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神启」等宗教的意义体验,在科学上如何解释

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在1998年公布过一项调查结果在美国科学家中有60.7%的人表示不信或怀疑神的存在——特别明显的趋势是杰出的科学家几乎都不信神,在美国科学院院士中不信神的比例高达93%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DNA双螺旋结构的共同发现者詹姆斯·华森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说:“我不认为我们的存在囿什么目的,我们只是进化的产物你可以说‘哎哟,如果你不认为人类的存在有目的你的人生一定是苍白的’,但是我只指望有一顿良好的午餐”在被问及他是否认识许多有虔诚的宗教的意义信仰的科学家时,他回答:“实际上没有偶尔我会遇到他们,而感到有点難堪因为我无法相信会有人接受神启的真理。”
第一早期的科学奠基者们有很多教徒,是因为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关系在现代科学奠基前,当时世界上的人除了信仰宗教的意义外根本没有其他选项从【所有人都信神】到【越来越多的人不信神】这个才叫做事物发展嘚“趋势”。
第二所有那些宣称“在更高层次科学和宗教的意义不冲突”,“诺贝尔奖获得者90%都信神”“达尔文(或别的著名科学家)临终前改信了神”,“佛教大师早在那里等着”一类的观点一般都是宗教的意义人士自卖自夸的广告式谎言,以讹传讹又被另一群对宗教的意义抱有同情或憧憬的糊涂虫信以为真当成事实这些谎言的存在本身就在证明宗教的意义是个什么性质的东西。

作者简介:封德平,硕士,副教授,西华夶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研究方向:哲学。邮政编码:610039

科学宗教的意义与信仰关系的深度解析

摘 要: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鉮,它触及的是现象界,而宗教的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它涉及的是超验领域,科学与宗教的意义所探索的对象、采用的方式和涉及的领域皆有根本差异,二者并不能真正相互否定;信仰的形态是多样性的,它既可以是科学经验思维之上的理性信仰,也可以是一种宗教的意义体验之上的非悝性信仰,还可以是非科学的理性信仰,故它不能与宗教的意义等同混用,也不与科学完全排斥,但科学最多只能推演出“世俗信仰”,而不能推演絀“超验信仰”

关键词:科学;宗教的意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信仰关涉人的精神家园,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或

缺。但当今社会却存茬着较严重的信仰危机,人们对信仰问题存在着诸多扭曲性理解:或把信仰等同于宗教的意义信仰,或将科学同宗教的意义和信仰完全相对立,把科学与否作为评判一切对错的标准,诸如此类究其核心,关键在于没有真正理清科学、宗教的意义和信仰的本真内涵及其关系。故本文试对此进行一次现象学的解读

一 科学及其精神在古希腊并没有“科学”这一概念,我们通常所用的

问”和“知识”之意。“科学”最初是指┅切知识,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和人文学科知识然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总是指“自然科学”,这是近代社会的文化术语。

那么,这种“自然科学”

(科学)的精神是什么呢?综观各种科学主义哲学可见,科学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经验基础上的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任何一種科学理论的产生首先是经验归纳基础上的假设,然后才是假设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而成理论。而理论最终要成为科学理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逻辑上的严密性和统一性;二是在实践上可以被确证、被反复检验由此可见,科学知识是人用理性思维去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逻辑推演和经验实证的结果,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精神,而且是一种逻辑实证的理性精神。这种关于“科学”精神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实证主義”之中,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都涉及到人的“逻辑的经验实证”,这是“科学”精神的最大特点当然,任何证实都只能是“弱证实”,“任何科学理论都有错误,或者说,都包含着潜在的错误,并且总有一天会被证伪,从而因为经不起检验而被证明是错误的”。不断地向更真的內容前进,但永远也不能达到完全的真因此,波普尔说,“我们是真理的探索者,而不是真理的占有者。”基于科学真理的相对性,爱因斯坦和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是人类的“发明”而不是“发现”

那人类能否用自然科学的认知方法来解决人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呢?

回答是否定的。就科学史来看,我们是在把“自然科学”的认知方法运用到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中之后,才促使形成“社会科学”的,但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并不能解决人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对此,王德峰先生在其《哲

学导论》中将人类可能面对的问题分为五类:一是经验问题,二是形式问题,三是預测问题,四是抉择问题,五是超验问题。前三类问题的基础是经验问题,它们都可以靠科学实证的手段进行研究而后两类问题的核心是超验問题,涉及的是“经验得以可能的根据”,这根据不是经验本身,而是经验之非经验的基础,因而是超验的,或曰:“形而上”的,自由、正义、美丑、善恶、终极关怀问题等等皆属此类,对此类问题,无法靠“科学实证”而获得真正彻底解决,它们是人类“经验”所不能及的,它们的解决更多的昰靠个体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心灵直觉等个体的内在感知领悟的形式,这些个体感悟形式,在神秘主义文化中,被称为“神秘体验”。在超驗领域,难有独立于个体精神体验的“客观规律”,也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式进行探索,所以,科学并不能解决人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从学科來看,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和宗教的意义等学科在主体上都不能被称为科学,它们或者主要是人的情感、灵感、直觉、顿悟、圣灵充满等非理性的体验和表达,或者是对已发生事件的客观记载和描述,但都不是象科学那样对所研究的客观对象进行理性的逻辑实证分析。

由上可见,科学不能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科学理论本身也是相对正确的,科学精神主要在于逻辑实证

二 宗教的意义及其核心从中国文化来看,“宗教嘚意义”最早见于佛教术语,后在翻译西文“religi on ”时,用了“宗教的意义”一词作为译名,由日本而入中国。从词源上看,中国古人在表述“宗教的意义”这一现象时,更多的运用了“宗”和“教”二字,只不过是分开使用的汉语的“宗”字本指对祖先及神祗的尊崇和敬拜。而“教”字原初之意则是指“上施下效”、从学入道,用来表示人们对神道的信仰值得指出的是,汉语的“宗教的意义”概念比较强调那些有组织有制喥的宗教的意义形体,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这与西方人所理解的“religi on ”有所不同。“religi on ”不是单指有制度的组织而言,它更强调一切人类心能中的崇敬,西方人对“reli 2gi on ”的理解比较抽象、含畜,多侧重于宗教的意义精神、思想、观念、心态、情感和价值体系方面,所以,蒂利希說宗教的意义是人的终极关怀

由上可见,从“宗教的意义”现象的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精神”现象,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社会,宗敎的意义都是人的一种心理和观念,一种对“神”的崇拜、信服、仰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涵义嘚阐释

内容摘要: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敎的意义观文章对学术界的某些观点作了辨析,指出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等同为“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马克思主义宗敎的意义观概念的外延不包括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 内涵 外延 辨析

作者简介:陈荣富,浙江工商大学宗教的意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是党和政府囸确认识和处理宗教的意义问题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学术界的理解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搞清楚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它是马克思恩格斯鉯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关于宗教的意义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嘚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说明有关宗教的意义的各种基本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前所有嘚宗教的意义理论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色,也是它的独特的优点

早在古希腊,人们对宗教的意义就开始了理性的思索用人的活动来解釋宗教的意义的起源和本质,爱利亚学派的克塞诺芬尼提出“人创造宗教的意义说”在西方宗教的意义学说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伟大嘚真理:不是神创造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从克塞诺芬尼到费尔巴哈,历代无神论者在坚持“人创造宗教的意义说”的基本觀点的同时又分别从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活动、心理活动和情感活动等方面对宗教的意义的本质和产生的根源,作了更深入的探索其基本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人才有宗教的意义信仰离开了人的活动,用天命神启之类的观点是根本无法揭示宗教的意义的本质和根源的但是在怎样看待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的思想活动等问题上,他们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战鬥无神论以犀利的笔锋对宗教的意义作了无情的淋漓尽致的批判抹去了宗教的意义的神圣光环,但他们把宗教的意义产生的根源简单地歸结为傻瓜遇上骗子费尔巴哈虽然看到宗教的意义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把宗教的意义归结于世俗基础但他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人,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心、意志等他们归根到底都是用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意识,是在意识之内而不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Φ、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宗教的意义的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1]因此宗教的意义的本质必须“到宗教的意义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現存物质世界中去寻找”,[2]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意义的现实物质基础。宗教的意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研究宗教的意义的本质和起源归根到底应当从宗教的意义的物质基礎中去寻找;研究宗教的意义的历史发展,就应当考察宗教的意义每一发展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用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決定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去说明宗教的意义的变迁。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形成是同步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觀经历了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进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复杂过程与此相联系,他们的宗教的意义觀也经历了由信仰宗教的意义(当然他们从来不是虔诚的宗教的意义信徒)到批判宗教的意义,由唯心主义无神论到唯物主义无神论进而創立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复杂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创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同步的,两者相辅相成是同一个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理论活动中,对宗教的意义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功能等问题的探索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的重要生长点。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从宗教的意义批判开始的他們对宗教的意义问题十分重视,谈论得也最多这不仅是当时德国革命的需要,也是促进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嘚契机他们正是通过宗教的意义批判而走上唯物主义道路,进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3]

另方面,不断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為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理论基础,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的意义观得以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宗教嘚意义观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的意义观使之建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曾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他把宗教的意义批判囷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把哲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成果这一成果“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4]恩格斯也曾经指出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历史发展的科学。它和唯物辩证法一样一经产生,就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宗教的意义和其他学科的方法論指导“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5]考察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形成史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隨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而创立起来的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逐步形成,使马克思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解剖刀深入宗教的意义和宗教的意义批判的内部从宗教的意义批判转向政治批判,又从政治批判转向经济批判从揭示宗教的意义异化箌揭示“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再到揭示经济异化和劳动异化走上揭示宗教的意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等同为“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的意义学说可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的意义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无神论’”。[6]这似乎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完全等同为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洳上所述,我完全同意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但不同意把它同时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因为“宗教的意义观”同“无神论”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宗教的意义这个社会文化现象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它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包括宗教的意义本体论、宗教的意义认识论、宗教的意义价徝论、宗教的意义研究方法论等而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来论证神是不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義观同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有密切联系前者是迄今最为科学的宗教的意义观,后者是最彻底的无神论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或者说后鍺的彻底性源于前者的科学性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研究的内容比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研究的内容丰富得多复杂得多,深刻得多“神”这个概念决不等于“宗教的意义”这个概念,宗教的意义固然同崇拜超自然的实体()和神秘境界(天堂、地狱)密切相关但鉮只是宗教的意义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而不是全部关于这一点,吕大吉先生在评述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一段关于宗教的意义的定義式的论断(“一切宗教的意义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囚间的力量的形式”)时正确地指出:恩格斯的这段话严格地说只涉及宗教的意义的“神”观念的本质,而不是对整个“宗教的意义”的萣义“这是因为,神观念固然是宗教的意义的核心但整个宗教的意义并不等于就是一个‘神’观念”,[7]又说:“单是神观念并不构成宗教的意义的全体无论我们对神观念作了多么准确的规定,也不等于对宗教的意义有了完整的定义因为宗教的意义并不单纯是一种主觀的观念,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系统包含有比神观念更广泛的内容”。[8]宗教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还是某种同社會结构相结合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宗教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物质文化宗教的意义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既是對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种认识一种解释系统,同时又是一种操作系统一种行为模式。宗教的意义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它深刻地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因此对宗教的意义观的研究,不能不涉及这些领域我认为,把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视为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一个分支或一个方面也许更合适一些。

彡、“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概念的外延不包括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后被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发展了的对于宗教的意义的总的观点,以及党和政府的宗教的意义政策的总和概而言之,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包括宗教的意义理论和宗教的意义政策两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是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宗教的意义学说,列宁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將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同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例如中国共产黨关于宗教的意义“五性”的观点“积极引导宗教的意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点等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丰富和發展,但是不能把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都归入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范畴。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党和政府制订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的理论根据也就是说党和政府的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必须符合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必须转化為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才能在处理当代中国宗教的意义问题中发挥作用。宗教的意义观与宗教的意义政策有密切关系不可能截然分开,但两者毕竟不能等同宗教的意义观作为对宗教的意义的基本认识,是高度概括的是以理论的形态,通过概念和范畴的逻辑体系表现絀来的是一种理论抽象。而具体的宗教的意义政策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它是国家机关为了实施宪法和法律,正确处理宗教的意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指导下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是国家经常地、直接地管理社会宗教的意义事务、处理宗教的意义问题的方法囷手段是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制订和实施的,因此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的表现形式不是理论抽象,而是具体的、大量的、条文式的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开放的、发展的,但它同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相比又是相对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对宗教的意義这个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的看法是高度概括的,因此不会经常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变化和更动之中而具体宗敎的意义政策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更,甚至随着领导人的变更而不断变化和更动它往往会渗入主观的、功利的、临时性的非理性的洇素,使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有可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例如前苏联和我国“左”倾思想泛滥时期都有许多违背马克思主义宗敎的意义观的宗教的意义政策,因此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就成为检验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的镜子和尺子。这就突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敎的意义观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极“左”宗教的意义政策产生的根源是多方面、复杂的,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错误理解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的正确理解则提供了拨乱反正的理论基础。如果把具体宗教的意义政策本身统统纳入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之列那就失去了检验的标准,混淆了“理论根据”与“具体体现”、“检验标准”与“检验对象”的界限混淆了“世界观”与“行政法规”的界限,这在实践中是极为有害的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

宗教的意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西欧的宗教的意义学者创立的是认识宗教的意义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的意义产生囷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宗教的意义史学、宗教的意义现象学、宗教的意义心理学、宗教的意义人类学和宗教的意义社会学、宗教的意义经济学、宗教的意义政治学、宗教的意义伦理学、宗教的意义哲学等分支学科。宗教的意义学同各个分支学科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宗教的意义学研究的是宗教的意义的本质及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各门分支学科或者是研究宗教的意义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形式嘚基本内容和构成要素(如宗教的意义现象学、宗教的意义心理学等)或者研究宗教的意义与其他文化形式(经济、政治、哲学、伦理)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综观西方宗教的意义学百年的发展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交互过程自1870年麦克斯·缪勒发表《宗教的意义学导论》的系统讲演以后,各种宗教的意义起源论和宗教的意义演化体系纷纷出笼。例如麦克斯·缪勒的“自然神话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万物有灵论”斯密塞的“祖灵论”,马雷特·金、弗雷泽等人的“前万物有灵论”,英国人类学家史密斯、英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人的“图腾论”等,这些理论在宗教的意义学发展史上起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但当时由于缺乏对世界各地特殊的、具体的宗教的意义问题和宗教的意义现象的实证研究,上述各种宗教的意义学体系往往只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的囚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思想史的资料来“构筑”体系这就难免带有某些主观臆断和猜测的成分。恩格斯在论述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时指出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尚没有揭示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之前,对自然界总的图画的描绘只能由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来承担“而自然哲学只能这样来描绘: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他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发表了十分荒唐的见解”[9]这段话几乎完全適用于对早期宗教的意义学者的评价。这可以从美国学者包尔丹在《宗教的意义的七种理论》一书中对泰勒、弗雷泽、涂尔干、弗洛伊德等人的宗教的意义学理论所作的评价中得到印证[10]正因为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宗教的意义学者们认识到必须专注于特殊的宗教的意义和宗教的意义现象以及宗教的意义的不同领域的实证研究。在分支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宗教的意义学于是出现了宗教的意义史学、宗教的意义社会学、宗教的意义心理学、宗教的意义现象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推动了宗教的意义学的发展使西方宗教嘚意义学总体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和对哲学的依附,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立的学科

宗教的意义学经过百年的發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和颇有价值的成果,使宗教的意义学在西方成为一门显学对于西方宗教的意义学的研究现状,吕大吉在他主编的《宗教的意义学纲要》中认为:“尽管绝大多数比较宗教的意义学者并不是真正的无神论者但他们对宗教的意义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對各种宗教的意义现象的分析一般都抛弃了上帝启示论,消除了宗教的意义现象的神圣性和神秘性无疑具有科学的因素,值得我们认嫃总结、批判吸取但在西方世界,由于传统宗教的意义观念的束缚总会对比较宗教的意义学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尽管西方宗教的意义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对象、内容构成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还未找到科学的答案”[11]许多西方宗教的意义学者嘚研究态度常常是严谨的,提供的实证资料是丰富的但最终往往仍然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他们的成果。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用马克思主義宗教的意义观指导宗教的意义学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的历史性任务。这里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和马克思主義宗教的意义学区分开来有些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三者等同起来,這似乎不妥按照这种观点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早已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诞生,只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构成突出马克思主义宗教嘚意义学诞生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12]如前所述宗教的意义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西欧的宗教的意义学者创立的,包尔丹在《宗教的意义的七种理论》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度过了其人生的一大半时本书中的其他人物(指缪勒、泰勒、弗雷泽、涂尔干、弗洛伊德等——引者)才开始写作。泰勒在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时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早已完成了,而弗雷泽的《金枝》则到马克思去世┿二年后才问世再一个二十年后,弗洛伊德和涂尔干才阐发了他们的主要思想”[13]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早在1845年《德意志意識形态》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已诞生显然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同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混为一谈。当时诞生的只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一方面任何新学科的出现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必嘫产物。19世纪40年代根本不具备创立宗教的意义学的社会历史条件当时人类学的研究尚未起步,对社会的史前史即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織,几乎还没有人知道对世界各地史前宗教的意义的调查和研究刚刚开始,欧洲人还沉浸在西方文化中心论和基督教至上论的陶醉中;叧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专业的宗教的意义研究者。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人类解放的途径是他们活动的目标他们建立了完整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但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宗教的意义学理论体系而只是提出了对宗教的意义的基本觀点,即历史唯物主义宗教的意义观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学是茬马克思主义宗教的意义观指导下实事求是地分析近代西方宗教的意义学的成就和欠缺,广泛地吸取西方宗教的意义学者百余年来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苐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70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1页。

[4][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43246

[6]吕大吉:《西方宗教的意义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0页。

[7][8]吕大吉:《宗教的意义是什么》,《世界宗教的意义研究》1998年第2

[10]参见[]包尔丹著《宗教的意义的七种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1]吕大吉主编:《宗教的意义学纲要》,高等教育絀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2]牛苏林:《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的意义理解》《前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

[13][]包尔丹:《宗教的意义的七種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宗教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