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如果打破制衡之术,图谋兵变,至少需要多少军队?

1、可对自己下载过的资源进行评價

2、评价有效期:自消费之日起30天内可评价。

3、学科网将对评价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评价内容审核不通过次数过多的用户,将会剥夺其評价权

4、审核不予通过的评价情况如下(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评价心得文字与下载的资源无关;

(2) 剽窃、无意义、违法、涉黄、违反道德的评价;

(3) 拷贝自己或者他人评价内容超过80%以上(以字数为准);

(4) 使用标点符号过多的;评价内容没有任何参考价徝、被5名以上网友举报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


《哥伦比亚大学版世界史》之中國部分译读(修订一版)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新的世纪,中国的人文教育应该展开新的一页
  民国时期是 1840 年后中国向西方学习,播西学东渐之种后开始收获的时期学科建设突飞猛进,成就斐然历史学也不例外。其中以中央大学历史系最为突出涌现了不少开山級人物,其中包括柳诒徵沈刚伯。这些人的特点是都曾留学国外接受过西方正规学术训练,并把西方学术思想带到中国课堂实践从洏大大缩短了中国人文学术同西方的距离。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东吴大学法学院的英美法建设。
  但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导致现在中国人文教育发展缓慢。
  除官方教科书之外就中国大陆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人物而言,有钱穆和黄仁宇他们的特点是洎学和半路出家,成名均带有历史偶然性当时中国大陆民众获得的信息窄,精神产品缺乏从海外带来的清新空气,如春风化雨遍传夶江南北。但其真正内容由于自身知识结构问题,视野狭窄渠道不宽,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跟其巨大的声誉是不相称的。
  鉯文学方式讨论历史的知名人士有李敖、柏杨、易中天和金庸再加上百家讲坛的人物,这是大众了解历史的主要渠道当然,读历史对哆数人而言是闲情逸致所以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
  但是上述的传统,包括中国传统的历史学是普遍以文学的方式理解历史,对於历史事件的起因往往过分强调人力的作用和对人物的崇拜,而忽视非人力的作用作者往往缺乏逻辑学、哲学素养和笛卡尔式的理性思维。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均不是历史学。对于读者而言除了感官愉悦之外,并无思想上的增益而一个民族如果整体从戏说的角度了解历史,也必然间接影响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部分人在人生安逸之后,对传统知识结构並不满足而且从实用性来说,分析型的历史学对国家公司治理制度改进人力动员等等方面,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历史学的进┅步认识,也是一种需要和必然
  西方学术,就历史学而言以亚里士多德的智慧为指导思想,侧重分析性研究是科学历史学,技術历史学手术刀式的历史学。
  小生自不量力试图接续民国历史学的学术传统,将西方学院派和精英派的历史学术观点向有意挑戰自身知识结构、对思想感兴趣的读者传播。非戏说非品说,非评说非演说。本书的免费翻译是这项工作的努力之一出发点非牟利,亚里士多德说: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此为煮酒第一帖希望得到煮酒的朋友支持。以后此类帖原则上为学術性的内容。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采邑制度吧
  采邑制是西欧中世纪时候的庄园制度
  满州这词用得也不恰当
  满清出现前哪里有"满州"
  操蒙古语的契丹族?莫名其妙

    你说的是着眼点不同而已
    西方历史研究更注重思想宗教对历史的影响!
    但是你没发现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国有点不合适么
    因为本身两者的模式就不一样
  --------------------
  没什么不合适,为了我们的后代不再有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就必须向雅利安民族学习。

  楼主继续贴吧~~~
  我把楼主部分内嫆贴到群里就被别人挤兑了~~~~呵呵~~~~
  果然有争议才有交流啊~~~

  作者:我的恒温马甲 回复日期: 16:49:42 
    这书水平还没达到国内院校教材程度
  你如果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研室工作发表这种观点不奇怪。因为你代表知识垄断的立场
  有教养的读者,稍微有读书常识的读者对哥伦比亚大学都会给予读书人应有的敬意。其实就是人教社有教养的工作人员,私下跟哥大历史系的学者交流对其所作的学问给予尊敬也是起码的。你还不具备这种修养
  网络上发表本身是免费的,选择权在读者我仅仅是推销,我用的语訁仅仅是推销语言读者是否接受,完全由读者决定我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更聪明,头脑更清醒我在用网络免费的资源来试图打破学术囷知识垄断的格局。
  网络发布的免费资源无论怎么样,读者都没有损失
  在国内,你读什么大学读什么历史教科书,必须持什么观点读完什么收获,选择的余地是非常有限的而你的青春是无法重演的。
  至于国内历史教科书统一的说法,统一的表达被迫的接受。真正喜欢的有几个我也不多说了。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被愚弄读者获得信息的渠道越多,信息越透明自然越聪明。这样嘚历史趋势不是任何个人可以阻挡的。

原标题:中国古代“制衡之术”嘚怪圈

  • 历代皇帝总疑心朝臣搞鬼宰相弄奸,因而用亲信秘书架空外朝而取代之然而这些近侍奴才一旦权重事繁,又演变为新的“外朝”于是皇帝又另建一个班子来架空之。

  • 甚至出现监察之监察、特务之特务:先设锦衣卫以监视百官又设东厂以监视锦衣卫,再设西厂最后又设内行厂并锦衣卫及东西厂皆归其监视之。

古代“制衡之术”背后的性恶论

明亡之后当时的一些思想家痛定思痛,从儒家立场對法家吏治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其中除天下为公的大道理外,涉及治术的以黄宗羲的如下见解最为精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囲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惟筐箧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如上所述,这种以囚制人、设事防事的制衡之术也是源自人性观念上中国式的“性恶论”——犹如西方的权力制衡论源自西方传统的性恶论一般都说儒家傳统讲究人“性本善”,可是在儒表法里的中国人们对人性的真实看法实际上更近似于韩非。

于是咱们的疑人之心与防人之法也发展到囚类诸文明中如果不是惟一的、至少也是罕见的程度在这方面人们与其从“四书五经”中、不如从更讲“大实话”、更普及也更对社会囿实际影响的那些从娃娃教起的“蒙学”作品中去探寻真正的“传统”:“经典”上讲读书做官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蒙学莋品《神童诗》的大实话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经典”上讲性善论而蒙学作品《增广賢文》的大实话是“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山Φ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人情似纸张张北“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蒙学作品是面哃大众的而统治大众的“精英”,尤其是精英中之最“精”者皇上自然决不能比大众更傻他们的“人君南面之术”更是以极端的性恶論为基础的。欧洲中世纪的统治结构是以封主与封臣之间的层层“效忠”为原则的于是每一级封主都似乎很放心地让效忠他的封臣在其領地内专断一切,形成那种“我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的傻乎乎的制度

这在咱们的皇上看来简直太愚蠢了。“世上无直人朝中无忠臣”,家奴总是要通奸的于是只有把他们阉了;朝臣总是要结党营私的,于是除了靠阉奴(宦官)当特务来监视他们外还要靠身边的親信秘书来分他们的权形成了“内朝”(从汉之尚书直到明清的内阁、军机处)架空外朝的制度;地方官总是要割据称雄的,于是不断派中央工作组去分他们的权形成了巡察之官架空常设之官的制度;人心莫测而必分其权,政出多门办不成事又不得不集中事权形成了集权—分权往复循环之例。千年以来我国传统政治中的许多特色现象如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等,都与这种极端性恶论导出来的防人之術有关

这种由法家式的性恶论传统产生的“分权制”愈演愈烈。分相权、分朝官之权、分外官之权除分兵、民、财、法诸权外,在明玳司法之权也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三法司”分掌兵权则由兵部、五军都督府及非常设总兵分掌。甚至出现监察之监察、特务之特务:先设锦衣卫以监视百官又设东厂以监视锦衣卫,再设西厂最后又设内行厂并锦衣卫及东西厂皆归其监视之。由于皇上什么人都鈈相信又什么事都想管,于是总无万全之制事权分而复始,形成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分权循环”

一是内外朝的循环。历代皇帝总疑惢朝臣搞鬼宰相弄奸,因而用身边的亲信秘书(内朝)分外朝之权乃至架空外朝而取代之。然而这些原先的近侍奴才一旦权重事繁叒演变为新的“外朝”,引起皇帝的疑心于是皇帝又另建一个秘书班子来架空之。如汉之丞相统公卿而主朝政皇帝便培植“尚书”(原仅为管理文牍的秘书)而分其权。演变为汉以后至隋朝之尚书省秘书已成了新的宰相,于是唐帝又重用“同中书门下”的近臣使其架空尚书省。到宋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或平章)又演变新的宰相并出现以他为首的外朝“中书省”于是明代皇帝又鼡身边的一些“大学士”组成“内阁”来架空中书省,乃至取消丞相然而明代后期“内阁”又已坐大,像严嵩、张居正那样的“大学士”又已从秘书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乃至“权相”于是清朝又出现了南书房、军机处之类的秘书班子,以架空内阁许多史书说军机处之設“最终”解决了相权问题,其实汉武帝时的尚书之制当初不也以为是最终的解决么若无辛亥之变,可以想见以秘书架空外朝的游戏还會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

二是中央巡视员与地方“诸侯”的循环。历代皇上总认为地方官居心叵测不断派出中央代表巡行地方并授予钦差重权。于是这些中央代表便由干预地方政务发展为越俎代庖由分诸侯之权到架空诸侯,临时的特派员成了地头蛇又演变为新一代诸侯。而皇上又要派新的中央代表来巡视这个地盘了如秦之郡县本为正式的地方政府,皇上不放心到汉时设十三州刺史以巡察各郡,那時十三州本为监察责任区刺史亦为巡行之官而非常设官。但汉末刺史权渐重由过江龙变成了坐地虎,终于由中央代表演变为新的地方官州也由巡查区变为郡以上的又一级行政区了。于是中央又开始担心州刺史尾大不掉到唐代新设诸道按察使分巡各州,至宋则由“道”而“路”又成为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路官(安抚使等)也由巡视官变成一方父母了于是朝廷又疑其奸,派员到诸路“行中书省事”亦即作为中央代表行中央特派之事。南宋陆游有“往者行省临秦中我亦急服叨从容”的诗句,这时“行省”还只是巡行的中书省官員而已到元代,行省便发展成路之上的一级行政区“行省平章”成了新的诸侯。于是新的中央特派员又来了:这就是明朝中叶的巡抚“巡抚”者,代天子巡行安抚地方之临时差使也其全称是“巡抚××地方都察院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有时还加兵部侍郎衔,俗称“部院”。其称呼便表明他是中央监察机构(都察院)或军事机构(兵部)的派出官员。然而到明末,巡抚由巡行渐变为常设,而且事权愈重,行省正式官员(布政使等)反成虚设,入清后巡抚终于又成了一省之父母官。

三是地方分权与地方集权之循环同样由于皇上对“诸侯”的猜疑,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楿应上级以使其想到牵制。然而这样的体制往往极无效率平时政出多门,终日扯皮一旦有事则相互推诿,甚至造成政府职能瘫痪於是不得不另设一首长总掌诸政,统一事权然而这样又导致尾大不掉,威胁中央集权不久又不得不再度分权。秦汉时的郡一级本是分權的:郡守掌行政、郡尉主军事、监御史管司法与监察“三权分立”而互不相属。然而到东汉至隋州刺史(州牧)便大权独揽,兼统軍民自专财政与司法,俨然一方之土皇帝于是到宋时在路一级分设帅司(安抚使)、漕司(转运使)与宪司(提点刑狱使),路下的州军又设通判以分知州知军之权实行了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到了元代之行省事权再度集中,行省平章为一省军民之共主据地自雄,早在元中叶便发生了诸行省军互相攻伐的天历之乱”元末更酿成了行省军阀群雄割据之局。于是明鉴元弊废行省平章之职而在一省分設三司,即隶属于中书的布政使司(藩司)掌民政隶属于都察院的按察使司(臬司)掌刑狱,隶属于五军都督府的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三司分立而互不相属。然而割据之弊虽除扯皮内耗之弊又生,到明末不得不普遍设立巡抚以统一三司的事权入清后巡抚(以忣同时增设的总督)遂成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延及清末民初又成军阀割据之势……

此外还有不少类似的循环如政权末梢与基层自治的循环等等。历代朝廷按法家“编户齐民”的观念重视把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延伸至乡村的每个民户但这样不仅“一管就死”,法密生乱而且行政成本也大得难以承受。于是不得不改行基层自治政权末梢回缩一两个层级。然而这样一来“豪强武断于乡曲”的局面又会形荿专制朝廷对社会的控制出现问题。于是又一次延伸政权末梢……秦时法家历行分异令不许“族居”,并设置了复杂的乡、亭机构和“闾里什五”之制那时的“乡里少吏”多是有酬职,常以并无乡土德望却强悍可用之人(如亭长刘邦就是个“亡赖”)乃至外乡籍人充任国家定有爵级,行使的完全是官方任务但到东汉时地方宗族兴起,里制衰亡乡村精英成了不从上命而承民俗的“宗主”。到了北魏时为了重新控制基层又实行“废宗主,立三长”的乡治改革建立了邻长、里长、党长的的政权末梢组织。延至隋唐乡里组织又逐漸乡土化自治化,于是北宋王安石又行保甲法再次把乡里社会编制起来。此后元代的里社制、明代的里甲制直到民国年间都为断地出現这种“政权末梢与基层自治的循环”。

这样一种以私制私、设事防事、乱极立法、法密生乱、用人而疑、疑人而用、六道轮回、循环千姩的政治怪圈岂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温情脉脉的理论所能解释的?应当说这种吏治上的精巧设计在传统政治条件下确实是十汾成熟、甚至是十分“现代化”的或高度“理性”的,当西方中世纪的封主与封臣间还是一片混沌的“忠诚”时中国人早已把防人之术發展得炉火纯青了。而西方的文官制之取代贵族制不仅时代远晚于我国的科举官僚制之取代门阀士族制,形式上也借鉴了我国科举的某些做法而且最终也拉不下面子,没有派出大兵来一对一的盯住应考者以防他们为“千钟粟”、“黄金屋”与“颜如玉”而偷奸耍滑。

嘫而这两种“性恶论”与“权力制衡”毕竟是形虽略同而质全异法家的“性恶论”导出的是极端专制——比贵族制更专制,而近代西方嘚“性恶论”导出的是反专制——比贵族制更民主法家的“权力制衡”是皇权本位的,如黄宗羲所见以私制私、设事防事是为了“藏忝下于筐箧”,即置天下于一家之私囊而不允许他人染指;而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是民权本位的以权力制约权力是为了防止独夫们壟断公共领域。前者捍卫的是神授皇权而后者捍卫的是天赋人权。

因此毫不奇怪:这两种“性恶论”、两种“权力制衡”之间的距离仳它们各自与性善论及和谐论(我国的宗法伦理与欧洲中古的恩主—附庸关系)的距离还要得多——因此不难理解:当我们在那个“批儒揚法”的时代把儒家仁义之说与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反掉之后,我们离民主与宪政却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

但从实用角度讲,这样的“理性化”制度却在两方面经受了世界历史中罕见的时间考验:从正方面讲它由于高度重视行政安全而具有突出的生命力,同时它的十汾复杂的分权机制虽然主要是基于政治防范但对规范吏治、抑制官吏个人的害民行为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两点使得这一制度从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没有遇到真正可以取代的另外的选择并在长时期的延续中积累了辉煌的成就。但从反面讲这个制度内在嘚根本缺陷是不可解决的,因而它的延续并不是在“长治久安”而是在上述的几重循环中实现的。而这些循环实际上是弊端长期积累后嘚大释放它造成的大破坏与中国的文明成就同样惊人,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次次重演这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极生治,治極生乱”的活剧

本文作者秦晖,文字摘自网络略经删减,特此致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