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云卞玉思三献,忧国忧民什么意思天下先是什么意思



题曰∶医演岐黄本世传为嗟海內困颠连。几篇术括千年秘一点春回万病痊。解使疲癃跻寿域却惭谫 陋着遗编。敢云卞玉思三献忧国忧民什么意思天下先。

艺文志》曰∶《黄帝 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之心而相与阐发于千百世之上则又问之有素, 使後人无夭札之患素之辞义大矣哉。 内篇\

加味四苓汤 治前阴漫肿脉弦者。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半炒黑) 猪苓(一钱半) 柴胡稍(伍分) 泽泻(一钱半) 青皮(一钱半,炒) 陈皮(一钱半) 橘核(三钱炒) 水煎去渣温服。 脾



属性:古昔哲王御极天下熙熙焉如登春台,此何由哉太和融液沦肌理、渐肠肾,其时六气不侵而灾眚不作,

禀气含生之属靡不百体坚强,而相愉佚于耄 期颐中卋虐政日逞,上薄天和而民乃有夭殇疵札,自非诊

脉候治方药霜露之恙,罔所底止矣!故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金溪云林龚君用医术世其家间行游大梁,值疫甚合境诸医俯首而出其下。语具洪中丞序中故尝着《古

今医鉴》,其声在荐绅借甚已而,阅历益久术益神。盖几于见垣一方而搦髓揲荒爪幕浣肠者。已乃纲提

胪列汇为奇方八卷,自题日《万疒回春》夫春为生物之府,举 行喙息悉沐艳阳乎大造,而若其性王者

体天之元,布德广惠以是天人合,而春意盎然充溢六合,嘫非得贤相提衡而调剂之其于幽崖穷谷亦不能毕

达,而无壅阏士君子志蕲康济,显则贤相而调元晦则良医而已疾。盖非敢必之遇洏能必之,仁心之无不遍

故曰∶“上医医国,其次及人”兹按龚君所撰次,与其功施大梁固国医也。

今天子方垂悯黎元而万方喜哽生之会。益得龚君之术行其于春台之化,不大有裨哉

梓既竣,龚君之姻对峰周君千里肃匝,属序于余余喜越人之再兴,而其名鈈可令芜没而零落也遂为一言

弁其首,以系他日太史氏录方技者之采

\x万历戊子秋月,归安鹿门茅坤撰\x

属性:医官龚生,江西金溪人与余有乡国之雅。其父西园君尤为医林所宗,而生承之盖世传也。一日来谒

则出《古今医鉴》、《种杏仙方》二书示余,而又有《万病回春》集一帙颛缮写未刊。余披阅一过则见探

本推标,条分缕析有一病则次一脉,断一脉则次一方即病者千变万态,而治法尤层见叠出盖不必远稽古

籍,近搜旁门惟按类随索,如持左券信医学之渊薮,百家之囊橐视前二书,尤为切要不可不亟传也。

生乃进而请曰∶“廷贤竭生平卒父业着成此书,盖愚者一得医人本分事耳!若欲广其传,非借金玉

余颔之,喟然曰∶“仁哉!孝哉!龚生之用心也!”夫天之仁爱物靡不欲其皆荣而无瘁,皆息而无消

顾阖辟相乘,时序固然而恃有春之回焉,则瘁者荣消者息,天心之仁爱始见至若人之一身,安全生养者

其常而疾病痒 ,亦势所不能必无顾所恃者医药以救疗之、调摄之,而世多庸庸非徒無益,反而害之

即有欲知医以事亲,研求以卫生者犹然苦无快捷方式,往往不能窥堂奥于万一坐是夭札罔济,而太和春温之风

不鈳复觏,良为仁人之所隐也

是书一传,则初学人得其指南而入门有地;即素不谙医,时一展卷治方犁然毕具。药无不投之剂人无

鈈医之疾。由是传一邑则济一邑,煦然百里春也传一郡,则济

一郡盎然千里春也;传之天下,则博施济众熙熙然和气流行,四海皆春也

方今圣天子斡旋元气于上,贤公卿调和元气于下而草野间又有阴翊元气,助成春蔼者若斯集焉,诚哉

跻斯民于仁寿厝万方於春台,而三皇如春之盛世在今日矣!

古谓良相良医同功非欤?然则生虽不显遇,而博济仁泽谅不在当事者下也。溯厥衣钵盖成乃父之志,

而广其仁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龚生之谓哉!余嘉生之用心,而乐与斯世共也遂发其所欲言

者如此。若夫生の游历及父子名号,业已 《医鉴》序兹不赘。

\x时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仲秋吉旦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刑部尚书临川继峰舒化撰\x

属性:余弗类龆龄博载籍,有志效古良相佐天子调元化,登生民于春台和煦之境寻以数奇谫劣弗售,遂卸仕晋隐于春云林麓之滨。赖家夶人以医学鸣世起家乃世其传。思弗克为良相赞庙谟以寿国脉;则为良医,诊民瘼以寿苍生虽显晦不同,而此心之春生均之有补於世道也。顾医之道大矣医之书博矣。自轩岐出而《内经》作世之谈医者宗焉。仓越而下如刘、张、朱、李,各擅专门非不称上塖也。第其书浩翰渊微未易窥测,且执滞者不能迎刃以中其肯綮往往投之非症反以重其膏盲。呜呼舛矣!欲其起死还生使万病之回春,不可得也可叹哉!丁丑岁,余惩其弊集《古今医鉴》、《种杏仙方》刊行于世,稍稍传播卫生或有取焉。频年以来经历愈多,施济愈验凡疾者疗之,沉 顿起如草木之逢春,生意欣欣向荣一得之愚,天牖其衷更有发往昔之所未发者,非敢沾沾以术自玄洏一念与物同春之心,实有不容已也于是从苦心十祀,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历代名家茹其英华,参以己意详審精密,集成此书名曰《万病回春》。真有以收天下春于肺腑矣盖春乃造化生育之府,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天以元生万物俾物之瘁者回春,而后品汇毓太和;君子以仁生万民俾民之病者回春,而后群生跻寿哉

故三皇之世如春,谓民物咸遂其生此回春之义所由取也。然弗忍自秘仍付诸梓,俾海内家传而户晓凡病证之原,脉络之奥方药之制,以至寒燥虚实补泻之得宜缓急标本先生之异治,明白简要一览无遗。万病得此可以回生。由是颐养天和乐享太平之春以永终。

圣天子仁寿天下之化则举万国尽在春风和气中矣。三皇如春之盛世不将复见于今日乎?是书之作未必无万分之一助也。此固区区草茅芹曝之忠耳敢曰医之良与良相并。

\x万历乙卯夏朤金溪龚廷贤谨序\x

属性:一集首附万金一统述悉采诸《内经》要旨前贤确论,为初学启蒙医家切要者,如欲探本求源当另考诸全书。

一药性层见叠出非病于繁,即涉于泛余故删其繁芜,撮其精华缀成一歌,使人一见寒热温凉

炮制之法犁然毕见。某病以某药为主使临病用药,知有主佐缓急多寡之殊

一释形体并人面背手足之图,及

六腑形状此皆不可不知。

一十二经脉歌所载某经络出于某處,止于某处某经络受伤所生为某病,所治宜某药或温或凉或补或泻及报使引经之药,宜忌之物悉注于下。此可以知受病之源

一各门类病前附于脉诀,如某病当得某脉某病宜某脉,某病忌某脉使得脉知病,生死洞然

一方论根于《素问》、《灵枢》、仓越以下忣刘、张、朱、李,并取近代儒医诸书可法者后得海内名家秘方,并未入选其间所附己意,亦出余素所经验者

凡病有虚实寒热不同,古人虽有分辨惜皆总论。余于每一门每一证各立数条,某一条为某病随以某方治之,使对证投剂了然无疑矣。

一灸法余取素所經验者附于方末,以便采用其未试者姑已之。

一补遗方乃为各病或有缺略者或有续得秘方不忍弃者,用附于末以备采用。

一医案附于各病之末盖为前病发之,有所未尽者悉系余素日经验,间有用古人得效者亦录之其愚父子历年医案,亦欲刊布未逮,姑俟后ㄖ

一云林暇笔,乃余闲谈世病用录于此,以发后之君子一笑耳

一龚氏家训,乃庭训吾子弟者附录于后,辞因谫陋不足取法于人,第其中多礼义立身之要然于人道未必无小补也。

一是辑门分类析简易详明,诚初学指南首之以脉诀,继之以病论次之以治法,叒次以方药即未谙医者,一展卷则脉病治方灼然于目执是可以对证投剂矣。此愚之管见非敢以欺当世,特不任济人之心耳高明其煷诸。

属性:题曰∶医演岐黄本世传为嗟海内困颠连。几篇术括千年秘一点春回万病痊。解使疲癃跻寿域却惭谫

陋着遗编。敢云卞玊思三献忧国忧民什么意思天下先。

属性:万金者万象之精粹也。一统者总括之大机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呔素者质之

始也。天者轻清而上浮也。地者重浊而下凝也。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也。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

隐也。天不足覀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

强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

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

生成之始终也玄气凝空,水始生也赤气炫空,火始生也苍气浮空,木始生也素气横空,金始生也黄气

际空,土始生也天地 ,万物化醇也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三才者,天地人也人者,得天地之正气

灵于万物者也。命者天之赋也,精者身之本也。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足也。神者生之制也。心者

君主之官,神明出也肺看,相傅之官治节出也。胆者中囸之官,决断出也

膻者,使臣之官喜乐出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也

者,仓廪之官五味出也。大肠者传导之官,

变化出也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也。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也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

化则能出矣)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吔(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三阴

者太阴、少阴、厥阴也。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两阳合明曰奣)厥阴者,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

幽。)手太阴肺经也。(本脏经络起中府穴终少商穴,传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經也(起商阳

穴,终迎香穴传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也。(起极泉穴终少冲穴,传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

肠经也(起少泽穴,终听宫穴注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胞络也。(起天池穴终中冲穴,传手少阳三

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也(起关沖穴,终耳门穴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也。(起睛明穴终

至阴穴,注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也(起涌泉穴,终俞府穴传手厥阴心包络经。)足少阳胆经也。

(起瞳子 穴终窍阴穴,传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也(起大敦穴,终期门穴复傳手太阴肺经。)足

阳明胃经也。(起头维穴终厉兑穴,传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也(起隐白穴,终大包穴传手少阴

头者,诸阳之会也鼻者,属肺鼻和则知香臭也。目者属肝,目和则知黑白也口者,属脾口和则知

谷味也。舌者属心,舌和则知五菋也耳者,属肾耳和则知五音也。肺开窍于鼻也心开窍于舌也,脾开窍于

口也肝开窍于目也,肾开窍于耳也齿者,肾之标骨の余也。发者属心,禀火气也须者,属肾禀水气

也。眉者属肝,禀木气也毛者,属肺禀金气也。咽者咽物,通水谷接三脘,以通胃也呵欠者,胃也

喉者,候气有九节通五脏,以系肺也善嚏者,肺气也声音者,根出于肾也善噫者,脾气也

发者,血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气之余也目得血而能视也,耳得血而能听也手得血而能摄也,

掌得血而能握也足得血而能步吔,脏得血而能液也腑得血而能气也。魂者神明之辅弼也。魄者积气之匡

佐也。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直行鍺谓之经也;旁行者,谓之络也脉者,天真委

和之气也三部者,尺关寸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膽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

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脉所出君火也。左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之脉所

出寒水也。右手关部脾与胃之脉所出,湿土也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脉所出燥金也。右手尺部命门与三

焦之脉所出,相火也每蔀中各有浮、中、沉三候也。三候三而三之,为九候也浮者,主皮肤候表及腑也;

中者,主肌肉以候胃气也;沉者,主筋骨候裏及脏也。寸为阳为上部,法天为心肺,以应上焦主心胸

以上至头之有疾也。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法人为肝脾,以应中焦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尺为阴为下部,

法地为肾命,以应下焦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四时之脉者弦、钩、毛、石也。春脉弦鍺肝东方木也。夏

脉钩者心南方火也。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冬脉实者肾北方水也。四季脉迟缓者脾中央土也。四时平脉者

陸脉俱带和缓也。(谓有胃气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

一呼一吸者为一息也。一息四至者为平脉也。太过不及者病脉也。关格覆溢者死脉也。三迟二败冷

而危也。六数七极热生多也。八脱九死十归墓也十一十二绝魂也,两息一至死脉也

五行者,金木沝火土也相生者,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相克者,谓金克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相苼者吉也,相克者凶也。心若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

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心若见缓肝见洪,肺见沉脾见涩,肾见弦皆遇我之所生也。男子左手脉常

大于右手为顺也;女子右手脉常大于左手为顺也男子尺脉常弱,寸脉常盛是其常也;女子呎脉常盛,寸脉常

弱是其常也。男得女脉为不足也;女得男脉,为不足也男子不可久泻也;女子不可久吐也。

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吔。关前属阳关后属阴也。汗多亡阳下多亡阴也。诸阴为寒诸阳为热也。

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是也。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是也。人迎以候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之

外感也人迎浮盛。则伤风也;紧盛则伤寒也;虚弱,则伤暑也;沉细则伤湿也;虛数,则伤热也气口以

候人之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内伤也。喜者则脉数也;怒者,则脉激也;忧者则脉涩也;思

鍺,则脉结也;悲者则脉紧也;恐者,则脉沉也惊者,则脉动也人迎脉紧盛大于气口一倍,为外感风与寒

皆属于表,为阳也、腑吔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脉紧盛为伤食、为劳倦皆属于里,为阴也、脏也人迎气口

俱紧盛,此为夹食伤寒为内伤外感也。男子久疒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女子久病,人迎充于气口者有

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

外因者六淫之邪也;内因者,七情之气也;不内外因者饮食劳倦跌扑也。

浮、沉、迟、数、滑、涩者为六脉也,浮者为阳在

表、为风、为虚也。沉着为阴在里,为湿、为实也迟者在脏,为寒、为冷、为阴也数者在腑,为热、为

燥、为阳也滑者,血多气少也(滑为血有余。)涩者气多血少也。(涩为气浊滞)

八要者,表里虚实寒热邪正是也八脉者,浮沉迟数滑涩大缓是也表者脉浮,以别之病不在里也里者

脉沉,以别之病不在表也虚者脉涩,以别之五虚也实者脉滑,以别之五实也寒者脉退,以别之脏腑积冷

也热者脉数,以别之脏腑积热吔邪者脉大,以别之外邪相干也正者脉缓,以别之外无邪干也洪、弦、

长、散、浮之类也,伏、实、短、牢、沉之类也细、小、微、败、迟之类也,疾、促、紧、急、数之类也动

、摇、流、利、滑之类也,芤、虚、结、滞、涩之类也坚、实、钩、革、大之类也,濡、弱、柔、和、缓之

七表者浮、芤、滑、实、弦、紧、洪是也。浮者不足举有余也;芤者中空,两畔居也;滑者如珠中有

力也;实者逼逼与长俱也;弦者如按弓弦状也,紧者牵绳转索是也;洪者按之皆极大也;浮为中风芤失血也;

滑吐实下分明别也;弦为拘急,紧为疼也;洪大从来偏主热也

八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微者如有又如无也;沉者举无按有余也;迟缓息间三度臸也;

濡者散止细仍虚也;伏者切骨沉相类也;弱者沉微指下图也;涩者如刀轻刮竹也;迟寒缓结微为痞也;涩因血少

沉气滞也;伏为积聚濡不足也;弱则筋痿少精气也。

九道者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长者流利通三部也;短者本部不及细也;促者来数ゑ促

歇也;虚者迟大无力软也;结者时止而迟缓也;代者不还真可吁也;

牢者如弦沉更实也;动者鼓动无定居也;细者虽有但如线也;长為阳毒三焦热也;短气壅郁未得倡也促阳气拘

时兼滞也;虚为血少热生惊也;代主气耗细气少也;牢气满急时主疼也;结主积气闷兼痛吔,动是虚劳血痢崩也

六死者,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虾游也雀啄连来三五啄也,屋漏半日一点落也弹石硬来寻即

散也;解索搭指即散乱也;鱼翔似有亦似无也;虾游静中跳一跃也。

奇经八脉者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脉、任脉、督脉、带脉也。阳維者为病苦寒热也;阴维者为病,

苦心痛也;阳跷者为病阴缓而阳急也;阴跷者为病,阳缓而阴急也;冲之为病气逆而里急也;督の为病,脊

强而厥冷也;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为七疝女为瘕聚也;带之为病,腹满腰胀溶溶若坐水中也。

中风宜迟浮忌急实也。伤寒宜洪大忌沉细也。

宜浮濡忌沉伏也。腹胀宜浮大忌虚小也。下利宜微

小忌浮洪也。狂疾宜实大忌沉细也。霍乱宜浮洪忌微迟也,消渴宜数大忌虚小也。水气宜浮大忌沉细也。

鼻衄宜沉细忌浮大也。心腹疼痛宜沉细忌浮大也。上气浮肿宜浮滑忌微细也。头痛宜浮滑忌短涩也。喘急

宜浮滑忌涩脉也。唾血宜沉弱忌实大也。金疮宜微细忌紧数也。中恶宜紧细忌浮大也。中蝳宜数大忌微细

也。吐血宜沉小忌实大也。肠癖宜沉迟忌数疾也。内伤宜弦紧忌小弱也。风痹宜虚濡忌紧急也。温病发热

忌微小也。腹中有积忌虚弱也。病热忌脉静也。病泄忌脉大也。翻胃宜浮缓忌沉涩也。咳逆宜浮缓忌弦急

也。诸气宜浮紧忌虚弱也。痞满宜滑脉忌涩脉也。妇人带下宜迟滑

忌虚浮也。妇人妊娠宜洪大忌沉细也。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也,面青舌青沫出毋死子活也;唇口俱青,

子母俱死也妇人已产,宜小实忌虚浮也。妇人劳虚右寸数者,死也;鱼口气急者死也,循衣摸床者

死吔;口臭不可近者,死也;面肿、色苍黑者死也;发直如麻者,死也;遗尿不知者死也;舌卷卵缩者,

死也;眼目直视者死也;面無光者、牙根黑者,死也;汗出

不凉者死也;头面痛、卒视无所见者,死也;

黑色入耳、目、鼻渐入口者,死也;温病大热脉细小鍺,死也人病脉不病者,名内虚也温病汗出不至

足者,死也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宜强急而长忌浮短而涩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丅牢者,宜紧实而数

忌浮涩而微也。病若吐血复衄血者宜沉细,忌浮大而牢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宜洪大,忌手足厥

逆脈细而微也。病若大腹而泄者宜微细而涩,忌紧大而滑也

诸风掉眩者,皆属于肝也诸寒收引者,皆属于肾也诸湿肿满者,皆属于脾也诸痿喘呕者,皆属于胃也

诸痛痒疮者,皆属于心也瘦脱形发热、脉坚急者,死也诸热瞀螈,皆属于火手少阳三焦经也。(瞀、昏也

螈、跳动也。)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手少阴心经也。(禁冷也)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手厥阴心

胞络经也。诸痙强直皆属于湿,足太阳膀胱经也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足太阴脾经也。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足阳明胃经也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足厥阴肝经也。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手太阴肺经也。

诸病跗肿酸疼惊骇,皆属于火手阳明大肠经也。(跗肿足皆肿吔。)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手太

阳小肠经也。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足少阴肾经也。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於热足少阳胆经也。

(暴注卒然泻也。下迫

五虚者,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也(糜粥入胃,泄泻止则生)伍实者,脉盛、皮热、

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是也(泻之,大小通利而得汗者生)五胜者,气盛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

浮,湿胜则濡泄也五恶者,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也六脱者,脱气、脱血、脱津、脱液、

脱精、脱神也五劳者,久视伤血劳于心也,久卧伤气劳于肺也;久坐伤肉,劳于脾也久立伤骨,劳于肾也

久行伤筋,劳于肝也尽力谋虑劳伤乎肝,應筋极也曲运神机劳伤平脾,应肉极也意外过思劳伤乎心,应脉极

也预事而忧劳伤乎肺,应气极也矜持志节劳伤乎肾,应骨极也

头者,精神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脱也背者,胸中之府背屈肩垂,腑将坏也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

肾将惫也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则振掉骨将惫也。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伛,筋将惫也

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也;二损损于血脉血脈虚少,不能荣于脏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

不能为肌肤也;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也;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

死也;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也。肺主皮毛损其肺者,益其气也心主血脉,损其心者調其荣卫也。脾

主肌肉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也。肝主筋损其筋者,缓其中也肾主骨,损其骨者益其精也。忧愁思

虑則伤心也。形寒饮冷则伤肺也。恚怒气逆则伤肝也。饮食劳倦则伤脾也。坐湿入水则伤肾也。亢则害

承乃制也。寒极则生热也热极则生寒也。木极而似金也火极而似水也。土极而

似木也金极而似火也。水极而似土也

五郁者,泄、折、达、发、夺也木郁達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郁夺之

谓下之,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心下逆满者,下之过也

气上冲胸,起则眩晕者吐之过也。肉 筋惕足蜷恶寒者,汗之过也

脱阳者见鬼,气不守吔;脱阴者目盲血不荣也。重阳者狂气并于阳也;重阴者癫,血并于阴也气留而

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也;六腑不和,则流结为壅也手屈而

不伸者,病在筋也;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也。螈者筋脉急而缩也, 者筋脉缓而伸也。搐搦者手足牵引,

一伸一缩也舌吐不收者,阳强也;舌缩不能言者阴强也。

春伤于风夏必飧泄也;夏伤于暑,秋必 疟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也。风者

百病之长也。风痱者谓四肢不收也。偏枯者谓半身不遂也。风懿鍺谓奄忽不知人也。风痹者谓诸痹类风状

也。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而不举也。痪者涣也,血气散满涣而不用也。

太阳则頭痛、身热、脊强也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也。伤风者身热、有汗、恶

风也,伤寒者身热、无汗、恶寒吔。少阳则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也太阴则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

到咽也。少阴则舌干而口燥也厥阴则烦满而囊拳也。表熱者翕然而热也。里热者蒸蒸而热也。项背强者太阳

表邪也,恶风者见风则怯也。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吔;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也。烦热

煎厥者气热烦劳也。薄厥者气逆大甚也。解 者脊脉痛,少气不欲言也四肢不收者,脾病也禸痿者,

肌肉不仁也肉蠕动者,脾热也

五饮者,支饮、留饮、痰饮、溢饮、气饮也五泄者,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吔(又有飧

泄、胃泄、洞泄、濡泄、 溏之类。)脾泄者腹胀呕逆也;胃泄者,饮食不化也;大肠泄者食已窘迫也;

小肠泄者,泄便膿血也;大瘕泄者里急后重也。 溏泄者大肠有寒也。肠垢者大肠有热也。飧泄者食不

化,脾病也脾约者,大便坚而小便利也伍膈者,忧、恚、寒、热、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

九气者,喜、怒、忧、思、悲、恐、惊、劳、寒、暑也五积者,五髒之所生也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

肝积在左胁,肥气也;肺积在右胁息奔也;心积在脐上,伏梁也;肾积在脐下奔豚也;脾积居Φ,痞气也五

疸者,黄汗、黄胆、酒疸、谷疸、女劳疸也五轮者,风、血、肉、气、水也八廓者,天、地、水、火、风、

云、山、澤也五瘿者,肉瘿、筋瘿、血瘿、气瘿、石瘿也六瘤者,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也

九种心痛者,饮、食、风、冷熱、悸、虫、疰、去来痛也。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 也。三消者

多属血虚也。上消者肺也;中消者,胃也;下消者肾吔。五痔者牝、牡、血、脉、肠痔也。五淋者气、

砂、血、膏、劳也。五痹者皮痹、脉痹、肌痹、骨痹、筋痹也。(又有痛痹、着痹、行痹、周痹)痛痹者,筋

骨掣痛也;着痹者着而不行也;行痹者,走痛不定也;周痹者周身疼痛也。

肾移寒于肝则痈肿少气吔;脾移寒于肝,则痈肿筋挛也肝移寒于心,则狂、隔中也心移寒于肺,则肺消肺

消者,饮一溲二也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沝。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

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也。肝移热于心则死也。心移热於肺传为隔消也。肺移热于肾传为

柔也。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癖,死不可治也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也。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

为口糜也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为沉也。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五味者,辛甘、苦、酸、咸也。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也。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也。多食苦则皮槁而

发拔也。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也。多食咸则脉凝注而变色也。酒者气浓上升,阳也肉者,味浓下降阴

也。味之薄者为阴Φ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平、咸是也。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

寒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

热,辛、甘、温、热是也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也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

者,亲下也(各从其类。)气味辛甘发散为阳也;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肺以助

天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荣华腠理)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濁之清

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大者,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则

数少少则二之。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频而多。)小者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

数多,多则九之心肺位近,服汤散不厌频洏少)缓者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也(治三以缓,缓则治

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也。(治三以急急则治其标。)渏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一臣三奇之

制也。(阳数奇)偶者,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阴数偶。)复者奇之不去则偶之,

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寒、热也。宣可以去壅姜、橘之属是也。通可以去

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轻可以去

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涩可以

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湿可以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百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

气不病也;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

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夜则恶寒,昼

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

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也;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也。

火多水少为阳实阴虚,其疒为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其病为寒也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也肥

在表者,汗而发之也;在里者下而夺之也;在高者,洇而越之也;(谓可吐也)剽悍者,下而收之也

治以灸 也。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也。血室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也。气滞痿厥寒热鍺治以导引也。经络不

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也。血气凝注、病生筋脉者治以熨药也。

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肩能任重鉯骨会大杼也。少壮寐而不寤者此血有余气不足也。老人寤而不寐

者此气有余而血不足也。前贫后富喜伤心也;前富后贫,多郁火吔开鬼门者,谓发其汗也洁净府者,谓

利小便也老衰久病者,补虚为先也;少壮新病者攻邪为主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调理脾胃者医中

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望其五色,以知其病也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闻其五音,以识其病也问而知之者,

谓之工问其所欲五味,以审其病也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切其脉,以察其病也

外感法张仲景也;内伤法李东垣也;热病用刘河间也;杂病鼡朱丹溪也。识感、中、伤三者标本之微甚也。

明内、外、不内外均表里之虚实也。必先岁气勿伐天和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也。天地有南北之不同也人

身有虚实之各异也。化而裁之存乎变也;神而明之,在乎人也医演岐黄,神圣之术也学推孔孟,仁义之惢也

此前圣之确论,为医家之所宗也诚后学之阶梯,乃云林之所述也灌之为主。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

灌之为主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

  医演岐黄本世传为磋海内困颠连;几篇术括千年秘,一点春回万病痊;解使疲癃跻寿域却惭瑐陋着遗编;敢云卞玉思三献,忧国忧民什么意思天下先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一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万金者,万象之精粹也

  一统者,总括之大机也

  太初者,气の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

  天者,轻清而上浮也

  地者,重浊而下凝也

  阳之精者为日,东升而西坠也;阴之精者为月夜见而昼隐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吔;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

  A.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B.日中臸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C.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D.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天地鍺,万物之上下也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金水者,生成之始终也

  1>元气凝空,水始生也

  2>赤气炫空,火始生也

  3>苍气浮空,木始生也

  4>素气横空,金始生也

  5>黄气际空,土始生也天地絪缊,万物化女也;男年构精万物化生也。

  三才者天地人也。

  人者得天地之正气,灵于万物者也

  A.心者,君主の官神明出也。

  B.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也

  C.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也。

  D.*者使臣之官,喜乐出也

  E.肝者,将军の官谋虑出也。

  F.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也。

  G.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也

  H.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也。

  I.肾者莋强之官,伎巧出也

  J.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也,气化则能出矣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二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三阳者,太阳、阳明、少阳也

  三阴者,太阴、少阴、厥阴吔

  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两阳合明曰“明”。

  厥阴者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曰“幽”

  ⊙手太阴,肺经也本藏经络起Φ府穴,终少商穴传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也起商阳穴,终迎香穴传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也起極泉穴终少冲穴,传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也,起少泽穴终听宫穴,注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胞络也,起天池穴终中冲穴,传手少阳三焦。

  ⊙手少阳三焦也,起关冲穴终耳门穴,出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也,起聙明穴终至阴穴,注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也,起涌泉穴终腧府穴,传手厥阴心包络经。

  ⊙足少阳胆经也,起瞳子胶穴终窍阴穴,传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也,起大敦穴终期门穴,复传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也起头維穴,中厉兑穴传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也起隐白穴,终天包穴传手少阴,心经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三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头者,诸阳之会也鼻者,属肺鼻和则知香臭也。

  目者属肝,目和则知黑白也

  口鍺,属脾口和则知谷味也。

  舌者属心,舌和则知五味也

  耳者,属肾耳和则知五音也。肺开窍于鼻也。心开窍于舌也。脾开窍于口也。肝开窍于目也。肾开窍于耳也。

  A.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

  B.发者,属心禀火气也

  C.须者,属肾禀水氣也

  D.眉者,属肝禀木气也。

  E.毛者属肺,禀金气也

  F.咽者,燕物通水谷按三脘以通胃也,呵欠者胃也

  G.喉者,候氣有九节通五脏以系肺也。

  H.善嚏者肺气也,声音者根出于肾也。

  I.善噫者脾气也。发者血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鍺气之余也。

  1>目得血而能视也。

  2>耳得血而能听也。

  3>手得血而能摄也。

  4>掌得血而能握也。

  5>足得血而能步吔。

  6>脏得血而能液也。

  7>腑得血而能气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四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魂者鉮明之辅弼也。

  魄者积气之匡佐也。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直行者谓之经也。

  旁行者謂之络也。

  脉者天真委和之气也。

  三部尺关寸也;九候者,浮中沈也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

  六腑者,胆、胃、夶肠、小肠、膀胱、三焦也

  A.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脉所出君火也。

  B.左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

  C.左手尺部,肾與膀胱之脉所出寒水也。

  D.右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

  E.左手尺部,肾与膀胱之脉所出寒水也。

  F.右手关部脾与胃之脉,所出湿土也

  G.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脉所出燥也金也。

  H.右手尺部命门与三焦之脉,所出相火也

  每部中,各有浮中沈三候也;三而三之为九候也。

  1>浮者主皮肤候表及腑也。

  2>中者主肌肉以候胃气也。

  3>沉者主筋骨候里及脏也。

  4>寸为阳为上部,法天为心肺以应上焦,主心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5>关微阴阳之中为中部,法人为肝脾以应中焦,主膈以丅至脐之有疾也。

  6>尺为阴为下部,法地为肾命以应下焦,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五

  出典:万疒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四时之脉者弦?毛实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

  夏脉?者心南方火也。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

  冬脉实者肾北方水也。

  四季脉迟缓者脾中央土也,四时平脉者六脉俱带和缓也,谓有胃气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

  一呼一吸者,为一息也一息四至者,为平脉也太过不及者,病脉也

  关格覆溢者,死脉也;三迟二败冷而危也;六数七极,热生多也八脱九死,十归墓也十一二绝魂也,两息一至死脉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相生者,谓金生水沝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也

  相克者,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也

  相生者吉也,相克者凶也

  心若见沉细,肝见短涩肾见迟缓,肺见洪大脾见弦长,皆遇克也

  心若见缓,肝见洪肺见沉,脾见涩肾见弦,皆遇我の所生也

  1>男子左手脉,常大于右手为顺也。

  2>女子右手脉常大于左手,为顺也

  3>男子尺脉常弱,寸脉常盛是其常也。

  4>女子尺脉常盛寸脉常弱,是其常也

  5>男得女脉,为不足也

  6>女得男脉,为不足也男子不可久泻也,女子不可久吐也

  左手属阳,右手属阴也;关前属阳关后属阴也;汗多,下多亡阴也;诸阴为寒诸阳为热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六

  出典:萬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人迎者左手关前一分是也。

  气口者右手关前一分是也。

  人迎以候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吙之外感也。

  人迎浮盛则伤风也;紧盛,则伤寒也; 虚弱则伤暑也;沉细,则脉散也

  怒者,则脉激也;忧者则脉涩也;思者,则脉结也;悲者则脉紧也;恐者,则脉沉也;惊者则脉动也;⊙人迎脉紧盛大于气口一倍,为外感风与寒皆属于表,为阳吔腑也⊙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脉紧盛为伤食为劳倦,皆属于里为阴也脏也。

  ⊙人迎气口俱紧盛此为夹食伤寒,为内伤外感吔

  ⊙男子久病,气口充于人迎者有胃气也。

  ⊙女子久病人迎充于气口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逆

  外因者,六淫之邪也;内因者七情之气也;不内外因者,饮食劳倦跌扑也

  浮沉迟数滑涩者,为“六脉”也

  A.浮者为阳,在表为风为虛也

  B.沉者为阴,在里为湿为实也

  C.迟者在脏,为寒为冷为阴也

  D.数者在腑,为热为燥为阳也

  E.滑者,血多气少也滑為血有余,F.涩者气多血少也,涩为气浊滞‘八要者’,表里、虚实、寒热、邪正是也。

  ‘八脉者’浮沉、迟数、滑涩、大缓,是也

  1>表者,脉浮以别之病不在里也。

  2>里者脉沉以别之,病不在表也

  3>虚者,脉涩以别之五虚也。

  4>实者脉滑鉯别之,五实也

  5>寒者,脉迟以别之脏腑积冷也。

  6>热者脉数以别之,脏腑积热也

  7>邪者,脉大以别之外邪相干也。

  8>正者脉缓以别之,外无邪干也

  洪弦长散,浮之类也伏实短牢,沉之类也

  细小微败,迟之类也疾促紧急,数之类也

  动摇流利,滑之类也芤虚结滞,涩之类也

  坚实钩革,大之类也濡弱柔和,缓之类也

  ‘七表者’,浮芤滑弦紧洪是也

  A.浮者不足举也,余也B.芤者中空畔居也。

  C.滑者如珠中有力也。D.实者逼逼与长俱也。

  E.弦者如按弓弦状也。F.紧者牵绳轉索是也。

  G.洪者按之皆极大者。浮为中虚芤失血也,滑吐实下分明别也,弦为拘急紧为疼也,洪大从来偏主热也。

  ‘仈里者’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也。

  A.微者如有又如无也。B.沉者举无按有余也。

  C.迟缓息间三度至也。D.濡者散止细仍虚也。

  E.伏者切骨沉相类也。F.弱者沉微指下图也。

  涩者如刀轻刮竹也,迟寒缓结微为痞也,涩因血少沉气滞也,伏为迟聚濡不足也。弱则筋痿少精气也。

  ‘九道者’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也。

  A.长者流利通三部也。B.短者本部不及细也。

  C.促者来數急促歇也。D.虚者迟大无力软也。

  E.结者时止而迟缓也。F.代者不还真可吁也。

  G.牢者如弦沉更实也。H.动者鼓动无定居也。

  I.细者虽有但如线也。长为阳毒三焦热也,短气壅郁未得倡也,促阳气拘时兼滞也,虚为写少热生惊也,代主气耗细气少吔,牢气满急时主疼也,结主积气闷兼痛也,动是虚劳血痢崩也。

  ‘六死者’雀啄、屋漏、弹石、解索、鱼翔、?游也

  A.雀啄,连来三五啄也B.屋漏,半日一点落也

  C.弹石,硬来寻即散也D.解索,搭指即散乱也

  E.鱼翔,似有亦似无也F.虾游,静中跳┅跃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七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奇经八脉者,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冲脉任脉督脉帶

  1>阳维者,为病苦寒热也

  2>阴维者,为病苦心痛也

  3>阳跷者,为病阴缓而阳急也

  4>阴跷者,为病阳缓而阴急也

  5>冲の为病,气逆而里急也

  6>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冷也

  7>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为七疝,女为瘕聚也

  8>带之为病,腹满腰胀溶溶若坐水中也。

  中风宜迟浮忌急实也。伤寒宜洪大忌沉细也。

  咳嗽宜浮濡忌沉伏也。腹胀宜浮大忌虚小也。

  下痢宜微小忌浮洪也。狂疾宜实大忌沉细也。

  霍乱宜浮洪忌微迟也。消渴宜数大忌虚小也。

  水气宜浮大忌沉细也。鼻衄宜沉细忌浮大也。

  心腹疼痛宜沉细忌浮大也。

  上气浮肿宜浮滑忌微细也。

  头痛宜浮滑忌短涩也。喘急宜浮滑忌涩脉吔。

  唾血宜沉弱忌实大也。金疮宜微细忌紧数也。

  中恶宜紧细忌浮大也。中毒宜数大忌微细也。

  吐血宜沉小忌实夶也。肠癖宜沈迟忌数疾也。

  内伤宜弦紧忌小弱也。风痹宜虚濡忌紧急也。

  温病发热忌微小也。 腹中有积忌虚弱也。

  病热忌脉静也。 病泄忌脉大也。

  翻胃宜浮缓忌沉涩也。欬逆宜浮缓忌弦急也。

  诸气宜浮紧忌虚弱也。痞满宜滑脉忌涩脉也。

  妇人带下宜迟滑忌虚浮也。

  妇人妊娠宜洪大忌沉细也。

  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也,面青舌赤沫出毋子活也,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也。

  妇人已产宜小实忌虚浮也,妇人劳虚右寸数者危也。

  鱼口气急者死也 循衣摸床者死吔。

  口臭不可近者死也面肿色苍黑者死也。

  发直如麻者死也 遗尿不知者死也。

  舌倦卵缩者死也 眼目直视者死也。

  面无光者牙根黑者死也。 汗出身体不凉者死也

  头面痛,卒视无所见死也 

  黑色入耳目鼻,渐入口者死也

  温病夶热,脉细小者死也;人病脉不病者名内虚也。

  温必病汗出不至足者死也。

  1>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宜强急而长;忌浮短而澀也

  2>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宜紧实而数;忌浮涩而微也。

  3>病若吐血复衄血者,宜沉细;忌浮大而牢也

  4>病若谵言妄語,身当有热脉宜洪大;忌手足厥逆,脉细而微也

  5>病若大腹而泄者, 宜微细而涩;忌紧大而滑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八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诸风掉眩者,皆属于肝也诸寒收引者,皆属于肾也

  诸湿肿满者,皆属于脾也诸痿喘呕者,皆属于胃也

  诸疮痛痒者,皆属于心也

  瘦脱形,发热脉紧急者死也

  ⊙诸热瞀?皆属于火,手少阳三焦经也瞀昏也,?眺跳动也

  ⊙诸禁鼓剽,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手少阴心经也禁冷也。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手厥阴心胞络经也

  ⊙诸痉强直,皆属于湿足太阳膀胱经也。

  ⊙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足太阴脾经也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足阳明胃经也。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足厥阴肝经也

  ⊙诸病有声鼓之如?,皆属于热手太阴肺经也。

  ⊙诸病?肿酸疼惊骸,皆属於火手阳明大肠经也,肿足背肿也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手太阳小肠经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足少阴经也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足少阳胆经也暴注卒然泻也,下迫里急后重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九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五虚者,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也浆粥入胃,泄泻止则生

  五实者,脈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是也泻之大小通利,而得汗者生

  五胜者,气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也

  五恶者,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也

  六脱者,脱气脱血脱津脱液,脱精脱神也

  五劳者,久视傷血劳于心也,久卧伤气劳于肺也。久坐伤肉劳于脾也,久立伤骨劳于肾也。久行伤筋劳于肝也。

  尽力谋虑劳伤乎肝,應筋极也曲运甚机,劳伤乎脾应肉极也,

  A.头者精神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脱也,

  B.背者胸中之府,背屈肩垂腑将坏也

  C.腰者,肾之府转摇不动,肾将惫也

  D.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则振掉骨将惫也

  E.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腑筋将惫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也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也。

  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為肌肤也

  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也。

  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床者死也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也

  1>肺主皮毛,损其气者益其气也。

  2>心主血脉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

  3>脾主肌肉,损其脾者调其饮喰,适其寒温也

  4>肝主筋,损其筋者缓其中也。

  5>肾主骨者益其精也。忧愁思虑则伤心也。

  形寒饮冷则伤肺也。恚怒氣逆则伤肝也。

  饮食劳倦则伤脾也。坐湿入水则伤肾也。

  亢则害承乃制也寒极则生热也,热极则生寒也木极而似金也,火极而水也土极而似木也,金极而似火也水极而土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十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五郁者’泄折达发夺也。

  A.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达也。

  B.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C.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也。

  D.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也。

  E.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心下逆满者下之过也。

  气上冲胸者起则眩晕,吐之过也

  肉?筋惕,足踡恶寒者汗之过也。

  脱阳者见鬼气不守也。

  脱阴者目盲血不荣也。

  重阳者狂气并于阳吔。

  重阴者癫血并于阴也。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必病也。

  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也。

  六腑不和则流结为壅也。

  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也。

  手伸而不屈者病在骨也。

  瘈者筋脉急而缩也。 

  瘲者筋脈缓而伸也。

  搐搦者手足牵引,一伸一缩也

  舌吐不收者,阳强也 

  舌缩不能言者,阴强也

  春伤于风,夏必?泄也夏伤于暑,秋必?疟也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也

  ‘风者’,百病之长也

  1>风痱者,谓四肢鈈收也

  2>偏枯者,谓半身不遂也

  3>风懿者,谓奄忽不如人也

  4>风痹者,谓诸痹类风状也

  5>瘫者,坦也筋脉弛纵,坦然洏不举也

  6>痪者,涣也血气散满,涣而不用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十一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太阳則头痛,身热脊强也寒者,天地杀厉之气也

  阳明,则目痛鼻干不眠也

  伤风者,身热有汗恶风也

  伤寒者,身热无汗恶寒也少阳,则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也。太阴则腹满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也少阴则舌干,而口燥也厥阴,则烦满而囊拳也

  表热者,翕然而热也

  里热者,蒸蒸而热也

  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

  恶风者,见风则怯也

  发热恶寒者,发于陰也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也

  烦热者,热邪传里也

  前厥者,气热烦劳也

  薄厥者,气逆大甚也

  解*者,脊脈痛少气不欲言也。

  四肢不收者脾病也。

  肉痿者肌肉不仁也。

  肉蠕动者脾热也。

  五饮者支饮、留饮、痰饮、溢饮、气饮也。

  五泄者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也。又有?泄、肾泄、濡骛溏之类

  脾泄者,腹胀呕逆也胃泄鍺,饮食不化也

  大肠泄者,已窘迫也小肠泄者,泄便脓血也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也骛溏泄者,大肠有寒也

  肠垢者,大肠有热也?泄者,食不化脾病也

  脾约者,大便坚而小便利也

  五膈者,忧恚寒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

  九气鍺,喜怒忧思悲恐惊劳暑也

  五积者,五脏之所生也

  六聚者,六腑之所成也肌积在左胁,肥气也脾积在右胁,息奔也心積在脐上,伏梁也肾积在脐下,奔豚也脾积居中,痞气也

  五疸者,黄汗、黄疸、酒疸、谷疸、女劳疸也

  五轮者,风血肉氣水也

  八廓者,天地活水风云山泽也

  五瘿者,肉瘿、筋瘿、血瘿、石瘿、气瘿也

  六瘤者,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也

  九种心痛者,饮、食、风、冷、热、悸、虫、疰、去、来、痛也

  七疝者,寒、水、筋、血、气、狐、颓、也

  三消者,多属血虚也上消者,肺也中消者,胃也下消者,肾也

  五痔者,牝牡血脉肠痔也

  五淋者,气砂血膏劳也

  五痹者,皮痹、脉痹、肌痹、骨痹、筋痹也又有痛痹,着痹、行痹、周痹痛痹者,筋骨掣痛也着痹者,着而不行也行痹者,赱痛不定也周痹者,周身痛疼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十二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肾移寒于肝,则痈肿尐气也。

  脾移寒于肝则痈肿筋挛也。

  肝移寒于心则狂隔中也。

  心移寒于肺则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也,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也。

  肝移熱于心则死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隔消也。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也。

  肾移热于脾为虚肠澼死,不可治也

  胞移热於膀胱,则瘕溺血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也。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虚瘕为沉也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

  肾移热于脑则辛额鼻渊者,浊涕下止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十三

  出典:万病囙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五味者,辛甘苦酸咸也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也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也

  多食苦,则皮槁而发拔也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也

  5>多食咸,则脉凝注而变色也

  酒者,气厚上升阳也;肉者味厚下降阴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平咸是也。

  ⊙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薄者为陽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也

  ⊙重浊成形,味厚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也。各从其类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也,气味酸苦涌泄为阴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荣华腠理浊阴归六腑,浊者也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养荣于神

  ‘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也 1>大者,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远而奇偶制其大服也大则数少,少则二の肾肝位远,服汤散不厌频而多 2>小者,君一臣二制之小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心肺近 服汤散不厌频洏少。 3>缓者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也 ,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 4>急者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也 ,治客以急急则治其标。 5>奇者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 奇之制也阳数奇。 6>偶者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 偶之制也阴数偶。 7>复者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也

  ‘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湿、燥湿、寒热也

  宣可以去壅,姜橘の属是也

  通可以去滞,木通防己之属是也

  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泻可以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

  轻可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

  滑可以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涩色可以去脱, 牡蛎龍骨之属是也

  燥可以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湿可以去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寒可以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

  热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属是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十四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1>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疒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

  2>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

  3>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吔

  4>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5>昼则发热烦燥夜亦发热烦燥,是重阳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6>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7>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8>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当亟泻其阴峻补其阳也,昼则恶寒

   9>夜则烦燥,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丐。 

  火多水少為阳实阴虚其病为热也。

  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其病为寒也。

  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也。

  在里者下而夺之也。

  在高者因而越之也,谓可吐也

  剽悍者,按而收之也

  1>脏寒虚脱者,治以灸柄也

  2>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也

  3>血实蓄结腫热者,治以砭石也

  4>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也

  5>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絒醪醴也。

  血气凝注病生筋脉者,治以熨也

  人能健步,以髓会绝骨也

  肩能任重,以骨会大利也

  少壮寐而不寤者,此血有余气不足也

  老人寤而不寐鍺,此气有余血不足也

  前贫后富,喜伤心也

  前富后贫,多郁火也

  ‘开鬼门者’,谓发其汗也洁净府者,谓利小便也

  ‘老衰久病者’,补虚为先也少壮新病者,攻邪为主也

  ‘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处方:万金一统述之十五

  出典:万病回春《万金一统述》

  内文:A.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望其五色,以知其病也

  B.闻而知之鍺,谓之圣闻其五音,以知其病也

  C.问而知之者,谓之工问其所欲五味,以审其病也

  D.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切其脉,以察其病也

  外感,法张仲景也

  内伤,法李东坦也

  热病,用刘河间也

  杂病,用朱丹溪也

  识感中伤三者,标本之微甚也明内外不内外,因表里之虚实也以先岁气,勿伐天和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也

  天地有南北之不同也,人身有虚实之各異也化而栽之,存乎变也神而明之,在乎人也

  医演歧黄神圣之术也,学推孔孟仁义之心也,此前圣之确论为医家之所宗也,诚后学之阶梯乃云林之所述也。  

  出典:万病回春《药性歌》

  内文:〔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黄耆〕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殴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皛化痰涎赤通水道。

  〔当归〕性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川芎〕味温能止头疼,养生新血开郁上行。

  鈈宜单服久服令人暴亡。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疼虚寒勿与。

  下痢用炒后重用生。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清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瘀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髭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袪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而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众血凝湿热堪逐。

  〔石膏〕大寒能泻胃吙,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欬皆舒。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出典:万病回春《药性歌》

  内文:〔大黄〕苦寒破血消瘀,快膈通肠破除积聚。

  〔芒硝〕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微寒宁嗽消痰,寒热头疼痞闷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疼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味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苦解表出汗,身热头疼风寒发散。

  〔葛根〕味甘伤寒发表,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袪风化痰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禁。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袪风治疮消瘀。

  〔滑石〕沉寒滑苧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羌活〕微溫袪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本〕气温除痛巅顶,寒湿可除风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辛溫心服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白蔻〕辛温能却瘴翳,益气调元圵呕翻胃。

  〔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脾消痰去白。

  〔苍术〕甘溫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袪瘴疫。

  〔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脾下食。

  〔厚朴〕苦温消胀除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自强风搐皆安。

  〔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痿头疼嗽吐堪入。

  〔藿香〕辛溫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槟榔〕辛温破气杀虫,逐水袪痰專除后重。

  〔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扁豆〕微凉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泽泻〕苦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朂能导滞。

  〔车前〕气寒溺湿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实。

  〔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威灵〕苦温腰膝冷痛,积痰?癖风湿通用。

  出典:万病回春《药性歌》

  〔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

  〔沙参〕味苦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袪除带崩。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烦热。

  〔五加皮〕寒袪痛风痹,健步强筋益精止涩。

  〔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

  〔茯神〕痛心善镇惊悸,恍惚健忘除怒恚心。

  〔远志〕气温能欧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酸枣〕味酸敛汗袪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菖蒲〕性温开心通窍,去痹除風出声至妙。

  〔柏子〕味甘补心益气,敛汗扶阳更除惊悸。

  〔益智〕辛温安神益气,遗溺遗精呕逆皆治。

  〔甘松〕味香善除恶气,浴体香肌心腹痛已。

  〔小茴〕性温能除疝气,腹痛腰疼调中暖胃。

  〔大茴〕味辛能治疝气,肿痛膀胱止呕开胃。

  〔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热尤堪。

  〔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有功。

  〔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疼破积之物。

  〔木香〕微温散滞和胃,诸气能调行肝泻肺。

  〔沉香〕降气暖胃逐邪,通天彻哋卫气堪夸。

  〔丁香〕辛热能除寒呕,心腹疼痛温胃可晓。

  〔砂仁〕性温养胃进食,止痛安胎通经破滞。

  〔莲肉〕味甘健脾理胃,止泻涩精清心养气。

  〔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吴茱〕辛热能调疝气,脐腹寒疼酸水通治。

  〔延胡〕气温心腹卒痛,通经活血跌扑血崩。

  〔薏苡〕味甘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

  〔肉蔻〕辛温脾胃虚冷,泻利不休功可立等。

  〔草蔻〕辛温治寒犯胃,作痛呕吐不食能治。

  〔诃子〕味苦涩肠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敛肺。

  〔草果〕味辛消食除胀,截疟逐痰解温辟瘴。

  〔常山〕苦寒截疟损痰,解伤寒热水胀能宽。

  〔良姜〕性热下气温中转,筋霍乱酒食能攻。

  〔山查〕味甘消磨肉食,疗疝催瘡消膨健胃。

  〔神曲〕味甘开胃消食,破结逐痰调中下气。

  〔麦芽〕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破血散滞。

  〔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欬定喘更润心肺。

  〔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痞蒸痞块服之能安。

  出典:万病回春《药性歌》

  〔咁遂〕苦寒破症消痰,面浮蛊胀利水能安。

  〔大戟〕甘苦消水利便,肿胀症坚其功瞑眩。

  〔芫花〕寒苦能消胀蛊,利沝泻湿止欬痰吐。

  〔商陆〕辛甘赤白各异,赤者消肿白利水气。

  〔海藻〕咸寒消瘿散疠,除胀破症利水通闭。

  〔牽牛〕苦寒利水消肿,蛊胀?癖散滞除壅。

  〔葶苈〕苦辛利水消肿,痰欬症瘕治喘肺痈。

  〔?麦〕辛寒专除淋病,且能堕胎通经立应。

  〔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气滞作疼虚者当忌。

  〔莪术〕温苦善破?癖,止痛消瘀通经最宜。

  〔伍灵〕味甘血痢腹疼,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干漆〕辛温通经破瘕,追积杀虫效如奔马。

  〔蒲黄〕味甘逐瘀止崩,补血须炒破血宜生。

  〔苏木〕甘咸能行积血,产后月经兼医扑跌。

  〔桃仁〕甘寒能润大肠,通经破瘀血瘕堪尝。

  〔紅花〕辛温最消瘀血,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姜黄〕味辛消痈破血,心腹疼痛下气最捷。

  〔郁金〕味苦破血生肌,血淋溺血郁结能舒。

  〔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消已成则溃。

  〔漏庐〕性寒袪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疾藜〕味苦疗疮瘙痒,白瘕头疮翳除目朗。

  〔白芨〕味苦功专收敛,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瘡疥癞逐瘀袪风。

  〔天麻〕味辛能驱头眩,小儿惊?拘挛瘫痪。

  〔白附〕辛温而治百病,血痹风疮中风诸症。

  〔铨蝎〕味辛却风痰毒,口眼喎斜风?发搐。

  〔蝉退〕甘平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明。

  〔僵蚕〕味咸诸风惊?,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木鳖〕甘温能退疮毒,乳痈腰疼消肿最速。

  〔蜂房〕咸苦惊?瘈瘲,牙疼肿毒瘰?肠痈。

  〔婲蛇〕温毒瘫痪喎斜,大风癞疥诸毒弥佳。

  〔槐花〕味苦痔漏肠风,大肠热利更杀蛔虫。

  〔鼠粘子〕辛能消疮毒,隐疹风热咽疼可逐。

  〔茵陈〕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蔓荆〕味苦头痛能医,拘挛湿痹泪眼堪除。

  出典:万病回春《药性歌》

  〔兜铃〕苦寒能薰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壅疽可啖。

  〔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紫苑〕苦辛痰喘欬逆,肺痰吐脓寒热并济。

  〔款花〕甘温理肺消痰,肺痈喘欬补劳除烦。

  〔金沸草〕寒消痰止嗽,明目袪风逐水尤妙。

  〔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浅。

  〔杏仁〕温苦风痰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天花粉〕寒止渴袪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

  〔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能安泻痢。

  〔蜜蒙花〕甘, 主能明目虚翳青盲,服之效速

  〔菊花〕味甘,除热袪风头眩目赤,收泪有功

  〔木贼〕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经,更消积聚

  〔决明子〕甘,能除肝热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羚羊角〕寒,明目清肝卻惊解毒,补智能安

  〔龟甲〕味甘,滋阴补肾除瘀续筋,更医颅?

  〔鳖甲〕酸平,劳嗽骨蒸散瘀消肿,去痞除崩

  〔海鳔蛸〕咸,破血除症通经水肿,目翳心疼

  〔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潤肠通结,小水能行

  〔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益母草〕甘,女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去瘀

  〔紫草〕苦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臌,痘疹切要

  〔地肤子〕寒,去膀胱热皮肤瘙痒,除热堪捷

  〔楝根〕性寒,能追诸虫痛疼一止,积聚立通

  〔樗根〕味苦,泻痢带崩肠风痔漏,燥湿涩精

  〔泽兰〕甘苦,痈肿能消打扑伤损,肢体虚浮

  〔瓜蒂〕苦寒,善能吐痰消身浮肿,并治黄胆

  〔牙皂〕味辛,通利关窍敷肿消痛,吐风痰妙

  〔巴豆〕辛热,除胃寒积破症消痰,大能通利

  〔斑猫〕有毒,破血通经诸疮瘰疠,水道能行

  〔胡黄连〕苦,治劳骨蒸小儿疳痢,盗汗虚惊

  〔使君〕甘肠,消疳清浊泻痢诸虫,总能除却

  〔赤石脂〕温,保固肠胃溃疡生肌,湿止泻痢

  〔青黛〕酸寒,能平肝木驚?疳痢,兼除热毒

  〔阿胶〕甘温,止欬脓血吐衄胎崩,虚赢可啜

  〔白矾〕味酸,善解诸毒治症多能,难以尽述

  〔五棓〕苦酸,疗齿疳*痔癣疮脓,兼除风热

  〔玄明〕味辛,能蠲宿垢化积消痰,诸热可疗

  〔通草〕味甘,善治膀胱消痈散肿,能通乳房

  出典:万病回春《药性歌》

  〔枸杞〕甘温,添精固髓明目袪风,阴兴阳起

  〔黄精〕味甘,能安脏腑五劳七伤,此药大补

  〔何首乌〕甘,添精种子黑发悦颜,长生不死

  〔五味〕酸温,生津止渴久嗽虚劳,金水枯竭

  〔山茱〕性温,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

  〔石斛〕味甘,却惊定志壮骨补虚,善欧冷闭

  〔破故纸〕温,腰膝虚痛兴阳固精,盐酒炒用

  〔薯蓣〕甘温,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何怕

  〔苁蓉〕味甘,峻补精血若骤用之,反动便滑

  〔兔丝〕甘温,梦遗滑精腰膝冷疼,添髓强精

  〔牛膝〕味苦,除湿痹痿腰膝酸疼,益精补髓

  〔杜仲〕辛温,强筋壮骨足痛腰疼,小便淋沥

  〔巴戟〕辛甘,大补虚损精滑梦遗,强筋固本

  〔龙骨〕味甘,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风热

  〔虎骨〕味辛,专治脚膝定痛追风,能壮筋骨

  〔胡巴〕温暖,补肾脏虚膀胱诸疝,胀痛皆除

  〔鹿茸〕甘温,益气滋陰泄精尿血,崩带堪任

  〔牡蛎〕微寒,涩精止汗崩带胁疼,老痰可散

  〔楝子〕味苦,膀胱疝气中湿伤寒,利水之剂

  〔萆薢〕甘苦,风寒湿痹腰背冷疼,添精益气

  〔寄生〕甘苦,腰痛顽麻续筋壮骨,风湿尤佳

  〔续断〕味辛,接骨续筋跌扑折损,且固遗精

  〔麝香〕辛暖,善通关窍伐鬼安惊,解毒尤妙

  〔乳香〕辛苦,疗诸恶疮生肌止痛,心腹尤良

  〔没药〕温平,治疮止痛跌打损伤,破血通血

  〔阿魏〕性温,除症譬结却鬼杀虫,传尸可灭

  〔水银〕性寒,治疥杀蟲断绝胎孕,催生立通

  〔灵砂〕性温,能通血脉杀鬼辟邪,安魂定魄

  〔砒霜〕有毒,风痰可吐截疟除哮,能消沉痼

  〔雄黄〕甘辛,辟邪解毒更治蛇虺,喉风瘜肉

  〔珍珠〕气寒,镇惊除?开胧磨翳,止渴坠痰

  〔牛黄〕味甘,大治风痰安魂定魄,惊?灵丹

  〔琥珀〕味甘,安魂定魄破瘀消症,利水通塞

  〔血竭〕味咸,跌扑损伤恶疮毒痈,破血有准

  〔硫黄〕性热,扫除疥疮壮阳逐冷,寒邪敢当

  〔龙脑〕味辛,目痛喉痹狂燥妄语,真为良剂

  〔芦荟〕气寒,杀虫消疳癫痫惊搐,服之立安

  〔?砂〕有毒,溃痈癞肉除翳生肌,破症消毒

  〔硼砂〕味辛,疗喉肿痛膈上热痰,噙化立中

  〔朱砂〕味甘,镇心养神驱邪杀鬼,定魂安魄

  出典:万病回春《药性歌》

  〔竹茹〕止呕,能除寒痰胃热嗽哕,不寐安歇

  〔竹叶〕味甘,退热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烦

  〔竹沥〕味甘,除虚痰火汗热烦渴,效如开镇

  〔灯草〕味甘,通利小水隆闭成淋,湿肿为最

  〔艾叶〕温平,驱邪逐鬼漏血安胎,心疼即愈

  〔川椒〕辛热,袪邪逐冷明目杀虫,温而不猛

  〔胡椒〕味辛,心腹疼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白蜜〕甘平,入药炼熟益气补中,润燥解毒

  〔葱白〕辛温,发表出汗伤寒头痛,肿痛皆散

  〔韭味〕辛温,袪除胃热汗清血瘀,子医梦泄

  〔大蒜〕辛温,化肉消谷解毒散痈,多用伤目

  〔食盐〕味咸,能吐中痰心腹卒痛,过则损颜

  〔茶茗〕味苦,热渴能济上清头目,下消食气

  〔酒〕通血脉,消愁遗兴少饮壮神,过则损命

  〔醋〕消肿毒,积瘕可去产后金疮,血晕皆治

  〔淡豆鼓〕寒,能除懊?伤寒头疼,兼理瘴氣

  〔紫河车〕甘,疗诸虚损劳瘵骨蒸,培植根本

  〔天灵盖〕寒,传尸劳瘵瘟疟血崩,投之立瘥

  〔人乳〕味甘,补陰益阳悦颜明目,羸瘦仙方

  〔童便〕气凉,扑损瘀血虚劳骨蒸,热嗽尤捷

  〔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靈

  处方:诸病主药之一

  出典:万病回春《诸病主药》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喎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風、羌活为主

  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痪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

  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

  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

  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

  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

  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为主

  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

  胸膈胀闷,須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懊?,须用:栀子、豆鼓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

  不眠,须用:竹茹、枳实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

  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栀子为主

  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

  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

  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

  瀉心火,须用:黄连为主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

  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

  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

  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

  泻屈曲之火,须用:栀子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玄参为主

  内伤元气,须用:黄耆、人参、甘草为主

  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

  消食積,须用:麦芽、神曲为主

  消肉积,须用:山查、草果为主

  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

  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

  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

  处方:诸病主药之二

  出典:万病回春《诸病主药》

  内文:六郁,须用:苍术、香附為主

  结痰,须用:瓜蒌、贝母、枳实为主

  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

  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

  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

  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

  老痰,须用:海石为主

  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

  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

  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瘧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

  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

  痢属热积氣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

  里急后重者 须用:木香、槟榔为主。

  久痢白者属气虚 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久痢赤者屬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水泻须用:滑石为主。

  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戓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

  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

  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

  欬逆须用:柿蒂为主。

  吞酸须用:苍术、神曲为主。

  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栀子为主

  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

  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胀满,须用:大腹皮、厚朴为主

  水肿,须用:猪苓、泽泻为主

  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

  处方:诸病主药之三

  出典:万病回春《诸病主药》

  内文: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

  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红花为主

  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

  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

  黄疸,须用:茵陈为主

  补阳,须用:黄耆、附子为主

  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

  补气,须用:黄耆、人参、当归、生地为主

  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

  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

  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

  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

  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

  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

  溺血须用:栀孓、木通为主。

  虚汗须用:黄耆、白术为主。

  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

  麻者是气虚,须用:黄耆、人参为主

  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

  处方:诸病主药之四

  出典:万病回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忧国忧民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