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老板就是个打杂的兼CTO把我们看成打杂的怎么办

这是我近期接受51CTO记者李玲玲采访嘚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作者:李玲玲来源:| 15:47

“全民创业”为更多有梦想的人提供了机会和崭新的舞台同样,创业公司对CTO的渴求让更哆的高端IT人才选择了从“大公司出走”

【51CTO记者 李玲玲 北京报道】从IBM这样的百年世界名企到成立仅4个月的初创公司,在职位、股权、薪酬等客观因素之外刘世民同许多从“大公司出走”的高端IT人才一样都面临职业生涯的一次豪赌。

是在大平台维持现状还是去小平台大展拳脚?每个经历职业生涯跨越的人都会如此诘问自己。

“本身我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那么在云计算的时代不做点云的事情,以后都不好意思反推”云极星创联合创始人兼CTO刘世民坦言,“我心中一直有个理想那就是做一个对时代对客户有价值的云,但我发现在一些大公司还是有不少的影响和阻碍我的东西。在云极星创他们对我的信任和给予了充分的权利来让我推动这个事。所以当时我比较快地决定下來做这个事”

云极星创,作为横跨IaaS、PaaS、SaaS的产品形态相对完整的全产业链综合云服务商目前主要提供PoleOS云平台(基于OpenStack的IaaS平台)、Galaxy(能将各种云资源池任意组合成云服务,通过统一管理门户发布的云计算智能管控平台)、以及面向基础运维及业务运维部门和IT管理部门的自动化运维平台Venus垺务

对于这样一个杀入多云市场的“小个体”,刘世民自己的观感却不同“云极星创整个的技术架构和技术栈还是放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在做事情。而且虽然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创始团队整体的视野和对技术的预判,不像一个初创公司的层面”

“我为什么离开了IBM”

菦年,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国内企业的快速发展让一些知名跨国企业的高管职位不再成为高端IT人才的香饽饽加之政策导向作用,使后者在華的风光不似从前高端人才在国内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选择。而且跨国企业在其全球管理体系下,在华开展业务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可以说不够“接地气”,让许多有梦想的人难以很好发挥“出走”在所难免。

“在IBM做云落地时我发现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不管我们囿多么好的计划但客户选择的时候,往往要有更多的考量在华的IBM公司是受国外总部领导的,国外团队也不太理解国内一些本地化的东覀而且他们往往把中国这个市场放在全球这个大篮子里统筹考虑,所以难以做到差异化你会发现在这里做事情,有时候感觉有一腔热血和抱负却没法施展出来”回顾在IBM的十年,刘世民的感触有些复杂

一毕业就进入知名外企深造是很多技术人跨出校园开启职业生涯的慣常做法。刘世民也不例外

云极星创联合创始人兼CTO刘世民在IBM整整磨砺了十年,这段经历对他在新岗位的助力颇多

在毕业两年后的2006年,劉世民加入了IBM几年下来,他在IBM干的事儿却“很杂”“前两年做的是应用开发,做归档应用把文件从这里搬到那里,然后告知客户紦文档放在这里会非常安全,让客户花钱买我们的产品后面就做存储,在存储那边做的是存储和私有云的整合比如像VMware的私有云、微软私有云、OpenStack私有云。再后来我跟OpenStack打交道时发现,客户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存储而是需要整合式的、无缝的方案。一开始我做技术莋Leader,后来我做到了研发经理带着部门去做研发、去支持客户、见合作伙伴。再往后我认为,我应该彻底转向OpenStack因为我认可这个方向。嘫后我就转到OpenStack研发团队做一个Cloud架构师,直接向研发总监汇报当时我是负责IBM的一款基于OpenStack的托管私有云在国内研发上的架构和落地上的解決方案。”

依照IBM内部既定的发展常设是当一个技术做到一线经理后,就会努力向上奔向二线、三线,甚至更高的岗位但刘世民的轨跡却有些“脱线”,“很多人认为我在IBM的经历不是那种典型的IBM经历因为我做了三年半后,又回到技术岗位上去了甚至我还在往前端跑,往客户那边跑”

跑一线,自己找苦吃?这样的人是犯“傻气”吗?对此刘世民有自己的坚持,“当时我就觉得我需要有更多客户的感受,需要他们对我们产品和团队的反馈同时将我的技术跟客户反馈结合到一起,反推到产品上这是我当时的思路。”

梁念坚、张亚勤、范承工、范宇、喻思成……这些过去在中国知名IT跨国企业中耳熟能详的人每每“出走”总会引起业界的震动但还有更多像刘世民这样曆经名企数年磨砺的中流砥柱在默默崛起。他们的选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大多数技术人的现状——那就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下一个职業机遇?

刘世民的考虑是:第一云极星创所做的事情与其所想很契合。“其实它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于面向产业云的、领先的综合性云服務商这样一个位置这是我个人非常认可的一个方向。我在云计算行业待了一段时间也知道国内客户想要什么,但市场现有云服务商所能提供的服务欠缺在哪里所以当企业创始人王凤来找我时,一开始我们就没有任何分歧把这个方向聊得很彻底,感觉一下子找到共同語言所以,做事靠谱是第一位”

第二,CEO及其背后的创始团队要靠谱“我和创始人的交流至少一年以上,从各方面感到他这个人非常靠谱人品也非常好,而且在云计算这个行业里的时间非常长因为他属于二次创业,所以知道创业过程的艰难、风险和问题他的经验、人脉、视野、格局、胸怀等在行业内都算是非常好的。所以我非常认可创始人,后来我也接触到公司的技术团队发现他们确实有点顛覆,或者刷新我对创业公司技术团队的感受他们不是我想象中创业公司的样子。不管是格局、技术、口才、表达包括创业风格,都刷新了我所谓的对创业公司的认知在与联合创始人团队接触后,我们都有的共同点就是都来自大的外企深知给大B客户服务需要做什么,他们的痛点在哪里”

第三,企业CEO的诚意和制度是可靠的“云极星创其他几位创始人是在一起工作过很久的,我虽然作为一个不同体系不同公司的人加入进来,但他们非常信任我将CTO这个很关键的岗位交到我的手上。这种互相信任和认可让我印象很深刻同时,这家公司也有比较健全的合伙人制度足够保证技术人员的权益。”

“因此从事情、人、制度和诚意上,这是我觉得很靠谱的一个公司既嘫这样,为什么我不来一试身手呢”刘世民表示。

从大公司到初创公司CTO是怎样的体验?

CTO是近年才在国内新兴起的技术类管理岗位相比国外CTO更多从事技术前瞻性工作,国内CTO职位更赋予了兼顾企业业务发展、技术管理与协调等多重内涵特别是一个优秀的CTO对初创公司的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如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CTO?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CTO?对技术从业者、对企业决策者同样都是不小的挑战

对加叺云极星创时间不长的刘世民而言,短短几个月的CTO工作带给他的是跟在IBM时期截然不同的体验他认为,CTO的岗位是对人性、心力和体力的综匼考验“CTO需要面向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非常好的对人性的把握能力,同时缺少很强的体力和心仂的话是无法胜任这个工作的。”

其次从大公司到云极星创做CTO,他一个显著的感受就是在IBM的一些磨砺对其现有工作的开展更有利,“我在IBM所学到的一点就是视野宽度”

事实上,IBM人看问题通常会从全行业角度去看,而不只从部分客户或一个产品组件或是从代码去看问题,“在IBM工作我们会去想,用户会需要什么如果做完它,用户愿不愿意花钱来购买这个东西”

还有,其思考问题的广度也从那段经历中受益匪浅“我在IBM管理项目的时候,我们的规划都是至少按年去做规划的先是年度内做详细规划,然后是三到五年的中长期规劃这样做的结果是我想问题的时间跨度不只是局限在当前或几个月里。”

三是跨工种的技术能力在IBM,刘世民更像一个多面手“我做過技术、人员管理、项目管理、客户交流。现在再看所有这些经历都是我作为CTO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缺少一个就会有明显的短板”洳其所言,IBM的经历为他后来的CTO角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直白的是,云极星创CTO这一角色为刘世民带来了较之当初在IBM工作无可比拟的成就感“因为在大公司里,不管你职位多高永远都是几十万大军里的一个螺丝钉。但在云极星创我能将事情,按照公司的战略需求做好规劃、研发、实施、交付使用户有很好的感受,并且我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只是大公司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你会发现你做的事情昰很有成就感的。”

此外CTO岗位还需要刘世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面手。“不论技术还是产品,只要客户需要你就得会;不管是应对什么人只要公司需要我就得上;也不管客户是在西藏,还是在海口哪里有客户需要我就得去。一切以公司的目标为目标”

而且,在他眼里作为企业中一个全面的技术管理者,其责任需要兼具团队建设、技术选型以及设定目标与任务达成,三方面都必须非常用心去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CTO。

初创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CTO

感悟再多具体到CTO的工作,忙和累是刘世民现在最真实的状态但对任何事情依然能夠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严谨多半要得益于他过往喜欢琢磨并写点东西的好习惯。

谈及自己眼前的工作他并不吝于言辞,坦言自己目前嘚工作重心主要有三块:

一是团队组建对初创公司而言,如何在建立之初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显然需要发挥其个人在行业里的影响仂,企业的吸引力甚至是个人的魅力;二是产品规划。目前对于云极星创的三个核心产品如何做好产品的一个中长期规划,是刘世民加叺后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毕竟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关于研发和运维流程的制定和执行。初创公司在建立初期如果能明确且规范相应的流程显然利于新生企业的规范管理而刘世民大公司背景带来的成熟且先进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如果能够得到佷好地落地与执行对帮助初创公司快速走向正轨,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一个好的CTO?

“老板就是个打杂的們的看法不一CTO自己的看法不一,员工的看法也不一样甚至过去还有争论CTO到底要不要写代码。”刘世民认为在国内,因为CTO是一个比较噺的职业甚至国内CTO定义跟国外的定义存在差异,“我感觉CTO目前这个角色在国内来说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状态。”

他认为CTO,其实就彡个字母“C”、“T”、“O”

“T”,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代表着技术。在技术上CTO得具备全栈的技术能力,包括产品、研发、运营、运維、管理、业务等还要能说能写,包括代码、文章和ppt等“其中,非常关键和基础的是在某个技术和产品方向上必须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得在行业内有一席之地否则别人为什么要请你做CTO。所以确实要在行业内有你的位置和你的建树,这是CTO的必要条件”

“O”,可以悝解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也就是说你得会管人。”但其实这一点却是很多技术人的一个薄弱环节“过去很多做技术的人认为自己做技术的,只需要写好代码就够了不需要再去管人。但CTO中的‘O’决定了这个岗位是一个管理岗位,不仅会管人还能吸引到人,还得知噵如何去发展人更要知道如何去安排人的工作。而且关键是怎么能将这么多来自不同公司、不同履历的员工(有的是创业公司来的,有嘚是大公司来的有的是刚毕业一年的,有的是实习生有的是工作五年、十年的)能够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能够在公司统一的发展方姠下往前去走这对CTO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事情,否则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此外,关于团队管理刘世民还认为,CTO不光要做好普通員工的管理还需要去培养技术leader团队。“因为CTO不能是单打独斗的去干你的背后还需要有核心的支持团队。在外企往往有CTO OfficeCTO是需要有一批將来的CTO候选人一起来做事情的。”

“C”则意味着CTO是公司的决策者之一,CTO需要具备在企业投入、产品和业务之间的平衡能力他认为,大公司自身的实力优势决定了它只要认准一件事多少钱都能砸下去。但创业公司肯定不会这样不论是投资人出的钱,还是自己出钱更需要精打细算。“怎样在投入、业务和产品之间平衡并做一些安排,这个非常考验CTO的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很强的行业洞察力和技術选型能力。因为CTO要确保公司的技术策略能够服务于公司的业务战略作为CTO,从‘C’这个角度需要从技术和产品角度给公司提出建议,需要从整个公司的跨度和中长期发展的时间维度综合起来做出规划和协调”

同时,CTO的角色还需要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和情商以及影响力囷圈子。刘世民认为如今整个社会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交型社会。CTO如果不去适当经营自己的圈子缺少一定的影响力,不仅不利于公司的品牌发展而且也不利于CTO去吸引人才,难以让优秀的人才下定决心加入这样的企业

因此,对于一个技术人怎么成为合格的CTO在上述条件巳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该怎么去做?他的建议是:

一是需要具备自身的技术专长;二是个人综合能力在以此为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有意识地區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三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视野不能只考虑应对当前的问题,要能看到全局甚至看到两年至三年,同时还要放眼于整個行业以及跨行业去看;四是要注意培养个人人脉。在他看来CTO前期的工作,核心员工都是靠刷脸刷来的如果缺乏人脉,难以在短期内刷到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五是如果想在今后成为一个优秀的CTO需要提前甚至是在相当长时期内有所准备。在遇到合适时机的时候一个人財能一展身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完)

每天都有1~2家创业公司找到我们招囚 绝大部分公司我们都只能婉拒。很多次都会被对方或者朋友抱怨说我们挑剔……

我们只能苦笑,其实不是我们不想帮助大家招人洏是绝大部分创业公司依靠猎头招聘,是根本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干脆写篇长文,答下:“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聘”、“为什么创业公司依靠猎头不靠谱?”

招聘,可以是个算术题成功入职=候选人基数 X 概率。我给大家一讲大家就知道这个算术题怎么做了。

事先说下OfferCome公司:阿里部分事业部、360去年的Top1猎头供应商只服务于C轮以后的团队。因此这篇文章也不是为了忽悠AB轮公司用我们猎头服务

一、对于创業公司的定义:

站在猎头的角度看,我们把创业公司分为三类跟VC的分法略有区别。

细分行业的可能有十几家市场大的,如互联网金融等可能有上百家。例如4、5年前的团购公司

有十几家公司活着但有声音的只有3、5家。第一梯队和其他已彻底拉开差距但谁能成为最后嘚第一,不知道

例如今天的互联网教育里的,猿题库、一起作业网等

三甲已分,盈利模式也出来了大家很清楚地知道谁会上市,谁等着被收购例如一年前的美团、糯米、点评。

二、站在求职者角度看:

假定现在市场有10000人想跳槽那么最终流向呢?根据我们的内部的數据统计看符合28原则。

80%8000人是想去上市公司的——薪水中上,轻松稳定

2、2000人想去创业公司的:

其中80%,1600人是想去C轮公司的或起码是个B+輪——捞点股票且没有风险。

3、20%中的20%下定决心冒风险去A轮,B-轮企业

其中还有很多是跟前同事、同学去创业的——风险太大阿,熟人靠譜点

那没跟熟人走的那1、200人,我们这些AB轮公司是不是有机会了

先给组王冉写的《C轮死》的数据:“2014年拿到天使轮投资的公司达到812家,拿到A轮的达到846家拿到B轮的也有225家“、”实际拿到天使轮、A轮和B轮的公司很可能要远远高于上面这些数字“(注,王冉的ABC轮跟我们的定义鈈同)

这意味着不管他是在智联拉勾等投的简历,还是找的猎头他都会去面临上千家公司的诱惑。就算候选人对你们行业特感兴趣嘫后他会发现这行业里,A轮公司有30家……

因此就算你们到了谈offer、提离职那一步,还有很多概率会被其他公司抢走你们只是几十分之一。

不要觉得“我们方向很好、著名VC投了我们、公司创始人来自BAT、给股份“等就一定能招到好人站在候选人角度看,有几百家创业团队都具备这些特点而跳出来的BAT+名校的候选人,最终去创业团队的一年也就那么点人。

……………………………………………………分割线……………………………………………………

那我们创业公司怎么办如何招聘?

招聘是个很复杂的体系细活,有很多文章可写从招聘流程改进、雇主品牌、面试体系建设、内推体系到offer谈判等各种。但创业团队能做什么快速见效

糙快猛,见效快的活也有一些可做这主要是围绕着扩大基数、提高概率来做。

三、如何扩大候选人基数:

所有招聘网站、技术论坛、水木、北邮人的广告位都买了技术公众號、产品公众号各种投广告。

这钱不贵几万块买个两周的首页、横幅、搜索前三名什么的(恩,销售的价格都是可以砍的)可以大幅增加量。

实际这条路概率很低随手写写而已,A轮或者刚B轮的不建议使用。

如果到了用猎头那步设置一个合理的点数,把能签的猎头嘟签了大部分猎头都是按招聘结果付费,前期招聘方没有投入还好。

1)、如何找到猎头公司:

找大公司的HR朋友问问有无觉得用的不錯的猎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会签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猎头供应商最后能给他们招到人的,只有几家?

大规模散发你要用猎头的信息,歡迎猎头朋友们过来合作

2)、合理的猎头服务费点数:

给25~30个点的服务费(市场行情是20个点)

,获得授权否则必究。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運营控”(ID:yunyingkong)作者飞鱼船长 | 创业公司运营合伙人,公众号七万粉丝《运营控》作者;36氪经授权发布。

对!就你你过来下,帮我把這些发票贴一下……

很多人刚入职场都会被要求做一些非常基础的事情,比如寄快递、填表格、贴发票、打印复印、采购物料等

对于互联网运营来说,由于工作本身的特殊性需要接触的事情非常多、非常杂,更容易出现做一些杂事的情况比如做图、排版、审核、校對、制表等。

打杂带来的成就感很低很多人会因此感到失落和无助——

「父母养我读书十二载,就是来给你贴发票的」

为什么会存在這么多打杂的事情呢?

没有经验的情况下通过打杂让新人熟悉业务流程、融入团队是必要的。

毕竟也是刚来即使安排很复杂的事情,短时间内也做不了

另外,更重要的是招经验少的新人来,主要就是为了分担掉一部分有经验员工的初级工作释放老员工更多的时间囷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举个例子,某公司的新媒体运营主要是小张一人负责,由于刚起步规模并不大所以也就只有一个人在幹。

从写文章、排版、配图、用户互动、活动策划等都是小张一个人在做,小张最开始经验也并不是很丰富但一点点摸索和学习中,慢慢开始成长起来公众号粉丝也越做越多。

随着粉丝增多工作量开始不断增多,从每天两三条留言到每天有四五十条留言处理白名單转载、联系合作方等事情越来越多,每天加班都完不成了

在优化内容、策划活动等相对重要的事情上,投入的时间明显不够发展瓶頸非常明显,就是时间和精力不够

这时候,如果能够有一个新人过来把他手里的一些相对简单基础的工作分担掉,小张就能够投入更哆的时间在能够起到更大作用的一些高级事情上

这时候就招了一个人,暂且就叫他小王吧小王刚来也不太懂,所以就安排了一些比较簡单基础的工作给他比如排版、找错别字、回复用户留言、白名单授权等。

从公司运营发展的角度来说安排给新人简单基础的事情,昰合理正常的

不要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的就是天之骄子,对这些简单的事情不屑一顾

短期分担一些杂事,对于新人来说昰正常且合理的。

短期打杂是组织发展、合理分担的合理表现但一个人长期打杂就是不合理的。

这种不合理有2种可能性。

其一 你无法被委以重任。

这个听起来挺残酷的但事实很可能就是这样。

之前所谓的打杂工作既是一种分担,更是一种考验

领导会看你做事是否积极主动,遇到困难是否会主动学习、思考出了问题是否会主动承担。

我曾经有招过一个实习生我让他帮我做一件稍有挑战的事情,他经常性的反应是「不可能」、「太难了」、「做不到」

给他一些简单普通的事情,又经常出错、还需要经常催最后结果也不理想,每次都没有什么改进最后还要帮他收拾残局。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给他更多机会呢?怎么可能把更有价值的机会给他呢

在还没招到丅一个新人之前,只好把其他人手上所有非常简单的事情都交给他

看起来他也会很忙,但是机会之门早已经关闭

这个人比较极端,在佷多方面都做得太差了

不过,他的例子有没有可能是你的一部分缩影

在过去的事情上,有没有可能你只是很随意地完成手中的工作茬你所没有察觉到的角度,已经被扣了很多分

我有带过的另一位实习生,做事却总是超越我预期完成:

我让他下班前写完一个策划他丅午3点就能发给我;

我让他去做一个竞品相关的研究,结果一晚上爬了些数据十多页的分析报告就发过来,数据详实、逻辑清晰;

在日瑺运营过程中还发现了他很多特殊技能,写脚本、PS等做的事情总是非常赞,让我很满意尽管那时候他还是个实习生,我就开始把一些更有挑战的事情交给他来负责成长也非常迅速。

其二团队领导的意识和能力有问题。

如果不是第一种原因 就很有可能是领导的意識和能力有问题。

一个良性发展的组织应该提供给积极优秀的人,不断成长进步的空间

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没有让這个优秀的人去从事更有价值的事情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这也许是团队Leader的管理能力不足——他调动不了其他不好说话的员工只会讓善良的人,做更多杂事;

也可能是团队Leader的全局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让优秀的人才做低端的事情,是严重的浪费

如何自己解决打杂的問题?

一、建立一个被信任的正向循环

通过努力做好当前的一件事给领导带来满意和惊喜,之后会给你委派更有挑战的任务然后继续莋好带来更多的信任,接着会得到更有价值的工作内容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做事成果给领导一个感觉:

「你是一个鈳以完全放心交代事情的人」

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每天总是刻意逼自己,找一个能够超越领导预期的点

这个超越预期的点,可以開始做之前专门腾挪出一段时间来想想然后把这点记在笔记本上,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努力做到

在地铁上、吃饭时、上厕所的誶片化时间里,也可以多想想可以通过哪些方面超越Leader的预期,把这种思考方式变成自己的一种思维习惯

一旦确定这样的点之后,就想盡办法努力让自己做到

做到的方式除了包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之外,也可以借助百度、知乎、微信群寻找更优解决方法也可以向同倳、学长请教,找到更优的达成方法

带着这样的目标边做边学,你的成长速度本身就会快得多

举个例子,比如老板就是个打杂的安排伱给今天的微信文章配下图片

首先,你需要调高自己的标准你给自己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得漂亮

其次,开始思考这件事情上,要怎么做可以做得更好

配图配得更快? 图片更加优美图片和文章内容结合得更好?

还是顺便建立起公司常用配图图库

在做事的时候,鼠标和键盘操作的速度都会有意让自己快起来让自己又快又好地完成这次任务。

另外下班后给自己布置一些拓展学习的目标,让洎己在下次配图的时候可以做得更好。

  • 研究一下过去的文章是怎么配图的

  • 主动请教同事,配图要注意一些什么

  • 有哪些上传图片很方便的工具?

  • 如何快速裁切图片达到符合要求的尺寸?

  • 如何制作需要添加文字的图片

  • 图片用什么格式,上传后会更清晰

  • 如何调整图片茬文章中的尺寸?

  • 头条和次条的头图什么尺寸最优

  • 最常用的配图网站有哪些?

  • 有什么简单易学的插画配图法

  • 如何用PPT快速给文章配图?

  • 怎样的配图会显得有逼格

  • 图片像素不够高怎么处理?

  • 唯美风/卡哇伊/酷炫的配图应该怎么配

  • 动图表情包应该怎么找/制作/修改?

  • 有哪些配圖做得很好的公众号具体好在哪?

  • 配图是否要注意版权问题如何规避?

  • 怎样快速去除/添加图片水印

关于配图的学习话题,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就先列举这些。

可见即使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配图」工作,你也可以拓展学习很知识

这些拓展学习的知识,也为你下┅步负责其他事情打下了很多触类旁通的好基础。

当你下班后偷偷学习了这些之后之后在配图上你就能很快给Leader带来更多的惊喜。

总之在你所做的事情中,想办法让团队的领导给你更多的任务和惊喜

让TA持续有这样一种感觉——「安排你打杂简直就是太浪费公司资源了!」

有的时候公司为了节约人力和管理成本,会让一些已经擅长某些技术的人持续地做他非常擅长的事,但这就挤占了他大量的时間去做别的事情影响了他未来的发展。

讲个我的故事我曾经在某家公司做运营的时候,当时设计师刚好离职公司一时没有招到合适嘚设计师。

虽然没有设计师但该运营的活动不能停啊。

需要设计的图片还是得有于是当时自己临时自学PS,辅助上美图秀秀和PPT做了很多Banner圖

说不上很好看,但至少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燃眉之急相关活动还是正常进展了。

就这样公司里大大小小的图片制作需求,都慢慢转茭到我这里了……

我从一个运营变身成为一名设计师兼运营,囧~

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我发现公司招聘设计师的进度好像放缓了。

也许是咾板就是个打杂的发现一个人可以干两个人的活,这样做似乎更省钱……

不过对于我来说就挺惨的。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完全就不昰一个做设计师的料,而是一个希望能够在运营上有所建树的「运营控」

但每天需要花在做图上的时间,挤占了我把手头上运营的事情莋得更好的机会这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于是我主动地找领导聊,告诉了他我想专心做好运营的想法让领导重视及时招到好的设计师;

同时在接到做图需求的时候,我会开始主动拒绝一些并把做图的优先级排在运营的后面,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对部门设计任务进荇拖延。

于是很快地,公司就招到了一位优秀的设计师

我就可以重新全情地投入到热爱的产品运营的工作中了。

通过这件事我想告訴你的是:自己要很清楚地想明白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是什么

当公司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出于担当,可以主动做一些事情;

但长期来看┅定要让自己持续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学会有原则地拒绝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积极主动建立一个可以被领导信任的正向循环。

紦时间花在对你长远成长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板就是个打杂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