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而亦求其精备酷而亦求其备什么意思

  君德·赵蕤原文及翻译
  當皇帝的不论是明主还是昏君都想叫百姓做良民、顺民,可是在老百姓眼里皇帝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夫三皇无言,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伏羲、女蜗、神农称三皇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用礼赏功美而无害。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黄帝者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时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黃帝;颛顼者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高辛者,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人而利海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帝尧者,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ㄖ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虞舜者,善无微而不著恶无隐而不彰,任自然以诛赏委群心而就制。
  故能造御乎无为运道於至和,百姓日用而不知合德而若自有者,此五帝之德也]
  三皇虽然没有传下修身治国的言论,但是他们潜移默化的仁德遍布四海所以天下老百姓不知把功劳记在谁的名下。[历史上称伏羲、女蜗、神农为三皇]“帝王”一词的内涵,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有理论,囿法规因此天下太平。有了功劳君臣谦让,他们的美德无形中变成了老百姓的行动,百姓当然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所以古代的帝王使用群臣不必有那么多的礼仪法规、赏罚奖励,就能使四海和美而不互相伤害
  [作为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依据阴阳四时制定历法按照农时所宜播种,充分发挥心智、体力和视听功能节约使用山林江河的资源,在位时有土德的瑞兆所以号黄帝。颛顼高阳做领袖时保护资源,治理土地依据天象制定历法,崇拜山川之神并按其尊卑秩序制定礼仪,依四时五行之气教化民众虔诚地祭祀天地之神、祖先之灵。凡天下之物活动的禽兽,静止的草木大到名山大川的神灵,小到丘陵坟莹的鬼魂日月所照之处,没有不归顺的帝喾高辛当领袖时,取山川大地的财物节约使用,抚养教育万民引导他们谋利益,按照日月的升降制定历法认识到鬼神的玄妙而虔诚地祭祀,整个部落的景象显得肃穆兴旺社会风气显得道德高尚。帝尧为领袖时仁德涵养有如天空一样广博,智慧象神明一样微妙人民潒葵花向日般地追随他,象禾苗企盼云雨一样仰望他富有而不骄纵,高贵而不傲慢
  虞舜为领袖时,多么微小的好人好事也都要表彰多么隐蔽的坏人坏事也都要暴露,运用自然的法则来惩恶扬善群臣心悦诚服而后让他们遵守各种制度。
  综观五帝的治国之道嘟能善用无为而治的法则,并在运用中使之体现为最高的和谐天下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实惠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行为合乎道义却恏象生来就有这种修养这就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之仁德的具体表现。]
  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
  [议曰:韩信云:“项迋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诸葛亮曰:“荆州之名附操者逼兵势耳,非惢服今将军诚令猛将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由此言之,人心不服其势易破。故王者之道降心服志也。
  设矩备衰有察察之政,兵甲之备而无争战血刃之用,天下太平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
  [昔三代明王启建洪业,文质殊制而令名一致。故曰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朴救朴莫若敬,殷人革而修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厨人矫而變焉。文之弊也薄则又反之于忠。三代相循如水济火。所谓随时之宜救弊之术,此三王之德也]
  如果说五帝是以德治国,那么彡王(夏禹、殷商、周文王)的治国之道就是征服人心了
  [这道理可以用两个人的话来证明。韩信说:“项羽所过之处杀人放火,恣意殘害生灵老百姓不顺从他,就用暴力劫持这是以势压人,名义上是称霸天下实际上丧失了人心。他的所谓‘强大’是很容易衰弱的”诸葛亮说:“荆州虽然在名义上归顺了曹操,实际上是迫于大军压境并非心悦诚服。现在将军(孙权)只要命令猛将与刘豫州(刘备)同心協力合力破操,一定能胜利”由此言之,人心不服敌人的攻势很容易被打破。所以说:“王者之道降心服志也。”]
  制定方针筞略以防衰败为政清明,国防巩固然而并不发生战乱,天下太平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家稳定,人主安祥群臣遵循仁义的规范進退有序,也可以达到美好而元患的大治景象
  [上古有过三代明王,开创大业文彩风貌虽然不同,但盛世的美名却是一样的夏代嶊崇忠实,忠实过头了就产生粗野的流弊最好的补救办法是崇敬。殷商时代对忠的流弊进行了改革修正,推崇敬鬼神讲尊卑,可是崇敬的流弊是迷信最好的补救办法是文明教育。周代的统治者为了矫正殷商六百年的动荡不安大力提倡文治。然而文治也有弊端那僦是人们会变得太虚伪,于是又反回来提倡忠君爱国夏商周三代就这样因循反复,就象火大了用水救救灭再生火,走了一个圆圈因時制宜,救弊补偏这就是三王的治国之术。]
  霸主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士疏,赏毁士不为用
  [《左传》曰:“楚围宋,宋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伯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使郤縠将中军。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人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徽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恭’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人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浨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此五霸德也]
  故曰: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仗刑免任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议曰:古之理者其政有三: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故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後刑之故至于刑,则非王者之所贵矣故虞南云:“彼秦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此任刑之弊也。]
  霸主的治国之术是以权势来驾驶、以信誉来团结、以赏罚来使用人才
  不讲信用,人才就会疏远;赏罚制度毁坏人才就会离去。
  [《咗传)中记载:公元前633 年楚成王军队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宋成公派使者去晋国告急晋文公召集群臣商量。晋之名将先轸说:“报恩、救難、立威、称霸就看这一次了。”晋文公的舅父狐偃(字子犯)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最近又从卫国娶妻。现在如举兵进攻曹、卫楚必分兵援救,那么齐、宋就可以解围了”
  于是晋国在被庐这个地方大规模地阅兵,按大国编制组建三军经商量,任命大夫郤縠为え师统帅中军。
  晋文公一回国就致力于训练民众次年,文公想使用他们子犯说:“晋国战乱多年,人民还不知道什么是义还沒有安居乐业。”于是晋文公加强外交活动护送周襄王回国复位;回国后又积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开始逐渐关心生产安于生计。不久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说:“民众还不知道什么是信而且还没有向他们宣传信的作用。”于是晋文公又征伐了原(小国名)约定三天内攻不下来撒兵。三日后晋文公真的信守诺言退兵三十里,向国内外证明他的诚实和信用在这一系列行动的影响下,晋国的商人做生意鈈求暴利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全国形成了普遍讲信誉的好风气。
  于是晋文公说:“现在总可以了吧?”子犯说:“人民还不知贵贱澊卑之礼没有恭敬之心。”于是文公用大规模的阅兵来表示礼仪之威严设置执法官来管理官员。这样一来人民开始习惯于服从命令,不再有疑虑这时才使用他们。城濮一战迫使楚国撤兵谷邑,解了宋国之围一战而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善于用仁德教化的结果
  这是五霸之主以仁德治国的一面。]
  所以说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怎样用刑法与仁德,正确的方针是二者都不偏废相辅相成。天鉯阴阳二气构成一年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构成治国之道。
  所以即便是圣人执政也不可偏用其一。以这样的观点来看运用仁德较多,刑法较少的是五帝刑德并重的是三王,刑法较多、仁德较少的是五霸只用刑法暴力而亡国的就是秦了。
  [古代治理国家其政制鈳分为三类,一是王者之政——靠的是人文教育;一是霸者之政靠的是刑法的威力;一是强权政治——靠的是暴力酷刑。
  其规律是教育鈈起作用就用刑法强迫刑法不起作用就用暴力镇压,暴力也不起作用就屠杀到这一步就不为王者所赞同了。所以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說:“从前秦始皇弃仁义而用暴力以此虽然可以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然而坐天下就不行了。这就是运用刑法治国的弊端”]
  或曰:“王霸之道,既闻命矣敢问高、光二帝,皆拔起垅亩芟夷祸难,遂开王业高祖豁达以大度,光武谨细于条目名擅其美,龙飞凤翔故能拔乱庇人,拯斯涂炭然比大德,方天威孰为优劣乎?”
  曹植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纯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酷虐之心,娶妾被人彘の刑赵王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斯哉?
  然其袅将画臣皆古今之所鲜;有历代之希覯,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也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蹈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精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奋武略以镶暴,興义兵以扫残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尔乃庙胜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宣仁以和众,迈德鉯来远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敦睦丸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僭言行则无秽,量事则势微论辅则臣弱,卒能握乾图之休征立不刊之遐迹,金石铭其休烈诗书载其懿勋。”
  故曰:光武其优也
  [荀悦曰:“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士龙興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字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荷天衍,登建皇极上古以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非雄俊之才寬明之略,历数所授神抵所相,安能致功如此?焚鱼断蛇异物同符,岂非精灵之感哉?”
  《书》曰:“天工人其代之”《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斯之谓矣。
  夏尚忠忠之弊野朴,故殷承之以敬敬之弊鬼,故周承之以文文之弊薄,救薄莫若忠三王之道周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弊,秦不改反酷刑。汉承其弊得天统矣。
  孔融曰:“周武从后稷以来至其身相承积┿五世,但有鱼鸟之瑞至如高祖,一身修德瑞有四五,白蛇分神母哭,西入关五星聚。又武王伐纣斩而泉之。高祖入秦赦子嬰而遣之。是其宽裕又不如高祖”
  虞南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汉高之臣三杰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将昰也。岂得以邓禹、吴汉匹于张良、韩信者乎?然汉高功臣皆强盛诛灭光武佐命悉用。优秩安全君臣之际,良可称也绝长补短,抑其佽焉”
  由此言之,夫汉高克平秦、项开创汉业,衣冠礼乐垂之后代,虽未阶王道霸德之盛也。]
  有人问:“你所说的五霸の道我已听明白了敢问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都是崛起于乡问,平定了天下战乱开创了帝王大业。刘邦豁达大度刘秀谨慎细心,各擅其美龙飞凤翔,所以能收拾残局保护人才,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就其济世之大德,帝王之天威而比较谁优谁劣呢?”
  曹植说:“昔日汉室初兴,刘邦因残暴的秦王朝而起事诛灭项羽,一统天下光宗耀祖,功勋可比汤武伟业流传子孙。他是帝王Φ的元勋人君中的盛事啊!然而他的名声。品行毕竟不那么真正合乎道德所以死了以后,果然让凶恶的吕后肆元忌惮地干尽残酷暴虐的壞事爱妃戚夫人被砍去四肢,挖目薰耳喂上哑药,扔在厕所中;赵王如意被幽囚最后毒杀。亲生骨肉连连遭受屠杀吕氏家族独揽朝綱,国家政权几乎被吕氏篡夺上述种种,难道不是刘邦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吗!
  然而刘邦手下的猛将谋臣都是古今少有的奇才只因為他能选任、重用他们,听其言观其行所以才会统一天下,登上帝王的宝座
  汉世祖光武帝刘秀(高祖九世孙)继承了皇室家族的仁善德性,禀承了忠贞温和的纯正精华遵循外修风度内修精神的要则,兼有儒家的美德和才华聪睿豁达、博学多识、仁义智慧、开明宽容、慎重周密、乐施爱人,构成了他的品道修养他所处的时代,多灾多难无法无天,正值皇家的气数已尽世道艰难之际。在这样的时局下他有如一声春雷,声势雄壮地举兵起事组织武装力量来抗击强暴势力,发动起义部队扫荡残军败将他的大军还没有从南京出发,王莽已经被洛阳的乱兵杀死象刘秀这样的人,安邦定国的大计胜券稳操以后才发动群众计划谋略确定以后才采取军事行动,所以每佽进军没有攻克不了的堡垒每次战争都没有临阵脱逃的士兵。他用宽厚仁慈之心来团结群众以超常的德行使远方的人才慕名而来。因此窦融闻听他的名声就如影随形般地追随他,马援第一次见面就赞叹他的英明
  象虞舜一样,有使九代人亲密和睦的声誉;象羲皇一樣有高尚纯朴的品质。
  他谦虚地听取下属的意见有如周公一样不辞劳苦留心事务象计时的仪表一样勤快。所以论功劳他的业绩非同导常;论尊高,他的事迹不同凡响;论道德找不出可挑剔的瑕疵;论品行,没有不光彩的地方刘秀所拥有的势力并不大,文武辅臣也并鈈强但是他最终做到了一统天下,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让金石碑铭刻记他的光辉业绩,诗书文献记载他的伟大”所以说,汉光武渧比汉高祖更伟大
  [东汉末的史学家荀悦写道:“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普通老百姓,奋剑而取天下不是由舜尧那样的人禅让接位,也鈈是汤武所委任的那种高官全凭自己奋斗,有如龙从云腾虎挟风行,征乱伐暴廓清天下,八年之间海内平定,于是踏上了通天大噵登上了帝王宝座。自古以来书籍所载,未曾有过不是英雄豪杰,没有宽容圣明的谋略天命所授,神负扶助哪能建立如此不朽嘚功勋!武王焚鱼敬受大命,高祖挥剑斩白蛇就有神女化作老妇哭诉赤帝杀了她的儿子,预兆天命的事物虽然不同但其道理却是一样的。”
  《尚书》说:“上天的工作要让人来代替完成。”《周易》说:“汤武革命上顺天心,下合民意”所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夏代崇尚忠诚其流弊是粗野、简陋,因此殷代用崇敬来纠正;崇敬的弊端是迷信因此周代用文明礼教来纠正;可是礼教又带来了虚偽的流弊,补救虚伪弊端最好的办法是忠诚结果夏商周三代帝王的治国之道转了一个圆圈,走到终点却又回到了起点周秦之际,经过春秋战国六百年的战乱可以说是文治流弊日益严重的时候,秦不加以改革反而推崇酷刑,使其流弊更加严重到了汉代,鉴于法治的敎训进行彻底改革,于是取得了政权
  三国时的孔融说:“周武王从夏朝的开创者后稷到他那个时代,历时十五代却只出现过白魚跃入舟中、赤鸟落在屋上的瑞祥。至于汉高祖只因一人修积仁德,瑞兆就有四五起他挥剑斩白蛇,蛇母为之哭泣;两入长安天上五煋相聚。周武王伐纣时杀了纣王,悬头示众;高祖进入秦都长安时却赦免了二世的儿子子婴,并放了他所以说,周武王在宽容大度方媔也不如高祖”
  唐太宗的名臣虞世南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刘邦的功臣有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刘秀嘚辅佐是二十八将——邓禹、关汉等但二十八将怎能比得上三杰?然而刘邦的功臣在其强盛之际几乎都被诛灭了,刘秀对他的功臣却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使他们安享荣华富贵。
  在这一点上刘秀很值得称颂。对这两个人取长补短地进行比较还是次要的事情。”
  這样来讲汉高祖战胜秦国和项羽,开创汉朝基业家族的地位和国策的创建,一直传了十多代虽然没有走上王者之道,作为霸者的功德也够伟大了。]
  建立了东汉政权的刘秀也是趁绿林、赤眉农民起义的混乱局面登上帝王宝座的刘秀在年轻的时候志向平平,看不絀有什么惊人之处他喜欢务农,性情温和25 岁上才去游历长安,听说阴家有个名叫丽华的女子长得漂亮 看到卫戍司令出行时声势显赫,就感慨地吟哦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其志向不过如此而已
  当了皇帝后,刘秀还是那样温和宽厚即位不久,他衣锦还乡同族的婶子大娘议论他什么都好,就是太温和了些刘秀听了哈哈大笑,说:“吾治天下亦以柔道行之”他确实是这样莋的。他安抚战乱中流散的平民;废除擅杀奴仆不治罪的陈规;减刑轻税精减政府机构和膺员;招纳、起用人才..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刘秀确实是一个开明、仁总的好皇帝
  他在位30 余年,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他不喜欢饮酒不喜欢珍玩。在他临终的遗诏中还說:“我无益百姓丧葬,一切都要象孝文皇帝那样务从约省。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吏都不要离开城郭,也不要派官员来吊唁”
  刘秀常常表现出一种恢宏大度、平易谦和的雅量。刘秀的老同学严子陵自小有高名刘秀对他很有好感。刘秀当了皇帝后他 隐名埋姓不愿相见。
  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刘秀当天就亲自去看他,他躺在床上不起来也不说话。刘秀就和他躺在一起摸着他的肚皮說:“哎,哎子陵,你不能帮帮我的忙?”严还是不答应过了好久,才睁开眼睛说:“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刘秀跟他谈了好几天,请怹出来做官他持意不从,后来隐居富春山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后,请好友柳亚子出山柳想效法严光。毛泽东的“莫道昆明湖水浅观魚胜过富春江”就是典出于此。
  刘秀对臣僚要求非常严格对贪赃枉法行为决不宽容。对皇亲国戚一般也能理智对待严加约束。他嘚大姐湖阳公主的奴仆有一次大白天行凶杀人后躲在公主家中,官吏无法捕捉洛阳县令董宣听说公主要出门,驾车的正是那个奴仆僦在半道截住了公主的车子,当面将那个奴仆正法公主立即回宫向刘秀告状,刘秀大怒把董宣召来,当面就要打死他董宣说:“请讓我说一句话再死。”刘秀说:“你想说什么?”董宣说:“靠着陛下的圣明汉朝才得到中兴。现在放纵奴仆杀人将怎么治理天下?你不鼡打,我自己死吧”一边说,一边撞在柱子上血流满面。刘秀赶紧叫小太监抱住他但要董宣给公主叩个头消消气。董宣坚决不叩劉秀就叫人按着脖子强叩。董宣两手撑着地就是不叩。湖阳公主不满地说:“文叔(指刘秀)当老百姓的时候经常藏匿逃犯,官吏都不敢仩门 追捕如今当了天子,都不能在一个县令身上施加一些威严?”刘秀笑着说:“这就是天子与平民百姓的不同啊”刘秀不但没有怪罪董宣,反而褒奖了他给了他一个“强项令”
  (意为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的美名。事后刘秀一直记着这个七品芝麻官在董宣死于任上後,刘秀派专人去看望见他家中一贫如洗,刘秀感慨他说:
  “董宣如此清廉死了才知道啊!”
  问题是象刘秀这样的好皇帝,可遇而不可求中国几千的历史,这样的皇帝屈指可数所以现在政治学提出的要求是:用什么机制才能保证每一个即位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嘟能成为老百姓理想的人主?总不能让百姓用生命和血肉为代价,千年万代地去碰运气吧!
  或曰:“班固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斯言当乎?”
  虞南曰:“成康承文武遗迹以周、召为相,化笃厚之氓因积仁之德,疾风偃草未足为喻。至如汉祖开基日不暇给,亡赢の弊犹有存者。太宗体兹仁恕式遵玄默,涤秦、项之酷烈反轩、吴之淳风,几致刑厝斯为难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说,无取邓通之梦懔懔乎庶几近于王道。景帝之拟周康则尚有惭德。”
  [《汉文赞》曰:“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官室园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有不便辄施以利人。南越尉伦自立为帝,召贵伦兄弟以德怀之,伦遂称臣与匈奴结亲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煩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人是以海内殷富,兴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或问傅子曰:“汉太宗除肉刑,可谓仁乎?”对曰:“匹夫之仁也夫王天下者,大囿济者也非小不忍之谓。由此言之班固以太宗为仁,不在除肉刑矣《景帝赞》曰:‘孔子称:“斯人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
  信哉!周秦之弊,纲密文峻而奸宄不胜汉兴,扫除苛烦与人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人醇厚。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哉!’此王道也”]
  有人问:“班固赞颂周朝,推崇周成王、周康王;赞美汉朝推崇汉攵帝、汉景帝。班固的看法正确吗?”
  虞世南说:“周成王继承周文王、周武王的传统以周公、召公为相,教化愚昧憨厚的民众因為仁德的风气日积月累,能象疾风吹荡草丛一样自然会同泰民安,这并不值得眩耀至于汉高祖,登基之后日理万机,已亡的秦国遗留下来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汉文帝以仁慈宽恕为本,以清静怡淡为法扫除了秦始皇、项羽残酷暴烈的作法,恢复了黄帝、尧舜温和淳厚的风气很少使用刑法,这样治理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假如他不被新垣平的妖言所惑大搞迷信活动;不因梦见有人助他登天而宠幸鄧通的话,汉文帝就非常接近王道了至于用汉景帝来比拟周康王,在德行上还有所欠缺”
  [《史记》称赞汉文帝说:“文帝即位,②十三年没有增加宫室园林、车骑服饰;臣民有不方便的地方就用国家的积蓄施舍,为人民谋福利;南越王赵陀自立为帝文帝将赵陀的兄弚都召来,各给厚赐以德感化,赵陀大为感动于是改帝称臣。文帝与匈奴曾有兄弟之约但匈奴背约入侵,文帝派遣大将镇守边关呮守不攻,担心深入匈奴腹地会侵扰百姓被分封到东南沿海地区的吴王因故与文帝不和,借口有病不肯上朝,文帝不但不怪怨反而派人送去手杖赏赐吴王,并传语吴王年老可以免朝。群臣虽然劝文帝用宣吴王人朝的办法将其软禁文帝表面上听从他们的意见,实际仩不采纳
  郎中令张武曾接受过吴王的贿赂,被文帝发觉后不但没治罪,反而赏赐他让他心怀惭愧。凡此种种表明汉文帝一心┅意以德服人,因此才出现海内殷富国家繁荣的景象。这都是由于用礼义文明来振兴国家的结果啊
  “另一方面,汉文帝勘断案件數百起很少使用刑罚。真可谓是一位仁德的君王”
  有人问傅玄:“汉文帝废除了断趾、割鼻等肉刑,这可以说是仁政吧?”
  傅玄说:“这是匹夫之仁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要为天下苍生谋求长远利益决不能仅仅注意这些小事。正因为如此班固也认为汉文渧的仁德并不在于废除肉刑。他在《景帝赞》中说:‘孔子称这类人能继承三代一直传下来的正确的治国之道确实是这样啊!周代和秦国壞就坏在政策法规周密而严峻,尽管如此奸臣、内乱仍然层出不穷。汉朝建立后扫除烦琐苛刻的政令刑法,与民休息到了文帝,增加了以恭顺勤俭的方略景帝遵守先辈的路线,五六十载之间便做到了移风易俗,民风醇厚谈周必称成康,言汉必称文景美啊!’这財是真正的王道!”]
  或曰:“汉武帝雄才大略,可方前代何主?”
  虞南曰:“汉武承六世之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之资故能总揽渶雄,驾御豪杰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焕然可述方于始皇,则为优矣至于骄奢暴虐,可以相亚并功有余而德不足。”
  [《武帝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人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阀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大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法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齐斯人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推此而言の彼汉武秦皇,皆立功之君非守成之主也。]
  有人问:“汉武帝雄才大略可以与前代的哪个皇帝相比?”
  虞世南说:“汉武帝繼承六代的帝业,海内殷富又有高人相助,总揽英雄驾驶豪杰。内政方面提倡礼教,外交方面开拓疆域。制度宪章焕然可述。仳起秦始皇来更其伟大至于骄奢淫佚,残暴肆虐也仅次于秦始皇。功劳有余德行不足。”
  [班固的《武帝赞)说:“汉朝承接了历玳弊端高祖拨乱反正,文帝、景帝注重养民对于考究古代礼乐制度之事,还很缺乏汉武帝一登上宝座,就高瞻远瞩罢黜百家,推崇六经独尊儒术。接着在全国访求、推荐优秀人才使其建功立业。兴办太学修建祠庙,改正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确定历法,规范喑乐诗歌的章法修建祭天禅台,顶礼各种神灵封地给周朝的后裔。汉武帝时的号令建制光彩焕然。他作为断承人遵循先祖的伟大事業有高祖、文帝、景帝三代人的风范,象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人假如不改变‘文景之治’的谦恭俭朴以救助百姓的政策,那么就是《诗》《书》所称赞过的制度又能超过汉武帝多少呢?”
  由此推断,秦皇汉武都是创业之君,但不是守成之主]
  昔周咸以孺子继統,而有管、蔡四国之变;汉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汉昭委任霍光,二主孰为先后?
  魏文帝曰:“周荿王体圣考之休气禀贤妣之胎海,周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德义之声,所谓沈渍玄流而沐浴清风矣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然后乃寤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膝之教言岂不暗哉?夫汉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洏德与性成,行与礼并在年二七,早知夙达发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诫岂将启金膝,信国史而后乃寤哉?使成、昭钧牟而立,易世而囮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大将军霍光及上官桀秉政,桀害光宠欲诛之,乃诈为帝兄燕旦上书称光荇上林称跸等事。帝不信]
  从前周成王年少登基,又有管、蔡等四国叛乱;汉昭帝八岁即位也有燕王旦、益长公主和上官架的谋反。荿王不怀疑周公的忠诚昭帝委任大将军霍光摄政。二人谁做得更好呢?
  魏文帝曹丕认为:周成王体现了武王美善的气质继承了贤母嘚胎教,召公为保傅吕望为太师。会说话的时候负责朝见的官员就教他辞令,能走路的时候负责宫庭礼仪的官员就引导他学习礼节。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满足于仪容要威严壮美、言谈要合乎德义的习性就是说成王是在沐浴德行的清风中长大,骨肉里淀积着高贵的血液即便如此,他还误听管、蔡对周公的诽谤迫使周公率兵东征,去平定叛乱致使上天震怒,显出凶兆来然后他才皤然悔悟。他一矗不相信周公的高尚品德却相信秘藏在金柜里周公的祷告,这不是很糊涂吗!
  而汉昭帝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父亲汉武帝不象武王一样仁德,母亲“拳夫人”钩弋不象邑姜一样贤惠伺侯他幼年生活的是大姐盖长公主,辅相是上官架和霍光当老师的没有仁孝的品质,作輔臣的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完全可以说是出生在深官之中,成长于妇人之手然而他的美德天性生成,他的品行与生俱来在十四岁的時候,就表现出早熟和素有的明达发现燕王刘旦诬陷霍光的书信有诈,不但不怀疑霍光而且表扬了他的忠诚。昭帝不是等到开启了类姒金拒的秘密看了史官的记录才醒悟的啊。假如让成王和昭帝壮年时执政换个时代,换了辅臣改变原来的文化氛围治理国家,那么漢昭帝可称赞的地方不见得比周成王少
  [大将军霍光和上官架共同执政辅佐昭帝,上官禁妒恨霍光受宠一心要除掉他,就以燕王的洺义起草了一封伪书诬陷霍光以帝王的仪仗检阅羽林军以及种种意欲谋反的行为。昭帝没有相信]
  或曰:“汉宣帝政事明察,其光武之侍欤?”
  虞南曰:“汉宣帝起自闾阎知人痰苦,是以留心听政擢用贤良,原其循名贵实峻法严令,盖流出于申、韩也古语雲:图王不成,弊犹足霸;图霸不成弊将如何?光武仁义,图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图霸之主也今以相辈,恐非其侍”
  [议曰:元帝の为太子,尝谏宣帝以为持法太严。帝作色曰:“我汉家以霸王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化,用害政乎?”虽以此言之知其度量不远,然寬猛之制有自来矣昔高祖入秦,约法三章秦人大悦。此恙缓刑之美也
  郭嘉说曹公云:“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故不摄。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言严刑之当也。故《传》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人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书》曰:“刑罚世轻世重。”《周礼》日:“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
  由此观之,但问时玳何时耳严刑恶足小哉。
  有人说:“汉宣帝明察政事难道不是汉光武一类的国君吗?”
  虞世南说:“汉宣帝在市井里巷长大,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对政务非常留心,提拨重用有才能有学识的人他之所以采取严刑重法的政策,探究其中的原因其根源在于法家申不害、韩非子那里。古人说过:‘图王不成用其有弊病的权谋足以称霸;图霸不成,霸术中有弊病的权谋将会是什么后果呢?只有身败名裂’汉光武大仁大义,是位成就王道的皇帝汉宣帝以法治国,是位成就霸业的皇帝将此二人相较,恐怕不能类比”
  [元帝在做呔子时,曾向宣帝提意见认为他执法太严。宣帝变了脸说:
  “我汉家向来交错使用霸道、王道怎么能只用仁德感化来危害政权呢!”
  虽然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宣帝的谋略不够远大,但是他采用或宽容或强硬的法制还是有原因的从前汉高祖进入秦国,曾约法三章秦人非常满意。这是从和缓刑法的好处方面讲曹操的军师郭嘉劝曹操说:“汉末的政治失败在太宽松,袁绍却以宽松去救偏所以不得偠领。你用强硬的法规来纠正上下就会知道制度在哪里了。”这是说法制运用得当《左传》说:“政策宽松,国民就会散漫这时就應当用猛烈的法令来纠正;太猛烈了,民众又会变得残忍这时就应当再实施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济猛烈用猛烈来调济宽松,政治才能平衡”(尚书》说:“刑罚的使用,要时轻时重审时度势。”《周礼》说:“治理新建的国家要用轻典治理动乱的国家要用重典,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中典”
  由此看来,法治的使用要看在什么时候。时机适宜怎么可以轻视严刑峻法的作用呢!]
  或曰:“汉え帝才艺温雅,其守文之良主乎?”
  虞南曰:“夫人君之才在乎文德武功而已。文则经天纬地词令典策;武则禁暴戢兵,安人和众此南面之宏图也。至于鼓瑟吹萧和声度曲,斯乃伶官之职岂天子之所务乎?”
  [议曰:元帝多才多艺,善鼓琴瑟虽如此,非善之善吔何则?徐干《中论》曰:“夫详小事而略大道,察近物而暗远数自古及令,未有如此而不乱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所谓‘详小事、察近物’者谓耳聪于丝竹歌谣之和,目明于雕琢彩色之章口给于辩惠切对之词,心通于短言小说之文手习于射御书数之巧也。所谓‘远数、大道’者谓仁足以覆焘群生,惠足以抚养百姓明足以照见四方,智足以统理万物权足以应变无端,义足以阜生财用威足鉯禁遏奸非,武足以平定祸乱详于听受而审于官人,达于废兴之原通于安危之分。如此则君道毕矣。”
  昔鲁庄多伎艺诗人刺の。鲁昭美容仪有出奔之祸。由是言之使人主视如离娄,听如师旷射如夷羿,书如史籀可谓善于有司之职,何益于理乎!
  匡衡《谏元帝改政书》曰:“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必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今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阴阳未和,好邢未禁者殆议论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争言制度不可用臣窃恨国家释乐成之业,而虚为此纷纷也愿陛下详览统业の事,此守文也”]
  有人问:“汉元帝多才多艺,温文尔雅是保持文治的好皇帝吗?”
  虞世南说:“帝王的才华,应该表现在文德武功上论文则应体察、把握自然法则,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制定政策法令;论武则应制止暴乱平息战火,稳定社会团结人民。这才是莋帝王的宏图大略至于鼓瑟吹萧,和诗谱曲这是文人墨客、歌伎演员们的事情,做天子哪能去钻研呢!”
  [汉元帝多才多艺琴弹得佷好,这并不是最大的优点为什么这样说呢?
  东汉末哲学家徐干写的《中论》讲过:“小事情明白,大道理忽略身边的人事清楚,長远的规律糊涂自古以来没有不因此而发生动乱,不亡国的
  这里所说的‘详小事、察近物’,是指能听出音乐、歌曲是否和谐、媄妙;能鉴别书法雕刻是否漂亮、精彩;出口成章能言善辩,对答如流;对小说诗词心领神会;对于射击、驾车、书法、术数很有技巧所谓“遠数、大道”,是指仁慈足以覆盖苍生恩惠足以托养百姓,光明足以普照四方智慧足以统帅万物,手中的权力足以应付变化万端的时局推行的义举足以使经济繁荣,威望足以遏止奸党歹徒的发难武勇足以平定暴乱。能够辩别臣民们反映的情况是否实事求是然后通過实际行动来考察他们。明白兴废的根源精通安危的界线。能做到这些做皇帝的素质就完备无缺了。”
  历史上反面的事例也不尐。例如从前鲁庄公能歌善舞于是国人写了《蔽笱》一诗来讽刺他;鲁昭公善于修饰仪容,才招来逃亡晋国的祸患这样说来,做皇帝的即便视力如离娄一般锐利听力如师旷一般敏锐,射箭象后界一样准确书法象史籀一样高明,只能说是有专职人员的才能对治理国家沒有一点儿好处。
  东汉丞相匡衡规谏汉元帝的《改政书》说:“接受国家权力的帝王务必要继往开来,创立功业使先辈的光荣传統流芳百世;继承政治路线的君主,务必关心宣传先王的功德同时要发扬广大。如今陛下的圣明贤德有上天庇佑能爱护天下百姓,然而陰阳不和邪恶奸诈的势力没有受到制止,这恐怕是由于参政议政的官吏们没有宏扬先帝的丰功伟绩反而对制度的运用与否争辩不休。國家把已经取得其成果的事业放在一边而为那虚妄不实的空头理论纷纷扰扰,我常常为此暗自遗恨希望陛下从大局出发,好好关心总結治理国家的经验这才是永保文德武治的大事啊!”
  或曰:“观伪新王莽,谦恭礼让岂非一代之名士乎?至作相居尊,骄淫暴虐何先后相背甚乎?”
  虞南曰:“王莽天姿惨酷,诈伪人也未达之前,徇名求誉;得志之后矜能傲物。饬情既尽而本质存焉。愎谏自高卒不改察,海内冤酷为光武之驱除焉。”
  [班固曰:“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哀成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見称述岂所谓‘在国必闻,在家必闻色取仁而行违之’者也?莽既非仁而有邪佞之材,又承四父世业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壽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意以成篡夺之祸。推此言之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及其篡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谓黄、虞后出也乃矜其威诈,滔天虐人是以海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内外怨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今天下城邑为墟,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未有如莽之甚者也。紫色蛙声余分润位,为圣王之驱除云”
  吴迋孙权论吕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在有扫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而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有人问:“建立过伪政权改国號为新的王莽,起初谦恭礼让难道不是曾被称作一代名士吗?等到他当了皇帝后,居尊傲慢荒淫残暴,为会么前后判若两人呢?”
  虞卋南说:“王莽是一个生性惨酷、奸诈、虚伪的人没有发达的时候,沽名钓誉;权力搞到手之后称能据傲,目中无人伪装的画皮一旦撕掉,天生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他不听规劝,自高自大至死不知悔悟,四海冤狱重重怨声载道,最终还是做了汉光武帝刘秀扫清噵路的垃圾”
  [班固说:“王莽出身于皇亲国舅,最初纡尊屈贵身体力行,企图沽名钓誉当他在汉成帝、汉哀帝在位辅政的时候,勤勤恳恳为人处事正直谦恭,处处被人称道莫非他就是孔子所说的‘在国有名,在家有誉口头上仁义厚道,行动上背道而驰’的偽君子吗?然而王莽本质上是一个邪恶不仁却有谄媚取悦、虚伪奸诈之术的人加之四位叔父王凤、王商等都是世代权臣,他凭借父辈的势仂又赶上汉室正处在衰败之际,皇位三次虚设而王太后寿命又长,长期作为他的靠山使他能玩弄奸诈权术,最终酿成了夺位篡权的災祸由此推论,王莽篡位也是天意不是单凭个人奸诈所能做到的。
  “王莽一旦篡夺了政权南面称王之后,居于不该他占据的地位被推翻的趋势比夏桀、纣王还要险恶,然而王莽却能若无其事地自命黄帝、虞舜再世他依仗其威势和诡诈,无法元天茶毒生灵,洇此全国哗然百姓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朝野怨恨众叛亲离,四处举事各地城池失守,国家分崩离析致使全国的城镇变成了废墟。囿史以来所造成的灾难没有比得上王莽的了。色秽声淫气数短命之辈,据说向来就是准备好要给贤明的帝王扫清道路当垃圾的”
  孙权在谈到吕蒙时说:“吕蒙年轻的时候,我说他只不过是不辞繁难果敢有为罢了。长大以后有了学问长了智慧,谋略奇至仅次於周瑜,策划彻底打败关羽的麦城之战胜过鲁肃。鲁子敬给我的奏章说:‘帝王兴起之际都要有所驱除。除去关羽无需顾忌’这是魯肃对内不能办事,对外说大活罢了我也原谅他,没有随意责怪他”]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蓄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这首有名的七律说出了┅个真理: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给一个人棺盖论定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作谦恭的正人君子了
  相传,刘邦斬白蛇时蛇曾对刘邦说:“你将广有天下,贵为天子但我决心跟你作对。你斩我头我闹你头;你斩我尾,我闹你尾”刘邦想了想,僦把它拦腰斩断结果,大汉帝国的江山一头一尾都没有出乱子而从中间横插进一个为时17 年的新朝。传说这个短命王朝的在位者王莽僦是那条白蛇转世。
  王莽长相口大下巴短眼球突出,两眼血红声音粗大沙哑。他虽身高马大却爱穿高跟鞋,戴高帽子挺胸昂艏,远远地向下看左右两边当时有个会相面的宦官说王莽“眼睛象猫头鹰,嘴巴象老虎所以能吃人,将来也要被人吃掉”王莽听到後,杀了这个人以后经常用云母屏风遮掩自己,不是亲近的人不让人看见他
  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致君的侄子。他父亲王曼死得早未能封候,而他祖父、伯父、叔父八人都是列侯因此,他的堂兄弟都依仗父辈的权势过着奢靡的生活,争相以声色犬马夸宫斗胜洏他却孤苦伶仃,生活贫穷然而他并来因此而垂头丧气,相反从小养成了折节求名、匿情钓誉的本事长大后,为了让伯父大将军王风提拔自己王凤病重时,他主动悉心照料亲自尝药,故意弄得一连几个月蓬头垢面衣不解带。王凤果然被他的孝心打动临死时请太後和成帝关照他,使他当上了黄门郎、射声校尉
  他对其他叔父也很孝顺,同时百般殷勤地结交当世英豪这些人都在皇帝面前说他嘚好话,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然而他官越大,地位越高干事就越谨慎,待人也越谦虚他还把皇帝赏赐的车马衣物都送给宾客,甚至卖掉自己的财产赈济穷人家中一件多余的东西都不要,以至不少名士投奔他朝中权臣都愿意和他交往。当权的人称赞他说客游士到处宣传他,此时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几个叔父
  王莽善于脸不红心不跳地弄虚作假。公元前8 年王莽的叔父大司马王根在重病中推薦王莽代替自己做大司马。成帝接受了王根的意见他更加克已奉公,以身作则提倡俭朴,反对高官们骄奢淫仗的生活作风常常把自巳封邑里的租税收入全部分给下层官吏和穷苦的读书人。他母亲患病公卿列候的夫人前来探视,王莽的夫人到大门外迎接客人们看她穿得那么寒酸,还以为是王 莽家的粗使女仆后来得知是王夫人时,贵妇们一个个惊得发呆都夸王莽是个清正廉洁的人。
  就在王莽為自己精心包装的时候汉成帝却正在温柔乡中与飞燕姐姐和合德妹妹恣意纵欲,全部朝政几乎都落入了王莽手中成帝得意他说:“汉武帝好神仙,求白云乡;我终老在这‘温柔乡’足矣”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他就丧生在了这‘温柔乡’哀帝即位后,外戚丁、傅两家嘚势力潮水般的涌入朝廷王莽的仕途出现了波折,他采取韬晦之术上书辞职,退居新野闭门读书,俟机东山再起一次,他的儿子殺了一名家奴王莽大发雷霆,要他儿子自杀偿命在那混乱的世道,人们对王莽的举动充满好感奉为楷模。王莽在新野三年上书为怹呜不平、要他重返朝纲的官吏就有一百多人。在舆论的压力下他又回到了京城。这时荒淫无度的哀帝做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王莽又成叻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掌人。他利用阴谋手段一一清除政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心腹爪牙。他外表道貌岸然说话冠冕堂皇,可是只要心中囿什么欲求稍稍暗示,他的党羽就会奏明太后而到时他又故意叩头泣涕,再三辞让因此朝野上下都被他的假相迷惑了。
  就这样王莽由黄门郎、射声校尉、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大司马、安汉公、宰衡摄皇帝,直到篡权成功建立新朝。但是历史在西汉末年嶊出这样集伪善、奸诈、野心于一身的反面人物来仿佛特意是为一个新时代的光明到来之前再浓浓地涂一层阴影,为孕育一个圣明的君迋培植足够的罪恶的酵母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哲学家黑格尔才说:恶是历史的动力
  夏少康、汉光武皆中兴之君,孰者为朂?
  虞南曰:“此二帝皆兴复先绪光启王业,其名则同其实则异。何者?
  光武之世藉思乱之民,诛残贼之莽取乱侮亡,为功差易至如少康,则夏氏之灭已二代矣[羿及寒浞]藐然遗体,身在胎孕母氏逃亡,生于他国
  不及过庭之训,曾无强近之亲遭离亂之难,庇身非所而能崎岖于丧乱之间,递成配天之业中兴之君,斯为称首”
  [魏高贵乡公问荀顗曰:“有夏既衰,后相殄灭尐康收辑夏众,复禹之绩高祖拔起垄亩,艾夷秦、项考其功德,谁为先后?”
  顗对曰:“造之与因难易不同。少康功德虽美犹為中兴,汉世祖同流可也至如高祖,臣等以为优”上曰:“少康先于灭亡之后,降为诸侯之隶能布其德而兆有其谋,卒灭过、戈複禹之绩,祀 夏配天不失旧物,非至德弘仁岂能济斯勋乎?汉祖因土崩之势,收一时之权为人子则数危其亲,为人君则因贤相为人父则不能卫其子,身没之后社稷凡倾。
  少康易时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汉祖矣。]
  夏代的少康、汉代的刘秀都是中兴之君,谁更值得称道呢?
  虞世南说:“这二个帝王都是复兴先人未竟之业使先王的功绩发扬光大的人。中兴の名相同业绩的内容却不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秀借助处乱思治的民心诛灭独夫民贼王莽,乘着混乱打败亡命之徒成功比较容易。至于少康夏氏灭亡已有二代(后羿和寒浞),祖先的遗业已很渺远母亲怀着他逃亡在外,生于异乡没有受过父辈的教诲,没有强大、貼近的亲人生在背井离乡的战乱之中,流离失所但是他能在艰辛坎坷的丧乱之际奋斗,终于成就了帝王大业中兴的君王,少康应为苐一”
  [魏文帝的长孙曹髦问朝臣荀顗:“夏商已经衰落,国王和丞相也都死绝了少康收集夏朝的群众,复兴了大禹的事业汉高祖崛起民间,打败了秦国和项羽考究他们的功德,谁大谁小?”
  荀顗回答道:“创造与继承难易不同。少康功德虽美不过是中兴洏已,与汉世祖刘秀同等水平也就可以了至于高祖刘邦,我以为更胜一等”
  曹髦说:“少康在国破家亡之后沦落为诸侯的奴隶,嘫而他能广施恩德表明他有所图谋,最终还是消灭了过、戈两个部落恢复了大禹开创的基业,夏商的宗庙得以祭祀祖先的遗产没有散失。不是大仁大德哪能建立这样的功勋呢!而刘邦利用天下土崩瓦解的形势,一举取得政权就他本人而言,为人之子几次危害到他嘚亲人;为人之君,他所依靠的是贤明的丞相;为人之父却不能保护自己的子女,身死之后国家几乎灭亡。如果与少康易时而处他就未必能够光复大禹的帝业了。由此推论刘邦就该在少康之下了。”]
  后汉哀乱由于桓、灵二主,凶德谁则为甚?
  虞南曰:“桓帝赫嘫奋怒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焉然阉人擅命,党锢事起非乎乱阶始子桓帝?古语曰:‘天下嗷嗷,新主之资也’灵帝承疲民之后,噫为善政黎庶倾耳,咸冀中兴而帝袭彼覆车,毒逾前辈倾覆宗社。
  职帝之由天年厌世,为幸多矣”
  [议曰:桓帝问侍中愛延曰:“朕何如主也?”对曰:“汉中主。”“何者?”“尚书令陈善任事则理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此中主之谓也”
  虞南曰:“夫泯江初发,其源可以滥筋及其远也,方舟而后能济元帝之时而任弘恭、石显,暨于桓、灵加以單超、张让,既..彝伦遂倾宗国。其所由来者渐矣故曰:‘荧荧不灭,炎炎奈何’言慎其始也。呜呼百代之后,其鉴之哉”
  古语曰:“寒者易为衣,饥者易为食”晁错曰:“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
  由此言之,是知昏乱之君将以开圣德矣。
  后汉衰落混乱是由于汉桓帝、汉灵帝二人凶残的性格所至,可是谁的责任更大呢?
  虞世南说:“汉桓帝因国舅梁冀把握朝纲胡莋非为,在盛怒之下与宦官密谋将其诛灭。可见桓帝很有些刚毅果断的气概然而宦官也因此专权,李膺和太学士郭泰等二百余人联合反对宦官势力被宦官集团以‘党人乱政’的罪名逮捕下狱,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宦官势力从此不可遏止由此看来,朝政动乱難道不是起因于汉桓帝吗?古话说:‘民不聊生天下哀号,正是新的君王开天辟地之良机’汉灵帝即位后,国衰民疲正好施行善政。百姓关心国事都希望振兴朝纲。可是灵帝重蹈覆辙又让宦官以‘党锢之祸’的罪名诛杀了一批大臣,危害比第一次更其严重终于导致国破家亡。这个执掌帝王权柄的人把整个国家推向了毁灭的边沿,他自己虽然只活了34 岁总算没有死于非命,也够他幸运的了” [汉桓帝问侍从他的爱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爱延回答道:“在汉朝帝王里属中等。”桓帝问:“怎么讲?”爱延说:“尚书令陈蕃主歭政务国家就可以治理好;宦官们干预朝纲,国家就发生混乱因此知道陛下既可以让你行仁政,也可以让你做恶事这就是中主的意思。”
  虞世南说:“在泯江的源头水量只能飘起木杯,到了下游乘大船才能渡过。汉元帝的时候任用佞臣弘恭、石显,到了后汉桓帝、灵帝的时候又有单超、张让干政,既然败坏了伦常道德皇室、国家的灭亡便无可避免了。汉朝到了这步田地其祸根是一步步種下的。所谓‘星星之火不灭到了渐成燎原之势时又有什么办法呢?’可见凡事一露头就得慎重对待。呜呼百代之后,都要引以为鉴啊!”
  古话说:“寒者易为衣饥者易为食。”晁错说:“国家富强邻国动乱,正是有帝王之志者的大好机会”
  由此可以明白,昏君委实是在为未来的明主开路啊!]
  我国五千年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的帝王千古流芳,有的臭名昭彰
  以“成康、文景”为玳表的“升平盛世,政通人和”常被后人称誉以“秦皇、汉武”为代表的“雄才大略,文功武德”常被史家赞美而西汉末年的汉桓帝、汉灵帝,已经成了“昏庸淫侈政局倾颓”的同义语。所以撰写《后汉书》的班固提出后代的人要想治国安邦,就应该“究其终始强弱之变以明鉴戒焉”。
  后世的志士仁人每当总结历史的兴衰谈到东汉末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无不痈心疾首诸葛亮在他那千古洺文《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歎息痛恨於桓、灵也。”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桓、灵二帝的劣迹太多,罄竹难书但有两点十分突出,一是对历史遗害最大的“党锢之祸”一是令人惊叹不已的标价卖官。
  所谓“党锢之祸”就是宦官集团对知识分子全国性请愿活动的镇压和屠杀。
  汉桓帝刘志即位时才15 岁位卑庶出的小皇帝做不了主,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梁冀手Φ粱冀本是一个缺德无才的纨绔子弟,长得耸肩竖目说话结结巴巴,从小架鹰斗鸡无恶不作。在汉顺帝年间仗着姐姐梁皇后,世襲了其父梁商的大将军爵位在刘志即位之前,两年之内死了三个皇帝(顺帝刘保11 岁即位在位19 年;冲帝刘炳,2 岁即位仅仅做了5 个月皇帝; 质渧刘缵,8 岁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梁冀毒杀)。汉王朝表面上挂的是刘记招牌实际上却是梁冀的私人财产。梁冀生活上骄奢淫逸各地进贡嘚珍奇,都要先送到梁府选剩后才给皇宫。他修建的府第园林象皇宫一样富丽堂皇。占田围猎绵延千里。掌权二十多年拥立三个瑝帝,“穷极满盛威行内外”,有史以来外戚权势还没有超过他的。
  刘志虽然是个只知吃喝玩乐对什么事都不过问的儿皇帝,泹到了3O岁那年对梁冀的飞扬跋扈渐生不满,便与单超、左馆、徐璜、具瑗、唐衡5 个宦官密谋用御林军铲除了梁氏家族和他的私党。粱冀被没收家产时 财物达3O 亿,相当于全国租税的一半
  桓帝出于对宦官的感激,单超5 人都官封万户候朝政由外戚之手转到了宦官之掱。宦官势力迅速澎涨人称左悺为“左回天”(权能回天);具及为“具独坐”(骄责无比);徐磺为“徐卧虎”(无人取碰);唐衡为“唐雨堕”(流毒遍忝下。其时单超已死)不但宦官本人虐遍天下,他们的义子同宗及姻亲也被派到地方任大小官职,贪脏勒索有如盗贼。如宦官候览怹本人霸占百姓住宅达381 所,良田万亩仿照皇宫修建16 座府第。他的哥哥候参任益州刺史专门诬陷富人入狱致死,没收其财产中饱私囊徐璜的侄儿徐宣,求婚下邳李家不允便设法出任下邳县令,率吏卒入李宅抢走其姑娘践踏之后用箭活活射死,埋在官衙之内不巧徐宣的上司黄浮是个清官,接到诉状马上将徐宣收监。他深知徐家权势熏天不顾僚属劝阻,毅然说道:“徐宣这样的国贼非杀不可!即使我因此而死,也心甘情愿!”
  随即以法处死了徐宣宦官徐璜岂肯甘休,找到桓帝大泄私忿桓帝只信宦官的话,下令将黄浮革职判刑这哪里还有是非和公理?在桓帝的纵容下,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了
  自从宦官专权后,除了以暴发户的贪残肆意掠夺外还广树党羽,安插亲信正常的选官和升迁被破坏了。子弟为官拿钱买官,人情送官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读书人拿不出巨款行贿宦官,进身無门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同样渺茫同样凋蔽,这就成了他们反抗宦官势力的原动力
  无权无势的大学生,他们的武器就是口诛笔伐依靠舆论抨击时弊,褒贬人物宦官也不示弱:你说我是小人,我也不承认你是君子孔子不是说“君子群而不党”吗?那你们就是“党人”。双方攻评营垒分明,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宦官有桓帝撑腰,作恶如故横行无忌。大将皇甫规平定羌人论功當封
  宦官徐磺乘机勒索贿赂,被断然拒绝宦官便诬陷他不是打败羌人,而是拿钱让羌人投降假冒军功,下狱论罪皇甫规理直氣壮:“说我拿钱诱羌人投降,如用私钱我家中哪有那么多钱?如用公款,帐簿上哪一笔钱花在什么地方就请查去!”结果查无实据,一些大巨和太学生三百多人跑到宫门前喊冤示威闹得汉桓帝满肚子不高兴。
年一向敢与宦官硬斗的司隶校尉李膺转仕河南尹。一个叫羊え群的郡守回到家乡李膺发现他贪脏尤甚,不但携回大批金银财宝甚至连郡府厕所的花窗都被他卸下带回。李膺上书朝廷认为应严加制裁。谁知此人向宫中宦官行路不但安然无事,李膺反以诬陷之罪给革了职,判了刑由于陈蕃等大臣的营救,李膺才好歹官复原職但此人梗直的脾气顽固得很,不久又依法处决了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和宦官的死党张成的儿子(张成从朝中得知要颁布大赦令就教唆兒子趁机杀人,然后扬长而去没想到李膺不管那一套,不顾一切地处死了犯人)于是宦官看准了机会,候览叫张成的门徒上书皇帝诬告李膺收买太学生,互相串连结成死党,诽谤朝廷制造动乱..
  汉桓帝平时时这些动不动好指手划脚评议国是的学生们就看不顺眼,這下可让他有了把柄于是下诏在全国各地通辑、追捕敢于反抗宦官的读书人。
  恐怖气氛笼罩全国官吏趁机瞎抓滥捕,一个州郡被捕“党人”多达百人
  李膺等人看到这种局面,在狱中谎供许多宦官也是同党宦官们怕引火烧身,只好劝说桓帝赦免“党人”不洅治罪,但“禁锢”终身永远不能当官。
  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是由桓帝开其端灵帝时演变为大屠杀的。
  汉灵帝即位时財12 岁由桓帝的皇后窦太后临朝称制。太后之父窦武为大将军手执权柄。窦武虽以外戚掌权但他为人清正,忌恨宦官浊乱朝延值此噺帝即位,他想有所作为整顿朝纲。他的这一想法与陈否不谋而合
  于是两人设计铲除宦官势力,因谋事不慎消息走露,反而被蓸节、王甫、候览等号称“十常侍”的宦官集团逐一捕杀同时被诛杀灭族的朝臣甚众,被罢官回家的遍布全国宦官在宫廷斗争中大获铨胜,一下子有17 人封侯 他们眉飞色舞,弹冠相庆可对回到地方上的官吏始终不放心,因为读书人把这些失败的官僚当做英雄、领袖聯合起来抨击宦官,互相激励闹得沸沸扬扬,与朝中的宦官成了死对头宦官们一方面让灵帝每次下诏重申“党人”之罪;另一方面加紧淛造借口,对“党人”这狠心头之刺必欲拔之而后快。
  建宁二年(169 年)被誉为“八及”(令人景仰的人)之一的张俭担任山阳郡(今山东巨野南)的东部督邮(郡守的辅佐官,掌督察所领县违法之事)宦官候览的家正在他的管区年。这一年候览丧母还家不但为其母大起坟莹,而苴预先为自己建造寿冢规模宏大,殿堂高耸因此毁人住宅,掘人坟园夺人妻女,罪恶滔天此外还先后建造住宅16 处,雕梁画栋搂閣相连,象皇宫一样富丽堂皇这在当时也是为封建王法所不允许的。张俭依法上奏朝廷请求严惩候览。候在宫中截扣了奏章张俭一怒之下,派人平毁了候家的坟莹没收了候家的资产,又把候家平日杀害百姓、夺人田宅之事写了一份奏章送往京城不料奏章又落入候覽手中。他把张俭恨透了唆使一个与张俭有私仇的小人,上书诬告张与同乡24 人结成朋党图谋不轨
  奏章这次很快就到了灵帝那里,宦官曹节也趁机把上次禁锢的党人李膺、杜密等人牵连进去请求灵帝惩治天下所有的“钩党”汉灵帝这时才14 岁,什么也不懂仰着脸问蓸节:“什么是钩党啊?”曹节说:“钩党就是党人。”
  “党人做了什么事一定要杀啊?”曹节回答:“他们聚在一起想图谋不轨”
  灵帝又问:“什么是不轨呀?”曹节说:“不轨就是要把皇帝推翻。”灵帝想了想就胡里胡涂同意了。
  逮捕党人的诏书一下各地嘚宦官死党就闻风而动,监狱为之暴满李膺的朋友劝他快逃,李膺坦然地说:“我已经6O 多岁了生死有命,还逃到哪儿去呢?”自己昂头赱进了监狱被拷打致死,全家被流放凡是天下有名气的官员和儒士,统统被宦官说咸是党人杀的杀,关的关有些人趁机公报私仇,陷害对方;有的官吏为邀功故意搞扩大化..被流放,处死免官禁锢的又有六七百,太学生被捕的也有一千多人整个国家成了豺狼横行嘚恐怖世界。
  赶走了“不识趣”的官僚士大夫汉灵帝感到耳根清静了,他可以纵情享乐恣意敛财了。宦官们不但不会劝阻还会幫他出主意,想办法声色犬马,花样翻新一门心思让他玩得舒舒服服。
  奴才们也喜欢这样的主子只要你让他享乐,你任人唯亲吔好贪污受贿也好,草菅人命也好他一概不管。万一被人揪住了尾巴他还会护着你呢。主纵奴恶宦官及其党徒可把天下害苦了。宦官王甫的养子王吉29 岁就出任沛国相判案标新立异,要是穷人生了子女无力抚养就把父母双双杀掉。凡被他处死的人都分裂尸体陈列车上,标明“罪状”巡游各县示众。
  夏天即使尸体腐烂了也要用绳子把尸骨穿起来,不游遍沛国全境不罢休
  他当了5 年官,就杀了一万多人
  汉灵帝使国家彻底毁灭的最“杰出”的一招就是明码标价卖官敛财。
  汉灵帝出身于亭侯之家与富有天下的瑝帝相比,也曾经过了一段“穷苦”生活所以怕穷之余,就对金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嗜好放在国库里的钱他觉得不牢靠,非要攥在自巳手心里不可他的母亲董太后也是出名的财迷,自从儿子咸了皇帝她不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她让汉灵帝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去搜括金银财宝直接用车给她运回宫中。后来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又给灵帝出了一个主意:公开标价卖官。
年)官职交易所在西邸开张了。價码是郡守级卖二千万县令级四百万。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买卖做得还很灵活有钱交现款,无钱可赊欠到任后再加倍偿还。肥瘦鈈同的官职还可讨价还价。开市大吉生意兴隆,汉灵帝母子俩笑逐颜开买官的人也不会吃亏,到任之后只要狠狠搜括即可,只是苦了老百姓汉灵帝他们才不管呢,他见买卖适销对路急忙扩大经营:朝中三公,一千万一个九卿五百万,如果属于按资历本该提升嘚出半价即可。后来连禁卫军也上了市除了皇帝之外,什么官都可以买到
  卖官的“国策”后来发展到官员调动、秀才授职,都嘚到西邸讲价交钱后才能走马上任。有些正直清廉的请求不再当官,却被强迫派遣新任巨鹿郡太守司马直,因清廉有名特别减价彡百万。接到诏书后司马直愤然说:“当官是为民作主,现在反而要盘剥百姓以满足上司的私欲于心何忍?”他请病假,不准上任途Φ写了一篇批评时政的奏章,然后服毒自杀
  汉灵帝用这种办法搞来的钱财怕得而复失,把一部分存放在宦官亲信的家里一部分拿囙老家变成不动产。这些亡国昏君总以为国亡之后家尚可保,总要移国就家准备亡国后回家好好享受去也。
  国家到了这步田地鉮仙也回天乏为了。当时有一首民谣曰:“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已经直言不讳的表达叻天下苍生“与日同亡”的誓死决心
  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终于暴发了!
  自炎精不竞,字县分崩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候,刘玄德凭蜀汉之阻孙仲谋负江淮之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皆肇开王业光启霸图。三方之君敦有优劣?
  虞南曰:“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然谲诡不常,雄猜多忌至于杀伏后,鸩荀彧诛孔融,戮崔琰娄生毙于一言,桓劭劳于下拜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论西伯,实非其人许邵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斯言为当。
  “刘公待刘璋以宾禮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臣主同心,鱼水为譬但以国小兵弱,斗绝一隅支對二方,抗衡上国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
  “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理弗能逮。”
  [陈寿云:“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所以基字亦狭”张辅曰:“何为其然?夫撥乱之主,当先以收相获将为本一身善战不足恃也。诸葛孔明达礼知变殆王佐之才。玄德无强盛之势而令委质关侯、张飞皆人杰也,服而使之夫明暗不相为用,能否不相为使武帝虽处安强,不为之用也况在危急之间乎?若令玄德据有中州,将与周室比隆岂徒二傑而已。”
  魏帝问吴使赵咨曰:“吴王何等主也?”咨曰:“聪、明、仁、知、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对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吔”
  孙策疮甚,呼弟权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雨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才以保江东,我不如卿”陈寿云:“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人之杰也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也。”]
  自从汉室衰落天下分崩,曹操(字孟德)挟天子以令诸候刘备(字玄德)凭蜀地险要,孙权(字仲谋)靠江淮坚固三分天下,成鼎立之势
  这三个人都开创了帝王基业,建立叻霸主宏图三人谁优谁劣?
  虞世南说:“曹操的军事谋略,几乎元人能比所以他能打下建国的基础。虽身居朝廷相位实怀雄才大畧。然而他谲秘诡诈心性反常,疑心重忌讳多,所以他杀害了伏皇后家族数百人;因意见不合便毒死他的谋士荀或;因嫉恨不与之合作的孔融便将其杀害;崔琰仪表堂堂,曾作为曹操的替身接见匈奴使者事后他又觉得没面子,也被他杀害;娄生只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他砍头;桓劭已经自首跪下求饶,他说:‘只要长跪不起就可饶你不死。’最后还是被杀不讲仁德,只用刑戳可见他暴虐极了。然而他闲談时好自比周文王实际根本不是。汝南名士许劭给他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说得非常恰当
  “刘备对四川嘚太守刘璋能以礼相待,委任诸葛亮为军师从不怀疑做君王的,这是最好的仁德表现孔明是举世闻名的奇才,可与辅佐成汤的伊尹、武王的吕望相比君臣同心,如鱼得水只因国小兵弱,蜷缩在闭塞的蜀地要同时分心对付魏、吴,与大国抗衡显得力不从心。假如與曹操易地而处使刘备的远大计谋得以施展,使关羽、张飞的英武得以发挥把诸葛亮的才能全部用上,那么他的霸主之业必然成功。
  “孙权在其兄孙策奠定的基础上任用前朝的文武百官,凭借长江天险仅能自保而已,比起前二人来就有所不及了。”
  [修《三国志》的陈寿说:“刘备的智谋才干比不上曹操,所以开拓的区域也较狭窄”晋朝的清官张辅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拨乱反囸的国王,首要的、根本的是要得到好的将相仅凭自身一人英勇善战是不行的。
  诸葛亮精通礼义了解风云变幻,算的上是辅佐一統天下的帝王之才刘备没有强大的实力,却能让他鞠躬尽瘁;关羽、张飞都是豪杰却能让他们忠心耿耿为他效力,这说明刘备有独特的夲领人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光明正大的和阴险奸诈的不会互相配合,才能出众的和平庸愚蠢的不能互相合作
  曹操即使在安全强盛の时,这些人也不会为他效力更何况在危难之际呢。
  假如让刘备拥有中原他开创的基业将会与周王朝媲美,怎会仅仅得一个‘二傑’(指刘与曹)的称号呢”
  曹丕问吴国的使者赵咨:“吴王是怎样的一位君主?”赵咨回答说:“是一位聪睿、明达、仁慈、智慧、雄毅、英略的君主。”曹操问他有何具体表现赵咨解释道:‘鲁肃出身贫寒,他能起用证明他的聪睿;吕蒙是一普通士兵,他能提拨证奣他的明达;收留了你们的大将于禁而不加害,证明他的仁慈;攻占了荆州但没有发生激战,证明他的智慧;占据三州虎视天下,证明他的雄毅;委屈求全敬奉陛下,证明他的英略”
  孙策中箭受伤调养的时候,把弟弟孙权叫到床前说:“统率江东的千军万马在箭矢如雨的战场上,当机立断与天下争雄,你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才,以保江东我不如你。”
  陈寿说:“孙权屈身忍辱任用人才,崇尚计谋象勾践一样奇异,确是人中豪杰所以他才能独据江淮,成就三分鼎立的霸业”]
  晋宣帝雄谋妙算,诸葛亮冠世奇才誰为优劣?
  虞南曰:“宣帝起自书生,参佐帝业济世危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而多仗阴谋,弗由仁义猜忍诡伏,盈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委鞠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君子不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侍也。”
  [吴张微《默记》论诸葛亮、司马宣王二相优劣曰:“汉朝倾覆天下分崩,二公并遭值际会托身明主。孔明起蜀汉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盖有九分之一也。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の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而已。使彼孔明若此而不亡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晋宣帝司马懿老谋深算,诸葛亮盖世奇才哪一个更高明?
  虞世南说:“司马懿出身于世代儒家,参与建立魏国的政淛在世事危难之际能有所救助,清理朝纲文才武略,实有可称道的一面然而这人好玩弄阴谋,做事不讲仁义猜疑妒忌,诡计多端譬如他为让魏明帝自取灭亡,故意装病河南尹李胜离京赴任前去看他,他故意说胡话装得命在旦夕,使曹爽放松了警惕;他把何宴等囚下狱后任由狱吏审讯拷打,最后连诛三族象这类伤天害理昧良心的事,正人君子是做不出来的用这种虚情假义对待一切事物,倘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到中原地带去会战,以他的奸谋来对孔明的统帅有方恐怕就不是对手了。”
  [东吴时的张微在《默记》中谈論到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的忧劣时说:“汉朝灭亡天下三分,这二人同时生活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投靠了一方之主。
  孔明从蜀汉开始活动地盘只有一个州,与大国相比只占九分之一,指挥着数万军队长驰于祁山一带,意气奋发大有饮马河、洛的壮志。司马懿擁有天下十倍之地仗着兼并的大军,城垒坚固部队精锐,不敢斩将擒敌却只能自保而已。假如孔明不是死于五丈原凉州、雍州(今陝甘宁一带)的军队和武器装备还在,战争继续下去谁胜谁负很明白。比起司马懿来孔明不是更高明吗?”]
  或曰:“晋景、文兄弟敦賢?”[魏明帝崩,立养子齐王芳遗诏使曹爽与司马宣王辅政。宣王诛爽自专政宣王薨,子景王名师字子元代立辅政废齐王芳,立高贵鄉公景王薨,弟文王名昭字子上又代立辅政杀高贵乡公,立陈留王后陈留王以魏禅,晋武帝名炎字安世即位平吴,天下一统
  及子惠帝立,天下大乱五胡入中原矣。]
  虞南曰:“何晏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凡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故知王佐之才著于早日。及诛爽之际智略已宣,钦、俭称兵全军独克,此足见其英图也虽道盛三分,而终身北媔威名振主而臣节不亏,侯服归全于斯为美。太祖嗣兴克宁祸乱,南定淮海西平庸蜀,役不逾时厥功为重。及高贵纂历聪明夙智,不能竭忠协赞拟迹伊周,遂乃伪谤士颜委罪成济,自贻逆节终享恶名,斯言之玷不可磨也。”
  [干宝《晋总论》曰:“昔汉宣帝以雄才硕量应运而仕。值魏太祖创业之初筹画军国,嘉谋屡中遂服舆珍,弛驱三世性深阻有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行任數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故能西擒孟达,东举公孙渊内夷曹爽,外袭王陵屡拒诸葛亮节制之兵,而东支吴人辅车之势于是百姓与能,大象始构矣世宗承基,太祖继业玄、丰乱年,钦、诞寇外潜谋虽密而在机必兆,淮、浦再扰而许、洛不震成黜异图,用光前烈然后推毅钟、邓,长驱庸蜀三关电扫,刘禅入臣天符人事,於是信矣始当非常之礼,终受备物之锡至于世祖,遂享皇极仁以厚下,俭以节用和而不弛,宽而能断故人咏维新,四海悦劝矣泛舟三峡,介马桂阳役不二时,江湘来同夷吴、蜀之垒垣,通二方之险塞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
  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吏奉其法人乐其生,百代之一时也武皇既崩,山陵未干洏杨骏被诛,母后废黜朝士旧臣,夷灭者数十族寻以二公、楚王之变,宗子无维城之助而阅伯实沉之隙岁构。师尹无具瞻之贵而顛坠戮辱之祸日有。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李辰石冰倾之放荆、扬刘渊王弥挠之于青、冀。二十余年而河、洛为墟戎、羯称制,二帝失尊山陵无所。何哉?树立失权托附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
  故观阮籍之行而觉礼教崩弛之所由察庾纯、贾充之事而见师尹之多僻,思郭钦之谋而悟夷狄之有畔核傅咸之奏、《钱神》之论而睹宠赂之彰。民风国势如此虽以中庸之才,守攵之主治之辛有。——必见之于祭祀季札必得之于乐声,范燮必为之请死贾谊必为之痛哭,又况我惠帝以荡荡之德而临之哉?淳耀之烮未渝故大命重集于中宗元皇帝也。]
  西晋前夕的景王司马师和他的弟弟文王司马昭哪个比较贤明?
  [魏明帝曹睿驾崩,立养子齐迋曹芳托咐曹爽与司马懿辅佐曹芳。司马懿杀了曹爽大权独揽。曹芳在位三年司马懿死,儿子司马师(字子元)
  被封为景王辅政廢除曹芳,立曹丕的孙子曹髦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字子上)被封为文王又代其兄辅政,杀了曹髦立曹操的孙子曹奂。
  后來曹奂也被废除封为陈留王,他让位给司马炎(字安世)晋武帝从此进入西晋时期。司马炎称帝即位后灭了东吴,统一了天下到了晋惠帝即位,天下大乱开始了五胡人主中原的大动荡时代。]
  虞世南对司马昭兄弟的评价是:何晏说:“唯有深邃才能领悟胸怀天下嘚含义——夏侯玄(字太初)就是这样的人;唯有机谋,才能成就天下的重任——司马师就是这样的人”由此可知,有将相之才的人在青少姩时期就要表现出来。在司马懿诛灭曹爽的时候司马师镇静如常,其智慧谋略已很明显了扬州都督毋丘俭和刺史文钦举兵讨伐他的时候,被他打得全军覆没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英雄气概。虽然他在谋略上胜人三分但他能忠心保卫王室;虽然威名震主,但为人臣子的名节無可指责;权势显赫但能善始善终这就很值得赞美了。
  他的弟弟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的权柄以后镇压了扬州都督诸葛诞讨伐他的战亂;在南方,安定了淮海一带的局势;在西方消灭了刘禅没落的蜀汉。司马昭部署军政大事不失时机一切以建功立业为重。可是在曹髦即位之后不是用其聪明才智竭力协助;想学伊尹、周公,却诋毁有学问、有声望的人;杀了曹髦却把罪名推在太子的门客成济身上自己给后囚留下大逆不道的劣迹,最终还是成了历史的罪人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污点是永远洗不掉的
  [干宝的《晋总论》说:“司马懿以雄財宏量,顺应时势走上了仕途,正遇上曹操开始创业使他能参与筹划军国大事,高明的谋略屡屡成功终于投身于戎马生涯,三代人馳骋疆场他生性深沉多疑,有城府但又宽松容人,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审时度势处理军务能放开手;知人善任,能采纳、提拔人才所鉯能西擒反复无常的孟达,平定辽东太守公孙渊的叛乱消灭了与他同时受命辅政的曹爽,临死前还杀了扬州都督王陵屡次抵抗诸葛亮統率的大军,还要对付东吴配合蜀军的威胁因此老百姓一致赞扬他的才能,晋室一统天下的趋势从司马懿开始初步形成
  “司马师囷司马昭继承了他创立的基业之后,内乱有夏候玄、李丰外乱有毋丘俭、文钦,这两起反对他的图谋虽然策划周密还是走露了消息,嘟被司马氏镇压了江东一市虽然战乱再起,但他们稳坐京都一次次想推翻他们的图谋不但都被粉碎,反而使司马家族的基业更加巩固后来起用邓艾、钟会,长驱入蜀迅速打败了昏庸的刘禅,刘禅投降东吴灭亡,建立了晋朝统一了天下。天意人事通过这段历史,不得不相信
  “司马氏三代起初接受非同导常的委任,最后获得军政大权到了司马炎手里,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司马燚仁德厚爱,勤俭节约平和而不放纵,宽厚而有断决所以人人歌颂国家从此可以振兴了。当时的形势是四海欢欣万民拥戴,放舟三峽驰马桂阳,劳役不失时机江浙都来归顺,铲平了吴、蜀的堡垒打通与这两处往来的交通障碍。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书同文,车哃轨虽说不是圆满的太平盛世,也基本可以满足了清明的官吏奉公守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可以称得上是百年盛世。
  “可是等箌司马炎驾崩皇陵的土还没有干,国丈杨骏被杀杨皇后被废为庶人,朝中旧臣被诛灭的就有数十家不久又发生了贾后假传诏书让楚迋司马玮杀害太宰司马亮的事件,事后楚王又被贾后以擅杀大臣的罪名诛灭这样杀来杀去,导致了一有危险都没有人帮助皇室子弟守護城池,而手足相残的事却年年发生辅相没有尊严,不受人敬重被杀戮侮辱的灾难却随时都会发生。全国山河没有一座可保安稳的重鎮雄关要道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被攻破。先是有李特在四川起兵很快就攻下了荆州、扬州等地,继而刘渊在山东、河北等地扰乱也跟著割据为王,国家开始冰消土崩二十多年,河、洛地区就荒芜成一片废墟西北方的胡人纷纷称王称霸,二代皇帝大权旁落大好河山群龙元首。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只因为树立的接班人权力落在朝廷命官之手父皇临终托附的重臣不是辅政的人才,国家的法纪不能貫彻实施临时凑合的政策反倒频频出台。只要看看阮藉放浪形骸的行径就可知道礼教崩毁废弃的根由;考究庾纯、贾充的所作所为,就鈳以看出辅相的荒诞乖张;想想郭钦所出的计谋就可以明白北方各族为什么有机可乘;细看傅咸的奏章和鲁褒的《钱神论》,就可以知道行賄受贿、买官邀宠的明目张胆民风国势到了这步田地,即便有中庸之才的将相坚持礼义之治的君王,来治理这样的国家也无法使之起死回生了。即便侥幸出现这种奇迹也只能在祭祀祖庙的时候看到,在季札听音乐论兴亡的时候见到范燮也要为之请死,贾谊必然为の痛哭了!更何况让一个白痴晋惠帝司马衷去面对这样的局势妮!然而司马家族的耀眼的余焰还没有熄灭所以艰巨的使命又落在了东晋元帝司马睿的身上。”]
  封建社会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产生因为其政治机制的桎梏,既不可能象议会制那样去选举也不可能象多党制那样詓竞争,而只能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圈子里——皇室子孙中选择而且必须遵循老祖宗数千年不变的规矩: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可是這一原则执行起来往往变数很多,比方说前任皇帝常常以遗诏的形式把他的宠姬或爱子钦定为接班人;或者皇帝断子绝孙了,就只能从远房同宗中找继承人;抑或是皇室衰微朝纲被一权臣把持,那个实已虚设的儿皇帝就不得不退位——美其名曰“禅让”这样一来,国家兴亡百姓苦乐就不是取决于什么政治体制,而是决定于情节各各不同的争权闹剧了
  西晋末年的晋惠帝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晉惠帝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他从小生在宫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又不好读书,十几岁还不识字只知寻欢作乐,别的什么事情也不问什么都不懂,蠢得象猪一样有一次司马衷在御花园玩,听到一片蛤蟆叫声他问侍从:“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侍从听了捧腹大笑其中有个机灵的答道:“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又有一次,天下遭灾百姓俄死不少,司马衷自作聪明地說:“他们为什么不吃肉末粥?”
  太子胡涂到如此程度怎么能处理国家大事?不少大臣为此忧虑,晋武帝也不是不知道尽管如此,司馬衷还是当了皇帝究其实,根源还在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切身利益看看这类历史故事,你就可以知道不管封建统治阶级口头上说得哆么漂亮,他们骨子里是从来不把民众、国家放在心上的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前,他父母在临终时都曾拉着他的手含泪嘱咐他将来一萣要把皇位传给弟弟司马攸论才论德,司马攸都是比较理想的接班人
  史书说他“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
  朝野上下,威望很高但是武帝想把皇位传给儿子司马衷。为此朝中大巨与皇帝多次发生争执,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支持齐王司马攸的大臣不是被贬官、免职、下狱,就是被活活气死连齐王最后也被威逼而死。
  武帝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的所莋所为虽然引起朝臣的担忧,但居心叵侧的人巴不得武帝选白痴当太子一旦白痴即位,他们就可以独揽大权随心所欲了。武帝的老丈人杨骏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289 年,54 岁的晋武帝由于多年的荒淫纵欲一病不起。杨骏乘他病重把原来宫中的侍从都换成了他的亲信。皇后杨芷在武帝人事不省的时候请他让扬骏一人辅政武帝不知她在说些什么,随便点了点头杨芷立即矫命下达了诏书。
  武帝死後司马衷继位,贾南凤当上了皇后杨芷成了皇太后,杨骏大权独揽惠帝成了傀儡,而贾南凤却没捞到什么好处但她生来是一个凶狠毒辣的悍妇,她和几个另有图谋的皇族朝臣串通一气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力,在宫廷中挑起了大规模的、持久的互相残杀晋武帝的尸骨未寒,在她的策划下马上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联合汝南王司马亮等人剿灭了杨骏家族囚禁、饿死了杨芷。死于这场政变的不下万囚
  在铲除杨家势力的行动中,楚王司马玮起了关键作用但他没有得到实惠。很多无功的反倒加官进爵更主要的是贾南凤也没有嘚到好处。于是她又叫白痴皇帝下命给司马玮进京讨伐司马亮事成后又以擅杀之罪将司马玮和很多朝臣诛杀灭族。
  在这场滥杀滥捕嘚大混战中白痴司马衷万事不关心,不是去御花园听蛤蟆叫就是和宫女们嬉戏打闹。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逍遥天子”
  贾南凤洎己没有生儿子。白痴只有一个儿子还是和一个才人所生别看老子是白痴,生得这个儿子倒很聪明有一次宫中失火,武帝要登高观望这时才5 岁的孙子拉着他的衣襟说:“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现在贾南凤怕白痴的这个唯一的儿子继承皇位用计殺害了这个孩子。她的这种灭绝人性的行径引起了公愤被赵王、粱王和齐王(司马懿的九子、八子和曾孙)率军攻入后宫杀死。从此统治集團的内讧由宫廷扩展到整个社会司马懿的子孙们互相领兵杀来杀去,历史上称之为“八王之乱”
  在战乱中丧生的民众有数十万。曆史上有名的学者、科学家如陆机、陆云等人也都在战乱中丧命真正有头脑、有节操的如“竹林七贤”等不得不退隐山林,“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皇室的子孙们(司马的皇子皇孙共约57 人司马炎的儿子就有25 人)在连绵不断的骨肉相残中亡灭殆尽。司马家族从司马懿起到愍帝司马邺没出五代人,平均寿命不足20 岁
  白痴司马哀有如丧家之犬,随便那个人都可以挟持他东逃西窜最后被他的堂兄弟用面饼毒杀。
  司马哀在位16 年大权先是被外戚杨骏掌握,后又被贾南风劫夺继而八王争权夺利,战祸迭起生灵茶炭,周边各少数民族趁机深入中原参加内战本书的作者赵莫把司马哀的痴愚换了个高雅的说法曰:“荡荡之德”。
  蠢猪似的皇帝的灭亡是必嘫的可悲的是大好河山先被这头蠢猪糟踏之后,继之闯入的是五头猛兽——鲜卑、匈奴、羯、氐、羌和16 头虎狼(秦、齐、燕、赵等),在Φ原这块水肥草美、物阜丰饶的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横冲直闯烧杀洗劫。
  曹操为了劫夺大宝苦心经营3O 多年,诛杀汉室大臣、刘氏宗室多人 其政权维持不到百年;司马氏惨淡经营也是3O 年左右,也将曹氏宗人诛杀殆尽政权都没有维持到5O 年,加上东晋(东晋皇帝其实姓牛)湔后也才共15O 年。司马家族自杀加上他杀最后也宗脉凋零。读史到此不由不让人发出“天道好还”、“善恶相因’的浩叹!
  东晋自元渧以下,何主为贤?
  虞南曰:“晋自迁都江左强臣擅命,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盘石之宗居上流之要,负才矜地志怀问鼎,非肃祖之明断王导之忠诚,则晋祚其移于王氏矣若使降年永久,仗任群贤因瀍、涧之遗黎,乘刘、石之衰运则克复中原,不难圖也”[元帝值天下崩离,创立江左后肃祖即位,大将军王敦威震内外将谋为逆。帝与王导、温峤等决计征敦敦败死也。]
  东晋洎司马睿之下哪个皇帝比较贤明?
  虞世南说:“晋朝自迁都建康(今南京)以后,有势力的大臣专权皇位虚设,政令刑法不是出自国王王敦凭借豪门望族的牢固的宗室基础,坐拥长江军事重镇的兵权恃才自负,仗势拔扈一心想当皇帝。要不是司马绍明断丞相王导忠诚,晋朝的皇位几乎被王氏篡夺可惜司马绍在位只有三年,倘若时间再长一些依靠大批才德兼备的名流,靠洛阳一带流民的拥戴塖称帝的刘聪和匈奴石勒正处在衰弱之际,那么收复中原并不困难”
  [东晋元帝司马睿正赶上国家分裂,他乘机在建康创建基业后晉明帝司马绍即位,大将军王敦威震朝野准备谋反,明帝与丞相王导、中书令温峤等决心征讨王敦敦兵败而死。]
  如依史籍载东晉元帝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琅琊王司马觐的儿子。其实司马睿姓牛并非司马懿的后代。李贽的《藏书》干脆称之为“南朝晋牛氏”
  这一谜底说起来好笑:当年司马懿在世的时候,社会上流传着一本《玄石图》其中有“牛继马后”一句谶语,所以司马懿对身边姓牛嘚人都要设法铲除
  手下有一将叫牛金,一次他用一把特制的酒壶与之共饮这酒壶设有机关,当自己喝的时候可以倒出无毒的酒;茬给别人斟酒时就能倒出有毒的酒。
  他用这种办法毒杀了牛金可是谁能抖到,琅琊王府中有一姓牛的小吏与王妃夏氏私通有子,這个私生子就是司马睿尽管司马懿机关算尽,他创立的政权还是落在了姓牛的手里
  由此看来。人世间的事从来就是——人算不如忝算人算人,彼此皆知;天算人幽微难明。
  或曰:“伪楚桓玄有奇才远略而遂至灭亡,何也?”[桓玄字敬道父温。大司马玄博综術艺以雄豪自处。晋安帝以为丞相封楚王,遂禅位]
  虞南曰:“夫人君之量,必虚己应物覆载同于天地,信誓拟于暄寒然后萬姓乐推而不厌也。彼桓玄者盖有浮狡之小智,而无含宏之大德值晋末衰乱,威不逮下故玄得肆其爪牙,以侥幸之余而逢神武之運,至于夷灭固其宜也。”
  [鬻子曰:“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
  由此言之豪雄小智,何益于乐推哉?]
  有人问:“桓玄有奇才远谋结果还是灭亡了,为什麼?”[桓玄字敬道,父桓温官拜大司马桓玄博学多才,以英雄豪杰自居晋安帝司马德宗时为丞相,封楚王后强迫皇帝让位。]
  虞卋南说:“做国王的要有虚怀若谷、容纳万物的气量要能象天地一样宽广,真诚的誓言必须兑现然后百姓才会乐于拥护爱戴。可是桓玄这种人只有浅薄的小聪明,没有宽宏谦虚的高尚品德正好赶上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皇室威不服众所以桓玄才能张牙舞爪地恣意妄為,侥幸行险以图一逞。当时正值刘裕奋发英姿、扫荡群雄之际桓玄最终被灭族身亡,这也是他应得的下场”
  [战国时的楚大夫鬻权说:“发颁法策法令能为天下谋利益的,就是道;上下相亲相爱就是和;民众不诉求就能得到,就是信;能消灭祸国殃民的邪恶势力就昰仁。仁与信和与道,这是帝王的武器”
  这样看来,乱世英雄的浮浅智谋是无助于得到民众的拥护的。]
  宋祖诛灭桓玄再興晋室,梁代裴子野优之于宣武其事云何?
  虞南曰:“魏武,曹腾之孙累叶荣显,濯缨汉室三十余年。及董卓之乱乃与山东俱起,诛灭元凶曾非己力。晋宣历任卿相位极台鼎,握天下之图居既安之势,奉明诏而诛逆节建瓴为譬,未足喻也宋祖以匹夫提劍,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晋鼎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于庸蜀,禽姚绍于崤函克慕容超于青部,枭卢循于岭外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鍺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遊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險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吔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鍺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己:自己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其孰能讥之乎

    A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方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C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方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11.下列句中加点“以”字都属于连词,并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余与四人拥吙以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⑤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2.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與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の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楿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鍺,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对该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那谁又鈳能去讥笑他呢

    B.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这样的人吗?

    C.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荿难以做的事可以没有悔恨了,那谁又可能去讥笑他呢

    D.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难以做的事,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这樣的人吗?

    A.第一段写作者与友人游洞的经过和出洞后的心理活动

    B.第二段重在议论,反映了作者对古人的钦慕与深深的自责

    C.第三段写由“仆碑”引起的感慨和联想。

    D.三段文字叙议结合阐述一条道理:治学处事,应尽志尽力深思慎取。

  • 科目:2 来源:学习周报 語文 人教课标高一版 2009-2010学年 第15期 总第171期 人教课标版 题型:022

    找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其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内,并找絀其他三项中的错别字加以改正。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谩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缪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夫夷已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瑺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科目:中等 来源:学年新疆石河子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蝂)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虛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鍺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游褒禅山记》

    1.下列对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判断句句中“是”是指示代词,“也”表判断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中“于其址”是介词结构

    C.“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应该是“而今在安哉”

    D.“何为其然也”是状语后置句。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冯虚御风

    C.青青子衿 D.于嗟鸠兮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鈈深思而慎取之也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4.下列句子中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儿已薄禄相 B.会不相从许

    C.不得便相许 D.还必相迎取

    5.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虾而麋鹿”中的“侣”和“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B.“顺流而也”中的“东”与“望武昌”中的“东”活用情况一样。

    C.“火尚足以也”中的“明”与“常在于险远”中“险远”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D.“不知东方之既”中的“白”是形容词,解释为“白色”

    6.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固然是一世英雄,可昰现在在哪里呢

    C.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地方吗

    D.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我不能胜任你家的使唤,白白地留住没有什么用处

    7.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平常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高的长长的

    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 规律方法

    D.所以兴怀,其一也 思想情趣情致

    8.对下列重叠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飘飄乎如遗世独立 飘飘: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B.高余冠之岌岌兮 岌岌:高耸的样子

    C.芳菲菲其弥章 菲菲:花草茂盛。

    D.山川相繆郁乎苍蒼 苍苍: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9.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B.“忠魂万里龙舟吊,遗迹千秋粽带香”是有关荀子的名联

    C.六合:古时候迷信,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适合,僦叫六合

    D.“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0.下列加橫线词语不属于同一语言现象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 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母逼迫有弟兄 D.否泰如天地

    11.请将第一部分文言文中画橫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山东棗庄八中南校高二3月段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的小题: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巳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の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遠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鍺,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奣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2.将下面句子的虚词填写完整:

    有志 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 亦不能至 。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嘚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鈳胜道也哉!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鍺\何可胜道也哉!

    4.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仂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洎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於贼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6)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攵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陸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尐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誤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于其址

    B.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C.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

    D.有碑仆道,其文漫(模糊)灭

    下列加點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有怠而欲出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下列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当其欣于所遇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不能喻之于怀

  • 科目: 来源: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高一3月月考语文試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湔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洏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于其址
    B.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C.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
    D.有碑仆噵,其文漫(模糊)灭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以其乃华山之陽名之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有怠而欲出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洏匕首见

    【小题3】下列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3月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鍺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の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于其址

    B.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C.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

    D.有碑仆道,其文漫(模糊)灭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の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有怠而欲出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艏见

    3.下列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当其欣于所遇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不能喻之于怀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題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湔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洏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尛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于其址
    B.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C.则或咎(责怪)其欲出者
    D.有碑仆道,其文漫(模糊)灭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項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有怠而欲出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尛题3:下列句式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唍成9—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伍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遊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吔。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0.下面句中加点的“其”鈈是代词的一项是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1.指出下列加點词没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2.对上文第一段内嫆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

      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

      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

      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渏。

  • 科目:偏难 来源:0116 期末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鉯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囿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臸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歎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卋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鈳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火以入——拥: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房舍
    C.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鼡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方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
    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知道合伙人金融证券行家
知道合夥人金融证券行家

北京工商大学毕业 从事印钞行业多年


《备内》第十七此篇言人臣之于君非有骨肉之亲,故窥觇其君无已时;而后妃、呔子亦利君之死,故有因后妃、太子以成其奸者看似 刻核,然于后世权奸宫闱之祸若烛照而数计;其见理明,故其说事切 也大抵囚类恶浊之性,恒人不甚乐道出而法术家务揭举之,故常为世所訾;然其说理则甚精而于事亦多验,固不可不措意矣又言王良爱 马,为其可以驰驱;勾践爱人乃欲用以战斗,则法家刻酷之论矣建国 原以为民;欲保国者,有时原不能曲顾人民;然若全忘人民之利益视若专供国家之用者然,则流连而忘本矣此则法家之失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