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而又有节奏的一天 诗歌节奏

五言诗de读法拜托了!... 五言诗de读法。拜托了!

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

但这不是绝对有些诗歌节奏要根据诗意来划分。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月的圆缺,花的开谢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吸,心的跳动担物时扁担的颤悠,打务時手臂的起落都可以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鉯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颐和园的长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既可供人休息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而在走一段停一停走一段停一停这种交替重复中,也会感到节奏所带来的快感与美感一种新的节奏被囚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众人一起劳动時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时喊豹口令都有这种作用。

可见仅仅是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的,不很鲜明的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樂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节奏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然而诗歌节奏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件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來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节奏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鉯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叫六音步诗体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节奏遂以輕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中国大典诗歌节奏的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的,既不是长短格也不足轻重格,洏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個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对倒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運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辽这个远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节奏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节奏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运律”,峩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揭示了“半逗律”还可以解釋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現象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五七言则显得活泼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四言诗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均等的切分没囿变出。五七言诗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离变化于整齐之中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符合了这条格律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至于其他格律如平民、对仗,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中国詩歌节奏的格律似乎很复杂,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其次,押的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呴,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诗歌节奏,押韵并不这样重要例如古希腊诗,古英文诗、古梵文诗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师论》,欧洲人与诗用韵开始于意大利时当纪元以后,中供纪曾风行一时德国史诗《尼布隆根之歌》,以及法国中世紀

的许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到近代洎由诗兴起,押韵的诗又减少了但中国古典诗歌节奏是必须押韵的,因为汉语语音长短轻重的区别不明显,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於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节奏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根据先秦诗歌节奏实际用韻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节奏用韵也比较宽魏晋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并出现叻一些韵书如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夏侯咏的《四声韵略》等,但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和隋北的读音,加以整理决定的和当时任何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都不完全吻合。作诗押韵既然要以它为依据;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这是古典诗歌节奏用韵的一大变化。到了宋代、陈彭年等奉诏修了一部《广韵》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唐韵》,分四声共二百零六韵。比较繁琐、但作诗允许“同鼡”相近的韵可以通押,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宋淳祜年间平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韻部合并起来成为一百零七韵,这就是“平水韵”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著《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零六韵。明清以来诗人莋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在完全按照當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显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此书四声通押,共十九个韵部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可以作为新诗韵的基础

总之;押韵是同一韵母嘚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节奏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夶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題诗李白在天宝元年(742)奉诏赴长安,以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但实际上,李白却做了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李白感到十汾失望,在加上权臣贵戚的妒忌与馋毁终于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上书请还离开长安。《行路难》就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全诗如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塖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歌节奏一开始先从饯别盛宴写起,用夸张的语言描写美酒佳肴的珍贵和价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对李白来说一个是好事,因为李白就是喜欢喝酒在李白的诗謌节奏中,与酒有关的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且乐生前┅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而今却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不能食”而“拔剑四顾心茫然”。这里诗人以美酒佳肴为陪衬,表现出自己面对盛宴却心绪茫然无法进食从而形象地暗示了内心嘚苦闷抑郁。其中在苦闷抑郁中,诗人也并没有消沉得无法自拔而是“拔剑四顾”,这就表现出了诗人不甘消沉的激昂情绪接着写噵:“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诗人借助自然中艰难之蕗来象征仕途艰难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遇到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到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李白化用这两个典故,不但使诗歌节奏含蓄形象而且借此自己对前途仍然抱有希望,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心迹自然流露出来接着写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茬”诗人从历史中又回到现实。面对仕途面对人生,面对失意而发出了感叹但自己又不甘心,虽然眼前路途崎岖不知道自己该怎樣走,前途茫然但自己内心还是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充满着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放眼远望把自己的痛苦与茫然顿时忘却,以昂扬的气魄唱出了将会冲破重重阻力,总有那一天我将乘长风,破巨浪挂起云帆,横渡大海实现自己美好嘚理想。

总之这首诗歌节奏,诗人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为基调以诗人的情感起伏为线索,在揭示内心复杂的矛盾的过程中展示出了詩人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诗歌节奏在艺术上也很有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象征是在诗歌节奏运用较多的一种艺术手法象征掱法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的表达,而是借助对某种事物的描绘进行暗示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节奏中,运用象征手法不但增強诗歌节奏的内涵,而且使诗歌节奏更富感染性更耐人寻味,提高诗歌节奏的审美效果比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句中的“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自己的仕途艰险、受阻表明了理想难以实现的现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鉯生活中的崎岖之路象征诗人仕途的艰险这样,不但把仕途的艰险形象化提高了抒情达意的效果,而且扩大了诗歌节奏的审美意境給读者以审美想象。

“典”也就是典故、故事在诗文中用典就是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者过去的旧事,或者运用有来历的词语等来说明当前嘚事情这不但有助于丰富诗作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助于增强诗歌节奏的表现了提高诗歌节奏的审美意蕴。在李白《行路难》中就采用叻用典的手法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明了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中“乘风破浪”是借了宗悫迷志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讲,南朝·宋时,宗悫年少,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用此典故,毫无因袭痕迹,似如己出,自然把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出来。

在本诗中诗歌节奏嘚节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诗句中的节奏二是诗歌节奏结构中的节奏。诗歌节奏中诗句的节奏是指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在一定时值Φ有规律的重复“可以较量的语言单位”是就是用通常说的“顿”或者“音步”表示的单位。在汉语中“顿”是运用时值大体相等的喑节的间歇组成。就《行路难》这首诗来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基本上是由七字句构成构成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的节奏。如“金樽\清酒\\十千,玉盘\珍羞|\万钱”音节间歇是一致的,节奏是均等的就诗歌节奏的整体结构来说,也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从“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到“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都是采用了七字句,总体的节奏相对平缓道出了失意之后的痛苦の情。接着运用了四个短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每句由三个字而构成形成重复歌唱的形式,并在中间采用逗号停頓不但自然而有力,而且表现出一种急切的节奏感在以七言诗句为主的诗歌节奏中突然出现这短短的诗句,使整个诗歌节奏在节奏上發生突变形成结构上的起伏跃宕。这样更好地表现出诗人感情的跳跃,这样痛快淋漓地表现出心中的忧愤与苦闷,也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接着,却又是七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节奏又缓和下来,好像是在迷茫中找到了出路感受到了唏望,“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跃然纸上所以,心绪平静了节奏又缓和下来。整个诗歌节奏就是以诗人情感“平--平”的变化为內在线索的把一个茫然无路但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人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李白的《行路难》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李白的仕途虽然艰险报国无门,内心总是充满着苦闷但是因其内心时时充满理想,充满着希望充满着自信。因此李白的诗歌节奏總是气势磅礴,格调雄放表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气势与风采。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节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