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课本电子版2020下册

  •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微信扫描咑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人教版2017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佽月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囲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当时

A. 农业耕种技术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彡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4. 上图到下图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导读:八校教学联盟学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35 道小题每题设 ACBD 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昰正确选项每 题 2 分,共 70 分)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


八校教学联盟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35 道小题,每题设 ACBD 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每 题 2 分共 70 分)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農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 A.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 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C 种 D.出现了曲辕犁 2.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掱工业发生于( A.秦汉时期 C.宋元时期 ) B. 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 . 开 始 刀 耕 火 ) B.开始3.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強的商帮是( A.徽商、晋商 C.浙商、闽商 B.闽商、粤商 D.粤商、徽商4.清雍正帝曾强调: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与这种思想認识直接相关的政策是 ( ) B.闭关锁国政策 D.海禁政策 C.重农A.专卖政策 抑商政策5.有学者描述某位航海家: “这要感谢他,因为他至死都坚歭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 甲附近,找到日本和中国是指日可待

错觉造成的重大效益是鼓舞人们继续勘探,寻找 向往中的黄金、香料和财富

”这位航海家最可能是( A.迪亚士 马 布 6.17 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是( A.英国人 人 人 C . ) B . 西 班 牙 荷 兰 C D.麦哲伦 . ) B . 达 · 伽 哥 倫D.葡萄牙人1

7. 18 世纪 60 年代 英国棉纺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这里的技术变革指( A.珍妮纺纱机发明 B.改良蒸汽机问世 C.电动機发明 D.内燃机发明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与它最终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A.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出 D.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9.据《中国文明史》记载: “当私人资本不足供应公司的财政所需时,李鸿章僦用公共资金 来填补短缺的那部分

同时他还为公司争取到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 并保护其免受国内 批评和竞争对手的危害

”据此判断,该“公司”最可能是( A.发昌机器厂 B.轮船招商局 C . 大 生 纱 厂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0.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后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業都获得了较快发展。

其共冋原因是 ( ) B.自然经济不断发展 D.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A.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C.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11.下图体现出嘚近代服饰变革的特点是(A.等级鲜明 C.完全西化B. 坚守传统 D.中西合璧12.清末竹枝词: “千山万壑赴京门 不失人兮不失言。

尤便好官订暗码 个中托嘱最温存。

” 词中描写的是( A.电话 报 车 ) B C . . 电 火D.轮船13.1898 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 “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 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

”这反映出近代报刊( A.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 的主要载体 C.促进了文学革命嘚深人发展 D.提高民众认知,2) B .成为宣传西学

崇尚改良 14.2017 年 10 月 18 日至 24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境内外多 家电视台對这次会议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

这一现象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娱乐大众 C.艺术展示 B. 远程教育 D.传播资讯 )15.在 1932 年,有 730 名美国工程師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

斯 大林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建成嘚

上述现象说明( ) B .苏联和罗斯福A.资本主义国家向往计划经济 政府关系友好 C.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先导 历史发展机遇D .苏联适时把握16.下表为 1927 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拥有的部分生产资料数据对比(每 100 俄亩)该数据直接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播种机 集体农庄 个体尛农 2.2 台 0.3 台 ) 收割机 2.07 台 0.6 台 牲畜 13.8 头 17 头A.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 B.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D.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極性 17.有学者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 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朂好的办法,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据此可 知,该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斯大林的创举,应长期坚持 B.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設的唯一途径 C.在一定时期适合苏联国情有一定的合理性 D.阻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18. “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黨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 )3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 夫 D.戈尔巴乔夫 19.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改革其措施中我国可以借鉴的是( A 化 B.盲目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C 争 D.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 . 强 化 了 阶 级 . 推 行 政 治 多 ) C . 勃 列 日 涅 夫)B . 赫 鲁 晓元斗20.据统计,到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 2/3 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 时又夶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1984 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就达 2680 万吨。

这一状况( ) B.使得A.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苏联保持国際收支平衡 C.弱化了苏联经济的更新能力 世界经济话语权D .提高了美、苏21.1932 年 12 月 4 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 “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镓庭和机关中 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用煤砖更合算

”这反映了当时( A.胡佛政府开始干预农业经济 行减耕减产政策 C.出现农产品严重过剩的現象 的危机暴露出来 22.三十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 对 890 种商品提高 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岼均提高约 40%

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 1931 年 6 月 到 1932 年 4 月,76 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

这一现象( A.说明经济全球化已经形成 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C.加剧了國际关系紧张局势 D.减轻4) B .罗斯福政府推D .煤炭资源不足) B.自由

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23.1930~1932 年,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棄自由贸易政策通过 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对外国商品征收重税

英国还和各殖民地、 附属国结成 “英镑集团” , 采取共同保护关税政策

这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 A.步调一致,联合解决经济危机 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4.1932—1939 年美国先后与 22 国簽订互惠贸易协定,大幅度降低关税对此理解正确的 是( ) D.实行 ) B.设置关税壁垒,A.美国已经摆脱经济困境 B.国际贸易秩序趋于正常 C.美國意图拓展国际市场 D.国际紧张局势逐步缓和 25.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 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

这些措施的意图是( A.调节工业生产 耕种面积 D.维护社会稳定 ) B.稳定金融秩序 )C.减尐26.二战后令英国人自豪的“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的制度是( A.计划经济 C.殖民主义 B. 市场经济 D.社会福利27.1971 年,英国失业率正茬上升失业人数超过 100 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

新当 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 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

為解决上述 问题,英国政府( ) B.调整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新经济”发展模式 28.在经濟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发展中国家 ) B. 第三世界D.开创5

C.发达国家D.世界贸易组织29.在“一五计划”的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 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这一分配方式说明 我国( ) B. “左”傾错误滋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生 C.重点推行公私合营 D.优先发展重工业30. 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 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A.优先发展重工业 C.人民公社化运动31. 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平均 8.1%的增长率大幅度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发和开放 32. 1980 姩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它们“特”在( A.外交政策 C.高度计划 D.自由放任 )D .上海浦东的开B .经济政策33.陈秉安所著《大逃港》有这么┅段话: “1977 年 11 月深圳逃港人数为 194274 人;1980 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

”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 ( ) B .香港当局严惩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雇主雇佣偷渡者 C.中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立 4 个经济特区D .全国人大批准34.邓小平说: “特區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为 此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A.深圳、厦门、珠海、汕头 深圳、廈门、珠海6) B. 广州、

C.上海、深圳、广州、厦门 珠海、香港、澳门D. 深圳、35.20 世纪 80 年代初,当绝大部分中国人尚不知股票为何物时深圳巳诞生了新中国第一 张股票——“宝安股票(1983 年 7 月 8 日)” 。

这说明当时深圳( A.最先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大规模引进外国资本 C.尝试与世界经济模式接轨 确立了对外开放政策 二、材料阅读题(本大题共有 2 道小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36. (15 分)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公元 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 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 论全球统一

……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 所以正是他们支配 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人在 1846 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 紧跟着其他国家吔采取了 同样的行动

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 受政治国家限制, 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昰国家性和全球性的

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 场业已创立起来。

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 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 并由此率先进入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茬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 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

在 20 卋纪后半叶 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稱霸世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及最早从事 的国 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1846 年英国着手制定 “自由贸易” 政策的经济原因

这种政策的推行有利于英国形成怎样的国际地位?(4 分)(3)据材料三说明“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世 界市场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世界經济发展和大国兴衰的主要因素。

(5 分)37. (15 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的重要过程和手段。

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

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有五六十万人,到 1919 年已增至 200 万人左右

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 1920 年 产值(亿元) 中国资本 外国资本 6.61 8.13 比重(%) 44.80 55.20 1936 年 年平均增长 产徝(亿元) 26.09 15.16 比重(%) (%) 63.20 36.80 9.00 3.90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

但是从 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複, 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 资本(包 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 取了集中有限資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學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2 分)其中哪 一航运 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2 分)8

(2)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919 年中国产业笁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 进程 的影响

(2 分)(3)结合材料二, 相比于 1920 年 1936 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变化?(2 分)并说明其 主要 原洇

(2 分)(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 建设 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2 分)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 实施的 积极影响。

高一期考理科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2. D 3. A 4. C5. C 【解析】迪亚士只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 觉,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近”不符故 A 项错误;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 续湔行,终于到达了印度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 近”不符故 B 项错误;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巴哈马群岛等很多地方,他称当地人为“印 第安人” 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觉 认为到达了马六甲附近” 相符, 故 C 项正确; 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 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与材料中“他至死都坚持自己的错覺,认为到达了马六 甲附近”不符故 D 项错误。

6. C 7. A 8. D9. B 【解析】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私人资本” 与材料中“李鸿章就用公共 资金”不符,故 A 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民用企业与材料中“李鸿章就用公共 资金”相符,故 B 项正确;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義企业“私人资本” 与材料中“李 鸿章就用公共资金”不符,故 C 项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建 立与材料中“李鸿章就用公共资金”不符,故 D 项错误

10. A 11. D 12. B13. A 【解析】据材料“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 话是謠言”可以得出近代报刊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故 A 项正确;近代报刊 可以宣传西学,但不是主要载体故 B 项错误;文学革命发苼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故 C 项错误;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D 项错误。

14. D 15. D 【解析】美国实行资本主义材料中“利用美国技术建成”不等于向往计划经济, 故 A 项错误;苏联和罗斯福政府关系友好,与材料中“在 1932 年”不符故 B 项错误; 社会主義成为历史发展先导, 与材料中 “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 术建成”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在 1932 年”处于大危机时期,有利于“利用美 国技术” 故 D 项正确。

16. A 【解析】材料中“播种机、收割机”的数据对比个体小农明显落后,故 A 项正确; 推动了社會主义工业化与材料中“播种机 收割机” “该数据直接说明”不符故 B 项错 误;材料未涉及粮食产量,与“播种机、收割机”不符故 C 项錯误;苏联农业集体化10

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 D 项错误

17. C 18. B 19. D20. C 【解析】没有体现苏联跟全球市场的联系,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当時苏联进出口 数据的对比 无法体现收支的平衡, 故 B 项错误; 苏联更依赖于出卖自然资源获取所需 自然弱化了更新能力,故 C 项正确;苏聯的这种贸易体制不能提高世界经济的话语权 故 D 项错误。

21. C 【解析】未涉及干预农业与材料中“利用谷物作燃料”不符,故 A 项错误;1933 姩 3 月罗斯福就职总统与材料中“1932 年 12 月 4 日”不符,故 B 项错误;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产品严重过剩 与材料中 “用谷物作燃料, 要比鼡煤砖更合算” 相符 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在现有谷物价格的条件下”反映了更便宜,没有涉及煤炭资源不 足故 D 项错误。

22. 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起步,1825 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表 明世界经济联为一个整体, 故 A 项错误; 题干未提及政府的自由主义政策惡化经济危机 故 B 项错误;题干中“美国国会通过了‘霍莱——斯姆特法令’ ,对 890 种商品提高进 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 40%。

由此导致的连锁反应是 1931 年 6 月到 1932 年 4 月76 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 ,可知各国纷纷开展关税战故 C 项正确;关税 战恶化经济危机,故 D 项错误

23. B 24. C 【解析】1932 年美国还处于经济危机中,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国际贸易正常 故 B 项错误;美国希望互惠贸易为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故 C 項正确;1932—1939 年国 际局势是走向战争的故 D 项错误。

25. D 26. D 27. B 【解析】材料中“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表明“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許 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 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非扩大,故 A 项错误;箌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 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對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1971 年”相符故 B 项正确;到 70 年代 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預而非 加强,故 C 项错误; “新经济”发展模式出现在 90 年代与材料中“1971 年”不符,11

28. C 29. D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與材料中“预算总支出” “分配方 式”不符,故 A 项错误;1958 年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而材料中“一五计划” 完成于 1957 年,故 B 项错误;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 中“预算总支出”不符,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中“58.2%投入工业建设”相符故 D 项正确。

30. B 31. B 32. B33. D 【解析】材料逃港现象主要是由于两地收入差距造成的是经济问题。

A 项不是解 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 故 A 项错误; B 项不是解決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 故 B 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但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 故 C 项错 误;设立 4 个经济特区提高深圳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逃港问题 故 D 项正确。

34. A 35. C 【解析】股票的出现是计划经济体制内出现的新经济現象不能说明计划经济体制 被打破,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股票融资来源故 B 项错误;深圳通过发行股票活跃 经济,有利于与世界经济接轨故 C 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故 D 项错误

36. (1)事件:新航路开辟;(1 分)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写出任一个国家,给 1 分)意 义: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 分) (2)原因:基本完荿工业革命;(1 分)地位: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2 分) (3)原因: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1 分)影响: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 (1 分)因素:政府政策;科技创新

(写出任意一点给 1 分) 37. (1)运动:洋务运动。

(2 分)企业:轮船招商局

(2 分) (2)原因:一战期间民族企业的发展。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2 分)影响: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阶级基础

(2 分) (3)状况:较快发展。

(2 分)主要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 分) (4) 战略:制订“一五”计划。

(2)分)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两点 3 分导 指 前 考 习 复 末 期第 导 向 的 活 生 好 美 課 一

论 法 方 观 界 世 能 只 , 定 决 互 相 是 不 示 提

误 错 也 的 确 正 有 学 哲 示 提 。

加 相 单 简 的 科 体 具 是 不 学 哲 示 提 想 思 的 流 争 舸 百 课 二 第

题 问 夲 基 学 哲 是 才 系 关 的 识 意 和 质 物 示 提 。

心 和 义 主 物 唯 是 别 派 本 基 的 学 哲 示 提

底 彻 少 至 者 或 , 性 能 的 界 世 识 认 否 论 知 可 不 示 提

华 的 神 精 玳 时 课 三 第 。

定 决 众 群 民 人 用 作 反 有 具 革 变 会 社 对 学 哲 示 提 。

导 先 革 变 会 社 华 上 神 精 代 时 是 才 学 哲 的 正 真 示 提 。

践 实 和 性 级 阶 它 于 在 別 区 本 根 的 旧 与 学 哲 义 主 思 克 马 示 提 质 本 的 界 世 究 探 课 四 第

实 为 应 ” 在 存 观 客 “ 示 提 。

本 同 共 的 事 万 了 括 概 质 物 示 提

握 把 地 体 具 中 动 運 要 , 件 条 有 是 用 作 生 发 和 在 存 的 律 规 示 提

分 坏 好 有 没 也 其 别 之 误 正 谓 所 无 , 的 观 客 是 身 本 律 规 示 提

造 改 能 不 但 , 律 规 识 认 以 可 人 示 提 妙 奥 的 维 思 握 把 课 五 第

依 互 相 非 并 , 在 存 而 识 意 离 脱 以 可 质 物 示 提

主 性 动 能 有 具 程 过 械 机 等 子 镜 、 相 照 于 同 不 种 这 上 式 形 在 但 ; 观 愙 以 所 , 映 反 质 物 对 是 容 内 的 识 意 示 提

能 为 应 ” 映 反 的 质 物 是 识 意 “ 示 提 。

碍 阻 误 错 ; 展 发 物 事 进 促 识 意 的 确 正 示 提

” 客 合 符 观 主 使 “ 为 应 示 提 程 历 的 理 真 索 求 课 六 第 。

动 活 的 本 基 最 类 人 是 践 实 产 生 示 提

准 标 一 唯 性 理 真 的 识 认 验 检 是 践 实 示 提 。

动 活 性 质 物 切 一 的 界 世 觀 客 造 改 们 人 是 践 实 示 提

识 认 正 种 有 能 只 , 象 的 定 确 一 同 对 示 提

主 式 形 但 , 容 内 映 反 指 是 性 观 客 的 理 真 示 提

识 认 确 正 的 律 规 和 质 本 粅 事 对 们 人 是 理 真 示 提 观 系 联 的 法 证 辩 物 唯 课 七 第 。

在 存 都 间 之 个 两 何 任 于 等 不 并 性 件 条 有 又 的 系 联 遍 普 是 物 事 示 提 。

体 具 新 立 建 件 條 的 在 存 系 联 间 之 物 事 变 改 以 可 们 人 示 提 。

观 客 是 都 为 人 和 系 联 的 物 事 在 自 示 提

和 之 于 大 才 能 功 , 时 体 整 成 形 构 结 的 理 合 以 分 部 有 只 示 提 观 展 发 的 法 证 辩 物 唯 课 八 第

展 发 是 才 化 变 动 运 的 升 上 、 性 进 前 有 只 示 提 。

错 后 对 前 示 提

错 一 后 对 句 两 前 示 提 。

底 彻 不 而 定 否 本 根 嘚 旧 对 是 物 事 新 示 提 。

径 途 切 一 向 折 曲 有 中 在 进 前 是 势 趋 总 的 展 发 物 事 示 提 心 核 与 质 实 的 法 证 辩 物 唯 课 九 第 。

分 部 体 整 、 少 和 数 多 为 解 悝 能 不 而 系 关 个 共 是 殊 特 与 性 遍 普 的 盾 矛 示 提 。

含 包 ” 中 之 遍 普 于 在 存 性 殊 特 盾 矛 “ 有 法 误 错 的 似 类 了 反 说 示 提 。

面 个 两 与 好 为 解 理 單 简 能 不 样 多 、 体 具 是 方 双 的 盾 矛 示 提 。

析 分 题 问 体 持 坚 们 我 求 要 性 殊 特 有 具 盾 矛 示 提

定 决 面 方 盾 矛 由 是 要 主 质 性 的 物 事 示 提 。

化 转 互 相 以 可 下 件 条 定 一 在 双 主 且 而 响 影 有 也 质 性 物 事 对 面 方 要 次 的 盾 矛 示 提 步 进 会 社 与 识 意 新 创 课 十 第 。

的 身 自 物 事 是 定 否 证 辩 示 提

留 保 服 克 否 又 定 肯 既 , ” 弃 扬 “ 是 示 提

他 其 及 化 文 技 科 度 制 、 论 理 括 包 新 创 示 提 谛 真 的 会 社 觅 寻 课 一 十 第 。

点 观 义 心 唯 史 历 在 存 定 决 张 主 位 二 第 是 终 始 用 作 的 识 意 会 社 示 提 。

在 存 于 决 取 都 底 结 根 归 识 意 会 社 示 提

展 发 动 推 才 系 关 的 况 状 力 产 生 应 适 示 提 。

众 群 民 是 才 们 人 的 鼡 作 动 推 起 展 发 史 历 会 社 对 有 只 示 提 值 价 的 生 人 现 实 课 二 十 第

误 错 是 来 开 裂 割 者 二 把 神 精 也 , 献 贡 质 物 看 既 值 价 生 的 人 个 一 量 衡 示 提

汾 之 误 错 与 确 正 有 也 观 值 价 示 提 。

进 促 才 确 正 用 作 向 导 起 都 观 值 价 的 有 所 示 提 。

用 作 进 促 和 导 指 大 重 着 起 会 社 与 生 人 对 才 想 理 高 崇 、 观 徝 价 的 学 科 示 提 义 涵 的 学 哲 、 一 一 和

用 作 动 能 有 具 对 , 识 意 定 决 质 物 : 容 内 理 原

握 把 和 识 认 可 力 无 并 前 面 在 。

境 止 永 个 限 无 ; 顺 风 帆 ┅ 是 不 并 程 过 的 真 求 追 类 人 性 复 反 有 具 识 认 : 容 内 理 原 。

体 主 会 社 者 造 创 的 史 历 是 众 群 民 人 观 值 价 生 人 、 八 。

向 导 和 约 制 、 动 驱 要 行 們 人 用 反 的 大 重 有 具 在 存 对 识 意 会 社 种 一 为 作 观 值 价 。

据 依 论 物 唯 的 ” 护 保 应 顺 、 然 自 重 尊 “ 答 回 要 简 请

情 知 如 比 性 限 局 代 有 具 定 规 涵 内 的 利 于 对 , 渡 过 场 市 向 济 经 划 计 由 国 我 值 正 时 该

程 历 过 走 》 法 护 保 益 权 者 费 消 《 析 分 知 的 系 关 识 认 与 践 实 用 运 , 料 材 合 结 》 法 护 保 益 权 者 费 消 《 了 定 制 中 设 建 济 经 场 市 义 主 会 社 在 国 我

答 作 识 知 下 以 取 地 性 择 选 有 料 材 合 结 意 注 要 , 题 问 析 分 点 观 的 盾 矛 用 运 题 问 看 点 观 嘚 用 持 坚 要 化 转 互 相 下 件 条 定 在 方 双

定 决 由 是 质 性 物 事 用 作 导 着 起 , 位 地 配 支 于 处 面 方 要 主 的 盾 矛

闻 奇 件 是 算 也 堵 拥 大 通 交 到 , 礼 送 ㄖ 节 一 料 材 杆 标 供 提 化 净 败 腐 等 礼 送 款 止 遏 咒 箍 紧 上 戴 权 公 给 动 行 务 出 拿 是 还 键 关 其 ”

践 实 、 者 与 参 的 变 转 风 做 力 努 同 共 会 社 全 , 统 传 良 优 族 民 华 中 扬 弘 头 带 要 部 干 员 党 “ : 说 山 岐 王 二 料 材

” 涵 内 日 节 换 偷 被 回 找 “ 能 才 样 怎 明 说 点 观 的 盾 矛 用 运 , 料 材 述 上 合 结

国 中 治 法 设 建 何 如 应 析 分 , 知 关 相 的 择 选 值 价 与 会 社 识 认 用 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一历史课本电子版202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