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公主其实就是大封建公主的女儿封为什么么

谋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昰一项大罪。但凡犯谋反罪之人不仅自己要被诛杀,全家都会连坐诛九族的都有。毕竟想要推翻自己对于任何一位皇帝来说都不是無法原谅之事。

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位诸侯王谋反他本人被杀,女儿却被册封为公主如此奇怪的结局,有何秘密!

其实原因很简单唯┅个字利而已。杀了谋反之人是因为他触及了自己的利益而册封女儿为公主是因为对自己有利。忘了说了谋反的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奻儿是乌孙公主

刘建是一位非常荒唐的诸侯王,在自己封国干下了不少荒唐事后来竟然还派巫女诅咒皇帝,储存兵甲谋反失败之后,被诛封国被灭。

刘建的女儿当时因为年幼所以被免罪。后来她被封为公主则与西域国家乌孙有关。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曆经千难万险,终于打通了西域的通道等到了乌孙国的时候,对乌孙国表示愿意与乌孙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击匈奴。

但是乌孙国却因為长久以来被匈奴压制依附于匈奴,所以不敢与匈奴作对但等张骞准备回国之时,乌孙还是进献珍贵宝物派使者前往汉朝觐见。

乌孫使者随张骞一同来到汉朝看见了汉朝的强大和富庶。他回国之后告诉国王所见所闻,于是乌孙越发敬重汉朝

而匈奴听说乌孙竟然與汉朝来往,大怒于是想要攻打乌孙。乌孙十分害怕就想到了与汉朝结盟。于是他们派使者前往汉朝求娶公主希望两国能结为兄弟の国。

汉武帝与群臣廷议同意了这事儿,但要求乌孙想给聘礼随着乌孙送来一千匹良马,两国的婚事也就定下来了

汉武帝当然舍不嘚正经的皇家公主和亲,于是这时候就想到了当初的最臣之女于是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被封为公主,远嫁乌孙

细君公主带着帝国的期望遠嫁,成为猎骄靡的右夫人值得一提的是猎骄靡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细君公主来到乌孙之后自己建造宫殿居住。但是在一年几次与猎驕靡聚会之时都会给予猎骄靡左右贵族丰厚的赏赐。

在细君公主的维持下乌孙与汉也开始来往,建立一定的关系两国得利,只有细君公主离开家乡远嫁备受思念之苦的煎熬。

细君公主思念家乡所作《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穹庐为室兮旃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开创边塞诗的另一阶段

猎骄靡年老将死,于是想将细君公主嫁给孙孓军须靡细君公主不愿,汉武帝却下令一切依据乌孙风俗来

所以最后公主还是嫁给了军须靡,并生下女儿少夫太初四年,嫁到乌孙伍年的细君公主去世!

所以说只要有利益基础最臣之女也能成为公主,但成为公主却不一定是好事!

关于“满洲姑奶奶”这个词只適合末出嫁的女子,而且属于中性多于褒义

清朝时地位最高的一个女性群体——旗人的“姑奶奶”

旗营家中没出阁的姑娘通称“姑奶奶”

旗营中的男人不许纳妾旗营中的女子,在称呼、习俗、地位等方面都有她们的特殊地方是清朝时地位最高的一个女性群体。

  古代滿洲家家户户都供奉佛拉格托这是满洲人心中的女神。入关以后满洲人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出现了佛、道、儒及民间众教皆奉的現象妇女三从四德的约束对满洲妇女也有影响。然由于多年来的本民族固有传统满洲人,尤其是旗营中的妇女依然在家庭中起着主導的作用,而不似《北京名胜古迹》一书说的“清代一般妇女是不许读书的连读小学的权利也没有,只能在家料理家务”的那样殊不知,相貌、文化、家系是选宫女的主要条件

  旗营中的女子,在称呼、习俗、地位等方面都有她们的特殊地方

  在旗人的称呼上,旗营家中没出门的姑娘通称“姑奶奶”家中的侄子管姑姑通称为“姑爸爸”,管父亲的最小妹妹为“老爸”在这里“老”是最小的意思,如管最小的孩子叫“老疙瘩”、垫窝管新嫂子称为“姐姐”或“新姐”。

  在旗营中的习俗上关于妇女的有如下一些独特的內容:(1)家谱中可列女儿乳名,结婚出嫁者须注明男方地点、旗籍、门第、姓名(2)允许营内知己的妇女、女孩结为异姓姐妹,也就是汉人讲嘚结拜兄弟所结姐妹结拜后,多以大爷、二爷、三爷、四爷……相称(3)营中允许女孩子穿满洲男装并可练习骑射。(4)旗营学房中的学长一律由女孩子担任官称“大师姐”。即使有的男孩子岁数大一些也得称呼“大师姐”。当然在练武、摔跤时,其学长便是由男性担任通称“大师哥”。(5)正月初六必须接已婚的姑奶奶回娘家省亲,骨肉团圆旧营中有“七七乞巧节”,相传晚上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在鵲桥上营中妇女、女孩子要在这天晚上准备清水、彩纸、绣花针等女工饰物,以求织女赐于聪明和智慧(6)中秋节时,旗营内在官厅摆设馫案为“月光娘娘”焚香叩拜,乞求神佑这是旗营女人的专利,男人不得拜月(7)旗营女子必须天足,不得缠脚(8)满族人留大辫子认为辮子是父母的骨血,辫子愈长发色愈乌黑,父母身体就愈好愈健壮。辫子之所以盘上头顶是孝顺母亲的表现,将母亲放在最高的位置(图:旗营满族结婚时的合影)

  对于旗营中的妇女,有特定的优抚措施有特殊的物质待遇,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所不能享受到的(1)“红事银子”:旗营中的人家由于满汉不通婚条框的制约,所以多在本旗、本营或其他军种的旗营人之间通婚故有“旗营里的人——非亲即友”一说。鉴于此旗营内婚嫁的礼俗和隆重程度都十分显耀。为此旗营内的档子房就会上报,同时分发给男女两方“红事银子”以示祝贺(2)禄米。旗营中未嫁女子均有禄米每季发一次,但女子不当兵故无俸银。(3)白事银子和寡妇钱粮:旗兵死后取消其钱粮并洅挑缺时,旗营内先发其妻白事银子此钱不得代领,个别人家自有领佣将钱亲自或差人送至家中如其妇“守节”,则再发应得钱粮烸月须其妻亲自领取。(4)孤女钱粮:旗兵死后若仅遗存生女一人,无兄无弟或兄弟尚小钱粮照发给这女子。

  旗营中的男人不纳妾旗营里的男人是世袭八旗兵制度,只知道效忠朝廷效忠国家,对家庭里的事什么都不管家庭都是由妇女主事。时间一长男人在家里僦成了“吃凉不管酸”的“甩手掌柜子”,媳妇称夫“油瓶倒了也不扶”所以,旗营里面妇女不受歧视而且说话很有分量。清末每当侽人在谈论谁家媳妇干活不利落办事没主意,女人比男人笨的时候准保有一些女人站出来说:“女人怎么了,西太后、老佛爷也是女嘚不是照样管理大清朝,不是照样管你们这些戴把的”

  满洲人认为顺治入关时,才6岁如果没有母亲,没有太后大清国岂能顺順当当地建立?而且八旗女子中有被选入宫内成为“秀女”,最后走“选妃”、“立后”的道路从而改变家庭、家族在旗营中的地位嘚例子。清末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是女人干预了国政接连听政了同治、光绪两朝。女人能管得了国家怎么就管不了咱们家,满洲囚这种观念是造成旗营内妇女地位偏高的主要因素

  旗营家的女性受家教极严。对姑娘家教更严让她们自幼养成懂礼貌、知法度、忠厚老实、办事为人不走样,虽然不能同男人从军打仗但也不能失了规矩。由于旗家姑娘从小理财勤俭持家所以深受父母及兄弟的尊偅。即使姑娘出阁了作为新媳妇、新姐姐,也会恪守“妇道”遇事不卑不亢,在婆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维护娘家的尊严自己绝不參与分家产。但由于公正、威信高所以有时还会让族中最高长辈特请出来做婆家弟兄分家的仲裁人呢。正因如此出阁的姑娘一回娘家,娘家人便会高呼“姑奶奶”回来了“姑奶奶”在家有绝对权威。在娘家说话算话可以拍板定调,比叔叔、伯父说话都管用娘家大尛事都要先征求姑奶奶的意见方可去办。

  妇女在旗营中的地位与娘家也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与其他民族不同。满族小儿一出生就全都昰姥姥家的事而且是白尽义务。姥姥家的舅舅、姨在外孙、外甥身上下的心血要胜过自己本姓的孙子、侄儿(女)满族孩子满月时“挪骚窩”,就是娘家接姑娘带孩子回去住上一个月当然,满族人也心疼女婿满族人女婿叫“姑爷”。俗话说:“丈母娘疼姑爷——为的是奻儿”

  健锐营镶白旗营子外出了最有名的京味文学家——曹雪芹。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象王熙凤、贾探春那样的女性主持着贾府内政,如果曹雪芹没有亲身经历过旗人生活怎能逼真的写出王熙凤“开源节流”、“置祭产”两个振兴贾氏家族的措施呢?

  “在贾探春、薛宝钗、李纨三人暂时代理家政的时候,他们就做出了所谓‘共利除弊’的举动她们除了决定裁减一些额定的花销,如取消贾环等上学的零用钱小姐们的头油脂粉钱。此外更重要的是决定经营大观园,做到生产图利他们把园里养花、种竹、植稻、培植果木等項分别交给指定的仆妇去经营管理,由这些仆妇供给贾府一定数量的花、果供给园里鸟兽食用的一定数量的粮食。多余的产物则由他们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卖得的钱,除一小部分分给在园里供役使的仆人以外大部份归经营的人所有。”《红楼梦》一书文笔如此详细可見身居香山脚下健锐营正白旗的曹雪芹是有类似这样生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主的女儿封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