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做入职的时候把一个员工入职合同做到了另外一个相似的门店里面去了

一位女程序员入职一年的总结 - 文章 - 伯乐在线
& 一位女程序员入职一年的总结
其实早就想到要在工作一年的时候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回顾一下自己整整一年度过的时光。 虽然有时候觉得自己并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会有一点着急,但是后来想想其实既然选择了走这条路,那么这条路还很长,要学的东西也很多,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太过于浮躁,导致自己不能静下心来,所以总是着急的学这个,学那个,导致自己知道的很多,精通的却不多。
去年七月初的时候大学毕业,自己一个人背着吉他从成都来到上海,7月12号去公司入职,然后才发现原来公司是一个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的工厂,台湾公司,资讯部(也就是IT部门),刚进办公室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只迷茫的小鸟忽然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种怕怕的感觉,而且上班的第一周主管返台了,待在公司都不知该做些什么,然后慢慢了解到我们软件课,实际上只有两个人,我跟另外一个女生,她已经在公司三年了,会写一些delphi和.net的程序,实际上台湾把程序叫做程式,然后她问我会什么,我说我学过Java,然后她就把一些Java开发的系统交给我了,实际上那时候自己的水平,也就是学了一遍Java SE,会一些html,最简单的javascript,会写简单的sql语句,那个时候自己几乎对Java EE其实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现在看来那时候几乎是站在Java EE的大门之外,虽然知道一些东西,可是实际上很零散,也并没有串起来
那个时候比现在迷茫的多,实际上公司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多,所以也没什么压力,也没有人要求我马上就做出什么项目,所以那半年我感觉自己好像一直在白领工资的感觉,也没人带我,所以有时候的感觉都是自己跑去公司安静的坐一天,其实很多时候上班都很想睡觉。
就在这浑浑噩噩的三四个月里,我自己慢慢学,搭建开发环境(JDK+Tomcat+Myeclipse),部署项目,解决一些myeclipse中编码等等问题,然后以及其混乱的顺序学过一些Struts,Hibernate,Spring,了解这三个框架的作用,MVC的思想,JSP,Servlet,JDBC,这期间我还把马士兵的J2SE的视频看了一遍,并且认真做过笔记,把基础的HTML和CSS又复习了一遍,但现在想来当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那时候因为着急,急于想很快的把什么都学会,可以独立开发项目,所以看一些视频和书的时候,都不是特别有耐心,总以为自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所以代码写的很少,为了急于看完那些视频教程,以为自己看一遍就记住了,所以很少实践,现在想想的确是自己太浮躁,并且正因为如此,有一些视频,大概看了不到五分之一就有点没耐心,看不下去,所以视频看了不少,真正学的很好的东西,却不是很多。
有的时候自己也很痛苦,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自己一直也不愿意就这样混下去,可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写Java,因为缺乏经验,遇到问题,常常会困扰很久,有时候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却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那个时候常常出问题的时候甚至不能确定是哪个地方的问题,在公司没有办法问其他人,有时候下班了问朋友,但是毕竟通过网络,有些问题可能不能描述很清楚,所以解决一个问题常常会花很多时间,而且有时候一些问题是因为自己粗心造成的。
总之一直感觉不到自己想象中自己能够进步的速度,但收获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记了很多笔记,一些是关于学习(看书+看视频)的笔记,一些环境搭建的笔记,比如JDK+Tomcat+Myeclipse,Sqlserver的安装,MySql的安装和图形化工具(Toad for MySql和Navicate的基本使用),甚至后来有学习搭建Android的开发环境,笔记通常也做的很详细,很多都会一步一步的用截图记录下来(Snagit是一个不错的工具),还有一些是记录一些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此期间自己通过尝试,学会了很多软件的安装和使用,也慢慢学会了遇到问题想办法自己努力去寻找答案,程序报错了也不会那么慌张,而是根据错误提示想办法解决。
当然也不是一直没事做的,接触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内部员工投票的小系统,需要把业务逻辑进行一些修改,其实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功能非常简单的小系统,但不知为什么之前开发的人用了SSH框架,后来想想他可能是时间充裕,然后刚好学习了SSH框架,顺便就实践一下了。虽然这个项目并不复杂,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挺困难的,第一次把项目部署到Myeclipse上并且跑通,就花了不少时间,而且因为之前开发使用的JDK和tomcat版本比较低,所以后来导了两个新的jar包才跑通,在这之间我也慢慢熟悉了使用Myeclipse,会使用一些快捷键了,也熟悉了部署项目,和一些路径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二个项目是公司的资产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业务逻辑就要复杂一些了,包括资产入库,员工领用,员工之间或者部门之间的资产转移,资产回收和资产报废,因为之前做的功能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并且主管要求做一个对操作的日志记录功能,因此我要重新开发资产的转移,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资产编号来查询资产信息,而不是之前按照员工工号查询,并且要分离员工之间的转移和部门之间的转移,资产归还和资产报废也要重新开发,并且加上了记录操作的功能,并且可以根据记录号码查询出具体操作的功能,做这个系统花的时间更长一些,其中特别的地方在于,根据资产编号查询资产信息,用到了ajax,输完编号之后,鼠标移开,就会自动查询数据库然后显示资产信息,当然,因为是内部系统,数据访问量并不大,所以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
从这个项目我开始意识到log的重要性,和在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时候,如果发生错误,事务的回滚……
还有就是从程序上避免一些操作者的错误操作……
后来也修改过几个其他系统,比如有一个根据SAP导出的数据生成pdf文档,然后给客户发邮件的程序……
大约到十月份,忽然有一天,有一个主管叫我出去谈话,开始吓我一跳,我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后来问我愿不愿意去台湾工作一段时间,然后说了一些比如说会多发一些补贴之类的情况,说可能会去一两年。。。我想了想觉得反正现在也离家这么远了,自己一个人在上海跟在台湾也没太大区别,就说没问题。
后来又跟台湾那边conf-call过一次,那个时候软件课已经有三个人了,然后就是让我们三个一起去,本来还有一个男生,但是不知为什么他好像没考虑好。然后从那开始公司就开始帮我们办去台湾的商务通行证,不过没想到很不巧的是那段时间因为台湾否决了所有的一年的商务通行证,所以后来只好先办理三个月的,不过到最后也只有我们两个人去了,中途还有一个同事转了部门所以不去了。
计划不如变化,也是后来才慢慢知道要成立现在的新公司,做电子商务,用asp.net开发,然后去台湾是要学习asp.net
过完年上班一个星期就去台湾了,回想在台湾的这三个月,倒是很让人怀念,不过这篇日志就不说太多了,感觉工作这一年来,那三个月是吃的最好的三个月,台湾真的有很多好吃的小吃,水果,把我养肥了一圈,然后大部分的周末也都到处跑着玩,台湾同事都特别好,很多同事会开车带我们去玩,也有些时候是我们自己坐高铁出去玩,我们在台中,跑去台北看了花博,去101大楼,诚品书店的总店,去了阿里山,还跑去了海角之南的垦丁,很奢侈的在夏都住了一晚,那里真的很美很美,蓝天白云,沙滩大海,最东边走了很美的苏花公路,看到了蓝蓝的太平洋,那里看到的海跟垦丁很不一样,但都很美很美,没想到我第一次看到的大海就是太平洋,还有很多小而精致的地方,总之台湾有很多值得怀念的地方,我想我应该专门写一篇关于台湾的经历。
在台湾上班的感觉也还不错,同事都很热情,很照顾我们,常常给我们带好吃的,在办公室也常常会吃到一些台湾小吃。
学习方面是先学asp.net,后来就一下子过度到了电子商务的系统,中间其实有一段比较痛苦的时间,但那通常都不是一件坏事,事实也证明,通常那样的时间都是自己进步最多的时间。
从台湾回来之后,就到了新公司,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八九个人的小team,也开始开发一些项目了,有时候也会做网站的上线测试,所以最近忙了很多,但感觉挺好的,同事都不错,都挺积极上进,遇到问题也能讨论。
到现在呢,我就刚好工作一年了,虽然从技术上讲我还是一个小菜鸟,但是我会继续努力,继续总结,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真的很感谢一直以来一些朋友的帮助,不管是在网上的朋友还是同事,不管是通过qq问问题还是通过google查询到一些问题的答案,都很感谢热心人的分享,以后我也会坚持写博客,关于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遇到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
虽然一个女孩子做程序员的工作,好像很多人都觉得有些奇怪,不过我倒是觉得做一个程序员挺好的,又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一个team中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所以跟同事关系都很好,而且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很大有意思的东西,总之觉得喜欢就好了,至于有人说辛苦,但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没那么辛苦了吧。
最近反思了一下自己这一年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些感触,一方面是基础,基础是重中之重,这个基础实际上就是至少要把一门编程语言学好,比如Java SE,我想如果连基础都没学好就去学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欲速则不达,目前我打算花一段时间重新复习一下基础,同时会看一些关于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模式的内容,把基础打好了,再学习其他的东西,我想应该会容易一些,并且有些东西虽然语法不同,但思想却是想通的,因此基础一定要打好,思路要清晰。 然后同样重要的就是实践,之前就是代码写的太少,以至于学的很多东西理解不深,很快就忘记了,不管是复习基础还是学习新的技术,一定得多实践,而且有时候就算不理解,如果能做出一个东西,也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就更有学习的动力了。 还有就是一定要有耐心,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解决,可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会花费很多时间,但我想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学到一些东西,并且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遇到错误不要害怕,先根据错误提示找原因,再找不到就去Google,实在再不到再问同事,问朋友。
现在的自己还只是一只小菜鸟,但我想我会以自己现在的水平,保持一颗最最纯净的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好眼下要做的事情。先说一下自己的背景:国内非211、985大学商科本科,美国研究生留学,读研期间有幸做过一次SAP系统实施的暑期实习,去年年底研究生毕业,今年年初回国。我的职位是在SAP中国研究院,入职前只知道是做Business Intellice。收到面试通知后,一共经历了三轮面试,笔试是很普通的看图表的数据分析题。第一轮是HR的电话面试,入职以后才知道,所谓的HR其实也是team里面的Assistant,并非只做HR的工作,也参与team里面与SAP相关的各种工作。面试有中文也有英文。这一轮面试我其实面得感觉并不是很好,主要是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好——或者说,我事后觉得没有给出最合适妥当的答案。当时HR问我:“我们这个工作很枯燥的,你没有关系吗?”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就跟回答“加班有没有关系?”一样,只要简单地说没有关系就好了,不过当时有点措手不及,没有想到HR会问得这么“直白”,所以回答得并不是很好,绕了一个大圈。不过或许其它问题表现得还可以,所以没过几天,就拿到了二面通知。第二轮面试是去上海,由部门负责人当面面试,面试官有两个。总的来说,面试很顺利。开场当然是英文,说实话,电话面试因号的关系,我还会比较担心听不清,但是因为在国外待过的关系,这种面对面的英文面试我确实根本不虚……然后面试官说,接下来我们用中文面试吧,我觉得我们已经不需要再考察你的英文了……后面的问题也很顺利,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是问了我对一款软件一种数据结构(具体就不多说了)的认识,其实我对这款软件的数据结构闻所未闻……所以,我很坦诚地告诉他们我对此的了解并不够,不过我同时也比较有条理地告诉了他们我所了解的各种数据库,以及我是怎么去学习他们的——基本思路就是告诉他们,我对数据库相关知识是有一定积累的,只是刚好不了解他们问的东西,并且如果有必要的话,自己学习这种新知识也不存在什么障碍。原本以为第二轮面试就可以了,不过没有想到,过了几天HR我说,国外的大老板突然想给我面试……面试时间HR也不知道,说是大老板想自己跟我约……所以我就又有了跟国外大老板的第三轮面试。第三轮面试是电话面试,国外大老板打电话到我手机上,全英文,原本说是“short convation”,不过其实讲了差不多一个小时。HR给了我大老板的邮箱,所以面试是我自己主动发邮件去跟大老板约的。这一套形式我并不虚,因为更接近国外的套路(我其实反而不是很适应国内的套路)。因为知道了大老板的名字,所以很方便就用LindIn(国外都会比较注重Pressionalwork的建立,所以LindIn都会用)搜到了大老板的信息以及他过往的职业经历(幸好他设置的是公开,而不是加为好友才能浏览),结果就是对于面试最后一部分,必然会有的“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了一定的帮助,比较便于准备一些问题。另外,根据大老板的信息和职业经历,发现他不是美国人……于是对于这个第三轮面试,最担心的问题反而就变成了口音……比较担心他会不会有口音(幸好不是印度人),加上国际电话可能会有信号影响——不过最后发现没啥口音,也没啥信号问题。事实上第三轮面试的难度确实是最大的,大老板确实问了不少相当尖锐的问题,比如:“我注意到你的简历上,完全没有这个职位相关的经验(学习和工作),你难道不觉得来SAP干这个工作会有问题吗?”因为面试是一个半月前的事情了,所以很多问题记得不是太清了,大致跟上面这个类似难度的问题还有两到三个吧。都相当直白,相当赤裸裸,都是直球往你脸上砸。虽然面试难度比较高,不过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因为我对这些问题都有心理准备,而且最关键的是知道怎么去回答。其实这里面有个最简单的逻辑问题——比如上面这个问题,都已经是第三轮了,前面的面试官们难度不知道我的简历上没有相关经验吗?他们肯定都知道的。他们是瞎子么?他们不是。既然如此,还能做到第三轮,那就说明这根本不是问题。大老板问这种问题的唯一目的,就是看你虚不虚而已,看你反应。你只要展现出你的自信,给你的自信一个或几个合理的理由,告诉他你是fast learner,告诉他为什么你自信你是一个fast learner,并且把这些内容有条理,一二三地讲出来就可以了。反正就是你不能虚,你就是要“我就是这么自信”。最后大老板问我“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这个环节值提,其实国外对这一块非常非常看重(至少我觉得比国内看重),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个最后的环节往往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你跟别人都很优秀,面试过程中都没犯错,那么选谁?当然是选那个更会提问题——更会思考——更善于给予反馈——更在乎这个公司、职位、和机会的人了。所以我在准备第三轮面试的时候,对这个部分花的心思,远比之前两轮要多。哪怕我之前都不知道会存在这个第三轮,以为第二轮就是终面的情况下,其实都没怎么认真准备对中国面试官的这个环节。至于具体问了什么,因为是针对大老板的职业经历问的问题,所以就不便透露了,反正这个部分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让面试官知道:第一、我做过功课;第二、I really Care!然后过了几天我就拿到了fer,因为我是留学毕业回来,错过了招聘季,所以我也不算是校园招聘,拿到fer以后他们给了我两周时间,就让我立即去报道上班了。讲讲入职一个月以来的感受。首先,说说公司。SAP毫疑问是一家很优秀的公司,在企业级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这一块上,是世界最顶级的公司之一,其实这样的公司本身也一只手数得过来——很遗憾,国内没有能够相提并论的。我的研究生专业是信息系统,实习干的也是SAP系统实施,所以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就是要干这一块——这一点在面试过程中,我相信我也传递给每一轮面试的面试官了,他们知道我在找的是Career,而不是Job——我相信这是我能够拿到fer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入职以后,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是我所经历所看到所学习到的一切,也再次证明了我最初的判断,SAP是顶级的,SAP是可以作为Career来做的,SAP有很多的机会,SAP是非常好的一个平台,SAP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所以如果你是、信息系统、商科,或者相关专业的童鞋,有志于这个行业,那么SAP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次,说说薪水。这是很多人会关心的一个话题。具体的东西不便透露,就说个大概吧。我同学比我早几个月回国,赶上了招聘季,拿到了(Deloitte)的fer(羡慕嫉妒恨……),他做的工作是IT Consulting,也是今年开始干,工资比我高500。所以我对自己的工资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我同学是上海本地人,我不是,所以我租房会损失不少钱……不过也因为他是本地人,住家里,家里管得比较严,打游戏什么的就不能像我那么肆忌惮……啊,而且干咨询出差很多,据说干活也比我累……所以,究竟孰优孰劣呢?反正,至少,我没什么不满意的,午餐公司也全包了,吃得比国外好多了。办公室的咖啡机也是各种咖啡随便喝,美式、意式、卡布奇诺、拿铁、拿铁玛奇朵……各种……讲道理的话,国内小杯咖啡都要30多块……怎么不去抢钱啊你们这群魂淡……应该改名叫“人傻钱多速来”,只是一个适合让那些“自己花的钱流着泪也要装完”的人或者“那是哎——!!好有X格!!”的人拿着苹果装X的地方……更别提在我留学的小镇上,有太多local的cfee house可以选择,根本排不上号啊,为什么国内就这么死贵吗……话题扯远了,总之,薪水我觉得还是蛮不错的。什么?你说买房?什么?你说买车?醒醒……这是魔都。最后,说说环境。我还记得我第一天报道,9点到办公室,老大抬头一句话“你怎么来这么早?!”,我瞬间一脸懵逼……上班时间比较自由,至少我没听说迟到这种说法,一天干满8小时就行,我很喜欢这种宽松的氛围,这种环境尤其对国外留学回来的童鞋应该会比较亲切。毫疑问是日常工作语言,毕竟团队里有印度人,有欧洲人,有北美人,而且也经常有global的会议,不过除非是开必要的会议、对特定对象做必要交流,基本上中国人之间也都是说中文。不会像有的公司那样,哪怕老板是中国人,只因为是外资,所以在办公室的公开场合,哪怕没有外国人在场,中国人之间也要强制说英文,还美其名曰“公司文化”,搞得这个公司好像很有X格一样。SAP里的同事都很棒,年纪大的前辈们都没什么领导架子,只要你愿意请教,他们就会愿意教。同事们都是很有素质的一批人,不论是为人处事、专业能力、还是工作态度。为了做好一个东西,大家可以一起主动加班到深夜——不仅是为了完成,更是为了做好——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工作态度。其实如果团队里很多都是这样的人,公司确实不需要设置什么“迟到”之类的东西。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的环境很棒,而且最关键的是——不是你付钱让他们教,而是他们付工资让你学。来源:yingjiesheng.com
聊聊该攻略
您对该攻略想聊吗?那就聊聊呗!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61982|回复: 111
手机看此贴:
用邻友圈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转发至朋友圈
外企垂暮:望京某外企入职20年老员工被裁 青春已逝双泪流
本帖最后由 richard01 于
22:18 编辑
  再见,外企
  过去20年,他们曾给过中国员工强烈的归属感
  2013年年末的北京,雪迟迟未下,52岁的汪杰(化名)倍感寒冷。两周前,他所在的这家全球知名跨国通信设备公司公布了在中国的裁员名单,市场、销售、服务部门“优先”裁撤,汪杰榜上有名。
  汪杰知道,企业的情况正变得艰难,但还是接受不了自己被裁员。1996年入职,20年了,从毛头小伙到两鬓斑白,汪杰做过销售,搞过售前。过去五年,他负责某二线城市的市场工作,业绩不错,直到近三年,利润一直在降。
  之前,他的上司已经和他进行过沟通,当然,这种沟通并不容易,电话常常持续到深夜。他说,“公司有周详的赔偿金算法,只要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唯一过不去的是自己的心。”他回忆说,“沟通进行了两周,那是最艰难的时刻”。最后公司给了他不错的package(指一揽子赔偿方案)。
  寒风萧瑟
  汪杰是中国最早一批拥有通信专业本科文凭的大学生。毕业后,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都试图出国。但他很快发现,正在国内大肆招人的外资企业提供的待遇非常优厚。1994年,他被一家跨国通信设备厂商录用。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接近3000元人民币。很快,他从一个技术支持工程师,“成长”为一个售前业务部门的经理,而招聘他的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员工从十几个增加到了近6万人。
  在过去20年,汪杰的工作具有时代象征意义——将一些中国式活力注入跨国公司,并将跨国企业的技术和严谨管理引入中国。但如今,将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员工裁掉的跨国公司并不少见。
  一些公司会一下裁掉整个部门,或者每周裁掉一小批员工,以尽量减少负面的公众影响。虽然他们中有不少是最佳雇主的典范,也曾给他们的中国员工强烈的归属感。
  与汪杰所在企业同行业的摩托罗拉2012年在华裁员人数超过700人;诺基亚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裁员约1万人,重组费用约为10亿欧元。之前的两年,诺基亚裁员总数已达到4万人,接近诺基亚员工总人数的一半。
  一些IBM员工抱怨称,工作强度增加,员工福利不像以前那么好,800元的综合补助没有了。领取订书钉和签字笔这样的普通文具也要经过部门领导批准。这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显示,IBM正要求他的员工过紧日子。
  今年6月,IBM开始全球范围内的裁员,数量为人,IBM中国公司尤其硬件部门也被波及。不久前,外企的一份工作会被当作炫耀的资本,如今“巅峰已过”的无力感却如影随形。
  一位中国惠普公司的员工在日被单独约谈之后,“在短短的20分钟内,对这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惠普近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2012年,惠普共裁减1.78万名员工,完成了该公司裁员目标的一半以上。惠普在2014年年底前共将裁减2.9万名员工。
  相比之下,汪杰还算幸运,至少他的上司尊重他,并付出巨大努力使痛苦的过程变得透明和充满感情,但情况并不因此而好起来。
  由于技术的门槛正在降低,离开跨国公司而“继续成功”的故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
  以IBM一个资深销售的离职经历为例,过去他当销售主管,穿着西装,出入五星级酒店,什么时候都从从容容,对他而言,“背后站着的是IBM,搞不定客户,一个电话,老外服务支持专家飞过来上门跟客户沟通。公司资源太丰富了。”离开了平台,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要拿到客户的单子,什么都得自己干,真的不像想的那么容易。”他说。
  没有人否认,跨国公司在技术和服务领域,尤其是底层技术层面比中国企业先进至少10年,而且短期内,这种优势没有任何被赶超的迹象。但跨国公司留给中国员工的“灵活可控性太少”,一位在摩托罗拉裁员后,加盟到联想BYOD解决方案部门,年薪70万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久前刚刚被解聘。
  理由是,“原来的投资和规划,都是总部设计好的,他无法独立完成从立项到预算、到执行的整个过程。离开了他的那些资源,他就什么都不是。”
  “在跨国公司,一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会的就那么一件事情,无法将本地员工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到相当的水平,这或许是很多跨国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一位先后从SAP和IBM离职加盟国企的技术人员表示,“外企的人很可怜,技术扩散了,没有差异化。他们没有和客户讨论支付模式的权利,更别提主导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了。”
  事实上,跨国公司已经告别了技术革命的第一次巅峰,即便在一些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跨国公司也不得不放低身段,与中国公司竞争。而从目前情况看,跨国公司似乎正告别第二次人才巅峰。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开放的丛林
  甲骨文的小胡每天都需要面对商务分析报表,谈到公司的境况,她说,“也许总量会涨,但利润肯定会比如今少。在如今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外企已经到了特别囧的地步了”。
  在此之前,她所在的跨国软件企业几乎没有在中国进行过裁员。而且抱着中国经济将很快反弹至去年那种两位数增长率的希望,即便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困难阶段,也尽可能保留了它在中国的大部分员工。
  但与大规模的投入相比,在中国经历了近几年的扩张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增长目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过去18个月,IBM软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中华区的业绩保持增长,主要的业务机会来自“云计算”和“智慧地球”。不过一位今年3月离职的IBM员工透露,为完成业绩目标,自己曾“体验到一个礼拜被加了三次任务的疯狂”。
  许多正在试图重新规划职业发展道路的年轻IT“精英”认为,继续寻找在跨国公司的上升空间,而非在民营或央企寻找发展机会,纯属执迷不悟。而更多人认为,他们留在现在的公司仅仅是因为他们目前没有其他选择。
  一个来自联想的调查显示,对90后的新人来说,外企不再是就业的好选择。当微软的工资比联想高出30%~40%,只要给员工足够的“发展前景和想象空间”,他们仍然选择去联想。
  现在仍在每天做商务报表的小胡也开始了新的人生一课,建了一个网站。她承认,过去和周围的很多同样在外企工作的朋友一样,她没有长期职业规划,如果有可能,就“看工资涨幅”的高低跳槽。现在,她开始居安思危。“靠副业安稳内心”是“小胡们”普遍的心态。至少在接到裁员通知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家书吧,或一家餐馆、网站,可以很好地安顿自己。小胡并不打算离开公司。小胡认为女孩子还是应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场所,“外企的工作环境带给人的感觉很好”。
  朱绍康是为数不多提前给自己一个转身机会的外企职员。他是典型的80后,作为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云计算机移动互联业务的总经理,意外的年轻。该业务在中国亮相后的两年里,营收从零增长到数千万元。
  但几个月前,他主动离开了这个前途无限的职位。因为当他和他的团队去和各行各业甚至那些看起来是“土得掉渣的人”打交道时发现,拽几句洋文,端着香槟并不会使他触摸到中国客户的脉搏。那些客户包括,因丢货空跑而痛哭的湖北公路散货车司机,还有渴望从生猪养殖到屠宰运输进行全程监控的首席兽艺师。
  他说,“我认为需要反省一下,大家是不是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了解太肤浅,对地方经济的了解太肤浅。”如今,他自己创业,天天和那些中国大地上最常见的人们摸爬滚打在一起。
  外企 再见
  更多被裁的外企人员开始频繁接触猎头,或让朋友推荐工作。
  他们中的技术人员境遇相对乐观,他们在寻找兼职工程师的工作,不定期地在一些小企业承接外包项目,不用坐班,能每天接孩子放学。生活闲散而收入不错。但更多的人尤其是40岁以上的员工,因为缺乏对全局战略和规范方面的技能,很难找到满意的职位。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对外企的额外优惠政策的减少,一些跨国公司更为热情地倾向于在中国二三线城市开展投资,比如IBM在宁波,SAP在南京开研发中心,一线城市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不过,汪杰不会在他负责的那个区域市场获得新的职位了,他所在的企业并没有机会在那个市场进行投资。
  在接到裁员通知后的一个月里,汪杰试图养成随遇而安的心态,他会在儿子不在家的时候翻看一些培训手册,比如卡耐基的《如何抵抗忧郁》,《哈佛的幸福公开课》。也有朋友鼓励他,“柳传志也是45岁才创业”。但以他现在的年龄,重新开始,多少启动资金才够?
  训练自己也许是一个好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没后路才会焦虑。汪杰愿意相信,自己还有机会去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在圣诞和新年假期到来之前,汪杰依旧带了些当地的土特产,从自己派驻的城市回到位于望京的公司总部。每年的这个时候,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大区经理们才有机会相聚。作为一个在职场打拼多年的“老人”,“走得好看一点”是汪杰对自己最后的要求。
  屋子里并没有弥漫着无可奈何的情绪,人们和他握手,恭喜他拿到不少钱,也有同样被裁员的人开玩笑说,终于可以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二春,他微笑点头,志得意满,看起来无可留恋。只是在收拾东西时,看到办公桌深处一张十几年前,自己参加公司培训时的照片时,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赔老鼻子钱了吧,爽。
能够理解,太不容易了!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青春就在那里,时光就在那里。。
失业潮开始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任何单位都不能保证你一辈子,国营单位也有裁员,公务员也有编制缩减压力,国营单位饿裁员补偿和外企比要差很多呐。重要的是要保证自己有优势有竞争力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uigua 发表于
所以要经常跳槽,至少每3年一跳吧,通过面试检验自己竞争力,发现不足及时更新自己技能,免得在一个单位做 ...
在外企要一直保持活力和热情,这对45-55左右的人来说是很有压力的。公司总是要给年轻人发展空间的,老人占着位置又不能发挥足够的热情和活力时,被裁员或者边缘化就很危险了。
做技术或者咨询行业的,年龄是优势,但对于做销售行业的,一定要考虑自己未来,俗话说没有近忧必有远虑呀。
guigua 发表于
所以要经常跳槽,至少每3年一跳吧,通过面试检验自己竞争力,发现不足及时更新自己技能,免得在一个单位做 ...
说的有道理
应该是什么地方都学着去尝试去干干,否则这就是被耽误了老了才醒悟啥都晚了,在这个不景气的年月里,还是积极的学着做有心人吧。
因为你挣得太多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guigua 发表于
一看就是SLC的
行业在洗牌,自己的知识结构、技能也要更新,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
非常有可能,SLC今年裁了一些老员工。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员工入职申请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