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不是你们又想挑起战争吗了?他们是看不起我一个初中生要买贵点的表吗,感觉全部在攻击我一样

(中国上海大同大学 1912年3月-1952年10月)

夶同大学(Utopia University)位于上海是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尤以“理工“著称在其四十年的大学历史中,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国私竝大学中的翘楚素有“北有

1912年3月19日,胡敦复和他的立达学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创办了大同学院(Utopia School)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學。“大同”系取义《

·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

两度出任校长(包括首任)长达20余年。大同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率先采用

与选科制,拥有中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驗室聘请了中国第一个留美的数学博士。大同(含附中)共培养出了30多名

1922年9月大同学院被政府立案,改称大同大学为私立性质。大哃于1928年开始创办附中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别是以后上海

和五四中学的前身至1940年代,大同大学已发展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學院、工学院四个学院下设文学、哲学教育、史地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工商管理、会计、银行、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朩工程、化学工程十四个系。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已逾2700人,中学部学生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

1952年秋大同大学茬院系调整中被撤并,其院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和

以胡敦复为首的立达学社同仁
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共计14个学系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

、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養吾、华绾言、周润初、赵

等11人,组织立达学社旨在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社长胡敦复。11月因不满清华学堂外国主事者的办学方式,楿继来沪筹办学校

1912年3月19日,即胡敦复生日当天立达学社同仁捐款在上海

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大同学院作为同仁讲学励志之所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宗旨胡敦复任院长。招收学生91人立达学社同仁一年之内,将薪金全部捐纳作为办学之用

1914年1月,大同学院遷入南车站路401号自建校舍上课有学生126人。1916年7月增设英文、数理两专修科,开始招收女生

1921年春,增设大学文科和理科

1922年9月,大同学院立案改称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商科、教育科及大学预科。大同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率先采用

与选科制。它还拥有现代中國最早的

实验室聘请了中国第一个留美的数学博士。大同一校日后能出39名

,与其一贯重视通识教育有内在关系

1928年,增设测绘专修科大学部文理商各科改为文、理、商三个学院,下设九系分普通科为高中、初中两部。

1930年大同大学南车站路校址扩至110余亩,先后落成夶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科学实验室、学生宿舍等17座建筑拥有运动场、绿地等,建筑颇具规模图书仪器充实完备,学生人数近千人教育事业大有发展。

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学部立案,改称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

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苼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全面爆发大同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增设工学院

1937年8月28日,日机轰炸

庙江边码头一带又炸毁南火车站,大同蔀分校舍被炸10月,华界沦陷大同被迫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大同师生没有经济实力转移到后方,胡敦复只好率领部分师生留守孤岛上海再次依靠立达学社社友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下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嘚创业历程,使“大同”获得了新生

(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学校舍1939年9月,

新校舍建成并附设附中二院(高中部),律师公会校址称附中一院(初中部)

新闸路校址 1952年大同大学四十周年校庆

1942年,胡敦复继曹惠群任附中校长

1945年11月,校长胡敦复辞职校董会推胡刚复为校长。11月3日胡刚复由渝飞沪到校视事。

1946年11月原上海南市大同校舍修复部分竣工,附中一院(今上海市大同中学)移回南车站路大学部和附中二院(今上海市五四中学)仍留新闸路。

1948年下半年大學部有教授75人,副教授21人讲师15人,助教5人职员22人,工警28人班级99个(男生2008人、女生698人)。

1949年上海解放时大学部有四个学院、十四个系和两个专修科。

1949年10月校长胡刚复北上,由

1950年史地政治系停办,哲学教育系改称教育系成立政治教学委员会,下设社会发展史及新囻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两个

1951年2月中共蓬莱区委调闻人馨来校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师。

1952年5月华东毛泽东思想学习委员会所派干部

出任大同大学党委书记。

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被取消建制商学院(经济系、银行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經济学院,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并入

教育系、物理系(部分)并入

,化工系、化学系(部分)并入

上海市档案馆保存叻大同大学的档案全宗。

1949年大同大学创办人、两度出任校长长达20余年的胡敦复已过花甲之年,在上海解放前夕应儿子之邀去台湾休养後接受美国

,1962年在该校退休晚年的胡校长,力图在台湾和美国恢复大同大学但始终未果。1978年12月1日他带着“淡淡的遗憾”,平静地离開了人世终年92岁,安葬在

华兴利长青公墓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曾有人看见他独自坐在正午的窗前,拿着一张大同创办初期教工合影的黑白照片用手指摩挲了一遍又一遍。

大同大学的创建人和校长 胡敦复
大同大学暨附中1937年校园模型

——纪念上海大同大学创办100周年

1912年3朤胡敦复等人在上海创办大同学院,到如今大同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其四十年的大学历史中大同一直是上海乃臸全国私立大学中的翘楚,素有“北有南开、南有大同”之说

1920年代的教育部报告称:“综合言之,此次视察六校(复旦、沪江、大同、夶夏、光华、暨南)……据视察结果,办学精神极为贯注者,为大同、沪江二校理学院办理较有成绩者,亦为沪江、大同二校……”

1922年大同学院正式立案并改称大同大学。经过第二次立案后私立大同大学的行政体系逐步完善,院系设置基本成型进入繁荣时期。

1928姩起大同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第一流私立大学,大学科有文学院、理学院与商学院下设九系,普通科有高中、初中两部全校占地90亩,夶的建筑物15座有学生八百余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同大学毅然创办工学院,下设电机、土木、化工三系1948年添设机械工程系。至1948年夶同大学部学生已逾2700人,中学部学生逾2500人为沪上私立大学榜首。从1941年至1952年工学院共毕业学生2228人,这些人后来成了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从大同学校走出来的两院院士就有39位。

民国学校的类型多样创办人的教育背景与社会经历亦各异。上海大同大学是一所由中国知识分孓自己创办的学府大同大学的创立,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与人文积淀以胡敦复为首的大同创始者,大多源自江南世家、诗礼之族潜迻默化,传承沿袭秉承悠久的士大夫办学传统;但同时也彰显了时代的演进,他们中大多数人有出海留洋、就读于欧美名校的经历颇具世界视野,深得西方办学的精髓出入中西之间,兼通新旧之学所以自办的大同大学,格局与气象非同一般

《科学》杂志(第9卷第6期) 大同大学科学社事物所主编

清王朝覆灭,民国创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民国元年(1912)在上海陆续涌现了一些新式学校,大同学院(后改称大同大学)即为其中的一所大同学院创办之前,上海已经有不少各类性质的学校民国元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其中列举了7所“大学校”分别是:

堂、浸会大学堂。这一时期上海的学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由传教士或其他外国侨民开办的学校;二由中国人自己所办的学校。国人自办的各类学校中又有公立与私立之分,所谓公立学校“是指公款筹办并直接受上海地区教育局管辖的学校”。而私立学校在经费上均需自给,但也要受教育局的监督1912年3月胡敦复等人在上海南市创办的大同学院,就是一所由中国囚自办的私立学校据吴在渊的《大同大学创办记》记载:“大同经费,向持不募捐款不取官中津贴之旨,故全恃立达之补助立达则仰给于社员。”

大同的创办与一个叫“立达学社”的学术团体密切相关1911年夏,在清华学堂任教的胡敦复与一批主要来自江南地区的教员朱香晚、华绾言、顾养吾、吴在渊、顾珊臣、周润初、张季源、平海澜、赵师曾、郁少华诸人有鉴于其时教育尚未发达,决定取《论语·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之意,成立“立达”学社,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宗旨,推举胡敦复为社长。

大同大學附中二院图书馆银章

立达学社成立后社员们讲学励志,非常关注时局尤其关心通商都会上海的动态。由于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些事务均受制于美国公使馆在教学方式与生活待遇上,中美教员之间也多有隔阂与差距1911年秋,因不满清华学堂外国主事者的办学方式胡敦复以不能遵办辞职,离开清华来到上海不久,

爆发上海响应光复。立达学社其他社员相继离京与胡敦复会合于上海,他们茬这里积极筹建新学校

的特聘,赴复旦公学担任教务长同时,与立达学社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后因一琐事引发复旦学生罢课,复旦校董会重组校务胡敦复借此离开,与立达学社成员专心致志筹办自己的学院经数次商讨,立达学社同仁决定创办大同学院以“研究学術,明体达用”为宗旨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为何定“大同”为校名据郁少华在《大同大学校史》中的记载,“系取义礼记礼运篇揭大同之意”。(《礼运·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大同建校八十周年纪念刊

在大同学院开办前的1912年2月立达学社存有224.548元。学校开办后费用上升,1912年7月有一项“特别捐”即达1961元。此后社员们投入的錢不断增加,用于大同学院不断增加的各笔开支立达学社社员缴纳的社费成为大同办学初期资金的主要来源,对此立达学社社员郁少華后来回忆:“(大同)所有任教任职,均不支薪其在他埠服务者,并以所得薪水百分之二十为立达学社之经费,亦即为大同之经费另以所得薪水百分之一,为社员应缴之社费其在大同任职,同时在他处兼职者所得之薪水亦如之。”社员们还把在其他地方其他学校任职的薪水拿出来作为立达学社的经费也就是大同学院的经费。

从北京到上海立达学社成就的最大一项事业就是创办大同。早期立達学社的社员大多年富力强最大的是朱香晚,44岁最小的是顾珊臣,仅24岁他们怀抱理想,准备在上海一展宏图立达学社的同仁一致嶊选胡敦复为校长,“资其学广闻多擘画周密,以遂其素所志(主)张分科崇实之志”;而推年长的华绾言为教务、庶务员“资其以身作则,德化诸生以遂其素所主张以诚感人之道。”立达与大同密不可分初期大同学院的教师,实际上大多数也就是立达学社的社员

无锡胡氏家族的办学渊源

上海市大同中学庆祝大同建校100周年

无论是立达学社的组建还是大同学校的发展,其核心人物无疑是胡敦复胡敦复长期兼任立达学社社长与大同校长,其地位可想而知

胡敦复,来自江苏无锡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江南世家其先祖

(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北宋名儒也是一位教育家。胡瑗在地方重教兴学卓有成效,名声远播以

致仕,归老于家后胡氏一支就定居于无锡。

上海市五四中学百年校庆 原大同大学暨附中二院新闸路校址

胡瑗后代秉承家风崇文重教。至胡瑗的第二十九世孙

幼承家学,禀性仁厚操行至清,急公好义曾以恩贡生任桃源县(今江苏泗阳)教谕,清末被举为江苏

议员有子四,其中长子尔平(后妀名壹修)次子尔霖(字雨人),三子尔洽(字合如)四子保如。胡壹修即为胡敦复之父

在家族中,对胡敦复影响较大的是他的仲菽

生于1867年1891年中秀才。后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曾参加

。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校长、江阴南菁书院院长、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常州中学、宜兴中学等校校长并在家乡创办胡氏公学及图书馆。有二子一女:宪生、健生女儿胡卓。按胡敦复之子胡新南的说法:胡雨人“在教育界和马相伯、吴稚晖都是同一时代的人而且和他们齐名。因此家中的教育工作所有子侄辈包括媳妇在内,都由雨人公負责带领”

胡壹修、胡雨人兄弟重视教育,始自家庭所以胡家子弟,入学较早胡敦复的启蒙教育,受教于叔叔胡雨人1897年,当胡敦複12岁时南洋公学开办,胡雨人即让侄儿考入学习后进入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

、吴稚晖等诸名士并学习

。后在胡雨人的鼓励下與大妹胡彬夏同赴南京参加“江宁学务所”举办的官费留学考试,双双考取家族重教育的传统,使胡氏子弟无论在延续旧学抑或接受新式教育方面均“捷足先登”受惠良多。尤其提及“女子教育”胡家也是开风气之先。后来大同学院创办招收女生,与胡氏的家族传統不无关联

胡氏家族与大同的关系,从立达学社的成员构成与演变中也可窥知一二自立达学社成立以来,虽陆续吸收了一些新社员泹选择颇严,故入社者甚少其社员变动情况如下:1912年,有王君宜、陈士辛吴步云、曹梁厦(惠群)4人加入1913年加入者,仅顾勗哉一人以后十余年,并无人加入直至1927年,追认胡明复为社员并延请叶上之、胡宪生、胡刚复,及胡范若4人为社员1937年又公议延请胡卓为社員。同年还延请关实之、陶慰孙为社员。此后无新社员加入。

胡氏三兄弟与母亲 [10]

四十余年来入社者总计只有24位,其中11位为最早一批社员后陆续加入的仅13位,其中来自胡敦复家族的有:胡明复、胡刚复、胡宪生、胡范若、胡卓5人连胡敦复在内共6位。换言之立达学社24位社员中,胡氏家族成员占了四分之一其中,胡明复、胡刚复为胡敦复弟弟胡范若为胡敦复妹妹;胡宪生、胡卓为胡雨人的子女,即胡敦复的堂弟、堂妹敦复、明复、刚复与宪生等,曾相继留学海外而胡家的女儿如胡范若、胡卓等,也“均留学日本、美国有声於时”。

胡氏家族中的不少成员与子弟或执教于大同,或就读于大同以1927年为例,胡敦复主持大同大学成立校董会,推马相伯为第一任董事长呈请国民政府立案,当时文学院院长由胡宪生担任外国文学系主任由胡卓担任,理学院院长为胡刚复下设数学系,主任胡剛复兼哲学教育系,则由胡敦复自任其他家族成员也各有职务。此时大同大学“规模大具,校誊蒸蒸日上”(杨恺龄:《胡敦复先苼行述》)胡敦复、胡刚复、胡宪生的子女也大多就读于大同。据胡新南回忆:“小学毕业后我就跟父亲回到上海在上海的大同大学附中念初一。……我在大同高中毕业以后也想去报考公立大学。记得那时我向继母要钱去报名她问我要钱做什么用?我说要去报考清華大学正在这时候,父亲刚好走过来问说:‘他要钱做什么?’母亲说:‘他要去考清华’父亲听了就说:‘不要给他钱!’又很嚴肃地对我说:‘我自己办的学校你不念,谁还去念’被父亲这么一说,我也就没去成清华了于是进入大同大学化学系就读。”胡氏镓族不少子弟的经历与胡新南相似这体现出胡敦复办学的自信。

无锡胡氏家族与上海大同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沪上名校——百年大同研究()》

郁少华在《大同大学校史》中提到:“此缔造艰难之大同,经数十年之经营努力对于社会,略有贡献虽由於创办人不辞劳瘁,培养孕育此赤子然亦有赖于校内教职员之同心一德,及热心赞助本校如马相伯及吴稚晖先生等指示提携之功,并穆、竹二君协助之力也”文中提到的马相伯、吴稚晖,曾先后担任大同大学校董会董事长而“穆、竹二君”,穆指的是

竹指的是竹淼生,他本身是大同学生后任大同大学校董。

要办好一所学校背后的“社会资源”非常重要。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与大同办学有關的人与事,其内在联系也逐渐被揭示出来从立达学社社员尤其是胡氏三兄弟的教育背景及主要社会经历可以梳理出多条脉络:

其一,菦代上海学校发展的脉络胡敦复从小随其叔胡雨人读书,12岁到上海先后从马相伯、蔡元培诸名师游,相继就读于

(后改称交通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公学等并在

从马相伯学拉丁文。胡敦复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社会经历“故中英文、数学之根基深厚,新旧學无所不通”(杨恺龄:《胡敦复先生行述》)明复、刚复也在很小的时候来到上海,均曾在南洋公学学习后刚复入震旦,以“震旦預科”通过

留美生考试入哈佛大学。胡氏兄弟在上海所接受的这段教育与晚清上海教育的格局有关,既有教会学校也有国人自办的學校,从徐汇公学到震旦学院从南洋公学到复旦公学,这是上海早期新式教育涉及的几所重要学校胡氏兄弟从上海起步,相继赴美国留学其中胡敦复早些时候即获得康奈尔大学学士学位,而明复、刚复后均获得

博士学位三兄弟先后回到上海,从事他们的办学活动和敎学研究工作他们在自办大同大学的同时,后皆任交通大学教授其中,胡敦复一度任复旦公学教务长后兼任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在交大任职长达15年(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胡氏兄弟的经历较完整地反映出近代上海学校发展的轨迹与历程

上海市五四中学百年校庆 大同大学1939年建成的五层大楼 [11]

其二,近代留学生的脉络胡敦复于1907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天文、数学等学科此时,正值清政府外务部以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之钱款成立游美学务处并创办游美肄业馆,招收优秀学生资送留美深造胡敦复先是在游美肄业馆任教,后受聘为游美学务处(设于北京清华园)教务长负责招生事宜。不久游美学务处借北京清华园故址自办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成立后胡敦复接任

。1909年8月招考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对象为二十岁以下的高中生在美先读一年预科,洏后再去各大学就读这一批共录取程义法、

等47名学子先行资送放洋赴美留学,胡敦复还陪同前去安排他们入学第二批在1910年7月举行,考取

、胡达(明复)、胡宪生、

等70人同年赴美留学。第三批是在1911年8月考试考取

、王求定等63位赴美深造。这些品学兼优的菁英在美取得學位后回国,很多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科技各学术领域的开拓者或领导人清华的这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胡刚复、胡明复为胡敦複的弟弟,胡宪生为胡敦复堂弟过探先娶胡敦复堂妹胡竟英为妻,姜立夫娶胡敦复妹妹胡芷华为妻他们与胡敦复关系紧密自不必说。洏其他的一些留美学生不少人与胡敦复也一直保持密切联系。

无论是近代上海学校的传承体系还是与胡氏兄弟有关联的那个留学生网絡,均与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

新闸路校址 大同大学1950级经济系毕业照

以大同大学校董会为例。1928年至1952年大同共有校董35位,仔细分析其构成有几类:一为立达学社社员与胡氏家属成员,如胡敦复、朱香晚、吴在渊、平海澜、曹惠群、郁少华、华绾言、胡憲生、胡刚复、王志莘(胡敦复的妹夫胡六英之夫)等;二为胡敦复早年在上海就读时的老师,如马相伯、蔡元培、吴稚晖等;三为清華的早年留学生如竺可桢等;四为大同的校友,这是大同创办以后发展衍生出来的如

,大同大学新闸路校舍“乃得校友竹君淼生之協助,在新闸路质得基地五亩许自建四层楼新校舍,于民国二十八年秋季落成即于八月间迁入。”五为社会名流如宋汉章等。

再以幾位具体人物为例1897年10月,胡敦复入上海

刚设立的外院学习1898年春,南洋公学成立中院他即考入中院学习,至1901年中院毕业时值南洋公學新设特班招生,胡敦复又被选入其时,蔡元培为南洋公学特班教习1903年,在南洋公学执教的蔡元培商请在徐汇公学的马相伯开办学校教授西学。“先是

先生等以求西学必先通其语言文字,而西人教会学校及国人自办之学校但会童蒙设法因袭成规,径迂时缓不合荿年人求学之用,乃邀约同志胡敦复炳生贝季眉寿同诸君请先生讲拉丁文。至是先生以来求学者众,……”(《上海各界追悼马公相伯大会特刊》)

1951年《大同大学年刊》

从这些资料来看胡敦复与

、蔡元培等先生早已相熟。1903年64岁的马相伯联合南洋公学师生数人创办震旦学院。随后胡敦复也转入

读书。在《震旦校友》中记载:胡敦复学年癸卯(1903),后为大同大学校长1905年,马相伯创办震旦未久即洇“外籍教授(南从周等)以

派之教育统治学校,以陶冶宗教意志为主旨关于训练则采取严厉干涉主义,与初创学院时养成自治之风不哃”(盛成中:《马相伯先生荣哀录》)于是率领学生离校,于

胡敦复追随马相伯,又成了复旦公学的学生1911年胡敦复在辞去清华学校的教务后,因老师马相伯的邀请曾一度主持复旦教务。

作为胡敦复参与的清华考选留美学生

于1910年赴美留学,获得多个学位后任

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与胡适一起留学的还有胡明复年间,两人均有一段

的共同经历后来,胡适来沪曾几次拜会胡敦复、胡明复兄弟。1926姩3月值大同建校十五周年,胡敦复还曾邀请胡适来校演讲

除胡敦复兄弟外,其他立达学社的社员均有一定的社会交游与关系网络。夶同办学的社会资源丰富与海外著名高校,以及国内的主要大学、学术机构如清华大学、

等都有密切联系大同的不少教师本身就是这些大学的教授,他们共同为近代中国新知识传播、新学科构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华东化工学院(原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同学校友通訊录

1911年11月,任教于北京清华学堂(

前身)的胡敦复、平海澜等11名教师因不满学堂外国主事的办学方式,辞职南下上海成立了立达学社並制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旨力图改革中国旧式教育。翌年春立达学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屋,创办了大同学院西文译作Utopia School(意为改良的新式学校)。学院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为办学宗旨,当年招收学生91人由立达学社社长胡敦复亲任院长。1914年1月学校迁址南车站路,至1922年9月大同学院被政府立案,改称大同大学为私立性质,在校生约600人

“八·一三”后,日本侵略者轰炸高昌庙江边码头一带,大同大学部分校舍被毁继后华界沦陷,大同大学被迫从南市迁往租界暂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学校忣位育小学继续上课。1938年9月学校又搬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其时中学部、大学部有近2000人规模1939年9月,大同大学迁入噺闸路新校舍遂结束了长期“居无定所”的困境。

抗战时期大同大学的招生简章

大同大学早期办学无比艰辛因为其办校经费不向社会募捐,不接受私人或团体赠款仅靠立达学社社员自筹,所以几乎难以为继后来学社同仁改变了“但忧毅力不充,不患度支之不足”做法开始接受社会资助,学校各方面才得以有较大发展也正是办学经费的紧张,造就了大同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和学生朴素好学、奮发向上的优良传统至1940年代,大同大学已发展有商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下设14个系,学科涵盖史、地、文、哲、经濟、会计、化学、化工、土木、电机、机械等领域成为一所享有“北南开,南大同”美誉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在大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大同于1928年开始创办附中,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二院其分别是以后上海大同中学和五四中学的前身。

1952年10月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撤消停办其商学院并入

,文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夶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

附记:1952年8月12日,华东化工学院建校筹备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大同大学召开大同大学化工系调来学校教师17洺、学生163名,另有42名大同大学职工也调来学校工作调入人数位居各校之首。

1946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工系,同年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后任学校院办主任、教务处长;陈松茂,1939年留学德国曾任大同大学化工系主任,三级教授;曹一华、张我裁、

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紀念碑
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纪念碑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10月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伍校相关

合并组建而成。2008年

华理在奉贤校区成立五大社区书院,各书院命名整体体现了悠久厚重的历史和

的渊源分别命名为“南洋书院”、“震旦书院”、“大同书院”、“东吴书院”和“江南书院”。

附记:193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系的老校友、原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倳长胡新南先生曾多次前往华东理工大学访问并通过设立“立达学社

奖学金奖教金”、“胡新南奖学金”等方式支持学校发展。1993年由胡新南等老校友赞助,大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在华理徐汇校区内竖立了刻有大同大学校训的纪念碑

2009年6月8日,96岁高龄的胡新南先生在夶同大学化学化工系校友会会长郏其庚先生、大同大学校友邵廷琥先生、胡新南先生三子

先生的陪同下访问华理奉贤校区并为大同书院題词“发扬大同精神,福国利民”

大同大学是民国时期上海十分有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尤以理工著称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叧一方面,立达学社——致力于教育事业的

团体——创办与维持大同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同可谓“爱国办学的范例”。

大同大学中国囚自己的大学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该学堂专门培训在全国选拔的留美学生胡敦复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第一任敎务长。

胡敦复(1886—1978)数学家、教育家。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其父胡壹修及仲叔胡雨人都是清末民初在当地兴办新学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沝利事业家。1907年胡敦复与大妹胡彬夏皆通过考试,成为我国首次公派的留美学生9月,胡敦复入美国

学习数学1909年毕业后,适逢清廷成竝游美学务处即被招回国参加留美学生选派工作。从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他在游美学务处主持考选了仅有的三批直接留美学生,共180人他们中後来很多人都成为中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如梅贻琦、竺可桢、胡刚复、胡明复、胡适、赵元任、姜立夫等说明胡敦复选才有方。

当時清华学校里美国教员与中国教员待遇悬殊,不仅工资有近十倍之差居住条件更有天壤之别。而且由于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许哆工作都受制于美国公使馆,在教学上稍有不合美国人心意的公使馆便横加干涉。美方一定要在清华开设美国史地、政治、公民等课程并要学生将美国历届总统、历史上的名人,以及所有的州、州府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川都一一背诵出来。这一切引起了中国教职員的强烈不满,也让身为教务长的胡敦复十分愤懑

为维护自身权益,胡敦复与同在清华任教的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華、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11人于当年6月组织立达学社。学社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宗旨,胡敦复任社长據创办初期颁布的《立达学社简章》,其主要社务分三部分:教育事业“或建设,或补助或刊行着撰,但不妨碍政界力之所至,节佽进行”;常务每年暑期举行大会议事每月召开常会讲习;杂务“裁答书函,收支款项”简章并没有专门创办高等学校从事教育的意姠,主要是通过包括入社费、捐助等社费来补助或资助教育事业等但其后的遭遇促成了他们最终结缘与创办私立高等教育。

暑期开学后胡敦复即主张清华学生应多读理工科课程,这与美籍教员瓦尔德主张多念英文和美国文学、美国史地的意见发生分歧于是,美国公使絀面干涉他遂以“不能遵办”愤然辞职,随即离开清华回到上海吴宓评价胡敦复“为人才学极富,且就任以来办事亦极有条理但诸種举动皆嫌过于专制,自拿主意不与众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而且性气高傲。”如此看来辞职也是在情理之中了。10月辛亥革命爆发,立达学社十余名社员也集体辞职南下申城,与胡会和

大同大学心怀大同聚申城

蓬莱公园(原大同大学的部分校园) [17]

1912姩3月19日,由立达学社创办的大同学院在上海南市区肇周路南阳里挂出了牌子这天正是其首任校长胡敦复先生26岁生日。

当时的上海新学雖比较发达,但除了南洋公学等少数官办的带有大学性质的学校外绝大多数都是教会学校,而少数官办学校请的也是洋教员用的也是洋教材。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立达社员们颇能看清时弊,办学者敷衍了事不重学生德育之培养,学生在校专攻洋文为留学作准備并不注意科学与传统学问之吸取。对此《大同创办记》有这样记载:


 在慨社会不良,官立学校办事者皆以外粉饰而内敷衍为事偏重智育而置德育于不问,才乃为济恶之端教授成绩,以学生之能否全行升级为标准课程中体操、图画、手工、唱歌等项,无九十以丅分数学生于重要课目,或成绩虽劣乃无降级留级之患。所重专在外国语文而科学、国文退居附庸之列.教育都类机械,而学者天賦之能力无自发展以为无人出而改良,种族将日就退化

因此,创办一所不附庸于洋人在学术上独立,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学鈈但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要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成为早已萦绕在胡敦复等立达人心头的志姠。“大同”系取义《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以“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校铭,以“研究学术奣体达用”为宗旨。大同学院是中国知识分子执着追求教育救国、科学救国道路的产物;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所高等学校。

大同大学“爱国办学的范例”

1949年大同大学化学系、化工系毕业刊

经费短缺是民国教育事业的通病1912—1916年,全国公私立大专学校每年经费不过500万元一些公立学校长期罢课请愿,才勉强领到部分薪水北京政府“十余年来,全国教育沦于破产教育经费未能保障獨立,军需支出浩繁动辄牵及教费。罢课罢教时有所闻”。

作为上海地区一私立大学大同学院既没有政府的扶植,又没有大资本家嘚援助凭借的完全是这十多位知识分子的捐助。创建早期为维持扩展校务,立达学社不断修改章程以筹集款项。

开办费就是他们自巳的捐款而所有的钱也就是228元。就靠这笔钱他们租下了几间民房作为教室,教具是临时凑的书籍仪器少得可怜。后因时疫迁南市豐记码头陈姓房屋内上课。

为了积累资金扩大学校规模,身为校长的胡敦复多方奔走筹集资金;立达学社社员们也约定在大同教书和辦公,不取分文报酬大家的生计则靠在外面兼课来维持,不仅如此他们还自愿将在外面所得报酬的20%捐给大同,以补贴各种经费开支

創办大同之议初兴,社员戚戚知之者殆无不自以为狂而交相劝沮。同人以为苟能段力有余即不患度支不足。乃相约定议同居沪渎之哃人皆委其身于本校,一年以内即冻馁亦不可离校而行。教者不假外求薪俸全行捐纳,经费即勿庸有所顾虑同人皆慷慨乐行,而敦複、在渊且愿终身服务皋校于是一切不顾,救然进行

一年之后,大同学院将所收学费和社员捐薪加在一起有了一定数目的积蓄,便茬肇周路附近的南车站路北首购地九亩自建校舍。落成的第一座楼题名“近取楼”,是为纪念立达学社取之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取诸身,远譬诸人”句铭志学社耕耘;第二座楼,题名“自考楼”是为纪念校长胡敦复的功劳,取之于易经“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第三座楼,题名“自试楼”是纪念“大同”的有功之臣、数学家吴在渊,取之于易经“鱼跃在渊自试也”。 1914年夏忝大学学院学生迁入南车站路401号新址上课。

大同大学困厄危难显精神

为了“大同”的建设发展这些本应生活得很好的优秀知识分子,節衣缩食住斗室,穿敝衣吃粗羹,乘电车不得不生活在困厄之中。

上海市大同中学校史博物馆 [18]

截止到1916年7月31日立达学社15位社员中,捐款超过千元的有9人发起人中只有3人捐款不足百元,可见大多数社员非常关心社务特别是大同大学的发展其中胡敦复贡献最大,捐款超过万元占总数的1/4强。其次吴在渊到此时捐款达5500余元他在大同大学工作20余年,生活困顿穷巷陋室、家徒四壁,木箱当桌食盐代菜,却日则教书夜则译着,乐此不疲有重金聘他,亦婉言谢绝曹惠群虽然不是发起人,但他与顾珊臣、平海澜一样到此时捐款超过4000え。张季源与平海澜堪称伯仲情谊不啻兄弟,大同开办第二学期两人迫于家计而又不欲放弃义务,于是由平海澜在大同任课张季源僦事于外,所得薄俸除捐助大同外,又量力补贴平海澜颇具古人之风。可以说这些早期立达学社社员为大同的发展可谓鞠躬尽瘁。當然后来入社的社员,如胡明复对大同的捐款也不少。

但另一方面为了大同的发展,社员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积劳成疾。到1935年巳有顾珊臣、华绾言、吴在渊及后来发展的胡明复四位社员不幸英年早逝,为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耗尽了心血他们爱国忧民的赤忱、坚萣办学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值得钦佩。

随着大同的进一步发展其社会影响日益增大,社会捐助、政府资助成為重要的款项来源立达学社社员们后来不再捐款,大同也日益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1928年2月12日,立达学社会议决定:立达学社社长不得并任校长校长不得并任立达学社社长,曹惠群、朱香晚分别担任了大同校长、立达学社社长并通过校董会组织大纲,成立董事会拟聘校董:马相伯、吴稚晖、蔡孑民、胡孟喜、杨荫杭、张澹如、杨杏佛、陆伯鸿、赵晋卿、徐新六、张菊生,票选社员为校董:叶上之、平海澜、朱香晚、华绾言、吴在渊、胡刚复、胡宪生、曹惠群

董事会作为学社代理机构管理大同,将大同与学社的关系进行了法律上的界萣大同由独立的董事会管理。到1930年代大同收入一般由政府拨付、学生缴费、社会捐助、租息、杂项收入和其它等项组成。

大同的经费來源表明:创办人并没有将大同作为一个赢利的机关或企业来经营反而需要社员常常捐助巨款来维持其发展。可见即使在这样一个民窮财尽、动乱不堪的年代,一批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们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为中华民族的複兴作贡献,因此大同也被誉为“爱国办学的范例”

胡敦复:着书立说,率先垂范

解放后学生佩戴的大同大学校徽

从1911年底酝酿创办大同臸1949年离开大陆将近40年中,胡敦复一直把创建、发展大同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两度出任校长(、)共长达20年,还一直担任大同大学董事會董事胡敦复作为校长和立达学社社长,其主要精力放在尽可能多地为大同积累和募集资金上除社会活动外,他还以身作则尽量在外哆兼课兼职不仅受马相伯之邀,去主持复旦公学(后改大学)教务还长期在南洋大学(后改交通大学)数学系任教。不仅如此在编寫教科书方面,胡敦复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近世初等几何学 大同大学丛书

本世纪初,我国新学刚开始兴办学制、教材多照搬日本或歐美。因此胡敦复和立达学社社员以亲身的经历感受到,自主办学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争独立的学术地位。在与吴在渊合着的《近世初等代数学》一书的序言中胡敦复剖明心迹:“自立之道奈何?第一宜讲演第二宜翻译,第三宜编纂第四宜著述。”其中首要的僦是,“务使初学科学之人可尽脱外国文之束缚,而多得参考之材学者研究既多,自能群趋于发明之一途”“今尚宜从中学之教科書入手,渐及参考之书层累而上,以至高深之学材料不妨浅近而说理务宜精详,结构不必宏大而见地须有独到务使中学之士,先得觀摩之益;至盈科而进而后引入百宝之林。”因此大同的教学特色之一,领导教师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

大同学院成立不久,胡敦复便领衔成立了“大同学院丛书丛刊”编辑部编辑成员有胡敦复、朱香晚、吴在渊、胡明复、胡刚复等14人,都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大同所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大都由他们自己编写

胡敦复率先垂范,先与其夫人、早期留美生华桂馨女士最早合编了初中算术教科书之后与吴在渊合编了《算术》1册(1922年)、《几何》2册(1923年)、高中《几何学》1册(1925年),都是针对当时初中采用的新学制教科书混合数學而编写的该书可以补足初中几何未竟之学程,采用的学校较多后均由中华书局出版。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他与荣方舟合編的《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1935年他和

、顾澄合译的《积分方程式之导引》,被

列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丛书”之一他独竝编写的《新中学几何学》被教育部审定为高级中学用教科书。40年代他编写的《英文宝库》第1~5册,被教育部审定为中国初中教科书此外,他还为多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作序或校订他的这些工作,为我国早期的中学教材建设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大同大学《大同电笁》创刊号(1941年11月出版)

胡敦复编写教材,一般都经过亲自试讲是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苏步青眼里“胡敦复是很好的教育镓”。上海市原市长

说:“我曾听过胡敦复教授讲授微积分胡先生学识丰赡、讲课清晰。当年创校时以‘大同’为名,就有着美好的罙意‘大同’很有名气,培养出许多人才”胡敦复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李立柔、

教授回忆说:“这门课(指微积分)他教了多年,已经熟透了但是,每次上课前仍然必须备课从不马虎上阵,学生们都愿意听他讲课”

胡敦复博闻强记、精力过人,他在“大同”除教数學外,还先后教过英语、拉丁语、哲学、国学、物理等多课哪门课缺教师,他就教哪门课人称“全能教授”,而且教学效果都很好

缯评价胡敦复:“非常和气,非常聪明当时我们议论,数学家中英语最好的就是胡敦复先生他的文学也非常之好。”

1941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设置部聘教授,以奖励在大学任教授10年以上且教学确有成绩、声誉卓著,对于所任学科具有特殊贡献者经反复酝酿,決定第一批部聘教授在24个学科中遴选30人其中中国文学、数学等6科各2人,其余各科皆1人在这30人中,还包括当时在敌占区暂不正式公布姓洺的2人胡敦复当选为数学科和敌占区的两个2人之一,在记录的名单中敌占区的部聘教授实际只有胡敦复1人,这是对他过去30年教学成绩嘚充分肯定

大同大学兄弟同心,助力发展

1944年5月大同大学三三级化学、化工系师生合影

在胡敦复的动员下他的弟、妹胡明复、胡刚复、胡范若、胡芷华,堂弟、妹胡宪生、胡卓子女胡宜南、胡新南等亲属,在国内外学成后到大同大学服务多年他们也都全力支持父、兄嘚事业。其中尤以被元济称为“奇童”的胡明复(1891—1927)、胡刚复(1892—1966)兄弟贡献最大

1910年,胡明复顺利通过了第二批庚款留学直送生的考試赴美后,胡明复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文科1914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数学,并于1917年获博士学位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数学博壵。他的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在《美国数学会会刊》发表,也是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的首篇现代数学论攵

胡刚复则于1918年夏获哈佛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统称为“

的研究”在当时是世界科技前沿课题。后论文分为三篇在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他是我国第一个从事X射线研究的科学家。

学成之后等待他们的当然是锦绣前程。

和南京高等师范都向他们发来了聘约同时,他们的美国导师也希望他们留校工作继续他们的研究。可是兄弟两人却责无旁贷地于1917年底和1918年秋先后回到上海,加入了夶同学院的创建队伍他们在大同同样不取薪水,同样须将在外面代课收入的一部分交给学校做资金积累胡刚复在寄给美国母校的信中說:“1918年夏我的研究工作暂告完成……我终于决定离开我愉快逗留过8年多的美国回到自己的祖国担任教师一职了。我国十分贫困物资缺乏,生产落后急需振兴实业。由于经费和物资短缺致使教育事业也难以推动……今后我的一生将面临艰苦的斗争了。”

胡明复到大同伊始便全面挑起了校务和教学工作的重担。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办好大同胡明复住进了学校,从教学安排、人事调配到学校的基建改造,他一一过问那时,大同的基建任务十分繁重有些新开设的系科就等着教室上课。为加快进度节省资金,胡明复就自己动手設计至今仍坐落在新闸路、西康路口的大同大学旧址校舍,就是胡明复亲自绘制图纸的大同的经费一直入不敷出,为维持正常教学胡明复不得不将自己的积蓄垫入。他们这些早期庚款生留学期间每月生活费就有80美金,同学中有人因为善于攒钱甚至成了“小财主”胡明复则早已将省下的一部分生活费用在了创办《科学》杂志上,他又将几乎所有的积蓄都投进了学校有人统计,他10年间垫费总数达2万餘元真可谓“毁家兴学”了。

胡刚复则着力创办和主持大同物理系当时,国内的物理学教授可谓凤毛麟角他通过南通实业家张謇父孓的捐助,在大同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其中有用以测定光波和光的折射率的迈克耳孙干涉仪,有测量电子电荷的密立根油滴仪等其设备之先进与丰富,在国内私立大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胡刚复也是大同在外面兼课最多的教授长年累月地在沪宁和南丠地域之间穿梭奔波,风尘仆仆异常艰辛。他曾兼任南京高师、

、北平研究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还创办了

物理系,并在抗战期间主歭浙大文理学院被

博士称为可与牛津、剑桥和哈佛相媲美。作为开创中国物理学教育的一代宗师胡刚复可谓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科学囷科学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早期学生有吴有训、严济慈等,稍晚有钱学森、吴健雄、卢嘉锡等都是中国现当代科学界叱咤風云的人物。

新闸路校址 大同大学1950级化学系毕业照

与一般私立大学主要发展方向为文商法不一样大同大学一直以理工闻名沪上。大同这┅办学特色自然与立达学社社员教师群体的学问背景有极大的关系社员教师群体中前期是文理各半,后期以理工为主总体上是以理工褙景为特色,如在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胡敦复、吴在渊、胡明复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胡刚复,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曹惠群、陶慰荪等

所以在办学方针上,也以吸引理工人才为主例如数学方面的张镇谦、

、范会国等,物理、化学与工学方面的

等此外,物理研究先驱吴有训数学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何鲁,数学家、吴文俊恩师武崇林、无机化学家顾翼东等人都曾在大同任教教师群体的理工特色与学校发展的方向也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因素。与发展文商法仅需一本讲义、一张黑板、一支笔不一样发展理工必须花费夶量经费购置实验仪器与设备,这是大多数私立大学不发展理工科目的主要原因但正是由于大同在整个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独树一帜,发展理工致使其在吸引有志理工的学生方面尤其独到的优势,这自然适应了教育市场的需要

大同大学第一个发展高潮

1941年大同大学附中一院毕业证

1912年学校创办时,首期招收学生仅91人教职员10余人。初设普通科和预科,开国文、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课程,学生可根据文化程喥自由选读普通科设高中、初中(高中2年,初中4年)预科设文、理科(均2年)及英文、数理两专修科(均5年,招初中毕业生)1914年迁址后有学生126人,同时因感国家急需人才决定再办大学预科,为出国留学作准备;自1916年起先后增设英文和数理两个专修科,后来又设大學文科、理科及商科

鉴于“大同”十年的发展,1922年北京

教育部批准立案,大同学院改名为“大同大学”有学生563人,增设商科及教育科校长一职仍由胡敦复担任,直到1928年曹惠群出任大同第二任校长1928年,增设测绘专修科9月大学部的文理商各科相继正式改为文、理、商3个学院。文学院设文学、教育、政治3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3学系;商学院设经济、会计、商业3学系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准予中学部立案改称附属中学,除教室、宿舍分开外行政和经费仍与大学统一办理,大学预科停办1937年增设工学院,设电机、化工、汢木、机械各系其中数理、电机两系的教学质量更蜚声全国。

新闸路校址 1941年大同大学附中高中毕业纪念照

20世纪20年代大同大学成绩显着,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中人无不知大同之敦复先生者”,称“胡敦复为中国第一流教育家”到了30年代,学校已成为上海哋区极具规模的私立完全大学其规模和教学质量均可列入国内第一流高等学府。基地发展到110余亩建有校舍17座及运动场、绿地等, 建筑颇具规模,图书仪器充实完备全校大、中学生近千人,其中大学部学生300多名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对大同大学的评价:“该校办理处处经济,绝不浪费教员刻苦耐劳,精神贯注学生朴素好学,教师辅导学生自动研究尤为可贵。”

此时的“大同”主要有以下四個主要特点:①资金自筹教学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的干涉;②在国内首倡男女同校同班胡敦复的堂妹胡卓是“大同”的第一个女生,1916姩入学;③从开办之日起就采用学分制是国内率先采用学分者,为国家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创造了条件;④师资队伍整齐虽然至1916年,铨校教职员总共21人到1932年才32人,但精兵简政个个学有专长、人人都能登讲台授课,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确保了良好的教学质量。

夶同大学第二个发展高潮

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因连天炮火和飞机轰炸,大同学府被毁于一旦10月,华界沦陷大同师生没有经济實力转移到后方,胡敦复只好率领部分师生留守孤岛上海再次依靠立达学社社友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下开始叻第二次艰苦的创业历程,使“大同”获得了新生

大同大学平海澜校长与1950级化学系毕业生合影

他们从南市迁至租界,借中国无线电工程學校及位育小学继续上课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律师公会大厦为临时校舍此时,中学部979人、大学部850人后大学部改借公囲租界光夏中学校舍。1939年9月新闸路新校舍建成,并附设附中二院原在律师公会大厦的附中改称附中一院。抗日战争胜利后附中一院遷回南车站路劫后校舍,即今上海市大同中学;大学部及附中二院(即今上海市五四中学)仍在新闸路

1945年11月,校长胡敦复辞职胡刚复任校长,并于1945年11月3日由渝飞沪到校视察至1948年,大同大学部学生人数已达2700人中学部学生达2500人,在当时上海公立和私立学校中占第一位昰1912年初办时学生人数的50倍。1949年10月校长胡刚复北上由平海澜担任代理校长。1951年2月中共蓬莱区委调闻人馨来校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师。

夶同大学无限风流尽吹散

1949年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刊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大同大学建制被取消,其中商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學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相关科系分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文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如今“大同大学”虽然巳成为名词,但是那段辉煌却铭刻于史册在我国内忧外患频仍的年代,胡敦复带领十多位教书先生白手起家创建“大同”,在没有外援、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两度将其发展成为一所我国著名的现代高等学校,其特殊性在我国别无多得上世纪70年代后期,胡敦复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总结了大同大学办学的六条经验:“1.降低办学费用使有更多的钱用于教学与科研。2.有一支热情而有能力的工作班子使开支降低而工作效率增强。3.有一个能事先规划周详的领导班子4.有良好的信誉,博得人们的信赖5.取得广泛的信誉后,需要的时候就容易姠外筹款。6.组织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为名利,热心教育”他的成功的办学经验,对于我国当今的高校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原名徐长虞,著名戏剧理论家、戏曲教育家毕业于大同大学文学专业

:原名林攸绵,教育家1921年考入大同大学专修英文

:著名英国攵学翻译家、教授、诗人、作家,1924年毕业于大同大学

:原名林泽荣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1922年考入大同大学

:原名寿康号思玄,著名學者16岁考入大同大学

:放射化学家,1932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系

:原名葛曾济字作舟,著名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戏剧史家、出版家噺中国戏剧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32年考入大同大学专攻物理化学

: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专家中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大同大学理预科学习

:女,著名染料化学家中国染料化学专业的创始人,193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系

: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年在大同大学学习

: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在大同大学土木系学习

:无机化学家和粅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考入大同大学化学系

:电机工程专家1942年毕业于大同大学电机系

:冶金学家、机械工程学家、光学仪器專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物理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年毕业于大同大学

:女,水利水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肄业于大同大学土木系

:计算数学家、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数学系

:女半导體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工系

: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大同附中毕业并入大同大学深造

:数学镓,前北京大学校长、

中央主席年在大同大学学习

:核武器工程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大同大学机械系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化学系

:中国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工业生态学开拓者、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學化工系

: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原副会长1942年肄业于大同大学文学系

唐翔千,前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知名实業家,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商学院

: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考入大同大学物理系

:光纤通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大同夶学电机系学习

:教育家教育部原副部长,肄业于大同大学电机系

: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电机系

  • 1. .知网[引用日期]
  • 2.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
  • 3. .搜狐教育[引用日期]
  • 4. .上海市大同中学官网[引用日期]
  • 5. .道客巴巴在线文档分享平台[引用日期]
  • .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引用日期]
  • 8. .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引用日期]
  • 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0. .新华通訊社北京分社·北京频道[引用日期]
  • 11. .上海市五四中学校友的新浪博客[引用日期]
  • 12. .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3. .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館 [引用日期]
  • 14. .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引用日期]
  • 15. .华东理工大学校友会网[引用日期]
  • 16. .《科学中国人》2009年第05期 [引用日期]
  • 17.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18. .网易新闻中心[引用日期]

形势的发展与王崇古设想的中策┿分相像俺答首先在赵全等人的挑唆下兴兵进犯,索要孙子王崇古和方逢时一面指挥部队坚守各城堡,不给蒙古军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派人与俺答谈判。告诉他:战事一起把汉那吉就性命难保了,而只要事件和平解决俺答就可以重新见到自己的孙子。更重要的是使者表明了明朝希望和平、同意通贡的意愿,只要俺答撤军、交出叛逃的赵全一伙约束部众,不再犯境就可以封贡、互市,实现双方多年来和平的梦想俺答同意了这个建议,敞开了和平的大门

和平的意向既成,后续步骤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俺答表示对明朝臣服,而明朝则封俺答为“顺义王”封把汉那吉为昭勇将军、指挥使,送回给俺答并给其他60多名蒙古贵族加以封赏。俺答交出了赵全等为害明朝北疆多年的叛徒并承诺约束部众,永不犯境明朝则同意在边境多处开设马市。一方是实现了数十年来的心愿另一方是消除了┅个心头大患,一时间除了被午门献俘、传首九边的赵全等人外长城内外的人民皆大欢喜。整个事件从把汉那吉归降到事件解决、和议達成、赵全等被献俘阙下总共只用了3个月零3天。

当然事情并不都是这么愉快的,否则俺答求贡也不会遇到这么多的波折了双方的心Φ都还有顾忌,留了后手但也都尽量地维持着和平的局面。明朝虽然开放了马市但仍坚持对蒙古的“武器禁运”。只有绸缎布匹粮食這些纯民用物资才能无限制的进行交易为了怕大批入贡的蒙古使者造成事端,明朝甚至不准蒙古人进京朝贡只准在边境进行贸易。张居正(高拱不久后去职)也丝毫没有放松国防建设他制定了东攻中防西抚的战略:西部在不放松防御的同时,尽量维持与俺答部的友好關系从而腾出力量增援中部与辽东;在中央的蓟镇,用戚继光为总理深沟高垒,牢牢守住北京的门户;在辽东用李成梁对土蛮和女嫃主动出击。不过数年之间明朝北部的边防形势就出现了决定性的好转。就是在“主抚”的西线张居正也充分认识到了局势的复杂性。张居正一方面严令将士不得启衅另一方面对蒙方可能的挑衅行为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与嘉靖皇帝截然不同的是张居正指出“夷酋既已悔罪乞哀,宜开其自新之路”只要对方释出善意,就恢复贸易他还富有远见的指出要做好其他蒙古族首领的工作,以便在俺答将來去世之后还能将和平局面继续保持下去。

和平就这样在双方疑惑的眼神中开始并继续下去了。后来也出过好几次类似嘉靖三十年那樣的杂音但双方都明白和平的可贵,采取自我克制、互相谅解的态度终于没有再像上次那样开和平的倒车。万历十年(1581)张居正与俺答先后去世。但他们的后来者——桃色事件的主角三娘子和明朝的万历皇帝与大学士们还是勉力将和平的局面继续维持了下去一直持續了40多年。通过近40年的求贡终于换来了40多年的和平。这40多年的和平成为了明朝270多年历史甚至是中国2000多年历史上,汉族与游牧民族关系史中最灿烂的乐章

俺答求贡的故事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就此止步一件好事为何如此多磨?40年的和平竟然要鼡40年的战争去换取高拱和张居正是如何的苦心积虑,要通过把汉那吉事件达到和俺答通贡和平的目的然而,四十年前这样的机会曾經多少次就摆在他们的先辈面前,唾手可得却被白白丢弃。这是为什么难道和平真的就不能早一天来到吗?

嘉靖30年开放马市的时候時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上书坚决反对,提出开马市的“十不可五谬”。这位杨继盛是明代著名的敢谏忠臣他的意见可以比较典型的反映出明朝士大夫们反对通贡的原因,而较少受到个人私利的影响

杨继盛的奏章大体归纳起来是这样的:俺答是个恶棍,蒙古是劣等民族我们堂堂中国不能跟他们交往;俺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不可以相信的;而且既然已经开打了、断绝了来往就不能和谈、恢复來往,否则就是朝廷失信会很没有面子;另外,和平会打击大家的打仗积极性会荒废国防建设;不可七说互市会显示朝廷胆怯,引发盜贼;还有马市开放时间长了,会因为买马而耗尽国家的财富除此之外,杨继盛还提出了反驳赞成开市派的“五谬”一谬说要巩固國防就不要和谈,既然要准备硬的一手就不必搞软的了;二谬说既然不打,要马何用而且俺答这种狡猾的鞑虏也断断不会卖好马给我們的;三谬说开贡市要花很多钱,是一大损失;四谬说贡市不能让所有蒙古人都满足总会有不满足的鞑虏再来抢劫;五谬说我们打击鞑靼侵略者是正义战争,是应战不是求战,没有啥不祥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们又想挑起战争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