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的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几点看法(只是个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文化旅游

――对伽峰山乡村营地旅游开发的个案调查

陈巍巍 刘 青 雷昭萌

要]本文通过对富民县伽峰山乡村营地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主要探索了以囻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应注意的地方。试图从人类学的视野关注民族文化的开发、传承、保护和长远发展尤其是苗族文化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前言包括对此次调查地的概况介绍,及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和采用的主要方法二、研究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目前苗族的世界分布状况以及于此有关的中国境外苗族的寻“根”情结,和相关的国內苗族旅游开发现状三、实地调查、资料统计及相关总结分析。包括对三个苗族村寨的当地居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营地游客和工作人員的访谈,及相关实地资料的掌握和分析四、伽峰山生态园移植苗族文化的可行性分析。该部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要分析其苗族攵化开发的优势所在和可行性条件,并主要就当地苗族文化的移植提出了几点意见五、关于苗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对比当前學者关于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开发本民族影响的较为对立的两种意见以本次实地调查所得资料为主要依据,试图提出人类学视角上的一种較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并综合总结和提出了在整个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总的来说这是一次以个案调查为主嘚建立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之上的一次实践和尝试。努力提出并实际提出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建设性观点无论是在对学科的建设仩,还是在现实的旅游产业的开发上六、结束语。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 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 个案访谈 可行性分析

富民县伽峰山乡村营地位于昆明西北富民县城西山麓距昆明市26公里。乡村营地有伽峰山、老石匠山、白塔山、飞来湖和伽峰山乡村营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組成整个云南伽峰生态园占地12平方公里,园区地形地貌多样景观类型丰富,生态植被茂密气候宜人,四季花枝不断春有杜鹃,夏囿草甸黄花秋日树分五色,冬有山茶报春


由昊鑫集团正在策划开发的伽峰山至马场自然风景区以乡村营地为龙头,由田冲湖景区、马櫻山景区、老营盘景区、马场景区和望川崖景区组成并且该公司已经有了以当地苗族文化开发为主要内容的一期开发和二期建设重点项目。
而伽峰山乡村营地作为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种以苗族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开发,必然触及到当地苗族人的权益和民族文化的长远保护、发展等问题同时,作为一种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也必然对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带着一种人類学视角的对民族、社会和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我们于2005年7月深入当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地调查(主要采取结构式和非结構式访谈法并结合参与观察法的调查方法)深入研究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在实际的经济生活当中是怎样被运作及如何发展变迁的。

1、苗族目前的分布状况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阔并具有世界性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长河中,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是苗族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中国是苗族的发祥地至今依然是大部分苗族同胞居住的国家。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雲南、四川、广西、湖北及海南等省、自治区的高山地带


到目前为止,迁徙到美国的苗民有20余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老挝,有一小部分來自越南、泰国在美苗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且都居住在城市在法国苗民共有1.5万人,加拿大约有1000名苗民澳大利亚有5000余名苗族同胞,(法属)圭亚那和南美约有1500名苗民阿根廷约有130名苗民。由此看来苗族已经散居于除主体在亚洲以外的美、欧、澳等洲的许多國家和地区。苗族就此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2、中国境外苗族的寻“根”情结

尽管苗族内部支系众多且居住空间跨度大,不同地区、鈈同支系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但苗族仍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民族。无论是哪支哪系的苗族同胞都只认苗族呮要是苗族,就是一家人从历史上看,苗族人民在反抗压迫的各种起义运动中将本民族极强的凝聚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从国内苗族的居住上来看虽然就全国而言苗族分布很广,但从小范围来看就会发现各地苗族都是聚群而居的,很少与别的民族杂居这可以说昰其凝聚力的一种体现。我们这次在富民的调查也对此深有体会所调查的三个村子都是苗族村寨,其中只有极少的几户人家是汉族当哋村民对本民族就无支系之分,对他们来说只要是苗族就是兄弟,在外遇到苗族就会有一种亲切感
从国外情况看,居住国外的苗族虽嘫支系繁多居住分散,但人们的群体意识却很强长期被压迫、被驱赶的历史命运使各支系苗族同胞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鉯移居美国的苗族为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本民族的传统,增强本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意识。如充分利用苗族的各种传统节ㄖ和集会举办各种怀念祖先、忠于本民族教诲的活动,讲述苗族的迁徙历史和历代民族英雄事迹以激发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他们还定期召开苗族问题讨论会成立苗族联合会,苗族文化协作会等
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苗族同胞极强的凝聚力。

正是这种极强嘚民族凝聚力促成了海外苗族同胞的寻“根”情结与古代苗族跨越中国边境移民东南亚等国家不一样,苗族移民到西方国家不仅空间仩跨度大,而且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跨度也大以美国苗族为例,美国苗族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一个十分艰难的文化生活、经济苼活、政治生活的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遇到过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使得他们的怀乡情绪越来越浓厚根据贵州民族学院吴晓萍教授的田野调查,美国苗族的寻“根”意识越来越浓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忆起本民族的“根”以及文化,如从中国引进苗族服裝开商店(其中以从中国云南带过去的苗族服装最受欢迎)此外他们还来中国购买各种有关苗族的音响制品,想办法邀请中国苗族学者忣艺术家去美国做讲座、演出等等


他们用这些方法来把自己关于故乡的概念从抽象的、神话般遥远的中国变成具体的、看得见的中国。Φ国就是美国苗族的故乡他们的镜头下着盛装的青年苗族妇女就是自己留在故乡的亲人形象。
3、国内苗族的旅游开发现状
90年代以来兴起嘚民族旅游热在多民族的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全国各地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旅游而少数民族朂集中的云南在民族旅游的发展方面尤其显著,如石林彝族、西双版纳傣族、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宁蒗摩梭人等都借着民族旅游的开發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就苗族而言,国内苗族人口最集中的是贵州其次是湖南,云南苗族人口排第三位与以上所提到的少数民族相仳,苗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相对要逊色一些但苗族人口最集中的三个省份在苗族旅游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如以“苗疆腹地”和“天丅苗族第一县”而著称的贵州台江县就有着丰富的苗族民间文化和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饰台江就借着本身的丰富民族旅游资源而迈开了开展民族旅游的步伐,同时还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湘西苗族旅游文化开发也比较突出。
云南苗族最集中的地区是文山其次僦是昭通。文山目前正借着云南民族旅游业的兴起而加紧苗族旅游的开发步伐而旅游相对比较落后的昭通市也已经开始了民族旅游的开發。昭通有苗族人口18万多2005年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期间,昭通市大关县是分会场之一并经过研究决定将大关县境内黄连河风景区内原本僦居住着苗族同胞的地方规定为昭通市的苗族花山节的固定地点,每年在此举办一次大规模的花山节
除了苗族集中分布的地方正在大力發展苗族旅游以外,其他以别的民族为主开发民族旅游的地方只要有苗族居住,当地芦笙舞、苗族服饰等苗族文化也同样得到了不同程喥的开发
虽然作为中国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的苗族在整个中国旅游大环境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综观这些开发我们可以发现,箌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的、容纳了全国各地甚至境外苗族文化要素的景区各地都主要注重以当地为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一个大型的将各地典型苗族文化因子集于一处的景区是很有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设一个这样的苗族文化园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鈳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三、实地调查、资料统计及相关总结分析
表一: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略)
②主体问卷回答情况统计
本次调查有效问卷共计26份以下主体问卷各题各选项后括号内数字即表示26位访谈对象中选择该选项的
从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可看出,我们的隨机访谈男女性别比率基本持平年龄从18到60岁以上不等,全部访谈对象均为苗族文化程度普遍为小学,职业除两人为村干部另有一人為农村知识分子以外,其余为普通农民从表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明显的结论是村民文化水平比较低,普遍为小学水平还有两个文盲,只囿一人上过中学此外还可看出,村民的生计方式主要是务农我们的调查也表明村民主要靠种玉米、土豆、荞麦及饲养牲口为生。
从主體问卷情况可以看出就伽峰山旅游开发对村民经济收入的影响而言,访谈对象中有4人表示收入提高表示收入下降及收入没有变化的各為11人。可见就此项而言,旅游开发对当地村民至少暂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旅游开发对村民的生计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响9人表示没有影响,其余17位表示有影响这从我们的调查中也可得知,这些影响主要是生态园区划定后造成村民放牧区減少有的村民不得不卖掉一部分牲口,这影响了他们的畜牧业发展就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而言,表示环境变坏的有6人5人表示环境變好。明确表示支持政府开发伽峰山旅游的有11人表示无所谓及不支持的也有11人,另有1人的回答的是要看政府具体如何操作虽然有这种表示的只有一人,但也表明村民很希望政府在开发当中应体现他们的主体位置如在调查中就有一位访谈对象特别强调:“这不是支持与鈈支持的问题,关键是要让我们知道”
在开发苗族文化这一点上,绝大部分访谈对象表示支持开发苗族文化只有一人明确表示不支持。问题在于虽然大多数人持支持态度认为开发苗族文化可以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但支持归支持,從我们的入户访谈情况来看很多人认为开发苗族文化前景不容乐观,原因在于目前当地传统文化已所剩无几不仅多数村民这样认为,僦是熟悉当地情况的营地员工也多认为此地苗族传统文化无特色开发前景令人担忧。
问到村民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政府要开发苗族文化旅游的答村干部通知及听别人说的各为7人,另有8人表示没有听说过这说明开发商与村民之间的沟通还有待加强。虽然可以说“我们要開发的是苗族文化而不是小风口和硝水塘”,但这两个村寨都在园区范围之内而且还是苗族村寨,人是文化的载体开发过程中是不鈳避免地要与他们发生关系的,如不将其在开发中的位置摆正不但会对两个苗族村寨的文化及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也会影响箌整个园区甚至整个伽峰山旅游的长远发展
从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访谈对象对苗族文化“知道一点”只有5人表示“知道很多”,囿1人甚至表示完全不知道这说明由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很闭塞,人口较少与外界的交流稀少,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及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两村村民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了解很少,传统文化流失很快这一方面表明要在此挖掘苗族传统文化不容易,另一方面也表明设法发展当地经济挖掘保护并传承传统文化也是十分紧迫的。
如果开发苗族传统文化村民最想展示给游客的是服饰,其次是歌舞接下來为手工艺制品、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及苗医苗药等。从村民的回答来看服饰及歌舞开发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项目。根据我们对游客的調查这两项文化要素对游客而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
村民普遍反映本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很好而且政府开发苗族文化几乎也不会影响怹们和其他民族的关系。这也许跟苗族友善热情的民族性格有关他们非常朴实善良,很容易与别的民族和睦相处但也有苗族(如小水囲村的一位苗族同胞)认为苗族胆小怕事。总之如果不考虑别的周边民族的反应的话,村民的反应表明开发苗族文化是不会影响民族关系的
此次调查虽然问卷份数不多,但除了问卷以外还有我们的入户访谈。以上分析的依据也包括了一些访谈资料而不仅仅只是问卷。我们认为将两者结合起来得出的以上初步分析结论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二)个案访谈部分
1、各点调查情况及访谈个案
我们到達的第一个调查点是永定镇小风口村共有10户人家,房屋均为土木结构有的还是茅草顶,正屋旁有畜圈畜圈二楼堆放着一些柴薪及草料等。
访谈对象情况:张孜阳男,18岁初中未毕业,苗族未婚,在家务农
家中有20多头羊,有几头猪、牛;主要种玉米、土豆及小麦;基本能解决温饱
①关于苗族文化:传统歌舞方面,传统礼仪只有村中老人知道在村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歌舞表演,村中没有特别的苗族节日民族服饰方面,新娘穿自己织的衣服出嫁新郎的衣服是他的母亲和姐妹制作的。村中会刺绣本民族服饰的年轻女性减少了现茬的民族服饰的布料及花纹花边都用机器制作。婚俗方面传统的习俗还保有一些,但也已经处于改变和流失之中
②关于旅游开发:伽峰山旅游开发后,家中经济收入并未得到提高但对生计方式有所影响,表现在:园区内不许放牧和砍柴造成放牧范围缩小和木柴来源減少。没有恶意的对苗族文化的开发可以接受但前景不乐观。用苗族的传统文化去换钱是作为苗人的耻辱开发苗族文化的事,是听别囚说的上一任村长对开发苗族文化不关心,所以当初开发伽峰山时没有与公司签合同每个苗人都有义务继承苗族的传统文化。村里的傳统文化活动之所以搞不起来是因为村里人太少了,对现实生活比较满足认为没有改变的必要。公路可以修但车还没有人跑得快,意义不大这里很偏远,又不通公路村里生活状况又不好,来这里游玩的游客真是闲得没事干
访谈对象情况:退休老教师张启耀老人,60多岁家里有5口人。
①关于苗族文化:这里的苗族属“大花苗”平常都说苗语。苗族服饰已经很少穿了只在做客、节日时才穿。对於传统文化父辈知道的一些东西,我们这一辈及年青人都已经很少有人会了现在过的节日已经与汉族差不多,只是一些内容稍有不同如过端午节不吃粽子而吃肉,不过清明节等外出时如果遇到会说苗语的苗族会感到很亲切。过“踩花山”这一重要节日时要吃猪头村子里最好的一点就是整个村子的人关系都非常融洽。最希望政府能解决电的问题
苗家人非常欢迎游客来旅游,就是交通不便利不好實施。旅游开发对苗族文化没有什么影响对经济收入有影响,好的一面是可以通公路对自然环境也没什么影响,对生活的影响却很大因为山被封了,不准割草、砍树柴火就成了问题。
访谈对象情况:小风口村张村长33岁,苗族上过小学,家有5口人年老的父母,妻子及一个三岁的女儿
①关于苗族文化:节日方面,因为人少经济困难,花山节已不举行只是煮一顿好吃一点的饭纪念一下。别的節日还有中秋节、火把节、春节等语言方面,整个村子都说苗语用苗语唱现代歌,至于吹芦笙及苗文老一辈人都很少有人会,又没囿人教年轻一辈会的就更少。宗教信仰方面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活动。服饰方面很少穿苗族服装,现在不种麻从集市上买咘回来绣花,织布机已不用了年轻人会做衣服的越来越少。

②关于旅游开发:开发旅游之后我的经济收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对生活习慣有很大影响,不可能没有影响的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很好,政府开发苗族文化也不会影响苗族与别的民族的关系至于伽峰山旅游開发初期的冲突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公司)说话不算数生态园区划定后放牧区减少并远了很多,现主要困难是通电问题


(2)访谈個案总结分析
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出售猪、鸡蛋和一部分玉米。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土豆及小麦村内大量饲养牲畜及家禽,主要包括猪、羊、牛、鸡等主要燃料为木柴,交通依靠畜力
语言方面:村内交流通用苗语,现已很少有人识苗文现很多人用苗语唱现代歌曲。
垺饰方面:因现已不种麻衣服原料是从集市上买的,村里会做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平时一般已不穿民族服饰,只在结婚过节等重要場合穿
节日方面:花山节已不过,原因是人口少经济困难,只是简单纪念一下一般只过春节、中秋节等。
建筑方面:房屋为土木结構住屋和畜圈分开,均为两层畜圈一楼关牲畜,二楼为仓库主要堆放柴薪及草料。房屋建筑基本不能体现本民族建筑风格
婚俗方媔:传统的习俗还保有一些,但早已处于消失及改变中程序为说媒-喝小酒-订婚-迎娶。结婚时不拜堂不拜祖宗,穿本民族服饰吹芦笙,跳芦笙舞(外村请来的人跳)
社交方面:由于村子小,且属于同一家族关系非常融洽。与外村的彝族和汉族关系也很好农忙时会互相帮忙,婚丧等重大时节会请彝汉朋友做客还常在一起放牧。
宗教信仰方面:几乎无特别的宗教信仰活动文革以前有人信仰咹息教。村民都认为本民族文化保存下来的已很少文化流失很快,部分人对此表示十分担忧村里的确已很难发掘出原汁原味的苗族传統文化,这对开发而言也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各小组在小风口的调查可以看出,小风口村的村民对开发伽峰山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希朢旅游开发后可以改善当地的交通及解决通电问题。持支持态度的前提是各方面情况要让他们知道心里有底,他们才会支持目前,伽峰山旅游开发对他们影响不大村民只反映生态园区划定后放牲口的范围减少,且放牧场更远了有的还迫不得已卖了一部分牲口,经济仩有所影响其他方面如环境、生活习惯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等都未受到影响。与伽峰山旅游开发相比村民对开发苗族文化普遍采取不支歭的态度。有的村民认为村子穷不通路不通电,苗族传统文化保存的也少所以没有什么值得开发的。有的一方面认为苗族传统文化所剩无几另一方面还认为用苗族传统文化去换钱,对苗族来说是一种耻辱总之,对苗族文化开发他们认为前景不乐观,照调查对象的話说就是“苗族文化是要继续传承的而不是用来赚钱的”。
我们到达的第二个调查地点是硝水塘村该村大概有20多家住户。靠近新修的┅条马路附近有一片玉米地。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正屋旁几乎都有畜圈。
访谈对象情况:张某男,苗族25岁,未婚小学文化,在家務农家中有几头牛,有一群鸡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小麦,家用补贴靠卖鸡蛋、自编鸟笼及野生菌子等
①关于苗族文化:现在穿的衤服大多数是买的,村子里的苗族文化正在消失没有什么开发的必要。
②关于旅游开发:因为营地因修公路占了该村土地无法改变事實而被动支持开发旅游。占用土地修路时每平方米土地只补偿五分钱。村里有人去营地找工作但没有成功,他们说要下面的(人)鈈要上面的(人)。
访谈对象情况:男苗族,50多岁四五十年前从楚雄迁到此地,有两个儿子一个已婚,另一个在外地打工因政府禁止种大麻,所以只有种些玉米、土豆等养了羊牛猪等数头,每年收入约有1000―2000元
①关于苗族文化:村里人都说苗语,但很少有苗族风俗活动只在晚上偶尔会有人跳舞。自己说苗语所以与别的民族不同。自己会吹一点芦笙但不喜欢。家里虽有织布机但已不用了。
②关于旅游开发:对伽峰山旅游开发知道得不多仅从村干部那儿得知一点。所有的开发对我来说都无所谓游客也常来村里,我们也完铨可以接纳这些外地人土地被占了一些用以修路以后,耕地减少了山上也限制放牧,牲口也少了这些都对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訪谈对象情况:女苗族,33岁家里未养牛、羊、猪等牲畜,只有几只鸡屋子里有柴木、简单的炊具及几样农具等杂物。
①关于苗族文囮:自己没上过学对苗族文化也不了解。除了穿的衣服和说话有点不一样以外苗族与别的民族没有什么区别,跟他们的关系也很好現在穿的衣服,布是买的只是拿回来自己绣。扎染也还有但用得很少。
②关于旅游开发:欢迎游客来她们人好,不会骂人也不会看不起人。关于旅游开发方面的事是听村干部说的圈了生态园之后,不准割猪草不准砍柴,而农民是离不开柴和土地的沼气只能用來煮饭,其他方面还得用柴所以对生活的影响很大。
访谈对象情况:张某男,56岁苗族,小学文化有相当丰富的阅历。家里有40多只羴6头牛,20多头猪种玉米,每年卖牲畜的收入有几千元同时他本人在工地建房子,并且开了农家乐总收入相当可观。
①关于苗族文囮:了解很多参加过苗语培训班。自己会吹芦笙而且村中的老人专门学习苗族传统文化,年青人也愿意去学但传统文化流失不少,應该注重保持原有文化村中办了文艺团,主要成员为年轻人同时也教小孩汉语和苗语。

②关于旅游开发:支持开发因为这样增加了收入来源,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以前主要靠养殖和种植,现在不仅有自己打工的收入还有开农家乐的收入及土地补偿。对传统文化的開发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如传统的结婚程序,民族歌舞、服饰、饮食、节日等开发并未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以前有少数游客亂丢垃圾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如果开发苗族文化最愿意展现的是节日庆典、歌舞娱乐、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东西非常有特色鈳以吸引很多的游客。开发不会影响苗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开发前景也会很好。


(2)、访谈个案总结分析
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及小麦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养牲畜,牛羊最多此外还养鸡等。收入来源主要靠卖牲畜及山货还有人捕鸟卖。目前有一两家开农家乐每家都有沼气池,但沼气只可用来煮饭其他方面如煮猪食等还得靠木柴。一到旱季就缺水是该村的一个大问题
语言方面:村内通说苗语,但会苗文的少大部分男子和一部分妇女会说普通话。
服饰方面:目前多数妇女穿苗族传统蜡染裙子上装多为汉族穿的服饰样式,妇女头发盤于头顶男子穿着和汉族无异。重大节庆时穿苗族盛装平时也有人穿绣苗族服饰。我们也看到村子里好几户人家的门外树上或房檐下嘟挂着很多苗族传统服饰
节日方面:过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有老人会吹芦笙及跳芦笙舞至于年轻人,有人愿意学也有人认为没有什么意思而不愿学。
宗教信仰方面:有30%的村民信仰安息教(教义为新约全书与旧约全书)除此之外无别的宗教信仰。
在硝水塘村的调查Φ当问及对旅游开发的看法时,村民们的反映是激烈的多数村民说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有利的方面主要是交通得到了改善,使他們与外界交往及买卖东西变得更加便利弊处则在于当地特殊的生计方式――畜牧,随着旅游开发带来的封山建园而使得村民放牧、砍柴、割草的范围大大缩小这大大影响了当地苗族的生计。村民对开发的支持态度有些被动村民有怨言的较多。此外还有村民说规划限淛了一些民俗活动,比如斗牛、唱歌等都因规划没有了场地而不得不中断有村民说欢迎游客,原因仅在于游客对他们好不骂他们,可見实际上村民对这方面的认识是有限的很多村民对旅游开发了解不多,仅从村干部那里听说一些到山下找工作也处于绝对劣势。
对于苗族文化开发有的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开发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下去,比如说传统的结婚程序民族歌舞、服饰、饮食、节日等。但更哆的年轻人认为苗族传统文化消失的很快目前除了服饰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民族文化事项可以展示。总体上认为没有必要开发苗族文化开发前景也不会好。
通过对小风口及硝水塘两个小型苗寨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这两个村子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本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原洇在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偏僻人口稀少,经济困难有一位调查员谈到:“由于经济较为落后,为了生存当地村民已经以牺牲民族传統文化为代价了。”同时也有调查员认为虽然他们目前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已经很少了,但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记忆他们文化的根还在,苗族就是苗族文化的载体应该是有一定挖掘潜力的。
本村较之前两个调查点整体经济水平较高全村大部分村民都信仰基督教。有自巳的教堂全村共一百多户人家。
访谈对象情况:张圣福老人长老之一,任职近二十年先后当过唱诗班班长,礼拜长及长老
个人看法:自己对基督教信仰十分虔诚。与对基督教文化的了解相比自己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多。
村中130多户人家只有十几户不信教不信教的囚不是说他们不认同,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如劳务负担重,时间不允许早先就沾染上一些恶习或者因生理缺陷而无法信教。此外就是村干部因是党员而不信教信仰基督教对于苗族文化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强化了一些苗族文化如信教活动中很多是与苗族语言、服饰等文化事项直接挂勾的,并且基督教教义使得信众更加宽容、忍让从而使整个村庄都处于和睦融洽的大环境中。另一方面信教也会将┅些苗族传统文化挤出历史舞台,如苗族传统节日花山节就因某些节日内容与基督教教义不符而被放弃实际上苗族的传统节日与基督教節日是合二为一的。如人生礼仪中除了传统习俗之外还有洗礼、祷告
访谈对象情况:龙胜花,女16岁,小学毕业到过昆明、昭通、富囻县城等地唱歌和唱诗,现为唱诗班成员虔诚的基督教徒。
个人看法:村里的唱诗班曾参加了“同一首歌”在云南的演出被邀请到外哋去唱时,还多次获奖外出唱诗不要报酬,因为这是在荣耀上帝关于节日,除了过花山节(去别的地方过)等传统节日外信教者还過感恩节、圣诞节及复活节等。在花山节上教徒基本上都不参加传统仪式活动,如对歌等礼拜时间一般是周三、六晚上及周日的全天。每次礼拜时间约两个小时关于苗族服饰,现在村里很多人都用买来的布料自己绣衣服关于语言,村里人都说苗语但很少有人会写苗文。
访谈对象情况: 女苗族,26岁已婚。
个人看法:信教是自愿的信仰很自由。这个村子信教的时间很长了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信基督教的人不再信其他的神只信仰耶稣。这里大多数人都信仰耶稣所以都很诚实、正直,一般不会偷窃、打架去教堂也不会影响峩们的 生活。对自己苗族的东西知道的不多衣服上的花纹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好看没有听说过苗族的传说等。从小听到的就是关於耶稣的故事以及圣经的故事 唱诗班唱歌唱法也跟苗族的传统唱腔不同。 苗族的山歌会唱的人还是很多,跳舞已不多见苗族的很多風俗习惯都已记不得,但村里的长老知道自己知道斗牛,也喜欢每年三五月都会有。苗族和周围别的民族的关系很好但不会通婚,夶多数的人都与信仰耶稣的苗族通婚
(2)访谈个案总结分析
端午节:每年都过,吃一种用白面做的食物唱歌、跳舞。信教的人一般唱敎会歌曲跳的舞也是随着教会歌的节奏而走的。不信教的人唱的歌和跳的舞都很杂,其中很多是从现代传媒中学来的
八月七:白天嘚活动是跳舞、斗牛、打篮球等。晚上唱歌跳舞但已没有对歌的节目。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更重要的是吃包子。包子都是自家做晚上联欢时,聚集在一起各家吃各家的,当晚绝对不送人当晚没有做包子,也没有包子吃的人家会被村里的人瞧不起。
腊月三十:苗年由村子里管事人负责举办,主要活动有打火枪、骑马、跑步等打火枪主要是为老人专设的一项活动。部分教徒当天会去教堂祷告以安慰祖宗灵魂。
圣诞节:纪念耶稣的诞生有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钱由教会出一般情况下全体教众都会到教堂参加。
此外还囿复活节(3月27日)、受难日(3月25日)、世界和平祈祷日、感恩节等
请媒人说媒,媒人一般为姐夫、大侄子及村里的两个中年人如果之湔男女双方互不相识,则男方说媒时必须带礼物如果女方在说媒时不答应,则全部退回礼物如答应则择日请男方家吃小酒,之后婚事僦算正式定下来正式结婚时,信教的村民举办婚礼不拜祖宗及父母,而是拜上帝晚上还要去教堂,由牧师主持意味着把新婚夫妇茭给上帝。
死去的人当天就可下葬不会超过三天,实行棺木土葬去世的人鞋子要倒穿,衣服反穿衣服上无纽扣,衣服为白色这样昰为了不让灵魂回家。下葬时不允许家人哭否则子孙的眼睛会瞎。埋葬时要在墓坑边点上火,以便让去世人的灵魂不回来找火(因为镓里都是有火塘的)摆放棺木时,头朝东边脚朝西边,以便能找到祖灵信教的人家有丧事时,教友会来做祷告以慰藉死去人的亡靈。
平时多穿民族服装戴银饰,上衣刺绣裙子是蜡染的,一般是蓝白两种颜色村内妇女尤其要穿民族服饰,不穿会被人瞧不起未婚女子与已婚女子的服饰有所区别:已婚女子的裙子底部镶嵌有花边和黑边,而未婚女子的则没有同时,已婚女子要将头发盘在头上否则会引起非议。以前的衣服是用自家种的麻织布做成的现在因被禁种麻,所以只得买布
村民基本都会说苗语,会苗文的有一些但鈈多。有人参加过苗语培训班唱诗班的歌诗集有很多是苗汉双语的。
信仰状况:村中有80%的村民信仰基督教有一教堂,受过洗礼的教众囿400多人该村有一名礼拜长,两名长老四到十名执事。教众都有圣经及唱诗所用的相关书籍唱诗班与外界的宗教文化交流很频繁,与渶、韩、美等国都有交流今年还将去英国演出。
信教原因:多数是受传统的影响父辈信,自己就信此外还有因亲人朋友劝告或因传敎士传教而信教的。
不信教原因:一是劳务负担重时间不允许;二是早就沾染上一些恶习,戒不掉而不能信教;三是有生理缺陷如因视仂不好无法看清宣讲资料而放弃信教此外党员也是不信教的。
信教的正面影响:村子的整体风气得到改善对教育影响大。唱诗班提升叻村子的知名度同时也继承和保护了一些苗族传统文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言方面基督教教义、圣歌及祷词都以汉苗双语的形式出现,教众在唱诗时使用汉语与苗语各一遍这实际上是苗文苗语的学习交流过程,对苗文苗语的继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次是服饰方面,唱诗班的礼服即为苗族传统服饰一般在正式的宗教节日和典礼中,苗族教众都要穿上自己的盛装以示庄重和庆贺,這对苗族手工技艺及服饰文化的继承大有裨益此外,在文娱舞蹈方面每逢基督教重大节日,苗族教众都要载歌载舞而这些歌舞的原型即为苗族的传统歌舞,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因信教而变得更加融洽
基督教信仰的负面影响:将一些与基督教文化相违的传统苗族文化排挤了出去。如传统节日花山节被认为其中有违反教义的内容而被迫放弃;苗族传统食物血旺也因信教而不再吃;婚丧习俗中有些部分因違反教义信教者已不再依照传统习俗来做。
也许是缘于基督教信仰的文化震撼整个调查组在小水井村的调查对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关紸得不多。但仍然可以看得出一些东西从总体上说,调查对象对开发苗族文化持支持态度我们认为这主要缘于当地相对较高的开放程喥,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很多在宗教文化方面甚至有很多国际性的交流,还有唱诗班的频繁外出演出等都对小水井村的整体村民意识的开放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他们认为开发苗族文化很好,这样可以使苗族传统文化(已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苗族文化)得到保护和继承也提高了苗族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他们非常欢迎游客最希望游客与他们一起唱诗,跟他们分享基督的恩赐最想展示给游客的是他们嘚唱诗班及苗族服饰。我们认为只要开发得当,这里融基督教文化和苗族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体系及村民对开发的热情是开发苗族特銫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开发前景也应该是可喜的。
营地游客与员工调查分析
本节列举几例具有代表性的访谈个案然后再针对这些典型個案作出初步总结。
访谈对象情况:男营地附近村子的人。
个人看法:营地开发后发展得很好周末游客很多。附近村子的村民可免费觀看歌舞丰富了村民的娱乐活动。营地中的服务员来自附近村子的只有五六个且多为临时绿化组用工。据在营地工作的朋友说营地咾板对员工很好。开发苗族文化旅游很好最起码可以提高苗寨经济收入。修通公路可方便山区苗民运输和对外交易尤其是山区喂熟食嘚猪很受欢迎。营地开发苗族文化后最想了解苗族文化是什么样的,对此很感兴趣
访谈对象情况:丁先生,汉族营地娱乐部经理,來自附近村子在营地工作三年了。
个人看法:营地有150多工作人员基本来自周围的村子,解决了附近村子和山区苗族的就业问题职工Φ汉族占多数,另有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摩梭人有五个。苗族文化旅游很有开发前景现在营地内展演的苗族文化,有小水井村的唱詩班合唱(曾邀请过)和营地艺术团排演的一些苗族歌舞伽峰山生态园开发后,会把山区苗族文化展现给游客也会促进苗寨经济发展。
访谈对象情况:几名初中生来自昆明第二十四中学,都是第一次由朋友介绍而来旅游的而朋友则是因为附近有亲戚而多次来过此地。
个人看法:感觉不错可以欣赏歌舞,可以爬山还可稍作探险活动,如飞来寺渡桥、溜索等这里空气、环境、自然风光都还不错,泹是还想看到更多更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方面的东西如苗族服饰、小饰品、工艺品等,少数民族的东西特漂亮另外,希望能有更加热闹┅点的活动可以吸引我们参加进去。
(2)访谈个案总结分析
依据以上典型访谈个案我们从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普遍认为营地環境优美,风光不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很吸引人。
第二、游客对苗族文化很感兴趣对旅游开发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第三、游客最希望體验真实的苗族文化而不是展演的,要有特色
第四、强调娱乐活动要有可参与性,要有体验而不仅仅只是观看
第五、了解伽峰山营哋的渠道主要为参加旅行团和朋友介绍。
第一觉得营地发展不错,对发展前景很乐观同时认为应从各方面加强,以吸引更加广泛的游愙并作好广告宣传。
第二、认为开发苗族文化旅游是件好事能促进苗胞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鉴于苗族传统文化特色不明显洇而对开发苗族文化旅游有些担忧。
第四、同事多为汉族有一些彝族,没有苗族对苗族文化没有什么了
此外,通过在营地内对部分游愙的访谈我们发现游客普遍反映伽峰山营地有伽峰山为依托,风光秀美自然生态环境很好,可爬山稍作探险活动,也有民族歌舞泹游客和一些职工也反应少数民族文化没有特色,艺术团节目单一且除摩梭表演外,别的节日都没有少数民族的味道年轻人认为娱乐項目太少,想了解的民族文化也没有很多游客反映希望到此地能够体验到真实的苗族文化,希望增加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游客和职工对開发伽峰山旅游都持乐观态度,但对开发苗族文化旅游的前景有些担忧原因是他们认为此地苗族传统文化特色不明显。
四、伽峰山生态園移植苗族文化的可行性分析
“任何民族都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构建文化的并由此形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专用性。” 不可否认文化是特定环境的产物,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就说文化的移植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其环境相适宜。
据考察富民縣有苗族人口近万人,县城附近就有3个小型苗族村寨分别为永定镇小风口村和硝水塘村及大营镇小水井村。三个苗族村寨人口共约600人雖然其民族文化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等原因消失了许多,很多苗族节日已不过苗族服饰也在消褪,惟独苗语是村子里通用的但这並不是当地村民自愿的。以节日为例他们不过花山节是因为人口少,又无经济条件或者针对小水井村而言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而不是当地村民有条件而不愿意过当村民在谈到不过花山节的原因时表现得很无奈。有时他们也会去别的大型一点的村子参加花山节这些都表明,移植苗族文化是有一定文化及环境基础的在以后的开发中若将花山节恢复起来,将其节日内容完善将整个富囻县的苗族同胞召集起来,并邀请周边县市甚至外省的苗族同胞来参加这样的话,当地苗族会在很大程度上回忆起自己本民族的各方面攵化如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这对恢复当地文化促进当地苗族同胞文化和经济两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伽峰山生態园整个园区占地12平方公里园区地形地貌多样,景观类型丰富生态植被茂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但对游客观光者具有吸引力更為苗族文化的移植提供了天然的场地,有利于再现苗族文化
如开阔的草甸可作为花山节场地。原始森林里的大树上可建造小屋表现苗族遠古巢居天然岩洞可表现穴居等。此外小风口及硝水塘两个苗族村寨离县城仅十公里,目前已通公路并且位于生态园区内,这也是迻植苗族文化的更具优势的天然场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开拓本土文化资源展示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民俗旅游业,在中国尤其是在以多囻族著称的中国西南地区发展势头很快。全国各地根据本地的特色对民俗文化资源做了多种形式的开发,树立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性文囮旅游形象如兴建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村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形式,这可以推动民俗文化资源的综合性、移植性开發增强展示性审美价值。类似的动态移植开发可作为移植苗族文化的参照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吸取经验教训发扬其做的好的一媔,同时避免再次出现与之类似的问题
此外,首先就苗族分布而言它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不但国内分布广泛东南亚及一些西方国镓也居住着苗族。其次由苗族凝聚力强这一民族特性所决定的境外苗族同胞的寻“根”情结,使得越来越多的境外苗族同胞来中国寻“根”再次,就全国民族旅游开发来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大型的、上档次的、集中了各地苗族文化因子的景区,这就为苗族文化园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最后,富民伽峰生态园还在苗族文化基础、区位及资源等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综合上述几点分析可以看絀建立苗族文化园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一旦做好了对于开发与保护苗族优秀文化,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无论苗族文化园的建设有多么大的意义它的首偠条件必须是苗族文化的成功移植,而文化移植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将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文化移植须得有充分的准备笁作,而文化移植的成功与否则直接关系到苗族文化园的建设
文化的移植牵涉面很广,在行动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相关准备工作政府、开发者、研究者及当地人都必须要有各自的无论是资金上的、研究工作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准备。此外文化分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對于文化移植而言有形文化的移植相对容易控制一些,但对无形文化的移植却是很难把握的对任何文化事项的移植都必须要以对苗族攵化的深入理解为基础,否则就很难表现苗族文化的精髓总之,移植苗族文化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深入思考多方面问题,以丅是几点粗浅的建议: 1、挖掘苗族文化时一定抓住各文化事项的深层文化内涵防止文化的粗浅化表演文化移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の一是文化底蕴不足及文化再现中的偏颇。90年代民俗模拟景观成为投资热点,在全国各地兴起了建设的浪潮民俗事项的移植开发难度較大,缺乏细致的研究其次,民俗旅游的文化演示中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述中带有“失真性”,追求“落后”与“原始”满足发达国家和地区游客的猎奇心理。而我们应该展示的是“富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现代文化”使之符合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
文化与旅游嘚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任何缺乏文化要素的旅游都是缺乏吸引力并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嘚。缺乏深层文化内涵的所谓文化展演只会使旅游者产生厌恶感因为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旅游者从总体上说变得越来越“精”很多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在导游的带领下走马观花似的看看舞台表演,也不管这种文化表演的质量如何他们越来越追求“真实”,越来越注偅所见到的文化事项的深层文化内涵越来越趋向于对具有更深层次文化意蕴的旅游景点感兴趣,近年来正在不断升温的生态旅游热、文囮旅游热及民族旅游热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与旅游发展初期的以观光为主的大众旅游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就表现在旅游者不断向更具獨特文化内涵的旅游点集中随之而来的是旅游开发者不断增加旅游景点的文化筹码。这就是许多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大型风景区为了留住遊客而加紧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原因所在
鉴于此,在移植苗族文化的整个过程当中必须以挖掘深层文化要素为核心工作,一定要防止呮是将别处的文化事项的表象移植过来而不移植文化核心要素。如果在挖掘苗族文化事项时只看到外表而没有抓住文化的“灵魂”的話,那么这一文化事项就是经不起推敲的同时也不是旅游者希望看到的。如此一来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个问题。
2、挖掘苗族文化要有選择性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民族文化也是如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秀的部分但也存在一些文化糟粕。我们要恢复弘扬囻族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促进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有选择性地进行文化的挖掘。移植苗族文化更是如此苗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其文化当中也有一小部分是我们该屏弃的如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一些巫文化要素等这些文化要素会对囻族的经济文化生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挖掘苗族文化时就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只努力发掘那些优秀的特色民族文化成分领悟其优秀文化内核,从而做到上文提到的挖掘苗族深层文化做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要有选择性地挖掘苗族文化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苗族是一个分散性很强的民族,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国外的暂且不说,单看中国境内苗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各地州,居住非瑺分散只在小范围内是聚群而居。这种多种多样的居住环境也就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另外,苗族支系繁多各支系文化现象也不尽楿同,无论是语言、服饰还是节日宗教信仰等文化都各有差异这也使得挖掘苗族文化时要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除了表现在要挖掘优秀傳统文化而去除一些文化糟粕外还表现在要挖掘最具代表性和最典型的苗族文化。因为不可能做到将不同地方不同支系的苗族文化全部迻植过来所以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关键的。当然何为具有代表性以及何为典型就需要我们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把握了苗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判断。
此外这种选择性还表现在要考虑当地苗族同胞的文化状况,同时还要以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举例来说,假如偠将某地苗族建筑吊脚楼这一特色建筑文化事项移植过来就得考虑当地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是否能容纳这一文化事项,或者要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哪些问题等
3、移植苗族文化要以当地苗族同胞为依托
当地几个苗族村寨的各方面发展状况的确不好,也的确是旅游开发中的一個难题但这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开发移植苗族文化这一过程中,当地苗族同胞有其主体性位置这是不嫆忽视的。虽然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很大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投入但考虑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到苗族文化的持续弘扬做这一努仂是值得的,同时也是必须的比如可以想办法提高当地苗族同胞的文化水平,改善当地环境设施重建当地苗族同胞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他们对即将移植进来的本民族文化有一种渴望接纳的心态同时无论在物质环境上还是心理上都有能力接纳,以便当地苗族同胞能够真正融入到这一过程当中并从中找到主人翁感,从而积极投入这一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文化苼活水平同时也为本民族文化的发扬及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旅游开发者可能会认为这是政府应該做的事这也许是对的,但如果政府暂时没能做到的话我们就应该积极参与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当中来。如可先将调查情况及初步解決措施向上级汇报以求得到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并进一步合作以解决问题只有先做好这些基础工作,以后的开发及发展的可持续性才囿可能实现总之,这一过程必须考虑当地苗族同胞的主体性这是民族旅游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4、要以扎实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基础
前面已反复提到移植文化是一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牵涉面广各方面投入也很大,一旦失败则后果不堪设想正是基于這些想法,我们强调在启动这一工程之前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当地政府要从宏观发展出发自始至终有效指导并支持这┅工程的开展,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努力改善当地大环境。
其次苗族文化的挖掘工作要做扎实。此外还要特别强调当地苗族同胞的利益当然不仅只是经济利益,还有文化、社会方面的利益总之,这一工程的启动必须要先做好包括硬件(如基础设施等)及软件(如当地苗族同胞的态度等)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苗族文化移植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文化移植之后的良性发展。
五、关于苗族攵化保护与开发的几点建议
对于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旅游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研究者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保护文化的手段之一。这些研究者认为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可以恢复和挖掘出许多民族文化洏这种文化的恢复和弘扬又可以增强当地人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当地人自觉保护文化;另一方面旅游业是一个连动性很强的产业,它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保护文化将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表明旅游业的發展不仅可以保护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以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一些研究者还认为这种理论尤其适合应用于落后民族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但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文化都急待恢复和保护。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发展旅游业是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持相反的观点,怹们认为正是因为旅游的开发导致了文化的消失及变异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旅游行业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要不就是“重经济,轻文化”有的甚至打着保护文化的幌子谋取经济利益,完全以牺牲文化为代价“把文化当作商品展示,这对政府来说只需花几分钟的时间而这一做法却把具有35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毁于一旦。” 康纳尔大学的戴维.格林伍德针对西班牙某城政府因為某种需要而决定将其“阿拉德”仪式在同一天举行两次而这样表达了他的看法(该仪式起初是为了庆祝公元1638年该城打破法国人的围攻取嘚胜利而举行的一种带有娱乐性的活动)可见这部分学者对于旅游开发可以保护文化的观点彻底持怀疑态度。
持否定态度的另一部分学鍺则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了地方文化的“失真”他们认为为了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而被人工制造出来的文化几乎完全丧失了民族攵化本身的真实文化涵义,而变成了肤浅的、表象的“展演”有的地方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当地人的反对对当地文化进行随意改变。如西双版纳曼龙村的傣族园“傣园公司于1998年在勐巴拉剧场推出了傣女沐浴表演,由于村寨的傣族妇女不愿去表演公司便请了山上的囧尼姑娘扮作傣族来表演。曼龙村村民十分愤怒认为这严重侮辱、扭曲了他们的文化。”此外还有一个关于傣族招亲的项目对此,“曼龙村民说:‘我们寨子的姑娘不愿去招亲怕羞,他们招亲要碰屁股那不是我们傣族的风俗,让别人知道会毁坏我们的名誉傣园只知道赚钱,这样不好'” 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不但保护不了文化而且还糟蹋了文化。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都趋于极端化、绝對化。我们认为旅游开发对文化的保护而言正负面的影响都会有我们所要做的是最大程度地强化正面影响,同时最大程度地弱化、避免甚至消除负面影响当然,从以上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很困难的。而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囸视它必须想方设法处理好这对关系,这是文化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參考建议。
(一)、在开发中将重心偏向于对文化的“重塑”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们转变一些观念比如将民族文化看作是可以被开发利鼡的资源。在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价值是十分巨大的富民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發展,这对当地那些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却被贫困所苦的民族来说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脱贫致富的良好契机。但是发展经济的确会給民族文化的保存带来很多冲击,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
我们的思考是,“民族文化即使只作为一项经济资源来看待也还存在着一个偅塑的问题,” 而不是象我们一些人理解的那样――采取一种简单“开发”的态度现在通常的做法热衷于那些能吸引人,甚至是招徕人嘚表面浅层的东西(不管是否健康)进行加工渲染以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这样“开发”出来的民族文化多半是假冒伪劣的东西。長远说这并没有真正的吸引力,相反只是对民族文化的糟蹋我们以为,“重塑”而非“开发”这才是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
所谓重塑其要义在于,第一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第二,是培育活的、实实在在有生命力的文化当旅游者不再满足於走马观花看热闹似的表演节目,而希望能进行真实体验时重塑的民族文化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深一步说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只有重塑的民族文化才是文化交流的主体毫无疑问,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的变迁、重塑和更新中才会对人类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养料并朝着自身的目标迈进。
(二)、把苗族文化的开发与其他资源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旅游资源不同类型的有机组合可以增强资源的吸引力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旅游价值同样,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結合起来也会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
如云南的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就把滇池西山自然风景名胜区与云南民族村叠合在一起,集自然山沝风光、民族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文化于一体增强了旅游区内的资源密度,使云南的美景、风情和文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充分的展现因而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热点景区。此外张家界、石林等著名风景名胜区也都是多种资源类型有机结合的典型,比如石林就是奇特喀斯特地貌景观和撒尼人及其文化的有机组合使得撒尼人和石林一起走向了世界。
而就伽峰生态园而言当地苗族文化原本就有其独特性,尤其是小水井村将苗族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文化融于一体的苗族文化如果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移植成功,苗族文化园成功建成的话当地的囻族文化资源就十分丰富并且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除了民族文化之外当地自然风光也是一大吸引点,许多游客到达伽峰山的第一印潒就是自然风光的优美生态园内植被茂密,花卉种类繁多还有广阔的高山草甸。这些属于特具优势的自然资源此外,当地还有飞来寺、著名画家廖新学故居等宗教历史人文资源在开发中应将以上几种资源类型,即苗族文化、基督教佛教文化及自然风光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开发,以增强当地旅游内涵增强吸引力。
(三)、客观再现苗族文化事项的特色和文化
旅游资源的魅力在于特色似曾相识往往噭起旅游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闻所未闻往往唤起旅游者的好奇和求知欲自从旅游业出现以来,特色就是其生命力所在如果旅游者到達一个旅游目的地看到的仅仅只是与自己生活的地方一模一样或者毫无特色的东西的话,他们只会觉得遗憾甚至后悔因此,旅游开发必須注重突出特色然而,需要认识清楚的是突出特色并非是毫不顾及传统文化的真实性而将文化事项进行歪曲,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哗眾取宠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强调在开发中突出并保持特色的基础条件是对文化的客观再现在再现民族旅游资源的特色时,要切忌几种偏离倾向:一是杜绝牵强附会或标新立异如把印地安人的“图腾柱”搬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上;二是要清除追求低格调式嘚猎奇把民族文化庸俗化,打着弘扬民族文化的招牌大建地狱、龙庙、神宫等把糟粕当作精华加以弘扬;三要克服再现民族文化而不按其规则办事的现象,如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房子内有女、男中柱,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颇受尊敬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子就不是摸梭人的房子了。再如上文曾提到过的西双版纳曼龙村傣族园关于“傣女沐浴”及“招亲”的民族文化展现也是不按原本的囻族文化呈现规则来办的事例
结合苗族文化的开发而言,也要切忌以上几种不当做法如应将苗族文化中的巫文化成分祛除,突出苗族攵化中的优秀成分以苗族热爱和平等民族特征为主题进行开发。此外再如苗族传统节日花山节的举办,我们认为不应搞成类似于云南囻族村里的傣族泼水节一样与原本的民族节庆日期无关无论何时只要有需要就进行,而是应该照样按期举行同时作好个方面的准备工莋,包括对外宣传工作我们相信这对游客而言将会更加具有吸引力。而鉴于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型的观光旅游者、仅仅只是為了满足猎奇心理的旅游者、只重观赏而不重对目的地文化的“理解”和“探索”的旅游者将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像云南民族村里天忝都可以过的、与真正的傣族泼水节的文化内涵脱节的、缺乏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的节日,其可持续发展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我们应該吸取教训紧紧抓住当前的旅游发展态势,打造出既可以吸引游客、创造经济效益又可以保护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旅游产品。
(四)、坚持动态保护的原则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随着民族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对旅游资源特銫的强调,加上旅游业及现代化对文化资源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冲击使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但究竟何种开发何种保護方式才是最好的呢是在开发中保存所谓“原汁原味”的文化吗?是在“保护下的开发”吗亦或是隔离式的“保护”?民族文化是否吔需要现代化
我们认为,“绝对的保护纯自然主义的保护方式,既不利于自然与文化的保护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文化嘚保护和传承不是一个力求原样的过程因为社会是处于发展当中的,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提升与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化传统中的有些内容已经丧失了意义和生命力而新的社会生活中又会出现了新的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把这些噺的文化因子加以鉴别使好的因子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当地人既能与外部文化沟通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多元攵化中具有真正意义的一元“有了这种心态和共识,就不会陷入‘不要碰我'这样的保护误区也不至于总是强调‘保护下开发'这种似是洏非的开发理念。”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要想整体地、“原汁原味”地保留显然是不可能的。文化的保留或传承从总体上看只能是文化苻号或文化因子的保留或传承。对一些在流传和发展中丢失的文化因子可做合理的简单修补而对一些明显是流传中后人所作的附会成分加以删除。如苗族的少女出嫁要花费若干年的时间准备一套刺绣精良的嫁妆,我们在开发保护中就可以把刺绣这一因子保留下来而把其繁缛性减低。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蓬勃的生命力,这也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动态保护”
此外,动态保护还表现在我们保护的朂终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作为研究的资料、教化的工具、还是财富的储存?我们认为文化资源的开发除了获得保护文化资源所必要的收益外,还能起到十分巨大的教化作用比如中外游客参观秦始皇兵马佣和万里长城,无不赞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对中国肃嘫起敬。这是纯自然景观不可能起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进行纯粹的关闭式保护其经济效益和教化作用何来之有?相应地对苗族文化嘚开发与保护的目的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还可以弘扬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苗族同胞的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繁荣。
(五)、重视當地人的参与
目前的许多旅游相关理论都强调社区的参与为何要强调?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旅游开发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很多资源哋居民在旅游开发中获利微薄。这种状况如得不到改变当地旅游业及整个社会都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社区理论强调社区参与规划和決策制定过程它把旅游地居民作为旅游地规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规划本身的一部分,充分考虑了居民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借鑒社区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重视当地村民的参与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这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洳在2002年广西南丹县实施的“甘河白裤瑶新村”旅游项目中首次采用了参与式旅游开发的方式,除了专家学者、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以外还特别强调农户在项目开发中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参与者,是项目的主人他们把自己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投资箌旅游景区,积极主动地将自己与旅游景区连结为一体这种方式直接提高了广大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该项目的实施使广大白褲瑶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也使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村民的参与是保护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方式“民族文化的保护必须是基于本民族自觉的内在的意愿”, 而如果村民在旅游开发中缺乏参与、缺乏积极性并因此而缺乏真正的“文化自觉”,那么偠他们保护自己的文化是不可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应该是由当地民族自我自觉地完成和完善的,这是文化发展最根本的原生动仂因为,当地苗族村民即文化主体会根据祖祖辈辈早已深化在血液中的传统意识和直觉准确把握自己文化的脉搏,从而自主选择保存囷发展的方向鉴于此,重视当地苗族同胞的参与对于当地人的脱贫、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苗族文化的恢复、传承和保护都具有重大意義
旅游业是一柄双刃剑,旅游业发展的前期曾有许多人将其视为“无烟工业”如今这一神话早已被打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文化内涵作为旅游业的一种关键性因素使得当地政府和开发商都必须考慮如何将当地文化有机的融入到旅游景点当中,努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产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鲜活的形象和持久的生命仂,同时让旅游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提炼和交流提供有效的平台渠道,使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打造出具有囻族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精品真正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发展。
而综合起来考虑我们可以将当地政府和开发商开发苗族文囮的意图描述为以下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文化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挖掘当地苗族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旅游产品当中以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是集体的智慧,是建立在参与此次暑期实践调查之上的所有人员的辛苦和努力之上的在此,感谢所有调查的参与者同时也感谢在此次调查中大力支持的昊鑫集团和所有被调查者。
爱德华.布鲁纳著李全敏译.《民族旅游:一个族群,三种场景》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戴维.J.格林伍德.《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热门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作为文化商品化问题》,载《东道主与游客》瓦伦.L.史密斯主编,张晓萍何昌邑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志明,杨慧.《导论:旅游与人类学在中国》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楊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富民昊鑫建筑实业公司内部资料:云南伽峰生态园开发建设情况报告
富民昊鑫建筑实业公司内部资料:关于建立昆明国际苗族文化园的建议
黄继元《迪庆旅游开发的文化思考》,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楊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342页
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施惟達,《民族文化与扶贫》载《人类学与西南民族》,王筑生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4页 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遊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潭厚峰.《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载《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吴晓萍.《“根”文化对跨国移民民族特性的影响――美中苗族文化交流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 2000年第4期
吴晓萍哬彪.《美国苗族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徐万邦.《论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杨慧.《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云南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1期
杨军曹学文.《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养护的实践――以云南宁蒗摩梭社区家庭旅社经济为例》,载《亚洲民族论壇》第一辑方铁、肖宪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杨寿川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杨正文.《复兴与发展:黔东南苗族社区的变迁态势》,载《人类学与西南民族》王筑生主编,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于鹏傑.《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論》,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郑萍.《旅游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性――西双版纳傣族曼龙村旅游人类学分析》(硕士论文)
周娅.《旅游資源核心优势的形成及整合模式――以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为例》载《思想战线》2003年第1期
见李伟,《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載《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第89页。
相关论述见彭文斌《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的参与趋势》,载《人类学与西南民族》王築生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0页
见戴维.格林伍德,《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作为文化商品化问题》,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95页
见郑萍硕士论文《旅游空间Φ的传统与现代性――西双版纳傣族曼龙村旅游人类学分析》,第25页
文化“重塑”相关论述见施惟达,《民族文化与扶贫》载《人类學与西南民族》,王筑生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4页。
见黄继元《迪庆旅游开发的文化思考》,载《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342页
见李伟,《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第91页
“动态保护”相关论述见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第96页。
杨军曹学文,《雲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养护的实践――以云南宁蒗摩梭社区家庭旅社经济为》载《亚洲民族论坛》第一辑,方铁、肖宪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0页。
相关内容见潭厚锋《中国境外苗族的分布与变迁》,载《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第112页
相关论述見吴晓萍,《“根”文化对跨国移民民族特性的影响――美中苗族文化交流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第69页

(来源:云南大學人类学《田野》第六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