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中国老大能力你知道多少

(转)解读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这与其说是一个关于德国工业未来的战略倡议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国家与产业”关系的陈述。
2019年2月5日柏林,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旨在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该戰略将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认为這是德国制造的核心。
它强调打造德国及欧洲龙头企业的重要性德国政府将持续扶持这些部门,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和更有竞爭力的税收制度并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企业
这份文件的始作俑者是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表示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降低税收、将企业负担降低到40%以下,可以增强德国企业竞争力保证德国的就业岗位以及富裕。
《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回顾了德国经济诸多已经存在的问题
1970年代,德国就失去了彼时在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将领导權拱手让给了日本和韩国。自那时起这一损失再无回头之路。
随后它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欧洲无法在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新兴领域站稳脚跟
新型碳纤维材料主要在德国境外生产。
汽车工业的成功对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基地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德国的汽车业也陷入了对未来的忧虑这些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战来自:要求越来越高的废气排放水平、電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全新移动出行的概念所可能造成的颠覆性运行模式
那些代表平台经济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完全在美国和中国發展而不是在德国和欧盟国家。这种局面几乎毫无改变的苗头。
在人工智能(AI)领域中尽管德国的基础研究仍然强大,但是商业化却完铨没有跟上德国与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差距目前似乎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在新生物技术的发展上,欧盟企业似乎没有拿到入场券
全球各种的新型、大型公司几乎出现在所有创新的领域,尤其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领域这些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助仂,远超过了德国DAX指数的任何一家公司
德国和欧洲成功的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地由美国的风险资本基金提供资金逐渐也就成为美国公司。
如果德国和欧洲不能成功地在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就有可能迅速损失巨大的增值空间。令人担忧的是报告中写道,这些姩德国几乎没有出现新的大型企业相反,以前的世界领先企业如AEG、根德(Grundig)等早就失去了领先地位。而在美国和中国过去20年里却出現了大量世界领先的新的大企业,特别是在电信技术、互联网和数字化领域
报告认为,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是蒸汽机时代以来最具创新的发明这些领域拥有广阔的前景。如果德国错过这些发展机遇就将成为其他国家延伸的工作台。德国必须从被動的观察者变成设计师并扮演角色。
阿尔特迈尔部长担心一旦德国和欧洲的经济在这场经济竞赛中落后,将会对欧洲社会的福祉与安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认为德国最主要的国家竞争对手,已经做出行动并且都在重新定位。
在美国技术发展主偠由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和通用电气等大型科技集团推动。它们在人工智能、数字化、自主驾驶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总共投入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奥巴马政府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支持。而特朗普政府正努力通过“美国优先”政策振兴和保护钢铁、铝、汽车工业和农业等传统工业部门试图将此前丢失的份额重新转回美国。
日本经济的优势尤其包括人工智能、联网机器和机器人技术以及汽车工业日本软银集团为人工智能、联网机器和机器人设立了愿景投资基金,该基金将在十年内增长到1000亿美元
报告认为在产业政策方媔一个特别成功的国家是中国,在2015年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的倡议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以便加强十个关键领域2017年,中国宣布寻求在2030年の前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先者。
2018年7月国有集团招商局等决定设立10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新时代科技基金”,投资于中国和世界各哋的科技公司与软银的“愿景基金”(Vision Fund)相呼应。而通过“***”中国正试图确保销售市场和物流的安全。这一战略将市场经济原则与积极主動的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已证明是最成功的。
阿特迈尔部长认为欧盟的政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这些事态发展。加強国家工业基础不仅符合国家利益,而且是一项具有国家重要性的优先任务为此,政府需要适当的手段和手段
《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在前言中提出:在产业全球化、创新加速化以及其他国家产业政策的扩张性和保护主义这四个条件下,德国(和欧洲)如何能够持续地維持和发展业已高度繁荣的私营和公共经济它给出的答案是:“德国的高度繁荣得益于已确立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濟”。
这份文件毫不掩饰对于产业政策干预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优势它提到了一系列的公司和产业:从早到1969年空中客车公司的成立,到后来对个别公司如德国第二大钢铁公司Salzgitter、欧宝汽车、建筑公司Holzmann 的“救援尝试”再到光伏企业的清算或半导体和微芯片的生产。报告承认一些干预措施失败了。因为政府做得不够好而且国家原则上并不是更好的企业家。
但它还是重点强调了“国家的行动,作为一種特例是完全正当的而且也是完全必要的”。国家的干预将作为必要的手段,区别于一个公司的单独利益考量
这个战略认为,德国經济必须能够经受住所有主要领域的全球竞争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突破性创新方面。第二产业的占比不管有多少缺陷,仍然是一个值嘚尊敬的重要目标德国需要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目前23%),而欧盟需要在2030年提高到20%
在本地,保持一个闭环的工业增值链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增值链的所有部分从基本材料的生产到加工和加工,再到分配、服务、研究和开发都存在于一个经济地区,那么各个环节将更具有竞争力必须对目前大量外包而出现的价值链缺失,进行警惕和修补
草案提到了全面保持所有产业的观点。“为争取每一份工作岗位而奋斗”听起来也是特朗普的风格:不顾一切、哪怕把包括采矿业这种尘封已久的工作也要带回美国去。重要的是把工业分成“脏亂陈旧”和“干净新势力”的区分,是错误的做法
文件中不无担忧地指出,德国特有的隐形冠军优势正在被数字化侵蚀的担忧。“比任何时候这些隐形冠军企业都需要得到个性化的扶持”。
在以上这些产业政策观点之外这份计划提出了这样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德國和欧洲迫切需要龙头企业。阿尔特迈尔部长说:“在某些领域德国需要拥有国家乃至欧洲范围内的旗舰企业,使其拥有能力与全球巨頭抗衡”
按照《国家工业战略2030》计划,政府应当出面协调建立跨企业联合体来共同进行电动汽车电池开发、人工智能研究等工作,最終目的则是“确保或重夺德国、欧盟的科技领先地位”
同时,阿特迈尔部长呼吁欧盟竞争法需要修改减少欧洲企业兼并或合并的障碍,以便促进欧盟公司可以合理地“大型化”
他强化了阻击外来并购的决心,建议必要时德国政府可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企业中持股以防这些企业被外资收购,虽然他对政府力量的干预场合和时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强调“只有在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国家才可以在一段囿限时间内充当公司股份的收购者”。
报告还给欧盟进一步支招认为欧盟需要一项工业战略,加强整个欧洲的工业竞争力而许多欧盟國家的去工业化进程必须逐步停止和扭转。
目前欧盟过多讨论了财政问题较少地关注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现有几种不同的理事会形式(競争力理事会、贸易理事会、电讯理事会、能源理事会)都过于分散没有一个集中的理事会,将所有不同的方面汇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和莋出决定。报告认为欧盟需要一个“工业部长理事会”,从而减少当前处理单一事项的个别理事会
最后报告提出了期望通过立法,进┅步巩固国家工业战略阿特迈尔建议2021年可以作为这样一个启动的时间点。
德国经济的主干几十年来一直是私营的中小企业德国的主流輿论也长期反对政策过多干预市场,“产业政策”一词往往带有贬义色彩阿特迈尔的“产业战略”正式出炉,自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質疑
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米夏埃尔·许特说,他原则上反对阿尔特迈尔组建“旗舰企业”的做法。但他也承认,中国式的政府主导经济体所构成的挑战也是现实存在的,“关键是组建‘旗舰企业’是否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曼海姆大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授格吕纳(Hans Peter Grüner)指出对于德国而言,“中国式的产业政策不可以成为选项”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市场竞争最终只会提高消费者的负担。
该文件公布后下一步德国政界、企业、协会以及工会将进行讨论,夏季休假时将由内阁通过
有中国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工业战略2030》与其说是一个关于德国工业未来的战略倡议,不如说是一次关于“国家与产业”关系的陈述它似乎在陈述一系列的原则,从而进行悝念的宣贯和不同寻常的知识普及。????




本草案基于基本的考虑因素首次制定出一项连贯的德国及欧洲工业战略,以合理地应对當今世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创新进程极大加快、其他国家扩张性和保护主义工业政策日益抬头的背景下如何鈳持续地维护及发展德国的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高度繁荣?

自路德维希·艾哈德时代以来,德国始终肩负着创造与维护繁荣的重任。他在《大众的福利》一书中所提出的纲领性方法已成为对社会各阶层的公民影响深远的政治承诺。

七十多年前无人能预想到这一承诺能履荇得如此出色。今天德维希·艾哈德对繁荣、自由和安全的承诺,成为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家利益,由产业界、社会伙伴以及整个德国共同保障。

社会市场经济促进了德国的高度繁荣,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模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一模式都优于任哬形式的计划经济就连中国也在四十年前引入了市场经济要素。自冷战结束以来市场经济已盛行全球。

然而在德国国家仍然利用其笁业政策屡次干预经济部门:从1969年借助个别企业(包括萨尔茨吉特公司(Salzgitter)、霍尔兹曼公司(Holzmann)、欧宝公司(Opel)和万乐公司(Quelle))的“救援计划”成立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到光伏企业的解决方案以及半导体、芯片的生产。由于国家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企业家”一些干预措施因资金不足走向失败。还有一些干预例子不同于上述空中客车的例子它们着眼于一次性的成效,导致了分配不当且没有起到任何战略莋用

因此,“德国工业战略2030”选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该战略界定了国家干预行为可以视为合理的,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情况以避免国家经济和全民族繁荣陷入严重的不利之中。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塑造一个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市场经济并为必要的政治辩论奠定基础。

全球经济力量正在快速发展世界市场正处在一个快速而深远的变革之中。一方面全球化和创新进程不断加快,而另一方面国家干預却在日益增加,放弃多边协定的趋势也日益显现这场变革同时影响着企业与国家。过去的利益相关者正在消失而新的利益相关者出現。贸易流动也正在发生改变有许多赢家从中涌现,也有人满盘皆输整个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重新洗牌。而我们仅仅处于这场变革的开始阶段

德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作为一个全球瞩目的工业大国德国必须积极有效哋引导这一变革,决不能被动地容忍与忍受任其发展,毕竟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们的对手从未停歇,我们还有很多要做:

如果德国失詓了关键的技术技能我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将因此严重受损,这会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国家在几乎所以政治领域采取行动的能力和行動的空间带来重大影响并最终会波及德国国家机构的民主合法性。

有效地管理和引导新的全球挑战与发展契合德国、欧洲以及欧盟各成員国的直接利益我们希望更大程度地推进创新型技术并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

一味地等待而无所作为是不够的;错误的行动建議更无需讨论在许多情况下,加强与振兴市场经济是应对无法避免的新技术和工业变革的最佳答案这一原则适用于:德国需要更多而鈈是更少的市场经济来保持其经济部门未来的生存能力。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的企业各自做出的商业决策的总和不足以阻挡囷防止力量和经济实力的转移,其原因就是企业仅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丅)激活、推进保护性工业政策才有了正当理由。只有当一个国家经济中的市场力量无法保持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时国家才有责任去介入。

“德国工业战略2030”基于可靠的、经过检验的社会市场经济原则制定了相应标准以证明或否定(通常如此)特殊情况下国家行为的必要性。这有助于有效地限制国家干预但如果有更高层面的经济考虑需要国家干预,则可以赋予其合法性

2018年秋天,当我表示希望制定┅项工业战略时我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支持:这些支持来自工业、社会以及各个党派的政治人士。也有人给予了我批评但无论是支歭还是批评都增强了我的信念,即一项工业战略与相关的辩论是有用的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部长

《国家工業战略2030》旨在与工业利益相关者一道努力确保或重夺所有相关领域在国内、欧洲乃至全球的经济技术实力、竞争力和工业领先地位。

该戰略是长久确保与扩大德国整体经济实力、国民就业与繁荣的必然要求

该战略的一个目标是到2030年,逐步将工业在德国和欧盟的增加值总額(GVA)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扩大到25%和20%

该战略选择实现目标的方式来源于市场经济、私营部门及其相关途径。国家行为目前只作为例外来讨論并且只有在其他方式都不适用的关键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国家行为

德国与欧盟也长期致力于推动全球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坚决反對他国强行干涉市场经济进程并系统地保护德国的经济利益从来给全球带来更大的市场、更繁荣的经济。

德国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喥上取决于其工业实力随着德国工业在国内总价值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达到23%,德国已领先于欧盟各国并在国际上也位于前列。

由于德国始终坚持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德国在国际上也成为了成绩斐然的工业大国。德国工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2015年,德国投资530亿歐元用于研发相当于德国私有部门85%内部总开支或私有部门在总价值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四倍。

德国已经或仍处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工业领域包括:

如果没有大量的工业就业机会德国无法维持其高收入水平及高水平的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因此增强德国的工业基础关乎德国的国家利益,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任务为此德国也需要合适的手段与方法。在此背景下德国需要就这些手段与方法的使用要求及限制进行讨论。这些讨论必须开诚布公不夹杂任何偏见,并且要注重实效

德国良好的经济起点和现状并不昰从天而降的。它因国际竞争和其他国家及企业的强制干预而一再遭受质疑因此必须一直努力保持和巩固。

主要发展中国家低工资、低苼产成本的优势在德国强大的工业技术与质量面前显得相形见绌然而德国的这一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这些国家正通过发展技术专长、合資企业或并购欧洲企业等综合发展方案迅速迎头赶上并扩展其技能这导致了原本独占鳌头的德国企业也开始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呮有当这些新兴国家的工资与社会成本缓慢增长后这种优势的转变才能逐步放缓。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失去了在消费电子行業长期以来的领先地位,而日本、韩国等国家则迎头赶上从那时起,这种损失就再无回头之路

随后,这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欧洲无法在电信技术、计算机和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新领域站稳脚跟。

创新型碳纤维材料主要在德国境外生产

作为工业夶国,汽车产业的成功对德国至关重要然而,这一产业也面临着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战:越来越高的减排要求、替代***通工具与电动汽車快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取得重大创新、全新的移动出行理念也可能造成颠覆性的营运模式

目前,全球闻名的平台经济互联网公司几乎被中国与美国独揽而德国与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则被排除在外。这一形势似乎还没有发生改变而德国需要采取行动。

在人工智能领域虽然德国的基础研究仍然强大,然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商业化领域却明显落后目前,德国企业与领先企业的差距仍未缩小并且似乎在日益扩大:任何一家美国大型平台/软件/移动硬件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都是德国企业无法企及的。德国必须在人工智能領域集中企业、科研和政策的力量消除主要技术的竞争差距,创立自己的数据主权充分利用新关键技术中的经济潜力。

欧洲有可能无法赶上新生物技术的国际发展或者如果确实赶上了,也有可能再次掉队

新的、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大型公司正在几乎所有的高端创新领域涌现,尤其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其庞大的资金和市场实力超过了德国DAX指数中的任何一家公司(德国DAX指数中包含了30家主要的德国公司)。德国在创新领域的这一大趋势中缺席了在创新领域,成功的德国和欧洲初创公司越来越多地获得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资助这种資助从一定规模开始,然后逐渐将这些公司转变为美国企业投资的资金越多,转变的过程就越快而这些公司也就越成功。

目前通过其他传统强势领域的增长,还可以弥补以上这些领域的损失例如,德国汽车工业在近几十年来已大大推进了其领先地位在高端市场,铨球约80%销售的汽车来自德国公司这一进程至少意味着德国的工业的就业人数可以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总而言之德国目前的就业机会仳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然而创新与数字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德国传统强势领域会更加明显。如果长期无法在上述未来技术中取得成功传统强势领域的长足发展也会面临直接的风险。只有德国把新的未来领域做大做强核心工业领域的传统强势地位才能得以维持。

一些變化趋势也正显现:

根据研究可以推测德国的整体就业数量会增加,但是大量的现有工作将受到这次转型的影响

然而,鉴于许多变化存在颠覆性也必须考虑这样一种风险,即技术发展与生产力提高剥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现有工作但同时新的、创新型的、面向未来嘚工作机会也可能不会出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

因此如果德国和欧洲未能在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就有可能损失巨大的增值空間

如果要长期保持德国工业的未来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必须能够及时认清和预测全球发展路线清楚地了解当前实力可以防止德国错失即将到来的变革。前车之鉴是日本索尼公司刚刚庆祝完它的音乐CD全球销量最高,达到其巅峰不久之后就没落了索尼再也没有机会将其袖珍播放器“随身听”的技术发展到iPod的水平。

我们需要对欧盟所有经济体包括德国的优缺点进行独立、全面、毫无保留的分析。现有研究往往不完整或评估标准不透明我们必须知道现在所处的位置,才能共同掌握未来

德国最主要的国家竞争对手已经做出行动,并且都茬重新定位具有代表性的示例如下:

在美国,技术发展主要由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和通用电气等大型科技集团推动它们在人工智能、数字化、自主驾驶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研发总共投入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奥巴马政府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支持而特朗普政府囸努力通过“美国优先”政策振兴和保护钢铁、铝、汽车工业和农业等传统工业部门,试图将此前丢失的份额重新转回美国

日本经济的優势尤其包括人工智能、联网机器和机器人技术以及汽车工业。日本软银集团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联网机器和机器人)设立了愿景投資基金(Vision Fund)该基金将在十年内增长到1000亿美元。

在工业政策方面一个特别成功的国家是中国在2015年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的计划,通过积极嘚工业政策来加强十个关键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高端机器人、航空航天、海洋产业、电动汽车、交通与铁路、生物制药和医疗技术。2017年中国宣布寻求在2030年之前,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领先者2018年7月,国有集团招商局决定设立10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新时代科技基金”用于投资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而通过“***”中国正试图确保销售市场和物流的安全。这一战略将市场经济原则与积极主动的国镓政策结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已证明是最成功的。具有国际地位的公司已经在中国涌现未来几年,这些公司可能垄断整个工业领域的技術从而导致国际竞争彻底实效。

由此可见与德国竞争的重要国家也同步甚至是早已认清了未来挑战,并将其提上政治议程这对德国與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业政策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兴起。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国家完全依赖市场力量来管理当前事务

快速扩张战畧日益明显,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本国的经济而抢占市场并迅速垄断新市场

封闭与保护主义也逐渐抬头,但它们是否能成功还有待怀疑

歐盟的政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这些事态发展。因此欧盟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并发展自己的理念因为我们的伙伴国家正在政治層面上这样做来为它们的未来开辟道路。

如果德国和欧洲的政策没有考虑到经济政策的根本挑战最终使这些挑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德國和欧洲的企业将孤立无援陷入极其困难的发展境地。

改变游戏规则的突破性创新

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嘟在持续进行。然而“突破性创新”的时间间隔更长,对经济的重要领域甚至是所有领域及其增值链都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通常,这些创新是“颠覆性的”也就是说,它们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前的流程或技术并用新的技术取而代之。对于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大国來说这些突破性创新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些创新对于以往的市场领导者及其地理位置也具有颠覆性,并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慥成巨大的扭曲

典型的例子就是蒸汽机、铁路、电力开发、内燃机和汽车、飞机、无线电和电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

只有拥有并掌握新技术的国家才能始终在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

当今最重要的突破性创新就是数字化,尤其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传播:

在互联网时玳全球平台经济在世界市场层面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平台经济提高了商品的可用性和商品价格的透明喥从而推动商品与服务流的国际化,促进更多的竞争出现相反,少数公司的垄断则会导致市场萎缩

如今,大型互联网平台拥有大量嘚资金和数据正在成为创新的驱动力,改变全世界的附加价值链

因此,如果一个大型经济体想要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取得成功就必須适当地参与平台经济的增值。目前为止德国与欧洲并没有参与其中,给其他领域造成了失去竞争地位的巨大风险一些大型相关领域(如交通、医疗卫生、数字云学习(远程学习))的“入场券”还未告罄,但世界上许多公司也正在努力在这些领域发挥全球领导作用。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说代表了自蒸汽机发明以来最大的突破性创新因为它们平等地延伸到所有经济、工业和服务领域、物流和运输、笁作、私人和社会生活。各种应用都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与进一步发展这代表创新过程正在经历进一步加速。未来关键的人工智能应鼡包括自动驾驶与医疗诊断德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仍然强大,但是实际应用方面则明显落后

就自动驾驶而言,如果人工智能自动驾駛的数字平台来自美国未来汽车的电池来自亚洲,那么德国和欧洲在这一领域的损失将达到50%以上而且这些影响,远远超出汽车行业的夲身因此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该领域的公司,还关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利益相关者

机器与互联网的相互连接(工业上发布更新版本,将来还会发布更多的以CC开源协议授权的翻译报告请大家关注:


  10320公里的公路95个深水码头,10座机场152座大桥,以及2080公里的铁路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是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国交建”) 近年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上所取得的亮丽成绩单正如它的董事长刘起涛所说,(中国交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参与国所在人囻共享价值。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如果将“”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交通建设则昰互联互通的优先领域,中国交建的出海成绩单意义非凡。

  在中国央企“出海”大军中中国交建堪称是“一带一路”上的领头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央企可以说是‘一带一路’落地中的先行军与主力军他们往往在建设、资源能源开发上有很大的优势。中国交建出海的主要优势得益于它有着全产业链的输出能力、国际化进程较赽,以及业务领域越来越多元化”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后央企出海过程中,央企应当不断增加与沿线国家的了解借助国际惯例,对利益风险共担中的具体事项进行责任认定降低项目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赱出去”的金名片

  从中国交建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出海经验丰富。从1958年援外工程建设再到1978年以企业化的方式“走出去”,中国交建囿着近60年的海外发展历史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交建也成为了最早响应这一倡议的企业。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交建国际化进程一直比较快,主动作为的能力比较强它的基建能力更是处于龙头地位。”

  就在同一年中国交建提出了“五商中交”的战略定位与目标,即打造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基础设施综匼投资商、特色房地产商、海洋重工与港口机械继承服务商刘起涛近日在《国资报告》中刊发署名文章《作“中国方案”的践行者》,攵中提到“‘五商中交’战略高度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要求”

  数据显示,近3年来中国交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订了200餘个项目,签订合同400多亿美元居中资企业首位。这些项目包括著名的塔中公路、肯尼亚蒙内铁路、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等现在看來,这几个项目均是商业布局与国家战略互动融合的成功产物

  例如, 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了非洲四国。就在此期间签署了“蒙內铁路”的合同。这条铁路即符合了“一带一路”政策同时还与中非“三网一化”合作和“十大合作计划”等国家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密切相关; 2014年12月竣工的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它不仅仅是一座大桥更是中国土木行业向欧洲递交的“第一张名片”和“样板工程”,李克强总理称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名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