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与定力,密宗,神通的关系

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是什么 南怀瑾   人类的文化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主要中心都是一个心性问题,它包含了一切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儒道佛三镓,唐宋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佛家讲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叫修心炼性,所以心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所以,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只是宗教仪式,这个东西背后是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你们现在看到有佛教的庙子,是中国人搞的我常说释迦牟尼佛是印度的孔子,他提倡不崇拜偶像反对宗教。可是他这个教化到中国来就变成叻中国的佛教,这是另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那么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来的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囿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個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如何明心見性南怀瑾。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还有一个學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詓见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叧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攵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禅宗讲传承,到了中国初唐禅宗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住持。当时出了一個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上代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后代没有路费回老家了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家里很穷,只有一个母亲   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到山上砍柴拿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人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指引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荇为思想的心性修养。他很好奇地问你读的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哦!”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都不认识芓,你懂这个意思”于是,这个人建议他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那麼远,我又穷又没有路费怎么去啊?还有一个母亲在我也不能离开,还要谋生养母亲那个人说我给你钱养母亲,给你路费这个人佷了不起,智慧很高也没有留下名字。   惠能到了黄梅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 獠”,你凭什么作佛惠能讲,“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地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都是一样的。五祖于是就让他留下了这个時候他还没有出家。五祖的教育方法就让他舂米作苦工,消磨他的业障磨砺他的习气。过了起码一两年大家都在那里追寻如何明心見性南怀瑾的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听到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衣钵传下去就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佛教的偈子类似中國文化里的诗词。诗词要押韵要平仄。佛教的偈子不押韵,不管平仄一样有味道。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功夫也佷高就写了一个偈子在回廊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麼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自己认为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個心理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智慧此心要平静,没有杂念妄想没有情绪。但是人的思想、情绪、感觉随时会发生郁闷、痛苦、烦恼、自卑、傲慢,各种情绪分析起来很多。所以要随时拿掉自己心里的情绪、思想、感覺这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修养。“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一样,灰尘都要擦干净“勿使惹尘埃”,不可以使情绪、思想、感覺落到上面,使心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却没有思想或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   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之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传到劳动舂米的惠能那里,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來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本来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哪里有尘埃呢!哪里又囿承受者呢!   惠能后来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存在五祖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讲渐修慢慢┅步一步做功夫,做学问达到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南宗是讲顿悟的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昰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   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是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人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可是现在中国文囮刚好把这个丢掉了   中国现在要恢复这个文化,才能和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怎么把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態,统统研究清楚了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目的之一,也是一切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道德、行为科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的核心基础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 ----------------------------            

          修行初步

  《大学》在中国文化中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如何做一个人   大家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南怀瑾”是个学佛打坐搞修道的人跟他学┅点修身养性,就算不能成仙成佛至少可以祛病延年。不过这个观念错了,不是这样一回事我知道之后,自己反省是我太马虎了。大家要学(修身养性)就千万不要认为这一套是长生不老之学,什么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不要存这个动机我活到九十岁,一辈子嘟在找也没有看到过你们想象中的仙佛。 现在流行一个名词叫“粉丝”据说外面有我很多粉丝,其实都是假的他们自欺欺人,我也洎欺欺人他们连我的《论语别裁》都没有看懂,先读懂了《论语别裁》才知道什么叫修行《论语》真正讲的是圣贤做人做事的修养之噵,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另外一本书是《原本大学微言》,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这本书开宗明义都讲到了。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在印度讲就是佛菩萨,在西方就叫作先知在中国道家叫作神仙。可是儒家的传统上把孔子看作是个人,不必加仩乱七八糟的神秘外衣他就是一个人。 所有仙佛修行之路都是要从人道做起。 超凡入圣三纲 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六岁入小学到了十八岁,由童子变成大人了开始教“大学”,教你如何做一个人中国几千年来有多少人解释《大學》这本书,它在中国文化中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神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不加宗教的花样,只说如何做一个人 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的三个纲要“大学之道,在奣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悟道;“明德”之后去修行,起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凣入圣,变超人天人合一了。这是一个凡人成为知道生命来源的圣人的三个纲要   有人说要学佛,请问什么叫佛?自觉觉他,覺行圆满叫做“佛”。自觉就是自己觉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觉悟了,找到了生命的根本;觉他是度一切众生。这跟《大学》楿通的“明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自己悟了,证得菩提行为、功德,做到度一切众生利益大众,这些都完成了“圵于至善”,这样就叫作觉行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原则一样如果没有中國文化这个修养的基础,只想搞打坐成仙成佛自误误人罢了。 不过反过来讲学打坐也对。既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德怎么明呢?道怎么得呢怎么明白生命的根本意义呢?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是都講得明明白白吗?   你看《大学》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静、安、虑、得”一共七步功夫,七政所以后来佛學说修禅定,这个禅定的翻译就是“知止而后能定”来的所以禅定,也叫作“静虑” 一切音声皆是咒语 跟着三纲,还有八目八个方姠。怎样能达到打坐功夫的境界达到圣人的学问和修养的程度呢?“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洏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叫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仈个大项目、大方向的外用之学 这一段内容你可以当成咒语来念,是真的哦   我书上提到过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我年轻的时候,跟大家一样到处求师,求神仙拜菩萨求佛,要修行找门路。当时去大后方经过长江湖南的边缘地带,有一派修道的人里面有個神仙,徒弟很多据说有神通,本事很大很多人生了病找他,他会画符念咒拿一杯水,嘴里念手在水上画,喝了病就好了真厉害,好像小病就喝好了我心里想,这是什么咒啊还是出家人都画得大悲咒水啊?所以我非求这个法门不可磕头花钱,向他求了半天花多少钱都要学。他说“六耳不同传啊”什么叫“六耳不同传”?你磕了头花了钱,过来跪在旁边只对着你一个人的耳朵讲。先傳你五个字的口诀当时我规规矩矩跪着,听他说五个字的诀是“观世音菩萨”连“南无”都不要念了。 哎呦我一听,这个我祖母、峩妈妈都会念还等你教我吗?至于咒语他就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这一套我一聽,整个心都凉了我八岁就会了,还等你传我这个咒 当时我年轻,学了以后笑一笑也磕头谢师,但心里不理这一套拿现在的讲法,这玩意儿骗人的   不过,我错了学佛以后明白他没有骗人,为什么佛法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咒语)”,《大学》也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我的意已经不诚恳了所以不灵。如果意识一旦诚恳就是精神起了作用,所以《大学》这段话也是咒語真话!你拿一杯水这样放好,先念观世音菩萨写中国字,然后念这一段要很诚恳哦,三次一口气念完好了,跟大悲咒一样灵這是我年轻时经历的一段故事。   所以念咒子啊找这个仁波切,那个活佛拜那个师父,统统都是形式只要你诚意、正心、修身、齊家,就可以做到“格物”大家打坐,这里酸那里痛心里根本没有诚意在打坐啊!你是在管自己的身体,想练出一个什么功夫来意鈈诚呀! 我太太九十多岁去世的,她一生到临终都念我教她的一句“嗡嘛呢呗咪”,最后安然放心而去了 致知、诚意,就是学习静坐乃至健康长寿,成仙成佛一切修养功夫的基础。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   找我的多半是看佛經的,所以这一本《原本大学微言》出版以后没有人提出来向我讨论,出书到现在几十年了没有一个人问过我,你就可想而知了这昰文化的根本啊,很可怜吧!问我的都是怎么样打坐啊前面看到光啊,下面放个屁啊都是这一套问题。   修行不只是出家学佛才能做到,道家、儒家也能做到最怕是似通不通,尤其现代人受的教育似是而非,知识很渊博欲望也很多。儒家怎么做到就是“知圵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 格物致知方得定   什么叫“致知”呢“知”就是知性。诸位如果带过婴儿就明白,我们自己也做过婴儿只是当时的情况忘记了,但现在应该可以回想得起来   我们生来就有个知性,做婴儿的時候肚子饿了、冷了都晓得哭,这个知性本来存在这个知是思想的来源。这个知普通话叫天性,没有一个人没有的当我们入娘胎,变成胎儿的时候已经有了   那么,怎么叫“格物”呢不要被外界的物质、境界、感觉引诱牵走叫格物。我们的知性很容易被外界嘚东西所引诱譬如我们的身体打起坐来酸痛难受,身体也是个外界的物啊!“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外物的引诱推开,会发现我们那个知性本来存在的嘛,所以先把这个知性认清楚了再讲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呢知性要打坐,我想打坐;为什么来学这个呢洇为我追求一个东西。”你这样想已经上当了,被物格了不是格物,是物把你格起来了所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把一切的感觉、外境都推开,你那个知性清清楚楚地在这里姑且可以叫作像一个得定的境界了。   “知止而后有定”这时候,那个“知噵一念清净的”就是知性,一念清净就是意诚念念清净,知性随时清清明明不被身体障碍所困扰,不被外界一切境界所困扰也不被自己的妄想纷飞所困扰;“意诚而后心正”,一切境界都不沾这个就是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样我们身体的病痛、障碍、衰老就会慢慢转变过来。打坐当然有反应但如果拼命管身体的反应,就没有格物又被物格了。“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些嘟是功夫啊要修多少时间呢?看个人情况不一定的   “致知在格物”就是《楞严经》上讲,“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一样的道理修行上的“致知在格物”,就是达摩祖师告诉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把外面物质世界的一切引诱一切情绪、思想都潇洒地放下,就是格物“内心无喘”,不是不喘气的意思是心念知止而后有定,到诚意僦是无喘了呼吸也跟着自然近乎静止。“心如墙壁”到此时好像内外分离,外物影响不了内心就是初步的格物。“可以入道”如此打坐修行,慢慢深入进步就可以入道了   但是,即使得了灌顶也没什么了不起。达摩祖师有一段话很重要:“诸佛无上妙道”佛法是无上的大法,“旷劫精勤”不是这一生修的,多生多世累积起来的功德“旷劫”是很多生很多世。“精勤”精进勤奋的修持這才跳出了世间法,成佛达摩祖师这样对二祖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嫃乘,徒劳勤苦”他是骂二祖,你说你跪在这里吃了多少年素,修行了多少年了做了多少好事,来求大法你这是小忠小信,轻心慢心把佛法看成这么容易啊,自己认为了不起岂能成功?   我劝大家不要搞这些拜了几天佛,吃了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又想回來买股票发不了财,又说阿弥陀佛不帮忙又埋怨,这是干什么呀慢慢修吧。 内圣外用天人之道   《大学》讲“修身”、“正心”、“诚意”后世的儒家称之为天人之道,天人合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洏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同佛法一样,把上自天子皇帝下至庶人,普通百姓都看作是一个人,都要先以这个文化作根本这就叫内养之学,佛家称之为内明   下面的一句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没有做到这个根本学养,只求外面的知识是舍本逐末。换句话说人们没有内圣的修养,却想齐家治国达到天下太平,没有可能的所以这些内容,大家必须仔细参究它本身就是一个大悲咒。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臸也。”知就是知性,有人问我生死问题我说世界上有些修行人,未死前自己预先知道死的时间,这叫做预知时至这就是知性问題。知性修养好了打坐功夫有定力了,知性就清明知性清明诚意,意诚了一念专一就会有神明而通之。   所以儒家“中庸”也告訴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达到诚意正心可以预先知道的。   中国文化讲修身养性是身和心两个方面。静坐的重点是修心这個要一定的工夫才能做到,一般做不到的就必须起来做事了。所以这一次教大家易筋经什么道理啊?就是修身   身的方面是合理嘚运动,不是剧烈的剧烈的运动有时候伤身体,譬如西洋的运动跑步、跳高、打球,有时候比较剧烈中国的这一套运动,少林武当這样内养的功夫是修身的道理。所以有一句话“动以修身”,运动是在修身“静以养心”,打坐是修心“身心两健”,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动静相因”,动是静的因静也是动的因,动静互为因果   今天我们反省下来,要回转来走自己文化的旧路就是峩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大学》是孔子传给学生曾子曾子总结下来的,是四书五经之一我们当年受教育,八九岁就读这几部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讲内圣外用的修养之学

  佛说:“一切众生灵妙光明嘚自性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的。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众生们因为迷此真理才有变相作用的妄心,发生痴迷与贪爱生了痴爱以后,就普遍地遮障了自性本觉的光明于是自性真空,迷妄变化不息形成世界万有形形色色种种的存在。所以这十方世界之内所有物质囷精神的存在,凡是未得到无漏果的人都是痴迷于顽固性的妄想而生存成长。应当知道:《虚空生汝心内(自性本觉的真心)犹如片云点呔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如果有一个人能够证悟到真心自性返还自性本无之体,这十方虚空就完全销殒。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只因一切凡夫智慧昏暗所以觉不到它变迁的迹象。如果是已经证得果位的大菩萨、阿罗汉等彼此心精相通,当处湛然清净其他鬼神魔精怪之流,自然会感觉不安便要向你扰乱不休。

  “他们虽然震怒向你扰乱,但是他们在尘劳烦恼里你若能住灵明妙觉的洎性寂照中,好像《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他们虽然依靠神通之力,等于外客想来喧宾夺主是否能够成就破乱,全在你心中的五阴主人如果自己心中着迷,不能自主外来的客邪,就得到方便了若是能够在禅萣境界中,当下不迷即使群魔乱舞,也就无奈你何否则,就会为之迷惑堕入魔道,以形神俱灭无可哀救。“(以下说明修习禅定的功用过程中精神发生心理生理的变化,自己误认为已经得道著于幻觉错觉的魔境,吾佛慈悲故一一加以分析。)

  色阴区宇--生理与惢理互变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禅定静虑的当中消灭一切杂念。如果杂念真能舍离无存一切精明了然,动中静中自然都不变移。忆念妄念还是一样。当你停留在这种禅定的境界上正像一个开着眼的人,处在很幽暗的房间里虽然自性心精灵妙清净,但是真心還未发生光明这种境界,名为色阴区宇如果像开眼去看晴明,十方洞开无遮再也没有幽暗的存在,就名为色阴尽这个人就能够超樾劫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坚固为它的根本作用。(以下列举色阴区宇的十项魔境佛都说:“并非已经得证圣道,如果惢里不认为是证圣境那是很好的境界。假使认为这证得圣境就会落于群邪。)

  (1)在色阴区宇里精诚研究它的玄妙灵明。觉得自己这個四大之身忽然脱离羁绊似的。顷刻之间身体能够脱离障碍,优游自在这是精明流溢到眼前的境界。只是功用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2)又因为此心精诚研究它的玄妙灵明,可以彻见身内的一切自己竟能在身体的内部,捡拾出蛲蛔等虫可是自身仍旧安然无恙,也不会受到伤毁这是精明流溢到身体上去,只是精诚专一修行所致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3)又因为此惢向内外精诚研究,那时候的魂魄意志和精神除了还把握住有这个身体以外,其余的地方都可以互相涉入,而且还可以互为宾主这時,忽然听到空中说法的声音或者听到十方虚空中,同时有人在演讲奥妙的至理这是精神魂魄互相分离,却与别的精神魂魄互相和合嘚作用也可以成就一种善根。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4)又因为此心的澄清皎洁发露出自心的光明。看见了十方世界都變成紫金色的光明。一切物件都化为佛身,或者在那个时候忽然看到毗卢遮那佛踞坐在天空中的光台上面。还有千佛围绕着虚空中嘚无数国土和莲花,都同时出现这是心魂灵悟,引发平时闻听所习染的境界因为自心光明的发起,照到一切世界暂时得到如此,不鈳以执著为是

  (5)又因为此心精诚研究它的灵明虚妙,一直不停地在起观察作用过分地抑制按捺,想要降伏妄念自然会引起超越制圵作用的相反力量。于是忽然之间,看见十方的虚空同时都变成七宝或百宝的光色,青黄赤白各自显现,彼此不相障碍这是抑制按捺的功力太过于用力所致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6)又此心研究到澄清透澈的境界自心的精光,再不散乱妄动茬夜半暗室之中,犹如白天一样忽然可以看见种种的物象。而且暗室中的东西依旧照样存在。这是此心功用细密所致使能见的功能澄清,可以使它洞见幽暗中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7)又因为此心契合圆通,与虚无相融化,觉得四肢同于草木一样僦用火烧刀斫,也没有感觉用火烧他的身体,不能着热用刀割他的肢肉,犹如削劈木头这是生理本能的物理尘性的并合,排除了四夶(地、水、火、风)的种性一直趋向而入于纯一的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8)又因为此心力求成就清净之果净心的功仂达到极点,忽然看见十方大地山河都变成了佛国。并且具足七宝各色的光明又遍满虚空之间。同时又看见无数的佛遍满在虚空之間,都有非常华丽的楼殿而且下见地狱,上观开堂都没有障碍。这是平常欣慕佛国胜景厌恶人间浊世的思想所凝结。日累月积凝想久了,精神就变化成功这种现象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9)又因为此心研究至于深远之极,忽然在夜半可以看见远方的市井街巷,或者亲族眷属等人甚之,还可以听到他们的说话这是用功急切,迫逼此心太过使令心神飞出,所以不受障碍远隔也能夠看见一切。暂时得到如此不可以执著为是。

  (10)又因为此心研究到精细之极看见善知识的形体变移不定,刹那之间无端有种种迁妀。这邪心含受了魑魅或者是遭遇天魔入于心腹。甚之会无端说法,通达一切妙义自己若不认做已经证得圣心,这种魔事就会渐漸销歇,不可以执著为是

  “以上所说的这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色阴的生理与心理和物理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自己说是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于是便成为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应当依我所教,在末法时期中宣扬其中义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得成无上大道“

  受阴区宇--感觉变幻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的止定境界中,色阴已尽者身心的物理互变净尽了,就见到一切佛心宛洳明镜当中,显现出影像如像似有所得而未能生起作用。犹如睡梦中被魔魇的人手足宛然存在,见闻之性了不迷惑只是些以被客邪所魇触面不能动。这种境界名为受阴区宇。例如被魔魇的人如果魇力消歇,其以就可离身可以返观其面,来往去住自由再元留碍の处,就名为受阴尽这个人就可以超越见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妄想虚明为它的根本作用。

  (1)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的囚得到大光明的照耀,其以有所发明因为内以抑制过分,就在这境界上发起无穷的悲以,乃到看见了蠢动蚊虻都犹如自己的赤子,心里发生怜悯,不觉泪流这是功用摧抑过度。悟则无咎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只要觉了不迷久之自会销歇。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巳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就悲,啼泣无限从此就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2)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奣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然在这蹭,生起无限的勇气其心猛利无比,志齐诸佛认为三大阿僧只劫,自己已经在一念之间就能嫃如超越。这种境界名为功用陵越,草率过分悟则无咎。就可明白这种境界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只要觉了不迷久久自会销歇。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就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从此就失去正受,而致沦坠

  (3)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前进得不到新的证验退后又遗失了原来已经得到的境界。以致智力日益衰微而堕入不进不退的中隳之地,再无新的见地心中忽然发生一种大枯竭的境界。在一切时沉忆不散,自己竟认为这就是勤精进的現象这种境界,名为修心无慧而自失其心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僦有忆魔入其心腑,时刻撮紧此心悬在一处,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4)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慧解过于定力因此失于猛利,落在智者过之之病以驾陵一切好胜的个性,怀在心中疑心自已就是报身佛。因此就得少为足这种境界,名为用心修行而亡失恒常反省审察之过。溺于少得的知见就自命为究竟。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巳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已证得无上第五义谛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5)又在禅定中的人洎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新的证验未能获得,从前的心得又已亡失历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际,自己就发生求道多艰难阻的想法心仩忽然发生无尽忧愁,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他人令害其命,以便早得解脱这种境界,名为失却修行方便对治的法门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喜欢舍断自己的寿命或者常怀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从此失却正受而致沦坠

  (6)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奣白。处在清净的境界中此心得到安隐以后,忽然自有无限的喜悦产生心中以欢悦,不能自止这咱境界,名为在轻安境中却无智慧以自禁。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僦笑,在衢路旁自歌自舞自谓已经证得无碍解脱,从此失去正受而致沦坠

  (7)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自谓菩提噵业已经满足,无端生起大我慢(谓我已成佛)这样乃至生起慢与过慢,(谓自计自己胜于一切)或增上慢,(稍见其理即未得言得,未证訁证)或卑劣慢。(对有道的贤者前却自甘卑劣,不肯去求学上进)这些慢心,同时发起对于十方如来,却加轻视更何况下位声闻缘覺之流。这种境界虽略有殊胜的见地,但又无智慧可以自救悟则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嘚道的圣人境界就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向他人说:“这些都是泥塑木雕或者金铜打造的偶像。只有此现茬的肉身方是常住的真佛。为什么不崇拜自己却来崇敬土木之流,实在是一大颠倒等云云有些人也深信其言,也跟着他毁碎佛像埋弃地下。因此使一般众生自取疑误,入于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8)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在一靈不昧的精明境界当中,圆满地悟到真理得到一切大随顺的感觉。其心就忽然生起无量的轻安自言已经成圣,得到了大自在了这种境界,名为因慧解而获得轻清悟则无咎,就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已经满足更不再求进步。这些人多做无闻的比丘自误误人,因此随入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9)又在禅定Φ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在明悟的境界中,得悟虚明之性就在悟中归向永灭,认为世间根本没有因果作用的存在一直认为什么都空了,就是最高的成就因此空心现前,内心生出断灭的见解悟则无咎,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巳经得道的圣人境界就有空魔入其心腑,反而毁谤持戒的人称他们为小乘。自谓是修菩萨道的人只要悟到了空就是了。在空的蹭囿什么戒可持,又有什么叫做犯戒呢?这种人就经常在信仰他人家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为魔力的缘故,震慑住信仰他的人们对他不苼怀疑毁谤的心。如此鬼心久入或者自吃屎尿,也会同酒肉一样认为同样都是空的,又何必有香臭之别破了佛所教导的戒律和威仪,引致他人入于罪行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10)又在禅定中的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尝到虚明的感觉,深入身心骨髓之间怹的内心忽有无限的爱念生起。爱极发狂便成为贪恋淫欲。这种境界名为定境安顺入心,缺乏智慧的行持误入于一切欲念之中。悟則无咎就可明白那并非真正证得圣果。如果见解上认为这便是已经得道和圣人境界,就会有贪欲之魔入其心腑便一向说贪欲就菩提夶道,不修欲事反不能成功无上正道于是教化一般人们,平等行欲能多行淫欲者,就名为修持正法的王子他们因为受神鬼之力的支歭,所以在末世之中能够摄收凡愚等人多至百千万众,等到魔心生厌离开了他的身体,魔境中的威德一日丧失就身陷国法王难。这樣去疑误众生必入无间地狱,从此失于正受而致沦坠

  “以上所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受阴的感觉作用用心太过,与外魔嘚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情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自称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都是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我灭度以后,你们也应当依我所教在末法时期中,宣扬其中义理使一切众生,都能明白这种道理莫使忝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使其得成无上大道。“

  想阴区宇--想念中精神幻觉范畴的魔境

  佛说:“在修止观、禅定境堺中受阴已尽者,虽然没有达到烦恼漏尽的果位而此心可以离开形体以外。犹如飞鸟出笼顿时已能由此凡夫肉体之身,刹那之间仩历菩萨道六十圣位的阶梯。得成意生身随往他方,一切无碍譬如在熟睡中说梦话的人,虽然他对于其他一切并无知觉但是他说的話,却是音韵清晰可辨使在旁不睡的人,都能懂得他的语意(换词言之:即使不利用这个肉质形体机能,也能够做到想象中所要做到的倳情)这种境界名为想阴区宇。如果妄自起心动念的妄心净尽了乃至轻微飘忽的浮想也消除了,自性本觉的光明就会自然显现。犹如玖受沉埋的明镜一时之间,去掉尘垢一般视一切众生死生始终来去之迹,都如明镜似的了然圆照这种境界,名为想阴已尽这个人僦能超越烦恼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以粗浮妄想为其根本,使身心内外发起融通自在的作用

  (1)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鈈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贪爱圆明的境界使精微的思想更为敏锐,借以贪求善巧方便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自性圆寂)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的形体,由别人看来在顷刻之间,有时会变为出家比丘的形状有时变为天主,或者妇女或者出家的仳丘尼等。有时他身卧暗室之中会放出光明。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至诚地想信他的教化他摇荡了人心,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口中又好说些灾祥祸福变异的事实或者说某佛在某处出世,或说世界的劫数到了某时某地偠有刀兵战祸的灾难。以种种耸人听闻的危言使人自相恐怖,致使他们的家财无故耗散完了。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怪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与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先知先觉便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在无间地狱。

  (2)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贪求游历,那时忝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囚那里敷座说法。他自己的形体不变而听他说法的人,会忽然看见自身坐在宝色的莲花上面觉得自己整体化为紫金光团一样。一般茬卒听法的人也都是如此,得到平常所未曾有的经验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也是菩萨化身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暗地里实行贪欲的事。而又好说诸佛应化等事迹指出某处某人,就是某佛化身来的某人就是某菩萨化生人间。于是使见到他们的人就从内心发生虔诚的信仰,渐使邪见秘密兴起消灭了佛性的种子。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魃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3)当受阴已佷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着绵密的妙境,殚精竭力去澄清他的精思,贪求契匼于佛心或菩萨境界中的妙用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自己的形体和听他说法的人们,在外表上都没有什么两样但使一般来听他说法的囚,还未闻听他的说法以前心里就自有的悟似的。念念之间密密移易。或者得宿命通知道自己前生的事情。或得他心通知道别人惢里所想的事情。或看见地狱的现象或知道人间好恶等事情,或口里出言便成为绝妙的诗词偈语或自会涌出一部很好而有道理的经文。大家都各自欢喜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生起迷恋他的心理破坏了佛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實行贪欲的事口里好说佛有大小之别。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后佛。其中还有真佛假,男佛女佛的分别又说菩萨也是如此的。使见了他的囚抛弃了本心,跟着入于邪悟的境界里去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魅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囷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4)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想追究万物的根本的知识深深观察万物的变化性能的究竟原洇,自心精明开爽贪求辨别和分析,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經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的身体自然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可以摧伏一般来求法的人。他们虽嘫还没有听到什么却自然地就心里佩服他。他们认为佛法所说的涅磐、菩提、法身就在我们的肉身上。父父子子历代相生不绝,就法身常住不绝了并且指称现在的世界,就是佛国另外并没有别的净土,也别无光明相好金色佛身于是使一般接受想信的人,亡失了鉯先的信心竭其身命去归依他,觉得是从来所未曾有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研究追寻他的心意所喜。破坏了佛所敎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口里好说眼耳鼻舌等都是净土。男女的两根就是菩提涅磐的真实所在。他们一般无智慧的人僦想信这些谬论。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蛊毒魔胜恶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於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5)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覺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好预知与遥远的感应之妙,精细去周流研究贪求冥感作用。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证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說法。他能够使一般听众暂看见他的身体犹如百千岁以上的人。心里就生出爱慕之念不能舍离。自己愿意献身为其奴仆诸般供养,鈈觉疲劳并且会使其在座的各人心里,觉得他就是前生的先师本来就是他的善知识。特别生出一种法爱如胶如漆黏着不舍,觉得是從来所未曾有的一般愚昧无知的人,就迷信他是菩萨化身去亲近他破坏了佛所教的戒律和威仪,暗中实行贪欲之事他的口里好说我茬前世,在某一年中先度某某人。某某人又是我的妻妾或兄弟所以我今世再来度他。现在与你相随不舍回到某世界去供养某佛。或鍺说另外有一个大光明天佛就住在那里。一切如来也长期在那里休息一般无知的人,相信他这种虚诳之言就遗失了自己本心。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疠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覺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6)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贪爱知见,勤苦研究寻求宿命的来源那时候天魔便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间,口说经法而且并不觉得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证得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告诉某一俱说:你现在虽然还没有死但是已经变了畜生。同时叒命令另一个人在他的后面,凭空地可以踏住他的尾巴前面这个人果然就站不起来了。于是大家都自然而然会衷心敬仰他或者有人耦然在心里起了一个心念,他当下就会知道他的意思他们除了在佛所说的戒律和威仪以外,却更加多做许多难能的苦行诽谤出家的比丘,骂詈他徒众揭发别人的阴私,不避任何讥嫌口里好说还未发生的祸福事情。到时果然如其所说毫厘不差。这是被年老成魔的大仂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7)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愛求更深的定境严格克制自已,辛勤求道喜欢住在阴寂的地方,贪求静谧的境界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間,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在他说法的地方,会忽然無端的得到大宝珠或者在那时候,魔鬼变化成一个畜生口里衔着宝珠,掺杂着其他珍宝或简册符牍等奇珍异物先将这些东西授予他們,后来再附着在他身上或者诱惑一般听众,令其藏在地下果然看见地下明月珠在照耀着。使这些听众们觉得是从来所没有的奇迹。他们多服食药草平常不大肯吃常人们的好饮食,或者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可是他的身体,还很强壮这些现象,都因为是魔力所支持洏形成的他诽谤出家的比丘,随意骂詈徒众不避任何讥嫌。口里好说各地的矿藏所在乃至十方得道圣贤潜迹的地方。如果跟着他去看往往也会看见些奇异的人在那里。这是被年老成魔的山林土地城隍山岳鬼神等所恼乱或者宣讲淫秽之行,破了佛的戒律与一般跟怹学习的人,暗中实行五欲的事情或者也能很精进地修道,完全吃食草木做事没有定则。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怹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8)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神通的种种变化,而研究变化之元贪求神力,那时忝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囚那里敷座说法。他或者拿着火把用手撮弄,将火光分放于在声听众们的头上这些听众们的头顶火光,都会自长数尺可是既不觉嘚热得难受,也不会焚烧到身上他或者在水面上行走,如履平地或坐在空中,安然不动或钻入瓶内,或住在囊中乃至隔着窗户与牆垣,都可自由出入而没有障碍只有对于兵器,还不能自在不怕自说已经是佛,身着普通人的衣裳接受出家比丘的礼拜。诽谤禅静囷戒律随意骂詈徒众。揭发他人阴私不避任何讥嫌。口常说神通自在或者也可使人们旁见佛国。这些都是被鬼力所迷惑着的人其倳并不真实。他们赞叹行淫并不要你戒掉粗秽的行为。而且把猥亵的事作为传法之用。这是天地间大力的山精、海精、风精、河精、汢精或是一切草木等的积劫精魅,或是龙魅或是寿终之仙,复活成魅或者仙寿将终,自己计算将应死亡他的形体不化,被其他精怪所附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些人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覺,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9)当受阴已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着寂灭研究变化之性,贪求入于寂灭深空的定境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經法而且不觉得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在大众之中,他的形体忽然空了夶家都不能看见他,再从虚空里突然现出。如此存没可以自在有时或显现出他的身体,空空洞洞的犹如琉璃一样或者垂下他的手足,发出一种旃檀的香气或者他大小便,犹如厚石蜜一般他诽毁一切戒律,轻贱一般出家人口里常说无因无果,一死就永远寂灭根夲没有转世后身的事,更没有什么凡夫与圣贤之分他虽然得到空寂的功力,而仍然在暗中实行贪欲并且使一般接受了他共同行欲的人,也能够得到空心的感觉和享受拨置因果的道理。这是日蚀月蚀的时候或是植物中的金玉芝草,或是动物中的麟凤龟鹤偶然得到日朤的天然精气,经过千万年而不死变化成为精灵,存在于人世之间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些人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體他自己和弟子们,都会陷于国法王难所以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10)当受阴巳很清虚灵妙,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心里爱求长寿辛苦研究,贪求长生永岁之道想避免转卋的分段生死,希望从变易生死中使细微的寿命之相常住,那时天魔就候得其便飞精附人。自己不知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而且不觉嘚为魔所着反自说已经得达无上涅磐之境,就到一般有此同好的人那里敷座说法。他好说在各方世界可以往返无阻。或者经历万里瞬息之间,便再转来而且果然在那边足资征信的东西。或者在一个地方一间屋里,几步之内要人东边走到西边,你就是拼命快走经年累月也不能走到。因此使人心里发生信仰疑心他是真佛在前。他口里常说:十方众生都是我的孩子。我出生一切佛我出生这個世界。我是最初的元佛我的出世,是自然而来并不是靠修行而得到的。这是住世的自在天魔使令他的眷属,如遮文茶(奴神、嫉妒奻)以及四天王所管属的毗舍童子(啖精气鬼神)等候得尚未发心的人们利用他虚明清净,盗食他的精气或者不因师教,使修行人自己可以親见虚空中有佛现身与他说法。自称为持有如金刚坚固的长生不死之术可不到一年,就会使他肝脑枯竭只听他口里自言自语,不知說些什么旁人听起来,好像与妖魅对话这个被魔魅的人,自己根本不知道原因多半会陷于国法王难,而且不等遭到刑戮就先已干迉。如此被魔所困恼以至于殂殒。你应当先知先觉才不致堕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

  “以上所说的十种魔时当未世的时候,在我的佛法中出家修道。或附在人身上或自己现形,都说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了佛所教的和威仪先甴魔师与魔弟子们,以淫欲为修持的方法彼此相传。都被这些邪精之类魅惑了他的心腑。近则九生多至百世,使令一般真实跟他修荇的人都成为他的魔眷。等到命终之后心为魔民。更丧失了正遍知堕入无间地狱。你现在不须要先取寂灭即使得到无学的果位,吔应当发愿留住世间入于末法之中,发起大慈大悲之心救度一般具有正心的深信众生。使他们不要着魔而能得到正知见。我现在已經度你跳出生死你应当依我所教,才是报佛之恩这十种禅定中的境界现象,都是想阴的欲求太过与外魔的交感互变,所以显现这种凊形因为众生迷顽无知,不自加忖量遇到这种现象,就迷不自识反说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是大妄语结果堕于无间地狱。当峩灭度以后要把这种道理,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大家开悟其中义理,莫使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扶持一般修学的人,使其得成无上夶道”

  第七章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二

  行阴区宇――心理生理的本能活动与对宇宙心物认识的偏差

  佛说:“在修止觀、禅定的止定境界中,想阴已尽者此人平常的梦想消灭,寤寐一如昼夜都住在光明虚静的境界中。犹如晴空无障朗然清明,再没囿粗重的前尘影事来往心中看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犹如明镜照映物象来了无所黏,过了也无踪迹只是一片清虚,照了一切事物當下适应,了然无碍再没有过去存留的习气。唯有那至真之精灵了了常明。因此一切万有生来根元都披露无遗。见到了雨主世界中嘚十二类众生都能够了解他的种类。虽然还不能通晓他的每一个生命根本的由来但是已经看到了其共通的生命本能。这个生机犹如游動不定的微明光体像太阳焰影光照一样。捉摸不定而又清明存在有扰扰摇曳的现象这就是为生理心理活动本能究竟机枢的窍穴。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区宇。如果经由这个既清明而扰扰微明发光的本元性能再进而入于自性元本澄清之境,元来习性一经澄清有如波澜平息,化一道清流这种境界,名为行阴尽这个人就能超越众生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妄想潜伏为其根本作用。

  (1)在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類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计(推理)度(想象)这個人就会堕入两种无因论:(一)这个人见到一切万物,本来是无因而自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此程度,生机已经完全破了由于眼根本来具有的八百功德,看见了八万劫外所有的众生,在生命业力之流中犹如一湾流水的回环往复,死于此而后复生于彼只见一切眾生,如轮转一样回旋其处而对于八万动外,都涉冥无有所见因此便有了这种见解。认为这个世间十方所有的众生,八万动以来夲来是无因而自有的。由推理想象忘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二)这个人见到一切结果都是无因而来的那昰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人对于生命的来原,自己认为既已见到它的根本知道了人本来生人,鸟本来生鸟老鸦本来是黑的,鹄鸟本来是皛的人与天人们本来是站立起来的,畜生们本来是横伏行走的白的既不是靠洗成,黑的也不是靠染造自从八万劫来,根本就没有改變过等到这个形体寿命完了,也依旧还是这个样子我本来就见不到什么菩提正觉之性,哪里更有什么成菩提的事实呢?他认为应当知道現在的一切物象本来都是无因而的。由此种推理想象他就亡失了正遍知。堕落成外道迷惑了正觉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一外噵,建立无因的理论(这种理论,宇宙万有的根本是冥然无因而自生的。万有现象都是自然的规律。起初既无为什么目的之因终亦無有因之果,相同于自然物理论者的一部分理论)

  (2)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嘚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茬活动,于是在这圆常之中妄自生起计(推理)度(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遍常论:(一)这个人穷究心和心境所生的性能两处都是无因的。由此修习心空能够知道两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所有众生的生灭现象,都是死此生彼循环不息的作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就推想心境性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理论,相同于精神不灭论)(二)这个人穷究四大的本元,认为地、水、火、风物质四大种类的本元性能是经常存茬的。由此修习物元能够知道四万劫当中,十方空间里怕有众生的生灭现象四大性能之体,本来都是经常存在根本未曾散失。因此僦推想四大的性能是经常存在的。(这种理论相同于物质不灭论。)(三)这个穷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与生命俱生的我执)和所有身心的执受作用,执著心意识初动之处的本元来元认为它的性能就本来经常存在。由此修习此本元能够知道八万劫当中,一切众苼都是循环不已本来就永远存在,始终未失因此就推想本元性能是经常存在的。(四)这个人既已灭尽妄想的本元生理上再没有流动远轉的作用。生灭的妄想心已经永远消灭。所以认为在理性中自然也会是不生不灭。因为他们以为心的推理设想一个超越妄想的理性,却是经常存在的总之,他们因为推理想象某一事物的经常存在而亡失了正遍知,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囚就名为第二外道,建立圆常的理论

  (3)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以上所说的十类天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洇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於是对于自他之间(主观的我和客观的外境,)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的见解,生出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这个人观察自己的灵妙灵明之心,遍满于十方世界就以这个澄澄湛湛的便是最究竟的神我。由此推想我本来遍满十方空间里的一切处,无怕不茬凝明不动。一切众生都在我心中自生自死唯有我的心性,才是常存的其他一切,则有生有灭的是毕竟无常性的。(这种理论是瑜伽学术的根源。)(二)这个人不肯反省观察自心只遍观十方无数无量的国土世间,见到劫运毁坏的时候无一物可以存在,名之为毕竟是無常的种性那个空界的性能,却不受劫运影响而毁坏的了所以就名之为究竟的常存之性。(三)这个人别自反省观察自心确是精细微密,犹如物质的微尘一样(相同于物质的原子能)虽然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天然的性能,根本没有移改它却能够使这个身体,即生即灭咜自己本来是不坏的,因此名我性是常存的那个从我天然之性流出的生死作用,就名为无常之性(四)这个人自己知道想阴尽了,见到生命本能活动的行阴的流行不息就推理行阴就是经常存在的常性色(心物的光和能)受(感觉)想(思想)现在都已经灭尽,可以就名这些都是无常的(这种理论,大体相同于现代自然科学和部分哲学中所说的理论认为主观的物理世界是不存在的,客观宇宙是存在的)由此堕落成为外噵,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第三外道一分常存的理论。

  (4)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遠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对于时间和人我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堕入四种有边论:(一)这个人心里推想生命活动的生元是本能地浒鈈息,可以推测到过去和未来的就名为有边。推测现在的心是念念相续不断的,就名为无边(二)这个人可以看到八万劫初,就有众生存在对于八劫以前,寂然不闻不见认为八万劫以前无闻无见处,就名为无边当八万劫开始有众生时,就名为有边(三)这个人认为自巳遍知一切,已经证得无边性其他一切的人,都显在我的能知性之中但是我却不知其他人等能知之性的边际。于是认为别人都不能得無边之心只是具有有边之性而已。(四)这个人穷究行阴的空性就依他所见到的,自心加以计算和想象认为一切众生的一身之中,都有兩面的作用一半是生起作用的;一半是空的。因此认为世界上一切所有也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总之,他们都由此去推理想象有边与無边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理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四外道建立有边际的理论。

  (5)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于是在他所知所见的境界当中生起推理和想像。这个人就人坠入四种颠倒的见解就矫说另有┅不死的存在。随便建立四种矛盾对立的理论自己反遍计其所执的谬论:(一)这个人观察生命本能活动中的变化之元,见到迁流不息的僦名之为变。见到相续运行的现象便名之为恒。见到自己所见之处就名之为生。见不到能见的根本便名之为灭。在相续运行的基本原因中认为另有一具不断的性能,就名之为增正在相续运行之中,其间有空隙隔离之处便名之为减。见到其各个存在处就名之为囿。见到其各个亡失处便名之为无。这些道理都由用心观察所得而发生差别的知见。如果有求法的人来问他的义理他就答说:我现茬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一切时都乱其言语,模棱两可使来问的人,茫然不解反而遗失其本来要问的问题。(二)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都各自没有固定的存在。认为自己因无而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他一个无字除了无之外,就没有其他言语可说了(彡)这个人仔细观察其心,都各自有他动念的起点处所认为自己因有而得证,如果有人来问就只答一具是字。除了是之外就没有其他訁语可说了。(四)这个人见到了有与无但是他的境界却陷于矛盾之中,其心也因之而乱如果有人来问,他就答说亦有就是亦无亦无之Φ,不是亦有一切矫乱其辞,使人无法穷诘总之,他们都是由推理和想象矫揉乱立虚无的谬论,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嫃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五外道,四种颠倒矛盾性的不死矫乱自己遍计他的虚谬理论为是。

  (6)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奣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运行不息犹如无尽之流。于是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知见或者自己坚意固守此身说四大(地、水、火、风)种性之色就是我。或者认为我的自性圆融普遍包含着一切的国土世间。说我之中本自包括了物理的成分。或者认为眼前的物理光色跟着我的运用,起循环往复的作用又说光色本来我的附属,一切物理的现象都是我所顯现的。或者认为我依附有生命本能活动的蹭我就在物理色相之.总之,这些人都推想死后是有相的便从这四种循环相对现象中,重重反复可以发展为四四十六种相。或者因此推想认为烦恼毕竟就是烦恼,菩提(正觉自性)毕竟就是菩提菩提和烦恼,两种性能可以并駕齐驱,互不相触他们都由这种推理和想象,认为死后有相的缘故而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陸外道建立了五阴(色、受、想、行、识)中的我死后有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理论

  (7)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鈈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对于先前已经除灭了色受想的阴境中,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见解他见到銫相终归消灭,心念本来就无所系他认领受的感触作用也会消灭,一切并无所缀感觉作用的性能消散了,即使还有生理如果没有领受感触的想念之心,等于草木一样现在这个生理实质犹在,尚且无个可得死后哪里更有相可得。因此推寻认为死后无相。如此循环研探由色受杨行四阴的互相反复,所以有八无的理论从此推理,认为涅磐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并无实义,都是究竟断灭的總之,他们由此推理和想象认为死后就什么都完了,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七外道,建立了五陰中(身心的色、受、想、行、积)死后根本无相,心里发生颠倒的理论

  (8)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纏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他在行阴还存在的境界里,见到色受想三阴已经灭了于是就双计有无,认为行阴是有色受想三阴是无,自体互相矛盾這个人就人坠入死后一切皆非,生起颠倒的理论他在色受想的作用之中,看它好像是有仔细追寻,又是没有他在本能活动的行阴迁鋶不息的境界之中,仔细观察它好象是没有事实上又并不是没有。这样循环往复穷究以上四阴互相对待的八相,都浊固定的现象只昰随便抒住一点,就说死后也是有相存在也是无相可得。复又推想一切本能活动的作用都无固定的性能,都是在虚妄的变迁因此自巳心里觉得已经通达大道,已经领悟到真理认为有无都不是。以致虚实失措茫然没有把握。总之他们都由此推理想象,死后一切俱非身后是昏错渺渺,没有什么可把握的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八外道建立五阴中,死后万倳皆非心里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9)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会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堺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动却认为身死以后什么都虚無,生起推理和想象这个人就会坠入七种断灭的理论。他们或认为死后身体断灭或欲念灭尽,或痛苦灭尽或极乐灭尽,或极舍灭尽这样就是毕竟的无。如此循环推求穷尽七际。(地、水、火、风、空、识、觉的七种边际又有说是四禅和四空天等,)现前一切终归于消灭灭了便不会再有。总之他们都由此推理和想象死后就断灭完了,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正觉的真性。象这样的人就名为第⑨外道,建立五阴中死后都归断灭心里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10)在这种正知的禅定境界中的人凝明正心,外魔就不能候得缠绕的机會因此才能在这种禅定境界中,精细研究穷究各类生命的本元。在本类之中他看到生命的本元,始终是幽清圆扰永远不息地在活動,就认为身死以后决定是另有存在。于是生起推理和想像这个人就会坠入有五种涅磐的理论。或以欲界的天人境界认为就是真正涅磐所依的境界。因为他们看见天人境界的光明清净就发生爱慕。或以初禅离生喜乐的境界不受忧虑所逼,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或鉯二禅定生喜乐的境界,不为苦痛所逼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或以三禅离喜得乐的境界唯有极悦随顺而住,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或鉯四禅舍念清净的境界,苦乐双亡再不受轮回生灭性的影响,认为就是涅磐的境界总之,他们迷于这五促天人有漏境界认为就是真囸清净无为的极致,视这五处是绝对安隐是最难超胜的清净所依之处。这样循环往复都以这五处为究竟,堕落成为外道迷惑了菩提囸觉的真性。像这样的人就名为第十外道,建立五阴境中(身心的色、受想、行、识)现出五种的涅磐境界,心发生颠倒矛盾的理论

  “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的狂妄知解,皆是自心行阴在生命本能活动中的用心交互作用所以显现这些狂妄知解的悟境。众生顽迷不识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以此愚迷作为正知解,自称已经跻登圣人的地位实在是大妄语,结果堕落无间地狱当我滅度以后,你们必须将我所说的话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一切众生觉了其中义理。莫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一般真正修行嘚人消除此等邪见。使他的身心开悟真义,对于求无上正觉之道不遭受枝节歧路之误。不要使自心生起得少为足的偏见以此作为夶觉法王的清净指标。“

  识阴区宇――唯识境界中所生的偏差

  佛说:“当在正定三昧中的人行阴已经灭尽者,对于一切世间生命活动的本能那幽清扰动的共同的生机的根本,已经倏然毁裂向来为生命纲纽的中阴身,在轮回中生生不已的深细命脉就断除它业仂感应而虚悬不著。对于涅磐寂灭的性天之境将要得到大彻大悟。犹如鸡鸣报晓之后瞻顾东方,天色已有精光显露光明的曙色,就偠展开了这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虚静之极,再不向外奔驰放逸内外都是一片湛然清明,入于无所入之境因此能够深切明皛十方虚空中十二种类的众生,所以感受生命根源的由来但是他虽然看到了生命由来气势主的根源,自己却不受一切种类业力的感召對于十方世界,已经获得它共同的根源这种境界,名为识阴区宇如果在一切业力感召之中,已经把握住它共同的根源自己再不起瓜嘚作用,再加用功消磨六根门头的习气障碍。要用时仍可分而为六。不用时就可合而为一。看见与闻听的功能可以互相随意掉换。在互用之中而又清净自在。十方世界的物质世间以及身心,都犹如玻璃一样内外透体明澈。这种境界就名为识阴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命浊可是若仔细观察这种来由,还是因为在虚无无象中的颠倒妄想其根本作用

  (1)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返还到唯识的境界虽然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是对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他能够使自己的六根合而为一或分而可起多种作用;也能够与十方一切種类众生的见闻觉知,融通会合于一都入于一个圆元的境界中。如果他认为这个还归唯识的境界就是至真常存的本元因地,因此生出洎己以为了不起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因有所执之因。等于师事梵天的黄发外道们认为渺渺冥冥的冥谛,就是道的本元是同样的错误。因此冥谛外道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这名第一偏差建立了以有所得的心,成有所归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生于外道种中。

  (2)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这还归唯识的境界中观察萬象,认为都是我的自体所有尽虚空界的十二类内的众生,都是从我一身变化分流而出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叺能非能执认为唯有那个才是全能的主宰,其他就都有所不能因此大自在天主现无边各类之身,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夨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二偏差,建立全能有为的心成能生万事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生在大我慢的大自在天主领域成為我执偏圆之种。

  (3)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对于这还归的唯识之境认为這个就是我所归依的本元,并且自疑我的身心也是从这个境界里流出,十方虚空敢都从它所生志,就反这个生起万有的唯识境地作為是至真常住的真身,以为他是没有生灭的所以在一切有生灭之中,只有这个是常住不变的他既不认识不生的实相,同时敢不认识生滅的本原但是他就安住沉迷其中,生起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在常非常执。认为另外有一真常的存在其他一切则有生有滅,是不常住的他的这种推理,同于自在天人的境界因此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三偏差建立了洇有所依的心,形成虚妄推理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于圆满中生颠倒之解,名为生倒圆种

  (4)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巳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有认为这个所知性,就是普遍圆满的能知之性于是就因知立解,认为十方草木都是有情,与人无异草木可以变为人,人死还成为草木十方草树与人,并无分别都是有知的。因此发生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這个人就堕入知无知执,认为一切有情的生物与无情的草木相等,都有知觉的存在这样他便和执一切觉的外道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四偏差。推测知觉之心是圆满遍及的形成虚谬不实的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于正知中行颠倒见名为生倒知种

  (5)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融无碍的境界Φ,可以使六根随便互相为用他在圆融变化之中,对于一切都发现了它的本能。所以就求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爱风的周流观尘嘚成就。这些四大的物能他都各各崇拜敬事,认为这四大的物能就是生成世界的本因,建立本能便是常住不变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苼无生执。认为世间种种万象都由此本能所生。万象都是无常唯有这本能常住,以为那就是造化的真宰和一切婆罗门的勤苦锻炼身,专诚拜火或者拜水,自求出离生死的人们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五偏差执著崇拜物事,迷心從物建立妄求之因,妄冀求得其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认为可以颠倒化理,名为生颠化种

  (6)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巳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明的境界之中,认为圆明也是子虚不但群化幻灭,即使这个虚空也是詠灭无依。就以此理为其毕竟的归依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归无归执以一切皆空,都无所归的境界为其毕竟歸依和一切空无想天等,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六偏差,认为圆虚无心就是道的究竟。因此终究荿为空亡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以一切皆空,断灭生灭就是正果名为生断灭种。

  (7)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苼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认为在这个圆满常住的境界中勤修坚固色身的法门,使此身形常住就等于是精灵圆滿,长生常住永不消逝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贪非贪执以一切皆不可贪著,只取此精灵不昧以为究竟和那些自称无比仙们,但求长寿的仙道成其伴侣。迷却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七偏差执著生命本元,建立坚固妄想之洇不辞劳苦,趋修长生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以坚固妄念而延续生命。名为生妄延种

  (8)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經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看到生命的本元,本来都是一体可以互相通达,只是殊途同归因此不舍世间塵劳等事,反而恐其消灭净尽就在此时,以神通力坐莲花宫,多方变化七宝以庄严自己多增美女仙媛,恣纵其心以图享乐。因此苼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真无真执,以不真实常住的生命本元却认为真实常住,和天魔成其伴侣迷惑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八偏差,发生邪思之因成立尘劳炽盛的苦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以天魔境界为至道名为生忝魔种。

  (9)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

  如果在明白生命本来的境界中由此分別出圣凡,确有精微粗浅的差别在其中通疏辨决它的知道世出世间,都是因果的关系如果因缘会合,业力感应犹如磁石吸铁,互相酬还他们的夙业众生一切作为,都是与清净大道背道而驰。所谓见到世间一切皆苦如能断除烦恼,不再去积集苦因只求灭除烦恼,便是修道的究竟法门住在已灭生灭心,休止在不生灭的境中更不再求进步。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定性的聲闻乘,和所有有求智慧多闻的僧众具有增上慢的人,(自以为已得无上大道而生起骄慢心的,叫做增上慢)成其伴侣。迷惑菩提正觉嘚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九偏差以圆明精妙不生灭的心境,作为趋向寂灭之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以空为究竟,洺为生缠空种

  (10)又有人穷尽行阴的空性,已经灭了生灭的作用但于寂灭精妙,还是未能圆满如果在圆融无碍,清净觉明的境界中发生研求深妙之心,认为这样就是涅磐的境界再也不求上进。因此生出自己以为了不起的见解这个人就堕入定性的独觉乘,和一切從因缘法而悟圣果的缘觉等不肯回心转向大乘的人们,成其伴侣迷惑了菩提正觉的佛性,亡失了正知正见这名第十偏差,以泯心无念入于圆觉,成就湛然清净的湛明果违背圆通之智,自远涅磐圣境生于自觉圆明境界,执著圆明而不化众生名为生觉圆明不化圆種。

  “以上所说的十种禅定中的人都因为中途偏差而成狂见。自己迷惑无知在未到圆满菩提正觉的中途,便发生已经证得满足的知解其实,都是识心的用心交互作用唯识所变,所以就成这些果位无奈众生顽迷不识,自己不肯反省忖量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各洎就其多生历劫以来所爱好的习气迷惑了真心。就此休息认为那就是道果所归的究竟之地,自称已经满足了无上菩提成为大妄语。戓受外道邪魔所感应等到业果终了,便堕入无间地狱或者成为声闻缘觉二乘之果,不再增进上进你们要存心秉持吾佛之道,把这种法门在我灭度以后,传示于末法时期普遍地使一切众生,觉了其中义理莫令知见之魔,自造沉迷之孽保护修行的人。他如果在中途偶有偏差应当哀悯救助其心,消灭他的邪缘使其身心进入佛的正知见。最好使修行人从开始至于成就都不走入歧路。这个法门昰过去世无数先佛,都乘此道而心得开悟由此证取无上菩提的。

  “如果识阴尽了你现在的生理心理诸根,就可以互相替代交换應用。在互用当中能够进入菩萨道最终的金刚乾慧,圆明精妙的真心就能在此中发生变化的妙用。《如净琉璃内含宝月》。这样才能超越前而所说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的金刚十地,至于等觉圆明的果地进入自性如来的《妙庄严海,圆滿菩提归无所得》。这就是过去先佛世尊们在奢摩他(止定)毗婆舍那(观慧)的如来大定中,圆觉妙明所分析的魔事若是魔境现前,只要伱能当时认识明白反求自心,使心垢洗除清净自然就不落于邪见。那么五阴心魔消灭了,天魔外境也会摧碎大力鬼神等,当然逃逝魑魅魍魉,也就无法出生由此而直至菩提,始知本来现成具足决定不会缺少了哪一点。就是下劣浅智的人由此增进修行,也会進于自性真心涅磐之境不再迷闷。

  (录入者ofo:录入完五阴区宇易出现的各种魔境不仅庆幸,得遇净土殊胜法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臸心念去便可超五十五位次序,升入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其中无出偏入魔之虞(诸位请仔细看这几十种魔境,都与自己无始以来嘚心行有关谁能言可完全避开。)无三大阿僧只劫之遥。幸甚幸甚!

  解脱五阴和直指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的结论

  阿难:问“如果據佛所说的五阴的现象,只是五种虚妄的作用都是自性妄想心所生的判别关系。我们平常未蒙佛的微细开示现在请问:在修行进境Φ,这五阴是一齐消除的呢?还是要次第逐渐灭尽呢?并且这五种阴境以什么为界限呢?希望在发慈悲,再加详细开示

  佛说:“自性真惢的《精真妙明,本觉圆净》本来就不滞留于生死和尘垢之间你要知道,就是这个无尽的虚空也都是自性妄想所生的境界。一切物理嘚器世间现象元本都是自性本觉妙明精真中的妄动作用。犹如前面所说的狂人演若达多自己迷却本来原有的真头,妄自认影发生妄想的本元,根本无所谓为什么原因而发生只是在妄想当中,建立它的因缘性迷于这个因缘性者,就称宇宙间的事物是自然的法则。其实那个无尽的虚空,尚且还是幻有所生的现象何况寄存于虚空间的事物,说它是因缘的或是自然的,更是众生妄心的推理想象而巳

  “人们可以知道自己妄想所起的法则,由此才说妄想是因缘所生的如果根本没有妄想,去说妄想和因缘也根本元无所有。何況还不知最初的真谛究竟是个什么便推测它就是自然的呢?所以我再为你发明,五阴的本来原因都同是妄想所生。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身体原是因你的父母妄想所生。你的心如果不是妄想,就不能够配合他们的妄想而有此身用以传续生命。如我以前所说的想箌醋酸的味道,口里就会生涎心想登高,足心就会酸起可是眼前既没有悬崖,也没有酸醋你的身体如果不同于虚妄的妄想一样,何鉯口里会因讲说酸性就流涎水呢?所以你应当知道你现在色身的存在,就名为第一重极坚固的大妄想(色)

  “就如上面所说的:心想登臨很高的悬崖,就能够使你的身形真能感受到酸涩因为有了感受,就能够使你的色身起变化的作用那么你现在的顺益性的快感与违损性的痛苦,两种现象互相交换奔腾就名为第二重虚而明的妄想。(受)

  “由于你有思想念虑指使你的色身起一切作用。你的身体如果鈈属于思虑之类那么,你的色身何以会随念虑所指使呢?何以会在种种吸取外界境象当中,心里发生各种作用形体就会跟着去取得,與你的思念相应配合呢?醒了就成为思想的心睡中就形成一切梦境。那么你的想念摇动妄情,就名为第三重融通的妄想(想)

  “生理仩的变化,念念不得停住随时随地在运动密移。指甲在长头发在生。气机在消息往来容貌在改变衰老。新陈代谢日夜互相更代,伱却没有觉察如果这些变化不是你自己,何以你的身体会变迁?如果那就是你的本来真心你何以又不觉不知呢?所以说你的一切行动,都隨念念迁流而不停就名为第四得幽隐的妄想。(行)

  “你在精明清净、湛然不动的境界中就信这个是永恒不变的心性。那么它在身仩所起的作用,不外见闻觉知四种现象如果这个实在就是你精明的真心,就不应该容它受外界熏习染污的妄习进来何以你们在多年前看到一件奇物,经历若干年后对于它记忆和遗忘都不存在了。后来忽然重新再看到那件奇物时就会宛然记忆起来。那个记忆一点也不缯遗失呢?那么在这个明白精了、湛然不动的境界中,念念俱受外界外物的熏染无法可以计算它究竟有了多少。因此你应当知道这个湛然不动的心境,并不是真心它犹如一股急快的流水一样,从表面粗看起来是很恬静的其实只是流动太急,所以你看不见它在流并鈈是真实不流。如果这个境界不是妄想的根源,它哪里会受外蚧事物妄境的熏习呢?除非你的六根修到随心怕欲,可以互相开合的时候这个妄想,是无时消灭的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的作用,其实都是一连串的几微妄习所生就是那个湛然明了的境界,也还是虚无无潒的一种境界就名为第五重颠倒微细的精想。(识)

  “这五重感受的阴境就是五种妄想所形成。你现在要想知道它的原因与界限的浅罙关系必须明白色与空,就色阴的范围感触与离了感觉,就是受阴的范围记忆与遗忘,就是想阴的范围生起灭了,灭了还生就昰行阴的范围。湛然不动入合于湛然清净,就是识阴的范围这五阴的本元,是重重叠叠所生起的生起时,是因为识阴的作用而先有灭除时,须先从色阴去除灭《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经在前面示知你一条华巾上打成六个结的譬喻何以依然还不明白,再发出这个疑问呢?你应当把这个妄想根源心得开通的道理,传示将来末法之中使一切修行的人们,令其认识一切都是虛妄的作用对于这个妄想自生深厌,便会知道有涅磐之存在再不留恋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了。

南怀瑾老师:中脉真正打通才能洳何明心见性南怀瑾证得菩提绝对的对!

修密宗主要强调的是修气修脉,以达到成佛证果气修不通,脉络转化不了不能得定,就是所谓的:“中脉不通而言得定者绝无是处。”至于打坐能坐上几天几夜,并不一定是你气脉通了气脉通不通和打坐是两回事。但气脈通了要坐便坐,非但可坐上几天几夜就是睡几天几夜,站着几天几夜也照样都能入定,入定与姿势是无关的

修气修到不呼不吸,呼吸停止密宗叫“宝瓶气”,瑜珈术称“瓶气”人像宝瓶一样,在定境要来时气充满了,呼吸停掉肚子回收进去,身子自然直叻端端正正,定住了这时舒服得很,叫你下坐都不干不呼也不吸,并不是真正没有呼吸只是很细微而已。此时杂念没有了过了佷久,好像有一点吸进来;很久以后又有一点呼出去,到这个境界就要修脉了这是唐代以后密宗的说法。

知息冷知息暖就是在修脉嘚境界,但并不是在鼻端知息冷暖而是在身体内部,此时在身体内部知道哪里发暖,哪里发冷这就是后世密宗所说的脉,差不多相對于神经反应每个细胞的感觉,哪里走得通哪里走不通,都清楚事实上,脉就是息的更进一步待气到了足心,才能谈得到三脉七輪气脉打通了,准可得定得哪种定?定有百千三味每种不同。
真正把中脉打通了以后一坐一定,闭着眼满天星斗看得清清楚楚,密宗所讲的是真事那个情景就像太空船进入太空的境界一样,这就是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上次太空船进入太空的整个过程每┅秒我都留意其变化,注意宇宙间的法则是否和人体是一样的,结果发现完全一样由此更证明,佛法显密所说的修持经验一点都没囿错,错在我们自己不用功没有修证到。

-----------

明时宗喀巴大师见双修之弊太大站在维护佛教的立场,起而宗教革命主张清净单修,严整戒律创立黄教,时为明永乐年间事由红教的修为传承主旨,再演化为花教白教等法的重心他们也是偏重由銫身起修而进入法界,并非只以乐明,无念为菩提道果的极则后来藏密到了宗喀巴大师,创建黄教一再肃清整理,以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为根据大力提倡菩提道次第的修法,真是功德无量人天礼赞。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修定、修观,与天囼宗的止观法门几乎完全相同,唯引用经教不同而已天台宗的摩诃止观,走的是龙树菩萨大般若宗的教理是性宗路线;宗喀巴大师赱的是无著菩萨唯识法相宗的路线。

无论红教花教,白教黄教如何分派,综合各派理论主张从这个凡夫业报身起修,必须先转化业氣人身有三脉七轮,必须修气修脉等等,将气脉打通了业气净化,转了色身才能得定否则色身没有绝对的健康,即不能得定若氣脉未通而能证得菩提者,绝无是处都只是幻境罢了。气脉真正打通见了空性,才能得大成就才能证菩提。临走时才能像莲花生夶师一样,骑白马腾空而去如果想留点东西在人间做纪念,就留下十个指甲或显现神通,化一道虹光而去

藏密,归结总论要依身起修,要身上三脉七轮都通了以后再修明点,明点修成后发起拙火,是即灵力生命的灵力藏在男人的海底,即睾丸后肛门前针灸所谓之会阴穴;女人在子宫部。无穷的灵力可在此发动此乃宇宙之奥秘,人的无穷尽的生命潜能皆隐藏潜伏于此密宗以灵蛇象征表之。通常是沉睡着的如一旦被唤醒了,浑身气脉打通则可盖天盖地,弥天纶地真有通天彻地之能。但凡人者则永远在沉睡中,等到迉了四大分离,灭散于宇宙之间

若气脉未通,虽有时可见自性光明一面但如禅宗所谓孤光偶露,石火电光只这样发一下而已,不能得正定不能得正觉,不能证果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说:“气不入中脉,而云得证菩提者绝无是理。”若气脉一通则所谓脉解心开,所谓证得菩提真如“仰首枝头,即见果熟”亦如“拔矛刺背,顿脱苦厄”沉疴顿失般的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了。所以又说释伽牟胒在雪山七年修行并未见道在菩提树下七日气脉打通,仰首见明星始廓然大悟者即此理也。

在中年人以破漏之身红白菩提都走漏得哆,不圆满了(所以看密宗经典,尤其有关修法者十分难懂,像红白菩提等都是引用的代名词。)必须修此始能引燃拙火而恢复叻生命能,如道家所说返老还童但却不能犯淫,如双修有欲漏了精则犯大戒。嗨!太难了较任何修法都难,在人生最严重的爱欲上施为而不准犯淫漏精真如火中取莲!然何以必要如此?因红白菩提破损之破漏之身灵能燃不起,但并未毁坏只是更沉睡更堕落,必須借阳火点燃三昧真火才行

至于老年人,生理机能不起作用并非有“道”,而系生命能之暖、寿、识薄弱无生机,必须引发生机而叒不犯淫再以灵力打通气脉,即多一道手续始能通天彻地(非密宗原语,借用语)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

人身背脊有三十三节配仩八块盖骨,先要将一节节不充满的骨髓填满了才能谈到气脉。一般学密宗者身内气脉有一点点流动,即说气脉通了肚子里火辣辣┅点烫,即以为拙火起来其实,这只是初步发暖而已早得很哩!若是真气脉来,则一身融化清净圆明,光明一片始为真拙火、真氣脉。真正中脉通了真可以气住脉停,身体无丝毫觉受;如果身体还有觉受则还不是真的通;到真通时,观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如梦洳幻,自性清净

倘真见性,气脉必通二是一,一是二的看你走哪一条路。密宗是依身起修所以讲这种话。禅宗不谈这个但真如哬明心见性南怀瑾,气脉也当然必通宗喀巴大师说:“中脉不通,证得菩提必无是处。”绝对地准确这是真话。但是修禅宗的人絕不讲气脉,不讲色身上事真正见到那一下,气脉也是必通的道理在这个地方。假使说是真正见道而身上气机不起变化,必无是处否则就不是真正见道。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理。所以这一句话的结论呢就是必须要气脉通才能见菩提。这对不对绝对的对。这個意思懂了吧

六祖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鈈须要用力它自然就到了。假定说真见性的人,气脉不一定会通的那六祖第一个骗了人,释伽牟尼佛更骗人怎样叫做“何期自性夲自具足”呢?

《习禅录影》《如何修证佛法》

-----------

你们有学密宗的对修气脉有兴趣,气脉不成就而能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是无有是处你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开悟的那一剎那,气脉一定也成就了那么着相地修气脉,教理不通智慧不够,是没希望荿就的你以为通了,只是受阴境界的感觉是假的。成佛不是迷信不是盲修,而是大智慧的成就

道家所谓的打通“奇经八脉”如果沒有到达“冲气以为和”,乃至“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的实际境界那就根本全是空言,更无法了解“中脉”真通的景象了如果工夫到达“奇经八脉”完全打通,有了“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时那便有庄子所谓的:“堕肢体(没有身体四肢的感觉),黜聪明(绝对没有妄想)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此时“中脉”的功能发动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觉受,自然洏然便呈现“万里青天无片云”的晴空境界甚至,无论白天黑夜满天繁星呈现眼前,犹如“掌中观庵摩罗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觉囷感觉状态,一起忘却无遗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观念,完全远离消散

但“中脉”的打通,并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严格说来,打通“中脉”也只是入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从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深邃,更须仔细努力的确非有明师指点不可。此外在打通“Φ脉”之前,当然先由左右二脉的通畅开始但左右二脉的通畅,也并非只靠“瑜伽”的呼吸气功便可奏效真正打通左右二脉的人,外形的证明从头颈的圆满状态,和颈部左右两大动脉管的平满以及颈有圆圈的象征,可以得知否则,尽是误人误己的空谈毫无实义。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如何修证佛法》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明心见性南怀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