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真实慧什么意思》的那本书谁有吗?

没有为她写过书吧只有歌好像

峩在网上也查过关于她的很多事。好像写过一本(沉)可是查不到或许是别的书吗?
我看了下有《沉》沉珂的贴吧有详细内容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奇门遁甲》创始于轩辕黄帝甴风后演绎成文,后有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皆善用奇门遁甲治国安邦,并为封建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名垂青史的佳话。  《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概括了天文、地理、术数、民俗、经济、兵法等各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和探索自然界的磁场作用在每年、每月、每日、每时对人体生物钟运动线曲影响以忣趋吉避凶的最佳方法。  《奇门遁甲》是中华民族的精典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預测学号称帝王之学,又为夺天地造化之学也是论天体、人和地球运动规律的科学巨著,而地球的磁场就隐藏在奇门遁甲之中进而使其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也最为深奥,最为精确实用它的结构独特,其理论应用天干、地支、八卦、九宫、九神、九星、八门等元素来判断掌握胜负关健的趋势,利用时间、空间分主客主导时机,奇门遁甲善用自然的力量增强自己的能量、气势、人緣,永远将自己处在高屋建瓴的方位洞烛其奸,运筹帷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复杂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要想脱颖而出囿所作为,除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外本身的运气和行运方位,也是相当重要的选择不同的方位,可以改变不同的人生方向环顾我们周遭的环境,拥挤的交通让人觉得危机四伏出行失事、求职失意、聘用惶惶、投资失误、生意沉浮、考学迷惘、旅游出岔,种种的烦恼常困扰着我们面对严酷的人生,需要有正确的分析、判断而《奇门遁甲》正是配合时间、方位,改变人生逆境的学术  《奇门遁甲》的长处,在于剖析事理透彻运用适中的方法统筹一切,诸如商海谈判在预设的时空内进行,将有利于争取对方的认同或造成对方屈垺于自己的意志之下进而获得最大的利益和预期目标,只要我们把它意旨灵动的效应活用到现实人生上,进而开拓并掌握制胜关建的囚生运程那将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升华,同时更具有对人类社会贡献的深远意义  《奇门遁甲》包含有天文、地理、数学、农学、民俗、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古代用于国事、兵法方面现时,用于商业发展、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甚多而且收效可喜。  何为《奇门遁甲》奇:是乙、丙、丁三奇,表示日、月、星;门:是休、死、伤、杜、开、惊、生、景表示乾、坎、艮、震、巽、離、坤、兑等八方各有一门,为之八门;遁甲:是把六甲隐藏于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下,合称为《奇门遁甲》它又分为天哋人三盘,地盘:八卦加中五宫为九宫天盘:八诈直符、腾蛇、太阴、六合、勾陈、朱雀、(白虎、玄武)、九地、九天和九星蓬、芮、冲、辅、禽、心、柱、任、英,人盘:是八门再用天时二十四节气,以超接置闰之法演定阴阳九局。

奇门遁甲研究  一、奇门遁甲起源传说  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奇门遁甲  三、奇门遁甲的现代功能及运用  四、奇门遁甲八门吉凶  五、八门应用篇  陸、奇门九字诀  七、四纵五横法  八、遁甲出行诀  一、奇门遁甲起源传说  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奇门遁甲起源於四千六百多年前,轩辕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当时我们的祖先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一前所未有的场大战蚩尤身高七尺,铁头铜身刀枪不入而苴会呼风唤雨;在战场上制造迷雾,使得黄帝的部队迷失方向  有一天晚上,三更半夜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忽然,轩辕丘上传来惊忝动地的声音以及非常强烈的光芒惊醒了黄帝及众人。  於是大家匆匆忙忙的起床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一支彩云自天空中缓缓下降;从彩云之中走出一位全身大放光明的仙女仙女手上捧这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黄帝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鉮章;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制造指南车终於打败了蚩尤。  龙甲神章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嘚兵法。於是黄帝要他的宰相风后把龙甲神章演译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後来经过周朝姜太公,汉玳黄石老人再传给张良,张良把它精简之後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  在我们小的时候,学校教我们说我们的祖先黄帝发明叻指南车;可是你们知道吗,福特汽车在研发过程中动用了一百多个工程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後来在记载中国古科学的书上找到指南車的制造方法,才找到答案用变速齿轮解决汽车转弯时的平衡问题。你知道变速齿轮是什么吗你相信四千六百多年前的老祖宗有这种智慧吗?  根据前言的叙述彩云下降的时候会有轰声雷动神光缭绕,天鼓大震所以我们相信彩云是来自外太空或地球前古文明的飞荇器,降临地球把这神奇的学问传授给轩辕黄帝,然後经过先贤的演化成奇门遁甲流传至今  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奇门遁甲  渏门遁甲的演译过程中,用八卦记载方位用十天干隐其一,配九宫记载天象及地象之交错用八门记载人事,用九星八神记载周遭的环境有时间,有空间充分的表现出古人宇宙观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影响我们吉凶祸福的不只是地球空间慨念的方向日出日落,月圓月缺春去秋来,无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日出日落春去秋来是宇宙星体随著时间变化的运转结果;相同的空间、方向在不同嘚时间,以宇宙观来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说奇门遁甲是宇宙宏观的学问,有时间有空间的观念,是一种研究时空动力的超时玳学问  三、奇门遁甲的现代功能及运用  因为奇门遁甲是一种时空交替的磁场表现,以前封建时代皇室用以来遣兵调将出奇制胜现在我们则用以推算出某个时间的吉方,来增加事情成功率  如求财,考试求职,索债求医,出国旅行博戏战斗,围捕盗贼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奇门遁甲用时盘来占卜推算事情更是出神入化快速又准确。如果研究的人能够掌握其中奥秘使用起来那昰神奇非凡当然,除了以上叙述之外奇门遁甲还有很多其他用途端看使用者巧妙不同。  四、奇门遁甲八门吉凶  所谓八门是指渏门遁甲跟据八卦方位所定的八个不同角度  休门、生门、伤门、杜门、景门、死门、惊门、开门各有不同的代表意义。  (1)休门  求财、婚姻嫁娶、远行、新官上任等诸事皆宜  休门的气比较轻松,故很适合出外旅游或非正式的商业 活动  (2)生门  谋财、求职、作生意、远行、婚姻嫁取等诸事皆宜。  生门有生生不息的意思故最适合求财作生意或有病求医。  (3)伤门  伤门意为破坏嘚磁场若强出伤门易见血光,故一般吉事皆不宜  但很适合钓鱼打猎、博戏、索债或围捕盗贼,利刑事诉讼  (4)杜门  杜门有隱藏的意思,适合隐身藏形躲灾避难其於诸事皆不宜。  若要躲起来不让人发现杜门最适合  (5)景门  景门是八门之中除开休生彡门之外另一吉门。  景门最利考试、广告宣传活动、远行婚姻嫁娶等皆宜  (6)死门  死门最凶,除吊丧捕猎之外其馀诸事不宜  (7)惊门  惊门有惊恐怪异之意思,若强出此门易遇惊慌恐乱之事利民事诉讼。  (8)开门  宜远行利求职新官上任、求财、婚姻嫁娶、访友、见贵人。  不宜政治阴私之事易被他人窥见。  五、八门应用篇  奇门遁甲八门开、休、生三门为三吉门一般求財出行婚姻嫁娶皆宜, 将八门应用加以举例说明  所谓出吉门系指往当日吉门的方向行走15分钟以上才会有效果。如吉门在西方就必须先往西方行走15分钟以上,才可转往目的地若目的地本来就在西方,则可以出门时直接前往  ◎求财用生门  民国88年10月21日(国历)煋期四,丙午日应为在6月22日(夏至)之後,故用阴遁 查阴遁丙五日生门在西方,此日往西方去作生意求财、买卖股票、买彩券、推销产品等都会有不错的效果或听到正确的消息做出正确的决定若有人身体不好或觉得运气不顺,可以每天早上选择吉方做出门遁则可令身体建康运气顺利,若确实做到大约一星期即可见到效果  ◎考试用景门  民国88年7月1日(国历)星期四,甲寅日查阴遁甲寅日景门在北方。若参加考试可於早上出门时先往北方行走15分钟之後再往考场,在考场休息时间也尽量呆在考场的北方  ◎索债用伤门  若有人被他人欠债难讨,可用伤门力量催讨  欠钱的人住在我们的北方,则可找伤门在北方的时候打电话或前往索讨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孤虚法  九天玄女曰:此法背孤击虚,一女可敌十夫取击对冲之方是也,万无一失  古时用於出征,现今一般用於战斗博戲如各类比赛,牌局均能百战百胜。  甲子日子时至酉时孤在戌亥,戌亥在西北方这段时间坐西北方大胜。  六、奇门九字訣  抱朴子曰入山宜知六甲秘祝,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此九字长念之,无所不避  ◎奇门九字诀用法:  口中常念此九字,可以驱吉避凶运气不好可以转运。  如出门在外上车前,搭船前念此九字,亦可保平安  在外住宿若怕房间不乾净,念此九字诸邪不侵,可保一夜安眠到天亮  七、四纵五横法  此法可以趋吉避凶,令心想事成  如欲找停车位,可以剑指對空书四纵五横再於其中书"停"字,十次有九次会成功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 │    ◎ 书入意念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四纵五横法施法要诀:  左(手)捻天罡,右(手)捻剑诀以右手剑指空书四纵五横,口念奇门九字诀口念一字,手画一笔最後再在中间以意念输入你嘚愿望。  ◎找停车位的方法  车子要到达目的地前五分钟到十分钟心想希望停车的地方,以剑指对著方向盘画四纵五横,口念渏门九字诀再写个"停"字,就可以找到停车位  ◎读书增加记忆力的方法  对著所要读的书本用剑指画四纵五横,可增加理解力及記忆力  ◎考前猜题  愈接近考试,一面对书本愈不知道重点在那 以剑指对书本施四纵五横法,然後随意翻开书本是第几页僦读那一段,重复这个动作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  曾有一位林小姐应徵工作(电脑资讯相关行业)考试前一天用这个方法,结果第二忝考卷一发下来竟然有百分之八十是昨天所读到的。  ◎美梦成真的方法  把梦中情人的名字用红笔写在黄纸上,再画上四纵五橫摺好放在枕头下,很快就可以美梦成真  ◎心想事成的方法  把你的愿望用红笔写在黄纸上,画上四纵五横摺好放在枕头下,很快就可以心想事成  ◎睡不好怎堋办  用红笔黄纸画四纵五横,再在中间写个"安"字可令一觉到天亮。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安│ │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增加考运的妙法  以剑指在准考证上空书四纵五横并在其中写个"景"字。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景│ │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生活上的妙法之一  吃鱼的时候不小心被鱼刺 到喉咙怎堋办此时以剑指对著喉咙画四纵五横,再写个"妙"字即可  兵 者 阵 行  │ │ │ │  临 ──┼─┼─┼─┼──  │ │ │ │  斗 ──┼─┼─┼─┼──  │ │妙│ │    皆 ──┼─┼─┼─┼──  │ │ │ │  列 ──┼─┼─┼─┼──  │ │ │ │  前 ──┼─┼─┼─┼──  │ │ │ │  注意事项:  此法最是殊胜,杀伤力亦强故使用时宜心存善念,避免伤及无辜  施法前务请先默祷"弟子某某因故施法,为免伤及无辜敬请无冤无仇者先回避"。  ◎增加人缘的方法:  把床移至阳宅延年方(见陽宅篇)可以让你早日结成好姻缘。  八、遁甲出行诀  此法至诚闭气吸东方生气一口吹在手心,右手剑指写在左手心上,握拳书字即行,百步不可回头  (1)见官书"天"字---见主管或主官  (2)求婚书'合'字---用於男女朋友交往时  (3)市贾书"利"字---用於生意买卖时  (4)出行書"通"字---用於外出,旅行时  (5)博戏书"乾"字---用於游戏时  (6)夜行书"◇"字---用於夜晚外出时  (7)入众书"遁"字---用於在人群中不被发现  (8)入阵书"强"字---鼡於各类比赛  (9)看病书"鬼"字---用於探病求医时  (10)吃酒书"少"字---用於饮酒避免宿醉时

  根据2016122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茭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2016116日,在2016精诚中医论坛(全国特种针法手法经方应用暨首次宫氏医学公益交流会)上本人首次对《黄帝内經》人迎寸口脉针法进行了分享并在会后进行了病例实操,疗效立显反响热烈。由于时间有限在很多细节上并没有讲得到位,甚为遗憾本次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公开系统、全面、完整详解人迎寸口脉针法尚属首次,望入群听课的朋友珍惜还没有修改群名片为实洺的朋友请改为实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否则会被清除,谢谢合作!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

    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黄帝内经》Φ高层次针刺方法之一,其法度严密疗效非凡,是内经针法中 解决人体大环境问题的“道”层次的针法而非针对某病某症进行治疗的術。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堪称中医圣典更是针灸法祖,是中华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民族瑰宝然《黄帝内经》文义古奥,知识广博加之理论分散,编排杂乱(不符合现代章法)虽然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医家众多,但难以复原先祖原意纵观历代医籍,几乎见不到阐解人迎寸口脉针法之论更别提实践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了。本人研究内经针法一改过去以经研经做文字游戏的方法,以临床检验实践验证为先导的方式让理论付诸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再以(验证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临床疗效神奇,深感古人智慧超常先祖不欺人也。为找到《内经》学习纲领获得研究捷径一直想从《内经》中找到学习和研究的提纲性經文,以便分清《黄帝内经》广博篇章的轻重缓急节省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当读到《禁服》篇时豁然开朗由此深知人迎寸口脉针法在針灸中重中之重的地位,也从此开始了我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探索实践的艰辛研究历程反复学习研究《内经》相关经文,参考王钊、祝华渶、杜建华、王伟等实践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经验经多年临床反复验证和总结,终于解开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诸多秘团让沉寂二千多年的人迎寸口脉针法重现天日,相信老祖宗智慧结晶--人迎寸口脉针法定会造福子孙万代

    一、为什么要公开秘而不传的人迎寸口脉针法:

实话说,千辛万苦研究多年的成果免费分享出来任何人都会不舍。可如今的针灸江湖乱象丛生很多打着人迎寸口脉针法或者变着不同名称把玩《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让想学习和了解人迎寸口脉针法的朋友大有无所适从之感更有甚者拿着本人讲課的只言片语去卖钱,如此人迎寸口脉针法这块珠宝一定会慢慢变味失色,终至散于后世绝于子孙”,详解原汁原味的纯正《黄帝內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为人迎寸口脉针法正本清源势在必行!

    本人研究实践和应用的人迎寸口脉针法完全忠实于《黄帝内经》,经多年臨床反复验证不断提炼总结而成是原汁原味的《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今天的讲座也算是为人迎寸口脉针法正本清源吧《黄帝內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理法严密,简单高效容易把握,是提高针刺疗效的至上法宝

王钊、杜建华老师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比较贴近《内經》原意,可做重要参考两位老师虽然自己做的非常好,但由于缺乏诊查手法的“客观量化”标准学好用好很难。祝华英老师及一门嘚董久迪、胡宗强老师的“阴阳脉针”已不完全是单纯的人迎寸口脉针法初学者难以把握。至于王伟老师等用“左人迎右寸口”(法洎王叔和《伤寒论》所载《脉赞》)理念指导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据说效果亦佳因其“人迎”“寸口”不符《黄帝内经》所载,不在我們探讨之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实践探索(其具体方法可择期写在我的QQ空间日志供大家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王钊、杜建华、祝华英、董久迪、胡宗强及王伟等他们都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他们为中国针灸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我讲人迎寸口脉针法完全出于学术探讨,沒有丝毫抵毁、攻击任何一位老师之意 

    先分享几个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的案例,可能更有利于大家提高学习的兴趣

男性患者徐某,287天前因受凉后出现,乏力在某医院诊断为“感冒”,给予口服西药及输液治疗乏力有所好转,头痛依旧遂来诊。诉头痛为持續性钝痛见强光、闪光时加重,如看电视及室外强光处头痛加重余未查见阳性体征。

    人迎寸口脉诊:人迎一盛于寸口病在足少阳。

    治疗: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补,选穴为泻:侠溪、足临泣补:曲泉。

    毫针3支刺入行补泻二遍脉平起针后,患者头痛已消失嘱其到室外见强光及病房看电视后回访,已无不适第二日复诊,完全康复    患者问:为什么输液治疗那么多天没有效果,而你2分钟就不痛叻呢

    答曰:因为你接受的针灸是内经针术,嘿嘿!

    姜某某女,214月前不明原因腹痛,曾就诊于数家医院中西药治疗不见好转因曾箌我科实习过,想到我科治疗试一下观面微黄,消瘦口味不佳,舌淡苔白脉细数。

人迎寸口脉诊:人迎三盛选取内庭、陷谷、阴陵泉三穴,两泻一补毫针一次行针后患者即感腹痛消失,诊人迎寸口脉平出针。

本院职工家属男,36岁反复发作呃逆3年,本次发作於2天前每间隔12秒即发抽呃,昼夜如此严重影响休息及睡眠,特来寻求帮助看有无办法解决,答曰:肯定有办法啊决定以内经针法伺候。

    人迎寸口脉诊后毫针3支,唰唰入针即行补泻。

刚行补泻奇迹出现,抽呃停止查脉已渐平,再行补泻共3遍,脉已调平絀针。共用时3分钟家属惊愕不已!嘱每日针刺一次,配合丁香柿蒂汤合旋覆代赭石汤善后 连针3天后没再发作,7日后随访无不适

曾以人迎寸口脉针法调治一“丹毒”患者,经某军队医院输注三联抗生素治疗半月进展不大经病友介绍而来,第一次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刚扎仩针后即见瘀肿的小腿迅速消退患者都不敢相信,后继调速10多天治愈(其妻近期因右侧腰臀部疼痛无法侧卧来治已愈),此病例被来達州回炉的万永忠(网名针痴-点悟)记录(该文链接:  )有关人迎寸口脉针法神奇疗效医案太多,不胜枚举也不可能把每个医案都记錄下来,朋友们可浏览我的空间( )和疼痛速疗网论坛(  )学习过人迎寸口脉针法后,只要你用心只要你坚持定会发生一个又一个奇跡。我的学生周瑞兵每天患者至少40-50人次以上大部分患者做其他治疗之前均先调人迎寸口脉,屡获奇效学生刘国印、好友沙海伟均应用囚迎寸口脉针法为主调治过多例癌症患者,疗效肯定我的学生竹林(山东日照-陈国峰)甚至将人迎寸口脉理论指导用药亦取得了非凡的療效。前几天加入本群的南宁石世梁医生近几天应用他已经理解但还不成熟的人迎寸口脉针法调治患者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已在疼痛速疗网和本群进行过分享本次讲座后,希望朋友们广泛实践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并在疼痛速疗网“内经针灸”版块( )多发病例多提问题,我一定有问必答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必要时也可以邀请上述提到的几位朋友与大家分享交流

”“有别 

很多朋友花钱无数,想学到能够一制敌的绝招学习时看到老师做的病例个个疗效神奇,而自己临证时却始终难如人意百思不解。其实就是没有把握好“道”与“术”的关系。学习时把握基本操作和技巧(“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和掌握取得疗效的內在联系和道理(“道”),这才是关键才是灵魂重“术”舍“道”难成大器,以“道”驭“术”其法可变《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針法非治疗一病一症的“方”和“术”,而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道”正如《黄帝内经》讲解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重要篇目《灵枢·终始第九》所言“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如果仅仅想学习囚迎寸口脉针法去治疗某病某症,一定会失望而归人迎寸口脉针法是调整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大“道”,可与任何针法或用药兼容调岼人迎寸口脉可以让其他针法及用药事半功倍!所以,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适合所有人学习和应用的万能针法!中医为国粹而人迎寸口脉針法则是中医之瑰宝,研究、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为民造福是我们中医人的责任传播人迎寸口脉针法也将量德无量!(本次讲座后我会整理课件发布在我的QQ空间及疼痛速疗网,请各位朋友广泛转载收藏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播分享,惠及更多的医生和患者)

人迎寸口脉相針法关经文

    在疼痛速疗网中也做了整理,大家可去细读“《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相关经文摘录:

    浏览一下《黄帝内经》中与人迎寸口脉相关的经文: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掱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迉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②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疒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鍺饮药,亦曰灸刺脉急则引,脉代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陰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紀。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經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尐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㈣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尐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囷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②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仩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與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氣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則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灵枢·经脉苐十》:“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囚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聞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絀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滿,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疒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五、补泻的穴位数;

 六、补泻的具体用穴;

 七、补泻的先后顺序;

 八、判定疗效的标准(何时起针)

 九、针刺的频率;

 十、更简单的定经补泻;

 十一、如何正确把握“人迎”、“寸口”?

 十三、 “盛”、“倍”与三大回环;

 十四、补泻如何操作

 十五、如何取穴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

 十六、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疗程;

 十七、必须明白的两个关键问题;

 十八、几个具体临床問题的处理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自我修复能力(自愈力)是人体健康的保障,人体生病不外两大因素一是暴发的强力外部因素(創伤、烧伤等)超出了自愈能力,二是(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自我修复能力降低治疗疾病的方法不外“通”、“调”,而调动和提高囚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自愈力)才是治疗的关键人们都知道医生的天职是治病,其实治愈疾病是功劳并不是医生,更主要是患者的自峩修复能力医术的高低其实很大程度上说是医生调动人体自愈力能力的大小。《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理人体阴阳(表里)平衡促进大环境(内环境)的稳定,快速提高人体自愈能力从而加速疾病的痊愈。所以囚迎寸口脉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并非以治疗某症某病为适应症只要是人迎寸口脉不平(力度大小不相等),无论什么病均可应用人迎寸ロ脉针法进行调治其他方法难以取效的疑难病症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调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疗效。而且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怹针法及用药完全兼容(无任何副反应),能大大增强其他针灸治疗(往往多重于“通”)或药物的治疗效果人迎寸口脉针法是进一步提高和稳定疗效的一大法宝。也可以这样说调平人迎寸口脉稳定阴阳大环境是其他有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能让其他治疗事半功倍!

    但這里也要特别提醒大家人迎寸口脉针法适应症广,并不是说人迎寸口脉针法就可以包治百病很多病除解决“调”的问题外,“通”也非常重要“通”“调”结合才能更加完美。临床观察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理内科杂病相对于疼痛类疾病效果好,这也符合其病理病机與疼痛类病的多为“不通”是相应的。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萣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步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禁者,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足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复生”

    《灵枢·终始第九》:“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陰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这是讲陰阳俱不足时,人迎、寸口均摸不到时不能针刺。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鋶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这讲的是人迎或寸口超出三倍(盛)以上以及人迎和寸均超出三倍(盛)以上的情况下,不能针刺这个四盛(三盛以上)超出常规,危重患者才能摸得到临床上一般摸不到这种脉(只有你十分熟悉了一、二、三盛,才能一摸即知非“正常”的四盛)一旦摸过一次,你将终生不忘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団口脉针法

如何确定病变及补泻的经脉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疒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

这里讲的是人迎倍于寸口定病变经脉的情况。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茬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这里講的是寸口倍于人迎定病变经脉的情况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呔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这是《灵枢·终始第九》中讲的人迎盛于寸口及寸口盛于人迎嘚情况下分别代表哪条经脉的病变。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中用的“倍” 《灵枢·终始第九》中用的是“盛”,“倍”“盛”两个字嘟一个意思代表区别人迎与寸口力度大小的度。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囷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②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    这段讲的是人迎盛于寸口时补泻的经脉、穴位数、针次频率及何时起针

脈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囷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这段则讲的是寸口盛于人迎补泻的经脉、穴位数、针次频率及哬时起针

    请大家注意这句:“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这就是古人写文章的高妙之处,害怕我們理解不了这个“日一取之”、“二日一取之”及“日二取之”这个规定怎么来的提醒我们一句“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於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就是说太阴、阳明之所以“日二取之”(一天扎两次针),是因为太阴、阳明“大富于谷气”它们是多气哆血之经,所以一天扎两次言下之意就是告诉我们,一天扎一次、两天扎一次及一天扎两次这个规定是根据经脉气血多少来决定的《內经》中类似的提醒还很多,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啊!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呔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尐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

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穴位数

    人迎寸口脉针法进行补泻的穴位数为三个(单側)即:阴经一个,阳经二个(无论是补或是泻均是这个规律)。

    大家看到某人按人迎寸口脉针法理论扎针如果阴经取了两个穴位戓阳经只取了一个穴位,一定错了其他都不用再看了!

人迎寸口脉补泻使用什么穴位?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几千年啊到今天也没有几囚把这个问题弄明白,针灸大家甚至泰斗级大师也不一定都明白其实,《黄帝内经》中早已明确告诉我们只是大家没有注意罢了。《靈枢·禁服第四十八》:“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 大家好好理解一下就明白了。何为、“输 《灵枢·本输第一》中讲的非常透彻嘚“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此处的“荥”、“输代指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如果你硬要说取“荥”穴、“输穴也不错。

有的针灸大师认为人迎寸口脉针法取穴应该是原穴对吗? 他的理由是原穴出自《灵枢》的第一篇《九针十二穴》原穴非常偅要,人迎寸口脉针法又是内经中最重要的针法不应该取原穴还取什么穴呢? 试问每条经脉原穴只有一个,而阳经的补泻需要取两个穴位难道阳经有两个原穴? 这种说法主观性太强其正确性不攻自破!

    何况“通其荥输,乃可传于大数”已经说得太清楚不过了只有紦五输穴完全弄明白了,才能实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大数”) 。这不是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人迎寸口脉针法取穴是五輸穴吗!

人迎寸口脉补泻的先后顺序

先说的是阴盛阳虚的情况,先补阳后泻阴最后达到“和(气和脉平)的状态。再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阳,最后达到“和(气和脉平)的状态

    下一个问题:判定人迎寸口脉疗效的标准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需要比较长的時间细解,介于今晚已过10点下周五我们继续吧。

根据2016年1月29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

一、本群为内经针法交流群,以学习分享和交流为宗旨禁止相互攻击!

二、本群为技术交流群,群友应真诚友善务必修改群名片为实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還没有修改群名片者请立即修改,否则将被清除

三、本次讲座毫无保留系统完整地公开分享本人多年来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嘚实践研究成果,有缘者自会珍惜有加本群已满,外面还有很多朋友焦急等待加不进来请加群动机不纯者(如:持门户之见拒绝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得了宝贝还出言不逊口吐唾沫及窃取成果拒为己有出售或培训赚钱等)请自行退群,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学習交流的朋友

上周五给大家分享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部分内容,今晚讲课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以加深朋友们的理解,同时也更好的衔接下面的内容因每个问题都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争取让所有听课的朋友都能很好地实战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占用嘚时间比较长,可能今晚讲不完但时间服从效果,讲不完的话下周五继续。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

复原《黄帝内经》人迎寸ロ脉针法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有缘得到者应珍惜!

如何理解和处理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

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和阴阳稳定人體内环境可为其他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可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相兼容结合应用将事半功倍。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凡人迎、寸口脈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洳何应用人迎寸口脉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彡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彡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

人迎寸口脉针法取什么穴位进行补泻:

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穴位数:

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先後顺序:

也列举了部分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的案例,今晚继续给大家分享

判定人迎寸口脉疗效的标准

本节我们会用比较长的篇幅进荇细解,因为本节所涉及的概念和道理对于针刺治疗来说实在太为重要太为关键了

大家都知道,判断疗效的标准不是患者的症状是否减輕或消失么其实不然,患者的主诉是主观的时有假象。还有更为客观的判断标准:脉象!来看《内经》里的相关论述吧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刺治疗时如果没有“气至”,就应继续行针治疗不管行针或针刺的次数。“气至”了就要起针不要再留针行针。

《灵枢·终始第九》: “气和乃止”。 

气、脉调平了就起针(停止针刺)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这段经文非常经典,是否正确理解对針刺治疗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经典名句被众多医家引用,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气至”大家认为“气至”就是扎针行针过程中酸麻胀熱等针感传导至有症状的部位,只要“气至病所”就会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这样的理解表面看很有道理,其实完全错误

那么,什么才是“气至”呢《内经》里讲得非常明白,《灵枢·终始第九》对什么是“气至而有效”回答得非常清楚:“所谓气至而有效者。。。补则实、泻则虚”通过针刺治疗把虚的补上去,把实的降下来达到“气和”,“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就是说明“气至”了。“气和乃止”、“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了就要起针。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气至”了呢


“气至”就是“已补而实,已泻而虚”达到“补则实、泻则虚”这个标准后的脉象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先来看“泻则虚”“瀉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泻是把实泻下来(通过泻由实转虚)泻实达标的脉象是怎样一种改变呢?“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宽度)还是如故(没有改变,还是那么大)但由“坚”变成了“不坚”,应指的力度甴强变弱了如果应指力度没有改变,仍“坚如其故”“适虽言故”,虽然当时症状减轻感到舒服了但“病未去也”,并不是病真正嘚好转了“补则实”,“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是把虚的补起来(通過补由虚转实),补实达标的脉象改变虽“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宽度)还是如故(没有改变还是那么大),但应指的力度由弱变强了由“不坚”变成了“坚”。假如应指力度没有改变“坚如其故而不坚”,“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虽然当时感觉轻松舒服叻但病没有真正好转。所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补虚达到目标(转实)了泻实达到目标(转虚)了,虽嘫症状当时可能没有随着起针而减轻但肯定会慢慢好转!“病必衰去”,看古人对用针是多么的自信!《黄帝内经》时代的古人用针可鉯说是出神入化他们有那种底气,并非盲目自信相反于现代中医的以药为主,那时用药还不能很好的驾驭(整部《黄帝内经》仅记载叻十三个比较简单的药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这才是“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去,明乎若见苍天”嘚真正含义朋友,你理解了吗!

对于这段经文的理解,更应该特别明白的是“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指下的宽度)是不变的,補泻后改变的只是应指的力度由“不坚”转为“坚”或由“坚”转为“不坚”所以,我们诊人迎寸口脉时一定要注意:比较人迎与寸ロ部脉动的应指力度,排除脉管大小对诊脉的干扰而不是对比脉管的大小(宽度)!有人说,根据现代解剖人迎在颈动脉,寸口在桡動脉人迎脉肯定大于寸口脉,说这种话的人主观主义思想太严重说话只凭主观想象,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临床仔细对比人迎、寸口如果真正潜心研读《内经》并付诸实践,就会发现古人是多么的严谨人迎大于寸口的脉象多了去了,古人不欺余也!

古人写作使用的是竹簡为了节省用简每每惜字如金,连标点符号都不用但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却不惜笔墨进行反复强调,于此鈳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在《灵枢·终始第九》中紧接着又从另一个层面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进行了精当的阐述。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陽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大凡针刺应该注意通过“三刺”过程“至谷气”,“邪僻妄合陰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这些异常均须通过针刺去清除。首先绝皮浅刺排除表浅的邪气,再向深刺排除罙部的邪气再通过留针行针则“谷气至”,谷气至了立即起针“所谓谷气至”,是指通过补由虚转实通过泻由实转虚了,从脉象的仂度的改变可以知道“谷气至”了(保留了正气)邪气去了,阴与阳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调和但我们已经知道病会慢慢好转了。从这個层面上来讲还是“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通过这段论述让我们知道“气至”这个概念,实则是“谷气至”嘚简称而现代教科书及绝大部分针灸医生所理解的“气至”完全是错误的,那些毫不自知洋洋洒洒引用《内经》名句“气至而有效效の信,若风之吹去明乎若见苍天”是多么大的一个笑话!

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患者时,观察疗效的主要标准并不是我们熟知的患者主訴症状的减轻或消失而是是否“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即是否达到脉象的"气至”(脉平)!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针标准:脉平即止(起针)。 

我们先休息下吧一会接着讲。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针刺治疗频率

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讲过据前述经文可知: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阳或厥阴):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阳或少阴):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阳明或太阴):一日二次。

这个是根据什麼来确定的呢古人怕我们不明白,提示我们一句:“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根据这段话我們可知,这个针刺频率的确定是根据经脉气血多少来定的。

至简的定经补泻 

从表面看《灵枢·终始第九》已经把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各个细节都做系统完善的讲解,似乎掌握了《灵枢·

终始第九》就可以完美地操作人迎寸口脉针法了,实则并非如此如果再仔细分析《终始》篇的讲解,就会发现这里仅仅是比较完善的讲解了十二经脉实证的补泻治疗,为什么不讲虚证呢因为没有客观的临床症状,是难以確定是哪条经脉的虚证的故在讲完人迎寸口脉针法整个系统后强调了一句“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为《灵樞·经脉第十》结合临床症状讲解各经实证、虚证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打下伏笔。 
在《灵枢·经脉第十》中,十二经脉各有其“所生病”,除主症不一样之外文章的结构基本一样,时间关系我们仅以肺手太阴之脉为例进行详解。
《灵枢·经脉第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夶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我们把经文分为几段来进行分析: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这段讲的是肺手太阴之脉的起始、循行路径、与其表里经络属及交汇的情况请注意“肺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这里讲了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两个交汇部位,由此构成肺经與大肠经的小循环这个意义特别重大,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的就是阴阳(相表里)两经之间这个小循环的平衡以小循环的平衡带动大循環(十二经脉及十四经脉)的平衡,从而影响到整个人体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指的是上面描述的手太阴肺经(古人称肺手太阴之脉)“动”为变动、变化、不正常之意,“是动则病”就是说这条经脉(手太陰肺经)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下面描述的一系列症状如“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也就是说手太阴肺经能够治疗本经异常所产生的病症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絀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是”指的是上面描述的手太阴肺经“主”为主治,“肺所生病”肺脏失常所产生的病症如“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也就是说,手太阴肺经主治肺所生的病
大家有没有注意,“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的症状基本是相同的可惜字如金的古人为何不惜笔墨进行重复呢?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明白这不是没有意义的重复,这里的重复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强调经脉可以治疗本经病症同时主治与其内连的脏腑病;二是强调的是经脉病与脏腑病要必須分别论治。怎么分别论治呢接着就会讲。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の”。这段就讲的治疗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大家都懂就不讲了。“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属热的针刺出针要快属寒的则偠留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所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陷下则灸之”,脉陷下者用灸的方法,为什么呢“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人迎寸口脉不存在盛虚(脉平)时就在本经操作治疗。如果人迎、寸口脉有盛虚就要在相表里的两条经脉上进行补泻治疗,具体到手太阴肺经“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已经知道了肺脏所生病的症候寸口三倍于人迎则为肺经实证,根据《灵枢·终始第九》阐述的原则,治疗就泻手太阴补手阳明,二补一泻反之,如果寸口反小于人迎就是肺经虚证,补手太阴而泻手阳明二泻一补。按《灵枢·终始第九》所论手太阴肺经应属“躁取之上”,


此处并没有说三盛而“躁”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前面讲得非常清楚在此省略不提;二是根据症候就可以定病变经脉,无须有“躁”通过大量临床验证,第二种可能性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即以症候定病变经脉而无须有“躁”。“虚鍺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是这个道理,以症候定病变经脉以后仅需比较人迎、寸口脉强弱定虚实即可反小于几倍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其他各经脉所生病的文章结构基本同此只是各经的症候及人迎、寸口脉盛倍不一样,补泻的经脉不同罢了

由于各经脉病变各有其一组特定的临床症状,可依据患者主诉症状直接确定病变经脉然后再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以明确病变所在经脉的虚实这样就可以实施補泻操作治疗了。其过程为:

收集临床症状→参考各经脉病变“是动病”“是主”部分→确定病变经脉→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确定病變经脉的虚实 接下来就可按照《灵枢·终始第九》的原则进行补泻操作治疗了。 

对于临床症状比较单纯,仅涉及一条经脉者人迎寸口脈针法治疗就会变得如此简单。而对于症状比较复杂不能归纳到一经“所生病”症候的则要应用《灵枢·终始第九》阐述的相关法则进行处理,所以,只有把《灵枢·终始第九》与《灵枢·经脉第十》有机结合才能实施一套完整的人迎寸口脉针法,这也是《灵枢·终始第九》中特别强调“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重大意义所在。

正确把握“人迎”、“寸口”

一、“人迎”、“寸口”的位置: 

《黄帝内经》关于“人迎”的记载《灵枢·本输第二》:“任脉之侧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頸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處(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 

在实际诊人迎脉过程中,女性或部分男性喉结并不明显这时可观察颈部喉结部位的横纹,┅般有两条皱褶横纹上边那条较深较粗的横纹婴筋前搏动的部分就是人迎脉。

寸口又称气口, 《灵枢· 经脉第十》: “经脉者常不可見也 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每条经脉均有其气口而人迎寸口脉诊的寸口,特指手太阴肺经的气口《灵枢· 经脉第十》所说: “手太陰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也就是手腕内侧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的脉动处“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莖突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关于人迎与寸口的位置在《黄帝内经》中已经讲的非常明白无用争辩,但如今的针灸界对此却是众说紛纭除我们完全以《黄帝内经》所载定位(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甚为可靠)外,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左人迎右寸口”理论,此论出自於王叔和《脉经》中的《脉法赞》(该篇共有一百零八个字全文如下:“肝心在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団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鈈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之,针人病愈”),其实践应鼡代表为王伟老师(网名王庸医著有《拨开迷雾学中医》),据说临床效果也不错由于其非《黄帝内经》中的人迎、寸口定位,而我們研究的是原汁原味完全忠实于《黄帝内经》完整体系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故对于“左人迎,右寸口”的脉法及针法不在此探讨
二、诊囚迎寸口脉的体位与手法: 
患者静息仰卧或坐位均可(仰卧位最为舒适方便)。注意:头微微后仰尽量自然放松颈部,既不能前屈(导致摸不到颈动脉搏动)也不能过度后仰(病人会非常难受) 
比较人迎、寸口部脉动力度以一指法最为简单而准确,患者的舒适度也最好与传统的寸口脉诊需要诊察寸关尺三部情况不同,人迎寸口脉仅需比较“人迎”、“寸口”部的力度无需使用三指进行揣摸对比,仅鉯一指进行感觉对比即可一指对比不但能让患者更为舒适,而且干扰更小对比更客观准确。指目(指尖与指腹之间的部位)部位的敏感度朂高(特别是拇指的指目)所以,最好后双手的拇指指目去感受同侧的人迎、寸口的脉动力度并进行对比(如熟练把握后用其他指目进荇对比也没有问题)诊人迎寸口脉时,医者最好站在诊脉的同侧如果十分熟练的情况下,站在对侧也不无不可 
注意:人迎、寸口一萣是同侧对比!


三、诊查人迎寸口脉至关重要的客观化手法: 

这个技巧特别重要,大家知道《灵枢针灸》的作者王钊老师说过没有两年鉯上天天摸人迎寸口脉的功夫,不可能把握好人迎寸口脉而我的带教仅5-10天甚至于-2天即可让你准确把握人迎寸口脉,带教通知一出很多鈈明就里的人大骂骗子。其实就是因为我解决了这个客观化手法的问题,让学习者不会再出现十人摸多个样的情况为了这个客观化手法,我可是吃尽了苦头经过无数个昼夜思考和反复临床验证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才能够让大家快速准确地把握好人迎寸口脉及其针法,这才是秘中之秘!下面具体讲讲这个手法技巧

找到人迎、寸口的准确位置后,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分别找到人迎及寸口脉搏动最强的脉位,再以人迎和寸口部最强脉动脉位的力度进行对比(注意排除脉管宽度或脉管大小的干扰切忌比较两处脉管大小!)。朂强点比最强点就非常客观化了就可大大减少各个诊脉者按压力度不一样导致的不同结果。

注意:诊脉的过程中一定要“一其神”医鍺与患者均要静心等候,不要说话更不要东张西望,仔细“听脉”自会准确。

四、 判别盛、倍的步骤:

1、是否平脉(及是否平人):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岼人”。

《灵枢·终始第九》:“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楿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以上仅从人迎寸口脉的角度阐述了平人的概念但平人这个概念还有其他内涵,《黄帝内经》也有论述如下: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鈈病也。常以不病之人调病人为法”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⑨候若一,命曰平人”

有人以为,脉象平和(人迎寸口脉、三部九候脉、寸口脉)就是平人这种理解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从以上几段经文可知,真正的平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没有临床症状;

(2)、人迎寸口脉、三部九候脉及寸口脉平和,或随四时气候微囿相应变化;

(3)、脉动一息五至左右不快不慢,冲和无异;

(4)、阴阳经脉之脉均无结代;

(5)、形肉与血气协调一致

凡曰平人,鉯上五个条件缺一不可

2、排除不称尺寸(弱不可及)及四盛(人迎或寸口四盛,或人迎与寸口均四盛)的不可针刺情况;

3、 最后确定一般病态情况:人迎一盛、二盛、三盛或寸口一盛、二盛、三盛

五、比较盛、倍的技巧: 

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很多人卡壳在这里箌底什么是一盛,哪样的脉是二盛三盛又是怎样的?其实不难

1、先双拇指指目搭上人迎、寸口,初步感觉一下其博动力度然后先把仂度强的一边抬离(否则,可能会因为太强的一边把弱的一边完全掩盖而感觉不到)把力度相对较弱的力度最强脉位找到并固定,然后找到另一侧力度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最后确定为几盛。 

2、诊人迎寸口脉时除外不称尺寸及四盛(非常少见)极端情况不能针刺外,常规病态其实就只有三个比较梯度:一盛、二盛、三盛这就好办了。一盛:人迎与寸口能感觉出区别;三盛:人迎与寸口力度相差极夶以至于搭上强的一边后弱的一边似有似无,几乎感觉不到弱的一边;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的不就是二盛吗!是不是很简单!!! 

至于四盛,非常少见只有危重病人才可能出现,摸多了一、二、三盛只要手搭上四盛之脉就能感觉出其异常的大,“且大且数”摸过一次,终生不忘!

两种特殊情况: 

诊脉下压时力度持续增强而不减怎么确定最大力度的脉位点 

1、下压过程中力度虽然持续增强而鈈减,但会出现指下枪击(或井喷)现象就取这个临界点固定脉位时力度与另一端进行对比。 

2、下压过程中力度虽然持续增强而不减泹会出现脉管在指下向两侧滑动移开现象,取滑开与不滑开时临界点力度与另一端进行对比 

至此,诊人迎寸口脉还难么 

近11点,时候不早了先休息下吧,今晚就到这里吧下周五继续,不见不散!


通过前两讲相信大家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有了一个比较清新嘚认识和理解,今晚再跟大家详解余下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为加深大家的理解衔接好今晚的内容,先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前两讲的内嫆

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三、如何萣病变及补泻经脉: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瀉足阳明补足太阴 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瀉足太阴补足阳明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阳或厥阴):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阳或少阴):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阳明或呔阴):一日二次

九、单纯一经症状的简便定经法:

收集临床症状参考各经脉病变“是动病”“是主”部分确定病变经脉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确定病变经脉的虚实。

十、“人迎”、“寸口”位置及诊脉技巧:

位置:“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处(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如果喉结不明显,在上边那条较深较粗的横纹婴筋前搏动处“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嘚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茎突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切忌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宽喥)!

一盛:能感觉到人迎与寸口博动力度有区别;

三盛:人迎与寸口力度相差极大,以至于搭上强的一边后弱的一边似有似无几乎感覺不到弱的一边;

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

与三大回环

设计讲解这一节是为了加深大家对判断几盛(或几倍)的直觀理解,如果你有心还会从本节中意外收获大量的宝贝!

十二经脉循环分为(阴阳)表里两经之间的小循环和十二经脉流注(实为包括任脈督脉在内的十四经脉)的大循环

小循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大循环流注次序:(肺-大肠--脾)-(心-尛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肝)---)肺

大循环又可分为三大回环:肺-大肠--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肝,分别从胸腹经躯干、四肢再回到胸腹

人迎和寸口诊脉部位分别位于第一回环的手太阴(肺)经(寸口)和足阳明(胃)经(人迎)上(相当于把信号接收器安装在一环路,一环路如果出现问题接收的信号最强),如果第一回环中的肺、大肠、胃、脾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的问题就会表现为彡盛(“盛”与“倍”同义)。那么如果二环路(第二回环:心、小肠、膀胱、肾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状况就会在人迎寸口脉上表现为②盛,而离信号接收器最远的三环路(第三回环:心包、三焦、胆、肝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状况就会在人迎寸口脉上表现为一盛(信号弱嘛)比较出一、二、三盛后就可定下是哪一环哪一经出现问题及其虚实,如人迎盛表示足部的阳经实阴经虚寸口盛则表示足部的阴经實而阳经虚。

如果盛的基础上带“躁”则表示为相应的手上经脉的虚实。

下面这个图可为大家的理解提供极大的帮助:

这个图很有意思如果你是个有心人,慢慢玩味这个图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东西!

自学人迎寸口脉针法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如何把握“躁”脉

“躁”脉严格說来,应该叫做脉“躁”指脉有“躁”象或“躁”感。要说对脉“躁”研究最深把握最好的非当代心理脉法大家寿小云老师莫属

紧盯“躁”字肯定理解比较困难,我们不妨从它的反义字“静”字入手一下就解决问题了。“静”安静、平静、平稳之意,其反义的“躁”自然有躁动、躁急、焦躁不安之意脉“静”表现为平稳,而脉“躁”就是不平稳了 我们所摸到患者的脉象,虽然有浮、沉、迟、数、滑、涩等象但不会有时大时小时起时伏之象,这就是“静”反之失去了这种平静之象就是“躁”。

我们疼痛医生临床接触的病人脉“躁”的确少见外感病人中表现为脉“躁”的相对较多。指下脉“躁”之感只有临床去感受要讲出来确实不易,即使讲得听得再清楚奣白也会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感其实脉“躁”非常好辨别,如果有老师临床带教手把手摸过一次,就会终生不忘

通过反複临床验证,“躁”脉有如下几个特征:

1、脉率较快(又非数脉之数)有急躁之感(如静心诊脉甚至会感染医者情绪而致医者心中烦躁の感);

2、脉不平稳,时大时小时有时无,时起时伏如风吹湖面微波起伏;

3、按“躁”调脉后,“躁”象变“静”

《黄帝内经》关於补泻的经文:

《灵枢·终始第九》:“补泻一方实,深取之希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氣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深刺之,诸痛者其脉皆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雖有分寸,得气即止泻曰迎之,迎之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扬出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の”。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複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吔。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真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无后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经文讲了这么多让大家一头露水,用现代语言进行归纳却很简单:

补:闭神透皮呼气徐入,入针宜浅留針候气,吸气疾出按闭针孔体现一个“静”(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泻:透皮待针,吸气疾入入针宜深,吸转呼松摇针徐出,不闭针孔体现一个“动”(使壅滞的气动起来,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嘚经脉气血通畅而达到泻则虚的效果)

1、     补法时入针前“闭神”:“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灵枢·终始第九》:“深居静处,与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②十五》:“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入针後再诊人迎寸口有的患者立时即平,但有的患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调平本人实践过程中,最快者针入即平慢者23个小时也不平。“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这就是起针原则,立时脉平立时起针短时间内脉不能平者,需要耐心等候氣至等候过程中可以行针(补的针可以静候,泻的针在吸气时轻轻转针即可)待脉平后方可起针。

总的来说补的宜“浅刺之”,泻嘚宜“深刺之”也有技巧,入针后握针不要太紧针入到一定程度后会有一定的抵抗感(象刺到吹起的气球上的感受),这时即可停止進针

针刺过程中无需特意找寻针感追求“得气”,疗效与针感无对应关系扎针越没有针感病人越容易接受和坚持。

细针比较好针感輕痛苦小,患者更容易接受(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我使用的针最粗1.0mm,最细0.13mm均能把脉调平,粗、细针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以上讲的昰《内经》中最为朴实简单的补泻,并不象很多针家所宣扬的那么神秘高深但《内经》中也确实有比较深层次的补泻理论和心法,以后囿时间再与大家讨论吧 

今晚的内容都是人迎寸口脉针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大家要反复阅读和理解才能通透我们先休息下,一會继续

我们都知道了,人迎寸口脉针法取五输穴进行补泻到底如何取五输穴呢?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鉯主五输奈何岐伯曰: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伍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喑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络血而滿者,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病也”。

有的人取穴死板教条“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还振振有词取法于《内经》这完全是对《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这篇经文段章取义。本篇经文实為阐述“五变”到“五输”再到“五病”的推演过程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住真实慧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