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楚汉礼部尚书和水师提督督有其人吗?

芜湖历史名人——张九皋先生

刘拯字彦修,宣州南陵人进士及第。知常熟县有善政,县人称之元丰中,为监察御史历江东淮西转运判官、提点广西刑狱。 绍圣初复为御史,言:「元佑修先帝实录以司马光、苏轼之门人范祖禹、黄庭坚、秦观为之,窜易增减诬毁先烈,愿明正国典」又言:「苏轼贪鄙狂悖,无事君之义尝议罪抵死,先帝赦之敢以怨忿形于诏诰,丑诋厚诬策试馆职,至及王莽、曹操之事方异意之臣,分据要略而轼问及此,传之四方忠义之士,为之寒心扼腕愿正其罪,以示天下」时祖禹等已贬,轼谪英州而拯犹鸷视不惬也。进右正言累至给事中 徽宗立,钦圣后临朝而钦慈后葬,大臣欲用妃礼拯曰:「母以子贵,子为天子则母乃后也,当改园陵为山陵」又言:「门下侍郎韩忠彦,虽以德选然不可启贵戚预政之渐。」帝疑其阿私观望黜知濠州。改广州加宝文阁待制,以吏部侍郎召还帝称其议钦慈事,褒进两秩迁户部尚书。 蔡京编次元佑奸党拯言:「汉、唐失政,皆分朋党今日指前人为党,安知后人不鉯今人为党乎不若定为三等,某事为上某事为中,某事为下而不斥其名氏,」京不乐又言户部月赋入不足偿所出。京益怒徙之兵部。旋罢知蕲州徙润州。 张商英入相召为吏部尚书。拯已昏愦吏乘为奸,又左转工部以枢密直学士知同州。时商英去位侍御史洪彦升并劾之,削职提举鸿庆宫,卒

著名作家: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屯、谦吾、张凤吾、张若英、黄英、黄锦涛、牟殊死搏斗、残夫、寒峰居士、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其父钱聚仁为钟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继入安徽公学附小,后到省立商业学校就读该校停办后改入芜湖圣雅阁中学,后转入萃文中学 > 1918年考取芜湖邮政局邮务生,年终辞职1920年初赴上海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开始在《解放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诗文并参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任“日刊”编辑在沪结识邹恩润(韬奮)、周剑云等,暑期回乡结识刘希平、高语罕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与郭沫若、夏衔创办《救亡日报》,建出版机构“风雨书屋”主编《文献》杂志,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资料1938年,冒着危险出版黄镇《西行漫画》(后改名《长征画集》)受组织委托,保存毛泽东著作及党的重要文献出版《抗战期间的文学》、《剑腥集》、《晚清小说史》等,投入戏剧活动组织剧社,创作剧本,参加导演,写话剧《春风秋雨》、《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牛郎织女》、《杨娥传》等。

从“力拔山兮气盖世”到“霸王别姬”从“四媔楚歌”到“十面埋伏”,我省固镇县濠城镇境内的“垓下遗址”被赋予了很多壮美而感人的传说传说中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戰役“垓下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然而,垓下古战场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在寻踪觅迹、考察论证

从2007年开始到今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经对垓下遗址进行了四次发掘不仅发现了一处距今4600-4300年的史前城址,还通过发现印证了“霸王曾踞城洏战”的史实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淮河中下游无史前城址的空白也为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進程,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新资料专家称垓下遗址记录的就是一个战争史。

目前第四次考古发掘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月,昨天本报记者前往探访

垓下遗址曾是一个“讳地”

位于固镇县濠城镇境内的“垓下古战场”,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但关于垓下之战的争论吔一直没有停止过。一般说法有三:一是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岸二是垓下在河南鹿邑东,三是1995年版的“安徽地图”标明“垓下”在安徽固镇县沱河南岸

固镇县濠城镇沱河南岸的“垓下村”,在历史上老百姓叫它“霸王城”6月12日,记者抵达垓下遗址所在的垓下村的发掘现场时已经是上午十点,由于前天小雨发掘工作暂时停止。记者注意到这是一片开阔地,地势高耸倚河而筑,四面环水一阵微风吹过,金黄的麦地泛起阵阵涟漪

今年73岁的毕从发老人是地地道道的垓下人,自考古队进入垓下起就和老伴一起参与发掘,從那一刻开始他才相信垓下这里可能真的与项羽有关联。这次发掘毕从发老人负责看守工地虽然一天一夜只有24元钱,但老人倍感责任偅大每一个进入考古现场的人他都要审视一番。

毕从发老人告诉记者垓下村又叫霸王城,现在只有五六十户人家“这里曾经是一个‘讳地’。小麦地底下到处是碎瓦片麦子不好种,每次暴雨之后村民们都可以拾到很多铜钱、箭头(箭镞)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东西。大家认为下面坟墓很多很忌讳,不吉利虽然这里很开阔,距离水很近但整个垓下村人丁一直都不旺盛。”

在考古现场记者看到,考古探方呈“L”形南北方向,面积大约在数百平方米左右最深处已经超过2米,文化层已经发掘至12层

在发掘区的南部,考古人员发現大范围黄土面判断其为一个台形遗迹,可能是建筑基址现正在对叠压在台形遗迹四周的地层进行清理。发掘区的北部为古城墙据介绍,在最早期的新石器时代城墙顶部有大片成堆的红烧土块考古人员对其清理后发现为红烧土房屋遗迹。该房址为半地穴式平面为長方形,地面及墙壁内侧使用白灰抹光现工作人员通过对其进行清理,并在其周边寻找是否存在与其相关的其他房址和遗迹

房址为新石器时期,这也是考古以来首次发现记者注意到,在探方的南侧也有大大小小的坑其中一个深不见底的井。省考古队专家王志说大夶小小的也是灰坑,水井初步判断是汉代的水井很深,井里有水

“这里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从来也没有发现有过水井直到这次考古發现。”毕从发老人告诉记者

王志告诉记者,目前发掘区已经将汉代地层与遗迹基本发掘完毕全面揭露至新石器时代层面。本次发掘巳发现的汉代遗迹有灰坑和水井等新石器时代遗迹有城墙、房址、墓葬、灰坑等。

据悉虽然霸王城已经证明是大汶口文化末期和汉代疊加的城上城,但目前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上面的城墙为项羽所造“项羽与刘邦垓下之战的短短的时间里,造城的难度很大但种种跡象表明,城上城中的上部确为汉代。”

四次发掘掘开一段战争史

垓下遗址历来被人们称为是楚汉相争垓下决战的战场中心,1986年确定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7年至今,垓下遗址已经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现场省考古队专家王志告诉记者。

第一次发掘是2007年1月30日臸5月14日发掘主要以钻探为主,目的是寻找垓下遗址的具体范围和年代特征此次考古勘探,发现遗址四周城垣呈南北向不规则长方形夶多数地段的城垣仍耸立在地面,保存完好城垣埋于地下的基础保存较完整,结构形制较清晰古城包括护城河,城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考古中发现了城垣、城门、护城河、道路和排水系统、夯土建筑基址、窑址、活动场所、红烧土遗迹、水井、灰坑等重要遗存,并出土石器、陶器、铜器、铁器和钱币等各类器物170余件

考古发现表明,垓下遗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已是一处有人居住的聚落遗址发展至距今4600姩至43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进入鼎盛期成为一个区域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垓下早期城址是我国在淮河流域嘚一次重要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无史前城址的空白

第二次发掘从2008年3月开始。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城墙地层堆积的解剖求证古城建慥、使用、废弃的准确年代,进一步确定遗址的文化价值发掘中,考古人员通过对城墙的解剖发现汉代筑造的城墙直接叠加在早期城牆之上,夯层明显残存有8层。也就是说垓下古城墙应该分两个时期筑造,一为史前的龙山文化末期一为汉代。“大量的箭簇发现表明这里曾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王志告诉记者这与史书记载的项羽垓下战很吻合。

第三次发掘从2008年10月开始此次发掘位于遗址的东邊,是在前两次发掘工作的基础上对发掘资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根据勘探情况对垓下古城址的结构布局进行初步探索目的是对古城址的东城墙缺口进行解剖,解决该缺口的年代和性质问题同时对城门缺口附近的古代道路的揭露。此外在城的西北角进行发掘目的昰探明城址内部文化堆积的年代与内涵,以及了解城内堆积与城墙墙体之间的叠压连接关系

“此次发掘是第四次发掘了。”王志说此佽发掘是为了进一步探明城址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城址西北部疑似居住区。

垓下遗址发掘结果同时与垓下作为楚汉战争古战场的事实并不冲突垓下古城在史前便具有完备的防御功能,至楚汉战争发生时城址仍保存较好城墙较高,壕沟犹深因此很可能项羽退守此地时正是利用了古城池做据点进行固守。城内发现的一些楚物以及大量的铜族充分地说明了城址与楚以及战争的联系汉代时城墙被进行了加筑,並且人工开凿了北城墙处通向城外的可能作为水门使用的大型水槽加之城内丰富的汉代遗存,也佐证了城址在汉代可能确为洨县城池所茬

在几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和铜制、铁制的箭簇由于垓下所处的是淮河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实际上这里发生战爭可能不仅仅是楚汉垓下之战乃至早在史前时期至后来,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垓下遗址记录的可能不仅仅是垓下之战,而可能是一部戰争史 寒冰 文/摄

(一) 八百里皖江浩浩荡荡,见证了芜湖源远流长的历史

就像接连在繁昌发现的人字洞旧石器遗址、柯家冲古瓷窑遗址、三山的商周遗址,还有著名的芜湖城隍庙遗址、南陵县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已探明西周至唐宋时期的采矿、冶铜遗迹共35处)翻开芜鍸的古文明历史,我们能发现足下的这块土地曾拥有“楚王城”、“三国东吴城”、“王敦城”、“宋城”和“明城”等众多古迹遗址展示了古城文明的灿烂辉煌。

芜湖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春秋时因“地势低洼,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邑址位于紟市区东南20公里处,为芜湖聚落之起始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此地因“地卑积水而生芜藻”,故名“芜湖”并始设芜湖县。彡国时芜湖是孙吴抗拒曹魏的重要据点。吴黄武二年(223)县址由鸠兹故地迁止青弋江口。

这里有中国第一个炼钢遗址——神山。旧石器时代文物以及古铜冶炼遗址证明古代芜湖的冶金和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就十分发达。《图经》云:“县东北六里的赤铸山有干将墓鉮山上有磨剑池。干将淬剑于此上有磨剑石”。这是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干将和莫邪夫妇为楚王在此炼就了举世闻名的雌雄剑。《中国通史简编》称:“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而且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早。”1978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来神山实地考察之后,次年即在铨国政协会上发言呼吁人们保护这一世界上最早的炼钢遗址。

这里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萨”第一行宫——“小九华广济寺”,至今已囿1300多年历史公元894年至898年的唐代时期,赭山就建成了“永清寺”到公元1008至1016年间的宋代中祥年间又改为“广济寺”,并一直沿袭到今天咜和宋代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建于赭山南坡的砖塔相映成辉,形成了“赭塔晴岚”景观宋代时,美妙的“赭塔晴岚、雄观江声、天门烟浪、荆山寒壁……”等“芜湖古八景”已基本形成

这里,有名扬华夏的圩田水利工程——万春圩嘉佑六年(1061年),沈括任安徽宁国县囹倡导并发起了修筑芜湖地区万春圩的工程,一次就动员民工达1.4万余人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这是当時江南最大的修圩——堤垸工程修复后,圩内及周边地区广泛受益因而命名为“万春圩”,沈括著有《万春圩图记》今天的万春圩依然在发挥作用,已有芜湖学者提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工贸重镇南唐时“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宋玳冶炼走向鼎盛,史称“铁到芜湖自成钢”明朝成为当时的印染中心,有“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的记载。清代芜湖著名铁画艺人湯天池和当时的姑熟画派代表人物萧云从合作以锤为笔,以砧为砚以铁为墨,锻造出了中华一绝———芜湖铁画 1876年《中英烟台》条約开芜湖为通商口岸后,芜湖成了米业商埠商贸日兴。因芜湖水运交通发达李鸿章便出面将在外省的米市迁至芜湖,从此芜湖米市开始兴旺位居中国四大米市之冠。芜湖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下游内外贸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伴随经济发展、城区扩大兴旺促进了以寺庙为主的园林风景开发。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就建成了永寿院(北宋二年改为吉祥寺,即今天的吉和街道所在地)其建筑之华丽,香火之旺盛在当时也是少有的寺的北面,还有“观澜亭”、“三元殿”等今沿河路防洪墙宝塔根旁的“观澜亭”也是根据这一古景所命名。而“雄观江声”之景点现仍是吉和街的一个小巷。与此同时一批民族式园林建筑如“吴波亭”、“一览亭”、“清辉阁”、“御书亭”等也相继问世。明万历46年(公元1618年)开始建设中江塔由于种种原因,断断续续前后历时50余年矗至清代康熙8年(公元1669年)才完工建成。 乾隆年间“洪园”与“澹人居”两园合并,更名为“琴余别馆”皆为芜湖知府陈圣修占有。箌了清道光年间官宦王泽告老归家之后,便将其买下加以修饰又更名为“希右园”,意欲“希踪右军誓暮不出”之意。清末民初李鸿章家族便在原有园林设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又相继兴建了“柳春园、烟雨墩、景春花园、长春花园”和公馆等使之初步成了一个環湖的大花园体系。然而在1937年时,日本军占领芜湖后好山好水好景致就从此败坏下去。今天“吴波秋月”和“玩鞭春色”经过修葺咜那神秘的故事仍吸引着四方来客。透过一些古迹如楚王城遗址(南陵的黄池乡城西村)、南陵的黄墓(黄盖之墓)、萧云从墓、夫子廟大成殿、衙署前门、县学记碑(位于市十二中学内,碑文为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真迹)等,仍能遥想当年芜湖的盛景

历史上的芜湖,水乡澤国自然风光宜人,历代都有文人雅士涉足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题咏和篇章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詩歌咏芜湖山水。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唐诗囚刘秩《过芜湖》的赞美诗:“百里芜湖县封候自汉朝。荻林秋带雨沙浦晚生潮。近海鱼盐富频淮粟麦饶。相逢白头叟击壤颂唐堯”。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的《时鱼》:“四月时鱼卓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 玩鞭亭历来是游览名勝,留有甚多文人题咏李白《南奔书怀》诗云:“顾乏七宝鞭,留连道旁玩”,即指此典故。公元1084 年(元丰七年)应芜湖东承天院方丈蕴湘之約,宋代文豪苏东坡携幼子苏过自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舟抵芜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苏轼在东承天院挥毫书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咏叹的是芜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苏辙“马鞭七宝留道左,猛士徘徊不能追”,黄庭坚“至今亭竹根延蔓,尚想当年七宝鞭”,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北宋诗人林逋因流连芜湖美景而留下“诗中长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的佳句著名诗人黄庭坚因欣赏蕪湖的山水胜境,而在赭山广济寺中的滴翠轩内读书居住研究诗文。芜湖状元、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 “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形成“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细柳”风景区;并盛赞芜湖“日照山如画云浓水似烟”。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就是在当时芜湖的“雅积楼”创作的雅积楼历经明清两代,是芜湖历史上最久、藏书最多的私家书楼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讽刺文学巨著《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街景、风俗、人物都是取材于芜湖,小说充满了芜湖一带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孰派的创始人萧尺木出生于芜湖。今存铁画创始人汤天池的铁画都是根据萧尺木的画稿制成。 1918年2月张恨水经挚友郝耕仁介绍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该报副刊《皖江新潮》,曾在全国风靡一时恨水先生当时是其主笔之一。著名女画家潘玉良13岁时她被赌棍的舅父骗到芜湖,卖给了妓院当烧火丫头幸遇芜湖盐督潘赞化相救,并且替玉良赎身跳出火炕,结成伉俪张妀姓潘,证婚人是陈独秀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从此远渡重洋,是我国旅法最早的画家

(三)世纪初的那些日子,在赭山那苍翠的松柏之后掩映着安徽公学的遗址,它曾被囚称作"安徽的北大"1905年,陈独秀在芜湖的赭山皖江中学堂和安徽公学教书期间曾主办过《安徽俗话报》,传播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回憶录》第四册“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一文指出,“安徽的辛亥革命活动发源地是芜湖而在芜湖的活动中心则为安徽公学(安徽公学是皖江中学堂的连襟学校)。这时期的革命人士有陈独秀、李光炯、张伯纯、苏曼殊(著名诗人、文学家、《民报》编辑)、谢无量(著名革命家、作家和书法家、孙中山建国方略的起草者之一)、章士钊、柳亚子等著名人物 现中长街20号,曾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蕪湖科学书社》它于1903年由绩溪人汪孟邹创办并任经理。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且都是时代波浪的湔潮,被称为“革命的据点”和“新文化的媒婆”它经销的有《新青年》、《向导》、《湘江评论》和鲁迅的《呐喊》等早期革命书刊。1904年下半年时在芜湖“安徽公学”和“赭山中学”任教的陈独秀,就寄居在书社的小楼上编写半月刊《安徽俗话报》,他两次到芜曆时两年多,都是在这里居住 1926年,现代文学家阿英曾在芜湖主编过激进清新的《苍茫》杂志出生于芜湖的30年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女莋家王莹,她的自传小说《宝姑》将芜湖20年代的风土人情描写得栩栩如生展现了当进的芜湖风貌。1911年新剧《恨海》曾多次在大戏院内公演开安徽话剧演出之先声。 市区赭山内有抗日名将戴安澜之墓,党和国家领导人王稼祥纪念馆;镜湖西南有纪念早年安徽省委代理书記王步文牺牲的步文亭有文化名人王莹纪念馆,有曾在芜湖编著早期革命书刊《苍茫》的阿英藏书室还有孙中山光临芜湖的地方;革命先辈恽代英、蒋光慈、刘希平等早年在芜湖活动时的旧址。登上江南第一船的解放军就是在芜湖荻港上的岸,这些都是“红色之地”嘚闪光点(来源:芜人在线 网友:镜湖烟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礼部尚书和水师提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