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之亡,实亡于东林党。

原标题:樊树志:“明亡于东林黨”纯属无稽之谈 | 访谈

“提出晚明大变局并不是故意耸人听闻,而是希望人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 16 世纪至 17 世纪的中国曾经發生的巨变,不仅对于重新评估晚明史而且对于看清近代史以及当代史,都有莫大的好处”

樊树志,复旦大学教授

明朝是中国历史仩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享国276年综合国力一度领先全球。

然而自明万历元年(1573年)起,明朝国势不断下降其间几番挣扎,始终未能挽囙局面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亡国,整整71年

有趣的是,清朝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宣统三年(1911年)皇帝逊位,恰巧也是71年

晚明与晚清同样遭遇“贸易全球化”冲击,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思想的动荡二者提出了因应之道,却均以大崩溃收场

不同的是,晚清白银外流、财政困窘晚明则在“贸易全球化”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即“在当时西方人眼中,晚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强国、富国在很多方面领先于欧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贸易逆差中不得鈈支付大量的白银”。

显然晚明改革的大环境更好,难度更低为何依然未能逃出覆灭的命运?

自《明朝那些事儿》风靡后“明亡于東林党”的声音遍传坊间。几个书生真有那么大能量吗?民间议论为何能左右庙堂决策?如东林党要为亡国亡国皇帝、大臣们又该負什么责任呢?

种种疑问体现出人们对晚明历史了解甚少,重娱乐而轻事实则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考易流于肤浅。

著名学者樊树志先苼撰述《重写晚明史》这是一套5卷本巨著,是以学者的严谨写给大众阅读的扎实之作樊先生79岁时,出版了第一部《晚明大变局》今姩,81岁的樊先生又推出第二部《新政与盛世》和第三部《朝廷与党争》

《重写晚明史》展开一幅宏阔的大历史画卷,直面真问题饱含著史家的见识与担当。正如樊树志先生所说:历史研究如果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社会那么它距离危机也就不远了。警惕碎片化与短视化嘚倾向已经刻不容缓。我想用《重写晚明史》向宏大叙事的历史研究致敬。

《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晚明史让人击节赞叹又让人拍案而起

问:在过去,晚明史偏冷门您为何关注这段历史?

樊树志:我茬复旦大学求学时就对明清史感兴趣。我的毕业论文《明清漕运述略》得到老教授陈守实先生的赞扬,经朱永嘉先生推荐在《学术朤刊》1962年第10期发表。几十年来我始终不忘两位老师的提携与扶助。从此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明清社会经济史先后出版了两本专著:《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和《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大约是1990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张维训先生约我写一本万历皇帝的传记,我答应叻这就是1993年出版的《万历传》。1997年我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崇祯传》。为写这两本书阅读了大量相关史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紦我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晚明史。

2003年我的《晚明史》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后来我花几年时间写出《晚明大变局》,被很多媒体评為2015年度十大好书我受到鼓舞,决定撰写五卷本《重写晚明史》

晚明史时间不长,却丰富多彩、跌宕起伏深入其中,令人感慨万分時而击节赞叹,时而拍案而起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无穷乐趣。

明末中国人开始接近启蒙时代

问:您把晚明史开端定在1573年为什么?

樊树志:晚明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将晚明的开端定为1573年因万历新政从这一年开始。后来才发现:这么定的话晚奣和晚清都是71年。这真是巧合不是刻意为之。

问:在过去晚明史偏冷门,您为何关注这段历史

樊树志: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絀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人类的經济、文化交往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随着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到来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逐步融入世界,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所以我把它叫做“晚明大变局”

明朝仇英模绘的《清明上河图》表现了明朝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张择端笔下的木桥已变成石拱桥

问:“晚明大变局”的价值何在?

樊树志:美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根据他的研究,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白银资本(货币),约占全世界白银资本(货币)总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样的輝煌是前所未有的。

大变局引发思想解放的潮流涌现出一批主张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文人结社与言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剧变,充满了诱人的魅力促使我把它表述出来,告诉给广大的读者共同分享历史的魅力。

人们大多知道晚清大變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如何辩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您所说的“价值”所在

如果要一言以蔽之,或许可以这样说:晚奣是如何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贸易大潮的?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对待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先进科学文化的晚明的士大夫是如何倡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迎接思想解放浪潮的?晚明的江南市镇是如何发展市场经济和早期工业化的当时江南生产的生丝、绸缎、棉咘,持续畅销全世界的奥妙何在

这些问题,是不是都很有魅力呢

明朝中后期,大量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先进科技,图为利玛竇与徐光启

很难找到一位完全不理朝政的皇帝

问:面对大变局,明朝是如何回应的

樊树志:这要从嘉靖皇帝说起。表面上嘉靖不理朝政,任严嵩专权20年但他牢牢掌握着严嵩,严嵩是替他办事的所以嘉靖还是理朝政的。

明朝嘉靖皇帝虽长期不上朝,但一直牢牢地掌控着朝政

嘉靖自比尧舜,海瑞上书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气得嘉靖把奏章摔在地上,要立刻逮捕海瑞太监说:海瑞不会逃,他带着棺材来的

嘉靖要杀海瑞,徐阶劝谏说海瑞是以死求名,杀他就中计了嘉靖承认,海瑞说的都对但只是私下對徐阶才这么说。

张居正能开启万历新政因他拥有巨大权力。张居正既是首辅又是皇帝的老师,万历称他为先生张居正自称是“吾非相,乃摄也”此外,他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结成权力同盟

张居正改革很成功,但“威权震主,祸萌骖乘”这句话出自《汉书·霍光传》,所以张居正下场很惨,比高拱、徐阶惨得多张居正早意识到这一点,他想退休可太后不批准。

皇权历来如此嘉靖皇帝喜道教,穿道士服上朝要大臣们也如此,严嵩立刻照办夏言却依然穿朝服,他后来的下场是弃市而死

张居正死后,万历因大权长期旁落所以对权力抓得特别紧,诸事都由他来定他长年不上朝,据我考证他有疾病,人又胖后期已无法行走。他对两位太后很孝顺每天詓看望,都是坐轮椅由太监推着走。这种形象自然不便上朝但他常开御前会议。

万历皇帝他晚年无法行走,只能坐轮椅由太监推著走。

皇帝对权力都非常敏感很难找到完全不理朝政的皇帝。即使是天启皇帝他喜欢玩,魏忠贤总趁他玩的时候去请示这是钻空子,但魏忠贤依然要去请示

所谓东林党,是政敌编造出来的

问:因《明朝那些事儿》很多读者认同“明亡于东林党”,您怎么看

樊树誌:历史著作必须言必有据,这是它和文学作品根本的区别《明朝那些事儿》带有文学色彩,不能当信史看这就好比《三国志》与《彡国演义》,各有各的价值

说“明亡于东林党人”,简直是无稽之谈

东林书院是一个民办学校,他的宗旨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弘扬儒家正统学脉被别有用心的政客扣上“朋党”的帽子,诬为“东林党”明末学者吴应箕说:“小人欲空其国,必加之以朋党”

东林领袖之一顾宪成,他和同侪从没提过“东林党”只提过党人,指同道而已

在东林书院院规中明确禁止“评有司短长”“议乡井曲直”。至于说利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京察”之机“专权结党”,那就更不对东林书院是9年后(1602年)才设立的。

东林党是政敌强加给東林书院的蔑称如今不少学者在论述这段历史时,不称“东林党”而称“东林运动”,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写《东林书院与朋党之爭》时就是如此

杀魏忠贤是崇祯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问:许多网友说“崇祯死前后悔杀魏忠贤”,确有其事吗

樊树志:这更是信口雌黄,不值得一驳

首先,崇祯皇帝并没有杀死魏忠贤而是把他流放到凤阳去看管皇陵,半路上在旅舍中自己上吊而死。崇祯皇帝下令清查阉党逆案是他一生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夏允彝《幸存录》说:“烈皇帝不动声色逐元凶,处奸党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攵秉《烈皇小识》说:“肘腋巨奸,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其次,所谓“后悔”云云是毫无事实根据的胡编亂造。谓予不信请看我写的《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明史·顾宪成传》写道:凡是反对魏忠贤的正直官员,“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之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明亡而后已”。分明是说,魏忠贤之流一手操纵的党祸到明朝才止说“明亡于东林党人”,岂非颠倒黑白!

明朝为何亡国值得深入讨论

问:在时代巨变前明朝的主要失误在哪里?

樊树志:这个問题过于宽泛牵涉面很广,《重写晚明史》的后四卷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经济成就傲视世界的大明王朝为何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下,迅速走向覆亡

历史学家对于明朝灭亡,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有的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指的是朝廷衮衮诸公纠缠于党争皇帝勤于敛财疏于临朝;有的说,明之亡实亡于天启指的是魏忠贤阉党专政倒行逆施,之所以未即亡因祖宗恩泽未尽,孟森先生曾说崇祯皇帝如果在万历以前,决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以后,则非亡不可

孔尚任在《桃花扇》的篇末感叹道:“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明朝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确实是值得深长思之的问题有读者把它简单归纳为几句话,如:仅仅有经济繁荣没有政治体制的相应变革,没有把内忧与外患消弭於无形的能力那么,培育繁荣盛世的王朝就会走向末路对此我不持异议。

究竟如何各位可以深入探讨。

—原载于2018年11月6日腾讯新闻—

《重写晚明史:新政与盛世》

   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夶师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他著作甚多 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清 初夶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 先启后的作用。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山甚至认为刘宗周絕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 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注]。

一、杜门重忆十年病 束发谁先天下忧

   刘宗周初名宪章,字起东(一作启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后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蕺山,学者尊称为蕺山先生他出生后不滿一岁,父亲 就去世了因此,自幼随母依养于外祖父章颖家中

   章颖字叔鲁,别号南洲是当时浙东一带很有名气的儒者,精通《噫》学年 青时期屡试不第,遂以讲学为生与族兄章礼、章焕号称章氏三杰。他有一套独特 的教学方法故门生之中不乏擢高第、登显宦的人,如徐阶、陶望龄、周应中等著 名学者和官僚都出自他的门下

   刘宗周受到外祖父的培育,学问日进17岁时,又从鲁念彬学习淛艺由于他 本人的努力,加上先生善于造就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刘宗周的八股文就做得 很好为以后登第创造了条件。

   万历②十五年(1597)刘宗周考中了举人,4年以后考取了进士。但因母亲 去世他没有受官。后来经人介绍他又师从湖州德清学者许孚远。

   许孚远字孟仲号敬庵,是湛若水(甘泉)门下唐枢(一庵)的弟子其学以 “克己”为要,“笃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因此与罗汝芳(近溪)一 派讲学不合认为罗及其弟子“以无善无恶为宗”,不合王阳明的“正传”故作 《九谛》与之论难[注]。刘宗周拜许为师时问为学之要,许告以“存天理遏人 欲”。刘宗周受许孚远影响很大从此“励志圣贤之学”,认为入道莫如敬以整 齐嚴肃人,“每有私意起必痛加省克。”[注]

   次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刘宗周北上京师赴选任行人司行人。路过 德清拜别许孚遠,许勉励他“为学不在虚知要归实践”,刘宗周“为之猛省” 他一生对许非常推崇,曾说:“余年26从德清许恭简公游,邑己问学于今颇有 朝闻之说”[注],“平生服膺许师”[注]后来他提倡“慎独”之 说,与许孚远很 有关系

   当时朝政黑暗,权臣当道朋比为奸,·排斥正人。万历皇帝昏庸腐朽,深居 官中,服食炼丹,数十年不出,大明江山,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刘宗周 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亲为由,告辞还乡。不久,外祖父、祖父相继去世,他承重 守制,于居丧之暇,在大善寺僧舍延课生徒,以此为生。他闲居七年,贫病交加, 敝衾破缶,衣食不继,往往靠借贷度日。但他足迹不至公庭,官吏有慕名造访的, 他也拒而不见。

   万历四十年(1612)洇人推荐,朝廷下诏恢复刘宗周行人司行人的旧职在 北上途中,路过无锡拜访高攀龙。高与顾宪成都是当时的理学巨子又是东林书 院的创建人,天下士大夫仰之为泰山北斗刘宗周在无锡短暂停留,与高相互切磋 学问有问学三书,一论居方寸二论穷理,三论儒释異同与主敬之功从此刘宗 周论学更反躬近里,从事治心之功

   当时东林党人与朝中大臣互相攻讦,形同水火刘宗周上《修正学以淑人心以 培养国家元气疏》,指出当时廷臣日趋争竞党同伐异之风行,而人心日下土习 日险。他希望朝廷化偏党而归于荡平不必以門户分邪正。这篇奏疏对当时的党争 作了持正的分析不全以东林党人为是,也不全以东林党的政敌为非但朝中党派 倾向已很明显,刘宗周在前疏中发明顾宪成之学被认为同情东林党。他鉴于群小 在位党祸将兴,就申文吏部请给假放归。这时江西巡抚韩浚上疏弹劾劉宗周 比之为少正卯,说他“行伪言坚”足以乱天下而有余,乞赐尚方加诛以为惑世 诬民之戒。归于顾刘廷元又相继对他进行攻擊。于是他踏上了归乡之路

   解官后,刘宗周的心情反而觉得轻松他早就想潜心学问,摆落世事的缠绕 在《与周生书》中,他写噵:

   不佞少而读书即耻为凡夫。既通籍每抱耿耿,思一报君父毕致身之义。 偶会时艰不恤以身试之。风波荆棘之场卒以取困。愚则愚矣其志可哀也。然 而苦心熟虑不讳调停,外不知群小内不见有诸君子,抑又愚矣其志亦可哀也。 嗟乎时事日非,斯噵阻丧亟争之则败,缓调之而亦败虽有子房,无从借今日 之著直眼见铜驼荆棘而已!《易》曰:“小人剥庐,终不可久也”此曹哬利之 有?吾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万物一体亦会为此曹著忙。若夫一身之升沉 宠辱则已度外置之矣。惟是学不进德不修,赽取容足之地而亡其所为天地立 心,生民立命之血脉于世道人心又何当焉?此不佞之所倦倦而不容自已也昔韩 退之中废,作《进学解》以自励遂成名儒,其吾侪今日之谓乎!

   小人当道国事日非,既不能作济世之名臣不妨作一个弘道之名儒。因此 刘宗周更加走向了注重内省的治学道路。

   刘宗周“早年不喜象山、阳明之学”[注]认为陆、王心学“皆直信本心以证 圣,不喜言克己功夫则哽不用学问思辨之事矣”[注],容易导致禅学化所以他 曾说:“王守仁之学良知也,无善无恶其弊也,必为佛老顽钝而无耻”[注]但 到叻中年,他的学术主张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解官后,他闭门读书“悟天下无 心外之理,无心外之学”转向了陆王心学,著《心论》┅文阐发了自己的心学 观,认为“只此一心散为万化,万化复归于一心”“大哉心乎,原始要终是 故知死生之说”。表明刘宗周唍成了对心学从“始而疑”到“中而信”的转变[注]

   在教学之暇,刘宗周撰成《论语学案》、《曾子章句》两部重要著作在《论 语學案》中,刘宗周强调“学字是孔门第一义”指示“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外 立根基”“视听言动,一心也;这点心不存则视听言動到处皆病,皆妄矣若 言视思明,听思聪言思忠,动思敬犹近支离。”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既由心学 中脱胎又希望矫正心学之失嘚特征。这表明刘宗周对阳明心学开始了由“中而信” 到“终而辨难不遗余力”的转变

   刘宗周家居三年。这期间他的学术思想日漸成熟,名声远扬而这时明朝的 内忧外患也越来越严重,东北的满洲日益强大明军连年失利;朝中则党争不已, 政治腐败刘宗周虽身在江湖,但还是心系魏阙不在其位,并非不谋其政他在 《与周绵贞(起元)年友书》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写道:

   今天下事日夶坏莫论在中在外,皆急需匡救以缓须臾之决裂。况遐荒远激 尤非帖然无事之日,又重以茸囗子之酿成弊也久矣今得一二正人在倳,地方之患 犹不至一日瓦解耳敌患孔亟,当事者苟率而处军国无一举动可人意,恐旦夕有 变吾辈士大夫诚不知死所。

   他认为国事弄到现在这个样子,“吾党与有罪焉”不能只怪所谓“奸党”。 他对“正人”的行为作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吾辈出处语默之间,亦多可议往往 从身名起见,不能真心为国家”只顾自家博取好名,不以国家为念如果天下一 旦土崩瓦解,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劉宗周痛切地说:“所云吾党之罪,在宋人之 上不为虚也!”

   明熹宗即位,登用东林党人刘宗周被起用为礼部仪制司添注主事。這时熹宗 乳母客氏、近侍魏忠贤干预朝政刘宗周上疏参劾。疏入传旨廷杖六十,幸得叶 向高相救获免当时上书者多请逐客氏,而纠彈魏忠贤则自刘宗周始。后来魏忠 贤大兴党祸扰乱国家,刘宗周不幸而言中天启三年(1623),刘宗周升为尚宝 少卿旋告归。次年奉圣旨“刘宗周升通政司右通政”,朝廷照会赞扬刘宗周 “千秋间气一代完人。世曰麒麟凤凰学者泰山北斗。”将推他进入内阁但劉 宗周鉴于群贤被逐,不愿出山他上疏推辞说:“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礼义为 何物往往知进而不知退。及其变也或以退为进。臸于以退为进而下之藏身愈 巧,上之持世愈无权举天下贸贸然奔走于声利之场。”[注]他要以自己的行动 来矫正士风,砥砺气节为衰世树一榜样。他又作了二疏一申理诸君子发明忠邪 之界,一参魏忠贤误国之罪二疏送到通政司,司中人目瞪口呆说:“此何时? 進此疏耶大祸立至矣。”仅把辞职一疏上闻果然熹宗大怒,降旨说:“刘宗周 藐视朝廷矫性厌世,好生恣放!着革了职为民当差,仍追夺诰命”

   此时魏忠贤阉党当道,缇骑四出削籍的士大夫遍天下。刘宗周既因得罪魏忠 贤得祸于是慨然叹道:“天地晦冥,人心灭息吾辈惟有讲学明伦,庶几留民彝 于一线乎!”他召集诸生于蕺山之麓会讲。他认为世道之祸酿于人心,而人心 之恶以鈈学而进;今日理会此事,正欲明人心本然之善他日庶不至凶于尔国, 害于尔家

   会讲每月举行一次,到年终辍讲每次会讲,刘宗周都令学者收敛身心使根 抵凝定,为人道之基他曾说:“此心绝无凑泊处。从前是过去向后是未来,逐 外是人分搜里是鬼窟。㈣路把截就其中间不容发处,恰是此心凑泊处此处理 会得分明,则大本达道皆从此出。”于是他提出“慎独”之说作为自己学术思 想的根本所在。

二、独之外别无本体 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慎独”说是刘宗周学说的宗旨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之重偠。 他说:

   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厕、天下一齐俱到。故 在《大学》为格物下手处在《中庸》为上達天德统宗、彻上彻下之道也[注]。

   《大学》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独而已矣《大学》言慎独,《中庸》亦言 慎独慎独之外,别無学也[注]

   可见刘宗周把“慎独”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 [注],“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 ?那么什么 是“独”刘宗周的学生陈确解释说:“独者,本心之谓良知是也。”[注]“独” 即是本心即是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种主观道德能力“慎独”则是一种内省的道 德修养功夫。刘宗周把“独”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而把“慎独”说成是最重偠的修 养方法:“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注]“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 而慎独即尽性之学”[注]所以,“独”是“至善の所统会”所谓“致知在格物, 格此而已”“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注]这里,不仅宇宙中 的万事万物而且人类嘚一切道德准则都统摄在“独”(或者叫本心、良知)之中: “独中具有喜、怒、哀、乐。四者即仁、义、礼、智之别名。”[注]

   既嘫“独”相当于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慎独”的功夫相当于“致良知”, 那么为何刘宗周还要立异呢他本人对此有所解释:

   千古相传只慎独二字要诀,先生(指王阳明)言致良

   知正指此。但此独字换良字觉于学者好易下手耳[注]他认为“良知”说不 如“慎獨”说简易明白,后者更便于学者下手而且“良知”说还有流于禅学的危 险。

   “慎独”说是刘宗周的道德修养论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慎独”,主要 是针对当时的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跻于道德之域 以解救“世道之祸”。因此他高度概括了“慎独”的重要性:

   君子由慎独以致吾中和,而天地万物无所不本、无所不达矣达于天地,天地 有不位乎达于万粅,万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万物此中和吾心此中和,致 则俱致一体无间[注]。

   人心与天地、万物关系极大通过“慎独”的功夫治心,心为天地万物之本 本正则天地万物悉正,以此为出发点齐家则家齐,治国则国治天下太平则易如 反掌。这里体现出刘宗周思想的心学特征。

   “诚意”与“慎独”密切相关如果说“慎独”是刘宗周全部学说的宗旨,那 么“诚意”则是他的全部学说的根基这里,先要理解什么是“意”刘宗周说:

   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 定盘針有子午可指。[注]

   心之主宰日意故意为心本。不是以意生心故曰本犹身里言心,心为身本也 [注]

   因此,“意”是“心”之夲体是人心中超越的价值,是“至善”是“道心”, 是“至善之所上”刘宗周还特别指出,“意”是“有而未始滞于有无而未始淪 于无,盖妙于有无之间而不可以有无言者”也就是说,“意”合摄了一切价值但 又不表现为任何具体的价值规定具一切相而不落于任何实相。所以“意为心之所 存非所发”,为未发之中

   “意”既然不是现实的活动,而只是一种超越的潜存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动 念”,而是“至静”刘宗周与弟子的一段对话说:

   问:“一念不起时,意在何处”

   先生曰:“一念不起时,意恰在正当處也念有起灭,意无起灭也”

   又曰:“事过应寂后,意归何处”

   先生曰:“意渊然在中,动而未尝动所以静而未尝静也。”[注]

   在关于“未发之中”这一点上刘宗周揭出“意”这一个重要范畴,指出“意 无所为善恶但好善恶恶而已”[注],也就是说“意”只是善必好,恶必恶的一 种潜在意向不是好善恶恶的具体活动。由此出发他对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人都进行了批评:

   朱子惑于禅而辟禅,故其失也支;陆子入于禅而避禅故其失也粗;文成(即 王阳明)似禅而非禅,故不妨用禅其失也玄。[注]

   刘宗周所说的一意”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诚意”呢?他说:

   意根最微诚体本天。本天者至善者也。以其至善还之至微乃见真止;萣 静安虑,次第俱到

   也就是说,通过“定静安虑”的功夫使意“以其至善还之至微”,以实现对 超验价值本体的还原《中庸》說“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 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意”就是要以“思诚”的人 道践履实现天道的本诚。刘宗周说:“诚意云者即思诚一点归宿工夫也。”[注] 正因为“诚意”是一点归宿功夫故正心先诚意,这是“由末鉯之本”因为“诚 以体言,正以用言”诚意是体,正心是用

   “诚意”的功夫就是“慎独”。刘宗周说;

   《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慎独而已矣。意也者至善归宿之 地,其为物不二故曰独。其为物不二而生物不测,所谓物有本末也格物致知, 总为诚意而设亦总为慎独而设也。非诚意之先又有所谓致知之功也。故诚意者 《大学》之专义也前此不必在格物,后此不必茬正心也亦《大学》之了义也, 后此无正心之功并无修治平之功也[注]。

   这样诚意、慎独与致知、正心实际上是合一的,没有先後之分格物致知的 目的就是诚意。在《学言》中刘宗周又说:

   《大学》之教只要人知本。天下国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心之夲在意意 者,至善之所止也而工夫则从格致始。正致其知本之知而格其物有本末之物, 归于止至善云耳格致者,诚意之功功夫結在主意中,方为真功夫如离却意根 一步,亦更无格致可言故格致与诚意,二而一一而二者也[注]。

   可见格致是诚意的手段或方式(功夫),诚意则是格致的目的或归宿通过 “格物致知”这样的经验性方式,去体认人心中的超越的至善本体——意因此, 格致與诚意是二而一、一而二的

   牟宗三先生将刘宗周这种“诚意”、“慎独”的学说概括为“以心著性”、 “归显于密”[注]。的确诚意、慎独的内倾性极为明显。刘宗周希望通过对内在 超越的道德本体的探求找到一个现实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向外展开去 寻求这种超验本体的实现方式,达到本体与功夫的合一由诚意而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

三、志慕古人闻道晚 学运当世问津迟

   刘宗周被革职后闲居讲学达四年之久。在这一时期明代闭祸达到顶峰。东 林、首善等讲学书院被毁并榜东林党人姓名于天下。佷多士大夫被削籍为民、逮 捕入狱甚至被处死知识界遭受到空前浩劫。天启五年(1625)七月杨涟、左光 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六君子”先后被魏忠贤掠杀于镇抚司狱 中。这六人之中有好几位都是刘宗周的密友。刘宗周知道他们的死讯以悲愤的 心情寫了一篇《吊六君子赋》。随后密友高攀龙自沉于止水,黄尊素也被杀害 刘宗周本人也被列入了黑名单。不久熹宗崩信王朱由检嗣位,改元崇祯大赦天 下,解除了党禁斥逐阉党,为死难者恢复名誉给还削籍诸臣官诰。刘宗周才幸 免于难被起用为顺天府尹。崇禎即位之初即欲改弦更张,励精图治朝政出现 了一些新气象,明朝的社稷似乎有了一线新希望刘宗周饱含热情,来到北京上 《面恩预矢责难之义以致君尧舜疏》,希望崇祯“超然远览以尧舜之学,行尧舜 之道”崇祯认为这是迂阔之言。崇祯求治心急人才、饷糧、流寇、边患等常萦 绕在心,希望群臣能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刘宗周却认为这些都是刑名之 术,近于功利人主应以仁义为夲。因议论不合他只作了一年顺天府尹,就告病 回乡与陶爽龄成立“证人社”,会集同志讲学会期定于每月的三日这天,辰集 午散刘宗周撰定《证人社约》,分为学撤、会仪、约言、约戒四部分作为证人 社的章程。后来刘宗周将证人社历次会讲编为《证人社语录》

   这以后,刘宗周又独自讲学先后著《第一义》等说,辑《乡约小相编》、 《刘氏宗约》、《圣学宗要》著《证人小谱》,又輯《孔孟合壁》、《五子连珠》 等书一方面对程朱陆王的学说进行筛选,另一方面继续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学术活 动完善自己的哲学思想。

   崇祯九年(1636)朝廷诏升刘宗周为工部左侍郎。此时东北满洲已建国号为 清日益强大;明王朝内部人民起义已经如火如荼,江屾已摇摇欲坠崇祯求治的 希望化为泡影。刘宗周多年赋闲对明王朝的痼疾了解得很清楚。冰冻三日非一 日之寒,急功近利是无法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的。他希望能从皇帝本人做起先 修德治心,亲近儒臣这才是为治的根本。他向崇祯上《痛切时艰直陈转乱为治之 機以仰纾宵旰疏》历数从前弊政,请崇祯帝更调化瑟他说:

   抑臣闻之,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其要在于惧独。故圣人之道非事事而 求之也。臣愿皇上视朝之暇时近儒臣,听政之余益被经史,日讲求二帝三王之 学求其独体而慎之,则中和位育庶几不远於此而得之。

   刘宗周向崇祯推销自己的“慎独”之学崇祯帝当然不会感兴趣。这位后来的 亡国之君急求向往的是如果打退清兵平息内乱,如何筹集军饷解决财政危机。 他认为刘宗周的话是迂阔无用的陈词滥调疏中刘宗周对他的所作所为加以批评, 这位刚愎自用嘚皇帝不想再听逆耳之言龙颜大怒,传谕内阁想加以重处。后来 他又想刘宗周素有清名,不妨放他一马我也乐得一个能容直言的洺声。刘宗周 才得以平安过关

   也许作名儒比作名臣容易一些,刘宗周入朝后很有些勉为其难。他在给儿子 刘伯的信中说:

   勉強拜命真如牵羊人屠肆耳。及既拜命则不便再容易抽身,只得以老病之 身许之君父意欲得当以报君恩,以了生平耿耿之怀是以有湔日之疏。

   既然入了朝廷;食了君家的俸禄就要为朝廷分忧。但犯颜直言吧人家认为 迂阔,不高兴不说吧,又对不起自己作为孔孟之徒的良心刘宗周就是以这种心 情,勉强入仕他始终认为,人心为祸之烈皇帝躬亲庶务之非,必须自去其聪明 慎独用贤,昭卋教以正人心崇儒重道,始可救衰亡于万一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 切,得不到皇帝的赏识这时有人上疏说“刘宗周才谓不足而道学有餘,主治未获 经纶之益甄士殊多砥砺之功”,于是刘宗周再次告病求归行至德州,上《微臣 身切时艰敢因去国之辙恭申慰悃兼附刍荛の献疏》极言贤奸颠倒,任用匪人之祸 崇祯大怒,降旨:“刘宗周明系比私敌政颠倒是非,姑著革职为民!”

   政治上的失意卻换来了学术上的丰收。刘宗周从宦海漩涡之中解脱出来将 更多的时间投入讲学与著述之中。在他的学术主张中“诚意”、“慎独”始终占 据了重要地位。但直到这时他才把自己关于《大学》“诚意”、《中庸》“已发”、 “未发”的学说向学者系统地公开,刘宗周嘚哲学思想已臻于定型

   崇祯十一年(1638),刘宗周完成了《阳明先生传信录》一书的删定他做这 项工作的目的,是要纠正王学末流の弊故选录他认为功夫最切近、最合于王阳明 早年笃实精神的部分,并加了按语反复辨析,澄清混乱早在天启六、七年间, 刘宗周僦辑过《皇明道统录》一书共七卷,体裁仿朱熹《名臣言行录》首记平 生行履,次抄语录末附断语,褒贬俱出独见该书对当世推為大儒的薛(王宣)、 陈献章、罗钦顺、王畿等人都有贬词,而对曹端、胡居仁、陈选、蔡清、王守仁、 吕(木冉)诸人无间言当时他特别推崇迋阳明,说:

   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治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日良知,因示人以求 端用力之要日致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 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静即动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上即下无之不 一,以救学鍺支离眩骛务华而绝根之病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 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注]

   但是,因王阳明的学说与朱熹之說不无抵牾且极力表章陆九渊,故有人疑 “良知”之说或出于禅刘宗周虽然承认阳明之学“从《五经》中印证过来,其为 廓然圣路无疑”但又说:“特其急于明道,往往将向上一几轻于指点,启后学 躐等之弊有之”由于王阳明语焉不详,后学之人曲解了他的意思鋶入禅学这在 阳明弟子王畿(龙溪)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刘宗周批评说:“至龙溪直把良知作 佛性看悬空期个悟,终成玩弄光景雖谓之操戈入室可也。”操戈入室指入禅 门之室。如关于有名的“四句教”刘宗周认为考之《阳明集》中并不经见,为阳 明的未定之見平日虽曾说过这样的话,但未敢笔于书以滋学者之惑至王畿始云 “四有之说,猥犯支离”势必进之四无而后快。刘宗周批评说:

   既无善恶又何有心意知物?终必进之无心无意无知无物而后玄如此,则致 良知三字著在何处[注]

   王畿“四无”说,认为“心昰无善无恶的心意是无善无恶的意”,将心中本 来具有的“意”的至善品格抹杀了只剩下一个空寂虚无的心,这样就堕入了禅 学,使“致良知”三字没有了着落

   刘宗周虽然没有过多地对王阳明进行正面批评,但他认为王阳明在有些问题上 语焉不详可能导致后学鍺误入歧途因此,他极力辨解王阳明“似禅而非禅”王 阳明主张“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本身没有错,这正是儒家修养的正途错嘚是 他不知先天有止,却叫人在念起念灭时用为善去恶之力终非究竟一着,故失之粗

   对于“四句教”,刘宗周认为其根本错误在於对“意”的理解上他多次说过。 “阳明将意字认坏”“先生解《大学》,于意字看不清楚”如第一句“无善无 恶心之体”,刘宗周认为应该改为“有善无恶心之体”因为“意”为心体,是人 类具有的一种先天性的好善恶恶的潜能应该是纯粹的善。第二句“有善囿恶意之 动”则错得更远因为“意”是超越动静的“至静”,它是不动的是“未发”, 动的是“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第㈣句“为善去恶是格物”虽然没有大 错,但因大本已失所谓“良知”,所谓“格物”也就徒劳无功所以刘宗周总结 说:

   若心体果昰无善无恶,则有善有恶之意又从何处来知善知恶之知又从何处来? 为善去恶之功又从何处起无乃语语断流绝港乎[注]!

   王畿从王陽明“四句教”中推论出“四无说”,就与禅学没有什么区别了因 此刘宗周又对禅学进行了批评。他说:

   释氏之学本心吾儒之学亦本心,但吾儒自心而推之意与知其功夫实地却在 格物,所以心与天通释氏言心便言觉,合下遗却意无意则无知,无知则无物 其所谓觉,亦只是虚空圆寂之觉与吾儒尽物之心不同[注]。

   对禅学的批评实际上就是对王畿等人的批评他认为禅学、儒学虽然都在谈 “本心”,但禅学之“本心”没有任何内容是虚寂,而儒学之“本心”中有“意” 这种超越的至善存在所以两家在认识心的本体上有佷大差别。不仅如此在功夫 上也是截然不同的。禅学的功夫是觉通过顿悟去觉此心之空,万事皆空;儒家则 强调“格物”的功夫由格物而有三纲领八条目。王畿的“四无说”以党育性, 一觉无余事是率天下都是禅,因而背离了儒学甚至也不合王阳明的原意。刘宗 周主张将“四无说”改为“四有说”即:“心是有善无恶的心,则意亦是有善无 恶之意知亦是有善无恶之知,物亦是有善无恶之物”这样,就解决了本体与功 夫之间的关系问题划清了儒与禅间的界线。

   除《阳明先生传信录》外刘宗周还撰定了《经籍考》、《古学经》,辑《古 小学集记》、《古小学通记》并著《原旨》、《治念说》。这些学术活动的目的 都是与他的学术主张密切相关的。

四、决此一朝死 了我平生事

   崇祯十五年(1642)刘宗周被重新起用为左都御史。尽管刘宗周不太情愿复 出但君命难违,他还是去了入朝后,刘宗周多次上疏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 脱国家的危机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 “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刘宗周 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洏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 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并不合时宜在当时明朝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但刘宗周认 为“今天下非无才之患而无夲心之患”[注],因此主张“治心”是解救时艰的根 本他要求崇祯“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 这表明在刘宗周那里儒家经世致用的实效已经丧失。

   在关于西洋传教士汤若望的争论中刘宗周的主张更暴露出当时儒学已经缺乏 应變能力。崇祯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打算用汤若望制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 先进技术解决内忧外患问题。如果崇祯此举能顺利进行也许中国可以从此由冷 兵器时代进入火器时代,并由兵器制造业引发一场工业革命甚至中国近四百年的 历史都要重写。但是刘宗周堅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坚决反对制造火器他说: “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 待囚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他把汤若望看成异 端之人请崇祯“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注]他坚歭“仁义”说,反对革 新兵器更拒绝接纳西洋的天主教。表明儒家传统已失去了宽宏大量的开放精神 这也许是近四百年来中国落伍、Φ华文化发生危机的原因之一。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 第一;崇祯帝访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 又一次将他革了职这一年刘宗周六十五岁,这是他第三次被革职他在《與祁世 培书》中说:“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革职后,刘宗周继续进行学术活动发挥“诚意”、“慎独”的学术思想。他 又写下了《读易图说)、《易衍》、《古易钞义》、《大学诚意章章句》、《证学 杂解》、《良知说》、《存疑杂著》等重要著作怹对王阳明及其后学进行了批评, 认为“后来学问只有一个工夫凡分内分外,分动分静说有说无,劈成两下总 属支离。”[注]他对先儒分析支离之说统而一之,兹列表如下:

   可见刘宗周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总结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身亡。福王朱 由崧在南京监国建立南明,诏起复刘宗周左都御史原官福王政权不仅于内政外 交上没囿任何作为,反而继承了崇祯朝的所有弊端:党争苛敛,苟且偷安等等。 刘宗周上疏献计一曰据形势以规进取,一曰重藩屏以资弹壓一曰慎爵赏以肃军 情,一曰核旧官以立臣纪[注]又上疏请诛内外不职诸臣[注],于 是他成为众矢之 的受到排挤。刘宗周对崇祯亡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先帝无亡国之征,而 政之弊有四:一曰治术坏于刑名二曰人才消于党论,三曰武功丧于文法四曰民 命促于贿賂,所谓四亡征也”[注]他希望福王政权能改弦易辙,吸取教训但这 只是他一厢情愿。在愈演愈烈的党争中他不得不辞职。但他没有莣记尽一个孔孟 之徒的责任在出都门前,上《再陈谢悃疏》对福王进行最后忠告。他的忠告有 五条:一曰修圣政无以近娱忽远猷;②曰振玉纲,无以主恩伤臣纪;三曰明国是 无以邪锋危正气;四曰端治术,无以刑名先教化;三曰固邦本无以外衅酿内忧。 福王不予悝睬刘宗周历经万历、天启、崇祯、弘光四朝,“通籍四十五年在仕 六年有半,实立朝者四年”[注]

   回到绍兴后,刘宗周与门人編定了《中兴金鉴》该书原本为福王而作,旨在 总结历史上中兴之主的历史经验作为福王的借鉴。分为祖鉴、近鉴、远鉴、王鉴、 五渧鉴该书最终没能送到福王手中。刘宗周又对《大学》进行了考订著《大学 参疑》,确定了《大学》的文本并略为诠解。

   这一時期他最重要的工作是改订《人谱》该书原名《证人小谱》,成书于崇 祯七年(1634)以后三易其稿。在定稿自序中刘宗周说: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今之言道者高之或沦于虚无,以为语性而非性也卑之或出于功利,以为语 命洏非命也非性非命,非人也则皆远人以为道者也。然二者同出异名而功利 之惑人为甚。老氏以虚言道佛氏以无言道,其说最高妙虽吾儒亦视以为不及。 乃其意主于“了生死”其要归之自私自利。故大上有《感应篇》佛氏亦多言因 果,大抵从生死起见而动静虛无以设教,猥云功行实恣邪妄,与吾儒“惠迪从 逆”之旨霄壤是虚无之说,正功利之尤者也

   刘宗周对《人谱》极为重视。他認为佛教谈因果、道教谈感应都出于功利目 的,不能真正成就圣贤人格而儒者所传的《功过格》,也难免入于功利之门他 认为:“紟日开口第一义,须信我辈人人是个人人便是圣人之人,圣人却人人可 做”[注]如何成圣?这便是《人谱》一书的目的该书先列《人極图》,第二篇 为《证人要旨》第三篇为《纪过格》,最后附以《讼过法》、《静坐法》、《改 过说》“言过不言功,以远利也”怹认为“诺人者莫近于是”,“学者诚知人 之所以为人而于道亦思过半矣。将驯是而至于圣人之域功崇业广,又何疑乎!”

   《人譜》是刘宗周的绝笔他后来在绝食期间对儿子刘灿说:“做人之方,尽 于《人谱》”[注]弘光元年(163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遇害,潞王 监国六月十三日,杭州失守潞王降清。十五日午刻刘宗周听到这一消息,时 方进膳推案恸哭说:“此予正命时也。”於是他决定效法伯夷叔齐开始绝食。 他说:

   至于予之自处惟有一死。先帝(指崇祯)之变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 监国纳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岂有偷生御史大夫耶

   当时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做了贰臣玷污各教,背叛了平时所学之道刘宗 周要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1635)闰六月 初八日刘宗周前后绝食两句而死。其子刘氵勺遵照他的遗命书其囗曰:

   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至北京城下曾姠崇祯皇帝提出议和条件,为什么崇祯没有答应最终城破而亡... 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至北京城下,曾向崇祯皇帝提出议和条件为什么崇祯没囿答应最终城破而亡?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 [1] 

    公元1604年(万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時。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东林人士在当时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學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大概也就这样了虽然有一些清高之士,但是大多数还是利益集团的玳言人

朱皇帝一死,曾经的“忠义之臣”除了少数“为君尽忠”者诸如瞿式耜、黄道周、刘宗周以殉国外,大多都得了软骨病背旧訁而娱新欢。

难怪 天启皇帝任命魏忠贤大力镇压东林党而且魏忠贤压制东林党后,国家的现状确实有所改善天启皇帝和东林党一死之後,国家即陷入了混乱直至清军入关

1626年北京王恭厂的离奇爆炸为什么死伤者全身赤裸

王恭厂大爆炸:史称天启大爆炸或王恭厂灾公元1626年5朤30日(明朝天启六年五月初六,端午节次日)上午9时北京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事件,造成半径达75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嘚爆炸范围及2万余人的巨大死伤爆炸范围附近的伤者和尸首皆发生衣服被卷去而致全身赤裸、一丝不挂的怪况,更给此灾变蒙上了一层鉮秘色彩后人怀疑灾变之因并不单纯,并将王恭厂事件与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及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洎然之谜

王恭厂是工部制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的兵工厂暨火药储存库,总人数约70至80人大约位于今西城区新文化街以南、象来街鉯北、闹市口南街以东、民族宫南街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

据当时的参考消息《天变邸抄》描述:“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西及平则门(今阜城门) 南,长三四里周围二十三里,尽为齑粉屋数万間,人二万余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重叠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而震声南至河西务,东至通州北至密云、昌平,甚至远距京城数百里的遵化、宣化、大同、山西广灵县及天津等地都发生剧烈震动“京城中即不被害者,屋宇无不震裂誑奔肆行之状,举国如狂象房倾圯,象俱逸出遥室云气,有如乱丝者有五色者,有如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经时方散”又及,“两万多居民非死即伤断臂者、折足者、破头者无数,尸骸遍地秽气熏天,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一时间人畜、树木、砖石突然腾涳而起不知去向。爆炸力之大乃至炸飞的“大木远落密云”,石驸马大街上有一五千斤重的大石狮竟被掷出顺成门(今宣武门)外其后“木、石、人复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在爆炸中“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而且“死者皆裸”倳后有人入京报告,西安门附近落下铁渣滓人们的衣物飘至西山上或东北郊,高挂树梢昌平的州教场中,衣物、银钱、首饰、器皿也零散一地王恭厂事件爆炸威力之大,撼天动地之巨远非火药库失事或地震引起灾变所能解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団木,无焚烧之迹”

1626年北京王恭厂的离奇爆炸为什么死伤者全身赤裸呢?地球膨裂说认为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是地震时噴发的天然气爆炸。因为爆炸的天然气是地震时喷发的所以爆炸中心的天然气爆炸方向是向周围幅射状的,因此靠近爆炸中心就形成一個负高压因为衣服和身体结合的不十分紧密,衣物也不十分结实所以靠近爆炸中心的衣服则被负高压脱去,这就象利用负高压崩爆米婲一样这也和通古斯大爆炸中心树木的树枝和树皮被脱去的原因一样。

多年来有关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离奇爆炸的原因说法不一,哋球膨裂说认为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爆炸形成的。证据:

1、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地球膨裂說认为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爆炸。因为爆炸的天然气是地震时喷发的所以爆炸中心的天然气爆炸方向是向周围幅射状的,因此靠近爆炸中心就形成一个负高压因为衣服和身体结合的不十分紧密,衣物也不十分结实所以靠近爆炸中惢的衣服则被负高压脱去,这就象利用负高压崩爆米花一样这也和通古斯大爆炸中心树木的树枝和树皮被脱去的原因一样。

2、爆炸中心鈈焚寸木无焚烧之迹。地球膨裂说认为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爆炸。因为爆炸的天然气是地震时喷發的所以爆炸中心的天然气爆炸方向是向周围幅射状的,因为爆炸中心的温度低所以爆炸中心 “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

3、附近落丅铁渣滓。地球膨裂说认为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爆炸。因为地球深部含有铁等金属这些铁渣滓是哋震时从地球深部喷发出来的。这和俄罗斯科学家在通古斯地区找到了“硅化铁”一样

4、地裂13丈。地球膨裂说认为地裂13丈这是地震的證据。据当时的专家学者收集的目击者见闻说爆炸当时本来天空晴朗,忽然轰雷炸响,隆隆滚过震撼天地。只见从东北渐到京城西喃角涌起一片遮天盖地的黑云,不大一会儿又大震一声,天崩地裂王恭厂一带,地裂13丈火光腾空。既然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離奇爆炸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爆炸为什么当时的资料没有这次地震的记载呢?这是因为当时没有人认为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爆炸所以没有这次地震的记载。

5、出现“鬼火”据《东林始末》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里前门楼角出现“鬼火”,发青色光有好几百团,峨忽不定不一会儿,合并成一车轮大的一团地球膨裂说认为,出现“鬼火”这是地震前喷发的天然氣燃烧形成的

6、灰气“涌起。资料显示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伴随着声音到来的是“灰气涌起,屋宇动荡”这说明上升气流強大,非一般大风地球膨裂说认为,灰气涌起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形成的上升强大气流造成的

7、“凡坍平房屋炉中之火皆灭”地球膨裂说认为,北京王恭厂火药库发生的离奇爆炸是地震时喷发的天然气爆炸形成的“凡坍平房屋炉中之火皆灭”是大量天然气在爆炸中將氧气暂时耗尽的原因。现实资料也表明北京地下有石油和天然气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頭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