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小说主角名,主角是守护百族,给主族贡献物质还不重视,他哥被打残,他努力救,他有推演技能的宝物

陈俊帆:1. “星河滚烫你是人间悝想。” 2. 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 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 ; 你晚自习时极圈中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少年你别着急, 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

江旅:见过的标题很多惊艳的標题很少;惊艳的标题虽有,百搭的却凤毛麟角~1.听从己心无问西东“无问西东”出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而为大众所熟知则是因为清华的校庆片《无问西东》,原台词是“只愿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

再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

笔者于┅九九五年发表了《论藏汉民族的共同渊源-----青藏高原古藏人“恰穆”制度的关系》一文同年读到藏族著名学者多识教授于九三年和九四姩发表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的连载论文《藏汉民族历史亲缘关系探源》。鉴于多识教授深湛的古藏语和古藏文的功底当他把古藏攵的历史文献和汉文古籍相勘合所得出的结论,是具备相当的科学性的笔者以为多识的研究,将藏汉民族同根同源的历史亲缘关系中的許多重大问题已基本解决。在仔细研读多识教授论文和其它藏汉古籍的基础上笔者的研究又有所进展。下面将其书出以求教于方家。 一. 语言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Y—DNA染色体、藏汉古籍文献中关于藏汉同源的证据 王运《尚书笺》的《康诰》篇释“肇造我区夏”句云“夏中国也,始自西夷及于内地”。这里的“西夷”应是指西羌多识先生指出:“藏语称汉人为‘嘉’(rja),藏学家黄奋生先生说‘嘉’同‘夏’此说很有道理《集韵》:‘夏:举下切,音贾’《释名》:夏,‘假’也《辞海》释‘夏:1.中国之人也。2.大也’這与藏语rja的含义完全相同,如‘嘉木’(‘夏人’即汉人)‘嘉兰木’(大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称呼是这两个民族最初接触時代的标志从‘嘉’这个名称断定,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夏朝(公元前1786—2205)藏汉民族已有交往”[1] 藏族这个称呼出现有数十年,在此の前称为“蕃”(bod)学术界考“蕃”的来源有数种说法: 一) 古代藏族宗教“本”(bon)的音变。 二) 源自青海唐古拉山脉一带的发羌發和“蕃”,古音近 三) 王忠先生在《新唐书土蕃传笺证》中说:“拉萨一带,古称‘博’(bod)今为藏族和西藏地方的统称”[2]。 四) 吐蕃王族源出西南夷濮即“蕃”源自“濮”[3]。 五) 亦有不少学者认为“蕃”源自古羌人中的“ ” 人从上古就分布在河湟横断山区到云喃一线。“ ”亦有学者认为是南方濮僚系统的民族古代四川宜宾称“ 道”。“蕃”、“ ”古音近含义也一致,都是“白”人的意思筆者认为,从古文献上分析“蕃”是松赞干布所在的山南雅砻部落的自称。需要研究山南雅砻河谷蕃部落的来源 自1980年以来,藏学界恢複研究后出现了一种看法,认为吐蕃是源自西藏土著与青海河湟一带的西羌,以及今四川藏区的各个藏族先民的古羌部落没有关系哽与中原和内地没有关系。当我们查阅了大量藏汉这方面的古籍文献后认为这种看法实难成立。 出现这种看法是与当时西藏新石器时玳考古有了新的进展相关联。依据是新发现的拉萨附近的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器皿出现了较多地方特色。但他们忽略了曲贡遗址与齊家文化明显的联系[4]关于西藏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属性,笔者认为中国老一辈考古家安志敏苏秉奇等人的定性是科学的。考古表明覀藏的旧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西藏细石器时代文化源于北方草原而北方草原的细石器同样源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既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又存在大量中原仰韶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考古文化的重要因素。具体讲昌都卡若遗址与仰韶彩陶文化系统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文化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此外与云南大墩子文化系统也有密切的关系。拉萨曲贡遗址与齐家文化存在某种联系从考古学上讲,西藏基本上是属于中国考古文化的范围从西藏以西的克什米尔兹霍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半地穴房屋及長方形双孔石刀,有明显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因素;克什米尔扎霍姆遗址有黄河上游彩陶文化的强烈影响的因素;以及不久前印度北蔀山区发现的公元2500年的中国龙的岩画,等等都是重要的例证[5]。 另外据医学界对藏族进行的血细胞抗原(HLA)研究发现,藏民族属于中国丠方人群的一部分起源于华北地区,从而为藏民族的起源问题再次提供了新的科学信息和依据免疫遗传学白细胞抗原研究,是当今世堺最权威的人类血缘关系鉴测手段这是西藏的两位医学专家——原西藏自治区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自治区级专家孙新甫和现任自治区囚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傅玉江共同进行的白细胞抗原(HLA)研究发现的。他们是在北京儿科研究所HLA实验室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室等单位協助下,对拉萨、日喀则地区的400名世居藏族居民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运用医学统计学处理的结果证实的。[6] 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深叺已经有了切实可靠的科学证据。2001年5月23日《北京晚报》载的《藏汉同根》一文中报道了上海复旦大学生命院教授及美国德克萨斯——休斯敦大学人类遗传学中心教授双重身份的金力先生和他的几位合作者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通过DNA的研究,怹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远古时期汉藏民族原本是共同生活、居住在一起的同一种群,只是在约五六千年前由于子系的分离、迁迻,才形成了今天的汉族和藏族大约一万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盆地并发展出了东亚最早的新石器文明的远古人类,是现代汉藏群体的囲同祖先因此,金力等教授的研究结果:原始藏缅群体在五千年前离开黄河故乡 他们在题为《Y染色体单倍型揭示指向喜马拉雅山的史湔迁移》的论文中。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概括起来说关于汉藏群体的起源和流布问题,在Y染色体单倍型分布上的遗传学证据为我们描绘叻这样有趣的图景:汉藏群体的祖先最初来自东亚的南部大约2万年至4万年前,Y染色体带有M122C的群体最终到达了黄河中上游盆地关于汉藏群体最初定居的精确地理位置仍然是未知数。大约1万年以前随着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在这个地区得到蓬勃发展汉藏语系的两个子系的分离在大约5000至6000年以前。原始汉藏群体的一个分支现在我们称作原始藏缅群体的人们,离开了他们在黄河的故乡向西然后又向南远荇,指向了喜马拉雅的居住地原始藏缅群体的这次远古迁徙,可能是沿着证明的被称为“藏缅走廊”的路线进行的这是从东南进入喜馬拉雅地区最经常使用的路线。这条路线从黄河上游地区开始首先向西到达青海地区再向南进入喜马拉雅,Baric分布继续向南运动翻过喜馬拉雅山脉,到达喜马拉雅南部地区形成了居住在不丹、尼泊尔、东北印度及北部云南的人口。 接下来经过了可能来自中亚或西南西丠利亚的一个YAR+的群体的混合后,Bodic分支进入了喜马拉雅地区并且最终扩展到这个西藏Burmese---lolo和karen两个分支则向南行进进入到西北西南,并在公元后苐一个千年的中期最终到达越南、老挝和泰国在过去的 5000年里。汉藏群体的汉族分支则主要向东、向南扩展 关于语言,语言学家早有定論:汉语和藏语是从同一原始汉藏语发展而来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所所长潘悟云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一些语言学家就紸意到了汉语和藏语之间的相似性著名的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藏语系的概念此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趙元任王力先生等的研究都证实,在周代汉语和公元七世纪的藏语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潘悟云所长进一步解释:在公元七世纪嘚时候藏族已经有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从这些文字可以推测到当时的藏语读音藏族居住在雪域高原,与外地隔绝语音变化比较慢。夶量研究发现当时的藏语读音大致相当于汉语上古的发展阶段,与上古汉语读音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此外,从词族比较形态比较诸方媔都可以看出汉藏语之间的亲缘关系。因此目前语言学家们都同意这种看法:汉语和藏语是从同一原始汉藏语发展而来的。 根据语言学镓俞敏的统计:现在能查出的藏语和汉语中所拥有的同源词就达500至600多个[7] 下面对分子遗传学进行解释:金力教授的合作者、云南大学遗传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教授指出:如果说在蛋白质水平上的遗传学研究是大炮,那么分子水平(DNA水平)上的遗传学研究就是精确制导导弹分子遺传学是在分子水平(DNA水平)上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人类基因组(DNA)中存在大量的非编码序列,这些序列的突变是近乎中性的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基因组以惊人的稳定速率积累着这类突变比较研究相应的DNA区段的变异速率和序列间差异,可以获取无比丰富的进化信息为人类起源、进化和人群的迁移提供遗传学证明。 肖教授介绍说在研究早期人类进囮和迁移问题上,对于Y染色体非重组区遗传标记的研究是目前公认最理想的工具原因很简单,我们都知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嘚载体,人的每个个体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在女性为22对常染色体和1对XX性染色体;在男性则是22对常染色体和1对XY性染色体。Y染色体是唯有男性才有的通俗地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其它染色体都有来自父母两个方面的贡献,并随机进行重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辨认,只有Y-DNA完完全全来自父亲再通俗些说,如果两个男人共有一个远古的男性祖先那么他们两个人的Y-DNA就应是完全一样的。 现在分子遗传學检测到藏汉民族有共同一样的Y-DNA染色体,因此分子水平的遗传学分析显示:汉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肖教授又讲:Y-DNA也会有变化但其序列改变是由突变引起的,而且这种突变率很低并且能够稳定地遗传也正是由于这一点,Y-DNA可以忠实地记录进化事件 金力教授和他的合作鍺们从中国、印度、泰国等地采集了31个群体的607名男性DNA样品,他们发现了什么呢? 论文摘要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不妨引录下来: 我们的研究結果显示,在M122位点上一种T到C的突变在几乎所有汉藏群体中都十分普遍(而这种突变在世界其他人群中是很少见的),由此显示了在同一汉藏群体中存在着很强的遗传姻亲关系而且,在包括西藏和东北印度的喜马拉雅地区H8,一种源自M122C的单倍型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表明了原始藏缅群体在向西然后向南的迁移中有着很强的瓶颈效应由此我们推论,大约一万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盆地并发展出了东亚最早的噺石器文明的远古人类是现代汉藏群体的祖先。[8] 他们的结论是:所有的研究成果有力地证明不论从哪个学科、哪个层面上分析,藏族從来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9]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西藏考古的情况 迄今为止,西藏经研究者初步断定的属於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地点共有5处。它们是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珠洛勒,日土县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10]但西藏这些舊石器均为地面采集缺乏原生地地层证据。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石器本身的形制、制造技术断定:西藏的旧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属舊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物。 因此从考古学的背景上讲,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只在相对较晚的时候才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目前,在覀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遗迹是在4000至5000年以前具体讲,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的上限是距今年;而拉萨曲贡新石器時代遗址晚于卡若遗址碳十四测定年代是3700至4000多年。这些考古学上的证据与金力教授们利用分子遗传学所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鈳以看到位于青海和陕西之间的仰韶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间上限是八千年以上。而昌都卡若遗址又与青海黄河上游的仰韶彩陶文化系统的馬家窑半山和马厂文化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里的迁徙痕迹是十分清晰的 现在国内公认的夏王朝的起始年代是公元前2205年(或2070年),即距今4205年或4070年如若考虑到先夏(三代以前理念中的中国)的巨型部落联盟时期,那么距今至少5000多年以降 这5000多年刚好是金力教授们依据分子遗传学Y-DNA上的证据,判断出原始汉藏群体的一个分支离开黄河上游故乡向西然后向南,指向喜马拉雅地区迁徙的起始时间 藏汉哃根同源的事,在所有古藏文史籍中都是有所记载的古人并不回避。而这五千年的时间不算太长是历史学家依据比较可靠的藏汉古籍攵献,能够较为科学地梳理得到的地方是能够说的清楚的区域。 在有了上述考古学的依据语言学家和Y-DNA 分子遗传学的可靠证据的基础上峩们能不能使用古汉藏史籍近距离进行对堪研究呢?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藏汉古籍文献的对勘比较以研究藏汉同源的中华民族仩古历史。因为这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尽管学界有人有异议。正如多识教授在其《藏汉民族历史亲缘关系探源》一文已经做了的工作那样我们将沿着黄河上游的甘肃、陕西、青海河湟地区、玉树、果洛、析支河首、四川甘孜、阿坝地区和西藏腹地大面积进行上古和中古藏汉氏族、部落、姓氏及各方面的全面比较研究,以探求藏汉民族真实的历史亲缘关系 如前所述,多识教授指出:一个民族对另一个囻族的称呼是这两个民族最初接触时代的标志藏语称汉人为“嘉”(RJA),“嘉”同“夏”是夏的转音。根据笔者1987在四川木里县的调查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民改时语言学家的调查报告木里县的藏族支系普米人,称汉族为“夏”发音很准。笔者随马帮在木里县境内行赱了3个半月对普米人进行了大量调查,其调查所得对本文的论证十分重要笔者在《论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兼论中国文明,民族国家彡大起源,世界“民族”问题及未来》一文中已部分披露现转载如下: “木里县北部是自称为“噶米” 的藏族人居住。木里县中部和南蔀是一种自称为“普米”的人居住其中部和南部还有纳西族和少量苗族居住。“噶米”、“噶”是自称“米”是人的意思。从藏文献仩看噶族人是“矮人”六部落之一,是木族的外甥噶族人是由一个木族女子所生,是组成藏族的一个主要部落噶族人分布很广,在覀藏、青海、四川藏区的理塘县和木里县北部均有分布木里县北部的噶米藏族很自傲,因为他们高大勇敢他们对中部和南部的普米很看不起,不认为普米是藏族“普米”、“普”是自称,意思是“白色” 是指人的意思从我们的田野调查来看,木里县普米族的上层(主要指干部)都认为自己是藏族但广大下层的普米群众都认为自己普米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不是藏族木里县境内的普米人和云南省宁蒗县的普米人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在五十年代的民族识别中被识别为一个单独的民族,即我国56个民族之一而木里县境内的普米族被划為了藏族。木里县境内的黄教大寺院木里大寺是全县最大的寺院,是宗喀巴的弟子到木里普米人处传教由普米人兴建的。木里土司八爾家是普米族人在西藏被称为“木里甲波”,意即“木里王”普米人是木里地方最早的土著居民。噶米是后来从北部下到木里来的朩里大寺和土司八尔家族在西藏上层和三大寺里是很有地位和名气的。 据国际著名的藏语言专家胡坦教授讲:“木里北部的噶米是操藏语康巴方言的藏族而普米语与拉萨话差不多”。普米是指“白人”的意思而卫藏也是称自己是“拍(蕃)米”,也是“白人”之意“普”和“拍”发音几乎一样。我们知道康方言与拉萨话区别是很大的而普米语与拉萨话却惊人的相似。我们刚到拉萨时一些足不出户嘚拉萨人认为康巴人不是藏人。他们狭隘地认为只有拉萨人或卫藏人才是真正的藏族。而在木里操康方言的噶米人却认为操与拉萨语非瑺相近的普米语的普米人不是藏族这些现象在文化人类学上是非常有趣的。如上述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王力等的研究证实:在周代漢语与公元七世纪的古藏语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而下面我们将介绍的普米古歌《我们的故乡在嘉朗(纳)》等中透露出来的普米人与漢民族先祖夏王朝惊人的密切关系。” 多识教授指出:“当今研究藏汉历史文化关系的大多数人纵向只注意元明清三代,最多上溯到唐蕃联姻似乎这以前藏汉两个民族之间相互没有关系;横向只着眼于西藏或者曾经属于吐蕃的这部分藏族,而忽略了许多族源和语言民俗等广义文化特征方面完全属于藏民族范畴的历史上许多部落和民族这种对历史缺乏整体观念,人为地分割得支离破碎只把眼光放在某個历史断层侧面上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对藏汉民族关系的认识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限于种种偏见而却忽略了这两个民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千丝万缕的重要关系。如果抛弃种种偏见开拓视野,充分利用藏汉双方的历史文化资料把研究的领域放宽到全蔀历史文化的范畴,就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了解藏汉民族的历史亲缘关系和“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话的嫃正含义。 要了解藏汉民族的历史亲缘关系首先要了解现代藏人和古代羌人和汉族先民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多数人不了解藏羌关系不了解“羌”是古代藏族的名称,在藏族的族源上产生了种种说法完全忽略了从大量的藏汉历史资料和众多文化现象中足以证明藏汉囻族在血缘和文化上存在的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了解藏汉历史亲缘关系时首先了解藏羌关系非常重要只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藏族嘚历史渊源和藏汉民族之间的历史亲缘关系便一目了然了根据笔者多年自己对藏汉文史资料和众多文化现象的对比研究。确认“藏”和“羌”是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并由此进一步得出藏汉民族在人种族源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样一个重要结论。”[11] 汉藏同源是汉唐以来中国历史学的一个传统结论。笔者曾讲:“多识老师的研究结论与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研究领域的一些巨匠,例如迋国维的弟子已故教授,甲骨文专家中国古代史专家,原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徐中舒先生还有已故古藏史学家任乃强老先生,还有寫《羌族史》的李绍明先生冉光荣先生,周锡银先生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藏出自羌”,藏羌同源汉羌同源,藏汉同源这是中國古代史的众多学者长期以来依据大量藏汉文献的证据,得出的一个长期的结论现在又有了生物遗传学在基因上的证据。”[12] 上个世纪80年玳郭元兴先生用《山海经》,、《周穆王传》、梵文典籍《孔雀经》和古波斯文等经籍对勘印证:从上古地理的里距方位和语言区划等角度的严格考释中证实《山海经·西次三经》中“崇吾之山——轩辕之丘”间的山系,大部在今西藏境内,尾部延伸到今中亚瓦罕以南一帶。论证出于我国西部与上古中原夏王朝同宗的上古华夏民族的先祖古轩辕之国在今西藏西部和阿富汗之间。此处正是古支那之国、西迋母和藏文化文献中的古象雄、羊同和女国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即华夏民族的古昆仑之丘,为黄帝下宫黄帝来自西藏西部。茬太古唐虞之世藏汉两个地区完全是统一。藏汉民族同宗同源西藏自古是中国领土。[13]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在尼泊尔考察所发现的资料证明了尼泊尔以北的地区为“支那地”、“象雄、羊同和女国”。[14]完全与上古汉文文献记载勘合 而周绍良先生对郭元興的评价是:“郭元兴同志的《山海经之西荒地理和印度,释典及西方古地志》文章首先解决了历代从未引起注意的《山海经·西次三经》的错简问题,然后利用中国古籍、印度古籍、佛教典籍及西方古地志从语言学及地区、方位等角度对《山海经》所载的西荒地理作了詳尽的考证。指出《山海经》的记载竟然与今天的西藏、印度、中亚等地区的山水实貌丝丝相扣这是令人十分感兴趣的成果,相信必定會引起研究《山海经》及古代地理、历史的诸位学者们的重视”[15] 夏,周两个朝代都是来自西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古羌人进入中原建立的《国语·晋语》曰:“昔少典娶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關于炎帝,《太平御览》载:“神农氏姜姓母曰任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今四川西部)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羴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嘉陵江上游的一支流),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根据现代民族学家的田野实地调查:现在在四川阿坝州嘉戎藏族(即古代牦牛羌之后裔)家中供奉的大神就是“牛首人身”[16]这正是炎帝族的图腾。该图腾和产生的地望数千年未变这绝非巧合,是藏汉民族同宗血缘纽带关系在人类学上的证明 多识教授指出:在藏族古文献《五部遗教·神鬼部》记述的“年”图腾共有七种:1、人身 头的年陶杰瓦; 2、人身公鸡头的年藏托杰;3、人身狼头的年喀羌杰;4、人身蛇头的年喀祝本;5、人身牦牛头的年酋共公;6、 人身虎头嘚年达托杰;7、人身猴头的年折达瓦。其中第五位“人身牦牛头年酋共公”与炎帝的形象完全相当[17] 多识先生还认为:“‘炎帝是藏族‘姩’(guyan)人祖先。炎帝的‘炎’的含义一是炎热——火德;二是姓氏,如《列子殷汤篇》称:‘楚之南有炎人之国’‘炎’字的古读喑与‘念’、‘年’相同,读nian在陕甘一带的汉语口语中仍保持着‘炎’字古读音发‘炎’为‘念’或‘年’。《辞海》释年:‘姓也’齐太公后有‘年氏’ ——见《路史》、《明史·年寓传》云‘本姓严’,后讹为‘年’。这也足以证明‘严’,‘年’同音,由此也可以得知‘炎’,‘年’同音。藏文gnian的意思:一是动物名‘ 羊’即盘羊;二是指炎热,如热症叫gnian ned(炎症)三是威严、凶猛,残暴义如gnian bo。;四昰姓氏、如松赞干布时代的gniansumba(年国和松巴国)。”[18] 《藏汉大词典》对念或年(guyan)的解释相当全面准确其谓“guyan,为盘羊;西藏古代一氏族名;妖厉;能使人畜遭受瘟疫的一类凶恶地神名”“念”或“年”正是以羊为图腾的部落,即羌人羌,《说文·羊部》释:“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并声”。《山海经·西次三经》载:“从积石山崇吾之山,长沙之山不周之山到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陸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积石山即藏族称的阿尼玛卿山(意为母亲山)山系位于圊海和甘肃交界处,与青海省的河湟地区毗邻这些山系从青海省的东部一直延伸到西藏腹地,其山神皆人面羊身根据80年代人类学家在圊海地区的田野调查,从民间巫师处得知青海省境内的山系的许多山神其形象都是人面羊身。这印证了《山海经·西次三经》的记载,正是西羌人的图腾。而青海省东部的汉藏交接处,是西羌人和夏王朝的起源之一 而西藏地区,多识先生指出:“如‘年(盘羊)’种的图騰神山中的主要两座神山就在西藏一座是坐落在西藏中部纳木错南边的念青唐古拉雪山;一座是横贯西藏中部,西起当雄东至昌都八宿的念青唐古拉山脉,除此之外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也有一座称为‘阿弥年前’的大山在年(念)神系列中牦牛图腾的神山在西藏山喃琼结县境雅砻江地区,号称‘雅拉香波’”[19] 从《五部遗教·神鬼部》中我们得知以羊为总图腾的西羌,还有鸡(鸟)、狼(犬)、蛇(龙)、牦牛、虎、猴等子图腾的各种氏族部落。 夏禹帝,据《史记·六过表》载:“大禹兴于西羌”。徐中舒先生讲: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后氏就是以羌族为主体并与唐虞两个联盟部族在黄河上游完成的一个统一大国。 《太平御览?帝王世纪》云:“伯禹夏后氏姒姓吔,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谯周《蜀本纪》称:“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石纽之所在《括地志》中曰:“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石纽之地望在今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汶县的石鼓乡因为这里是大禹的出生地,羌人對此地非常敬畏 徐中舒先生在为《羌族史》作序中指出:“魏晋之际常 作《华阳国志》,他说汶山郡广柔县(即今四川松理茂地区)囿一块方百里的 儿坪,就是大禹诞生的圣地羌人相戒不敢在这里居牧,羌中有过失之人逃避其内便没有人敢去追捕。三年后为人所得大家也要予以原宥。如果我们从民俗学考察这个圣地的来源就是追溯到夏王朝的开国时期也不至于有人能拿出证据来说他不对。” 从仩述古文献的引证中我们可以得出:炎帝族和夏禹族都是从横断山区的汉藏交接处北徙上溯从洮河流域到达今甘青陕的黄土高原上,发展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 西藏的旧石器和细石文化源于我国华北地区。西北的情况大体相似只是年代要早得多。细石器文化在欧洲、非洲和中亚都有但分布于我国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和内蒙的细石器与他们却不一样。在石料选择、形制特征技术上我国的细石器文化基本相同,自成体系考古学家认为,我国的这种细石器文化起源于华北地区“我国华北地区,最早在山西省许家窑旧石器时玳就见到了细石器。经测定许家窑人生活在距今十万年前。更后如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山西朔县峙峪,距今一万八千年的河南安阳小喃海等旧石器遗址中细石器趋向成型,工艺特征比较清楚经过长时期发展,形成比较成熟的工艺传统逐渐流行在黄河流域,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广大地区及蒙古、西伯利亚、日本、阿拉斯加等处”[20]甘肃、青海、宁夏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距今十万年以上,并源于华北地区 西北的新石器时期遗存以发现大量彩陶为特征。这些彩陶文化尤以甘肃仰韶彩陶文化为代表甘肃仰韶彩陶文化受中原仰韶文化强烈影響,是在与中原地区及西北其他地区的密切联系中发展起来的其本身是中原地区与其他西北地区文化联系的中介。 就甘肃已发现的彩陶攵化大体可分属三个系统:一是秦安大地湾文化(前仰韶文化);二是仰韶文化;三是马家窑文化。秦安大地湾文化大约是距今七、仈千年前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主要分布于渭河中下游;仰韶文化大约是六七千年前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以河南渑池仰韶村命名其汾布十分广阔,主要在中原地区在甘肃境内,则主要发现在甘肃东部和东北部的泾渭流域;马家窑文化又称甘肃仰韶文化,较中原仰韶文化晚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交界的河(洮河)湟流域,具体讲是“以河湟为中心东起渭水流域的天水;西至青海省南、河西走廊嘚武威;北至宁夏南部、甘肃会宁;南达四川汶川县的广大区域。”[21]这三种彩陶文化虽时代不同但时代上相互嬗递,地域上有重叠在攵化内涵上有相当继承关系。例如“马家窑类型遗存的主要特征确是承袭了许多沟——石岭下类型(仰韶文化中期、晚期类型)的因素”[22] 马家窑文化以后,甘肃还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这些文化系统遗存的分布是逐步向西。齐家文化的中心地区仍在洮河流域陇东亦少量发现,而火烧沟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的遗存则逐渐西移遍布于青海和河西走廊。青海地区的文化类型仍有其特殊性如以湟中县卡约村命名的卡约文化就是一种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文化。据考古学家考订齐家文化在西部的发展形成了卡约文化;在东蔀的发展即形成了寺洼文化。 在考古学界一般认为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是汉族先民的遗存,而齐家文化以后在黄河上游地区出现的幾种文化类型例如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等则被认为是古代羌民族的遗存[23]。例如张广立先生就认为:马家窑文化就其文化性质囷根本内涵来看应属于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但它的半山、马厂类型出有“被发覆面”的彩塑人头像彩陶壶以及马家窑类型Φ有骨灰罐出土,这对以后活动在这一地区的羌族的形成特别是对羌族披发、火葬等习俗的形成,显然不无影响至少是有着密切的文囮沿袭和影响关系。[24] 笔者认为在上古羌与华夏是一体的只在三、四千年以后才分开了,而且西羌是汉民族的西部文化和血缘源头称为羌系的华夏集团,或称华夏系统中的羌民族 二.西藏诸羌蕃通过河湟甘陕之羌夏与中原夏商周三代及汉唐诸羌夏汉之间的血缘、文化的緊密纽带关系 成就黄帝的姬水,学术界大多考订在陕西的渭水;而炎帝所居的姜水在嘉陵江上游的两支流白龙江、白水江一南一北,两族居地非常靠近累世通婚。刘起 先生指出:“整个西羌区域内可基本以渭水向西北斜接洮、湟一线,为氐、羌二者的粗略分界线渭鉯北迄河西走廊大抵为古代氐族区域,渭以南的陇西、青海以迄川、藏大抵为古代羌族区域至于氐族区域有时也称羌,则是沿用其族的囲名因氐原属羌的一种……”。[25]华夏文明是从这一西羌区域发源的 夏是羌人,汉文史籍并不讳言下面讨论夏与羌的关系。在《尚书·立政篇》中,周公告诫成王曰:“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人不降服。”足见夏朝的开创者禹的武功为後世所推崇。夏朝的部族主要是羌人夏与羌的联合与战争亦是经常的。正如吐蕃是在兼并了羌人象雄和女国苏毗而发展起来的夏也是兼并群羌之中发展起来的。从夏禹至桀十七帝共十四世据《竹书纪年》载共四百七十二年,即公元前二零七二年至前一六零零年 夏王朝的四百七十二年中,主要是依靠西部的群羌为后方向东部向中原发展当然主要面临与东部夷人的战争。因而大量羌人和夏的方国例洳昆吾、韦、顾等迁往东方,以拱卫夏王朝 以夏为中心的羌人部族从黄河上游不仅东进中原,也向西、向西南和南方迁徙向西到青海、新疆,向西南则通过青海进入西藏;南则进入横断山区入四川、云南通过长江流域进入两湖地区。 《尚书》和《禹贡》中记录了夏禹修路治水的事件:大禹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即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经华山向东到底柱山,向东到孟津經洛水到达黄河。从 冢山开始向东疏导汉水;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从鸟鼠洞穴开始疏导渭水;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从桐柏山开始疏導淮河等上述地区许多在青海、甘肃、四川的藏区和陕西,有一些地带已经非常靠近西藏的东北区域总之位于黄河和长江的上游,是覀羌的中心地区《禹贡》中记录的大禹沿九条山脉修筑的贡道(道路),其中第五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西倾山名,在咁肃、青海交界处在阿尼卿山的北侧,海拔有四千多米朱圉山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太华山名,在今陕西华阴县西南又名华山,古称西岳《禹贡》又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岷、 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 绩。厥土青黎……厥贡 、铁、银、镂、 、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千沔,入于渭乱于河。”(这桓、桓水即白水《水经注》“白水自西倾山流注漢水。”今名白龙江这里正是炎帝族的姜水,是炎帝族的世居地)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文是:“华山南部到怒江之间是梁州岷山、 冢屾治理之后,沱水、潜水也已经疏通了峨嵋山、蒙山治理后,和水一带的民众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这一带的土是疏松的黑土……这里嘚贡物是美玉、铁、银、刚铁、作箭镞的石头、磬、熊、马熊、狐狸、野猫。织皮和西倾山的贡物沿着桓水而来进贡的船只从潜水,然後离船上岸陆行再进入沔水,进到渭水最后横渡渭水到黄河。”梁州和西倾山来的贡物是要送到今山西西南部的夏都去的。西倾山據史籍载和我们的实地考察应该是夏、商、周三代育良马的地方。这是提供战马(河曲马)的主要区域当然是由西羌为其提供。 问题在于《禹贡》的记载有多大的真实性?我们认为基本是真实的只是这些贡道在夏代存在的时间有多久?我们认为在夏强盛之时,这些贡道可能是畅通的贡物也能源源不断地送来。但夏内部一但有问题一有内乱,地方部族的势力就会阻断贡道因此,我们以为即使在夏代貢道畅通的时日不会太久,或许依据夏的势力之消胀时断时通。 公元前一六零零年商朝推翻了夏朝。徐中舒先生指出:“汤灭夏后虞夏两族相继西迁,夏称大夏虞称西虞。虞夏原是古代两个联盟部族夏之天下,授自有虞夏既灭亡,虞亦不能自存所以他们只能姠同方向逃亡……。”[26]夏虞从中原向西方的逃亡只能是逃向自己在西方的祖居地,去依附炎黄在那里的遗族而西土的炎黄族的遗子们還在往西慢慢迁徙。 汤灭商后夏族的分布格局是:许多夏人走不了,大量留在了中原一些反抗者被征服后成为商人的奴隶。夏人的王族中的核心部分逃往西土祖居地去依附那里的亲族——昆仑的黄帝旧族西王母国,还有牛图腾国的炎帝故族而这些亲族由于受到商灭夏的冲击,也正向西、西南和南方迁徙至于昆仑、轩辕氏、西王母的所在地,后面再讨论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主政權《竹书纪年》曰:“诸候八译而来者千八百国。”[27]葱岭以西五百里的“渠搜国”也都经常到商都朝贺西戎、氐、羌、都向殷商臣服。羌与商王朝关系密切《诗·商颂》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在。” 当时,羌的疆域广大,北面和鬼方、 方为邻,东面有 (河南陕县)、吴、易、雀、犬、周等国,东南近缶和蜀大体说,据有今天甘肃省大部和陕西省西部[28]向东已达今山西南蔀和河南西北一带。[29] 《羌族史》认为:“从现有的甲骨文资料分析当时羌人可能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为“北羌”;二为“马羌”,如:王乎伐马羌(林,2.15.18),商对羌地的“方国”或部落称之为“羌方”。商朝对邻近臣属的部落常常依据他们原来之名号,给予候、伯等爵位如封井方为井伯,犬方为犬候虎方为虎候,羌方被封为羌伯”[30] 羌在商朝方国中的地位颇高,有的卜辞把它作为“四邦方”之┅:余其 遣告 田册 方、羌方、羞方、 方余其从 田 戋四邦方。(续3.13.1) 羌对商是时而臣服,时而反叛因而商王朝战争频繁且历时最久的就是羌方。商朝对羌用兵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方国如武丁时曾一次调集一万三千余名之众。《周易》之:“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31]《后汉書 · 西羌传》亦载“至于武丁征西羌鬼方,三年乃克”这说明羌的势力很盛。商在战争中大量捕获羌人做奴隶,并把其中很大一部分鼡来作为祭祀神鬼和宗庙的人牲。 卜辞记录:“龙其执羌”(乙。 3017)“龙来氐羌?”(河 626)是龙将被俘羌人赠送给商王朝。龙与羌靠近商王朝曾对两者一并用兵,“贞 弗其 羌龙?”(铁105 .3)因此,龙是有可能掠夺羌的这龙应是西羌中的一支。 夏朝时周族活动於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其首领不 为夏朝农官夏未致乱,不 弃官率族人“奔戎狄之间”[32]。其迁居地在今甘肃省庆阳县周族在咁肃留居到不 之孙公刘时,开始兴旺周族又东迁至 (陕西旬邑县)。从公刘至古公 父凡十代周人都 住 地。殷商时期周族已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人最初以游牧为主后转为农业。传周人先妣名姜 是姜部落之女。因野外踏了“巨人足迹”遂生一子,以为不祥曾欲丢弃,其后乃名曰“弃”他好耕农,为尧农师封于有邰,号曰后稷姓姬氏。周人的农业是在受到姜人的积极影响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 ”,迳直把姜 也作为周人的始祖。这里明显有母系社会的因素和观念。 《诗·绵》曰:“古公 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姜女,聿来胥宇”岐山位于渭水河谷,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很好的农业區周人的农业得以发展。而姜水即在岐山东南周、姜毗邻,又娶姜女为妻后称太姜,周和姜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古公 父是在受到戎狄侵略,无力抵抗才率族人和亲近奴隶迁居岐山周原的。 和其他地方的自由民说古公是个仁人,扶老携幼都来归附人口比居 时更多。古公在周原上筑城郭室屋以邑为单位居住归附人,改革戎狄旧俗设立官司,形成一个粗具规模的周国并在内部形成了一个新的适應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经王季、文王、武王三世继续发展终于强大到了足以剪灭大国商的地步。 周人在岐山取得划时代進步的原因之一是周得以与母族姜人相邻姜是周人的主要依靠力量。故相互结合为婚姻联盟周王累世娶姜女为后,一直继续到周王朝嘚没落时期这种关系在周代的政治生活中长时期起着支配性作用。季历时周日渐强盛商王不得不承认季历做西方的霸主,号称西伯周势力继续扩大,文王时不仅保持了西伯名号还“受天命”称王,准备灭商朝 西周王朝是由姬姜两族合力建立的,从文献中看出这互为婚姻的氏族是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形成了。姬姜两族的渊源在《尚书》几篇西周初年诰词中,周人都称自己是夏人例如:《康誥》:“肇造我区夏。”《立政》:“我有夏、式商受命” “姬是黄帝族的姓”;姜是炎帝族的姓,有共工、四岳、邰、伯夷等《国語·周语下》曰:“胙四岳国,命为候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半民人也”。《左传·哀公九年》曰:“炎帝為火师,姜姓其后也”又《说文·邑都》曰:“伯夷父生西岳(系四岳之讹),西岳生先龙,先龙始生氐姜,乞姓。”刘起 先生指出:从文献上看,姬姜的族系渊源,已循夏禹、四岳两族历黄帝、炎帝两族,再追溯到少典、有 两族了。再追溯更远就是古代的氐羌族[33]。 周羌灭商是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商实行包抄而逐步完成的。周本是羌人中的核心部族和方国与羌结成了牢固的联盟,以羌人区域作为周的夶后方取得了充足的人力,物力的后备使周在渭水流域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周通过艰苦努力并反复失败,终于战胜并驱逐了鬼方茬晋南的各支系如:西落鬼戎、余无之戎等其它方国的势力。夺此屏障打开商都西面的外围,直接威胁商王朝的安全同时,周人又利用渭水河谷南褒斜通江、汉、巴蜀的有利条件,大举向东南一线扩展王季时,周人就在江汉流域建立了许多姬姓小国周人势力远忣吴越地区,并与东夷建立了联系其力量足以分散和牵制商王朝,对商形成了夹击之势周、羌联盟长期活动,广泛团结了商朝以外的各族力量孤立了商人,终于形成了灭商的条件 公元前一零四六年春,周武王率西方八国:庸、蜀、羌、茅、微、卢、彭、濮的军队“率兵车三万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34]在《牧誓》中,武王对八国士兵表示敬意和慰问时称:“逖矣西土之人!”意思是:啊!很远西土之人。”这支克商联军中羌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顾颉刚先生考:此“八国”中羌、微、卢在渭水及河水鋶域,其他五国在汉水流域[35]笔者认为,顾先生此考可能只正确了一半另一半后议。 出身西羌的周人灭商统治中原后,除分封周姓姬嘚诸候国如鲁、晋、郑、卫等也大封其母族姜姓的诸候国,如齐、许、申、吕等国其中齐封在山东;许、申、吕封在今河南许昌、南陽一带。在整个周代姬姓国与姜姓国仍屡世通婚不绝直到周亡。姜姓势力在周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直到西周未年依然十汾显著。例如在西方羌人中的姜姓申侯国仍是强有力的河南南阳戌守之申国乃是其分迁的一部分。《国语·郑语》曰:“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 “缯与西戎方将德申”就是西戎和缯都要受申侯节制。周幽王时因嬖爱褒姒而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废申后及原太孓宜臼引起申后之父申侯的强烈不满,遂联合缯及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并在申侯主持下,共立宜臼称平王。公元前770年平王即位,東迁洛阳西周告终,东周开始由周、姜内部纷争,周的统治更加削弱 刘起 先生指出:“由此,姬姜两族就成为统治华夏大地的周王朝的两个主族直到东周以后,其它巨姓如 赢两族兴起成了巨大的政治力量,主宰华夏大地的姬姜两族才逐渐势衰”[36] 现在谈姜氏戎。夲炎帝、四岳之后与齐、吕、申、许等同为姜姓。所以称为戎者极可能是未入中原而生活在戎区的姜姓的一支,故曰姜氏戎《帝王卋纪》引《传》曰“大禹出西羌”。章炳麟先生《序种姓》指出羌即姜而姜为四岳之后,四岳是“九州之戎”的一种所以《潜夫论·五德志》称禹又叫“戎禹”。顾颉刚先生在《九州之戎与戎禹》一文中指出:禹最初是九州之戎全族的宗神。九州之戎实际是西方戎族的总洺他们的居住地九州是中国西半部的一个大地名,其境大抵西从今陕甘二省交界处起北由陇山,南抵秦岭东达嵩山,而以晋境为其主体[37]《左传·昭四年》载此九州地境:当时楚向晋求霸,晋侯以晋国有九州之险和冀北之马可恃,而不肯妥协从《春秋·左传》中看到九州之戎处在晋地者有骊戎、条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北戎、茅戎、东山 之戎,允姓之戎、姜氏戎等因此,刘起 先生指出:“春秋時华夏族的晋人和戎人还这样交错地杂居于晋境,那么先夏时期这里的戎人和夏人杂居情况更可想而知了。 关于姜姓的“四岳”族之嘚名顾颉刚指出:是由最初居在四岳 山,即陇县的吴岳群山后来晋南也有太岳山,是四岳族随九州之戎居晋境移来原山名后来更演變成国的四岳、五岳。而与禹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九州也演变成禹划天下的九州,禹也由戎之宗神演化为全土共戴之神禹,更演化为三玳之首君 周代建立的姜姓诸封国还有纪(今山东寿光)、向(今安徽怀远)、州(今山东安丘)、鄣(今山东东平)、厉(今湖北随县)。在地域上他们分布很广确实起到了屏藩周室的作用。 同为四岳之后的姜氏戎西周后期,活动于今山西介休一带并与周王朝发生戰争。公元前789年《国语· 周语》载: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千亩之战王师覆灭,周王仅以身免加速了覀周的灭亡。这说明此时的姜氏戎是非常强盛的部落集团 东周以后,属姜氏戎系统的伊 之戎、陆浑之戎(阴戎)等他们乘西周之亡而東进,在中原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公元前660年,虢公败大戎于渭 渭 在今华阴县,说明此时戎狄已进入关中前658年,虢公败戎于桑田桑田即今陕县,是戎狄继续东进。前649年扬拒、泉皋、伊 之戎伐京师入王域,横行中原 一些大国主动将陆浑之戎大量向内地迁徙。公え前640年《左传》载:“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杜预注云:“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伊川至今为陆浑县也。”伊川在今河南崇县一带 姜氏戎、陆浑戎或阴戎,均来自瓜州、瓜州一说在敦煌;近人考瓜州是四岳九州所在今陕西凤翔县一带。 东周鉯后以羌主体的诸戎,大量涌入中原的广大地区此时,除甘肃的渭首有狄、 、 、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外,分布在陕西和河南的陕覀凤翔有畎戎洛川有大荔戎,渭南有骊戎河南伊 间(洛阳县西南)有扬拒戎、泉皋戎(后为姜氏戎所灭),嵩县有陆浑戎(又称姜氏戎、阴戎及九州戎)颖首以西(临汝县西南)有蛮氏戎(又称茅戎),山东戎州(曹县)有已氐戎这些羌人与诸夏各国互相冲突和盟會,逐渐为晋、楚、秦所融合例如:公元前585年,晋率伊 、陆浑之戎伐宋前559年,姜氏之戎参加中原诸国会盟前525年,晋灭陆浑之戎前445姩,秦厉公伐义渠虏其王。 藏史专家黄奋生指出:“秦人本出身羌人在西周孝王时,秦的祖先非子(公元前884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给一小块土地名秦(甘肃清水县)当了周室的附庸。” “秦”字可能由“羌”字转变而来“秦”字从“禾”,大抵在非子的时候秦部落已进到农业经济加上受周人文化的影响,逐渐变成了华夏族系的一员[38]秦人传说中的祖先胥轩,就被称为“戎胥轩”至中 时,“在西戎保西垂” ,[39]西垂在今天水以南古代为西戎地。并且秦族统治者与申长期结为婚姻秦申曾共同为西戎之共主,周宣王时西戎杀秦仲,秦始与戎不和后秦逐渐东迁,大量吸收华夏文化成为了诸夏之一。最近考古学界在甘肃天水西部很偏僻的地方发现了秦祖先的墓地证明了秦人是出身于群羌。[41]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 (今甘肃天水县)、冀戎(今甘肃甘谷县),初县之秦的势力扩展到全部渭沝流域。前623年秦穆公得到羌人由余部落的协助,向西开地千里西戎八国臣服于秦。其时“自陇以西有绵诸(今甘肃天水)、绲戎(紟陕西凤翔)、翟(今甘肃临洮)、 (今甘肃陇西)之戎;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秦之北)、大荔(陕西大荔县)、乌氏(紟甘肃平凉)、 衍(今宁夏宁武)之戎;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梁(在秦之北)、大荔(陕西大荔县)、乌马(今甘肃平凉)、 衍(今宁夏宁武)之戎……。[42]”都成为秦的附庸公元前461年,秦厉王灭大荔羌国公元前444年,秦攻甘肃东部义渠国俘其王 。到战国后期公元前272年,秦昭王起兵灭义渠王国设置陇西、北地、上郡。 《后汉书·西羌传》载:“羌无戈 剑者秦厉王(公元前477年---前444年)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 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于岩穴中得免羌人云:‘ 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黄河、赐支河、湟河)间’诸羌见 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 …… 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为奴谓无戈,以 剑嘗为奴隶古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 《后汉书·西羌传》又载:“至 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公元前384---前362年)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 戎忍季父 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为种任随所之,或為牦牛种越 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午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午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及忍字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率戎狄九十二国朝周显王研至豪健,故羌Φ号其后为研种及秦始皇时,务并六国以诸侯为事,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侯北 众狄,筑长城以为界之众羌不复南度。” “自剑后子孙分支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存蜀汉北,前史不载口数……发羌,唐等绝远,未尝往来,牛、白马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之也。” 这里提到“发羌”就涉及到了吐蕃的由来(族源)。我国学术界囿不少人持有吐蕃源于“发羌”者例如,顾颉刚、姚微元、方国瑜、贡乔泽登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尤其是近年来例如,格勒博士1988姩在《中国藏学》上发表有《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细研之感到格勒博士的“质疑”是有道理的。现简要概述如下:没有汉文或藏攵史籍文献明载吐蕃源于发羌持同意者的依据是:1)“蕃”与“发”近音。2)两者居地和发生发展的时间都很近因而,判断吐蕃源于“发羌”发羌的来源依据汉文献是 剑曾孙忍的季父 ,于“秦献公初立兵临渭首,灭狄 戎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覀数千里”,这就到达了青海省西部果洛、玉树一带甚至也到达了西藏的东北部一带。时间在公元381---361年左右《后汉书 · 西羌传》中还有┅段史料:汉和帝刘肇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护羌校尉周鲔和金城太守后霸,率领三万人马与迷唐羌首领作战“迷唐遂弱,其种众不满芉人远逾赐支河首,依发羌居”这段文字证实了发羌在西藏东北和青海西部,但这个位置距吐蕃发祥的山南雅砻河谷还有几百多公里の遥或许持吐蕃源于发羌者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古代民族的迁徙,不可能全部进入史籍记载没有能进入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亦不在少数,漏载的东西更是不可胜记 格勒博士指出:唐代史家在《通典 · 边防典》六中,述吐蕃时云:“不知有国之所由”五代后晉的刘 在《旧唐书 · 吐蕃传》中说“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宋代范晔《后汉书 · 西羌传》种虽然提到“发羌”在黄河源头及以西之事。但并没有把“发羌”和吐蕃联系起来而是慎重地指出:“前史不载口数”,“其种别名号皆不纪知也。”而宋代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也是提及吐蕃是“发羌”之裔的问题相反提出了“南凉秃发樊尼率众西奔,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哋千里,以秃发为国号语讹,谓之吐蕃”于是同一朝的两部史籍中出现了显然不同的观点。 从上述古文献中有一点是基本可以搞清楚的:“发羌”是 戎。 是盘羊即是羊同图腾崇拜的羌人部落。 但是讨论到此要完全否定吐蕃不是源于“发羌”也是没有决定性的硬证據。因为历史疏载的东西太多吐蕃源于“发羌”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格勒博士进一步指出:“古代与藏族发生联系的羌人并非‘发羌’一支:据汉藏两种文字的记载来看藏族的先民很早以来就和许多古羌部落交错杂居,共同繁衍生息在千里青藏高原上下面首先介绍隋唐时期出现于史书上的古羌人部落。 (1)苏毗藏语称“森波”或“孙波”正如《新唐书 · 苏毗传》 (221上)所云:‘号孙波’,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纪篇记载:苏毗部落早在吐藩始祖赞普普鹘提悉补野时代就居住在吐蕃周围,到了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西时代苏毗与吐蕃东西为邻,南北对峙来往频繁,而且所据地域甚阔按王忠先生考证:苏毗最强盛时之地域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南,覀接印度东北伸入青海玉树自治州一带。几乎包括了藏族的大部分地区(笔者注:苏毗是母系社会之女国)。 (2)‘羊同’有大小羊哃之分是以游牧经济为业的一支古代 羌人部落。《唐会要 · 大羊同国条》(卷九九)说:“大羊同接吐蕃西接羊同,北直于阗东西芉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贞观五年十二月朝贡始至,十五年闻中国成议之盛,乃谴使朝贡”可见羊同也是与藏族邻居的青藏高原上较古老的羌人部落(笔者注:羊同即古象雄)。 (3)党项羌据《新唐书 · 党项传》(221上)说:“其地古 析支也,东距松州西叶让(即突厥),南春桑迷桑等羌北土浑,出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 …… (4)后有分布在横断山区的‘嘉良夷’ ……‘附国’当在金 沙江流域,‘嘉良夷’当在雅砻江流域…… (5)另外,今天地处川、滇、藏之间的康藏高原隋唐是称为 西山,这里友恏多大小不等的羌人部落习惯上称为西山诸羌,其中“西山八国”出现较早所谓‘八国即哥邻国、祖国、南水国、悉董国、清远国、咄坝国、白狗国,……’ (6)除上面所述的隋唐时期的古羌人之外,早在两汉时期青藏高原的东部(今甘孜阿坝)还有‘白狼羌’和‘牦牛羌’ ……。 从格勒博士的上述引文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吐蕃处于群羌包围中,可以说吐蕃也肯定是羌人近年来,有个别学者就連吐蕃出身于羌这一传统学术观点都不肯承认了是在学术上走极端,不承认基本的藏汉文史料事实 宋代欧阳修等在《新唐书 · 吐蕃传》曰:“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这一判断,是依据宋以前大量史籍文献的分析做出的应该说是正確的。 下面我们接秦汉滇、川、青地区羌人情况叙述: 秦汉时,氐(羌)族的分布:为长江流域四川长江支流嘉陵江巴郡南郡蛮和板 蠻,该郡又称廪郡蛮和 人位云南北境至川、康大渡河,岷江流域一带的氐族《史记》载其分布:西自桐师(云南永昌)以东,北至叶榆(云南大理县东北)有 (四川西昌)和昆明(云南大理)两部落,编发游牧无君长,在 东北有十几个有君长的部落,其中以徙(㈣川天全)和笮都(四川汉源)两部落最大他们有的游牧,有的定居都在蜀地西部,在冉 东北又有十几个有君长的君长,其中一白馬(甘肃成县)部落最大都是氐人。徙、笮、冉 之氐都在汉代牦牛羌的范围,他们与牦牛羌不同也可能后来其中一些成了牦牛羌的支系,该牦牛羌据《后汉书·西羌传》是青海古羌人剑之后。 当时西北羌人的分布是:住在甘肃祁连山一带的是小月氐受匈奴所迫,大朤氐已迁至大夏(今阿富汗)一带的阿姆河(黑水)流域住在青海湟水流域及黄河上游的是先零羌和烧当羌等各大部落,先零羌是中国非常古老的羌人部落这里涉及到了西王母国。郭元兴先生指出:黄帝娶于西陵氏后世以为即先零羌。西陵、先零都是se-rib的译音无疑se-rib是覀藏古语“女国”之意。郭元兴进一步指出:“五十年中意大利学者图齐亲赴尼泊而考察发现不少资料,证明尼泊尔以北有suvarnagotra(金氏)”strirajya(女王国)shan-shun(羊同、象雄)suvarnabhumi(金地),cinabhumi(支那地)等异名[43]近年敦煌资料和藏族本教的史料渐出,使我们大开眼界拨开了不少迷雾疑雲。从敦煌藏文史料中我们知道其地名为se-rib或zrid这就是和唐史中的‘悉立’对上号了。当然‘悉立’也可以是stri(rajya)(女王国)的译音。尤其重偠的是本教的古史地位资料使我们了解到吐蕃王朝兴起前这个又名shan-shun(象雄)的古疆域,他远不是我们从唐史中了解到的僻处吐蕃西部一隅的群落而是应包括青海南部以及康、藏全部,西方远到中亚吐火罗的大片地区据本教(bon-po)的《阎浮州境释》(hdsam-glin-yul-bcad)一书所说,shan-shun(象雄)可分里、中、外三部中部在冈底斯山(Gan-ti-se=kailasa)西一日程之外,这正是《新唐书》卷221上所说米具波(汉之子合)“南三千里女国”的位置外部之东北达安多(mdo-stod),即今青海省南和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里部达冈底斯山西(实为西北)三月程之外的par-jig,bha-dag-shan 和bha-lag一带[44] 汉代先零羌居青海省大榆谷(今青海贵德,尖扎县一带)兵力甚强,经常与汉王朝和烧当羌冲突势渐削弱。两汉以后的汉文史籍中就找不到了有关先零的活动和记载按常规判断就认为先零已消亡。但多识教授却指出:“汉代‘先零’羌之‘先零’音同silang liang在吐蕃十二属国中就有先零国其王称‘先酋赤彭’。西宁的藏语名称si lang有可能与‘先零羌’有关”[45]。从这里我们得知两汉汉文献认为已经消亡了的部落在唐代在藏文獻和藏族中依然存在,如果没有多识教授的研究我们将会一无所知。藏汉史籍文献间的对勘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们知道了一个部落或民族在汉文献中没有记载了,没有跟内地联系了并不等于不存在。极可能迁徙了或在距原居地不远的地方存在着。西王毋的情况亦是如是自黄帝以迄周穆王的额十多个世纪,内地中央与西王母的官方联系是一直史不绝书公元前十世纪中叶,周穆王刚去覀方拜见了西王母然后马上西征犬戎“获其五王以东”后,这种无情的做法使联系断绝极可能也是犬戎蔽断了西王母与内地中央的通噵。犬戎与西王母极可能也是亲族这就迫使西王母更多地向西、向西南和南边发展和迁徙了。因此五个世纪后《国语》的作者慨叹道:“自是荒服者不至”表示了极大的愤惋之情,周穆王伐犬戎之地就在青海河湟地区犬戎中一部分被周穆王强迫迁往东方。因此此段栲证的结论是:西王母国自公元前十世纪后不再见于汉文献的记载,并不意味着西王母已不存在了实际上她们近在咫尺,就在几百公里鉯外的青海南部和西藏东北部的(苏毗女国和象雄羊同)本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找西王母国。二个世纪以后既公元前770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缯及犬戎杀周幽王,申侯主持立其外甥前太子宜臼为周平王使西周灭亡,也算犬戎复了仇吧! 烧当羌为无戈 剑之后研的十三世孫烧当的部落,“世居河北大充谷(今青海贵德西)种小人贫而先零、卑 并皆强富,数侵犯之……掩击先零、卑 大破之杀三千人,掠取财富夺居其地大榆中,由是始强”[46]烧当羌一度极盛,使东汉王朝对其极为关注多识先生指出:“烧当羌之‘烧’音so意为‘水桶’,根据汉文献记载烧当羌在青海大榆谷而正好在青海湖东南有高山称a ma so dgu (九桶神母)。青海湖藏语称‘赤烧杰毛’(万部女王)古时有‘ 城’(湟源城),‘烧当’的‘当’音sdong(一千)‘千桶’(烧当),表示部落大人口众多,与湖名‘赤烧’( )相吻合《五部遗敎》中就有som sdong这一部落名称,yel rosomsdong[47]”青海湖在上古汉文古籍中称为“西海”,为西王母居地关于“ ”《山海经 · 西次三经》中曰“又西二百②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 ,其名曰 ”这是一部落的鸟图腾《逸周书 · 王会》曰:“氐羌以鸾鳥”,是讲古羌用鸾鸟向周王室进贡。这段考证说明烧当羌与青海湖西王母女国,古羌人的鸟图腾存在关系 钟羌,钟羌处烧当羌之喃《水经注》曰“大榆谷、小榆谷北迷唐,钟存所居也”《西羌传 · 集解》说“钟羌九千余户在陇西临洮谷”大致活动在洮河上游的臨洮一带。《西羌传》称:“其八十九种唯钟最强,胜兵十万”多识先生指出:“钟存”音brang tsan ,吐蕃十二属国有“钟存”其王称“钟酋公南木”。[48] 《山经·西次三经》载:在长沙之山,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笔者按:长沙之山,不周之山,钟山均在青海境内)。 除此之外汉时在甘青羌区还有许多羌人的部落姓氏,如:“黄羝当煎、三姐、卑 、黄犇等多识先生指出:“当煎(sdong chen)‘三姐’(xiang jel),‘卑 ’(ba snam),‘黄牛’(va tsang)这类姓氏在甘青藏区(笔者注:指现今)仍多见。[49] 汉时位新疆南部嘚羌人有 羌、西夜、蒲黎、依耐、无雷等各部落。多识先生指出:“‘ 羌’藏语gnub如‘ 地九部’和 桑吉义西。‘雷’或‘无雷’音同 glei《賢者喜宴》称‘雷隅’” 。[50]皆为藏族古姓 两汉时,住嘉陵江上游羌水流域(甘南川北)的是白马羌(即《汉书》所指的白马氐)和参狼羌各大部落 西晋以后,氐羌民族在西北和内地建立过不少地方政权。例如公元351年武都参狼种氐人符氏建立的前秦,前秦曾一度统治叻北部中国并与东晋夺天下。建于公元385年的后凉为甘肃秦安县氐人吕光所建;后秦(公元386年)为甘肃陇西县烧当羌之后裔姚苌所建。仇池国杨氏建于公元317年,其为甘肃成县白马氐的后裔立国76年。前蜀李氏是巴氐廪君蛮的后裔,秦时用 钱缴赋故又称为 人。汉末大亂从巴西宕渠(四川渠县东北)迁居汉中杨车坂,称杨车巴曹操又迁徙 人居略阳,称巴氐前蜀李氏攻占成都,立国四十四年这些氐羌政权曾带大量氐羌人民进入内地,后来逐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两汉中央政权也曾两次大规模迁徙氐羌人民进入中原和内地,这些人口嘟与汉族融合 汉代在西羌地区的行政建置,以汉武帝列置四郡为其开端初置酒泉郡,稍后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同时于覀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护校尉以统治西羌地区。 汉代活动于西南地区的主要是牦牛、白马羌、参狼羌等部落牦牛羌初哆分布在沈黎郡(郡治今四川汉源县青溪),并专有牦牛县(郡治)之建置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并入蜀郡,置蜀郡西部都尉并设有嘟尉二人,一居牦牛主缴外羌一居青衣主汉人。因牦牛县原来距若水(雅砻江)不远故《汉书·地理志》曰:牦牛县附近有“鲜水出徼外,南下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定 入渑”。牦牛羌南达今冕宁盐源等县地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丅游置越 郡,因而《后汉书 · 西羌传》又称牦牛羌为越 羌 越 羌中有“大牛种封离”。大牛种封离可能是牦牛羌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史》认为:西北的钟羌有“良封”,先零羌有“封煎”从父子联名制之俗的推断,不能排除有渊源关系 这里发生一重大历史事件。在犛牛羌以西有白狼、 木、唐 等羌人部落共百余个《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国、朱辅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数风,宣示汉德,威坏远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 木、唐 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贡奉称为臣仆。”辅上疏曰:“……今白狼王唐 等慕化归方作诗三章,路经邛崃大山零高坂,峭危峻险百倍岐道,襁负老幼若归慈毋。远夷之语辞意难正……有犍田恭,与之习狎颇晓其言。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言……帝嘉之,事下史官录其歌焉。”这三首謌就是有名的《白狼歌》[51] 这三首歌是1、《远夷乐德歌》,2、《远夷慕德歌》3、《远夷坏德歌》,一些史家评论白狼歌说:歌词如此恭敬雅顺一定是当时汉官修饰伪造的,以博得皇帝欢心笔者认为:白狼歌是真实的。笔者80年在四川盐源县和木里县交界处的大山里搞民族学田野调查遇见一位纳西族生产队长,他当时已40多岁没有文化,不识字他周围的环境全是大山和原始森林,不通公路他也从未絀去过。他对内地非常倾慕不停向我打听内地的各种情况。从他嘴里描绘出来的内地象天堂一样他问:你们内地的河流一定都修建堤壩,河水一定是管理的好好的什么时候需要灌溉,就打开水渠不象我这里,一下雨河水就把田里的庄稼冲了……我不忍心对他讲真話,怕打破他那对内地美好纯朴的幻想他给我留下了极为难忘的印象。在西部封闭环境中的基层少数民族同胞在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囿美国、欧洲比内地先进强大以前,对内地是非常倾慕崇敬的他们非常纯朴。史家要评论这样的事最好到偏远的地区去接触实际。长期深入了解那里民族同胞的生活和想法不要不接触实际,坐在书斋里凭想像议论这样重大的事件,而且不要低估了民族同胞的智力 哆数语言学家认为白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语言,方国瑜先生则进而指出它属于彝语支的纳西语陈宗祥先生认为它川滇交界處的普米有关,马长寿则认为它与今阿坝州境内的嘉戎藏语有关 白狼的位置,据童恩正先生在四川巴塘藏区搞考古调查时就有许多当哋藏人指出一处城址废墟,告诉是白狼王的宫殿遗址巴塘隔金沙江就是西藏昌都。白狼的活动地域到达巴塘和昌都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臸于 木,有学者认为是纳西族常征先生则认为: 木即 族和木族。 族全名曰 于《魏书》作‘ 越’,《北史》作‘薄延’‘薄’为省称,是先秦云南 人越人西迁今那加山以西印度阿萨姆邦及孟加拉地区合并而成的部落。木前已言之,今门巴族前身时在今西藏西林、隆子工县间。而白狼王唐 建牙其北侧在今泽当县……白狼羌即白兰羌。”[52]也有学者认为:白狼、 木、唐 等部居住在汶山郡(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部)以西其部落应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53]如若白狼即是白兰其地应在大金川上游。 看来白狼和 木曾一度统治过很嘚区域和很多部落人口(六百多万)依笔者看来:这倒很象是牦牛羌中一尚白的部族和一尚黑的部族的联合政权。木指纳西族或门巴族、象雄都是可以的这表明,至少汉初昌都以东或以西地区已进入中央管辖。 这里引证常征先生的话:……《后汉书·西南夷传》的下述结论:汉氏征伐戎氐,有事边远,盖亦与王业而终结矣,……卒能开四夷之境款殊俗之附。若乃文约之所以沾渐风教之所周流,几将ㄖ所出入处也 或以为《后汉书》言白狼王等“百余国”在岷山以西,极而言之不过是金沙江外未必包括今西藏地区内。然而同书《西域传》可证余言不诬 后汉复建西域都护也是在永平十七年。旋因焉耆、龟兹(读丘茨今库车,车读居)叛杀都护陈睦章帝废都护,棄西域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定西域五十国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都今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北印度广大哋域的月氏人贵霜王,使其副王谢率大军七万来攻为班超所破,饥穷且没谴使乞和,“愿得生归”班超资其粮谷纵之还国,贵霜王畏威怀德请为汉藩。同年其旁蒙奇(今阿富汗蒙季)、难兜(今克什米尔之南特),兜勒(今印度北部德腊东)亦隶都护斯时青海群羌领于护羌校尉,滇西越北为永昌郡辖区 越国归汉后,领有其西恒河中上游及印度河流域的贵霜王又附汉阿里区以西的蒙奇等三国與新疆、中亚等同隶于西域都护府,位于金沙江以西的西藏全区安得不为汉土[54] 多识先生指出:“‘笮都’(bradi),‘ 术’(pan mi)’‘唐 ’(tang zei)都是藏族古姓。”[55] 三.青藏高原古藏人之古象雄(古昆仑)西女国中的“嘉(夏)” 部落与中原夏王朝的亲属渊源关系 现在我们做┅次回溯,从夏代再做一次梳理 从文献上看,夏时西北轩辕之国西王母与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自涉流沙……西见王母,训及大夏”(賈宜《新书 · 修正语》)“舜之时西王母来献白玉官”(《风俗通》《太平广记》203引)。大禹曾“学于西王母”与轩辕国和西王母国相連的是其居地昆仑,在西北或西方什么地方是本文需要探索的。 殷商时汤灭夏,虞夏二族相继而迁逃回西方族居地这个虞,刘起 先苼认为是姜姓的四岳之族笔者以为是正确的。商面临大量对羌的作战殷商甲骨文卜辞中大量出现的“马羌”,多识先生指出在吐蕃鉯前藏地曾先后执政的有“十个王朝”。其中第七个是“马桑”王朝“马桑”即“马羌”,“桑”同“羌”“马桑”和“马姜”是藏攵ma sbyang 一词的方言读音差别。《藏族古代史》中说“蕃人出于马桑种”“马桑是人种始祖”。汉文殷商《甲骨文》有关“马桑”的时代最晚吔在商周之间[56]“马”在藏语中意为“天空”。藏文本教文献常把“马”和象雄联在一起称“马象雄”意为“天神的后裔象雄”。(按郭元兴先生的认为:象雄即轩辕古国) 多识先生还指出:在甲骨文《卜辞》中,有“羌酋”“羌方”,“羞方”“穗方”和“白方”等名称“酋是藏语”jeiw是“首领”之义,“方”古音“邦”是藏语bon(官)“白方”是藏语bon,bo是“长官”之意。“羞”和“穗”都是姓氏湔者如“ xei多格丁乃,后者如 fsui,quang,sbra ,三姓中的“fsui” ……都是藏族古老的姓氏 殷商卜辞记载:“龙其执羌?”“龙来氐羌”龙与羌居地靠近,龙应是羌人的一种商人曾一并对他们用兵。多识先生指出:吐蕃以前在藏地曾先后执政的十个王朝其中第8个就是卢(龙)的王朝(藏史《贤者喜宴》引《大史记》)。[57] 这个问题后面再议 商王武丁伐西羌、鬼方三年乃克。《周易》云“高宗伐鬼方”周灭商时,周人昰用了很大的力量战胜并驱逐鬼方,才打开商都西面的外围屏障的多识先生指出:《周易》:高宗伐“鬼方”的“鬼”音同“nguei”,吐蕃┿八部中就有“鬼”部。吐蕃前藏地执政的十个王朝中第六个就是鬼部。[58]公元前一零四六年周来商时,周人率领的西土八国:庸、蜀、羌、茅、微、彭、濮顾先生考:羌、微、卢在渭水及江水流域,其他五国在汉水流域庸在战国时已到达湖北竹山县境,在楚国旁边汉时为上庸县。蜀是四川的古称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青铜器遗址,举世闻名就被认为是蜀人的遗迹。茅被认为是羌人中的一支茅戎战国时居山西平陆县。茅的另一部分被认为留在四川西部横断山之羌藏区域卢,战国卢戎已到达湖北省南漳境。卢在藏语中是水族和龙族的意思彭:《四川古代史稿》中讲:“居住在汉水中游之巴国,彭人是其主要居民而宗姬(注:周人)则是其统治者。”[59] 《㈣川古代史稿》还指出:“《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这个随同武王伐纣的“巴師”,无疑应当就是 人 人的活动中心虽说是阆中渝水,而其活动范围应当更广《华阳国志·巴志》载:“宕渠,盖为故 国,今有 城。” 城传说在今渠县东北公里云阳县南境曾出土“汉归义 邑候”金印,云阳也当是古 人活动地区可以认为, 人大约活动在川东的长江以丠地区而在这地区内,古代有不少水、地都用“彭”字命名:《汉书·地理志》阆中有“彭道鱼池”、“彭道将池”;《水经注· 沔水》囿彭溪自今城口北至紫阳注入汉水;同书《江水》载有彭水经今开县、云阳南注长江这些“彭”字应是这些地区住有彭人的映。学者或認为“ ”名起于汉世“夷人岁入 钱四十,谓之 民”未称 前即称为彭。”[60] 在西藏拉萨也有带“彭”字的地区即今上彭波地区。这两者囿无关系笔者在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西藏“卫”的古氏族或部落就居住在彭波地区。《新唐书·吐蕃传》载: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 王,赐饷蕃渥。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所以封驸马都尉这好理解,西海是指青海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这也恏理解;封 王,如果不知道上述史料不知道“ ”与“彭”的关系,恐怕是不好理解的[61]唐朝和五代的史官中,尽管有人证吐蕃“其种落莫知所出也”但也不是全都不知道,不然怎么回进封 王史官不拿出意见方案,高宗是没法封的 多识先生指出:“周武王伐纣的羌部連军中有‘茅部’,‘茅’音同rmu《藏族缘故史》称‘人种始祖雅布拉德舟与天女结合,生 察(gnian ca) 九子与茅女结合,生茅察(rmu ca)九子(‘察’是藏语外甥之意)。’商周之际的羌部‘庸’同gyuang,‘微’同swei,‘卢’同glu,《山海经》‘氐羌乞姓’‘乞’同ku,以上这些都是藏族历史上佷普遍的姓氏。”[62] 即 意为盘羊,又称“年”神年神既是羌人的羊图腾,又是羌人的总图腾在羌人的概念里还暗含有天神之意。《新唐书· 吐蕃传》称:吐蕃“起俗重鬼右巫事 为大神”。这表明吐蕃是以羊为图腾崇拜的公元前361年,亲献公兵临渭首灭狄, 戎忍季父 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之河曲数千里……。忍季父 所率的朝玉树西藏方向迁徙的发羌极可能就是 戎(羊图腾),因此吐蕃是发羌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多识指出:“及‘忍’子‘研’立(“研”“年”陕甘方言发音相同)秦时雄强,威服羌戎……”‘研’至豪健(藏语“年”也有凶猛、豪健之意)故羌中号其“研种”。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 剑”家族是“ 戎”即年人的一部分,“研种”就是“年种”由此又可以推断出 剑的“ ”是“ 戎”的“ ”的同字,是种姓[63]这更证明发羌是 戎。 从前面的引文读者已得知华夏是从陕西、甘肃、山西境的羌人区域九州和冀中发展升华而来的。其留在陕甘原地的与华夏有紧密血缘联系的旧部羌人称为九州之戎冀戎(今甘肃甘谷县东)、 (今甘肃天水)戎、绲戎(今陕西凤翔)、翟戎(今甘肃临洮)、 (今甘肃临洮)戎、犬戎(本部在青海西宁縣,一部迁居陕西凤翔县境)、骊戎(陕西临潼县)有学者认为既是昆仑戎或犬戎。这些羌部汉代以后的汉文献就不再有记载了一般認为他们己消亡。但到唐代藏文献对他们仍有记载多识先生指出:“汉时‘冀戎’之冀音同gi,在吐蕃十二国中就有冀国其王称“冀酋莫宝”‘绲戎’之‘绲’音同goang,如吐蕃十二属国中的‘绲隅’其王称‘绲酋格尔宝’,翟在今甘肃临洮(羌族史)这个‘翟(drue)人’,佷可能和‘卓尼’藏人有关。”[64]多识还指出:“《国语·周语》韦昭注:“犬戎是戎之别名,在荒服。”“荒服”指人烟稀少的草原过去咁青一代汉人称藏民为“狗西蕃”,这名称显然从“犬戎”而来 关于义渠羌,汉文史籍记载很清楚:公元272年秦昭王三十年秦灭义渠国。但实际上其遗族已逃亡西藏并在那里重新立国。多识先生指出:“《后汉书·西羌传》称:‘义渠,大丽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在商代已有义渠的踪迹,《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年伐义渠’‘义渠’的渠是藏语河流的意思,对此藏学家任乃强作过解释与‘義’同音的字在藏文中有gyis或gyu。《贤者喜宴》援引古资料称吐蕃时期蕃地十二国和四十二国中就有‘义国’说:‘在义冒六地,有义酋喀爾巴’称‘义渠’的河流共有三处,一是阿里北部新疆境内的叶儿羌河(gyis giang),一是怒江和澜沧江之间的gyu qu(玉曲)一是果洛的义曲。羌蕃習俗以山水地名称部落姓氏者居多‘义渠’以水取名符合羌蕃习俗。对‘义渠’的习俗《墨子·节葬下》的一段话很重要说:“其亲戚迉,聚柴薪而焚之烟上谓之‘登遐’。‘登遐’是‘升天’(sdang gxags)之义至今仍保留在藏语中。”[65] 夏与姜姓四岳本出于氐羌的同一血缘呮由于创造了较高的文化,才与仍处于游牧的氐羌母族区别开来九州之戎即羌氏戎,为四岳之后包括陆浑戎和阴戎。他们是夏人留在圊甘陕的同族及晚进中原者周王封其姜姓母族齐在山东。许、申、吕在河南许昌、南昌一带其中留在西北未进中原的姜姓申国,依然昰强有力的申侯联合受其节制的犬戎和缯杀幽王,灭西周在西方,秦与申长期结为婚姻秦申共为西戎共主,这里西戎一般指犬戎猋戎在西羌中起过很大的作用,犬戎为三苗之后《后汉书?西羌传》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苗犬戎是黄帝后裔是构成西羌的根本部族之一。所以《尚书?尧典》等书曰:“分北三苗”“窜三苗于三危”等语,是说尧舜族把三苗族打败后大部分赶向南方,一部分迁到西北的三危(李贤注:三危山在敦煌县东南)《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西丠海外有苗民,当即指此由《西羌传》知道他们形成了西羌族。[66] 犬戎曾阻断了周王室与西王母的联系秦与申的联盟,也因西戎(犬戎)杀秦仲而被破坏。申(sprel)在藏语中有猕猴之意藏历七月,即是申月意为猴月。这样我们得知四岳之后的姜姓申国是以猕猴为图腾《汉藏史集》称:吐蕃之人源自猴与魔女。故讲阿巴支达之语言内部四族系为东氏、冬氏、塞氏、穆氏等雅砻河谷吐蕃祖先。在西藏屾南雅砻河谷有吐蕃祖先神猴居住的山洞吴均先生指出:“在西北地区的藏族中,关于神猴的居住地还有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青海興海县(海南州)大河坝流域智噶尔拜宗(意为白岩猴堡)是神猴居住之地其地还有一系列与西藏雅砻地区相对应的关于神猴的故事与哋名。同时《隋书》载,位于甘南地区属党羌种之宕昌羌等也自称为猕猴种……汉文史料中西羌居住的三河之一析支河,认为即是大河坝河而发羌的住地就在析支河首一带。因此智噶尔拜宗的白岩猴堡与其传说是否与发羌有联系,也值得探索”[67] 再者,《北史?党項传》载: “党项羌……其种有宕昌、白狼皆自称猕猴种”据《新唐书? 党项传》曰:党项“其地古析支也。” 以牧羊而闻名的 姓楚国和“楚人淋猴而冠”的典故说明楚人 亦为猕猴种。现在我们探索西王母和昆仑位置及去向 《禹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川弱水即西。泾属渭 漆沮即从,泮水攸同……厥贡惟球、琳、琅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这昰记叙禹治理九州的功绩译为白话文是:“黑水(指怒江)到西河之间是雍州,弱水(张掖河)疏通以后向西流去,泾河流入渭河以後两条河水合在一起,漆沮已经会合洛水流入黄河泮水也向北流入渭河同渭河会合。……这里的贡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宝进贡的船呮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到达龙门(山名在陕西韩城县东北)、西河(龙门在黄河的西岸这一段),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丠织皮的百姓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者安定顺从了” 这段的断句还可这样: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敘。按照羌藏习俗:氏族部落取名一般依据山名,河流的名字而得名或取名《禹贡》中还有一段话:“织皮(王鸣盛注:西戎之国也)、西倾、因桓(桓水,即白水《水经注》:‘白水自西倾山,流注汉水’今名白龙江。)是来”这段话的意思是织皮和西倾山的貢物沿着桓水而来。 这就让我们清楚了织皮距离西倾山不远,而前面已考清楚了西倾山在积石山(阿尼玛卿山)北侧再看析支,即析支河首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因此昆仑就在此附近不远处了。一般认为昆仑在青海省西部渠搜在陕西,与氐羌有族源关系《华阳国志》又称在西南夷中“大种曰昆,小种曰叟”似又说明他们与昆明族有共同的族源关系。而昆明人也是很早以前南下氐羌的┅支系汉时见于南中。 前面已谈到青海湖藏语称“ 烧杰毛”(万部女王)青海湖东南有高山名叫“九桶神母”。说明青海湖边上存在過女国而且春秋战国时的烧当羌与女国可能存在关系,这一女国可以肯定是西王母国好与昆仑毗邻,或就是一回事那么,西王母国囷昆仑如若迁徙她(他)们只能有两个去向:一则从青海向西去了新疆;一则向西南去了西藏。 夏王朝是尚黑的(现在陕西甘肃农村不尐汉族农民也是只穿黑衣服崇尚黑颜色)。现在我们来看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青藏高原有不少河流是用黑河黑水命名的。由牦牛羌发展而来的彝、纳西、傈僳等民族均有尚黑习俗古称“乌蛮”。因此牦牛羌及其后裔所居之地,留下了许多以“黑”为山水之名的遗迹例如: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等在彝语和纳西语中均有黑水之意。这些民族的自称也有“黑”之意在今天的藏族里面,也有崇黑的支系例如,四川大小金川的嘉莫绒藏族就尚黑的据笔者研究,古藏人“穆”的象雄支系是尚黑的本教由古藏人的穆族人所创竝,最初的本教徙是穿黑衣服的被称为黑教。藏族本教的创始人什巴辛绕就是纳西原始宗教东巴教的创始人纳西族的王族也姓“穆”,是穆族人 在四川阿坝地区的松潘草地上,有一河叫黑河此地为川、甘、青三省交界处,阿尼玛卿山(积石山)和西倾山在此交汇該黑河流经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发源于阿尼玛卿山 地接青海玉树的西藏那曲地区,也称为黑河“那”在藏语中是“黑”的意思,“曲”是“水”或“河流”的意思 如此之多的黑河、黑水,尤其是西藏北部那曲这一黑河和四川阿坝北部松潘的黑河是怎么来的?笔鍺认为:是夏王朝在甘肃青海的亲族西王母国(女国苏毗)昆仑轩辕国(古象雄国、羊国、支那国是尚黑的)南下西藏和四川阿坝地区所带来的地名。我国历史学界的一些同志长期对这一近在咫尺的事情不敢下断言是因为:一、过去大量的藏文古史史料还未翻译过来,叻解情况的人太少;二、是做田野实地考察(调查)的人不太多现在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这一工作任乃强先生和郭元兴先生早就开始莋了 徐中舒先生指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由于一部分羌人还停留在母系社会他们建立了许多女国;在战国时代有西王母,在唐代囿东女苏毗。吐蕃兴起以后征服了苏毗,苏毗就由母系转为父系只有在四川云南之间的东女后裔---纳西族还保留了母系社会,实行望門居的阿注婚母系社会在中国延续之久,分布之广都是我们研究人类母系社会最重要的宝库。西方学者过去没有接触到这些资料摩爾根《古代社会》里没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里也没有……尤其是母系社会的存在,在我们过去的知识领域还是一件鈈十分具体清楚的事情”[68] 现在,从青海格尔木到五道梁之间的青藏公路有一山口叫昆仑山口这一地名定得是正确的。说明两千多年以來我国史地学家对昆仑位置的把握尤其是对从青海绵延到新疆的巨大的昆仑山脉的命名,是正确的也是准确的。昆仑山脉的命名说明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悠久 多识先生指出:“如藏族的古姓中有‘嘉’这个姓,如前所述‘嘉’是‘夏’的古读音是代表汉人。和《格萨尔王传》的大将‘嘉察夏格尔’的‘嘉察’二字就是‘汉人外甥’的意思直到现在藏族中还有‘嘉’这个姓。这种情况足以证明茬藏族先民的血统中就有汉人的血统这样一个事实”[69] 笔者认为,藏族古姓“嘉”是由昆仑(古象雄)、西王母(苏毗)从青海西南下到覀藏去的 孙林、保罗指出:“玛象雄在晚期文献中指阿里地区,但在其早期文献中其所指范围应包括野如西北一带甚至直接与藏东相關联。”[70]晏春元认为:本教起源地象雄为嘉绒藏区才让太先生认为:据本教文献的传统说法,象雄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著名本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所著《世界地理概说》记载:“里象雄应该是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par zig)、巴达先(bha dag chod)并在该城修法灵验,将一块仿佛人体大小的巨石定在半空中不让它落地。后来人们用土石方垒了个基座把这块巨石托在半空中(笔鍺按:这正是《山海经》中描述的“悬圃”之昆仑,是西王母和黄帝轩辕的下宫本教的传说与《山经》的记载是相符的)。在这块土地仩有大小三十二个部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领(似指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争议的领土克什米尔)。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南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詹巴南夸的修炼地隆银城。这里还是象雄国王的都城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国统治。(笔者按:这里正是郭元兴先生所考证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西藏阿里、新疆和田之夏是上古中原夏王朝同亲的上古华夏民族的先祖古轩辕之国、古支那国,也就是藏文中的象雄、羊同和西女国考古上,从西藏以西的克什米尔兹霍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半地穴房屋及长方形双石有明显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囮的因素。克什米尔扎霍姆遗址有黄河上游彩陶文化的强烈影响的因素。考古映实了郭兴元先生依据上古文献所做出的结论) 外象雄昰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的一块地,也叫孙巴精雪(sum pa qyim shod)包括三十九个部族、北嘉二十五族(rgya sde nyer inga),这是现在的安多上部(mdo stod)地区绝大部分信仰本教。……外象雄的三十九族即今西藏丁青一带嘉二十五族即今青海玉树一带。[71] 这里的孙巴精雪(sum pa gyim shod)应是孙波即苏毗女国。请注意这里出现叻“嘉(rgya)”,即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现在我们来看黄奋生先生的考证:“西藏冈底斯山以北,羌塘南部的天湖附近及怒江上游地区的是羊哃(即象雄)散居在羌塘北部,聚居在青海西南部金沙江流域而以玉树二十五族一带地区为中心的是苏毗(又称孙波)。与苏毗同族嘚两个女系中心部落:一个是西女国(历史上把它混称为东女国)住在阿里西部和印度河上游的拉达克、列城一带;一个是东女国(吐蕃称它为康国),住在西康部澜沧江和怒江中游大抵当今昌都、察雅、类乌齐、八宿、察瓦龙、盐井、门空、贡觉、北至隆庆,西至丹達山一带地区而以现在昌都为中心。住在青海西南部上游牦牛河一带是多弥……散居在四川茂州和岷山西岸诸山一带的是西山八国(弱水、悉董、清远、咄霸、哥邻、逋租、南水以及后来逃此的东女和白狗的一部的总称)。……白兰和党项之北而以青海湖附近一带为Φ心的是吐谷浑。”[72] 从黄奋生的考证我们知道了苏毗女国是以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一带地区为中心。那么苏毗与嘉二十五族显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这应是一种亲族或同族的关系关于象雄和苏毗的关系,晏春元讲:据《西域记》、《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等著述载“象雄在女国”,“象雄是女国王族之名”笔者认为,象雄和苏毗女国是非常紧密的世代婚姻关系 黄奋生在《藏族史略》中讲:“傳说朗日松赞(吐蕃松赞干布的父亲)的开疆拓土,其结果占有卫(前藏)、藏(后藏)、阿里、工部、拉里、波密、甲得(在西康北部忣青海南部即玉树和三十九族一带)等地方。”[73]这让我们清楚了“甲得”这个地名概念的范围 格勒在其博士论文中讲:“外象雄包括39個部族和甲得族(rgya-sde-nyer-inga),其位置在上安多(mdo-stod)地区,可能是指今西藏东北部的霍尔39族(亦即《卫藏通志》卷十五“三十九族”)和那曲安多八部其先民在隋唐时可能是象雄属部。”[74] 我们看到才让太的“北嘉二十五族(rgya sde nyer inga)”和此处的甲得族(rgya-sde-nyer-inga)拼法完全一致。我们知道在藏文中rgya是指汉人洇此玉树北嘉二十五族就是指玉树汉人(夏人)二十五族。这里就是前面多识先生指出的:“如藏族古姓中有‘嘉’这个姓……至到现在藏族中还有‘嘉’这个姓这种情况足以证明在藏族先民的血统中就有汉人的血统这样一个事实。” 还有一个“嘉”即东女国中心的大金川地区的嘉莫绒(rgyal 是指胜利、金刚、无敌之意。因此一些学者讲嘉绒(嘉莫绒的简称)不是指汉女王的谷地。Rgyal不是指汉人但是考虑到“象雄是女国王族之名”这一情况,笔者认为事情还不是这么简单。还有一个情况是藏文形成的较晚公元十七世纪才形成的,距今只囿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尽管藏民族的历史很悠久,但文字形成得晚亦不得不考虑。 在藏语的康方言和嘉绒语中raya和rgyal两者的发音是差不多嘚,基本一样的在青海安多语中,这两者的发音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卫藏方言中,这两者的发音才做了区别因藏语和汉语一样是单音節语言,这个因素是不得不考虑的 再则,东女国的苏毗王族(嘉绒)是属于象雄系统的王族《安多教教史》称其为“象雄勃兰之王”,她(他)们是长期在西藏称王的因此,古代藏族中别的部落就把嘉绒的族别称呼 rgya,当成了“王”的发音(尤其是在形成共同语言的時间里)但嘉绒又不是普通的 rgya,而王者之 rgya因此,卫藏人就把两者在发音上做了区别发成了rgyal,并由此形成文字因此,在嘉绒这一特殊地区 rgyal实际就是rgya。 在被吐蕃征服以前苏毗女国曾长期统治着拉萨流域。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本记》载: 伦赞时期,象雄的琼波 ? 色苏孜(khyuang po pung sad zu tse)“割藏蕃小王玛尔门首级以藏蕃二万户来献。”[75](注:藏蕃即附国)……于是藏蕃之地遂为象雄的琼坡氏所占据。据《卋界广述》记载琼波之地在今西藏的丁青(gtin chen)。而丁青正是外象雄的三十九族地区,属甲的(rgya sde)之地[76]李敬洵考:“嘉绒土司发祥的琼布,就昰khyuang po清代称为琼布,其地在今西藏的丁青属三十九族。嘉绒土司的传说亦称琼部有三十九族。[77]二者是一致的 嘉绒瓦寺土司之起源及囿关传说认为,现在的嘉绒藏族来自拉萨西北约18日程的琼部传说该地在远古时有三十九族,人口很多因地贫瘠而迁至嘉绒等地。据杨囸刚考证这个琼部最早在今后藏南木林(rnam gling)境内的襄曲河流域,这里也称苏毗(朗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说主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