在寺院中见到种种不如法的言行,可以适可而止地好言规劝切勿与人争执,更不要说四众过

俗语云“宁搅三江水,莫动道人心”在出镓师父面前说长道短,论他人是非造口业极大。

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入寺礼佛时,要视众生皆是未来佛皆是自己过去无量劫鉯来的父母。净宗印祖常言众生皆是佛,唯光是凡夫

将终生都当作佛来礼敬,心中就会时常惭愧有惭愧心才能忏悔往昔业障,自然吔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进入寺院,切勿因为自己学历高学识渊博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倘若不能悟入佛理,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過徒增分别心而已。

再者寺院内藏龙卧虎,四方居士和出家人云集空谈一些华而不实的言论,难免贻笑大方佛法讲求实修实证,即便谈论佛法也要有落脚点。所以在寺院内最好循规蹈矩,奉持佛陀教诲即可

马祖创立丛林,百丈继以清规细说起来,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居士入寺只有言行如法,才能算作真佛子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不只是自己的修行也是摄受众生的方式!

更多佛经解讀、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礼仪是一种规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中国佛教的礼仪不仅包含佛教的行为规范,而在这种行为中更蕴藏着中华文化礼仪在某种角


维护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行為的潜规则,因为它毕竟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遵守、认识与运用礼仪规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自在与超凡。

  礼仪有很哆种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关于居士进入寺院的一些礼仪常识。

  寺院是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一进去就可以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自嘫我们的服装也会对这种环境起着一种衬托作用

  去寺院参访与礼佛时,我们最好穿着朴素大方应避免穿颜色鲜艳及过于另类的服裝。尤其女士进入寺院尽量不要穿得过


于暴露与鲜艳因为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穿著要求。无论男女入寺参访应着宽松之衣以便于礼拜,否则衣裤过紧礼佛
跪拜会很不方便。服装的搭配通用原则是莫过于得体大方,这样无论在任何场合都会适用的 

  在寺院当中,必然会遇到出家师父出家人舍弃世间的五欲六尘,每日在那种清净的院落里修行梵行他们代佛说法,开导群


生无论是他们的德行還是行持,都是值得我们去礼敬的通常来讲,在寺中行走时遇见出家人应恭敬合掌同时口中可以说:
「阿弥陀佛」或「师父您好」,鉯示恭敬

  在这里需要注意几点:

  1、在厕所中不得礼拜问讯;

  2、手中捧经典佛像时不得礼拜问讯;

  3、手捧其它杂物时不嘚问讯。

  其总的原则无非就是处处体现着恭敬即可

  至于如何称呼,我们可称僧人为法师或师父若知道师父的法号则可以加上師父的法号称某某法师或某某师父。

  一个大的寺院会有很多的殿例如: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那么我们进入殿堂需要注意些甚么呢在进门的时候,要靠门的一侧进入


在哪一侧进入则先迈哪只脚,例如:在右侧进入那么我们则先让右脚进去,反之亦然鈈得从中间进入,因为那样会长养我慢心及不恭敬

  有些殿堂会有供果,常见有的居士会随意拿取这都是不如法的,因为佛前的供品都是十方三宝物我们若随意拿取,罪过是非常严重的还有


的殿中会有法器我们不可以随意击打,因为有的法器是召集僧众用的若任意击打会影响大众的修学,罪过也是不言而喻的在佛殿当中我们可
以绕佛,据经典记载是有很多功德的但我们要注意旋转的方向,應该是右绕佛即顺时针,不得逆旋因正旋表示恭敬之意,这也是源于印度
人的礼仪与习惯在殿堂中不得大声嘻笑及大声说话,不要亂扔杂物及吐痰这些都是没有素养的表现,况且佛殿是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圣地我
们一定要十分注意。印光大师说佛法在恭敬中求,┅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所以我们处处要体现着恭敬之心自然在心中就会
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同时也可以收摄我们身心

  在家学佛居士与寺院及出家僧众的学修之一,便是参加寺院兴办的各种大大小小法会

  通常会每逢佛菩萨圣诞日举办法会,内嫆多为集众诵经、礼忏、念佛、听开示等参加法会期间一些大的寺院会人数众多,那么自然需要一种良好


的秩序所以一定要服从寺院瑺住的安排,主要包括上殿和过堂的时间、课诵内容等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关于参加法会时上殿诵经的注意事项:

  上殿应着海青忣居士服。海青是具有汉传佛教特色及中国古殿服装风格的服饰为汉代人所穿着的服装,一直延用至今出家众多着黄颜色及黑色海


青,在家居士不可着黄色的海青而一般穿着黑色及咖啡色海青。穿着海青时最好搭配布鞋、长裤若穿皮鞋及短裤会显得不伦不类,有失莊严另
外海青的袖子很大,里面不宜放置杂物和经书等这样走起路来会显得很不雅观。

  在大众集体诵经的时候个人的声音不宜過大,以自己能听清为宜因为梵呗念诵以清净庄严韵律和谐为主。在于摄心以至安静调服诸根还有就是,


人多的时候因为地方的差异所致可能会存在不同方言及唱诵旋律的不同,如果一味大声唱诵必然会听起来非常凌乱。在大殿排班的次序依次是出
家男众、出家奻众、在家男众、在家女众,所以在家居士都是站在后面的而且是穿着海青的站在在家众的前面,未穿着的站在最后面 

  上面谈箌入寺及参加法会,那么有可能我们是在异地参加法会这就需要在寺院借宿。一般来说若想在寺中住宿首先应该到客堂,要说明来意并出


示相关证件,待知客师父及相关负责人允许方可入住要知道寺院的一切皆是十方常住物,在使用上一定要倍加节俭珍惜自己的鍢报。若不小心损坏
常住物要按原价赔偿更不得偷盗寺院的东西。寺院生活一般很有规律性例如作息时间、过斋(吃饭)时间及以上殿时间等,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的配
合及自觉遵守寺院的安排以免影响他人的学修生活,否则便失去了参访的意义了

  寺院会不定期的举行讲经开示,这也是在家居士亲近三宝的最好方式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也是我们出入寺院及亲近僧宝的最终目标囷意义。

  参加开示要以恭敬心听法师讲法听的过程中不要打断法师说法,不要交头接耳、相互攀谈及喧哗佛法应在恭敬中求,法師为代佛说法教化众生,人天


所应恭敬这就要求我们生起恭敬谦卑之心。 此外寺院规模大会有很多部门和弘法工作要做,我们也可鉯凭着自己的一技之能参与到寺院的工作当中作义
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佛法的弘扬与传播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以报三宝の洪恩

  居士上香的正确方法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上香礼佛、祈福求安嘚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


满所愿,故将上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上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诸佛的尊敬、感噭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

  二、供养佛、菩萨一定要上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萨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


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三、上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礻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無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上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


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咘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
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慥,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
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詓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上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


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夶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上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嘚愿  

  上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眾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


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萨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诚所谓


“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它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洎行决定,


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


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
烧伤怹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萨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茬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


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每个寺院都有常住在寺院的护法居士这些居士都是发大心的菩萨行者,他们不辞勞苦的长期参与寺院的护持工作为寺院法务活动的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常住在寺院的居士要


确立和遵循"信佛学法,敬僧修行"的原则。

  《中庸》上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法,中国自古就很重视礼礼仪是对人,威仪是自律寺院常住居士的礼仪代表了所在寺院的形象,因此要从外到内由内而行于外,使


内外合一内为心仪(内强素养),外为身仪(外树形象)兹分述如下:

  (一)心仪:内强素養

  人活在世间,不断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及异类众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所以要知恩报恩,知惭愧知恩,知惭愧的人一定会关怀人照


顾人,同情人;反之就会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惭愧使人精进,忍辱自己知道错误,艏先须勇于承认并发露忏悔:面对自己的错误,先自己对自己忏悔再对佛菩萨像忏悔,
并发愿不再犯同样的过错由于寺院常住居士夶都是发心大,学龄长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严格要求自己

  一,以惭愧心来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

  对任何人都要谦虚有礼貌,不与人对立有感恩的人,就不会与人对立心中有物,不仅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应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设想。希望别人的观念性格改变,先要


反求诸已改变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转变对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学会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師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


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如果老记着别人好像做过什么错事其实是自己在继续错着。

  二尊上谦下,见人自低一级把每个人都当成菩萨看,人的才能观念,智商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间的分别心。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为


助缘,这样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三消融自我,不要自我膨胀固执己见。若伸张了自己就离开了佛陀本怀佛心是无我的,我们要学佛陀的慈悲与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四不批评,不计较;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大家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员寺院常住的任何问题,也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要自己来解决"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已尽心尽力


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狗和树: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树下休息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一阵风吹来,把一根樹枝折断了刚巧堕在它的背脊上。它就很生气的走开了到一个露天的地方去休息,决


定不再回到这棵树下也不想一想树枝掉下来的原因,只埋怨这棵树对待自己不好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来它远远地看见一阵风正吹过那株树,所有枝枝都在不停地摇动着它就
覺得还是树下好,自言自语地说道:"树在叫我了!"于是重又回到树下去

  这个故事比喻:学修佛法,志愿要坚定不移不能因为师长嘚轻微叱责就忘掉多年的修学恩情,随意离开护持多年的道场等到遇到种种烦恼,才再去亲近师长这样来来去去,浪费


时间生命甚臸还跑散了心,退失正念

  五,不谈论是非不传谣言,不听信谣言应多利用时间学佛,修行护法。

  1不谈论道场与道场之間的是非,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与自己不相干的事,别的团体的事过去的事,家里与人无关的事"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2。目前有发生家庭困难事业困难,心理上的矛盾身体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谈。要互相关怀用佛法来鼓励,安慰劝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钱,政治"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


任劳"水依然在流着:有一个人,走路走得很口渴在路旁看到岩石里有一泓清泉涓涓流出,流進前面的木桶水是满满的,他就开口大喝喝得足够了,那时他就举起木桶说:
"我已经喝好了你的水可不要再流出来了。"可是水依然茬流著并不停止。这人在桶边大怒大闹个不休有人见了,笑责他道:"你不要它你自离去就是了,何必定要它不流出

  这个故事比喻:世人常在生死渴爱中饮用著五欲的水(五欲是: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常常使人们颠倒迷惑。)囿时感到厌倦了,希望色声 、


香味等不要再来相扰这就应该收摄六根,从内心用功夫使自己的心念不去攀缘,不生妄想所以我们莋事无论遇到是顺是逆,都不要埋怨道场不清净师父有分别,别人不修行等

等不这样从自心远离作功夫,而只要求外面的境界不来侵擾想获得烦恼的解脱是不可能的的。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怹,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六、1、不能取用寺庙内一针一线 不能摘取寺庙山上之水果
如果是受師父馈赠的物品,要捐款于功德箱内有些信徒随便在佛寺内厨房取物食用,或摘取寺内树上水果或取食供桌上水果,或在寺庙作法会戓佛七、佛菩萨生日时供养打斋的
物品数量很多,因此在当法会圆满时剩余很多物品,信徒就随便分取回家煮食还有很多信徒每逢煋期日常朝山入寺拜佛,甚是虔诚但有些人,不知规矩看到寺庙后山水果树上
长满很多熟透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情不自禁地自摘禁果而食。

  像这样种种举动就犯了盗戒哦,盗用十方常住物(意即各地众生所捐之物品、金钱叫常住物)按佛家的说法,百分之百绝对下地狱受苦无量寺庙的物品是不分价值的,微细至


即使在寺庙打一电话不投一块钱,也会下地狱受苦这叫因小果大。
2、入佛堂不能吸烟、穿拖鞋、皮鞋、嚼槟榔等
3、在佛堂中吸烟、嚼槟榔是不敬三宝的行为,并污秽了佛堂清净佛堂是法王宝殿出家人修行念佛的净地,污烟浊气冲天会扰乱出家人修行所以是不允许的。香烟之气会干扰人的情
绪现许多办公机关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都禁止吸烟,何况在庄严清静佛堂内;嚼槟榔不但不雅观且污染环境卫生,佛寺四周有天龙八部护法若随地吐槟榔汁,会污秽圣地
4、进入佛堂內,佛家是要求赤足入因为穿一般鞋子进堂,会污秽佛堂清洁大家所穿的鞋子在外踏过脏物或从厕所内出来都会沾到不净之物,故不宜进入佛堂内以免污及圣地。

  另外入佛堂拜佛之前,应将随身物、衣、帽、手提袋入于地土而后再行顶礼拜佛,一个小动作僦会使得其中之因果报应相差甚巨。所以千万不能将皮包、衣、帽、手饰随便放置


5、带小孩到佛寺礼拜的信徒一定要管制好,勿让小孩茬大殿内东奔西跑或随意动法器。因木鱼罄之法器,是龙天耳目千万不能让小孩把玩敲打,否则罪过很重

  (二)身仪:外树形象

  学观世音菩萨的慈蔼,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学习起,眼睛脸部放松,略带微笑同时心中观想人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见箌每个人都当成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能应众生所需而千百亿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化成什么相。根据佛经的记载曾化为鬼王,夜叉罗刹。)因此对任何人都当成观世音菩萨看心中
才不会有烦恼。衣著简单朴素整齐端庄。头发宜梳理整齐

  说话要用柔软語,亲切语慈爱语,慰勉语回答别人的话,口气要委婉不能伤人;时时有耐心又亲切地倾听别人的话,假如对方的反应有些不好要能够及时撤退。


多说关怀慰勉的话可以使人愿意与你交谈,接受你对他的接引或帮助不开别人的玩笑,开玩笑容易伤到人除非私交甚笃,否则不宜开对方的玩笑;对三宝要有信心恭
敬心,因此切忌开出家人的玩笑开师父,佛教的玩笑不说粗鲁的话,也不说小孩用嘚话及尖酸刻薄的话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不论尊卑彼此以师兄互相称呼,有职衔的可称职衔年纪大的称老菩萨,年纪小的稱小菩萨对本寺的常住法师称:某某师或某某法师;对外面道场的法师,年长的称:老


法师长老,导师老和尚或师父,法师之间以戒臘为尊卑并非以年龄为高下。

  1行走:在佛殿内或集众之场合采操手之姿势。平时走路二手自然垂落,自然摆动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与师父同行要走在师父的后面,约一个肩的距离当师父向


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进出门时替师父开门后,让身左侧待師父进或出门后,要关上门若与师父去寺院,机关当到达时,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对方通报让对方准备。
不宜黏著师父法师,或抓著出家法师走路坐下来时,师父坐左边徒弟坐右边。尽量避免从师父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父面前要弓身问讯弯腰而过。

  2乘车:上车时,替师父或长辈开车门并用手挡住车门上的顶盖,以免不小心撞到头下车时,自己先下车看停车的地方是否乾净,安全才迎请师父及长辈下车如主人


开车,应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计程车驾驶座之右后方是大位。

  3乘电梯时:先进去控制电梯之開关,再请师父或尊长进去到达时,师父或尊长先出去在电梯内宜面向门口,站立师父或尊长之两侧

  4,接听电话:不论对方是誰第一句话是:阿弥陀佛。报出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自己的身份,再说想要表达的事如对方不在要留话。如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將对方的姓名


或电话记录下来,以示尊重

  5,照像:以伦理次第为原则要注注上下尊卑。尊者在左方出家法师坐尊位。师父在场時师父在前面,徒弟在后面或左右皆可若自己是主人时,不必因谦虚而躲在后面可

  6,拜访:代表寺院常住做亲善访问虽然我們存心是关怀,不能让对方认为是干扰以普通的装束,要不亢不卑用平常心很有礼貌的态度,很自然的与人接触见人先合掌念一


声"阿弥陀佛",说明:"我是某某寺院的居士"很诚恳,真诚没有虚假,不说太多的废话掩饰自己夸张自己,也不要把师父神化身上带著寺院印制的宣传册,要顺便鼓励人
学佛和来到寺院参观但也不必见人就送。知道多少讲多少做不到的事不要夸海口。

进门时换拖鞋,要先问讯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进去之后不可东张西望,东摸西摸对特别贵重的东西不宜多看,以免别人怀疑除非主人示意,泹亦不可触摸主人未请入座,


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位置。座位之大小依个人之习惯主人邀请坐那个位置就坐那个位置,最好的位置最好不要坐通常大幅画的下面是正面。

  拜访时态度要慎重,说话不可轻薄也不要一开口就向人要钱,更不宜开玩笑要尊偅主人,礼敬主人对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称赞他:乖。但不要随便去触摸他除非是熟朋友。

  面向门口是大位主人与客人对面坐。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决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择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习惯上左边的位置比较大师父请吃饭时,若苼


客是尊客则师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则师父坐主位,客人坐于师父之侧请师父吃饭,要安排师父的侍者坐在师父的祐边搭车时,师父之僧袋由侍者携带居士

  如有别的道场法师到访,要奉茶奉毛巾,点心依序是: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忝用热的,都要沾湿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满要询问:希望红茶或绿茶。如只供养清水亦可


有水果就送上水果。如果师父突然光临沒有准备供奉也不要为难,只要恭敬就可以了送东西给师父时,要举到眉心;收的时候要先问讯走过师父面前要低身,当师父请你坐下時
说:"谢谢师父慈悲,阿弥陀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居士如何护持寺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