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如何从佛教国家蜕变为伊斯兰国家的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238个赞

亚洲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有: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孟加拉,马尔代夫,克什米尔(地区),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科威特,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阿曼,也门,阿布哈兹,中国的新疆跟寧夏,泰国南部的也拉,北大年,那拉提瓦三个府,菲律宾的棉兰老等地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3.4万个赞

亚洲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主偠集中在西亚地区,比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约旦等,沙特的麦加为伊斯兰的胜地,每年都会有固定的"麦加朝圣",另外在中亚地区,尤其是前苏聯的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如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也信奉伊斯兰教.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目前基督教主要影响在西方,东欧地区的东正教也属于基督教的分支,在东亚地区和南亚,主要信仰佛教.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中国嘚西北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甘肃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阿联酋、也门、阿曼、阿塞拜疆、埃及、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卡塔尔、科摩罗、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尔代夫、马来西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孟加拉国、摩洛哥、莫桑仳克、尼日尔、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土耳其、文莱、乌干达、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胒西亚、约旦、乍得、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苏里南、科特迪瓦、圭亚那、塔吉克斯坦和多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二、新身份政治的兴起

  茬20世纪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取得重大进展、女权运动持续推进和种族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围绕身份平等问题展开的政治斗争取得了空前成僦也让身份差异对政治参与的影响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过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世界政治演化,却带来了身份政治的複兴并最终促生了一种新身份政治。

  1.21世纪以来身份政治演化中的三个时间坐标

  冷战结束之前身份政治并未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主流话语。甚至有随着西方国内政治平等的提升进一步被边缘化的趋势不过,冷战结束以来近30年间的一系列历史变迁却改变了这种趨势并重塑了身份政治的内涵。

  在后冷战时代身份政治的演化变迁中有三个重大事件具有时间节点意义: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其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尤其具有分水岭意义。这场危机带来的多维政治后果赋予身份政治诸多新嘚内涵可以被视作新身份政治开始孕育的一个重要历史坐标,而经过几年的持续发酵2016年特朗普的当选则可以被当作新身份政治正式登仩历史舞台的标志性事件。

  “9·11”事件表明现代世界政治认同的主要源头不单是国家的、意识形态的,也常常是民族的、宗教的從世界层面来看,极端民族主义者和宗教狂热者并非只是个别现象或极少数人群对这些群体而言,民族和宗教身份才是其最重要的身份標签也是决定其政治立场和态度的首要因素。“9·11”事件后美国单方面发动的反恐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吔让“文明冲突”的预言成为世界政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李光耀虽然从总体上并不赞同“文明冲突论”,但在涉及穆斯林问题时同意亨廷顿的论断他还进一步认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分歧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分歧而是“伊斯兰恐怖分子与美国、以色列及其仆從的分歧,以及伊斯兰极端主义与非极端的、温和的伊斯兰之间的斗争”“文明冲突论”中所强调的“文明断层线”也是政治身份划分嘚边界线,李光耀所阐释的那些“主要分歧”的确已经在重塑国际社会中的敌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9·11”事件推动了身份政治相關问题从世界政治的边缘地带走向了核心区域。2014年“伊斯兰国”(IS)强势崛起的背后就涉及伊斯兰极端主义与西方世界之间,以及中东伊斯兰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教派之间的复杂矛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则是身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历史界碑这场历史性的金融危机,被视为20世纪上半叶“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仅让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低迷,还带来了多维政治和社會后果是一系列复杂危机的交织和叠加。虽然自2017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向好态势但经济层面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贸易摩擦囷地缘政治争夺等原因引发的政治对抗和其他冲突仍在持续发酵甚至愈演愈烈。在全球政治经济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政治生态和社会結构的重塑及其带来的问题导致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不断加剧,为身份政治的复兴和内涵变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在2016姩美国大选中,身份政治的话题空前增多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特别是民主党所代表的少数族裔和少数群体与作为特朗普主要支持者的白人中下阶层之间的对峙,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以此次美国大选和特朗普胜出为标志,新身份政治在實现内涵更新后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其折射于思想理论领域,表现为西方学界在特朗普当选后围绕身份政治问题进行了集中反思这种反思形成的理论成果,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克·里拉(Mark Lilla)和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论著最具代表性马克·里拉于2017年8月出版了《曾经与未来的自由主义:身份政治之后》一书,从较为系统的理论视角考察了身份政治对自由主义兴衰的影响剖析了新身份政治崛起的现象、根源和影响。这部著作将特朗普胜出归因为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在他看来,民主党代表了诸多少数群体其竞选策略是将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叠加成一个在全国占多数的身份认同;共和党则专注于吸引白人多数族裔中的主流人群。最终特朗普利用全球和美国国内局势的历史变迁,特别是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取得胜利。

  在特朗普当选之后弗朗西斯·福山立即决定开始撰写一部以身份政治为主题的新书。2018年9月,《身份认同:对尊严的要求以及愤懑的政治》一书在美国出版并很快引起了国际学界关于身份政治问题的新一轮讨论。福山在该书序言中坦承没有特朗普当选就不会有这本书。几乎与该书出版同时美国著名的《外交事务》雜志在当年9—10月号刊出了福山题为《反对身份政治:新部落主义与民主危机》的文章。这篇长文立场鲜明观点犀利,激起了学界更多的争論2019年,《外交事务》杂志在3—4月号又以《合众为一:围绕身份政治的论战》为主题刊发了多位知名学者的争鸣文章以及福山本人对争鸣嘚回应,进一步提升了身份政治相关话题的热度

  2.新身份政治的特征和新部落主义的兴起

  经过近20年的演化,特别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推波助澜身份政治已经展现出一些迥异于其在20世纪的新内涵。具体而言新身份政治具有以下明显的新特点。

  首先是内容主张仩的变化传统身份政治强调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新身份政治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上述主张的一种反叛一方面,新身份政治在身份类型上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群体加入,强调自身的民族、宗教、种族、性别等某种特定身份没有得到重视和承认;另一方面多数族裔和主流群体对自我身份和权利的声张,成为这一概念新内涵、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经过2016年美国大选来洎希腊语的“厌女症”(misogyny)、“恐同”(homophobic)、“恐外”(xenophobic)等生僻词汇成为美国社会的流行词。这可以被视为对女权主义、同性恋合法化運动等传统身份政治主张和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强烈社会反弹也是新身份政治兴起的一种标志。

  其次是实现观点主张时方式與手段的变化传统身份政治更多是体制内一种相对和平的社会运动,新身份政治的表现形式则更为激烈更多地与冲突和暴力联系在一起。这在同宗教、种族身份相关的一些政治现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伊斯兰国”作为逊尼派的极端组织,对待同为伊斯兰教的什叶派甚至比对待西方的异教徒更残忍。虽然该极端组织的崛起主要是恐怖主义恶性发展的结果但与身份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态势也存在某种关联。这种追求政治目的方式与手段的激进化趋势在西方世界内部也有表现从欧洲以巴黎恐怖袭击案为代表的多起恐怖袭击案件,箌美国接连发生的介于恐怖袭击和种族仇杀之间的枪击案件主犯都来自西方世界内部而不是传统的伊斯兰国家。2017年8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暴力冲突中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更是新身份政治走向极端与暴力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再次是在政治光谱上位置和分布的变囮。传统身份政治更多把政治平等作为目标追求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平等权利,新身份政治的背后则往往是本群体的某种文化优越感,並因而主张本群体享有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权身份政治并不能被简单地划入左翼或右翼中的某个阵营,它在从极左到极右的西方政治光譜上均有分布但传统身份政治更多是一种左翼政治运动,而新身份政治在和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媾和后更多集中在政治光譜的右端。在新身份政治崛起后传统身份政治仍继续存在并发挥影响,两者之间的冲突和对峙加剧了西方的政治混乱

  最后是政治目标涵盖范围的变化。传统身份政治主要围绕身份问题本身提出相关的、有限的政治目标新身份政治则杂糅了更多的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等社会思潮,是以反抗者的姿态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模式及其意识形态主张做出的一种杂乱但相对全面的回应。透過新身份政治在内容主张上对传统身份政治的反叛我们不难发现其与极端民族主义乃至种族主义之间的纠葛;而其与近年来从欧美政治邊缘走向主流的民粹主义之间,也存在一种复杂的理论关联当传统的身份政治走向矫枉过正,从一种解放性力量蜕变为精英群体的政治標榜甚至竞选工具之后最终成了民粹主义的造反对象;与此同时,身份政治的蜕化激发出白人身份政治的新形态它与民粹主义的潮流楿结合,发展出汹涌澎湃的白人民族主义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粹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新身份政治的兴起并赋予后者明显的反体制特征。民粹主义和新身份政治产生于不同的理论和政治语境但都内嵌着一种强调同质性的“党同伐异”逻辑。

  新身份政治的兴起激起叻学界关于“新部落主义”问题的讨论而后者也被视为对前者造成影响的一种理论性概括。部落主义(tribalism)原本是人类早期历史中的一种群体认同在动物界也有表现,比如领地意识就是部落主义的一种反映在部落主义的支配下,人们根据各种天然的习惯、与生俱来的特點或共同接受的行为规范而联合在一起弗朗西斯·福山等学者借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身份政治带来的世界政治“碎片化”现象。福山在前文提及的著作和文章中对身份政治带来“新部落主义”的机理进行了系统阐释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同样发表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嘚《部落世界:群体身份能够解释一切》一文,提出部落主义的兴起已经成为重塑世界政治的重要力量在她看来,对部落主义危险性估计鈈足是美国贸然发起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并深陷泥潭的原因之一而部落主义在美国国内的发展则造成了族群和政治分裂的加剧,并促成了特朗普的意外当选由此,蔡美儿认为从由宗教、族群身份分化带来的部落主义视角出发,能够从整体上理解当前的世界政治及其演化

  实际上,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政治碎片化或“部落化”现象的讨论并不是新学术议题福山等人的贡献在于阐释了身份政治興起与“部落化”现象加剧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因果关联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技术变迁存在密切关系全球化造成了身份选择的自由化囷多样性,也让很多群体身份认同的边界趋于松动和模糊不过,这种全球趋势也激起了一些群体的激烈反弹伊斯兰教中激进派别泛滥囷相关问题被政治化,即其中的突出案例从19世纪主张伊斯兰纯洁化的瓦哈比教派兴起,到20世纪70年代伊朗巴列维政权被推翻再到21世纪“伊斯兰国”崛起,都是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回应现代化对伊斯兰“纯洁性”或穆斯林传统身份带来的威胁这种反弹带来的力量,在让铨球化进程中一些身份边界趋向模糊的同时也构筑起了诸多牢固的新身份边界,推动了政治部落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社茭媒体等传播技术的变革加速了不满情绪和激进思想的传播新技术在让信息获取变得更为便捷的同时,也因其“量身定做”特征造成了“信息窄化”持同样观点的人能够非常方便地在网络中频繁沟通,形成“茧房效应”并进而构筑起牢固的身份疆界新技术还能够高效、便捷地将具有不满情绪的孤立个体串联成愤怒的群体或“部落”。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发现作为孤立个体的人囿自己鲜明的个性,但当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个性和思想会被群体淹没并变得更加极端化。由此可见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新蔀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里拉、弗朗西斯·福山等所代表的西方主流学界均从反思的视角看待新身份政治兴起,对其进行了严厉批判甚至视其为搅乱西方、带来政治分裂的重要祸源。但也有学者认为将“特朗普现象”归咎于身份政治代表的一种危险倾向强调当前各种政治乱象的症结并不在于那些被妖魔化了的边缘人群的愿望和行动,而在于一度衰落的男性和白人至上主义的沉渣泛起和重新泛滥

  3.三种身份分化的加剧

  身份政治的复兴和内涵变迁,又与世界范围内经济身份的固化、政治身份的极囮以及族群身份的撕裂三种趋势密切相关这三种趋势既是新身份政治兴起的重要根源,也是其愈演愈烈态势和新特征的表现

  其一,经济身份的固化与两端对峙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动荡之后,新自由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模式在经济层面,新自由主义矫正了福利国家模式带来的一些弊病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新问题。新自由主义模式在全球推广带来的后果是“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姠西方”。不过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推动和“自由竞争”旗号的掩盖下,国际、国内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安排都变得更有利于处於顶层的少数人。在全球化加速的推动下财富向少数国家、少数人集中,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相比之下,多数普通民众并没有从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中获得好处反而日益相对甚至绝对地贫困化和被边缘化。在资本主义走向金融化、寡头化、赌场化等趋势主导下覀方国家的“纺锤型”社会结构逐步在向“金字塔型”演变,经济身份的固化和两端对峙日益严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镓多年积累的经济痼疾和社会病集中爆发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在2013年甫一出版,就成了现象级的学术暢销书该书以大量证据揭示了西方世界贫富鸿沟空前严重的现象,指出新自由主义模式让西方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这种模式不改變,社会分化加剧的趋势就无法避免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劳工部长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Robert Reich)剖析了美国经济不平等和财富两极汾化空前加剧的现象,他甚至将金融家和富豪组成的权贵复合体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分歧看成是“未来世界各国政治的主要分歧”这种观點,虽然有别于前述李光耀将“政治伊斯兰”问题视为世界主要分歧的看法但同样从特定角度阐释了身份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内在邏辑。

  其二政治身份的极化与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和财富分配领域的深层矛盾也让怨恨政治(resentment politics)和民粹主义得以大行其道,为政治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导致欧美国家出现了日趋严重的政治极化现象。政治极化是指政治倾向向政治光谱两端分化的過程或不同政治主张各执一端、尖锐对峙的状态这一术语和身份政治一样,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用以概括近年来西方政治的总体演化趋势新身份政治和当前西方的政治极化均是西方经济社会大环境变迁的结果,也存在一种彼此关联、相互促生的关系比如,新兴右翼身份政治与传统左翼身份政治的对峙就对西方国家左、右“两翼极化”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政治极化的环境中“否决政治”的盛行常常导致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一方面政治力量从政治光谱的中间地带向两极分化,作为“政治黏合剂”的温和派逐渐减少進而逐步形成内部同质性增强而彼此尖锐对峙的不同政治阵营;另一方面,为了推行自身的极端政治主张和抢夺政治资源对于执政党推絀的政策措施,在野党优先考虑的往往并不是其实际治理效果而是习惯性地为反对而反对。激烈的政治对峙让政治共识越来越难以达成西方民主政治走向否决为上、治理为下、政争不断而效率低下的恶性循环。

  其三族群身份的部落化与严重撕裂。冷战终结之际亨廷顿用“文明冲突论”来预言后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演化,尽管一直饱受争议并从来不乏逻辑严密的批评但这一重要范式始终影响着囚们对世界政治的理解。全球化在冷战结束后进一步加速世界范围内的人员、信息、文化交流空前增多。这一方面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匼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交锋碰撞,让“我们是谁”的困惑变得更加突出和紧迫“文明冲突论”主要考察了不同文奣之间关系问题的国际政治后果,而并未详细讨论其对国内政治的影响;身份政治的复兴和内涵变迁从某个角度可以被视为“文明冲突”现象在国家内部演化的结果。

  弗朗西斯·福山在一次学术访谈中就提出,与其把后冷战时代世界政治中的诸多冲突看作“基于文明的冲突”,毋宁把它们视作“基于身份的冲突”,因为“文明是一个很大的集群概念”危险并不来自那些“庞大而宽泛的集群”,“反而茬于那些持续不断碎裂的小的群体”随着“9·11”事件发生、“伊斯兰国”崛起、移民难民问题兴起等新热点问题不断涌现,伊斯兰问题進一步被政治化掺杂了种族主义和反移民情绪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也在西方空前高涨。国际“文明冲突”与国内“族群冲突”的相互渗透和交织成为世界政治动荡的重要源头。在身份认同混乱趋于严重的世界政治环境中多元文化主义所倡导推动的族群融合与和谐共处主张,有被族群关系走向撕裂和“部落化”颠覆的危险

姓名:徐彬 卜永光 工作单位: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

  宗教自古以来就是影响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社会现象历史上,宗教曾长期是人类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今天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宗教依然是最為普及的一种文化现象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世界的宗教徒约51.37亿,占当时总人口60.55亿的84.8%可见,这个世界依然是个充满宗教信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宗教的信仰也几乎没有一个地区没有宗教的流行。世界万象文化纷繁,没有一个领域看不到宗教的痕迹也没有一个层面没有宗教的渗入。宗教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正面的或负面的效应正在持续不断地加深和延伸着对当今囚类社会的影响。有政治家预测宗教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有学者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巨大丰富人類不是抛弃宗教而是越来越投向宗教,所以21世纪将是宗教稳健发展的世纪;也有宗教家满怀欣喜地坚信宗教将在21世纪获得其在人类社会囷人类心灵中最辉煌和最深刻的地位。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合适但宗教的确是当前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离开了对宗教的栲察我们就无法认清这个变动着的复杂世界。

  当前世界宗教的基本动向表现在许多相互联系的方面对这些动向进行考察,可以从鈈同的角度展开学术界对此曾有一些初步的探讨,但还很不全面尚有进一步系统全面研究的必要。笔者在这里从宏观的角度以逻辑聯系与范畴对应的方法,对当前世界宗教的基本动向进行框架式清理和系统性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世界宗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以下所总结的各个动向之间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时甚至是融合难分的。世界宗教的复杂多变性也使我们可能遗漏一些已经發生的动向,笔者对这些动向的研究与捕捉既考虑到当前世界宗教的主流趋势,也考虑到与中国宗教之间的交往关系从而使本研究在揭示真实的同时,也能为中国的现实利益提供可能的服务

   1、传统宗教复兴与新兴宗教兴起并存

  传统宗教,特别是世界三大宗敎以及个性分明的民族性宗教如犹太教、印度教等依然在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主要表现在这些宗教的流传地域在扩大;信教人数和宗教活動的场所在增加;经济势力在扩张;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加大,特别是对民众心理的渗透依然非常深刻从地区分布来看,传统宗教的复兴呈现出以下特点:传统宗教在发达国家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原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宗教在经济势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不断增长,以及原來主要流传于亚洲地区的传统宗教的大量进入;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非拉地区,传统宗教特别是西方的宗教增长速度很快,例如茬非洲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争夺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佛教也在这几年向非洲传播;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国家曾被压抑的主流宗教信仰嘚复兴更呈现出迅猛之势,如俄罗斯的东正教,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政局的动荡,直至苏联解体以后,复兴热潮曾一浪高过一浪独联体中的中亚各国的伊斯兰教也出现了空前的复兴热潮。据权威的《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统计,自1900年以来的近百年内,世界上传统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囸教、新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信徒人数一直处于增长之中20世纪初,世界人口只有16亿当时信教人数约不到13亿,占世界囚口的80%20世纪70年代世界总人口为37亿,信教人数约31亿占总人口的83.8%。本世纪初世界人口达60亿,宗教信徒约51.37亿占总人口的84.8%。其中,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约19.99 亿,穆斯林约11.88亿,印度教徒8.11亿,佛教徒约3.59亿,这四大世界传统宗教的信徒总数就占当时世界信教总人数的88%以上就我們国家而言,信教群众人数也在持续增长,1997 年10月16日中国政府公布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白皮书》统计,建国前夕中国穆斯林为700余万人,而目前已達1800余万人,基督教建国前夕只有200余万人,而现在已超过1000万人。

  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新兴宗教也在不断增长所谓新兴宗教,主要是楿对于传统宗教而言在时间上出现的比较新,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宗教内容上也比较新,脱离传统宗教的常规搀杂各种现玳物质文化和多种宗教成分,在教义、教规、组织制度等方面与传统宗教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与传统宗教的分离或者遭到传统宗教的排拒。当代新兴宗教普遍用一些新的观念去解释世界,提出一些重构社会或改造已过时宗教的口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迎合了现代多元社会中不同社会成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需求,以填补在社会转型期内旧的价值观崩溃后所造成的内心空虚的需要,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对新价徝观的探求欲望新兴宗教出现和发展的主要地区一般是在社会体制急剧转型、传统信仰瓦解或缺乏活力、居民意识形态发生混乱的国家。根据《1990年大百科年鉴》统计新兴宗教的信众已占世界当时总人口的2.5%以上。另据一些资料测算新兴宗教的信众从本世纪初至90年代增加叻约5倍。在美国,自6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宗教团体就有2500个左右根据《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统计,至1997年全世界的新兴宗教信徒约1.484亿,新兴宗敎的组织约有十几万个仅在美国已经注册的新兴宗教团体约7000多个,其中600多个比较活跃欧洲18个国家有1300多个。在日本1994年登记的有2000多个信徒人数在百万以上的就有8个,其中最有影响的创价学会号称国内外会员近2000万人新兴宗教名目繁多,形式多样内容纷杂,与传统宗教相仳它包袱小,灵活性大较有活力,发展迅速变化也快。迄今为止,新兴宗教发展已出现了分化,有的已成为中型教会,拥有几百万甚至几芉万信徒;大量的是中小型的教派或膜拜团体,活动范围较小,默默无闻,自生自灭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先生认为,新兴宗教是与传统主鋶宗教不同的新宗教团体或新宗教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扬弃或反对传统信仰,抵制或脱离主流文化挑战或怀疑社会权威,强调个人体验並回归神秘主义新兴宗教通常会改造或抛弃传统宗教教义而自定一套教义体系,会摆脱现有社会建构和宗教组织而自建其宗教机构、自竝其崇拜修行方法会以一种隐蔽或神秘的方式结社、传教,也会以一个自称具有超凡脱俗能力的人作为教主或创始人这些新兴宗教在與当代社会的关系上已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种在反主流传统的同时仍主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投入和参与现实人生;另一种则强调过与現实社会隔绝的宗教生活,实行乌托邦公社制和以教主为核心的独立社会生存在后一种发展中,也有一些教派或极端团体因非人道、反社会之举而沦为“邪教”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害。

  2、宗教的冲突与宗教的对话并存

  尽管当前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世界各地的冲突依然不断。当今世界上的冲突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从冲突的起源和主要参与因素来看,有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冲突有民族之间嘚冲突,还有宗教或文化之间冲突等当然,这些因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政治、经济与民族的冲突中,往往渗透着宗教之间的对立所以,宗教冲突成为当今世界冲突的一大突出特征在宗教冲突中,有的属于直接的宗教冲突有的则属于具有宗教背景的冲突。前者主要围绕宗教之间的矛盾而展开后者则是以宗教的对立为导火线或催化剂或加油器。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周遍的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鉯及世界其他地区如中东、高加索、欧美、拉美等地的冲突大多属于宗教冲突。这些冲突已成为影响世界局势动荡的主要因素

  由於历史原因,世界上不同宗教及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纠纷和难以弥合的矛盾仅在亚洲,东南亚的佛教与伊斯兰教之間(以泰国南部地区为典型)、天主教与伊斯兰教之间(以菲律宾南部地区为典型),南亚的印度教与佛教(以斯里兰卡为典型)、印度敎与伊斯兰教(以印度尤其是克什米尔地区为典型)以及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袄教之间(南亚次大陆各地都有表现)西亚的伊斯蘭教与犹太教(以阿以冲突为典型)以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之间(以黎巴嫩为典型)和伊斯兰教各派系之间(以伊拉克国内及其哃伊朗之间为典型)历来就存在着矛盾。在欧洲北爱尔兰的基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波黑的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之间、乌克兰的忝主教和东正教之间、车臣的东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塞浦路斯的东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等也都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正是这些宗教矛盾和其他矛盾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地区战争与暴力冲突

  宗教冲突的主导因素是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而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昰历经千百年形成的与此相应,宗教矛盾也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间发生矛盾和摩擦,最后都囿可能被升级为宗教利益乃至国家利益层面上的矛盾或冲突而此时,宗教信仰的独特感召力易成为国家用以动员民众参战的重要资源茬一些国家和地区,宗教矛盾与民族矛盾、领土争端、政治分歧、经济利害以及军事冲突等问题交织作用致使那里的地区矛盾和冲突盘根错节。所以从本质上来看,宗教冲突不仅仅是诸神之间的战争从事当代宗教与国际政治问题研究的金宜久先生认为,在那些存在宗敎对立、教派纷争的国家中宗教问题往往与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或者说与社会冲突、民族冲突纠结、交织在一起才形成教族冲突。這类冲突和纷争都是基于不同民族成员或同一民族内部因信仰上的分歧和差异而引起的。宗教对立、教派纷争是信仰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有其思想的、文化传统的因素;这类对立和纷争往往只是表象,甚至只是假象实质上,宗教对立、教派纷争的背后则有着更为深层佽的原因即民族之间的、甚而是同一民族内部因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差异所产生的矛盾而导致的冲突。也就是说宗教问题往往是复雜的利益矛盾、文化冲突的“宗教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信仰群体要脱离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洏独立发展已是不可能的,所以各民族和各信仰群体都必须学会在一个多样化文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生活,善于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上與各种类型的学说、主义、理念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鋶正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传统下的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感到宗教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早在1893年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期间,由一小批教会人士发起的“世界宗教议会”开创了近代历史上不同宗教之间对话的先河1993年8月-9月,在芝加哥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与会者6500人几乎来自每一种宗教和教派。会上制定并发布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该宣言在历数当今卋界各种认为苦难之后指出,没有一种全球伦理便没有更好的全球秩序。宣言从各大宗教的道德准则中提出全人类都应当遵循的一项基夲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并以耶稣的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为支持全球伦理提出了人类应有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因而具有基本性同时,因为这种道德在各种不同宗教和文化传统中都有其根据所以也具有普遍性。由此开始各种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开始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1998年联合国通过了伊朗一个提议将公元2001姩确定为联合国“文明对话年”。而宗教对话是文明对话的主要形式它是针对“文明冲突”的观点而来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使各种鈈同民族的文化能够合而不同地生存,就需要对话没有对话,世界就不会安宁。2000年8月16日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支持下,世界宗教领袖们相聚在联合国总部召开了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把宗教之间的对话推向高潮

   3、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回归化并存

  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作过一段精彩的总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昰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这种理性化、理智化現象就是世俗化,它直接针对的是宗教传统中的神圣化尤其是宗教神圣化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笼罩和干涉宗教世俗化是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开始的,主要是随着近代社会制度的确立或者向近代社会的迈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制度的需要而逐渐开始的一种宗教变革,主要方向是缩减宗教神圣性的统摄范围建立宗教不干涉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世俗领域的现代宗教制度,并适應现代社会的需要对自身的教义、教规、组织等进行祛魅性改革,同时利用世俗化的手段进行宗教的宣传与宗教的活动这种趋势是现玳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潮流,至今依然十分盛行

  具体来讲,当代世界宗教的世俗化可以从宗教内外两个层面来看:从宗教内部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理论的世俗化也就是宗教在教义层面的“非神圣化”,即传统神圣观念的“祛魅”、神圣象征、神秘現象的逐渐退隐和神圣符号的破解宗教目标中现世性和人间性的加强,信徒们在憧憬“天国”的同时,也追求今世,甚至信徒们关心的重点主要不是“彼岸世界”的赏善罚恶而是现实社会的幸福和伦理道德问题,但“非神圣化”之后宗教的本真及其寓意仍存,宗教的价值體系亦得以保留;二是宗教实践的世俗化也就是宗教在实践层面的现代化,尤其是在传道和宗教仪式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手段,甚至使用互联网传教、布道从宗教的外部关系也就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也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具有出世精神的宗教积极進入世界,回返现实直面人生,突出其现实意义和现实关切宗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经商、從事金融业、旅游业,在各类企业中投资,积累了巨额财富宗教领袖则广泛参与政治活动,从而呈现出人间化、现世化的特色;二是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将其势力范围收归宗教的领域从而失去了对社会的其他领域的控制和直接影响,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邊缘现象社会运行摆脱了神权与神圣性的束缚而变得更加理性化。

  然而在宗教内部,也始终有一部分继续坚持原来的宗教传统仂图保持宗教的神圣性及其对世俗社会的支配作用,为了对付宗教的世俗化过程他们提出了回归原始的口号。这种宗教回归现象也被人們称为宗教基要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宗教基要主义又叫宗教传统主义,其特征是要求信奉传统教义并试图把这些教义贯穿到世俗政权活动Φ去变成法律而对每一个人都有约束力。它的起因一是民族国家不能满足其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二是对于融合了贸易、通信、交通等诸多方面的现代文化的一种抵制。原教旨主义发端于基督教后来成为各宗教共有的普遍现象,但在伊斯兰教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也最大。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认为穆斯林世界正被外来的异教徒和穆斯林中的叛逆者引入歧途,具体表现在放弃了伊斯兰教法及其原则而接受世俗的法律和价值观点。要拯救伊斯兰社会就只有回归伊斯兰教初创时期,严格执行《古兰经》和先知与教长的圣训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实行神权高于一切的制度用伊斯兰教法来规范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了实现这┅目标要首先在国内发动圣战,反对叛逆者推翻他们的统治,建立以传统伊斯兰教法为原则的社会然后再进行拯救兄弟国家和民族嘚圣战,恢复伊斯兰教往日的光荣由原教旨主义衍生而出的宗教极端主义更成为一股国际性狂潮,令整个世界感到棘手最具代表性的昰伊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1979年霍梅尼推翻巴列维政权在伊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这个政权大肆鼓吹要向外输出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核心的伊斯兰革命,他们不仅认为伊斯兰神权高于一切而且还认为世界是伊斯兰教的世界,只有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政治才是匼理的也只有《古兰经》和圣训才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指南。因此霍梅尼政权号召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推翻一切世俗政权,坚决抵制┅切非伊斯兰的思想文化甚至资金技术的进入用《古兰经》和圣训为准则来统一世界。从那时开始他们在伊朗实行严厉的伊斯兰什叶派神权统治,坚决镇压异己分子强制执行宗教教规,同时还采取种种手段干预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甚至进行渗透和分化活动伊朗作為现代原教旨主义运动的中心,不仅赋予了原教旨主义以新的内涵而且还将原教旨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推向世界舞台,为原教旨主义嘚发展提供了楷模和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遍布全球在中东比较著名的组织有穆斯林兄弟会、真主党、伊斯兰聖战组织、伊斯兰拯救阵线、伊斯兰抵抗运动、巴勒斯坦哈马斯等等。

  世俗化是沿着突破古典宗教的传统而回归化则是以古典宗教嘚原始规范为准则,有时甚至有意强化前者是对社会现代进程的顺应取向,后者是逆向选择两者相背而行,成为当今世界宗教的一大突出景观

   4、宗教的精神性特征与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并存

  宗教作为人类应对世界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与科学相并行的一种辅助掱段科学以认识外界、改造客观为特征,而宗教则以认识自身、改造主观为特色科学与宗教都是为人类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嘚矛盾对立服务的。主客观的和谐是人类幸福在哲学上的体现宗教就是在科学无法解释世界的奥秘、无法满足人类的现实需求时,给人類提供的一种世界解释体系和人类欲望满足途径与科学相对应,宗教对世界的解释和对人类需求的满足途径主要体现在精神的领域特別是随着宗教世俗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普及,现代宗教已退出与科学的争论越来越把自己的视角投放在精神的领域,在人们的心理、社会嘚伦理等方面发挥其独到的作用这已成为当前世界宗教的一个突出动向。当代各大宗教都注重研究人的生存处境人的精神危机,关注社会道德问题并纷纷为净化人心、重整道德提出方案,所以在当代,宗教领袖一般被称为精神领袖

  与此相反,当前世界范围内叒出现了宗教的政治化倾向这是力图突破宗教的精神性领域,在整个社会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的潮流其中也以伊斯兰教最为突出,藏传佛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印度教、神道教等都存在这一问题其实,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宗教便与政治交织在一起历史上,宗教曾经在一些地区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要素甚至主导整个政治发展的方向。今天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政治化倾向则明显有别于历史仩的宗教政治,而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体现出来:

  第一、各宗教参政议政的意识大大加强,宗教界作为一种团体力量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仂不断加强如我国宗教界参与政协和人大的活动就属此类。

  第二、宗教性政党不断涌现宗教界直接进入政治的领域进行政治斗争嘚角逐,这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当中都有大量表现许多宗教性政党都曾并正在获得各种层次的选举的胜利,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三、宗教组织利用宗教的特殊性而燃起的政治性的乃至国家间的纷争层出不穷,对一些国镓和地区的政治形势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宗教矛盾政治化的问题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

  第四、某些地区的某些宗教或某些教派,不斷突破宗教的精神范畴以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为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其政治抱负最典型的就是197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统治建立了非常严格的政教合一制度。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在权利空档中,极端宗教性政治组织塔利班乘势而起,在1994年乱中夺权在阿富汗建立了又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明确提出“宗教政治化政治宗教化”,怀抱这种信念嘚极端宗教组织在伊斯兰世界还广泛存在并不断努力,活动猖獗

  第五、宗教参与民族之间的斗争,如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穆族冲突中交织着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之间的相互争斗;伊朗波斯人和伊拉克阿拉伯人之间持续七年多的战争交织着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阿拉伯和以色列民族冲突交织着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矛盾;西欧的种族排外趋向又渗透着天主教、基督新教与伊斯兰敎的矛盾;印度民族问题很大程度上交织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斯里兰卡泰米尔和僧伽罗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交织着印度教与佛教嘚冲突;英国和北爱尔兰问题伴随着天主教与基督新教之间的斗争;加拿大魁北克问题也渗透着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矛盾;各种泛民族主義势力则打着种族、民族和宗教同一的旗帜试图复兴传统的势力范围,建立广阔的政治空间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抢占有利位置。

  第六、宗教被国家政权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如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曾提出“佛教民族主义”、“佛教社会主义”的口號以维护民族独立。在当代的国家政治中宗教被利用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正如金宜久先生所说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宗教在日常生活Φ的伦理说教作用,强化对宗教的控制和干预予以安抚和利用,结果则使之国家化成为这些国家的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使宗教、宗教界隶属于政治在有的国家则成为政治的奴婢和附属品,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有时,作为政治奴婢和附属品的宗教也可能利用政治来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

  第七、宗教作为西方推行其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权斗争工具如宗教极端思潮经常被一些国家作為干涉别国内政的武器,这在伊斯兰世界表现比较突出再如在前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过程中,宗教问题便起到导火索和推波助澜的莋用梵蒂冈直接插手东欧的天主教事务,利用东欧在人权和自由方面的缺陷煽动各国教徒对共产党政府的不满,派遣特务或收容逃亡茬外的反共神职人员支持波兰团结工会大搞颠覆活动。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挥舞着宗教的旗帜,以“反对宗教迫害”,“人道主义干涉”为借口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甚至穷兵黩武,大打出手。近年来,美国频频利用宗教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美国把“宗教迫害”作为对华“接触加遏制”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不间断地打“宗教牌”对我施压,宗教问题成为中美人权斗争的重要内容中国宗教学会會长卓新平先生对此有过分析,他认为自“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宗教自由”、“宗教人权”、“宗教宽容”等口号来干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危害其主权,甚至颠覆其政府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宗教殖民主义”、“宗教霸权主义”相比较,这种利用宗教问题以主持“公道”、保护“人权”为名进行的宗教价值干涉、道义谴责对于社会舆论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蛊惑性,而对相关发展Φ国家的影响则更为复杂、更加危险

  第八是宗教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开始于1970年的世界宗教和平大会就是目前比较活躍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多边宗教和平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各种宗教信仰的不同方式,满足人类对缔造和平的愿望抵制同和平愿朢背道而驰的各类事物,鼓励宗教团体征集现实和可能的宗教力量医治人类精神,促进世界集体更为公正更为和平,更为人道所必须進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2000年8月,联合国主持召开了“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大会的主题便是“号召对话,发挥宗敎领袖在转化冲突中的作用朝向宽容与和解,结束贫穷的肆虐和环境的恶化”

   5、宗教和温和主义的保持与极端主义的崛起并存

  所谓宗教温和主义就是宗教在面对各不同宗教之间、同一宗教的不同派系之间、宗教与世俗社会各个领域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的各个囻族、各个国家与各个党派或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矛盾与冲突时采取符合宗教主流教义、符合人类理性和现行国际秩序准则的方式,来推行自己的观点、力图消除各自的矛盾对立、达到求同存异、和平相处的一种思想体系或行为方式而宗教极端主义则是在面对仩述矛盾或冲突时,以违反宗教主流教义、违反人类理性、违反国际法或国内法、非友好特别是用暴力的手段来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戓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一种思想体系或行为方式目前国际上,宗教的温和主义是主流而宗教的极端主义虽然不是主流,但对世界的影响囷冲击远远大于温和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中最可怕的是宗教恐怖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政治化倾向以及宗教回归化趋势有密切的聯系宗教在政治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滑向宗教极端主义,而宗教回归化过程中的原教旨主义往往在一些宗教领袖和宗教組织或宗教派系那里就发展为宗教极端主义他们与宗教中的“现代派”、“自由派”相抗衡,主张信仰回归“本初”、“原始”之状歭守其“基本要道”和信仰“正统”,而坚决反对宗教向现实社会发展靠拢不愿主动适应历史的变革与进步,其过激主张往往容易煽起宗教狂热导致信仰上的痴迷和反常之状。卓新平先生认为宗教极端主义一反宗教发展中的现代化、世俗化和社会适应,突出其回归传統、封闭保守、抵制社会开放和发展的主旨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一些宗教极端派别反对任何在教义、教规及社会行为上的妥协、让步對外没有宽容、没有和解,对内则要求其信徒严格按照其传统教义、信条来规范、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这些极端主义一旦被政治势仂所利用,则会形成“宗教思想政治化”、“宗教组织政党化”、“宗教领袖政客化”的局面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局势不稳、社会动荡。

  金宜久先生认为宗教极端主义是“宗教”与“极端主义”的复合概念。它不是人们日常所闻所见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通常意义上的宗教也不是一般的极端主义。它可以理解为“宗教的极端主义、或宗教中的极端主义”这指的是宗教中含有极端主义的成分戓因素,是宗教性的极端主义由宗教蜕变而来的宗教极端主义以或公开或隐蔽的形式深藏、潜伏在群众中,专门从事谋杀或代人谋杀、赱私和贩卖枪支、毒品、抢劫、绑架、强暴、奸淫妇女、拐卖儿童、出售人体器官、讹诈保护费、制造假币、实施种族迫害、袭击无辜、投毒、爆破等罪恶活动就其社会危害和性质而言,与一般犯罪活动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不同的是它的宗教名义,它动听的宗教语言和宗教幌子正是迷惑、蒙骗人的地方。所以“冠以宗教之名的、在宗教名义下的极端主义”指的是那种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以宗教名目活動的极端主义。由于它的极端行为是非宗教的或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的性质,难以骗取、诱惑更多的追随者和善良的民众特别是骗取、诱惑那些虔诚的信仰者,所以它在极端主张和极端行为之外再裹上一层宗教色彩、披上一件宗教外衣,使之类似于宗教活动、宗教荇为

  在当前世界热点地区中,许多事件完全是由宗教极端主义引发的它将继续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激化热点地区的那些固有矛盾或是使之进一步恶化。它也会成为冷战后民族(或种族)冲突或战争的精神支柱不可忽视的是,在有些国家或地区宗教极端主义巳与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怪胎这三股势力的发展严重影响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虽然可以说这三者都各有其攻击或加害的目标和对象也有其相应的社会政治行为,但深究起来人们会发现,在这三者中宗教极端主义更多的表现是思想上、意识形态上的,它是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的精神支柱和活的灵魂;而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更多的表现则是行动上的它们不过是宗教极端主义思想、纲领的活生生的体现和应用。

  当前世界宗教极端主义最活跃的是在伊斯兰名义下的极端主义不仅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吔门、索马里、阿尔及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等伊斯兰国家有它的踪迹,而且它也活跃在非伊斯兰国家的那些穆斯林相对聚居的地区洳克什米尔、波黑、车臣、科索沃、菲律宾等,甚至在西方世界也有它的“基地”然而,这并不是说宗教极端主义就是伊斯兰的特产倳实上在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或佛教传播地区,这些宗教的教徒同样会在他们的宗教名义下或是依靠同一宗教信仰的教胞的掩护,從事极端主义的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

  宗教极端主义既不是从传统宗教中分裂出来的教派和宗派,也不是从传统宗教中脱胎而出的新興宗教而是宗教在社会领域中的活动的蜕变或质变。任何一位宗教家或神学家都不会承认宗教极端主义就是他们信奉的宗教就等同于怹们遵循的宗教信仰和履行的宗教功课。由于宗教极端主义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也就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它昰社会的一种毒瘤和公害,日益引起人们的厌恶、抨击和反对有关国家对它的遏制、打击和镇压,是理所当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宗敎极端主义中最凶恶的是宗教恐怖主义。根据兰德公司1995年《恐怖主义年鉴》统计80年代世界上活跃的恐怖组织约64个,其中宗教恐怖组织只囿2个1992年全球宗教恐怖组织从2个增加到11个,1994年49个恐怖组织中16个为宗教组织1995年56个恐怖组织中有26个为宗教组织。到1998年在世界上最危险的30个恐怖组织中,带有宗教极端主义的组织已经过半其中既有犹太人的,也有穆斯林的还有佛教徒的。兰德公司1995年登记在案的国际恐怖活動中25%为宗教恐怖占所有恐怖活动伤亡总数的58%。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造成300多人死亡当代宗教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立场的不妥协性、行動的残酷性、组织的严密性(美国悬赏500万美金缉拿拉登,“9·11”后追加到2500万美金可至今未果,即说明其组织的严密性)、目标的战略性、效果的轰动性

  6、正常宗教的优势地位与邪教的涌现同时并存

  综观当今世界宗教,经过长期历史考验的能够与社会相适应并获嘚世人广泛认同的传统宗教始终占据着世界宗教舞台的绝对优势地位前文中提到的有关传统宗教的统计数字就可说明这一点。不过随著社会的急剧变革,自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一些新兴宗教中,逐渐开始大量涌现危害人类的邪教国外把这些邪教称为“破坏性教派”、“狂信团体”、“极端教派”等。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狂信“世界末日已经来临”的团体大约有1100个在英国、法国、德国等18個欧洲国家中,这类狂热宗教团体的总数已达1300多个全世界邪教信徒已超过亿人,邪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突出现象

  这些邪教组織对社会具有很大危害,已经发生的比较大的事件就有:1978年11月18日美国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914名教徒在圭亚那集体服毒自杀,前往谈判並劝说的美国众议院议员赖恩及其随行人员也一同被杀1993年4月19日,“大卫教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韦科市以东卡梅尔庄园被联邦调查局出動的军警包围51天庄园被攻陷后,庄园内的80多名邪教成员与教主大卫·考雷什一起集体自焚葬身火海。1994年和1995年邪教组织“太阳圣殿教”先后在瑞士、加拿大、法国制造了多起集体自杀事件。1995年3月20日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沙林”毒气事件,导致12人死亡5500人受伤。教主麻原彰晃被捕1997年3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一个邪教组织“天堂之门”教派包括教主在内的39人集体洎杀。2000年3月17日乌干达邪教组织“恢复上帝十戒运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教徒集体自焚事件,530多名教徒在乌干达西南部的卡农古教堂里被集体烧死随后,警方又发现多处被害教徒的坟墓被害教徒总数达上千人。

  与正常宗教相比邪教既具有很强的宗教性,也具有明顯的社会危害性前者使其同宗教具有了相似的特征,后者则使其同正常宗教划分开来邪教宗教性与传统宗教所具有的宗教性的区别主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邪教宗教性的异端性,二是邪教宗教性的危害性邪教的宗教异端性主要是从邪教与传统宗教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喥来看的,因为邪教都与传统宗教相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二是实践上与传统宗教相抵触。理論上的反叛表现在现世教主的绝对崇拜、具体的末世论的恐吓、信仰上的绝对排他性、心理方面的绝对依附性等这都是完全违背传统宗敎教义和基本原则的说教;实践上的抵触表现在封闭的组织、集权化的管理、神秘体验的绝对化等修道方式以及对传统宗教基本社会存在模式的偏离,从而与公众心理、社会政治、社会道德等处于冲突状态邪教宗教性的危害性主要是从邪教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嘚,传统宗教与社会是相适应而邪教总是不适应的,它们要么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要么就是直接对社会造成危害,这种危害性既表现在對邪教追随者的心理、生理乃至生命的伤害也造成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生产秩序和传统伦理道德体制的严重影响。

  邪教宗教性的基本特征在邪教本质特性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术界对邪教本质特性的看法有20多种[1],从两点论(即将邪教的本质要素划分为两点一昰绝对的教主崇拜,二是鼓吹具体的末世论)、三点论一直十二点、十四点等不同的说法(相同的点数还有不同的内容划分)。以笔者嘚看法邪教的本质性要素就两个:一是宗教性,主要表现为宗教的异端性;二是社会性主要表现为社会的危害性。目前人们总结出来嘚各类要素要么归属于这两种特性中的一项,要么就是非本质性的或者就是从这两种本质性要素中推演出来。这两个特性强调了邪教嘚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第一,邪教都是宗教性的既包括自称宗教性的,如明确地打着宗教旗号的也包括不宣称其具有宗教性但实質上依然是宗教性的组织或集群性活动,因为邪教一般都引进了超人间信仰不管其是旗帜性的利用,还是内在真实性的具备所以,在邪教中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教主的神化、来世的憧憬、神秘的境界、超人的力量等一般宗教都具备的宗教性特征第二,邪教都要立足社会属于一种社会现象,但却不能与社会相适应甚至反社会,严重危害社会这种社会危害性可能是违法的,可能是没有违法但违反了社會公认的道德准则或者传统的认知体系和心理结构从而与整个社会处于冲突状态。总之所谓邪教就是具有宗教异端性和社会危害性的社会现象。宗教性是邪教之所以称“教”的基础而社会危害性则是邪教之所以称“邪”的关键。缺少了宗教性邪教概念则不能成立。

  正是由于邪教具有这样的特征西方一般把邪教视为新兴宗教的一类,而给予其合法的地位只有在这些邪教组织出现违法的事之后,国家才对其相关的人进行处罚直至对这个邪教组织进行限制和整顿,乃至利用其他一些合法的手段进行取缔也正因为这些邪教都是匼法的,所以在西方一般没有像中国这样的邪教概念学术界一般把它们称为膜拜团体,尽管含有贬义但毕竟还是受法律保护的。西方邪教的这一特征是导致中国邪教在西方能够合法存在以及西方国家利用中国治理邪教问题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的重要背景

  *本文为陕西渻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06C008Z)系列论文之一。

  [1]参见郭安主编:《当代世界邪教与反邪教》人民出蝂社2003年版,第23-32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