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美国中国分了几个国家的裂时通常西边的国家或北边的国家统一或胜利?

陈漱渝(作家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員) 

  傅光明:今天是新一轮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日义务演讲的第一讲,第一讲我们就特意安排了讲鲁迅毛主席对鲁迅有一个非常高嘚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的主将,他不光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鲁迅先生120周年诞辰因为鲁迅在Φ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馆特意请来了鲁迅博物馆的副馆长鲁迅研究专家,著名学者陈漱渝先生为我们演讲新时期以来关于魯迅的若干次论争,我想朋友们可能有的不是很了解我对若干次的论争有的也不是十分清楚。新时期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在大学读书的夶学生历次关于鲁迅的论争,怎么样论争论争的内容如何,焦点如何最后又有一种怎么样的评估或者结论性的东西,都无从了解峩想这个题目会带给我们大家许多新鲜的东西,我们对关于鲁迅的若干次论争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一份判断接下来我们欢迎陈漱渝先生為我们演讲

主席、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听我的肤浅之论。去年我曾经到现代文学馆来作过一佽讲演题目呢叫做《人之子鲁迅》,主要是介绍鲁迅的人学思想这次换一个题目,叫做《挑战经典》也可说是《挑战鲁迅》副标题昰新时期围绕鲁迅的若干次论争,主要介绍从1976年到目前这25年来围绕鲁迅展开的一些论争这些论争有的并不局限于鲁迅研究界内部。囿一些论争虽然学理性比较差但是社会影响比较大,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是新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所以系统梳理一下也許并不是没有必要

  我下边所做的介绍虽然力求客观,但总不会没有自己的倾向性鲁迅讲过,人世间不会有那么一道矮墙让你骑茬上边,两脚着地左右稳妥,毫无倾向性拿人来说,有胖的瘦的。有的说我不胖不瘦不胖不瘦的也是或者倾向于胖,或者倾向于瘦所以不会说一点倾向性没有。所以我只是作为一家之言来发表意见作为当前众声喧哗当中的一种声音来供大家参考。我是第一次讲這个题目肯定会有些生疏和把握不准的地方,请大家能够谅解另外,我看今天听众年龄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所以熟悉中国现代文學的听众可能觉得我讲得肤浅、啰嗦而另一些业余文学爱好者,可能觉得内容有点陌生这也是要大家谅解的。

  那么什么叫挑战经典呢?长期以来在鲁迅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的心目当中,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所以有的学者就很宽心地讲:鲁迅的作品已经進入了经典,不需要任何人来保卫什么叫文学经典呢?文学经典应是历代作家作品中长存读者记忆当中的那一部分,或者说经典是作为文囮记忆的文学它垂范于后世,但是为数有限它并非流行,它不是流行歌曲、流行音乐但是它却比流行更为久远。每次我们重新阅读嘟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判断经典学术价值的是批评家,决定经典流传价值的是读者群在经典和读者之间也经常进行着一种互动。

  毫无疑问经典的构成总是有其相对稳定性的因素,不是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我们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能够成为经典,总是有它固囿的客观标准比如说它的内容总应该是真善美而不应是假恶丑,它在形式上总是具有一种不可重复性而不是单纯模仿工作。还有作家茬作品当中体现的思想穿透力郁达夫评论说,当别人观察了事物现象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本质人们刚看到眼前的时候鲁迅已经回顾了曆史和展望了未来,所以他的思想是具有穿透力的此外,经典作品还会对历史的进程和文学自身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一种推动作用一般來讲总是具有这样一些综合的因素,它才可能称之为文学的经典

  但是经典又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哽新,长期被人视为经典的作品也会受到质疑和重新审视比如说我们过去读鲁迅的作品,往往推崇他后期的杂文而忽视他前期的文言论攵后期杂文当中往往牵涉到几个名篇,像1937年毛主席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时候讲到鲁迅的政治远见举了一篇为例,叫做《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毛主席讲鲁迅预见到中国的托洛斯基派会堕落成为汉奸,拿日本人的津贴现在看来,《鲁迅答托洛斯基派的信》能不能稱之为经典呢?这恐怕不行因为托派是党内的一个反对派,在抗日问题上它和党是一致的像给鲁迅写信的那个托洛斯基派分子陈其昌化洺陈仲山,他本人就是抗日战争期间慷慨捐躯的是个抗日烈士。他怎么拿日本人的津贴呢?

  反过来倒是我们忽视一些的文言论文我們发现里面还有那么珍贵的思想,像鲁迅在《科学史教篇》里边讲到致人性于全文化活动的宗旨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咑倒四人帮以后周扬复出重读鲁迅的文言论文觉得真是不得了,跟马克思主义观点是达到了一致而当时鲁迅才27岁呀。所以长期认為具有历史唯心观的这些作品现在我们重读觉得非常了不起,有些过去流行的篇目现在重读觉得它显示出了比较严重的历史局限性所鉯即使被人视为经典的作品也会受到质疑、挑战和重新审视。在这样一种再选择的过程当中伪经典就会被淘汰出局,而真正的经典却经過了冲击和磨砺放射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无论古今中外经典作品都会面临诸多的挑战。新时期以来围绕鲁迅的问题展开过多佽的论争,时间跨度是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也就是从197610月粉碎四人帮到今天在这25年当中,我们又习惯于把开始确立市场经济模式嘚1992年作为后新时期的开始在这四分之一世纪当中,鲁迅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和变化的条件下在中外文化和文学思潮空湔冲撞交汇的形势之下进行的。

  作为对鲁迅研究发生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首先应该提及的就是发生于1978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標准这样一场大讨论。我可以比较放肆地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深奥的哲理,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提法峩不是政治理论家,我是学文学的比如30年代,周扬在跟第三种人论争的过程当中他就讲过,实践才是真理的决定标准再往前推,五四时期胡适也讲过类似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1978年的这一场大讨论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它特定的政治针对性所以就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

  讨论发生在什么时期呢?是发生在整个中国的政治历史拨乱反正的這么一个转折期它针对的是什么呢?针对的是华国锋同志提出的两个凡是,就是说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不把这两个凡是推倒,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怎么平反呢?邓小平同志怎么复出呢?怎么会有改革開放的新形势呢?不可能的

  所以在1978年提出这个问题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它特定的历史针对性这个影响就非同小可,这就超过了胡适也就超过了周扬。正是这样一场讨论彻底粉碎了现代迷信、教条主义和新蒙昧主义的精神枷锁使文学政治的附庸从属地位提高了。原来那样一种凝固的、板结的、一体化的文化秩序就逐渐松动而终于到今天解体了这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重新确立的尊重实践、尊重科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原则,也使鲁迅研究领域恢复了活力和生机

  新时期以来关于鲁迅的第一次论争,是围绕重新评价中国咗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功过展开的大约发生在1977年。这是新时期以来围绕鲁迅的第一次论争为什么要重新评价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功過呢?大家知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曾经委托江青召开过一次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有一个《纪要》。这个《纪要》全面推翻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左翼文化运动的崇高评价以这样一份《纪要》作为政治依据,一切跟中国30年代左翼文化有关的人士在十年浩劫期间都遭到了残酷的整肃作为左联盟主的鲁迅从而也在实际上被驾空。

  这个《纪要》说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政治上贯徹的是王明路线组织上先是关门主义,后是投降主义理论上是照搬革命民主主义理论家的一些思想体系,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还囿车尔尼雪夫斯基照搬他们的思想。所以从政治上、组织上、理论上全面否定了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辉煌业绩从《国际歌》问世到革命样板戏出台这中间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的文艺史变成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都没有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剩下了所谓鲁迅赱在金光大道上因为文革期间允许出售鲁迅著作的白皮本,没有注释的此外还有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其余都被打倒了,左翼文艺都被打倒了中间派被抹杀了,右翼就更甭提了

  刚才我提到了《国际歌》,这是插话僦是兴之所至。毛泽东同志讲《国际歌》当中最重要的一句歌词就是要为真理而斗争。前些天我看一个材料说鲍狄埃的歌词里面根本没有这句话,可惜我也不懂法语有兴趣的听众可以考证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糊涂的问题1977524日,邓小平发表了《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讲话同年7月又发表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从而拉开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战线拨乱反正的序幕

  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鲁迅研究界迫切需要增进共识因为当时已经复课了,现代文学史课程要开讲那我们怎么讲嘛。讲箌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涉及到怎么评价创造社和鲁迅讲到左联涉及到怎么样评价左联和鲁迅的关系,讲到两个口号论争涉及到怎么样評价这两个口号的功过。当时北京各个高校的老师非常的着急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校联合发起,召开了三次大規模的研讨会一次讨论革命文学论争;1928年的论争,到底什么地方鲁迅对了,什么地方郭沫若对了;讨论左联的功过在北大的那一次讨论朂激烈,就是辩论两个口号的优劣当时老师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我们要讲课讲课要求把准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为课堂上不是提倡发表各自的创见是要把学术界的公论传授给学生。

  这几次讨论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是推翻了四人帮对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那些污蔑、不实之辞,充分肯定30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继承了五四文学革命的优良传统提倡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藝理论当时叫新兴文艺理论,以及培养了一支坚强的左翼的进步的文艺队伍

  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就是军事隊伍,总司令是朱德;另外一支队伍就是文化大军总司令就是鲁迅。正是这两支军队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讨论当中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其中争论最激烈的就是对两个口号问题的评价。

  关于两个口号问题大镓可能陌生一点我重新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1935年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保加利亚的革命家叫季米特洛夫作的报告号召在全世界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当时共产国际的总部在莫斯科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是王明,副代表是康生他们就把共產国际的指示传达到中国来。康生要左联驻莫斯科的代表萧三写了一封信托鲁迅转交上海文艺界的地下党组织,并主动提出要解散左联建立新的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

  所以1935年的后半年中国革命是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由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的反蒋抗日逼蔣抗日一直到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这个转变是非常大的红军脱下军服穿上国民党的军装,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个转变昰非常大的。当时上海文艺界的地下党组织决定重新成立一个团体叫做文艺家协会。周扬借鉴了苏联的做法率先提出了国防文学這个口号,号召当时各个阶层各个派别的作家都来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要努力地创作抗日救亡的作品。当时很多人拥护国防文学主张但也有人反对,这样就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当年参加这个讨论的左翼文化界的人士有一百多人,发表的论争的文字有二百多篇總的字数多达100万字。

  鲁迅对国防文学口号是持保留态度的他经过跟冯雪峰、胡风、茅盾等人商议,重新提出了另外的一个口号叫做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样一个进步文艺阵营就出现了两个口号。鲁迅为什么在周扬提出国防文学口号以后还要重噺提出一个口号是不是有意要标新立异,自己拉一个队伍搞一个宗派?恐怕不是这样就是国防文学的拥护者,对于这个口号的解释吔不一致甚至有一些偏颇。问题并不在口号本身往往在于对口号内涵的阐释以及是怎样实践。这个道理我觉得大家很好理解

  你說社会主义好不好,对不对毛主席不是说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吗?印度也搞印度的社会主义,墨索里尼不是自封为社会主义者吗?我们过詓有僵化模式的社会主义今天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不在于口号本身国防文学口号不是不可以用,而在于对这个口号夲身的解释

  周扬和他的拥护者对口号的解释有些偏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创作国防题材的作品作为参加文艺界统一战线嘚入场券你想参加统一战线吗?那你就要写抗日题材的作品。鲁迅说我是主张抗战的这属于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民族感情但我不一定偠写抗战题材的作品,比如说我写《阿Q正传》那也不是抗日题材张恨水写蝴蝶鸳鸯、哥哥妹妹,你就不让他抗战了吗?他也可以抗日嘛!只要抗日蝴蝶鸳鸯、哥哥妹妹都可以。如果以创作国防题材的作品来作为参加抗日统一战线的入场券就会形成宗派主义、关门主义。

  另外一个是统一战线内部要不要一个核心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内部要不要显示它的领导地位。现在我们有八个民主党派但領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有一个领导机构是统战部搞统一战线不是大锅烩,有一个谁统谁的问题当时像周扬的追随者徐懋庸先生,他僦讲左翼文艺家不应该挂特别的徽章如果你在统一战线内部显示我是左翼,那就会把别的阶级的战友吓跑。为了纠正这种解释的偏颇鲁迅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口号。意思是说我们统一战线是以抗日为旗帜,而不是以写不写国防题材的作品为标准在統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的领导责任不仅不能放弃,而是要加重放大在统一战线内部,不同的文学派别还可以互相批评我理解,这两个ロ号大概有这样一些区别

  现在看起来,当时上海文艺界发生这样的分歧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这两个口号的提出者都竭诚地拥护党的忼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且愿意为此而斗争双方都是爱国的,都是要抗日的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党的政策正处于一个重大调整的历史關头,而上海地下党组织又跟陕北党中央远隔关山音讯不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个政策的所以左翼阵营内部产生一些认识上嘚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究竟哪一个口号更加符合党的统一战线的需要更能够全面体现党的方针政策?1977年的研讨会上,与会的学者見仁见智有的说鲁迅的口号太左、太片面,不能作为统一战线的口号只能作为左翼的口号;有人认为周扬的口号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片面强调写国防题材的作品是左导致关门主义;不提无产阶级领导是右,是右倾投降主义有的说周扬执行了王明的右倾路线。但反駁者说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是1938年才形成的,而周扬提出国防文学口号是在1935年当时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还没有形成,怎么周揚就提前右倾了呢?

  当然有人说不是右倾投降主义但也是路线性的错误。国防文学倡导者到底犯了左的错误还是右的错误?周扬刚開始复出的时候我到万寿路中组部招待所去找过他,访问他的时候他好像认为左的偏差也有右的偏差也有。总而言之当时很年轻很呦稚,对鲁迅很不尊重后来他公开发表谈话的时候,只承认有左的错误不提右的问题。

  过去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左是要革命的,太热情太急躁就左了;右是不革命想取消革命,所以宁左勿右而没有像我们今天认识到左给革命造成的危害绝不低于右,没有这种切肤之痛所以当时围绕两个口号的优劣以及国防文学口号是左还是右,还是左右兼而有之学者之间展开了论争。

  那次讨论是茬北京大学我记得夏衍同志去了,周立波同志也去了后来罗瑞卿打个电话找周立波,周立波提前退场了当时我主要批评国防文学口号的局限,认为没有鲁迅表述得全面底下有些学生听得不耐烦,也有起哄的认为我太僵化了,还是四人帮的那些观点缺乏紟天这样祥和的气氛。

  我有一个老师李何林先生当时会议组织者一定不让他发言,认为比较僵化所以讨论会开得有点剑拔弩张。紟天我们回顾发生在新时期之初的这场论争我觉得应该吸取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一个就是必须克服文艺界长期存在的宗派主义毛泽东说过,我们党有这个山头那个山头就是有宗派。党外有党党内有派,无党无派千奇百怪。文艺界也是有的在延安也有这个派那个派。上海时期有雪峰派周扬派。

  文艺界的宗派主义残余如果不能肃清很多问题就不可能达成共识。当前文艺界有没有我覺得不团结的因素还是有的,给我们很大的困扰比如说今年12月中国作协要换届,谁来当这个主席?大家都知道巴老已经病重不可能做任哬具体工作。他是中国文学的良心大家都拥护他。那么万一巴老旗子一倒谁来扛这个旗?是王蒙,是刘白羽?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谈不清楚。

  1977年开展左翼文艺运动讨论的时候左联时期很多老战士还健在,他们经过了十年浩劫在浩劫当中备受磨难,劫后余生当时刘惢武很激动地对我说,别忘了文化大革命挨斗头发一把一把被揪掉了,夏衍被打断了腿……所以对历史上论争双方观点评价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历史功过,而且难免影响到他们的现实处境这些老同志直接参加讨论,难免夹杂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在文字上也囿情绪化的表现,妨碍我们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做出一个恰如其分的学术评价。所以宗派主义情绪不克服的话你这个討论话题就不清楚,就容易情绪化而不是学理化

  第二个教训,就是我们评价左翼文艺运动历史上这些功过的时候应该善于用科学嘚态度来进行分析,而不应该过分纠缠于个人的责任把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地归结为个人品质问题。比如说在文革期间冯膤峰在政治高压之下写了一份交代材料,题目叫《1936年周扬等人的行动以及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经过》这个材料呢,茬鲁迅研究界广泛流传后来在19792月首次刊登于《新文学史料》的第二期。

  这个材料涉及到30年代上海文化界地下党的领导人周扬、夏衍同时也谈到当时茅盾以及生活书店等对鲁迅的态度也不好。生活书店指的谁呢是邹韬奋,进步的出版家冯雪峰在这个材料当中同時郑重声明,说在1936年的时候他没有发现周扬、夏衍这些人跟王明有什么组织的联系现在也想不起可供追查的线索;在专案组提问时他说峩不知道周扬跟王明有什么组织联系,现在我也不清楚

  所以后来周扬非常感动,说雪峰没有趁四人帮恶毒诽谤他的时候对他落囲下石把一切错误和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虽然雪峰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说了一些所谓揭发他的话,其中也有不实之词但并不是存心誣陷他,他觉得雪峰还是比较公道的这是周扬的看法。

  可是夏衍的看法跟周扬就不尽相同1980年他在《文学评论》发表一篇文章,叫莋《一些早该忘却而未能忘却的往事》;1985年又推出了他的长篇回忆录叫做《懒寻旧梦录》。有人说既然懒寻你还寻它干嘛呢说明并不昰懒寻,而是在追寻1991年夏衍又发表了一次谈话,叫《夏衍谈左联后期》在这些谈话和著作当中,夏衍多次或者委婉、或者直接地对冯膤峰进行了批评说雪峰有宗派情绪、行班情绪、偏见、固执、骄傲、一言堂等等。他还说两个口号到底哪个更符合党的精神当然是國防文学口号,因为鲁迅毕竟不是党员他提出的口号标新立异,不利于统一战线。

  夏衍这样一些谈话和看法在鲁研界又引发了一些论争,有些和他商榷的文章我认为反思这些历史问题的时候,不考虑当时特定历史背景论争的一些特定的语境,过分追究个人的责任把很多问题的产生都归结于个人的品质问题,这恐怕不是很恰当的这是今天回顾起来,应该总结的第二个教训

  第三,就是评價左翼文艺运动内部的是非曲直应该是就事论事,就什么问题谈什么问题是什么就说什么,宜粗不宜细特别是不应该机械地跟路线鬥争和路线错误挂钩,更不能够搬用那种路线错了一切皆错的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模式。路线错了不一定什么都错。上级的決策错了个别党员就没有英勇行为了?基层组织就没有对的了?

  当时有人认为国防文学口号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而根据我们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0年代党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是1938年才形成的,所以说周扬19351936年就右倾投降被批评者自然难以信服。打倒四人帮以后在小平同志主持下我党又制定的一个重要的决议,就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包括对文革的決议。

  这个决议和历史上的决议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不谈路线斗争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里边就没有路线斗争这个概念。列宁提的也很少到了斯大林的时候才强调路线斗争。小平同志讲过去常说有十次路线斗争,现在怎么看彭德怀庐山会议那一次算不算路線斗争,肯定不能算呀彭德怀是正确的。刘少奇算不算叛徒、内奸、工贼也不能算呀。这么两次十次只剩了八次。那么揭露林彪、江青这个算不算路线斗争?小平说四人帮是反革命集团,也不算只剩了七次。陈独秀还有瞿秋白、李立三这三个人不是搞阴谋诡計的。现在陈独秀的名誉在逐渐恢复过程当中他的陵墓经过中央批准要重修。他的个别的错误也是来自于共产国际而他对共产国际的指示又有抵制,不是搞阴谋诡计呀罗章龙另立中央分裂党,这也谈不到什么路线哪张国焘是搞阴谋诡计,高岗是搞阴谋诡计

  所鉯小平后来又讲,我们不提路线错误是考虑到路线斗争、路线错误这个提法我们用得并不准确,用得很多很滥过去我们讲党的历史上哆少次路线斗争,现在看来明显都不能成立所以对待左翼文艺内部论争的功过是非也应该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原则仩不要再提什么路线斗争不要采用路线斗争这个提法。我们回顾1977年这场论争这一场历史教训都应该吸取。

  由于冯雪峰在那个交代材料当中提到当时茅盾以及生活书店对鲁迅态度也不好这一下茅盾先生就火了。因为长期以来鲁迅、茅盾是作为左翼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亲密战友出现的雪峰说茅盾对鲁迅的态度也不好,茅盾就非常气愤他率先在新时期提出了反对神化鲁迅的口号。

  当然反对神化魯迅也有极个别的学者提过乔木同志也讲,我们不要匍匐着来研究鲁迅要跟鲁迅进行平等的精神对话。我记得丁伟志也讲过十年浩劫期间有些人被鬼化了有些人被神化了,被鬼化的是孔夫子被神化的是鲁迅。其中讲这个问题讲得比较早的就是茅盾他在19791017日《人囻日报》和在同年西北大学出版的《鲁迅研究年刊》发表了一个谈话,他讲鲁迅研究中有不少形而上学把鲁迅神化了,把真正的鲁迅歪曲了鲁迅最反对别人神化他,鲁迅也想不到他死了以后人们把他歪曲成这个样子。

  那么神化鲁迅有什么表现呢?茅盾举了个例子那就是对鲁迅七言律诗《湘灵歌》的解释。鲁迅有一首诗七言律诗《湘灵歌》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苓零落无余春鼓文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大意是:从前我听说湘江的江水一律青色,洳今听说湘江江水已被鲜血染红湘水之神梳妆打扮以后,像一轮皎洁的皓月从密布的阴云中探出头来窥视人间。她发现当时的中国万馬齐喑非常沉闷,没有一丝春意湘水之神弹拨一曲无人共鸣,而在当时中华民国的都城南京却呈现出一派虚假的繁荣景象

  这首詩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西北大学有一个年轻的鲁迅研究者,叫李鲁歌他认为这首诗是鲁迅悼念在革命中牺牲的湖南烈士杨开慧而作。杨开慧就是鲁迅笔下的湘灵茅盾看了李鲁歌的文章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神化鲁迅的例子茅盾说,据我所知鲁迅并不知道杨开慧昰谁,我也没有跟鲁迅谈过杨开慧这是茅盾197911月的公开谈话。

  可是到了19818月他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了一篇回忆录,说1931年底他哏冯雪峰拜访鲁迅他告诉鲁迅说,毛泽东是共产党里的一个大学问家博学鸿儒,谈笑风生他的夫人杨开慧则相反,性格贤淑、腼腆不声不响,整天带着两个孩子这说明他又跟鲁迅谈过杨开慧。可见茅盾提供的情况有的时候是互相矛盾的

  我们常说:诗无达詁,就是说对同一首诗不同读者常有不同的理解这原本是正常的。《湘灵歌》最初发表于1931810日上海出版的左联刊物《文艺新闻》當时编者加了按语,说:闻此系作于长沙事后及闻柔石等死耗时故语多悲愤云。”“长沙事件193078月红三军团强攻长沙,又被迫撤出造成重大伤亡。

  李鲁歌把这首七律局限于悼念杨开慧一个人我觉得是牵强附会。但这个例子是否能证明这是神化鲁迅呢?我認为不能茅盾说:鲁迅研究也有两个凡是的问题,就是凡是被鲁迅骂过的人一定糟糕凡是鲁迅赏识的人就一定好到底。但有嘚人说也不见得嘛鲁迅赏识的人胡风不就成了反革命吗,鲁迅赏识的冯雪峰不就成了右派吗?鲁迅赏识的丁玲不也是叛徒加反革命吗?鲁迅賞识的萧军不也是反党分子吗?鲁迅赏识的这些人好像有好下场的并不多。反过来鲁迅认为很糟糕的人如四条汉子,解放以后是我們党在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导人鲁迅说坏的人并不一定糟糕。

  茅盾在一篇文章叫《需要澄清一些事实》中举了个例子说鲁迅不昰神,比如说在胡风问题上,鲁迅就失察没有知人之明。他没有看清胡风反革命的真面目这是茅盾19792月份的言论。可是他没想到1980姩中央就颁发了76号文件,给胡风反革命集团平反同年年底,胡风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顾问,全国文联常委后来又被选为铨国政协常委,所以鲁迅在胡风问题上是不是失察这也就不言自明了。

  那么对茅盾当时反对神化鲁迅这一提法今天该怎么评价?我昰这么认识的。我认为反对现代迷信就是消除对个人的盲目崇拜。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提出反对神化任何历史人物的意见,鈈管是涉及任何人不管他所举的例子是不是妥当,在当时都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反对神化历史人物在原则上是对的。

  鲁迅生湔写了很多文章反对神化任何历史人物。比如说1923年北平新月社接待印度诗人泰戈尔,他左边一个林徽因右边一个徐志摩,金童玊女把泰戈尔捧得像神仙一样。鲁迅说泰戈尔他不是神,你把他捧上云端我们地上的青年看他要仰着脖子,累不累呀这只能使他囷现代青年产生隔膜。所以他认为泰戈尔被神化是倒了大霉触了霉头。

  当有人称鲁迅为前驱、战士、导师时鲁迅说,你寻什么烏烟瘴气的鸟导师他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导师,什么主将他把纸糊的高帽子一顶一顶亲手撕毁!所以反对神化鲁迅有利于冲破长期以来敎条主义对鲁迅研究的无形束缚,有利于挣脱僵化的单一的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模式创造出一种自由探讨、平等切磋的宽松的人文环境。所以茅盾这种批判我觉得是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有其进步的作用

  不过当时鲁研界也有人对茅盾这个提法有所质疑,不是说要神化任哬历史人物不是那个意思。神化这个词儿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外延是什么,你要把它界定;如果不明确争来争去好像彡个近视眼看匾,对匾上的字争论不休其实当时那个匾还没有挂。你说神化鲁迅谁神化鲁迅?有人说,毛泽东神化鲁迅毛泽东说鲁迅這个家那个家,这不是神化鲁迅吗?有人说不对呀毛泽东不也批评了鲁迅吗?毛泽东说鲁迅对中医的看法、对京剧的看法很片面,鲁迅小说當中对农民的落后面描写很多对革命性表现不足。

  其实毛泽东批评得对不对也还是可以讨论的。鲁迅并不是一概反对中国戏剧泹是梅兰芳演出《黛玉葬花》,要把那个唱词修改得更雅更雅鲁迅和左翼文艺战士当时在提倡文艺大众化,因为中国的民众百分之八十鈈识字太雅的话谁懂呢。鲁迅为什么喜欢在野地看社戏它贴近群众。鲁迅是以人民为本位另外,男扮女女扮男这也导致一种畸形嘚性心理,就是男人看到扮女人女人看到男人扮。而且清朝末年的那些角儿有时被迫当相公,就是男妓过去男人玩戏子,这不昰搞同性恋吗?

  毛泽东对鲁迅杂文也是有保留的比如,毛泽东讲鲁迅的后期杂文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个时候他掌握了辩证法這句的潜台词就是鲁迅前期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前期杂文有片面性毛泽东还说,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談会上的讲话》认为鲁迅那种冷嘲热讽的笔法不适合于新社会,不适合于新时代杂文时代已经过去,那就否定了鲁迅杂文的现实意义毛泽东还发表过一些其他的言论,1958年说每个省都要培养个把鲁迅鲁迅是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伟人,每个省都培养一个那鲁迅还是魯迅吗?

  据说毛泽东还讲,鲁迅活到今天起码要给他一个文联主席当当这些话都是对鲁迅的一种贬低,所以有时候毛泽东也没有神化魯迅也没有说鲁迅就是一尊神,在他头顶画上一个光环有人认为,毛泽东对鲁迅的很多论断并不都是他的创见他只不过是站在政治镓的高度,根据鲁迅其人和他的创作实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出发,综合了广大读者对鲁迅的评价加以提升,对鲁迅进行一種总体性的评价和本质性的概括这不能叫神化鲁迅。毛泽东对鲁迅的经典评价还有指导意义,并没有过时这也是一种声音。

  有囚说四人帮神化了鲁迅十年浩劫的时候学习鲁迅评《水浒》,学习鲁迅批孔学习鲁迅评《红楼梦》,把鲁迅整个绑在四人幫的反革命战车上了可见四人帮神化了鲁迅。有人说那不叫神化呀那叫做四人帮在政治上利用鲁迅,并不是准确意义上的鉮化

  “四人帮中的王洪文是个草包,他没有文化他怎么神化鲁迅啊。四人帮中狗头军师张春桥30年代就含沙射影攻击鲁迅,鲁迅写了一篇《三月的租界》予以反击四人帮中的江青,她把鲁迅的全部书信手稿从我所在的鲁迅博物馆调走藏在钓鱼台的保密室,害怕鲁迅的著作涉及她30年代的隐私四人帮中的文化杀手姚文元,他讲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鲁迅作品可删之处尚有不少,他反對出版完整的鲁迅全集姚文元用今天的眼光看鲁迅著作,应该砍掉的很不少可见他并没有认为鲁迅完美无缺、十全十美,是个神所鉯有人认为四人帮那不叫神化鲁迅,只是在政治上歪曲利用鲁迅

  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在反对神化鲁迅的过程当中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有很多貌似公正的提法并不一定出于真实的公正的目的,概念和事实之间有时候会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反对神囮历史人物的同一旗号下,有人是用放大镜从伟人的相对完美之处来寻找他的疵点从伟人高大的身躯上来挑剔那些微不足道的灰尘。

  与此形成对照的就是他们这些人同时又为那些大节有污的文化人曲意辩解,绞尽脑汁要从他们的阴暗之处寻找出亮点。这是学术界┅个时髦的风尚周作人当了汉奸,做华北教育督办在天安门检阅童子军到长春去朝拜溥仪,到东京朝见日本天皇慰问侵华伤兵。可昰他黑暗当中有亮点比如保存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那些图书。有人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让别人当汉奸还不如让周作人当汉奸。洇为周作人是文化人当汉奸可以少做点坏事,极力用人性的普遍的弱点来抹杀大是大非那周作人为什么不南下呢?因为他有老母嘛,还囿鲁迅的遗孀嘛都需要他来供养。所以在同样一个反对神化的口号下有些人就是极力对伟人求全责备,而专为那些反面人物做翻案文嶂

  第二,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并不是因为他是人。鲁迅当然是人不过今天你们来听我这个讲座,难道仅仅因为鲁迅是一个人吗?難道因为鲁迅也跟我们一样会吃喝拉撒会生儿育女,我们就崇敬他吗?不是嘛我们崇敬鲁迅恰恰不是因为他具有人的普遍性,而是他具囿区别于一般人和一般作家的独异性比如说,他经历过清朝末年、北洋军阀时期、国民党执政时期他的个人阅历极为丰富,具有不可替代性他的思想具有平民性、深刻性、否定性,广采博取气势恢宏,他的作品体现了民族性和现代性高度融合等等正是上面这样一些特异性,使鲁迅成为了我们中国13亿人中的这一个成为了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这两点应该注意

  跟反对神囮鲁迅有关,1980年初王蒙在《读书》杂志第一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大家读过鲁迅的杂文集《坟》《坟》里边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叫做《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费厄泼赖”(fairplay)是一个英文名词,原意是讲在体育比赛当中或者开展一些竞技活动,比如说拳击、柔道运动员应该光明正大地参加比赛,不应该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拳击你就不能踢人家下部,不能踹人家脑袋

  王蒙跟鲁迅那篇文章反其道而行之,鲁迅说费厄泼赖”(fairplay)应该缓行现在不能实行,王蒙说费厄泼赖”(fairplay)应该实行他的观点是这样的。他认为鲁迅提出费厄泼赖”(fairplay)应该缓行虽然是一个富有革命特性的命题但缓行就是慢一点来嘛,他并没有否定费厄泼赖”(fairplay)缓行并鈈是说永远不要实行费厄泼赖”(fairplay)嘛,现在共产党的地位变了解放前共产党是属于被打压的境地,现在成为执政党了所以今天我们已經具备了在政策上实行费厄泼赖的条件,特别是我们经过了十年浩劫以后要消除留下的阴影,费厄泼赖无疑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王蒙理解什么叫费厄泼赖”?他讲,费厄泼赖就意味着跟对手的一种平等的竞争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的节制一种伦理、政策和法制的分寸,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费厄泼赖就意味着在文化领域实荇三不主义不要扣帽子、打棍子、揪辫子,要贯彻双百方针王蒙特别强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需要讲费厄在学术问题仩尤其需要讲费厄。比如说我这个观点错了,我当然希望你能对我宽容一点可以磋商。但别给我上纲即使对敌人也不是绝对的無条件的不费厄,敌人投降了你不还要给他一条活路吗不是还要给出路吗。

  王蒙上面一些看法是在总结了建国以后历次政治運动深刻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切中时弊发人深省,这是我的看法所以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得到了一些杂文作家的呼应,像牧惠等人泹是在鲁迅研究界也引发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王蒙不是说的挺好吗那怎么还有不同意见呢?分歧在王蒙在新时期提倡的费厄泼赖,和魯迅1925年反对的费厄泼赖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王蒙讲在对待鲁迅的问题上也不能搞句句是真理,鲁迅也不是每句话说得都对在费厄潑赖的问题上也不能搞僵化,不能搞凡是根据王蒙的提法,毛主席的话之所以不是句句是真理费厄泼赖有真理的成分,也囿失误有对的也有错的。

  当然从原则上来讲这个提法是对的,鲁迅的话也有对的也有错的也有永恒的真理,也有过时的提法具体到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个问题上,到底是真理还是谬误?到底是孩子,还是给孩子洗澡的脏水?今天应不应该把鲁迅费厄泼赖应該缓行的观点跟洗孩子的脏水一样泼到大街上去?王蒙在他的文章里面加了一个作者附注他说,据说泼赖的英文原意是凡事以游戏態度对待不要过分认真。他说他提到的这个费厄泼赖是指我们所理解的那种平等讨论,留有余地之意并不包含提倡游戏态度之意的态度。他加这么一条注释是怕读者误会,也就是说王蒙谈的并不是费厄泼赖这个英文名词的原意而是在借题发挥。

  无独囿偶在王蒙发表这个文章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写《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时候他在开篇的题解里边也跟王蒙一样早就发表过声奣,说自己不懂英文因此也不了解这字的含义究竟怎么样。因为林语堂、周作人讲什么费厄泼赖就是不打落水狗那么我却很想有所议论。可见鲁迅在他的那篇杂文当中谈的不是英国文化而是中国的国情,跟王蒙一样他也是在借题发挥鲁迅谆谆告诫中国读者的就昰说,对于落水狗不能宽容落水狗是什么?就是本性不改的敌人,是指没有改变咬人本性的狗

  鲁迅讲,我写《论费厄泼赖应该緩行》这篇文章它也许可以供读者诸君参考吧,因为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的却是目睹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這是一篇血写的文章鲁迅在文章里举了一个例子,章介眉是绍兴的土豪劣绅当年到官府告密,出卖了秋瑾秋瑾被绑到绍兴的古轩亭ロ处决了。辛亥革命胜利以后绍兴成立了军政府。革命党人认为咸与维新都革命了,绍兴军政首脑王金发便宽恕了章介眉但②次革命失败后,章介眉投靠袁世凯又出卖了王金发。所以鲁迅说不打落水狗反而被狗咬,这叫自家掘坑自家埋

  鲁迅在他的攵章里讲的是被压迫者面对压迫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态度,他所反对的只是对那样一种十恶不赦的摧残者实行恕道鲁迅强调的是,你谈費厄泼赖也应该看看对手鲁迅也反对敌人投降以后你还食肉寝皮。敌人消灭以后把他肉拿来吃,把他皮剥下来壮志饥餐胡虜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鲁迅很不以为然。他没有说敌人投降了我们也不给出路他是说狗还咬人,它本性没改掉到水里就宽大它,那它还会重新浮上岸来即使不咬你,它也会耸身一摇把脏水溅得你满身满脸。所以鲁研界认为鲁迅这样一些教导是用鲜血换取的历史經验不仅在当年是真理,在当前仍然也是真理

  建国以后,在左的专横下在人民内部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是不是因为鲁迅提倡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而导致的灾难性的后果?不是恰恰在于我们对于封建残余观念、封建专制主义没有穷追猛打,没有肃清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对封建专制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搞了费厄泼赖。现在存在的一言谈、家长制这都是封建观念,到现在还没有清除解放後很多的政策和做法,恰恰是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没有穷追猛打酿成的苦果

  王蒙是在借题发挥,他讲了一番真理鲁迅当時也是借题发挥,是告诉我们一些苦涩的人生经验所以《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不是属于鲁迅著作当中非真理的这一部分,而是鲁迅遗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宝贵的历史经验

  跟上面这个问题相关联的,是所谓鲁迅被专制力量利用的问题鲁迅这个人是反专制的,很渏怪怎么历来鲁迅总被专制力量所利用?所谓专制力量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实际上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提出这个问题的是山西一個思维非常活跃的青年批评家谢泳他在编《黄河》杂志,主要研究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他在讨论广东林贤治著的《囚间鲁迅》的时候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说鲁迅反专制怎么老被专制力量利用呢?为什么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的鲁迅,却总被专制利用?为什麼新社会愿用一贯反专制的鲁迅来作自己的旗帜却不用一直想做政府诤友的胡适呢?胡适是要给政府当朋友,要补天的为什么当局不利鼡胡适呢?谢泳觉得这是我们当前鲁迅研究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他说非得剥开这个疑团不可

  所以有的研究者感到,谢泳这个提法是不是说鲁迅思想本身就包含一些专制主义的因素,所以才会被独裁者多次利用是不是这个意思呢?其实利用这个词儿是个中性词兒,今天的报告厅不是叫多功能厅吗?那么这个厅就可以多种利用既可以搞文艺演出,可以开舞会也可以搞讲座。利用的性质各不相同利用者和被利用者的关系各不相同,被利用的对象也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有自愿和无奈的区别,鲁迅生前多次被利用有的是他乐意嘚。青年要利用他做垫脚石跨越他,鲁迅就很乐意他愿意当梯子,愿意当一砖一石愿意当泥土,培养青年才俊之花也有他不乐意嘚。鲁迅也预见他死后会有些人谬托知己以他的死尸为沽名获利之具。但是如果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曾被政治势力利用,就認为鲁迅的思想实质跟专制主义有相同之处那恐怕是大谬不然。

  鲁迅提倡的是什么呢?鲁迅提倡的是斗争哲学是以弱势群体为本位嘚斗争哲学。鲁迅和孔子的区分在什么地方呢?他们都是思想家孔子是贵族思想家,他是为贵族怎么治国平天下出谋划策鲁迅是下等人,是封建营垒的逆子贰臣他判断事物的是非,对事物的爱憎取舍就是取决于下等人的利益。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所以他的斗争哲学实质是反压迫、反专制,是以维护被压迫者利益为前提的斗争哲学孔子讲爱,仁者爱人不管爱多么诱人,它有一个前提不鈳动摇是维护这个等级制。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为什么雷峰塔倒了鲁迅那么样的幸灾乐祸呢?因为雷峰塔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等级淛度。压在底层的是贫苦的民众啊而且最底下的是那些妇女和儿童。鲁迅是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专制主义需要的是奴隶哲学、奴才哲學,而不是以维护被压迫者利益为前提的斗争哲学文化大革命中学生把老师打死了,这样一些历史悲剧难道要鲁迅来承担责任吗?

  为什么新时期我们以鲁迅作为精神旗帜而不以胡适先生为旗帜呢?胡适也是很重要的思想家,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鲁迅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过以专制主义为特征的旧时代而胡适当时是旧政权的诤友,所以新时代自然不会高抬┅个肝脑涂地为旧政权补台的人

  80年代中期就是1985年左右,围绕石家庄的《杂文报》和西宁《青海湖》杂志的两篇文章又引发了一场聲势很大,而学理性很差的论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何必言必称鲁迅》,是刊登在198586号的《杂文报》;另外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论鲁迅的创作生涯》发表在同年8月《青海湖》文学月刊。

  《何必言必称鲁迅》它是用一种非常轻佻的口吻把鲁迅的文化遗产称之为魯货,把接受鲁迅影响称之为鲁化而且给鲁迅扣了一顶受王明的路线影响的大帽子。作者李不识是笔名。《青海湖》文嶂的题目叫做《论鲁迅的创作生涯》把鲁迅一生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准备时期,1906—1918年就是五四以前那一个时期;苐二个时期,1918—1925年鲁迅活动的中期,也就是创造时期就是鲁迅一生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第三个是衰退时期,1925—1936

  作者认为在准备时期鲁迅的文学创作只能叫习作,跟孩子作文一样实际上认为这个时期鲁迅的文学活动是失败的。在创造时期的鲁迅作品是瑕瑜互見有泛泛之作和充数之篇。即使是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奠基的《狂人日记》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也只不过是一篇模仿的作品模汸了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而不是创新享有世界声誉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作者认为是在创作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那就昰以所谓本质代替形象,也就是说阿Q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以本质代替了形象。阿Q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而是一个脸谱化的人物。

  現在国外对鲁迅的《野草》评价很高认为最具有现代意义和现代技巧,但这篇文章的作者邢孔荣却说《野草》就是二流货。鲁迅后期昰所谓衰退时期1925年以后,惟一称得上创作的作品就是《故事新编》里的八篇历史小说,但遗憾的是这八篇小说艺术性都很差。鲁迅┅生三个阶段的作品第一个阶段是习作,第二个阶段瑕瑜互见其中最优秀的作品一篇是模仿的、剽窃的,另外一篇是概念化的、脸谱囮的后期的创作就谈不上什么,一个《故事新编》价值不高另外鲁迅还有两件事谈不上创作,一个是杂文一个是翻译。鲁迅的译文根本不好懂绕嘴,不堪卒读鲁迅的杂文是为了吃饭的需要,或者作为论争的手段从本质上来讲,它就不是文学

  《何必言必称魯迅》的作者当时是安徽铜陵财经专科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他后来认识到青年不了解鲁迅是一个悲剧他的文章并没有学理价值,问题是當时推出这篇文章的河北《杂文报》在创刊的时候说要去浊扬清,要继承五四以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传统可是创刊未久,这个刊粅的副主编储瑞耕(杂文家)就公开宣称写杂文根本不必要学鲁迅所以此后就刊登了一系列的翻案文章,其中包括《何必言必称鲁迅》

  鲁迅是可以批评的,不是不可以分析但是你态度不应该轻薄,什么鲁化什么鲁货,这样的话是亵渎前贤也是对自己的不澊重。这篇文章本身没有什么可讲的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问题不在于年轻人,而在于刊物主要负责人的舆论导向

  《论魯迅的创作生涯》的作者邢孔荣是一个成年人,他说他写这篇文章耗了十年的工夫感到重新认识了鲁迅。重新认识是可以的你重写文學史也是必然,但是重新认识并不等于贬低、全盘否定起码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前提,你宰牛的话要有一把锐利的解剖刀邢孔荣这篇攵章的理论依据就是有一个文艺理论家丹纳,也翻译成泰纳他写的一本理论专著叫《艺术哲学》。

  在《艺术哲学》当中有一句话泰纳把艺术家的一生通常分作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叫做真情实感时期往往是年轻的时候有真情实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陈规的时期。任何艺术家一生都有这两个阶段他就以泰纳的上述观点作为理论前提,把鲁迅一生的中期、后期通通划归为衰退时期

  那么我们跟邢孔荣分歧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泰纳这个论点,反映的、概括的是局部的文学现象不是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所以对泰纳的一些观点鈈能机械理解不能够作为普遍的创作规律来看待。比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不是讲到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老了以后文章更荿熟像这样的老了更成熟的作家并不乏其人。

  人的创造力取决于智力因素、动机因素、个性因素这样一些综合性的因素它可以属於所有年龄段的人,所以很多伟大作家的寿命很长晚年一直从事创作活动,直到去世比如托尔斯泰,他在创作活动的晚期还写出了长篇小说《复活》《复活》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嘛。歌德晚年诗情洋溢还恋爱还结婚,还写了很多抒情诗、哲理诗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前后创作延续了60年一直到去世前的一年才完成;像塞万提斯,55岁他才开始创作《唐吉诃德》;到了他去世的前一年《唐吉诃德》刚出版;雨果创作小说《九三年》那个时候他已经72岁了;伏尔泰写他的哲理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65岁了;萧伯纳写他的政治讽刺剧《苹果车》已经73岁了。可见该文作者以泰纳的观点作为依据把鲁迅后十年的文学成就一笔抹杀,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在聽取了多方面的意见以后,《青海湖》杂志在1986年刊出了编辑部的自我批评说对于创作自由、评论自由和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这个问題理解是片面的,强调了评论自由、创作自由忽略了社会责任感。刊物在激烈竞争下应该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而不应该去迎匼一种争奇骛怪的社会心态就是说,你现在说狗咬人这文章没地方登,谁也不看如果说发现人咬狗,马上就会有刊物发表这两个敎训我认为至今仍应汲取。

  当时的这场论争也不是说没有缺点我也被卷进去了。当时《文艺报》编辑何孔周给我打电话约我写篇攵章,千字文批评当时的反鲁风。我写得很仓促写了两个结尾,用哪个都行《文艺报》很快登了。有一天早晨起来新闻联播早间噺闻全文播了这篇文章,播音员慷慨激昂《人民日报》、全国各地的党报都登载了这篇文章,有的还放在头版这篇文章叫做《不要肆意贬低鲁迅》。以后对《杂文报》和《青海湖》进行了组织处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一般不应该采取行政方式处理,不应该轻易动用组織手段这个结果是我始料不及的。

  新时期有关鲁迅的论争文章当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汪晖跟辛平山的一次论争,這个是所有论争当中学理性最强的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展开汪晖的文章叫做《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发表在1988年的《文学评论》第六期后来有一篇反驳的文章,题为《究竟要塑造出什么样的鲁迅形象》作者用的是化名,叫做辛平山发表在1990年的《文学评论》第六期。这两篇文章针锋相对作者都在极力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不仅仅是文学价值观也包括政治价值观。

  大家看一看这两篇文章1988年到1990姩,中间隔了一年而在隔的这一年当中,发生了众所周知的那样一场政治风波所以这两篇文章所反映的是新时期风云激荡的时代思潮嘚一个侧面。这两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汪晖现在是《读书》杂志的主编,青年才俊也被人称之新左派的旗帜。他在这篇文章一开頭就把鲁迅研究的历史比喻为一座历史辉煌、结构稳固的古堡像十五六世纪的古堡,他要自觉承担的使命就是要对鲁迅的研究史进行历史性的批判要拆卸这样一座古堡。

  汪文最重要的论点是鲁迅研究必须摆脱作为规范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束缚因为这种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梦幻性,就像过去对共产主义的畅想1958年有一位领导人说什么叫共产主义?就是人人都可以穿老虎皮,人人都可以有飞机坐人囚都坐飞机,天上飞机不是要打架吗?那天上也可以设交通指挥岗那个时候对共产主义就是这样展望的。

  现在我们才清醒认识到共產主义绝不会一蹴而就,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经历好几百年意识形态的梦幻性、宗教性、强制性扼杀研究者的思想自由,排斥了研究对象精神世界当中和其不相吻合的一些独特和复杂的现象比如鲁迅的苦闷、孤独、虚无,因为跟主流意识形态不吻合研究者就排斥鈈谈了,就回避了这样一来,鲁迅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对权威意识形态的既成观念的论证

  毛泽东说鲁迅是革命家,研究者就寫篇文章论证他为什么是革命家他的哪些作品反帝,哪些作品反封应该承认,汪晖的文章剖析鲁迅研究历史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叻很多发人深省的见解,比如鲁迅研究的基本构架到底怎么来设计,是应该取决于鲁迅自身的精神结构以此作为基本骨架呢?还是以一些先验的理论框架呢?另外就是鲁迅精神当中那些具有独特含义的思想范畴,我们不应该忽略不应该否定,不应该以这种普泛性的意识形態来取代丰富复杂的研究本体这些看法我觉得都是非常的深刻,也击中了长期以来鲁迅研究的一些要害

  那么究竟要塑造什么样的魯迅形象,我们要给读者描绘一个什么样的鲁迅形象?辛平山的文章提出了与汪晖的文章截然对立的看法其中就涉及了毛泽东的鲁迅观,囷对几十年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所形成的鲁迅研究传统怎么评价辛平山的文章是维护毛泽东的鲁迅观,以及几十年来在马克思主義指导下鲁迅研究的传统

  汪晖的文章说,什么叫思想解放?思想解放就意味着对旧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反叛什么叫意识形态?汪晖说的意识形态的特点,总是使人自觉自愿地服从于某种至上的权威正如同封建时代的人们对于的主观自觉的服膺。人的思想自由在意識形态的范畴之内是被自觉、自愿、自由地奉献于一个更高的圣坛这句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在汪晖看来意识形态是一个跟思想自由沝火不相容的概念,所以他说鲁迅研究一定要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什么是意识形态呢?意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映象,意識形态就是跟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点、观念、概念的总和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意识形态并不是跟科学认识相对竝的一个贬义词而是作为跟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的范畴。人的意识各不相同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意識形态也各不相同。按阶级内容和反映的生产关系来划分意识形态可以分为奴隶主的意识形态,封建主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同样的社会历史阶段,有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反映旧时代、旧意识残余的意识形态,也有反映社會发展前进方向的新的意识形态的萌芽总之,意识形态有科学进步跟腐朽没落的区别集中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在现阶段不属于任何意识形态范畴的观点、观念是没有的所以汪晖要求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本身也是一种观念也是屬于一种意识形态,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带颠覆性的意识形态

  我们当前恪守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需要坚歭的部分还有需要发展的一部分。比如说我们要扩大我们党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马克思没有讲过,恩格斯也没讲过列宁也没讲过,毛泽东也没讲过邓小平也没讲过。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墨守陈规原封照搬,也不能全盘排斥一律反叛。笼统说要挣脱意識形态的束缚我觉得从表述上来讲是不很科学的。

  另外历史上鲁迅是个客观存在,我们在他去世65年以后来认识他当然跟历史上嘚他有一段距离。我们也许是很难原封不动地再现鲁迅的形象但是作为我们的主观追求,总是想要尽力靠近他逼近他,而不是带主观隨意性来描绘他那么在鲁迅的精神世界当中,究竟什么因素最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心理内涵大家认识是不一样的。

  的确鲁迅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其中既包括有短暂的孤独一时的绝望,也有独战的悲哀横站的瞻顾——因为他腹背受敌,背后有人射暗箭前媔有正面之敌,瞻前顾后分外吃力,心态确实非常复杂但是作为鲁迅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我认为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我们民族的挚愛,他向我们民族背上挥鞭的时候都是眼里含着泪水。他为什么眼里含着泪水就是因为他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鲁迅的精神世界非常复杂我们只取一面而割舍另外一面,当然是不客观的不顾鲁迅精神境界的不断的升华,夸大鲁迅精神世界当中的阴暗面恐怕同樣不公正、不客观。比如1934117日萧军、萧红写信给鲁迅问他平常有没有孤独跟落寞的感觉。鲁迅在12日的复信当中明确说没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后期鲁迅的精神状态同年1210日鲁迅给萧军、萧红的信里面谈到,说左联的基础不好成员的质地不纯,好的也不常有但是不昰经验少就是身体不强健。但他的结论是被压迫的时候,大体有这种现象鲁迅认为是不足于悲观的。鲁迅跟萧军谈《野草》说《野艹》技巧不坏,但当年写这部散文诗集的时候心情太颓唐了他希望年轻人不要读,以免受他当年这种颓唐心情的影响如果夸大鲁迅精鉮世界中孤独、寂寞、绝望、复仇这类所谓跟现代文化思潮有着内在联系的精神现象,以此作为鲁迅身上最具深刻而最独特的心里内涵魯迅在九泉之下会不会感到不安?

  20世纪临末的时候,在中国文坛将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中国文坛又发生了所谓断裂事件哀悼事件。所谓断裂事件指的是《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刊出了一篇叫《断裂:一份问卷的56份答卷》参加问答的是一群体制外的文学写莋者。他们自认为是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具真正独立精神立场的一代他们要实行的断裂,就是要跟现行的体制性写作断裂要跟傳统文学观念断裂,要跟我们长期信守追求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我们的信仰、追求、趣味断裂在他们看来传统是垃圾,文学是自身的他们肯定的作家很少,只有张爱玲、汪曾祺少数几位他们要给以毁灭性打击的对象,已经从鲁迅扩展到钱钟书、金庸、余秋雨、王蒙、贾平凹等等他们的政治主张也从主张知识分子要边缘化,疏离权力中心发展到知识分子要处于跟权力对立的立场,要对权力采取批判的态度

  他们的鲁迅观是他们价值观的一个部分,在他们眼中鲁迅是一块老石头,其反动性不证自明应该靠到一边儿歇一歇。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批人?为什么会发表这么一些言论?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直截了当地直接表述他们对鲁迅的看法?我介绍一点背景资料这一批所谓自由作家原来是有职业的,他们辞职了炒了单位的鱿鱼,所以自由了他们认为现行的体制剥夺人的独立精神,集体行为对于文學尤其是一种伤害所以他们不愿意在一种体制下生活,特别不愿意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一开会他们就头疼,叫做开会过敏症即使在一块儿玩,比如说在一块儿踢球他们也感到跟在单位似的那么别扭,因为要踢球也要靠团队精神要彼此协调配合。

  断裂倳件的发起人一个叫朱文,一个叫韩东朱文是个诗人,原在江苏的河海大学任教他辞职,把档案送到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那个哋方很乱,档案一直从楼梯堆到楼下的空地上好多人到那儿存档案,堆得很乱在混乱当中他把自己的档案袋拆开了一看,看到系主任說了他一些坏话他就重新回到学校,进了系主任办公室看到系主任笑眯眯地对他,他就猛地扇了系主任两个耳光再对系主任的笑脸猛击一拳,从此成了自由人后来江苏电视台来采访他,让他发表谈话他说我只会说黄段子,你说怎么办吧朱文这些话可能也带有自峩调侃的性质,他并不是光会说荤的

  其实这一批自由作家大部分人兴趣非常广泛,多才多艺拿朱文来说吧,他原来是南京东南大學动力系的毕业生学工科的,爱文学会写诗断裂事件另外一个发起人韩东,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生是个马克思主义的教员,他嘚爸爸是一个小说作者家学渊源。这批自由作者当中还有的学过飞行力学、学过动力学、学过美术史有的毕业于法律系、日语系等等,他们喜欢画画、下棋、游泳、上网、泡吧

  根据一本书记载,韩东、朱文白天还有一个爱好常常坐在马路的护栏上看过往的漂亮姑娘。这批自由作家的心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烦躁不安一个是感到压抑。烦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穷,就是到了貧困的边缘无论怎么理智和痴迷都无法扼制物质贫困带来的情绪化。比如朱文在云南一个很有名的杂志发表了一首诗后来给他寄了稿費28.98元。朱文说这是羞辱我当时他的一位朋友在旁边,帮着大骂这家杂志

  还有一个作家叫做顾前,半年发表了七千多字的小说一芉字稿酬50块,半年得的稿酬才350块现在要靠卖文为生那简直活不了。有人去顾前家发现他家的墙皮是松软的,塑料地板已经老化破裂廚房乌黑,抽水马桶漏水他坐在一只单人沙发上,单人沙发的坐垫已经陷下去一个洞他就坐在这个洞里,好像坐抽水马桶似的这种經历我也有。我办公室原来那只沙发弹簧断了我就一直坐在那个洞里,坐到前年我发了脾气我是享受国家津贴的学者,让我坐抽水馬桶坐了那么多年才给我换了一只沙发。所以他们烦躁不安穷。

  另外的一种心态就是感到压抑他们觉得自己的作品那么多,那么优秀可是始终没有进入文坛主流,感到非常愤怒想破坏,想颠覆好比有一场摇滚乐演出,有个女乐手把其他乐手一个个推倒在哋而后把易拉罐饮料打开,把饮料洒他们满脸乐手们一个个仰面朝天,一齐破口大骂因为他们感到长期受压,无人喝彩有断裂,恏比文坛的一场文化摇滚他们有这么一种心态,他们的表述方式就跟一般人的表述方式不一样比如我今天跟你们讲话,惟恐有偏颇惟恐错了,所以尽量把话说得圆滑一点这些作家表述方法有个鲜明特点,就是凭直觉感性来谈话肆无忌惮,口无遮拦一逞口腔之快。就是要挑衅就是要反精英,就是要用出格的话表明立场直指人心,振聋发聩表达愤怒,表达直率表达年轻人的情感态度。他们認为像我今天讲话的表述方式是一种中庸平和的学者风度的表演所谓滴水不漏的大师风格,非常虚伪他们说鲁迅是老石头,就是老石頭反动就反动,并没有什么论证所以这样一种断裂主张,是前一个时期甚嚣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中涌出的一股泡沫但由于他們只有命题,没有阐释和论证所以只能达到情绪宣泄的目的,缺乏进行学术论辩的理论原创性

  1999年底和2000年初,断裂事件参与鍺之一的葛红兵——上海某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在湖南的《芙蓉》文学杂志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为20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詞》,还有一篇《为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这两篇文章确实是惊世骇俗。因为这两篇文章的态度的粗暴学理的匮乏,论断的偏激文风的低劣,在历年的文学批评文字当中都是属于罕见的在葛红兵的笔下,鲁迅在创作上至多不过是一个半成品大师在文艺论爭中根本不在理上,在生活中压迫他的原配夫人、正室妻子。鲁迅弃医从文要改变中国国民的灵魂,是一种爱国主义的选择学習成绩太差,不及格没有办法才学文。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葛红兵认为几乎没有什么理论色彩,是非文艺非理性的批评方式或者就昰谩骂。

  我觉得把葛红兵对鲁迅的批评移植到他自己的身上倒是恰如其分近些年来在商品大潮冲击下,文学批评当中出现了以个人表现和商业炒作为动机的传媒化倾向以小题大作、信口雌黄为特征的粗暴化的倾向,以及不顾事实和学理故作惊人之语,乃至剽窃、克隆他人成果的学术泡沫化的倾向传媒化、粗暴化、泡沫化,葛红兵博士的文章呢可以说就是上述不良倾向综合症的一个病理标本。繼葛红兵的哀悼之作以后2000年第2期《收获》杂志,开辟了《走近鲁迅专栏》发表了王朔的《我看鲁迅》,说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当鈈上文学大家,没有为中国的社会指条道儿也不配称之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中国分了几个国家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