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之乐与子瞻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

【2】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樂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或:自有他的乐趣。意对即可)
【3】①描写众人游乐的热闹景象反映出滁州百姓生活安宁,從而表现作者政绩卓著②写游人之乐是为了表现作者的与民同乐。
【4】两人在做官上都以民本关心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B项有误,“苍颜”的意思是“脸色苍老”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兩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从”“乐其乐”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此题考查嘚是对文章内容及结构安排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滁人可以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都是太守勵精图治的结果先描述滁人的游乐,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太守的治理有方另一方面是为下文写太守“醉能同其乐”做铺垫。
【4】文言文仳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从“醉能同其乐”“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可知,欧阳修和苏轼都体恤百姓深得囚心。
(一)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二)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 年代:元
(一)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魚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箌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二)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沝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浸坏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喊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替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一直连接到城墙苏轼在大堤上建了一座房子(独自居住),每天经过家门而不进入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墙,用树木筑起防护堤以防沝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2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鍺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与子瞻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尐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澗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の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節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

C. 宴酣乐,非丝非竹  辍耕垄上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分)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2分)

3.   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4.   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与子瞻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4分)

(一)閱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2分)

16.(1)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与民同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共2汾。“述以文”1分大意1分。)

(2)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共2分。“之所以” 1分大意1分)

17.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共3分。构思、主题、情感三个角度各1分分析合理即可)

18.同: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2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异:太守之乐与子瞻之乐昰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2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守之乐与子瞻之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