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无人无我无寿无众生,无众生,无寿者,我是谁?

灵性生活有两个并行的任务:一個是发现无我另一个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感。表面上两者互相矛盾但两者都必须实现,我们才能觉醒

灵性修行必然会使我们面对身份認同的奥秘。我们生而为人赋予我们生命、使我们和世界成形的力量是什么?世界上各种伟大的灵性教导都一再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洎己以为的样子。

波斯神秘主义者说我们是神圣源头的火花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说上帝无处不在,还有人说我们是与万有合一者又有人說世界全是幻象。有些教导解释意识如何创造生命以表现所有可能性有能力去爱、去认识自己,有些则指出意识如何迷失在自已的各种模式中失去方向,因无知而轮回印度瑜伽各派称世界是神圣之舞,很像但丁说的“神圣喜剧”佛教经典描述意识本身如何创造出有洳梦幻泡影的世界。现代关于濒死经验的许多报告提到离开身体的奇妙舒适感、金色的光和发光的生命这些或许都能证实我们有多么不叻解自己的真正身份。

当我们在灵性修行中探索自我和身份认同的疑惑时就会发现需要了解自我的两种不同面向:无我和真我。以下先談无我的部分

佛陀在开悟之夜面临身份认同的疑惑时,突然发现我们并非以独立的生命形式存在他看见人类倾向于认同局限的存在感,又发现个体小小自我的信念正是造成痛苦的根本错觉使我们失去生命的自由与奥秘。他将之描述为“缘起”这是意识建立身份认同嘚循环过程,包括进入形相、回应感官的接触再依附于某些形式、感受、欲望、影像和行动,创造出自我感

佛陀的教导不曾谈到人是鉯某种固定或静态的方式而存在,却把我们描述成五种变化过程的组合:物质身体、感受、知觉、反应以及同时经验上述所有过程的意識之流(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抓紧或认同这些模式时就会产生自我感。认同的过程就是选择各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我”、“我的”,这是非常隐微的过程我们通常无法察觉。我们会认同身体、感受或思绪认同影像、模式、角色和原型。于是在文化中峩们可能会固定下来,认同身为女性或男性、父母或子女的角色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家族史、基因、遗传就代表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有時会认同自己的欲望:性欲、美感或灵性的欲望同样地,我们也可能以智力或占星学的宫位作为身份认同我们会选择英雄、情人、母親、无用之人、冒险家、小丑或小偷的原型作为身份认同,以此作为某年或一辈子的生活基础只要我们对错误的身份认同紧抓不放,就會继续保护和防卫自我努力实现这个有限又不足的自我,害怕丧失自我

可是,这些都不是我们的真实身份我曾跟随一位大师,他常嘲笑我们多么轻易就紧抓着新的身份认同不放至于他自己,他会说:“我不会这样我不是这副身体,我不曾出生也永不会死亡。我什么也不是又是一切。你的身份认同制造出你的所有问题如果找到超越之道,就有永恒不朽的愉悦”

由于身份认同和无我的问题很嫆易造成困惑和误解,所以需要更仔细地探讨基督教的经典谈到在上帝面前丧失自我,道家和印度教谈到超越所有身份认同、融入真我佛教则谈到空性和无我。它们是什么意思呢空性并不表示事物不存在,“无我”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存在空性是指生命和产生所有生命形式的肥沃能量土壤,并不是分裂的。我们的世界和自我感都是各种模式的演剧任何能被我们抓取的身份都是一时的、短暂的。这个观念很难从“无我”或“自我的空性”之类的名相来了解事实上,我的老师阿姜查曾说:“如果试图在理智上了解它脑袋可能会爆炸。”可是修行中的无我经验却能为我们带来极大的自由。

10章谈到自我的消融我们看见深入的禅修会如何拆解身份认同感。事实上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了解自我的空性。当我们沉静而专注时可以直接感觉到我们无法真正拥有世上的任何东西。我们显然无法拥有外在嘚事物虽然和自己的汽车、房子、家庭、工作有某种关系,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关系所谓“我们的”都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人、事、粅终究会消逝或改变我们终究会失去它们,没有例外

我们若注意经验的任一片刻,就会发现自己也无法掌握它若仔细观看,就会发現思绪不请自来我们也无法掌握它们,即使想要它们停下来也不行思绪好像是自已在思想,根据其本性来来去去

我们的感受也是如此。有多少人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感受注意观看,会发现它们比较像天气——心情和感受会根据某些情况而改变并非由我们的意识或欲朢来掌握或指导。我们能命令快乐、哀伤、恼怒、兴奋或不安出现吗感受是自己产生的,就像呼吸是自己呼吸、声音是自己发声一样

身体也是根据自已的法则。我们的身体是一袋不受支配的骨头和液体它会老化、生病或以我们不想要的方式改变,这都是根据它自己的夲性事实上,我们愈仔细观看就会愈深入看见,不论身内身外我们都无法掌握任何东西。

当我们注意到每一件事如何从空无一物中苼起从虚空中出现,又返回虚空、回到空无一物时就面临自我空性的另一面向。我们过去一天所说的话都消逝了同样地,过去一周、一个月或整个童年都到哪去了呢它们出现之后,舞动了一会儿现在都已消逝了。二十世纪更早的十九、十八世纪,古希腊罗马、埃及的法老王等都消逝了。所有在当下生起的经验在完成自己的舞动后,都会消逝经验只会短暂存在,以某种形式存在短短的时间然后就结束了,由新的形式取代每一瞬间都是如此。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如此描述:

欢宴结束了我们这些演员,

正如我预先告訴你的都是精灵

已在空中消散,成为薄雾

这个景象如同没有基础的建筑物

耸入云霄的高塔,华丽灿烂的宫殿

庄严神圣的寺庙,伟大嘚地球本身

没错,其内所有一切都将消散,

就像这个幻想的庆典消逝一样

连一点废墟也不会留下。我们的本质

就像梦的本质,我們短促的一生

我们已描述过在禅修中,精确而深入的专注会显示空性无处不在, 不论是感觉还是思绪不论是身心的任何部分,只要仔细專注于其上就会体验到更多空性、更少的坚实性。经验就像现代物理学描述的粒子波动会一直变动,并不是坚实的形态即使是以相哃方式观察变化的主体感觉,也是如此主体的观点在每一瞬间都会改变,就好像自我感在童年、青少年到老年都是不同的不论我们把焦点放在何处,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坚实的表象会在专注之下消逝。

真实世界超越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我们通过欲望之网来观看它将の分成快乐和痛苦、对与错、内和外。要看见宇宙的本然样貌就必须跨出去,超越欲望之网这并不困难,因为网上充满了孔洞

当我們敞开自已,放空自己就会体验到万物间的相互联结,了解一切是相互关联的每个经验和事件都包含所有其他的经验与事件。老师需偠学生飞机需要天空。

当铃声响起声响是来自铃、空气、耳中的声音,还是我们的大脑昵全部都是,正如道家所说:“声响来自两鍺之间”铃声从这里传到每一处一在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眼中,在每一棵树、每一只昆虫、我们的每一口呼吸之中

一行禅师以一张纸為例:

如果你是诗人,就会清楚看见云飘浮在这张纸上没有云就没有水,没有水,树就无法生长,没有树就无法造纸。所以云在这里这張纸的存在有赖于云的存在,纸和云是如此贴近容我们想一想其他事,比如阳光阳光非常重要,因为没有阳光森林就无法生长,人吔无法成长所以樵夫需要阳光才能砍树,树需要阳光才能成为树于是,你也能在这张纸上看见阳光如果你更深入去看,用菩萨的眼咣、用觉醒之人的眼光来看就不只看见云和阳光,而是看见每一件事物:麦子成为面包给樵夫吃还有樵夫的父亲……每一件事都在这張纸上。

这张纸没有独立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空性意味着纸里面充满每一件事、整个宇宙这张薄纸的存在就证明了整个宇宙的存茬。

当我们真的感觉到这种相互联结及产生万有的空性就会发现自由和无边的喜悦。发现空性会带来轻松的心、弹性以及安住于万物の中的自在。我们愈牢固地抓紧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就会愈坚实。我曾请一位常常保持愉快的斯里兰卡老禅师教我佛学的精华他只大笑着说了三次:“无我,就没有问题”

问:以无我、无人无我无寿无众苼、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意思呀?了空居士: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语翻译成我们中国的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达到了最高的智慧境界那么接下来另外一个就是,这个修┅切善法这个容易理解就是做一切好的事情吧,如理如法的事情那么无我无人无我无寿无众生无众生无寿者,这四个无是什么意思啊那就是以大公无私——无我就是没有自己的执着;无人无我无寿无众生就是没有对别人的执着;无众生,众生就是这个人再扩大一点;壽者就是种种的时间因素也就是无我无人无我无寿无众生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换成现代的话就是以大公无私的心态去做一切如悝如法的事情。你大公无私了做的事情又是如理如法了,你这个时候的思想境界就是达到了最好、最圆满、最标准的状态

(明慥根据錄音整理,未经了空居士本人校对请以当日录音为准。)免费打通大小周天了空居士蔡衍颛先生的微信:



上联:无我无人无我无寿无众生無众生寿者皆以无为法

下联: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人无我无寿无众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