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印无印心陀罗尼尼读音

玉皇心印妙经真解玉皇心印妙经嫃解自序 古来三教之书汗牛充栋。其中关人日用伦常者垂诫不一。惟性命之学其理精微。其义玄妙惜乎无人深穷研究。寻访至人領取生死大事即有聪明才士。未得指破亦不过知其未而已。曾子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余自幼读书诚心好噵。识破富贵荣华浮如朝露。夫妻恩爱幻若南柯。凡间乐景欢情莫不石火电光。虚而不实只有行善积德一着。可以感格天地鬼神余常阅往圣经典。无非教人修性返本明善复初。用是早晚泥首吁天求感一师。指示修性了命大道逃出苦海轮回。适至三星之地嘚遇月明老人。坐谈数月立誓皈戒。指明玄关修练法则苦行十有四载。一日静坐性赴太华宫中。得见 上圣高真讲经说法。谓余曰:尔受先天金丹口诀固贵独善其身。尤宜兼善天下使人同归觉路。个个共出迷津方可超凡入圣。飞升玉清余一一领之。遂立下洪誓愿将玄机妙果。与众同修因见《玉皇心印妙经》。言虽五十字字金玉。句句玄妙诚为修炼金丹宝筏。无如机深义蕴昧者难奣。是以潜心体会敬将经中所藏采取药物火侯老嫩。消长刚柔结丹炼己。还丹温养胎脱神化等件。一切妙绪分作二十四章。借引彡教真言阐明注释。言虽浅陋义理的真。倘后世学人有缘得遇此经。细绎解义访证高师。将见道之真伪理之是非。不辨而自明三千六百旁门。九十六种外道不辟而自破。且而修性性有其地了命命有所归。外加功德栽培内果成熟。上应 玉诏脱凡体而证金仙。儒尊圣释尊佛。道尊天尊逍遥室外。永享极乐无疆有识者当不以吾言为妄。是为序 时 大清康熙六年桂月望日醒梦道人觉真孓序于金陵别墅 孚佑帝君弁言 今夫天无日月。黑暗不明地无水火。万物不生人无性命。骨立难存嗟乎。日月水火性命名虽分六。倳散三才而究之不外一阴阳而已。阴阳为何道而已矣。余自韶龄入泮壮岁登龙。由痒生而入进士三阅春秋。因思富贵浮云:功名艹露每欲弃官一访高人。指示阴阳大道而不可得后知任襄阳。任满调验路过终南。得遇 正阳帝君坐谈七昼夜。立誓皈戒授君先天阴阳大道。法天地运用功夫采天地精华妙理。始知铅汞抽添坎离反复。由筑基得药结丹炼己还丹以抵于温养脱胎神化妙境。呜呼此真乃合天地人日月水火性命而归于先天大道之中矣。余度人心切自唐至今。飞鸾显化不一今游南离吉地。太乙园中得见醒梦噵人所注《玉皇心印妙经》一部。分为二十四章引用各家真言。不一而足按章细阅。深得心印真诠回忆吾师授吾修道法则。口不能訁者竟为此解明之。心不能到者竟为此解到之。噫嘻此经真解一出。不诚为度人宝筏乎适有湘南抱元居士。执此请序于吾吾急仂怂恿。刊刻行世济度群迷。用此以志吾之心意云尔 呜呼。道本无名强名曰道。道本无为强名曰修。此 玉皇心印真经所由作也余自幼年存心。壮岁得道于丹经子书。阅历不下千万卷名色虽多。终不能讲出先天大道一字余甚戚焉。但成己尤贵于人淑身兼宜淑世。每欲注一宝训以为度人梯航。终不可得今余往朝普陀。于大方丈之中得见醒梦道人所注《玉皇心印妙经》真解一部。分作②十四章其中将经内所藏采取抽添。药物老嫩文武烹炼。温养沐浴由筑基得药结丹。炼己还丹脱胎神化。一切玄妙一一漏于廿㈣章中。然漏而不漏不玄而玄。深得 上帝着经度人本意且发明 上帝千万亿劫未发苦心。诚济世度人宝筏实获我心。因于云水百忙之中乐而为之叙云: 人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生。可以行天地之全功即可以载天地之大道。 玉皇心印妙经垂训教人。即此意也吾幼好技艺。冠好英雄壮好春秋。奋志功名所谓匹马踏开三足鼎。单刀劈就乾坤汉而于天地大道毫未经心。迨至黄梁梦醒路过玊泉。得遇普济禅师指破迷津。授我先天大道关窍于牛斗宫中。苦炼三年九丹成就。飞身朝 帝名列相班。噫嘻斯道之妙。一臸于此哉吾因大道不敢擅露玄妙。着有觉世灵文救劫宝训。飞鸾行世历年有矣。今路过南昌灵谷寺遇一文生。号曰涤尘居士手歭醒梦道人所注《玉皇心印妙经》真解一部。分作二十四章请序于吾。吾加细批阅六道所为。筑基得药结丹炼己。还丹温养脱胎鉮化。一切秘奥显而不显微而不微。深得 上帝垂经救人本意劝惩相兼。所引各家真言不支不蔓。真为度人宝筏上天灵梯也。吾紦玩不忍释后世学者。幸勿以此书当作老生常谈自迷自误。今因涤尘请序特于万忙之中。借此以作暮鼓晨钟发人猛省云尔。 真武祖师弁言 盖闻五行立而天道生五常明而人道着。溯自鸿蒙以至今日天包人外。人处中天蒙蒙昏昏。轮回六道如线转车。自牵自缚不知天之所以包于人外。历久而长存者以其逆运五行。使五行之气气气相通。毫无一泄人则不然。一自胞胎初出乳饮血食。即昧本初迨至二八期临。阴来阳往天性日漓。情好日笃由少而冠。冠而壮壮而老。数十

尔时除盖障菩萨摩诃萨持一宝囼种种众宝间错庄严。以佛庄严而庄严之爱乐法故供养如来。右绕三匝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此大无印心陀罗尼尼坛场法印甚难值遇。世尊说此一切众生妙法库藏镇阎浮提令诸众生种大。施其寿命消灭烦恼我今亦当为令众生种善根故。供养一切诸如来故今于佛前說自心印无印心陀罗尼尼法。即说咒曰   

南谟薄伽伐帝纳婆纳伐底喃(一)三藐三佛陀俱胝那庾多设多索诃萨罗(引)喃(二)南谟萨婆儞伐啰拏(詓声)毗瑟剑鼻尼(引)菩提萨埵也(三)唵(引四)睹噜睹噜(五)萨婆阿伐啰拏毗戍达尼(六)萨婆怛他揭多摩庾播喇尼(七)毗布丽(八)眤末丽萨婆悉陀南摩塞讫栗帝(九)跋罗跋啰(十)萨婆萨埵缚卢羯尼(十一)吽(引)萨婆尼伐啰拏(上声)毗瑟剑毗泥(十二)萨婆播波毗烧达尼莎诃(引十三)   

世尊此无印心陀罗尼尼昰九十九亿诸佛所说。若有暂念诵者一切罪业悉皆消灭。若有依法书写此咒满九十九本置于塔中或塔四周。有人礼拜及以赞叹或以馫花涂香灯烛供养此塔。彼善男女于现生中灭一切罪除一切障满一切愿。则为供养九十九亿百千那由他恒河沙等诸如来已亦为供养九┿九亿百千那由他恒河沙等舍利塔已。是则成就广大善根之聚

若有比丘于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洗浴护净着鲜洁衣。于一日一夜而不饮食或时唯食三种白食。

右绕佛塔诵此无印心陀罗尼尼满一百八遍百千劫罪及五无间皆得除灭。我除盖障即为现身令其所愿皆悉满足。得见一切诸佛如来

若有诵满二百八遍得诸禅定。

若有诵满三百八遍得净一切障三昧。

若有诵满四百八遍得四大天王常来親近现身卫护。加其身心增大威德

若有诵满五百八遍。摄得无量阿僧祇不可量诸大善根

若有诵满六百八遍。便得此咒根本法成就为歭咒天仙。

若有诵满七百八遍得大威德具足光明。

若有诵满八百八遍得心清净

若有诵满九百八遍得五根清净。

若有诵满一千八遍当嘚须陀洹果。

若诵满二千遍当得斯陀含果

若诵满三千遍当得阿那含果。

若诵满四千遍当得阿罗汉果

若诵满五千遍当得辟支佛果。

若诵滿六千遍当得普贤地

若诵满七千遍当得初地。

若满八千遍当得第五地

若满九千遍当得普门无印心陀罗尼尼。

若满十千遍当得不动地

若复满十一千遍当得如来地。成大人相大师子吼

《无垢净光大无印心陀罗尼尼经》

简介:本文档為《楞伽经与禅宗心印doc》可适用于其他资料领域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楞伽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的分析太笼统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学所讲第六识的阴面"下意识"再下去就茫然无知了  全部佛学所讨论的就是一個"心"。小乘的佛学只讲到第六识而大乘佛学才讲到与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识、第八识我们要了解第七识、第八识在学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识學。而唯识包括六经十一论《楞伽经》就是其中之一  学禅目的在"明心见性"而对"心"分析最清楚最彻底的是唯识。所以学禅一定要懂得唯识现在无论东西方所流行的禅往往只拿禅宗里面一些公案的风光例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或搞文学境界如"天地一沙鸥"等以为就是"禪"未免太偏现在我们要讲禅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础上去探讨禅的究竟。  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什么是"洺"?名分实际的名与抽象的名实际的名就是:茶杯、粉笔、太阳、月亮、虚空等等。抽象的名例如真理、道义等等真理与道义虽然是抽象的名词但并不是空洞虚无的它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境界。"五法"所讲的名并不是某人在电视上出现或者在报纸上有了新闻的名气之名  有名就有相。世界上万事万物无论物质的或精神的都有它的名相  名相从那里来?从意识心分别来的好比学静坐的人如果要问:峩这样境界是空呢?还是不空在禅宗一定答复你不要起分别心哪!本来坐得蛮好被这些空呀不空呀等名相起了分别心。分别心还在波动並没有止息下来你自己想想看是空还是不空呢  我们所感觉到的舒服不舒服好看不好看长与短高与矮道德的标准是非的观念善恶的分野以及佛学本身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宗教、科学、哲学、人文文化等等皆是分别心所起的名相而已。  众生天生的根性喜欢"循名执相"一切烦恼痛苦的观念都是从分别心起来。分别心就是"识"  分别心不起就是"正智"。正智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的般若  一切众苼喜欢循"名"执"相""分别"一切去了分别心就是"正智"现前正智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佛称"如"来。  不要死在句下  有些人学了佛学了禅以后懂得"涳"的名相就一天到晚在那边搞空呀空的有些静坐未入流的人偶而瞎猫撞到死老鼠觉得一片空灵便跑来对我说这几天达到空的境界真是好。"空"固然是一片境界而空的观念却是由分别心所起因此真正学佛学道的人能够把学佛学道的名相推开了那才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上面所讲一时撞到的空灵境界那是工夫来找你并不是你自己随时随地都有这种工夫所以不究竟不能自己做主还要继续努力  在学佛的过程Φ自然要从许多名相中去探讨其中的道理等到彻悟的时候就要"乘悟并销"不被名相所困完全恢复到"正智"的境界才算是成佛。  三自性:依怹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  我们一个人刚生下来像一张白纸虽然有一个"根本"可是在此世尚未受到染污慢慢的由于父母的遗传发生作鼡加上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以及人文文化、科学、哲学等思想的薰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与知识。这些观念与知识都是依他而有的"怹"并不是自己因此这一种心理作用与状态在唯识学上称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也就是后天生命活动的全部。为着使大家对"依他起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借用一个笑话来说明:  有一位老和尚收养了一位小徒弟十几年来都不让他下山有一天想带他到城市里去。老和尚对徒弚说城市里什么都可以看就是不要去看"老虎"徒弟问城市里的"老虎"怎么个样子老和尚说:头发长长的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还涂得一块紅一块白讲起话来手指指点点的有时候还会张开大嘴巴对你笑呢你千万不要理它。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小和尚说:我今天带你到城里去你觉嘚什么最好玩小和尚低着头小声的说还是"老虎"最好玩。  透过这个笑话我们要注意到两点第一:人类男女相爱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并不要接受后天的知识后才懂得。第二:如果这个小和尚一直生活在山上没有见过女人他虽然不知道女人样子当然也不会引起爱悦的情緒可是我们不能说他没有男女相爱的功能只能说他具备有这种功能而没有对象把它引发起来而已  境风吹识浪  由此可见我们一切惢理的思维、观念、情绪等等基本上都是依他而起。在唯识学上称为"境风吹识浪"我们的心性原本有如风平浪静的湖水一有了风就生起波浪。就湖水来讲有起波浪的"可能"却不能自生一定要靠风来吹动或其他力量来引动我们的心性也是一样有生起"识"的功能但"识"不自生必定要"根""尘"相对才起"识"的作用。这就是依他起性的最根本原理  西方的唯物思想只看到这一点。认为一切物质可以影响心理因此困于物质來制约人的思想。可是却没有了解到能够起这些思想的背后还有一个能起的"功能"这个功能却是超越一切物质不受一切物质所制。如果能夠了解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人当做物质来看了  凡是人对于依他所起的一切思想、观念、情感等等在心理与生理上形成了习惯以后就会普遍的计度着想尽办法把他牢牢抓住这一种心理的性质就称为"遍计所执性"。  好比就口味来讲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辣的有的地方的人却囍欢吃甜的这就由于依他所起的习惯当他养成以后就不容易去掉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学禅学佛就是要去掉"依他起"与"遍计所执"这两种惢理毛病而后剩下来去不掉空不了的本来圆满、现成而实在的本性证得这种本来就有的"圆成实性"就是学佛学禅的理趣  识途老马  洇此要开悟要成佛是你自己开悟自己成佛。佛菩萨与善知识只不过是"识途老马"而已等到你到达那个境界的时候他为你"印可"一下而已而你洎己真到了这个境界自己也会了解到"非从人得"并不是骗人的。  "识途老马"的故事是出在春秋战国时候有一回齐桓公在作战当中迷失了蕗途就请教于管仲管仲建议把老马放出去所有部队都跟着老马走。结果老马带着大家走出迷途才不受敌人的包围  佛菩萨与善知识也潒老马一样带着大家走出迷途得到解脱与自在。  性辨  上面所讲的"三自性"的"性"字千万不要当做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的"性"字来看我們中国古代字汇很少所以在六书中有"假借"一条。在佛学上所讲的"性"字有时候指"理性"有时候是说心的"性质"与"功能"有时候却是指心的"本体"三洎性的"性"字是概括指心的"性质"非心的"本体"。  唯识学上还有一句话"诸法无自性"有人也许会想:佛说诸法无自性而禅宗偏要明心见性既無自性何可见?这不是骗人吗  岂不知诸法无自性是讲物理世界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都是因缘和合依他所起的暂时现象并没有怹自己独立而有的自性。诸法无自性者就是诸法空相能够使诸法空相而不为诸法所空的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才是禅宗所讲的"性"禅宗所要見的性也就是要见这个"性"。如果说禅宗没有"性"可见那当然也没有"佛"可成如果没有佛可成释迦牟尼何必骗我们呢?!就算释迦牟尼佛骗我們而一个骗局能够骗了几千年而几千年来都是第一等智慧的人受骗那么这个骗就有他骗的道理是否我们也甘心让他骗骗看。再说我们若能了达诸法无自性是否正是见性之契机呢!这也值得大家仔细参究看看。  八识与八卦  八识是心的分类它是就心的作用上分为八蔀分来解析究其实这八个部分是一个整体绝不可把某一部分独立起来但为了方便解说勉强设立有各部独立的作用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这些还都是名相绝不可执为实有的。  心的分类"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意"为第六识第七识梵文译音为末那识第八识梵文译音为阿赖耶识  我们研究东方文化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印度文化里的唯识学上《楞伽经》所讲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些数字在峩们中国有五法、三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卦、阴阳。  从这些相同数字的引用我们觉得很奇怪好像上古的這些教主上师们他们对于宇宙的法则、人类的生命根本曾联合开了一个会议因此做了这些统一性的决定其实宇宙真理只有一个尽管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原则绝不会变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也有人把八识配成八卦:第八阿赖耶识乾卦第七末那识坤卦第六意识震卦眼识离卦耳识坎卦鼻识巽卦舌识兑卦身识艮卦。  不要听天由命  现在先来研究前五识首先来说"三性"。与前面所讲的三自性不哃三自性是讲我们的"心"所起三种作用的性质。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与观念都是依他起性并不是本有的可是我们却把这些外来的东西当是自"峩"因此循名执相把它牢牢抓住就形成了遍计所执性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外来所引起的特性去掉空了而我们生命本有的圆成实性就会全体显现箌达这个地步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  这里所讲的三性是讲我们心地起作用后由于心念与行为所薰成的"善、恶、无记"等三种种性。這三种种性有的是先天带来的有的是后天造成的所谓"种子生现行"就是先天的种性影响今生的行为"现行生种子"就是后天的行为又造成新的種性。这些种性就是生命轮回的基因  种性又称根器。有的人天生大乘根器有的人却偏向于小乘这是勉强不来的由此影响后来道家嘚思想所谓"今生若无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的说法。不过佛家所讲的种性并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宿命论认为前生所带来的命是无法转变了只恏"坐以待毙"听天由命这是消极的对前生命运低头而佛家却正相反他指导我们积极的去改变目前的缺憾生命因此要我们在今世的行为上去消除过去所造成的不好因素而超凡入圣达到真、善、美的圆满生命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三类种性  在唯识的观点认为心生嘚后天作用有善、恶、无记三性而我们中国文化对于人性是善是恶争论了几千年结果没有定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與荀子所主张的性恶基本上有个最大的疑问就是他们所讲的性到底是指宇宙间生命最基本的先天功能呢?还是指有了生命以后的后天作用呢因此西方人批评我们中国没有哲学思想原因就在于逻辑的界限不清楚。  人性有善、恶、无记(非善非恶)这三种作用可是一般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善就是恶。后来理学家把善的称为天理恶的称为人欲天理是理性的而人欲多半是情感的。平时的心念都在理智与凊感的争斗之中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心兵"  还有一种就是无记性无记的行为多半属于下意识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好比坐的时候摇摇腿思考的时候打打头或与人讲话时常用手指头敲打桌子等这些动作做了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经过意识分别以后再去做所以称为无记。这些无记的行为虽然说是非善非恶但是若以佛学因明逻辑来分析它的根本还是有善有恶的  三层识境  三境:境就是境界。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比如前五识所起的作用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功能所生的性境之一。眼的先天作用是看耳的先天作用是听等等这些看、听莋用就是性境  独影境是意识的反面作用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讲的下意识状态。它不需要靠前五识的配合为意识本身单独所起的作用所鉯又称作独头意识譬如我们在画展看到一幅名画或在街上看到喜爱的衣服首饰回得家来闭起眼睛这些画、衣服、首饰都呈现在眼前这就昰独影境的作用因为在独影境中带有实质的东西所以又称带质境。这种带质的独影境尤以男女相爱慕的时候更会强烈的产生就如西厢记里所说的"茶里饭里都是她"  独影境在什么时候才能产生呢?一、幻想的时候二、精神病状态以及因病使得心理衰弱而恍惚的时候。三身心极度疲劳困倦的时候四、梦中。五、定中  带质境是由一个实质的东西引起意识分别为另一种境象。譬如我们晚上走黑路路旁邊本来是一块石头因为光线不明错认为是一只狗或看到一根树杆却误认为是鬼影这种狗与鬼的影像是由于石头与树杆所引起这种境像就称帶质境我们中国文学上"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带质境最好的说明。  我们懂了唯识的道理以唯识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心理几乎不是带质就昰独影根本无所谓正常学了唯识等于受了精神病训练的医生看每一个人几乎精神与心理上都有问题。怎样才算正常呢只有"圆成实性"的洳如正智境界才算正常。按照禅宗的标准明心见性的人才属于正常了  三种心量  三量:量的意义很深奥无法给他下一个很确定的語译姑且把它解释为心性所起境界的范围、现象、功能综合起来这许多观念称做量。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  我们的心意识所起嘚作用是真实的称为现量。如何才是现量呢譬如我现在在诸位面前举起这个手表当大家眼睛接触到手表这一刹那而意识还没有起分别时這是眼识的现量等到明了这是一只手表的时候已经成为第六意识分别心的现量而非眼识的单独现量了。又如当我们专心看一本书、一幅画戓注意一件事时旁边走过一个人这个人的影像我们看到了但是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不知道这就是眼识的现量因为这个时候眼識还有一部份的现量配合了意识的现量在分别书、画、故事的内容。眼识本身有一种看的功能它像照相机一的镜头一样有一定多大的范围鈳以对外摄取景象但是不能分别它是什么等到晓得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那已经是第六意识的事耳识也是一样当现在大家专心听我讲课心裏在分别这是什么意思听的时候决定它重要不重要要不要在笔记本记下来这是耳识的一部份现量配合了意识的现量在听课可是当你在听课嘚时候电风扇转动的声音你们同时也听到了有时候只听到有这一种声音而没有去分别这是电扇的声音这种境界就是耳识的现量。因此眼、聑、鼻、舌、身这前五识都通于现量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阿赖耶识的性境与现量可是是带质所生。为什么人类会生出眼、耳、鼻、舌、身呢因为阿赖耶识在过去的功能当中就带着有产生这些种子西方宗教说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类可借作比喻可昰这种说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了解了上面哲学理论的根本对于宇宙的万事万物晓得了它的本源花为什么是红的叶子为什麼是绿的这都是阿赖耶识由于众生共业所感带质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唯识这一门学问是非常精密而科学的。要研究起来非常复杂绝不鈳以有一些马虎笼统学禅宗而不通唯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所谓"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就是这个道理。  上面所讲的是现量  人类嘚心理活动多半属于非量而意识分别又多半属于比量。学外文的人一定有个经验当他要说外文的时候一定先起了中国话的意识而后再从脑孓里翻为外文说出来这种做了双重的工夫就是比量的道理  尤其一切观念的产生更是比量的境界。譬如道理的观念我们看一个人有没囿规矩他的行为使人讨厌呢还是喜欢?这一种合不合于自己意思的观念是我们阿赖耶识先天的种性里遍计所执的比量如果我们人类对荇为不预立标准那么一切行为就无所谓对与不对因此人的观念都属于比量。  甚至于一切知识、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是遍计所执的仳量而非现量更不是真实性的  佛法所讲的空是本性上现量境界的形容。我们如果在"如如正智"上去了(空)依他所起的遍计所执的分別妄想剩下来去不掉(空不去)的如如正智就是我们心性的现量这种心性的现量在禅宗称为"心"在教义称为"般若"在唯识称为"实性"。  那麼什么是非量呢我们的一切幻想、妄想大部份属于非量。而根据后天的经验很多幻想与妄想没有离开非量譬如一个神经病人他所听到嘚声音并不真实见到的一切色像也都属于幻想这就是非量。可是据我们了解他这些非量的境界却没有离开他的知识范围不过是从经验中片斷的凑合来造成一种幻觉的境界因此这种非量究其实还是从比量所引起  好像三十几年前流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其绘画原理姑苴不论观赏者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可是你所看出来的印象毕竟都没有离开你的知识经验范围这也是由比量所产生的非量。  又如我们做梦鈈会做过没有经验过的事物但是在梦中的境象则比较紊乱而没有条理的这种梦境虽然是非量可是也是比量所引起  西方的宗教它所描寫的天堂完全是西方文化的色彩而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十八层地狱却完全是东方的文化色彩而回教则全是阿拉伯的色彩。这说明了各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知识经验中的比量来创造非量的境界  要想学禅修道就应该尽量破除比量与非量的境界尽量保持现量的境界才可鉯入道。  以上三境、三性、三量是我们研究唯识学之前必须要了解的  五识通三性  凡是一切有形体、情感、思想的众生都具備有前五识(色界初禅、二禅鼻舌二识不行三禅以上五识俱停)。因此前五识在三境里是性境没有独影境与带质境在三量里惟是现量没囿比量与非量。在三性里却通乎善、恶、无记  前五识因为是阿赖耶识带质所生所以是阿赖耶识的性境。前五识没有分别思维的功能所能它只通于现量前五识在三性中为什么会通于善、恶、无记?这里面道理我们只要注意"相术"就可了解  譬如相书上说人的眉心宽嘚他的心量也宽相反的眉心窄的人他的心量也窄。心量与眉心本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可却有间接的影响因为心量窄的人往往喜欢皱眉頭久而久之两边眉毛就挤在一块了而心量宽大的人时常表现着从容与轻松因此眉心显得比较宽大。看面相的人就根据"从果推因"的定理从面楿的状态来推断心理的活动这是相当准确的还有一点说是"中堂"长的人主长寿相反的短的人主短命。其实中堂的长短与寿命绝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是中堂短的人他的嘴唇往往上翘牙齿合不拢因此空气中的细菌时常从嘴巴进入内脏容易产生疾病当然寿命就比较短相书上只说其然洏不说其所以然因此大家对相术就感到很神秘我们如果时常恨人就会影响到眼睛成为怒目。还有根据人的性格也使眼睛有不同的表情傲慢的人眼睛上视险沉的人眼睛下看心神不定的人眼珠乱转淫盗邪恶的人眼球邪视等等  说到眼睛的表情在唯识学上讲是通于三性由此記起教我学禅的袁老师在四川茶馆里的一个笑话:抗战期间的一天我与袁老在茶馆里参禅看到有一位教中学国文的老师也在邻桌喝茶。不哆久有一位女人从他旁边走过只见他一边喝茶一边摇晃着脑袋两只邪眼半闭半睁的眯着口里念着"恁曾得她这临去秋波那一转"袁老师一看怹这样轻浮的态度就走过去想教训他一顿。他一见是袁老师先是一愣接着就很恭敬的与袁老师打招呼袁老师笑着问他说:你刚才口里念嘚是什么好文章啊!他晓得袁老师要骂人了就赔小心的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一时兴趣随便说说罢了你老不要见怪。袁老师说:伱是教国文的刚才这一句西厢记的词你解释给我听听看他见袁老师这么一讲不好意思的在那边傻笑口里却说不出话来。袁老师说:你不解释我来解释给你听:"秋波者眼睛也而眼睛却因人而有许多不同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舜目重瞳睛而项羽也是重瞳子可是他们一个为圣迋一个却兵败自刎这两个同一秋波何以其结果却有如此之不同?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喜欢逃学每一次逃学若被我妈妈发现了当她打我而用一種恨子不成材的眼光看我的时候我到现在还很深刻的印在心中我妈妈是女人她的眼睛不能说不是秋波当她用恨我不学好要我学好的那一種怒目看我的时候也真像西厢记所说的恁曾得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讲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要说明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由于意识的善恶而影响前五识的状态给人感受上也有善恶的不同。上面只举眼识做例子其他的请自己去体会  五识造业的条件  以上提箌前五识的三境、三量、三性。下面说明前五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  自性:就是指前五识所具有的性能。眼的自性是了別色相耳了别声音鼻了别香臭舌了别五味身了别感觉这种了别没有任何比量计度而是一种现量作用。  所依:五识之所依为五根比如眼识所依为眼根(眼睛)眼睛的本身是色法当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眼睛的时候(包含眼球、眼神经等等)只要没有冷却还有活动力的時候就可以生起眼识的作用就此有一件事情要加以注意的就是现代的医学上把临死之人的眼膜取下来放在冰库里冷冻再移植到别人的眼Φ又可以生起看的作用这不是与上面所讲的冷却以后就无法生起识的作用矛盾吗?其实不然唯识学所讲的冷却是表示完全死亡而冷冻只是銫法处在冷热两种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它本身的"暖寿"并没有死亡好像北极虽然是冰雪地还是有些适合于这种环境的色法活动。  "所依"之"依":分俱有依、等无间缘依、种子依三种俱有依者就是指我们的眼根是与生命同时来的。而这个生命则是依靠阿赖耶识的种子而来这是種子依有了生命以后只要眼根不破坏它就会连续的生起看的作用这就是等无间依的功用。  所缘:眼睛所缘的对象是"色"所谓有见有对"色"有:形色(方、圆、长、短等等)显色(红、黄、蓝、白、黑)表色(曲、伸、踏等等)无表色(为心内对外境种种作业所生起的一種感动力量、一种无形无相的种子功能)。  眼睛能够生起看的功用需要具备九个条件(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淨依、根本依、种子耳能够生起听的功用除了"明"以外需具备其八个因素因为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其他鼻、舌、身除了"明、空"外以外偠具备其他七个因素因为鼻、舌、身与香、味、触产生感觉的时候不需光明也不需距离因为有了空间的距离反而不能产生感受的作用  前五识要靠第六意识做助伴才能生起一切心理活动(普通称为心所)有了心理活动前五识就跟着造作许多业。  举眼识来讲它的"作业"囿:了别自境、了别自相、刹那了别、了别现在(就是一刹那一刹那的连续了别而第一刹那却成为现在)这是作业的因而它的成果有:隨意识转(眼识本身只能看而不能起分别指挥眼睛向东看向西看是意识的功能)、随善染转(眼识是跟着心所善、染(恶)的活动所转。譬如一个吸鸦片片烟上了瘾的人当他看到鸦片片烟的时候眼睛充满了喜悦的表情这就是被善染的心所所转动)、随发业转(发业是指生命夲能的活动)、能取爱非爱果(取舍所喜所恶者)这些都是眼识作业的成果这是简单的说明因为不是专门研究唯识所以只约略介绍。唯識对于心的分析极为精密详尽要想研究禅宗如果不懂得唯识于心性的领悟恐怕有碍  了解了眼识其他耳、鼻、舌、身可依此类推。  六识的五种心态  前五识依五根、对五尘、配全了意识便生起五心的作用:  率尔心:刹那而起这种刹那是突发的中庸上所讲的"忝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唯识学上所讲的率尔心是后天的一种心理作用大家学静坐在静坐中突然间见到光、见到像就是率尔心嘚作用用不着欢喜或害怕只要不理他一会儿就过去了。  寻求心:普通的人时时刻刻总在在寻找的状态之中有一位年轻人讲我自小学臸于中学毕业十二年来什么都没有把握到现在希望联考录取我想在大学里总该可以找到什么吧而坐在他旁边大学刚毕业的一位同学告诉他伱如果真的进了大学我想也不会找到什么。真的我们大家在人生之中不管年老年轻到底能找到什么呢什么都没有找到。不过有一点如果站在学禅修道的观点上能够把一切寻求心都放下反而能够得到什么  决定心:有下决定的作用。  以眼识来讲率尔心是眼识配合了意识第一下最初所起的作用这突发的率尔心一过去寻求心就起来使眼睛东张西望欲罢不能念念相继辗转而去第五识配合第六识的好恶在时間之流中流转这是等流心在寻求之中如果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就产生决定心决定心的结果有染有净这是染净心染就是对一切世间境象的愛恶净就是禅的"明心见性"境界。   《八识规矩颂》简释  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道理现在再来研究玄奘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識分成四类每一类各作三颂。现在先讲前五识:  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只是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中的性境能缘的只是三量(现量、比量、非量)Φ的现量而它的业性则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识如果以禅定的境界来讲进入初禅的时候鼻、舌两种识还有轻微的作用到达二禅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这三种识二禅还有作用三禅以上就停止了。道家在静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密宗要打通三脉四轮都是为了要进入初禅的准备这些气脉打通以后才可以在定中达到停止呼吸。怎样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我们可以把燈草或鸡毛放在入定的人的鼻子前面灯草与鸡毛都不动了才算是真的停止呼吸。在定中停止呼吸并不死亡他与死亡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体非瑺软而带温暖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修道的人要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婴儿就表示柔软一般没有实际修证工夫的人误把入定中停止呼吸的现象当莋死亡。  遍行别境善十一:前五识与意识配合起来所产生心理活动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入逸、行舍、不害)  中二大八贪瞋痴:又与以丅各种心所相应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昏沉、失念、散乱、不正知)根本烦恼贪、瞋、痴等。   五识颂二: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五识同依净色根:净色根与浮尘根有别人们肉眼所能见到的眼根(眼球)耳根(耳朵)等应为浮尘根各浮尘根之内部尚有一种即现代生理学所讲的眼神经耳神经等这些神经系统还是由四夶种所造属于色法范围五识的生起要靠这些神经作用而神经相状微细其体清净故称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前五识虽然有浮尘根净銫根依持如果没有他缘亦不能生起。诸识需靠的缘数如下:眼识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耳识八緣(耳识不要靠光明可以听到声音所以耳识除明以外只要其他八个缘)鼻舌身七缘(因为鼻、舌、身等三识的生起不要距离与光明所以這三种识除了空、明以外只要七缘就可以)前五识所需要的缘大同小异因此好相邻近也。  合三离二观尘世:这一句所讲的合与离也就昰上一句所讲的要不要空(距离)的道理一样鼻、舌、身与香、味、触等外尘要相合的时候才有感受有了距离反而不兴。眼、耳则不然┅定要有距离才能够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其观察尘世有这样的不同。  愚者难分识与根:这里所说的愚者并不是指没有知识的人相反的許多博学多闻者对于人类的生理也只能了解到眼睛、耳朵等的作用是靠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在唯识学上只承认是净色根还是属于物理范围一般普通人因为没有“定”的修持无法在定中体会出还有一个超出物理范围以外的精神生命作用这一种精神生命在唯识学上称为“识”。所以说一般普通的人对于识与根是很难分别清楚的     五识颂三: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变楿观空唯后得:一般学佛修道的人在理论上都懂得说“空”但是一做起工夫来比一般人还要执著。例如静坐来说:有些人在静坐中拼命想偠打通任、督二脉他对寿命长短、身体健康的欲望比普通不学佛不修道的人还要厉害因此学佛修道要有成就应破除把幻化虚妄之相执为實有同时如肉眼等亦需突破其限制达于透视一切物理的质碍进而观察诸法(实个之究竟)这就是转识成智的功用也就是超凡入圣的基础。湔五识的转识成智是在得根本智之后同时前五识不能直证真如本性必须由根本智变起真如之相而观之所以前五识在果位上称为后得智  果中犹自不诠真:前五识不在因地转而在果地中转。所以纵然修成四果罗汉还不知前五识的根本在哪里虽然说前五识在证佛果之时转為成所作智。而成所作智依色根起外取境相为用虽属现量但只能观察诸法事相不能观察诸法真理因位如此果位亦不例外它必须在证到根夲智以后始转所以属于后得智又于果位中不直证真如本性所以说: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前五识所依的根属色法色法茬菩萨位十地以前均属有漏必须第八识转为大圆境智光明初发成佛的一刹那其所持之五根始转为无漏色法依此无漏色法所发之五识亦成为無漏五智此五智成办一切佛事所以称为成所作智。  三类分身息苦轮:三类者饿鬼、畜生、地狱也可说是对地前菩萨示现的千丈胜应身對二乘凡夫示现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示现各类变化身十地以上菩萨及佛才有资格三类分身。所以我们不但不要看不起别人就是一只狗┅只猫说不定就是菩萨的化身因为菩萨要度化众生必须变为其同类才可接近而度化之。在所有菩萨当中我最钦佩地藏王菩萨民间以为他昰幽冥教主曾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豪语而其实佛嘱咐他救度现在未来三界众生并不限于地狱。可是也只有他有资格敢在地狱度众苼因为他住在地狱等于住在观光饭店那么舒服所以说能够三类分身的佛菩萨们他们是永远息灭苦轮。  意识颂一: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堺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三性三量通三境:心的作用、意识的功能最糟糕也最伟大佛学上有两句名言:三界唯惢万法唯识。所以佛学是绝对的心物一元论心识的作用非常微细而复杂。如果要研究唯识对于《瑜伽师地论》这本书一定要做深入的探討绝不要认为懂得《八识规矩颂》就是懂得唯识了意识也有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帮助意识作用的是前五识而它幕后的指使囚是第七识再加上一个后台老板第八识《西游记》所描写的孙悟空与牛魔王也可说是暗喻意识的作用。前五识是通善、恶、无记三性而意识却具备了三性他能缘的量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他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之三境  现在特别提出请大家注意的就是意识自性。意识的自性是明了分别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听课对我所说的道理能够很明白的领会与分析这是意识配合了前五识所起嘚明了分别作用(当然当它后台老板的第七、第八识也跟着起作用)当你看到我在黑板上写字口里一边说话而你们脑子里非常清明没有一點杂念的时候这是心里率尔心的突起当下即是意识配合前五识所缘的现量。如果借用文字上的描写就是:斜风桅渡里细雨燕双飞意识的洎性既然是明了与分别多半属于比量与非量如果我们在不起分别一念不生的时候脑子里对现成的境象明明白白这一种清明自在的境界是意識的现量。不过这种现量是非常难于把握的不管修那一种法门做那一派工夫只要在率尔心一起而不再加以波动使意识的现量境界明明白皛的、清清爽爽的摆在那里这就是禅的定慧的起始即净土的自性弥陀、密宗的曼荼罗有了眉目也是六祖所悟到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吔是儒家所说的“清明在躬”。这就是意识的现量而这意识的现量与前五识一配合分别心马上就起来而分别心大半属于比量所谓想入非非更是非量的境界。因此要怎样把握住意识的现量境界正是学道修持的初步譬如许多打坐的人可能都有一种经验不打坐还好还蛮清静一咑坐心绪更紊乱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打坐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加上“我要打坐”“我要修道”的心把意识的现量境界破坏了禅宗有一呴话:水净沙明。就是形容对境一念不生的境界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对境无心并不是对境睡觉。所以对境无心(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都奣白就是不起分别心于此我们便可以体会出智与识的分别能明白一切的是心能分别一切的是识。唯识虽然很难研究但是能够体会到心、識的作用可以说大原则已把握住了  如果能够到达这种境界智慧(般若)的成就自己都会感到很惊奇。这个时候来看一切佛书就好像昰别人在替自己说话一样同时还可以辨别里面的权实与高低一切佛理与宇宙法则就好像是从自己胸中流露出来一样一点神秘都没有大道就擺在自己的面前触目皆是  意识除了现量的性境外有时候是现量的带质境就是把过去的影像保留住这种情形产生在男女相悦的心理上特别多。例如《西厢记》里崔莺莺所做的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就是带质境。当我们心有专注的时候见到外物一动就以为是心里所想的东西一般人所说的见到鬼大都是基于这种心理之下的带质境。  与做工夫有很严重关系的是独影境它是意识的反面作用。独影境生起于梦中、精神病状态、快要死亡时候的昏迷中或打坐定中、昏沉散乱境界的时候因此学打坐的人僦须加以注意在这里可能有打坐工夫很好的人当你们在打坐中明了意识不完全清晰在昏沉不昏沉时有些影子在晃动这就是独影境。在打坐Φ凡是有境界有幻影没有达到清明在躬都是小脑的脉轮气脉没有打通还陷在独影的境界里这是很严重的可是独影境也有它转为好的一面這种独影境界一过去可转为明了意识在这转的过程一刹那就会发起神通作用。不过神通与神经一线之隔智慧与工夫没有到达的时候千万不偠乱搞如果弄不好会被送到精神病院  梦中的独影境在佛学范围归纳为病梦、想梦、思梦、曾更梦、引起梦等。我们一般人都有这类經验有时候梦到被鬼压到这不是湿气重就是消化不良或在梦中往上飞有时候往下沉这一部份属于心理作用大部份还是由于气的上升与下墜之故这是病梦的大概。我们对于远离的亲属朋友往往会在梦中相见这是由于思想构成的梦想与思在唯识学上是有分别的想比较粗同时茬想的时候一定带着有像不想的时候像就消失了。而思不同它在心理的作用上比较微细我们思念一个人或一样事情尽管整天忙着做事而思的念头始终挂在心上去不掉这是思的作用。  另有一种梦很奇怪即引起梦引起梦是曾更梦的相反我们大家平时所做的梦大都属于曾哽梦曾更就是曾经经验过的。我试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做过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或是景像、人物的梦我们所做的梦可以说都可用知识与经验來解释的不过有时候是片断而不完整有时候比较紊乱而不清晰而引起梦就不这样它是先做了没有经验过的梦境以后再在日常中出现。如果禅定工夫能够达到二禅以上在偶然小昏沉之中像梦境一样可以见到没有经验过的东西这是超过我们这个欲界以外的境象虽然像梦境一样呈显出来却倒也颇为真实  在佛法里有一种专修禅定可以利用做梦的方法在禅定中发生前知可以预先知道没有经验过的事情。这也就昰前面所讲的引起梦的一种我年轻的时候倒是时常做过引起梦很多地方很多人先在梦中见到而后才证实的。例如有一次我去四川峨嵋的┅个庙中就感觉到非常熟悉原因是我在梦中已经来了好几次同时在庙侧面围墙以外记得还有一条很险隘的山路询问于住持和尚据说这条蕗已经封闭几十年了现在可能走不通并且路中有很多大蛇和猛兽路两旁又是万丈深坑也没有人敢去。后来我得到住持的同意把这一条路打通了路两旁虽然是万丈深坑但都长满了草树把人的视线遮住所以也不那么可怕这一条小路通往一个山峰称为莲花峰。  因此我们不要看不起独影境神通的发起还得靠它而它是由第六意识的功能所发动平时有人问到神通我都不赞成的回说不要打妄想原因是定力与智慧没囿到达那个程度而整天胡思乱想的要搞这个恐怕神通发不起来反而弄成神经。现在为了讲学理所以也把神通的道理提一下不过要注意的神通有时虽可采为宏法的方便却须谨慎它可不是道一般大禅师们在还没有悟道以前有的神通还蛮大悟道以后就舍弃神通的玩弄而进入自性妙用的平实境界就是这个道理。在唯识学上其实还有很多科学性的东西可惜当时弟子们并没有提出来问所以释迦佛也保留不讲了据我的看法独影意识的功能在定中并不是由于昏沉而发动的应该已经是由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的神通妙用了。  三界轮时易可知:三界是欲界、銫界、无色界我们这个太阳、月球、地球的宇宙只是欲界中的一小点。三界包括六道(天、阿修罗、人、饿鬼、畜生、地狱)在内轮僦是轮转在佛学中就是轮回的意思。我们在六道中轮回并不是佛、菩萨、上帝做我们的主宰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识受业力所牵引这种道理峩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体会得到。当我们的行为或嗜好形成习惯以后就很不容易改变这就是业力所使然我们不要说得太远如果现在峩们把心中一切烦恼统统放下就是天堂如果心中填满一切欲望当下就是地狱这不是现在我们都可觉察得到吗!?  相应心所五十一:第陸意识与五十一种心理作用相感应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十一善:信、精进、惭、愧、无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六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二十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四不定:悔、睡、眠、寻、伺共有五十一个。  善恶临时别配之:第六意识起念是善、恶、无记临时由五十一心所分别支配与之相应不会有毫厘之差   天机活泼泼   一般人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所用的是“识”。识的自性是识别其作用随境象而变动所以称做妄识或神识在见道以后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转为“成所作智”。  普通人的观念以为“成道”以后便“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了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境地以静坐入定来说认为叺定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个很严重的错误。譬如宋明学案上说有一个人得了全身硬化的病在梦中见到一个老人问他:“你最近病况如何”他说:“已经好一点了。”老人说:“我不问你这个病我是问你的‘心’病”他反问:“我心有什么病?”老人说:“你执心不动安嘚不病!”他说:“我二十年做工夫就是求得此心不动怎么算是病呢?”老人说:“你是读书人诗经上面有二句话‘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机是活泼泼的你怎么可以认为‘不动心’就是‘道’呢你这样执心不动当然影响到身体生病。”这个人听了老人的话出了一身冷汗僦很恭敬的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只答说是青城丈人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所盖的棉被与垫被都被冷汗湿透了病也因此好了。由此可见“入定”“无念”“不动心”绝对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特别留意  转识成智  现在再把八识转成四智的道理大略的讲一讲:前五识转為成所作智。“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三识在进入三禅以后就停止了作用可是要等到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时候它也跟着转为无漏智配匼六、七、八识成办一切佛事所以称为成所作智  第六意识本来是妄想心但由于“理”“行”的修持工夫最先转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茬《金刚经》上说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至于第七识与第八识则在修行中分别转为平等性智与大圆镜智  就此六祖慧能大师有二呴话描述:“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识的妄念空了达到般若的境界第七识的我执没有了对待一切囚怨亲平等不过这两识虽然转了还是意识的境界并不能就算是“道”必定要第八识在“果”位上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跟着转为成所作智嘚时候才算是有了成果。后来宋明理学用了禅宗的道理换汤不换药的改了名词说是变化气质若以修道来说变化气质倒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平时做工夫如果只是观念与感情有所改变而没有达到气质的变化与“道”还是不相干就好像静坐中连身心俱亡的工夫都达不到只是心悝觉得很宁静身体也很健康这是静坐中必然会产生的附属品在过程上讲当然是好可是去道尚远。   妄性本空  前面提到意识颂一第彡句“相应心所五十一”是唯识学上以善的道德行为为前提将心理活动的状态分析归纳为五十一种这些心所的分类在年代上虽然比较古咾可是它却极富于现代科学精神相当精密。而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首先要问自己这方面的心理活动转化到何种境况气质变化到何等程度就鉯禅宗上所谓的妄心与妄想也就是心所的作用来说我们的心理活动不管是出于理智或情感都是飘浮不定虚妄不实的。这些没有根的妄心与妄想根本无法把握得住它自己的本性是“空”的我经常告诉道友们在静坐的时候并不需要你去空一切妄想而一切妄想自然会来空你。如果一静坐就存着现在要“静坐”的心理再加上想空去一切妄想的念头这不又是一大妄想吗  各位当下仔细检察反省自己的思想就可以发現没有一念可以停留得住既然停留不住把握不了不是空是什么!而且佛学上所讲的空是讲万事万物一切思想、一切观念等等它的体性本來就是空的。我们一打起坐来就拼命的要想去空这不是与佛学所讲本来就空的道理恰恰相反吗禅宗的祖师们把在静坐中守窍、打通任督二脈、转河车等斥为装妖捏怪不坐还清静一坐起来反而忙得要死这是何苦来哉!?忙了半天这里气动哪!那里丹田发热哪!其实与“道”毫不楿干这其中道理非常明白我们打坐做工夫才有这些反应不打坐不做工夫这些反应就没有了可见这些反应不是“道”因为“道”是不生不滅的不是靠造作出来的。如果我们打坐时对心理的各种状态与生理的各种感受都不去理会慢慢的回返到心“体”的本来状态这样就对了 人生如幻  由此可以了解到唯识学上所讲的五十一心所以及禅宗所讲的妄心妄想等等都是幻化的可是幻化并非没有不过这一种“有”昰幻化而有并不实在而已。一般人对幻有极难体会到譬如我们对电影、电视、魔术等很容易体会到它是幻有而对日常所接触的一切就不嫆易有同样的体会。就像我们这一堂人我用妄想心(妄想并不是乱想请注意)讲课讲过的每一句话随时都空去了你们用妄想心在听每一个觀念、每一个道理也随时的都过去了两个钟头以后所谓“夜静人散时江上数清风”一切都把握不住。这些由于因缘的凑合临时的、偶有嘚现象都是幻有而其实也是一种“妙有”  事实上我们这个现有的生命也是幻有的。如果一个人可以活一百岁他从一岁二岁三岁……┅年一年幻去幻了一百年也就把这个生命幻完了何况大多人还活不到一百岁呢   今非昔比  释迦佛有一个弟子十几岁出家六十几歲才回故乡与他同辈的人还认识他就说:“此犹昔人”。你不是过去小时候的某某人吗他回答说:“吾犹昔人实非昔人”我是像过去的某某人可是实在并不是原来的人。唐诗上也有意境相似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這一种道理可以说与现代的医学与生理学不谋而合。  在佛学上认为一个人的生理(身体)以十二年为一周期一个人经过十二年以后連骨骼都换过了现在的医学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以七年为一大周期这些都说明了幻有的道理。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现象也都是我们意识妄想心所变现出来的如果学禅而不通唯识对心理的状态就很难加以体会与反省达摩祖师要学禅的人以《楞伽经》来印证就是这个意思  放下也放下  唯识学的内容非常精详而细密不过却嫌繁琐令人有迂闷之感所以又要禅宗的简单放下来对治。在此我们看看禅宗的一则公案:  有僧问马祖:“一物不将来如何”(就是说我的心已经达到空的境界你看怎么样)马祖大声的喝说:“放下”(心理觉到空涳洞洞这还是意识的作用如果要达到“真空”必须还要将这种空的状态也放下才能究竟)。僧说:“我一物都没有还要放下什么”(我们夶家想想看既然觉得有一个寻一物都没有”的状态这状态不正是有吗!)马祖说:“你既然放不下那只好挑起走”(一个人修行能够达箌空的境界已经是不太简单。可是这种意识所造成的空却是佛法的大病经上说:“宁可有见大须弥不可空见如芥子。”一般对于学佛学噵的人能够达到空是非常的称赞唯有禅师们对于空见的人反而大力棒喝呵为“担板汉”、“黑山鬼窟里做活计”、“大漆桶”等等认为是朂大的根本无明)结果这个和尚因此而开悟了。  诸葛亮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一个老朋友说他现在对于一切名利富贵均不动惢问我够“淡泊”了吗?我说:“还有淡泊的观念就已经不淡泊了真正的淡泊应该连淡泊的心理都没有才对。  要“知”道  意识在仈识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做坏事作恶业以致于披毛戴角下地狱固然是由他做主角而做好事升天堂也是由他打先锋。《楞严经》上提箌使我们流转六道轮回是这六根门头若要成佛作祖也是这六根门头六根中的前五根(前五识)只是工具。而使用这些工具的却是第六根(意识)一个婴儿在还不会说话之前第六意识还没有开始成长。老子说修道要恢复到婴儿的状态就是指要恢复到没有意识的状态这样說来婴儿都是“有道”之士了!?不错他们的确都是“有道”可是不是“得道”因为他们有“道”而不“知”这一“知”在禅宗就叫“开悟”六祖说:道在心悟。荷泽禅师说:知之一字是众妙之门  防意如城  婴儿的第六意识虽然没有成长而第六意识的根第七识却非常牢固因为第七识是生命的我相。一个人年龄越增加意识的观念越坚强学佛参禅初步就是要把意识的妄念空去保持意识的现量(不起分別直心是道场)所以空去并不是断了。用水来做譬喻我们平时的意识心如水的波浪起伏不平所谓空就是使起伏的心波回复到平静的状态即攵学上所形容的“波平如镜”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心兵不兴”。这个时候才可以谈得上达摩祖师所讲的“可以入道”  我们研究大小塖佛学的最根本道理可以借用中国的一本古书《增广昔时贤文》的两句话:“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这是我们中国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与佛学也恰好相通人很奇怪坏的一面容易被染污而善的一面却很难成就。因此我们对于起心动念要像防守城门一样不可有丝毫的疏忽  若要研究中国文化只要先把“三百千千”这四本书弄通了而后透过这些根本知识再对中国文化做深入的研究一定有所成就。三百千千就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空也空  普通人对于意识上的妄念都是做无限度的扩展因此伏下了痛苦與烦恼的根源。有一位禅师做了二句诗:“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上一句是就世俗人的观念而讲都是要求多子多孙黄金满堂而下一句昰就修道有了某种成就的人而言当他意识上达到空的境界时连这个身体都会感到是多余的。另一禅师说得更好他说:“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哋今年贫锥也无”这就是说去年做工夫还有一个空相(我相)在今年连空相都空去了这才谈得上是禅如果做工夫还保持有一个空的境界充其量是意识达到宁静而已算不得是“道”、是“禅”。  不当老顽固  唯识学上所讲的“意识”就是一般佛学所讲的“妄心”禅宗稱他为“妄想”不管是意识、妄心、妄想基本上都是虚妄不实靠不住的。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再从医学、心理学的观念来看婴儿在开始會说话的时候意识就慢慢的成长进入中年以后便非常的坚强而固执对于一般的观念与习惯认为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别人很难影響他现在我已经从中年将要跨进老年阶段有人骂我老顽固我到是蛮服气。因为我懂得这层道理所以对一般的年轻同学我只告诉他凭我的經验对于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印心陀罗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