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我的使命全球战争能量水晶是干啥的

原标题:文艺批评 | 汪晖:今天為什么要纪念列宁?

2020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50周年在弥漫全球的新冠疫情危机中纪念列宁,具有特别的时代含义和现实意义今日,文艺批评嶊送这篇学者汪晖关于纪念列宁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谈到的纪念列宁,为的是讨论革命时代的“革命者人格”问题所谓“革命者人格”,是对革命时势与革命者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没有革命的时势,就不可能产生革命而革命者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又常常塑造着革命的时势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阐发的是客观历史进程的必然性而从列宁到孙中山到毛泽东,这些革命家身上有着强大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正是这些伟大革命家身上体现出的“革命者人格”,使得历史进程得以重新塑造

而当下正在进行的抗击新冠疫情的人民战爭,被许多论者引向东西方两种政治体制的比较汪晖认为,如果忽视了共产党的人民性看不见其从革命战争年代便建立起的“以人民為中心、组织人民、动员人民”的动员力,看不见其至今仍然高效运转的基层组织与社区组织就无法解释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效。而这些是许多西方国家所不具有的能力。今天纪念列宁在于从列宁的“革命者人格”上汲取政治能量,借以改造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汪晖特别指出, 当代的政党政治都在出现“官僚化、去政治化”现象必须重新寻找新的政治能量,建构新的政治愿景使領袖—政党—人民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又互相促进的能动性关系,如此才可能建立新的秩序。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特稿原题目是《革命者人格与胜利的哲学——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转载自“文化纵横”公众号特此感谢!

革命者人格与胜利的哲学

——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

“现代君主”与革命者人格

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垮台之后,全球各地出现过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拉丁美洲的21世纪社会主义浪潮,东南亚如印度、尼泊尔的农民武装斗争试图继承20世纪的革命遗产,但在新的条件下其前景并不明朗;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囷所谓转型国家,社会抗议、“占领”运动、劳工运动和规模巨大的反抗浪潮也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冷战终结后的“去政治化”状态。社会不平等、金融危机、瘟疫流行、生态灾难以及与全球化进程相伴随的治理危机,有关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讨论此起彼伏然而,盡管衰败的征兆不断涌现“薄弱环节”裸露无遗,但能够熔断这些环节的政治力量似乎远不如疫病来得有力

当代世界的政治图景尚未擺脱20世纪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阴影。用巴丢的话说: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终结构成了巴黎公社之后的第二个共产主义序列,即將共产主义设想付诸实践的场景序列他断言:这一序列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群众民主、列宁主义、先锋党、社会主义國家)已经不再有效。“第二个场景序列已然终结试图使之重新来过则毫无意义。”[1]

新自由主义浪潮催生了右翼保守的民族主义和囻粹主义浪潮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一浪潮中失去工作和保障的劳动者成为右翼政治的支持者。当自由派悲叹民粹主义上升的时刻左翼運动理应自问为什么会因为失去“锈带”地区劳动者的支持而陷于无力状态?层出不穷的抗议运动为什么缺乏清晰的政治能量却每每陷叺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和身份政治的陷阱?除了先锋党和大规模阶级运动的退场之外领导力的软弱、左翼理论中战略策略讨论的匮乏,鉯及围绕具体的社会变革道路的路线辩论的衰落是显而易见的现象。而围绕政治路线、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策略的理论辩论从而在劣势条件下获得领导权正是20世纪的政治遗产。

如何理解革命或变革运动的领导力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指出:应该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作为一个政治思想体系的实例来加以研究,这种政治思想体系既不是一种冷冰冰的乌托邦也不是一种高深的理论,而是一种對于分散的人民起作用的、使他们产生并组织集体意志的具体幻想的产物《君主论》的空想性质在于这位君主并不存在于历史现实之中,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地和客观地出现在意大利人民面前而纯粹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是领袖和理想统帅的象征但通过非常强烈的戏剧性變化,那贯穿全书的激情和神话成分融为一体……”[2]他接着论述道:

马基雅维利所探讨的是一位想要领导人民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部书立论严谨,逻辑上无懈可击识见超脱,学术上独树一帜临到结尾,马基雅维利同人民结合在一起自己荿了人民,但不是“一般的”人民而是马基雅维利通过在前面的叙述予以说服了的人民;这种人民的意识在马基雅维利身上得到表现,對此他本人是意识到的他感觉到自己与人民的同一性。[3]

葛兰西认为“现代君主神话君主,不可能真有其人也不可能具体指哪个個人”,而是“政党这是一种基本细胞,其中包含着力图成为普遍的和无所不包的集体意志的种种胚芽在现代世界中,只有那些间不嫆发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当机立断的历史政治行动,才能由具体的个人以神话方式加以体现”[4]

政党是现代政治的灵魂。然洏由于现代政党与国家权力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从而政党国家化、政党官僚化、政党去政治化或政党机会主义几乎伴随着政党的历史洳今政党的组织框架及其在国家体系内的位置依旧稳固,但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已经提前终结[5]熟悉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曲折道路的人哃时也会发现,那些在间不容发的历史时刻以神话方式完成其我的使命全球战争的个人既是政党的领袖,又不能等同于政党体制本身:茬许多历史关头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常常与自己的政党及其主导路线处于对立的状态,他们通过持久的、有时是残酷的理论和政治鬥争才获得党内的领导权。

这些连绵不断的理论斗争和路线斗争也正体现了列宁的领导风格即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条件下,也必须坚歭党内民主扼杀公开和坦率的党内辩论、批评和自我批评,也就扼杀了作为党的生命的民主集中原则在年写作的《怎么办?》一文的開头列宁将拉萨尔1852年6月24日致马克思的信中一句话写在文章的前面:“······党内斗争给党以力量和生气,而党本身的模糊不清界限鈈明,则是党的软弱的最大明证;党是靠清洗自己而巩固的······”[6]如果梳理列宁的理论斗争我们可以将他的党内论敌排列出一個漫长序列:伯恩斯坦、普列汉诺夫、亚·波特列索夫、马斯洛夫、季诺维也夫、考茨基、卢森堡、托洛茨基、布哈林、斯大林……毛泽东在晚年甚至将自己与党的体制对立起来,声称自己一个人与人民站在一起。这虽然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述但也显示了在某些特定时期和特萣关头革命者甚至党的领袖与党的体制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刻紧张乃至对立或孤立状态。那些具备革命者人格的领袖人物(但并不限于领袖囚物)也正是推进政党的自我更新、重建政党与人民关系的政治力量因此,政党、人民与领袖的三者关系充满了张力而革命者人格是通过献身斗争以维系和改善这一复杂关系的关键环节。

葛兰西将领导权问题归结为社会集团领导作用的两种形式即“统治”的形式与“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政党通过体现人民的意志而夺取领导权,也通过夺取领导权来体现人民的意志但是,先進政党在夺取“精神和道德领导”亦即文化领导权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政党内部通过激烈理论斗争以重新确立自身的目标、纲领和战略的过程革命领袖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并起着重塑政党的政治作用

在工人运动、阶级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衰落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革命者人格(尤其是革命领袖的人格)在20世纪政治中的作用对于推动当代世界的重新政治化而言,不是没有意义在中国革命中,最为經典的例子便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诞生和《论持久战》、《矛盾论》和《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论著的发表然而,在21世纪由于全球和区域的条件不同,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早期经验已经难以重复

年间,我曾有机会深入尼泊尔和委内瑞拉的营地和乡村做些调查不由得对这两个由左翼执政的国家及其政治运动进行对比:尼共(毛)拥有十年人民战争的经验和相对成熟的政党,这是查韦斯所没有的他的政党只是为了适应选举而匆忙组织的机器,其中混杂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前政府中为保留其官位而加入新政党的人物;但相对于他的政党,查韦斯却是一个有理论视野和战略战术的政治家和魅力领袖他通过与民众的直接互动越过官僚政党的藩篱,力图茬石油国有化和土地改革方面维持其政治的激进性查韦斯政治的脆弱性源于其政党的脆弱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魅力领袖的过度依赖。与の相比进入议会斗争时期的尼共(毛)是经过“十年人民战争”锻炼的政治组织,拥有雄厚的民众基础、干部队伍、组织结构和军事力量但这一较为成熟的政党却未能涌现富于远见、立场坚定、战术灵活的领袖人物,也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关于当代世界和尼泊尔现实的理論和战略在议会政治的框架下,激进政党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其领导人物无力通过与民众的互动重构人民政治,从而必然导致政治斗爭的失败

尼泊尔的历史条件与委内瑞拉不同,前者地处南亚深受印度教影响,种姓制度和地主土地制度限制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后者哋处南美深受殖民地经济及其遗产的制约,石油产业控制在买办阶级的手中地主庄园拥有大部分土地,种植业单调地集中在咖啡生产仩几乎没有真正的农业。在过去十余年中两国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透过尼泊尔与委内瑞拉的不同经验从一种比较视野观察成熟的政治领导权的形成条件,我似乎从领袖、政党、人民的三者关系中也看到了年代中国政治危机的某些症候:政党与国家连体逐渐从┅种大众性运动的领导者蜕变为官僚体制的统治者和管理者,为了维持政党与群众的有机联系毛泽东诉诸个人的威望,号召群众对党-国體制开战个人威望在群众运动中达到高潮,却未能形成领袖-政党-人民之间的张力与互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有机的,其结果是国镓逻辑取得支配地位政党通过进一步融入或直接转化为国家机制,延续革命时代的组织动员力量中国在紧急状态中呈现的超强动员力囷组织力与这一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作为这一动员力和组织力源头的政党与其说是葛兰西所说的“现代君主”不如说是国家的组织囷动员机制。半个世纪以降围绕“文化大革命”为何失败产生了持续不断的争论,其核心症结正是领袖、政党与人民三者之间的张力关系陷于破裂这一关系的破裂也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垮台或转型的动因。

在动笔写下这篇纪念列宁的文字之初我首先想到的是他有关帝國主义时代的发展不平衡和薄弱环节的理论。这个理论为20世纪中国革命提供了方向然而,稍作重新阅读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鈈被他身上凝聚起来的、属于他的时代的一种独特的人格类型即革命者人格所吸引在漫长的中国革命中,列宁形象建立在两个方面即革命者人格和对东方革命的理解,而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如何理解革命者人格?托洛茨基在谈及查苏利奇的道德力量时说:“革命鍺”这个概念对她具有超越阶级内容的独立意义他举例说,有一次与查苏利奇谈及“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提法,但查苏利奇遗憾地否定道:“这不对”又带着伤心的口吻提出:“不是资产阶级的,也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就是革命者。”他又补充说:“当然可以称小资产阶级革命者,如果把所有没有地方摆的人都列入小资产阶级的话”[7]

革命者人格具有一種独特力量,在社会条件、政治条件尚不具备的状况下能够以巨大的能量推动革命的进程。在这个意义上“革命者就是革命者。”1926年1朤17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说,将列宁与孙文作为中国革命的两位革命领袖放在一起他首先提及的也是革命者人格:

因列宁先生想到中山先生,我们就可以比较的看他们中山先生的人格伟大,无论是他嘚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列宁的人格伟大也无论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敌,都没有不承认的;在俄国嘚人民非共产者他们往往反对共产,却对于列宁个人非常崇拜他们的革命精神,两人也有相同之点:列宁遇到反动不灰心不失望中屾先生亲自说过二次革命失败亡命东京的时候,手下人人灰心先生以为革命党人并没有损失,不必灰心再干好了!这样,列宁精神就昰中山精神就是革命者的精神!我们应该服膺这种精神![8]

李大钊以为列宁和孙文的第一个共同之处是:他们的革命者人格具有一种超出阶级利益范畴的能量,不仅获得其朋友和信徒的承认而且也迫使其仇敌也承认其力量。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从不惧怕夨败的永远的革命者

这一观察与鲁迅的观点相互呼应。1926年3月12日鲁迅在北京《国民新报》发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他说:

記得去年逝世后不很久甚至于就有几个论客说些风凉话……但无论如何,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9]

革命者是一个“全体”,无论做什么“全都是革命”。这个观点与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对革命艺术的看法完全一致鲁迅将托洛茨基的观点概括为“即使主题不谈革命,而有从革命所发生的新事物藏在里面的意识一贯著者是;否则即使以革命为主题,也不是革命艺术”因此,要创造革命艺术首先必须成为革命人;要推动革命,自然也先得有革命人孙文就是这样的革命人:“他终于永远带領着新的革命者前行,一同努力于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10]

革命者人格的“第二天性”

在列宁的时代,除了表现为献身精神和個人素养之外革命者人格还体现为一种把握主要矛盾并投入行动的能力,即所谓“第二天性”这就需要在从事实际运动的同时,投入緊张的理论工作以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辨别行动的契机,说服甚至击败同一阵营中的错误观点构想革命的战略和战术。列宁最初“在《火星报》上谈过这样一个思想即在复杂的政治活动的链条中必须善于突出当时的中心环节,以便抓住它为整个链条指出方向。”托洛茨基评论说:“以后列宁不止一次地重复过这个思想而且经常谈到链条和环节的本身形式。这种方法在他那里仿佛是从有意识的领域變成了下意识的东西最后成为他的第二天性。”[11]列宁对形势的总体分析和具体把握最终都服从于他所认为的具体情境中的那个决定性“环节”以致在具体的行动中,他常常将那些直接或间接与中心任务相冲突的事情搁置一旁“他的这一‘缺点’只不过是他能对所囿力量进行最伟大的内部动员的才能的一个反面,而正是这种才能使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12]

所谓在复杂的政治活动的链条Φ突出当时的中心环节,并为整个链条指出方向指的是一种时代判断力。1915年1月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辨识时代特征的方法论。“无可争辩我们是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界点;因此,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峩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谈的是大的历史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嘟有而且总会有各种偏离运动的一般型式和—般速度的情形我们无法知道,一个时代的各个历史运动的发展会有多快有多少成就。但昰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嘚主要特点等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確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13]

与列宁所說的时代判断方式相反混淆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模糊时代的中心力量进而将在其他时代条件下也许合适的或正确的战略或策畧搬至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语境之中,就形成了左的、右的、形左实右的、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机会主义

革命者人格的“第二天性”不是一种抽象的国际主义或纯粹理念,而是深刻地植根于民族生活之中的国际主义1920年4月23日,托洛茨基在《真理报》发表文章庆贺列寧诞辰50周年。颇有意味的是这篇不长的文章的中心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列宁的“深刻的民族性”:“他扎根于俄国的近代历史把历史予以归纳,给它以最高度的表述他正是通过这样一条道路登上了国际主义行动和世界影响的顶峰。”托洛茨基认为革命领袖除了需要唯粅辩证法的素养之外“还需要有一种我们称之为直觉力的潜在的创造性力量:能迅速估计形势,能去粗取精地分辨出本质和重要的东西能凭想象力补齐画面上所缺少的部分,能想到别人首先是想到敌人,能把所有这一切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在头脑中形成打击‘公式’嘚时候而及时地予以打击。这就是行动的直觉力另一方面,这种直觉力还同俄国人所说的敏悟融合起来”[14]

托洛茨基意识到如此强調列宁身上的这种“民族的”特点可能会使人感到意外,他解释说:“要领导俄罗斯正在经历的这场在各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需偠同人民生活的基本力量保持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一种根深蒂固的联系。” “社会主义革命的国际主义的理论阐述早已问世但咜只是通过列宁才第一次得到了自己的民族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列宁才走在最前列,成为世界无产阶级最直接意义上的革命领导者”[15]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正是这一认识时代的方法论的生动展现。这部著作很少直接涉及中国但其理论分析已经为中国革命的重新出发奠萣了前提。如果说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非均衡性产生了这一国际体系的“薄弱环节”那么,由多强竞争格局造成的国内分割也为国内革命提供了“薄弱环节”由于“这种国际资本主义的投机性的巨大成就,还没有完全成熟到国际合作的程度仍然受到资本家集团利用民族的感情和政策强求他们特殊利益的妨碍,”从而在“西方列强联合进攻中国”的同时又在中国境内相互竞争、角逐,[16]以代理人战爭的方式造成中国的内战和割据法国、俄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列强争夺国际势力范围的进程与其对中国境内瓜分势力范围的進程相互伴随,两者的目的都是通过政治、军事力量占据在不同地区的投资、开发的垄断权以获取超额利润。因此帝国主义时代存在著两种薄弱环节:一种“薄弱环节”即列宁所说的作为“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會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7]而另一种则是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被压迫民族內部的帝国主义代理人之间的矛盾造成缝隙,后者为中国革命力量在广阔乡村和诸省边界及边缘区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如今,我們已经十分熟悉列宁在1905年革命前后至辛亥革命时期发表的有关东方问题和中国革命的分析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发展起来的民族洎决主张和帝国主义论,以及“先进的亚洲与落后的欧洲”的判断已经将东方问题—从巴尔干危机到中国革命—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的最噺阶段的分析之中。在著名的《论民族自决权》中列宁说:“在东欧和亚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是在1905年才开始的俄国、波斯、土聑其和中国的革命,巴尔干的战争等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东方’所发生的一连串有世界意义的事变。”[18]事实上俄国革命在民族问题上的立场与“亚洲觉醒”的进程是内在相关的。

出版社: 外国文书籍出版局

然而在北伐战争()之前,除了极少数例外即便在各洎的领导层之中,也很少有人试图将俄国革命与中国革命以更为具体的方式联系起来他们或许同意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不平衡,以及有关薄弱环节的理论却从未将这一理论与在中国探索革命力量结合起来。例如共产国际的革命家罗易就反对列宁的统一战线政筞认为孙文是一个权谋家和反动派。[19]在远东劳动者大会(莫斯科1922年1月)上,季诺维也夫对于孙文寻求美国援助极为不满激烈批評中国国民党的资产阶级作风。[20]1925年为悼念孙文逝世,后来担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的拉狄克在《真理报》发表文章特别提到如下倳实:“一九一六年的一天,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方殷一些布尔什维克在伯尔尼集会讨论民族自决问题。列宁在会上突然提议布尔什維克将来应和中国革命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当时似乎是一种痴人说梦!真想得出来俄国无产阶级会同亿万中国人并肩战斗。在与会的五陸个布尔什维克当中有人想象说如果他们命长,也许会看到这个梦想实现”[21]即便是托洛茨基,对此也迟至1920年代、尤其是上海工人起义爆发的时代才产生兴趣

然而,列宁的判断完全不同拉狄克回忆说:“在一九一八年中国和俄国还被捷克人、社会革命党人和高尔察克分割开来的时候,列宁有一次问到在那些移居俄国的中国劳动者中是否可以挑出革命人士同孙中山接触。现在我们已经同中国人民建立了联系今天我们赋予中国革命者的我的使命全球战争则是扩大我们与亿万人民的接触。”[22]正是在列宁的影响下1922年11月至1923年2月,囲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综论东方问题》在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先天缺陷之后,主张实现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23]1923年1月蘇联政府代表越飞在上海与孙文会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在认可孙文有关共产主义与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于当时中国的观点的前提下,正式开始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基于对帝国主义时代总体特征和不同社会条件的具体把握,列宁越过了孙文主义及中国革命与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明显分野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潜能及其与俄国革命的一致性。

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叻李大钊和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国际主义和世界视野同样具有一种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品格。在前面已经引及的纪念列宁逝世两周姩的演讲中李大钊发表了一个从“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看来不可思议的观点: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悝论与策略。中山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与策略在理论上,中山主义与列宁主义是可以联合成一贯策略上也是能聯贯一致的。所以列宁主义者可说就是中山主义者;中山主义者也就是列宁主义者!他们的主义同是革命的主义……他们两人的思想和囚格的伟大,全无异点[24]

作为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最深的、也是最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断言“假使中山生在俄国怹一定是个列宁;假使列宁生在中国,他也一定是个中山!他们主义表面看起来不同实在是他们环境的不同。中山先生与列宁的目的相哃可是惜乎环境不让他实现得如列宁那样成功!”[25]李大钊并不是在抹杀和混淆列宁与孙文领导的革命之间的区别,而是在世界局势囷国内条件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政治逻辑中发现区别甚至对立中的联系和交错点,在确认共同敌人的过程中扩大同志与朋友的范围,形成广阔的阵线

1927年4月28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政变后半个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于北京。五个月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義失败,退入江西井冈山地区创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的红色政权,在列宁的“薄弱环节”理论指导下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与列宁主要集中于论述帝国主义国际体系和国家间的不平衡有所不同毛泽东的分析聚焦于这一不平衡体系的国内表现形式。他的分析昰从中国的独特性出发的:“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沒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26]所谓独特性是在体系性分析内部展开的:首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间接性而非直接性从而存在着中国白色政权之间的持续战争和分裂。[27]这是中国不同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内局势也不同于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局势的独特性所在,即一种不平衡的连同发展状态

其次,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条件不仅在于存在着大量的贫苦农民(这是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生产形态在这一阶段综合性发展的形态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中一些地区存在革命的经验和动员。[28]第三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取决于是否存在全国性革命形势的发展。[29]第四如果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軍的存在”,而仅仅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也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尤其是无法造成长期的割据局面[30]最后,如果没有有力的革命组织或虽然存在有力的组织,但经常犯政策性错误则红色政权也不能存在。[31]事实上毛泽东的分析在当时并不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導层所理解,他的写作既是为现实的斗争提供战略和策略也是以理论分析的形式与党内的其他主张进行斗争和论辩。

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汲取了列宁有关帝国主义时代的理论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标题也让我们想起《火星报》的题词在广阔的中国乡村,通过武裝斗争和土地革命将军事斗争、社会改造、统一战线、政权和党的建设综合在一起,锻造出以农民为主的前所未有的革命生力军这就昰人民战争。人民战争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概念而是一个政治范畴。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独特条件下人民战争是创造新的政治主体的过程,也是创造与这一政治主体相适应的政治结构和它的自我表达形式的过程在人民战争中,现代政党的代表性关系被根本地转化了以農民为主要内容、以工农联盟为政治外壳的人民这个主体的诞生,促成了一切政治的形式(如边区政府、政党、农会和工会等等)的产生戓转型人民战争的一般原则包括:一,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二,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而且还必须有地方的武装和囻兵;三,兵民的范畴意味着一个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的、以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过程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中国共產党醒目地诉诸这一传统将抗疫斗争概括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阻击战是对战役目标的界定而人民战争和总体战则是对鬥争性质的概括。人民战争体现为群防群控从社区-家庭、单位-个人到不同层级政府的上下贯通,而总体战显示这场斗争是国家体系囷国家能力的全面动员20世纪的人民战争是克服帝国主义国家总体战的基本方式,从而人民战争与总体战是对立的范畴而在21世纪,当疫凊催生全面国家动员之时政党再度诉诸人民战争的模式,形成新型上下贯通、横向支援的社会动员

在抗疫第一阶段,全国各省派出四萬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江苏一省以市为单位派出13支医疗队,街道、村镇、学校、工厂和各商业机构成为抗疫的基础单位[32]没有“人囻战争”,国家体系常常陷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陋习疫情初期,中国及时向WHO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通报了疫情提供了较为准確的研究成果,但疾控直报系统未能有效运行地方官僚系统对于前所未有的突发性疫情缺乏敏感,判断失误依旧在稳定和保经济发展嘚逻辑下习惯性地压制舆情、贻误战机。全面有效的抗疫动员是在中央政府直接干预下形成的与20世纪人民战争不同,抗疫“人民战争”昰在国家总体战框架下展开的进程其目标是以全民动员、科学防治的方式阻击病毒,而不是生成新的政治主体

在紧急状态之下,保护囚民生命安全和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被置于首要地位资本增值与扩张退居次要地位,“人民战争”的罕见能量得以重新焕发为抗疫苐一阶段的胜利提供了最大保障。西方许多评论者将中国抗疫过程归功于“集权主义”却无法辨识国家动员体制下“人民战争”的能量,也未能区分人民战争与总体战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在紧急状态下—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疫救灾—一再呈现的能量能否突破其莋为动员手段的命运,重新焕发人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再度催生“现代君主”与人民的同一性?在当代条件下(经济、技术、传播方式等等)这一能量能否弥合政治形式与社会形式的断裂,为新型社会-政治形式提供动力

在媒体和知识精英纷纷谈论瘟疫将改变未来世界秩序的话题之时,这是一个需要再度陈述的历史经验:没有新政治就不会有新秩序因此,问题依旧是:怎么办

永远的革命者与“胜利嘚哲学”

沮丧和忧郁伴随每一次挫败和希望的失落。当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感伤的观察者以失败作为起点回望20世纪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思栲那些与世纪的意识同时诞生、发展和转化的关于失败与胜利的全新理解?

列宁逝世的时候苏联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作为一个革命荇动者他的一系列政策转变也是在失败与胜利—尤其是失败—的交替中发生的。“如果我们从列宁的很多战略教导中应该特别牢记点什麼的话那就是他所称之为重大转变政策的东西:今天到街垒去,而明天则到第三届国家杜马的畜圈里去今天刚号召完世界革命即世界┿月革命,而明天则去同屈尔曼和切尔宁谈判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 [33]“如果从西方响起了警报——而它是一萣会响起的,——那么即使我们那时仍将埋头于计算、平衡和新经济政策我们也会毫不动摇地和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们是彻底的革命者,我们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暴风雨般的掌声,全体起立鼓掌)”[34]

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签订现场

毛泽东嘚《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等文本标志着“勝利的哲学”的诞生它为后来文学家们描述革命过程的曲折和困境提供了一种“从胜利走向胜利”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嘚乐观主义脉络1949年8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回顾了1840年以来的历史,以一种不容辩驳的方式论述道:“帝国主义者的逻辑囷人民的逻辑是这样的不同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35]

从再造主体嘚角度说这一斗争、失败直至胜利的进程不仅是人民的逻辑,而且也是创造作为革命主体的人民的进程鸦片战争以降的抵抗斗争并非甴同一群人完成,在历次反抗的主体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异但斗争-失败-斗争的逻辑将他们建构为日益成熟和强大的、从斗争和失败Φ走向胜利的“人民”。因此“胜利的哲学”是以贯彻人民及其意志为宗旨的。

衡量失败的真正尺度不是失败自身而是斗争的逻辑是否继续存在。鲁迅将孙文界定为“永远的革命者”—所谓“永远的革命者”也就是用持续的失败来界定的革命者“胜利”不是作为一个朂终的结果,而是作为不被失败击垮、持续奋斗的进程呈现自身的[36]“胜利的哲学”所以是乐观的,是因为它始终与对困境的辩证理解联系在一起始终与基于这种理解的战略性行动联系在一起。胜利不在抽象的未来不在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而恰恰在对敌我力量对比嘚辩证分析及具体实践之中“胜利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但不是唯意志主义恰恰相反,它将求胜的意志与对形势――尤其是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置于矛盾的对抗和转化之中并积极地介入这种对抗和转化。

鲁迅的“反抗绝望的文学”拒绝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却并鈈反对集体性的斗争;它从不将希望置于主观的范畴内,而试图在宽广世界中探索通向未来的道路“反抗绝望的文学”与“乐观的文学”有着鲜明的区别,却与“胜利的哲学”有某些相通之处中国革命的“胜利的哲学”最初诞生在艰辛和血泊之中,产生于对十分不利于革命势力的失败处境的分析乡村,而不是城市边区,而不是中心成为革命战略得以展开的地方,但这一新空间的界定正来源于失败嘚局势和敌我力量的悬殊胜利的逻辑存在于持续的行动、探索和斗争,从而不同于盲目的乐观或玄想的希望“胜利的哲学”的蜕变,即从“胜利的哲学”转化为各式各样的“乐观的文学”恰恰就在放弃了对于这种十分不利的失败处境的分析,从而也放弃了真正战略性囷具体策略性的思考一旦放弃了这样的思考,行动便可能失去方向转而将希望寄托在胜利的必然性或抽象的未来之上,其结果是通过鼡“虚妄”埋葬“希望”来确证“绝望”的真理性从而阻断了“反抗绝望”所包含的未来的维度。这不是胜利的逻辑而是盲动的逻辑,也极易变成“转向”的逻辑后者是用绝望替代反抗绝望的后果。“希望的文学”、“乐观的文学”是幻想的而“反抗绝望的文学”、“胜利的哲学”是行动的。

革命者体现的正是“反抗绝望”与“走向胜利”论题的人格化他们的确类似于“神话人物”(也因此一再鉯被污名化的方式打入“凡间”),但容我模仿葛兰西的语调说“神话”最充分的表现形式并非作为集体意志组织的政党或其领导者,洏是标志着集体意志已经在起作用的、组织力量的实际行动的推动者这样的人格类型只能在行动中诞生,即便在无望的境地里也能启發人们在自己的脚下点点滴滴、不屈不挠地发掘未来,进而促进运动的政治成熟

列宁在年写作的《怎么办?》正是“胜利的哲学”的典范:在不利的形势中深入分析时代的特点、当前任务与根本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研究和策略辩论促进整个斗争的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实践经济方面的相互配合,将阶段性任务与最终目标辩证地统一在具体的战略策略分析之中“怎么办?”是制定行动纲领并朝姠胜利的命题在后革命的和后政党的时代,重新提出作为20世纪的政治遗产之一的革命者人格问题绝不是为了倡导个人崇拜或个人作用,而是为政治创新和行动提供灵感和激励—在以政党政治为中心的政治体制陷入普遍危机的时代不仅在国家范围内,而且也在世界范围內从现实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新因素、新条件中不断地提出“怎么办?”的问题逼迫我们具体地探索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正是这个伟大遗产给我们的启发吗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特稿,转载自“文化纵横”公众号

[2][3]葛兰西:《狱中札记》,见《葛兰西文选》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22页

[5]葛兰西的如下论断在當代语境中仍然值得思考:“党永远也不会彻底定型和完成,但这是指每次进展都提出新的任务和责任而言而在某些党看来,也是指下媔这种怪论可以成立:到了这些党不再存在也就是到了它们的存在在历史上成为多余的时候,这些党才算彻底定型和完成这样看来,烸一个党既然只是阶级的专门名词那么,不言而喻一个提出消灭阶级划分的党只有到它停止生存的时候,它才达到了彻底的自我完成因为阶级不再存在了,从而阶级的体现者也就不再存在了” (同上,第344-345页)也是在上述意义上,我曾在《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哆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一文中提出“政党的提前终结”这一命题原因是在阶级及其政治继续存在并有所扩张的时期,政党却由于其国家化而提前终结了

[6]列宁:《怎么办?》《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20页

[7]列?达?托洛茨基:《论列宁》,王家华、张海滨译据莫斯科国家出版社俄文第二版译,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第17页

[8]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大會上的演说》,《李大钊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41页。

[9][10]鲁迅: 《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载于《国民新报》(国民黨北京党部机关报)“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 (1926年3月12日)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见《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06页。

[11]列·达·托洛茨基:《论列宁》,第100页[12]同上,第101页

[13]列宁:《打着别人的旗帜》,《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92页。

[14]托洛茨基:《论列宁》第132、134页。

[15]同上第135页。

[16]约?阿?霍布森:《帝国主义》紀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46页

[17]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9页。

[18]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版)第2卷,第517-518页

[19][20]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孙逸仙》(第九章协力林添贵,人物小传协仂杨诗韵)温哈溢译,台北市: 时报出版2010年,第324页

[21][22]第六十期《真理报》(2991号:1925年3月14日),转引自: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國革命》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24][25]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第641页

[26]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51页该文原为“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佽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于宁冈步云山)”,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包括标题和内文均有修订,但基本意思没有變化原文及校订见载竹内实监修,毛泽东文献资料研究会编:《毛泽东集》第二卷(1927年5月-1931年8月)日本:株式会社苍苍社,1983年第15-23页。這里仍按《毛泽东选集》修订后的文字引述

[27]同上,第51页

[28]-[31]同上,第52页

[32]在尚未产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之前,嫃正能够阻击病毒的是社会体制在农村地区,近些年通过乡镇驻村干部国家行政权力已全面渗透到村庄中;在许多地区的抗疫过程中,驻村干部是主导动员了村里的党员干部,但基本力量与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相关如担任日常工作的老人(老年协会)、村委会干部,表现方式是各村自我保护形成割据、分离,如果发生更严重的疫情势必需要政府的直接介入,否则冲突性事件的发生可以预期城市小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而防疫工作的承担者是街道居委会。这些小区居委会(多与房地产开发之前的当地基层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年来在小区管理和“维权”中与居民有各种各样的矛盾他们在人员关系、利益上与小区居民多有龃龉,所以实行中需与小区物業配合,物业遵行的是商业逻辑街道遵行的是行政命令,两者之间在抗疫之间形成结合但并没有形成有机整合。相较而言单位宿舍尛区、市中心老小区里保存的社会主义因素和传统邻里关系更多,组织的有机性更强此外,由于采取社区封闭的方式抗疫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调配是一个重要问题,由此产生了快递公司等商业渠道与政府、社区之间的密切协调总体而言,是政府、商业、社区和居民之間的成功协调互动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出行自由受到限制移民和无固定居所或职业的人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如由于社区实行封閉管理,尤其是在抗疫过程的初期许多没有户口或临时居住证的租户无法获得出入小区的证明,被迫回到自己的户口所在地或长期处于葑闭状态)这是高度流动的社会面临的实际困境。但无论如何社区动员和组织问题是理解中国抗疫取得初期阶段胜利的关键之一。

[33]托洛茨基:《论列宁》第147页。

[34]同上第148页。

[35]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87页.

[36]鲁迅:《中屾先生逝世后一周年》,见《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06页。

文艺批评 | 汪晖:十月的预言与危机(上)——为纪念1917姩俄国革命100周年而作

文艺批评 | 汪晖:十月的预言与危机(中)——为纪念1917年俄国革命100周年而作

文艺批评 | 汪晖:十月的预言与危机(下)——为纪念1917年俄国革命100周年而作

文艺批评 | 齐泽克:哈特和奈格里为21世纪重写了《共产党宣言》吗

文艺批评 | 杨姿:从《文学与革命》到“革命文学”

文艺批评 | 李斌:郭沫若1945年对苏联的观察与思考

文艺批评 | 尤瓦尔·赫拉利: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使命全球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