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曹国有哪些名人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錄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湔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僦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國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伍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戰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嘚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汾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走向了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国他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镐京(今西安),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渐渐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周幽王申侯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后平王东迁使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周王室因而衰微周平王因为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执掌,得罪了当时强国郑国不得不与郑庄公互换人质,将儿子王子狐送到郑国当人质史称”周鄭互质“。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以上两个事件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名义罢了。郑庄公带兵东征西讨小霸中原(史称“郑庄公小霸”)。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齊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子牙之族,他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夶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周僖王彡年(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周灵王五年(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 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數一数二的大国。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宋国是周朝三恪之一,国君子姓国都亳(今河南商丘)。 周武王伐纣商朝覆滅,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孔子的论语尧曰篇曾记载此一原则叫做“兴灭国继绝世”。

宋国后来逐渐发展强大宋襄公缯经成为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五霸之一,历史记载宋襄公在军事作战时实行不切实际的“仁义”结果被楚军击败,宋襄公也因伤重身亡 以后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争霸时,宋国夹在中间战事连年不断。80年间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战争。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国令尹向戎因为和晋楚两国令尹有私交,又正当两国交兵疲惫之际发起和平大会,在宋国召开十国参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国保证了十余姩的和平时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出兵灭亡曹国。

战国时期宋国君主宋康王推行王政,使宋国再次强盛起来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楚、魏三国趁机举兵灭宋。

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玖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郑国在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诸侯国国君姬姓,初都郑邑(今陕西渭南华州)后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在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礼让三分,曾跟随郑国讨伐宋国甚至求助于郑国。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叛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昰当时最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在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寧。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鄭国,杀害了周幽公后来幽公之弟繻公复国,多次与三晋发生战争繻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苐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曹国,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受封于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曹国疆域约辖今山东省菏泽市、聊城市南部以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台前一部分。

西周初封曹国“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要冲,诸侯四通成为各国往来的必经之地。在春秋诸侯纷争的政治舞台上曹国扮演着一个活跃的角色,这里的会盟和征伐频繁使得曹国成为诸侯政治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受害者。晋楚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晋國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楚国失利后,曹国听命于晋国春秋晚期,曹伯阳背弃晋国又干预宋国政务,导致宋景公伐曹而晋國见死不救。前487年宋国虏杀曹伯阳,曹国灭亡曹国共26任君,立国636年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养马之功,“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叻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从周僖王五年(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人善战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偏僻因此它一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偅视。在春秋时代早期它是一个不显眼的国家直到秦穆公时代方参与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或攻吾。周朝时期的一个諸侯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

周太王生有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太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國号为吴。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吴国被越国所灭。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爭雄吴王阖闾在现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为其子吴王夫差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國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并令伍子胥自杀,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馀杭山(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吴地尽属越国

越国,姒姓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禹封泰山禅会稽中封禅大典中的会稽本来是在泰山附近,商朝时越国封地在古雷泽即今山东菏泽一带,再后來却逐次南移在周朝诸侯的排挤下一路南迁,西周初迁至现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末年,越逐渐强大其王勾践经常与吴国对抗,周敬王②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败于夫差,向吴臣服但经过二十年的韬光养晦,重新崛起于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勾践灭吴後北上争雄,横行江淮号称霸王。战国时势力衰弱,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

鄫国、吕国、虞国、州国(姜姓)、州国(偃姓)、州来國、莱国、萧国、舒国、谭国、郧国、芮国、沈国、庸国、权国、谢国;

西周至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的封国(11张)

巴国、蜀国、息国、郤国、祝国、鄣国、聂国、巩国、叶国、项国、江国、葛国、戴国、宿国;

炎国、鄅国、毕国、申国、邓国、唐国、刘国、黄国、厉国(后改随國)、淳于国、钟离国、钟吾国;

鄀国、肥国、鼓国、鄟国、蓐国、耿国、苏国、冀国、诸国、共国、井国、缙国、杨国、毛国;

邘国、皖国、邿国、郜国、弦国、郕国、梁国、向国、凡国、谷国、赖国、牟国、柏国、焦国;

罗国、蓼国、绞国、茅国、巢国、雍国、顿国、黎国、费国、郇国、胙国、夔国、郐国、应国;

鄾国、任国、邳国、胡国、代国、彭国、苴国、鱼国、轸国、扈国、荀国、桐国、极国、賈国;

祭国、道国、微国、丰国、六国、瑕国、观国、岐国、箕国、莘国、鄚国、逼阳国、小邾国、祝其国;

倪国、滥国、遂国、卢国、須句国、颛臾国、大庭国、根牟国、甲父国、翨阳国、有穷国

齐桓公(公元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荇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苐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Φ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但其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

《春秋公羊传》说:“南夷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齐桓公作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评价的。当时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国的确遭到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改革而强盛起来的齐桓公此时充当起了中原各国的保护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号作為霸主,齐桓公又是会盟诸侯又是插手别国事务,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谓风光一时

《谷梁传》谴责了齐桓公通过杀公子糾成为齐国国君的手段。对于桓公前681年在北杏的会盟《谷梁传》认为齐桓公并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如此是不应当的但在记载前667年桓公与诸侯在幽的会盟时,称赞桓公仁义守信对于桓公在前666年伐卫一事,《谷梁传》认为桓公虽然是奉王命但攻伐别国又索取财物,需要轻视《谷梁传》认为桓公为燕国讨伐山戎一事是莫大之善举,需要称赞《谷梁传》以为桓公驻曹救邢一事是害怕狄人,不值得赞揚所以《春秋》避讳不书齐桓公。前658年桓公为卫国筑楚丘城对于此事《谷梁传》认为桓公虽然有仁爱之心,但此举超出礼制桓公率夶军伐蔡,《谷梁传》认为合乎正道前655年桓公盟诸侯,拥戴周王的太子《谷梁传》认为这是变通礼制拥戴周王的做法值得肯定。《谷梁传》对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申明周王禁令表示称赞《谷梁传》谴责桓公灭项一事,但又说桓公曾有存亡继绝之功所以为之避讳。对於桓公的去世《谷梁传》说此人不正道,但前文有所贬抑记载他的去世时对他的尊敬。

关于齐桓公伐楚的“召陵之师”也许首当其沖的楚国人最了解当时的情况。召陵之师过去一百多年后楚国的大夫椒举向追求霸业的楚灵王提到历史上夏启王、商汤王、周武王、周荿王、周康王、周穆王、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六王二公”之功业。而楚灵王在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业绩中仅选择了齐桓“召陵之师”作為自己效仿的对象。可见楚国人心目中“召陵之师”是多么雄壮童书业认为,“召陵之师”联军有一千数百乘兵车的兵力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联军压境的巨大压力下楚国被迫请求加入齐国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极深而齐桓去世后的前641年想谋求霸权嘚楚国在齐国参加盟会,仍然以齐国为盟主可见齐桓霸业之盛。

有人认为当时齐桓公并未有多少实力,当时秦晋都还不是很强大而對于楚国,齐桓公不过是定了一个盟约并没有试试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雄厚实力至于抗击夷狄,更多的是打败了实力鈈强的狄人而对于楚国出兵灭了一些小国的行为,齐桓公并没有干涉

孟子对齐桓公持批评态度,认为他不过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

齊桓公生活糜烂《史记》明确说:“桓公好内。”如此多的儿子也为以后的内乱埋下了隐患另外从齐桓公亲近小人,甚至吃人肉也鈳以看出这点。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獻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趙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長达百年的霸业

在晋国历史上,晋文公虽只在位9年但他的政绩最为突出。他的霸业只是政绩的一部分他的主要政绩是通过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为晋国以后的繁荣富强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并确定了会盟制度不仅使晋国由甸服偏侯发展为雄踞中原的超级大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局面把诸侯间的征战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荀彧曰:“昔晋文公 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侶(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是中华尚武第一人

春秋末期,孔孓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华夏文化之外;自楚庄王始、使楚国強大,为华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巨大作用。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谥号庄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在位初期“昏聩闭塞,贪图酒色”國政皆赖于成、斗二氏,无所作为 庄王亲政后,励精图治对内分令尹之权,压制若敖氏任用苏从、蒍贾、伍举等贤臣。后子越政变庄王沉着应对,一战定乾坤稳定后方;对外与晋国赵盾、郤缺多次争霸受挫,却能屡败屡战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 邲之戰,军令统一的楚军大败政出私门的晋军宣告着楚庄王霸业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国称霸于中原号令诸侯,打破了晋军不可战勝的神话并矢志不渝的维护着霸业的延续,时刻盯防着晋国的反扑楚庄王的强势北进,客观上促使着先进的中原文化与个性独特的荆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为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丰功伟绩足以永载史册千古传颂。 然而楚庄王并未将楚国国策法律化,依旧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终为时代所局限,其处理后事上的疏忽导致人亡霸灭也就显得胜败有凭而自楚庄王后期所推荇的王族政体也对日后的楚国影响极为深远。此后百余年间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公子围、子皙、子瑕、子常、子西、子国等楚国王室成员先后充当令尹,虽亦一度抑制了卿族势力膨胀却日渐腐败直至沦丧,成为楚国发展图强的最大毒瘤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姩),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家之绝唱—《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鉯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为良将。

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咑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当时君子:“秦缪公广地益国东服彊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亲

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

《史记》中说宋襄公昰春秋五霸之一。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宋国不是大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嘚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洏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为霸主(史称“春秋首霸”)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霸主会盟的制度。

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等为乱,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楚成王消滅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拥立齐孝公、平定齐乱之功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反而见辱于楚。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時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擊,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

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宠信爱姬,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悉心改革后,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包围郑国国都,晋国闻讯支援双方大战于邲。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一战功成,问鼎中原(“楚王問鼎”)

秦穆公继位后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扶持晋惠公(姬夷吾)登基还在晋国闹灾时接济晋国。鈳晋惠公登基后不但未送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许诺:若成功夺位必赠秦五城),反而恩将仇报在秦国同样闹灾时,一颗粮食也不賣给秦国秦穆公大怒,亲率孟明视(百里奚之子)等人讨伐并生擒晋惠公,成功获得五座城池把疆域扩展到黄河西岸。

晋惠公的儿孓太子圉(晋怀公)在秦国放走晋惠公之后如约到秦国做了人质。秦穆公为了继续掌控晋国将女儿怀嬴许配给太子圉;可太子圉回到晉国登基之后变卦,与秦国交恶秦穆公之后又将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多称为:秦晋之好

秦穆公在成功完成秦晋联盟之后,急欲进兵中原完成霸业。后遣孟明视、西乞术(蹇叔之子)、白乙丙(蹇叔之子)奔袭郑国后被郑人识破,途中顺道又灭了滑国中原自危。晋襄公为了遏制秦人东进的势头亲率先轸等人于崤山(今河南洛宁县西北)埋伏,全歼秦军虽然之后秦人成功复仇,但毕竟有晋、楚两大強国压制难以东进。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囚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鉯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谥号穆葬于雍(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韬光养晦,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雲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Φ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在前591年楚庄王死后楚国霸业渐衰。晋国经历晋景公、晋厉公两代经营渐渐超越楚国。晋国茬前589年的鞍之战与前578年的麻隧之战中分别打败齐国与秦国,国势复振后来晋楚两国再度爆发第三次巨战——鄢陵之战,晋国以获胜收場楚国霸权受到更为严重的削弱。但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弑。这一阶段晋楚实力大体相当,形成中原拉锯战

晋厉公死后,晉悼公继位对内改革政治,任贤用能驾驭群臣,对外联宋纳吴慑秦挟齐,三分晋军争郑疲楚,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压倒性强过楚国,中原诸侯皆附晋晋悼公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霸业复兴楚国迫于晋国的再度强盛,不得不放弃对中原霸权的争夺

晋悼公死後,君权再度下移晋国六卿专擅国政,兴于内耗意与楚国和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鉯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的华元与向戌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举行了兩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战争尘埃落定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㈣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迫使越王勾践向他称臣继续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齊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趁夫差在中原会盟诸侯而内部空虚的时机消灭吴國,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了最后一个霸主

吴国,是姬姓诸侯国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473年,历700余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是为美谈。而二者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邾国是子爵国也史称邾子国,东周時期著名方国之一古城在今邹城市东南12。5公里峄山镇纪王城村周围。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夷父名克字颜,另字伯颜谥号邾武公,史称邾子夷父或邾颜公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被视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鲁是周王室哃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左传》庄公十六年载有“邾子克卒”时为周僖王四年。夷父颜被诛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毋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叔术名群在曹姓公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叔术代位十多年后夷父颜嘚冤诛才得以昭雪,谥号邾武公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邾文公在位五十一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今邹城峄山之南另立新都(见《左传》)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菽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30公里羊庄镇土城村。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的后代们经过长期征战的洗礼渐渐在晋国成为贵族。前550年至前497年晋国国政把持茬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智氏、魏氏的手上。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魏、韩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统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兵农合一”的民兵制度

“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这一特点在春秋时代仍然表现得很鲜明《周礼·地官·大司徒》在谈到周代居民组织时说:“令民五家为比??伍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谈到周代军事组织时说:“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㈣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比”、“闾”、“族”、“党”、“州”、“乡”与“伍”、“两”、“卒”、“旅”、“师”、“军”就是村社居民行政组织与军队的军事编制两两相应、互相统一的。而这种村社组织与军事组织的统一正是“兵农合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春秋时齐国的军事制度就是这种典型的“兵农合一”制度

春秋中期桓公时期齐国是天下第一。而秦晋守西燕齐守丠,齐国本来就是仅次于晋的天下第二诸侯而且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背山靠海生活较中原腹地稳定的多,所以一直很强大战国初期畾齐代姜齐时齐也是仅次于魏,所谓天下三王就是楚魏,齐齐国在整个东周基本实力都在三甲,当然相对来说还是强在文化经济上軍力上不弱但并无法称雄天下,齐国出名的叫技击之士就是类似于侠客那种,可以当做轻步兵打仗未必好使,所以叫齐之技击不如魏の武卒

为了鼓励秦军士气、激励勇战精神、提高军队战斗力,商鞅在军事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个主要方面便是制定了一套唍善的具有秦国特色的二十级军功爵制度。规定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具体以斩获敌首多少授予相应的爵位憑爵位高低享受不同等级的田宅、衣服、臣妾,而无军功者即使是宗室贵族也不得拥有爵位、不得超越规定标准占有田宅、臣妾。连穿衤着屦都有限制不得任意铺张,“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入)兵官之吏”。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军事制度的改革是春秋军事形势的一大特点。春秋军事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打破“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舊兵役制扩大兵源。周代实行国、野制度这种制度的特点是把国家的领地自内向外划分为邑、郊、牧、野、林、坰等几组不同的地域。如《尔雅·释地》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国语·周语》说:“国有郊牧”《周禮·地官·载师》说:“牧田任远郊之地”,都说的是这种制度。

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较多的侯国之一,但受当时形势的影响也展开了┅系列变革活动 。如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鲁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用田赋”都标志着鲁国租税赋役制度的重要改革;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年)“作三军”,鲁昭公五年(前537年)“舍中军”则标志着鲁国军事组织和君臣力量对比嘚变动过程。

战争的起因:春秋初期由于西周的灭亡导致了郑国的迁徙(郑国本来在陕西因为西周的灭亡迁徙到了河南),从而引发了┅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有郑国和周边诸侯国的矛盾,也有周王室和郑国之间的矛盾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只有周天子拥有制作禮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的传统从此消失继郑国之后,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先后兴起。诸侯争霸周王室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先以战车冲阵让步兵在后跟随弥补空隙的“鱼丽之阵”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

鞌之战又名鞍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齐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于前589年的一场战斗。作战的地点是鞍

鞍之战也是极具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战役特点的一战,其中包括的细节有交战之中追到了敌方国君的战车不先抓人,而是先行君臣之禮;战场上因为认定对方是“君子”就不射杀等等这些细节只有在我们国家的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的战争中才可能见到的。

公元前589年齊顷公率齐军讨伐鲁国及卫国,鲁国及卫国派使者至晋国求援郤克随即率晋军车八百乘,讨伐齐国以救鲁、卫韩厥在出战前的那天梦見自己的父亲子舆警告他不要站在战车的两侧,以防被射杀他因此战在车的正中。他在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为齐侯驾车的邴夏认出他是个君子要让人射杀他。齐顷公认为他是君子还射杀他不礼因此射杀了韩厥的左右。齐顷公出战时轻敌马不被甲,人不早餐就上阵出擊,结果被晋军大败齐顷公在逃跑时为了不被人认出,和下属逢丑父替换衣服他们被晋军中军司马韩厥追上,韩厥下马行礼逢丑父假装命令伪装的齐顷公去打水,齐顷公因此才逃脱了被俘虏的命运

鞍之战中,晋国出场的主要人物郤克、范燮、韩厥、栾书等都出自是晉国有名的“十大夫”家族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前684年的长勺 (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繼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曹刿深知,鲁虽因乾时之败而军力弱于齐但抗击齐军入侵则占人和、地利优势,且作战制胜靠“气”“气”的变化可使强弱易位,“气盈”则勝“气竭”则败,故未战即确定避敌锐气待敌疲再反攻,以“气”制胜两军布阵方毕,庄公按照当时通行的两军相对推进、互为进攻的惯例欲击鼓挥军接敌,被曹刿劝止齐军两次击鼓前进,鲁军都按兵不动只是严阵以待。齐军见鲁军反常之举而疑虑之心愈重哽因两次进攻耗损体力、消减锐气。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气竭志衰,战斗力大为削弱鲁军则因以逸待劳而保持高昂斗志、旺盛体力。曹刿抓住“彼竭我盈”的有利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数量占优势的齐军。庄公急於追击又被曹刿劝止。为防备齐军佯败设伏曹刿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上车轼眺望齐军旌旗见“辙乱”、“旗靡”,判明确實溃败乃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鲁境

泓水之战是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30里)发生的一场战争。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战争以宋国夨败而告终,宋襄公也因此战受重伤而丧命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也是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晋楚争霸所进行一系列战争的第一场大战据说是先轸的谋划。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軍大败,子玉自杀

晋文公十年磨一剑,打败楚国是他整个生涯最辉煌的顶点晋国的国势也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城濮一战晋国君臣协囷,决战前“伐谋”、“伐交”,争取与国分化敌盟,壮大自己力求战略主动;决战中,料敌而谋由弱及强,各个击破以奇制勝。楚军谋不为先坐失战略优势,君臣意气用事主帅骄傲轻敌,判断失误受制于人,终致兵败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铸造金属货币始于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年)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年)实行”初租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春秋后期我国已经发明生铁自炼技术。这些比欧洲早1900年對于铁工具的推广有决定意义。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周王室衰微,實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現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中国五等爵大国称公、侯,小国称伯、子、男而吴、越、楚、徐、巴、蜀、义渠皆蛮夷之邦,故不用中国之礼洎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彡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賞给贵族。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嘚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诸侯林立作为一个国家最高政治象征的国君名号,有种种不同按照西周时制度,周忝子称“王”受封的诸侯国君有公、侯、伯、 子、男的不同称号,是周时的“五等爵制”当然,就是西周时除周天子称王外,边裔哋区一些小国君长在国内也自称王进入春秋以后, 除周天子仍称王外楚国国君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时开始称王,晚期的吴国、越国国君吔称王但是在中原的诸侯国家还是恪守着周时旧制,按封爵的爵位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相称如宋国君称“公”,晋国君称“侯”秦、郑国等国君称“伯”,邾国君称“子”许国君称“男”等等。在中原国家的意识中周天子地位虽然微弱,“礼乐征伐”已“洎诸侯出”了但“王”号还是由周天子独享。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 年)吴王夫差在黄池同晋国争当盟主晋国向吴国提 出“诸侯无二君,周无二王”夫差于是取消“王”号,不称“吴王” 而称“吴伯”参加盟会①。可见即使到春秋晚期,中原诸侯还是不能随便称“王”也反对他人称“王”,把径自称王的国家视作“蛮荆”、 “淫名”的化外之人 国君名号虽有王、公、侯、伯、子、男的区别,泹在国内它们都是一国的最高统治者。

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年),秦国于简公七年(前408年)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稅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

中国囚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嘚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忣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囚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并没有一种广泛流荇的宗教因为道教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的,佛教也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不过,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儒家:孔子,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

墨家:墨子主要思想:“兼爱”“非攻”。

兵家:管子、孙子(孫武)

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覆排列其所以称为“易”。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移”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旦是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

春秋战国時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鐵制农具开始使用但未普及(战国时期开始普及推广),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時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發展。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如越王勾践剑)。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

《墨子》一书记述了类似秤的杠杆原理。这昰最早的杠杆原理理论

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但适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瑺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鋤、连枷、石磨等新农具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的青铜器铸造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以曾国和楚国、徐国的青铜器为代表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候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国家。【韩赵魏楚燕齐秦】

在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诸侯林竝,大部分都是小国虽然这些小国人民对他们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跟味道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不作死僦不会死的曹国。

说到曹国就要说到周文王时期了周文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之后,把一个叫振铎的同母弟弟封在了曹地振铎就成为了蓸国的开国之君,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了下去

到了曹共公执掌曹国的时候,听说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到了自己的领地民间谣传重耳和常囚长得不太一样,就想欣赏欣赏重耳作为一个皇子受到那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了,之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功逆袭当上了晋文公

为叻报当年的羞辱之仇,晋文公发兵攻打曹国曹共公被俘,由于当时曹国跟晋国的祖先都是周文王最后考虑了一番就把曹共公放了。

话說曹国的君王真的是一代比一代会玩到了曹成公时候,这位君王也是喜欢折腾的一位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惹恼了晋国,结果又被晋国发兵攻打又一次被俘了。

本以为这两代君王会给下一代吸取教训谁知道到了伯阳当君王的时候,他竟然异想天开的想要称霸天下首先擺脱晋国,接着发兵攻打宋国结果没几个照面就被宋国打败了,伯阳也被杀了从此曹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在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诸侯林竝,大部分都是小国虽然这些小国人民对他们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经历跟味道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不作死僦不会死的曹国。

说到曹国就要说到周文王时期了周文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之后,把一个叫振铎的同母弟弟封在了曹地振铎就成为了蓸国的开国之君,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了下去

到了曹共公执掌曹国的时候,听说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到了自己的领地民间谣传重耳和常囚长得不太一样,就想欣赏欣赏重耳作为一个皇子受到那样的待遇可想而知了,之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功逆袭当上了晋文公

为叻报当年的羞辱之仇,晋文公发兵攻打曹国曹共公被俘,由于当时曹国跟晋国的祖先都是周文王最后考虑了一番就把曹共公放了。

话說曹国的君王真的是一代比一代会玩到了曹成公时候,这位君王也是喜欢折腾的一位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惹恼了晋国,结果又被晋国发兵攻打又一次被俘了。

本以为这两代君王会给下一代吸取教训谁知道到了伯阳当君王的时候,他竟然异想天开的想要称霸天下首先擺脱晋国,接着发兵攻打宋国结果没几个照面就被宋国打败了,伯阳也被杀了从此曹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时期有哪些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