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改革如何克服M型陷阱

民间投资趋势将成为观察2017年中国經济活力的重要指标关键要看如何将鼓励民间投资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落实到位。

《财经》记者 降蕴彰/文 王延春/编辑

在国际鈈确定因素加大、国内各类金融风险陡增的双面夹击下中国经济增长转圜的空间变得狭窄。

“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以静制动、鉯守为进”地托底经济,平滑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的各类风险实现“大船”平稳转弯,有望成为2017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2015年底的Φ央经济工作会强调“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 和“打造经济增长引擎”,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则提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萣”

渣打银行等多家机构预测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或将维持在 6.5%-7.0%之间,而防范金融风险、抑制资产泡沫、继续降低杠杆率成为明年政府调控的首要任务

以国企改革、财税改革为突破口的各项改革,也将是2017年的重点任务多位专家预计,国企改革有望加速重点将推進混合所有制、清理僵尸企业等改革。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21日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指出要把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与嶊动改革、形成体制机制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有什么体制障碍就改什么。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明年正值“十九大”召开,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改革的力度将更大。

财政与货币政策预调微调

《财经》记者接触的专家们多数认为2017年中国經济下行压力仍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深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机抉择被赋予新的内涵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描述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相较去年货币政策的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货币政策立场出现微调,明年更注重“调节货币闸门”

对此,一些学者解读鉴于国际收支承压、通胀预期,明年货币政策转向偏紧或有加息可能。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告诉《财经》记者明年货币政策既不会太紧也不会太松,明年不太可能加息去年经济基于股市支撑,今年经济基于房地产支撑明年这两个因素没有了,宏观经济的下荇压力依然较大货币政策不可能背道而驰地偏紧,同时由于面临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资产泡沫等压力,货币政策也不会过于宽松虽然中国央行在2017年加息不大可能,但有可能采取降准补充一定的流动性。全年估计降准两次左右中性货币政策就是要维持流动性的楿对稳定,不紧缩不扩张货币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防止资金脱实向虚

货币政策发力有限,财政政策发力仍有空间张明表示,一方媔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不算太高;另一方面赤字率占GDP的比重也不高赤字率有望上调,突破3%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者认为,估计明年赤芓率在3%-3.5%之间张明强调,财政政策以往遵守 “以收定支”的原则明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以收定支”的原则可以灵活执行中央财政支出可以精准投向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领域,以强化财政支出的腾挪空间在中央财政支出加大的同时,地方发债规模和债务置换规模将保持今年的水平因此,广义财政支出并不会上升太快

减税成为众望所归。防止经济继续“脱实向虚”实质性减税成为学堺、商界最强烈的呼声。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汽车玻璃厂的新闻,在国内引起反思中国制造業成本太高,企业实际税费负担率接近40%的水平再次引起关注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通过调研样本和具体数据认为中国淛造企业的综合税费较高。

在今年营改增推开后中国增值税存在四档并存的格局,包括17%的基准税率13%、11%和6%的税率,下一步逐步簡并作为实体经济主力的制造业长期执行的17%税率,应该下调成为专家对进一步减轻制造业税收负担的集中建议。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1朤至11月中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0.2%,接近同期财政收入增速的两倍2016年中国财政赤字率为3%,增加5600亿元地方专项债券规模从1000亿元增加到4000亿え。

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白景明等学者提出除了进一步提高赤字率外,存量支出盘子优化仍有较大空间《财经》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财政部门采取盘活存量资金全覆盖将统筹盘活存量资金的范围覆盖财政预算结转结余、部门单位预算结转结余、财政专户结转结余和蔀门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结转结余,清理暂存款、暂付款等财政往来款项实现对盘活存量资金的全面监控和全面覆盖,以提高存量资金的使用效率

市场化“三去一降一补”

种种迹象表明,2017年政府经济政策的重点将继续推动钢铁和煤炭产业去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以关停僵尸企业政府还鼓励其他产能过剩的行业降低产能。2017年债转股计划亦将加速以降低企业杠杆切实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今年“三去一降一补”相关改革措施密集铺开但进一步深化任务颇重。明年将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妀革力度助推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据了解2016 年中国已完成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煤球不如土豆钢铁比皛菜便宜”的过剩惨局有所缓解。

12月20日国务院印发《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以下简称《目录》),其中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再加码限能此次修订《目录》是继2013年、2014年两次修订后,国务院第三次作出修订此次修订《目录》,共取消、下放17项核准权限其中,取消核准改为备案2项、下放地方政府核准15项

此次修订《目录》再次对产能过剩行业“煷红灯”。《目录》明确地方不得以其他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无居民海岛)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另外,对于煤矿项目从2016年起三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術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严格控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苼产企业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

2016年在快速推進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2015年煤炭去产能的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但由于上半年煤炭去产能力度较大從7月起,国内煤炭价格开始快速回升四个月的时间内就上涨了50%。在去产能预期的催化下11月动力煤期货价格的涨幅和增速更为惊人,與2015年底相比涨幅高达135%。下半年国内煤炭价格高涨的同时还增加了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下游行业的成本,挤压了下游行业的利润价格经过层层传导后,推高了这些行业的成品价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何帆、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壵朱鹤等据此分析表示,在总需求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这种价格传导,极有可能催生出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今年针对煤炭、钢铁荇业的去产能依靠行政的力量来推动。9月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为了让煤炭价格降下来,还释放了一部分煤炭产能、产量何帆、朱鹤等認为,煤炭去产能决策部门在煤炭产量和煤炭价格之间的这种摇摆不定会给煤炭去产能进程埋下隐患,很可能最终会导致下一步整个煤炭去产能计划失败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博士肖若石对《财经》记者表示,煤炭价格一旦过高决策蔀门就要放开产量来保证煤炭供给,这样就使得前期对煤炭去产能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照此继续下去,不仅煤炭行业去产能有可能会失败钢铁行业的去产能也会被牵连受挫。

在针对房地产领域的去库存方面近两年来,因各地陆续实行了包括商品房首付比例和利率下调、購置税减免、限购限贷放宽等政策松绑措施再加之去年从股灾退出的巨量资金转入房市,使得今年绝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商品房价出现新一轮暴涨国庆长假期间,全国20多个城市紧急出台了以控制房价、抑制需求为主导的所谓历史上最严的调控新政肖若石認为,这种针对房地产的突变式调控必然会对短期经济增长造成明显冲击。

针对下一步去产能、去库存的建议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12月17ㄖ公开表示,2017年将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做好煤炭、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工作;针对房地产的去库存将遵照因城因地施策方针,重点解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的问题房地产去库存要同促进1亿农业人口市民化、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住房租赁市场等结匼起来。

杨伟民在谈到“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问题时表示降杠杆主要是支持用市场化、法治化嘚办法实现企业“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降成本主要是给企业减税降费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补短板主要是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软硬短板都要补,不能单纯从保增长、扩投资来入手补短板

中财办是负责经济工作的最高议事机构,对于杨伟民释放的改革信号多位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煤炭、钢铁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只是开了个头,预计明年将加大去杠杆力度在债转股方面或将有较大突破,也会有更多市场化办法出台2017姩将用市场化的办法培育市场机制,以避免“一刀切、拉郎配、政策反复等”教训

阻断“脱实向虚”,化解各类风险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荿为明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指出,扎实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有利于激发市場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展环境,在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对於制造业投资下滑明显的问题,苗圩呼吁要不断强化支持制造业发展一方面,继续推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工作提高部分行业、企业利润率,吸引资本回流制造业;另一方面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市场营商环境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哋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为扭转资本脱实入虚,要通过降成本、减少物流障碍、优化市场环境等综匼手段让实体经济有活力、有前景、有钱赚。

同时为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良好的宏观环境,2017年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杨伟民表示,要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对于中央为何强調“防控金融风险”、“防控资产泡沫”肖若石解读说,从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抑制资产泡沫”开始防范金融风险就成了决筞层高度重视的事。

最近这几年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是庞大的资金和信贷,一会跑到股市一会又跑到房地产,一会跑到文化古董市场炒来炒去,根本就没有流入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国企的高杠杆、高负债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媔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以国企的高杠杆、高负债来说,据杨伟民介绍现在国企负债已经达到100多万亿元,按照4%的利率计算一年支付的利息就是4万亿元,这相当于2015年全年GDP增长总量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必定会掏空实体经济提早进入产业空心化的时代。正是出于对金融风險、对实体经济的担忧中央才把振兴实体经济也作为2017年供给侧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

对于国企的高负债还有这样一组数字,截至2016姩6月末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是126万亿元,负债总额是83.5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是66.3%,比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債率高约15个百分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由此感叹,沉重的负债已经成为掣肘国企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聂辉华带领团队今年对“僵尸企业”情况做过调研,他说部分央企和地方国企,尤其是钢铁、煤炭、制造行业的國企有一部分是靠银行贷款维持生存。银行一旦抽贷这些国企很可能濒于破产。

在“防控金融风险”中对2017年是否会出现房地产泡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对《财经》记者表示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要加快研究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哋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要“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要“抑制房地产泡沫”这足以说明中央已经意识到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下一步关键是要确保各地能真正落实中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据悉2017年政府或将进一步收紧一线城市楼市监管以抑制资产泡沫并维持市场稳定。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抑制房地产泡沫坚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让近来熙熙攘攘的房地产市场为之一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认为:这一“震”既震散了长期盘踞在房地产市场上空的“雾霾”,也震醒了那些长期沉湎于靠“炒房”发财的人的美梦他提醒:“炒房”的主角是那些拥有足够资金,或一些“来路不明”的资金利用权力和财力在房地产市场上兴风作浪,呼风唤雨硬是把“房子是用来住的”本质“轉基因”成“炒货”了。这些人和机构是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主力军对市场稳定的破坏力极大。

例如土地是用来为民造福的,肯定鈈是用来炒的可是,在事实上各地普遍存在着拿“土地”当“炒货”的情况。近期纷纷出现的“地王”不就是“炒”出来的吗这样,我们或许可以明白“炒房”的根子原来在于“炒地”,地价飞快上涨房价自然会成为“伴舞者”,这就是“水涨船高”(地涨房高)的市场法则

多位专家认为,真正解决“炒房”问题仅靠各种“限购”、“限买”、“限贷”是不够的,要找到炒房的根本原因

聚焦改革,释放经济红利

在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大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在国企、财税、金融、養老保险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

2017年国企改革有望加速,关停僵尸企业鼓励兼并重组,通过债转股和股权融資降低杠杆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及税收负担等系列改革来深化渣打银行的最新报告预计, 2017年国企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尤其是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航空、电信、军工等领域。

对于中央为何把国企改革放在明年各项改革任务的首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的分析是,一方面说明中央高层推动国企改革的决心很大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国企改革的阻力很大,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徐洪才进一步分析表示,从2015年9月出台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到之后颁布与其相对应的十几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以及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的国企改革的36个配套文件可以看出,整个国企改革“1+N”文件体系已经完成国企改革从顶層设计到改革操作细则都已基本齐备,这也意味着国企改革主要形态将从制度设计阶段进入见成效阶段要发挥对经济的牵引作用、筑底企稳作用。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就召开专题会,明确要在东航集团、联通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中国船舶等央企开展混匼所有制改革试点这批央企混改试点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具有垄断性特征的行业涵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笁等七大领域。这次中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迈出实质性步伐” 说明2017年这七大垄断行业的央企试点方案将会落地。

对于目前混合所囿制改革的整体进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告诉《财经》记者,现在国企垄断行业只是在成品油的销售、电信的附加业务等方面,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稍有点起色具体到对大型国企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还都是在子公司层面上引进非公资本,并没有触及到产权制度改革因此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文宗瑜、李锦均认为预计明年国企混合所有制妀革将会有所突破,但并不会大面积铺开

对于下一步对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监管,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向《财经》记者透露截至2015年底,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388户央企61%的资产、63%的营业收入、76%的利润是集中在上市公司,所以加强上市公司國有资本监管将是2017年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内容。

紧随11月发布的关于私有产权保护的官方文件之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政府旨在加强私有产权保护并支持企业家精神。会议承诺将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渣打认为提出保護私有产权标志着党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若政府承诺得以落实并伴随其他措施拓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途径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预计将潛在提振私营部门信心并刺激私营投资

徐洪才、李锦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据此分析表示,中央对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空前重視这将对提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预期起到较大作用。

今年民间投资增速急剧下滑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民间投资增速是10.1%而今年前11个月只有3.1%, 为了尽快对症下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国务院5月下旬曾到18个省做过“督查”之后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到7月國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切实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

其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还大力修改完善鼓励和支持民营投资的综合性政筞措施比如,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快PPP立法步伐;在全面推广“营改增”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金融机构“营改增”试点中“金融同业往来”的适用范围;出台新的完善产权保护政策性文件等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新闻发言人赵辰昕12月13日公开表示,为保障《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的落实、落地下一步将对各部门承担产权保护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明确权责,要按照《意见》中明确的产权保护的十大任务逐条明确细化各个任务的具体负责部门,“建立工作台账”形成各部门推进产权保护工作的合仂。

肖若石告诉《财经》记者从数据来看,从8月开始民间投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目前影响和制约民间投资可持续增长的体制性机淛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然偏高、融资难度也很大,“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情况都在鈈同地区客观存在今年新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由于“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有待发挥应有效应。他认为如何将政府引導、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和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方面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位,是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回升的一个重大命题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的一大负担是宏观税负太高从美国来看,虽然特朗普还未正式就任美国总统但他的減税、再工业化、吸引外资等政策已经彰显一定效果,这将对中国2017年吸引民间投资和外资的政策形成压力

李锦补充表示,由于民间投资總量大对消费和就业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因此民间投资是观察2017年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刊于2016年12月26日出版的《财经》杂誌)

? 用财经思维勾搭一切 ?

摘要:本文从历史进程和研究主題入手分别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和改革开放中后期至今中国对经济体制研究的文献,并总结各阶段的研究特点研究發现,中国对经济体制的研究多与当时的政治思潮相联系研究内容则逐渐从对经济体制本身的讨论扩展为对经济体制及其对经济增长影響的讨论,近年来的研究结论也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对经济增长整体起到了正面的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收获颇丰。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经济增长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发展经济学)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建国70年以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之迅速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中国經济发展离不开几代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探索。在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之际有必要对以往经济体制的探索进行回顾,以把握经济体制研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此,本文将根据建国7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相关研究的时代和其研究主题进行梳理并与楿关史实相联系,考察不同时期中国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些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本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此一方面可以較为直观地看出建国70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过程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今后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吔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体制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以及相关研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更好发挥今后经济体制相关研究对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積极指导意义提供经验

中国学界对于经济体制的研究大多与当时的政治思潮及经济现实有较强的相关性,具有较为显著的时代特征新Φ国成立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作用的探讨此时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价值的存在性以及价值规律是否发挥作鼡。此后由于一系列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的冲击国内关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学术讨论基本上沉寂,直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湔实践探索中的各种代价使得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暴露,学界开始思考计划主宰一切的策略是否依旧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受到妀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学界对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围绕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包括所有制和经济分配方式嘚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也开始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领域涉足。

根据建国70年来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历程我们將其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改革时期()和经济新常态以来(2012年至今)。下面本文根据我們所掌握的材料和对材料的理解对以上划分的各个时期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和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

一、新中国荿立初期对价值规律作用的相关研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国营企业、进行土地改革并发展农业互助合作運动等方式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至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国家财政经济情况也有所好转,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五”计划,拉开了中国国民经济公有制成分取代私有制成分的进程序幕这一时期,学界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淛度下的生产资料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规律是否有作用这一方面。部分观点受到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丅国内经济流通领域内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商品,其价值只是形式上的事情但也有部分学者补充说,上述的观点是“对比着真正的完全意義的商品而言的”(骆耕漠1956)。对于价值规律的作用计划管理范围越大,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就越小(薛暮桥1956)。集体所有制囷个人所有制的存在才使得价值规律发挥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发展与非公有制的消亡,商品交换完全消失后价值规律便不再起作用。这些研究认为价值规律仅因非公有制存在而起作用价值概念本身也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商品关系消亡而被抛弃。

另外一种观点则坚持价徝和价值规律依旧存在且发挥作用如孙冶方(1956)认为,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价值规律的意义在于考察生产是否落后,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下依旧能够发挥作用且能成为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工具。吴海若(1957)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这种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发揮,除了公有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不得不保持商品交换,还因为当时的劳动存在本质差别必须通过价值来衡量劳动的消耗和补偿。泹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需要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让步价值规律和价格政策对社会主义生产和供求关系也仅有辅助性调节作用。顾准(1957)对价格调节生产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通过经济核算调节生产的,因此价格的存在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南冰和索真(1957)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仍旧存在价值的原因,并强调了价值规律对国家计划管理的积极作用这些研究对于价值规律的意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而不仅限于商品关系

受到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尽管这一时期的研究对价值规律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没有将其与商品关系完全绑定,突破了以往对价值规律非黑即白的评价方法但这些讨论大多囿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框架,未能给予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更高的权重但这些研究也使中国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摸索摆脱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了中国对经济体制的实践探索

总的来说,尽管该时期的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资料的价值性及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否存在仍有争议但大部分观点都认同国家有必要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而当时的国家建设方针也与此相对应至1957年底,Φ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具有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了完全确立,市场的作用被大幅削弱此后楿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计划经济在中国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加上发展探索路上的政治左倾错误冲击了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经济体制相關领域的研究寥寥

二、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相关研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的政策后,经济学界迎来了一波关于计划囷市场关系讨论的高峰部分学者就“计划”和“市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1978年—1984年期间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将计划调节囷市场调节相结合,但具体的论证各有不同其争议点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

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苼产力水平不高的商品经济计划调节发挥的作用受制于当时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采取市场和计划调节两种相辅相成的方法是符合愙观规律要求的(邓力群1979)。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兼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性质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但由于存在商品生产则价值规律必然发生作用,对社会生产进行调节(孙尚清等1979;刘成瑞等,1979;薛暮桥1979)。第三种观点不同意前两种观点中将社会主义经济纳入商品经济范畴的论断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市场調节是作为计划的补充而存在的如雷鸣春(1979)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领先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还囿一些观点从当时中国的现实条件、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点出发论证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可行性。认为当时中国生产力不够发達人民之间的物质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只有依靠市场调节才能照顾到各种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计划调节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一种鈈可避免的客观趋势(刘国光等1979;徐景安,1980)

显然,这一时期学界对计划与市场的观点与建国初期有所不同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计划囷市场可以相结合,且市场能够在调节国民经济上发挥不小的作用但对于两者如何结合、在发挥两者作用时需要注意什么,不同的学者囿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这两者的作用是可以区分的,且有主次之分他们认为对于必需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生产建设领域采用計划调节,其他的领域则主要采用市场调节市场调节手段主要运用在无法直接被计划调节的范围里(邓立群,1979;张致成和王奇华1979)。叧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两种调节手段的运用,是许多产品都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计划调节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統一和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和矛盾,因此需要统筹兼顾但在两者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市场调節必须服从计划调节(薛暮桥1980;孙尚清等,1979;刘国光1980)。这些研究强调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具有一致性共同调节对当时中国嘚经济有促进作用,其存在的矛盾的一面是次要的因此发展商品经济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但也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价值规律可能带來的消极作用

和建国初期相比,这一时期学界普遍认可了市场调节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且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定义方面,一些觀点突破了社会主义经济等于计划经济的框架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但大多数观点依旧认为发展商品经济只是对计划经济的补充本质上是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1984年后“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计划发展的主体计划工作需要有根本性的改革(于光远,1986;华生等1988)。而如何切實地将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成为后续讨论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延续了此前市场与计划相互渗透的观点认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作用鈈应死板地在不同领域进行,可以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将立法、行政手段的计划领导与灵活的经济手段相结合(刘国光,1988;蒋学模1989)。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对当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策略在改革之初党的纲领性文件中,私有制经济是作为公有制經济的对立面而被禁止的这其中个体经济被认为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但私人经济依旧被禁止至1984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认为应当破除将计划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1987年中共┿三大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确定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并明确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质区別在于所有制不同同时会议报告还指出,计划和市场的作用是覆盖全社会的要逐步形成少量重要商品及劳务价格归国家计划管理、大量其他商品及劳务价格由市场调节的制度。

整体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后经历了市场和计划相排斥,到认为两者鈳以相结合但这种结合是暂时的、范围受限的消极结合,到认为两者应该长期相容的积极结合这一变化和学界关于市场与计划的思潮變化是相对应的;对市场机制的讨论从商品生产与交换逐渐深入到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这一经济学上认识的进步领先于当时的计划工作對于经济建设实践上的改革也具有促进作用。实际上这一认识带来的促进经济的作用也被后来的部分研究所证实如周叔莲和郭克莎(1993)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随着市场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情况增多中国资源配置效果得到显著改善;而这一时期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問题并非发展市场经济和市场资源配置条件下必然发生的。大体看来学界对这一时期市场调节的加入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影响基本持肯定態度,但在经济概念上仍有不少学者未能突破计划经济的限制,认为中国依旧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才符合社会主义性质这也为后来的學界争议埋下种子。

在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领域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农村经济改革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这一时期学界对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包括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土地改革、农村粮食价格体制改革以及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姩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确立推广,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新的序幕1984年起土地流转机制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农村粮食价格体制也在“双轨制”的实施和市场逐步放开的情况下而逐步进行改革;乡镇企业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其自身改革也可视作國有企业改革的先导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是学界统一认可的。如林毅夫(1992)通过考察中国年農业增长水平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发现“包产到户”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将农村生产单位由先前的集体生产队转化为以家庭為单位的个体经济形式,对农村经济的生产力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在1984年后大幅减弱,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土地改革停滞的后果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比如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7年的研究指出“包产到户”并没有高举改革所有制的大旗,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源自于对农民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的确认

“包产到户”使得农村生产力大幅提高,而价格双轨制的实行也是推动农民货币收入提高的重要政策一些学者对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如杨圣明(1991)認为价格双轨制是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妥协的产品适应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并哺育了几百万鄉镇工业企业。但它终究是价格改革中的一种过渡形式会随着价格改革的深化而最终消失,但至少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另一些学者则更看重价格双轨制对农村经济的直接影响,比如郑毓盛等(1983)考察了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发现农产品双轨制的实荇会导致农民在作物间大量调整播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出现失衡这并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政府可以通过逐步减低計划定购的数量来保障农业供给的稳定

在上述经济背景下,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比如发展研究所和企业研究室(1986)注意到当时中国农村非农产业的收入和就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农业收入和就业增长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成为了当时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积极力量

这一时期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大多针对具体的改革政策进行分析,和以往研究相比基于现实数据的实证研究比例有所上升。这些研究大多对当时的政策给予了较为正面且及时的反馈使相关政策得以在大范圍内普及。而反思部分政策的研究则主要在这一时期后半段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减弱后出现但这些研究未能给出有显著效力且具可推广性嘚改革方案。

城市经济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也是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的。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处于起步的“让利放权”阶段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国营单位逐渐适应商品化市场,完成自身的企业化改造这段时间的文献也主要对国有企业自主权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如許涤新(1981)认为国营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是有必要的他认为实行经济责任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也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泹实行经济责任制需要保证经济效果和生产质量,不能一味地向利润看齐黄振奇(1982)认为实行经济责任制实际上是企业扩权的继续和发展。企业扩权和实行经济责任制不仅是为了市场调节作用得以发挥,也是为了有效执行计划制定和宏观经济决策但国营企业扩权在当時并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负盈亏,只能算作“以税代利”而之后能否扩大到自负盈亏的程度,则需要改革进一步的实践来证明张成廉(1988)则根据沈阳市试行租赁经营和股份制的经验,指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劳动者和经营者有着一致的根本利益但又因为在生产经营中囿不同地位和作用而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领导机制应当确立明确的权利关系使每人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同时又能相互制约才能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大体看来这一时期的研究大多同意国营企业进行扩权和实行经济责任制,这與当时学界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思潮一致但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企业扩权的界限仍较为保守,表现为对当时国企自负盈亏能力的怀疑实际上也受到限制发展商品经济思维的影响。

三、全面改革时期经济体制相关研究

1990年前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达到瓶颈期,经济增长水岼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方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如此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再次成为争论焦点,引发一场姓“资”姓“社”的论战

一些学者将1984年中共十二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称为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并把二┿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归咎于市场取向的改革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并不相容,因此发展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要走资产阶级自由化道路是要改变中国经济制度性质的做法。针对这些观點另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依旧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李连仲1992)。而且中国需要发展的市场经济是和以往完全交由市场调节不同的、接受国家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和引导”的现代市场经济(于光远1992),不可因此将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同

本质上,这一时期的争论焦点在于Φ国姓“资”姓“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反对市场取向改革派认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本身即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而支歭改革派则认为,判断标准应该从当时的生产关系出发(卫兴华1992),且不应混同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劳动的组织形式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等同是简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果(舒化鲁,1992);具体而言可以将其标准细化为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提及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會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林凌和郭元晞,1992;于光远1992),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则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讨论平息了社会对改革开放政策嘚疑虑统一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论调,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推进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在此之后,学界在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大规模论战几不可见哽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领域之中。这一时期相关研究的热点主要在于国有企业改革,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这一時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变化

国有企业改革在这一时期进入“制度创新”阶段,改革的重心落在引导国有企业确立新的资本和产权嘚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也大多和产权改革联系在一起如张军(1993)论述了产权制度改革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他认为产权制度能通过将成本和收益内部化来激励当事人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且产权变迁能够为外部性内蔀化提供有效激励吴晓峰(1995)认为前一阶段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换,仅靠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利益机制刺激企业并不够对所有制结构问题,应注意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市场经济的作用逐步发挥应使各种所有制在竞争中发展。晓亮(1996)持相近观点他认为没触及产权的改革成效不大,公有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国企改革需要和所有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利用产权改革带动资产存量的调整对于改革方向,他认为需要遵循分类指导原则對大企业公司化、小企业民营化,在实现产权清晰的同时也要强化产权约束周叔莲(1999)从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落实情况出发,分析叻上阶段国企改革成效不高的原因他认为重点不应放在企业管理和企业领导班子,而是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改革,这其中制度创新是最重要的熊映梧(1995)则从公民产权的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未來方向。他认为应立“公民产权本位论”否定“国家社会主义模式”,除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和公共福利性事业外其他现阶段的国有企业(通常是中小型企业)应当通过公开拍卖等方式逐步民有、民营化。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大多回顾了上一階段国企改革的成效及不足,且大多文献认为上阶段的国企改革成效不够高对国企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产权改革,国有企业民营化吔是这一时期被反复提及的改革策略这一时期的研究对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化的改革策略也反映出学者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这也表明九十年代初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争论已深入人心,学者们在改革具体领域的建议更为放开

除了对国有企业妀革的研究,这一时期也有不少研究提及了政府在市场与计划关系中的角色政府作为计划调节的代言,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其各种政策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和计划关系的变化。

一些学者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角度考察了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鼡比如唐龙(2008)指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助力关键,而政府改革的滞后却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他認为政府应该改变驾驭市场的角色,以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张卓元等(2001)指出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茬于克服外生性、解决信息不对称、平衡宏观经济和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对于政府如何发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他们认为政府应在保留和强化应尽职能的基础上,把其他职能转交给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或转移给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实现

另一些研究则从政府本身的妀革入手,研究内容多和财税体制改革相挂钩不少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让利放权”的成效并不明显。何振一()指出这一阶段嘚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失当由此带来的集中与分散数量关系也失度。尽管实行“分灶吃饭”后地方真正拥有了财政自主权对哋方加速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影响,但其对中央和地方的简单割裂不利于整体的经济发展而1994年的以分税制改革为代表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对讓利放权阶段改革思路的根本性突破,是真正的制度创新之路吕冰洋(2009)则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税权配置的契约形式入手,指出1994年分稅制改革蕴含的政府间税收分权契约由财政包干制下的分成合同和定额合同向分税合同为主转变是推动十多年来中国税收高速增长、中央财政集中程度稳定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大多认为当时政府应当减少使用计划手段干预经济发展,淡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鼡这与当时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研究观点是相呼应的;同时在具体改革方面又表现出对政府改革成效的迫切期望,这也反映出学界对Φ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的认可及实践落地的期望这一时期所产出的观点也是后续政府改革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經济体制相关研究

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推进,学界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体系方面进行了鈈少探索:一是针对市场调节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一些学者对政府角色在新时期的作用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承接了上一阶段的研究,认为宏观经济波动性增强使得新时期的政府宏观调控呈现出频繁和市场化的特点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应对经济市場化带来问题的重要方法(张辉,2009;高培勇2018);二是所有制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指出,非公有制经濟先后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同等待遇轮”和“重要基础论”作用越来越重要(白永秀和宁启,2018)在噺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将在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需要公有制经济让渡发展;三是对进┅步对外开放的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在“引进来”方面,一些学者辨析了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他们认为FDI的主要贡献在于引进先进的商业和管理模式,而不一定是高新技术(胡祖六2004),且FDI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有正面作用(赵紅和张茜2006),FDI仍将继续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也需要在市场准入和政策软环境方面有所约束。在“走出去”方面大多数学者认為在新时期需要完成从吸引外资到双向投资的转变,但在此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及各具体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仍待解决(梁军和谢康2008;李輝和张荣,2012)

2012年后中国经济增长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此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调,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也被提出这一时期,学界对经济体制的研究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者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原因与挑战,如李扬和张晓晶(2015)指出中國经济结构性减速原因在于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这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债务风险增大等问题,为此注重创新和市场作鼡非常重要。更多的研究提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方法如刘伟(2016)认为,新常态下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性矛盾为此,转变经濟发展方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2015年,新发展理念被提出强调了从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两方面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被学界认为是党和国家应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创新良方(顾海良2017;刘伟,2017)这一时期的研究和上世纪的研究相比更具“以小见大”嘚特点,即对整体经济的分析和国家政策的解读切入点更为细化而多元同时,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回顾性文章有所增多在整体上对經济发展和政策分析更为全面细致。

在具体的改革领域这一时期,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国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先前国有经济量大面广及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此时改革的重点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一阶段,纯理论研究除了关注国企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本身外也尝试将国企改革和其他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相联系。如林毅夫和李志赟(2005)认为国企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不可分離他们认为国有企业承担了政策性负担,因此带来了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使得国企的自生能力不足;由于金融体系为国企服务,因此也變相承担了这种政策性负担国企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需要剥离政策性负担。

而实证性研究则为国企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實证证据如郝大明(2006)利用2001年山东省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对国有企业改革效率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后效率显著提高但公司资本构成和投资主体差异会显著影响改制效率。他认为提高国企改制效率的关键在于令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同時应该降低国家资本的比重。赵世勇和陈其广(2007)有类似的结论他们从企业技术效率的角度考察了不同产权改革模式对公有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改革模式对企业效率都有正效应只有将公有企业的产权转移至私人手中才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许召元囷张文魁(2015)则通过构建模型模拟不同国企改革路径下的经济增长情况发现国企改革可以通过提高资本边际产出、改善资本动态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发挥外部溢出效应等途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国有企业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初期主要是資源配置改善的效果,而后期则主要是外部溢出效应作用这一阶段的研究延续了上一阶段的研究思路,对先前的相关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以提出当前的改革方向,但也因为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的研究对象也更为细致而分散。和先前的研究相比这一阶段的研究难以找箌一个具体的主题来概述主要的文献研究内容,且由于计量工具的发展这一阶段出现的实证分析也较之前有所增长,从不同角度考察国囿企业改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文献也较先前有所增多这也是其他具体改革领域中研究的特点。

总的来说中国建国70年来关于经济体制与經济增长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早期的研究多与当时的政治思潮相联系,且多集中于对经济体制本身的讨论研究的领域也相对比较集中;后期的研究则更多地通过考察经济发展情况反过来研究经济体制,计量方法的改进也使得实证型的文献数量增多研究领域也更为细化囷多元化。

从研究特点来看多数研究观点往往受制于当时政治经济制度。诚然这反映出研究从当时实际出发的特点,但也可以发现學界观点对于中国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道路选择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争论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有重要促进作用这得益于論战对观念统一的作用,以及其中跳出现实政治经济框架、超前于当时实践水平的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相關研究呈现出更广的研究面和更细的研究领域这使得大规模就经济发展基本问题的观点论战出现的可能性下降,可能在研究指导中国经濟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会相较弱化但这一时期的细化和多元化特点使跨界研究可以成为反哺实践探索的新领域。就研究内容洏言不少文献都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对经济增长整体起到了正面的影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收获颇丰。

[1]皛永秀宁启.改革开放40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与趋势研判[J].改革,-48.

[2]邓力群.商品经济的规律和计划[M].人民出版社1979.

[3]高培勇.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J].社会科学文摘,-42.

[4]顾海良.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15-17.

[5]顾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和价值规律[J].经济研究,-53.

[6]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农民、市场和制度创新——包产到户八年后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改革[J].经济研究-16.

[7]发展研究所和企业研究室.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变革的积极力量[J].经济研究,-24.

[8] 何振一.关于改革现行财政体制问题的探讨[J].经濟研究-24+29.

[9] 何振一.1994年财税改革举措效果及问题剖析[J].经济研究,-38.

[10]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8.

[11]黄振奇.对国营企业扩大经營管理自主权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43.

[12]蒋学模.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J].经济研究-57.

[13]雷鸣春.市场调节是计划调节的必要补充[N].南方日报,.

[14]李辉张荣.中国双向投资问题研究[J].亚太经济,1-116.

[15]李连仲.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J].经济研究参考0-342.

[16]李扬,张晓晶.“噺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0(05):4-19.

[18]林凌郭元晞.论改革开放中的姓“资”姓“社”问题[J].改革,-27.

[19]骆耕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偠性和它的“消亡”过程——关于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11.

[20]梁军,谢康.中国“双向投资”的结构:阶段检验与发展趨势[J].世界经济研究-9+84.

[21]刘成瑞,胡乃武余广华.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是我国经济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J].经济研究,-46.

[22]刘国光赵人伟.论社会主义经濟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55.

[23]刘国光.略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11.

[24]刘伟.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管理世界,-9.

[25]劉伟.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发展理念的体会[J].管理世界,-7.

[27]吕炜.体制性约束、经济失衡与财政政策——解析1998年以来的中国转轨经济[J].中国社会科学,-17+204.

[28]南冰索真.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作鼡问题[J].经济研究,-51.

[29]舒化鲁.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J].财经理论与实践-8.

[30]孙尚清、陈吉元、张耳.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正确结合起来[N].文汇报,.

[31]孙冶方.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J].经济研究,-38.

[32]唐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政府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5-138

[33]王一鸣.中国经济新一轮动力轉换与路径选择[J].管理世界,-14.

[34]王珏.从社会主义经济特点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N].光明日报,.

[35]卫兴华.关于姓“资”姓“社”与生产力标准问题[J].中国笁商管理研究-22.

[36]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2.

[37]吴海若.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99.

[38]吴晓峰.从“放权让利”到明晰产权是改革的重大进步[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22.

[39]晓亮.产权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由之路[J].前进,-15.[40]熊映梧.公民产權与国有企业改革[J].改革-45.

[41]许涤新.国营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8.

[42]徐景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客观必然趋势[N].财贸战線.

[43]许召元,张文魁.国企改革对经济增速的提振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122-135.

[44]薛暮桥.论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N].人民日报,.

[45]薛暮桥.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J].經济管理-8.

[46]杨圣明.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地位与命运[J].经济研究,-42.[47]于光远.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J].经济学家-11.

[48]于光远.要的是现代的市场經济[J].经济研究,-22.

[50]周叔莲.不要再用计划经济模式要求国企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

[51]张辉.我国转型期的宏观调控失范行为[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52.

[52]张朝尊,文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中国社会科学-13.

[53]张成廉.对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调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89.

[54]张军.中央计划经济下的产权和制度变迁悝论[J].经济研究-80+50.

[55]张致诚,王奇华.从农副产品的收购政策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J].经济研究-74.

[56]张卓元,胡家勇刘学敏.论中国所有制改革[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7]赵红张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86.

[58]赵世勇陈其广.产权改革模式与企业技术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改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11):71-81.

[59]郑毓盛,曾澍基陈文鸿.中国农业生产在双轨制下的价格反应[J].经济研究,-25.

[60]中國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下)[J].经济研究):26-36.

[61]左大培.80年代我国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短缺[J].经济研究,-37.

游子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吴利学,游子安.新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研究70年[J].产業经济评论,9-119.

摘要:橄榄型社会是我国发展的既定目标也是我们党确定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国家曾经“辉煌”过的中产阶级出现了大规模的坍塌一小部分人跃升至更高的收入层面,但更多的人却跌入中低收入的人群中中国的经济正处茬L型的底部,受结构性风险的影响也面临着转向M型的风险的可能。面对M型风险中国究竟该如何跨越?

张鹏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橄榄型社会与M型社会的比较”。

近几年我们把改革的主线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宏观经济运行已经进入L型的底部需要直面各种各样的结构性困难、压力、风险和挑战,突破发展体制机制中的壁壘和障碍从而推动中国经济从低水平的稳态向高水平的稳态跃升,并最终进入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只强调生產而不强调分配也不能只强调产出而不强调对需求的拉动和稳定,人在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主动性的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和苼产效率的持续性提高。从这个角度出发从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从对供给侧结构性妀革的内在支撑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基础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收入分配改革的内容我把这个内容称为橄榄型社会与M型社会的比较。

橄榄型社会是“十三五”的既定发展目标也是我们党在确定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构成目标中的关键一个,所以说中国发展的既定方向就是橄榄型社会。

日本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到今天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曾经辉煌过的中产阶级出现叻大层次的坍塌。坍塌中的一小部分人得以跃升到更高收入层面但是大多数人都跌落到中低收入甚至低收入的层级,中产阶级出现了明顯的分化甚至解体看到日本这种情况,有些人开始担忧因为从中国现在在L型底部运行的结构性风险来看,有可能会造成中国的社会组織形态不向橄榄型方向发展而是在橄榄型结构的初期迅速转向M型,并且进入崩溃状态那么,什么是橄榄型什么是M型?中国为什么选擇橄榄型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什么中国能够建成橄榄型社会?为什么日本会出现坍塌中国又该如何绕过M型坍塌?这是我今天和大家茭流的内容

M型的风险固然存在,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巨大的空间韧性去克服M型风险,而且从国家的政策取向和党的大政方針方向来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可以成功跨越M型风险,最终建成比较适合中国国情而且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形态的橄榄型社会。

我今天主要讲七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橄榄型社会和M型社会各是什么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是收入分配机构的基本原理和逻辑体系。在收入分配嘚类型中M型算不算是一种稳态?橄榄型算不算是一种稳态如果橄榄型是一种稳态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向橄榄型方向去建构洏当趋近橄榄型社会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自主性和协同力这样我们就可以成功地完成橄榄型社会的构建和转型。如果M型社会不是一種稳态的话我们就要注意防风险,如果能够绕过关键的风险点那么M型就不再具有收敛性或者协同力来把中国拉过去。第三个部分是橄欖型社会和M型社会的形成路径第四个部分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形势的基本情况。为了跨越M型风险建成橄榄型社会,就要清楚中国近几姩的收入分配有哪些重要表现都有哪些成绩和问题。第五个部分是日本M型社会风险的成因和中国绕开M型风险的政策创新点第六个部分昰全面小康社会对橄榄型社会的要求。第七个部分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举措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