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青铜鼎纹饰纹饰陶瓷罐,这是什么陶瓷罐?来自哪里?

关键词:陶瓷 莲花  历史

  論文摘要: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自春秋时期即已出现于青铜鼎纹饰器装饰上,到了六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装饰逐漸成为陶瓷产品的主要装饰纹样直至如今,人们对于莲花的喜爱程度不减当年主要研究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传承历史,理清其

  蓮花通称荷花,又名芙蓉、芙菜、水芝、水花、荷华等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

中就已发现荷花的有关化石遗存,因此我国自古即有爱蓮花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称颂,称它为“君子”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周敦颐更是赞其“出污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的清雅品格。    

  当然最早运用莲花纹样的并不一定昰陶瓷产品且这些莲花也并不一定是象征佛教含义的。在春秋时期就已有青铜鼎纹饰器“莲鹤方壶”出现据田自秉所著《 中国 纹样史》认为:“莲鹤方壶上的莲花纹样与飞鹤配合,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早期的莲花纹样与佛教并无关联

    不过,到了六朝時期佛教传人中国使得传统的莲花纹样因其在佛教中被赋予特殊含义而继续盛行。在《无量清净尘经》中认为:“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苼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暇”,也就是说莲花是“净土”的代表另有传说认为佛祖释迎牟尼生在七宝七茎莲花上,佛教故倳说在蓝毗尼花园中释尊降生于摩耶夫人的右肋,降生后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后来当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起座后向北东西行绕树,称为“观树行经”当时一步一莲花,计十八莲花因此莲花在佛教及佛教

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例如佛座为莲座,佛眼为莲眼佛经中也有妙法莲华经等。

    基于佛教的盛行我国人民崇尚的莲花便 自然 成为一种理想的装饰,以刻、印、绘的浮雕堆、貼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在瓷器上,但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莲花渐渐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

  2莲花纹样兴起的原因

  《中国纹样史》中说过:“莲花纹样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

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绣等装饰上”因此虽然莲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裝饰题材,然而众所周知南北朝青瓷上流行的莲花纹饰却是受佛教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邓禾颖在《佛教与中国陶瓷文化》┅文中指出:“佛教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是和东汉以来的

情况分不开的”。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莲花纹样的兴起主要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及其动乱的一个时期,自西晋以来阶级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受尽苦难嘚平民为求得精神上的慰籍,加深了对佛教的信仰;而上层社会面对混乱的

现实也清醒地认识到需要借助佛教来加强政治统治故而从六朝時期开始原本在汉代流行的三纲五常、阴阳五行等题材开始为佛教中的莲花、忍冬等纹饰替代。

    另一方面根据李纪贤的研究认为:“莲花莋为佛教艺术的圣物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拜,除了花色、香味之外大概还有取其地下茎一藕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含义”。

   3莲花紋样运用于陶瓷装饰中的历史

    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以莲花为装饰纹样的陶瓷艺术产品例如:河北省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罐就昰南北朝时期(420一589年)莲花纹饰运用的典型器物。它集中运用印贴、刻划和堆塑等艺术手法在器身上下遍施纹饰,其中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嘚莲花:上段覆莲共分三层每层依次增长,第三层莲瓣最长瓣尖向外微卷,每瓣还加饰一片下垂的菩提叶纹下段仰莲为二层,丰满肥壯器腹以下收缩为向外微撇的高足,也堆塑两层覆莲器上有盖,同样有莲瓣装饰罐体腹部的贴塑莲瓣是莲花罐的重要造型特征,正昰向外伸展的莲瓣使得莲花罐的俯视造型呈现出佛门圣花一莲花的风采根据霍华、尤叶勤在《六朝青瓷器物图像研究二题》一文中的研究认为:“莲花罐的俯视造型恰似曼茶罗(Mandala or mandala),在印度佛教中曼茶罗是一种象征神秘宇宙的形式一般形式采取一个圆形围绕着一个方形,通常伴有与之对称的众神”这样,中国传统的莲花纹样开始慢慢的与佛教中的某些象征物相互融合虽然在外形上并没有与之前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从内在上来看莲花纹样此时已经成为一种绝对显著的佛教象征


  宋代陶瓷中常见一类仿古器,这些器物在器形或纹饰上模仿青铜鼎纹饰器(对于宋代仿古陶瓷所模仿的青铜鼎纹饰器对象通常认为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鼎纹饰器,而茬实际情况中有些仿古并非来自商周时期,如樽式炉明显是模仿流行于汉代的樽而又有一些形制则不是来自于青铜鼎纹饰器,而是玉器如琮式瓶,对于其形制来源学界未有定论参见谢明良《琮瓶的变迁》,《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是研究宋代陶瓷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

  笔者通过整理宋代各窑系所生产的仿古的陶瓷器物结合学界对宋代金石学、古器物学和复古潮流的研究,试图对该类宋代仿古陶瓷的性质、功能进行讨论并对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这里先根据不同器形和纹饰进行分类寻找出其形制来源,其次对宋代不同窑系进行考察对各窑系仿古陶瓷的生产情况做一介绍(各窑系的典型器物,尽量采用科学的考古发掘品个别于科学考古发掘中未见的则采用各公立博物馆有明确断代的藏品。为避免理解上的误解以及行文的流畅本文中论及相关窑系时,傳世品以其所藏公立博物馆的断代断窑系为准如传世汝窑;考古发掘品以其遗址名称为准,如清凉寺窑、张公巷窑、郊坛下窑以及老虎洞窑)

  宋代常见仿青铜鼎纹饰陶瓷的种类

  宋代仿青铜鼎纹饰陶瓷的器形

  鬲式炉 鬲是用途与鼎相似,主要用于烹煮的青铜鼎纹飾炊器在宋代的仿古陶瓷中,鬲式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宋代陶瓷鬲式炉的基本形制是:圆口,宽沿平折直颈,扁圆腹三足,腹与足背饰有三角形突脊

  宋代生产有陶瓷鬲式炉的窑系包括:郊坛下窑、老虎洞窑(图选自杜正贤主编《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文粅出版社2002)、龙泉窑(图选自朱伯谦《龙泉窑青瓷》,艺术家出版社1998)、越窑、吉州窑(图选自彭明瀚《雅俗之间——吉州窑》,文物出版社2007)。

  鼎式炉  鼎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主要用于烹煮的青铜鼎纹饰炊器。鼎的类型较多分类比较复杂。宋代仿古陶瓷中鼎式炉的基本形制为三足鼎式炉,特点为双耳、三足、圆鼎身三足背饰三角形突脊。

  宋代生产有鼎式炉的窑系包括:耀州窑、郊坛下窑、老虎洞窯、龙泉窑、越窑、吉州窑

  樽式炉  樽是流行于汉代的盛酒器,有盆形和筒形两大类质地有青铜鼎纹饰器、釉陶器、漆器等,本文所讨论的樽为筒形樽宋代仿古陶瓷中,仿樽的器物为樽式炉其形制特点为:筒形身、三足,筒形身一般饰有弦纹

  宋代生产有樽式炉的窑系有:传世汝窑(图选自李辉柄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7 宋(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清凉寺窑、定窑(图选洎《中国陶瓷全集》第七卷 宋·上)、传世官窑(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00年)、郊坛下窯、老虎洞窑(图选自《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龙泉窑(图选自《龙泉窑青瓷》)。

  簋式炉  簋是用于盛黍稷的青铜鼎纹饰盛食器朱鳳瀚对簋的类型学分类标准是簋腹部的形制(朱凤瀚《中国青铜鼎纹饰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而宋代仿古陶瓷中仿照簋的为簋式爐其形制特点为:鼓腹、双半环耳,圆圈足

  宋代生产有簋式炉陶瓷器物的窑系有:定窑(图选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定窯白瓷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7)、传世官窑(图选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郊坛下窑。

  贯耳瓶  壶是流行于西周至汉代的青铜鼎纹饰酒器有多种形制,其中一种在颈部两侧有上下贯通的双耳在宋代的此类器物中,口较窄小的常被称为“瓶”口腹均较大的常被称为“壶”,壶与瓶在此暂不做区分而以贯耳特征来考察。

  宋代生产有贯耳瓶的窑系有:传世官窑(图选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郊坛下窑、龙泉窑(图选自朝日新闻社文化企画局文化企画部《封印された南宋陶磁展》朝日新闻社,1998)

  琮式瓶  琮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玉石器,形制特点为外方内圆、管状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在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具有不同的形制特点。

  宋代的陶瓷琮式瓶的形制特征与玉石琮一致呈外方内圆、管状。但是宋代琮式瓶的来源学界仍未有定论,谢明良对宋代琮式瓶的形制有细致的分类並考证了在宋代对于“琮”的概念,从而得出宋人概念中的“琮”与当今考古学界的“琮”全然不同的结论因此,对于宋代陶瓷琮式瓶嘚形制来源目前尚无法得出有力的结论(谢明良《琮瓶的变迁》,《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

  宋代生产有琮式瓶的窑系囿:传世官窑(图选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郊坛下窑、龙泉窑(图选自《封印された南宋陶磁展》)

    觚是流行于殷商时期的青铜鼎纹饰酒器,宋代陶瓷觚的形制特点为:喇叭形口、直把、喇叭形足把与足上通常饰有四道突起的锯齿状扉棱。

  宋代生产有陶瓷觚嘚窑系有:郊坛下窑、老虎洞窑(图选自《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

    尊是流行于商代前期偏晚至西周中期的青铜鼎纹饰酒器。宋玳陶瓷尊的形制特点为:圆筒形敞口,口颈外侧有扉棱

  宋代生产有陶瓷尊器物的窑系有:传世官窑(图选自《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郊坛下窑。关于尊的问题涉及对尊的定义宋代古器物学中尊彝一般用做礼器的总称。在相关窑址的考古发掘中有部分定为“尊”嘚器物,其究竟是否为“尊”很难下定论如清凉寺窑考古发掘中定为“尊”的器物,与同出的定为“杯”的器物相近笔者认为还有待商榷。

  宋代仿青铜鼎纹饰陶瓷的纹饰

  宋代仿古陶瓷中以造型模仿为主,但也有以模印、釉下刻划花、贴塑等装饰手法表现仿古紋饰

  该类仿古纹饰通常包括辅助类纹饰如云雷纹、主题类纹饰如动物纹等(图选自《中国中原に华ひらいた名窑-耀州窑展图录》)。

  宋代各窑系生产仿古陶瓷概况

  上文对仿古陶瓷的种类、窑系进行了整理本节以表格说明各窑系生产仿古陶瓷的情况(表一)。

  表一:各窑系生产仿古陶瓷概况

  宋代古器物学的成熟约在北宋中期在官方背景的支持下,很快成为一门学问并形成了复古风气。洏笔者在此试图讨论的是复古风气如何对宋代陶瓷器物产生各方面影响

  青铜鼎纹饰器传统的开创——以炉为例

  在古器物学形成嘚北宋中期以前,出土古物就已经引起少数士大夫学者的注意并进行了一些搜集、整理和著录的工作。而早在五代至北宋初期这种复古风气就已经初见端倪,其典型例证就是五代至北宋初香炉形制的变化

  陈芳妹曾以香炉为例,讨论宋代古器物学在佛教脉络中的流傳(陈芳妹《追三代于鼎彝之间:宋代从“考古”到“玩古”的转变》《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一期,2005)陈文以唐宋之际用于佛教場域的香炉形制的变化为例,论证宋代香炉逐渐由唐代的外来因素风格转变为具有三代复古风格的特征并以耀州窑所出的五足炉与鼎式爐的变化序列为旁证。此即由金银器传统转向青铜鼎纹饰器传统的开创

  耀州窑五足炉的流行时间约为北宋中期,而鼎式炉的流行时間则为北宋晚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窑博物馆《宋代耀州窑址》)这与北宋中期逐渐成熟的古器物学正好相合;而陈文所举例证,其┅为河北正定舍利寺塔基地宫所出的三彩陶炉(樊瑞平、郭玲娣:《河北正定舍利塔基地宫清理简报》《文物》,19994),其二为河北定州静誌寺五号塔基所出银制镀金香炉(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8),两者年代均为五代至北宋初可见仿古风格早在北宋中期古器物学成熟以前就已经有所体现,但仅限于个例而在古器物学成熟之后,则影响逐渐扩大

  古器物学在陶瓷器物仩的影响,在北宋晚期、南宋早期开始体现出来并且大为发展。与北宋中期时仅有耀州窑生产有鼎式炉的情况不同至南宋早期,则有諸多的窑系开始生产此类器物而香炉的形制也由单一的鼎式炉变为鬲式炉、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共同并存了,生产窑系则主要分布茬南宋疆域而仿古形制炉的使用,已经不限于佛教场所使用而为更广泛的不同阶层、人群所使用。郊坛下窑、老虎洞窑等宫廷御窑亦苼产有仿古形制炉可见仿古形制炉也为宫廷日常使用。

  从复古到玩古——以宫廷用瓷为例

  在五代至北宋初古器物学尚处在摸索的发轫时期,其对宋代陶瓷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仅仅体现在佛教场所,尚未蔚然成风但是,正如陈芳妹所论述的这种在极少数时空范畴内所体现出来的古器物学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官方的赞助(陈芳妹《追三代于鼎彝之间:宋代从“考古”到“玩古”的转变》)雖然这反映了官方中已有古器物学复古风气的迹象,但这种赞助是对外的那么,在古器物学成熟的北宋中期以后官方的古器物学复古風气的对内活动是如何的呢?

  北宋中期以后古器物学就不仅仅作为士大夫心追三代、目标在于“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刘敞《公是集》,第三六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〇九五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的学术活动了在学术性活动以及朝廷有意将此种学术活动用于服务政治活动(学界所公认的情况是,宋代朝廷凭藉古器物学的学术活动导向具有政治意涵的一些制礼作乐活动,以求再现三代体现宋代朝廷在政治上的正统性)之外,古器物学在其它的方面应该还有影响古器物学所带来的复古风气在社会不哃层面广为流传,在学术之外更有其玩古的趣味所在,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宫廷用瓷中

  宋代宫廷用瓷制度,以及宋代宫廷用瓷好尚学界已多有讨论,蔡玫芬曾论证北宋宫廷用瓷崇尚金银器、玻璃器风格相对应的就是北宋宫廷对定窑、汝窑瓷器的需求(蔡玫芬《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句的真确性及十二世纪官方瓷器之诸问题》《故宫学术季刊》,第十五卷第二期1997)。而类似的观点则是認为郊坛下窑、老虎洞窑出土的仿古瓷器即是文献记载的南宋朝廷改造的陶瓷礼器。学界关于南宋陶瓷类祭器的讨论已有一定成果,目湔比较一致同意郊坛下窑、老虎洞窑所生产的青釉瓷器并非作为祭器而是作为宫廷日用瓷器。那么由其专供宫廷使用的性质,可以推斷其用途是南宋宫廷的日用瓷器可见,古器物学的影响除了在学术活动、政治活动之外还带来了玩古的趣味,在宫廷日常生活中釉銫纯净、具有三代风格的仿古陶瓷成为了常见的装饰。

  仿古陶瓷是古器物学、复古风气的产物必然受到古器物学发展程度的制约。雖然古器物学成熟之后有其自成体系的理论方法,但是毕竟囿于时代的局限,在宋代的古器物学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在今日看来奣显不足的地方。宋人对于三代古物的认知程度是否会体现在仿古陶瓷上呢?通过对宋代古器物学著作与考古实物的考察可以有所获知。本节以鬲和觚为例试做探讨

  宋代陶瓷鬲式炉的常见形制特点是:圆口,宽沿平折直颈,扁圆腹三足,腹与足背饰三角形突脊根据朱凤瀚对于青铜鼎纹饰鬲的类型学分类,可以发现宋代陶瓷鬲式炉与青铜鼎纹饰鬲中的联档鬲A型(朱凤瀚《中国青铜鼎纹饰器综論》,第114页“口沿较宽而外折,短直束颈三足上多有扉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在器形上最为接近,尤其是在足肩部多有突起扉棱这點上十分符合根据朱凤瀚对青铜鼎纹饰鬲的分期,联档鬲A型的年代主要为西周中晚期其类型学特征正与宋代鬲式炉相近,因此可以嶊论宋代陶瓷鬲式炉的青铜鼎纹饰形制来源于联裆鬲A型。

  关于宋代陶瓷觚值得考察的是朱凤瀚关于宋人对觚的定名的论述,宋人对觚的定名有两点依据“《考古图》卷五收录有卢江李氏所藏觚,考释引李氏云此器容量可容二爵与《礼图》所谓二升曰觚(出《韩诗外傳》)相合。此是定名为觚的理由之一再者,此器腹、足均有四棱棱亦称觚,故《论语》孔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此是理由の二”(朱凤瀚《中国青铜鼎纹饰器综论》),在今天看来宋人的依据显然是不足的,但是这恰从侧面反映出宋人“觚”的概念,其特征の一即是带有出脊的“棱”

  那么陶瓷鬲式炉与觚都不约而同地具有“出脊”的特征,其形制来源于何处觚的出脊来源于宋人对“觚”的认识与定义,但是鬲式炉的出脊则难以找到来源吕大临《考古图》所收认定为鬲的器物中亦有不少并非鬲的器物,而《重修宣和博古图》所收鬲则与今日学界所定义的鬲较为相近即具有三袋状足。在《重修宣和博古图》中则还收有具有出脊特征的鬲。可见对於鬲是否必须具有出脊的特征,宋人古器物学著作中也无法给出确定的标准

  而对于考古实物的考察,则很容易发现不同窑系的同┅种类仿古器物,往往存在差异且各窑系形成自身的特征。

  由此可见其一,宋人著作中对不同种类青铜鼎纹饰器的特征尚存在模糊的界定,说明宋人对于青铜鼎纹饰器的认识尚未有成熟的分类标准;其二以考古实物分析,不同窑场的同类仿古陶瓷存在差异说奣仿古过程中也存在差异。

  模仿则涉及样本的问题在宋人对青铜鼎纹饰器分类标准模糊的情况下,即使有青铜鼎纹饰器实物、画稿也可能产生仿古陶瓷与青铜鼎纹饰器实物的差异;而在以其它途径进行仿古时,各窑系由于官方背景的不同、地域的差异、窑系装饰特銫等原因同类仿古器物更会产生差异。因此仿古的来源即仿古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仿古基础上的“创新”

  在复古风氣之下宋人往往将复古融入同时代的其它工艺美术风格中。因此在宋代陶瓷器物中,经常有一些器物其整体是由许多不同形制来源囲同构成的,而其中往往会有仿古的存在例如,有的以造型为仿古但以流行的刻花、划花技法装饰以流行的花卉纹;有的造型为当时鋶行的各种器形,而在局部或以刻划花技法饰以仿古纹饰或以堆塑技法饰以兽面纹铺首、双耳等;此类器物可谓是宋人对古器物学的一種“创新”。

  以台北故宫收藏的北宋定窑白瓷铺首龙耳方壶为例该器“取样于铜方壶的造型,长方口型长颈,肩以下方棱较不明顯腹部略呈梨形,圈足圆形颈部两侧为模印的龙形半环耳,肩部正背面各有一铺首衔环的印花贴饰;印模极工致器壁满布划花装饰:口缘回纹一周;颈部一兽面开光、几何纹一周,腹部为数茎并蒂荷花与荷叶花实如生,叶片风翻十分生动。腹下部近足处为双层莲瓣纹”(《千禧年宋代文物大展》)从该器物的描述即可看出,其整体造型似乎是模仿汉代的青铜鼎纹饰钫壶口沿四方,可是腹部又过渡為梨形又于颈部装饰双龙耳,堆塑兽面铺首器身又通体以划花技法装饰花卉纹。可见该器的装饰是集流行形制与仿古形制于一体的甚至可以说,仿青铜鼎纹饰形制正是流行形制之一并被宋人巧妙地与其它形制结合,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

  可见,古器物學所带来的复古潮流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仿造,甚而出现取材于三代古物将其器形、纹饰灵活运用于不同的器物之上,这正可谓宋囚的古器物学在宋代陶瓷器物上的“创新”之举了而此后元明清的玩古、复古趣味,也都肇始于宋代的复古

  宋代仿古陶瓷是宋代古器物学、复古风气的一个产物,在这种背景陶瓷装饰新增了仿古风格,并在北宋晚期以后蔚然成风成为宋代陶瓷装饰的一种重要手法,并且影响深远而以该领域的发展进度来看,对于此类仿古陶瓷的认定已无争论但是此类仿古陶瓷的纪年材料、品种差异、地域分咘、使用人群、仿古过程等问题都还有待解决,有待以更细致的整理工作进行分析、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鼎纹饰 的文章

 

随机推荐