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时十个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如何争取高薪问题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 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成立10多年以来,腾讯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始终处于稳健、高速发展的状态。2004年6月16日,腾讯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股票代号700)。

  • 财付通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中国领先在线支付应用和服务平台,致力于为互联网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安全、便捷、专业的在线支付服务。财付通着力构建以个人应用、企业接入和增值服务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支付平台,业务覆盖B2B、B2C和C2C等领域。财付通为个人用户提供收付款、交易查询管理、信用中介等完善的账户服务,并推出了一系列个性化账户应用;还为企业用户提供专业的支付清算平台服务和强大的增值服务。

  • 应用宝是腾讯旗下安卓应用商店,同时也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安卓应用商店,提供的海量应用覆盖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各种需求,用户畅享移动互联生活由此开始。应用宝开创了手机应用下载的场景化、社交化和个性化模式。

  • 腾讯地图是由腾讯公司提供的一项免费的地图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准确的地点查询、周边搜索服务,同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实时路况、导航和街景服务,腾讯地图提供的零流量模式地图是目前国内公认最省流量的地图。

  • QQ浏览器是由腾讯公司自主研发的免费浏览器,依托腾讯的大数据优势和社交属性,致力于通过智能化的服务,满足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的信息获取需求,拥有PC端和手机端的多个版本。

  • 腾讯手机管家是腾讯旗下一款永久免费的手机安全与管理软件。功能包括病毒查杀、骚扰拦截、软件权限管理、手机防盗及安全防护,用户流量监控、空间清理、体检加速、软件管理等高端智能化功能。以成为“手机安全管理软件先锋”为使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可靠的安全管理工具,成为国民移动安全的标配软件。

  • 腾讯电脑管家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安全软件,能有效的预防和解决计算机上常见的安全风险。拥有云查杀木马,系统加速,漏洞修复,实时防护,网速保护,电脑诊所,健康小助手等功能,且首创了“管理+杀毒”2合1的开创性功能。依托管家云查杀和第二代自主研发反病毒引擎“鹰眼”,小红伞(antivir) 管家系统修复引擎和金山云查杀引擎,拥有QQ帐号全景防卫系统,尤其针对网络钓鱼欺诈及盗号打击方面,有更加出色的表现,在安全防护及病毒查杀方面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杀软的同等水平,能够全面保障电脑安全。

  • 腾讯互动娱乐以“品牌”、“文化”、“内容”多维度交互为目标,在文化产业融合中积极探索,尝试与影视产业、戏剧产业跨界联姻,通过与一流电影人、戏剧制作人携手合作,促进电影、戏剧与游戏的跨界艺术融合,为腾讯互动娱乐用户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用户体验,为社会贡献优质的互动娱乐内容和服务。

  • 腾讯文学正式亮相于2013年9月10日,并于2014年4月16日宣布以子公司形式独立运营。现任首席执行官为中国网络文学产业现行商业规则缔造者吴文辉。作为腾讯互娱旗下重要的“泛娱乐”业务之一,腾讯文学拥有全新互通的品牌矩阵:以男性阅读为主的“创世中文网”和主打女性市场的“云起书院”;移动端应用(APP)“QQ阅读”和触屏网站“QQ书城”两大移动阅读产品,以及以手机QQ阅读中心为代表的综合内容拓展渠道。

  • QQ音乐是腾讯公司推出的网络音乐平台,是中国互联网领域领先的正版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同时也是一款免费的音乐播放器。QQ音乐始终走在音乐潮流最前端、向广大用户提供方便流畅的在线音乐和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区服务。海量乐库在线试听、卡拉ok歌词模式、最流行新歌在线首发、手机铃声下载、超好用的音乐管理,绿钻用户还可享受高品质音乐试听、正版音乐下载、免费空间背景音乐设置、MV观看等特权。

  • 腾讯云致力于打造最高质量、最佳生态的公有云服务平台。基于QQ、微信、QQ空间、腾讯游戏等海量业务的技术架构和精细化互联网运营经验,腾讯云为广大企业和开发者提供云计算、云数据、云运营等一体化云端服务能力,助力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IT架构,轻松连接未来。我们提供的产品安全可靠、稳定易用,包括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库和弹性 web引擎等基础云计算服务以及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大数据运营服务。针对不同领域独特需求,腾讯云还推出一系列行业解决方案,例如微信解决方案、游戏解决方案、移动应用解决方案、视频解决方案等等。云端生态,价值共享。

  • 广点通是腾讯效果广告平台,依托腾讯优质流量资源,通过专业数据处理算法,为用户提供成本可控、效益可观的价值链闭环。整合QQ空间、QQ客户端、手机QQ空间、手机QQ等腾讯大社交平台资源和外部优质流量的广点通,可以给广告商提供跨屏的多种广告形式。

  • 腾讯开放平台是腾讯为广大开发者提供的一个大舞台。合作伙伴开发的游戏和应用程序可以利用腾讯开放平台提供的各种OpenAPI,获得QQ、QQ空间、朋友网、腾讯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的开放能力,给应用带来巨大的流量和收入。截至到2013年底,腾讯开放平台的第三方开发者累计总收益超过50亿元。除线上为开发者开放的能力外,腾讯还在全国建设了11个创业基地,通过与政府、金融机构、VC等通力合作,和“育龙计划”、“飞龙计划”、“腾龙计划”三大扶持政策,让不同阶段的创业者都能在腾讯开放平台找到自己创业和成功的机会。

  • QQ空间(Qzone)是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是QQ用户的网上家园,是腾讯集团的核心平台之一。在QQ空间上可以书写日志,上传用户个人的图片,听音乐,写心情,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喜爱设定空间的背景、小挂件等,从而使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QQ空间还为精通网页的用户还提供了高级的功能:可以通过编写各种各样的代码来打造自己的空间个人主页。

  • QQ邮箱作为腾讯公司网络平台服务的重点产品。QQ邮箱拥有来信即时提醒、阅读空间、1G超大附件、音视频邮件等多个特色功能,深受用户信赖和喜爱。

原标题:找一份高薪的AI工作有多难?

“秋招的AI岗位竞争激烈吗?”

AI岗位这几年一直大热,而知乎上这个问题最近同样很热,陆续吸引了200多个回答,已经有5000多人关注,接近200万浏览。

这个问题看似是在谈招聘,其实更是在谈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学生,应该如何更好的自我提升,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

量子位获得了微调、Dr.Frankenstein、Beili、陈晓智、Ender等用户的五篇高质量回答授权

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精彩且中肯的观点。我们转载如下,略作编辑。

前一阵子心血来潮去某研究机构面试,面的是不限方向的「机器学习研究员」。前半段聊得很顺利,主要介绍我开发过什么库写过什么论文,想要继续做什么。面试的中段面试官问:“那你的这个方向用深度学习怎么做?”我很老实,说这个方向暂时无法大规模应用深度学习,某些因素还不成熟。对方显得很失望,强调他们需要每个人都做深度学习研究,发深度学习相关的会议,因此这个机会自然也就泡汤了。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AI领域的岗位正在朝精细化发展,而候选人的竞争力更多的是和岗位的「契合度」,而不是你本身有多好。这要求候选人的技能下沉,能在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

再早几年,这个行业的招聘是走粗放模式的,只要你会ABCDE,学历不错,那么欢迎你。但这几年随着热潮回归理性,以及企业变得越来越“精明”,它们已经逐渐明白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明白了AI相关的岗位本身就不是靠员工数量,而是靠质量取胜的

比如做手机上图片识别的,它的目标候选人就是明白如何把成熟的识别模型部署到手机上的人,而不需要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大牛,也不需要一个对机器学习理论研究很深的专家,更不需要一百个普通程序员。这不是说你不够好,而是说你不适合。而大部分人的求职是公司导向的,知名公司一个不落下,使用“鸟枪法”。而不是技能导向,寻找和自己相关性高的雇主。

所以在这个回答下你会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 AI相关的工作很难找,为什么我条件这么好也被拒
  • AI相关的工作遍地都是,我水平一般照样斩获很多录取

抛开所谓的个例不谈,我猜测出现相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家对于「契合度」的关注程度不同,就是你面试的岗位和你的经历与经历有多大的相关性,你是否可以很快为团队做出贡献。我猜测不少面试不顺利的人可能都属于有了广度,缺少深度,也就是“万金油”。比如某个候选人可能是:TF也会用一些,NLP的项目做过2个,刷过两个Kaggle,人脸检测学过教程,Cousera上的证书也拿过几个。这就属于缺乏特点,和所面试的岗位之间关联性不够强,竞争时自然后力不足。

对于明白自己喜欢和了解的领域是什么的人来说,只要朝契合度高的方向使劲就好了。而对于只有了知识广度,却还没有确定自己的发力方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明白:你的特点是什么,你有什么优势,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个特点脱颖而出。换句话说,「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从我自己面试别人的经历来看,最重要的是你有什么长处,而不是你的技能有多均衡。越是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越是看候选人的长处,而忽视短板,与木桶原理相反。「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擅长」

随着行业进入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靠刷刷题,调调包,做几个相关项目,上几门课程,就能进大厂和明星创业公司的机会只会越来越低。我们都需要开始思考发力点,就是你与别人有所区别的地方,争取成为一个「小领域的专家」。即使无法成为专家,找亮点也比追求全面开花要好,比如:

  • 对A领域感兴趣,是否可以在A领域发一些有意义的论文
  • 对A领域感兴趣,是否有实现A领域缺失的经典算法,并封装以供他人使用并获得关注
  • 编程能力很强,尝试做偏向底层的设计,比如保证机器学习算法在移动设备上高效运行
  • 明白自己的擅长的技能在什么公司有用武之地,专注于这些雇主

说到底,任何风口行业都有降落的时候,求职本身就是“小马过河”,your mileage may vary。同时随着行业逐渐成熟,中高端岗位的求职重点肯定会朝专业性和契合度上发展。所以重点不是你会多少武功可以表演,而是你有多少必杀技可以一招毙命。

最近又去实习,吃饭的时候听leader调侃:刚才视频面了一个小时,我让他写个线性目标的sgd优化的伪代码,我把目标函数写给他,他在视频里写了个

TM的用tf的优化器我要你写啊……老子是让你推啊……

其实面试官就是希望他能就原理做一下简单推导,我没有表述完整,面试官后来解释了要他推一下公式,写下来,mini batch怎么更新,更新什么写一下伪代码,可他写不出来。

我笑抽,道:你得拿学校筛筛啊……

他:笑个屁,都是你们学校的……

由此可见,竞争十分激烈啊……

感觉是比较激烈,但是也没有想的那么惨烈~~

面过腾讯优图、阿里中台、腾讯AI lab,其实了解下来,大厂还是很缺人的!!!

像腾讯优图、AI lab, 阿里IDST,AI lab,这几个热门部门一直都在疯狂招人,只是很多候选的同学背景不match,而不是你实力不行(当然基础不扎实的同学请好好补课)~~

大厂很多时候招人,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希望校招的同学能够快速上手业务,帮助产出。如果你只是发发paper,了解些不痛不痒的模型,知道个大概的机器学习原理, 那面试官怎么可能对你感兴趣呢?最后招进来,也没办法跟老板交差的。

据我了解,对于一些部门大力投入的业务,有些都不设HC上限的,只是很多时候都招不到一个合适的候选人,因为大家动不动就说我用过各类深度学习或者机器学习的算法库,但是一问细节,都是浮在表面,这让面试官如何继续下去呢?

还有一部分同学,看起来paper很多,但是一问motivation,其实就是修修补补,这种paper对于产品落地没有太大的意义,面试官反而会去拷问一些基础知识了,而最后很多发paper的同学往往基础知识都不够扎实…..

但是投AI 的同学真的实在太多了(大家可以考虑下转型)。。。曾听mentor说投算法实习的有2000个候选人,最后一般录取3个左右。。。(想想这比例,大家还是好好练好基本功,再投AI比较合适呀

所谓快速上手业务我觉得从三个角度来说比较合适:

假设你负责的算法是CV / NLP 或者推荐中的一种吧,那么leader交给你一个project的时候,不可能整套算法的输入和输出都是确定的,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去明确输入是哪些? 输出又是哪些?(这些可能需要跟leader沟通,有些也可能需要跟开发或者PM沟通),明确之后,有哪些可以做baseline的算法?

接着,针对你的这个业务场景你想用哪些算法尝试?作完对比以后,如何做badcase分析?在写周报时,如何描述你做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后续你初步的解决方案又有哪些?这一连串的步骤连起来并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是快速上手业务;

现在leader交给你一个预研性的project,组内没有人做过,那么你能否通过github, stackoverflow, reddit, 或者 paper 等各种渠道,尝试2到3种你认为可行的方案,而不是直接google一下,问下同事,看下论文,直接反馈说,不行,这个太难了;

组内这快业务比较成熟,比如大厂在做推荐的任务时,都有成套的框架和组件,那么你能否及时用好(比如说,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从数据接入到数据输出的整个流程,以及其中的难点,时间耗点和可改进点),在做月度汇报时,不是说我熟悉了什么,而是我发现了什么,我觉得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你下一步尝试的时间和预期等等,这样也是所谓的快速上手业务。

(这其中调参的目的是提升效果,但是你还得对数据有较高的敏感性,并要学会从leader的角度去考虑我该如何与其他部门对接,准备哪些材料,更好的用好现有的组件和算法)

关于面试和具体技术的涉及范围:有不少同学问到面试的范围和coding的要求,分硕士和博士补充吧 (只针对应届同学)

主要看部门、方向、业务和你所了解方向的掌握程度。

所谓掌握,我的面试体验是:拿C++举例,你对其中的多态、容器、垃圾回收等要有清晰的了解,让你举个例子或者做个描述必须得信手拈来) ,那caffe、tensorflow、pytorch、mxnet,你至少要玩过一项,这一项随便问个模型你得知道输入是什么,参数有哪些,输出是什么吧。再加上你的论文、项目、比赛或者实习经验,这是面试的加分和可谈判项。

对业务考察也比较关注,就拿推荐系统来说,xgboost / lightGBM这些基本的你都得会,包括怎么用,怎么做特征选择,怎么用大数据框架等,默认你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因为面试官在这行摸爬滚打至少3年以上了,看简历看多了要求自然水涨船高,这些让我们应届生的确有些头疼【想想,你在学校怎么会轻易接触上千万甚至上百亿的数据呢,所以基本都是懵逼状态,这里给大家说个小窍门,核心思想就是我认为可以先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再怎么样怎么样,要有个大致的解决思路,方案不一定要对,但一定要有你自己的想法和尝试】);

2、创业公司(或者小型独角兽)

简单粗暴,两轮leet code中等难度的面试题,因为公司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没有时间和空间让你以摸索的方式搞产品,所以中等的代码输出能力是必须的

我面过上海的一家B轮公司,一个小时6道算法题,这对于我这种半路进入AI的同学,基础知识又不是足够扎实的同学来说的确是当头一棒,所以锻炼可持续性的开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就是搞通一门语言,再对例如贪心、动态规划、BFS、DFS、搜索、字符串、图、数组、链表、二叉树等类型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有深入的了解);

重点考察两个,一个是代码输出能力(面向算法和面向业方向的),一个是学习能力,前者是一面的通过点,后者是二面通过点。这里代码会对例如SGD的并行实现、CNN的伪代码实现、drop out的反向梯度实现、tensorflow的源码等进行考量(可实现+free bug是coding能力很强的面试官喜欢的,思路和内存消耗以及并行化是博士面试官喜欢的)。学习能力主要考察智商,以及根据你硕士期间做的事情来进行衡量;

主要看重点会议论文 + 对业务的理解+ 一定的代码输出能力(MATLAB 、R这种也算)(我自己不是博士,只能看些身边工作的博士经历来说几句吧)

1、基本3-4篇顶会是进入大厂一线AI算法团队的门槛;

2、剩下的就是考察你后面三年之内出顶会paper和对业务帮助的能力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考察,大概会让你谈谈思路和想法吧,或者直接跟你说我们有个场景,你打算怎么做之类的);

3、没有顶会的博士一般进入大厂二线的算法团队,在已有的公司业务上进行算法迭代和优化(至于大厂算法部门哪些是一线团队哪些是二线团队,大家上脉脉上一问便知);

4、代码这部分博士好像都不怎么问leetcode 了,至少概率比较小,这个要看面试你的总监或者高管是什么风格的,如果对方是ACM背景的大神,那可能还是会给你出道算法题。。。

5、总而言之,博士大部分都是圈子里的人,套路大概都很清楚,最后就是在做一个最优match的匹配问题,所以会有取舍吧;

Ps,你的老板和实验室大致决定了你最后能去的团队水平。。。(大厂基本对国内牛逼的一线老师和团队都是实时跟踪的,所以有个好老板对于博士太重要了,这有连带作用呀)。

在我看来,我期望招到的候选人大致分两类:

第一类候选人是某个方向的专家。他们在某个方向(比如detection/parsing/3D)有很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掌握该领域最好的几种方法,从算法原理(为什么work)到代码实践(如何work)都了然于胸,且能针对实际问题独立设计相应的算法方案。

这类人,非常紧缺。今年一个比较明显的体会就是有顶会paper的人比往年更多了。如果是往年,我们会期望他们有独挡一面的能力,然而今年感觉有点差距。具体体现在,有的候选人虽然有一两篇paper,但对自己做的事情却也理解不深,或实际动手能力比较欠缺。这点比较遗憾。

第二类候选人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他们不一定要有独立设计算法方案的能力,但一定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比如能较好的复现一些paper;在嵌入式平台上优化过模型而不仅限于跑GPU;或者在自己做过的项目中做过一些比较扎实的改进(真知灼见)而不仅限于跑开源代码。

这类人,相对没那么紧缺。即使这样,由于太多人往AI领域转了,至少90%的候选人都达不到第二类要求,导致招聘筛人工作量剧增。

对于这个问题,Ender更推荐他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其实这是一篇吐槽,本来的标题是“不要用民科的心态对待AI”)

因为AI概念如此之火。

从各种BP和公司宣传看,老板们纷纷转型AI公司,从只缺一个程序员变成了只缺一个AI专家;从不同职位收的简历来看,对于广大的同学们,最热门的职业理想从前几年的产品经理变成了AI专家,

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来了,到底什么是AI专家?

从前我在大公司招聘的时候,最怕的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相关背景的同学,上门就说做科学家,反问对方做了什么准备,小朋友理直气壮的说,我就是等着进来你们培养我的。觉得自己只差进入牛的AI公司(或者牛AI学校,研究院)有AI牛人给个机会手把手的教,是第一大幻觉

有些小朋友心气很高,就算让他进了谷歌FB,他也会觉得怎么谷歌的科学家都在做数据测试啊,去阿里腾讯解决业务问题一定更好;

去了BAT会觉得怎么只会糙快猛,部门互相撕逼,重复造轮子,技术水平上不去啊,还是再读个博士吧;

到了学校里发现怎么缺数据缺资源,都在研究茴字的24种写法……直到被不同地方虐一圈,才有个理性的认识。当然也有像王垠同学这样的,每个地方吐槽一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做了网红。

作为各种牛棚里看着大牛们长大的人,我没有见到哪个计算机科学的牛人不是首先靠着自己极其的努力成长起来的。

清华张钹院士的得意弟子朱军从本科开始发KDD和ICML,每天早上一早从清华骑车到MSRA坐到晚上12点回清华,除了去打两局台球,几乎不停歇的写代码,他的系统工程能力非常强,是微软学术搜索系统的核心成员,理论上也做了很深的研究,后来去CMU跟着Eric Xing做的也非常好,回清华做教授。

我们这级的达哥,林达华教授(他写的MIT牛人说数学体系,隔几年都会被人翻出来转几次,对了,现在是商汤的联合创始人,刚刚帮汤老师出了人工智能的中学教材),大学几乎不上课,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导师都非常牛,他们都感叹林达华这样的学生特别省心,是自己做系统,自己推着自己做研究,只需要大方向上点拨一下就可以了。

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指望学校或者公司帮你成为专家不现实,谷歌10万人,BAT都好几万人,你能找来解决AI问题的有几个人?

还有些同学的幻觉是觉得AI专家做的事情,应该是研究算法,机器学习嘛,应该是跑模型调算法,只要负责研究优化目标就好了嘛。那这样算的话,只有去大学和研究院了。

计算机科学的特点是,数据量和业务复杂程度会决定你问题的复杂程度,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project,大多是理想化状态下小数据集上的原型,离工业级别的应用,有着巨大的鸿沟,这需要真实世界里一路踩坑的血泪经验磨砺,哪个现在成功的大公司不是当初一路拉网线拼服务器,一点一点优化出来的。

dirty。在互联网级别的数据上面,所谓的各种算法,都变成花拳绣腿,重要的是系统,系统,系统!

对底层数据理解,对商业目标清楚。无论是MSR还是Google X, Yahoo Labs,里面厉害科学家的动手能力非常的强。Facebook招了很多牛PhD写PHP,外面有些尊贵的同学颇受不了。计算机首先是一门engineering的学科,这里的开发不分贵贱,重要的是你能够解决问题,革命成功靠的不是28个半布尔什维克。

第三个幻觉是,从头造锤子才是有挑战性的人工智能。这是我深恶痛绝的,公司不是研究院,AI不是空中楼阁,你修炼的也不是屠龙术。现在各种开源项目和系统都非常成熟了,你在一个烧着投资人钱的商业公司里从头写一套OpenCV,重新发明一遍SVM,觉得这样才有意思,对不起,请回到30年前的学校里去。你必须有产品sense,而产品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以前沈向洋老师经常说的三好学生招人标准,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

对现在有志于投身AI时代的同学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看待人工智能的态度,纸上得来终觉浅,找到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和专家们一起,靠自己挽起袖子去躬行。要么系统能力特别强,要么能理解商业,最终AI专家的价值,取决于他能够解决问题的大小。

对于想找AI专家的老板们,先想清楚你的业务问题,AI并不是解决战略无能的灵丹妙药,找几个纸上谈兵的专家来解决问题,彼此过高的期望只怕会互相伤害。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试时十个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