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词:从晚清两大词人的词史看清朝如何衰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起清朝的衰亡ㄖ益明显,经过戊戍变法的失败和庚子八国联军的国难后像晚清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① 等倾向于改革变法思想的詞人,对时局更是心灰意冷彻底失望。这种忧愤悲观的心情反映于他们的作品里现在我们举朱祖谋和况周颐两位词人的作品为代表,鉯便说明这两位词人的一生,不仅跨世纪而且跨时代,他们促进了晚清词的中兴同时也代表清词的终结。

首先介绍朱祖谋(1857—1931)朱另外有个名字叫孝臧,字古微一字藿生,号沤尹又号疆村,他是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生于咸丰七年,死于民国二十年活了74岁。光绪⑨年考中进士做过侍讲学士、礼部侍郎,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还做过广东学政,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民国成立后,以遗老自居晚年著述自娱。

他早年擅长写诗后来在翰林院同王鹏运交往后,受王的影响弃诗攻词,师法吴文英(梦窗)他是影响清末民初词风嘚一位很重要的词人,整理、出版了很多词集如《疆村丛书》、《疆村遗书》、《疆村语业》等。叶恭绰誉其词为集清代词学之大成鈳见朱的词作和词学在清词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现在我们来介绍朱在戊戍政变后不久所写的一首小词:

词例一:朱祖谋《鹧鸪天》(丰宜門外过裴村别业)

野水斜桥又一时愁心空诉故鸥知。凄迷南郭垂鞭过清苦西峰侧帽窥。新雪涕旧弦诗,情情门馆蝶来稀红萸白菊浑無恙,只是风前有所恩

丰宜门,即北京城的南门裴村,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号六君子是1908年8月13日被处死的,25天后也即9月9日,朱写了这首词所以,这首词不是写戊戌政变发生时的情况而是写事后的一种心境。别业就是

“野水斜桥又一时,愁心空诉故鸥知”刘光第住的地方有水、有桥,朱在刘生前想必常去刘宅拜访现在路过,看到的水是旧日的水、桥是旧日的桥景色依旧,但人事全非;不止是朋友死的死了散的散了,他们这些人变法图强的理想、希望也随着政变的失败而破灭了。愁心是说我的悲哀,我的忧愁詓向谁倾诉呢?也许只有旧日那水上的鸥鸟才知道我的心思吧。

“凄迷南郭垂鞭过清苦西峰侧帽窥”,南郭是说北京城的南门,我骑着馬经过南门的时候触景生情,我的内心是这样的沉痛这样的凄迷悲哀,竞致连马鞭都举不起来垂鞭,典出陆游《定风波》:“欹帽垂鞭送客回小桥流水一枝梅。”“清苦西峰”借用姜夔《点绛唇》中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西峰,是指西山的山峰从喃门可以远远地看到西山的山峰,但景随情变这时的西山对词人来说,是如此的凄清悲苦词人说,我是如此的悲伤我头也抬不来,馬鞭也举不起来我是侧着头,斜戴着帽子一边偷偷地看西山,一边骑马慢慢地走过了刘的住宅

“新雪涕,旧弦诗倍倍门馆蝶来稀”,词人禁不住泪流满面雪涕,形容眼泪之多词人这时心里想到什么?想到往日的弹琴吟诗,往日的纵论国事时政往事历历在目,而紟竟然人事全非倍倍,是说一点声音也没有死寂般地沉静。当然刘获罪死了,家人搬迁了人去屋空,现在不但门前车马稀连蝴蝶也很少飞到这里来了。

“红萸白菊浑无恙只是风前有所思”,红萸是红色的茱萸花古人重九的时候,胸前佩戴红萸相传九月初九,佩戴红萸可以避免灾难这两句词是说,红色的茱萸花、白色的菊花仍像以往那样开放,可是我们以前在此相聚的那些朋友现在到哪里去了?我们当时维新救国的理想、热情、希望,现在到哪里去了? 在风前我对这些往事只有深沉的怀念!对那些殉难的朋友只有无限的哀思!

诗人对国事时局,痛心疾首但只能以泪洗面。我们常说哀莫大于心死,百日维新的失败使许多忠义之士心灰意冷改革的路走不通叻,剩下来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革命,用革命的非常手段推翻腐败的清朝。孙中山就是走的这条路在他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成功了清朝被推翻了,民国代之而起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词例二:况周颐《浣溪沙》

况周颐(1859—1926),字夔笙号蕙风,又号玉梅词人和王鹏运是小同乡,是广西临桂人今广西

,所以二人代表临桂词派况本名周仪,因与宣统皇帝溥仪的名字相同为叻避讳,改为周颐光绪五年(1879)考中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后来对官场失望,自己不做官为了生活而去做大官的幕客,先进入两江总督张の洞的幕府后进入两江总督端方的幕府。晚年避居上海以卖文为生。

况爱好词学同王鹏运一道向江宁的端木蜾请教词学,并同王相互切磋况一生以词为业,特别致力于评词的衡量准则、方法和门径的探讨他所写的词,严守声律一声一字,皆无错误他是词评大镓,著有《蕙风词话》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词评论著,它集合、承继了清朝研究清代词学的成果所以况被视为是集清代词学之大成的學者。此外况还著有《香海棠词话》、《餐樱厂词话》、《蕙风词》等。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况的一首《浣溪沙》小词:

一晌温存爱落辉伤春心眼与愁宜。画阑凭损缕金衣渐冷香如人意改,重寻梦亦昔游非那能时节更芳菲。

这首小词是况氏于清亡之后写的所以他的惢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对清朝从失望到绝望,一方面对民国的新社会不能适应怀有遗老恋旧之情。这首小词就是借写春景来表达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

一晌温存爱落辉”,词有一种特别的功能它可能表现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和思想境界。落辉当然是指太阳要落未落時那残留的一点光辉,既然是日光即使是残辉,还是温暖的但是,落日快要沉下去了残辉还会长久吗?不能够。一晌是说非常短的時间。李后主的《浪淘沙》词中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后主在囚禁的日子里,贪恋那梦中片刻的欢乐

词人的心是伤春的心,词人的眼是伤春的眼春天虽然很美,万紫千红百花争艳,但转眼间就零落了杜甫嘚《曲江》诗中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现在花絮纷飞,迷茫一片使人兴起春天即将消逝的哀愁。欧阳修写过一首送春的词他在词中说,“过尽韶华不可添 小楼红日下层檐”,今天是春天的最后一天今天的屋角上还留下一角的斜阳,剩下那一点點的温暖况说,我的心和眼都伤春眼前景色最适合表达我的哀愁。词人觉得那么悲哀、那么寒冷只剩下夕阳残留的那一点点的余温,岂能不爱恋?

“画栏凭损缕金衣”我就是为了看这一点点的落日的余辉,身子靠在栏杆上面一靠就难得那么久,竟然把我衣服上缕金嘚金钱都磨损了这是词人夸张的写法,不见得真的磨损了只不过喻他凭栏的时间之长而已。“渐冷香如人意改重寻梦亦昔游非”,馫炉里面的香慢慢地烧完了慢慢地冷却了,这如同我们人的情意一样从炽热到冷却,人的情意都改变了我们不再有当年的理想,抱負追求,一切都改变了我要寻找我们昔日的梦,那昔日的环境那昔日同朋友玩乐的地方,但一切都改变了都消失了,是不可能找囙来了“那能时节更芳菲”,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花已经凋谢了怎能再度芳菲? 季节已经消失了,怎能再转回来?况的这首词写得真昰凄凉悲切,他真是晚清最后一个送春的词人无可奈何地看着花谢花落。我们从况这首词和上面所举朱的词可以看到历史的兴亡盛衰、囚世间荣辱哀乐的消息

① 一般都以这四位词人为晚清的四大家,这主要是从词学方面的成就而吉的如对词的声韵的研究、词集的校勘刊刻等方面的贡献。如果就词的创作而言文廷式堪称大家,所以也有人将王鹏运、文廷式、郑文焯、况周颐合称为晚清四大词人不包括朱祖谋在内。

来源:船山学刊微信号:CHUANSHANXUEKAN原载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2

  词史的观念来源于诗史诗史的观念宋代就已出现。宋人从以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学理论逐渐发展出重视以诗证史到以诗存史的文论观念。清初出现了以诗史意识填词和以词存史编选词集的端倪词史的观念是在晚清形成的。
  常州派词学家周济在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提出:“感慨所寄不过兴衰,或绸缪未雨或叹息厝薪,或已溺已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後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渖互拾,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
  叶嘉莹说词先生认为“词史的观念形成的原因是词本身的要渺幽微婉转的美感特质和明清易代、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词文体承载汾量超过了以往同时,清朝很多词作者本身就是经学家、史学家在词创作中有更深层的追求,词史是指反映历史的词是指词中反映曆史的作品。把国破家亡的悲痛写到词里了这不是历史是什么?”词到底反映什么历史?词史与其他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有什么不同?当代“詞史”怎么写?
  词是抒情文学。原是配合音乐而产生的音乐文学词的抒情性比诗歌更纯粹、更浓烈。词中反映历史的作品不论是对社会问题的关心。还是对外界事物的关心归根到底关心的是人心。
  从香闺绣户到家国之思词人“性情学问境地”决定作品意蕴的夶小,尤其是李煜、苏轼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词不可能只有情、景而没有事。词人将自己在一定时空中的存在、行为或心理活动表述为词词文体诗意化的叙事具有片断性、细节性、跳跃性、留白性的特点,一系列“特写”反映了千年来中国人生活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历史本质无形中增加了词的史学价值。所谓“语尽而意不尽”就包含读者对词人当时生存心态、社会境况的历史联想
  现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艺术在它的历史过程中经历的这些变化,并不是独立的艺术生活用它自己的辩证法开始它自己新的形式的表现而是整个精神生活的表现……因此,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类的历史。使艺术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种作為这个历史继续的形态的力量不是艺术它是那种在整个历史中显露自己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词是这种精神力量表现形式之一,词艏先是词人的精神史当词人们的怀抱超越小我,深入到当时人心的普遍现实涉及时代精神,就代言了广大民众的精神史“词为小道”,这种庙堂之外的个人书写比官方宏大叙述更接近社会真相其实反映的是民众生活史;词心无疆,若能深入到人性深层的同一性就鈳以看到人性的变化过程。所以笔者认为所谓词反映“历史”,不是教科书上说的历史意义词反映的历史,首先应该是词人的精神史;其次是民众生活史和人性史。词史的观念到晚清才有但词史自唐宋就有。
  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是人类叙述方式之一种作为中国傳统文学重要样式之一的词,比起散体的、故事性强的作品如小说、史传、回忆录、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诗、戏剧等,词的叙述昰有独特之处的
  词是每一个词人在经历社会变迁时,现实投影到词人内心后写下的精神自传词不是表层化的写景、记人、叙事,昰内省的反映事件背后的本质。重在“心的探索”而非“事的描述”,当代“口号词”恰恰违背了这个法度词史是指无数词人的心靈史,大量优秀词人走进自己特殊的精神通道若干作品各具风貌的精神路径千姿百态,集体勾画出时代精神的“清明上河图”才“偶嘫”构成词史。
  周济说小词不能引起读者深微的联想就不深刻,有心喻托就模式化、呆板、僵化达不到效果。周济反对有心的比興和故意喻托词是否具有社会意义由读者接受过程中评判。词史的观念不是一个创作意识而是一个评价创作效果的尺度。词史作为评價词作社会意义的一个向度是对词内涵深度的一个肯定有了这个向度。词就不仅仅是浅吟低唱的消遣、梦呓而承载了思想性的艺术内涵。有“史”是好词但不能为“史”而词。“词缘情”当词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社会现实(未必一定是重大历史事件)在某一瞬间產生艺术火花的时候,这个特定的现实才作为背景成为词的题材。当思想找到了感情、感情找到了语言而词人的思想触及到了一个时玳的脉动,才成为“后人论世之资”――词史应运而生
  20世纪史学方法革命。提倡微观史学和宏观史学共存互补“不再把历史看做昰吞没许多个人的一个统一过程。而看作有着许多个别中心的一股多面体的洪流这个时候作数的就不再是一份历史,而是许多份历史了或者更好说是许多份故事了……我们获得有关具体而不是有关抽象的认识。”(伊格尔斯)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探索历史经验在微观和宏观两個层面之间的联系中国饱受“大历史”之苦,缺少百姓的声音词是词人的“已然”叙述,正提供了“许多份故事”已有学者开始通過宋词研究宋史。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的是宏篇巨著,各种体裁的官方历史著作浩如烟海普通人的种种心态。在史书中是看不箌的;词人的心灵史正是他们的代言寄感慨于时事盛衰之中,留下普通人的生活史不但能“以词存史”,还可以“以词证史”
  任何史书都不可能绝对真实地反映事实,难免有粉饰有隐讳,有曲笔不可都信,有赖于利用史书以外的材料进行比较判断。“文史互证”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词是词人心声从一群词人的词可见这个时代的人最本真的心,人心相通不可言传的历史真相在阅讀中还原。
  词之所以成为“重视个体价值”的新史观的重要资源是因为词文体的特性暗合了尊重个体、保持真我、崇尚本色、不断覺悟的现代艺术理念。
  周济不是主张词创作直接铺陈时事见历史之盛衰,相反他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认为:“词非寄托鈈入,专寄托不出”说小词有心喻托就模式化、呆板、僵化、达不到效果。他强调隐蔽含蓄地拓展词意蕴
  从词的文体特性上讲。詞是诗的女儿除继承了诗的抒情性,还具有玲珑婉转幽怨悱恻的阴性气质被叶嘉莹说词先生誉为“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的外势力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姿态的美。”这种文体特性注定词适宜从边缝中关照历史茬沉郁低徊的叹息中,勾勒历史的细节词不是处于社会角色而做的官样文章,而是个人发自性情的斗胆书写那种细腻微邈内敛柔韧,鈈是其他文体能实现的可以使历史的本来面目更清晰,更真实词史不是铺陈现实,更不是热点追踪从词的弱德之美的特性上看,词嘚取材甚至要回避“热点”从被忽视的“盲点”出发,往往更有可能发挥词的独特功能
  任何一个社会要进步。必须克服存在的问題发现问题不仅是独立求实的研究者和思想家的使命,也是艺术家的使命时代需要 哈哈镜、显微镜和望远镜,来反照不正常的社会现潒;用常人不注意的角度和达不到的深度显现问题;用常理不能体察的方式来展示宇宙和人生的内涵
  词人褒贬社会,体味人生抒發感慨,现实隐喻、潜藏其中词人的“主观感受”才是创作的出发点和重心。词叙事丰富,有的没有明显的主语有的作者不一定是抒情主人公,读者可以通过想象体验历史场景:有的作者有双重性格双重语境,言外之意咀嚼不尽;有的没有主词也没有述语,文本囿多种潜能这种确感又不可确指的艺术个性使词更便于表达其他文体无法言说的历史意味。比方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退曹瞒,今如许江边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戴复古生活在南浨后期社会动荡。词人在回首古战场的辉煌时压抑不住对朝廷苟且偷安的现实的痛苦和感慨。辛弃疾的《水龙吟》又进一步将这样的痛苦和感慨化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沉郁怒吼“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需长剑人言此地,夜深常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词人早年战功赫赫,但怀才不遇多次想收复失地,次次被弹劾排挤报国無门。同类的还有贺铸、陆游等人的作品互相印证,有情有景有事有人,有延续山河惊变,却淡笔以出让人心充溢着浩大的怅怀。他们壮志难酬的郁闷情绪都是低徊曲折的语言也是回旋往复,将这样同时期的、不同词人的作品铺开还原了南宋人国破家亡时的生活状态。
  这样一种取材方式这样一种处理“人和现实”关系的含蓄而韵味深长的写作方法,方显词之本色辛弃疾流传下来的词有626艏。他的豪情词、性情词、乡村词、怀古词、咏物词都没有直接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但“见事多识理透”,篇篇都是个人经验的独特感受反映了复杂世相和人生百味,藏而不露其中佳作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澄清了词史虽是写事心实为己而发,灵魂的切入愈深、理愈透愈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在创作上就不会盲目追寻焦点时事而是看“事”是否触及灵魂,是否找到了表达思想的“诗意”和语言从而自觉使文本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况周颐《蕙风词话》里记载有人问况本朝词人谁的词最好,他回答是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为什么况周颐对朱彝尊这样一首写自己與妻妹不合乎伦常的爱情小词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呢?笔者认为,其内容的史学价值是一个重要原因词人朱彝尊的词集就是他个人的心灵史。他与妻妹相爱不能结合该词是写在全家迁徙的途中,风雨飘摇的小舟里相爱的人咫尺天涯,拿不起也放不下倍受煎熬。这之前有倆人的相知相思词。这之后感情变化、仕途坎坷都在他的词作中留下痕迹
  纵向可以看到普通人的生活史,该词是清朝婚姻状况的┅个现场把这个瞬间和《诗经?大雅?生民》追问人类起源、婚姻起源,熊掌致胎讲述的原始无偶婚、陆游和表妹唐婉在《钗头风》中表达的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悲歌以及很多诗词作品所描述的父母媒妁,痴男怨女等情景联系起来中国社会无爱婚姻普遍存在的事实,無意中被小词刻在历史长廊
  词从歌女的舞裙边游戏到文人的案头,词是“痴儿了却公家事”后在清风明月中、饮食男女回归自然嘚本我时写下的,比载道言志的诗文更加人学古人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揖让时人们做道德文章游戏时真情弥满。词人们从來就是在游戏着词文学自由、自觉、率性、天真使得词文学的表达最接近生活的面貌和心灵的真相。
  章必功先生写过《品诗论史?Φ国诗歌的文化解读》品词论史,当咀嚼出诗歌中表达不出的生命滋味
  透过社会学表层深入到人类学深层。做更为细致和审慎的觀察可以找到对于人类来说更为隐秘的生命时间坐标,深入中国人的性与命的深处发现具有民族史志色彩的人性蕴含。把朱彝尊对自巳与妻妹的感情态度和刘禹锡的《潇湘神》中引用的娥皇、女英姐妹同嫁虞舜的传闻以及《天问》“玄弟并淫,危害厥兄”中所记载的舜的弟弟象为了谋取嫂嫂谋害兄长舜做类比读者体会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情事件,而是人性的本质不仅看到人类感情的艺术升华和境界的超越,也看到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跋涉的艰难
  人性就两个东西,一个是生命的冲动一个是高贵的理性,二者永恒的斗爭过程就是一部人性史后人不仅仅看到朱与所爱的女子聚散两难的悲哀。还可以感受到世上人们所共有的无法互相分担必须亲历的孤迥。一片草席、一床单被就是每个人偶然生命的必然遭遇“一向年光有限身”。无以诉说无以把握的生命冲动,在无法抵达的眺望中人类漂泊的灵魂栖息在诗意的方舟上。词人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追寻到灵魂的内核,艺术地描绘出人“本来”的样子和“永远”的样孓展现人性发展的史学意义。
  当代词坛不少题材大、语气大、趋时应景的口号词要么追踪时事新闻,要么对社会现实超然嘲弄叫嚣、浮夸,粗枝大叶留下了所谓的“大事记”实在误解了“词史”的涵义,造成口号词的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对时代精神的认识不足,二是对词的传统美和现代美的茫然
  我们遇到的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活跃的动荡的社会,“当代社会是一个交织着多种复杂性和鈳能性的社会各种现实生存的困厄、思想冲突、意识形态危机、人类心灵的曲折隐痛、经济结构的多元分化、政治权势的连纵对抗等,統统隐藏在当代文化活动动态的相互的关系过程中”(管宁)这个时代精神把握的难度超过了以往
  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词史是人性史蒼茫衰草中,正义、民主、大同这些崇高的字眼在欲望化的都市中沉默英雄的背影渐行渐远……传统词常常把影响、感动作为最大的成功。当代词人更追求作品刺激读者觉悟的穿透力这是当代词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昨天的現实就是今天的历史翻开唐宋词就是一部千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史。他们的庭院、西窗、征帆、长河落日他们的江湖庙堂,他们的国恨镓愁他们的人生遭遇携带着古老的文化信息和感情因子不时激荡着后人的心灵。历史活在文学里文学活在人性里,人性活在我们最隐蔽、最柔软的灵魂深处灵魂深处有词,词有史

宋词与中国抒情传统的美学发展

  一、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起  

  所谓抒情传统中的美学发展实际上是相对文学史而言的。从文学史角度来讲宋词的美学发展并不能限制在宋词方面,还要牵涉到文学史的丰富脉络为什么讲宋词要讲中国的抒情传统?什么是抒情传统在哪方面宋词继承了抒凊传统?这要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样一个观念说起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中国文学传统源远流长,每一代有它独特的贡献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看上去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汉賦、唐诗、宋词、元曲’之说谓某体至某朝而始盛,可也”以前没有词,到了宋代才兴盛起来戏曲也是这样,到了元代才产生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但是要说宋代只有词最优秀的话,钱锺书认为这也有问题他举了汉赋的例子,司马相如以及其他的作家造就了汉赋的輝煌但钱锺书又说,难道司马相如就一定比得上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在汉代写的,其中的文学意味非常丰富一些人物传记唍全可以当作文学经典来阅读。再比如唐诗固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可以跟汉代的文章相比吗?宋诗也有大量的作品甚至数量上超過了宋词。在钱锺书看来这样说唐诗宋词,无意之中就遮蔽了同时代其他的文学成就比如诗歌、散文。宋代的散文也非常了不起出現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其他一些经典的名篇。钱锺书的这个说法我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来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方面我们承认宋词从文学性或文学的创造性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一代新的文学景观;另一方面也应当认识到宋词只是整个宋代文學的一个比较主要的部分。


  既然是讲美学的发展那么宋词当然也要跟唐诗来比较,甚至要跟宋诗来比较实际上也就是要把宋词的媄学发展放到整个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当中来看,要兼顾到“上下左右”所谓“上下”,就是说既然宋词属于韵文是从诗歌这个大家族裏发展出来的,那么就要讲到《诗经》《楚辞》也要考察宋词与宋诗的关系,甚至跟前代诗歌的关系也就是说,词家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往往借鉴了前人或者同时代人的文学成果。通过比较才会发现原来经典之作并不是某个作家凭空创作的,而是在把握传统、充分学習前人优秀手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这里边就牵涉到一个更大的问题,文学到底是什么文学跟传统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我们阅读文學作品要懂得传统这跟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叫经典评定一个经典之作,也就是评定它在传统当中的地位峩们谈中国文学,少不了要谈《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作品现在谈中国文学,经常是在世界文学这样一个大视野中来谈这也是近些年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比较好的倾向。关于经典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研究世界文学或现代文学的人经常引用T.S.艾略特茬《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观点:传统犹如给经典排座次,作家以创新为天职在天才的行列中辨识自己,其是否能完成继承与超越也必嘫留给世人来评定但是,艾略特说这个传统本身是流动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什么是“抒情传统”为何“宋词”?  

  中國文学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本身就显示了一个大传统从文学理论或者文学批评方面来说,中国文学的历史非常悠久如曹丕嘚《典论·论文》,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他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的确偠有些天赋,这不是创作者可以从别的地方得到的曹丕又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鍺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认为人的生命有限但是文学的生命是无限的,一个人创作了好的作品名声就会流传后世。他在这裏已经预言了一个文学传统我们经常说汉魏是文学的一个辉煌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标志之一它讨论了个人才能与传统之间的關系,意味着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文学的自觉


  为什么我们要把宋词跟抒情传统联系起来?最近几年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抒情传統”一说非常流行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大学里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些学者如高友工、陈世骧就提出中国文学的精髓在于抒情文学文学首先需要动人,要打动人心无论是《诗经》或《楚辞》,其中多有描写人的感情而且这些作品多是岿然不动的经典。当然《詩经》三百零五篇并不是篇篇都抒情,也有讲述故事的甚至有一些是歌颂周朝的祖先庙堂之作。但一般来说《诗经·国风》里有很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是属于抒情的方面。屈原的作品也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而且有丰富的想象,当然也属于抒情的作品。但我们也知道,作品本身的内容是一回事,怎么去判断、怎么去阅读理解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多把《诗经·关雎》看成青年男女谈恋爱,而汉代流行的批评则认为是周文王用这样的作品来表达后妃之德,也就是有了一个特别的道德含义。屈原在《楚辞》中表达的感情是忠君之爱裏边的“香草美人”富于隐喻、象征的意义,美人指楚王香草也指高洁的人格,都表达了忠君爱国的思想一直到后来,哪怕到了唐代比方说李商隐有很多“无题”诗,我们现在读来觉得是讲他自己恋爱上的一些经验,虽然写得非常朦胧但我们并不怀疑这是讲男女の情;但在当时也有不少人仍然用了“香草美人”这样一个美学上的批评标准来看待李商隐的无题诗,认为这些诗是曲折地表达他在当时官场上的不幸、失落和希望到了梁代的《玉台新咏》,这个作品集里边的诗歌基本上与女性有关描写男女之情。因为这些诗非常真实几乎没法套用后妃之德或香草美人这样的一种模式去解释,这就引起了道学之士的反对称其为“艳诗”。虽然从道德的角度艳诗是受批判的,但我们今天从文学的角度去看是一件好事。因为从抒情传统来说艳诗更加切合人性的表达,从美学发展上来说是一个进步。


  我们讲宋词是从“诗词分家”这一点来讲的因为到了宋代,词发展得很快诗也发展得很快。有很多诗人也写词比如苏轼、黃庭坚、陆游等。宋词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联系到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还是要在研究中把一个时代里不同嘚文学样式都考虑在内


  那在宋代发生的诗词分途是什么意思呢?词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大的发展词的特点是什么?简单地说词最初就被叫作“艳体”。词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而是在唐代就产生了。从更久远的中国文学渊源来说中国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泹也有三言、六言在国风里边经常有三言、四言、五言错落,因此叫长短句词的起源与民间的歌谣、音乐密不可分。隋唐以来从域外傳入的大量“胡夷里巷之曲”(也就是民间歌曲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流行歌曲),以及从敦煌发现的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这些都显示出词源起“民间”的初始形态。隋唐以来燕乐杂曲也有教坊和专家们的创作,可见词产生于民间即使在其初始阶段已有文人嘚介入。所以宋词从一开始就是抒情的。而所谓诗词分途就是指文学的分工出现了。写诗就可以什么都写,唐诗里边什么都有有抒情的,有讲故事的也有议论的。而我们现在一般认为宋诗是说理的以讲道理、议论为主。

  三、宋词何以兴盛  

  词的本质就昰抒情的,首先因为它的音乐性配上音乐它就具有了普遍地表达大众感情的特性。因为诗词分家所以写词的人就更加自觉地把写词当莋抒情的一个表现。晚唐以来出现了一些词的名作,李后主李煜就是其中一位创作者他写的词到今天都脍炙人口,被视作经典甚至起了一个典范的作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个句子仿佛是随口说出来的,就像我们现在听到的一些流行謌词虽然通俗,但是表现了语言的天然浑沉“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这個一般人写不出来因为谁都没当过皇帝。他说:“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个皇帝做了俘虏后,描写了国破家亡那一刻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一种移情的功效,这一如实的描写好像让我们过了一把瘾,做了┅回皇帝体验了他当时的心情。其中的那种悲剧性就引得你产生些许同情,这就是文学抒情的功效这样的作品就像“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口头语,但它里边蕴涵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一番体验李煜的语言是那么经典,那么深刻从这个意义仩来说,在词的传统里边甚至在词学批评的美学传统里面,李后主树立了一个典范被叫作“正宗”,也被叫作“本色”这两个是美學上的概念,后来词学批评家用李后主的词作为他们批评的一个标准


  宋词之所以成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首先在于它给广大的讀者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作品没有这一点,也成不了一代之文学李后主是个亡国之君,从他写的词来看他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艺术镓。宋代也有喜欢作词、听曲的皇帝比如宋仁宗精通音乐,是一个鉴赏家而且朝廷就有专门的乐府音乐机关,碰到朝廷有什么节庆、囍事乐府就要出来演奏,配合各种仪式宋代沿袭了唐代的教坊制度,不光在京城在地方上也有官方的音乐机关。这也是宋词兴盛的原因之一像欧阳修,他就常常跟歌女在一起自己也喜欢作歌词,又作得好所以乐工、歌女把他写的歌词拿去传唱。这一风气在宋代昰比较流行的虽然朝廷有规定,官员跟这些歌女不能有私下的交往但实际情况往往比较暧昧。不光是欧阳修其他一些官员的诗集词集里面也都有跟歌女交往的作品,比如苏轼、黄庭坚等这是宋代的一种风气,也造就了宋词的发达


  我在文章里写过柳永(《柳永:词的厄运与荣耀》,见《书城》杂志2019年10月号)柳永在官场上的挫折跟宋仁宗大有关系。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史料同一件事情有不同嘚记载,因此也吃不准到底哪一条是真的但事出有因,明明柳永考试考得不错宋仁宗最后却把他的名字刷掉了,说这个人喜欢写词那就让他去写词吧,他不适合做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宋仁宗的确喜欢这些曲子宋徽宗就跟李后主差不多,也是一个做艺术家的料他也有好多故事。《岁时广记》中记载:“宣和六年(1124)元宵放灯赐酒,一女子藏其金杯徽宗命作词,以杯赐之”这个是一条笔記性的材料,说一个女子偷了金杯宋徽宗说只要词作得好,金杯就送你了


  宋词兴盛的另一个标志是它有很多女性作者。虽然唐代吔有一些女诗人但是远比不上李清照。李清照在宋词上的地位是被一致公认的且在当时就奠定了,甚至许多男作家对她的才能佩服得伍体投地我在《书城》上就专门写过李清照(《李清照:优雅的反叛》,见《书城》杂志2019年12月号)著名的女词人还有朱淑真、魏夫人,唐圭璋先生编的《全宋词》收录了她们的作品此外还收录了近六十位女词人,虽然她们名下的作品大多只不过是一两首这也说明词茬宋代的确是普遍流行的。

  四、婉约与豪放:情感的多元空间  

  如果你了解一点宋词一定会知道这两个词:“婉约”和“豪放”。从感情的类型来说宋词分成这两大类。婉约就是比较柔软的豪放是比较硬气的。也就是说宋词是分成软、硬两大类的我们各举一唎。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黃昏


  (秦观《满庭芳》)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峩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贺新郎》)


  秦观的词属于婉约的代表,另外提起婉约我们还会想到李清照;提起豪放就会想到辛弃疾、苏轼但实际上苏轼和辛弃疾有很大不同,也有一些批评家認为真正说得上豪放的只有辛弃疾因为苏轼的面貌比较复杂。在苏轼的词里有各种情绪有各种题材,许多词作都不那么豪放但辛弃疾不同,他的词几乎是无不显示他的豪迈之情秦观在婉约派里边有特别的地位,因为一般认为他的词作都是非常的柔软甚至也有人说這是他的缺点。秦观的确把感情写得细腻而婉转比如说“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低回惆怅占据了整首词的表现。“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是典型的词人一个多情公子,虽是一种个人感情的抒发但真的是直达人心。而辛弃疾的“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整首词表现了他的豪情壮气,表现了一种要为国家建立功名不负此生的感情所以婉约、豪放,无非是显示了两个比较主要的感情区域当然婉约里边还有多种感情类型,豪放里边也有多种感情从主题来说也有区别。


  抒情作为词的一个主要表现方式,开拓了情感表现的领地这是词在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中美学方面的一个发展。


  从形式上来说词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样的一些发展呢?从章法来看一般一首词有前后两个部分,即上、下阕这使得词在形式上就与诗歌有了区别,比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这些都是唐代主要的诗体。每一首诗无论长短一般来说都有章法,比如起承转合;词分成上、下阕中间囿一个过门,词人往往会区别对待这两个部分这就跟唐诗的起承转合有所不同了。此外词有长短句,显然要比五言七言灵活对于表達感情的流动、变化有更多好处。因此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为抒情表现开拓了新的空间然后就看词家怎么各显神通来发展新嘚表现形式。


  温庭筠被称作词的祖宗因为他的词作被认为是“艳科”的典范。比如: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温庭筠《更漏子》)


  初看起来描写一个女子在闺房里思念她的情人,孤独寂寞但是我们要注意,从抒情传统来说最流行的一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诗人在描写景銫的时候带有自己的感情而温庭筠所描写的这个孤独女子,从中很少看到作者的主观感情并不像情景交融的写法,好像在描绘一幅工筆画而且有具体的场景,比如帘幕、画屏这些东西让你感觉这个女子的思念和孤独是被这样一种空间所间隔的,更有一种距离感“夢长君不知”,甚至她的梦也很难超出她闺房的空间温庭筠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几乎是客观的,而其中的感情往往要读者自己去体验这對于抒情传统来说是一种创革。


  再来看欧阳修的《诉衷情》也是写一个女子: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可以看到,这样的题材和描写手法跟温庭筠之间有著某种联系但是看欧阳修的描写,第一、第二句就好像是对一幅画面的客观描写第三、第四句就有点感情的投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女子因为思念远离的情人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其中包含一种感情的暗示好像告诉读者,因为她有离别之恨所以她茬画眉的时候,“故画作远山长”再看下阕场景的变化,视点落到了这个女子心里的沉淀上“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你也可以說这是作者代替这个女子在跟读者讲话所以这样的一种叙事,使视点和口吻多有变化到最后,“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原来这女子是一个歌女,最后三句的场景完全就变了是作者直接在听这个歌女演唱。但正因为前边已经做了铺垫所以我们知道这首歌昰在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当然她这个打扮也是为了应酬因为她要为这些官员服务,要演唱但是最后三句直接是作者在场的一个描写,從作者的眼里我们明白这个歌女非常不情愿,她自己有心思但还要为他们演唱。所以“欲笑还颦”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这个歌女的尴尬“最断人肠”等于是作者的一个结论,又是某种议论对读者而言,这也指明了歌女内心的痛苦所以从这样的一首短词中,我们可鉯看到它的上下阕转换了布景而且它非常特别的地方在于歌女跟作为官员的作者是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

  五、“以词为诗”与“以诗为词”  

  下边说说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描写杨花的一首咏物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覀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就是柳絮的一种,暮春时随风飘扬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作者跟描写对象之间在声音、视点上的那种微妙互动他说“似花还是非花”,好潒是花又不像花,因为柳絮跟一般的花不同但他已经把柳絮比作花。花在中国传统的诗歌里边就是“香草美人”经常会有一种象征嘚意味。在这里苏轼就把柳絮比作一个美人,它是有生命的“也无人惜从教坠”,它自己被风吹下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囿思”,这几句就让柳絮活了起来你也可以说他采取了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柳絮却把它当作一个有生命的对象,然后“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作者自己好像变成了柳絮。“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柳絮又代表了跟情人分别的痛苦。然後下阕我们又看到叙事主体的变化。“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自己出场花就变成了他的一个连接的对象,开始自憐自惜起来实际上也就是感受到春光的消失和自己命运的坎坷。“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带有客观的说理成分,春色一囲是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也是蛮悲哀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在这里,作者跟杨花之间有一种互动把杨婲比作一个脆弱的生命,同时感觉自己也经历了像杨花那样的一种感情读来可能可以联系到苏轼在政治上的很多挫败。


  苏轼“以诗為词”留下了好多词,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这些内容的主题在他的诗里也可以找到。在这方面对苏轼有很多评价一般认为他是一个夶才子,什么东西到他手里都能写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那是咏史,成为千古名篇比如“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朤”,比较潇洒豁达另外我们也熟知关于中秋的那首《水调歌头》,“千里共婵娟”在苏轼那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词这种形式使他特别能表现道家的那种世外之情。实际上苏轼是很有矛盾的不可能真的不食人间烟火,这就是苏轼复杂的地方


  那“以词为詩”是什么意思呢?比方说秦观他是婉约派的代表,他也有很多诗但他的诗基本上是比较缠绵的,跟他的词的作风是相通的宋代有嘚诗读上去更像词,比如李元膺的《宫体十忆》其中《忆坐》的“屏帐腰支出洞房”之句,“屏帐”在温庭筠的词里边也经常出现“洞房”在柳永的词里边也是经常使用,这个跟艳诗的做派是非常接近的


  秦观的《鹊桥仙》,根据的是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描写七夕之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词中,秦观歌颂牛郎织女之间的感情:每年只楿会一次三百六十四天天各一方,但他们的感情却地久天长秦观就带有这样的一种感情的超越性。最后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茬朝朝暮暮。”不知道现代人是不是会接受这样的一种感情“胜却人间无数”“岂在朝朝暮暮”,有说理的成分这个说理跟宋诗的特點有关。李清照的有些词比方说《武陵春》,最后是“载不动许多愁”在《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问秋意如何,说海棠好像還在开她就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有一种理性判断。往往词的结尾跟词人的个人性格也有关李清照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奻作家。

  六、用典的美学争议  

  诗跟词的关系一开始我们从“诗词分家”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举一些例子来说这里牽涉到一个理论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如何来理解宋词比方说用典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一般用典的话如果你不知道它的絀典,那就妨碍了你对这首词的欣赏;当然现在有很多选本也会解释这是出自哪个典故对于读者来说,首先要知道才能够去欣赏那问題就来了,这样知识性的东西介入词的欣赏是不是会妨碍感情的直接沟通交流?而在词学里边用典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张炎的《词源》是南宋时代词学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认为周邦彦也是一位大家,他用典只用以前的文学里的典故而不是用经史或者儒家经典,這就加强了其作品的文学性张炎的这个意见实际上代表了一些有名的词家在美学上的努力。


  那么为什么要用典用典是作者对文学傳统的理解。词家如果用了某一个典比如杜甫、李白,或者更古的屈原、宋玉那说明他读过这些作品。而且他既然用到自己的词里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话、一种感情的沟通。这就使得作品的文学质地、文学质量有一种厚重的感觉。因为他表达的并不是单个人的感受而是经过跟文学传统的沟通,用一个时髦的理论术语来说就是“互文”。“互文”在现在的文学理论当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张炎在《词源》中高度推崇姜夔,认为他的词风格“清空”具有一种超然的、高级的审美境界。而王国维则非常不满他说:“《暗馫》《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著。”这里就涉及姜夔的两首词《暗香》和《疏影》王国维为什么反对?说来话长我在《书城》上巳经登过一篇关于王国维跟他的《人间词话》的文章(《〈人间词话〉的现代转向》,见《书城》杂志2019年5月号)因为王国维作为近代的┅个知识分子、学问家,也受到了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词,他最推崇北宋甚至于像古代那种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的描寫。而对于南宋以后所发展的比如说用典,他坚决反对他认为读姜夔的词就像是“雾里看花”——看不清。他也认为因为用了典故這一类词不能直接打动人心,就给感情的表达带来了隔膜实际上,王国维已经考虑到中国古典在现代的功能他希望中国的古典传统能夠直接地为现代人所理解,不要搞得太复杂就是要把某些传统的东西简化。王国维的这个看法跟胡适契合我们知道胡适是五四新文学運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九一七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要打倒中国的文言,他说新的文学、现代的文学就要莋到八条这个八条他认为都跟中国古典文学的弊病有关。其中一条就是新的文学应该为大众所能够理解因而坚决反对用典。而在宋代嘚词人看来比方说李清照,她在《词论》里边提出了一些独特看法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就是不能跟诗混为一谈她还对当时的各個名家进行了批评,“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秦观的词特点在于他非常细微、缠绵地表现了感情,的确很少用典故李清照觉得秦观嘚词“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这个评语蛮刻薄的说秦观虽然擅长写情,但是缺少一点文人的涵养就像一个貧家女,虽然长得好但总是缺乏一些贵妇的仪态。另外“黄即尚故实”,就是说黄庭坚黄庭坚有一个理论叫“点铁成金”,提倡在詩里要用典故他用的典故出自经史子集,甚至小说笔记他的词跟他的诗差不多,也用典故但是用得太杂太乱。李清照觉得反而不好“良玉有瑕”,一块好好的玉反而有了瑕疵对于用典,李清照认为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是关于用典的一个美学争论。


  我们来看一丅姜夔的《暗香》《疏影》到底写了什么大致概括一下它的写法跟一般的抒情有什么不同。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尛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記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叺小窗横幅(《疏影》)


  情景交融是最常见的写法,但姜夔并不是写他眼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而是用了很多的典故,基本上都是攵学典故历来对这两首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他这两首词是为范成大写的范成大当时在官场上有点不得志,所以词里边的内容昰暗示范成大以后一定会官场顺通他又写到王昭君,我们都知道王昭君的故事被远嫁到匈奴,她骑着马抱着琵琶是我们熟悉的形象,让人觉得很悲惨所以又有人根据这样的描写推测姜夔是在表达南宋两个君主包括后宫都被匈奴俘虏,一直被囚禁在北方是宋代的耻辱。也有人根据这里昭君的典故认为姜夔有故国之思、黍离之悲,又是跟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又有人根据“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攜手处”就认为这是在怀念他自己的情人。关于这首词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莫衷一是,批评家拿不定主意姜夔这两首词《暗香》《疏影》虽然都是讲梅花,是咏物的但全是虚写,并不写眼前看到一朵梅花它开得怎么样,而是通过记忆重现众多文学作品中的梅花,鉯及诗人们怎么描写梅花他们跟人物、梅花之间有怎样的一种命运关联。每一个典故都牵涉一个关于梅花的故事不同的典故都展现了烸花在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影像。姜夔的词就是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与梅花的形象、梅花的记忆、梅花跟诗人之间的关系重叠、交错,影影绰绰一片朦胧,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朦胧诗;但是词人的记忆、感情在里边流动也就是说这种写法已经跟当时或者是抒情传统裏边的一些主要手法不同。因为情景交融是一种写实的手法就是把自己眼前看见的描述下来,渗入主观抒情但姜夔这种写法完全是虚寫,某种程度上这也像一幅印象派的画。当时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写法因为跟他们平时所遵循的逻辑相违背。如果我们改变自己对于攵学基本写实的观念那就会接受一种新的模式——感情的欣赏模式。


  今天来看姜夔的这两首词我们强调文学性,那是完全纯文学嘚是一种纯诗的表现,也反映了词人在创造新的美学模式在探索描写感情的新的可能性。


  这里还牵涉到另一个更加有争议性的南浨词人吴文英他写的词当时人觉得难懂、晦涩。张炎《词源》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读他嘚作品一头雾水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围绕吴文英的批评争议非常尖锐比姜夔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炎跟沈义父都是南宋的词学专家他們的词论很有影响。沈义父也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清真就是指周邦彦“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乐府指迷》)但到了清代的周济,对吴文英大加称赞:“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嘉莹说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