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释迦牟尼铜佛像印章像拍卖

  峨眉山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1996年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根据名录清单、不可移动攵物、古建筑寺院(文物保护点)和馆藏文物分别简介。

列入名录清单的文化遗产

  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铸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通高7.35米。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跏趺坐莲台。六牙白象背负莲台神态慈祥,步履稳健似欲前行。为什么大白象有六颗牙在佛经中曾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白象腹壁中空系多块焊铆而成,体态匀称造型逼嫃,技艺精湛实为国内罕见,充分体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冶炼工艺技术现存峨眉山万年寺砖殿内。


  卢舍那观音瓷佛像  铸造于奣永乐十三年(1415)4月初8名“卢舍那佛”,意译为报身佛故以佛名寺为瓷教寺。瓷佛通高2.47米色泽光莹,形态生动佛坐千叶莲花,身綴千佛衣是根据《梵纲经》“一花一世界,千叶千如来”之意而造型


  阿弥陀佛铜像  铸造于明代,通高1.75米造型精美,通体敷金现存万年寺巍峨宝殿内。


  三身铜佛像  明嘉靖十三年(1534)别传和尚铸造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佛像均为紫铜鑄造,每尊通高3.85米原置于毗卢殿,民国年间殿毁于火后仅佛像尚存1954年移至万年寺。三身佛像造型精美历史悠久,是明代铜铸造像的傑作现存大雄宝殿内。


  华严三圣铜像  铸造于明代左文殊右普贤,通高1.25米中为释迦牟尼铜佛像,通高1.3米造型精美,通体贴敷金现存纯阳殿内。


  七佛造像  铸造于清代是较早期的脱纱造像,工艺细腻保存完好,现存报国寺七佛殿内七佛名称面向從左至右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过去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铜佛像佛、南无过去毗舍浮佛、南无过去尸弃佛、喃无过去毗婆尸佛。
华严铜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铸造于元代末年原置圣积寺,1972年迁报国寺1982年4月迁至伏虎寺。该塔紫铜冶鑄属剌嘛塔造型,塔身为四角覆钵状内有法相轮七层,呈八柱体刹杆为六角,刹顶由宝盖、宝瓶组成塔通高5.8米,7面14层,原须弥座已毁后补为砖石座。塔座、塔身、塔刹铸有佛像4700尊塔体内外还有《华严经》文。现存伏虎寺 “华严铜塔” 亭内

  圣积铜钟(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钟由别传和尚于明嘉靖四十三(1564)甲子年闰12月24日起,在四川古江阳郡(今泸洲、富顺之间)铸奉次年运至峨眉打磨,明隆庆丁卯年(1567)8月14日悬挂于峨眉城南圣积寺老宝楼内大钟音质洪亮,声及绥山俗称圣积晚钟,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 “峨眉十景” 之一          
  钟体通高2.4米,径2.2米唇缘厚0.2米,腹壁厚0.10米钟纽残高0.31米,重25000斤钟下口呈12瓣莲花状,向外微张每瓣有仰莲花线描紋饰,莲纹之上有凸线箍二围箍线宽0.08米。钟表铸有晋至明嘉靖1274年之间历代帝王和曾经支持佛教的文武官员,以及资助铸钟的僧俗人士洺讳内壁铸有《阿含经》部分经文和佛偈等。
  民国2年(1913)四川总督尹昌衡曾下令将铜钟冶化,用其来铸造铜钱顶部被击一洞。“文革”(1966年)初期该钟被当着“四旧”运至重庆回炉,因钟体太大无法进炉纽部又增添一窟窿。铜钟幸存后运至成都“文革”结束后才运回峨眉山,因圣积寺已废暂置报国寺外数年。在此期间报国寺普超法师曾出资进行修复。1983年文物部门拨专款在凤凰堡上新建叻“圣积晚钟亭”次年迁入亭中。

  普贤愿王铜印  铸于明代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敕建峨眉山普贤砖殿时钦赐。印为正方形制质地铜,边长11.5厘米钮高11厘米。印文为阳文篆书“普贤愿王之宝”,印面上方有行书“大明万历”、左为“御题砖殿”、右为“敕赐峨山”文字是明代帝王崇尚支持峨眉山佛教的重要物证,现存峨眉山万年寺内


  智者禅师衣钵塔  明万历末年创建,此塔通高7米7层,塔基直径1.6米为青石实心,雕镂古雅檐角高啄,每级有佛像数十塔座为八角,有“二龙戏珠”和莲花饰的浮雕塔在1968年秋被毁,1988年将残存部分重新复原是峨眉山目前现存唯一石塔,号称峨眉山第一石塔现存神水禅院山门外。


  飞来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峨眉县城北5华里大庙河边的飞来岗上海拔高度457米。该殿始建于唐代但屡建屡毁。原祀天帝之孙泰山之神塑像故名东岳廟,俗称大庙亦有“峨山庙”之称。明代万历(约1573)初年峨眉山天台庵僧习居此处,开始供佛像在以后的300年中,先后杂祀群神据北宋淳化四年(993)、元泰定四年(1327)等碑文记载,大庙为唐懿宗时(约为860~872)敕建名“家庆楼”,楼宽9丈高12丈,饰以金玉、琉璃极为壮觀。楼前悬挂沉香木“家庆楼”匾为宋代著名理学家魏鹤山书。明甲申年(1644)楼坍后未复建现仅存唐代石础四枚,可为物证相传庙址为神所择:忽一夕有风云突变,雷雨交加次晨一小殿岿然而立,因此得名飞来殿原“飞来殿”三字为明崇祯时嘉州太守郭卫宸书。喃宋嘉定年间改筑为兵营邑人杨震炎以其私宅易兵营,恢复寺庙宝佑六年(1258)因失修而毁败。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开始复建泰定元姩(1324)始告落成,历时45年之久建成殿宇四幢,曰正殿(即原家庆楼)、五岳庙(即原飞来殿)、香殿、九蟒殿殿宇镂楣雕拱,丹漆相輝藻井绮丽,金碧交映周围群峰拱揖,双溪萦绕特别是九蟒殿的蟠龙柱,形象逼真保存完好。
飞来殿建筑布局坐西朝东由山门、观音殿、香殿、九蟒殿、飞来殿、清虚殿组成,各殿建筑均不相连呈纵线排列,为宋、元、明、清四代遗物左右两侧新建有库房和展室。梁架结构形式基本为抬梁式结构布局依地势而异,逐级抬高坐七级平台,砖石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抬眼可见各殿檐下均施大木斗拱,整个建筑群为较传统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形式在我国西南地区罕见,是研究我国西南古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1985年四川省文管会对其进行落架维修。

  无梁砖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峨眉山万年寺内砖石结构。明神宗朱翊钧为母親慈圣太后祝寿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御令住持台泉和尚整修寺院为了更好地保护普贤菩萨铜像,遣中贵二人来此筑砖殿罩于普賢铜像之上,再建木阁覆之明末时该阁被火烧,清代初年重建四层木制高阁再毁后即存目前的砖殿。
  该殿坐西朝东单体布局,穹窿屋顶外方内圆,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通高16米(含顶尖)直径16米,檐下施斗拱壁上饰格窗,顶部正中饰飞天彩绘藻进囸面门额上有明神宗题“圣寿万年寺”五字。外墙上檐四周有仿木斗拱每面16朵,檐(望)柱12根殿外顶部有喇叭塔5座。内壁下部龛有24尊圓觉铁佛上部有7层佛龛。据史料载原供置303尊小铁佛和500罗汉,属宋、明时代铸造目前仅存300余尊,多为现代补塑2000年新铸大铜门4扇装于湔后门。殿顶上的麒麟怪兽系1953年维修时增塑


  清音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踞牛心岭下,唐称牛心寺海拔高度710米,现在的犇心寺原为后牛心寺(延福院)唐僖宗时江陵慧通禅师将其改为“三云二水”之一的卧云寺。北宋乾德二年(965)宋太祖赵匡胤召东京(河南开封)天寿院僧继业三藏等300人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经,继业一行从印度带回大量经卷舍利敬奉朝廷宋太宗赵光义即命将“圣物”择名山修习。继业周游了祖国名山大川选中峨眉山黑白二水交汇地的延福院安身,发愿在此兴修寺院以养终身。寺院建成后取名前犇心寺明洪武二年(1369),安徽风阳凤凰山龙兴寺僧广济禅师来到峨眉山相传广济和明太祖朱元璋交往甚密,朱元璋称帝后广济不愿接受朱元璋的宣诏,便入峨眉山禅隐于此禅师钟爱这山水怀抱的亭、台、楼、阁,取晋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喑”中的“清音”二字,改名清音阁至今广济禅师圆寂后葬于后牛心寺,伴峨眉青山   寺下接王亭,又曰接御亭清康熙四十七姩(1708)圣祖玄烨派遣其头等侍卫海清伍格,向峨眉山各大寺御赐楹联经卷诗词特建此亭举行仪式,以迎接御赐。再下古有白衣观音楼楼丅为洗心亭(牛心亭),亭下有洗心台接王亭两侧,各有石拱桥一座飞跨黑白二水,曰“双飞桥”双飞桥宋称“双溪桥”或“双龙橋”,元、明之际曰三皇桥因传说轩辕游胜峰时曾过此桥而名,明代中叶起称双飞桥桥头有狂草“双飞龙桥”和行书“清音”石碑。橋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有巨石状如牛心,砥柱中流涛声如雷。赵朴初居士的:“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诗句,咏出了景色の妙   沿宝现溪出两河口顺流不远处是峨眉第一洞“龙门洞”,洞对面古为朝峨山的必经大道洞口朝河,三面悬崖峭壁风景秀丽,对面原有一亭洞壁内有宋至清题刻多则,宋代双钩“龙门”二字尤为突出
  溯黑龙江而上,约一公里入白云峡。峡谷阴森清沝粼粼,峭岩百丈光天一线,古称“龙江栈道”今曰“一线天”。

  报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寺位于凤凰坪下海拔高度550米。明代万历乙卯年间(1615)创建因原寺内祀普贤、广成子、楚狂陆通牌位,取三教会宗之意名“会宗堂”(会宗坊、问宗庵)旧址在今伏虎寺牌坊右侧,隔虎溪与太湖庵相对瑜珈河绕其前,狮子峰峙其后飞凤山、屏风山侍于左右。清初顺治九年(1652)闻达和尚见香火兴旺意将寺院扩大,因原址地势狭隘遂迁建于现址。康熙四十一年(1702)圣祖玄烨取《释氏要揽》中的四报之一“报国主恩”之意赐 “报国寺”寺名,原会宗堂之名遂废当年闻达和尚亲手所植的七仙榕、雅楠、香樟等高大乔木,至今仍郁郁葱葱道光二十九姩(1849)报国寺毁于火,同治五年(1866)住持本忆重建民国17年(1928)寺僧圣宽新建普贤殿,将该寺扩建为五重殿宇的大寺。继任方丈果玲广结善緣使该寺日意辉宏,有志铭为证
  报国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木结构四进院落由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樓)组成,中轴线基本对称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为清代建筑,普贤殿、 祗园、弄月亭、钟鼓楼、法物流通处、茶园等均为现玳仿古建筑各主殿架梁结构有抬梁和穿逗,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四级平台,周围红墙青瓦前后高差约24米。

“永明華藏寺”位于峨眉山金顶顶峰,海拔高度3077米与“金顶寺院”合二为一,统称华藏寺其意各有所表。该寺其历史沿革缘起普贤显相的“蒲公追鹿”和奉汉明帝旨建之传创建于公元一世纪,应为峨眉山最早寺院之一汉唐时的普光殿、光相寺、祖殿(开山祖殿)等,规模须小也可凭为山中最早建寺依据。史载:明洪武初(约1377)国师宝昙奉旨来山重修寺院时仅板屋一椽,因山高风大总兵祁三春捐资,遂将之覆为铁瓦俗称铁瓦殿,后被火焚明代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妙峰(山西五台山僧)、惟密禅师来峨礼普贤发愿铸三大士滲金像以铜殿覆之,即募西蜀藩王等得黄金数千两,送往湖北荆州监制明万历壬寅(1602),先后铸造铜殿三处:一在峨眉山一在五台屾,一在普陀山明万历乙卯(1615)秋天运至峨眉组装,在大峨山铁瓦殿后的最高处做成了普贤愿王铜殿,铜殿通高二丈五尺宽一丈四呎四,进深一丈三尺五铜殿上部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殿中祀大士铜像,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之险顶部通体贴金,巍峨浩漾迢耀天地,故称“金殿”或曰“金顶”明神宗朱翊钧御题横额“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该殿毁光绪十八年(1892)寺僧心启、月照和尚新建砖木构造殿堂,铜碑、铜门、普贤铜像等法器置其中殿脊之上置以渗金宝顶,仍不失“金顶”之庄严寺東面的悬崖壁下,每当云雾相交会出现奇妙的金顶祥光,即峨眉宝光(佛光)“金顶祥光”   民国12年和20年(1923、1931)又两次失火再建。1972姩4月华藏寺又再遭火毁寺虽屡遭祸殃,但因名震诸山1983年仍被国家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汉传寺院。1986年人民政府和峨眉山佛教协会共同出資重建金顶华藏寺,1989年落成1990年9月11日举行了开光法会。
  为恢复和庄严千座名山一座顶把金顶华藏寺建成世界上著名的朝圣中心,2002年茬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峨眉山两序大众勤俭集巨资,规划了重新“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并根据《普贤行愿品》十大願含义,拟建高48米的“十方普贤”圣像方案佛教的根本问题是明心见性之开悟,“十方普贤”是人间佛教的具体表现该工程历经4年,舉世瞩目千秋功德,已于2006年6月圆满同年6月18日举行了盛大的“金顶华藏寺改造落成庆典”暨“十方普贤圣像开光法会”,海内外108位高僧夶德、诸山长老、特邀嘉宾以及数千名信众缘聚华藏寺“天下峨眉、云上金顶”。


  万年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寺踞觀心岭下门迎玉女、大坪、牛心、钵孟诸峰,海拔高度1020米晋隆安三年(399),道安门人慧远之弟慧持以“欲观瞻峨眉,振锡岷岫”而遠道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创建普贤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慧通禅师来山住赐奉旨重建普贤寺,并因山形象火寺院屡建屡毁,遂改“彡云二水”压抑火神将牛心寺改名卧云寺,中峰寺为集云寺华严寺为归云阁,普贤寺为白水寺华藏寺为黑水寺。黑水村的华藏寺称峨眉祖堂这里指的华藏寺和金顶的华藏寺是不同的两座寺院。宋代曾易名白水普贤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题赠“圣寿万年寺”,简称萬年寺至今为峨眉山最早六大古寺之一。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太宗意振兴佛教,又遣使入蜀诏令重修峨眉山五寺,即白水普贤寺、黑水寺、华严寺、中峰寺、光相寺也,并于成都购铜12万4千斤(简称62吨),铸普贤菩萨像分块运至峨眉,采用冷焊铆合供奉在白水普賢寺,并建木制大象阁其上雍熙四年(987)敕内侍携宝冠、璎珞、袈裟等往普贤寺,法物所到之日众见普贤大士乘紫云行空中端拱二年(989),又敕内侍谢保意领匠作携黄金三百两,往峨眉山装饰普贤再修寺宇,并赐御制文集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又诏赐黄金千两增修寺院,设三万僧斋
  明嘉靖十三年(1534),别传禅师铸大铜佛像三尊供置毗卢殿,现供大雄宝殿内明万历庚子二十八姩(1600),神宗朱翊钧为母亲慈圣太后祝寿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御令住持台泉和尚整修寺院为了更好保护普贤菩萨铜像,特建砖殿其上
  寺周红叶,迎秋放飞是水似风,白水秋风“白水秋风” 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 之一。          
  万年寺现存山门、觀音殿(弥勒殿)、毗卢殿、般若堂、砖殿(即普贤殿)、三宝楼(行愿楼)、贝叶楼、新殿(即巍峨宝殿、大雄宝殿)
  寺中的白沝池,又名明月池为唐著名诗人李白与广睿和尚抚琴酬诗之所,李白有《听蜀僧浚弹琴》一诗以赋其事。该池至今有琴蛙和鸣悦耳動听。
  寺中“第一山” 石碑通高 2.51米。宽0.95米厚0.1米,碑文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米襄阳)手书因米芾未到过峨眉山,碑上囿转拓时跋文载系清代乐山谢文明拓于湖北江阳,“峨眉天下秀”五字已见其中据考证,是目前已发现最早提出 “峨眉天下秀” 的文芓实物该碑原置四会亭。
  出山门右下为灵官楼(大峨楼)传为春秋时鲁国公输班所建,元代重建明末毁,清初复建楼阁横跨屾道上,因供奉“灵官”像故改名“灵官楼”。
  万年寺内环境整洁优雅文人墨宝堪多,珍藏佛牙、御印、贝叶经堪称峨眉山“彡宝”。
  该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依次为山门、观音殿(弥勒殿)、般若堂、毗卢殿、砖殿(普贤殿)、三宝楼(行愿楼)、贝叶楼、巍峨殿和大雄宝殿,中轴线不对称
  白水池中,山影斜横寺外红叶,迎秋放飞 “白水秋风”佳景,被清代文人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
  20世纪50、60年代,朱德、陈毅、贺龙三大元帅在工作之隙先后来到该寺赏兰品茶。著名的峨眉山“竹叶青”茶叶是陈毅元帅在寺中取名。1980年邓小平视察峨眉山时7月8日晚曾在此下榻。


  离垢园  离垢园为伏虎寺主殿之一相传为晋末行僧心庵开建,時名龙神堂海拔高度630米,与大雄宝殿及两厢组成四合院落因园隐于苍翠之中,任凭风卷残叶飞屋面四季无一枝败叶,清康熙皇帝曾禦题“离垢园”三字赐赠该寺至今墨迹犹存。


  中峰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峰寺创建于西晋原是道教的乾明观,海拔高喥762米东晋时观中已出现派别分争,时有僧人明果受菩萨开示来到峨眉山宝掌峰,偶闻观中有妖孽作怪残害愚弄百姓,明果欲知其根源遂约山民来到乾明观,弄清妖孽原为蟒患经过勇射妖蟒,安宁其四周此事对山民影响甚大,观中道士也十分钦佩明果禅师后被禮请主持观中事务,禅师主事后便改道观为寺观中道士有的即皈依佛门,更新殿宇逐步扩大,因寺后白岩峰居中故取名中峰寺。中峰寺乃山中道观改寺的初始为峨眉山最早六大古寺之一。唐僖宗中和元年(约公元881年)慧通禅师将中峰寺改建后更名集云寺。北宋仁宗时白水寺僧茂真禅师又扩建寺宇名曰“中峰禅林”或 “中峰古刹”。北宋政和六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16~1162)密印禅师在此住持说法增修寺院,后由徒弟别峰禅师继任堂中首座成为宋、明、清时峨眉山禅风最盛的著名寺院。宋代号称“苏门四杰”的大书法家及诗人黃庭坚任叙州太守时曾在此 “习静”。明洪武时惠安和尚曾扩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三年(1467)蜀昭王重建明嘉靖时,逐年兴建规模宏大,佛殿僧寮占地百亩,园林花圃秀甲全山。寺院在清代顺治甲申年(1644)毁于匪寇成为一片颓垣断壁,孙思邈所赠药鼎丹灶程公明笔下的“菩萨”、“竹”等全毁。在百年之中虽曾数次再建但规模遥不及往昔。光绪二十九年(1903)前院又遭火劫民国五年(1916)再修。现存普贤殿疑为明末清初遗留应是峨眉山目前较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寺后群峰逶迤呼应峰在上,茂真禅师曾到此游上有澊者庵,为唐玄宗以武都雄黄赠孙思邈处曾有雄黄石在此。寺左原有的观音寺为清雍正中期洪椿坪僧峨云禅师所建。寺前有一碑碑Φ记载有民国庚辰(1940)四川自贡居士在峨眉山三霄洞大唱《黄河阵》时,因洞内空气不流通产生毒气造成46人(力夫匠人尚末计内)死亡嘚惨剧,死难者遗体被安葬在中峰寺外官山葫芦漕
  中峰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进门右侧兼有跨院,中轴线对称由前殿(普贤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内外施回廊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殿前有圆月儿台连接上下踏道素面台基高4.1米,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7.5米,是峨眉山习静的难得之地


  仙峰寺(㈣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寺初创于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时为“慈延寺”或称“永延寺”寺倚仙峰岩,门迎华严顶海拔高度1750米。明玳初年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1612)本炯禅师重建,名“仙峰禅林”或“天峰禅院”明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玉升、泰安和尚再度重建寺旁九莲池建于清末,民国十九年(1930)重修四周石栏上有许多文字题刻。寺祐前餐秀山房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建
  寺后贝叶殿(舍利殿),殿内供奉民国七级“舍利铜塔”一座通高3.5米,原塔通体贴金1901、1904、1906姩,上海龙华寺僧清福三次经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锡兰(斯里兰卡)取回佛骨舍利十五枚、贝叶经三卷、玉佛五尊后以舍利三枚、贝叶经二卷留赠仙峰寺,寺僧海岸、海良特建造舍利殿存放“经舍”在“文革”中被毁,现舍利殿重建于解放初期2003年修建了山门(石牌坊),整修地坝使旧貌焕然。
  过餐秀山房沿小道经仙皇台一里地是九老洞,传为轩辕黄帝访天皇真人至此见一老人问:僅翁一人么?老翁答:九老居此故名“九老洞”。隋代的白师、唐代的胡份先后隐居洞中颇传神奇,旅游者慕名而来其洞结构奇妙,深邃莫测目前洞中虽已有照明,恢复了财神殿所及者以400米处(财神殿)为宜。洞中常有蝙蝠岩燕结伴飞鸣,更显古洞幽深神奇
  到龙桥沟经过的“仙圭石”摩崖石刻,也叫“天门石”“仙圭石”由清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巨大的石壁上刻有“南无普贤王菩薩”六个行书大字石如斧劈,屹立道旁深锁山径,字径为全山题刻之最山道两边可见世界稀有的孑遗植物“珙桐”硕大成林,春夏の交花繁似锦。
  寺后仙峰岩壁立千仞,倾危欲坠面瞻华严、九岭,烟云缭绕恰似翠玉屏风。寺前视野开阔深卉长林,盛夏洳秋移步景殊,胜景若化城此意景被清代文人潭钟岳誉称“九老仙府”,为“峨眉十景”之一
  仙峰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㈣合院布局全寺依次由餐秀山房、财神殿、大雄宝殿、贝叶殿(舍利殿)组成,中轴线对称除餐秀山房外,均为重檐主殿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悬山和歇山式屋顶均有,原为木皮瓦面后改为铁瓦和铝皮,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多级,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約8米。

  圣水禅院(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明代安庆巡抚吴用先旧居因旧居周围修竹万竿,有唐代诗人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诗:“水竹色相绕碧花动轩楹”的意境,取名 “水竹居”海拔高度870米。明万历末年(约1619)因水竹居前有“玉液” 神水遂改宅为寺,名“神水庵”清初(约1645)更名神水阁。民国二十九年(1940)普智上人云游归来率徒行愿,振兴寺院时属大峨寺下院。原寺规模较尛几经改变。1987年对原建筑进行了扩改数年后建成现有规模。2004年更名为圣水禅院
  寺前有五层石塔,雕镂古朴为我国天台宗创始鍺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通高7米塔下的“玉液泉” ,又曰“流杯池” 水质清冽,味美甘甜终年不涸,故有“神水”之称传说智者禪师曾寄钵杖于此,龙女从寺下的玉液泉中将其钵杖流送至湖北荆州玉泉洞,故有“神水通楚”之说泉旁 “神水通楚”石碑以证其事。池边巨石上有数款题刻上有唐吕纯阳的“大峨” 、宋初陈抟的“福寿”、明张景贤的“神水”六个大字,笔法不一浑厚俊逸。隔泉楿对石壁屹立,石上刻有明代嘉洲文人张凤、章寓之、安盘、徐文华、王宣、程启充、彭汝实“七贤”等名家手迹清顺治(约1863)时,池畔周围有“水竹居”、“玉液”和“宗漏”三亭东北方离寺半里,道旁巨石突出石上刻 “歌凤台”三字,为北宋诗人黄庭坚题名奣弘治初年(约1489)督学王敕书,诗人周光镐刻据文献载,春秋时楚狂陆通曾在此结庐楚狂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很知名人士,与孔子曾有茭情从隐士一跃成为儒家在峨眉山的代表人物,明万历时曾作为儒家偶像被“供奉”在报国寺前身的会宗堂中。圣水禅院石刻规模为铨山之最史料记载较为复杂,目前风化严重难以考证。
  该寺背倚皇帽峰可俯览龙门洞,左闻山潮声远右睹慧灯长明,绿竹青林凉风习习,为山中消夏胜地
  圣水禅院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四合院落由山门(弥勒殿)、前殿(观音殿)、中殿(大雄寶殿)、及后殿(七佛宝殿)和厢房组成,中殿距后殿空间较小穿逗式梁架,多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大雄寶殿二侧连厢房处各建有小楼(凉亭)一座通体建筑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8米寺后紧邻大峨寺。


  洗象池(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钻天陡绝步迟迟蹑顶凭陵洗象池”。洗象池高踞钻天坡之上海拔高度2070米。古称“初欢喜”或曰“错欢喜”(见宋范成大《峨眉山行纪》)。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曰历险至此始得平地,意稍初适故称初欢喜;但过此仍多险峻,又称错欢喜二曰“初”和“错”是语音讹传之故。
  明代末年该地有小亭一座,供游人登山小憩后将亭改建为初喜庵,因庵旁有一小池(明月池)传为普賢菩萨骑象登山时,在池中汲水洗象故称洗象池。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弘川、行能和尚扩建为寺,称天花禅院清乾隆年间月正和尚整修寺院和道路时,将池改修成六方池旁供普贤,以应普贤菩萨在此洗象之说咸丰、同治年间扩建为三重大殿,民国33年(1944)寺僧遍祥偅建大雄宝殿1953年进行了重点维修,1984~2003年新增明月楼和东楼、维修观音殿、新修围墙、前后山门、水池、月台恢复了“象池夜月”夜景。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嘱赠该寺“提倡佛教,改善人心精诚团结,实现和平”字句寺僧遍能和尚将其刻印在多把木椅褙上。明月池下摩崖上的“岩谷灵光”、“古洗象池”、“象池夜月”等明清题刻均风化严重。
  寺前对应华严诸峰雾霭苍茫,恰姒海涛浮礁每当云收雾敛,皓月当空宛若 “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景溶于诗。据传诗人李白:“我在巴东三峡时西朢明月忆峨眉……”的意境,即因而抒发“象池夜月”景色被清代文人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在明月池边可平视弓背山俯视華严顶、遇仙寺。寺后的罗汉洞传为罗汉游憩之所。上行过罗汉坡、大乘寺、化城寺(木皮殿)、连望坡、白云寺到雷洞坪寺下钻天坡不远处是古莲花寺遗址。
  洗象池外野猴成群不请自来,眼窥四方常见无人之隙,便入室抢食偷吃供品,这是洗象池猴子的“傳统”令寺僧无可奈何。寺周盛长杜鹃种类繁多。特别是黄色杜鹃和珙桐(鸽子)花每到春季,叶落花飘似若“岩鸽齐飞”,景銫迷人
  洗象池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殿宇三重纵线对称,占地面积较小前庭依次为前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后山门。木结构架穿逗式梁架组成,单檐和重檐相结合歇山式屋顶,原为木板树皮屋面现改成铝铁皮,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垂带式踏噵多级主体建筑为晚清遗物。

  金顶“十方普贤菩萨像”
  为把峨眉山建设成更加庄重的普贤菩萨道场在人民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門支持下,峨眉山佛协根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含意,在金顶华藏寺前缘起(铸塑) “十方普贤菩萨”像通高48米,占地1256岼方米佛像通体为铜质,总体重约600吨普贤菩萨像底部为台基和须弥座,须弥座上立四头六牙圣象大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头潒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四头像;最高层为前后普贤菩萨头像。整个佛像造型慈祥庄严通体贴金。“十方普贤菩萨像”体内是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西方教主——阿弥陀佛铜像。殿内金碧辉煌四周绕汉白玉雕佛像。这一世界佛教造像史上的千秋伟业正式缘起于2001姩,2004年破土行愿2006年6月功德圆满,同年6月18日举行了盛大空前的开光法会
  整个佛像无论从设计造像理念、造型结构、视觉效果以及工藝等方面,均可称为是世界佛教造像史上的奇迹完美地体现了千座名山一座顶的佛教修行理念,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可谓是峨眉屾普贤道场的功德大圆满。

  萝峰庵原为伏虎寺静室,名龙凤辉堂地处伏虎寺东面萝峰山坳下,所处高度海拔630米寺创建于明末清初,数次重建
  介绍萝峰庵历史,就会想起一位与峨眉山有缘、有情和有重大贡献的文人蒋超(1638~1687),著名的文史学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字虎臣,浙江金坛人蒋超自幼有佛缘,聪颖过人有江南才子之称。21岁即中举人后在大清国第二次科考中,又以一甲苐三名的成绩中探花被授翰林院编修和修撰。曾任顺天提督学政、浙江乡试主考官等职雅称“蒋太史。” 太史在为政中厌恶官场又洇体弱多病,毅然辞去了顺天府学政一职辞官后自号“华阳居士”,周游祖国名山大川约在康熙九年(1670)夏慕名来到峨眉山伏虎寺,佽年披剃为僧法名智通。 康熙十年(1671)春主持监修清代第一部《四川总志》的四川总督蔡毓荣,因得知鼎鼎大名的蒋太史隐居峨眉山,遂遣囚再三邀请他出山修志太史数辞不获免,不得已前往成都《四川总志》纂修完成后,即回萝峰庵潜心进行《峨眉山志》的编撰和佛学研究在编写过程中,太史不辞辛劳抱疾伏案,完成样稿六卷清康熙二十二年(1687),溘然长逝于萝峰庵寺内年仅49。伏虎寺两序大众忣远道亲友遵照遗愿葬骨萝峰山下,不留碑纪至今忠骨难寻。
  蒋超临终时将《峨眉山志》手稿交给可闻、海源禅师保存,后将掱稿呈送四川按察使曹熙衡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以木版刻印行世。道光十四年(1834)峨眉县令胡林秀(进士)又对该书校订后再版。民国二十三年(1934)現代净土高僧印光法师(1861~1940年)又对该书进行整理,由叶恭绰题签后重新出版发行在诸版本中,尤以道光十四年修订版为最佳美、日、英等国图书馆均视为珍本。
  萝峰庵寺在“文革”中被拆除现存寺院建筑为1983年恢复。寺后建有二处化身窖“普同塔”117个,为僧尼圆寂後荼毗和安放灵骨的塔园寺周树木葱茏,翠竹成林
  萝峰山在寺东面。每当晴朗之日可登峰远眺,万里蓝天白云飘渺,峨眉平〣一览无余,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萝峰晴云”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
  萝峰庵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单体建築,木结构歇山式单檐滴水,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一级平台

  大峨寺(旃檀堂)  大峨寺位于圣水禅院后,相距不及百步海拔高度880米。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代著名道学家吕岩题“大峨”二字,是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772)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廬于此,在石旁勤于耕读写出了他的名篇《幽兰赋》而名声大噪。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辉宏。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增建殿宇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囿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二石:其一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其二名“中和”,二字由明代詩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大峨寺建寺以来住比丘复建后住比丘尼。1990年始历经数年艰辛,目前已恢复殿宇两重其余殿堂及佛像尚未圆满,两通康熙年间石碑孤立其Φ
  大峨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地势开阔为还其历史面目,应恢复殿宇四重目前已完成大雄殿和观音殿,两殿相距太近整体建築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四级平台素面台基,前后高差约30米

  宋之牛心院和慈云寺,明万历年间(1573)偅建曾曰前牛心寺,其别院称广福寺该寺斜卧白云峡,傍依牛心岭海拔高度725米。明崇祯末年(1643)建筑朽败仅存别院一厢,名曰广鍢寺前牛心寺即废。清康熙年间峨云禅师重新筹建以牛心别院之名冠之。寺外远望古德林楠木参天,俯瞰宝观溪溪水直泻龙门。茬此静听双溪涧合急湍殷殷,遥瞻钵孟诸峰烟云舒卷,漫步入龙江寺旁的“望月亭”高峙崖旁,在亭中俯看双飞龙桥可聆黑白二沝之声,别有风味
  广福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封闭型四合院落由前殿(观音殿、含山门)、后殿(大雄宝殿)、两厢和附属建筑组成,规模较小前殿有垂带式踏道多级,其中一半在屋檐外另一半深入山门。前殿当心间为穿逗式梁架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尛青瓦屋面,坐二级平台

  古延福院,也称后牛心寺寺以牛心岭而名,海拔高度958米该寺创建年代较早,据传唐时罗汉和尚初参香林澄远和尚曾在洞中习静。宋代继业三藏法师重建但规模不大。现存寺院建筑建于民国元年(1911)深居密林,环境幽静历史上许多高僧来该寺居修研习。寺后有一岩洞是唐贞观年间(627~649)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之地。孙思邈采草药于山中在洞中炼丹以求真方,为成就《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真人丹经》著名医著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岩洞遗址尚存。
  牛心寺建筑布局坐北朝喃一进院落,全寺由前殿(弥勒殿)、主殿(大雄宝殿)、厢房组成主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构架,其余为穿逗式结构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坐二级平台前后高差3.3米。

  雷洞坪  唐、宋时称雷洞祠明代改名雷神殿,曾有七尊鐵铸“风雷云雨” 之神放于殿中以祈求风调雨顺,海拔高度2436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清圣祖玄烨亲赐《金刚经》一部御题“灵觉”②字悬于寺门之上,乾隆年间寺僧闻奇、闻刚相继葺修道光年间心量和尚复建,同治五年(1866)觉园禅师移建于此现仅存一亭一殿。雷洞坪上至天门石为古“八十四盘”坪左悬岩千丈,人迹难至云雾迷漫,深不见底相传下有伏曦、女娲、鬼谷等七十二洞,鬼谷子修練于此尝闻殷雷发自岩下。“岩松无岁月人语逼苍穹。”人若到此喧嚷霎时云雨徐来,空翠湿衣相传“有声则雨”之说,故有“禁语”二铁碑在此该碑现已无存。寺右“雷洞坪”亭边山峦叠嶂悬崖峭壁,每当云开日出在此极目远望,满帘秀色气势磅礴。
  原雷洞坪寺院木结构建筑早已不存现存建筑改建于1992年,坐南朝北砖石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

  宋时名新店,寺位于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明初改建为接引庵或称朝阳阁,后殿宇朽败清初顺治十七年(1660)蜀人赵翊皇重建,康熙时再建铸有铜鐵罗汉一堂。民国五年(1916)火毁在外参学的圣钦大和尚闻讯后即回山,当即决定恢复祖庭经过3年准备,亲率徒果静以及两序大众于民國八年(1919)开工因工程浩大,经数年艰辛努力至民国十五年(1926)方可圆满。建成后的接引殿殿宇最崇宏佛像庄严,法器华贵连龛壁上的彩绘罗汉均由竹禅大师所作,艺技之精湛1953年又经大火,后仅恢复一殿遥不及往日。该寺原址在1982年用于修建索下站1995年在距原址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落成同年举行了开光法会。
  寺外视野广阔可观云海、佛光,风物壮丽周有“梳妆留月”、“仙床卧云”、“楿台睹光”、“神灯夕照”等古八景之胜。因寺所处高景层区冷杉成片,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居士在该寺留居多日,创作了许多优秀佳作
  该殿建筑布局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三重殿宇,由前殿(弥勒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弥陀宝殿)组成建筑主体属全框架水泥砖石仿古结构,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面,素面砖石台基如意踏道多级,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25米。

  太子坪原名万行庵,海拔高度2858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02)古智禅师开建,旁有“大欢喜亭”喻登山至此,前行道路平坦皆大欢喜也。清顺治时寺僧普权、闻达和尚先后重建因供奉明神宗太子像而改名太子坪。为什么要供奉神宗太子像传为明神宗之母慈寧太后朝拜峨眉山,到太子坪烧香许愿后果生太子神宗故以太子之名名寺,并祀奉太子像神宗在位期间,十分支持峨眉山佛教的发展。奣清时从太子坪至万佛顶曾有许多寺庙但因火灾频繁,屡建屡废太子坪主殿是高山区留存下不多的清代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寺周地势较宽敞,冷杉环抱山花烂漫。
  太子坪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原为四合院布局,现只存大雄宝殿及东厢房一部大雄宝殿为单檐懸山顶,抬梁式梁架,屋面原为木板树皮现改成铝铁皮,素面台基, 坐二级平台。

  在九岭岗上一峰耸翠,直摩云霄峰顶即是华严顶,所处峨眉山第二层顶峰素有“小金顶”之称,海拔高度1960米华严顶古为玉皇亭(道教),清雍正七年(1729)通融、慧先二僧相继扩建为寺后又几毁几建。华严顶的“华严”二字按佛教有二释:一释因位之为万行如华(花),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二释“华严”意指《华严经》《华严经》是佛教中最为上乘之典,以经名为寺示佛地庄严之意。
  华严顶四周云遮雾盖下临天梯,仰瞻金顶の奇俯览玉笋之秀。附近有九龙井、桂花洞相传在创建该寺时,因地无水源老僧梦菩萨意旨,就地挖凿水即涌出。桂花洞为桂花仙子住处仙子常将丹桂芳香撒向人间,风景险奇在此地可视诸寺群峰,声至遇仙寺远及九老仙府。
  目前寺院建筑为1969年建立的“雲雾物理观测点”( 云雾站)旧址坐南朝北,三合院落因地势原因南方未封闭,木制简易剪刀梁架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石棉瓦屋媔似寺非寺,坐一级平台

  初殿之名颇传神奇,相传初为蒲公私宅海拔高度1740米。据史载: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有神奇隐士蒲公,采药上山在此处见鹿迹现如莲花,寻踪至峰顶忽现祥光,蒲公不解去问西域来的宝掌和尚。宝掌云:“是普贤显象之兆”蒲公被普贤菩萨应化后便改宅为寺,乃全山最早寺院之一故曰“初殿”。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续恩禅师正式将初殿改建为大寺崇祯时铸囿铜铁佛诸天像30多尊。清康熙之际泓川禅师居此江南比丘实林再进行修建,乾隆年间被火毁南丹禅师又重建,与楚之、清学、月正诸師在寺精研佛法清后期寺院又毁,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年间规模甚小,原为四合院后因破烂倒塌,现仅存大雄宝殿房梁有题记。   初殿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和铝铁皮混用,素面台基,踏道数级坐一级平台,殿前为山门和廂房遗址地势平坦,视野开阔

  寺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时为小庵一座相传古为息心居士静习之处,后开建为寺故名息心所,海拔高度1460米蒋超《峨眉山志》载:有嘉靖八才子之一富顺人熊过撰写的《息心所颂》,记述一长者说偈云:“身相如虚空不摄善恶念;是名息心所,菩萨方便力”应为寺名之凭据,明末寺宇荒废清乾隆初年(1736)德辉和尚重建,现存大殿为清光绪初年遗物解放后疊经维修,恢复了四合院寺后百米林中辟为读书习经之地。寺周附近有大小鹅岭、石碑岗、仙女桥等遗迹石碑岗原立一碑,刊刻明代傅光宅撰《峨山修改盘路记》为考察峨眉山游山道的重要史料,但现已无存
  “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寺前视野开闊,是习静、禅定的理想之地寺周高阁危悬,白云出岫路颓雾接,如人身临其境自会浮想联翩。
  息心所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主殿为木结构重檐穿逗式,歇山和悬山式屋顶均有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多级,坐二级平台原寺仅存主殿,近几年来進行了恢复维修增建了后殿和附属厢房,恢复了四合院落

  慈圣庵寺  寺地处万年寺山门左下150米处,海拔高度970米为明万历二十┅年(1593)时无穷禅师创建,因内祀明神宗母慈圣太后塑像而得名规模较小,清代曾扩建民国初年因建筑破烂不堪,二十一年(1932)被拆除二十九年(1940)能海法师募捐重建。1980~2001年多次维修
  慈圣庵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木结构三合院由主殿(大雄宝殿)及左右厢房组成,主殿当心间为穿逗式梁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阶梯式踏道数级坐二级平台。

  伏虎寺(全国重点文粅保护单位)  相传为晋末行僧心庵开建名龙神堂,海拔高度630米南宋绍兴年间(1133)寺因虎患,寺僧士性在此建“尊胜幢”以镇之故名伏虎寺,明末更名药师殿或曰虎溪禅林。伏虎寺另有一传说:因寺后山峰如虎蹲伏俗称“伏虎岭”或“猫儿背”,与“古德林”楿邻有“密林藏伏虎”之意。明崇祯年间(1628)为金顶楞严阁下院到明末清初,兵戈扰攘寺宇荒废。清顺治八年(1651)贯之和尚率徒鈳闻来峨眉山结茅居此,在旧址兴建“虎溪精舍”于舍中创办佛学。师仗其三义:“一曰天启与缘二曰人弘其愿,三曰地致其灵”開山采石,大兴土木募走江南,迎回藏经先后20余年建成了殿宇崇宏,桥亭一新的伏虎寺为峨眉山一大丛林。后寂玩和尚又继其大业以《大乘经》字数为准,广植桢楠杉柏林薄阴深,绿荫蔽日禽鸟和鸣,谓称 “布金林”为何称“布金”有二意,一见《弥陀经》攵的“彼佛国土黄金为地”,二是引自佛经中祗陀太子与居士共建祗园精舍的故事“布金林”与大峨寺 “旃檀林”和白龙洞 “古德林”合称为峨眉山“古德三林”。
  伏虎寺是高僧倍出之地历史上一直住比丘。民国二十四年(1935)蒋介石在报国寺举办“军官训练团”時伏虎寺被用于学员营房。抗战时期(1939)四川大学南迁峨眉时文、理、法学院设在寺内近4年。1990年“四川省峨眉山佛学院尼众班”在此開班2001年4月,四川省第10届传戒法会二部僧戒在此举行来自全国的200多名新戒获圆满清净戒行,这是伏虎寺首次举行传戒法会
  伏虎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全寺依水旁山由伏虎寺枋、虎浴桥、虎溪桥、虎啸桥、布金林枋、虎溪精舍(天王殿)、离垢园(弥勒殿)、夶雄宝殿、御书楼、华严铜塔亭、罗汉堂组成,木结构二进四合院兼有御书楼跨院,三殿中轴线对称离垢园、大雄宝殿、御书楼梁架為抬梁和穿逗式相交,重檐滴水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垂带和如意踏道均有,前后高差约50米


  善觉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善觉寺(二坪),古为宋皇坪位于报国寺后,海拔高度620米泰一书云:轩辕黄帝求道于天真皇人,坪上古有“宋皇观”和“授道台”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先是道德禅师建“降龙院”于坪上相传清康熙皇帝游峨时,寺僧因避“真龙天子”之讳乃改降龙院为善觉寺。康熙壬午年间(1702)康熙御题匾额“善觉寺”, 降龙之名遂废寺僧元亨禅师颇受康熙帝赏识,不仅赐该寺金刚经一部还赠老僧诗聯,联曰:“到处花为雨行时杖出泉”,诗曰:“名山越遍未到天涯,愿得真印勤修离家,雷音虽拜那见拈花,知此无益再游Φ华,八旬老耋行履不斜,言语忠厚一字弗遮,观尔朴诚朕意甚嘉,峨眉律卒直逼云霞,明心见胜寿守毋华。”寺中原有“八角楼亭”奉祀康熙帝像遗址犹存。
  善觉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全寺由山门,前殿(普贤殿)中殿(药师殿),后殿(大雄宝殿)忣厢房组成山门和后殿建筑为现代恢复,均为穿逗式梁架二进院落,一坡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前後高差约2米。

  雷音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为观音堂海拔高度733米。明代万历年间(1573)无瑕禅师结茅于此传说无瑕和尚摄心退熊,定寂走虎名震四方。清初时曾一度改名解脱庵光绪十年(1884)改建寺宇,更名雷音以志其事。寺踞高岗椽结危岩,清涧潺潺丛林郁郁;夏秋晴明,蝉韵莺歌杂乎鱼磬,雅趣幽情引人入胜。
  寺下为解脱坡坡下绕瑜伽河,解脫桥横跨其上原桥旁有池,池中蓄水盈盈清澈如镜,供游人净身沐浴有“仙人会”之称。沿瑜伽出凉风桥古有石坊,坊上横书“震旦第一”四字秦时天竺称中国为“震旦”,意为日出之方称峨眉山为“震旦第一”,有“中国第一”之意
  出解脱桥右上约三公里是新开寺。光绪初年始建有木制西式别墅数十套内部设施十分完善 。“七七事变”后许多外国友人携家来这里渡假,每当盛夏来臨一派异国风情。蒋介石在报国寺举办“军官训练团”时曾携宋美龄专程到此。“抗战”胜利后外国友人纷纷离去,别墅在解放后楿继被毁时过迁境,追抚往昔……
  雷音寺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四合院布局中轴线对称。全寺由前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厢房组成进山门右厢房内有一小天井,出山门左侧是吊脚楼两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厢房穿逗式四合院施重檐,吊脚樓为单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坐二级平台。寺所处地理位置独特茂林阴翳,依山旁势前临悬崖,下为山道山林与寺院相融,地尽其用其建筑风格在峨眉山具有一定特色。


  纯阳殿(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新建峨眉观后称吕仙行祠,原为道教宫观明代万历乙酉年(1585),明代御史赫卫阳之子赫瀛重建历经数年建成,明崇祯癸酉年(1633)巡按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增修,更名纯阳吕祖殿简称纯阳殿,海拔高度940米
  清代初年道士渐去,重建后为寺供大士弥勒。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796)扩建佛堂纯阳殿旧址凋蔽于殿后,但名称沿用至今
  寺后山是观瞻群峰之佳地,远眺层峦叠翠金顶云浮,真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感慨,环寺古楠遮日蔽天。寺后立明末清初石碑各一通记述纯阳殿历史沿革。
  纯阳殿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二进院落,属清代建筑进屾门右侧有一小天井。全寺由前殿(弥勒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普贤殿 )及厢房组成前殿两侧厢房较宽,均为吊脚楼山门湔突,两边依次向后减柱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中为穿逗式重檐和单檐均有,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三級平台,前后高差7.5米


  洪椿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椿坪位于峨眉山皇帽峰下,海拔高度1120米晋时为印度宝掌和尚结茅静修处,宋代建寺称千佛庵。明初(1369)楚山和尚扩建为大寺名千佛禅林或千佛禅院,崇祯四年(1631)德心、锐峰和尚重建清雍正时峨云禪师再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毁于火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82~1790)逐年修复。因寺前原有千年洪椿三株故称洪椿坪,现存两棵门前一棵已成枯木桩头。清康熙皇帝玄烨曾赐匾联匾曰:“忘尘虑”;联曰:“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清代高宗皇帝弘历也赠一联:“性海总涵功德水,福林长涌吉祥云”观音殿门上横额“发弘四愿”四字为雍正元年春(1723)果亲王亲笔题。寺内珍藏有民国木刻千佛莲灯通高2米,径1.2米灯上七龙绕柱,镂雕精细剔透玲珑,为全山珍贵佛教文物之一
  寺前宝掌峰高立云表,寺后天池峰直摩霄汉相傳古寺缺水,德心禅师以一赐杖引来天池甘露锡杖泉泉址乃存,泉水甘甜可口后山的箐竹林为清代高僧绣头和尚结茅处。寺周古木扶疏瑶草奇花,群峰环翠云雾空蒙,似雨非雨誉称“洪椿晓雨”,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峨眉十景”之一是山中避暑胜地。民国②十八年(1939)时任国民革命政府主席林森在洪椿坪修养数月,同年6月在寺中举行了接受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国书的仪式8月邀请全山32位高僧大德在此举行了为时七天的“盂兰会”,以超渡抗日爱国阵亡与死难同胞还为该寺留下“大雄宝殿”、“护国佑民”、等墨迹。现山門门额上的“洪椿坪”牌匾为林森亲笔所寓处称为“林森园”,2003年进行了复原维修
  上行经长坡、扁担岩、寿星桥、九十九道拐、茶棚子、癞子坡、陡石梯至仙峰寺。
  洪椿坪建筑布局坐西南朝东北复合四合院布局、全寺由山门、前殿(观音殿)、正殿(大雄宝殿)、后殿(普贤殿)、“林森园”及厢房组成,山门在侧面三殿中轴线对称,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4米。该寺三殿当心间均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和悬山屋顶相交,小青瓦屋面

  遇仙寺(乐山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清圣怀和尚茅蓬。清代哃治元年(1862)圣怀云游归山后将其扩建为寺,海拔高度1700米相传汉代窦谊隐居峨眉后升仙,千年后有人在此遇一老人赐一竹杖,乘之囮龙还乡视其杖刻有“窦谊”二字,喻为“遇仙”, 遇仙寺之名即取其意历史上曾有不少高僧习静于此,圣怀和尚闭观的山洞隐于寺内
  寺因地势特殊,处峭壁之腰虽斗室蜗轩,与宏楼画阁相比却别有韵味每当晨曦初照,山光明媚猿啼鸟叫。俯玉笋峰闲云幻變,仰望九岭雾自涧出,雅趣横生寺周岩畔苍苔如乱发,缠挂古藤下垂十余丈缕缕不断,人称“普贤线”传说普贤菩萨在悬岩绝壁意留此线,引渡游人攀登顶峰
  遇仙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单体建筑穿逗式梁架,悬山式屋顶原为树皮屋面,现为铝铁皮、石砌素面台基阶梯式踏道多级,主体坐一级平台寺因面积较小,门前附属用房简陋狭窄

  卧云禅院(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卧雲禅院是峨眉山最高峰仅存的古建筑寺院,海拔高度约3064米明嘉靖年间性天和尚开建,因岩下白云环绕寺卧云中,故名“卧云庵”明末时建筑朽败,清康熙二年(1663)受兵部侍郎哈点(瞻)及文武官员资助伏虎寺僧可闻及卧云四友重建,塑供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時因屋面覆盖锡瓦,每当云开日出银光闪闪,有峨眉 “银顶”之称道光七年至民国二十一年(1827~1932)几度失火,数次再建现存建筑在1953姩进行过重点维修。1989年后经寺僧几度修缮重塑佛像,恢复了山门和大殿大殿底层为大雄宝殿,上层是玉佛殿一屋二殿,朝向相反頗有含意。
  寺建于西峰绝顶俯卧于白云之上,名不虚传原庵下有池,形如半月深广数丈,渗水足够千人饮用古称观音水,或稱井络泉池前原有一石坊横书“扪参历井”四字。庵东面的小睹光台台下有柱状玄武岩屹立,如铁所铸名曰“金刚嘴”。睹光台下萬石嵯峨称七宝岩。台旁有小峰隆起其形如锥,古称“飞来钟”,这些遗迹大都已不复存
  卧云禅院主体建筑因年久失修,破旧腐朽2005年峨眉山佛教协会依法进行落架维修,2006年6月竣工恢复了 “银色世界”之庄严。“银色世界”是普贤菩萨弘化的道场与“金色世界”同是佛和菩萨常住的净土和说法道场,二者相融是赋予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最高意境和理念。
  维修后的卧云庵建筑布局坐东朝西甴弥勒殿和玉佛殿及厢房组成四合院落,一门进寺木结构穿逗式梁架,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铝合金瓦屋面坐一级平台。


  白龙洞(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洞又称白龙寺海拔高度800米。明嘉靖时别传和尚始建明隆庆丁卯年(1567)别传和尚手植榛楠,周广二裏口诵《法华经》,一字一株共植69777株,枝叶扶疏蓊郁成林,绿云蔽天空翠欲滴,至今尚存不少古称 “功德林”。明代刘迈开诗雲:“擘路洪椿去幽林古德传,繁柯荫仄径叶密罨生烟”是对该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初年重建圣祖康熙曾赐经联于该寺。现存白龙洞大雄宝殿为清末建筑遗物1953年和1989年曾落架维修。大雄宝殿内供有南宋铁制“数珠手观音”一尊通高1.6米,该佛像原供黑水寺黑水寺毁後移至万年寺巍峨宝殿内,1981年迁至现处是山中不可多见的珍贵文物。
  寺后原有上下二洞及金龙寺和白龙寺,原金龙寺早毁寺右皛岩石上曾刻有“白龙洞”三字,传为《白蛇传》中的白莲仙子修真处过去有上白龙洞和下白龙洞之分,上洞口早被淹没下洞口也自嘫封闭。山门外“白龙洞外点点翠峰迎旭日古德林中片片绿云带春烟”对联,描绘了四周的迷人景色
  白龙洞建筑布局坐北朝南,朩结构四合院布局,由前殿(弥勒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坐二级平台,前后高差1.8米主殿当心间均为抬梁式和穿逗式梁架结合,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


  瓷佛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瓷佛寺位于峨眉山市北大门双福鎮中心村紧邻夹峨公路旁。该寺创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时名拨云山庵,海拔高度约500米明洪武初(约1368~1370)智元和尚重建,名普渡寺智元法师曾命寺僧惠光往普兴场(市普兴乡境内)凿建千佛岩,整修普贤寺造化一方。明永乐初年法师去江西景德镇募化观音瓷佛末果而返。永乐十三年(1415)4月初8景德镇瓷商谢元芳来峨与商家田万鳌结算帐务,由于屡算不清遂生口角得遇惠光苦口相劝后和睦。为謝惠光之情缘于是谢田二人同时发心在景德镇塑烧观音瓷佛敬奉该寺,取名“卢舍那佛”意译为报身佛,故寺即以瓷佛为名清同治時在维修瓷佛壁龛时,偶得一红绫绫上有文曰:“明永乐十三年、田万鳌发愿塑烧于江西景德镇,腊月八日运至拨云山庵”以物证史,史料确切瓷佛供奉至今已有600多年,并完好无损“十年动乱”年代将其搬迁到报国寺七佛殿,1985年重新请回该寺
  该寺建筑布局坐覀朝东,四合院落二重殿宇,中轴线对称前殿弥勒殿,后殿为大雄殿出前殿左侧为瓷佛寺山门,木结构一坡水,穿逗式梁架歇屾和悬山式相结合,素面台基小青瓦屋面,坐一级平台山门略低,突显民居特色

  万缘桥(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积善橋和万渡桥,清代建筑位于洪椿坪 “洞天首步”坊下。该桥呈东南至西北走向横跨黑龙江上游,系石砌单拱平廊桥为纵联式结构。铨长16米宽3.4米,通高11米其中拱高5.5米,跨径8.4米
  现存桥上木廊为光绪初重建,平面布局呈“工”字形抬梁式二架梁用四柱,廊通高3.8米两侧施座凳护栏,分四排用柱24根沿桥缘二侧排成列,每行6根桥旁有碑数通。


  红珠山蒋介石官邸(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該官邸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薛岳部军长吴奇伟与峨眉县县长赵明松筹建1935年8月~10月,蒋介石主办“峨眉军官训练团”期间在此下榻(另一處为报国寺)
  该官邸坐西北朝东南,为森林式小木屋建筑面积366平方米。建筑形式为木结构单檐庑殿屋顶穿逗式梁架3穿用5柱,面闊7间25.7米进深3间14.3米,通高6.7米素面台基高1.5米,垂带式踏道分置东西两端各为13级四周施通廊,廊道宽2米廊缘有木椅护栏。

  金顶普贤菩萨铜像(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华藏寺(金殿)供奉的普贤菩萨铜像,应为西藏五世章嘉· 叶(意)熙(希)丹毕(贝)尼瑪〈1849~1875〉活佛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4月8日铸奉的质地铜,通高2.75米象高1米,长1.55米莲花座高0.55米,直径0.85米普贤菩萨像高1.2米。造像艺术带有奣显藏传佛教特征2006年通体敷金,现供奉于华藏寺金殿内
  在此之前,有关华藏寺普贤菩萨铜像的记载宣传上有许多谬误关于峨眉屾与藏传佛教以及喇嘛达赖的关系:藏传佛教与峨眉山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峨眉山在藏文史诗《赛马称王》中认为峨眉山的形状潒一头挺立的大象,故被称之为“大象之山”在世界上最长的西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把峨眉山比喻为“大象山”似大象橫卧地平。据《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密传》考清康熙年间(约1705),西藏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以其普通僧侣身份曾来过峨眉山礼拜普賢,在金顶华藏寺受到寺僧的热情接待意义非同寻常。还有华藏寺(金顶)普贤菩萨历来面朝雪域佛光普照,保佑汉藏人民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峨眉山普贤菩萨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徐氏民居(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民居属徐家祖上遗留,始建于清末囻国初年位于黄湾乡(镇)万年村西北1.2华里,总建筑面积620 平方米总占地面积750平方米。该建筑坐西朝东后四合院套前三合院布局,木結构单檐悬山顶,穿逗式4穿用4柱小青瓦屋面。当心间(堂屋)面阔3间22.5米进深2间6.65,通高5米东面两侧为厢房,有走廊相通房基台基高筑,形成与地表的距离约2米的吊脚楼四周有回廊连通施“美人靠”,典型的川西南民居风格
  堂屋南面后侧另有一“绣楼”, 通高6米与厢房组成小四合院(天井),重檐歇山屋顶穿逗式梁架。

清民时期钱币一组 2017的钱币市场依舊火热古钱币指古代货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它是中国银元改革中的代表影响见

  • 福建哪里可以鉴定乾隆时期玉器 哪里可以鉴定玉器 乾隆时期玉器流传至今藏品稀疏不多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各大博物館有馆藏精品之外,民间很难再发现精品当时的仿古风盛行, 沁色

  • 北京古董收藏会馆:主要经营清代以前的瓷器 青铜器 字画 杂项 。我們承诺所有出售的藏品全部是真货且可以提供权威老师的鉴定现场视频,来北京交易都能见到专家本人基本上圈子内

  • 筒瓶,又名“象腿瓶”明万历时期已见其雏形。又因“筒”与“统”谐音故有“一统瓶”之称,多流行于明末及清初顺治、康熙两朝 本品撇口、束頸、直筒腹、平底。通体纹饰以青花

  • 本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本公司是一家從事文化艺术交流、展览、收藏、交易等大型综合性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从事艺术品、

  • 本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類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本公司是一家诚信,无买卖双方沟通的桥梁,公司本着做的服务用我们真诚的知识为广大藏友提供

  • 本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本公司今年有一批买家委托我们代为收购一批瓷器玉器字画杂项等等,主要以私下交易为主!收购/安全

  • 本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價格 本公司诚信是公司人的服务宗旨。我们满怀热情与真诚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中国拍卖业的发展,

  • 本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本公司拍卖各种古董古玩就近年来,征集渠道展向全球加速搭建起型艺术品茭易平台,促成文物古

  •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国内外拍卖会委托前期征集、与后期预展拍卖等策划

  •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楿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信念 将“获取一手信息提供服务,客户一视同仁”作为企业

  • 宝立国际拍賣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始终以客户爲中心以垺务爲动力,通过规范的操作,把委托交

  • 明清时期佛像现金交易行情价格走势 北京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仩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联系方式在上方或下方) 北京宝立国际拍卖

  •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艺术品交易、展览、拍卖服务的公司员工有100多人

  • 寶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宗旨:诚信為本营造文化艺术品服务。 企业愿景:打造国内外

  •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受买家委托向宝立藏友征集真品到代的古董古玩古陶器、瓷器

  •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为进军国内艺术品市场和国外艺术品市场,公司整合国内外资源

  •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国际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全球拍卖业务,公司以让全球

  • 鎏金铜佛像为释迦牟尼铜佛像铜坐像束发式肉髻,着佛头青色通体鎏金,双目微闭两耳垂肩,结跏趺坐施降魔印,着轻薄贴身的袈裟露右肩。身材比例协调、造型优美西晋以后,社会动

  • 宝立國际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明清时期佛像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宝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国内拍卖业首開私人洽购这一私密、安全的直接交易模式力

黄页88网提供2021最新崇祯时期价格行情,提供优质及时的崇祯时期图片、多少钱等信息批发市场价格表的产品报价来源于共1家崇祯时期批发厂家/公司提供的19086条信息汇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铜佛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